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藝美術運動產生的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折紙是折疊紙張的藝術。折紙可以根據不同的創意設計,將紙張折出各種形狀和花樣;同時,通過不同的折疊技巧,折紙可以創造和呈現出復雜精細的設計。
折紙所用的紙材,一般為正方形。根據需要,非正方形的紙張(包括長方形、圓形、三角形以及其它形狀的紙張)也能夠用來制作折紙作品。在目前的奉賢折紙圈,折紙所用紙材以正方形為主。
折紙的基本技巧主要包括“傘形折法”和“蛇腹折法”。“傘形折法”的特點是圍繞一個中心點展開紙的塑型;“傘形折法”為折紙的基本布局和塑型奠定了基礎。“蛇腹折法”是以方格為基礎實現的折紙技術;紙型設計布局有機會在平面的紙張上平均分布錯開,為折紙更為復雜精細的創意實現提供了表現空間。以“蛇腹折法”為基礎,結合“傘形折法”共同實現最終的折紙創意,成為目前奉賢折紙的主要技術思路。
奉賢折紙的存在時間很早。清朝雍正年間,折紙就與刻紙和剪紙一起,作為奉賢地區的鄉土紙藝廣泛流傳于民間。折紙者利用紙的不同質地、色彩、性能,采用“折”、“疊”、“卷”、“翻”、“插”等方法,輔之于剪接、拼畫等技藝,完成動物、人物、器物等的造型;有的折紙者還通過不同折紙部件的組合造型,實現對特定空間或形態的肖似、虛擬。
解放前,奉賢折紙不僅存在于田間地頭,滿足民間節慶、紅白喜事的輔佐道具、營造氣氛之需,也在一些稍有經濟、文化背景的宅院內外,成為老人、婦女、兒童休閑、游戲的項目。
上世紀90年代,為弘揚民間藝術,奉賢區圖書館大力尋找傳統民間工藝美術資源,以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群眾美術活動;徐菊洪、張建榮兩位奉賢地區的折紙能手先后脫穎而出;他們分別從整紙折紙、組合折紙兩種不同的折紙思路出發,整合奉賢地方折紙文化與當代國際折紙藝術的滋養,獨辟蹊徑,走出了今天奉賢折紙的新路。
2007年,奉賢折紙與奉賢剪紙、刻紙一起,作為“奉賢鄉土紙藝”的組成部分進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徐菊洪、張建榮獲批成為奉賢折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目前,在奉賢折紙傳承基地――奉賢圖書館的策劃組織下,奉賢折紙的項目保護、技藝傳承和創意開拓工作都得到政府有組織、有制度、有投入的落實,折紙作為奉賢鄉土紙藝的一種,正在重新回歸民間,回歸大眾,融入奉賢百姓的生活。
二、造化天成
今天奉賢折紙的基本面貌,與徐菊洪、張建榮兩位傳承人的經歷和貢獻密切聯系。
徐菊洪,1937年生,奉賢金匯鎮新民村人。1959年畢業于上海水產學院;曾在農村務農20年,在畜牧水產部門擔任管理工作多年;1997年退休。退休后,徐菊洪全力投入對奉賢折紙的研究,獨創折紙作品數百件,在國內折紙界產生很大影響;2007年獲批為奉賢鄉土紙藝(折紙)傳承人,2000年受聘為上海折紙俱樂部國內顧問,英國折紙協會(BOS)會員。
徐菊洪的折紙情結源自奉賢鄉土紙藝傳統。徐菊洪回憶,小時候外婆和母親都曾親自教他如何玩紙;那時候雖未專門花功夫練,但耳濡目染,經常動手,所以折紙手藝不錯。工作以后,閑暇時,甚至有時開會開小差時,隨手拿張紙,折個小玩意兒送同事,大家都覺得折得像,有趣。退休后,原本繁忙緊張的工作節奏慢下來,他的折紙情結復萌,折紙再度進入他的生活。根據徐菊洪自己回憶,刺激自己再次回歸折紙并且幾近癡迷地投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了解了國際折紙新規則。這種規則要求折紙者僅以一張完整的紙為展開創意想象的物質載體,制作過程中不能動刀、動剪;也就是說,需在嚴苛的限制中巧妙實現高難度折紙創新。這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折紙規則一出現,就激發了全球多領域能人的關注和投入興趣。徐菊洪喜歡這種挑戰,他調動自己數十年生活、工作和素質的閱歷積累,潛心鉆研,不斷向有國際水準的折紙造型領域進取。有一次限于技術未到火候,徐菊洪在鷹爪造型時不得已動了剪子,這令他很久無法釋懷。苦思三個月,終于發現“欲擒故縱”法,在完整的紙上挖掘出了折老鷹趾爪的空間。
徐菊洪折紙形象中數量最多也最為動人的部分是動物。12生肖、飛禽走獸、各類昆蟲,大的作品尺幅可達七八十公分,小的才幾公分。從奉賢地方民俗的角度觀察這些折紙造型,所有動物昆蟲的折紙形象都極富生活情趣并富于淳樸自然的概括力;從學院派美術的角度觀察這些折紙造型,動物外部特征、主要動態線、基本骨骼結構、肌肉因運動產生的拉伸、表面(皮、毛、殼等)的質感肌理都獲得了神形兼具的表達:馬的矯健,水牛的憨厚,獅子的威武,螃蟹的張牙舞爪……從個人折紙風格的角度觀察,少量“曲面”外,徐菊洪折紙的基本語言也不外乎長短直線及其分組結構而成的面。但很顯然,創作者在選擇折紙線型向動物造型逼近的方式時,更傾向于尊重對象。將靈活駕馭折紙語言的技術難度留給自己,把更加生活化、藝術化表現對象的空間盡可能多地賦予作品,徐菊洪就是這么做的。至于問及他如何對生活進行細致的觀察,要不要平時積累些速寫素描素材,怎樣創造出那些富于表現力的折紙手法,以達成如此逼肖的形象表達之類,他感謝自己生于奉賢農村,曾在農村務農20年,現在也還在奉賢生活;他讓我們看他在黑板上為學生畫的示意圖,那其實就是精彩的速寫;他不經意說起自己常常抽著煙看著小貓小狗發呆,那是這些形象從徐菊洪的“眼中竹”變為“胸中竹”、“手中竹”的必要準備。馬克?安布魯斯和林德斯特蘭的動物素描經驗風靡世界,中國奉賢徐菊洪的“折紙動物素描”有異曲同工的精彩。
徐菊洪目前主要采用的折紙方法為“蛇腹折法”。這種折紙方法利用經緯排列的正方形格眼(格數多為2和3的倍數)及45度的轉折,使折紙造型的實現可能性大幅度提高。“蛇腹折法”功能強大,深入研究離不開數學。徐菊洪認為,自己的折紙研究能夠進入目前的境界,年青時理工科大學教育給予自己的數學素養不可缺少。徐菊洪演示看似簡單的紙面等分,解釋比較復雜的紙平面可折性、曲面可展性(如《大閘蟹》、《蜘蛛》等的殼體必須以不破為前提,在整張平面的紙上展開),涉及數學經典幾何作圖、代數方程以及其他多領域數學知識。掌握數學基本功,使徐菊洪如虎添翼。在國內尚無豐富折紙研究資料的時代,他憑借數學這一“國際語言”研讀國外相關資料,從中獲得了重要的借鑒性啟示。他獨樹一幟的折紙“仙人掌”、“寶塔”等的造型就是受到國外相關數學模型啟示而創作的杰作。只有在專業折紙領域,徐菊洪復雜的折紙創意思維才被充分認識。在高難度折紙造型過程中,既需要創意者的形象思維,也需要創意者的數學思考;既要知曉國際既有折紙技術,還要尋找機會巧妙地將自己的創意心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徐菊洪夫人說,徐老經常會吃著飯突然放下筷子,躺在床上突然起身直奔工作臺――這種工作狀態,是徐菊洪折紙創作“迷狂狀態”的生動寫照。
徐菊洪折紙作為奉賢折紙的重要代表,其創作方式與傳統概念“鄉土紙藝”的閉鎖有很大不同。這位“民間折紙大王”以77歲高齡,上因特網,寫博客,廣交國際折紙朋友;進大學,下社區,聯系出版社,與兒童、大學生、折紙專家廣泛進行創意交流;創作數百件折紙作品,舉行“海上一脈”個展,畫圖紙千幅,出版《紙藝苑:折紙情》等教材6冊,被解放報、文匯報、上海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報道,參展獲獎不可勝數……奉賢折紙通過如此“社會信息寬帶”走向世界,而來自世界各方面的文化和科技信息,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浸奉賢折紙。“奉賢鄉土紙藝”便以如此方式融合了地方、個人、集體、社會的氣息,成就為21世紀新概念“鄉土紙藝”。
奉賢折紙的另一位傳人是張建榮。20世紀九十年代,奉賢區圖書館“折紙藝術工作室”舉辦各類折紙藝術培訓班,張建榮刻苦鉆研三角片組合折紙,迅速成為此領域高手。他以折紙三角片為單元創意的動物形象深受大家喜愛,2007年也獲批為奉賢鄉土紙藝(折紙)傳承人。
造化天成。奉賢地區的一方水土、一組文脈,一片土地、一種民俗,一個人、一個群集、一個時代;科學、技術、創造――奉賢折紙,承天地雨露滋潤,造化天成。
三、詮釋“鄉土”
奉賢折紙曾經在奉賢本地流行上百年。20世紀80年代,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門的積極推動,徐菊洪、張建榮等人的加入,實現了對區域折紙文本的梳理、創新和突破。進入21世紀,在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指導下,奉賢區政府將折紙的保護和傳承發展當作奉賢鄉土文化延續的重要工作來抓,堅持不懈,成果連連。
奉賢區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作為奉賢折紙地方政府非遺申報人,對奉賢折紙的分布區域、歷史淵源、作品內容、傳承譜系、基本特征、主要價值、目前保護狀況等進行了調研和評估,確定了管理責任人,制定了保護發展工作規劃。政府每年對“奉賢鄉土紙藝”撥扶植專款,并予以定期督查;為1949年以后畢生從事“奉賢鄉土紙藝”的藝人及有關人士舉行表彰、命名;全方位對“奉賢鄉土紙藝”建立動、靜態檔案資料,且資料全部向社會公開;有計劃地培養“奉賢鄉土紙藝”新人。政府每年拿出足以讓“奉賢鄉土紙藝”生存發展的資金建立激勵機制,每年收藏“奉賢鄉土紙藝”作品;建立中老藝人個人工作室;建立“奉賢鄉土紙藝”藝術陳列室。
奉賢區圖書館是“奉賢鄉土紙藝”(奉賢折紙)的主要保護傳承基地。圖書館在主體建筑第三層專設“奉賢鄉土紙藝”(奉賢折紙)藝術陳列室,常年展出非遺傳人折紙經典作品及培訓班學員的創作。館內安排管理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專門負責奉賢折紙的保護傳承工作。多年來,圖書館縱向設立各級培訓,構建新人梯隊;橫向舉辦比賽展覽,開展交流與學習;開拓結合創新,抓住機遇謀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圖書館在區內舉辦針對少年兒童的“紙有你更精彩”――小玩紙會員培訓及作品展;以“弘揚傳統紙藝文化,爭做折紙小達人”為題,為奉賢區學校送去紙藝主題班會;到上海武警總隊駐奉賢中隊為官兵送去難忘的折紙體驗。以徐菊洪為首的奉賢折紙培訓師資在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師大、青少年活動中心、南橋鎮多家居委會、各鄉鎮圖書館舉辦培訓和講座,培養不同年齡層次的折紙愛好者;在折紙愛好者中選拔骨干,培育薦舉為新一代折紙培訓教師或志愿者。圖書館每年元宵節在“古華鬧春”活動中參與紙藝互動,充分利用世博會、民間藝術之花――“奉賢鄉土紙藝”推廣系列活動等機遇開拓奉賢紙藝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