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教育的基本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等教育學現在已經是一門正在建設發展的獨立學科,然而關于其是否有必要成為一門二級學科一直是學者們爭議的焦點。為了推動該學科的獨立發展,確定該學科建設的必要性,首先需要我們漸漸明確的一個問題:初等教育學要“學”的是什么?即其研究的到底是什么?初等教育學作為一個學科來說是否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內容值得我們思考,而這一點也是其作為一門學科不斷走向發展和成熟的重要支撐。
一、初等教育學的基本學科概念
厘清學科內的基本概念問題是學科建設發展的起點,因此,需要在某些基本概念問題上達成共識和統一,這樣才能在矛盾和發展中推動學科的建設。
(一)初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作為正在建設發展的二級學科,擁有獨特的研究對象是初等教育學學科發展的前提之一。但有關初等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問題,學術界尚未達成明確一致的看法。同樣作為二級學科并且發展逐漸成熟的高等教育學這門學科,很明確地提出將高等教育作為本學科的研究對象。因此,很多學者直接借鑒高等教育學的研究成果,認為也應將小學教育作為初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但我們不禁會問,到底什么是小學教育?關于小學教育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針對小學教育的概念性問題,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解釋:第一,認為小學教育是一個與其他學科并列的獨立學科;第二,認為小學教育是一個獨立的教育類專業;第三,認為小學教育是教育體系當中與其他教育階段平行但具有重要基礎特性的階段。由此看來,不同角度理解下的小學教育也存在著概念性的分歧。那么,如果初等教育學這門學科將小學教育作為其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的定位究竟是小學教育這個專業本身還是小學教育這個階段過程?若以小學教育專業作為研究對象,那么與之相關的專業發展性問題應作為其研究的主要內容;若以小學教育這個教育過程階段作為研究對象,那么在小學教育這一基礎教育階段過程中涉及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應作為研究的重點來思考;抑或是這兩者皆應有所研究。因此,想要明確初等教育學理論研究的內容,首先需要研究者對研究對象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問題做出明確一致的界定。
(二)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
邏輯起點是對理論體系的基本問題進行回答所必須使用的關鍵概念,是理論體系中最簡單,最抽象的概念,和歷史起點具有一致性, 是對認識角度、構成事物的基本矛盾、事物的細胞或細胞形態、構成事物的原始的基本關系等的集中體現和高度概括。那么,對于初等教育學來說,構成其最基本的、本質的、一般的單位是什么?而這一基本單位同時也是形成初等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命題的最基礎的概念。很明顯,若將小學教育作為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并不適宜。因此,有學者提出將小學兒童作為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小學兒童恰恰是小學教育中最簡單、最一般的本質規定,是構成小學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單位,且滿足了邏輯起點的四個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邏輯起點。
對于上述觀點,筆者也秉持一致的看法。因為“立足學生,以兒童為本”是小學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宗旨,小學教育的一切理論和實踐都應是以“小學兒童”為基點并圍繞其展開。而這一點從教師、教學、學校等這些學校教育的構成要素上都有所體現。例如,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小學兒童”是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制定的核心理念,同時是衡量教師專業發展的最終立足點。從我國新頒布的2012年《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學生為本”的教師教學宗旨,而國外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美國等所頒布的全國教師專業標準中也明確表示學生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是衡量教師專業發展的最終指標。因此,小學兒童無疑是初等教育學學科研究中最基本、最本質的單位。
(三)初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初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與其邏輯體系、研究內容等密切相關。初等教育學不是教育學理論在小學教育中的簡單應用,而是依據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借助兒童發展心理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成果,針對小學兒童特點、小學教師專業特性、小學教育實踐等探討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論,以小學教育的現象、問題、規律為研究對象,并致力于解決小學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筆者認為,首先,初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是一門科學理論,這里不僅強調其理論性,同時更需關注其科學性。科學理論性質的的體現不僅在學科本身,即發展本學科獨特的理論體系;還包括吸收相鄰學科的科學知識,如心理學、生理學等,除此之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及研究成果也應納入學科的發展之中。其次,初等教育學也應是一門應用理論。因為它還關注小學教育現實當中存在的問題,從實踐問題中生成理論以指導實踐。
(四)初等教育學的學科范疇
要明確初等教育學的學科范疇,首先需明確初等教育學的學科位置及它在學科體系中與其相關他學科的關系。初等教育學雖作為一門正在建設和發展的學科,其最終發展的明確目標是成為與高等教育學這樣的相關學科所平行的二級學科。但同時,作為教育科學體系當中的一門學科,教育學是其一級學科。因此,對于初等教育學來說,明確與教育學的學科范疇的區別,確定其獨特的研究內容是促進其學科范疇日益明晰的重要條件。
二、初等教育學的理論體系研究
按照潘懋元教授的解釋:“學科的科學理論體系,一般認為首先應當確定它的邏輯起點,從邏輯起點出發,借助邏輯手段,按照學科的內在規律,層層推導,逐步展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構成嚴謹的邏輯系統。”對于初等教育學來說,其邏輯起點是小學兒童。小學兒童則是形成初等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命題中最基本、最簡單的單位。因此,初等教育學的理論體系研究要以小學兒童為起點,圍繞小學兒童展開研究,探討小學教育的基本規律,從而形成初等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同時,筆者認為值得強調的是我們是圍繞“小學兒童”展開研究,進行初等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建構,而非“兒童”,這一點是需要引起研究者們的注意。以 “兒童”為邏輯起點所建立的理論體系是兒童學,而我們所強調的“小學”兒童則不僅關注兒童,同時還關注兒童的社會角色身份及兒童參與成長活動的“場”。
三、初等教育學的方法論研究
研究的方法論與研究方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研究的方法論是指研究者的基本立場、研究角度和相應的一套概念和假定,是研究者進行問題研究的思維模式和指導思想。研究者借助這樣的視角來關注、思考、研究教育理論或教育活動。筆者認為,作為一門尚未成熟的學科,初等教育學方法論問題的研究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論視角,但同時也要在發展中不斷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就需要初等教育學的研究者們在研究過程中打開思維、大膽創新,通過學科交叉或遷移,生成新適合于初等教育學的方法論。
例如,現在有些學者采用現象學的方法論、生命哲學的方法論等新興的研究角度來研究小學教育進而發展初等教育學,相信這樣的指導思想會使初等教育學學科的發展站在一個更加宏觀的高度。其實,不管是教育學還是初等教育學,它都是一門研究復雜性問題的復雜學科,這樣的學科特點都要求其方法論的研究要多元化、動態化。因為研究內容的復雜性和發展性所需要的指導方法論也應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所以,我們不強調初等教育學的方法論是固定的,但卻需要研究者創造出一些能夠支撐學科發展的范式,這些范式的發展和變化是推動初等教育學方法論系統化的基礎。
四、“元初等教育學”研究
元研究是學科發展中自我反省意識發展的必然。“元初等教育學”的研究則是對初等教育學這個學科本身問題的研究,而非小學教育當中的現象和實際問題。對于初等教育學來說,作為一門正在建設和發展的學科,其尚未建立和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但筆者認為,盡管初等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的研究仍處于朦朧的狀態,我們仍可以借用“元研究”的思路,采用倒置的研究方式推動學科的發展。比如,我們可以站在“元初等教育學”的高度來思考初等教育學的理論陳述、理論體系、發展機制、學科構建、進步方法等,以理論的構想來推動實證的研究也是促進學科向前發展的方式。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以正向的思維方式對問題進行研究以促進問題的發展和解決,但若我們能夠站在另一個更高一層的方法論層面上來指導研究,這無疑會使我們促進學科發展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確。
五、初等教育學的學科建制
初等教育學的學科建制問題,歸根到底是建設支撐初等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理論實證問題。就需要我們思考下面這些問題:該學科建設的必要性、學科建設的意義;學科建立后需要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樣的人來研究,研究又是為了什么,所研究的這些成果能否支撐學科的發展,支撐學科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么等等。這些與初等教育學學科建設相關的基本問題包括學科建設的價值、學科建設的動力、學科建設的核心,以及推動學科建設的“問題”和“人”即研究內容和研究隊伍的建設都是發展初等教育學學科建制的關鍵。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明確是促進初等教育學這個學科日益豐富、日益成熟的前提。
初等教育學目前還是一門正在建設發展的學科,然而學科的發展和成熟,一定是在這些基本問題和基本內容的研究過程中促進和推動的。就目前而言,對于學科本身的一些基本問題,研究者們還尚未達成一致。因此,就需要我們對這些基本的概念性問題和理論逐漸形成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才能促使學科的發展走向明朗化和系統化的成熟。
關鍵詞: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美的鑒賞;數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1-224-01
從教以來,我經歷了四次教材變革,每一次教材的變化都督促我成長著,第一套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教科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計算難度特別大,每次練習學生老師都頭疼;
第二套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這是一套過渡教材,計算難度降低,分析訓練難度也不大;
第三套教材是現行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編排較符合學生特點,但個別知識的學習在現階段內會有些困難,例題指導性有待提高,習題少;
第四套教材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這套教材首先在書皮面積上增大了,內容閱讀上更清楚了,知識的編排更加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知識的學習更循序漸進,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教材在引導教師開展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也引導教師注重對孩子思維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這一點上教材主要通過一些應用題例題加以滲透,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讀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材,讓數學課更突出其數學本質,提高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千萬不能簡單的認為這只是數學題目難度加大了。
能接觸這4套教材,我是幸運的,所以我也更感受到國家對小學教學的重視,教材不論再好,最終還是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去實踐。新課標下的課程觀告訴我們:我們所使用的教本僅僅是課程的一部分,新的課程從課堂擴展到社會及學生的生活空間,教學內容存在較大的空間和彈性,教學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靈活處理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有“生活化”特點,同時具有對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功能。
但是隨著新課程的深入,也不斷暴露出我們一線教師的一些問題:1、基礎教育的發展對我們小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課堂教學的生成性使教師面臨新的挑戰。3、教學內容的更新、拓展暴露了教師知識的盲點。4、數學課改理念被誤讀,導致教師學科思維出現亂。面對這些缺失,我們應做些什么?前段時間我拜讀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一書,對書中劉加霞老師關于這個問題的觀點,感同身受,相見恨晚,受益匪淺。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感受和體會。
一、對教材中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
所謂“對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為什么要學習這一概念,這一概念的現實原型是什么,這一概念特有的數學內涵、數學符號是什么,以這一概念為核心是否能構建一個“概念網絡圖”。
小學數學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十進位制、單位 (份)、用字母表示數、四則運算、位置、變換、平面圖形、統計等。
從整數到分數,對學生來說是認知上的突破,學生學習起來是有一定困難的。怎樣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呢?因此在課的伊始我就安排了折紙這一環節,目的就是讓學生充分體會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具體操作中積累感性認識,形成正確的表象。這次操作重點是引導學生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
二、對教材中豐富數學思想方法的把握
日本著名數學家米山國藏說過:“作為知識的數學,出校門不到兩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思想、研究方法和著眼點等,這些都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
小學數學教材中蘊涵了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如:轉化思想(化歸思想)、集合思想、類比思想、極限思想、數形結合思想,一一對應思想……但其卻沒有明確的寫在教材上。如果說數學知識是寫在教材上的一條明線,那么數學思想就是隱含其中的一條暗線。明線容易理解,暗線不易看明。因此教師只有掌握好數學思想方法,才能從整體上,本質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才能科學地靈活地設計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提高。
總之,本節課重在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操作中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引導學生獲得公式的同時更能培養孩子數學思考的能力。
三、對數學特有思維方式的感悟
每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認識世界的角度,人們給予數學的美譽也非常不同:鍛煉思維的體操,啟迪智慧的鑰匙。多么美的贊譽啊,讓人不知不覺的喜愛數學。我們在運用數學時它的主要思維方式有:比較、類比、抽象、概括、猜想―驗證、概括、不完全歸納等。
四、對數學美的鑒賞
能夠領悟和欣賞數學美是一個人數學素養的基本成分,也是進行數學研究和數學學習的重要動力和方法。能夠把握數學美的本質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待數學以及數學學習的態度,進而影響數學學習的進程和學習成績。
數學的基本原則:求真、求簡、求美。數學美的核心是:簡潔、對稱、奇異,其中“對稱”是數學美的核心。
哲學家羅素說:“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她,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如在執教《軸對稱圖形》一課,向學生展示自然界中的對稱圖形感知對稱的美;在《圓的認識》中展示自然現象、日常生活中形形的圓,感受圓的魅力。
五、對數學精神(理性精神與探究精神)的追求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感覺統合失調;特點;危害
一、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音樂感覺統合失調的概念與特點
感覺統合失調,又被稱為神經運動機能不全癥,作為一個中樞神經的系統障礙問題,其導致了外部信息難以在大腦產生刺激,進而不能夠在腦組織內有效結合運作。一般來說,正是因為感覺統合失調,所以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個體在認知、學習、活動等多項生活中的情緒出現異常,其舉動不同于常人,運動神經、視覺神經、聽覺神經都有可能受到破壞。根據我國當前的統計數據來看,感覺統合失調問題在青少年中較為嚴重,音樂感覺失調作為感覺失調中重要的一個部分,直接由聽覺感覺失調引起,對于青少年未來的發展與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小學音樂教育中音樂感覺統合失調的危害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從音樂感覺統合的基本概念上來看,其失調系統屬于聽覺失調,直接導致小學學生對于聲音環境不敏感,不能夠有效、快速地在大腦中完成自我認知與處理。在這樣的失調能力之下,學生想要認真聆聽周圍環境的教誨,保證以集中的注意力來進行聲音的識別與判斷較為困難,其學習與判斷能力不僅會隨著音樂感覺失調而逐漸降低,甚至有可能致使自我聽力能力受到影響,在未來的生活以及學習中難以正常進行。
音樂作為情緒藝術的一種,能夠利用不同的器樂以及聲樂來幫助人類調節自我心理情緒,安撫暴躁情感,保證能夠以積極、樂觀、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周圍的環境。但是一旦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的音樂感覺統合失調,青少年時期的情緒輔助手段將會徹底喪失,在這樣的環境中,青少年的不合理情緒不能得到安撫和平復,不利于其未來的身心發展以及心理健康。
總之,以此文章為基礎,我們可以逐漸認識到設置有效的音樂感覺體統調節方式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生感覺統合失調的巨大危害,促進我國的小學教育乃至高等音樂事業在此理論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發展。
關鍵詞:小學;概念;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6-0068-02
概念教學對于數學學科尤其重要。不明概念,無法學習數學。那么什么叫“數學概念”呢?數學概念是人腦對現實對象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特征的一種反映形式,即一種數學的思維形式,是形成數學能力的基礎。小學生正處在邏輯抽象思維形成的階段上,要使他們全面、正確的理解數學概念,就應該靈活采取各種教學方法。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把數學概念教學的具體方法歸納如下:
一、直觀形象,引入概念
可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實際問題以及模型、圖形、圖表等作為直觀感性的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去獲取概念。例如,在學習“平行線”的概念時,筆者讓學生觀察一些熟悉的實例,像黑板的上下邊緣、桌子及門框的上下兩條邊、鐵軌等,然后根據各例的屬性,從中找出共同的本質屬性。黑板可以看成是兩條直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邊可以無限延長、永不相交等。同樣可分析出桌子、門框和鐵軌的屬性。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它們的共同屬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兩條直線;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彼此間距離處處相等;兩條直線沒有公共點等。最后抽象出本質屬性,得到平行線的定義: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平行線,平行線是相互平行的。以感性材料為基礎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進行教學的,因此教學中應選擇那些能充分顯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質的事例,正確引導學生去進行觀察和分析,這樣才能使學生從事例中歸納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
二、直觀演示,形成概念
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善于記憶具體的事實,而不善于記憶抽象的內容。充分發揮直觀表象作為抽象概括的作用,可以通過教師演示、學生操作等直觀教學方法,來引入概念,彌補抽象思維水平較低的缺陷,有助于形成正確、明晰的概念。例如,教學“圓環形面積”這一概念時,先讓學生各自畫一個半徑4厘米的圓,再以同圓的圓心,在這個圓內畫一個半徑小于4厘米的圓,然后動手剪去內圓,留下外圓,得到了一個圓環。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怎樣求圓環形面積呢?”由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很快發現了求圓環形面積的規律:圓環形面積=外圓面積-內圓面積。圓環形的概念明確了,新知識的解答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促進兒童樂于探索的愿望。
三、利用遷移,構建網絡
這包括兩方面的要求:第一方面,要加強數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的教學。所謂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在知識與技能的網絡中,那些帶有關鍵性的、普遍性的和適用性強的概念,如加法的概念、比多比少的意義、差的概念、乘法的意義、比的意義、倍的概念等。越是最基本的概念,它所反映事物的聯系就越廣泛、越深刻,抓住這些最基本概念的教學,能使知識產生廣泛遷移,使學生學習起來容易理解,同時也有利于記憶。第二方面,小學數學中許多概念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對一些相關聯的概念進行對比、歸類,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抓住這些聯系,就可以使知識脈絡更清晰,知識結構更完整;掌握了這些聯系,從特殊到一般,從一般見特殊,便可實現相關知識的有機統一。例如,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都是四邊形,但是他們又相互有區別。教師在教學完梯形之后,要對四種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四邊形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四種四邊形的理解。
四、加強訓練,學以致用
“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是新課程標準所賦予我們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師的任務。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遇到學生能很熟練地背出概念內容但不能進行靈活應用的現象,為此,教學中除了要重視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獲得,還要加強數學概念的應用訓練,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
例如,我們在教學“眾數”后,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有一家公司,經理的月工資是8000元,2個部門主管每人的月工資是5000元,10個工人每人的月工資是1500元,你要選擇用平均數、中位數還是眾數來反映這個公司員工的月工資水平?并說明理由。學生將學過的三種統計量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學數學”中“用數學”,體會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五、概念發展,做好孕伏
這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因為:一方面概念之間有著縱橫交錯的內在聯系。如除法、分數、比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完“比”后為學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學生理解新概念、復習舊知識。另一方面,教學概念,既要重視概念的階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發展的連續性,不要在一個知識段中把概念講“死”,以免影響概念的發展和提高,也不要過早地抽象而超越學生的認識能力。要有計劃地發展概念的含義,按階段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階段的教學為后一階段的概念發展做好孕伏。總之,對于基本概念的教學,要遵循小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和智力發展的規律,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方式、方法進行教學。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都要以教學內容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要做到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從本質上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概念。
數學概念是客觀現實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只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才能將它在解決實際數學問題時運用自如。由于數學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因此,要順利發展小學數學概念,必須從小學生年齡段的心理特征、行為習慣和學習特點等來綜合研究實踐,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達到發展小學數學概念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分層教育基本概念
所謂分層教學,值得是教師以學生的個體差異為標準,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在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群體制定教學目標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最大化發展。以學生為主體,以因材施教為原則,以培養學生自主研究為重點。分層教學以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為教學核心,以素質教育為主要目的,正視學生的客觀性差異,努力創造出最優化的育人環境,充分滿足各類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幫助學生選擇知識層次、練習難度、學習速度。堅持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終身教育的教學理念,培養出綜合素質健全的學生。
2、分層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2.1正視差異
學生在不同地區和不同生活背景中,智力水平和身體素質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分層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正視每一個個體的差異,確保學習內容的分層遞進,這也是體育教學中的關鍵環節。
2.2縮小差異
體育教學實行分層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縮小差異。體育訓練在體育課堂中必不可少,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生在訓練強度上要客觀地區別對待。教師在教學計劃的制定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差異性,針對不同學生的體育素質制定不同程度的標準,合理分配任務,降低整體差異。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3、分層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新型的教學模式,分層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們結合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的籃球課,分析分層教學的應用。在小學籃球課上的運球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組織學生參與觸球運動,熟悉籃球知識,激發起學習興趣,培養出球感,然后根據學生綜合素質的不同將同學們進行動態分層,分為A、B、C三組。
A組同學的學習能力最強,能夠開速地理解籃球教材和教師講解的內容,學習過程善于獨立思考,熟練運動技巧,可塑性很強,對于這部分同學,教師可以適當加大學習難度,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適當補充更多的新內容。B組同學能夠掌握課堂教學中的基本動作,但是技術能力不夠扎實,教師要引導這一部分學生,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設置出相關的重難點問題,圍繞具體問題展開分層教學,教師要細心幫助解決問題。C組同學能夠基本掌握課堂技術和動作,但是缺乏學習動力,教師對于這類學生重點在于學習信心的培養,在思想上提升學生們的學習動力,提高同學們的學習信心,消除學生們的自卑心理。在籃球的傳球聯系中,教師應該將整套動作分系列進行教學,耐心細致地講解,適當地進行關心和談話,了解學生心理和實際情況,實現學生的自我展現和超越。
4、分層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影響
4.1激發運動興趣
分層教育在實現因材施教的基礎上,激發了學生的運動興趣,興趣是學習中最好的老師,這樣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學生們學習信心的提升和學習目標的明確,保證了學生們在體育課堂上任務的順利完成,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到各項體育活動當中光,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十分有益。
4.2提升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是衡量一個人體制水平的重要指標,是提高學生們整體運動水平的基礎。在分層教學的教學模式下,體育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們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對于不同的學生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們充分關心,通過體育教學,提高了學生們的身體素質。
4.3體現教育公平
任何一個學生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不斷提升優秀生的教學深度,更要時刻關注希望生的接受程度,并且保證中等生穩步提高,拋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對每一名同學或者是每一類學生群體都要公平教育,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分層教學的模式,就很好地處理了全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通過團隊協作的形式,實現了互相輔助和共同進步。
4.4提高教學質量
分層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教師對每一類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突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對于學生練習興趣的培養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分層教育法消除了體育課堂中的兩極分化現象,減輕了希望生的心理壓力,對每一名學生的心態調整都有很大的幫助。教師也能夠針對每一位同學的狀況發現學生的進步,全面改善了體育課堂的教學氛圍,不僅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同時促進了教師的專業進步。
結束語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是如何激發、培養、深化和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制約學習興趣的因素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制約學習興趣的因素錯綜復雜,它需要我們在整個教學實踐活動中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環境經常觀察和捕捉。但就教學的共性來說,以下幾個方面表現較為突出:
1、教師情感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對象又是學習主體,融洽的師生情感,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教師作為信息的載體,不斷傳給學生各種信息,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精神飽滿,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把消極情緒帶進課堂,影響學生的學習。
2、教學方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真正懂得這門藝術真諦的老師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教師素質
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理應具有良好的素質。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途徑
筆者經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往往對知識淵博、語言幽默、平易近人的老師比較親近,進而對他所教的學科感興趣,對能進一步豐富知識的學習內容感興趣,對能用已學知識來探求新知識的內容感興趣,尤其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地更感興趣。因此,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轉變教育觀念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先決條件。
我們的教育,由于長期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無法擺脫以“教”為中心的思想,這與當代初中學生的心理有一定的距離。
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征,他們的思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質,正確的動機、濃厚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是他們學好數學的重要心理因素。 為了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不能只當教育者,不能只告訴“應該這樣做”,而要以各種角色出現在學生的面前。
2、巧妙導出新課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開端。
新課的導入方法很多,但重的是要圍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上做文章。筆者有幸聽過一位高級教師關于“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一堂課。他并非和盤托出定理,而是先讓學生畫出數個任意四邊形,然后要大家分別把每一個四邊形各邊的中心順次連接起來。這時學生不難發現不論原來所畫的是何種四邊形,最后連成的四邊形都是平行四邊形,這使他們感到新奇、驚訝和興奮。因為他們親眼看到了在變化的現象(各種各樣的四邊形)中的不變性(連接各邊中點所得到的都是平行四邊形),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的規律,但又無法解釋這種現象,于是產生了探求其中奧妙的強烈愿望。這時老師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便可把學生的思維帶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3、創設問題情境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習的一種內動力,而對數學的內在興趣是學習數學的最佳動機。激發這種興趣的最好方法是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真正喜歡數學,理解數學的內在魅力。如:數學課本中的基本概念和性質枯燥乏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確實有點為難他們,但不記住這些枯燥的概念和性質,在解題時困難重重、寸步難行。鑒于這種情況,我要求學生把學過的基本概念和性質等編制成題目,匯編制成卡片后,放入“題庫”,當眾抽簽作答,賽出優勝隊給予表揚。試驗結果表明,其效果令人滿意。
4、揭示數學的內在美是深化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數學本身也是有無窮的美妙。只要踏進了大門,你隨時會發現數學有許許多多趣味的東西。的確,數學是萬花筒,它充滿著美的生機,如符號美、圖案美、形式結構美、不同對象之間的和諧美、思想方法美等等,在教學中,若能把這些美的感受傳授給學生,則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數學美的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5、開展課外活動是鞏固學生學習興趣的有益補充。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鞏固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興趣活動,可把學生的潛在智力激發出來,使其在第二課堂內自由飛翔、施展才能。
關鍵詞:新疆;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
一、問題的提出
開展教育科研對推動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及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目前中小學一線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的過程中還存在種種困難與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能力,推動教育教學的
發展,筆者對新疆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情況做了抽樣調查,并作分析比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工具為自編調查問卷與訪談提綱。
三、調查對象
2008年2月,筆者親自深入新疆的南、北疆11所中小學校,對隨機抽取的部分教師進行問卷調查與訪
談。問卷共發放225份,其中城市165份,農村60份,回收220份,回收率為97.8%。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新疆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現狀調查
1.學校行政領導對教師參加進修、培訓和有關研討會的態度
中小學教師對其所在學校行政領導對教師參加進修、培訓和有關研討會的態度的認識(見表1)。
2. 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意識(見表2)
3. 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基本常識(表3)
4.中小學教師在公開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的情況(表4)
5.中小學教師承擔科研課題情況(表5)
(二)調查情況的分析
1.學校領導對學校教師進行研究較為支持
從表1統計數據來看,城市有83.3%的教師、鄉鎮有68.39%教師認為自己所在學校的領導對教師參與進修、培訓或研究是支持的,但仍有16.66%城市教師和32.61%農村教師認為領導對教師參與這些活動是不支持或持無所謂的態度的。認為非常支持的城市
教師比例明顯高出農村教師14.91個百分點,而認為領
導對教師進行科研持無所謂態度的農村教師比例則又明顯高出城市教師17.34個百分點,這說明從總體上看,城市學校領導對教師做科研的態度明顯地比農村領導更為支持,更為積極。
2.中小學教師普遍意識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意義
從整體來看,中小學教師對教育科研的認識是比較好的,無論城鄉中小學教師大多都能認識到教師做科研的必要性,其中城市82.3%教師、農村71.11%教師認為教師做科研非常必要,可以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見,大多數教師能意識到教育科研的真正意義所在,而其中不乏一些較為功利的認識,城市有17.1%教師、農村有28.89%教師都認為教師做科研有些必要,目的在于評職稱,在參與調查的所有教師中,只有1位(占城市比例的0.6%)認為教師根本沒有必要做科研。在認為有必要做科研的教師中,城市教師更傾向于科研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農村教師中有很大一部分認為教師為評職稱而做科研的比例比城市教師高出11.79個百分點。
3.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常識匱乏
針對這一問題,調查者設計了三個問題,即“您是否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您知道教育科研有哪些方法嗎?”、“您知道教育科研有哪些基本步驟嗎?”,答題情況不容樂觀。無論城市還是鄉鎮教師在這三個問題中大多都選擇“不知道”,而且針對教育科研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基本步驟答“不知道”的比例逐漸增高,如城市教師的比例依次為67.7%,74.6%,80.9,而農村的比例依次為56.25%,73.17%,85.37%。
(1)在填答“知道”的選項中,我們隨后設開放式回答,發現填“知道”的教師對于這幾項內容實際上都是依自己的理解去解釋,如“什么是教育科研”,有人認為就是“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備課”“備一小時課”“備一小時課而認真教課”“教+學=培養出有用人才”“創造新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實際情況聯系進行分析本學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為主”“如何開發學生能力”“學生學過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等。而裴娣娜的《教育科研方法導論》中對教育科學研究的定義為:“教育科學研究指的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序,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預測和控制,探索教育規律的一種認識活動。教育科學研究作為科學研究的一種形式,它的突出特點是富有創造性。”①總的來說,在填寫“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的77位教師中,只有5位教師能夠基本正確說出教育科研的含義,也就是說其余93.5%的教師都對教育科研存在誤解誤讀的現象。
(2)在“教育科研有哪些方法”這一問中,回答知道的答案有“觀察法、引導法”“刻苦鉆研”“啟發式、合作交流”“刺激法、聯系實際法”“校本教研、進修教研、自學研究”等。裴娣娜的《教育科研方法導論》中教育科研方法分類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法,如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展研究、評價研究和預測研究,按研究的方法或策略分為歷史研究、描述研究(問卷、訪談、觀察以及測驗等)、相關與比較研究、實驗研究和理論研究。②袁振國的《教育研究方法》將教育研究分為實驗研究、準實驗研究、調查研究、文獻研究、比較研究、實地研究。③依此概念,在57位知道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師中僅有4位教師能說出一部分教育科研的方法。
(3)在“教育科研有哪些基本步驟”一題中,出現了“學校建設、社會教育、國家支持程度”“簡單法、深入法”等回答,而袁振國將教育研究過程中的活動列為“確定研究問題、收集資料、分析、總結結果和得出結論”五個步驟。④對此問題回答“知道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驟”的39位教師中僅有4位教師能大致說出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驟。
從以上數據統計分析來看,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常識大多數都不具備或不足,即使有一部分認為自己知道,而從其填寫的答案分析,真正知道教育科研的比例只占其中極少數,這對于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是不利因素。
4.全疆各中小學開展教育科研水平普遍較低
從表4的統計結果可見,有科研成果的教師人數較少。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了3篇以上文章的教師,城市占6.7%,農村僅占5.3%;發表文章在3篇以內的教師比例城鄉分別占31.1%,9%,而還沒有發表的城鄉比例分別為62.2%,85.7%,在這一問題上,城市與鄉鎮教師水平有了明顯差距。
5.教師對自己參加教育科研信心不足
調查者設計了“您參加教育科研課題的情況”一題,承擔過或正在承擔科研課題的教師城鄉比例分別為18.9%、30.4%,選擇其他三項的教師在城鄉都有一定比例,其中“沒有承擔也不想承擔”的比例為5%、6%,而最高比例都集中在“想承擔,但能力不足”,城鄉比例為40.8%、32.1%,其次為“想承擔,但沒時間”,城鄉各自比例為35.1%和31%。由此可見,中小學教師對教育科研基本都認同,但普遍存在對自己參加教育科研信心不足的情況,表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中小學教師過重的教學任務、過大的升學壓力都使得教師沒有更多的精力做科研。
五、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水平的對策建議
新疆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水平普遍較低的原因大致分析如下: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教師都認為科研是高校教師或專門的科研人員所做的事情,自己只要教好書就可以當好老師了,許多老師認為科研難做甚至神秘,自己難以勝任,因此始終避而遠之;自身素質不高:中小學教師普遍存在教育基本理論功底不夠深,教育科研知識匱乏,對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意識不強,敏銳性不夠等問題;客觀條件的影響:如學校評價體制不完善、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教師缺乏理論指導、科研資料與科研信息不暢等都會影響教師做科研的積極性與實效。針對以上現狀描述與原因分析,筆者提出如下對策:
(一)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學術氛圍
教育科研是中小學校的后續支撐力量,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賴于良好的科研氛圍。教育管理部門及中小學校領導應當積極創設各種條件,采取多種措施努力營造寬松的氛圍,引導廣大教師走科研之路。首先,領導要正確認識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重要意義,不以升學率為衡量教師水平的唯一尺度,而使教師無力分身做科研;其次,對于積極參與課題研究、撰寫并的教師給予認可與表彰,在學校形成人人都想做科研,人人都敢做、能做科研的氛圍;再次,學校可定期組織以教研活動、學術研討會、科研交流會等形式的研討活動,即使想做科研的教師了解科研,逐步參與科研,消除科研高深莫測的認識,又可使做了科研的教師的成果得以展示,并從交流中得到提高。
(二)從經費上予以支持與保障
教師教育科研需要教育部門及學校領導有專項資金,即每年從教育經費中劃出一部分專款專用。目前新疆正值普九關鍵階段,雖然從本來就不很充足的經費中留出一筆看似沒有把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但長遠考慮,這有助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師素質,使教師從以往的“教書匠”轉變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實現教育科研――教學名師――形成名校,再以名校吸引名師,推動教育科研水平提高,產生良性循環。留出的專款可用于購置科研所需基本設備,教師參與相關學術會議及培訓,購買與教育科研相關的書籍資料等費用。此外,對于積極參與課題研究、撰寫論文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一旦教師教育科研由為評職稱被動搞轉變為為提升專業素質實現自我價值而主動做,教師的創造潛能即能得到有效發揮。
(三)重視教師教育科研培訓
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新疆中小學教師即使是畢業于師范類學校或師范類專業,在職前也少有專門學習過教育科研方法這門課程的,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與專門訓練。目前新疆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意識已經覺醒,大多數教師都能認識到教師做科研的重要意義。但是參與教育科研的教師仍是少數,能有成果發表的更是少數,關鍵就在于教師對如何做科研缺乏理論指導,想做卻又不知道怎么做,因此要開展科研培訓,以此來提高教師教育科研理論水平。科研培訓包括:教育基本理論學習(包括教育規律、教學規律、學生心理、學科教學法、教育基本理念等),以及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原理(包括一般概念、研究的一般程序、研究方法、科研成果表述的技巧等),其中后者是關鍵。
(四)在中小學校倡導教育行動研究
中小學教師處于教學第一線,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隨時都可能有新的課題出現在教師面前,因此教師擁有豐富的科研素材,這是教師比教育專家更了解教學實際,更容易產生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教育行動研究就是一線教師“為了行動”、“針對行動”、“通過行動”(這里的行動均指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而對自己的行動進行反思――調整――再反思――再調整如此反復的過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研究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改善實踐的質量,而不是要去討好教育專家,為教育理論進一步發展做多少貢獻,這對于理論水平有限,教學任務繁重的一般教師不失為一種好的研究思路。教育行動研究只是一種研究方式,而非具體的研究方法,選擇了這種對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有效的研究方式后,還需采用某種具體的研究方法,如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來幫助教師實現行動的改善,科研能力的提高。
注釋:
①②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4-12.
③④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6.
參考文獻:
[1]楊成林等.六盤水市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現狀調查[J] .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3)79-85.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創新教育
學校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教學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隨著創新教育的開展,最終要集中探索教師如何通過課堂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和創新激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創新性因素;指導學生創新性學習,滲透創新教育思想;教給學生創新的方法等等。對正處于智力開發最佳期的小學生來說,如何創新數學教學模式開發學生的智力呢?筆者談幾點感想。
一、喚起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激情,培養創新意志
教師在教學的全過程中致力于培養、積極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主動獲取的追求,對數學學科有濃厚的興趣,這對于喚起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激情、培養創新意志至關重要。
1.運用學科特點,喚起創新意識
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對數學特點、內容發生興趣時而引發的。因此,教師備課時要挖掘教材的創新思維因素,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教師在講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讓學生隨意報一個兩位數(例如12),一個3位數(例如123),要求都能被3整除。這一時難住了學生,而老師隨口說出了一連串能被3整除的3位數。學生感到神奇和驚訝,由此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動探索的興趣。這樣一個具有學科特點的問題,引發和培養了學生研究的主動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
2.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好奇心是對新、特、奇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生對感知到的新信息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而產生深入觀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師要利用這種心理,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如在學習三角形分類時,教師出示一個遮住了兩個角的三角形,讓學生猜一猜它是不是銳角三角形。學生直觀得到的信息是一個銳角,但是區分銳角三角形是不能僅憑這一直觀信息所能解決的。這個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幾種不同的答案使問題越辨越明,終于明白了只暴露一個銳角的三角形,不能肯定它就是銳角三角形,它可能是銳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鈍角三角形。
數學知識中的概念既平淡又枯燥,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意志呢?課堂教學興趣有賴于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誘導。教師在教分數的意義建立整體“1”的概念時,由于這是個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又很枯燥,學生不易理解,便一改過去用線段圖的教法,而是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擬人手法,把3個梨、一堆小黃瓜、一個紅蘋果、幾支鉛筆給予命名,在討論中,將枯燥的分數意義中的重要概念整體“1”可表示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東西,也可表示一個整體的容易混淆之處講得明明白白。
二、挖掘教材本身蘊含的創新性因素,培養創新性思維品質
1.深入領會大綱的教學目的,挖掘教材蘊含的創新性因素
根據大綱要求,在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必須著力挖掘教材中的創新性因素。如計算數學中的簡算、速算方法:對于幾個數相加,其間有互為補數的,可以先加;連續數的加法,可以歸納為首項加末項乘以項數的一半;乘以5或25的可以用“五一倍作二”計算等等。創新力的開發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教材中應用題教學,可利用一題多解、一題多編來培養學生的獨創性;通過幾何初步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等。
2.注重課堂教學對學生創新思維品質的培養
數學課要緊緊抓住創新思維品質的3個特點――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著力培養以下思維品質:
(1)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要教好數學課,引導學生學好數學知識,需要從數學本身具有抽象性、具體形象性和邏輯性出發,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得到協調發展:以形思數,幫助記憶;數形對照,加深理解;數形聯系,以利解題;數形結合,展現數學美。具體做到:①注重培養空間想象力。空間想象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教師在指導小學生學習幾何圖形之前,把曾經遇到過的圖形匯集起來,引導學生再認圖形,分別認識各類圖形的特征和外部關系,提高對圖形特征的感受,然后擴大圖形感受面,通過收集課本以外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圖形,還可引進立體圖像,讓學生親自體驗,充分發揮其右腦空間認識的潛能。②因材施教,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有的學生因對概念不清楚或對特殊圖形不認識而缺乏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助趣味圖形數學題,結合相關內容,選擇適合的題目,指導學生嚴格對照概念觀察、識別、學習,從而激發學習數學、識別圖形的興趣。③動手操作,促其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培養學生的創新力。教學中自制和指導學生制作教具或學具,按教學要求進行切、拉、擺、畫、疊等操作訓練,是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在三年級第五冊教學分數初步知識“幾分之一”時,教師在講1/2、1/3之后,讓學生用紙折出1/4,并用陰影表示。學生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狀的1/4,并且能說出為什么形狀不同。
在講新教材時,提前教學生在家動手制作模型,選用的原材料大多是廢舊藥盒、木棒、牙簽、橡皮泥和飲料吸管等。如在講長方體前,布置學生用家里的土豆制作成一個長方體。需要指出,完成創新教學過程,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和頑強的意志力。
(2)直覺思維是創新力的起點,是創新思維的源泉。直覺思維具有快速、直接、跳躍的特點,這是右腦功能的體現。在教學中,小學生經常有意無意地運用直覺思維解決問題,這要給予鼓勵,對于結果要予以驗證。在引導學生研究綜合性較強的題目時,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估計、假設,因為新穎、獨創的思路往往產生于猜想、估計、假設之中。
(3)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發揚教學民主。在教學中要發揚民主的教學作風,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大膽發表意見,充分體現教學的主體性原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在討論問題時,要創設情境而不要設置框框,不能以教師的表情、語氣去干擾、壓制學生的思維;對學生中的一些錯誤意見不要指責、嘲笑;對有爭論的問題,要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對于認真思考又有獨立見解的學生要給予鼓勵,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好時機。
參考文獻:
幼兒園和小學教育,是孩子學習生涯中兩個重要的基礎階段。教師和家長通過切身體驗,發現學生在幼兒園和小學學習的銜接上存在問題。因此,做好過渡期課程學習方面的銜接研究以及幫助學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的策略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當前小學低學段中存在的幼小課程銜接問題
1.幼小課程目標存在的問題
幼小銜接階段的學生需要身心全面健康發展,而并不只是認知能力的發展。有些人把幼小的銜接目標等同于單純的知識的接受和拓展,忽視了學生情感的發展與變化。許多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很難適應小學課程學習活動,這是因為小學教師十分重視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忽視了學生情緒和思維的全面發展。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的,每一階段的發展既體現了上一階段的特點,又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打下基礎。而當前的幼小銜接課程很少考慮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心理發展需要。
2.幼小課程內容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內容上,一年級學生在幼兒園學到了很多知識,幼兒和小學在課程內容上存在許多重復和交叉的知識點,使許多小學低學段學生接受的大部分知識是已經學過和了解的知識,導致其學習積極性不高。
3.幼小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
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學習特點與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加之小學低學段的學生認知水平發展還不完善,其形象思維嚴重,注意力較差,所以小學低學段的課程活動應當遵循生活化、實踐性和游戲化的原則。但當今小學低學段的課程實施只注重形式上的銜接,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學生的學習壓力劇增,漸漸失去了學習興趣,甚至嚴重時會產生厭學等現象,不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關于小學低學段幼小課程銜接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1.課程目標
對于幼小銜接的課程目標,教師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與技能的發展,更要注重學生情感與思維的發展。而小學低年級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其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還未完善,加之幼兒園課程的自由性與個性化的影響,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規則意識薄弱,邏輯思維和情感的發展不夠完善。所以,幼小銜接的課程目標要根據小學低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設計,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2.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的選擇,重點在于教師選擇如何教學,哪些內容適合學生;幼小銜接教育要為學生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做好準備,而這些又需要具體體現在教學內容合理把握與選擇上。以小學數學課程與幼兒園數學領域的銜接為例,對于掌握數學的基本概念與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過程,培養數學意識與數學能力及思維,培養數學興趣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幼兒園與小學數學教師的課程銜接目標基本趨同,都比較關注動作技能與情感領域目標,而在數學認知領域目標則存在差異。
3.教學方法
每個教育階段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各有差異,幼兒教師以游戲法和操作法為主要形式,而小學教師選用最多的則是講授,因此小學的課堂教學使小學低學段的學生很難適應小學的課程活動與學習活動。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小?W低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規律,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使其更好地適應小學的課程活動與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