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體育實踐課程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堂教學;個性化教學
【分類號】G633.955
作為現代教育改革的一個新生物,個性化教學模式不僅能夠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還能夠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實施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塑造學生個性和提高其相應的學習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個性化教學簡述
作為新階段背景下的一種教學方法,個性化教學指的是一種尊重學生個性,以學生的興趣、特長和需求等為依據而開展的教學方法[1]。作為一種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個性化教學的實施不僅可以激發并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還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學識和閱歷。作為新時期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教學現狀,還能夠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如何設計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個性化教學模式
(一)明確個性化教學目標
按照學習層次分,個性化教學目標有低級、中極和高級之分[2]。其中,低級目標旨在提高學生對不同美術的審美認識;中極目標注重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高級目標意在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文化鑒賞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為促使個性化教學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學生要在課前進行相應知識預習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明確其與之相適應的學習目標。通過明確個性化的教學目標,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將要學習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潛能,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明確個性化教學目標有利于個性化教學模式的實施。
在對《板報設計》這一課時進行教學時,要使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的具體情況和心理需求等設計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并在實現這一學習目標的過程中,要根據其完成的速度和時間等適當調整其個性化的學習目標。通過自我分析與思考,學生就可以設計出與其自身相適應的包括“感受美術字體”和“評價美術作品”等學習目標,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潛質得到充分發揮,還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選擇個性化的學習方法
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若要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使其在各種生活情境中能夠對其相應的情感體驗有真正的領悟,必須加強學生的“體驗式學習”。此外,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為有效激發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興趣,教師要做好相應的引導和輔助工作,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等進行客觀的評價,從而提高學生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其對美術的學習與探究。目前,在多數實踐教學中,初中美術教師都是以提出問題為主要的引導方式,來進行相關的美術實踐教學活動的,并且能夠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比如,在講授《最后的晚餐》這美術作品時,可以安排13名學生進行一場話劇表演,并讓他們用抑揚頓挫的聲調和富有情感的語言進行生動地演繹,從而突出猶大丑惡、卑劣的本質,使學生不僅能夠在話劇表演過程中分析達?芬奇作畫的技巧,還能夠感悟到畫家對善惡、美丑等的深層意境,進一步提高學生個人情感與審美的統一。
(三)因材施教,彰顯個性
這里所說的“材”,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具體的美術課程教學實踐中,作為學生能夠充分展現自我個性的重要方式,教師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或習慣的方式,使其能夠對美術進行自我表現和展示。此外,由于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基礎不同,為培養學生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教師在美術課程教學中,要采用線描、素描和色彩等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例如,在講授《我們身邊的體育活動》這一課時時,為保證學生個性化的教學目標能夠有效的實現,教師要鼓勵學生使用國畫、卡通畫、簡筆畫、水彩畫或者彩鉛畫等方法來展現與體育活動有關的畫面。當然,也可以采用攝影的方式來展現體育活動的各種藝術情景,并能夠將其精彩畫面進行定格。與此同時,為有效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初中美術教學的質量,教師在美術課堂進行講授時,還要注重強調作品的意境。另外,在對學生的美術進行考核設計時,教師以學生最基礎的美術知識為前提,以學生所擅長的素描、國畫、卡通畫或水彩畫等繪畫手法為基礎,來設計相關的美術考核,并將與之有關的考核測評作為學生的美術成績。通過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使W生創作出更優秀的美術作品,還能夠有效提高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四)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學生逐漸成為課堂的主體[3]。換句話說,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給予其個性充分發揮的空間。目前,學生在自我個性發揮的同時出現了諸如暴露自身弱點和自我組織失控等問題。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只有在培養學生自律行為的基礎上,才能夠使美術評價的德育滲透到學生的思維當中,才能夠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寬容與愛。比如,在欣賞羅中立的《父親》時,通過對“父親”耳朵上的圓珠筆、面部表情、雙手和破瓷碗等的觀察,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父親”展開豐富的想象,加強學生對父親的尊重與愛。
三、結語
總之,為使個性化教學模式能夠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運用,教師要以學生的自身特點為立足點,以初中美術課程的特點和目標為依據,制定一套有效的個性化教學方案。此外,實施個性化教學方案,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性,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還能夠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初中美術教學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莉麗. 個性化教學模式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2014,S3:332.
[2]吳莉輝. 個性化教學模式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應用[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5:168.
【關鍵詞】高等院校;體育課程;心理學;課程模式
1 前言
2002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蘊涵著素質教育理念。《綱要》對高校體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體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大學生是我國建設的棟梁,他們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精神,影響著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有關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不少大學生因心理障礙的困擾,影響了身體健康、學習與生活、人際關系,甚至意欲輕生。長期以來,我國體育課程一直注重體育鍛煉對學生身體健康的作用,忽略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本文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對高校體育課程新模式的構建進行了研究,以期對高校體育教學適應新的要求提供參考,以促進高校體育教育更好地開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 心理學理論簡述——體育課程新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
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16世紀,來源于希臘文,屬于哲學范疇。直到19世紀初,德國哲學家赫爾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就這樣,心理學從哲學的襁褓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研究心理現象客觀規律的科學。科學的心理學是在描述心理現象的基礎上,對心理現象進一步說明,并揭示其規律。人的心理現象就是指通常所說的人的心理活動經常表現出來的各種形式、形態或狀態,如感覺、知覺、想象、思維、記憶、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等。恩格斯曾把這些心理現象譽之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 感覺和知覺是人對所注意觀察到的事物產生的心理活動,人們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著,從而獲得事物本質和內在聯系的認知活動,被稱之為思維。在人腦中浮現人們對感知過事物的形象,心理學稱為表象。對人腦中的表象再加工的過程,產生了人類特有的形象思維和創新事物一種心理現象,即想象。由此可見,感覺、知覺、思維、表象和想象這些心理活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記憶是對構成這個連續過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種心理條件。記憶是人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一定方式回想起來,以某種痕跡銘記在頭腦中的各種事物的心理活動。以上所描述的各種心理現象,就是人們經常表現出來的對客觀事物與對象在認識方面的心理活動。同時,人們在認識活動中也會產生滿意或不滿意、熱情或冷淡、喜愛或厭惡、高興或煩惱等感受和體驗,心理學上把這些態度體驗,稱之為情緒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動。可是,人們并不總是滿足于對事物與對象的認識、感受和體驗上,常常根據自己的對事物與對象的認識與態度體驗上,進一步改造客觀事物和對象,進而產生一定的需要和動機,這就產生了人的動機、意向、決心、堅持性等意志方面的心理活動。人的認識、情感、意志這三方面的心理活動,經常處于動態變化之中,三種心理過程又以其彼此制約、相互聯系而構成人的整個心理過程。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包括心理學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研究領域涉及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
體育作為高校的一門必修課程,學生在學習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他們對體育的認知、情感、意志這三種心理活動是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之中的。如果學生不能從體育課程的學習與鍛煉中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就不可能對體育產生積極的興趣,學生如果產生“身順而心違”、“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心理問題,體育課程目標就無法實現,體育課程內容的實施、評價都無從談起。因此,體育課程新模式的構建,在關注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應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既要快樂,又要能吃苦。
3 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社會生活環境各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其本身固有的個性,他們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是動態發展的,心理上表現出下述幾個方面的特點。
3.1 智力發展水平達到高峰
大學生較中學階段,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觀察力顯著提高,并且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所以他們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逐漸占主導,主要表現在:思維方式顯著變化,對事物的認識開始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善于從廣泛的范圍內觀察問題,全面地思考問題,能夠抓住問題的基本輪廓,不會忽視重要細節和主要因素,辯證邏輯思維占優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明顯增強,喜歡獨立地提出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3.2 情感情緒豐富而強烈
大學生的生理特征發育逐漸成熟,接近于成人水平,處于體力充沛和精力旺盛的時期,有活力,熱愛生活,富有激情。進入大學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范圍日益擴大,注重與同學間的交往,社會性逐漸增強。隨著他們生活空間的擴大、思維空間的擴展延伸、知識的積累與文化層次的提高,導致大學生情感越來越豐富和深刻。另外,大學生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價值觀念尚不穩定,學習、生活、同學之間與師生之間人際關系等變化,都會引起學生情緒的波動,容易偏激、沖動,心境變化快,因而大學生的情感易受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是不穩定的,情緒變化起伏大。
3.3 自我意識增強
自我意識是指人對自身及對周邊事物的認識與體驗。它是人心理發展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是認識、情感、意志的綜合體。大學生生理發育已經成熟,心理也在不斷地成長,文化素質越高,其自我意識就越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自尊心、好勝心增強,處處顯示自己的獨立,有自己的主見,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贊同。更加關注自我的發展,力圖在認識自己、理解自己、評價自己的基礎上,根據時展的要求,塑造自己的形象,設計自我的模式。大學生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使他們渴望獲得別人的尊重、認可、關心支持,反對教師把他們看成孩子,所以,處處顯示自己的能力特別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體育課程模式的構建要注重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3.4 社會需求迫切
大學生在校時期的學習與生活是一個關鍵的時期,是大學生與社會接軌時期。接受大學系統嚴格的專業學習與訓練后,大學生思維獨立性不斷提高,喜歡發表自己獨立思考后提出的觀點,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同,增強自信。正因為如此,他們關注著國內外社會的發展,評判著各種社會現象,希望通過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自己獨立思考后的想法,去改變社會上一些不良的現象,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與能力,實現自身的價值。大學生這種迫切加入的社會需求,支配、指導著他們的學習態度,對他們大學時代的生活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是他們將來走向社會的重要心理依據。
4 心理學視角下高校體育課程新模式構建的設想
基于以上大學生心理特點分析,本文著眼于教育學語境中的課程建構,采用了“泰勒原理”所闡述建構課程所必需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方面的基本課程理念。因此,心理學視角下高校體育課程新模式的構建設想,整體上應包括四個部分:
4.1 體育課程目標的構建——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倡,教師應該通過挖掘學生理智與情感諸方面非智力因素發展的整體水平來確立學生的價值。興趣、情感、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有著引發動力、定型化、補償化作用。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教育目的是完美人性的形成、人的潛能的充分發展及人的自我實現。教育目標和目的體現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體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當然,體育課程目標的設置也要關注學生興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體育課程目標的設置應該突出非智力因素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應該把體育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師占教學主導地位的理念轉向教學引導者與組織者的理念,以學生情感體驗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動力,把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和行為看作是教學的主題,充分發掘體育學科內外的非智力因素教學資源,讓大腦左右半球協調發展,真正有效地促進個別化教學的發展。
4.2 體育課程內容的構建——關注學科知識結構
結構主義心理學認為,知識是人們對經驗總結出來的規律,并以意義和結構而構造起來的模式。布魯納認為:“每種學科都有其結構。”因為各科“知識有其內在的聯接關系,即內在的意義”,結構恰好似聯接各種中心觀念的結子。從客觀上講,“一些事物被欣賞、理解和記憶,這些事物必須是恰當地安裝在具有內在意義的結構之中的”。奧蘇貝爾也認為,意義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因此,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歸為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組成的基本結構。現行高校體育教材文本是多樣化、豐富多彩的,具有顯性特征的學科,每篇內容都具有相對獨立的非線性復雜知識系統。體育教師若能有效利用學生已有的體育知識經驗和生活體驗對文本進行解構和重構,將會極大地促進學生認知圖式的豐富和“擴容”,促進學生對體育知識與技能問題的表征和解答,進而最大限度上提高體育課的教學效率。體育課程有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在體育課程內容的構建上,要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的融合,促進新舊知識的同化、順應或聯合,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新舊知識的遷移。影響學生接受性學習的關鍵因素是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可利用性。從學生方面講,如能認識和理解體育這一學科的構造,他也就懂得了體育課程的意義。
4.3 體育課程實施——關注思維發展,提高學生智力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認知過程的重要性,強調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系是以意識為中介的,這一認知過程需要學生通過主動思維,在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來建構對周圍環境事物的理解與解釋。大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思維的獨立性增強,使他們不滿足于簡單的低級知識的掌握,他們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來綜合加工各種知識與信息,創造出新的技能、知識和方法。因此,體育課堂內容的實施,要重視學生的思維方式的訓練,體育課堂教學不能機械灌輸。另外,他們也反對教師把他們看作孩子,反對“填鴨式”的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反對教師在教學中的絕對的支配方式。當然,這些傳統的體育課程模式也違背了注重學生心理的教學理念,在體育課程實施上,體育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積極引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通過解讀理論課程培養大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大學生嚴密的理性思維意識。
4.4 體育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
能力發展是新課程改革教學目標之一,也是我們體育課程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心理學理論認為,知識和能力的關系是一組對立統一的概念關系,一定量知識的積累并不必然導致能力的發展,知識只有通過實踐和訓練的介質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反過來能力的發展也能促進學生知識的高效掌握。在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中,不僅要重視學生顯性的體育能力,如掌握動作情況、成績標準等,更應重視對學生隱性的體育態度、體育習慣、情感意志以及交往和合作能力等心理標準,在體育課程新模式下的體育學習中,學生的心理感受應是:對體育運動的期盼;健康向上的自信心的樹立;團隊合作意識與社會交往能力的增強。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重視心理健康,是體育課程新模式與傳統體育課程模式的重要區別。
5 小結
本文對心理學視野下高校體育課程新模式的構建進行了論述,體育課程新模式的構建應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體育課程新模式的構建設想:課程目標的構建應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課程內容的構建應關注學科知識結構;課程實施應關注思維發展,提高學生智力;課程評價應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以期對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譚炳坤,蕭子健.現代西方哲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249-252.
〔2〕滕大春.今日美國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5-59.
〔3〕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4):17-20.
〔4〕錢杰,姜同仁.新世紀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5,(2):100-102.
摘要:本文簡述了高等院校開設田徑課的必要性以及我國高等院校田徑的幾大常見現象,包括(田徑教學內容方法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校田徑教學往往重技術而輕能力、缺乏正確引導,學生對田徑運動的認識不足等),并簡單闡述了我國高等院校田徑教學的發展方向,如:積極響應教學改革,將更多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去、重視對高校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適時引導使學生正確認識田徑運動及其價值等希望對基層體育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田徑教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學生興趣
田徑運動在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但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田徑運動在我國學校教育體系中長期得不其應有的重視,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的不斷深入,健康第一、培養學生自主鍛煉能力成為學校體育的主要指導思想,田徑運動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一、高等院校開設田徑課的必要性
田徑項目因其本身的特點,在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大學生優良品質與吃苦耐勞的精神方面有著其他運動無法取代的作用。且教師可以通過組織田徑訓練與比賽發現并挖掘出一些有天分的學生,將其進行有目的的培養,其一可為國家培養一批田徑后備人才,其二則是不會造成有天分的學生被埋沒的現象出現。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但青少年的體質水平卻因長期缺乏體育鍛煉、鍛煉方式不當等因素而呈下降趨勢。而高校有計劃的開展田徑課程不僅可以增強學生體質、緩解文化課的學習所帶來的壓力還可以通過田徑訓練和比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隊合作等優良品質,在其走上社會之后有強于一般人的拼博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二、我國高等院校田徑教學現狀
(一)田徑教學內容方法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田徑教學過程中總會出現教學內容雜亂、教學方法單一、運動量過大等情況。這些傳統田徑課的特質很顯然不符合我國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與需求,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也常常為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術技能而不斷對學生進行反復、高壓的訓練并且樂此不疲,而忽略了學生的情緒與接受能力,往往適得其反,而起不到預期效果,更不利于今后田徑課程的順利實施。因田徑項目本身的局限性,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很難做到像其他運動項目的教學一樣,使課堂氣氛輕松、歡樂,也因此使更多學生對田徑課程有所抵觸。
(二)高校田徑教學往往重技術而輕能力
傳統田徑教學往往更加重視對學生進行相關技術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各方面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在素質教育在我國不斷深入的今天,這很顯然是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自主鍛煉能力、增強學生體質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也因其枯燥單一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缺乏正確引導,學生對田徑運動的認識不足
提到田徑運動,人們往往就會將其與田徑比賽聯系在一起,而在學校體育這個體系中田徑運動和田徑比賽還是有著明顯區別的,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校體育要將培養學生自主鍛煉能力以及增強學生體質放在首要位置,而在田徑教學活動中,教師則往往會將其忽略,將教學重心放在傳授學生競技技能方面,久而久之,學生則會因缺乏正確引導而對田徑運動本身產生誤解,而其增強體質、培養學生各方面優良品質等價值因在教學活動中長期得不到體現而使學生失去對田徑運動的學習興趣。
三、我國高等院校田徑教學的發展方向
(一)積極響應教學改革,將更多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去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高校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而對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則很難提起興趣,教學收效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教學方法是否容易被學生接受、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了影響教學收效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在田徑教學過程中應勇于實踐,將發現式、探究式、啟發式等符合高校學生的教學方法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并在實踐過程中注意總結,將其不斷完善,使其日漸成熟,并最終形成一套屬于自已的教學模式。
(二)重視對高校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目標也隨之從之前的應對教學考核逐漸向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過渡。因此,在田徑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增強對學生自主鍛煉能力和適應社會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如在田徑課堂上,教師可讓學生自己組織田徑比賽、讓學生自行分組進行訓練等,并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力性。在教學活動略顯單一枯燥時,可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開發一些既可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又不失趣味性的練習方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為其將來更好的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適時引導使學生正確認識田徑運動及其價值
教師可定期組織學生觀看田徑比賽,或是奧運會的比賽資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通過講解與總結使學生從中得到樂趣。在田徑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減少對技術技能的傳授,以培養學生自主鍛煉能力做為主要教學目標,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通過學習田徑項目的收獲,如學生體質的增強、毅志力的增強等。
參考文獻:
[1] 楊鄂平.論高校田徑教學指導思想與課程結構改革[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4).
[2] 張華,張智新.北京普通高校田徑課教學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02).
[3] 徐陽.山東省普通高校開設田徑選項課情況調查與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05).
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我們發現當前的初中體育為了安全,束縛了我們教師的手腳,有很多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得法,導致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低下,鍛煉效果不佳,本文就初中體育教學教學方法這一話題談幾點筆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實踐。
二、合理選擇教學方法應考慮的因素
現代教學論表明,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教師考慮的因素越多,選擇出的方法使用價值越大,教學產生的效果也就越明顯。根據體育教學的特點,合理地選擇教學方法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教學方法應符合相應的教學理論
一定的教學方法總是有相應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作為其成立的內在依據,而一定的教學理論及其相應的教學模式也必然要通過相應的教學方法加以體現,體育教學方法也不例外。因此,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意考查其成立的特殊內涵,以便有針對性地為己所用。
2.教學方法應有利于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成
從一定的意義上講,教學方法是師生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中介或橋梁,而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因此,選擇教學方法必須要考慮對達成教學目標的貢獻度,即分析教學方法對達成教學目標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教學目標不同,相應的教學方法必然各異。
3.教學方法應與體育教學條件相吻合
體育教學條件是制約體育教學方法運用的有效性的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有關練習方法的變換、直觀方式的選擇、學習活動的組織等無不受制于相應的教學條件。因此,選擇、確定教學方法必須充分考慮實際的體育教學條件。
三、初中體育教學方法分析
體育課堂中常見的教學方法包括:語言法(講解、指導、提示、口令、口頭點評等)、幫助和保護法、糾正錯誤的動作法、示范講解法,電化教學法,分解和完整法、鼓勵表揚法等。以下簡述了幾種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的體育教學方法:
1.目標教學法
目標教學法是以預先設定的學習目標而開展體育教學工作的。《新課程標準》中一項重要的理念就是設置三級目標的體系,即指水平目標、領域目標和課程目標。在初中體育課堂的實際教學中,首先要預設學習的目標,再按照這個目標去科學地開展體育教學工作,即以目標為主導方向,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實施目標教學的方法,最終實現學習的目標。
2.分層教學法
分層教學法指將同一個教學內容劃分為難易程度各不同的層次,學生按照自身的水平和能力進行分層次地練習。在初中體育的教學活動中,可以使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實際能力的練習難度,在完成難度較小的練習之后,再就可以進行難度稍高層次的練習。這種體育教學的方法,既能滿足能力層次不同的學生的需求,還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但在實際的分層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由的選擇練習的難度,而不能強求學生,否則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這就導致分層教學失去了實際的意義。分層教學法通常能應用到單雙杠、跨欄跑、支撐跳躍、跳高等一些體育教學的內容中。
3.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設置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情景,使學生能在這個情景中活動身體和表達感情,熟練掌握最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能以及使課堂的氣氛活躍的方法。比如:為了讓學生充分放松身體和心理,有豐富經驗的教師一般會采用創設舒心、幽閑的潺潺的流水聲、悅耳的鳥叫聲和抒情柔美的音樂,讓同學有一種仿佛置身其境的感覺,一邊可以欣賞輕柔的音樂,一邊可以愉快輕松地做各種不同的動作。又如,把“見義勇為捉小偷”作為情景去展開體育教學的活動,這能促進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實現發展學生的體能的目標。再比如,把“抗洪搶險”作為情景,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通過傳送和搬運 “人民、國家財產”和“抗洪物資”,使學生的體能得到鍛煉,使學生之間的緊密配合,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觀。
4.游戲化教學法
游戲在體育教學中并不少見。但這里所說的游戲化教學法,有別于以往體育教學中的游戲活動。所謂游戲化教學法,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把體育教材游戲化,使體育教材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娛樂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知識,形成交往和合作的意識和行為。
5.規則上創新――“不合理”比賽法
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我們的體育教學可以適當地變化規則,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的熱情,拿籃球教學為例,我們可以對籃球競賽規則進行科學的變動,確保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到“公平”:
如果在教學比賽中兩隊出現了強弱,固定的分組有利于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但是長期如此會讓其他團隊覺得沒有必要比了,因為看不到成功,所以興趣得不到激發,為了改變這個現實的問題,筆者采用了變換人數、改變比賽得分規則或讓分的方式進行比賽,例如給技術水平較弱的一方加上1~2名學生與技術水平好的一隊進行比賽;或不改變雙方人數,提高弱的一方得分獎勵,強的一方投進一球得2分,弱的一方投中一球得3分,或給弱的一方一個基礎分,通過“不合理”處理縮短技術上的差距,提升比賽輸贏的懸念,對于雙方都是一種挑戰,拼搶會更加積極主動,因為雙方都有獲勝的機會,從而使教學比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體育教學;方法;實施;創新
一、體育教學方法簡述
在實際的體育教學當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教學活動,比如教師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通過實踐教學幫助學生練習,進而完成體育教學目標,這就是體育教學方法。這個方法當中需要學生和教師兩者之間做好配合,并且將教師講授的方法和學生學習的方法相結合,不然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體育教學方法實施現狀
(一)應試教育模式,傳統體育教學理念
第一,我國的教育模式屬于應試教育模式,因此體育教學也會不落俗套,學校方面為了提高升學率,對于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方面監督不到位;第二,體育教師不會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方面增加了備課工作量,另一方面又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校方不會對體育教學進行嚴格要求,因此有一部分優秀的體育教師仍會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實施教學。學生的文化課屬于應試教育的范圍,而體育教學則不包括在其中,自然就不會在體育方面對學生有太高的要求,學生要想通過應試教育考上好學校,就得使勁提升自己的文化課成績,因此也不會重視體育鍛煉。這些原因都造成體育教師不能夠很好的實施體育教學方法。
(二)教學方法單一,體育課堂不活躍
在以前的教學方法當中,教師只需要把動作要領傳授給學生,然后學生再勤加練習就可以了。這樣的教學方法存在兩個弊端,一方面,在這樣的教學方法當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直接就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還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的缺點;另一方面,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方法會產生反感,進而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性,最后出現枯燥乏味的體育教學課堂。
(三)授課內容枯燥,教師與學生交流少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課堂當中,教師只把學生書本上規定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并且,體育教學課堂通常都是設立在課外,因此,教師只是對學生的體育鍛煉進行教學,而忽略了學生體育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且體育課堂組織形式處于一成不變的現象。這也同樣能夠反映出,體育教師不具備責任心,認為自己只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就可以了,也不會關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體育設施陳舊,現代教學技術少
體育教學具備特殊的課程性能,因此在完成體育教學目標的同時需要體育設施進行輔助教學。在體育鍛煉當中,體育用品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展開體育教學活動。但是,由于高強度的體育鍛煉,一部分體育要求磨損的很厲害,且不能夠及時的對其進行更換,因此嚴重影響了學生體育課程的進行。我國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因此在教學方面自然會用到現代教學技術,比如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等。這些技術的引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加課外知識,同時其特有圖像、音像技術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體育教學方法實施的改進建議
(一)體育教師的改進建議
教師在體育教學當中需要多進行自我反思,尋找到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在體育教學當中,不同的體育教師存在不同的教學習慣,同時也存在著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反思這一塊就可以選擇記錄式反思方法,觀摩反思方法和討論式反思方法。其二,在體育實際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太少,所以教師不能夠充分的了解學生的體驗和想法,這樣一方面戳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另一方面也無法根據學生的想法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改進建議
1、教師方面。學生希望和教師之間能夠產生更多的互動和交流,同時,也希望教學工作當中能夠帶有幽默性,經常鼓勵學生,幫助學生養成自我體育鍛煉的意思和習慣。
2、學生方面。學生希望自己能夠有更多的自由空間,能夠在一個輕松、自在的環境當中學習,同時也希望能夠在體育教學當中學到團結合作的思想理念,進而收獲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3、教師教學方法方面。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的課堂組織教學應該靈活多變,且具備新穎的特點,在這方面的改進上就可以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進而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多多指導,培養學生的安全知識,讓其擁有應對危險的能力。
四、體育教學方法創新的視角
(一)從教學要素整體來看,合理編排教學方法。對于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我們需要結合各個方面的因素,并且在教與學的不同對象之間構建橋梁,最后利用各個方面的技術相配合,進而完成這一項系統性的改革工程。
教學方法是由教師發出和學生接受學習的過程。在編排當中,教師的教學素質、水平、教學藝術、創新意識等都會對教學方法的創新產生影響;并且,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訓練技術的接受和吸收能力都會對教學方法的實踐效果產生影響。因此,體育教學方法創新的首要條件就是對這兩者的能力、水平進行提升,提高教學效果。
(二)從實際情況入手,擴展、改進體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方法豐富多彩,形式各異,因此要實施好體育教學,就需要配合好實際的教學條件。比如說要有寬敞的教學場地,良好的體育教學設備等。體育教學方法的創新還可以體現在教學組織形式的改變上。比如,教師可以對學生實施教學分組和興趣分組,然后根據各小組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案。在教學效果方面的創新,學生更應該在教學環境當中實施目標、方法、效果的遞進措施,同時不只要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更要提高效率,強調學習的內在過程,同時實施優化組合。
五、結語
如今我國正在全力提倡素質教育,因此,體育教學方法就需要創新和改革,這種改革不僅可以破除教師的陳舊觀念,并且能夠更加的深化“育人”教育理念。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性人才,我們更需要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用全新觀念和全新方法對學生實施教學,進而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更加堅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中體育 體育教學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作為新型的學習模式,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可是,我們的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困惑。如何有效開展合作學習,提高體育教育教學質量,仍然是現階段的熱門話題,更是我們探究的主題。
一、合作學習模式的內涵
合作學習,來自于cooperative learning的翻譯,上個世紀70年代初產生于美國,之后發展為創意性、實效性的教學理論和策略。
課堂中的合作,與“競爭”、“單干”相對而言,學生視同伴為資源,相互交流,彼此接納,取長補短,在體育課堂上表現為共同冒險。
合作學習在體育課堂上突出表現為互賴、盡責、互動、技能和自治。新課程標準倡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氛圍,構建愉悅的陽光體育課堂模式。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現狀和問題
雖然小組合作已經被認可三、四十年,尤其是新課改以來有近20年,但小組合作學習在體育課堂上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
現階段,小組合作在高中體育課堂上運用時,看似合作了,其實主要還是表現為獨自練習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團隊中互助和交流,導致合作的效度低、參與度更低。
2.教師對合作學習指導不到位
在體育課堂上,教師仍然放不下課堂,觀念轉變不了,以講解、示范居多,學生體驗環節少。有時,由于老師的自身素質,語言表達又難以到位,動作要領講得多、繁,學生訓練的時間較少。學生在聽的時候,由于對體育專業術語的不理解,對老師喋喋不休的語言講解感到乏味,對老師的一遍遍示范感到厭倦,致使老師講得多,學生學得少、練得少,導致教學效果較弱。教師缺乏合作學習的實效性研究,缺乏對合作學習模式的精進性指導,導致合作學習收效甚微。
三、高中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性策略
1.營造合作氛圍,提升學生合作意識。
體育教學實踐中,我們都會有同樣的感受和經歷,明明布置了合作學習任務,明確了合作學習目標,可是學生的合作積極性不高,學生只是表面的互動,無益于體育訓練,無益于動作技能的提高。而營建合作氛圍,給學生展示自我、彼此交流的機會,可以激發學生合作的主動性。
如教學《籃球》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說出幾個投籃的方法,并用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投籃技術。上課投入時,以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暢所欲言的氛圍:籃球比賽中,運動員在賽場上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戰勝對方,贏得比賽)那么,投籃要不要技術?然后,播放課件,讓學生觀看課件,探討投籃有哪些技術,需要注意哪些技術等,從而激發他們合作探究的興趣。
2.確定合作的主題。
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首先應該有共同合作的主題,解決合作“做什么”的問題。
(1)合作解決運動技能及提高運動技能的問題
如教學《籃球》時,對于搶籃板球時容易犯的錯誤――搶位不及時,質量不高;對球的反彈落點把握不準;起跳時機把握不準,以及糾正的方法等,可以開展合作學習和探討。如兩人一組,一攻一守,練習轉身搶位;自拋自搶,注重對球的反彈軌跡和落點的判斷;徒手起跳在最高點做搶球的動作。這樣,學生知道合作什么,怎樣合作,明確合作目的和任務,才能使合作有效。
(2)合作探究和提高運動原理的問題
在觀看投籃技巧的課件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幾種投籃方式,以及投籃時應該注意什么,如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原地單手頭上投籃、雙手胸前投籃、拋投、跳投、行進間單手低手上籃、行進間雙手低手上籃、行進間單手肩上上籃、反手和突破勾手上籃等,對于這些方法,可以讓班級學生每個小組選擇一個進行探討,然后選一名代表進行展示,并說出運動的主要特點,如近距離跳投要突出一個“快”字,把握一個“準”字,突破一個“高”字。這樣的合作注重運動技巧的探討,利于學生投籃技能提高。
(3)合作進行成功比賽的問題
高中體育以強身健體、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為主要目標,競技、比賽不是高中體育的目標和宗旨。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比賽活動、競技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尤其“比賽”之前,以學生小組為單位,討論獲得比賽成功的一些方法、注意事項等,可以收到雙重功效,提高運用技能,強化合作意識。
如《足球》教學時,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展開小組對抗賽。在比賽前,讓學生先討論比賽中的一些事宜,如注意犯規和不正當行為,如何干擾對方等,這樣,集思廣益,為比賽獲勝奠定了理論基礎。
3.促進師生合作,發揮教師的調控作用。
課堂上,有時教師布置完任務,就躲到操場的一邊,任由學生自由活動,導致合作缺少監控和指導,使合作學習、合作訓練低效。
為提高合作學習、合作訓練的有效度,教師應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對于合作中學生的動作的不到位、技術方面的偏差等,及時給以指導和暗示,對在合作中表現積極主動的給以鼓勵和贊揚,使合作學習的開展不僅僅是生生之間的互動,更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教師的參與提高了學生的向師性和親師性。
《學記》中記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體育教學中,應巧妙設計合作任務和合作活動,注重情境氛圍的創設,注重師生的共同參與,使合作模式在體育教學中有效開展和使用,使合作教學有效、無阻,推進高中體育走向高效,為社會培養會學習、勤鍛煉、樂于探究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學生; 發球技術; 訓練
中圖分類號:G8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8-167-001
新課程提出,學校要重視素質教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讓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非常重視,不斷提出相關要求,關注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上好每一節體育節,讓學生在體育課中提高素質,在體育課中獲取知識。在體育課教學中,乒乓球是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可以說,打乒乓球是一項高雅、智慧的運動。對于喜愛這項運動的學生來說,學好乒乓球技術,是特別的重要。中學生現階段不同于專業運動員,小學階段對推擋技術掌握較好,但發球很隨意。可以說,在乒乓球技術當中,發球是一項比較難處理的技術,也是學生不容易掌握的技術,根據多年帶隊訓練的心得,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述。
一、增強發球質量的關鍵
球發的質量低與高,主要是要讓對手接著不舒服,或接不住。發球的幾個重點:速度與旋轉、發球落點、發球弧線。第一速度與旋轉:在發球過程中,發球力量,能決定球的速度和旋轉,假如追求速度的時候,力是以向前為主。第二發球的落點:看清對方的站位,來選擇球落點的遠近、左右。乒乓球在對方臺面上落點,取決自己這方臺面上點,可以發出長球、短球。第三發球弧線:乒乓球的弧線正常以低為好。這就要求發球要拋起來球降至和網平齊,或者低于網的時候擊球。
1.提高球的速度
球速快,對方準備的時間短,回球質量就會有所下降。在發球時,球速快慢與球拍揮動速度、擊球一瞬間作用力的大小有關。我們可以加大發球力量,這樣就會很容易失誤,但會有突然性。如果發短球時加力,球會又轉、又短、又低、落點好;發長球時加力,球會又長、又轉、又急。對手判斷旋轉,主要方法是觀察球速。假如能縮小因旋轉變化,造成的速度不同,肯定會使對手對來球旋轉無法判斷,讓自己爭得主動。
2.提高發球旋轉的變化
在乒乓球技術當中,如何讓自己發的球有更快的旋轉速度,值得我們關注。①擊球部位的不同:擊球中上部、中下部、左右部位,發出了不同旋轉球。這主要靠改變拍型來達到。假如用拍面下側與拍面中部擊球,會發出轉與不轉球,用正、反手發下旋球,能夠制造比較強的旋轉。立拍擊球左、右側,會發出強烈的側旋球。②為了能讓自己發出強烈旋轉的球,要加強手腕部位力量的訓練,還要注意經常清潔球拍膠皮,注意保養防止老化。
3.控制球的落點
如何才能讓球落在自己預想的位置。發球落點變化是發球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發球落點的變化包括:輕重、長短、左右、轉與不轉。假如一味的發一種球,沒有其它的變化,質量再高,也不會給對方造成威脅。要能在一個位置用一種手法發出不同落點、旋轉性的球,這樣才讓對手琢磨不透你,從心理上戰勝對手。
4.控制弧線的質量
在實戰過程中,假如發出的球弧線十分高,即使落點好、旋轉強,也會讓發球的威脅大打折扣。這時要多采用多球訓練的方法,一人發球,教師站在球網附近觀察,進行語言提示。
二、掌握發球技術的要素
1.要加強發球動作的規則化
在比賽中球拋出手的高度要在16cm以上,整個發球動作應在球臺端線外,還要注意垂直上拋。揮拍時,應高于臺面,讓對方運動員、裁判能清楚的看清發球揮拍的動作,不得用拋球的手或身體進行遮擋。
2.有針對性的發球
發球前先觀察對手的身高,球拍正反面膠皮、握拍姿勢,是左手還是右手。在實戰中能了解對手的打法:是削攻打法,還是近臺快攻打法;是高年級選手,還是低年級選手。對上面情況,要心中有數。在間歇時間,可以通過了解老師,了解學生等,知道對方發球、擊球的特點,及時調整自己的技戰術。
3.創造發球直接得分的機會
在訓練和練習過程中,如何讓球的旋轉更強,練成高水準的發球絕招,比如:回頭球(超級下旋球)、球。在發球開局直接獲得分數,在氣勢上已得了主動,會把比分拉開。即使不能直接得分,也不給對手直接攻殺的機會,為自己的下一拍進攻作好鋪墊。
4.發球多變化
發球變化的多,經常會讓對手難以應對。平時多準備好幾套發球技術,如反手、正手、側身發球等:可以發出側上、側下、不轉、奔球等。發揮發球時間內主動時機,并在發球時要預備好幾套發球搶攻的路線。一個動作不同落點、不同力量、球拍吃球的厚薄都會制造出不同的球。同時,也要觀察對方的發球變化情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
5.抓住發球后的下一拍進攻
發球搶攻是當對方接球回球質量不高時,自己主動進攻得分。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利用對方的不足、缺點,在旋轉、落點、曲線、力量上,不斷地變化,提升發球的質量,制造搶攻的機會。要掌握發球規律,在發球時,大膽預測對方回球線路,提前搶位并搶攻。充分利用組合發球的力量,長短、快慢、轉與不轉結合調動對方。充分利用旋轉組合,比如發近不轉和網前球,將球發至對方左邊線,壓住對方反手。如此的旋轉組合,使對方接球別扭,獲得主動進攻機會。
總之,乒乓球有許多種的發球方法、技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經過發球的教學,我體會了它的真正含義。結合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特點來變換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能發展,使他們掌握多項運動技能,達到終身鍛煉的習慣。
參考文獻:
[1]王蒲.乒乓球發球技術的教學方法探討,《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91年第01期
關鍵詞:瑤族長鼓舞;地方高校;舞蹈教學
瑤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中國的瑤族人口有260萬,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江西、湖南等多山區的省份。瑤族長鼓舞是一種極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瑤族長鼓舞作為一種地方文化資源,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也并未在高校舞蹈教育中進行有效的運用。為此,有必要圍繞瑤族長鼓舞資源開發及其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一定研究。
1 概述
1.1 瑤族長鼓舞簡介
瑤族的長鼓舞誕生之初是瑤族人民在祭祀盤王時所跳的舞蹈。跳舞者手中拿著長鼓,身穿瑤族傳統服裝,肢體動作效仿砍伐樹木、建造房屋、穿越山谷等,形象逼真,帶有濃重的原始意味。長鼓舞有多種表現形式,如雙人舞、群舞、單人舞等,可是當今我們見到的通常是群舞,雙人舞與單人舞被囊括在群舞之中,和這種舞蹈的存在方式相關,其大多出現在公共場合,如祭奠、慶賀新生命的到來、慶賀農業的豐收等。還有部分地區會輔以鑼笙、蘆笙等,為長鼓舞增添不同韻味。總而言之,瑤族長鼓舞體現了瑤族群眾的果敢、積極、堅韌、無所畏懼的性格。
1.2 瑤族長鼓舞對地方高校舞蹈教學的作用
瑤族長鼓舞對地方高校舞蹈教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有利于學生掌握民族舞蹈的個性特征與動作要領。使學生體驗具有民族舞蹈個性特征的舞蹈動作,有利于其正確把握舞蹈的個性特征與動作要領。其均具有柔韌、淳樸、奔放、曠達的特征,方式眾多,類型多樣。
二是有利于學生體會民族舞蹈的內在意蘊和審美。瑤族長鼓舞的內在意蘊便是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的有效融合。對于舞蹈藝術來說,宏偉的氣勢、絢麗的色調、夸張的動作等元素呈現出來的便是陽剛美;愉悅歡快的節奏、輕逸的舞姿,極盡協調的色調,極富曲線的肢體動作表現出來的便是柔和美。
2 瑤族長鼓舞教育資源開發現狀
我國各個地區的學校舞蹈教育均在全面開展教改工作。傳統教學內容的滯后以及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的降低是促使高校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原因。以瑤族長鼓舞為例,隨著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被各界所熟知,其在舞蹈教育領域的重要作用也逐漸被挖掘出來。地方高校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并積極開發瑤族長鼓舞資源,邀請瑤族長鼓舞藝人參與高校舞蹈類課程的改革,同時也是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目前,地方高校正在努力開發瑤族長鼓舞教育資源。劉小春等通過廣泛地調研和走訪瑤族長鼓舞源地及發展發展地,并與瑤族長鼓舞藝人進行訪談交流,最終編撰了我國首部關于瑤族長鼓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叢書――《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瑤族長鼓舞》。這部叢書對“瑤族長鼓舞”的歷史淵源、表演形式、與節慶民俗的關系、傳承與保護、變遷與發展五個方面進行了系統介紹。這部叢書為瑤族長鼓舞在地方高校的舞蹈教育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資源。
同時,也有地方高校從實踐層面探索了瑤族長鼓舞作為教育資源在地方高校中的應用。以湖南科技學院為例,邀請北京舞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鐘寧教授、汪云田老師詳盡介紹了瑤族舞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編排了瑤族舞蹈作品《敲起銅鑼追男崽》,使學生們對民族舞蹈特別是瑤族舞蹈的歷史及研究狀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地方高校而言,充分利用瑤族長鼓舞資源開展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文將對瑤族長鼓舞資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述。
3 瑤族長鼓舞資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應用
地方高校舞蹈教育課程改革刻不容緩,應當以著重凸顯瑤族長鼓舞為特色的課程,把瑤族L鼓舞引入高校舞蹈教學中。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制定詳細的瑤族長鼓舞教學計劃
經過深入了解瑤族長鼓舞,對各個地區調研的資料加以匯總后,結合應用型人才培育目標,提出兩套教學計劃,且按部就班地進行。具體如下:
一是可以嘗試開展“瑤族長鼓舞基礎動作練習”,對經典的瑤族長鼓舞動作加以整編,選取典型的動作分步驟教給學生,使其領會這種舞蹈所獨有的風格內涵,一學期大概教授3~5個民族舞蹈。在教給學生民族舞蹈經典動作組合以前,應當先講解有關的理論知識,如此可以使學生更快速地掌握舞蹈動作,更科學地領悟舞蹈的內在意蘊,同時為之后的作品改編奠定基礎。
二是可以嘗試“成品舞蹈創排”,在學生學會該舞蹈的經典動作組合以后,讓學生基于民族舞蹈要素編排成品。如此,能夠使學生經過掌握瑤族長鼓舞成品舞,一方面提升表演水平,另一方面牢固掌握動作要領與特點。
3.2 將瑤族長鼓舞視為所有專業的公共課
個性化課程的開展不可拘泥于舞蹈專業的大學生,應當以學校所有學生為對象進行。在教學設計中,構建瑤族長鼓舞民俗舞蹈經典課程開放系統,創編部分容易學會的、蘊含民俗特點的動作,調動非舞蹈專業學生學習舞蹈的積極性,使更多的學生切實體會到這種舞蹈的獨特風采。瑤族長鼓舞教學一方面讓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內容更為多樣,另一方面有效推動了民俗文化的發展。
3.3 注重瑤族長鼓舞教學效果的展示
地方高校應注重每個學習周期后的瑤族長鼓舞教學效果的展示。可采用多種方式來考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如表演一個舞蹈片段,使學生全面展現自己在一個學期中學到的知識,同時也有效宣傳了瑤族長鼓舞,吸引更多的學生了解與學習這種舞蹈,使其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展。
4 結語
地方高校必須深入地挖掘瑤族長鼓舞作為教育資源對舞蹈類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積極探索瑤族長鼓舞在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應用。通過在舞蹈類專業中開設瑤族長鼓舞相關課程,形成富有特色的舞蹈類課程體系,在傳承和保護瑤族長鼓舞的同時,提升地方高校大學生的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 何永琳.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廣西瑤族長鼓舞的教學改革[J].大眾文藝,2015(9):239.
一、時政熱點介入小學品德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性
時政熱點,主要是指涉及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事業、科技、體育等領域的信息資源,對于小學生的學習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時政熱點自身具備較強的理論性與邏輯性,通過結合教材內容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時政熱點的合理介入有效降低了學習難度,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全面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在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上,有效樹立學生的愛國觀念與正確價值觀。
二、時政熱點介入小學品德課堂教學活動的具體策略
1.利用時政熱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實際開展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滲透時政熱點的相關內容,學生可以自主關注國家事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其自主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對智能手機、新聞、網絡、廣播等媒體十分關注。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精心設置時政熱點內容,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探究。
如,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品德與生活五年級上冊“我們同有一家”這一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近期一則關于全球新聞:“日前,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表示,今年9月或將同時確定2024和2028年兩屆夏季奧運會舉辦地。目前堅持申辦的法國巴黎和美國洛杉磯有可能雙雙獲得夏奧會舉辦權。”教師可以將班級中學生科學劃分學習小組,并要求學習小組自主擬定實踐方案,積極舉辦“小小展覽會”,展示搜集到的地球風光,對人與人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資料進行解說。經過學生的采訪與調查,得出諸多學習心得,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經驗分享,教師需要認真傾聽學生提出的學習觀點,并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借助學生對時事政治的好奇心,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由原本的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途徑去了解收集學習資料,進而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
2.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熱點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中融入時政熱點,學生會逐漸形成自主關注社會新聞、國家政治的學習習慣。在實際引用過程中,品德教師需要分析教材內容,選取貼合教材教學需求及符合?W生學習規律的時政新聞素材,使學生樹立思想品德課程知識也是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觀念。
如,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思想品德四年級上“走進美麗的家鄉”這一課時,可以針對當地文化、經濟、旅游等發展問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實踐調查,從整體上和地理位置方面觀察、了解自己的家鄉,從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方向仔細觀察家鄉,讓他們自己動手繪畫家鄉,并在這樣的活動中增進對家鄉的情感。通過有效閱讀當地的時政信息,學生可以充分認識家鄉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相應的地形、地貌特征,進而豐富自己對家鄉的了解,培養學生關注時政新聞的意識,并理解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當地文化的發揚,為發展經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再如,在學習“向人民英雄致敬”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當前國家倡導的工匠精神,有效引入時政新聞,如:“梁子黑陶:堅守工匠精神 傳承黑陶文化”。借助現實案例有效幫助學生了解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良品德,結合教材內容充分理解祖國近百年來蒙受了空前的恥辱、欺凌,中華民族經受了深重的災難。
3.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時政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