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化工環境污染案例范文

        化工環境污染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工環境污染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化工環境污染案例

        第1篇:化工環境污染案例范文

        從之前福建的銅酸水滲漏事故,云南曲靖的鉻渣污染事故,蓬萊的海底漏油事件到今年山西長治的苯胺泄露事件,上海的黃浦江廢油運輸船只泄露事件和死豬漂流事件,北方大范圍霧霾事件。近年來我國發生的一系列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觸目驚心的后果以及十分慘痛的代價,因此,如何做好環境安全管理工作成為目前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

        金山區位于上海市西南門戶沿杭州灣地域,區內有數條省際高速,便利的地理優勢造就了現在特殊的產業格局。化工作為金山區主要產業定位,境內有已具規模的上海石化和上海化學工業區、上海精細化工產業園區等重要化工產業園區,毗鄰寧波北侖港、浙江獨山港等石油化工集中區。特殊的產業特征和區位特色,造成環境突發性污染事故的機率更高,預防性環境安全保障和風險控制的環境安全管理工作。

        通過對數年來各種環境污染事故的分析,結合金山區環境安全監管中的問題,我們發現從污染的源頭隱患開始識別、分析和預防,并構建區域特色的環境安全管理體系對環境風險的預防和控制更為重要。下面以金山區的環境安全管理為案例,從基本環境風險識別入手進行環境安全管理體系建立的初步構建工作探討。

        1 金山區主要環境安全問題的初步識別

        根據金山區的區位特征、產業結構和環境特點等實際情況,從環境保護角度出發,對存在的主要環境(含生態)安全風險和隱患進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環境安全問題。

        1.1 化工突發環境風險事故(含生產、儲存、運輸)

        化工行業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行業特征,無論在其生產、物料儲存和運輸等各個環節都可能發生風險事故,對環境造成安全危害。從金山區地域范圍來講,西南和東南分別有上海石化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石化”)和上海化學工業區(以下簡稱“上海化工區”)兩大化工基地,這是對金山區環境安全最大的威脅和隱患。根據有關資料,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已建和在建生產工程五十余個、裝置幾百套;上海化工區已建和在建生產項目三十余個,生產裝置一百余套。全區共有化工類企業包括各類生產、使用和處置危險化學品企業200多家,其中主要集中在以精細化工為產業導向的金山第二工業區(已建和在建化工類企業40余家)。這些企業存在非正常工況下可能導致物料泄漏擴散污染地表水、空氣,以及發生火災、爆炸等安全事故因處置不當引發環境污染風險事故。

        1.2 飲用水源地安全

        根據上海市和金山區統一規劃,截止2013年,金山區已經關閉所有分散式飲用水取水口,統一從位于黃浦江斷面的集中飲用水源地取水。2013年“1.10事件”和黃浦江大量死豬事件對金山區全區73.24萬人飲用水安全造成嚴重沖擊后,揭示了突發的環境污染風險已經成為現有環境安全的重要威脅。而這些突發事件背后又是海事運輸和農業養殖等環境監管所無法觸及的監管范圍,也給我們的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監管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1.3 交通運輸環境安全

        金山區境內公路縱橫密布,總里程達775公里,公路密度網達到1.32公里/平方公里;區內河網密布,大都是通航河道,長度達到247公里(包括區水源保護區的紫石涇與張涇河)。由于金山區化工的產業定位,化工產品和物料的運輸、裝卸使得這些交通運輸通道在運行時,會成為風險事故發生的場所,而且一旦對重要環境敏感目標(如水源地、農業生產場所、居民住宅等)造成污染影響,后果將十分嚴重。

        2 金山區環境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雖然歷年來,金山區在環境安全管理及突發性環境風險事故的防范、應急等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是從全面構建和諧金山、建設上海國際化工城的整體要求和金山區存在的環境安全問題來看,還有不少差距和不足,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2.1 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機制

        實施應急計劃是需要具備一個完善的協調機制的問題。金山區內化工片區多且較為集中,在管理體制上各成一體,分別有各自的應急預案,沒有形成統一的溝通協調機制,當發生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會發生相互影響,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和損失。采取任何污染應對措施,都應有法律保障為前提,防治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不是某個部門獨立可以實施的,它需要協調區域內各部門的力量,從而把污染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

        2.2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對能力不健全

        各級人員的業務培訓和知識更新應急計劃的實施是由各級的反應人員來完成的,尤其應急反應指揮人員的綜合素質如何會直接影響到應急反應的效果,金山區應對環境事故能力,在制度上還應有相應的執行標準,在人員和監測配備配置上需要進一步加強。

        2.3 對潛在的環境安全問題重視不夠

        盡管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是難以預料和防范的,但所發生的污染事故大都與管理不當和預防措施缺乏有關。通常從事故發生到污染物進入環境有一段時間間隔如果能夠建立有效的預防計劃和措施就有可能防止污染物進入環境。金山區區域跨度廣,化工企業眾多,潛在的環境風險高,突發性環境事故極易發生,目前還重視不夠,對于區域風險源監控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深化研究。

        2.4 應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投入嚴重不足

        目前重大突發性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理的巨大費用來源,主要由主管機關來墊付,而對于一個大型污染案件的索賠審理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這就給相關部門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壓力,甚至可以使企業運營困難。如果在某一區域連續出現污染事故,應急處理則會由于資金問題大打折扣。

        3 構建金山區環境安全管理體系探討

        根據對金山區環境安全問題的初步識別,分別提出針對性的控制和監管對策措施。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金山區的環境安全監管體系 的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圖1 金山區環境安全管理體系基本框架結構

        3.1 科學規劃,合理安排,建立健全制度和機制

        根據金山區環境安全問題的各種情況,分別進行科學的分析甄別,對這些問題隱患的控制、預警、應急、監測和善后等各方面加以科學化、專業化、系統化的規劃,制定相應的環境安全管理規范性文件(規劃或規定);同時,應當建立健全各項組織制度、管理制度,明確各項責任制、問責制及考核制度,以保障各項管理措施得到貫徹落實。

        3.2 預防優先于應急,堅持源頭控制

        對于環境安全問題,必須充分重視預防措施,堅持源頭控制,掌握好環境安全管理的主動性。根據環境安全管理規劃或規定,定期或不定期對全區可能存在的各類生態環境安全問題、風險和隱患進行全面徹底地排查,盡快及時地發現問題,落實針對性的防治對策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3.3 做好環境安全防控措施

        根據國家有關的石化、化工行業的防護控制距離標準調整環境敏感目標與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區以及金山第二工業區等化工類企業的距離,如沒有標準則應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確定;同時還應充分考慮風險事故發生時的擴散影響問題,盡快搬遷控制區內的現有居民住宅,建立綠化隔離帶。應按照新項目嚴格控制,現狀逐步改善優化的原則,從空間布局上主動預防化工行業環境安全隱患。

        3.4 完善應急響應處置系統

        按照國家的各種規定,針對金山區存在的環境安全風險事故制定完善的應急處置(響應)預案或計劃,務必做到專業化、規范化、系統化;同時,按照應急預案或計劃的要求,分別進行不同層面,不同范圍、不同類別的演練和演習(包括定期或不定期),在演練中鍛煉、考驗并提高應急的能力和水平。

        3.5 健全預警監測系統

        為保障區域社會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將突發環境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預警監測能力建設的健全和提高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金山區環保局2006年引進開發了VOC在線監測車輛,開展本區域環境應急監測和巡查執法;從2011年起,針對金山區金山衛化工集中區環境污染問題,開展了對金山第二工業區環境質量監測的整治評估。為了準確預警和及時響應環境突發事件,弄清區域VOCs排放特點,建立區域環境空氣VOC污染因子排放清單,開展相關化工企業的重點監管,區環保局投入約八百萬在金山第二工業區邊界建立了兩個空氣自動在線監測站,并聯網上海石化邊界的VOC自動監測站形成了金山區第一個化工集中區域敏感地段的監控子網絡,專門針對化工區的污染排放日常監測、污染物排放溯源和環境污染的預處置。

        3.6 加強環境安全宣傳教育

        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設置環境警示教育專欄,及時報導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案例。面向社會、基層和青少年,做好環境保護知識的基礎性教育和崗位培訓,制作突發性環境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置的教學片,傳授“事故預防、事故應急救援”的相關知識。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信息公開、公眾參與、有獎舉報、環境誠信等機制。保障新聞輿論對環境問題的監督權,以及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營造公眾廣泛參與、自覺投身環境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真正做到全民參與的“大環保”。

        3.7 加強區域聯動聯防

        從2012年的幾次事件可以看出,環境安全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各個相關部門和單位聯手起來,形成合力,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好。金山區內化工片區多,企業集中,因此,要徹底解決金山區域內的化工突發環境風險事故安全問題,在環境管理上必須相互溝通,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實現區域安全管理、預警、監控和應急等資源的有效整合,才能實現區域環境風險控制管理的有效聯動。同時,必須建立一整套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制度,長抓不懈,并且在工作中針對存在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不斷研究,不斷改善,使得整個管理體系充滿生機活力。

        參考文獻

        [1]王金南,吳舜澤,曹東等. 環境安全管理評估與預警[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

        [2] 付保榮,惠秀娟. 生態環境安全與管理[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5.

        [3] 吳舜澤. 國家環境安全評估報告[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8.

        [4] 張 勇. 環境安全論[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6.

        [5] 王忠偉. 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是國家環境安全的需要[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4.

        [6] 雷 鳴. 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貫徹實施與環境污染應急措施實用手冊[M]. 北京:中國知識出版社, 2006.

        第2篇:化工環境污染案例范文

        一、水漬損失和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

        1)使物資失去原有經濟價值。撲救堆垛、倉庫、實驗室、圖書館、陳列館和工廠、商場等火災時,因滅火水流浸泡了紙張、毛皮、藥品、精密儀器、電子計算機以及貴重工藝美術品、國家文物等忌水的物資,從而使這些物資成為廢品或次品,失去原有的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2)損壞建筑物,造成建筑物倒塌。滅火用水量大,水漬損失聚積量大,因多層建筑物排水差或建筑物內的燃燒物具有一定的吸水性,會使大量的水漬損失聚積,造成建筑物內積水嚴重,則大量水沉積在建筑物內部,有些樓層可能因積水過多而提前倒塌。

        3)使火災撲救失利。滅火戰斗中,采用了錯誤的滅火方法,選用了錯誤的滅火劑,防排水措施不利等原因,會使遇水燃燒物質爆炸、起火或釋放出有毒氣體;會提高貯罐內易(可)燃液體的液位或使其流淌,擴大燃燒面積;會導致重質油品沸溢、噴濺;會使船舶傾斜,甚至翻沉。從而給滅火戰斗增加困難,甚至導致火災撲救失利。

        4)造成二次災害。水在滅火過程,因燃燒物的種類、性質不同,會使撲救現場造成二次災害—水災。如撲救居民樓火災、堆垛、倉庫、圖書館、商場等火災時,因滅火水漬會使其改變或失去原有的性質,商場或家庭使用過的電器,會因水災而爆裂,圖書會因水漬而變質等。

        5)具有一定的污染性。在撲救石油化工、醫藥化工、化學事故救援中,大量的水漬會造成環境污染,對人員、畜牧及植物的生長具有傷害腐蝕作用,如在撲救吉林石化公司火災中,大量的水漬夾雜著化學原料流入了松花江,造成了河流的污染。

        二、造成水漬損失和環境污染的原因

        1)基層指揮員的綜合素質低,理論基礎較差,沒有實戰經驗。指揮員豐富的理論素養是減少水漬損失和環境污染的基礎。在火災撲救中,大多數指揮員不會正確計算(估算)火場的用水量,不知道如何發揮滅火劑的最大效能,只是憑經驗使用大量的水滅火,造成了水漬損失。

        2)火情偵察不詳細。火情偵察是滅火戰斗的重要環節,如果指揮員在火場中不能組織好火情偵察,或在偵察時只是走馬觀花就下達戰斗命令,就會造成戰斗中情況不明,火點不清,盲目行動,不僅會造成大量的水漬損失而且還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3)戰術戰法運用不當。正確合理運用戰法是滅火戰斗成功與否的關鍵,有的指揮員到了火場不管火場什么情況就開始展開戰斗,看到哪里火勢大水槍就射到哪,而且一味地采用大口徑水槍沖擊火場,致使小火場釀成大水災。

        4)滅火劑選用不當。造成水漬損失的原因還有就是指揮員在決定采取戰斗行動時,沒有根據燃燒對象和物質性質準確選用滅火劑,到了火場看見火勢就不管什么情況就開始射水,結果造成了水漬損失。

        5)水不能正確地使用射流。好的水需要加強訓練,要根據火場情況正確使用射流,做到能使用開花射流和噴霧射流滅火的堅決不使用直流水滅火。而有些水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戰斗展開后就一味地使用直流水,造成了大量的水漬損失。

        6)對應該回收的水漬殘液沒有回收或回收不徹底,對有環境污染的現場應設堤壩的沒有設堤壩,造成大面積污染。

        三、預防滅火救援水漬損失和環境污染的對策

        1)加強學習培訓,提高指揮員的指揮能力和理論水平。我們認為基層指揮員的培訓應注重技能、技術運用,而不是理論知識的培訓,基層指揮員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技能、技術,在研究總結各種案例的基礎上,才能提高滅火救援指揮能力,從而,才能在滅火救援中減少或避免水漬損失和環境污染。

        2)提高滅火救援人員特別是指揮員的思想認識,增強滅火救援中的水漬損失和環境污染的觀念。在以往的滅火救援中,我們只注重了滅火救援,而忽視了水漬損失和環境污染,只要滅火救援成功就是勝利,從來沒有意識到給環境帶來什么樣的污染。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又是人權,又是綠色環保,又是滅火救援。滅火救援是為了減少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如果我們消防部隊要不考慮環保的問題,那將在滅火救中給社會帶來二次災害———水災或環境污染。

        3)最大可能接近燃燒區射水。滅火戰斗中,由于火場情況復雜,火點難以確定,給撲救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阻礙了消防人員的滅火行動,只能在外部或遠距離打擊火勢,造成了大量的水漬損失。因此,消防戰斗人員必須貫徹“打近戰”的指導思想,在火勢的下風或側上風方向搶占有利地形,看準火源,將水槍射流直接噴射到火焰根部,使水流發揮最佳效能,迅速有效地撲滅火災,嚴禁盲目射水。

        4)準確使用滅火劑,充分發揮滅火劑效能。滅火劑的選擇強調一個“準”字是減少水漬損失的關鍵,“準”字的衡量標準是滅火的有效性、對鄰近物資設備的影響程度、最低限度的滅火劑成本耗費。火雖滅了,而水漬的危害所造成的損失數倍于燃燒損失、甚至使鄰近的物資設備也毀了,這就達不到最大限度的減少水漬損失之目的。

        5)充分利用高科技裝備,現代技術滅火。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我們消防部隊車輛器材裝備也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步。一是只有改進、購置高科技裝備來代替落后的器材裝備,才能減少水漬損失或環境污染。二是改進戰術方法,由大功率消防車遠距離車載炮滅火作戰,改為近距離的槍戰滅火。三是正確使用滅火器材,充分發揮人與裝備的最佳結合。四是保證火場通訊暢通也是減少水漬損失的重要環節。

        6)充分發揮固定滅火設施和工藝滅火。在某種滅火救援中,固定滅火設施或工藝滅火往往比我們的移動滅火效率要高。當固定滅火設施遭到損壞時,可用高噴消防車進行冷卻,來減少水漬損失。在撲救化工廠火災時,可運用工藝滅火的方法來減少水漬損失。

        第3篇:化工環境污染案例范文

        依據《地理新課標》內容標準,結合有關材料,說出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

        二、三維目標解讀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學習后能夠說出主要的污染問題。

        (2)學生能夠結合材料和現實情景分析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原因、過程和危害。

        (3)學生自覺運用學習材料中的地圖、文字等符號信息培養閱讀、分析、比較、歸納、觀察、辨別地理事物的技巧和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運用157地理自主探究法學習過程進行學習。

        (2)學生在157自主探究中學會正確運用觀察發現法、自學探究法、問題解決法和地理動態空間思維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感知、探究與發現“環境污染”的過程中體驗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產生關注環境問題的情感和態度,為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結合多媒體幻燈片展示,以教材為學習材料,運用157地理7步自主探究學習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了解“環境污染問題”,讓學生在7步探究“環境污染問題”中實現三維地理學習目標。

        (1)教師暗示學生以中圖版教材第二節“環境污染問題”提供的學習材料通過“觀”發現教材的知識建構體系,包括結構體系與表述體系,進入課堂的自主探究學習狀態。

        (2)學生通過“鉆”教材“探索―學習指南―正文”的文字、地圖等說出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簡要分析形成的原因、過程和危害。同時發現學習中遇見的疑難問題。教師注意全體學生,鑒別學生鉆研的學習過程。

        (3)學生提出鉆研中遇見的疑難問題,展開“辨”的學習階段。教師設置情景、選擇策略促使疑難問題簡單化,幫助學生分析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學生根據材料分析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進一步理解環境污染的原因、過程和危害。

        (4)學生“建”構知識結構圖,明確環境污染問題原因、過程和危害的內在規律。教師視學生歸納狀況予以點撥,并展示自己的結構圖。

        (5)學生用“聯”展開“案例研究”,開展鄉土情懷與地理知識就在身邊的鏈接生活動,初步學會學以致用。教師引導學生遷移思考,展開聯想,回答提出的鏈接問題。

        (6)學生通過做中圖版教材課中的思考、課后的復習題和教師用材料設計的客觀題和主觀題展開“練”。師生共同檢查練習的結果實現學生學習的終極目標――運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完全領會學以致用的道理。

        (7)學生通過“變”質疑和反思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的原因、過程和危害,回歸環境污染的情景,洞察知識的發現歷程,品味“環境污染問題”學習的內在價值。教師通過激勵學生質疑與反思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

        【課堂實錄】

        師:平靜地走進教室,掃視全班同學,稍等學生凝神定氣后,放幻燈片1。

        生:仔細觀察。

        師:點擊鼠標,幻燈片1依次出現地理?必修6教材封面;第四章環境污染與防治;第一節環境污染問題;157地理自主探究學習模式。

        生:拿出筆,打開教材,準備用157自主探究學習“環境污染問題”。

        師:放幻燈片2。點擊,幻燈片2依次跳出速覽整節內容,感知教材框架。

        生:觀教材,迅速瀏覽整節內容,知道教材的結構體系和表述體系。

        (學生學習完成)

        師:點擊鼠標,幻燈片2依次出現,課題:環境污染問題;結構體系:探索、學習指南、正文(地圖、文字、表格、閱讀等)、案例研究、復習題、課題2;表述體系:(探索)1個自然段、1道思考題2個問題;(學習指南)4個問題、1個提示;(正文)兩大點,一大點:引言1自然段、3小點、15自然段、5幅圖、2個閱讀(7自然段)、1名詞鏈接;二大點:2小點、8自然段、2幅圖、1閱讀(5自然段、2思考5題)、1名詞鏈接;(案例研究)10個自然段、1道思考題2個問題;(復習題)2道題;(課題2)調查社區內廢棄物的來源地、垃圾填埋場和回收中心的位置,并在地圖上標注出來。

        師:放幻燈片3,(口述)接下來,鉆研教材,完成本節學習目標,知道知識要點。不會抓要點的同學注意幻燈片上的提示。在教材中標記經過鉆研后不懂的疑難問題。

        提示內容為:鉆教材“探索―學習指南―正文”中的圖―文―表,知道知識要點:主要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其危害。

        生:鉆研教材,自主探究“探索―學習指南―正文”的內容,達成學習目標。標記出自己的疑難問題。

        師:觀察學生的鉆研狀態,鑒別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等待學生開始提問時,放幻燈片4,點擊鼠標跳出“提問―討論―師導”。(口述)下面同學們提出鉆研中發現的疑難的問題。一個同學提出問題后,有誰能回答的請舉手回答。都不能回答的老師也參與大家的討論,幫助大家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參與其中,為大家出謀劃策。

        生:這一節能夠學懂,沒什么困難的。

        師:大家沒有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一個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生甲:在于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

        師:哪位同學對他的回答進行細致的解釋?

        生乙:具體講著重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活排放;二是工業排放;三是農業排放。

        師:你說說汽車尾氣排放屬于哪一類?

        生:我認為這種環境污染三個方面都包含有:因為生活、工農業都要用汽車這種交通工具。

        師:這個同學的回答怎么樣?

        生:有的回應“可以”,有的沉默。

        師:老師認為這同學的回答是正確的。希望同學們積極思考、盡力把學習中的問題探究的深一些。這就是我們說的從鉆研到辨析的思考要深一點,學習能力和水平就會升高一點。下面請大家再次通讀教材,看看自己還有問題沒有。

        生:沒有了。

        師:(放幻燈片5 )(口述)大家沒有問題了,下面完成知識結構圖,同時請兩位同學上黑板完成。

        生:做知識結構圖。

        師:(口述)大家做的知識結構圖各具特色,很好。根據知識結構圖,大家發現了知識之間的內部聯系嗎?

        生:污染的表現、原因探究、過程及其危害。環境污染的認識是一個由現象到探究因果、發現危害的自然思維規律過程。

        師:(補充口述)實際也就是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思維過程。放幻燈片6(口述)看幻燈片,完成學習中“聯”的環節。其內容為:①“案例研究”拓展,回歸生活情景;②鄉土情懷――說說恩施環境污染問題的長與短;③地理知識就在身邊――列舉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環境污染事件,說明過程、原因、危害。

        生:口頭回答。(案例內容見教材;鄉土情懷和地理知識就在身邊視個體知道的回答,答案略)

        師:放幻燈片7(口述)“練”的環節,完成問題。

        (1)復習題見教材,口頭回答。(答案略)

        (2)客觀題。(授課時見課件超鏈接,先展示材料和題目,后展示答案)

        閱讀以下材料,回答1~2題。

        材料1:像糧食和蔬菜一樣,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標已開始成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為止已有25000噸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標在我國四省三市(江蘇,山東,河南、山西,上海、天津和柳州)進行了交易,交易額超過2000萬元。排污權交易機制(指政府在對污染排放總量限定的情況下,允許污染排放量大的企業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業購買排放指標)已在我國初步形成。

        材料2:全國酸雨分布圖。

        ①我國南方多重酸雨區最主要的原因是(A)

        A: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發達

        B:地形有利于酸性氣體的擴散

        C:雨水豐沛且降水強度大

        D:緯度低太陽紫外線輻射強

        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產品的推廣,而加入城市垃圾行列的是(A)

        A:廢舊家具、包裝材料、家用電器、廢舊汽車、電腦

        B:破舊皮革品、碎玻璃、廢金屬制品、廢舊管道

        C:化學危險品、放射性廢棄物、樹葉

        D:易燃易爆品、廢橡膠、廢舊電池、建筑垃圾

        (3)材料主觀題。(授課時見課件超鏈接,先展示材料和題目,后展示答案)

        2009年11月30日起,一場大霧襲擊華北、江淮等地區,許多地方能見度不到50米。大霧連續幾天緊鎖京城。據有關部門消息,因大霧天氣影響,北京市空氣污染已達重度,排在被監測的84座城市中的末尾。相關人士表示,已加大了對首鋼等污染大戶的檢查,但是北京市20萬噸以下的小型鍋爐還有上千臺,而且實施“煤改氣”的步伐緩慢,同時氣象條件出現了同期最差的現象,以致出現連續大霧天氣。不過一場強冷空氣將到來,大霧有望散去。

        ①簡要分析京城大霧出現的原因。

        ②大霧天氣可能會給人們帶來哪些不良影響?

        ③為何說“一場冷空氣將到來,大霧有望散去”?

        ④請你就如何減少北京市的大霧天氣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答案:(1)①自然原因:空氣濕度大,氣溫日差較大,且擴散條件差;②人為原因:城市生活和生產排放的吸濕性顆粒多。

        (2)影響人體健康狀況;能見度低,影響道路交通;空氣濕度大極易破壞高壓輸電線路,造成大面積停電,進而影響社會經濟正常發展等。

        (3)強冷空氣到來,容易形成冷鋒降水;濃霧中的水汽凝結成雨,降落地表,使大霧消去。

        (4)①采取措施減少煤煙、粉塵的排放;②改善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③采取冬季集中供暖;④加強城市綠化工作。(答對三點即可)

        師:通過練習,同學們進一步明確了認識環境污染在于人類從污染的危害中認識到環境保護的內在價值。下面請同學們展開變式反思,回答問題:①聯系整節內容,反思“環境污染問題”何以產生,走向何處?②環境污染問題的產生給你的啟示是什么?你從中認識到如何形成地理規律的認識方法呢?

        生丙:環境污染問題是人類對環境的一種不正確的利用與破壞行為。人類要減少或者消除環境污染問題,只有人類自身克服自己的不當行為,積極采取措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環境,才能取得實際的效果。環境污染問題學習依然在于體現地理學習由地理現象、事實到地理規律、原理的認識過程以及運用規律、原理產生規則并按照規則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

        師:(鼓掌)這位同學的回答準確、科學。

        生:(鼓掌)

        第4篇:化工環境污染案例范文

        案例一:2007年11月底至2009年2月16日期間,原鹽城市標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某、生產廠長兼車間主任丁某,在明知標新化工有限公司為環保部門規定的廢水不外排企業,明知在生產氯代醚酮過程中所產生的鉀鹽廢水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情況下,仍然將大量鉀鹽廢水排入到公司北側的五支河內,污染市區自來水廠取水口,并致使該市20多萬居民飲用水停水達66小時40分,直接造成經濟損失543.21萬元。后人民法院以投放危險物質罪對被告人胡某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0年,同時合并其他罪行,決定對胡某執行有期徒刑11年;以同罪判處被告人丁某有期徒刑6年。

        案例二:2009年6 月,曹某謊稱自己為上海某環保有限公司的業務員,通過他人與上海某香料廠法定代表人黃某聯系為該廠處理工業廢水。之后曹某又將廢水處理事宜轉給無工業廢水處理資質的陳某,讓其自行處理該廠工業廢水。6月某日和6月某日,陳某將該廠工業廢水傾倒在某區一泥漿塘內,致使刺激性氣體蔓延,周邊土地污染,200多人緊急疏散,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經濟損失達71萬余元。事故發生后,香料廠承擔了受污染土地修復費用等全部經濟損失。最終曹某被判有期徒刑一年6個月,罰金15萬,陳某被判有期徒刑10個月,罰金10萬元,黃某因犯罪情節顯著輕微而未被起訴。

        案例三:2011年4月某日,顧某某于將廢油殘液通過下水道排入公司旁的河流內,造成河流污染、某水廠緊急停運的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經鑒定,該次事故共造成公私財產損失計人民幣38萬余元。顧某某因有自首情節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這樣的刑罰處罰顯然無法起到足夠的威懾作用。

        二、污染環境罪的立法缺陷

        (一)罰金刑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在污染環境的行為中,國家和人民財產的損失往往是巨大的。罰金刑作為財產刑,在污染環境罪中不僅可以懲治犯罪,還能對尚未作出違法犯罪行為的行為人產生威懾,起到預防犯罪的作用。然而實踐中,由于刑法未對罰金的數額進行明確的規定,罰金刑的判決具有隨意性且處罰數額普遍偏低,如案例一“投放危險物質罪”中無法通過罰金刑對受利益驅使的企業或者個人進行經濟上的制裁。案例二、三中罰金數額僅為損失的三分之一,違法成本的過于低廉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污染環境行為的泛濫。

        (二)法定刑種類過于單一,罪責刑不相適應

        由于我國立法中只規定了罰金刑和自由刑,案例二、三中,法院僅能以現有法律為依據對行為人處以這兩種刑罰,不免顯得單一。此外,實踐中環境污染犯罪所造成的后果不僅僅會導致環境的破壞、經濟利益的巨大損失,嚴重的還會危及人類的健康,如1931年日本富山平原神道川河附近工廠排放含鎘廢水,造成居民患骨骼疼痛病,重者全身多處骨折,甚至在痛苦中死亡。如此嚴重的社會危害后果,我國刑法中的法定最高刑僅為7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對于懲治行為人難以發揮刑罰的威懾力,達到預想的效果,對于環境的保護,也會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不利于有針對性地懲治不同環境犯罪

        雖然《刑法修正案(八)》出臺后,第338條已經刪去了“向土地、水體、大氣”這一限定性的前綴,并將“危險廢物”改為“有害物質”,擴大了適用范圍,但是卻忽略了不同的犯罪對象會帶來不同的環境風險,如海洋污染具有擴散范圍廣、持續性強,對鳥類、魚類危害嚴重等特點,我國卻將海洋污染的治理等同于內水污染,不利于有針對性地懲治此類犯罪。

        (四)事后懲治的不足

        將犯罪結果由“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修改為“嚴重污染環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該罪的入罪門檻,但不能否認修改后的“污染環境罪”針對的仍是客觀方面的行為犯、結果犯。而我們知道,環境污染造成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害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往往具有潛伏性和滯后性(日本的鎘污染從最初的病狀出現到最后判明是工廠廢液中的鎘中毒所致,前后經過了20 年的時間)。刑法的這種事后懲治不利于發揮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預防和保護作用。

        三、污染環境罪的立法完善

        (一)轉變立法理念,確立污染環境罪獨立的犯罪客體

        污染環境犯罪在刑法中位于“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中的“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從其所屬章節就可看出,我國在立法時更加注重的不是環境法益本身,而是國家的監管秩序、國家和人民的財產安全,即關注的重點是人本主義而非生態環境法益。在這樣的立法理念驅使下,必然無法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足夠重視。時至今日,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來越多的學者亦認為污染環境罪應有自己獨立的犯罪客體,即環境法益。只有立法理念的徹底轉變,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污染環境的現狀,凸顯環境生態的重要性。

        (二)細化罪名,進一步降低入罪門檻

        如前所述,不同的污染物質所造成的損害后果是不一樣的。完善污染環境罪的立法,就應在污染環境罪的基礎上析離出如水污染罪、土地污染罪、海洋污染罪等罪名。同時對于我國已有的環境保護單行法規,如噪聲污染、光污染等也應有相應地刑法予以規制,罪名的進一步細化,能夠使刑法對環境保護更具針對性。

        此外,還應將故意犯和危險犯納入污染環境罪的犯罪構成中。實踐中,行為人往往被高額利益所惑,置大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以及環境的破壞于不顧,在這種直接或者間接故意的驅使下去污染環境。因此,有必要明確規定污染環境罪的主觀罪過包括故意和過失。根據過錯大小,故意犯本罪的,應根據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按法定刑定罪處罰;而過失犯,則可在法定刑的基礎上予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于增設“危險犯”,學界中歷來呼聲很高,主張行為人的污染行為一旦具有造成嚴重損害的危險,若符合犯罪構成要件,即可成立污染環境罪,進一步降低了入罪門檻。雖然這樣更有利于打擊污染環境犯罪,但應注意不能盲目擴大該罪的認定范圍。只有當污染行為導致危害結果或者危險發生的可能性具有高度蓋然性時,才可認定該行為與損害結果或者危險的發生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從而認定為污染環境罪。

        (三)適度引入嚴格責任原則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激化,有學者提出引入英美刑法的嚴格責任來增強刑罰的威懾力,然而有些學者卻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不問過錯,一概認定污染環境行為即構成犯罪,會使企業因懼怕犯罪而縮手縮腳,不敢大規模的發展生產,同時也會有客觀歸罪之嫌,并且現階段我國刑法并不承認嚴格責任原則,盲目引入可能會適得其反。對此,筆者認為,嚴格責任在本質上是免除舉證方證明被告人過錯的舉證責任,與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實際具有過錯無關。持反對觀點的學者顯然是將嚴格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絕對責任相混淆。同時,為保障嚴格責任適用的準確性,建議適度引入嚴格責任。即適用嚴格責任時,控訴方仍要搜集足夠的證據,提供該污染行為必然會導致環境嚴重污染的科學證據,避免僅憑犯罪人的一家之言;也要允許行為人以自己無過錯或該污染行為系第三人所謂為由進行申辯,防止無辜的人遭受刑罰處罰。

        (四)加大污染環境罪的刑罰處罰力度

        第5篇:化工環境污染案例范文

        【英文摘要】The subjective aspects of the crime of gre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is fault but removing intent. In judicial practice, for the case that the defendant holds intent not only to the behavior violating country regulation but also to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it does not compose this crime, we should convict the right crime as what it should be according to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such as the crime of putting hazardous substances. The strict liability in the common law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ssence of fault deduce in our civil law, which does not go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ive aspect according to objective aspect, does not deny subjective fault as a necessary element composing a crime, is still a part of the fault liabil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a lot of particularity, for dealing with this kind of particularity, better striking environment crime, safeguarding the public interests and protect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introduce the strict responsibility to the crime of gre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關鍵詞】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主觀方面;嚴格責任;絕對責任

        【英文關鍵詞】crime of gre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ubjective aspect;strict liability;absolute liability

        引 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工業生產水平也得到極大提高。人們在享受工業生產給社會聚集的巨大財富,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人們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卻也在遭受著空前的污染和破壞。環境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經濟發展保障人類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與之俱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又給人類生活帶來了災難和隱患。為了打擊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保護廣大公民的生命健康、公私財產的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的第六節專設了破壞環境資源罪,規定了一系列污染環境和破壞自然資源的犯罪,其中第338條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但是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在理論和司法實踐中都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僅選取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進行探討。

        一、對刑法學理論界關于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的觀點述評

        在刑法學理論界,關于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主觀方面的爭議很大,但是概括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

        1.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是違反國家環境保護法規規定的行為,而仍然實施,過失不構成本罪。 [1] [1]

        2.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但是這種主張又可以分為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主要是過失但是也不排除故意,即一般或者多數情況下表現為過失,個別或者少數情況下表現為故意,且多是間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非法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害廢物行為會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而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2] [2]。第二種觀點認為主要是故意,而且多是間接故意,但是也不排除過失。

        3.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過失。即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會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本應當預見,但是由于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雖然已預見但是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狀態。至于行為人對違反國家的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害廢物這一行為本身則通常是故意的。 [3] [3]

        4. 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包括故意、過失和無過失。行為人無論是故意或者過失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有重大環境污染行為的,構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如果污染行為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即使行為人不是故意或者過失,也構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依法可以免責的除外,如戰爭、自然災害等引起的。 [4] [4]

        在上述這些觀點中,第一種觀點認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只能由故意構成,第二、四種觀點均認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包括故意(主要是間接故意)。就第一種觀點而言,我們認為,首先,這種觀點沒有區分對行為性質的主觀心態和對行為結果的主觀心態,即沒有區分行為人對行為性質的認識因素和對行為結果的認識因素。從刑法第338條對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描述來看,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屬于依法定結果作為構成要件的結果犯,這就要求我們主要應當分析行為人對行為結果的主觀心態,而不是對行為性質的主觀心態,至于行為人對行為性質的主觀心態即行為本身是故意還是過失并不影響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認定。實際上,現實生活中以明知行為違反國家規定而為之是常態。而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行為人對行為結果的主觀心態則明顯是過失。其次,我們知道,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希望其發生的心理狀態。其認識因素有兩種情況:一是明知其行為必然會發生某種后果;二是明知其行為可能會發生某種后果。其意志因素是希望,即犯罪人對于危害結果抱著積極追求的態度。換言之,這個結果的發生,就是犯罪人通過一系列犯罪活動所需達到的目的。 [5] [5]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可想而知,環境和人類息息相關,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無法回避環境污染給自身所造成的危害,所以很難想象行為人會去追求或者希望污染環境危害后果的發生,所以,我們認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應當排除了直接故意的可能。就第二種、四種觀點中認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包括間接故意而言,我們認為,如果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不包括直接故意那么就同樣不應當包括間接故意,因為同屬故意僅因為表現形式不盡相同就要將它們區別開來,分別定罪量刑,間接故意就定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直接故意就定投放危險物質罪,實在是不能讓人信服的。

        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即認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由過失構成。理由如下:

        第一、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處罰以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造成公私財產的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為條件,否則不作為犯罪處罰。這是過失犯罪的基本特征,根據過失結果無價值理論,我國刑法中過失犯罪都以發生某種嚴重后果為前提。第二、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有兩個量刑幅度,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由此看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法定刑與其他過失犯罪的法定刑完全一致。如刑法第134條重大責任事故罪,第233條過失致人死亡罪。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如果包括故意犯罪的話,顯然法定刑偏輕,有違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因此,從法定刑方面也可以推論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屬于過失犯罪。 [6] [6]第三、“事故”一詞是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被定為過失犯罪的原始依據,“事故”就是意味著突發的意外的變故或者災禍,包含有出乎意料的意思,這與過失犯罪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也符合立法者懲罰環境犯罪的立法原意。

        二、主觀方面持故意態度可以構成其他罪

        前面我們已經論述過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排除故意,但是現實生活中不乏不僅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行為且對嚴重后果都持故意(主要是間接故意)心態的例子。如下面這一案例:江蘇省張家港市港口鄉泗安村向陽化工廠系一家村辦小廠,連廠長共5名職工。該廠只有一間平房、兩只鐵鍋和幾口大缸,瀕臨倒閉。1988年,曹保章承包了向陽化工廠。在明知本廠無能力處理含氰化鈉、氰化鉀等有毒工業廢渣的情況下,于1989年1月4日與上海鋸條總廠簽訂了處理鋼鋸熱處理產生的含氰廢渣的協議。協議規定:自1989年1月起,上海鋸條總廠將每月約10噸的含氰廢渣委托向陽化工廠處理;向陽化工廠必須按當地環保部門規定處理含氰廢渣,堅決杜絕二次污染,不能存放在露天場所等等。簽約后的當月,曹保章即派職工兩人雇本村李正華的一條渡船到寶山區劉行鄉上海鋸條廠熱處理車間裝運含氰廢渣。臨行前,曹保章對3人說:“下腳料有毒,不要帶回來,偷偷扔到河里,千萬不要被人看見。”于是,三人遵囑行事,含氰廢渣全部被拋入沿途河中。事后,曹保章將此“妙法”告訴陸垣福。陸垣福稱贊說“這辦法好!”此后,每月都有10噸含氰廢渣被拋入寶山區、嘉定縣及江蘇太倉縣的水域中。自1989年1月至1991年8月,曹保章指使陸垣福、陳祥興等人先后25次將294噸含氰廢渣拋入水中,折合成純氰化物20多噸,致使大面積水域遭到嚴重污染,大量魚及水生生物死亡,當地自來水廠停止供水,部分企業停產,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0多萬元,并給環境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造成巨大潛在危害,也在群眾心理上投下了恐懼的陰影。與此相對應的是曹保章等人從處理費、運輸費等方面牟利7.3萬多元。 [7] [7]眾所周知,過失犯罪,或者是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的疏忽大意的過失或者是已經預見但是輕信能夠避免的過于自信的過失,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從根本上說危害結果的發生是完全違背行為人的主觀愿望的。而本案例中,曹保章為牟取暴利,明知本廠無處理含氰廢渣的能力卻簽訂協議,而故意向水域投放含氰廢渣,造成水生生物死亡,自來水廠停止供水,部分企業停產等重大公私財產損失。這種主觀心理狀態已超出了過失的范疇,至少屬于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間接故意的內容。 [8] [8]那么針對這樣的案例,在司法實踐中我們應當怎樣適用法律怎樣定罪呢?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仍然應該按照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來定罪處罰。這也主要是主張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包括故意至少是間接故意的學者所持的觀點。另外一種認為,如果明知而故意為之,則不構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而應根據其行為的主客觀要件等犯罪事實,是什么罪就按什么罪論處。 [9] [9]

        我們認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排除故意,所以不贊同第一種觀點。且如果一定要按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定罪處罰,則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法定刑相同,也有悖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當然也不能不處罰,否則將導致過失犯罪受處罰,而主觀惡性更大的故意犯罪反而不受處罰的更不合理的局面。我們贊同第二種觀點,認為應該根據行為人的主客觀要件事實按相關的故意犯罪論處,它是解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適用法律尷尬局面的正確做法。

        實踐中,如行為人明知自己非法處置危險物質的行為會危及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財產的安全,而仍然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則應當以投放危險物質論處。進一步說實際上很多情況下刑法中關于投放危險物質罪的規定都可以解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危險犯和故意犯的處罰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14條規定,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15條規定,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過失犯前款罪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114條規定了投放危險物質罪的危險犯情況,第115條規定了它的故意犯和過失犯。首先,從條文可以看出投放危險物質罪和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行為對象有相似性,前者為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后者為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危險廢物。行為對象的相似性讓它們有了競合的可能性。其次,我們是認可對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客體持廣義客體說的觀點的。即認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所侵犯的客體不僅是國家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而且包括生態環境利益和公民的人身權、公私財產權。既然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侵犯客體包括公民的人身權、公私財產權,且由于環境污染的廣泛性和普遍性,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也是對公共安全的侵犯。因為所謂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數人生命、健康的安全和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所以我們認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和投放危險物質罪的侵犯客體也有相通之處,但是側重點仍然有不同,前者首先侵犯的國家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其次是公民的人身權、公私財產權;而后者直接侵犯的就是公共安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利用投放危險物質罪的完善規定即它關于處罰危險犯的規定和它明確懲罰故意犯罪的規定來彌補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不足,當然這是在符合投放危險物質罪構成要件的前提下進行的。具體說來是當主體、客體、客觀方面都相同的情況下,僅因主觀方面的不同可分別定罪量刑,即當主觀方面是過失時定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當主觀方面超出過失的范疇如是間接故意時定投放危險物質罪。兩個法條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根據具體情況具體適用。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司法實踐中法律適用時遇到的尷尬問題,即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不包括故意,但是現實生活中又不乏主觀為故意的案例,這時我們該怎樣定罪量刑的問題。如此適用也符合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可以有效懲治環境犯罪,遏制環境污染的強勁勢頭。至于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和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區別,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考慮:一是主體范圍不同。投放危險物質罪是以自然人為主體的犯罪;而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體是單位和個人。二是侵害的客體不盡相同。正如前文所述,也正如刑法第338條所描述的那樣:違反國家規定…,重大環境污染罪是以侵害國家對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管理為前提的;而投放危險物質罪則不一定。三是法條競合的情況。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和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相互間存在重合或交叉關系,當一行為同時符合兩個法條的犯罪構成時,是法條競合的情況,應當按照特別法優于普通法、重法優于輕法的原則來處理。此外,我們認為,區分兩者的差別還有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看行為人的過失這一心態是對會么而言,如果是對行為的性質和行為的后果都持過失心態,則可以認定為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如果對行為的性質持故意心態而對后果持過失心態,則可以認定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

        三、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方面認定應當采納嚴格責任

        關于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能否適用嚴格責任的紛爭歷來不斷,其癥結點在于對嚴格責任的涵義不明、不統一,且與無過失責任、絕對責任等相近概念在使用上存在混亂。嚴格責任和絕對責任的概念本來自英美法系,當被引進我國時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對嚴格責任和絕對責任的涵義產生了曲解。博登海默說過:“概念是解決法律問題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限定嚴格的專門概念,我們便不能清楚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 [10] [10]我們也知道,概念是對事物本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決定著事物的屬性、功能、地位和作用,同時也是我們邏輯思維的起點。 [11] [11]如果概念不明、不統一,肯定與否定并非指向同一對象,那么爭議再多也是枉然,也不會有什么有意義的結果。

        嚴格責任經歷了一個漸進和緩慢的演變過程,我們認為,現在討論的嚴格責任是這樣一種情況:對于某些特殊的犯罪,法官并不把犯意作為決定刑事責任的先決條件要求檢察官加以證明,只要行為人實施了一定的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并導致了某一法定的危害結果,而行為人又不能證明自己主觀上不存在過錯,包括已盡自己的能力去注意和避免,則行為人可能被判有罪。就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而言,是指當行為人違反國家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出現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控訴方不能證明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即行為人主觀方面是出于故意還是過失,而行為人又不能證明自己主觀上不存在過錯或者雖然有過失但是已盡能力避免或者有其他合理的辯護理由時,就推定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而要其承擔刑事責任的情況。而絕對責任是指對于某些特殊的案件,犯意并不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犯意的存在與否,不僅檢察官無需證明,而且行為人也不能據此作為辯護的理由;即使行為人不存在值得譴責的過錯,即使行為人的行為是基于合理的錯誤認識,即使行為人認為自己具有犯罪定義所規定的某個特殊的辯護理由,只要檢察官證明被告實施了某種犯罪行為,行為人就能被定罪。 [12] [12]

        搞清楚嚴格責任的內涵和外延之后,我們會發現,就其實質內容而言,嚴格責任和我國民法的過錯推定相一致,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的建筑物致人損害。而絕對責任則對應于我國民法的無過錯責任(通常我們也叫做嚴格責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4條規定的環境污染致人損害。所以我們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嚴格責任并沒有違背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它并沒有否認罪過作為犯罪構成的必要構成要素,它只是將證明自己沒有故意或者過失罪過表現的證明責任適當轉移給行為人承擔。在行為人的行為經控方證明是存在的情況下,如果行為人能提出合理的抗辯事由以證明自己在實施該行為時不存在過錯,或者在過失的情形下證明自己已盡注意的責任,則會被判無罪,反之則會被定罪。但是在絕對責任的情形下,被告人有沒有犯意并不需要檢察官證明,被告人也不能以此作為辯護的理由,只要被告人實施了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即被定罪。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絕對責任由于其不問主觀過錯有客觀歸罪之嫌,所以絕對責任的適用受到了極其嚴格的限制,而嚴格責任由于現實社會的需要還有比較大的適用空間。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環境污染有其特殊性,即其具有專業性、技術性、長期性、隱蔽性、后果嚴重性和難恢復性的特點,如果無視這種特殊性,仍然按照傳統的過錯責任原則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勢必造成一部分重大環境污染者逃脫刑責。為應對這種特殊性,我們認為,應當在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中引進嚴格責任。

        【注釋】

        [1] [1]周道鸞.刑法的修改和適用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691。

        [2] [2]付立忠.環境刑法學 .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287。

        [3] [3]楊春洗等.危害環境罪的理論與實務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1。

        [4] [4]陳永忠,陳錄。試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構成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8,(6):20。

        [5] [5]陳興良.刑法哲學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65。

        [6] [6]杜澎.破壞環境資源犯罪研究 .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123。

        [7] [7]陳仁,樸光誅.環境執法基礎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54。

        [8] [8]孟慶華.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要件問題探討 .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6(3):24。

        [9] [9]轉引自覃志軍,徐立.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構成特征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4,26(2):43。

        [10] [10]博登海默.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86。

        第6篇:化工環境污染案例范文

        關鍵詞:環境污染 責任保險 推廣完善

        一、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簡介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以企業發生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為標的的保險。具體來說,排污單位作為投保人,依據保險合同按一定的費率向保險公司預先交納保險費,就可能發生的環境風險事故在保險公司投保,一旦發生污染事故,由保險公司負責對污染受害者進行一定金額的賠償。

        我國正處于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從國家統計局和環保總局聯合開展的綠色GDP研究數據來看,我國環境污染的不完全經濟損失大約相當于當年GDP的2.1%~7.7%;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大約相當于當年GDP的5%~13%。據《全國環境統計公報》顯示,2002~2006年全國共發生環境污染及破壞事故11706起,平均每天發生兩起污染事故。據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估算,我國2007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相當于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6%。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所屬某石化公司雙苯廠苯胺車間發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6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908萬元,上百噸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機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引發特別重大水污染。而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上限規定只對其進行了100萬元的罰款,污染事故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絕大部分由政府來承擔。面對環境事故頻發帶來的高風險,我國迫切需要保險工具參與環境污染事故處理。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又稱綠色保險,是繼“綠色信貸”之后推出的第二項環境經濟政策。它將改變我國過去“企業違法污染獲利,環境損害大家埋單”的局面,使環境污染損害賠償侵權責任社會化,推動我國的環境保護發生根本性轉變。

        二、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現狀

        (一)2007年12月前

        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起步較晚。1991年我國的保險公司和環保部門聯合推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首先在大連試點,后來在沈陽、長春、吉林等城市相繼開展。2006年6月,國務院的《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環境責任保險。

        但這段時期環境污染責任險開展的范圍很小,僅限于幾個城市,投保的企業也很少,賠付率也很低。大連市1991~1995年的賠付率只有5.7%,沈陽市1993~1995年的賠付率為零,遠遠低于國內其他險種50%左右的賠付率,而國外保險業的賠付率為70%~80%。

        (二)2007年12月后

        2007年12月4日,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保監會聯合出臺《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以《意見》的為轉折,全國各地環保和保險部門開始積極進行環境污染保險的推進。2007年12月,華泰保險公司正式推出“場所污染責任保險”和“場所污染責任保險(突發及意外保障)”。湖南省2008年將化工、有色、鋼鐵等18家重點企業作為投保試點,2009年1月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等五家企業又投保平安保險公司的環境污染責任險。江蘇省2008年7月推出了內河船舶污染責任保險,由人保、平安、太平洋和永安四家保險公司組成共保體共同承保。湖北省2008年9月率先在武漢進行試點,武漢市專門安排200萬資金為參保企業按保費50%進行補貼;2009年3月中石化武漢分公司等五家企業與中國人保財險武漢分公司簽訂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協議。浙江寧波市2008年已有4家保險公司開展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業務。上海一些保險機構也在2008年設立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業務。深圳市2009年2月龍善環保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與中國人保財險深圳市分公司簽訂了深圳首份環境污染責任險保單。沈陽市率先在地方立法中明確規定:自2009年1月起,支持和鼓勵保險企業設立危險廢物污染損害責任險種,并鼓勵相關單位投保。

        全國首例環境污染責任險賠償案例發生在湖南株洲。2008年7月,株洲一家農藥生產企業購買了平安保險公司的污染事故責任險,投保額為4.08萬元。2008年9月,該企業發生氯化氫氣體泄漏,污染了附近村民的菜田,引起周邊120多戶村民到企業索賠。平安保險公司接到企業報告后,迅速派人到現場,經過實地查勘,依據保險條款與村民們達成賠償協議,在不到十天的時間里將1.1萬元賠款支付到位。環境責任保險有效地維護了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權益,維護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和當地社會的穩定。

        三、國外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現狀

        環境責任保險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1965年英國核裝置法,其中規定安裝者必須負責最低限額為500萬英鎊的核責任保險。1970年開辦聲震保險。自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環境污染事故的頻頻出現,公眾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環保法案,企業面臨著環境污染索賠的巨大風險,迫切需要將風險轉嫁出去,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應運而生。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業務已經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成為各國通過社會化途徑解決環境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

        美國的環境責任保險分為環境損害責任保險和自有場地治理責任保險兩類,對有毒物質和廢棄物的處理、處置可能引發的損害賠償責任實行強制保險制度。1976年的《資源保全與恢復法》規定由國家環保局長行政命令,要求業主就日后對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責任進行投保。1980年的《綜合性環境響應、賠償和責任法》規定危險物質運載工具的所有人或經營人,都必須建立和保持保險等形式的財產責任。1988年美國成立了專門的環境保護保險公司,于同年7月開出了第一張污染責任保險單,這是國際保險行業承認的最早的污染保險。

        德國的環境污染保險起初采用強制責任保險與財務保證或擔保相結合的方式。但自1991年1月起,隨著《環境責任法》的通過和實施,開始強制實行環境損害責任保險。該法以附件方式列舉了存在重大環境責任風險的設施名錄,對于高環境風險的“特定設施”,不管規模和容量如何,都要求其所有者投保環境責任保險。

        芬蘭在環境責任保險立法領域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嘗試,走在了世界前列。芬蘭實行強制環境責任保險制度,1998年1月生效的《環境損害保險法》規定,所有可能對環境產生危害的企業都必須在保險公司購買環境保險,根據企業的規模和可能產生的環境危害的程度,保險金額從1000至3000萬芬蘭馬克不等。該法規定所有芬蘭領土上發生的環境損害都必須得到賠償。據此,即使受害者無法確定環境損害的

        來源,也可以從環境保險公司得到賠償。

        法國的環境污染保險采取以自愿保險為主、強制保險為輔的方式。一般情況下,由企業自主決定是否投保環境責任保險,但法律規定必須投保的,則應依法投保。1998年5月頒布的《法國環境法》規定,油污損害賠償采用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對環境責任險,法國采取了由保險行業聯合承保的方式。1977年外國保險公司和法國保險公司組成污染再保險聯盟(GARPOL),制定了污染特別保險單,除偶然性、突發性的環境損害事故,還承保因單獨、反復性或漸進性事故所引起的環境損害。1989年法國保險業組建了高風險污染集團(ASSURPOL),由50個保險人和15個再保險人組成,承保能力高達3270萬美元,在抑制污染和保護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進一步推廣和完善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建議

        (一)以《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為方針,分步實施

        2010年之前,初步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在重點行業和區域開展試點。到2015年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相對完善,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承保范圍逐漸由現階段偶然性、突發性的污染損害事故擴大到因單獨、反復性或繼續性事故所引起的環境損害。

        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侵害可能具有相當長時期的持續性,如果索賠時效太短,受害人的權利主張難以保障;如果采取終身索賠,又不利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進一步推廣和發展。因此我們可以采用西方發達國家使用的“日落條款”,即約定自保險單失效之日起最長多少年為被保險人向保險人通知索賠的最長期限的條款。我國也可以采用西方國家的通行做法,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保單中將索賠時效規定為30年。

        企業環境污染對第三者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所應承擔的賠償責任以及為清除污染物所付出的費用一般都十分巨大,所以保險公司承擔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風險很大,國外通常都采用責任限額制,即保險人依照保險單約定的限額進行賠付,在賠付限額之外,污染企業仍然要承擔不足部分的賠償責任。2009年1月中石化巴陵石化投保平安保險公司的污染責任險,投保金額為10萬元,每次事故賠償限額60萬元,累計賠償限額120萬元。其中,每次事故財產損失賠償限額35萬元,每次事故人身傷亡賠償限額20萬元(每人賠償限額lO萬元),每次事故第三者清理費用限額5萬元。2009年2月,上海保監局正式啟動了危險化學品安全責任保險的試點,保險責任包括:危化企業因人為疏忽或者過失造成的火災、爆炸、能量意外泄漏等造成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除污費用的損失及產生法律訴訟的費用。據悉,該項保險的責任限額根據投保企業的責任大小分為300萬元、600萬元、2000萬元和5000萬元四個檔次,其中每次事故人身傷亡賠償限額為30萬元/人。

        (二)加強政府主導作用,經濟政策激勵引導

        政府主管部門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進一步推廣和完善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主導型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國政府擔當著“風險事故救火員”和“重大環境損害賠償埋單者”的角色,對環境責任保險的作用認識不足,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政策支持不夠,保險業整體稅負偏重。發達國家通常向保險公司收取很低的營業稅,日本、新加坡等國每張保單只收取1美元的營業稅。而我國是按保費收入的5%收取營業稅,嚴重影響了保險公司的自我積累能力。國家可以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給與一定稅收上的優惠,鼓勵企業參與投保。

        目前的污染責任保險費率是按行業劃分的,不是按照污染風險等級確定的保險費率,不符合“高風險、高保費、高賠付;低風險、低保費、低賠付”的原則。制定合理的污染保險責任費率,可以由國家環保部門牽頭,保險、司法和醫學等部門共同參與,研究制定出科學的污染損害賠償標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逐步建立和完善環境污染事故的數據庫。2008年12月國家環境保護部印發的《環境污染事故調查表》和《環境污染事故損失明細調查表》已經開始啟動這方面的工作。

        (三)完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環境污染責任險的法律地位

        從西方發達國家環境責任險的發展歷程來看,越來越傾向于實行強制保險制度,而且大都以立法形式作出明確規定。我國《保險法》第11條第2款規定:“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保險的以外,保險公司和其他單位不得強制他人訂立保險合同”。這也明確了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規才有權強制推行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結合我國目前正處于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的實際情況,有必要推動國家和地方環保法的立法工作,規定建立以強制保險為主、自愿保險為輔的保險制度,特別是針對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危險化學品企業,易發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企業、危險廢物處置企業和近年來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業、行業實行強制保險;對污染較輕的行業、企業實行自愿保險。

        (四)合理組建承保機構,提高保險公司承保能力

        1980年我國正式恢復保險業務。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保險行業已經初具規模。2004年我國保險業務量突破了1萬億元,這為環境污染責任險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巨大風險使得單個投保人難以獨立承擔賠償責任。2003年12月中國保監會頒布了59號公告,允許外資保險公司經營除法定保險業務以外的全部非壽險業務。因此,我國可以借鑒法國等西方國家在環境責任保險方面的模式,由政府出面引導保險公司建立共保聯合體,聯合承保環境污染責任險。

        (五)建立環境事故評估定損機制,提高環境污染事故預防能力

        第7篇:化工環境污染案例范文

        環境污染可以說已經滲透到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尤以群體性環境污染以其巨大的危害性,涉及范圍的廣泛性,社會效應的轟動性而備受關注。如何有效防治群體性環境污染以及在發生群體性環境污染損害的情況下如何獲得法律的及時和合理的救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工業化時代的來臨,人類的物資生產能力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與此同時,環境與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在工業化過程中,造紙、電力、冶金等重污染行業將繼續發展,控制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難度加大;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大量的垃圾與污水不能得到安全處置,地表植被受到破壞;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化肥農藥的使用和養殖業的發展將使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防治任務更為艱巨,威脅農產品安全;在社會消費轉型中,電子電器廢物、機動車尾氣、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內裝飾不當等各類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趨勢;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長期存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治理任務非常艱巨;轉基因產品、新化學物質等新技術、新產品將對環境和健康帶來更多潛在風險。

        環境污染可以說已經滲透到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尤以群體性環境污染以其巨大的危害性,涉及范圍的廣泛性,社會效應的轟動性而備受關注。如何有效防治群體性環境污染以及在發生群體性環境污染損害的情況下如何獲得法律的及時和合理的救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案例一

        沱江發源于四川盆地北部的九頂山,是長江左岸流域全部在四川境內的一級支流,沱江流域也是四川省內惟一的“非封閉型”流域。沱江流經的著名的城市,有果都金堂,重地簡陽,名鎮資陽,古府資中,甜城內江,酒市瀘州等。今年2月下旬到3月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驟然降臨在流經四川省中南部的沱江。由于排放污水導致下游兩岸近百萬群眾生活飲用水中斷26天,魚類大量死亡,大批企業被迫停產,直接經濟損失2億多元,間接經濟損失5億多元,恢復沱江的生態系統至少需要5年。

        案例二

        TISSO工廠從1908年起在日本水俁市生產乙醛,流程中產生的甲基汞化合物排入大海,在魚類體內形成高濃度積累。人食用了被污染的魚類,產生神經系統疾病--感覺和運動發生嚴重障礙的水俁病,最后全身痙攣而死亡。1953年開始出現這類患者,至1991年3月底,被確認為水俁病的達2248人(其中死亡1004人)。當地法院于1973年3月做出了確認TISSO工廠的責任并令其賠償損失的判決。至1993年底,TISSO累積支付的賠償金額為908億日元,并且每年仍需支付30多億日元。

        以上兩個案例都是在國內外引起過巨大影響的群體性環境污染事件。沱江污染事件發生后,引起了國務院、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川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木喜引咎辭職,5名企業負責人及環保部門干部被移交司法機關處理。雖然有關責任人員受到了應有的刑事和行政處罰,但是在此事件中遭受重大經濟損失的相關人員和遭受身體損害群眾的民事責任問題,至今尚未得到解決。這種惡性污染給人民群眾造成的重大損失又應該由誰來主張賠償?這就需要環保公益維權。為此,筆者認為國家應建立環保公益訴訟制度。

        所謂環保公益訴訟制度,是指任何公民、社會團體、國家機關為了社會(環境)公共利益,都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向國家司法機關提訟。我國現行的環境訴訟法律規定中,惟有直接受害人才有權提起民事訴訟,最后被歸于民事法律管轄范疇。在我國從事環保公益訴訟既沒有法律上的保障,更沒有明確的法律支持。這也從客觀上助長了“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象的不斷滋生。為此,筆者呼吁國家盡快著手建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形成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責并舉”的環境違法制裁機制,以便更有效地保障公眾的環境權利,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

        就我國現行法律規定而言,群體性環境污染的法律救濟還存在著諸多的缺陷:

        1.就環境侵害的排除方式而言,我國現有的法律缺乏中間性的調整形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的有關規定:要么排除侵害,完全停止加害人的活動;要么維持侵害狀態,使受害人完全承擔環境侵害的不利后果。這種思考模式和侵害排除的規定,無法充分實現雙方當事人利益的均衡,具有顯失公平性,在環境侵權救濟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法院往往受“經濟發展優先”觀念的影響,偏向于保護產業活動和經濟利益,實質上是對侵害排除請求權的重大限制乃至否認,于受害人極為不利。

        于是,“中間排除侵害”、“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性賠償”即“代替性排除侵害的損害賠償”等更具靈活性的理論和制度應運而生,從而在環境侵害排除中可以更好地兼顧產業利益和保護社會公眾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兩個方面的需要。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在這方面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制度,值得我國學習借鑒。同時,為了更好的發揮公眾在環保中的作用,我國有必要支持公益性環保組織的發展,依法為包括環保組織在內的社會公眾提供參與環境保護的機會,保障其權利的正當行使。

        2.在環境的損害賠償方面,一般情況下,環境侵權損害的范圍廣泛、賠償數額巨大甚至近乎天文數字,從而導致受害人一時難以從加害人那里得到賠償,同時對于加害人而言,他也因為賠償金額巨大而導致難以維持自身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更有甚者因不能負擔而破產或關閉。

        這既不利于受害人盡早得到補償,也不利于加害方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環境侵權是社會權益害,其原因事實又具有社會有用性和公益性,某些重大危險性公害事件(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美國三里島核污染、印度博帕爾毒氣外溢)受害地區廣闊、受害人數眾多、賠償數額巨大,這些情況都使環境侵權救濟不再是致害人與受害人個別人之間的問題,而成為社會性問題,需要建立社會化賠償制度。損害賠償社會化,是把環境侵權發生的損害的補償功能而把懲罰或制裁作用減至最低。

        目前,實現這一機制的形式各國有所不同,如日本是根據《公害健康補償法》建立補償基金,對公害健康受害者實行補償;美國、法國、荷蘭等過則以建立各類環境(生態)補償基金的形式,實行對受害人的補償。還有部分國家充分利用保險的功能,實行環境侵權救濟的保險制度,如責任保險或社會保險等。我國在這方面仍是空白。

        3.在確定責任原則方面:由于在群體性環境污染訴訟中被告往往是地區的經濟納稅大戶,基于某些原因,政府授權部門往往怠于行使其責任,或者干脆作為影子被告,因此當事人的訴訟地位是極不平等的。

        為保證裁判的正義性和保護社會國家公眾利益,需要在訴訟的舉證責任方面,做出某些特別的規則原則。首先,應該采取嚴格責任原則。作為舉證存在困難的原告,往往不能證明損害的發生。甚至于會因被告告之謂商業秘密在不得順利取證。處于弱勢地位的訴訟人,唯有把舉證責任歸于被告,使正義天平重新平衡,才是解決之道。其次,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甚至可以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即不問是否損害發生,均應承擔責任。尤其是在公眾知情權的制度建立方面,對于怠于行使公開信息的被告,追究其怠于責任。最后,還應提出引進創新原則,一是權衡各方利益原則。在個人利益,社會利益,公眾團體利益相互沖突的時候權衡各方利益,認真考慮,現在和未來的利益,爭取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二是信賴利益保護原則。在合同法上面,關于締約人有期待權的利益保護。因此,我認為,公眾對于政府職能部門的信賴,由此產生賦予政府的權利。故此,政府部門怠于其責,對于公眾造成損害,尤其是環保部門對于環境損害的視而不見,公眾有權依據信賴利益,予以訴訟。

        基于以上考慮,筆者就建立健全環保公益訴訟制度提出下列具體的建議:

        ——在環保法中進一步明確有關主體對侵犯公益的行為提訟的權利。因為訴訟權是一項公民的基本權利,保護環境公益的訴訟權利應當得到環境基本法的肯定。

        ——用法律形式賦予一切單位和個人以訴訟權。不論國家機關,還是公民個人或其他組織均為公益訴訟的主體。因為根據我國環保法第6條的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環境公益訴訟不應受訴訟時效的限制。我國現行三大訴訟法律均有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要求出現糾紛必須在一定的期限內提訟,否則將喪失勝訴的權利,但在民法通則的有關司法解釋中規定“未授權給公民、法人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受到侵害的,不受訴訟時效期間的限制”。這一規定是出于保護國家利益所需,而公益訴訟同樣是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救濟渠道,也應當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使侵犯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在任何時候均能受到法律追究。

        ——舉證責任應區別訴訟主體而定。在民事訴訟中,作為提出訴訟主張的民事訴訟主體,應當為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證明。在環境公益訴訟中,舉證責任應根據環境法和民事程序法中有關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及公益訴訟的特殊性,來解決環境公益訴訟的舉證責任問題,應區別訴訟主體而定。

        第8篇:化工環境污染案例范文

        關鍵詞:環境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一、課程內容與思政教學融合的架構

        環境化學是環境工程專業基于OBE①理念課程體系中很重要的一門專業課。目前,全國普通高校建有環境類本科環境化學專業點700余個,每年招收新生數萬人。該課程的質量和內涵建設的推進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時代需求及生態文明建設所需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的國家需求。環境化學雖主要是基于化學的理論和方法,但又有別于傳統化學課程的教學重點。該課程是結合地學、生物、醫學等交叉學科技術,以污染物為研究對象,注重將化學理論應用于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研究污染物的甄別與表征、生成與釋放、環境賦存與歸趨、轉化與代謝、毒理效應與健康影響以及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的一門課程[4],同時,環境化學也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保護人體健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學科,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多介質體系,涉及氣、液、固等不同形態與尺度的污染物;(2)多專業覆蓋,涉及農業、冶煉、化工、交通等不同行業所導致的污染問題;(3)潛在危害性,涉及影響人體及生態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風險性評價、預測與防治;(4)復合性,資源—經濟—社會多系統融合,復合污染及多樣化解決手段;(5)區域性,污染問題的地理空間差異,區域的環境、生態污染差異;(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區域遷移,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環境化學以化學理論為主線,涉及普通化學、大氣污染控制、水環境污染、土壤污染、綠色修復等諸多學科與方向,從環境、環境污染問題、環境污染治理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理論與原理的掌握、理論應用于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思維的培養,這些都為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科學發展觀[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載體與實踐途徑。

        二、環境化學思政教學實踐

        本課程基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全方位將思政內容融入教學實踐。采取課堂理論授課與學生課外拓展學習并重的模式,將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內涵作為主旨思政內容與環境化學基本理論、原理與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實現以下思政目標:首先是在專業理論知識的歷史沿革與發展中體會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學和拓展自主學習中了解我國對環境問題基礎理論的持續探索和偉大實踐,深刻體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專業領域深刻領悟并踐行生態文明建設,培養高度的人類環境憂患意識、環境保護責任感和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并能夠基于環境化學的新方法、新理論的拓展學習,對經濟—社會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內涵和系統分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總結

        第9篇:化工環境污染案例范文

        關鍵詞 綠色化學教育 精細化工工藝學 教學實踐

        綠色化學又稱環境友好化學,是一門從源頭上阻止污染的化學,核心是“原子經濟性”和“5R”(Reduciton、Reuse、Recycling、Regeneration、Rejection)原則[1],其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環境友好與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

        “精細化工工藝學”是應用化學類專業的一門專業課,主要介紹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原理、工藝、設備等內容,使學生對精細化學品的生產工藝有較系統的了解和掌握[2]。精細化學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傳統工藝往往具有三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點,這與綠色化學背道而馳。為此,筆者將綠色化學教育滲透于“精細化工工藝學”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進行綠色化學教育滲透的意義

        人類所共同面對的環境問題決定了開展綠色化學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綠色化學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需要,更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需要。

        立足于專業課的綠色化學教育,有利于綠色化學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及科學人文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有利于培養未來“工程師”們的綠色化學能力,為從長遠和根本上防止污染、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21世紀綠色化學教育必將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專業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內容,加強學生的綠色化學意識,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3]。

        2 進行綠色化學教育滲透的措施

        2.1 培養學生的綠色化學意識

        教師必須適時灌輸綠色化學思想,教導學生依據“5R”原則選擇綠色的工藝路線,在無法避免使用或產生有毒有害物質時,必須采取有效的保護和消害處理措施。同時引導學生觀察和認識生活、生產中的綠色化學現象,鞏固和加深綠色化學知識,如:觀察并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帶有“無氯氟烴”標志的冰箱、空調產品有利于防止對臭氧層的破壞;使用無磷洗衣粉可以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等。

        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實際,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綠色化學意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綠色化學教育,使綠色化學教育在學生思想中達到由“要求”變成“需求”的境界。

        2.2 以實驗“綠色化”促進綠色化學教育滲透

        在“精細化工工藝學”和“精細化工實驗”教學內容“理實一體化”的基礎上,將理論課中的典型案例和實驗項目對應起來,并引入綠色化學方法來設計實驗教學。在改裝后的微波爐中進行了“食品添加劑苯甲酸合成”實驗教學[4],具體步驟是:(1)在圓底燒瓶中投入1 g無水碳酸鈉、0.015 mol高錳酸鉀、0.01 mol氯化芐、0.2 g四丁基溴化銨及50 mL水放入微波爐,接好微波截止管和冷凝管,設置微波功率為750 W,反應時間15 min,啟動微波爐。(2)反應完畢,冷至室溫,濾出二氧化錳回收。(3)濾液用6 mol/L鹽酸中和,可析出苯甲酸。(4)加熱趕出二氧化碳,冷卻,抽濾,干燥,得苯甲酸晶體,產率85%~87%。整個實驗試劑用量少,副產物回收,不污染環境,避免了常規合成用亞硫酸鈉或草酸溶解副產物二氧化錳的操作工序,實現了工藝綠色化。

        將綠色化學理念引入到精細化工實驗教學中,通過采用微波技術、微型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綠色化學,促進了綠色化學教育在“精細化工工藝學”教學中的滲透。

        2.3 以綠色化學案例進行綠色化學教育滲透

        案例教學法具有生動具體,直觀易學的優點,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5]。由于精細化工產品數量眾多,筆者對每一大類精細化學品都精選出3~5個典型案例(如:表面活性劑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合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OP-10的合成、增塑劑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的合成、食品添加劑乳酸的合成、食品添加劑苯甲酸的合成、聚醋酸乙烯乳液的制備及應用等)進行教學,然后根據綠色化學“5R”原則,分別從原料、催化劑、反應、溶劑、產品、綠色化等不同角度對案例進行綠色化學設計,以培養學生綠色化學能力。

        2.3.1 以“原料綠色化”案例進行滲透

        綠色化學致力于采用無毒、無害原料――碳酸二甲酯(DMC)、雙光氣、三光氣等替代傳統的對環境有害的物質如氫氰酸、光氣、苯、氯氟烴、硫酸來生產精細化學品。例1:在第4章“合成材料助劑”中,介紹了可廣泛應用于聚酯等工程塑料阻燃劑溴代聚碳酸酯[6](BPC)采用非光氣物質碳酸雙(三氯甲酯)代替劇毒光氣,實現了安全環保的綠色工藝技術。例2:在第7章“涂料”中,分析了涂料主要成膜物質之一的聚氨酯的主要原料氰酸酯單體HDI的合成工藝[7],傳統工藝采用劇毒光氣(COCl2)嚴重污染和危害環境,現以綠色原料DMC代替光氣來合成。原料綠色化,可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污染,也是實現綠色化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2.3.2 以“催化劑綠色化”案例進行滲透

        催化劑是許多化學反應中必不可少的,而傳統精細化學品合成中催化劑主要是一些酸堿或重金屬做催化劑,排放到環境中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近年來,國內外都在大力開發高效、環境友好催化劑,如:分子篩、固體超強酸等。

        例3:在第3章“表面活性劑”中,對表面活性劑十二烷基苯磺酸鈉[2]合成案例進行了分析,其首先采用綠色催化劑分子篩合成十二烷基苯,同采用HF催化合成工藝相比較,易于自然分解和高洗滌特性的十二烷基苯異構體分別提高了37%、5%。例4:第4章“合成材料助劑”的通用增塑劑鄰苯二甲酸辛酯(DOP)合成時,用固體超強酸綠色催化,通過催化劑循環使用和省略了H2SO4中和工序,減少了三廢排放,提高了產品收率和品質。

        2.3.3 以“化學反應綠色化”案例進行滲透

        綠色化學注重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最大限度地減少副產物,減少廢物的排放,或使此反應的副產物成為彼反應的原料。從原子的角度講,盡可能使原料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參與目標產物的形成,從而達到提高原子經濟性。例5:在第3章“表面活性劑”中“非離子表面活性劑OP-10的合成”的案例中,剖析了涉及的主要原料環氧乙烷的綠色化學反應:

        (1)傳統工藝:

        原子利用率為:[44/(28+71+74)]×100%=25%

        (2)綠色化學工藝:

        原子利用率為:[88/(56+32)]×100%=100%

        和工藝(1)相比,工藝(2)原子經濟性大大提高,是典型的綠色化學工藝。

        2.3.4 以“溶劑綠色化”案例進行滲透

        精細化工產品生產所出現的污染,不僅來源于原料和產品,往往還會源自于溶劑。大部分精細合成工藝均需要有機溶劑,傳統有機溶劑如苯、甲苯、甲醛等都存在有毒、易揮發、易燃燒等諸多不足,不符合綠色化學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對綠色溶劑(如水、超臨界流體、離子液體等)加以介紹。例6:在第7章“涂料”中,介紹了在涂料的制備過程中,往往要用到大量的甲苯、二甲苯等對環境有害的溶劑,引導學生在滿足工藝的條件下用綠色溶劑――水取代有毒有機溶劑。例7:在第8章“香料”中,介紹了CO2在超臨界狀態下具有常規液體的溶解度,高的傳質速度,大的可壓縮性,且無毒、不可燃、廉價的諸多優點,從而可取代萃取法提取天然植物香料中的有毒、有害溶劑。此外,CO2還可以用來代替氟氯烴作苯乙烯泡沫塑料發泡劑,實現綠色化學生產。

        2.3.5 以“產品綠色化”案例進行滲透

        產品綠色化就會減少甚至杜絕對環境造成損害,實現綠色化學。例8:在第3章“食品添加劑”中,對“食品添加劑乳酸的合成”案例進行了綠色化學設計,介紹了綠色產品――聚乳酸,乳酸可由再生生物質資源通過發酵的方法得到,聚合后成為聚乳酸。聚乳酸因其優良的物理化學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對環境及人體無毒害作用,可代替帶來“白色污染”問題的聚苯乙烯材料,是可再生并循環利用的綠色塑料[8]。

        例9:在第7章“涂料”教學時,綠色化設計了“聚醋酸乙烯乳液的制備與應用”案例,向乳液樹脂添加中空陶瓷珠子后得到的乳膠涂料是良好的節能涂料[9],具有高反射比、高輻射率、低導熱系數、低蓄熱系數、保溫隔熱等優異性能,是綠色精細化工產品。

        3 結束語

        總之,教師要依據綠色化學5R原則,從原料、催化劑、反應、溶劑、產品的綠色化等角度出發充分挖掘和加工教材內容,并始終堅持把綠色化學教育滲透于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從而讓學生認同綠色化學,從事綠色化學工作與研究的能力得到培養,成為未來“綠色化學”的堅決踐行者。

        參考文獻

        [1] 徐常龍,曹小華,劉新強等.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11):137-139

        [2] 宋啟煌.精細化工工藝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3] 樂傳俊,顧黎萍.化學教育,2009,30(3):11-12

        [4] 白林,張力,陳明凱.化學世界,2001,42(9):470-471

        [5] 黃俊嫻.化學教育,2010,31(8):47-48

        [6] 樊真.塑料助劑,2007,(4):17-20

        [7] 吳魏,翟濤,田恒水.廣東化工,2009,36(8):3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乱码中文手机在线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不卡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影视 | 五月天福利国产视频 |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