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范文

        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

        第1篇: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陶瓷藝術;創新;欣賞

        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器物藝術不斷發展演進,逐漸成為我們今天所說的工藝美術。在現代,工藝美術是最重要的造型藝術之一。“通常分兩類:一、日用工藝,即經過裝飾加工的生活實用品,如一些染織工藝、陶瓷工藝,家具工藝等;二、陳設工藝,即專門供欣賞的陳設品,如一些象牙雕刻、玉石雕刻、裝飾繪畫等。工藝美術大多是勞動人民直接創造的,同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關。他們的生產,常因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經濟條件、文化技術水平、民族習尚和審美觀點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工藝美術的這一特征又引出了“器以載道”的問題,現以器物造型為例談談“器以載道”的問題[1]。

        一、陶瓷藝術的特點

        陶瓷是中國文明的一種象征,在英語詞匯中,“China”原譯就是瓷器。遠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勤勞智慧的先民們就已經掌握了制陶技術,這是人類禮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重要標志。中國又是瓷器發明最早的國家,瓷器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世界物質文明的重大貢獻。陶瓷品種繁多,陶器分為細陶、粗陶、紫砂陶;瓷器分為青瓷、黑瓷、白瓷、象牙瓷、骨灰瓷、滑石瓷、玉蘭瓷、魯玉瓷等;還有介于瓷器與陶器之間的炻器等等。

        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但在現代藝術領域中,“陶藝”已經對陶瓷藝術本身的概念有了本質意義上的延伸,是利用陶瓷材料進行的藝術創作,它具有自身的獨特材質和藝術語言。現代的陶藝已經擺脫了傳統陶瓷藝術的含義和束縛,更加關注藝術的表現與泥、釉料和火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的是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陶瓷材料這種表現介質與當代文化之間的關系[2]。在經濟、文化與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的時代性,使陶藝不再固守其字面上所定義的范疇,藝術的本質和觀念不再會因為材料的不同而矜持地固守望單個領域。時代的發展要求藝術家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了解和掌握多種材料,豐富藝術創作中的知識結構,有利于藝術家掌握多種手段,掌握最佳的材料表現語言,實現藝術創作的理想。

        二、現代陶瓷藝術的創新

        在當代最為活躍的藝術活動中,陶瓷藝術的身影處處可見,這些以當代藝術表現為主的藝術創作,對中國陶藝的發展起到了輕型與定位的作用,可以說,中國的陶藝家在經過30多年的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中,理清了中國陶藝的文化根基和發展方向,找到了自身的魅力所在,以中的文化特征和審美價值觀念為根本,結合當代藝術與科技等諸多時代,逐步形成具有現代中國藝術代表意味的形式和觀念,使不懈努力的幾代藝術家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如果將當代藝術的理念和表現語言運用到陶藝創作當中,是我們陶藝創作的重要環節,陶瓷已成為藝術實踐當中的一種表現材料,正是這種材料,造就了獨特的表現言魅力和表現語言特性,一個陶瓷成品,不論是花瓶,還是浴缸,陶藝材料的運用,不外乎從成型到成品的制作過程。首先,從藝術材料的角度看,是對泥料的認識,選擇和利用。隨著地區的不同,陶瓷材料有一定的區別和獨有的特點。陶泥有不同的質地、可塑性與色澤等;瓷泥亦有不同的種類,傳統陶瓷中有“南青北白”的概念,這是因為它們的原材料不同。但陶藝的概念并沒有受到這各地區之間材料不同的限制,由于當今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的傳遞和交通的使得,使得各種陶瓷材料隨地都能夠被藝術家所使用。這種優越的條件,越發使對材料的選擇更加具有針對性,勢必激勵人們更多了解材料本質,掌握藝術表現力,讓陶瓷這種材料在創作中發揮更強的藝術說服力和感染力。其次是掌握陶藝成型的規律,這種有別于傳統陶瓷成型的手段建立在對傳統陶藝成型工藝改進的基礎上,如泥條盤筑、泥片成型、拉坯成型、模具成型以及堆雕、捏塑等手法,運用當今能夠輔助成型或者間接成型的科技條件,如聲、光、電、金屬、木材、石膏等,使作品達到藝術家所追求的最強表現效果。當代藝術的思維觀念,在陶藝這種獨特介質的表現中,不僅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而且體現了藝術的當代性和創新性。簡而言之,正是由于時代的轉換,才使得陶瓷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創作方式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現代藝術陶瓷創造者的審美情趣就更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使得陶瓷這項藝術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3]。

        三、結束語

        總之,現代藝術陶瓷在形式語言的營造與探求過程中,已徹底從應用性方面脫離,走向了純精神性,其極具探索性與鮮明的表現性特征使藝術陶瓷更顯擴張與強化的張力[4]。中國現代藝術陶瓷創造者們在陶瓷創作中強調自身審美情趣的表達及陶瓷藝術語言形態的把握,促使我們在思想觀念層面重新體認這種語言。在這種良好的發展背景下,中國現代藝術陶瓷創造者們正攜起手來,從感受泥性、超越泥性而大步穩健地走向演繹泥性,構筑起富有中國文化精神特征的現代藝術陶瓷語言已是指日可待。當然這種風格應是博大的、雄渾的,無愧于創造中國瓷器大國這一稱號的。

        【參考文獻】

        [1]何勇.淺談梅花在陶瓷藝術上的特點與發展[J].景德鎮陶瓷,2013(03):128-129.

        [2]柯國鎮.古意新生――德化陶瓷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3(08):326-328.

        第2篇: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范文

        【論文摘要】設計在西方發展了百年,而在中國現代設計只有不到二十年的發展時間。因而受諸多因素影響,中國的早期平面設計教學從內容形式到制作方法都過于單調,傳統工藝美術型的設計教育已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在現代設計多元化發展的大趨勢下,新理念、新思維不斷介入人們的生活,中國的平面設計應在實踐與探索中思考與尋找設計的未來之路。這為中國現代平面設計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現代平面設計教育在我國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面對中國偌大的設計市場,國內的美院、綜合性大學等紛紛開設設計系以應對這種局面。經過這么多年的設計教育,各高等院校也順應時代需要做出一些相應的改革。其中,就過去美術院校的“工藝系”到今天的“藝術設計系”名稱的改變可窺到設計教育中改革的印記。作為一個青年教師,我想當前平面設計教學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當前平面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平面設計本身是種對生活方式的創造。在人類歷史上,設計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時也標志著

        人類文明進程的前進步伐。但客觀地看,目前的平面設計教學自身還不很完善。

        首先,在教學中重視造型基本功,這本無可厚非,但卻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創造性。我們應該知道一個淺顯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今天的學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礎上前進。因而,舊的平面設計教學體系顯然已經不適應當前形勢。正如用安格爾的方法不會有凡高;用徐悲鴻的方法也不會有貝聿銘一樣,純美術(油、版、雕)的造型訓練、色彩練習,對于平面設計而言,并不是完全適用的。

        其次,在大學四年的課程安排中,過多的基礎訓練,導致了學生對理論研究的嚴重不足。平面設計是一個邊緣學科,學科間的交叉明顯。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多安排一些理論課是有必要的。

        再次,前面提到了“包豪斯”的教學。本來,包豪斯重實踐、重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等等,都是平面教學應當學習的。但由于一開始對其理解的偏差,導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設計專業明顯地缺乏活力、創造力,對平面設計的理解也明顯落后于時代。很多學生作品毫無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點,放棄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沒能很好地將平面設計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

        二、加強平面設計教學的幾點建議

        1.課程體系中應增設“設計管理”課程

        過去我們搞平面設計教育,以工藝美術教育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來,從日本和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引進企業形象策劃(CI)潮以來,教學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礎教學我們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傳下來的三大構成。這時候的平面設計專業(或者裝潢專業)的課程設置以企業形象策劃為主。而且在引進CI方案時,我們把它分為:MI(理念識別),BI(行為識別),VI(視覺識別)三大塊。設計專業的教學以視覺識別為主。而“設計管理”課程是在市場化的前提下、在設計專業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從我國改革開放到今天總共不過23年,各領域都在經濟大潮中摸索著前進。我們的現代設計教育時間更短,“設計管理”課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會背景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企業內部科學的管理體系也逐漸完善。在此基礎上,設計師面臨的與創作對象(企業)之間的交流日益重要,“設計管理”課程也就提上日程。

        在過去我們的平面設計教學中,僅以設計的基本創作為主線,沒有注意到與創作對象(企業)之間的溝通,再加上技法滯后等造成:

        (1)學生只顧埋頭做手工設計的技法練習和相應的簡單膚淺的設計思想的思考,對設計的深入思考缺少認識。

        (2)理論體系不健全,對所學專業企業形象策劃(CI)缺少認識的完整性、高度性。

        (3)目前我國在法律、法規、市場運作等方面處于一種逐漸完善的階段。因此對設計管理課程的設置應有所高度的認識。

        2.平面設計教學應模糊學科間的邊緣界限

        在這樣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設計學科的邊緣性要求新的設計人才必須是綜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專”下去。平面設計在現代社會扮演的不僅是傳達信息的角色,同時還擔當了傳達思想的、甚至是傳承文化的重擔。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如文學、哲學、藝術等。要讓學生認識到平面設計專業自身就是藝術、技術、社會生產力等交叉而興盛的一種新的學科,其自身的邊緣性應在教學中得到體現。另外,還可在課程中嘗試開設市場學、消費心理學等課題。當然,在強調學科“邊緣性”時,并不是要求平面設計者個個成為多面手。模糊學科間的界限,不是模糊專業本身,只是學科間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設計自身健康、全面地發展下去。既然平面設計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那么,專業性是其立足點。

        3.平面設計教學要注重個性化設計的培養

        20世紀80年代中期,電腦的出現為我們的設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速度和質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現,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設計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藝。在這種形勢下,平面設計教學工作應主動適應不熟悉的領域,要在這個需求逐漸提高的新環境中不斷提高平面設計教學的水平,跟上科技的進步的步伐。面對科技帶來的種種壓力和飛速發展的商業環境,設計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對設計者潛在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

        隨著電腦的普及和軟件的應用,平面設計逐步走向程式化,這就要求設計創意必須具有個性。設計的本質是創造,設計創造源于設計的創造性思維。個性化是設計師對平面設計個性差異的獨到見解。平面設計教學應通過對設計原理、設計內容等理論知識的講授,注重培養學生設計創意個性化的表達,倡導設計風格,挖掘個人與眾不同的創造性思維,使設計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表達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第3篇: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范文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怎樣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通過不同形式發揮教育因素,因勢利導,以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是我們應該深思的重要問題。多年的教學工作中,通過不斷摸索、實踐、總結,我深深的體會到:美術教育是通過對色彩、線條、肌理、構圖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視覺教育,學生大量、廣泛的接觸美術作品,能增進他們對美術美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他們的鑒賞和創造能力。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從而使學生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使其情感升華、心靈凈化。現代美術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美術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美術特有的形式、手段,通過循序漸進的教育和影響,達到陶冶學生心靈,塑造學生人格的目的。從而培養出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健全人格,高貴品質的優秀的人。美術教育對德育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潛在作用,如“涼水泡茶慢慢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質得到提高,靈魂得到洗滌,品質得到升華。針對以上情況和美術課堂的特殊性,我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具體做法是:

            一、更新觀念,德美并重

            美好的藝術形象,可以給學生展示出社會生活的畫卷,展現出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并提供區別善惡、美丑、榮辱、正義與邪惡的標準。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體現著一定的社會思想,一定的社會道德,一定的人生價值,一定的追求與理想,如從《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入手,讓學生談談對本畫的欣賞體會,教師參與其中,分享知識并獲得情感。世界著名畫家,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達芬奇,如果不堅持畫雞蛋,勤學苦練基本功,又怎么能創造出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呢?使學生受到感染、啟迪和教育,從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應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

            多媒體課件可以把教學所需要的各種圖像、語音、音樂、影像以及文字說明進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給學生,實現教學活動的生動和高效。在制作網絡多媒體課件時正確引導學生科學的利用網絡,使學生既學到文化知識,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美術教材中展示了北宋末年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名畫的一個小局部,學生卻很想了解這一長卷的全部。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網上的搜索引擎,進入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網站。在這里學生就可以欣賞到完整的《清明上河圖》,更加直觀地了解北宋都城汴梁繁盛的景象。在欣賞外國作品時,學生往往對作者和作品的歷史年代和時代背景一無所知,理解起來十分困難。例如,教學欣賞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紡織女》這一作品時,我們讓學生通過Google搜索引擎,輸入作者的名字“委拉斯凱茲”,這樣就可以查到大量與作者相關的文字資料和更多的作品。學生不但體會了《紡織女》這一作品是借助現實與神畫的形象,表達出藝術與財富出自貧賤者之手這一主題思想,而且對畫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使德美相連,互相銜接,教育學生在作品中體現德育思想,使美術作品更加完美。可見,運用互聯網可以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渠道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美術課堂的效益。

            三、讓學生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了解歷史,豐富知識,陶冶情操。

            例如通過講述達?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的構思、布局、色彩,介紹了14世紀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指導學生討論: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還有哪些勤奮成才的故事感動著你?討論中,引導學生學會容忍別人的不同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形成既充滿了競爭又愉快合作的氛圍。課堂上保持“動中有節,亂中有序”的狀態,既不要過分放任,也不過分嚴肅,要引導學生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刻苦勤奮的思想。激勵知識創新,升華教學思想。通過講雅克路易?大衛的代表作品《馬拉之死》的創作背景,向學生展現了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風暴;通過介紹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導人民》的構圖特點,講述了19世紀法國人民反對王權復辟的斗爭史。這些講解,不僅使學生重溫了過去學過的世界歷史的知識,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注重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辨美丑的能力。

            課堂上通過講解攝影的特點、技巧和效果,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相機,攝取校園內外美與丑、善與惡的鏡頭。學生們儼然像報社的記者,用自己的攝影作品,或歌頌、或批判,達到了重在參與、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注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在工藝美術教學過程中,結合服裝的藝術欣賞,使學生了解各種服裝的藝術特點,引導學生認識如何著裝才能體現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做到儀表美。在介紹油畫藝術時,油畫這一藝術品種來自西方,但卻是在中國這塊黃土地上生根、開花,由中國畫家耕耘、哺育,在中國文化藝術的滋養下開花結果的。今天的中國油畫,已經不再是當年的“西洋畫”,而是帶有一些東方中國民族與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寫意的筆法等等,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再通過介紹我國歷史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及建筑藝術在世界美術領域中產生的重要影響和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畫,它經流數千年的歷史領域直到今天還在繼續奔流向前,這是世界繪畫史上很少見的。在表現風格上,除了西方繪畫有相同的一面,還具有與西方繪畫迥然有別的許多民族特色。為此,使中國繪畫在世界繪畫之林中獨樹一幟。此外,中國的雕塑、工藝美術和建筑藝術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如陶器、青銅器、宮殿、寺廟、園林建筑等,無不閃爍著我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以此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自豪感。

            六、教師注重個人素質提高的培養。

        第4篇: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范文

        一個國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備相當的綜合國力外,還必須保存和發揚其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載著衣食住行的工藝造物文化。在國際化的大潮中,一旦失去本身應有的特色和風貌,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脈”將會受到毀滅性的損傷。因此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的工藝造物文化和美學思想,是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眾所周知,中國造物文化的悠久、發達、輝煌、豐厚,無與倫比、舉世公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未能形成獨立、系統的理論學科。但是沒有系統整理不能誤解為沒有系統的工藝美學思想存在。為此我在1989年發表的《傳統工藝美學思想體系述評》一文(見《中國工藝美術》總第32期)中明確指出,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傳統工藝美學已經初步形成了思想體系和理論形態,并從7個方面對其重要內容作了簡要述評。繼續這一研究,本文將進一步對傳統工藝造物文化的基本范疇、理論框架及其思想特色加以述評和探討。

        一、發掘傳統工藝文化的理論基石

        范疇是理論構建的基本概念,是構成體系“網結”的支點和要素。范疇系統,是概念范疇間的內在聯系和層次結構。因此,發掘傳統工藝文化的理論基石,尋求和建構傳統工藝美學基本范疇的理論框架,是建立科學、系統理論的首要前提。但是,要想從傳世的有限幾本工藝著述中找到這樣的理論范疇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中國古代的設計思想、技術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學思想融匯一體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于道與器、物與欲、文與質、技與藝、用與美等工藝美學基本范疇展開了熱烈的爭論。或取譬引類,或直言闡述,連篇累牘,史不絕書。《周易·系辭》更是一部闡釋天道易理“人文化成”的宏篇巨構和百科全書,其中就包括了工藝文化“開物成務”的豐富內容。例如制器尚象、立象盡意的致思方式;道寓于器、載禮釋道的教化功能;以意立象、取象構形的造型意識;天人合一、共生共榮的美學追求等等。如果有人說引用這些范疇概念是妄測臆改,牽強附會,那么,我們如何認識這些范疇概念就成為問題的關鍵。下面有必要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作為概念范疇形態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物質文化基礎上的,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概括升華。漢字“范”即工藝造物的模具。《荀子·強國》:“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得齊。”而“疇”指已耕作的田地或田地的分界。可見“范疇”就是人們在生產實踐基礎上對事物的認識。“道與器”,道即理,《說文》:“理,治玉也,從玉里聲”。玉有脈理,依其脈理而治,就是理。“質與文”,質就是器物的質地,文即圖案紋樣之“紋”。可見這些概念,原本就是工藝造物原初意義的引申。我們只不過是把“借走”的概念“物歸原主”,從本質上或本體上沒有什么不妥。

        第二,工藝造物的雙重建構,工藝及工業歷史的對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打開之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馬克思語)。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實際上工藝美學比傳統美學更接近哲學。建立在實用理性、經驗直覺、意象思維方式和講究“經世致用”的傳統哲學如《易·系辭》,更接近于廣義的“營造學”。“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己者也。”工藝與傳統哲學的雙向靠近,使《易·系辭》的工藝文化人類學和工藝文化生態學的理論內涵便凸顯出來。對于人類文化的起源、社會文明的發展、衣冠文物與發明創造一一對應:漁豬時代(庖犧氏),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農耕時代(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垂衣裳而天下治。“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把這些工藝造物、文明建樹推崇為圣人的事業。“以制器者尚其象”視為推行“圣人之道”。“尚’就是注重、效法,這里明確指出了《易經》對于工藝造物方法論的重大意義。

        第三,工具(廣義)性的造物實踐,“開始對觀察世界造成極為多樣而廣泛的客觀因果聯系”(李澤厚語)這是《易》之所謂體察天道、人文、萬物化醇的最深刻的基礎。從鉆木取火到燒陶、冶銅“五材”的掌握,再到“五行生克”和“五德始終”的“改正朔、易服色”,窮理盡性,品物流行,彌綸天地人“三才”之道;從形、色、材,位、向、數,時、比、應的構物系統要素,到天人合一的有機生成論和時空一體的文化生態觀念,盡精微、致廣大,囊括造物玄機。如果說《周禮·考工記》為傳統工藝美學提供了基本的技術論,那么《周易·系辭》為傳統工藝學提供了基本范疇和方法論。兩者構成了傳統工藝文化的理論基石。

        二、傳統工藝文化造物觀念的基本范疇

        傳統工藝文化造物觀念的基本范疇和理論框架(見圖示一)

        附圖

        圖示一:傳統工藝文化造物——造形基本范疇

        (一)圖示說明:

        (1)概念設立:循用舊名,但要匯通古今之義。

        (2)邏輯層次:由上至下,從普遍到特殊、從總體到個別,再到綜合、整體。

        (3)邏輯順序:以人為本位,統攪道、器、形;造物即造形,“形”位居中心;由構思到構形,再由構形到統形(型器、形象、形制)。

        (4)此表為傳統工藝文化造物——造形基本范疇和理論框架。工藝美學的意匠美、造型美、色彩美、材料美、技藝美、形式美等基本范疇雖未列出,應為其中包含之義。

        (5)傳統概念的包涵性、多義性和模糊性,義理解釋緊扣造物宗旨,不務詮析詳盡。著重理解概念范疇的理論框架。

        (二)基本范疇

        1、本體論對偶范疇:天人、道器、理氣、文質

        (1)天人天即自然、造化;人是人文、社會;物是物質、物體。天——人——物主要指人與自然物質變換之關系。天人合一是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自然與人的生命活動、生存方式休戚相關。盡人性以盡物性,盡物性以“參天地之化育”,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師造化自然天成,盡人功巧奪天工。從而也規范了工藝美的兩大基本類型。

        (2)道器從《易》開始,中國古代傳統中道、器并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總體看這里并非空說易道。“道者,器之道”,無弓箭即無射道,無車馬也無御道。“道寓于器”到制器的“載禮釋道”,是作《易》者的本意,也是傳統造物的一條規律和基本社會功能。綜觀中華五千年的衣冠文物、宮室器用、典章制度,宗宗件件為既定的社會秩序形態提供著合法性的支持;為“大一統”社會體制的形成,發揮過何等重要的作用!“器之道”真可謂神矣!

        (3)理氣理,通常指條理、準則。《韓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詩》:“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凡造物皆須“審理定則”,就是要符合物理、物性和規矩、法度。氣是宇宙和生命化生之元。“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莊子·外篇》)。故氣又代表一種生命力。傳統工藝造物傳神,講究“氣韻”,是獨具特色的概念范疇。

        (4)文質《說文》曰:“文,錯畫也,象交文”。段玉裁注:“像兩紋交互也。紋者文之俗字。”可知本義為紋飾。它指的就是色彩、線條的交叉組合結構所呈現出來的形式美。《髹飾錄》指出工藝造物要“質則人身、文象陰陽”,就是要求以人自身作為內在的尺度;外在形式要有陽剛和陰柔之美。中國古代文“”的宇源取象,肇自人體的文身。孔子引申為儀表修養,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對造物而言,就是要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功能與裝飾的統一。

        2、形象發生論范疇:意、象、形、法、技、意象、意匠、型器、形制、形象。

        (1)意有意圖、意想的含義。作動詞指意會、料想、測度。造物指創意。

        (2)象有二義:一是指形狀象貌,“象也者像也。”(易辭)。二是想象之象,作動詞指象征。

        (3)形《說文》:“形,象形也。從彡開聲。”古人造“形”字是從毛飾畫文而來。指形質、形狀。

        (4)法《易·系辭》“制而用之謂之法”,指方法、作法,也指標準、模式。《管子·七法》:“尺寸也、繩量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也指效法、遵守。

        (5)技《說文》:“技,巧也。”工部曰巧者技也。二字互為轉注。指技術、技巧。古代觀念“技藝相通”,因此,還包括藝術加工技巧。技藝美是構成工藝特殊本質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6)意象是傳統美學的一個核心概念。意象的形成是客觀物象經主體意識的加工,糅入人的意志,情感,思想觀念,帶有理想化、創意化的形象。它也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間的一種思維形態。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意象的獲取乃是造型觀念、審美心理最基本的部分。

        (7)意匠意匠是人心構想之象,心意如匠師之籌度。與現代詞構思、設計同義。意匠是工藝形象發生論的中樞“大腦。”

        (8)型器工藝造物文化中“器物層”之統稱。包括器皿、器械、工具、農具、儀器、兵器等。

        (9)形制工藝造物文化中“制度層”之名詞。形制就是按規定的制作式樣。例如:宮殿、陵墓、服飾、輿仗等象征禮儀、等級的器用和式樣。

        (10)形象工藝造物文化中“觀念層”之“工藝形象”,通常指從藝術和審美表觀的角度,涉及功能、材料、技術以及裝飾趣味與生活情感等方面,對于形象的塑造與評價。

        3、造型要素系統范疇:形、色、材,位、向、數、時、比、應。

        (1)形此處指造形及造形要素點、線、面、體。“形乃謂之器”,“成形曰器”(易辭)。人類對形的深刻認識,主要是在制造工具的實踐中,體察到各種形狀變化與功能的關系,并在造物中形戍了物態化意識。

        (2)色即色彩。傳統創立了獨特的“五原色說”(青、赤、黃、白、黑)。非常重視色彩的作用。色彩成為地位、等級甚至國運的象征。

        (3)材材料、材質,造物的物質條件。《考工記》:“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工。”取材應時,因材施藝,講究材美工巧。

        (4)位一指空間位置,也叫構圖布局。二指定位,當位,如圖案的“四方八位”。成位立象,各得其位。

        (5)向指方向和變化的向度與趨勢。如發射、向心,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等。

        (6)數指與形象呈現有關的所有可數字化的要素。如大小、長短、比例等。也指數理。《易·系辭》:“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逐成天下之文;及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7)時指天時季節,也指時代、時尚。造物應時,識時知變。傳統造物觀念中,十分重視“時”的要素,因為萬物因時而變,形成一個動態時空系統。

        (8)比有比較、比和、比喻之義。《易·序卦》:“眾必有所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物連類、比類取象、取類供喻。無論形象、寓意皆因“比”而得,故視其為造型系統必不可少之要素。

        (9)應指物與物、物與人的交感對應。物與物同類相感、同聲相應,或異質互補、相反相成;人與物的感應就是生理、心理作用以及精神對物質的“穿透性”。“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易·系辭》)。

        三、傳統工藝造物文化基本范疇的理論特色

        傳統工藝文化有自己獨特造型理念、創造心態、視覺模式和構形規律。從形象發生學范疇講求意、象、形三分,而不像西方“就形論形”或追求所謂科學的視象(如透視、光影等)。反映了中國造型哲學和藝術思維的獨特性。首先形、象對舉而有別:“視之則形也,察之則象也”(王夫之《尚書正義·畢命》)。形是視而得之的客觀形貌,偏重于客觀性、空間性、靜止性的一面;象是“心眼”觀察思考得來的形象,與形的實體性相比,具有空靈性、意想性、象征性的明顯特征,是對有形之物的超越。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章》說:“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其征”。不僅對“象征”一詞作了精辟的解釋,同時指出象的意義生發結構是開放性的。這也決定了“制器尚象”類的工藝、建筑屬于“象征性藝術”。

        第二,以象形取意、立象盡意的致思方式,突出“意”的主導地位,樹立了“意象”和“意匠”的核心概念,奠定了傳統藝術注重心理意象創造的基本特征,也決定了傳統美學偏向倫理或社會美學的價值取向。制器的社會象征意義或祈福、納吉等觀念意蘊的表達,成為傳統工藝美學顯著的構形意識。

        第三,比類取象的思維方法,立象盡意的思維邏輯,規范了取象構形的造型意識。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易教下》中說:“物相雜而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類。知事物名義之雜出而比處也,非文不足以達之,非類不足以通之;六藝之文,可以一言盡也。……故學者之要,貴乎知類。”比類取象就是通過提取具有相同特征事物的理想“范型”,共理相貫,據形系聯,通過比喻、象征、聯想、推類等方法,建立起形象符號與意蘊傳達的普遍聯系,即所謂“立象以盡意”。更通過類型化、程式化的藝術語言,取象構形塑造形象。這種方法的形象思維,使人的視覺經驗和審美表現上升到理性而不趨于概念,(程式化不是概念化)“意象造型”成為傳統造物最典型的本質特征。

        第四,傳統工藝造物文化有自己獨特的造型哲學。造形是如何發生的?根據《易》的解釋:“精氣為物”,“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是自然界蘊藏的精靈之氣,相蕩相摩,辟闔相循,賦形以生命的呼吸。“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山川草木可見其形而不稱其為器,何故?物質的自然形式就其不適合人的需要這點來說,還是一種“無形式的物質”,工藝造物賦予其使用價值、文化涵義和功能形式,方成其為器。“成形曰器”——成形就是造型。傳統觀念視物為“有機生命體”,各種造型相互連鎖相互照應,這是貫穿了古代中國探頤索隱之“造型哲學”的大原理。(見〔曰〕杉浦康平《造型的誕生》)。錢鐘書也說:“蓋吾人觀物,有二結系:一以無生者作有生看,二,以非人作人看。鑒畫衡文,道一以貫”(《管錐篇》卷四1357頁)。傳統哲學和藝術中的直覺方法講“體物”,“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見其理”(《朱子語類》)。因此從不脫離人談造物,也從不把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孤立地分開而“就物論物”。而是兼顧物理、數理、心理,使之具有人格化的人文特色和感彩。從而避免了物質與精神的對立而能做到和諧統一,這是非常高明的造物觀。

        第五,傳統的造型機制即造型要素的組合和形式結構的生成,可以說是見解獨到,自成體系。從造型要素而言,形、色、材是造型的外顯層面,主要在造型的整體把握和特征的強調;位、向、數是造型的內構層面,著重空間、結構、數理、秩序和程式格律;時、比、應是造型的演化層面,強調造型的意義和形式隨著不同的文化場景、時態環境而變化。尤其是“比——應”作為造物構形“系統”的兩個“軟件”,盤活了形色材等所有硬件要素。突出了傳統造型“以意舉、以類求、以比顯、以應和”的構形特色。外部形式結構化的過程,也就是形象實體化的過程。三種基本心理圖式決定了相應的形式結構的生成和基本形態:(1)摹仿造型圖式——由自然形到工藝形;(2)抽象造型圖式——由基本形到具體形;(3)綜合造型圖式——由功能形到裝飾形。來自工具性經驗和物噴實用性目的,與精神觀念象征性和審美欣賞性目的,是具體形態發生和演化的內在動力。

        第六,傳統的造物機制,是一種動態的、有機的、整體的文化生態系統。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機生成論和時空一體化動態模式的宇宙觀念,對于傳統造物觀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造物講究物態系統和物態環境的和諧,特別強調適應機制和調節機制。既包括對自然的適應,也包括對其他文化的適應。同時注重穩定性原則,達就是傳承沿襲的各種典章制度和形制式樣。形成觀念系統的調和持中與保守性。揚棄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傳統工藝造物的多維、動態、有機的文化生態觀念,是值得我們很好繼承和發揚的。學習這些將對中國的設計思想得到本質的提高。

        第5篇: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美術設計 平面設計 教學思考 教學建議

        美術與現代平面設計教育在我國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面對中國偌大的設計市場,國內的美院、綜合性學校等紛紛開設設計課程以應對這種局面。經過這么多年的設計教育,各中等院校也順應時代需要做出了一些相應的改革。其中,就過去美術院校的“工藝系”到今天的“藝術設計系”名稱的改變可窺到設計教育中改革的印記。作為一個青年教師,我想就當前平面設計教學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

        一、當前美術與平面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美術與平面設計本身是種對生活方式的創造。在人類歷史上,設計成為一種活動時也標志著人類文明進程的前進步伐。但客觀地看,目前的平面設計教學自身還不很完善。首先,在教學中重視造型基本功,這本無可厚非,卻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創造性。我們應該知道一個淺顯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今天的學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礎上前進,因而,舊的平面設計教學體系顯然已經不適應當前形勢。正如用安格爾的方法不會有凡高、用徐悲鴻的方法也不會有貝聿銘一樣,純美術(油、版、雕)的造型訓練、色彩練習,對于平面設計而言并不是完全適用的。其次,在大學四年的課程安排中,過多的基礎訓練導致了學生對理論研究的嚴重不足。平面設計是一個邊緣學科,學科間的交叉明顯,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多安排一些理論課是有必要的。再次,我們曾提到過“包豪斯”的教學。本來,包豪斯重實踐、重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等等都是平面教學應當學習的,但由于一開始對其理解的偏差,導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設計專業明顯地缺乏活力、創造力,對平面設計的理解也明顯落后于時代。很多學生作品毫無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點,放棄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沒能很好地將平面設計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

        二、加強美術與平面設計教學并為提高教學的幾點建議

        1.課程體系中應增設“設計管理”課程。

        過去我們搞平面設計教育,以工藝美術教育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來,從日本和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引進企業形象策劃(CI)潮以來,教學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礎教學我們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傳下來的三大構成,這時候的平面設計專業(或者裝潢專業)的課程設置以企業形象策劃為主。而且在引進CI方案時,我們把它分為MI(理念識別)、BI(行為識別)、VI(視覺識別)三大塊,設計專業的教學以視覺識別為主。而“設計管理”課程是在市場化的前提下、在設計專業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從我國改革開放到今天總共不過二十三年,各領域都在經濟大潮中摸索著前進。我們的現代設計教育時間更短,“設計管理”課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會背景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企業內部科學的管理體系也逐漸完善。在此基礎上,設計師面臨的與創作對象(企業)之間的交流日益重要,“設計管理”課程也就提上了日程。在過去我們的平面設計教學中,僅以設計的基本創作為主線,沒有注意到與創作對象(企業)之間的溝通,再加上技法滯后等,造成:(1)學生只顧埋頭做手工設計的技法練習和相應的簡單膚淺的設計思想的思考,對設計的深入思考缺少認識;(2)理論體系不健全,對所學專業企業形象策劃(CI)缺少認識的完整性、高度性;(3)目前我國在法律、法規、市場運作等方面處于一種逐漸完善的階段。因此對設計管理課程的設置應有高度的認識,有相應的提高和發展。

        2.美術與平面設計教學應模糊學科間的邊緣界限,擴大自身外延的發展。

        在這樣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設計學科的邊緣性要求新的設計人才必須是綜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專”下去。平面設計在現代社會扮演的不僅是傳達信息的角色,同時還擔負著傳達思想甚至是傳承文化的重擔。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如文學、哲學、藝術等。要讓學生認識到平面設計專業自身就是藝術、技術、社會生產力等交叉而興盛的一種新的學科,其自身的邊緣性應在教學中得到體現。另外,還可在課程中嘗試開設市場學、消費心理學等課題。當然,在強調學科“邊緣性”時,并不是要求平面設計者個個成為多面手。模糊學科間的界限,不是模糊專業本身,只是學科間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設計自身健康、全面地發展下去。既然平面設計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那么,專業性是其立足點。

        3.美術與平面設計教學要注重個性化設計的培養,從而具備特色型教學。

        20世紀80年代中期,電腦的出現為我們的設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速度和質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現,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設計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藝。在這種形勢下,平面設計教學工作應主動適應不熟悉的領域,要在這個需求逐漸提高的新環境中不斷提高平面設計教學的水平,跟上科技進步的步伐。面對科技帶來的種種壓力和飛速發展的商業環境,設計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對設計者潛在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

        隨著電腦的普及和軟件的應用,平面設計逐步走向程式化,這就要求設計創意必須具有個性。設計的本質是創造,設計創造源于設計的創造性思維。個性化是設計師對平面設計個性差異的獨到見解。平面設計教學應通過對設計原理、設計內容等理論知識的講授,注重培養學生設計創意個性化的表達,倡導設計風格,挖掘個人與眾不同的創造性思維,使設計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表達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成為美術與平面教學的特色。

        4.美術與平面設計教學要符合人性化與綠色設計需求,為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創造基礎。

        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種種危機,例如資源的破壞、能源浪費、生態環境失調等。因此二十一世紀設計的突出主題是人性化設計與綠色設計,此種設計承載了對人類精神和心靈慰籍的重任。不同年齡的人對設計有不同的需求,年輕人通常喜歡能夠充分張揚個性和體現青春活力的設計;年壯者對那些能展示成熟與自我成就感的設計情有獨鐘;年老者則希望設計體現出懷舊感和飽經滄桑的平靜感。因此,設計應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圍繞人的需要展開。綠色設計強調保護自然生態,充分利用資源,以人為本,與環境為善。這給平面設計教學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平面設計師有責任使平面設計維持合理的視覺秩序,制止材料污染和視覺污染。另一方面,通過傳達對環境的關注與自然相關的圖像以及文字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設計師們開始意識到他們在紙張耗費與污染技術應用方面所扮演的主要決策人的角色。1996年美國平面造型藝術學院出版了《平面設計中環境責任指南》,又為某紙張制造商起草了《設計之生態學》手冊,為美國設計師提供了關于減少對環境沖擊的指導。在中國人們也已逐漸意識到以人為本的綠色設計的重要性,以人為本的綠色設計將會是中國美術與平面設計教學過程中長期的目標,并為今后教學與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

        參考文獻

        第6篇: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美術教學 課型 優點 弊端

        在新課程改革前,美術課堂教學偏重于學科專業性。比如教學內容非常局限,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重于實踐技法教學,忽視欣賞課內容,缺乏美術文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課堂的參與和學習興趣培養,教學手段、技巧匱乏,學校重視不夠,等等。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相對與傳統的《美術教學大綱》更具有科學性,在《美術課程標準》中,美術教學并不主張在所有地區一刀切。在新課程下,以上問題,開始逐步得到改善。簡要談談美術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對課堂教學得失進行反思。

        一、新課改下美術分類教學

        1、“欣賞?評述”課。“欣賞?評述”課的基本結構是:創設情境――引導感受――審美導引――綜合評述。欣賞課包括美術作品欣賞、美術常識闡述等。通過對美術作品、美術常識的介紹與欣賞,引導學生去感受作為文化載體的美術、了解并認識“美”的文化知識,是一種以鑒賞為主的教學活動,也是一種通過“藝術形象”去認識社會的思維活動。這樣的課,一般是應以教師講述與啟發相結合,引導學生欣賞、議論、發現問題,并幫助解決問題等模式來進行審美判斷的教學。

        視覺思維是欣賞活動著力培養的能力之一。這里所說的思維,首先是指對美的感受,學生應該具有審美的眼光。通過欣賞活動之后,學生的眼界會拓寬,觀察更敏銳。當然,在欣賞活動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生欣賞課教學,能夠形成有自己教學風格的模式雖然十分重要,但不可拘泥于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師應當在不斷的學習中,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敢于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善于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能從多角度學習欣賞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學生們更靈活、更富有時代感和創造性。

        2、“設計?應用”課。工藝設計課,內容較多,形式多樣。主要是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工藝美術有關門類的基本原理、法則、基本構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過練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和設計能力。操作性很強。授課時,教師應運用精練的語言,結合欣賞來講述概念、原理、法則,以直觀演示方法,引導設計思維,指導操作。通過實踐,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感受和鑒賞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學模式較適合于“設計?應用”課,這種教學模式是通過教師講解、示范,學生進行參與性的練習而獲得知識技能的一種教學模式。示范模仿是人們形成行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最經濟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人們的行為結果立即得到反饋,使正確的動作不斷得到強化,錯誤的動作不斷得到糾正,短時間內便可以大大提高行為質量。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參與性訓練――自主練習――遷移。

        二、美術課堂教學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圍繞新課程,我市全體初中美術教師都積極行動動起來,積極進行《美術課程標準》及教材教法的培訓。明確美術文化課程的內涵和歷史定位;把課調動學生美術課堂學習興趣放突出的位置;加強課堂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和應用受到普遍重視;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試驗,使教材內容得到科學性拓展;課堂教學評價趨向多元;教學過程更加靈活,更加注重人文性;教師的教學設計更加規范、適合學科特點;新課程教學內容對欣賞教學內容貫穿四個教學領域的全過程。教師的教研意識普遍提高;美術課課堂教學受到各方面關注;教材的選擇趨向多元;美術教具配給相應改善。

        三、常規與創新之間的矛盾與對策

        美術課程改革要求美術教師不應是教材內容的簡單復述者,機械地執行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而應該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變得更有創造性,真正從教學活動中體會到創造的樂趣。現代教育應重點關注。美術學習方法,是一種多元的集合,新的方法要引入學習,過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改造和運用。新的課程改革倡導探究性學習,在一些人看來似乎接受性學習已被打入冷宮。

        第7篇: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范文

        眾所周知,藝術設計教育脫胎于傳統美術與工藝美術教育,但是如果一直沿用美術教育的模式教學,一味側重于提高學生的技藝水平,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優秀設計師。藝術設計類學科的教學活動,追求的根本在于人文精神,即本應該在學生情感上進行感性的誘發,通過這種情感上的理性誘發,促使學生去體驗、去感悟,進而進行自主性創造。新時期,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在學生掌握技藝的同時,更要傾向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應該切實改革色彩方面的教學方式、方法,增強學生對色彩構成更深層次的系統性的把握,引導他們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重視色彩的色相、明度等方面的合理運用。藝術來源于創造,創造性思維是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一個設計者,很難想象如果他缺乏創新性的思維如何去創作出膾炙人口、獨具匠心的作品。基于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困境,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須朝著利于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方向而努力。因此,當前我國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應注重學生對自身感性思維與理性認識的把握,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設計意識與能力的培養,通過逐步加深他們對藝術設計對象的認知,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促使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對環境設計進行再創造。

        二、多媒體教學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應用的有效性研究

        1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跨學科專業,涉及到的專業知識多種多樣,然而,一直以來,該專業的學生知識基礎和經驗過于貧乏,因此需要借助于多媒體教學,直觀化展現豐富多彩的設計內容,增加學生的感知能力。首先,當前經濟、科技、文化等各領域快速發展,新的設計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學科知識急需大量的進行擴充,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來說,借助于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將搜集到的大量的設計資料,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給自己的學生,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對這些資料進行相應的講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消化,既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又能夠增強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其次,多媒體教學手段有著傳統教學方式無可比擬的優勢,它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聲音以及視頻等多種形式,打造立體化的教學課堂,能夠最大程度上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帶動學生參與課堂之中,啟發他們在積極思維中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形成概念體系和規律性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知識。

        2多媒體教學凸顯了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

        多媒體教學不僅僅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使得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愈發凸顯,可以說,教師的這種主導性作用成為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的重要力量。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能夠成為教師教學的得力助手,教師在環境藝術設計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環藝課程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圍繞所需要講述的知識點制作成相應的教學課件,可以顯著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及質量。而且,由于是教師自己制作的課件,因此會有很大的自由,真正實現“量身訂做”,極大滿足了教師教學的自主性。當然,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師的教學,因此,教師必須要加強自身業務素質的培養,必須提高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同時不斷汲取環藝方面的新知識,增強自身的藝術素養能力,并將之轉化到教學之中。

        3多媒體教學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

        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具有較高的實踐性,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采取具有較強實踐性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術與技能,提高其實踐能力。借助于多媒體技術教學,教師在課堂中在呈現各種設計資料的同時,可以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讓他們就自己的理解談談感受,相互交流,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再者,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課題作業,讓學生利用AutoCAD、Photoshop等繪圖軟件進行獨立創作設計,或者制作成模型,然后借助于多媒體課件進行統一的展示,并讓作品制作的學生就自己的作品進行陳述、交流。還有,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將案例教學法引入課堂。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屏幕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對案例情境進行優化,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實際設計項目中去,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結語

        第8篇: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范文

        陳文令

        1969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安溪,先后畢業于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現居中國北京,著名藝術家。2012年參加德國卡塞爾“大道之行——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展”2011年參加澳大利亞第7屆澳洲國際海岸雕塑展,2010年參加 “生存的進化” ——釜山雙年展等。曾獲得2013年第7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前三甲大獎,2011年丹麥奧胡斯市國際雕塑展最受歡迎大獎等。

        在痛苦中誕生的力量

        提到陳文令,就不得不提他的“小紅人”們,2002年的廈門,一群清瘦的小紅人出現在珍珠灣,通體鮮紅,如火如荼,在沙灘、樹干、船頭、燈塔上,讓人流連佇足,看上去很瘦小,卻像是一陣紅色的沖擊波,震撼了廈門乃至整個中國的藝術領域,也讓大家認識了這個來自福建安溪縣的青年。

        小紅人可以說是陳文令關于童年的記憶,苦惱的幽默似乎是他創作中的重要構成。他說到現在還記得小時候坐在自行車的橫梁上,被家人送去讀書,眼淚像下雨一樣滴在他的頭上,過去給予我們的也有美好,痛苦也是在表現一種希望,“我出生在一個很辛苦甚至很痛苦的時代里,但我試圖通過痛苦去表達人性中的美好與希望,不能拿痛苦再去表現痛苦,應該去表現人性中永恒的美好和希望,這就是人類或者藝術家的一個逃生出口。”

        “小紅人”的成功沒有讓陳文令停滯,復制自己的成功,相反,他選擇了繼續突圍,將目光投向了“豬”, 一組名為“幸福生活”的雕塑,讓人和動物的界限消失,接下來《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懸案》,他一次次地突破自己,一次次地劍走偏鋒。動物是陳文令大愛的角色,他用動物創造著自己的寓言。

        人人都是藝術家,處處都是藝術

        這幾年,陳文令的作品開始走出了美術館、博物館這些神圣的殿堂,走到了商場、酒店、公園草坪等公共空間。我們居住的城市公共的空間十分有限,也幾乎看不到公共藝術。而生活空間若缺少了藝術品,就好像食物缺少了鹽,味道總是不對。陳文令有著龐大的計劃,夢想著扭轉這種缺乏公眾藝術的趨勢,在創作他的大型雕塑的過程中,這些作品被設計成能夠互動的、可以觸摸的、可以與之玩耍或是促成幻想的。

        2012年的個展“異度風景”,作品體量都很大,兩個大展廳只有6件作品,個展延續了文令從前的脈絡與風格 —— 動物形象的變形與想象,但內涵更豐富。我最喜歡《城市公牛》與《超驗方舟》,5米高、3米寬、7米長的雕塑,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在內部和底部玩耍。在雙層甲板上,有幾百個小動物塑像。這個雕塑有趣的地方不只是它的互動作用,而是相較于無生命的船,它更像是個活生生的生物或有機體的事實。在主艙里,安裝了一個聲音裝置來模仿脈搏的跳動;按照脈搏跳動的節奏燈光隨之明滅。只有當人參與進來,作品才實現了意義的完整。

        煩心的小細節

        采訪在陳文令新搬進的工作室進行,工作室有碩大的廠房,精巧的小院和開闊的展廳,門前空地上還安了籃球架,供助手們晚上娛樂。陳文令非常忙碌,想方案、做作品、辦展覽、應對各種采訪……不過問及最煩心的事情,他的回答卻是:“如果非要說煩惱,倒是有一個,工作室的熱水器,水總是忽冷忽熱。”果然,生活,還是敗在了這些瑣碎的小細節上。不過他也笑著說,在等待熱水變涼或是冷水變溫的時候,他會跑到外面的鏡子前,用眼睛給自己畫一幅自畫像。

        Q “小紅人”之后很長一段時期的作品都是以豬作為主角,能不能講一下為何鐘情于豬?與過去的生活是否有著必然的聯系?

        A 動物是我鐘愛的角色,我早期的豬的雕塑也更像民間的東西,民間是亞文化,是通俗的文化。豬是最傳統最民間的藝術形象,而我正是利用了這個祖先的藝術樣式,表達了我對新世界的看法。

        Q 您曾經說過“偏激才是藝術”,現在還是這樣認為嗎?

        A 我所有的藝術實踐都是從挑戰任何“不懂”和“定規”開始的,這也許是藝術迷惑我的要結。藝術的本質是追求差異,而不是追求雷同。因此,藝術家決不能因為有人反對你或不同意你或唾棄謾罵你而改變自已的藝術信念。其實,所謂的藝術風格往往是錯錯錯,之后等于一個更偉大的正確。藝術上我素來都是一個相信自己勝于相信別人的人。

        Q 新家《世界家苑》的讀者有很多也熱愛藝術收藏,對于他們有哪些方面的建議?

        A 其實我不是很主張花高昂的費用去收藏藝術品,在社會藝術擴張的今天,我希望人人都是藝術家,處處都是藝術,可能是一個偶然的靈感,或是隨意的涂抹,都能誕生藝術品。

        第9篇:談談對工藝美術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多媒體 高中美術欣賞課 教學方式

        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高中美術欣賞,已列為高中學生的必修課。高中美術欣賞課的開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審美觀。同時,它還能夠發揮出德育、智育難以發揮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然而傳統的美術教學手段已經很難滿足其要求,為此,我在近幾年的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結合美術課的規律和特點,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高中美術欣賞課堂教學中,深深體會到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傳統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深信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將會為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手段帶來新的變革,必將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趨勢。下面我就在美術課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談談看法。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興趣,創造氛圍

        以往的美術欣賞課是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一般只是教師照本宣科地講解、分析,學生只能很被動地接受,無法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或者要上好美術欣賞課,就需要搜集大量的圖片、幻燈片、錄像帶,在講課時需要大量的口頭講解,不少教師畏懼上美術欣賞課,在這種教育“氣氛”中,學生對乏味的欣賞課持不歡迎的態度,容易變得消極、冷淡、厭煩。將電腦多媒體應用于教學,是實現形象教學、寓教于樂的最好選擇,能清晰形象地顯示美術的圖畫,從而改變學生學習的單調性,使學生在歡樂愉悅的形式和氣氛中獲得知識,教學效果也隨之大為改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多媒體技術能出示生動有趣的畫面和播放旋律優美的音樂,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生興趣,萌發求知欲望,啟動認知的有利措施。恰當地運用多媒教學比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因而我們就必須在課前設計制作一些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有吸引力的多媒體課件來創設趣味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投入到美術欣賞中。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利用情境教學不只是讓學生輕輕松松地學知識,而是要讓他們自主探究,培養學習興趣,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舉一反三,想方設法地向著預定的目標再前進,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創設情境教學,能夠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傳播的方式趣味化;能夠使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結合,使思維與形象統一;能夠變灌輸為主動,變注入式為自主式,改變單一的灌輸知識的觀念,這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只要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靈活運用多媒體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就能化枯燥為有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就能提高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解決美術欣賞課中的重、難點

        美術欣賞課有很強的直觀性,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投影儀,就可以將作品清楚地放大展示,讓學生在欣賞課上能夠真正地“欣賞”。例如在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一課中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衛》時,由于教材中的作品照片尺寸有限、印刷不清、角度單一,教師很難講清楚該作品真正的藝術價值,同樣學生很難理解該作品的偉大。而若通過多媒體和投影儀,將《大衛》投影成2米見方(達到幾乎與原作一樣的大小)的多角度影像,就能使每個學生身臨其境,真正感受到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的震撼,達到最佳的審美感受。由此,視覺的傳達與知識的傳授相得益彰,讓學生在審美體驗中學習和提高。

        美術教學離不開大量的直觀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在擴充書本的知識內容的同時,可以解決傳統教學手段中長期存在的諸多教學難題,使得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深得學生的喜愛。

        三、運用多媒體,增加課堂容量

        在現有的高中美術欣賞教材中,包含了繪畫、雕塑、建筑和工藝美術等四大類的作品介紹與美術的有關知識和理論,其內容浩如煙海,時空跨越古今中外。因而,在課堂欣賞教學中,需要鏈接的信息量很大,特別在欣賞各類美術作品時,要求作品的圖像質量高,作品數量大。而現有的美術欣賞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印刷質量不高、畫幅小的缺點;加之美術欣賞課的課時少,而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已不滿足于教材上的介紹,他們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藝術體驗。要解決好這些教學中的矛盾,如果仍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則是很難實現的。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快捷地提供課題所需的各類信息,使課堂的信息量增加,極大地滿足學生的欣賞需求,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如在課前編輯好課件,將課題的知識點、高質量的美術作品圖像、簡潔明了的文字說明、引人如勝的音樂和身臨其境的影像等信息瞬間展現在學生面前,大大節省了使用傳統手段所需用的時間,給教師和學生留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欣賞、感受、討論、分析作品的美。例如,在講我國古代青銅器時,教材中圖片有限,如果采用傳統方法就不可能對我國古代青銅器有較全面的認識,更不要說詳細介紹了。而現在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前將選擇好的作品圖像、文字說明和作品圖解分析等素材組合制作成課件,在教學時重點分析幾件作品后,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較多地、系統地、連續地、反復地欣賞類似的其他作品(包括教材上因篇幅限制而沒有介紹的優秀作品)。這樣,在一節課中能比較輕松地讓學生多欣賞幾件作品,極大地擴展學生的視野,為他們提供充分感受美、認識美、欣賞美的機會和空間。

        以多媒體技術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夠使傳統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通過將多媒體引進課堂,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加具有時代性,既豐富多彩又充實完整。這種學習內容直觀呈現的形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廣泛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信息素養。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為教學快捷地提供課題所需的各類信息,使課堂的信息量增加,極大地滿足學生的欣賞需求,從而提高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

        [2]尹少淳.美術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综合天天久久一本 |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AⅤ午夜精品福利一区 亚洲日本成熟女人性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中国少妇zozo变态 | 日本少妇亚洲综合无 | 亚洲国产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