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振興工作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X屆x中全會提出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作為一名在村任職的選調生,要把深入學習、全面貫徹黨的X屆x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首要政治任務,在具體工作中既抓住關鍵,在“干什么”上明確重點,更要講求方法,以“農業農村農民”為抓手,推動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十四五”新征程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抓好農業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一要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建設主要農作物、經濟作物的種子庫,培育高產優質品種,積極向群眾推廣,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同時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應用好無人機、“生物兵器”等工具,加強對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二要保護和發展基本農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防范化解土壤污染問題;同時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積極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提高耕地生產效率。
三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市場主體向農戶提供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信息技術等服務,帶動農戶發展。
抓好“農民”知識化,不斷做好農村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一要引進人才不斷“加血”,針對大部分農村“失血”十分嚴重的問題,實施本地在外人才引進工作,依托本村項目、鄉愁、生態等資源,激發人才回鄉創業就業的動力,并以村集體土地、扶貧資金、勞動力等入股方式助力人才發展規模化經營,帶動農民發展;同時積極引導本地鄉賢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動員鄉賢返鄉創業,推動產業、資金、技術“三回歸”,促進信息、文化、人氣“三回流”。
工作中,雖然任務重,壓力大,但是做到了化壓力為動力,盡全力撲在工作上,絕不辜負組織信任。
在走村入戶時,耐心向老百姓講解黨和國家的各類脫貧攻堅政策,讓其知黨恩,懂感恩。認真傾聽老百姓的心聲,和他們打成一片。努力解決他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自己和村上解決不了的就像上級部門反映,力爭解決問題,不辜負村民的信任和期待。
在平時各類入戶調查報表制作中,做到了認真細致,一切以老百姓匯報的數據為根據,絕不因為工作繁瑣而作假。在幫扶單位職工每月的簽到工作中,認真負責的解決他們在簽到APP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等。
一是產品質量水平顯著提升。爭創名牌產品2個以上。開發3個以上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產品質量可比性跟蹤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0%以上。并形成規模生產能力。建立健全大中型企業先進質量管理體系并有效運行,力爭2戶以上企業獲得省、市政府質量獎,企業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二是工程質量水平顯著提升。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100%,竣工工程質量和安全衛生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或規范要求。其它工程建設項目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90%以上。爭創國家“魯班獎”優質工程1項以上,省“飛天獎”優質工程2項以上。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農村公路竣工驗收合格率均達到100%。水利與節水改造工程質量合格率達到100%,大型工程綜合優良率達到75%以上。
三是服務質量水平顯著提升。交通、旅游、通信、商貿、現代物流、醫療衛生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咨詢等主要服務行業基本建立服務質量體系。重點服務業貫徹實施《質量管理體系業績改進指南》GBT19004國家標準。質量誠信普遍提升,用戶和消費者滿意度指數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創建1戶省級服務名牌企業。
四是環境質量水平顯著提升。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明顯減輕,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飲用水源水質符合國家標準,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達標,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逐年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與綠化水平明顯提升,環境質量評價與環境質量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
二、主要工作任務及責任分解
一)產品質量
1.現代農業。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形成規模化、集團型競爭優勢。以“紫荊紅”莊薯”強莊”等特色品牌為依托,以果品、洋芋、畜牧產業為重點,積極扶持建辦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形成龍頭帶動、基地擴張、規模促銷、利益驅動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快全國農區綠色畜牧基地、優質果品出口創匯基地和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建設步伐,完善具有莊浪特色的農產品標準體系,建立健全主要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年,制(修)定農業地方標準2項以上,建成國家級和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以上,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2個以上,培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以上,莊浪果品優果率達到70%以上,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主要農產品標準化覆蓋率達到70%以上。
2.煤電礦產業。提升煤電和礦產業發展質量。積極推進有基礎、有潛力、有開發前景的資源開發利用,堅持保護資源、提高回采率、轉化增值、延長服務年限的原則。實施多金屬礦勘查利用、年產1萬噸金屬鈣生產線、金龍礦業公司鉛鋅礦石采選項目,繼續實施縣煤礦的技術改造,提高生產能力,建成黃莊煤礦。做好莊浪電廠的前期準備工作,為發展我縣能源產業打好基礎。年,主要煤炭產品質量優等品率達到95%以上,化工、水泥、煤炭等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藥品行業。加快關山六鄉鎮中藥材基地建設,以莊浪縣中藥飲片廠等企業為依托。建成5000噸中藥飲片加工及500噸中藥提取液生產線,形成以中藥材加工為主的制藥產業鏈。藥品生產和經營企業全部通過《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和《藥品經營企業質量管理規范》GSP認證,特色中成藥、生物制品、生物制藥等新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4.草畜加工業。突出發展畜產品加工、飼料加工和養殖龍頭企業建設,圍繞建設全省商品豬生產基地和發展優質肉牛產業兩大目標。爭取肉牛無公害產地和無公害產品認證,打造畜禽產品品牌。以嬌蕓公司等加工企業為依托,加快肉牛、生豬、禽類精深加工,形成肉食深加工產業鏈。建成10萬噸秸桿生物全價飼料生產線和5萬噸有機—無機生物復合肥生產線,增加農畜產品附加值。
5.果菜加工業。形成果品深加工產業鏈。以河谷川區和城鎮郊區為重點,加快果汁、果醋等果品加工型企業建設。積極發展設施蔬菜,引進新建一批蔬菜深加工企業,爭取在通化鄉投資建成山野菜加工廠。以馬鈴薯為原料,加快發展薯類全粉、速凍薯條、食用淀粉、工業淀粉等產品,建成一批大型粉條、淀粉精深加工企業,形成馬鈴薯綜合加工產業鏈。年,健全農產品標準體系和質量檢測監控體系,重點食品企業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食品質量與安全、衛生指標達到國家強制性標準。
6.建筑材料。大力發展新型建材產業。重點實施年產50萬噸石灰石生產線、日產3000噸干法水泥生產線、年產5000萬塊礦渣免燒空心磚生產線、年產50萬立方米混凝土攪拌站等項目。依托骨干建材企業,依托境內豐富的石灰石等建材資源。整合建材資源,積極發展輕型、節能、環保等新型建材,大力發展非粘土空心磚、加氣混凝土砌塊等墻體材料,不斷創新優勢,加快提速發展。年,全縣建材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水泥產品全部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80%以上企業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二)工程質量
1.建設工程質量。抓好建筑市場、重點項目和住宅工程項目質量管理。嚴格落實工程質量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和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等制度。加強對工程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安裝、調試及原材料采購等環節的全程監控,健全工程項目質量管理制度。嚴格質量檢查和監督,全面落實建設工程質量回訪、保修承諾制和工程質量投訴制度。年,全縣房屋建筑與市政工程質量監督覆蓋率達到98%,縣城新建民用建筑實施節能標準比例達到50%,室內裝飾工程節能環保符合國家標準或規范要求。
2.交通工程質量。嚴格執行交通工程強制性技術標準、各類技術規范及規程,項目法人、勘察單位、監理單位等參建各方要遵守《公路工程質量管理辦法》和《公路工程質量監督規定》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全面履行工程合同義務,依法對交通工程質量負責。年,全縣高速公路平均優等率達到95%以上,干線公路平均好路率保持在90%以上,縣、鄉公路路面平均好路率達到85%以上。干線公路竣工驗收合格率、優良率分別達到100%、90%以上,鄉村公路竣工驗收合格率、優良率分別達到100%、85%,平天、莊靜高速公路莊浪段等工程達到省級優質工程。
3.農田水利工程質量。加強農田水利工程質量管理,按照“管理規范化、施工程序化、檢驗標準化”要求。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建立農田水利工程質量責任追究制,對施工企業、監理單位和主要責任人情況進行登記注冊。年底,全縣中低產田改造、土地開發整理和基本農田建設等工程質量合格率達到100%,綜合優良率達到75%以上。水庫除險加固、重點河段治理、灌區改造、雨水積蓄利用等工程質量合格率達到100%綜合優良率達到80%以上。
三)服務質量
1.旅游業。大力開拓旅游市場,以打造云崖寺“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旅游勝地和梯田“現代農業觀光、紅色旅游基地”為重點。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加快云崖寺、朝那湫、陳家洞、趙墩溝和堡子溝流域梯田等景區創建國家生態旅游風景名勝區步伐。全面推行《旅游規劃通則》等行業標準,建設全縣旅游質量管理體系,開展游客滿意度測評和服務質量跟蹤活動,全力打造誠信旅游品牌。
2.交通運輸業。加強運輸的嚴密組織和科學調度,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規范的標準化服務體系。基本實現客運快速化、貨運物流化、服務多元化。按照路、站、運一體化”要求,提升農村客運站點服務功能,實現村村通班車。至年,基本實現客運“零換乘”貨運“無縫銜接”目標,正常氣候等自然條件下,公路長途客運班車正點率達到85%以上。
3.商業服務行業。推行服務行業國家標準,大力開展“百城萬店無假貨”誠信興商”活動。實行商品質量負責制。大中型商場、超市基本杜絕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重點服務行業貫徹實施《質量管理體系業績改進指南》商場、飯店、銀行、郵電、醫院、社區等窗口服務單位采用先進管理方式,積極推行國際標準。
4.金融保險業。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推動金融保險服務創新。大力推行金融、保險行業服務標準化,完善投保、承保等客戶服務體系。要以方便客戶為原則設置工作程序,進一步優化服務產品結構,提高保險理賠效率,切實維護被保險人合法權益,努力提高員工素質,改進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營造良好服務環境。年,顧客滿意度較年底提高10個百分點。
5.現代物流業。加快縣城和南湖鎮物流配送中心基礎設施建設,以培育大型物流企業為重點。加強商貿企業與制造業、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合作,培育形成一批現代化、專業化的物流企業,構建高效物流運輸網絡。推進加盟連鎖和配送經營,實施物流配送中心網絡體系、日用消費品現代經營服務網絡體系、農業生產資料現代經營服務網絡體系、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鄉鎮農貿市場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物流業,加快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轉變,努力把現代物流業培育成我縣新興服務業的支柱產業。
6.郵政電信行業。著力提高顧客滿意率。建立完善電信服務規范和服務標準體系,加快制定提高郵政電信行業服務質量工作方案。提升質量承諾層次和誠信水平,提高通信質量,做到計量準確、服務至上、顧客滿意。年,郵電行業整體服務質量明顯改善,電信計時收費等熱點問題得到及時處理和有效監督,顧客滿意度達到85%以上,用戶投訴處理及時率達到98%。
7.醫療衛生。建立能夠充分體現醫療衛生的社會公益性質、救死扶傷職業道德、嚴謹負責執業精神的醫療體制,促進醫療衛生工作方式和服務模式的轉變。從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入手,深化醫療制度改革。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保證醫療安全。積極引進先進的醫療服務理念,建立高效有序的醫療服務質量體系、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和可追溯的責任追究制度,全面提升救治水平、診斷水平、醫療水平和護理水平。年,全縣二級甲等醫院全部建立醫療質量安全評價體系,并全部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四)環境質量
1.空氣質量。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項污染物排放年均值逐年下降,城市空氣質量逐年提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等四項減排指標年均削減1.5%城區空氣環境PM10年日均值控制在0.10mg/Nm3之內,SO2年日均值控制在0.06mg/Nm3之內,NO2年日均值控制在0.08mg/Nm3之內,空氣優良天數達到90%以上。
2.水質量。莊浪河、水洛河、葫蘆河等主要流域水質均達到標準規定。水質穩步提升。水庫和具有農業灌溉功能的河流,水質達到農業灌溉水質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飲用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縣城水域功能區的水質和生態景觀水域的水質均達到國家標準,城區污水處理廠實現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全處理,達標率達到100%運行率達到95%以上。
3.生態質量。持之以恒地推進植樹造林和綠化工程建設。自然生態功能得到回復和提升。杜絕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廢棄物和生活垃圾侵害農田,農用土壤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得到安全處置。縣城生活垃圾填埋場運行率100%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100%
三、重點工作
一)加強名牌產品培育。提高名牌產品自主創新能力和名牌產品在同類產品的帶動力和影響力。落實名牌激勵政策,探索引導企業把爭創名牌與可持續發展、調整產品結構、質量管理、標準化管理和計量體系建設等緊密結合。鼓勵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新產品開發、申報專利等工作。優化名牌產品結構。培育具有較強積聚功能和輻射作用的名牌產品。加強名牌產品管理,實施名牌企業動態監管,組織對名牌產品生產企業質量管理等方面的抽查和監管,對嚴重違反市場競爭規則以及出現重大質量違規問題的按照相關程序報批取消違規企業的名牌產品稱號。
二)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對照國際國內先進標準,對現行技術標準水平進行一次全面評審,尋找差距,準確定位技術標準的提升方向和層次。鼓勵外向型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增強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二是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以大宗主導和優勢特色農產品為重點,努力構建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加強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充分發揮其示范引導作用,以標準化為先導,帶動主要農產品質量的整體提升和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和經營。三是加快推進服務業標準化。以規范服務行為、改進服務質量、提高服務誠信度為重點,抓緊制定覆蓋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貿旅游、醫療衛生、交通運輸、郵政通信等服務業的地方標準,一是加快升級工業產品技術標準。工業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要組織力量。加大服務業標準推行力度,有效提升服務業規范度和標準領域覆蓋率。鼓勵服務單位制定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深入推進服務企業標準化工作。
三)切實提高質量誠信意識。建立和完善企業質量檔案數據庫,以質量水平和保證能力為基礎。做好質量信用的記錄和更新,依據《企業質量信用等級劃分通則》GB/T23791建立科學、規范的質量信用等級評價指標體系。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開展對企業質量信用的評價工作,企業的質量信用等級,金融信貸、政府采購、工商管理、工程招標、招商引資等領域實現質量信用信息的應用和共享,對不同信用等級的企業施行分類監管,推動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
四)扎實提高檢驗檢測能力。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整合資源的原則。加強縣級質量檢驗檢測項目建設,重點加強食品、建材、農產品的微生物和有毒有害檢驗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工程質量、環境質量檢測機構的技術能力。加強行業檢測機構建設,充分發揮現有行業檢測機構作用。
五)全面加強質量宏觀管理。縣推進質量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每半年一次質量分析報告,建立質量狀況分析報告制度。質監、環保、住建、發改等部門定期分別對產品質量、環境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狀況進行綜合分析,掌握質量動態和傾向性問題,把握質量提升進程。建立宏觀質量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將宏觀質量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納入宏觀經濟調控體系之中,作為衡量經濟增長和運行質量的重要元素和指標,充分發揮質量效益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以質量和效益的提升推動經濟增長,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四、實施步驟
1.啟動階段:全面啟動實施新一輪質量振興各項工作。縣質監、住建、發改和環保四個單位要盡快提出提升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的實施意見,并分年度提出具體的重點工作目標任務。各鄉鎮、各有關部門都要結合各自實際,召開全縣推進質量振興工作會議。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全面組織實施。
2.實施階段:及時報告實施進展情況。縣推進質量振興領導小組要加強督促檢查,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對質量振興工作績效進行跟蹤分析。全面推進質量振興工作。通過各鄉鎮和各有關部門的努力,全縣質量總體水平顯著提升,全面完成或超額完成預定的目標任務,質量工作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明顯增強。
3.總結階段:組織考核驗收,總結經驗。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制度。縣推進質量振興領導小組要加強對質量振興工作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等工作。縣質監局、縣住建局、縣發改局、縣環保局分別承擔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工作的綜合牽頭責任,要切實履行組織協調職責。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和工作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切實加強領導,確保質量振興各項工作部署落到實處。
二)明確工作職責。完善責任體系。縣推進質量振興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績效評價考核辦法,加強考核督查,定期向縣政府報告進展情況。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收集信息、掌握動態、分析問題、制定措施、提出建議、督查指導,及時向領導小組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認真制定和組織實施本部門推進質量振興的具體方案。各鄉鎮要制定推進質量振興的實施方案,把質量振興的各項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
上半年,我局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大局,嚴格遵照上級業務部門的要求,按照局領導班子年初確定的工作思路及工作重點,科學部署、合理安排、認真實施、狠抓落實,目前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
(一)督促指導、全面開展業務工作
1、認真做好了館藏檔案的管理工作。做好了檔案資料的整理上架排序工作,確保館藏檔案資料便于查找利用;指定專人負責、定期檢查、隨時察看、切實落實“八防”措施,確保了館藏檔案的完整與完全。
2、督促指導各鄉(鎮)、各單位做好上年度形成的檔案資料整理歸檔工作。根據檔案法律法規,要求各鄉(鎮)、各單位在6月份前做好上年度形成的檔案資料收集整理歸檔工作。我局安排人員上門督促指導,幫助檔案工作人員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督促完成檔案資料收集歸檔工作。目前,全縣各鄉(鎮)、單位均完成了檔案資料的收集,部分鄉鎮、單位已經完成了整理歸檔工作。
3、重點實施“十二·五”規范進館規劃。今年安排了24個縣直單位的到期檔案進館。為做好這一工作,年初以兩辦名義行文,下發“關于做好2013年檔案工作和檔案規范進館的通知”;并以兩辦名義召開檔案規范進館工作會議、舉辦培訓班,24個縣直單位的檔案工作人員參加了會議和培訓。之后將24個縣直單位劃片、分組,全局人員每人都有任務與責任單位,負責具體的工作督查和上門指導。通過全局人員的共同努力,相關單位的積極配合,現已接收縣扶貧和移民辦等單位的檔案(含電子目錄)68卷、220件進館,接收上年度應該進館的檔案205卷、334件。其他單位均已安排人員整理、錄入目錄,做好檔案移交準備工作。
4、積極做好檔案的提供利用及咨詢工作。熱情接待來館咨詢、利用檔案的各界人士,做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耐心做好接待、解釋等工作。目前共接待近百人次,利用檔案170余卷(冊),較好地為領導決策、工作查考、落實政策、社會養老、解決糾紛等提供了檔案依據。
5、積極做好檔案工作規范化管理的指導工作。年初,要求全縣各鄉(鎮)、各單位根據《省檔案工作規范化管理辦法》的規定,做到領導重視、將該工作納入黨政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目標、解決好規范化管理工作所需的人、財、物等實際問題。指定負責聯系、指導、督促的責任人,指導、督促相關單位做好規范化管理工作,為申報評審做好準備工作。
6、做好了“8號令”貫徹執行的督查工作。縣局成立“機關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表審核領導小組”,做好宣傳學習、培訓指導和貫徹審查工作,各鄉鎮各單位成立相應的組織,積極征求意見、討論修改、制定申報“歸檔范圍”和“保管期限表”。
7、認真學習貫徹國家檔案局第9號令。組織全局干部學習國家檔案局《各級各類檔案館收集檔案范圍的規定》,同時廣泛調查,結合本縣實際,修訂《縣檔案館收集檔案和資料范圍實施細則》,呈報市局審批。
8、組織全縣檔案工作人員參加“國際檔案日”活動。5月份,結合上級檔案部門的安排,成立“國際檔案日”宣傳活動領導小組,開展宣傳活動。印制檔案法律法規宣傳手冊200余冊,向有關單位及社會各界發放;組織全縣檔案工作人員參加“檔案知識競賽活動”和“檔案在你身邊”征文活動。同時,建立由各鄉鎮、各單位檔案宣傳員組成的檔案宣傳隊伍。明確了檔案宣傳重點和信息報送范圍、形式、陣地、目標任務與要求,在單位分管領導的督促下,認真做好檔案宣傳工作。
9、認真開展檔案編研工作。完成了《年鑒(2011)》近3千字的資料上報。
(二)強化責任、組織完成中心工作
1、積極開展黨建活動。在認真抓好單位年度黨建工作的同時,協助掛點社區搞好黨建工作。積極做好“三送”工作,做到人員、經費、制度落實,確保“三送”工作常態化、全覆蓋。
2、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有關規章制度。
3、認真落實本單位的綜治維穩、、計劃生育等工作。
4、認真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已初步與福建泉州客商接洽五星級酒店投資建設項目,并在促成廣東廣州客商與企業共同興建水泥構件廠等項目。
(三)、存在困難與建議
原來編制緊,人員少,后雖增加了編制、增設了機構,但人員較難進來,仍缺少年輕干部,縣中心工作、檔案信息化等開展困難,進度緩慢;經費不足,檔案保護與搶救欠帳較大。
建議:一是請盡快按現有機構編制安排充實年輕人員;二是請縣委、縣政府免予對檔案局招商引資等工作的考評,以加快完成到期檔案規范進館進度;三是增加檔案工作經費,以加強檔案保護與搶救。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1、繼續實施縣“十二·五”檔案進館規劃,搞好檔案資源建設。完成其余單位到期檔案進館。加強民生檔案的歸檔督促指導工作,著手接收民生檔案。
2、加大改制企業檔案的督促指導,做好檔案資料整理歸檔及移交保存工作。
3、加大重點工程項目建檔工作的指導力度,強化項目建設檔案工作人員的培訓和管理。
4、建立特色、亮點檔案。出臺有關政策,加強蘇區振興工作檔案的管理,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強攻鄉村旅游文化目標,建立好縣域旅游資源檔案,接收文化旅游節等體現地方特色的檔案進館。
5、搞好館庫建設,展現新館的全新面貌,將縣檔案館建成查閱利用檔案、了解及其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6、做好縣檔案館規范化管理評估達標工作,加強鄉鎮和縣直企事業單位檔案工作規范化管理工作,督促、指導好規范化管理評估認定。
為盡快落實市委四屆八次全體會議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市政府決定在新年伊始召開這次全市服務業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對全市“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安排和部署“十二五”期間和2012年服務業工作。剛才,先進單位代表做了典型發言,表彰獎勵了2011年度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各縣(區)政府向市政府遞交了目標責任書。同時,會議還下發了兩個文件,對2012年服務業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做出了詳細安排和部署,會后,各地、各部門要認真抓好落實。下面,我講兩個問題:
一、“十一五”期間全市服務業發展情況
全市服務業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五個階段。2007年為準備階段。市委、市政府在重新審視市情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戰略構想,經過充分研究和論證,于2007年年末召開了建市以來規模最大的第三產業工作會議,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明確了奮斗目標和工作任務,標志著全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戰略正式確定。2008年為起步階段。建立了組織機構,理順了運行機制,編制了發展規劃,出臺了政策措施,完善了考核體系,標志著全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戰略全面組織實施,當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48.7億元,凈增了49.4億元,增速達到28%。2009年為縱深推進階段。通過整合資源,集中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在重點行業和領域組建了行業商會和協會,標志著全市服務業主導產業框架初步形成,當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08.5億元,凈增了59.8億元,與2007年比實現了總量翻番,增速達到28.3%。2010年為基礎產業布局階段。在構建區域中心城市主體框架、大交通格局、產業集群和政策保障體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當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92億元,凈增了83.5億元。2011年為全面轉型階段。推動傳統第三產業向現代服務業邁進,在為農服務、為工服務、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經過一年的準備和四年的發展,連續19個季度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超出省給我市下達計劃60億元,在全省綜合考評中名列第一,向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加快發展服務業戰略的確定,得益于各地、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主導行業的快速發展。概括起來看,主要取得了六個方面的成果:
(一)促進了經濟發展。全市服務業2008年突破百億大關,2009年翻一番,到2010年翻了兩番,五年凈增了289億元,總量由全省的6位躍升到第3位。五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3%,高于一產15個百分點,高于二產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9.1%,比2005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服務業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2%,調整到2011年的33.6%,在全省位次由末位上升到第6位。服務業以其自身的特點為第一產業的加強和第二產業的優化升級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正在改變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一、第二產業拉動的增長模式,形成了三個產業共同拉動的發展格局。
(二)推進了主導行業。在服務業內部結構中,傳統行業持續發展,主導行業速度迅猛,新興行業開始崛起,三者比重已調整到20%、70%和10%。商貿流通業,通過引進大潤發、金鉆百貨等新興業態、建設專業批發市場、實施“萬村千鄉”工程,全市批零、餐飲和服務網點發展到8.9萬個,各類商品市場發展到166個,城區商業網點已達到12830個,在全市1218個鄉鎮和行政村中建成了1363個農家店和5個配送中心,覆蓋率達到了10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30億元,比2005年凈增了224.8億元。現代物流業,通過整合資源,組建市物流集團總公司、搭建物流信息平臺、加入東三省物流聯盟,全市道路貨物運輸車輛已發展到32799輛,是2005年的8倍,總噸位發展到16萬噸,是2005年的8倍。五年累計完成貨物運輸量1.2億噸,累計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237.6億噸公里,分別是2005年的10倍和41倍。房地產業,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實施棚戶區改造、建設政策性保障住房、對沿江兩岸進行系列開發和農村泥草房建設四項工程,全市房地產五年完成投資107億元,累計開發面積達到885萬平方米,建成了55個標準示范小區,房地產開發企業已發展到120家。旅游業,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為主線,通過開發旅游項目,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全方位立體化推介旅游形象,使我市旅游業由點的支撐正在轉向面的提升。五年累計接待海內外游客865.4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81.68億元,分別是“十五”時期總量的3.3倍和7倍,“查干湖冬捕”成功入選“八景”,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三)增強了發展后勁。五年累計完成投資830億元,集中建設了750個項目。服務業投資占全社會投資比重達到33%,平均增長68.9%,增速分別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高35百分點和31.1個百分點。在服務業投資中,有關基礎設施及民生工程等投資大幅增加,交通運輸、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分別達到257.4億元、197.3億元、52.5億元和124.5億元,占服務業投資的76%。金鉆百貨、大潤發超市、體育館、文化“三館”、城區第二松花江大橋、郭爾羅斯飯店等一批標志性項目的建設,顯示出服務業強大的后續發展能力。
(四)壯大了地方財力。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及比重的迅速上升,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財源,成為近年來稅收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全市服務業五年累計實現稅收33.7億元,增長31.4%,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為38%,比2005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在地方稅收中,服務業稅收的貢獻率持續上升,2011年服務業稅收為11.5億元,占地方稅收的比重為50%,特別是房地產、金融、批發和零售業增長最快,占服務業稅收比重分別達到50%、9%、5%,顯示出服務業強大的稅收創造力。
(五)拓寬了就業渠道。全市服務業從業人員已達到37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數比重為66%,比2005年提高了65個百分點,凈增加17萬人,隨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城市和我市服務業迅速成長為社會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廣泛領域的就業崗位,成為當前和今后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
(六)改善了人民生活。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為城鄉居民提供了更多、更新、更方便快捷的服務,同時也使人們從服務業行業中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2011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餐飲、醫療、交通通訊、文化娛樂、教育等服務支出2200元,占全年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37%。服務業發展規模擴大和效益水平提高,給城鄉居民創造了更多就業和創收機會,城鄉居民從服務業獲得的純收入為2480元,是從工業和建筑業領域獲得純收入的2.4倍。隨著我市各項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新興服務行業不斷涌現,居民消費格次逐漸從一般家庭生活消費向休閑、信息、文化教育等高格消費延伸,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據交警部門的統計,全市每天落籍車輛在百臺左右。
雖然全市服務業發展速度比較高,但制約因素也很多,特別是影響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直接問題有四個方面:
一是總體水平較低。2011年,我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與總量相近的四平、通化還差11個百分點。服務業就業比重偏低,就業貢獻度不高,新增就業渠道作用遠未充分發揮。
二是城鎮化率不高。我市城鎮化率目前僅為40.4%,與全省53.3%的平均水平還差12.9個百分點,低于全國6.2個百分點,與北京、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發達城市比,相差更遠。城鎮人口不足,嚴重制約了消費的擴張。
三是競爭能力不足。現代物流、研發設計、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業發展滯后,規模不大;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新興服務業起步晚,發展慢,尚未形成競爭優勢;服務項目匱乏,大企業、大項目不多,帶動和輻射功能不強;服務業集聚區功能不完善,創新能力較差。
四是體制機制制約。傳統的發展觀念還沒有徹底扭轉,對服務業發展規律、路徑和手段的認識有待深化。改革尚不到位,部分領域長期壟斷經營或市場準入“門檻”過高,一些歧視性和限制性政策依然存在;環境尚不寬松,硬件條件、政務環境、社會環境、消費環境及執法監督尚需優化和規范。
二、“十二五”時期全市服務業的總體安排及2012年重點工作
“十二五”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經濟總量要達到3000億元,實現人均生產總值超1.5萬美元的目標,就必須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率先邁入以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配套的工業化中期時代。我市服務業“十一五”已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十二五”又面臨著眾多的發展機遇,整體形勢非常有利:一是發展動力更加強勁,二是宏觀政策更加有利,三是支撐條件更加完善。同時,我們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將進一步加重,對市場的開放可能會更加謹慎,對服務業發展特別是服務貿易產生不利影響。我國傳統增長模式面臨嚴峻挑戰,省內其他市(州)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處于產業鏈高端的現代服務業,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我市長期形成的偏重型產業結構,對生產需求不足,使“十二五”期間現代服務業發展既需要“補課”又需要“趕超”,任務十分艱巨。“十二五”期間,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搶抓機遇,應對挑戰,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富民強市的高度,在認清差距中奮起直追,在把握趨勢中奮發有為,在統籌全局中抓住關鍵,努力實現我市現代服務業新的跨越。
“十二五”期間,全市服務業發展總的想法是:要著力打造“物流樞紐之都”,全力構建“商貿集聚之城”,初步形成“北國旅游之鄉”,基本建成省西部現代服務業基地。按照這個思路,要形成先導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三大板塊和沿長哈、環長吉圖兩條增長帶。到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超過111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調整到37%以上,其中,2012年達到48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調整到35.3%,吸納就業人口超過50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數的比重超過70%,其中,2012年吸納就業人口達到39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數的比重達到67%。五年要完成投資2100億元,占全社會投資比重達到32%,其中,2012年達到380億元,占全社會投資比重達到29%。要引進3個以上國內外地區總部分支機構,培育10個企業集團,形成5個知名品牌,進入輔導期和上市公司各1戶。
2012年是“十二五”起步開局年,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任務很重,按照市委四屆八次全會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全市需要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60億元。作為服務業要承擔起歷史性發展的責任,為全市經濟增長再做貢獻。關于2012年具體的目標、任務和建設項目經過反復研究,以正式文件分解到各地和市直各有關部門,關鍵是抓好落實,核心是確保48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的完成,目的是實現全市2012年服務業“十二五”發展開門紅。
從未來服務業發展看,構建現代服務業發展體系,必須從現在開始著手研究創立新機制、搭建新平臺、建設大項目、打造大企業、培育大品牌,真正發揮出在省西部現代化中心城市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重點抓好六項工程:
(一)實施服務業集聚建設工程。推進服務業集聚建設,是國家和省在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方向。服務業集聚區既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平臺,又可以通過資源整合生成新的產業。對此,國家和省高度重視,省里已經研究出臺《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全省每年安排5000萬元預算資金,用于服務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省首批啟動的30個服務業集聚區中,我市東鎮和萬隆物流列入省里的支持計劃。因此,各地、市直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區位和產業優勢,抓緊研究確定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務業集聚區。既要爭取國、省資金的支持,又要在地方政策上給予配套。市里要重點抓好東鎮和萬隆物流2個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和金鉆、東北亞醫藥物流、油田配套、創藝文化等8個市級服務業集聚區。具體流程是:按行業劃分確定主管部門,并由主管部門幫助編制集聚區發展規劃。規劃完成后,按照產業定位,由主管部門和園區骨干企業到國內外進行招商引資,引進戰略投資主體。對正在建設的服務業集聚園區,享受工業集中區在土地、稅收、水電價格等方面優惠政策。
(二)實施服務業空間拓展工程。全市服務業要實現為一產、二產服務全面轉型。為一產的服務,主要是圍繞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建設以縣(區)為單位的農業綜合信息網絡,2012年延伸到鄉鎮,力爭用2—3年時間將網絡終端延伸到農戶,重點抓好鄉村網商項目,2012年在主要城鎮完成網絡布局。同時,建立各類中介機構,發展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為農村經濟搭建服務平臺,提高農民增收能力。為二產服務,在各類工業集中區內,建設從研發、設計到銷售一體化綜合平臺,為園區工業企業提供信息、研發、貿易攝合等配套服務,重點發展服務外包業。服務外包是知識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市場潛力巨大,大慶市與我市是資源同等的資源型城市,已建成國家級服務外包產業基地,主要是政策引導。我市要圍繞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等主導產業,特別是油田配套產業,進行服務外包項目建設,油田每年關聯貿易額在70億元左右,把這個事抓到手,可以推動我市地方為油田配套產業的發展。
(三)實施服務業招商引資工程。發展現代服務業,發揮省西部現代化城市的中心作用,最重要的是必須建成幾個標志大項目,而且是具有引領和帶動作用的,是能夠形成區域性集聚中心的。一句話,就是通過項目在形成最終消費地。我市近幾年雖然建設了一批項目,但質量不高,而且大部分都是民間資本,說明我們資金不足、力量不夠,所以,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建設大項目已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要像抓工業項目那樣,抓服務業項目的引進。目前,我們面臨著國際服務業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國內服務業正在向內地轉移的重大機遇,特別是國家再次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東北三省已成為資金集聚的焦點,整體形勢對我們非常有利。如何招商引資,要瞄準兩個點:一個是瞄準國內大型地區總部爭取在松設立分支機構,通過機構來引進跨區域連鎖項目,通過項目向周邊輻射,構建區域性核心的總部經濟。另一個是瞄準國內、國際知名集團來松投資興業。我認為引進大型服務業項目,商家看的是市場和政策兩個方面,而我們的政策恰恰是最薄弱的環節。我們各級干部一定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要學會放手養魚,而不竭澤而漁。因此,我們在引進大型項目上,一定要打破常規,政策要給足、給夠,寧可犧牲眼前利益,也要辦成幾件大事,否則一事無成。
(四)實施服務業品牌帶動工程。要著眼于提升全市服務業知名度和競爭力,努力從區域、企業和產品三個層面培育服務業品牌,形成品牌優勢,帶動制造業品牌提升,形成產業聚合效應。一是做響名牌地域。對查干湖、乾安泥林、龍華寺、三青山粉條、三井子雜糧雜豆等區位和民俗宗教文化業態比較突出的區域,要繼續深入挖掘、整理獨特的歷史、文化、生態等優勢資源,明確產業定位目標,努力形成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加快基礎設施和標志性建筑,搞好形象策劃和整體包裝。二是做強名牌企業。圍繞制造業產品升級和農業產業化帶動,重點培育東北亞醫藥物流、北顯、民樂、天天樂等一批產銷銜接企業,以實現規范化管理和標準化服務為核心,引進國際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實施品牌戰略,優化服務鏈條,引導企業通過發展連鎖經營,加強與省內外大型服務業企業聯合協作,積極開拓省外市場,擴大企業知名度。三是做優名牌產品。著眼培育一批名牌服務項目和產品,依托獨特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傳統工藝和“老字號”,形成具有濃郁特色的服務業品牌,鼓勵優勢明顯的服務資源和產品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已獲得國家地理商標“扶余老醋”、“前郭爾羅斯大米”等產品進入國際、國內市場,提高影響力。
(五)實施物流振興工程。著眼構筑“國內外聯通,長吉圖一體”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快建設“一帶兩通道”和交通樞紐型、產業基地型與商貿集聚型三類物流集聚區。考慮到我市的區位優勢和省西部能源大通道的暢通,2012年要從公、鐵、水、空四個方面為建成“物流樞紐之都”構建主體框架。公路要圍繞五常至科右中旗、大蒲柴河至科左中旗、嫩江至通遼高速公路,抓緊謀劃物流集散中心,市里總的想法是,今后在物流的發展上,要向高速公路靠近和城鄉結合部延伸。鐵運,結合長白鐵路快線建設,在鐵西謀劃大型鐵運集散地。啟動內陸港建設,使我市成為無海有港城市。水運,繼續擴建港,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港口的集疏功能,成為連接黑龍江與東北亞地區主要的水上通道。空運,按照機場建設規劃,抓緊謀劃大型空運貨物倉儲周轉基地。
內容摘要:為借鑒發達國家工業園區發展的經驗,拓展我國工業園區體制創新、政策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的改革及發展思路,本文主要就歐洲發達國家工業園區的發展經驗進行研究。其豐富的管理經驗,簡捷的辦事程序、高效的工作效率,以及規劃建設、環境保護、環境管理等,成為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歐洲 工業園區 發展經驗 借鑒
歐洲工業園區發展經驗及教訓
歐洲是工業革命的搖籃,歐洲工業園區在過去和現在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英國、法國和德國工業園區地位特別突出,巴黎盆地工業園區,里昂工業園區,伯明翰-曼徹斯特、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和魯爾區傳統工業在世界有重要影響。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新技術革命浪潮也給這些地區的傳統工業造成巨大沖擊,甚至出現衰退跡象。但歐洲各國主要工業園區都從各國實際出發,逐步改變高耗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取發展的老路,培植有競爭力的新興替代產業拉動結構轉型,從而由衰退轉為可持續發展。
(一)法國工業園區早期發展經驗及教訓
20世紀80年代是法國工業高速發展時期,也是創建新企業的興盛時期,每年新生企業平均達24萬家。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新建企業的數目逐年下降。農業食品工業項目、第三產業和高技術企業尤其如此,特別是啟動階段的高技術企業的發展勢頭更是明顯減緩。
隨著經濟發展速度趨緩,企業投資相對減少,失業率增高。面對這一形勢,法國把振興工業園區看成是創造良好的企業生存環境、催生新興企業、增加更多就業機會的好辦法。為了鼓勵各行各業創建新企業,法國政府設立了一項“工業發展基金”,以8.75%的優惠利率供營業額在5億法郎以下的中小企業融資之需。另一項鼓勵投資的政策是設立“融資保證基金”,即政府提供3億法郎給SOFARIS投資管理公司,對中小企業申請貸款提供50%的保證,這樣可以使投資公司和銀行的貸款尺度放寬,使企業較以前更容易獲得所需資金。
除了上述鼓勵政策和措施外,法國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當局對工業園區的企業還采取了一些優惠措施、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項內容:
在2~5年內減免稅收。各地方、省市和鄉鎮的做法略有不同,有的地區前兩年全免,第三年交25%,第四年交50%,第五年交75%,第六年交100%。
可享受一次性的獎金。企業每創造一個就業崗位可獲得一萬法郎獎金。在落后地區或工業轉產地區一次性獎金甚至可以達到18萬法郎。
最初5年的科研投入可以看作連續增長投資,全部享受“科研稅收信貸”的優惠。
如與科研單位簽訂合同,當地政府可補償合同費用的50%,但合同最高金額不能超過50萬法郎。
在條件比較差的落后地區,地方政府可給予稅收上的優惠。通常的作法是,企業進入園區的頭兩年不用交納自由職業稅(由動產、不動產和人員工資組成,由企業主動申報),以后逐年增加到課稅基礎的12%。如果業主擁有房地產,則要交納土地稅。一旦企業盈利,就需要交納利潤稅,無論是生產型,還是商業型或服務型的企業均一視同仁。在地皮和房屋價格方面,工業園區的房地產主一般愿意以市價折扣20%的優惠吸引企業進入園區。
通過一系列措施,法國的工業園區得到了長足發展,法國目前已具規模的工業園區達50多個,正在建設的有15個。當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不少問題,例如,法國巴黎盆地工業園區針對人口過度密集,市區與郊區發展不平衡,交通設施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的問題等。針對這些問題,從20世紀中后期開始,政府嚴格控制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盲目性,并采取了幾個方面的主要措施:大力發展地方中心城市和工業園區;制定工業園區發展計劃;將權力下放,建立“地區經濟發展委員會”協商機構,協調中央政府與工業地區的關系,并促進工業園區的具有更大自由的發展;注重中小企業的聯合,形成規模效應。2004年9月,法國還批準了一份主題為《新競爭力點》的報告,決定在全國實施20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項目,并形成產業集群。為此,政府開始在全國招標,尋找一個地區成為新競爭力點,然后加以扶持與推動,使其在世界領先。法國的戰略是在傳統工業轉型后,逐步實現專業化、高科技化。目前,國家正集中力量推動20個新競爭力點,將來的目標是發展到50個甚至更多的新競爭力點。
(二)德國魯爾工業園區早期發展的經驗及教訓
魯爾工業園區位于德國西部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面積4400平方公里,人口540萬,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園區之一。魯爾工業園區原本以生產煤和鋼鐵為主,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此地區先后遭遇“煤炭危機”和“鋼鐵危機”。由于世界煤炭產量大增,加上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使用,魯爾工業園區被迫縮小煤礦開采規模。20世紀70年代中期,全球發生經濟危機,鋼鐵生產也陷入困境,魯爾工業園區的傳統產業結構被迫轉型。1957年,魯爾工業園區有140個煤礦基地,如今只剩下7個;1955年,這里有81座煉鋼爐,現在只有7座,工人數量也都從當年的數十萬減少到了幾萬人。整頓后的煤鋼生產出現了集中化的特點。其整頓的幾個方面主要是:
1.魯爾工業園區致力于發展新的工業及服務行業。新的工業企業如化學、汽車、機械制造、信息通信以及環保工業等紛紛建立,零售業、旅游、法律咨詢、廣告、多媒體等各種新興服務產業百花齊放。在上豪森市一處煉鋼廠的舊址上,現在是歐洲最大的購物中心。目前,在魯爾工業園區有15萬個規模不等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第三產業;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為140萬,占所有就業人口的65%。
2.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設施建設。魯爾工業園區大力加強交通設施建設,建成了歐洲最稠密的交通網,有600公里高速公路,730公里聯邦公路,3300公里鄉村公路。為了適應產業轉型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從1961年開始,魯爾工業園區的城市如波鴻、多特蒙德等陸續建立起大學。魯爾工業園區現在是歐洲境內大學密度最大的工業區。除了高校之外,許多研究所也在為產業結構的轉型輸送技術成果。幾乎所有的魯爾工業園區城市都建有技術開發中心,全區有30個技術中心,600個致力于發展新技術的公司。魯爾工業園區還有一個把技術轉化到市場應用的體系,所有大學和研究所都有“技術轉化中心”,幫助企業把技術轉化成生產力。工業園區為在這里落戶的企業提供支持,新成立的公司能得到低息貸款或部分無償援助等優惠,中小型公司尤其得到扶持。
3.在進一步發掘原有產業潛力的同時,魯爾工業園區還努力開發新的產業。該區把12個產業作為今后開發的重點,包括信息技術、新材料、醫藥技術、環保等,同時鼓勵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進行合作,以發揮“集群效應”。在這種合作下進行開發的項目將得到政府的資金補助。此外,魯爾工業園區還鼓勵各個城市與地區之間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魯爾工業園區在轉型過程中始終重視環保,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嚴重污染的環境,如限制污染氣體排放、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等。
歐洲工業園區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歐洲工業園區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雖然存在問題,但是在園區規劃、促進產業聚集、完善管理體制、建立創新體系、打造區域品牌、集約使用土地、實現循環經濟等方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一)合理規劃工業園區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歐洲工業園區建立伊始就有明確的發展規劃,并且根據世界產業發展趨勢和不同時期的工業化特征,分別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和出臺相關政策,把企業投資引導到所要發展的重點上。20世紀60年代以來,法國政府有計劃、有步驟地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工業園區“指導方案”和區域經濟發展“遠景規劃”,確定了法國西部、法國西南部、中央高原和東北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其中包括:布列塔尼公路網建設規劃、中央高原開發計劃、南方濱海地區工業園區發展計劃、科西嘉地區工業園區開發計劃、東北部諾爾-加來和洛林工業園區“結構改革計劃”和“工業結構改革方案”等。德國魯爾工業園區大力加強交通設施建設,建成了歐洲最稠密的交通網,有600公里高速公路,730公里國家公路,3300公里鄉村公路。我國工業園區的建設應該合理規劃工業園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二)政府引導培育工業園區而形成產業集群
歐洲成功的工業園區,大都是以產業集聚為基礎產生,園區內企業關聯性強,專業化分工協作程度高,成為各自優勢的特色工業園區。以政府支持促進園區產業集聚,無論哪種方式形成的工業園區,政府產業政策的引導支持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外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說明,產業集聚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推進技術創新,培育集聚品牌,從而提升園區的產業競爭力。因此,在進行工業園區建設時,要根據各地的區域特征、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培育和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促進特色工業園的形成。客觀地說,我國工業園區的建設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出現了一批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特色園區,如蘇州工業園、溫州工業園,東莞工業園區等。然而,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工業園區,由于缺乏清晰的產業定位,成為各類企業的集聚之地,入園企業產業關聯度不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與協作,難以形成集聚效應,以至發展緩慢,甚至舉步維艱。因此,要提升工業園區的發展水平,就必須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限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努力打造布局集中、主導產業突出、特色鮮明的工業園區,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三)吸收民間資本促進工業園區的發展
我國工業園區基本上都是以政府的主導興辦的,政府興辦工業園區的過程中,參與了從規劃到基礎設施建設、征用土地、建設工業廠房設施、推銷工業設施以及獲得收入全過程。這有利于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行政優勢,但在有的地方也出現了土地資源浪費、行政成本過高等弊端。利用民間力量形式促進工業園區的發展,向農民征用土地和進行園區開發都是市場行為,是采用經濟核算的辦法進行土地開發,這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也有利于降低政府建設工業園區的行政成本。發展小型工業園區,緩解工業園區過大的壓力,這有利于增強工業園區的聯系性,也可大大降低政府對工業園區的管理成本。德國魯爾工業園區在提高民間的積極性,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在進一步發掘原有產業潛力的同時,魯爾工業園區努力開發新的產業,該區把12個產業作為今后開發的重點,包括信息技術、新材料、醫藥技術、環保等,同時鼓勵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進行合作,以發揮“群體效應”在這種合作下進行開發的項目將得到政府的資金補助。此外,魯爾工業園區還鼓勵各個城市與地區之間建立更緊密的合作。
(四)注重培養工業園區創新體系
創新是產業集群及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果在集群內出現技術創新停滯或技術斷層,集群就會衰亡,最終導致工業園區的衰敗。然而,單個企業由于資金、科研等方面資源的制約,其獨立創新行為很難取得重大技術的突破,這就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加強園區內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和信息共享、加強園區與外部科研部門(大學研究機構)的技術合作,建立創新集群體系。在這方面,成功的有巴黎工業園區。該園區依托巴黎的大學機構,不僅為園區內企業提供重要的技術成果、高科技人才,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還積極參與本地企業的合作論壇,通過制定產業聯盟計劃來促進研究人員、院系之間以及大學與外部公司之間的合作,建立起“產學研”密切合作的機制。從1961年開始,魯爾工業園區的城市如波鴻、多特蒙德等陸續建立起大學魯爾工業園區。現在是歐洲境內大學密度最大的工業區除了高校之外,許多研究所為產業結構的轉型輸送技術成果。幾乎所有的魯爾工業園區城市都建有技術開發中心,全區有30個技術中心,600個致力于發展新技術的公司。此外,還特別注重創新文化的培養,培育園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園區企業技術水平,我國工業園區除少數園區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外,總體來說,創新體系尚未建立起來,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因此,應制定各種政策措施激勵創新,保障創新主體的利益。建立創新補償機制、彌補創新企業的損失;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培育崇尚創新的文化氛圍;投資研究開發機構、人力資源和培訓機構等公共技術基礎設施;引導創新主體的合作等。
(五)堅持園區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建設相結合
傳統的工業園區由于基本上采用的是“資源-產品-污染物排放”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在工業增長的同時,出現了資源高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慘痛代價。在資源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增強的情形下,德國等一些國家按照“減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3R”原則,運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著手建設工業園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業園區的發展,由于涉及到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市場投入、基礎設施等眾多的領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和多方面企業的參與以及政府的支持。國外在產業政策、財稅優惠、技術創新支持等方面也進行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開發利用新能源,減少排放,治理污染。法國鼓勵工業園區生態建設,對參與工業園區生態建設的企業、科研機構、民眾實施補償金制度。德國魯爾工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始終重視環保,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嚴重污染的環境,如限制污染氣體排放、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等。
參考文獻:
1.袁朱.英國、法國老工業區經濟轉型的主要對策及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04(32)
2.王曉來.發達國家老工業基地調整與改造的成功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大連大學學報,2004(3)
3.海爾曼•皮拉特.楊志軍譯.德國魯爾區的轉型與區域政策選擇[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