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媒體藝術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的藝術作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新媒體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藝術正悄然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和普及,藝術創作者開始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取代傳統時代的顏料和紙筆。如今新媒體藝術已經成為眾多藝術研究人員的重要探索領域,也是未來藝術學術理論探索和發展的趨勢,目前全國大量的藝術院校已經陸續開設了新媒體藝術專業,劉旭光編寫的《新媒體藝術概論》(河北美術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一書是緊密圍繞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及藝術特征,結合了編者多年的教學和實踐經驗的嘔心之作,也是全國在新媒體藝術發展研究領域中為數不多的重要參考資料和教科書。全書從新媒體藝術的標志、新媒體藝術的軌跡與變遷、新媒體藝術的D像方式、新媒體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對物質性的探索、新媒體實驗電影、新媒體藝術的交互與生成、新媒體藝術的鑒賞與審美等七個方面展開概括和論述。該書從一開始即明確了新媒體藝術誕生的重要意義,幫助研究者界定了新媒體藝術研究的范圍,把握新媒體藝術的框架,進而從前沿性、實驗性、當代性、綜合性引導讀者理解和認識新媒體藝術研究的重要意義。緊接著編者以時間為脈絡,從藝術與科學、工業革命的曙光、數字的革命、媒介的變革、數字藝術、新媒體藝術的雛形等六個不同的維度對新媒體藝術的軌跡與變遷進行詮釋和解讀,豐富了讀者對新媒體藝術發展歷程的認知。
該書內容詳實豐富,邏輯結構嚴謹,全書重點介紹了新媒體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系,拓寬了以往對現當代藝術范疇的理解,為了充分說明新媒體藝術的具體概念,全書對其產生的背景、發展的歷程、自身的特點都進行了大量的解讀,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對藝術自身的意義進行了自我探索和解讀,通過作者對新媒體藝術形式多樣的表現形式進行系統的分析和介紹,為讀者打開了對新媒體藝術的時代性的理解,呈現了藝術與新媒體科技結合的樣式和案例。藝術的語言方式是多樣的、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復雜的,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需要既結合新媒體自身的藝術形態,也要保留其自身的創作思想和內容。因此,這種內容與技術、虛擬與現實、互動與參與、知覺與體驗之間并沒有固定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將新媒體藝術與新媒體科學技術有效結合和有效表達,這既可以展現新時代的藝術理念和新媒體的技術特點,又可以為新媒體藝術領域拓寬創作思維空間,探索未來全球化的新媒體藝術視野,劉旭光的《新媒體藝術概論》可以說對上述內容做了完整的詮釋和概述。
新媒體藝術最早源自歐美,在20世紀60年代,電視機、錄音機、攝像機成為最早的新媒體藝術的載體,受科學技術落后的影響,加之設備簡陋,因此當時的新媒體藝術也被戲稱為“錄像藝術”。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引入新媒體藝術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批以音頻、攝像為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開始誕生。伴隨著科技的進步,90年代中期的作品已經開始熟練地運用媒介開展創作,更重要的是此時的作品已經開始呈現一定的藝術理論和藝術觀念,具有了初步的新媒體藝術代表作品?;ヂ摼W的發展預示著新媒體藝術的真正來臨,大量的網絡技術、數字編輯等新興技術的引入,徹底改變了藝術的發展歷史,新媒體藝術可以真正從不同的角度為觀眾呈現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維度的感官體驗,可以說新媒體藝術真正走向了成熟。
從傳播學的角度講,新媒體藝術的蓬勃發展所帶來的變化和影響會直接改變藝術作品的特征和特點,進而對大眾審美的觀念和理解產生深刻影響。以往的傳統藝術都是單向傳播,創作者可以憑借自身的天賦向受眾輸送自己的藝術靈感和創作內容,但受眾很難通過信息反饋進行互動,新媒體藝術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界限,觀眾對作品的認可度、參與度,甚至理解程度都會影響創作者的創作意識和表現手法,這種新穎的方式有益于創作出更加符合精神需求的藝術作品,同時也體現了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和傳播藝術。新媒體藝術不但傳承了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也推動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革,它代表著未來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研究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及藝術特征有利于加深人們的認知,為今后更好地發揮新媒體藝術優勢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
每次在科學技術取得的突破,都會引領文化的進步。從傳統文化到新媒體文化轉變的過程這是媒體技術發展的過程。
一、對傳統藝術的初步理解
我國傳統藝術的內涵極其博大并且輝煌。傳統藝術常見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戲曲,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等,都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都有推陳出新,都透露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偉大的精神財富。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地方性色彩,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意義,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
二、對新媒體藝術的概述
1.新媒體藝術產生的背景
藝術的更新是伴隨著傳播媒介的發展而改變的。在今天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藝術工作者用互聯網和科技數字手段取代了紙和筆,一種被稱為新媒體藝術的新型藝術形式應運而生。
2.新媒體藝術的內涵
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互聯網信息化為基礎的學科門類,它建立在數字化技術的核心基礎上,亦稱數碼藝術。新媒體藝術包含有電影,音樂,動漫,實驗性音響,影像藝術,虛擬現實,網絡藝術,數字圖像等許多方面。新媒體藝術是一個內涵廣泛的藝術形式,從橫向上吸納了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的表現方式,很快演變出了網絡藝術和數碼藝術,從而為人們帶來了一種新型的虛擬化的審美感受。
3.新媒體藝術的首次出現
新媒體藝術起源于于20上世紀60年代的歐美。隨著電視機在美國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推廣應用,美國藝術家首次使用便攜式攝像機拍攝作品。由于當時使用的是模擬信號的錄像帶,和攝像機,所以這種藝術最初也被稱為錄像藝術。所以錄像藝術可以說是新媒體藝術形成的真正標志。
三、從傳統藝術到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
(1)誕生:在全球化逐步滲入到社會各個地方的領域的背景下,在歐美新媒體藝術和中國IT產業迅猛發展下,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可以說在被動的狀態下起步。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大約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才開始出現一批質量較高的作品和較為成熟的藝術家。影像藝術追溯于1990年代,主要是指音頻藝術。影像藝術的產生,是90年代藝術區別于1980年代藝術的主要特征。
(2)早期:一直到90年代中前期,新媒體藝術的應用主要表現在裝置,錄像,攝影和音頻等媒介上的廣泛使用,90年代后期則表現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實驗上的所有手段用于傳達表現社會和社會現象批評的內容。裝置藝術和表演在1980年代后期雖然也有實驗,但真正在媒介上大規模地突破原有的繪畫和雕塑的傳統媒介還是在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的裝置藝術和表演的盛行還有另一個特征,就是與觀念藝術的結合。
(3)中期: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體藝術的卓越性的實驗是錄像藝術的興起。在90年代末期,隨著互聯網視覺技術的普及,網絡技術,Flas技術,電子游戲技術,互動藝術,三維視覺技術,以及計算機數字編輯技術等開始進入音頻藝術的制作。90年代末期的一個重要變化是音頻藝術不再成為一種單純的媒介,而是用音頻藝術的表現方式對中國社會轉型進行了文化層面上的反映,表達和社會各個群體息息相關的話題。
(4)期: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深入,隨著中國IT產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人們開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大大推動了個人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新媒體藝術被引進中國后,影響時間還超不過十幾年,但它們卻和產生它們的基礎新媒體,包括光,聲音,電能一樣,以非常震驚人的速度發展和蓬勃壯大起來。
四、新媒體藝術的藝術特征
1.綜合性
新媒體藝術擺脫了傳統藝術單一媒介的局限性,融合了圖片,文字,動畫,聲音等綜合媒介的特征,具備了傳統藝術的所有特點。在包括傳感器,音效,網絡計算機,投影等許多工具的共同作用下,新媒體藝術將觸覺,視覺,聽覺甚至味覺一并合成進行綜合性的展現,讓大眾在虛擬世界中實現審美感受。
2.貼近性
新媒體藝術的取材大多是來自人民生活,或者是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內容相對來說通俗易懂,但是它的與眾不同是在于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到了屏幕上來,通過這種表現形式,讓觀眾過產生了共鳴,增加了新媒體藝術貼近生活,貼近人民,貼近社會的性質。
3.互動性
新媒體藝術打破了往日傳統藝術單向互動的模式,更加注重觀眾的參與互動。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加深了觀眾對藝術的理解,從而對觀眾的思想意識產生一定的震撼,進而通過觀眾的人際傳播就會在社會上形成一種新的觀念和思想,發揮了藝術“文以載道”的作用。
4.迅速性
新媒體的特點就在于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力大的特點,那么,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的藝術也具備這樣的特征。新媒體藝術,由于其傳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讓大家快速欣賞了它們的藝術特色,并且在社會上的反應也是快速巨大的。
五、總結
關鍵詞:數字內容產業;新媒體藝術;藝術特征;手機數字內容
中圖分類號:G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2-0112-02
一、緒 論
數字內容產業是新近產生并亟待發展的新興產業,新媒體藝術是一種獨具特質的新型藝術門類和形式。它們二者之間具有的共同點是:都是在高科技的產生和蓬勃發展的背景和技術條件下應運而生的。那么,它們二者之間有何種聯系,在先進技術條件的背景下是以何種方式共存的,各自扮演者怎樣的角色,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數字內容產業
(一)概念
關于數字內容產業的內涵界定還沒有形成共識,不同的國家、組織和學者都從各自的角度對其進行定義。但從數字內容產業所涵蓋的內容看有一點是得到共識的:都以內容為核心,信息或數字為紐帶,強調內容與其他行業的交叉和融合。200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數字內容產業是依托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與各類信息產品行銷渠道,向用戶提供數字化的圖像、字符、影像、語音等信息產品與服務的新興產業類型,它包括軟件、信息化教育、動畫、媒體出版、數字音像、數字電視節目、電子游戲等產品與服務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國務院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數字內容產業屬于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網絡背景下,文化、出版、廣播、影視、市場資訊、市場調查、游戲動漫等,凡是以內容加工為對象,產品形式表現為信息形式的,都屬于信息產業。在我國政府目前的界定中,數字內容產業歸屬于信息服務業。
綜上所述,數字內容產業是基于數字通信和網絡技術,整合了出版與印刷、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動漫、游戲、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形態,從事制造、生產、儲存、傳播和利用有關信息文化內容的綜合產業。
(二)產業結構
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個產業體系的支持,這個體系又涉及了外部的相關產業的融合,共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落?;ńǖ热怂摹段幕a業競爭力》一書中提及了創意產業的結構,這個創意產業結構所描述的創意產業的各個組成部分與數字內容產業的結構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該結構主要包括控制系統、創作及生產系統、銷售系統、經濟支持系統、技術支持系統和信息支持系統,這些相對獨立的系統構成了整個數字內容產業的結構。
三、新媒體藝術
(一)概念
媒體也叫媒介,是指用以交流與傳播信息的材料與工具。一般說來,媒體有廣義與狹義兩層含義。狹義的媒體特指負載信息的介質,即記錄、存儲信息的物質材料;而廣義的媒體泛指一切交流傳播信息的工具、設施和機構。建立在多媒體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信息傳播媒介稱為新媒體,而將以數字多媒體及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在創作、承載、傳播、鑒賞與批評等藝術行為方式上推陳出新,進而在藝術審美的感覺、體驗和思維等方面產生深刻變革的新型藝術形態可稱為新媒體藝術。
(二)藝術特征
新媒體藝術有著鮮明的藝術特征,概括起來主要有六點:互動性、虛擬性、觀念性、記錄與反記錄、媒體依賴性、強調現場感。在此,對以上六個特征中與數字內容產業息息相關的幾點加以闡述:
第一,互動性?;有允切旅襟w藝術最重要的特征。在新媒體藝術中,“媒體”是具有雙重身份的,一方面它是藝術的載體,另一方面它又是大眾傳媒,這雙重身份就決定了“互動性”的產生。然而,這種互動主要是以互動裝置和網絡多媒體的形式體現出來的。第二,虛擬性。虛擬性以新技術為基礎,大大擴展了藝術創作空間,并帶來種種未可知的可能性,成為一些新媒體藝術作品特有的特征。虛擬即非實體,藝術家把現實中目前無法實現的境況虛擬化而成為精神和心理生活中的現實,即虛擬現實。這種“虛擬現實”的作品,部分是借助于網絡實現的,而網絡本身就是一個虛擬存在的環境,它所提供的全新人際關系與表現空間以及匿名性、虛擬性給藝術家創造了更加寬松的平臺;它的超越空間性、超越現實性更是給藝術創作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第三,媒體依賴性。新媒體藝術一樣對“媒體”有著強烈的依賴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創作手段是“媒體”。新媒體藝術是隨著影像媒體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由創作到展示的整個過程都是建立在媒體支撐基礎上。其次,“媒體”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在新媒體藝術中,“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不僅僅是一個中介,一種創作手段,它經常是作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而存在。第四,現場感。強調現場感是新媒體藝術的重要特征?!艾F場”是作品的延伸,包含了人的在場和行為?!艾F場感”可以理解為人處在“場”中的身體經驗。強調現場感,實際上也就是強調一種此時此刻的身體經驗。只有有了參與和互動,新媒體藝術作品本身才能夠真正完成。
四、數字內容產業與新媒體藝術
(一)數字新媒體的發展
數字內容產業目前處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階段。數字技術給數字內容提供了可能,對內容的創作、收集、存儲和傳輸都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從而成為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源動力。
(二)3G技術與手機數字內容產業
3G技術的成熟和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歷史性的變革。3G通信產業的發展必將依托于數字內容,而3G技術下形成的高速寬帶網絡則為數字內容產業提供了強大的傳輸平臺。因此,3G通信產業的發展是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根本基礎之一。雖然數字內容產業的概念在我國仍在普及階段,3G通信產業也剛剛起步,但信息產業部的“十一五”工作早已將它們列為重點。2006年制定的《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中長期規劃綱要》和《信息產業部科學技術司2006年工作要點》中都體現了對數字傳輸平臺及數字內容產業發展趨勢的關注。 然而,硬件環境和政策環境的逐漸成熟和作為“內容”及“文化性”“藝術性”的軟實力卻遠遠沒有跟上外部環境和技術條件的發展。這樣的狀況,也會在3G技術廣泛引用的大環境下,成為手機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桎梏和瓶頸。因此,結合新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與優勢,運用文化創意思維,對手機數字內容的藝術性、文化性進行有效地整合和規劃,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手機數字內容與新媒體藝術
首先,新媒體藝術以“互動性”為主要特征,而手機作為大眾傳媒的“掌媒”載體,更是隨時隨地體現著與使用者和內容受眾者的互動。在這一特性上,手機這一傳媒載體與新媒體藝術呈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和共通性,手機數字內容的開發和傳播可以與新媒體藝術相結合。在手機數字內容的開發上,充分挖掘和體現其文化特性和藝術特性,并以新媒體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突出其互動性的特點。
其次,新媒體藝術具有“虛擬性”的特征,而手機數字內容也是以一種虛擬的方式存在和傳播的。虛擬性這一特點給了手機數字內容無限的可能,也給了新媒體藝術無限的藝術表現空間。手機可以成為新媒體藝術的藝術表現和傳播載體,將新媒體藝術作品置入手機數字內容中,使手機數字內容的繁榮和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相互促進。
再次,新媒體藝術具有“媒體依賴性”的特征,媒體既作為其創作的手段和方式,又作為其藝術作品的一部分。然而,手機這一“掌媒”是當今社會攜帶最方便,受眾和傳播最廣泛的媒體。因此,新媒體藝術因其“媒體依賴性”的特征而尤為適合以手機作為載體來加以表現和傳播。手機數字內容融入新媒體藝術,可為新媒體藝術提供表現空間和展現、傳播的平臺。新媒體藝術與手機數字內容的整合,也可對手機數字內容數量的豐富,質量的提高,起到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手機數字內容和新媒體藝術可共生共存,共融共享,形成一種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良性關系。
最后,新媒體藝術強調其“現場感”的特點。然而,手機作為受眾廣泛使用的掌上媒體,無疑是隨時隨地“在場”的媒體。如今的手機,也早已不僅僅是只擁有通訊聯絡功能的工具,而越來越快地往“全功能”和“掌上電腦”的方向發展。手機數字內容增值服務已成為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手機使用者必不可少的服務。然而,無論是下載鈴聲、視頻,還是使用手機軟件進行音樂創作、演奏,或是更多便捷的,能夠滿足手機使用者的聽覺、視覺、觸覺,甚至嗅覺的服務內容,都是為了讓手機受眾更多的感受到 “現場感”。手機的這些數字內容增值服務與新媒體藝術在其創作、完成過程中接受層面的“現場感”“參與性”,和受眾參與新媒體藝術的完成過程和傳播過程中的身臨其境之感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手機數字內容與新媒體藝術的整合,以及其彌合互動的整合效果,就更應引起關注和重視。
(四)數字內容產業與新媒體藝術的整合與互動
對于數字內容產業來說,要在其內容上跟上技術的發展,使“軟實力”與“硬實力”齊頭并進,與新媒體藝術進行整合是一種有效方式。內容的創作和規劃是數字內容產業的源頭,把源頭問題解決好,才能談到后面要形成的機制,才能促成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從新媒體藝術的角度看,其發展方向、承載方式、傳播方式、展現平臺及發展趨勢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手機數字內容乃至廣泛的數字內容產業與新媒體藝術有效結合,可為其提供良好的創作、展示和傳播的平臺。另外,通過手機各種新媒體的媒介傳播和展示,也能激發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的熱情,使更多更好的新媒體藝術品被創作出來,從整體上促進新媒體藝術的發展。
五、結 論
綜上所述,數字內容產業與新媒體藝術的整合發展,是二者的有效發展方式。將數字內容與新媒體藝術相結合,可使其形成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徐修玲.新媒體藝術特征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2005(7).
中運用的意義當前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新聞、廣播、廣告信息每天從人們快節奏的生活中“流”過,卻很少被人記住。對于現代商業空間的設計者來說,怎樣在空間布局、色彩等藝術手段上加強空間藝術的表現力,提高受眾的感官享受,讓人過目不忘,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的商業空間設計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隨著信息全球化的快速擴展,眾多國外的不同設計風格蔓延到中國,為中國的商業空間設計提供了眾多新的元素。然而,在當前的商業空間設計中,設計師面臨的難題是通過設計使消費者的動機與消費行為整合起來,營造一種獨特、新穎的商業展示空間,滿足顧客的心理需求和審美體驗。21世紀以來,新媒體藝術興起,它作為一種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手段,變革著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正逐漸滲入現代商業空間設計領域,對商業空間的設計方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新媒體藝術在現代商業空間設計中的運用,可以有效增強商品與顧客之間的互動性。
二、新媒體藝術的類型及特征
對新媒體藝術進行分類,就其使用和展示的主要領域及相關范疇,大概可以分為數字藝術、移動藝術、網絡藝術、互動藝術、裝置藝術等。新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體現在:
1.互動性新媒體藝術本質上是信息的雙向傳播和交流,新媒體藝術借助科技手段,改變了傳統媒體藝術中受眾被動接收傳播信息的單向傳播方式,讓人與物化的傳播媒介相互影響和交流。受眾可以通過對媒介的觸摸、身體移動、發聲改變作品的進程、造型甚至意義。這種互動特征使藝術作品與受眾之間也產生了一種全新的關系,受眾在面對新媒體藝術作品時,主動參與到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對作品的欣賞。
2.非線性非線性的編輯方法是新媒體藝術在信息編輯形式和創作理念上的一種靈活多變、動態的信息編輯形式。新媒體藝術的敘事打破了傳統敘事線性的局限,引入了開放、能動、可變的時空語言。新媒體藝術的敘事特征主要表現為即時性、游戲性的開放結構。在這種敘事結構中,藝術設計者、參與者被允許在一個平等共享的語境下充分發揮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構藝術作品的敘事關系。
3.虛擬性新媒體藝術憑借數碼技術實現了受眾對現實環境的虛擬重構。虛擬性使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發生轉變。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營造一種視覺、聽覺、觸覺類似真實場景的虛擬時空環境,為受眾創造一個以人為主宰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構想性的三維信息空間。
三、新媒體藝術在不同商業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1.新媒體藝術在商業舞臺空間設計中的運用在舞臺設計中,新媒體藝術的運用革新和突破了傳統舞臺藝術設計的呈現形式,它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新奇、多元化,為觀眾營造了現代科技和超凡藝術魅力兼備的視聽盛宴。新媒體藝術在商業舞臺設計中運用的主要形式有LED技術、3D技術和虛擬實現技術。LED技術主要運用于商業空間的背景屏幕的藝術建構和創作,它的展示方式靈活,使得舞臺設計更加方便和華麗。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3D技術越發融入人們的生活。舞臺空間的3D技術可以凸顯舞臺設計的立體感和景深感,可以為觀眾營造極強的時空沉浸感和場景構想感?;谔摂M互動系統的虛擬現實技術,讓舞臺空間設計得到更大的拓展。虛擬現實技術在商業舞臺空間中的運用,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虛擬世界與舞臺現實環境相得益彰的混合時空,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性。近年來,舞臺空間設計已經開始嘗試使用影像與互動媒體技術作為敘事的表現手段。
2.新媒體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公共空間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日??臻g。城市公共藝術是公共空間審美的文化表達。新媒體藝術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迅速融入公共空間設計,在豐富人們視覺空間的同時,也增強了大眾的參與性,成為城市生活審美化的重要途徑。其表現方式主要是裝置藝術、多媒體和互動技術。
關鍵詞:交互;新媒體;藝術創作;現狀
一、交互性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的應用
我們所談的新媒體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首先需要指出其并非指“新的媒體”,而是特指數字媒體類型。數字承接了傳統媒體時代的獨特性,并且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藝術創作呈現出不同以往的豐富性,尤其是影像交互的表現方式產生了全新的互動,觀者的體驗和交互過程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新的介質融合會帶來新的語言,對傳統藝術進行更多手段的嘗試和升華。隨著近年來新媒體影像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新媒體創作中的交互性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其主要的表現手段及特征。網絡技術和交互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藝術創作提供了保障,交互特征明確的新媒體藝術不再是為場館的觀眾而創作,它更貼近生活,它不僅走向大眾,還讓大眾參與其中。新時代的影像交互作品對大眾心理、社會心理、藝術認知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藝術家的創作一方面可以探索更為全面、深入的藝術表現形式,另一方面也為發掘新媒體的特點、傳播及特征提供了前沿性的探索。新的形式不但影響著人的視覺感受,還與人的思維意識狀態有著直接關系。藝術創作的形式、構成變化也產生了新的理論模式。隨著時展,探索新的藝術創作表現理論是新時代的重要內容。
二、交互式新媒體藝術創作發展綜述
歐美新媒體藝術家哲學理念基礎較為深厚,致力于研究藝術的本體問題,其作品關注探索精神本質,研究的問題有一定社會深度。在藝術家的創作中不再僅探索形式的互動,他們還更加關注和觀眾之間的情感交流。美國韓裔藝術家白南準(NamJunePaik)的影像交互作品開創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媒體的先河,著名作品《TVBuddha,1974》中,傳統的佛像與攝像機的面對面,體現了無言的,長久的對話;JaumePlensa在芝加哥的電子噴泉實驗作品《crownfountain》采集了大量芝加哥市民的面部影像,然后用兩塊巨大的電子屏展現在廣場上,有時微笑,有時會噘嘴向外面噴水,然后真的水就從電子屏流出來;JudithDoyle的交互影像作品《姿態云》用攝像頭現場隨機捕捉觀眾的動作,并投射在屏幕上,隨著動作形成軌跡影像,呈現一種規則抽象圖形。作品通過此種方式和受眾產生了影像互動;BillViola1996年的視頻裝置作品《TheCrossing》除了三維世界,還將時間和感知容納到作品中;EricWhitacre的網絡協作作品《VitualChoir》通過全世界的歌唱者錄制其演唱視頻上傳到網絡,合并組成虛擬合唱團;EduardoKac的作品《Uirapuru》展示了遠程互動,進一步拓展了互動的時空關系;Mark的作品《網絡旗幟》通過網絡進行交互實驗,是交互藝術形式的一次嘗試。2015年米蘭世博會,德國館通過叫“Seedboard”的紙板代替顯示器,實現了多人與投影的互動過程,而日本館的“數字餐廳”則可以讓瀏覽者拿起筷子通過影像互動體驗虛擬的饕餮大餐。國內的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相對晚于國外,因此其發展軌跡也受到國外新媒體藝術的影響。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早期探索者有張培力、陳紹雄、王功新、宋冬、邱志杰、高士明等。近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轉向更豐富的形式,2000年后的新媒體藝術家層出不窮,如徐文愷、曹斐、林科、陸揚等。其中宋冬的作品《撫摸》重新探索了“距離”的概念,他通過用一只錄像中虛擬的“手”實現對公共空間的撫摸探索;王跖與周戭的《失眠者的夜晚》是一件裝置作品,其影像會隨著光線和形狀的變化堆衍成圖像的改變,并與人造宇宙產生互動。黃心健的《上海我能請你跳支舞嗎?》中的互動裝置以藍天白云為背景,隨著觀眾在屏幕前晃動身體翩翩起舞;此外還有徐文愷的《記憶販賣機》、繆曉春的《變形記》等,近年來大量的新藝術家也進入到新媒體創作的嘗試中。近些年隨著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成熟,影像交互作品得到極大發展。如美國好萊塢新型VR制片人BrianSethHurst的虛擬現實電影作品《MyBrother’sKeeper》中,受眾可以體驗到沉浸式、交互式的全新影視交互體驗。
三、針對新媒體藝術交互性理論的研究
國外的新媒體藝術創作理論也較早,邁克爾拉什(MichaelZush)在《NewMediainLate20th-CenturyArt》中論述了新媒體的藝術類型,描繪了新媒體在影像交互領域的發展趨勢;PZioga在《AHypothesisofBraintoBrainCouplinginInteractiveNewMediaArtandGamesUsingBrainComputerInterfaces》中對互動新媒體藝術的形式與神經科學進行了對比研究,探索了大腦不同活動的相互影響。Dietrich的作品《ArchivalScienceDigitalforensicsandNewmediaart》分析并提出了互動關系對數字化產品的重要性。BGraham在《HistoriesofParticipationandNewmediaart》中提出了新媒體藝術的核心是參與,他強調了作者、作品和觀眾三者之間的互動。在國內的研究方面,于東興在《虛擬現實技術與電影發展的前景》中認為電影呈現的并非是圖像的集合,而是通過圖像中介建立起對人類社會關系的全新認識,是一種更為可取的意識形態手段;清華的魯曉波提出了新媒體藝術的概念,提出了新媒體藝術是具有實時性、交互性、體驗性的一種藝術;許鵬在《中國新媒體藝術研究發展現狀與理論課題》中,對中國新媒體藝術研究理論范疇進行了定義。
四、新媒體藝術相關研究機構的發展
隨著新媒體藝術作品的發展,世界各地相關的新媒體研究機構也逐漸建立。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不少著名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紛紛成立類似的研究中心或實驗室。德國ZKM科技媒體藝術中心是以“互動藝術”為主題的藝術博物館。旨在探討科技發展對當前藝術的影響,并致力于推動媒體藝術的發展;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研發的互動電子書,將來也可能成為另一種新的資訊媒體;日本東京ICC嘗試在新媒體、新技術、新藝術,以及人類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則致力于研發嶄新的數字媒體應用工具及軟件,有前瞻性、創造性的研究思路和課題;荷蘭V2媒體藝術中心以策劃各類媒體藝術有關的活動而聞名全球;此外還有一些企業研究機構在新媒體行業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微軟實驗室旗下的加隆拉尼爾(JaronLanier)實驗室,主要研究多人增強現實技術。
五、交互式新媒體藝術的重要特征及發展趨勢
1.交互形式更加深入和呈現多樣性
作品和觀者的“交互(interactivity)”是新媒體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交互過程可以進一步加強作品的體驗,使主題得到升華。交互過程不僅是作品和觀者的互動,也是觀者之間的互動;交互不僅可以通過行為,還可以通過影像、時間以及觀者的感知來得以實現?!敖换プ鳛樾旅襟w藝術的主要特征,是區別于其他后現代藝術門類的關鍵”。交互式新媒體藝術不再只是為走進展廳的觀眾創作,它走出展廳,成為與大眾的體驗直接關聯的形式。交互性成為新媒體藝術創作未來的趨勢。在交互形式上,未來也日趨豐富。
2.遠程協作和參與進一步加強
隨著網絡技術發展,新媒體創作更趨向網絡化,更趨向大眾。互聯網有其他媒介所不具備的整合平臺的功能,其最大的特征是人們可以跨越地理和空間障礙進行交流和溝通。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藝術家開始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遠程協作分為兩個層次:首先藝術家們的共同協作,如《虛擬合唱團》中,幾百個身處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歌者可以通過平臺將演唱視頻進行組合,展現出完美的合唱。其次是藝術家和觀眾的協作,網絡平臺的交互不只體現為觀眾的簡單選擇,而是根據觀眾的主觀意識改變影像程序,引發圖像或聲音的隨機變化。MarkNapier的作品《網絡旗幟》中,交互作品內容允許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在作品中留下一面旗幟,隨著旗幟的累積分布,作品的象征意義也在不斷發生演變。
3.用戶體驗成為作品重要環節
交互式新媒體作品從作者為中心逐步轉變到以觀者為中心,很多創作過程已經延伸到觀者體驗的環節,觀看過程本身及其反應也成為作品內容。某種程度上來看,新媒體藝術已經成為了一種大眾性的媒介行為。交互作品一改過去的單向呈現轉變為構建作者——觀者以及觀者之間的交互性方式。甚至以觀者為中心的隨機影像。因此從觀眾的角度出發進行藝術作品展現方式的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如墨西哥藝術家MiguelChevalier的互動作品《超自然》中,他將作品的場景放在公共空間,當觀賞者在影像前走過作品時,影像中的花朵、蘆葦等植物會隨著路人的方向來回擺動,仿佛有微風吹拂,與觀眾們產生直接的互動。體驗者的參與過程構成了新媒體藝術創作本身。在互動關系中,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賞者,他們成為作品的構成要素。在很多新媒體藝術作品中,作者只是觀念展現的平臺搭建者,而體驗者的影像互動體驗是完成作品的關鍵。
4.交互性創作在影視創作中的應用
新媒體在影像創作中的應用主要是指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實現兩個重要的影像特征:一是沉浸式全景體驗,二是產生交互性。這兩點在影像創作,尤其是影視創作中是革命性的。在美國的Hurst拍攝的虛擬現實電影作品《MyBrother’sKeeper》,給觀眾展現出極為震撼的沉浸感和全新的主動視角;美國加州大學體驗科技中心拍攝的虛擬現實紀錄片《格陵蘭島》對主動式觀影體驗進行探索。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交互特性的加入,對導演的作品表現力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全景式的鏡頭也對影視鏡頭語言提出了挑戰。但長遠來看,虛擬現實技術對影視作品的影響將會不斷地滲透,并逐步探索出適合的作品形式。
對新媒體藝術進行分類,就其使用和展示的主要領域及相關范疇,大概可以分為數字藝術、移動藝術、網絡藝術、互動藝術、裝置藝術等。新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體現在:
1.互動性
新媒體藝術本質上是信息的雙向傳播和交流,新媒體藝術借助科技手段,改變了傳統媒體藝術中受眾被動接收傳播信息的單向傳播方式,讓人與物化的傳播媒介相互影響和交流。受眾可以通過對媒介的觸摸、身體移動、發聲改變作品的進程、造型甚至意義。這種互動特征使藝術作品與受眾之間也產生了一種全新的關系,受眾在面對新媒體藝術作品時,主動參與到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對作品的欣賞。
2.非線性
非線性的編輯方法是新媒體藝術在信息編輯形式和創作理念上的一種靈活多變、動態的信息編輯形式。新媒體藝術的敘事打破了傳統敘事線性的局限,引入了開放、能動、可變的時空語言。新媒體藝術的敘事特征主要表現為即時性、游戲性的開放結構。在這種敘事結構中,藝術設計者、參與者被允許在一個平等共享的語境下充分發揮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構藝術作品的敘事關系。
3.虛擬性
新媒體藝術憑借數碼技術實現了受眾對現實環境的虛擬重構。虛擬性使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發生轉變。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營造一種視覺、聽覺、觸覺類似真實場景的虛擬時空環境,為受眾創造一個以人為主宰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構想性的三維信息空間。
二、新媒體藝術在不同商業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1.新媒體藝術在商業舞臺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在舞臺設計中,新媒體藝術的運用革新和突破了傳統舞臺藝術設計的呈現形式,它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新奇、多元化,為觀眾營造了現代科技和超凡藝術魅力兼備的視聽盛宴。新媒體藝術在商業舞臺設計中運用的主要形式有LED技術、3D技術和虛擬實現技術。LED技術主要運用于商業空間的背景屏幕的藝術建構和創作,它的展示方式靈活,使得舞臺設計更加方便和華麗。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3D技術越發融入人們的生活。舞臺空間的3D技術可以凸顯舞臺設計的立體感和景深感,可以為觀眾營造極強的時空沉浸感和場景構想感?;谔摂M互動系統的虛擬現實技術,讓舞臺空間設計得到更大的拓展。虛擬現實技術在商業舞臺空間中的運用,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虛擬世界與舞臺現實環境相得益彰的混合時空,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性。近年來,舞臺空間設計已經開始嘗試使用影像與互動媒體技術作為敘事的表現手段。
2.新媒體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公共空間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日??臻g。城市公共藝術是公共空間審美的文化表達。新媒體藝術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迅速融入公共空間設計,在豐富人們視覺空間的同時,也增強了大眾的參與性,成為城市生活審美化的重要途徑。其表現方式主要是裝置藝術、多媒體和互動技術。
3.新媒體藝術在商業展示空間中的運用
一、交互媒體的內涵及特征分析
(一)新媒體藝術的內涵
隨著時代不斷的變化,新媒體概念也在不斷的變化。陳玲教書在《新媒體體術史綱》中指出:“所有使用媒介和技術手段創作的藝術作品都是新媒體藝術?!睍械拿浇椴⒉皇且粋€固定不變的詞匯,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現的。它包含了各種技術和各種新的材料,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一門以綜合性和跨學科為主要特征的全新學科。因此。新媒體藝術具有不確定性,是利用相對于傳統藝術交心的媒介,與時代科技相結合,不斷變化發展著的概念和藝術形式。
(二)交互媒體的內涵與特征
交互媒體是新媒體的一部分,新媒體主要包括交互媒體和非交互媒體。一般信息理論中,交互媒體的定義是能夠建立用戶雙向溝通的媒體,是指用戶能夠主動并積極參與的一種媒體形式,被定義為一種協同媒體。交互媒體比傳統媒體更具有開放、共享、兼容的特征,其設計是針對交互式的數字媒體產品、軟件、服務而進行設計的活動,交互媒體對傳媒自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現代網絡系統中,交互媒體具有虛擬性,能夠借助聲音、音樂、光線等,打造出數字化的虛擬時空,同時要能借助電子影響、機械互動裝置等,通過“虛擬展廳”的形式,呈現出虛擬的空間和環境。其次,在現代網絡系統中,超鏈接和搜索引擎的出現,擴大了受眾瀏覽的自由度,使大眾不再受制定的反饋信息和瀏覽路線的限制,使交互媒體具有了不受限性的特征。同時,由于交互媒體相對于傳統大眾媒體來說,受眾的反饋變得直接和便捷,具有雙向互動的功能,具有互動性和共享性的特征,這與傳統信息使用的模式不同。
二、數字媒體科學技術與數字媒體藝術的關系
科技和藝術的發展是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決定性因素。科學是為了揭示自然和客觀規律,運用邏輯進行推理,屬于理智型活動。而藝術是一種主觀性的創造活動,是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認知的同時評價生活和表現情感。兩者雖有不同,但藝術和科技兩者都是在揭示人類進步的真理,不能相互取代?;槊荏w的藝術和科技可以共同帶來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的前進。
在新媒體中,數字媒體技術是為了使信息圖、文、聲并茂,能夠輸入、輸出、傳輸、存儲和處理多種文字、聲音和多種圖像信息,更加具有可視性。數字媒體技術具可以將人的理性思維同藝術的感性思維融為一體,以數字科技和現代傳媒技術為基礎的一種新藝術形式,可以作為數字技術的表現手段。在表現形式、內容、傳播形式上二者融為一體,都依賴于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因此,數字媒體藝術是一門以藝術學、設計學、視覺藝術、數字媒體文化以及傳播、數字媒體的技術系統相互交叉的學科,數字媒體是它的表現形式。數字媒體藝術的傳播形式主要借助數字媒體進行的,如:互聯網、手機等交互媒體。其內容主要是數字媒體形式下的美術作品和設計產品。
三、交互媒體應用下的科技與藝術辯證統一的關系
首先,傳統媒體設計中,藝術的表現只是為了單純的裝飾。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人們想賦予藝術更新的高度,開始批判這種矯揉造作的藝術。其次,雖然交互媒體設計的藝術表現形式是用交互媒體設計的科學技術來支撐,但是,它會把受眾帶入一個混亂的狀態中,不能光依賴于技術的本身。另外,數字化時代數字媒體中的交互媒體設計涉及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如:軟件界面設計、手機界面設計以及藝術館、博物館等觸摸屏界面設計等等。
(一)交互手機媒體
早期,交互手機媒體是一種便捷的語言通信工具,而目前,交互手機媒體已經成了一種新型的媒體樣式,如:apple把網絡、購物、電影等集成一體。2009年,我國正式上市了3G技術,更加方便了多種媒體形式,如:圖像處理、視頻流、網頁瀏覽等多種信息服務。同時,2013年我國進入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技術,通信行業進入4G時代中。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型手機層出不窮,手機已經成了一種消費符號。從傳播學角度上來說,交互手機媒體的出現使傳統的受眾角色地位變得模糊,但是卻具有及時、定向、分眾、互動的特征。同時,也使傳統的大眾傳播者變得模糊。手機屏幕和分辨率可以與計算機和電視屏幕不相上下。但是,交互手機媒體的吸引力最終是成敗的關鍵所在。為了能夠把購物和旅游更加完美的結合,如何激起消費者內心的情感體驗,需要用戶某種精神上得給予,如何能夠把娛樂和移動更加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用戶愿意為這類服務買單,是交互手機媒體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是根據計算機的程序處理,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實景技術、多通道交互,通過眼、數字攝像頭、紅外線感應等多種采集工具,借助機械數控裝置打造出沉浸環境,將手中的語言、表情、動作或其他肢體語言等,實現與受眾的對話。虛擬現實技術是以生產一個具體逼真的三位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綜合了多個領域的新成果,如:傳感技術、人工智能等模擬的現實環境。為了構成三位信息的人工環境,它以計算機軟件、硬件以及各種傳感器,使用戶投入此環境中,即可與之交互作用,是可實現和不可實現的物理和功能上的事物和環境,即虛擬環境。虛擬現實藝術常用于博物館、公共空間展示、藝術場館等,是一種新興的沉浸式交互設計。為了使受眾沉浸于虛擬計算機交互環境中,達到情感交流的用戶體驗活動,它通過計算機捕捉人的多種感覺和動作通道,通過視、聽、觸、嗅等感覺手段,借助接觸式,通過智能化藝術作品,實現即時交互。
(三)網絡媒體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 新媒體 數字技術 呈現形式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數字媒體”也許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盡管它仍然還是一個內涵爭議頗多、其外延也相當含糊的名詞。但是,一個令人驚奇的事實卻變得越來越明晰、越來越不可逆轉,那就是人類正在進入一個“數字化生存”的時代,“數字化”已經成為新時代構造、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根本特征,‘數字化生存’成為數字時代個體和社會生存方式、發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達?!币虼?,有人宣稱:“數字時代已經來臨”。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種新生的藝術形式,它需要多學科、多知識層面的融合才可以取長補短。而現今,在數字媒體藝術的研究領域,一方面因為數字媒體藝術“包羅萬象、變化莫測”的性質,使之在傳統藝術語境下的各種理論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言說能力:另一方面,以技術分析代替審美感知的“技術八股”,使得數字媒體藝術在藝術表現的領域呈現“失語”。因此,了解數字化基本原理,熟練掌握數字媒體創作的技巧,具備藝術創作的造型能力和藝術修養,把數字技術與藝術創作完美奇妙的結合,才是真正的數字媒體藝術的呈現。
一、數字影視藝術的呈現
計算機可以通過改變動態影像的時空關系,將傳統電影的剪輯手法發展成為數字影像的非線型編輯,而剪輯的時空邏輯基礎其實就是將主觀時間體現物理化。通過改變時間的速度,使均勻時間變為富有彈性的心理時間,有鐘表時間過度到主觀的時間感,這些剪輯手法使“度日如年”、“光陰似箭”、“白駒過隙”等主觀體驗獲得了表達。而閃回、重復等打破物理時間順序的手法使回憶、預感、輪回感、舊事常新癥、似曾相識癥等心理狀態獲得了直觀的視覺形式。相比傳統的“錄像藝術”美學,數字媒體藝術使“時基媒體”藝術的表現更豐富、更深入。在美國電影《駭客帝國2:矩陣革命》中有一個打斗場面。一個人跳起在空中踢出腳后落地的動作。在傳統剪輯中無非把速度放慢,或從幾個角度同時拍攝后重復地剪接在一起,強調的仍是同時性。在這部電影中,當人跳起在空中時忽然定格停住,然后人體和房間都旋轉了360℃――相當于攝像機繞著演員轉了一圈,這段時間流逝了數秒一然后恢復正常運動速度,演員飛腳踢出、落地。這一鏡頭中,場的時間理解介入并中止了正常的時間流程。這樣一種時間邏輯已經不只是一種由主觀心理體驗改造的時間感,而是不斷綜合加入空間理解的時間敘述。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全新的時間邏輯通過數字技術的運用登上人類生活的舞臺,而計算機數字非線性編輯正是改變時間屬性的關鍵技術。
二、數字合成藝術的呈現
數字媒體藝術和當代西方后現代藝術思想最明顯的相關之處包括“大眾藝術性”、“藝術作品可復制性”、“藝術可解構觀念”和“非理性構成藝術”。所有通過計算機所創作的藝術作品,不管表象上是如何地繁華與絢麗,實質上都只是0與1數字信息的詮釋與解讀。這種數值化的再現。有兩大特征:一是所有的數字媒體藝術影音視訊,都可以用數學來計算與解析;二是所有的數字媒體藝術對象,都可以利用邏輯系統的演算來做處理與修改。這種數字集成的特性在創作上賦予了藝術家無邊的自由。例如,數字合成藝術主要依賴于Adobe公司提供的Photoshop軟件作為數字平面藝術創作的中堅力量,Photoshop已以它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如通道、蒙板、圖層、濾鏡等突破了媒材的限制,為視覺表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Photoshop在繪圖功能上,與其他繪圖軟件并無實質上的差別,其獨特之處在于提供了高效的圖像合成功能。借助它,創意可以天馬行空。特別是通過對于圖像之間的共生、雙關、同構、無理、混維、正負形等創意手法的運用,Photoshop營造了一個非理性的數字藝術世界。Photoshop藝術的創意思想可以界定為“利用拼貼和同構等手法,將元素組合在一個相互異質的空間中,并使編織進作品中的符號和圖像,在互文中自動產生意義”。此類作品所含有的后現代主義美學特征是:通過對圖像解構、扭曲、重組或融合,來產生一種充滿荒誕、無理、黑色幽默和詼諧搞笑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氛圍。美國數字藝術家LuisAraujo的最新數字媒體藝術作品《過渡》這些作品具備強烈的荒誕、無理、虛幻但充滿情趣的超現實主義藝術特征,反映現代人在科技和環境的生存壓力下尋找自我、探索生命意義的追求。這類作品也反映了數字媒體藝術在解構傳統攝影藝術和繪畫藝術方面的強大的處理手段。
中國臺灣旅美數字藝術家李小鏡(DanielLee)可以說是“數字雜交合成”的高手。李小鏡通過計算機圖像三維成像技術,即通過三維圖像數字漸變(Morph)軟件和數字合成技術,將不相關的生物和人進行“數字雜交”,這些由計算機通過“點對點”變形而生成的中間過渡“角色”渾然天成,絲毫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使得人們對數字媒體藝術的鬼斧神工贊嘆不已。這些計算機合成圖像,不像傳統宗教藝術的“獅身人面像”或“人頭馬”那樣帶有強烈的符號和圖騰的特征,而是通過攝影和數字合成技術,使這些“數字雜交”的圖像惟妙惟肖,使人恍惚進入了一個奇幻的魔法世界。李小鏡在他的作品時,曾經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看法:“在我的作品內的每一個物體,桌子、椅子、人物等,都是分開來拍攝的。分別將它們輸入計算機之后,逐一做修改而最后結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在精神性上,反而跟繪畫比較接近而攝影比較遠。對我來說,每一個物象都是畫家筆下的一個筆觸,我將他們個別處理,并與整體結合,以求達到最完美的狀態?!蓖ㄟ^李小鏡的藝術作品可以體會到數字平面藝術設計作品,以高超的特技向人們展示了數字媒體藝術作為合成圖像所產生的無窮魅力。其2001年創作了數字媒體藝術作品《進化》該作品通過數字圖像藝術合成。并結合計算機,表現出了在3D仿真與運算上的超凡能力,將魚到人的進化過程惟妙惟肖地展示出來了。
三、數字媒體藝術的呈現
數字媒體作品的“未完成狀態”意味著創作者、觀眾、或玩家都可以參加到這種有趣的游戲中來,大家共同打造完成數字媒體藝術作品。這里最經典的藝術形式和表現就是“互動藝術”和“遺傳藝術”的出現?!盎铀囆g”就像是一個電動拼貼藝術家,它可以通過觀眾利用新媒體藝術模塊化的特質來取材并實時、即興地創作網絡或現場藝術作品,美國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Negroponle)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及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同時也:是《連 線》雜志的專欄作家。西方媒體推崇他為電腦和傳播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尼葛洛龐帝在其著名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指出:數字化高速公路將使“已經完成、不可更改的藝術作品”的說法成為過去時。給蒙娜麗莎臉上畫胡子只不過是孩童的游戲罷了。在互聯網絡上,我們將看到許多人在“據說已經完成”的各種作品上,進行各種數字化操作。將作品改頭換面,而且,這不盡然是壞事。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藝術表現方式得以更生動和更具參與性的新時代,我們將有機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傳播和體驗豐富的感官信號。這種新方式不同于讀一頁書,也比到盧浮宮實地游覽更容易做到?;ヂ摼W絡將成為全世界藝術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術館同時也是直接把藝術作品傳播給人們的最佳工具。
尼葛洛龐帝隨后談到了網絡藝術可修改性的意義:“當數字化藝術家提供了改編作品的手段時,他們同時也開創了數字化藝術發展的大好契機。盡管這種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藝術作品全然世俗化了――就好象把藝術大師斯泰肯的照片都印到明信片上,或是把后現代主義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的所有作品都變成裝飾藝術一樣,關鍵是,數字化使我們得以傳達藝術形成的過程,而不只是展現最后的成品。這一過程可能是單一心靈的迷幻狂想、許多人的集體想象或是革命團體的共同夢想”。
計算機提供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環境是一個開放的平臺。特別是因特網和寬帶媒體的出現,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橋梁。計算機的創作平臺實質上就是其模塊化的架構。以網絡為例,一個應用HTML寫成的網頁是由許多不同的組件組成的。一張看似完整的網頁,實際上是一個個獨立的圖文件、字文件、音效文件、動畫文件、程序文件等所組成的,一張張的網頁組成了一個網站,一個個的網站就聯結成了漫無邊際的網絡。換句話說。網絡架構下的每一個組件,是從網站、網頁到更基礎的圖檔與字檔,都各司其職但卻獨立存在。這種模塊化的結構不但增加了藝術家在創作時的靈活度,而且在更新、修改或變動時更提供了效率與實時性。只要將一個共享的圖文件、文字文件或音效文件做替換或更動,所有用到此一組件的網頁都會同時地改頭換面。可以說,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造就了數字媒體藝術的“互動性”和“大眾娛樂性”的特征。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數字媒體藝術所具有的0與1數字信息的數值化特征,使得其作品總是處于一種“未完成狀態”,即存在著進一步修改、撤銷、更新、解構和反編譯的技術可行性。這樣,一些數字藝術作品就可以采取一種“接龍”式的創作方式,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風行的“網絡小說”的創作,就有一部分采取了這種創作方式,使其創作處在一種:未完成的狀態中,以備進行更新。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 形式 爭議 發展 應用 影響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推進了數字媒體的運用與發展。人類把高端網絡技術與數字通訊技術有效結合起來,逐步取代傳統的廣播、電視、電影,并快速地朝數字音頻、視頻和電影產業發展。因此,數字產業、虛擬現實、電腦動畫等信息產業構成了新世界嶄新的數字傳播媒體,并逐步發展成為了巨大的產業鏈,最終數字媒體藝術逐步在知識經濟產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 數字媒體藝術概述
縱觀近幾年,數字媒體藝術在知識經濟時代得到迅猛發展。數字媒體藝術的概念也滲入人心,大家各持己見,但是大部分的理解都是一樣的。簡單的說,數字媒體藝術就是藝術的創造和形成過程。它依賴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現有的資訊、 圖像等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把它們進行藝術加工,利用現代傳媒進行傳播,從而形成數字媒體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數字媒體藝術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表現形式和藝術創作過程部分或者全部都得依托數字科技手段。通過數字媒體或數字藝術而產生的設計作品或者是視覺藝術是其應用表現之一。從目前來看,數字媒體藝術堪稱藝術設計中活力四射和發展潛力無限的一門藝術。隨著社會和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技術將呈現更獨特和更具魅力的一面給大家。
2 對數字媒體藝術應用特點剖析
2.1 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 創作的數字媒體藝術并不是一味的依靠排斥以前的工藝技巧,而是運用數字平臺創作出獨特和自成一體的藝術作品。它所創作出的數字藝術作品能夠使觀眾參與其中,并融入角色。大眾參與的交互可以顛覆角色,大眾不僅能使作品效果改變,并且有機會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2.2 數字媒體藝術表現特征 數字媒體藝術可簡單拆分為“數字”和“數字藝術”?,F有的數字和電腦技術的應用可理解成“數字”。而“數字藝術”就是通過 “數字”創造出的作品。“媒體”是數字藝術的一個媒介。
3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就業方向和發展趨勢
3.1 數字媒體技術就業發展 數字媒體藝術的人才培養方向是技術與藝術兩者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技術和藝術在數字媒體藝術中相輔相成。傳統教育缺少技術與藝術兩者兼備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而此類人才的培養也符合新興市場的需求,他們的就業方向主要各級電視臺、影視動畫制作單位、傳媒與廣告公司、數碼藝術公司、展示設計公司、形象企劃公司、多媒體與網頁設計、室內裝修設計、產品造型設計等熱門行業。置身于數字媒體藝術領域的發展是明智的選擇,因為它隱藏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數字媒體藝術在2002年底正式通過教育部的本科專業審批,成為信息學科向文化藝術領域拓展的新方向。審批通過后,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高校陸續增添與數字媒體藝術相關的專業,以此滿足市場需求。據相關人士統計透露,我國每年對數字藝術人才的缺口是15萬。而電視卡通業就有每年200億元的廣闊市場。市場的廣闊和需求量使多媒體產業演變成巨大的經濟產業。有專家指出,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對視覺美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3.2 產業化背景下的數字媒體藝術 以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為例,僅在2000年,數字技術產業(包含數字內容)的年產值就超過600億英磅,而出口產值就遠超過80億英鎊。以數字技術產業相關的雇傭人數共計約195萬人,產值占GDP的7.9%。從數據表明,數字技術產業是英國的第一大產業。美國,作為全球的唯一超級大國,以電影和電腦軟件為主要的數字技術產業,每年的營業額大于4000億美元,占GDP的4%。更為驚人的是數字技術產業(媒體藝術、電子游戲、動漫卡通等)在日本的產值超過鋼鐵行業生產總值的兩倍。這一產值使日本的數字技術產業成為僅次于汽車產業的第二大產業。據相關數據統計表明,截至目前為止,用電腦直接從事數碼藝術工作的有將近十萬人。除此之外,每年有三十多萬人接受相關數碼產業的職業技能培訓。韓國的數字技術產業以游戲產業尤為出名,并且已經一躍位居韓國的第一大產業,連汽車產業也位居其后。數字技術產業在中國的發展也相當的樂觀,并且網絡游戲在這一行業顯得尤為突出。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得出,相比于2002年的中國網絡游戲市場,2003年的網絡游戲市場的規模發展得到飛躍式的進步,產值達到13.2億RMB,2004年達到39.1億RMB。從2003年到2004年凈增長了25.9億RMB,產值一下翻了兩翻。由此數據表明,中國網絡游戲市場巨大,隱藏巨大商機。在動畫方面,專家預測:中國的動漫產業具有無比巨大的市場,產值預計可達到200億元。僅僅在中國的發達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三地的青少年動漫消費就能達到13億元。其消費人群的年齡是介于13歲到30歲。此外,動漫產業還能帶動與之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如文具產業、兒童食品、兒童服裝、兒童音像制品、和各類兒童出版物。這些產業的年產值總共是2050億元。這些產值都是由動漫產業帶來的,收入相當可觀。
3.3 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形式 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在于它打破常規,把高難度和神秘化的東西轉化為大家都能接受和能明白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人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數字媒體藝術把科學元素和藝術元素科學結合起來,以簡單的破譯方式呈現給大家。作品的繁華與燦爛,驚艷與絕美,對數字媒體藝術來說就是通過電腦的編程來全自動化的詮釋與解讀。無論是藝術的形式還是內容,在電腦上它們都具有同一性。在藝術領域,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是對這一領域革命性的顛覆,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不同的藝術信息可以實現相互轉換,而大家也能享受到非凡的視覺特效和藝術視野。
數字媒體藝術與三棱鏡有著驚人的相同點。三棱鏡觀察者的角度不同,它相對應折射出的光芒也不同。而數字媒體藝術也如此。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依托數字科技和現代傳媒技術,將人的理性思維和藝術感性思維融為一體,以嶄新而又獨特的形式展現給大家。它由藝術層、科技層、媒體層、應用層相互交叉構成,包括廣泛的商業設計和大眾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具有創作工具的數字化、作品展示的交互性、作品呈現的多態性、表現題材的廣泛性特征。其具體的呈現為:創作過程是先由各類藝術(影視藝術、合成藝術、網絡藝術等)與計算機技術的有效結合,以互聯網作為傳播媒體,最后的一步就是結合智能軟件,最終產出藝術作品。科技的進步和觀念的創新將成為推動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的動力,而創意產業和信息設計將是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主流,數字媒體藝術引領藝術創新到更加非凡獨特的思維和更寬、更廣的視野。
4 結束語
由上綜述得出,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無論在手段上,傳播途徑和傳播空間上都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數字媒體藝術也將也將伴隨著人類進入“數字化生存”的時代逐步成為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前景無可估量。基于這一現狀,時代生產力和數字信息技術及新媒體的滲透對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這樣,數字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和傳統美學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參考文獻:
[1]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的理論探索[J].飾,2006(3).
[2]李四達.后影像時代的新媒體藝術探索——數字媒體與當代藝術的融合[J].飾,2007(4).
[3]桂宇暉.面向新世紀的數碼設計藝術學科發展[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