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技術設計 創(chuàng)造 實踐能力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58
1 通用技術課程中技術實踐的重要性
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注重創(chuàng)造的課程,通用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潛力的開發(f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技術實踐能幫助教師使知識外化,幫助學生使知識內化。學生可以通過技術實踐,培養(yǎng)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滿足學習的成就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激發(fā)學生在這一領域繼續(xù)探索的愿望。
在知識經濟時代,隱性知識的作用遠大于顯性知識,隱性知識與綜合能力是相輔相成的。通用技術學科是增強隱性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對它的兩個必修模塊和七個選修模塊的學習,學生獲得各種基礎知識的技術訓練,在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也讓其了解了職業(yè)、行業(yè)與謀生,從而使他們從中積累和發(fā)展隱性知識,調動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用技術實踐課程的實踐不僅是動手制作東西,但動手必不可少。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反對傳統(tǒng)的灌輸和機械訓練的教育方法,主張從實踐中學習,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壓迫兒童去吸收,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出現(xiàn),可能連他自己都要驚嘆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其實這也是一種發(fā)現(xiàn)問題、制定涉及方案的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2 對于技術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理解與總結
2.1 運用權威的案例震撼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其重新審視創(chuàng)新的魅力和價值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筆者讓學生觀看春節(jié)期間CCTV-10播出的專題節(jié)目――走進科學――《我愛發(fā)明》,其中播放的發(fā)明往往并沒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有的發(fā)明了解決袋子勒手問題的小提手,有的發(fā)明了具有照明功能的雨傘等等,影片中展現(xiàn)的發(fā)明者有男女老少,讓學生感受到人人可以發(fā)明,發(fā)明就在身邊。高中的孩子正是興趣萌發(fā)、思維活躍的時期,影片為學生揭開了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神秘面紗。學生可以看到一項項發(fā)明所針對的問題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發(fā)明者在什么背景下萌發(fā)了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念頭,學生也的確從他們的發(fā)明中看到了創(chuàng)新的意義和力量;學生也看到了這些實用小發(fā)明給發(fā)明者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改變了人生和命運,為社會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學生對此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
2.2 在教學中積極立足教材、依托主題開展技術實踐活動
教材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技術世界,如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中第一章結構與設計,為了展示殼體結構的受力特點,筆者準備了三枚雞蛋,三個瓶蓋,將雞蛋分別立在瓶蓋上,構成一個正三角形,取一平板放在上面,輕輕將磚頭壓在木板上,這個試驗筆者每年都做,效果非常好。因為這個試驗所用到的材料很簡單,雞蛋給人感覺是脆弱的,但是形成殼體后讓人意想不到能承受那么大的壓力,所以才出奇制勝。同時,鼓勵學生現(xiàn)場“單掌心握碎雞蛋”,課堂氣氛異?;钴S。由此聯(lián)系到哪些是殼體結構的物體,它們又是怎樣來抵抗外力的。這樣學生就會更留心身邊的實物,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只有教師的敏感性和探究性被激發(fā)了,才可能提升學生對技術設計的興趣和探究試驗的欲望。教師應當隨時去關注生活中的技術,通過激發(fā)自己的探究欲望從而將其傳遞給學生,這才是真正的探究。
2.3 引入競賽式課堂評價模式
將全班同學按照“組間同構,組內異構”的原則分成8個小組(每組6人);回答正確加分,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加分,評價作品時本組人不投票;破壞課堂紀律的扣分。
競賽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激勵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高,參與性廣,全員參與,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保持大有益處。加深了同學間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個體自我認識、自我突破,由于評價模式的設定,使小組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讓學生更注重小組間成員的合作,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2.4 拓展創(chuàng)新活動的內容和方法,切實有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教育創(chuàng)新的理念在教師心中的地位時刻不能動搖,在教材中有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易被忽視的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的教學對全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加以挖掘和拓展。
在講述《技術與設計1》的創(chuàng)新原則一課時,說到創(chuàng)新就是通過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等,或對已有產品的革新來創(chuàng)造具有相當社會價值的事物或形式。為了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創(chuàng)新也可以是一種形式,筆者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商業(yè)活動中有沒有經營方式的創(chuàng)新。課堂上筆者學了一段電視購物賣手機的臺詞:“全功能,大屏幕,超長待機,聽歌,看電影隨時隨地,這么高端的手機只需要998……”學生印象深刻,理解到位。學生提出了自選超市比以前的柜臺銷售有創(chuàng)新,方便了消費者,更能給經營者帶來利潤。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還提到網購和送貨上門的便當等銷售方式,還想到了反季節(jié)蔬菜的培植方法等,極大地拓展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視野。
2.5 驅動引導學生,搜集熟悉資源
通用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現(xiàn)成的、貼近生活的學習資源,但同時也要組織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源。因為,單憑一人尋找資源,一方面是資源的廣度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同一風格的教學資源長時間的利用很難激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所以,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自身的豐富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幾乎喪失殆盡。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熱心實踐的精神需要我們去喚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想盡辦法讓學生們感受到通用技術課的趣味性和價值感。通用技術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和事有所思考,并通過設計來解決問題,設計就應該是創(chuàng)新的。如何有效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是通用技術教師長期不懈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顧建軍.技術與設計(1,2)[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技術與設計2》共四章: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第二單元《流程與設計》,第三單元《系統(tǒng)與設計》,第四單元《控制與設計》,講述的是在設計的過程中與結構、流程、系統(tǒng)、控制相關的理論與實踐注意事項等。
《技術與設計》是繼江蘇省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在高中開設的通用技術課程的后續(xù),在課程體系中要體現(xiàn)出通用技術課程的體系性和層次性,而目前實施的《技術與設計》課本已不能滿足課程的精神,有必要談談存在的問題,規(guī)避潛在的誤區(qū),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 沒有中心
從《技術與設計1》到《技術與設計2》,總的看來,有一定的結構關系,但關系還不是太緊密,即沒有“一根線”把整個知識點全面的串聯(lián)起來,導致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知識點一塊塊的,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沒有橫向的聯(lián)系,沒有結構感。新教材在“知識與技能”的技能方面要求較高,有些內容甚至超過絕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章、節(jié)、內容跳躍性很大.
一個好的教科書應該從目錄上就能看出知識具有良好的結構,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關系很清楚。《技術與設計2》里涉及的內容應重新設計到《技術與設計1》的第四章到第八章里。而不是單獨的放在《技術與設計2》里。事實上教師在教授《方案的構思及其方法》一章時,肯定會涉及到系統(tǒng)、結構、控制等方面的知識點的。在講解系統(tǒng)控制時,就可以利用教學與學習體系的案例來說明控制對設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為什么要有入學考試,為什么要有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為什么要有這么的學科啊等等。
二、 沒有平臺
從《技術與設計1》到《技術與設計2》,沒有一個可以實踐的平臺,即“示范設計產品”。在這一方面,無錫市曾嘗試用“臺燈”作為平臺,通過需求要設計一個臺燈的過程,從中串插技術與設計中的很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訓和操作,施教的始終都貫穿“臺燈”,從為什么要制作臺燈是因為人類的生活需要,到如何構思,即從經濟、科技、創(chuàng)新及創(chuàng)意等方面來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作激情,活躍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到如何制作好臺燈,即從各方面考慮,利用好設計的七大原則,利用自評與他評的方式來檢驗“平臺”。
在教學的過程中,先感性后理性。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給學生一些起碼的感性知識,即通過先教學生怎么做后讓學生做,再到學生思考方案中的不到之處修改及至創(chuàng)新的過程。“一步登天”對于大部分的學生來說,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通過平臺,讓學生理解技術,讓學生運用技術,讓學生創(chuàng)新技術,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走進生活。
三、 沒有貼近生活
《通用技術》學科中所涉及的技術并不是什么很高新的技術,而是具有一般通識性的生活所需要的技術。當今的技術高速發(fā)展,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的。生活中的一些技巧、技術等沒有頭緒。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學生走入社會之前進行必需的培訓。換句話來講,學生通過《通用技術》的學習,能夠學會生活。
相應的,在實施《通用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就應當以生活中的例子來示范講解,比如衣食住行,通過時代的發(fā)展而“換代”的各種生活方式,特別是要講明白為什么要換代。比如說變頻冰箱的出現(xiàn)是為了更多的省力和環(huán)保;比如說照明中的節(jié)能燈也不單單為了省電,還有更自然的接近大自然的太陽光,沒有頻閃感;比如家庭裝修,用什么涂料人沒有傷害,又可以經濟。
其實,貼近生活不只是《通用技術》的目標,也是《通用技術》的教學手段。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沒有興趣是不行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通用技術》的開設同樣也需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通用學生身邊的常見的、常聽的,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和理解為什么,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生活,生活的快樂是什么等等這些教師與學生共同經歷的話題,讓學生和教師“走”到一起,有“話”可說,自然而然的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四、 沒有“限制”
《通用技術》在高中已經實施多年,與教材配套的課程資源嚴重不足,這一問題所有的學校都存在,缺乏上課用的常規(guī)教具,教師平時要找教輔資料也很難。通用技術課程實踐性較強,對專用教室、儀器設備有一定要求。從大部分的學校的通用技術實驗室的建設情況來看,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行,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樣子對于《通用技術》課程的開設是非常不利的?!锻ㄓ眉夹g》是一門新的課程,如果一開始就需要這樣的“準入”限制,不利于《通用技術》的實施。
同樣,《通用技術》的課程實施并不一定需要這樣的設備才能開設的。比如說無錫一中開設的紙橋項目,只需要幾張打印紙就能實施,比如說筆者學校開設的陶藝,利用本地區(qū)的特色,結合《通用技術》,學中做,做中學,有思有做,學生的反應就很多。諸如此類的還有中國傳統(tǒng)項目剪紙、刺繡,無錫市設置的臺燈項目等,盡量降低“準入”條件,就越容易利于《通用技術》課程的開設和實施。
[參考文獻]:對《通用技術》課程教學的思考 方向紅出自: 《廣西教育·B 》 2010年4期
初探通用技術有效教學的若干方法嚴德寶 出自: 《綜合實踐勞動技術教育》 2010年1期
感悟技術——《通用技術》課堂教學探索 王雪
關鍵詞:知識外在動力;知識內在動力;知識生態(tài);知識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C912.67;C912.68;C9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20
知識生態(tài)是把知識放在系統(tǒng)中來考察知識的內在態(tài)勢及其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研究知識生態(tài)的目的是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尋找更好的社會和技術條件。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牽涉到知識的動力來源問題,知識的動力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社會的需要,即外在動力或外驅力;另一方面來自知識主體自身的需求和渴望,即內在動力或內驅力。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知識在人類生活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如培根所說:“知識就是力量?!笔澜绺鲊际种匾曋R和人才,我國也實行科教興國戰(zhàn)略,以前所未有的態(tài)度高度重視知識。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的知識生態(tài)狀況還存在種種問題,最突出的問題莫過于把知識作為功利性目的的實現(xiàn)手段,歸根到底,知識備受關注有深刻的生活經濟根源,人們頂禮膜拜的往往不是知識,而是知識背后的利益,知識背后,是利益的權衡和博弈。
一、知識的外在動力
知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部因素――特別是經濟基礎的影響,其中,收入差距對知識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受關注度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作用。
在我國,當前存在的收入差距問題是影響知識生態(tài)狀況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已經是眾目所睹的事實,差距主要表現(xiàn)在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和行業(yè)之間。根據近些年來《中國統(tǒng)計年鑒》的數據,按照所有制性質來看,國有單位的職工工資水平最高;農林牧副漁業(yè)的收入水平一直處于國民經濟行業(yè)中的最低端。當前,既存在著國有單位的“鐵飯碗”,又迎來了公務員這個“金飯碗”,收入差距越拉越大。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往往不是自下而上,即由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所決定,而多是自上而下,即由政府意志決定利益分配。
自上而下的分配方式事實上難以體現(xiàn)出生產力或科技的水平,因而實際上,在社會生產領域消解了對科技知識的迫切需要。這是因為: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得處于社會底層的勞動力價格低廉,特別是農村居民收入低廉,剩余勞動力選擇進城打工,致使其沒有能力關心知識;壟斷性行業(yè)(如電信、銀行、煙草、電力等)憑借壟斷地位可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不會關心技術的改進,最多的是往往斥資直接從國外進口成套的先進技術設備;西部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使東部地區(qū)能夠較輕易地獲利生存。勞動力價格低廉是我國市場經濟的一大特點,也是我國很多經濟體能夠生存的重要原因,當然也是我國經濟薄弱性的重要原因。我國目前出口創(chuàng)匯的產業(yè)類型很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如手工業(yè)產品、農產品,典型的像溫州的鞋業(yè)生產,廣東的玩具生產等等,都是靠廉價勞動力支撐著,依靠低廉的價格獲取市場競爭力――而這種競爭力往往又是非常有限的,并且使得企業(yè)缺乏研發(fā)先進技術對知識的需要的經濟動因,從而造成了經濟力量的薄弱。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利益分配格局存在著有失公允的地方,使得各種經濟實體缺乏對知識技術的需求,客觀上不利于知識的創(chuàng)新及其應用,知識的外在動力被嚴重地壓抑了。事實上,體現(xiàn)知識價值的公正的收入分配能夠增加社會的有效需求,增加經濟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政府在利益分配上應該給社會成員提供事實上平等的教育權利和機會,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及應用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濟空間和社會空間。不富裕的人也應該能夠享受和利用包括教育在內的基本資源,能夠發(fā)揮他們的潛能。因為,無論在什么樣的社會中,教育都不僅僅關系到個人、家庭,而且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素質。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說,“希望工程”不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二、知識的內在動力
利益分配格局不僅深刻影響了知識的外在動力,也深刻影響了知識主體對知識的內在動力。知識的內在動力來源是人自身對知識的渴求。亞里士多德說過:“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盵1]3這是知識得以被創(chuàng)造和應用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利益分配格局不僅影響著社會對知識的需求,而且也深刻地影響著知識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識主體本身對知識的態(tài)度。
利益分配格局對知識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影響,最主要表現(xiàn)在收入差距拉大后,考試制度成為社會層際流動的一條最主要途徑。如前所述,我國收入差距拉大,過大的收入差距對社會的穩(wěn)定是不利的,因而,特別需要一種層際流動,來緩解層際差距造成的社會壓力。沒有層際流動的社會是僵死的社會,是沒有生命力的。層際流動客觀上需要一種客觀、公正的渠道來實現(xiàn)。在我國,考試是最重要的一條層際之間流動的途徑。長期以來,高考是改變身份、境況的一條有效途徑;報考國家公務員的門檻一般也是大學學歷。西方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長期以來在我國卻沒有“條條大路通北京”。作為一種相對公正的途徑,考試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一方面,對政府來說,“學而優(yōu)則仕”,可以在廣泛的范圍內選拔到人才;另一方面,對個人而言,通過考試可以改變個人境況,實現(xiàn)從農村到城市,從落后地區(qū)到相對發(fā)達地區(qū)的轉變,或者是進入公務員隊伍、壟斷性行業(yè)以及其他高收入行業(yè)。因而,考試作為層際流動的一條重要渠道,不僅僅為社會所需要,也被個人所渴求。無庸置疑,考試可以用來作為檢驗知識、測試能力,特別是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現(xiàn)在的考試承擔著的重要的政治、經濟功能使其不斷地被異化。從社會層面上看,作為考試內容的知識成為一種社會性的工具;從個人角度看,知識被異化為一種工具,一塊跳板,對知識的渴求是為了知識背后的利益。這樣的功能對于考試背后的知識而言無疑是不應該承受之重,也是不能承受之重。
主體在巨大的利益落差之間作出了功利性的選擇。對于主體而言,往往更多的是注重考試的結果,而不一定是知識的獲得?!叭f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那是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在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把知識作為謀取利益的手段。今天再去追問學生們?yōu)槭裁炊x書,恐怕“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類的遠大志向真的很難聽到了。讀書的目的已經日益功利化、具體化為一份好的工作和高的收入?!爸R改變命運”,知識的確可以并且應該能夠改變人在社會中的命運,但是知識的作用并不僅僅在于改變人的外部生活條件,更主要的是人自身的一種需要和價值。知識是人類獨有的理性思維的成果,其不僅僅可用作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且,還具有目的性價值和意義,是人類永恒內在的追求??上У氖?,我們的讀書人往往出于功利性目的,僅僅只是把知識作為謀取功名利祿的工具,缺乏對知識的純粹的熱愛,從而造成了科學精神的缺失。
囿于功利性、實用性的目的,必然使作為人類智慧結晶的知識失去了內在的生命力。正如苗力田先生在《亞里士多德選集(形而上學卷)》譯本序言中所說:“所謂科學精神也就是科學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精神。如若把科學當作手段,就會局限科學對普遍原因的探索,損害普遍知識的名聲,使它成為狹隘的,膚淺的,短視的,也就永遠不會有以自身為目的的科學。”[1]3不可否認,技術知識具有實用性,但是如若僅僅把所有的知識都作為實用的目的,無疑把知識庸俗化了,工具化了,而且世界上各種事物、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是千絲萬縷的,當前看來沒有實用性價值,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也許就是非常寶貴的知識。就像當年泰勒斯仰望星空時,周圍人都看不到星空對于我們的意義。今天,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和進步,我們已經認識到頭上的星空對于人類的重要性――無線廣播、衛(wèi)星電視、氣象衛(wèi)星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術都牽涉到星空。當然,隨著空間技術的發(fā)展,對頭上的星空的研究的意義不僅于此,還關系到人類的過去及未來的發(fā)展。2007年5月14日,總理在同濟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鐘廳向師生們作了一個即席演講,其中講到:“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盵2]知識,不僅僅具有實用性的作用,而且還具有純粹性的目的,知識源自于人類認識外部世界和認識人自身的需要。
當前人們對知識的關注,背后往往更多的是利益的追逐。套用一句老話:在利益面前,中國之大,已難以找到一張平靜的書桌。
三、知識的內在結構態(tài)勢
在這樣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所形成的知識的內在結構態(tài)勢必然打上了利益的標簽,受到了利益分配格局的深刻影響。我們不否認知識的重要性,也絕不否認知識與利益應有的相關性,但是這種相關性如果要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由于知識的特殊性,其衡量標準要以量化標準來進行才能彰顯公正的話,那么知識的衡量標準往往就是通過考試、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以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大小等形式出現(xiàn)。
知識的量化標準與利益的直接掛鉤,使得人們與其說關注知識,不如說關注考試成績等量化指標。當前以考試成績、升學率等量化指標作為主要標準的評價機制,使得考試成績、升學率關系到學校的生源,政府資金撥款以及民間資金的投入,考試成績、升學率背后隱藏的是利益,關系到一個學校的生死存亡,不僅民辦學校如此,公立學校也是如此。因而,絕大多數學校甚至是全部學校的工作重點和中心任務就只是應對考試,在某種意義上看來,與其說學校是致力于培養(yǎng)人才,毋寧說是致力于培養(yǎng)“會考試的工具”。過分注重考試成績的評價機制在現(xiàn)實中引起了一些弊端,考試中的弄虛作假,只注重分數,不重視能力,甚至以占用學生的休息時間、犧牲學生的健康來加班加點,“減負”成為一句空話。在當前我國知識界、學術界包括研究性機構和大學等單位,面臨的是同樣的問題。與考試相類似的評價機制和背后的利益,使人們只注重論文、專著、課題項目的數量,在利益的強大誘惑下,導致了目前學術界弄虛作假、急功近利乃至剽竊等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敗壞了學術風氣不利于知識的良性發(fā)展。知識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由于其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相互聯(lián)系性,其實際上是一個類似于自然生態(tài)的系統(tǒng),由于社會環(huán)境導致的對知識的功利性的過度追求,造成了知識的內在結構態(tài)勢并不科學合理。這種不合理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知識是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其各個部分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一方面,學科越分越細,學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交叉、交流越來越多,相互依賴性越來越大,因而客觀上需要學科之間,即知識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用的充分發(fā)揮。目前,在我國,由于考試的極端重要性,客觀上需要公正的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因而考試大綱的知識點必須是相對固定和明確的,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幾乎都是如此。各級各類學校都是圍繞著讓學生能應付考試而教學,忽視了內容本身的系統(tǒng)性。
第二,知識的積累性難以很好地完成。知識凝結的是整個人類的智慧,知識傳承和發(fā)展中存在著積累問題,沒有積累就沒有發(fā)展,只有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走得更遠。在我國,由于主體對知識的功利性利用,知識作為主體實現(xiàn)其功利性目的的手段,一旦具體目標達到,手段也就失去了意義,因而離開學校后的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就成為一個大問題?!皳嘘P調查顯示,我國國民閱讀率連續(xù)6年呈下降態(tài)勢。全國每人每年平均書籍閱讀量只有4.5本,而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人,為 64 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讀書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lián),為 55 本;美國現(xiàn)在正在開展平均每年每人讀書達 50 本的計劃”[3]。知識不僅需要在整個社會中的積累,也需要在每個個體身上的積累。目前我國在個人身上終身學習意識和行動的缺乏不利于知識的積累、創(chuàng)新及其應用。
第三,知識的共享性難以實現(xiàn)。對待知識的功利性態(tài)度決定了主體更注重的是成績、名次,而忽略了知識的真正內涵。從“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開始,主體之間往往處于激烈的競爭之中,激烈的程度可以用“你死我活“來形容,因為第一名只有一個,知識背后的利益使得個人之間,學校之間事實上的資源共享和知識交流難以做到,往往是相互封閉,這種競爭致使主體間缺乏交流與協(xié)作的意愿和行動。知識的主體,往往從小就缺乏協(xié)作交流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往往處于各自為戰(zhàn)的處境,沒有合作創(chuàng)新的理念,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難以形成?,F(xiàn)代知識系統(tǒng)越來越龐大和繁雜,客觀上需要研究主體的交流與合作,而我們的知識生態(tài)環(huán)境往往使主體未能從小培養(yǎng)起互助合作的精神,因而在很多需要協(xié)作的領域無法取得應有的成果。
第四,知識的創(chuàng)新性受到制約和限制。知識的生命力在于創(chuàng)新??荚嚨纳鐣刎撘笤诳荚噧热葜幸M量減少和避免人為誤差和爭議,這樣就往往造成了主觀性試題的比重較小,客觀性試題比重較大,并且所有答案必須是明確無異議的。因而考試的內容主要甚至全部都是客觀性的知識,即嚴密的顯性知識??陀^化的顯性知識在知識的傳承和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尚未客觀化的隱性知識也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的知識在其形成初期都是以隱性知識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然后經過不斷發(fā)展成熟,規(guī)范化為顯性知識。人類的知識中總有些無以言明的隱性知識,沒有隱性知識就沒有新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翱茖W發(fā)現(xiàn)的意義不只是提供顯性知識,更重要的是提供隱性知識,使人們預感到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東西的存在和能發(fā)明更多的東西”[4]。當前我國各種考試的主要內容都是以記憶為主的顯性知識,考試的這種導向使得學校教學忽視了對學習主體的隱性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皯嚱逃谷说乃季S慣性已經安于尋找標準答案,尋找既定的答案,從而使創(chuàng)新成為艱難的事。就目前的發(fā)展狀況來看,對于一部分顯性知識而言,是否可以應用人類知識和技術的‘黑箱’作用,從而合理地節(jié)約時間和精力?,F(xiàn)在我國知識主體付出的成本和時間代價太高,效率卻差強人意,社會以及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成了制約創(chuàng)新的一個致命問題”[5]。
此外,對知識的量化以及其轉化為直接經濟效益的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基礎性知識的淡漠和對應用性知識的熱捧。很多知識是無法簡單地用數量以及其直接的經濟效益來衡量的:哥白尼發(fā)現(xiàn)天體運行規(guī)律是沒有任何直接的經濟效益的;曹雪芹終其一生,《紅樓夢》也沒有完成,而大半部《紅樓夢》也足以使其成為小說史上最光輝燦爛的著作。我國在知識功利性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現(xiàn)在過于強調技術知識的重要性,而對基礎知識的強調則顯得有欠缺。當前我國的最高科學技術獎往往也是頒發(fā)給應用性學科的專家,課題項目的申請也大多以實用型的內容為主,對純粹基礎學科、基礎知識的重視往往不夠,而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是無論那個學科領域都無法否認的。正如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方面是頒給基礎科學方面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其重視的是基礎科研,是整個國際科學界對基礎科學研究者勞動的尊重和承認。任何技術都要建立在牢固的基礎研究成果根基之上,沒有基礎知識研究作為基礎,應用知識及技術的突飛猛進是難以想象的。
在當今中國,知識的背后負擔的是沉重的社會功能,是知識主體對利益的追逐。只有改變這種狀況,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實現(xiàn)知識與利益的正相關,才能實現(xiàn)知識與技術、社會的良性互動;并且,在任何時代和社會中,知識都絕不應該僅僅用來獲取利益,而更重要的是用來塑造和充實人的心智,從而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因而,我們需要培養(yǎng)一種真正對知識的熱愛的精神。惟有如此,知識才能獲得良好的生態(tài),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選集:形而上學卷[M].苗力田,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 .賦詩仰望星空 寄語學子關心世界國家命運[EB/OL].(2007-09-04)[2011-09-10].
[4] 肖廣嶺. 隱性知識、隱性認識和科學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8):18-21,32.
[5] 陳愛華,孫長虹.從高考看我國知識的生態(tài)狀況[J].中國國情國力,2007(8):35-37 .
A Study on Knowledge Ecology Through DynamicSources in Modern China
SUN Chang-hong1,2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Fujian,China;
2.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08,Fujian,China)
2010年浙江高考是自2006年進入高中新課改以來的第二次新高考,如果說2009年的高考化學科試題在體現(xiàn)新課改特色的同時更加重視平穩(wěn)過渡的話,那么2010年的試題在體現(xiàn)平穩(wěn)過渡的同時則更加重視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試題十分重視化學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的考查,客觀題則常規(guī)中見新意,注重學科基礎知識的考查,主觀題除了有機題相對經典以外,其它三題創(chuàng)新力度都較大,整卷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F(xiàn)就試卷特點及2011年復習備考策略談點粗淺的認識:
1試卷特點
1.1突出時代特征
試題命制充分運用了新的問題素材、知識背景,創(chuàng)設了新的探究情境,緊密聯(lián)系生產、生活、社會中的能源、環(huán)境、醫(yī)藥、材料等方面的熱點問題,突出化學學科的社會價值、地位與責任。第7題中聯(lián)系的是“光導纖維、ABS樹脂”等新材料的合成,“核能、太陽能、甲醇汽油”等新能源的開發(fā)以及“低碳排放”的實現(xiàn),“紅外光譜儀、核磁共振儀、質譜儀”等儀器分析的方法;第9題中聯(lián)系的是正在開發(fā)的“車載電池”;第10題中聯(lián)系到醫(yī)藥中的“核黃素”;第11題中聯(lián)系到牙膏中甘油的檢驗;第25題中聯(lián)系到“汽車的安全氣囊”;第27題中聯(lián)系到染料及農藥中間體的合成;第28題中聯(lián)系到最新的“活性化合物的研究”等等。所占分值超過了卷面的1/3。
通過這類試題的考查,能引導教師和學生對STSE的關注,昭示著科學探究的重要性。這和新課改要求提高學生學科能力和素養(yǎng)的精神是相符的。與考試大綱中的考核目標“重視理論聯(lián)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以促進同學們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無疑是相一致的。
1.2彰顯學科特色
化學科學有著較為成熟的主干知識體系和深刻的學科特色。2010化學試題中的選擇題看似常規(guī),但常規(guī)中蘊含新意。如第8題,在元素周期律的推理判斷能力的考查中滲透了結構、性質和用途等基礎知識的考查,同時體現(xiàn)了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學科思想;第10題,在分析維生素B2鍵線式的組成和性質的基礎上,還包含了H2CO3、NH4+等無機化合物性質的測試;第12題同時測試離子方程式和熱化學方程式書寫正誤的判斷。四道主觀大題則對《考試說明》中要求的各項化學能力作了較為全面的測試。第25題著重測試化學發(fā)現(xiàn)思維能力,要求考生經過定性判斷、并運用原子守恒思想定量分析推斷出幾種無機化合物,同時考查學生的化學用語表達能力和化學實驗探究能力。與往年經??疾榈臒o機框圖推斷題相比較,此類試題更能體現(xiàn)化學學科思想。第26、27、28三大題都考查了學生通過對數據、圖像和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提取相關信息,進行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三個大題各自承擔了考查化學主干知識的重要功能,第26題側重考查化學理論知識,第27題側重考查化學實驗能力,第28題側重考查有機分析推理能力。
1.3注重課程理念
從知識落點和三維目標的選擇角度看,今年的化學試題比較好的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更加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這是今年浙江高考化學試題的最大亮點?!秾嶒灮瘜W》是浙江省高中學生必學的選修模塊之一,今年有多道試題直接選取這一模塊的相關內容進行考查,如第11題牙膏中甘油的檢驗和層析實驗,第13題涉及到亞硝酸鈉、摩爾鹽等,第27題的抽濾等等。同時,試題中有多處涉及到新課程中新增的知識點,如第7題涉及到紅外光譜儀、核磁共振儀、質譜儀等有機物結構的分析方法,第12題中的[Al(OH)4]-, 第13題涉及到亞硝酸鈉、摩爾鹽,第26題涉及到電離常數、離子積常數等等。此外,試題還十分注重過程分析和科學方法的選擇。
1.4體現(xiàn)導向功能
浙江省在國家考試中心給出的考試大綱的基礎上制定了《省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和浙江省2010年的《考試說明》。從高考試題來看,試題的命制嚴格遵循《省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和《考試說明》的要求,各種題型與樣卷有較高的吻合度。體現(xiàn)了《考試說明》的權威性和可信性。試題在注重對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重要方法考查的同時,突出了以信息整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實驗設計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考查。今年化學學科試題對今后的高考以及高中化學教學無疑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22011年高考復習備考建議
(1)要認真研究《新課標》、《浙江省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為教學定準方向。
(2)教學中一定要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更注重主干知識的學習,給學生建構主干知識的知識網絡。新課改后的高考命題原則已逐漸向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轉化,這就是說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強調對知識的理解和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盡量避免純記憶性知識的考查。但基礎知識不扎實,知識的理解和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的能力就談不上。所以在實際復習中,應立足學科,在全面復習的基礎上突出主干知識,聯(lián)系實際并構建學科知識點的網絡。
(3)應特別注重新課標、新教材中新增內容的學習。如平衡常數的表達式和計算、沉淀溶解平衡的問題、焓變、熵變等內容。
(4)要加強化學實驗的教學,要想方設法開設學生探究實驗,讓學生在實際實驗操作中強化實驗能力。以教材中的16個實驗課題為載體,讓學生知道解決實驗問題的基本方法、回答實驗問題的基本模式。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規(guī)范學生的實驗操作,知道常規(guī)實驗的基本步驟。正確評價實驗方案(原理、方法、步驟、操作)等。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 教學法探索 實踐體會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不斷更新?lián)Q代,計算機專業(yè)成為熱門專業(yè)。其中基礎性的知識學習成為教育和教學的重點。Word、excel、flash、網頁等知識的學習成為中職計算機教學重點。在大力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新教學理念指導下,中職計算機專業(yè)課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是每一位教師值得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重視專業(yè)課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術主宰世界的時代,人們把不懂計算機技術作為新時期文盲的標志,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人們工作和學習中的重要性。中職教育作為培養(yǎng)學生就業(yè)能力的職業(yè)學校,承擔著學生計算機基礎性知識的教學,學生在對計算機的結構、設備、軟件應用、功能應用等方面的學習,為就業(yè)乃至后期的深造打下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專業(yè)的重要性,讓學生對學習樹立起信心。在如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計算機無處不在,代替了大量的人工,成為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中職學生能處理一些文檔、表格、動畫、網頁等基礎性知識,對于未來他們的就業(yè)就容易了。教師要在教學中,給學生曉以大義,正確對待計算機學習的重要性和應用性,為未來的就業(yè)和升學打下基礎。
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形成的策略
1.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中職學生剛由初中升上來,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習需要興趣,而且處在青春期的學生,他們的有意注意時間相對短,學習活動需要外部環(huán)境和手段的刺激。皮亞杰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就把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作為教學活動的四個因素之一。有經驗的教師都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的情緒和思維都能和教學活動緊密相連。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的關鍵是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法,可以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比如對Word文檔的處理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字體顏色的設置,使學習活動變得豐富多彩。同時教師可以根據一些具體內容,進行新課前的導入創(chuàng)新,尤其是網頁方面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豐富的資源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保證教學效果。
2.采用任務教學法教學。計算機技術更多的是應用技術,也就是要教會學生正確熟練地使用計算機軟件,從而增加計算機的應用性。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多數是基礎薄弱、缺乏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教師面對這樣一群學生開展教學工作,應該著重研究教學方法。任務教學法在各級各類學校中都有較為普遍的應用。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采用任務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學習中文輸入這部分內容,這是學習計算知識最基礎性的內容,如果讓學生直接就學習五筆輸入法會難住他們,抽象的知識,要求學生記憶的太多,學生學習起來有畏難情緒。但是在教學中,我這樣處理了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首先我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自由選擇輸入方法將一段文字錄入。很顯然學生會選擇拼音輸入法,因為他們都有漢語拼音的基礎。這樣學生在具體的任務中,自主學習了漢字的錄入方法,而且很容易掌握。這樣處理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了,任務同樣很輕松地便得到了完成,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待學生感到原來打字是如此簡單和輕松時,教師再推出“五筆字形輸入法”這一知識點,再利用五筆輸入法將這段文字錄入,先易后難,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任務的明確性使學生學習目的清晰,學習任務明晰。學生在教師演示五筆輸入法的展示中,震撼了,原來五筆輸入法是這樣厲害,學生的求知欲一下子提出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分組學習和多鼓勵教學法。我們都知道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樣一部分學生,教師要多激勵和鼓勵,讓他們重拾學習的信心。采用小組學習形式,營造氛圍,構建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是中職計算機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計算機的應用知識無窮盡,學生每每取得一點成績都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樹立他們的信心。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然后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知識的建構。比如學習電子表格這一部分內容,我給學生布置做一個表格的任務,然后小組學生共同討論,采取自己認為有效的辦法進行處理數據。學生們集思廣益,多種方法處理了這些數據。學生做完后,心理感到很滿足,這時教師再給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習效果空前好。
總之,提高中職學生計算學習主動性的措施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學生的具體實際決定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計算機專業(yè)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職業(yè)就業(yè)的教學特點,想方設法努力提高專業(yè)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物化學;基礎醫(yī)學;教學改革
1生物化學在基礎醫(yī)學教學的重要性探討
進入21世紀以來,生命科學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而生物化學作為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已經滲透到基礎醫(yī)學的各個領域,并且已經成為醫(yī)學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最前沿的課程[1]。生物化學是在分子水平上對人體的生命現(xiàn)象進行探討,臨床上各種疾病的產生發(fā)展都有與之對應的生物化學指標。生物化學是醫(yī)學、護理等專業(yè)的基礎學科,與眾多分支學科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和交叉,并衍生出許多新興交叉學科,例如分子免疫學、分子遺傳學、分子藥理學、分子病理學,生物化學的學習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后續(xù)的專業(yè)課學習。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在分子水平闡述各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對各種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的早期預防、診斷和治療,都需要運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2]。因此,生化化學與基礎醫(yī)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2017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醫(yī)教協(xié)同促進醫(yī)學教育改革的意見,提出要通過醫(yī)教協(xié)同模式來深化醫(yī)學教育改革。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突出醫(yī)教協(xié)同,需要我們將各學科進行有機融合,實現(xiàn)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構建出完整的教育體系?;诖耍M一步加強生物化學在基礎醫(yī)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更好的把握各種疾病在分子水平的病理研究,健全醫(yī)藥體系人才培養(yǎng)模式[3]。
2生物化學在基礎醫(yī)學教學中的現(xiàn)狀
高校醫(yī)學教育主要包括基礎醫(yī)學、臨床醫(yī)學和臨床實習三個階段,其中基礎醫(yī)學是醫(yī)學教育中的重要基礎階段?;A醫(yī)學教學階段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醫(yī)學生對醫(yī)生這門職業(yè)的認知和發(fā)展?jié)摿ΑI锘瘜W作為基礎醫(yī)學教育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更應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重視。當前我國基礎醫(yī)學教學主要存在的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生物化學的教學地位得不到足夠重視。在眾多的醫(yī)學院校中,生物化學僅被列為考查課程,課時較少,并且多和生理學、病理學、免疫學等學科同時開課,導致生物化學的課時被進一步縮減。生物化學在現(xiàn)代基礎醫(yī)學的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生物化學知識點較為抽象和寬泛,然而在非常有限的學時條件下,使得教師不可能有效的完成教材內容的講解,學生很難在有限的學時下對知識點做到融會貫通,更難以形成完整的理論知識框架,同時也難以滿足當下生物化學理論和技術的迅猛發(fā)展[4]。
第二,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當前的基礎醫(yī)學教學依然采用傳統(tǒng)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更加突出學科之間的獨立性,忽略了學科之間的整體性,知識點較為分散,生物化學作為基礎醫(yī)學教育階段的重要基礎課程,強調在分子水平探討發(fā)病機制,需要將宏觀的疾病癥狀與微觀分子水平指標相結合,更加強調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第三,缺乏實踐教學。在眾多醫(yī)學院校中,生物化學多以理論課程為主,然而又是一門知識點抽象、眾多的學科。當前的教育,眾多高校都忽略了生物化學在臨床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過分強調理論的講授,導致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更加吃力,不易理解,長久以往學生對枯燥的知識點學習失去興趣,更加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fā)展。
第四,考核體系單一。在傳統(tǒng)的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考核往往拘泥于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上,并且考試內容較為片面,題型結構設置不合理,記憶性知識較多,應用性試題較少,僅以一次性終結考試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考核方式,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能科學、真實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水平[5]。
3對基礎醫(yī)學階段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探討
3.1提高生物化學在基礎醫(yī)學階段的教學地位
生物化學的學習可以有效幫助護理專業(yè)、預防專業(yè)、臨床專業(yè)等打下良好基礎,幫助學生利用生物化學知識銜接生命組織層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生物化學多作為考查課程、學時較少等問題,我們應適當增加生物化學在基礎階段的學時,各個專業(yè)統(tǒng)一配備教學大綱,統(tǒng)一安排課時標準,材和課時內容等,提升生物化學在基礎醫(yī)學教學階段的重要地位。
3.2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結構的變革
傳統(tǒng)的基礎醫(yī)學教學模式是按照學科的分類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教學脫節(jié)、內容重復的問題,嚴重影響的學生對醫(yī)學的系統(tǒng)性學習。所以改善目前的狀況,需要我們將整個醫(yī)學科目進行銜接,并將重復內容刪除。例如,在講解人類基因組計劃、抑癌基因、腫瘤標記物及基因治療等重要內容時,要注意教學過程中聯(lián)系臨床醫(yī)學相關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也為學生在將來的學習中打下良好的基礎。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避免知識點的重復,并且有利于學生在基礎醫(yī)學學習階段建立起完整的醫(yī)學知識體系,從而為今后的臨床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在整合教學內容時可以將分子水平的新陳代謝作為核心建立系統(tǒng),從感覺器官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方面對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理學、解刨學等課程進行整合,從而可以形成從微觀到宏觀的教學模式對基礎醫(yī)學知識進行傳授。
3.3完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體系
生物化學實驗技能在基礎醫(yī)學階段有著重要地位,其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需要對當下的實驗教學體系改革。首先要開設一部分驗證實驗,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實驗技能。其次,增加綜合性實驗,培養(yǎng)學生科研素質,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科研興趣。在此基礎上,還要增添探索性實驗,由學生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規(guī)劃實驗進度,通過實驗讓學生總結實驗成敗的各種因素,并撰寫小論文,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獨立統(tǒng)籌科研的能力。
3.4完善學生考核體系
為了能夠科學、科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首先,要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例如,可以在課堂上利用雨課堂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實時掌握學生對某一章節(jié)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師隨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通過開卷考試、案例分析、課程設計等形式進行考察,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還可以根據專業(yè)理論并結合相關案例,讓學生書寫小論文,既能融入課程思政的元素也有利于學生樹立醫(yī)學人文素養(yǎng)。其次,需要適當調整考核結構,減少記憶性知識點的比例,增大應用性試題比例,突出實踐性、綜合性以及創(chuàng)新性內容。與此同時,還需要將期末考試成績改為理論考試和實驗成績兩項指標相結合,實驗考核包括實驗前的方法設計、實驗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實驗結束后的分析和總結以及實驗結果報告等。實驗成績和理論成績相結合的辦法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融會貫通,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考核結束后,教師需要通過問卷星等手段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各種考核方式的意見和建議,并且不斷反思、調整,以使考核體系更加科學、合理[6]。
關鍵詞:信息技術;有效教學;重要性
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已經成為了所有信息技術科目教師共同研究的問題。有效教學模式是解決教學問題的首要方法,一節(jié)高效率的信息技術課應該是在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的基礎上,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僅要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還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在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簡單地談談對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認識。
一、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
1.進行教學內容類型的分析
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有些是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有些是信息技術的軟件應用,有些是對各種軟件的綜合性教學。因此,老師要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態(tài)度進行詳細的分析,策劃不同的教學方案,有的適用于傳輸式教學,有些適合探究式教學。
2.課前要做好教學設計
對于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老師都應該認真地研究和思考,策劃具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老師要考慮到教材的分析,學生特點的分析,教學環(huán)境的分析以及教學難點和重點的分析。在整個教學過程,要注重情景教學在課堂上的融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老師要注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連接性,同時老師還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綜合的教學方法,這樣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二、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眾所周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學習,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學習制作網頁時,老師在課前先讓學生欣賞一些優(yōu)秀的網頁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分析作品中的知識點,讓學生明確其中的重點和難點,然后讓學生仔細地閱讀提前準備好的網絡材料,讓學生自主進行設計,通過老師的引導,很快就能設計出一個豐富多彩的網頁。
三、注重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之一,而有效的提問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內容。一個精心設計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的心智,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意識。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老師應當避免提一些簡單或者太難的問題,這樣會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使一些學生出現(xiàn)排斥、厭煩的心理,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只有一些難易恰當的問題才能最大程度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的氣氛。
四、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
由于信息技術課程每一個知識點的類型都不一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比如:對于一些技能知識的教學,可以采取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一些基礎知識的教學,由于其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不易學生理解,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和形象表達的方法進行教學。對于一些綜合性知識的教學,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采取自主探究、分組學習、分層教學等方法,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增加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培養(yǎng)團隊精神,促進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法學教育 教學弊端 課程體系 模擬教學
在市場經濟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傳統(tǒng)法學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環(huán)境,存在諸多弊端,如教育理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后等。在所有弊端當中,改革法學現(xiàn)有課程體系,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是當務之急。
一、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法學教育能否達到既定的目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的課程體系制定。法學教學的課程設置,在課程體系上要體現(xiàn)課程體系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在課程結構上要增加專業(yè)課、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的比例,賦予學生根據個性、興趣及社會需要自由選課的權利;在課程理念上應體現(xiàn)培養(yǎng)具有法律精神、法律理念與法律思維方式的人才的時代特點,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五各方面:
1.重視基礎技能課教育
任何一個專業(yè)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基礎技能課的支撐,法學也不例外。其中,作為工具性的語文、外語、計算機等基礎課,作用尤為突出。語文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對法學概念、條文、原理、原則等的理解是否到位,直接決定著對法律文書寫作中的用詞是否準確,甚至直接決定著整個司法隊伍的辦案水平,因此,法學教育應首先重視語文方面的教學?;ヂ?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實現(xiàn)了各種資源的共享,可以更快捷地查閱各種法律資料,傳輸數據,使大家的交流和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有效彌補課堂講授的局限,大大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法學教育應重視計算機教學。除此之外,還應重視外語教學,因為掌握它就可以使我們的視野不再局限到一國,可以放眼全世界,學習全人類的先進經驗,拓寬我們的思維,更便利于與外界的溝通和合作。
2.加大與法律密切相關的人文、社科類課程的設置
法律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很多領域都要由它來調整。因此,只有掌握更多與之相關的人文社科知識,比如,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宗教學等,我們才能深刻理解政治、經濟與法律的關系;才能深刻體會哲學思想在法學尤其是法理學中應用;才能深刻了解法律的歷史沿革;才能深刻意識到民族政策、自由的重要性;才能更為深入透徹地了解現(xiàn)有法律體系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因此,法學課程加大與法律密切相關的人文、社科類課程的設置,這樣可以完善和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
3.重視對弱勢群體保護的法律課程設置
近年來,侵犯消費者利益、拖欠農民工工資,工傷不賠,“格式合同,霸王條款”,就業(yè)歧視,醫(yī)患糾紛等案件和現(xiàn)象,層出不窮,嚴重侵害了人們的切身利益,但往往得不到賠償和解決。當今社會法律的根本價值應在于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體現(xiàn)社會公。因此,在法學課程設置中,應加強對合同法、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的學習,引導學生樹立不畏暴強,伸張正義的思想和對弱勢群體進行法律援助的意識,使法治更趨人性化。
4.樹立法律全球化意識,注重比較法教學
目前,國與國之間政府與民間的政治、經濟、民事交往日益密切,國際貿易摩擦和民事糾紛時有發(fā)生。因此,在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樹立法律國際化意識和解決國際糾紛的能力,注重國際公法、私法、國際經濟法及WTO規(guī)則等相關課程的設置和授課力度。同時還要注重對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法制的比較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法研究意識,并在必修課或選修課中,增設諸如比較法學、英美法、外國民商法等課程,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具有國際意識的新型人才。
二、改革教學方法,嘗試模擬教學法
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單調乏味,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模擬教學法是一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強調學生通過情景學習,進行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從而獲得內心感受,將知識有效地內化的過程,并在學習共同體中強調學習者的自主體驗,其核心內容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場景學習
場景學習是一種使教學場景化的或與場景密切相關的全新的教學理念,它將整個教學元素諸如教學場所、上課時間、教師、學生、講授的知識點等都置于某種特定的場景中,就像導演編排一場電影一樣,每個人都作為一個角色參與其中,使得教和學變得栩栩如生,一改傳統(tǒng)灌輸教育的單調和沉悶,讓每一個概念、理論都能得到生動闡釋,讓每個問題都能直接“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通過場景親自解決問題從而來實際運用知識,達到對概念和原理的認知,進而將教學重點從純粹教給學生某種法律知識,轉變?yōu)樽寣W生通過場景學習感受如何掌握和運用法律。
2.內心體驗
通過場景模擬教學,賦予學生某種角色,通過聲光電和現(xiàn)場情景等的多維立體刺激,讓其親身體驗整個教學過程,那么,他的內心體驗欲望就會特別強烈,學習動力會得到強化,對知識的印象也就特別深刻,在學習認知過程中就會表現(xiàn)得更加主動,這對于提高法學專業(yè)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職業(yè)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意義重大。
3.多方互動
目前的知識管理論認為,人們所學的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多為書本所闡述的易掌握的知識,而隱性知識則是包含在書本知識當中且需要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得的潛在的延伸性知識,因此,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有價值。而我國傳統(tǒng)教育更側重顯性知識的講授,忽視隱性知識的重要性。在模擬教學中,師生以及學生之間都以某種角色時刻保持著交流與互動,這對于通過演繹顯性知識從而獲得看不見的、只能感覺到、并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隱性知識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多方互動交流可以使學生更便捷、直觀的獲得各類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4.反思
模擬教學強調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追求的不再是標準答案和定勢思維,在對問題性質的理解和認識上以及解決問題的途經上,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側重對學生活動過程的評析;側重引導學生對活動中彰顯的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切身體會;側重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自我意識,善于自我判斷、自我調整,引導學生思維模式朝理性方向發(fā)展并最終做出合理選擇。
三、結語
法學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個部門、環(huán)節(jié)互相配合,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完成。從根本上講,法學教育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發(fā)掘個人潛能,作到因材施教,發(fā)揮個體的比較優(yōu)勢,遵循教育規(guī)律,因勢利導,培養(yǎng)法學人才,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教育模式。“凡是有利于法學人才的培養(yǎng)、有利于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法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的教學方法,都是好的方法”。惟有如此,法學教育才能做到與時俱進,達到培養(yǎng)高質量復合型法律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姜裕富.論法律職業(yè)化教育[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
中學數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為適應這種要求,高中數學試驗教材已在全國十一個省市試用。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也在討論制訂之中 。但我們知道:從教育的效果來看,課程可分為預期課程,實施課程和實現(xiàn)課程三種。預期課程是由國家政府部門和教育專家們制訂的,而實施課程是教師根據自己對預期課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觀愿望所決定的。由此可知,預期課程設計得再理想,如果教師不能按要求去實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們說:中學數學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數學教師。為使中學數學課程改革能夠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學數學課程標準能夠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的目的。筆者認為有必要,根據素質教育目標,新的高中數學教學大綱和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框架,對中學數學教師的角色做認真的研究。
一、 課程標準對中學數學教師角色的期待
(一)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具有全新的教育觀念
教育不僅具有生產力等經濟功能和價值,而且這種價值和功能要與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道德品質的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相協(xié)調。而我們原來的有些教育方法,對學生個性心理的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是格格不入的。針對這一客觀事實,教師的職能應該做相應的改變,由封閉式的教學改為指導學生"開放式學習,"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另外,"雙基"是我們的特長,但"雙基"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代數運算的熟練和邏輯推理的嚴謹"雖然是雙基的兩個基本點,但歸納、猜想、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廣闊的數學視野,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去應該是"新雙基"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學數學教師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二)課程中新內容的增設,要求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
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chuàng)新,追求創(chuàng)新和以創(chuàng)新為榮,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于打破常規(guī),突破傳統(tǒng)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和獨創(chuàng)性。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xiàn)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于分析綜合信息,有創(chuàng)新的數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選擇,以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為核心的評價標準等。善于創(chuàng)設"創(chuàng)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三)新課程的多樣性、選擇性要求中學數學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新的高中課程,具備有多樣的選擇性,在共同基礎上設量不同的系列課程,以供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選擇。整個高中數學課程體系,包括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將致力于根據學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yè)需求和發(fā)展需要,向他們提供側重于不同方面的數學學習內容和數學實踐活動。
這就要求中學數學教師有能力勝任不同的課程,既能教基礎課程也能教系列課。教師不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啟發(fā)者,還要求教師能了解所教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指導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選擇所學課程。
(四)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格
首先,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把自身知識的更新視為一種責任,使"終身學習"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
其次,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都會從教師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來。并通過他"映照"在學生的人格世界中,作為數學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要求中學數學教師按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去塑造自我,實現(xiàn)"超我"。
二、中學數學教師應做角色轉變的準備
(一)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
首先,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要擺脫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其次,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課程改革中來。第三,教師要認識到:"數學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需要。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教師要真正理解:"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師要認識到在未來社會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獲取知識本身更重要,獲取信息的方法比獲取信息本身更關鍵。教師給學生的應該是方法庫,工具庫。教學模式應是:知識,素質,創(chuàng)新能力的三維教學模式。
(二)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
教師的知識結構是由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組成。
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應是:信息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真線化前沿結構。教師作為社會化的人,必須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
從課程改革來看,新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增加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有些內容是教師學過的,也有內容是教師沒有學過。為了適應教學,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xù)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志、信息技術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分自己的實踐知識。數學文化課的開設,綜合課程的開設,要求中學數學教師要了解數學史,了解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了解數學在其它相關學科的應用等。也就是說數學教師不僅精通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擴大知識面,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復雜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能夠以新的教育理論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
(三)教師心理觀念的更新
在只有語言的傳媒時代,教師有絕對的權威,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在文學出現(xiàn)以后,這時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是主演,因為學生必須通過教師的教學,才能獲得必要的知識,進而才能自己閱讀書籍。到了信息時代,學生獲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時學生獲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師快,比教師多。所以這時的教師在學生面前沒有了絕對的權威。這是教師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個事實。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將扮演著多種角色,從多方面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教師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遞者,他還是學生的榜樣,集體的領導者,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心理治療工作者,學者和學習者,以及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師良導作用下才能得以發(fā)揮,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是建立在學生的主體作用之上的。只有當師生之間互相作用,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才能獲得充分的發(fā)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合作伙伴的關系。教師是組建者,引導者,解惑者。教師與學生在人格是平等的。這是教師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個事實。
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角色變化必將成為事實,我們教師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 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 教師要提高把握新課程的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在保證基礎知識的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的前提下,刪減了傳統(tǒng)的初等數學中次要的,用處不大的,而且對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內容。與此同時,增加了一些為了進一步學習打基礎,有著廣泛應用的,而且又是學生能夠接受的新知識。作為中學數學教師首先要了解減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對新的教材體系中的新內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對知識點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學時要把握每一處出現(xiàn)時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體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幾次達成的知識作一次性處理。提前拔高。對新內容,應分析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樣教學能體現(xiàn)新教材的意圖,防止范圍,難度失控。對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要求,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切不可因應試是否需要作棄取。對刪去的內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識點是內容刪去了,但其思想可能還會有所體現(xiàn)。
(二) 教師要提高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的課程標準中,已將計算器的應用引入教材,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將進入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掌握計算機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腳本,能使用常見的數學教學軟件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能評價課件的好壞,有能力選擇好的課件。有能力在網絡上獲取教學中所需的信息資料等。在助學方面:教師能夠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實驗。例如利用動畫技術演示幾何圖形運動變化規(guī)律,三角函數曲線周期的變化規(guī)律,探求點的軌跡等。通過實踐探索,使學生體驗數學家的思維過程。教師要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教師還要能指導學生使用計算器進行繁雜的計算,節(jié)省計算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三) 教師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級,大學升學率的提高,讀高中的學生會越來越多。因此學生的數學知識的差異也會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教師要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學法。從學生學習的認識理論的角度去分析學生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都有所進步。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中學教學教師極早認清未來教育中,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轉變的準備。將有利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師,才會有第一流的教育,才會出第一流的人才。當代的中學數學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而對于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在時代的浪潮中,正如鎮(zhèn)舟之石,其意義是重大的。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2000.3
2、《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基本框架(征求意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