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實施程序;評價
教育部修訂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甘肅省教育廳頒布的《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指導意見》明確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全體普通高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三個部分。而研究性學習,必修學分15分,所占比例最多。在研究性學習開展過程中,實施程序和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
一、實施程序
我校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分三個階段,按四個步驟進行。
(一)三個階段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首先,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通過開設講座、組織參觀等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題目。
2.實踐體驗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問題以后,學生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內容包括: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建立資料室并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
3.表達和交流階段
學生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類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提倡多樣化,即撰寫實驗報告或采取開辯論會、
研討會、搞展板、出墻報、編刊物等方式,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
答辯。
(二)四個步驟
1.準備工作
(1)教師培訓。開學初,舉行指導教師培訓會,主要目標是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指導能力的提高。
(2)學生動員。開學初,召開學生大會,明確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價值。
(3)資源準備。包括人力資源、課程資源(圖書、資料)、物質資源(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儀器)。
2.選題工作
(1)教師報題。各學科組定主題,每位教師提供1~2個研究課題報學校教科室。
(2)學生選題。學生根據學校公布的指導教師和課題開設目錄,選擇適合自己的指導教師及研究課題。
(3)確定課題。在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領導小組的指導下,由教科室組織各年級組和學科組負責人召開課題評審會,對每個小組的課題進行評審確定。
3.研究實施工作
(1)學校公布確定后的各小組課題及學生選課名單。
(2)各指導教師負責建立課題小組,推薦組長1名,記錄員1名,并指導小組制定、填寫《永昌一中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教師制訂、填寫《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工作計劃表》,撰寫指導
教案。
(3)學生按課題研究方案,自主開展研究活動。學習方式主要是小組合作研究,輔以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集體討論結合。
(4)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隨時記錄研究情況與各方面的收獲。此本由學生保管,指導教師定期檢查,作為平時評價的重要依據。
4.課題成果展示
(1)總結。在規定的學時內認真完成了研究課題,期末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填寫《研究性學習結題總結》,組長主持寫出1份該課題的研究成果交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整理后報送學校教科室。
(2)展示。每個小組成員依據課題研究的目標和特點,結合自己的特長,選擇恰當的成果表述形式,向指導教師提交1份個人成果或總結,指導教師整理后報送學校教科室。表述形式不拘,主要有各種類型的研究論文、調查報告、活動設計方案、實物模型、多媒體軟件等。
二、評價
(一)評價內容
1.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
如,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是否認真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采納他人意見等。
2.學習和研究方法、技能掌握情況
如查閱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二)評價手段、方法
評價貫穿于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我校制訂的定量評價標準如下:
1.考勤(20分)。遲到1次扣1分;缺席1次扣3分。由指導教師負責評定。
2.表現(30分)。“表現”主要指小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的態度情感、信念毅力、合作分享、交流表達等方面的表現。由指導教師與小組長協商評定。
黨的十提出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充分肯定了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高等考試作為高中學生進入大學門檻的通行證,高中教育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學生上大學的選擇。挺次,如何提高高中教育質量成為各學校關注的重點。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教導為輔的學習手段在教學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充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文章就高中數學中研究性學習方式做出探究,希望能夠為中學學校實行研究性學習做出一定指導。
二、傳統高中數學教學的不足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根據課本內容,結合老師講解的重點做出相關練習。或者干脆采取“題海戰術”,老師講解完知識點后直接做題,在題目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這種方式在應付應試教育的現代具有顯著成效,但是在重視素質教育后,這種學習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單純只是會做題,但是卻不能做到將知識運用到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儼然已經成“做題機器”,這種做法不僅使學生感到身心俱疲,還會損害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繼續學習的熱情。這就導致了當下高中學生進入大學后學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這正是現在大學學習的弊端根源。
三、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優勢
高中數學由于其本身的知識點較難,學習辛苦使得學生在學習高中數學時學習積極性不高,研究性學習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具有傳統教學所沒有的優勢。首先,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后,通過自主研究或者是互助的方式進行分析問題,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充當輔助作用,引導學生去研究,在學生面對難以解決的困惑時進行輔助,這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樂趣,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其次,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正是現在學生能力不足之處。最后,通過研究性學習方式可以是學生在獲取知識之后能夠具有深刻的印象,祈禱舉一反三的作用。
四、將研究性學習方式引入高中數學的原則
高中階段是學生進行高等考試的重要階段,對學生學習生涯的意義極大,因此在將研究性學習引入高中數學時要注意有一定的原則。
1.學習性原則。
高中數學的教學應當圍繞學生教學大綱展開,保證研究的課題與學生考試大綱緊密聯系,不能脫離考試大綱。在應試教育的當下,高考成績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很大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必須將學習性原則加以考慮,在保證學習效果的前提下進行研究性學習。
2.研究性原則。
研究性原則指的是必須保證學習的研究性,不能只是表面上的研究性,要認真落實研究性的真正含義,將實際問題通過教師引導到所要學習的課題上,真正做到以學生探究為主,老師講解為輔的學習模式。這就要做到教師的教學能力需要與時俱進,保證教師知識能力過硬足以應付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眾多問題。
五、高中數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1.在日常的數學中進行。
數學研究過程就是將某一具體問題,通過淑芬手段建立成一定的數學模型,從而以這個問題為契機展開討論學習。這正是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所在,提出某一問題,以學生參與與老師共同探究,解決問題,最終將解決問題所用的手段歸結為知識點,進行總結而結束。在學生學習知識點的過程中,學生所學習的公理、定理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一個新的問題,而這些公理定理的推導過程就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礎材料,將某些問題帶到實際過程中,是學生通過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探究,發現問題的一般規律并總結就成為了公理、定理,也實現了在日常的數學學習過程中的研究性學習。
2.以實際問題為契機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進行數學日常教學之余,可以將某些實際問題帶到課堂中進行研究,通過同學們的獨立思考或者是團隊互助進行總結,歸納出滿足公眾數學知識點一定的數學模型,讓同學們進行課下思考,最后將建立的數學模型在課堂中進行展示,讓同學們也體會出題老師在出題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使課堂成為同學們展示的平臺,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過程中也可以提倡創新,將研究性學習滲透到高中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
3.通過社會實踐進行研究性學習。
社會實踐是學生在獲取課本知識以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獲得信息和社會經驗的重要手段,同構社會實踐可以是同學們進行將抽象問題的現實化(例如在銀行中存款的利率問題,工程中獲得最佳使用效果二使用最少材料問題,商品進價與售價歷任問題等、藥物的作用時間等),將所需要的社會現象用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加以解釋,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數學問題,這些都需要學生在仔細觀察后才能發現的問題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強調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關注經濟問題、華寧問題,現代高科技問題等研究,培養學生關注去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積極參加社會問題的探究。從而培養一個能夠服務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的學生。
六、結束語
關鍵詞: 高中語文 研究性學習 教學現狀 必要性 開展策略
現代教育理論與基礎教育改革都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靈活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主體的姿態帶著科學研究的精神主動參與學習,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個體探索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新一輪課程改革有如強勁東風,催動研究性學習如雨后春筍般地蓬勃發展。
1998年研究性學習在我國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實現在基礎教學方面的全面推廣,日益成為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焦點和熱點。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基礎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堅持“以學生為主”,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著重在學習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表達等語文能力,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應用和審美能力。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出發,堅持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文生活經驗并重,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系列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時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緊迫性。
一、我國高中語文的教學現狀
1.高中語文的教學理念有所轉變
在傳統教學理念和應試教育的雙重影響下,高中語文教學長期處在以教師單向傳授書本知識為主的境地,語文課堂教學枯燥、僵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缺少活力和創造力。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處于學習的邊緣位置,被動接受知識,影響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經過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國大部分教師都參加先進教學理念的教育和學習,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堅持以“理論聯系實踐”和“以學生為主”的理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2.高中語文的教學模式有所創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界就在引進國外教學理論和總結語文學科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教學模式,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方面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新課改打破了傳統的語文教學片面重視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的局面,開創了促進學生讀、寫、說等能力全面發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學習中使語文學科的“教”與“學”達到了本質上的統一,在遵循語文教學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長期的接受性學習給國家的人才發展戰略帶來負面影響。其次,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學組織結構的完善,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再次,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的知、情、意、理等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對終身學習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義重大。最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師成長,在研究性學習組織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有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
結合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和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十分可行的。從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出發,語文學科的基礎性、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和人文性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優越性。從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高中生的認知結構和邏輯思維能力日益成熟,對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的辯證分析,為深入的探究學習提供智力支持。
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1.樹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對話、活動等教學策略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才能開展高效的研究性學習。民主、合作、對話等策略強調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自由、民主,師生、生生之間針對高中語文知識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生活、活動策略強調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和生活化,語文作為語言學科依賴于一定的語言環境和生活經驗,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要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語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2.明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標是打破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自主探究學習,樹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體驗到參與語文學科研究的樂趣,調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此外,在研究性學習中,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語文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合作和團隊能力??偟膩碚f,研究性學習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綜合素質。
3.構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目前,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學模式:第一,教師引導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進行自我學習,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營造良好的語文研究氛圍;第二,組織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內容進行研讀,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并挖掘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三,加強研究性學習的拓展,在課后布置研究性作業,通過課外的延伸訓練鞏固知識;第四,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分組,學生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展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強各小組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第五,對各小組的研究成果給予合理、客觀的評價,在總結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同時增強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信心。
4.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有利于提高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質量。首先,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價值,注重教材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例如在講授魯迅《寶玉挨打》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集中反映了賈府哪些矛盾”,根據教材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以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例如在講授《守財奴》一課時,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次,教師善于抓住時機設置疑問,增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研究性學習教會學生如何科學地進行語文學科知識的研究,除了教會學生搜集、整理資料外,還要注重語文知識探究方法的傳授。
5.創新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評價
1990年德國漢堡“世界終生學習會議”推出終生學習的理念,標志著教育理論從終生教育到終生學習的重大進展。1994年意大利“首屆世紀終生學習會議”,指出“終生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計算機網絡教育,具有超越時空和信息傳遞便捷的特征,所以,更適合個別化學習需求,突出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理念。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指出:“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薄皩W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點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毖芯啃詫W習的提出適應21世紀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
一、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采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促進學生主動積極發展的新型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在于,讓學生親歷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獨立運用腦力勞動;追求“知識”發現、“方法”習得和“態度”形成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這是研究性學習所要達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標。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研究,創設適應高中學生特征的學習手段和方法。高中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已有較好的發展,要求獨立評價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不愿接受限制和約束。學習上有求知的欲望,行動有明確的目的,逐漸擺脫環境的影響,但也會出現獨斷性的特點,有時爭強好勝,顯得稚嫩。教師要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把計算機網絡技術引入到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如何指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研究性學習
網絡支持下的研究性學習過程是實現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教師了解學生的興趣、知識水平、現有技能、認識潛能、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文化背景和經歷的前提下,首先要改變教師自己。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要學會識別、選擇和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如圖書館檔案資料、計算機信息庫等獲取信息、解讀信息。學生要學會在校內外可利用的資源中找到最新的、有一定權威性的信息資料,并識別帶有偏見或不精確性的資料。學會用多種方式記錄信息,如卡片、照片、計算機文件等。以高中歷史《工業革命》一課為例。
1.課前的準備。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知識獲得的過程比獲得知識內容重要。學生將要面臨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只有不斷地創造性地進行研究,才能有應變力和競爭力?!鞍l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結論”的思維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1)主題的確定。研究性課題的設置應該源于學生覺得有意義的疑問和問題,和現實社會發展有一定聯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開展積極主動和延伸的研究。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會有很大的啟迪。
(2)師生互動的設計。主題確定后,教師在主題之下列出一系列小課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撰寫論文,實現研究成果的展現。提示學生注重歷史和現實的聯系,盡可能地有自己新的見解。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進行探討,挖掘新的資料,運用證據和研究策略進行論點的解釋,對論文進行補充和完善,強調個性化的學習。教師應讓具有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引導學生將想法、結論、觀念、思想和同學、教師進行交流、研討,相互啟發,培養集體協作精神。學生完成論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大量案頭工作。網頁的制作,網上資料的查詢、甄別篩選、下載;大量圖書的閱讀,獲取有效信息。學生完成論文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重點指導、修改,并錄入到網頁論文中。
2.課堂的安排。
課上延伸。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課上起到指導的作用。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把學生和教師的行為限定在一定的時空,對前期個體化研究性學習過程進行小組合作式的再學習。
(1)學生進行網上資料的閱讀和查詢,對工業革命影響進一步認識,通過網上討論(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網上個別指導和回答),形成小組的觀點,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進行介紹。
(2)教師對學生發言進行總結性的點評,引導學生進入工業革命啟示的學習。
(3)教師的引導啟發下,通過網上查詢,學生可以了解其他同學有關工業革命啟示的研究情況。尋找新的論據,進一步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教師對學生結論的論證,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或有創意的觀點要肯定和鼓勵;對有明顯錯誤的,提醒學生再思考;對有爭議的結論,保留自己的觀點,課下繼續研究??蛇m當加入辯論,保留傳統教學中優秀的地方。
(4)選出2~3篇優秀論文,作者介紹論文的形成過程,回答同學的提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使用計算機的評價系統,學生評選出最佳的研究性論文,同時統計學生網上資料的點擊率。在課結束時學生了解自己課上的表現,激發學生參加學習的積極性。
(6)對教學情況,教師進行總結,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
3.課后的反饋。
【關鍵詞】精心策劃;小切口;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那么作為高中歷史學科,怎樣才能搞好研究性學習呢?結合我的具體做法,談談感想。
一、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途徑和方法
1.通過查閱圖書和利用互聯網搜集史料
在講《中國古代史》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這節內容時,針對教材提到的“當時,河西走廊,遼東等邊疆地區也都得到了一定的開發”這一知識點,課前設計了“魏晉時期嘉峪關地區的社會經濟和習俗”這個研究性課題,并提示學生可通過查閱圖書,主要是利用互聯網去搜集史料。一周后,同學們都上交了他們各自搜集到的有關史料,并興致勃勃的告訴我:中國古代史課本上所配的好幾幅圖片竟然就來自我們嘉峪關魏晉墓中的壁畫,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通過親身參與體驗來撰寫調查報告
研究性學習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圖書和互聯網搜集到的相關的材料大同小異,學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對所搜集到的信息材料的堆疊整理,最多也只是個“粗加工”, 他們的結論也僅僅是對已有學術成果的認同或復述,談不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面對這種情況,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通過親身參與體驗,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等來獲取第一手材料,來撰寫較高水平的小論文和調查報告,就顯得尤為必要。
3.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
把學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圍繞提出的問題或課題所得出的結論或歷史感悟,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報告會、演講賽、辯論會和宣傳欄展覽等形式進行展示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樣做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推動研究性學習的經常性開展,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樹立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愛家鄉、愛自然的情感,從而達到落實素質教育的目的。
4.利用鄉土歷史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僅僅關注課本內容已經顯得遠遠不夠。鄉土歷史有著其它課本內容無法比擬和替代的教育功能,歷史教學中結合鄉土歷史教育,通過引導學生考察自己家鄉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歷史變遷,必然能夠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具體實踐中,我利用豐都縣教科所編寫的《豐都歷史》,并結合我們的高中歷史教材,布置一個關于豐都近代史上最感人致深的大事件,學生自然想到抗戰時期的豐都歷史。通過這樣的研究性學習,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達到教育學生熱愛家鄉的目的。
5.通過歷史活動課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關鍵詞:心理健康 高中語文 能力培養
一、增強學生的能力。
學生參加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不僅可以發展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發展語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語文積累能力、語感能力、個性化閱讀能力、文學作品的領悟能力及鑒賞能力、個性與創新表達的能力等等;還能夠發展學生的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如創造出一些文學作品等;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而且會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極大地發展學生的優勢能力,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一般根據自己的特長、潛能、興趣、愛好等選取深入研究的內容和研究的方式方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很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是揚長教育的精神。
二、增強學生的內在動機。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使學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滿足,因此,這一學習活動本身就會成為學生追求的目的,這其實就是學生從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內在動機。
三、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人的認識需要的心理表現,它使人對某些優先給予注意,并帶有積極的情緒色彩。樹立語文學習的研究態度。研究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一種對待未知事物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學習中就會永遠充滿著好奇、懷疑的因素,永遠洋溢著探究、揭秘的熱情,永遠享受著創造、成功的喜悅?!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高中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應該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學習探究方法,學習科學思維、學習科學精神、激發探究的潛能,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培養為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打下了基礎,因為興趣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
四、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用來區分好壞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它通常是充滿著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十分強調學生重視感受、重視鑒賞、重視思考、重視領悟,在這一學習活動之中始終伴隨著豐富的情意活動,在學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小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匯報以至爭論辯駁的氛圍中,學生的就會逐漸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正確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品質。
學生參加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這一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能夠不斷發展注意的高級形式——有意注意。學生一般對自己參與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意義、目標、具體任務有著比較清醒地認識,這極有利于維持穩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適應當今社會,提高學習、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備條件。
六、提高學生的知覺水平。
在語文這門學科中,知覺主要表現為感悟。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以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獨特感悟為前提。學生參與語文研究性學習,會根據選題的需要主動閱讀大量的文本,其整體感悟的能力會不斷增強。
七、豐富學生的心象。
心象是當對象不在眼前時,我們頭腦中浮現出的形象。心象是一類很重要的知識表征,它能夠使我們在對象未出現的情況下去表征和加工這些對象。在學生構思想像作文或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用到頭腦中出現的顏色、形狀、大小、方位等視覺特征的形象——視覺心象;他們還常常會用到經過頭腦對記憶心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則是讓學生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追求思維的創新和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能夠不斷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有創意的表達。顯然,這樣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定會經常運用視覺心象、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不斷豐富學生的心象儲備,從而為提高創造能力奠定基礎。
八、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語文學習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因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實際上,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比如個性化閱讀以及自由、有個性、有創意表達中離不開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造思維;研究問題、形成成果時離不開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交流匯報、討論辯駁時離不開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等思維的心智操作。
九、鍛煉學生言語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02—0052—01
一、為什么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
目前,學校對老師業績的評價總離不開考試成績,所以老師總會擔心,開展研究性學習,就要占用學生課內外很多時間,會不會影響學生的高考成績。由于此類原因,我們在研究性學習方面要么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么是敷衍了事,走走過場。而這些情況正反映出了認識上的局限性。因為,研究性學習就是要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首先要看到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大趨勢,全國上下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語文教學有兩個突出的弊端:一是學生的知識面狹窄,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不好;二是學生缺乏可以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這兩種弊端不解決,學生就會停留在被動接受知識的層次上,一旦進入大學,面對全新的教學方式,就會無所適從。其次,要看到高中語文教材的很大變化,特別是突出的文學性和人文性。這些變化為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新教材中古典詩歌的數量是舊教材的幾倍,憑借教材中的這些典范作品和相關知識簡介,學生基本可以完成“中國古典詩歌的橋梁——分析陶淵明詩歌承前啟后的作用”此類課題。通過這類課題的完成,學生可以較系統地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脈絡。再次,要看到高考試題的變化,如詩歌欣賞由客觀題變為主觀題,其目的就是更加客觀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鑒賞水平和研究能力;現代文閱讀增加了推理能力的考查,這也是研究性學習所培養的主要能力;高考作文是近年來變化最大的一部分,由限主題作文變為話題作文,特別在作文評分發展等級中有一條明確指出,“見解新穎”“推理想象有獨特之處”,所有這些都緊扣著研究性學習。
二、如何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
1.確定研究課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可以分為三大類:文學藝術類,如“李白性格及其詩歌中數詞的應用”“紅色——中國人的色彩情結”等;社會調查類,如“關于我校學生的閱讀狀況的調查”、“高中學生家境狀況和消費狀況的調查”等;學術類,如“《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之異同”“關于‘匕首’與‘投槍’——魯迅雜文語言淺析”等。在確定具體的課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和興趣人手。例如,學生總喜歡追趕時髦,崇拜明星,在衣著上要么是乞丐裝,要么是F4,據此可確定“中學生偶像崇拜情況調查”課題。
第二,從教材入手。例如,高一年級學生學習了從先秦到清代的優秀散文24篇,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中國散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演變和發展情況,可以讓學生去完成“中國古代散文的演變淺析”“從中學語文看古代文人的坎坷仕途”等課題。
第三,從地方文化入手。如“甘谷方言與普通話之異同”等課題。
第四,從人文教育入手,不論是《語文課程標準》,還是新教材,都一致強調,必須高度重視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品質。這種品質也就是人文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學生寫作文的底氣,有了這種底氣才能寫出真實感人的好文章來。
2.指導學生研究。第一,研究性論文的撰寫,不同于一般的作文,都帶有較強的學術性。對于學生來說,初次接觸這類東西,教師不指導學生便無從下手。語文研究性論文,除一些特殊情況外,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就是收集資料,如文字資料、數據資料、圖片資料等;第二步就是對資料的分類,這種分類基本確定了論文思路;第三步就是分析,要歸納推理出一個結論。如學術性論題“女字·女子·文化”,先讓學生通過詞典統計“女”字旁的字有多少(大概400多字),然后根據表達的意義進行歸類,一類帶有褒義的,像好、妙、嬌等;一類帶有貶義的,像妨、妒、妖等;一類表示血緣家族關系的,像姑、姨、嬸等;一類表示妻妾等婦女地位的,像婢、姬、媵等。歸類以后再去分析中國婦女與文字和文化的關系,最后得出結論:中國婦女影響著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又影響著婦女的地位和命運。
關鍵詞: 家史調查 高中歷史 研究性學習
歷史悠久的虎門,不僅有林則徐“虎門硝煙”的馳名遐邇的光榮歷史,而且連續多年財稅收入名列全國鄉鎮之首,獲得了“中國財政之星”、“全國創匯十強鎮”稱號。從改革開放以來,虎門在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得到了飛躍性發展,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作為改革開放以后出生的當代高中學生,如何讓他們感受這種歷史變革,以及他們是如何思索和感受的?開展家史調查是一種有效而且簡單易行的好形式。我們將它作為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
讓學生接近生活、接近社會,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大舞臺。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組合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開展歷史課外研究性學習,2007年我們虎門中學組織高中二年級學生進行了一次“家庭歷史調查活動”。下面談談這次活動的目標、展開過程和教育意義。
一、活動的目標
1.讓學生了解自己家庭過去、現在的生活狀況的變化,探究其原因。
2.讓學生了解鄰居、親戚或其他朋友的過去、現在的生活狀況以及思想觀念的重大變化。
3.指導學生學習撰寫家譜的方法,弄清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家族之間的關系,作一次尋根訪談調查。
4.讓學生學會開展社會與家庭調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學會撰寫小型調查報告,撰寫歷史小論文,制作多媒體調查報告的方法。
二、活動過程
1.向學生講清活動目的、活動調查要求,學生根據活動主題,自主制訂調查計劃,擬訂訪談提綱或設計調查問卷。
2.依據訪談提綱,對被訪對象進行調查,做好記錄,匯集成資料。
3.對調查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和歸納,撰寫調查報告,得出自己的結論。
4.活動總結。班級組織進行調查成果交流,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
5.對活動的影響作跟蹤調查。教師對此次活動成果進行認定,特別是在活動中有突出表現的學生,作長期觀察,以了解活動對他們的影響程度。
三、活動的教育意義
“我的家庭歷史”調查活動從2007年暑假開始,到11月中旬完成。在歷史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下,取得了豐碩成果。共收到530份調查報告,其中53份制成多媒體軟盤。這些調查報告內容豐富,其中不乏好作品??v觀整個活動過程及成果,我覺得活動的教育意義很大,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增強了學生對家庭、祖國的親近感、認同感和責任感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學生通過寫家史,了解到前人的身世和人生經歷,也了解到家庭和社會的關系,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從學生寫的家史看,每個學生的家庭隨著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而發生巨大的變化。比如,歐淑君同學在《我的家史》中寫道:“爺爺奶奶那個年代,一件衣服縫縫補補穿三代,……住的瓦房經常漏水,……孩子們經常餓肚子,都不上學,在田里干活。1978年改革開放后,爸爸洗腳上田,做起了生意來,家里很快富裕起來,住上了幾層高的新樓房,現代家具一應俱全,美味佳肴應有盡有,就連交通工具也換了兩代,由單車到摩托車再到汽車……”又如沈曉春同學在《過去,現在》中寫道:“父親在十五歲生日那天,為慶祝他的生日,奶奶把家中唯一的老母雞宰了,但那煮熟的雞被人偷了。后來只好以咸菜代替,……而改革開放后,家里富裕了,現代家具、電腦、汽車、洋樓都有了。而且父母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知道了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還積極學英語呢!……”從家庭的變化和社會的變遷中,他們更深刻地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從而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和愛家、愛國的感情。
2.增進了學生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和理解。
對于經濟發達的虎門,不少學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或生意。他們沒有較多的時間同自己的孩子交流,甚至無暇關心他們的教育,所以不少學生在寫家史之前很少與父母溝通。在寫家史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長輩們在成長、學習、事業等方面的各種經歷,并深切地感受到他們的思想和情感。這樣學生同父母的溝通增加了,消除了以往對父母的偏見,使學生與父母的情感加深了,也促進了他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賴曉川同學寫道:“以前我有點瞧不起父母,覺得他們沒文化、沒見識,不愿意與他們交談。自從我了解到父母過去的歷史后,我覺得他們很了不起,我越來越愛父母了。從那以后,我與父母的溝通越來越多,我覺得他們既是長輩,又是朋友?!?/p>
3.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
通過寫家史,培養了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體驗學習、探索學習和解決問題融為一體,這正是研究性學習要達到的目的。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增長了知識面,開闊了視野,使學生對學習歷史更有興趣。因為他們感到歷史的真實,感到學習歷史是有用的,從而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比如,有些在事業上的成功家長發出感嘆說:“我們這一代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沒有學到文化,要創業很艱難,現在很多事都是邊干邊學,壓力很大。你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學好文化。”諸如此類的話語讓很多學生感觸頗深。一位學生興致勃勃地對我說:“老師,我現在越來越愛動腦筋和動手了,我覺得學習歷史越來越過癮了?!?/p>
4.促進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現在的中學生都是改革開放后出生的,從小到大衣食無憂,從來沒有體會過貧困,也沒有體會過生活和創業的艱辛和不易。他們在家史調查中更加懂得了我國的許多古語在現實中的真正含義:“創業難、守業更難”;“業精于勤,荒于嬉”。通過寫家史,他們更深刻地體驗到人生的意義,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加深了對八榮八恥的理解,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自己的理想和前途采取更加客觀的態度,對國家、民族和個人前途充滿自信和樂觀。正如杜福弟同學在《人生的痕跡》中最后寫道:“從我的祖輩、父輩身上,我看到了我們中華民族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從我的家庭歷史變化中,我看到了祖國的偉大變化。今后,為了我的家,為了振興我們的民族,為了祖國的前途,我要認真學習,努力拼搏,畢業后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總之,中國自古就有記家譜、寫家史的傳統,我們應該發場光大。指導學生寫家史是中學歷史教師的重要責任。我們的實踐證明,寫家史這種研究性學習活動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霍益萍,查爾明,陳百堯.讓教師走進研究性學習――江蘇太倉高級中學研究性學習實驗報告.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計劃(試驗修訂稿).2000年1月教育部頒布.
“研究性學習”是教育科研領域中一個嶄新的課題。就我們研究所及,國內外文獻資料中尚未見到這一提法。課題研究的靈感最初來自加強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的想法與實踐。1998年以來,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幾位領導同志在調研工作中曾分別談到,要借鑒和總結國內外一些著名中學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的成功經驗。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和組織下,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部分學校開展了有關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著手進行了“研究型活動課程”的研究及教材編寫工作,為高中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活動提供了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指導。1999年6月,上海市教委舉辦了“上海市中學研究型課程研討會”,受到教育部基教司和部分省市教委的關注。同年10月,在教育部召開的“全國高中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無錫)上,上海代表介紹了近年來上海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和認識。
二、研究性學習的時代意義
學習的方式實質上是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對教育要求的體現。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以至信息社會,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傳遞著不同的內容,并服務于不同的目的,同時也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其中包括農業社會與接受學習;工業社會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后工業社會與研究性學習。
當今社會已進入了信息時代,在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后,后工業社會的學習者將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掌握信息呢?現在有如下兩條思路。
一條思路是高效的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假設是:運用先進的學習方法,可以充分開發人的學習潛能,學習方式的革命將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學習速度。因此,在當今知識劇增的時代,應該特別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包括各種快速閱讀法、記憶法、思維技巧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曾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學習的革命》一書,可作為這種觀點的代表。
另一條思路就是研究性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觀點是: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應該提倡研究性的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知識就是力量”,“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這是幾百年來人們一直信奉和遵循的教育理想與實踐指南。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這種以“知識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及其實踐,逐漸暴露了它的不適應性和局限性。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它導致我們的基礎教育包括課程、教學和評價體系,逐漸演變為一種以“應試升學”,“智育至上”為主要價值取向的教育模式。當然,創造性思維也離不開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