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生能力培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這樣表述: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則在“語文課改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
那么何謂探究式學習?
課標解讀里這樣闡釋:探究式學習就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參與多種解難釋疑的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形式。
高中生通過九年義務教育中的語文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語文素養,同時又具備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解釋能力,并且我們生活的又是一個整天都在運用語文的社會,因此,培養高中生的語文探究能力就顯得非常必要。可是,一直以來,我們不少老師和學生誤以為:探究學習的內容必須有一定科技含量,搞探究的必須是專業人員來做,探究就一定要有發明創造或撰寫論著。其實,只要我們面對的知識對自己而言是“新知”,只要我們在這個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有了新的發現,新的認知,那么毫無疑問,這一學習過程就應該屬于“探究學習”。所以,探究學習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探究的結果也不是一樣的,即使你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但是,最終你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和方法,找出錯誤的原因,這個探究學習還是很有價值的,因此并不一定要有發明創造或專著等研究成果來體現。
那么該如何引導高中生進行語文探究性學習呢?
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置疑意識
何謂“置疑”?即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時,能夠把自己的困惑提出來;在面對別人的解答時能提出自己的疑問。這就是置疑。沒有思考也就沒有疑問,不會置疑也就沒有探究。“置疑”可以說是探究學習的開始。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經過應試教育的訓練,很多人在思考問題時會不自覺以標準答案為依歸,特別在語文學習中,甚至有的把學習淪為讀讀背背參考答案,從而逐漸喪失置疑意識。我們要做的首先就是喚醒他們的置疑意識。
如在教讀魯迅《藥》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要求學生預讀,在預讀中提出自己的疑難問題。讀書須要疑,沒有疑不叫讀書。陶淵明曾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通過反復強調置疑的重要性,學生提出了很多精彩的問題:
有文章主題方面——文章為啥以“藥”為題?有何深意?
有文章內容方面——夏瑜的母親給他上墳時為何臉帶羞愧?
有文章語言方面——文中:(紅眼睛阿義)……一只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這里作者為何用撮而不用捏?
……
其次,置疑,還可針對課堂老師或別人的看法
比如,有學生說:撮是可能因為他手里的饅頭都是血,用手捏會臟手。有學生就提出這樣疑問:作為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他會怕臟手?
對于這些深淺不一的問題,我們語文老師都要給予正面的鼓勵。當學生能把置疑變成語文學習的一種習慣時,這是探究能力培養的第一步。正是因為有這樣那樣的置疑,才有可能把探究進行下去。
第三,語文探究還需具備行動意識
行動是一切想法的注腳,沒有行動,問題還是停留于問題,只有帶著問題上路,真正行動起來去尋找原因,探究學習才不致于半途而廢。高中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具備了置疑意識之后,還必須為解決問題而行動起來,才能使探究學習進行下去。
探究行動可以是獨自解決問題。比如學生課前預習中遇到問題,自己獨立查字典,查閱相關資料,取得自己的結論,這是探究。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后學習中遇到問題,通過自己思考,必要時候還可請教同學老師,或者借助網絡幫助,最終形成自己的理解看法,這也是探究。
探究行動也可以和別人合作探究。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課程中“梳理探究”環節有個專題——“古代文化常識”。它包括古代稱謂習慣、歷法、禮儀到科舉制度等方面的知識,涉及面很廣。如果由單個學生獨立完成,勢必要占用很多時間,影響正常學習,不太現實。我讓他們采用小組成員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小組群體共同的任務是完成“古代文化常識”梳理探究,小組每個成員在這任務中積極地承擔一個方面的責任,分別負責“稱謂習慣”、“歷法”、“禮儀”、“科舉制度”,成員在負責各自任務時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最終在全部同學面前匯報。這樣的合作探究,不但能讓學生探究活動在短時間里取得較好效果,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第四,語文探究還需具備文本意識
文本意識是語文探究學習必須具備的一個獨特的意識。因為語文離不開閱讀,閱讀又離不開文本。語文學習的特殊性在于,絕大多數的語文問題都產生于文本,離開了文本范疇來探究問題常常是牽強附會。
記得某老師一堂公開課——《孔雀東南飛——焦劉悲劇命運探究》中,師生互動,共同探究主人公悲劇原因:
婆婆——強悍專制 仲卿——懦弱退讓
兄長——見利望義 蘭芝——剛烈沖動
結論:性格沖突與個人私利使家庭矛盾無法調和消解,大家的性格共同決定了所有人的悲劇。過于強大的性格弱點會造成人生的不幸。
延伸:性格與命運探究。
劉蘭芝的性格悲劇——忠貞、剛烈、沖動、脆弱、固執
焦仲卿的性格悲劇——懦弱、愚孝、忠厚、愛崗敬業(不利于家庭和諧)
演講:焦仲卿、劉蘭芝,你們別自殺!
在這堂公開課中,我最不能接受的是,明明是最具光彩的忠貞剛烈的女子劉蘭芝,探究的結果竟然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弱點而導致個人悲劇的命運。同樣,焦仲卿的愛崗敬業竟然不利于家庭和諧。
顯然,不能令人接受的原因是因為這一結論脫離文本。
我們學校是一所市普通高中,學生來自全市各初級中學,他們的聲樂素質差異很大,而且,大部分高中生已過了變聲期,因此,非常需要對他們進行全面而科學的發聲訓練。那么,如何更快、更正確地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更完美自如地表現歌曲內容,達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效果呢?我認為,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具體應注意抓住以下幾個環節。
1.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姿勢和呼吸方法
1.1 姿勢:人的身體就是歌唱的“樂器”。良好的歌唱姿勢能使各發聲器官發揮積極作用,能發出優美、自如的歌聲。可是,有些學生認為,只要唱得好,姿勢不要緊。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平時不注意,就會養成不良習慣,如,頭低看地、仰頭望天的,搖頭晃腦的,聳肩勾背的,挺腹彎腰等動作。這些動作都是違反演唱的生理運動規律的。壞習慣一旦形成,就難以糾正。所以,我在上歌唱課時,就對學生進行嚴格地訓練,訓練時經常提醒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并用錯誤與正確姿勢進行示范比較,使學生了解怎樣才是對的,知道怎樣把錯誤改過來;使學生慢慢養成良好的演唱習慣,并取得了良好的演唱效果。
1.2 呼吸:呼吸是歌唱發聲的動力和基礎,沒有氣息就無法發聲,沒有正確的控制氣息的方法,就唱不好歌。也就是說,發聲是否準確、音質是否優美,以及歌曲的感情表達,如強、弱、快、慢、頓、連、婉轉、歡樂、悲傷、憤怒等等諸多變化,都與氣息的運用和控制分不開,而且這不是自然呼吸所能做到的,必須經過歌唱呼吸訓練才能達到。
在教學過程中,做發聲練習和歌唱訓練時,我都要求學生用科學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又稱“深呼吸”)進行練習。那是一種運用胸腔、兩肋、橫膈膜及腹肌共同控制氣息的呼吸方法。
為了更好的掌握這種科學的呼吸方法,我經常給學生單獨練習以下三種方法。
其一,緩吸緩呼:緩吸時用鼻子象聞花和聞氣味那樣地吸氣,使氣息慢慢地吸入橫膈膜,控制瞬間后,呼氣時張大嘴巴,使氣息沖到硬腭處,發出振動聲響;胸肋部分盡量保持住吸氣時的狀態,使氣息有控制地、平穩均勻地吐出。另一種呼氣法是用m閉口哼唱法,呼出時口腔象有打哈欠感覺那樣打開,嘴唇輕輕閉攏,使聲音在眉心、鼻子處聚集起來,腮部周圍微微振動,均勻呼出。在剛開始練這種呼吸方法時,同學們經常出現肩膀向上聳,胸部往上提等一些錯誤的動作,或者把氣吸到小腹部。前者屬胸式呼吸法(即“淺呼吸”),后者是腹式呼吸法。這兩種呼吸方法都是錯誤的,它們沒有很好的氣息支持點,會使聲音出現緊張感、生硬感,聲音較重,不自如,不靈活。所以,我要求學生在練聲的同時要雙手叉腰,感覺吸氣和氣息控制的狀態。練習時,一出現錯誤方法,就及時給予糾正。我還經常叫學生上講臺來示范,通過對比,有利于掌握正確的吸氣方法。
其二,急吸緩呼:急吸時就像突然遇到一位熟人,驚奇地發出“啊”聲,倒抽一口氣的感覺。吸氣時打開喉嚨,控制瞬間后慢慢地、有控制地均勻呼出。
其三,急吸急呼:急吸時與急吸緩呼的方法一樣;急呼時像吹燈那樣的感覺,很用力地吹,或模仿激烈運動后的呼吸感覺。
總之,在練習正確的呼吸方法時,強調要認真地練,不能漫不經心地隨便練、隨便唱。就是發一個簡單的音,也要做到情緒飽滿地、有目的地體會歌聲與呼吸的關系和氣息的運用。呼吸還要結合練聲曲和歌曲來練習,要按照標記的換氣記號來換氣,從易到難,逐步掌握。只有反復練習,才能掌握其中的奧妙;只有掌握好呼吸的基本功,才能為唱出自然、流暢、圓潤、優美的歌聲打下良好的基礎。
2.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及共鳴方法
要想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必須先講解發聲的原理。發聲的主要器官是喉頭和聲帶。發聲訓練的目的,是為了使發聲器官能自如地調節自己的歌聲,用最節省的能量,達到最完美的效果。
我是這樣進行發聲訓練的:首先,運用機械性的張大口練習,整個口腔像打哈欠的感覺打開,上口蓋找向上頂天的感覺,下巴部分找向下著地的感覺,上下積極打開。從未練過聲的學生,口蓋往往是提不起來的,我采取這種方法,使學生逐漸自然地打開,很有效果。
其次,結合呼吸,用aoeiu等幾個元音來單獨訓練或作過渡性練習。在一個八度之內,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或三至五度小跳,分別進行練習。從易到難,逐漸提高。
第三,從中音區開始,耐心反復地練,使中音區的聲音能強、能弱,能漸強漸弱,獲得自然飽滿的口腔共鳴效果。然后分別在高音區和低音區進行訓練。在發聲歌唱時,口腔應根據音的高低適度打開,原則是音越往高處走,口腔上下開就越大,軟腭越自然向上、向后提起。口腔像倒漏斗式的形狀,氣息保持在深的狀態,使聲音打到音壁,碰響,然后在頭腔引起共鳴,集中一點向前發出。相反,音越往低處走,口腔越慢慢啟開,下巴越往下放,以口胸腔為主,自然放松。在唱歌中,只有正確地掌握和自如地靈活運用混合共鳴腔體和發聲器官,才能使聲音得到美化,從而更優美、更飽滿、更動聽!
3.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咬字吐字的習慣
歌唱,是用語言和音樂兩者緊密結合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活動,所以歌唱教學,首先要從掌握語言的規律入手,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吐字咬字的習慣。盡管有部分同學受方言影響,某些字音發音不準,總體上講,高中生的普通話基礎還是較好的。通過對學生進行正確說話、朗誦,以及有音高、有節奏、有表情地“念”的訓練,學生普通話里的方言音逐漸被克服、字音的錯誤明顯減少、字形的變化得以糾正。同時,在強調語言規范化的教學中,結合歌唱的呼吸、共鳴等相關知識,指導學生掌握發聲的基本原理,經過反復訓練,學生就能逐步養成正確的咬字吐字習慣了。
4.要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歌曲的能力
歌唱藝術是人聲與語言文字相結合的藝術。要唱好一首歌曲,不能只強調聲音,不講究感情;也不能只強調感情,不講究聲音。面對一首新學唱的歌曲,應該怎樣培養學生處理歌曲的能力呢?首先引導學生對歌曲的內容、風格、速度、力度、表情術語、節奏、節拍、旋律、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等方面進行仔細的分析,然后幫助他們對歌曲進行精細的藝術處理。只有對作品進行認真細致地分析和精心巧妙地處理,才能增強演唱者的形象思維和對音樂的感受力,才能把歌曲演唱得更加完美,才能達到預定的演唱效果;只有上課時多讓學生參與分析歌曲,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處理歌曲的能力。
5.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形體動作訓練
盡管歌唱主要是以美妙的歌聲來感動人,但是演唱一首歌曲時,若從頭到尾站著一動不動,就顯得過于死板,用適當的形體動作來輔助演唱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形體動作與歌聲一樣,都是發自內心的,正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在放聲歌唱時,用恰當的形體動作和臉部表情來輔助歌聲所不能表達的一些情感是必要的。因此,在歌唱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一些與歌詞內容相吻合的臉部表情,以及手、眼、身等一些身段基本功的練習,以便將來能更好地為表達歌曲內容與思想感情服務,使觀眾不僅可以用耳朵欣賞歌者美妙的歌聲,而且還能用眼睛來欣賞歌唱者精彩的表演。
【關鍵詞】高中英語 聽力能力 提升途徑 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136-02
隨著高中英語新課改實施的逐漸深入,促進學生語言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已成為當下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在素質教育形勢下開展的英語教學,必須貼合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即大力培養學生的英語基本素質,只有從根本出發,夯實基礎,才能逐漸提升高中生英語綜合運用的能力。而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聽、說、讀、寫”四項中的“聽”,作為掌握和運用任何一門語言的基礎能力,其對高中生英語的學習和實踐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多數師生往往重視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輕視甚至忽視聽力教學,這也造成了當前高中生聽力水平普遍低下、英語交流運用能力薄弱的現狀。那么,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提升學生的聽力能力呢?
一、重視基礎知識積累,務實聽力教學基礎
眾所周知,要想提升自身的英語聽力水平,首先要具備兩項基本素質,即標準的語音基礎和扎實的詞匯積累。在筆者看來,聽力可以分為感知和理解兩個過程,感知是建立在語音基礎上的獲取,而理解則是基于音意轉換上的掌握。可見,引導學生務實語言的基礎素質,能夠更有效地提升聽力教學的品質。
加強高中生聽力能力的培養,必須緊抓語音與詞匯的教導,為聽力能力的實踐做下鋪墊。有關語音方面,學生必須透徹了解英語詞匯發音習慣及其相互之間的組合規律,包括音素的連貫、弱讀、同化、不完全爆破、口語縮略等,教師可以采用領讀或者磁帶跟讀的方式一一糾正學生的發音。有關詞匯方面,教師在訓練學生積累詞匯的同時,要注重融合記憶,即在學生積累詞匯時,教師要讓學生張開嘴去讀背,使學生在詞匯的語音和拼寫之間達到一種契合程度,確保學生能夠有效實現語音與詞匯間的靈活轉變,幫助其準確而深入地理解聽力材料的內容。
二、營造生動交流環境,引導真實聽力體驗
真實生動的語言交流環境是學習一門語言必須不可缺的因素之一。由于英語的語言習慣和結構組成與漢語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兩者之間的過渡存在著必要的轉換和加工,因而要想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就要將其置身于英語語言習慣的真實交流環境中,并引導其將之內化為自身的素質之一。
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真實聽力體驗,筆者認為必須做到三點:一是教師要善于用標準的英語進行教學,使學生長期處于英語語言的交流氛圍中,在自然地語言環境下,以“聽”的形式訓練學生對英語的領悟能力,他們的聽力水平自然會逐步提升;二是學生間的交流互動,要盡可能地采取英語進行,以養成良好的英語交流習慣。最后一點則是教師可以采用一些優秀的課外資源,如經典電影《What A Girl Wants》等,激發學生傾聽興趣的同時,也讓他們深入體驗了真實的英式英語交流習慣。此外,為了培養學生對英語聽力的熟悉感,教師還可以利用錄音機或者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原聲的英文廣播,營造生動的語言環境,訓練學生的聽寫能力,播放時注意觀察學生的動態表現,循序漸進,切忌貪多冒進。有關播放材料的選擇,推薦使用VOA慢速英語,其聽力材料涉及內容廣、且高中生的詞匯量和聽力素質基本能跟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聽力訓練的初始階段,教師要有耐心,允許不同學生聽力能力差距的存在,考慮到大部分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的同時,對少數聽力薄弱的學生也要多加指導與訓練。
三、豐富聽力訓練材料,促進訓練系統全面
高中英語聽力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要善于發掘生活中的事例,并將其轉化為有效的聽力訓練。例如:
W:Did you see the movie on Channel 6 last night?
M:No,I went to the library to borrow some books on science.Did you see the film?
W:Yes,it was very interesting.
Q:Where did the woman see the film?
A.in a library
B.in a cinema
C.on TV
這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例,但將其轉換為英文聽力后,部分學生就有可能選擇B,會誤以為是在影院看的電影。針對這些生活常識上的錯誤,須通過全面深入的事例訓練來加以杜絕。
而除了在教學中要提升學生的聽力體驗外,我們還要循序漸進地開展系統化的聽力訓練,以確保其聽力技能的快速提升。在實際的訓練中,教師可以采取聽―答、聽―重述和聽―復述等三種有效的聽力訓練方式,而訓練的內容則涵蓋單項選擇、正誤判斷、回答問題、短文填空、歸納信息等多樣題型,只有使學生的訓練更全面深入,他們的聽力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更顯著的提升。
四、指導聽力應試技巧,提升聽力應試水準
學生聽力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聽力試題來檢驗的。若在聽力的應試過程中融入必要的技巧,則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題為例作詳細闡述:
W:What?you want another day off?I’m anxious to hear what excuse you have this time.You have been off for your grandfather’s funeral four times already.
M:But today my grandma is getting married again.
Q: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boy?
A.He often finds excuses to be off.
B.His grandfather is often ill.
C.His grandfather died.
(一)學會預測信息,強化推導能力
根據現有的聽力選項去推導聽力原文可能表達的語意,進而在聽音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傾聽,這是提升聽力水平的有效策略之一。由例題的三個選項中可以推測出,聽力短文的內容必定與excuse或his grandfather相關,再通過聽音內容可以明顯發現,休假(day off)是材料表述與the boy相關的主要內容,進而可以明確選項A是正確答案。
在聽力測驗過程中,學生一定要學會從選項中去猜測材料主旨大意,以降低聽音的難度。同時,若在聽力材料中出現一些生僻的單詞如funeral,學生要懂得利用上下文的連貫意思和語法結構來進行猜測,避免過多地糾結于該詞含義的揣摩上,從而忽略了聽力材料的真正重心。
(二)捕捉關鍵信息,提取主旨大意
任何一段聽力材料中的信息內容,都存在著主次之分,若我們在聽音過程中能夠準確把握其中的關鍵部分,精準定位到問題的核心,那么解題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了。但在實際的生活中要如何有效地做到這一點呢?
在筆者所教班級的聽力訓練的過程當中,學生被要求有意識地關注聽力材料中的事件、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等信息,以確保其在聽音過程中能夠對這些內容能產生快速的反應。如在例題中,學生把握到day off這一關鍵點,很容易就能選出A選項。此外,在聽音時還可對數字、時間、地名或but、besides等語意過渡詞進行記錄,以更好地幫助其分析和理解。
(三)調整心理狀態,提升聽力效果
良好的學習心理狀態是提升學習自信心和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英語的聽音過程中,學生往往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和緊張情緒,他們很難靜下心來投入到聽力材料的理解中,這也就制約了其自身聽力能力的體現。
要想改善這一點,學生必須采取適當的措施,如深呼吸、審題預測等,拋開心中的負面情緒和雜念,將精神集中到題目中,為聽音的開始做好充足準備。同時,在聽音過程中遇到不確定或者未聽清的內容時,切不可心慌意亂或猶豫不決,要學會冷靜、果斷地處理所遇到的一切問題。
總而言之,聽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有章法地進行引導。長此以往,學生才能逐漸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充分適應英語的思維,進而積極主動地提升自身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郝婷婷.高中英語聽力教學反思及對策分析[J].校園英語,2015(4)
[2]朱友榮.中學英語聽力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3(21)
隨著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推動,在高中的化學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了。通過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高中化學教學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一定的意義。本文針對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采取學習動機策略、自主學習環境營造策略,真正提升高中生化學學習的能力,真正推動高中化學教學不斷向前發展。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重點倡導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而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的主要場所就是課堂。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不單單要使得學生對于化學知識實現掌握,而且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自主學習相關理論
(一)學習觀
從建構主義分析,學習屬于學習者積極、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這就說明學習需要積極主動的進行,而學習者是主動接受知識的人,學生往往要對外部的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和加工,因而,學習沒有體現出行為主義所述說的情況。對于知識或意義,往往也不僅僅被外部信息來決定的,其實,外部信息自身不存在任何意義。對于意義,往往通過學習者對新、舊知識進行反復比較得出的,實現了雙向的相互。對于建構來說,其一,是對新信息從意義上積極建構,其二,對原本經驗的改革和組合。也就是說,對于學習,除了接受知識之外,還要學習者積極、主動進行探索,以及不斷建構知識[1]。
(二)知識觀
我們仍以建構主義理論分析,對于知識,往往用來解釋客觀世界的萬物,而沒有十分準確地說明現實的情況,它成為不了最后的答案,其會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下,逐漸被新的解釋、新的假設替代。對于建構主義指出,知識隨著時間的改變,也會改變的,所以,不完全適用在所有的情境之中。當人們面對的現實中的問題時,往往不能依據已學的知識來解決遇到的問題,而是根據具體的問題來分析具體的對策,對這些知識不斷改組、重建、創造[2]。
二、高中化學教學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策
(一)學習動機策略
學習能夠有效地進行,其最根本的動機就是在學習中獲得有效的學習。這樣,學生才能對知識產生一種渴求,希望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掌握一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策略。
1.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化學課堂中,應該巧妙地進行設問,這樣學生會跟隨著老師的問題進行思考,所以,老師的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和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生活有著一定的關聯,不能超越了學生的知識水平范圍之內,否則提問將會是無效的。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融入到情境當中去,對于化學中的問題進行解決。學生內心的希望是獲取到更多的化學知識,自己愿意主動去探究問題的答案。化學這門課程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教師要利用這個特點進行好實驗教學。因為,化學實驗能夠吸引學生,學生非常喜歡實驗,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做一些實驗,盡可能多安排一些具備趣味性和知識性的實驗,這些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主動地去思考問題,以此來不斷提升他們對化學的學習興趣[3]。
2.不斷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感
所謂的自我約束就是針對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對于自己的各項活動進行監督,知道什么行為是對的,什么行為是錯的,適時地調節自己的行為。更加關鍵的是要明白自己適合做什么,確定在學習的整體過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多加強自己的自我約束,保證學習行為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對于一些學習方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斷提升自己的自我約束能力。
3.不斷加強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法,構建化學知識的系統化策略。
高中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的時候,要對于學生進行一個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指導的時候,需要注意將知識之間進行一個有效地整合和完善,構建一個知識的網絡大體系,強化各個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進行自己總結。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在試題中得以體現。
(二)自主學習環境營造的對策
1.構建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氣氛
在化學課本中有一些非常基礎的知識點,作為老師,根本無需在課堂中進行講授,可以讓學生課下進行自主學習,將這些基礎知識掌握。在課堂中,老師只需要借助于多媒體將這些知識展示出來,然后再更深層的深化這些基礎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他們主動思考,對于知識的學習變成了“我要學”。這樣,教學再進行適當地指導即可。從而能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
2.建立學生自主討論的環境
在化學的學習過程當中,老師也要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不能刻意打消學生的積極性,要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創設一個和諧地、活躍地課堂,每一位學生都是均等的地位,能夠進行相互之間的討論交流。不斷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探究的能力,對于問題的創新能力等。
3.教學形式要多樣化
在教學中,老師不能一味地以一種教學形式進行,這樣,時間久了,學生便會產生一種厭倦的心理。因此,教學要多進行思考,多設計一些不一樣的課堂形式,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感受到課堂帶給自己的不一樣的學習氛圍。現在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這兩種,一是“合作—引導教學模式”,二是“探索—討論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多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對于知識點進行不斷地實驗或者加深理解,更好地學好化學這門課程。
綜上所述,化學老師進行化學教學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安排,設計教學模式,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讓學生在教學中能夠有豐富的學習體驗,不再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煩躁的事情,而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學習任務。在學習中,獲取到不一樣的收獲。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將對于每一位高中生,掌握高中化學課本中的知識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
作者:尹江雪 單位:張家口市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王招弟,謝祥林.對高一新生化學符號學習現狀的調查分析[J].化學教與學.2011(03)
關鍵詞:高中生 作文寫作 思維能力 培養
引言
當代高中生為了提高自身對文字的駕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主要著力于作文寫作方面,提高自身寫作能力,也為了能夠更容易的面對我國的應試教育。思維是作文的靈魂,高中生只有通過提高自身作文寫作思維能力,才有可能寫出技巧高超的文章。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努力提高高中生的寫作思維能力,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采取相應措施,提高高中寫寫作思維能力。[1]
一、當代高中生作文寫作能力的實際情況
目前,很多高中生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文寫作,作文寫作能力還比較緩慢,且在寫作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審題不清,立意不足,不能正確理解題目給出的觀點,直接導致文章離題。寫作過程中,本應收集的材料,卻過于比較單一,直接導致論證方法單一化,而且搞不清主次觀點的關系,導致思路錯綜復雜[1]。在寫作過程中,學生自身積累的作文素材比較少,導致寫作時無話可說,知識是單一的為了湊滿字數,寫出的文章空洞乏味,毫無營養價值。出現這種情況是源于學生在其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不加積累寫作素材,或者是因為高中生課業負擔重,導致基本沒時間積累素材。高中生在作文寫作時,局限于范文的引用,而導致寫作時沒有中心思想,寫出的東西毫無新意,更甚者還會出現不知所云的窘況。教師方面,老師對學生寫作限制過多,不利于學生自由發揮,限制了高中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自身的想象力。[2]
二、培養高中生作文寫作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1.提高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指可從多角度多側面進行思考的思維方式,要求學生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寫作,使得寫作時思如泉涌,信手拈來。指導作文寫作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克服封閉、單一的思路,促使學生養成發散的思維習慣。例如,以“東施效顰”的故事為例,自由寫作。在學生開始寫作前,先由教師進行指導說明,故事中有西施、東施和鄰里三個人物,學生可以任選其一角色進行考慮,思維不局限于故事本身,而是以不同的角度出發去寫作。一方面可以從贊賞美的角度,以《論西施之美》為題;另一方面可從東施的角度,對其進行規勸,以此來體現心靈美才是真的美這一主題,即以《心靈美才是真的美》為題;或者從鄰里的角度出發,勸誡眾人切勿失去自我,做自己最好,每一個人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體,以《做自己就好》為題。這樣就大大避免了文章的相似率。再如,以“水滴石穿”為例,大多數同學都會立意為“學習應持之以恒”,但缺乏新意,使得每位同學的作文近乎相似,根本沒有特色。那么,在寫作之前,可先由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該例的多角度立足點,如水能擊破堅硬的石頭,表明“柔也能克剛”的立意;由“滴”字可得出“不要輕視小”的立意;“穿字”表明“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的立意等。也就是說,要從多角度多側面進行考慮,擴展其概念,才能夠得出不同的新意。
2.培養思維求異性
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的高中生,其思維極度活躍,好奇心也極強,面對未曾遇見過的難題,敢于探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指導作文寫作過程中,應時不時的向學生設疑,鞏固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一些成語故事或者名言警句,一般都帶有一定的哲理和警策性,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例如,以“雪”為題進行寫作。同樣,絕大多數學生最先聯想到的就是雪的潔白無瑕,于是立意為贊美雪的這一特點,贊美雪的一塵不染,亦或贊美雪的大公無私等,毫無新意,此時教師若從旁指點,引導學生從反面角度,則可看到雪的無情,雪的虛偽等。
3.培養思維聚合性
思維能力具有聚合性,能從不同渠道整合各種信息,并加以利用。在寫作過程中,必須將發散性與聚合性相互結合使用,否則,會使得思維過度發散而失去控制。例如,以“某工廠無視人民健康,拒絕解決有害毒氣的問題”為話題,進行寫作。經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兩個比較有深度的立意:第一,環境污染嚴重,急需解決;第二,置人們健康問題于不顧的生產企業是錯誤的。將這兩個立意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立意越來越深刻,學生能從材料中整合所需信息,這種能力正是高中生寫作當中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3]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高中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應清楚的認識到作文寫作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改變自身落后的傳統思想,倡導學生觀察并體驗生活,方便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還應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結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思維能力。然而作文寫作思維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長時間的訓練,學生也應善于發現自己在寫作方面的不足,并積極向老師請教,向寫作水平高的同學學習,揚長避短,爭取提高自身寫作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小芳,林凱.試論如何培養高中生語文思維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10(11):12.
[2]韋鈺,朱麗萍.生活?思想?語言?藝術――淺談高中學生作文的現狀及寫作指導方法的分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8(02):34.
[3]宋婉銘,李英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關于作文教學的幾點看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6(09):23.
關鍵詞:高中物理;探究能力;物理實驗;問題情境;探究方法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在其基本教學理念中明確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應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著重培養與發展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其主動且富有個性學習的同時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精神與態度。”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何種措施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物理探究水平與實際能力的顯著提升與發展呢?我個人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創設物理實驗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
一個物理實驗問題情境,不但能提供給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還能促使學生對其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從而在興趣的指引與引導下通過實驗對問題進一步分析、推理、思考及驗證,而這一過程明顯有利于其物理科學探究意識的滋生及實際探究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空氣浮力”這一知識點時,我就通過實驗向學生創設了以下的問題情境:將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鐵分別放置在天平的兩個盤中,此時天平保持平衡;隨后,用足夠大的玻璃罩將天平整體罩住,并將玻璃罩內的空氣全部抽出,使其維持“真空”狀態。此時,奇異的一幕出現了:天平不再是原來的平衡狀態,裝棉花的一端呈逐漸下沉的趨勢。在數學上,一公斤的鐵和一公斤的棉花是相等的,但是在物理學上,事實并不如此。這是為什么呢?
如此一來,便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實驗問題情境,在激發其實驗探究興趣及積極性的同時,有力推動了他們自覺、積極且主動的融入相關的探究實驗活動之中,從而為其物理探究精神及實際探究能力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教授給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切實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想切實促進高中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與進步,單純依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從科學探究方法的指導與教授入手,促使學生在掌握自主探究、自主總結的方法的基礎之上,真正做到自身科學探究能力的更好發展與進步。
對此我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如,在教學“萬有引力定律”這部分知識時,本著教會學生科學探究方法的原則,我首先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影響物體引力大小的原因及因素進行大膽猜想。這時,學生會聯想到可能跟物體的質量、距離、物體的化學本質、物理狀態以及中介物質等因素有關。隨后,我再引導學生既然考慮到這么多影響因素,又該怎么針對他們進行物理探索與研究,比如,這些因素中哪些是真正的影響因素?哪些不是?真正影響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影響因素?哪些是次要的?等等。這種模擬科學家物理科學探究發現的過程便為學生科學探究意識的發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有利于他們在掌握與運用物理探究方法的基礎上大大發展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保證了良好教學效果的落實與實現。
高中生物理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輕松實現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持有堅定的信心與決心,輔以恰當、適宜的教學方法、策略及手段,促進學生進行切實有效的科學探究及探索活動。相信,這樣才能為高中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更好發展與進步打下堅實而穩固的基礎,從而為更好地推動新課標教學理念、推動新一輪課程教育改革的實施與普及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閱讀;分析綜合;鑒賞
眾所周知,我們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一些語文教師由于缺乏先進理念的引領,囿于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漠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直接影響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以及能力的培養。高中語文“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語文素養除了具備聽、說、讀、寫等能力外,還應通過教學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一、大量收集、縝慎“編碼”——培養分析綜合能力
從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看,學生開展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處理的過程。研究性閱讀把閱讀材料看成一個信息集,通過識碼、解碼、編碼達到對它的有效理解與把握。因此,要求學生圍繞閱讀目的和提出的問題,獨立自主地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衍生出新的信息。
以《失街亭》為例,馬謖自以為是、紙上談兵,導致街亭失守,可謂“街亭失,大勢去”。那么造成這個結局的原因何在呢?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就可找到以下信息:馬謖據守街亭、王平相助,高翔屯兵街亭東北,魏延屯兵街亭之右,趙云、鄧芝布疑兵,諸葛亮自出斜谷。馬謖違令,山上扎寨,受圍;馬謖奪荒而逃,王平增援受阻;魏延及時增援,遭魏方重兵埋伏;王平引兵援延,王平魏延與高翔夜襲魏營,又遭埋伏;列柳城失陷,退守陽平關。在理出這些信息后,學生對這些信息加以分析后,就可以得到“戰前部署可謂步步為營,而戰爭過程卻處處被動”這個結論,繼而在此基礎上再分析失街亭究竟是誰之過。這樣學生對“失街亭,孰之過”這個話題的分析就會有理有據,而不至于泛泛而談。網絡交互性為閱讀者提供了更為開放的互動對話,并尊重每一個獨立個體的發言權。這樣,整個學習過程突破了狹小的教室空間與短暫的課堂時間局限,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教師不僅要設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收集與自己課題有關的各種信息,更要指導學生對信息分步進行篩選與價值判斷。引導學生對信息的價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斷判斷,培養學生的信息價值感。根據自己課題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區分各種信息對研究的價值的大小,找出研究目標和已擁有信息的差距,決定下一步尋找信息的方向和重點。
二、沿波討源、披文入情——培養鑒賞能力
鑒賞能力實際上也就是審美能力。美的事物需要人去感知,學生審美的關鍵在于培養他們鑒賞美的能力。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因此,鑒賞文學作品,必須要從作品本身出發,通過與作家、作品“對話”,碰撞出激越的思維火花。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讀課文或閱讀材料,不斷培養個性才華,用自己的經驗、情感、生活理念去尋求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一切都產生于自己對文學作品的感悟。
那么,高中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如何培養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班主任應把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加強學生自主管理能
力納入自己的全部工作計劃之中
要從思想品德、學習、課外活動要各方面培養學生自治、自理能力。班主任不能只著眼于“管”學生,尤其對于高中生不能管得太多、太死,應引導學生學會做自己的主人。一般一個高中班級有五十多個學生,面對這些來自不同地區、具有不同性格的學生要進行有效的統一管理,光靠班主任一個人,是難以辦到的。因此,逐步讓學生實行不同程度的班級自治自理,對于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感、增強自我意識和自主管理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二、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識能力
自我認識是自主管理的基礎,可采取以下方法:
1.讓學生參與寫自己的評語
班主任在寫學生評語前,先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定。讓每個學生自己總結是培養學生客觀認識自己,從而正確地評價自己并進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重要手段。學生在自評時,需要思考反省自己的言行。自評后,班主任組織進行小組評議。通過評議,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明確奮斗目標,就會進一步嚴格要求自己,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引導學生堅持寫日記或周記
這也是促進學生隨時進行自我教育、培養自主管理能力的好形式。寫日記或周記很多時候都是解剖自己、分析自己。只有學生先正確地認識、評價自我,才能有效地更新、改造自我,達到自主管理的目的。荀子說的“君子博學而日參醒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就是這個道理。
3.寫好班務日志
每天由一名學生擔任值日生并作好班務日志的記載。可記載當天出現的好人好事,重要問題,解決方法、建議等。學生在記載過程中,要對班集體、對同學進行評議,而在評議別人的同時,又在審視自己,增強了自主管理能力和主人翁責任感。
三、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班級管理是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好機會。學生的自我管理,更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更能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在班級的管理中,學生自主管理,班主任要把握好自己參與的度,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包辦一切,在充分發揮班主任的主導作用時,要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使學生主動、獨立地發展,讓學生自我管理,就是要給學生一個時間的舞臺,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逐步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在班級的自主管理過程中,必須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管理機制。要完善自主管理機制,首先必須健全班級各項規章制度,使學生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其次要根據班規建立一整套學生自查自糾、值日班干部督促檢查的自主管理的監督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學生的自主管理真正落到實處。班級的管理是長期、復雜的過程,班主任應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檢查,使班級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不偏離正確軌道。
在班級管理中,讓學生自己去主動地安排計劃、選擇方法、勇敢地面對困難、承擔責任和義務,同時要讓更多的學生在集體中承擔責任、服務于集體,這不僅能增強學生集體意識和班級的凝聚力,而且能使學生獲得班級管理主人的積極體驗,從而激發主動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并學會管理他人,學會自我管理。如何使更多的學生參與管理,我主要采取以下三個途徑:
1.每次的班會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學生共同主持(學生自報,要求從班會設計及安排等各方面全方位考慮,理出方案及實施的具體措施,經班主任審核后由主持人實施)。
2.每天的值日班長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學生共同負責,從學習情況、課堂常規、儀容儀表、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監督和檢查,及時與班主任聯系,反饋班級情況。
3.增設管理崗位,使更多的學生能參與班級的管理工作,得到鍛煉的機會。
一、環境營造
很多教師發現,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課堂上會顯得越來越沉默,這是學生逐漸成熟的必然結果,因為高中生不會再像小學生那樣認為自己知道答案后就想著急于表現自己,而是習慣對問題作更深的思索后才發表自己的觀點。雖然說美術課因為沒有升學的壓力,往往是受學生歡迎的科目之一,但并不意味著高中生會在美術課上像小學生那樣積極發言。因此,在培養高中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時,教師要特別注意環境的營造,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比如利用多媒體,在鑒賞傳統山水畫時,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箏曲,就容易將學生帶入到鑒賞的境界中去。教師還可以通過問題設置,激發學生鑒賞的欲望。比如將韓干的《牧馬圖》和徐悲鴻的《奔馬圖》放在一起,設置問題:你更喜歡哪一幅,為什么?然后讓學生討論,教師通過相機引導,讓學生鑒賞到不同的時代背景以及與此相對應的審美表現。
二、運用方法
一幅偉大的作品,往往是形式語言、文化內涵與情感態度的完美結合,因此,美術鑒賞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從形式、內涵、情感等方面全面的分析,否則,學生只能徒嘆作品精彩而說不出所以然,于他們鑒賞能力的培養也非常不利。常用的美術鑒賞方法有感悟式鑒賞、形式鑒賞、社會學式鑒賞和比較式鑒賞,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名作,作鑒賞方法的講解。當然,這幾種常用的鑒賞方法其實是互相滲透的,在平時鑒賞的時候,是可以融合起來使用的。比如筆者所在的城市,既有歐式的五星級酒店,又有民國風情的老建筑,筆者將兩者的照片放在一起,讓學生對羅馬立柱拱券和青磚白瓦進行對比鑒賞,理解不同風格的美,很受學生的歡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使用了比較式的鑒賞,同時也對兩類建筑的形式進行了鑒賞,在感悟的同時,了解了兩種不同建筑背后的社會學因素,從而對我們這個城市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三、思想引領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對中學生的“審美情趣”一項,提出了不僅要有“發現、感知、鑒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而且還要“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這與人教版《美術鑒賞》教材中“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的要求是一致的。在高中階段,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形成的重要階段,務必要讓學生具有積極進取的審美觀。不過,升學壓力巨大,讓很多學校疲于應付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審美價值取向的培養;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傳播,讓不少高中生無法明辨是非;更有一些化了美的妝的丑陋的藝術,吸引并毒害青少年。因此,高中美術教學中,必須注重思想引領,加大對學生的積極審美取向培養的力度。比如鑒賞名作《蒙娜麗莎》,可以讓學生從內容形象、創作手段、藝術效果等各個方面去鑒賞,從構圖、比例、色彩、透視、背景燈各個方面,體會名作之美。筆者有次讓學生鑒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在展示畫作的時候,聽到有學生帶著蔑視的吃吃地笑。于是大家說明原因,原來,同學們覺得“父親”這個老農民的形象,讓人感覺有貶低的味道。筆者抓住這個意外,對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讓同學們終于領悟到作品的深邃內涵,鑒賞到了作者對父輩的關注與愛,也引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恩與愧疚之情。
四、聯系生活
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術鑒賞的素材,但如果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則可供鑒賞的東西、能夠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內容每天都在眼前也不會得到合理的利用。比如有學校新造的藝術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藝術館的構造、功能、色彩的多方面進行鑒賞。當然,高中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很強,對于一些建筑的鑒賞,不必完全說好話,可以讓學生進行批判性的鑒賞,這反而有助于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教師還可以布置課外作業,比如學習《古代園林》之后,讓學生點評當地的園林等景觀設計,明白造園藝術的匠心;比如學習《現代山水畫》之后,可以結合學生的春游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寫作與繪畫相結合的方式,鑒賞自然的美景。總之,面向生活的鑒賞能力培養,有助于學生將來擁有一個審美人生。
五、鼓勵創作
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只是聽教師的講解,被動地接受,學生所能夠記住的很少,遺忘得也快;相反,如果能夠付諸于動手操作,則記憶理解的效果會很好。因此,美術鑒賞不是僅僅落實在觀賞、思考上面,同樣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比如前文所述的讓學生評價學校藝術館,可以布置這樣的任務:你覺得我們學校的藝術館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請為此設計草圖,并從藝術鑒賞的角度說明改進的理由。這必然會激發高中生創作的熱情。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中,學生既對于融科技與藝術一體的現代建筑的鑒賞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樣也會激發起他們的批評意識和創造激情。同樣,在教學民間美術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本地的一些手工藝進行制作,比如筆者讓學生集合本地風箏、藍印花布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鑒賞富有本地特色和鄉土氣息的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