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孝文化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3-0087-02
地域文化內涵豐富,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學校的內涵發展之路盡在文化育人。而地域文化在文化育人方面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它極具特色、優越性和可持續性。
不斷地向地域文化“問道”,給學校指明了一條不斷前行的路。我校德育體系的建構就是在對地域文化不斷溯源、繼承和發展中形成的。
一、文化溯源:吸吮地域文化營養,汲取教育智慧
1.千秋文脈――提煉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
校史是一所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同時也是透視一所學校的窗口或名片。它是物態化的史料累積,更是人的活動與精神的凝結。一所學校如果注重校史研究,那么其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將發揮巨大的功能。
我校地處柯巖街道仁讓堰,原名“仁讓堰小學”,有著百年的建校歷史,濃濃的地方文化資源孕育了柯巖悠久的歷史文化。核心文化發源地仁讓偃,原名“沉釀堰”,屬鑒湖水系中的一座水利工程。據老一輩相傳,這一段鑒湖的水質,最適宜于釀造紹興老酒,當地百姓也以善于釀酒而名聞遠近。附近一帶的人們,都紛紛到這兒來學釀酒的本領。學成后,就載著這兒的鑒湖水去釀酒,形成了人們之間和諧相處、守望相助、謙讓誠信的風氣,沉釀堰由此而得名。后來,因為“沉釀堰”與“仁讓堰”發音相同,也感嘆于淳樸的民風就叫成了“仁讓堰”。
追尋歷史的腳步,“仁”在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是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對人友善、寬厚等等。“讓”,即不爭,謙虛地禮讓或退讓,是一種謙遜、豁達、高雅的表現。學校通過研究,將“仁讓”凝結成“孝、助、信、禮、讓、慧”六字。“仁讓”的人文品質,需要我們繼承與發揚。
學校的發展歷史,是一筆財富。提煉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能找到一個很好的德育切口,使學校德育有創新、有特色。
2.千年擎天――提煉地域特色中的育人精髓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在德育工作中善于抓住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就能使育人文化獨樹一幟。
“云骨一柱青天擎。”“云骨”是巍然立于柯巖大地上的一柱擎天,是國家4A級風景區――柯巖風景區的重要標志。學校請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老師提煉“云骨精神”,發掘了“云骨”的文化內涵:巍巍云骨,容“志氣、才氣、骨氣、秀氣”于一身,明確了每個巖小學子努力的方向。
德育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學生。我學校位于“云骨”之側,得天獨厚,學生每一年都會進入景區瞻仰這自然奇觀。學校提煉“云骨”之育人精髓,將“四氣”精神融入柯巖教育叢林,也成了順其自然的事了。
3.千錘百煉――匯成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
德育校本課程如何編寫?吸吮地域文化營養,汲取教育智慧,為校本課程開發指明了方向。德育校本課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為目標,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悟,去建立自己的道德價值觀。結合地域文化特色,開發的德育校本課程更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更能體現出學校德育工作的個性。我校研究地域文化為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理清了方向。于是乎,校本課程雛形初現。全書分四大篇章:骨氣篇,愛國愛家,體魄強健,剛正不阿;志氣篇,志存高遠,充滿抱負;才氣篇,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秀氣篇,不驕不躁,靈動儒雅。
二、文化浸潤:吸納地域文化精髓,浸潤學生心靈
1.校園文化浸潤學生的“仁讓”品性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學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同時,也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由于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即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
所以,我校十分注重校園文化的創建,并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是“云骨”四氣精神“志氣、才氣、骨氣、秀氣”,鑄就學校精神。學校的橫聯,班級的爭章園地,校園石文化,無不彰顯著這一特色。二是取自“云骨精神”之秀氣的“仁愛謙讓”,它沉釀芬芳,追求品質,構建了人文校園。濃厚的校園文化讓仁讓精神在校園里顯性,使其更直觀。
2.德育活動踐行學生的“仁讓”品性
德育活動是建立在對因果必然性的認識基礎上的目的性活動,所以,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德育目的貫穿于活動的全過程。因此我們在開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動時,都緊緊圍繞著“仁讓”并以此制定目標計劃。
我校是“浙江省紅十字示范學校”“市紅十字示范學校”“市廉潔教育示范學校”“牽手獻愛心,結對助成才”活動十周年先進集體。學校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把紅十字會的工作全面融入學校的仁讓德育工作中。采取多種活動形式,開展救死扶傷、扶危濟困、尊師愛幼等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的活動,培養了大量的具有“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紅十字優秀少年。
在環境中熏陶,在活動中成長,地域文化不斷浸潤學生心靈。
三、文化發展:弘揚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德育品牌
1.搭建平臺,建立評價機制
德育需要管理與評價,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推動德育文化的不斷發展。作為德育管理者的班主任隊伍需要建設,作為德育被管理者的學生也需要被評價,在評價中獲得信心與動力。
如我校德育體系中的“小導游”品牌,提出了“星級導游”的評價體系,分成“才藝小導游”“智慧小導游”“風尚小導游”“勤快小導游”“體能小導游”五顆星,讓教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大目標得以體現。
管理科學、評價公正又是德育文化維持生命力、不斷發展的不二法門,我校采用“星級導游”評價體系進行德育評價,并由之生根發芽,采用一套新的評價體系來約束、管理學生的品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2.家校聯動,成立家長助力團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家長作為教育孩子的關鍵人物,已經成為國內外教育界的焦點之一。 學校如何利用家長的人力、物力、知識和信息等去為教育服務,成了教育工作者探討的話題。我校根據德育文化發展需要成立了家長助力團。
家長助力團在我校德育工作建設中的優勢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家長的職業優勢。家長職業是學生認識社會的一扇窗口,能為學校教育教學提供多種支持和服務。二是家長的個性優勢。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如果將這些家長的個性優勢資源整合到德育中,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家長的地域優勢。學校德育取自地域文化,而我們的家長往往是最為熟悉地域文化的。
關鍵詞:高等院校;音樂文化;文化產業發展;積極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漸提高,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人們更加追求精神生活質量,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歡快的音樂旋律可以使人們精神愉悅,緩解工作及生活中的疲勞。所以,社會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高等院校的音樂文化產業建設可以促進社會文化產業的發展,高等院校開設音樂專業越來越多,高校的音樂文化促進音樂文化產業的繁榮,帶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提升所在城市的整體社會競爭力。所以,社會及高校的相關管理部門要重視起高校的音樂文化建設,避免一切阻礙高校音樂文化建設的相關因素,為高校的音樂文化建設掃清障礙。高校的音樂文化建設對整個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是不勝枚舉的,在發展過程中,要克服各種困難,保證高校音樂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使社會文化產業可以健康有序地發展。
一、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音樂產業是各個國家對音樂生產制作領域的常規叫法,由唱片公司、音樂制作公司以及銷售發行公司組成,而音樂產品的發行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音樂是最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文化藝術形式,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給大眾生活帶來樂趣,同時可以帶動國家的經濟增長,音樂可以有效地影響人們的精神境界,陶冶情操,對人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如下:首先,我國統一有序的音樂文化體系尚未建成,阻礙了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的正常發展。完善我國音樂文化市場體系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健全的音樂文化市場可以促進音樂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不斷擴展音樂文化的發展空間,實現音樂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國音樂文化市場發育還不夠完善,產品市場、銷售市場不夠發達,文化制作市場也比較滯后,這些現象都會嚴重阻礙音樂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流通,限制了文化市場的深入發展。其次,對于我國豐厚的文化資源不能夠得到充分利用,我國音樂文化資源比較豐富,民族音樂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各個地區所流傳的音樂作品非常珍貴,需要我們來傳承與保護,現代音樂方面,思想流派異彩紛呈,但是這些有效的音樂文化資源很少得到開發與利用。所以,如何開發音樂文化產業,把音樂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是當前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最后,我國音樂文化產業法規比較滯后,在幾年前,就有人大代表提出了議案,建議制定健全的音樂文化市場法規,解決文化管理跟不上的問題,由于各個部門利益的紛爭,職能管理較差等因素,我國音樂文化管理法至今尚未完善。所以,根據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要盡快地提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使得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有法可依,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集中力量推進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壯大。
二、高校音樂在發展過程中的阻礙因素
1.師資力量薄弱。我國開設音樂相關專業的高校比較多,但是缺乏高水平的音樂師資隊伍,與高校的思維認知以及經濟實力都存在一定的關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高校在科技方面的相關專業比較重視。所以,文化類的學科發展不作為主要的發展投入對象,學校不會花費大量的資金來引進高水平的音樂師資力量。許多學校由于教育經費有限,所以無法給學生們配置該水平的音樂指導教師,嚴重影響學生們綜合水平的提高,阻礙了我國高校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只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音樂人才。所以,音樂專業師資力量薄弱是阻礙我國高校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2.資金供給不足。目前,教育界的教育經費比較缺乏,而高校音樂專業所需教育資金投入比較大,給高校的辦學帶來一定的壓力。資金不足的問題嚴重阻礙我國高校音樂文化的發展,與音樂相關的設施不夠健全,資源配置不夠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們對音樂的熱情。而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是未來音樂文化的建設者和主力軍,所以激發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尤為重要,只有參與到教育教學中來,學生才能真正理解音樂的內涵。高校要加大音樂專業教育資金的投入,通過各種渠道融資,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平臺,達到高校辦學的真正目的,實現高校音樂專業學生音樂素質的整體提升,為學生們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與實踐經驗。3.學生自身素質較差。伴隨著我國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音樂人才質量整體有所下降,學生們的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給日后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麻煩,基礎差的學生不能夠領略音樂的內涵,在日常學習中,跟不上教學進程,接受與理解能力差,漸漸地對自身失去了信心,對音樂失去了興趣,嚴重影響高校音樂課堂效率,對高校的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產生阻礙。對于學習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講,要有天賦,要有基礎,要有勤奮的精神,不斷挖掘與探索音樂中的奧妙,積極地掌握音樂文化基礎知識與傳播技能,發揚我國高校音樂文化產業精神,帶動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4.缺乏社會實踐。對于高校音樂專業來講,是實踐性比較強的一門專業,當前的音樂專業教育還是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個性化發展,由于網絡的不斷發展,學生們接觸音樂文化的渠道非常便利,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音樂的欣賞與學習,大學生是推動音樂文化創新與發展的主要力量,一定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走進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提升所學知識的扎實程度,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實踐中發掘自身的不足,高校要加強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提議,鼓勵學生們走出去,提前地接觸社會,為畢業后從事工作或音樂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高校音樂文化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1.促進音樂文化產業的繁榮。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逐漸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所以開始逐漸地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使得我國文化產業市場呈現蓬勃發展的生機。在我國文化產業鏈中,音樂文化占據主要地位,音樂文化比較活躍輕松,可以使人們放松緊張的生活壓力,緩解壓抑的心情,是非常貼近人們生活的一項文化產業。當前,音樂已經成為了人們抒感的工具,高校音樂文化是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的重要傳播環節,高等院校對音樂人才的培養以及發展音樂文化產業占據了支撐的地位,高校在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的同時,把音樂知識進行了有效的傳授,同學們獲取了專業的音樂傳播技巧,掌握大量的音樂專業知識,可以進入相關的文化產業,參與音樂文化傳播的相關事宜,對于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非常有利,把先進的音樂文化傳播給人們,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音樂文化的需求,帶動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音樂文化產業的繁榮。2.提升城市的整體競爭力。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可以帶動整個城市的發展,并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高校音樂文化培養了專業的音樂人才,傳播了音樂文化,帶動著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高校的音樂文化直接影響著所在城市綜合競爭力,積極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的進步,帶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有效提升,實現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整體提升。3.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高校音樂文化是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的核心部分,有效地促進我國音樂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逐漸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經越來越緊迫,音樂文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已經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的音樂文化建設為社會培養了高水平的音樂人才,這些人才把自身的專業知識與社會對音樂文化的需求做了完美結合,從而更加適應了人們的需求,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使音樂文化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形成了健康的藝術氛圍。
四、結語
我國的音樂文化產業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其發展潛力非常巨大。近幾年來,國家教育部門也先后出臺了相關政策,推動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使學生真正地學以致用,解決就業問題,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帶動下,解決了高校的實踐機遇及就業率等問題。對于地方高校來講,要正確認識到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對自身的影響,兩者要相互融合,事項雙方發展的互動,通過共同努力,高校會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區域性的文化產業也會由于高校音樂文化建設而更加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浦彤偉.高校音樂文化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J].黃河之聲,2014,(1).
[2]浦彤偉.在文化產業背景下高校音樂人才的培養研究[J].音樂時空,2014,(3).
一、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
優美的校園環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布局合理的校園建筑,鳥語花香的校園景致,美觀科學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設施……無不給學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觸景生情,因美生愛,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熱愛祖國的高尚品德。學生在幽靜的環境中學習,感到舒心怡神,從而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豐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對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如讀書無用論、金錢至上論、校園暴力文化及各種消極腐敗思想,如追求時髦、得過且過的學習態度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有利于規范學生的行為
健全的規章制度及健康的集體輿論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一定的規范作用。當學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規范及集體輿論的要求時,他就會自我調節矯正。學生有時可能不接受老師的教育,但卻不能反駁同學們的批評,誰都不愿意成為“眾矢之的”。優美的校園環境同樣能規范學生的行為。試想:你會在地面光潔、環境優美的場所亂扔紙屑、隨地吐痰嗎?你會在雪白的墻壁上亂涂亂畫嗎?你會對明亮完好的玻璃蓄意破壞嗎?不會!這些不良行為都會逐漸地減少,最終會慢慢地消失,從而達到規范學生行為的目的。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個性,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交匯
一、高校體育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體育文化,廣義上理解,是體育運動本身所蘊含、圍繞體育運動所形成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
狹義體育文化就是體育精神現象、體育活動相關的社會意識形態、體育活動關聯著的各項制度、組織機構、社會團體等,在以身體活動為基本形式,以身體競爭為特殊手段,以身體完善為主要目標的體育活動過程和活動過程中人的精神生活。
當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之中交匯與分野相統一的亞文化部分。是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教育方向,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借鑒國際先進體育文化,以完成體育教育所培養的專業和綜合人才為使命,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人文體育的素養,培養健康人格,增強健身意識和品德修養,協調人際關系和合作精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樹立健康為本的全部教育活動。1965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的法國人保爾-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理念。他認為:接受教育應當是每一個人從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終身教育是教育定向上的整合。對于具有多樣性特點的校園體育文化,其宗旨主要是培養學生體育精神、體育意識和體育技能,提高體育文化素養,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并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培養接受終身體育教育觀念。
二、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作用
高校體育文化是交匯一體的校園文化中的亞文化,其在育人和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表現為:
1.體育文化重品德。培養良好的品質道德,塑造高尚純潔心靈。高校體育以其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著風華正茂的青年大學生。通過體育活動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適合青年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軌跡,特別是結合各種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和要求,能較全面地實現對青年人的思想品德和個性的培養。
2.體育文化催智力。科學研究證明,長期堅持體育鍛煉能保證大腦能源物質和氧氣的充足供應,使大腦神經細胞得到充分發育。同時,運動能為整個大腦神經系統提供各種信息,有利于提高大腦皮層細胞活動的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使大腦神經系統結構、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運動可以引起中樞神經興奮,使思維記憶中樞得到休息,疲勞消除,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提高學習效率。
3.體育文化助身心。“健康應是在精神上、身體上以及社會上保持健全的狀態”,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最科學定義,闡明了人的健康應包括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校園體育文化中的行為文化,是通過身體運動方式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提高運動能力。堅持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身體機能。校園體育調節學生的心理,通過各種體育手段和方法,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催人奮進,身心愉悅。體育運動培養了集體觀念,增強了組織紀律性,協調了人際關系;消除精神煩惱與疲憊,給人帶來歡愉、亢奮,使人身心和諧、健康。
4.體育文化促審美。加強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體育本身就是一種健與美的統一,體育鍛煉能使體魄健美,體形勻稱,姿態端正,動作矯健。高校體育能以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形式,如健美操、藝術體操等多種體育運動,培養了學生的形體美、動作美、姿態美、儀表美和心靈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了主體自身的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和諧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修養積極性,陶冶情操。
5.體育文化推良習。體育運動促使大學生養成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勤勞勇敢,抗擊挫折。建立良好的個人習慣與健康的生活方式,校園體育文化可為學生營造好的時段、期間、階段性、規律性生活環境,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習慣。處于青春萌動和旺盛時期的大學生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強烈,信息接受與變換快,追求新事物新創舉,校園體育正是通過健康文明的活動充實學生閑暇生活,還在體育運動中受到合理化、經濟化、最優化的技術啟發,對勞動、生存、生活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6.體育文化造氛圍。完全可以這樣說,缺少體育文化的學校,是沒有生機與活力、死氣沉沉的學校;沒有體育文化的學校,也不能稱其為學校。體育文化以特有的形式對學生產生影響,這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達到的。因此,在對學生要求進行普遍體育鍛煉的同時,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從課外活動內容和形式上入手,在傳統體育、民族體育、競技體育、娛樂體育、休閑體育和保健體育等方面大力營造體育氛圍,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占領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這一重要陣地。
三、結束語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必須繼續堅持體育教育的正確方向,有明確的層級目標,繼續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圍繞提高高校學生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個中心,努力建設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具有本校特點和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劉二俠.論高校體育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J].職業時空,2010,(4).
[2] 羅綱.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關鍵詞:校園媒體;文化建設;高校
高校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更是校園文化必不可少的支撐。宣傳激進的精神文化將會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發展,使整個學校的文化風氣逐步提高。
1校園媒體傳播方向和模式
校園傳媒,既是一種媒介機構,把高校和社會連接起來,起到橋梁作用;又是一種平臺,為大學生提供與企業聯系就業的機會。它可以使某家企業創辦的校園媒體,也可以是學校內部自己創辦的,更可以是學生個人或團體組合創辦的。它包含封閉、集中、延續性;容量大;開發成本低;具有文化獨特等特點以下我們將就校園媒體的傳播特點做出總結。
1.1校園廣播
通過在課間休息、午間休息、晚間休息,播放校園廣播,為在校學生創造了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學生媒體人可以選擇廣播的內容,除去一些避諱的黨政內容,國家違反內容,例如,暴力,黃色等不利于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的內容。校園廣播不僅鍛煉了在校學生媒體支持能力,也使得聽廣播的學生收獲到一份額外的知識。現今的校園廣播,已經突破傳統校園廣播的形式,即只能人工在線廣播。隨著科技發展,已經制造出智能的廣播器,可以錄音,并按人們設置的時間自動播放,極大的提高了校園廣播的效率。
1.2校園展板
校園展板,由學生設計制作,其將會展示每月發生在校園的重大事件和國家的重大政策,例如,國家提出的“兩學一做”,學生團體以此為主題,做出宣傳海報或其他有宣傳效果的展品,把它們張貼在展板上,供來往學生和教師觀看。通過校園展板,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到校園內部發生的事件,了解到學校的文化風氣,加強學生對母校的熱愛。同時,也會使得學生了解到我國頒布的重大政策,對我國基本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法律,是每個公民應該做到的事情,而現今大學生對于政治的興趣,下降的趨勢越來越顯著,通過校園展板,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我國政治的掌握水平。
1.3校園外聯
校園外聯是在學校允許的情況下,學生組織的一個部門。它是學校與外加社會商業聯系的商圈。通過學生自主尋找外界商業或政府,或者學校找到外資公司,派出學生,與相應公司部門人員聯系、溝通,并說服他們投資學校或學校的項目,從而為學校獲得資金,并對外宣傳學校。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與社會人士交流、溝通的機會,也為學校增加了聲望,讓更多人了解到學校。同時,外聯部更是學校走入社會的一個代表,在與其他單位進行合作,樹立起學校學生會的招牌,讓各大單位樂意與我們合作,擴大我們學校的影響力和活動開展的社會效應,獲得人氣。
2校園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隨著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已逐漸進入信息化的社會。媒體就傳播信息的重要媒介之一,現今媒體較傳統媒體而言,實現了一秒共享的特點,即世界互聯網化,數據可以一秒上傳、下載。發生在世界某一角落的新聞,全世界都將輕易獲取。同理,校園媒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媒介,對校園文化建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以下是我們對其所起到作用的總結。
2.1為校園文化建設良好風氣
大學生活相當于小型社會,但對于大學生來講,對于社會和自我的認識,仍處于局限的境界。優質的校園媒體將會在高校中引領好的風氣,通過宣傳好的人文知識、文化;幫助學生積極與外界社會建立聯系等,建立起大學生對于自我和社會的認識,并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大學生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也為學校奠定了校園文化的基礎,使得校園逐漸得以籠郁深厚的文化氣息。擁有好風氣的校園,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耳濡目染,培養好的文化和精神,并為學校增光加彩,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前來就學。
2.2為大學生提高能力提供機遇
為校園媒體工作的學生,例如,工作于校園廣播的學生,設計校園展板的學生,還有學生會外聯部的學生等等,雖然他們提供了辛勤的義務勞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廣播主持的能力、設計創新的能力、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等等。不僅為校園媒體工作的學生獲得了提高能力的機遇,其他處于校園的學生,通過學校的名聲而將會獲得相應的工作或者機遇,從而將書本上的知識真正化為實踐和動力。這都依賴于校園媒體的對外宣傳,因此,校園媒體對于校園內的大學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進而對校園文化建設起到了重大作用。
2.3為校園文化建設培養中心人員
在校園中生活得的主體是學生,校園文化作用的結果對象和受益者是學生,而校園文化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學生。通過校園媒體團體進行活動實踐和對新聞的采編,,不僅豐富了校園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使一些大學生通過校園媒體團體的新聞采編活動和實踐活動,來增長對于新聞的辨識能力和活動實踐的能力,并逐步提高他們的能力水平和人格素質,進而為校園文化建設培養中心人員。好似接力棒一樣,一屆又一屆大學生接過校園媒體的責任,主動承擔起建設校園文化的重任,并將良好的學校風氣和校園文化傳承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張斯文.校園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J].長江叢刊,2016(26):224-224.
[2]趙文欣.淺析新、媒介影響下的校園媒體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和作用[J].神州,2013(5):26-26.
一、校史文化是學校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課程資源
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改革,一個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改變了過去國家統一課程模式,變成了國家、地方和學校的課程三級管理,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課程的重點。就其內容而言,校本課程就要強調以學校為主,適合本校學生實際,能夠促進學生發展,充分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特別是要使學生在國家和地方課程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滿足。而學校的歷史文化恰好能滿足這一需要,從內容上講,學校歷史文化是一所學校的文化總和,歷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融匯而成,它包含了學校歷史、文化形態、生活習慣、學校風氣、學校制度、學校傳統等諸多內容,雖然有些并不十分科學,但其先進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對學生了解自己學校的優良傳統、優秀文化、先進制度和理念,激發學生內心的光榮感和自豪感,從而為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打下良好基礎。由此可見,校史文化是學校重要的課程資源和教育資源,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強化校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高了學生對教育的需求,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教育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就和水漲船高的道理一樣,全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會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需求,當人們把這種關系放到一所學校的時候,學校的歷史文化積淀就會越深厚,氛圍越濃烈,學生置身其中就會越有自豪感、成就感和使命感,就越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夠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動力,從而擴大了學生對教育的需求。反過來,就會使學校不斷進行自我提高和完善,有力促進了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學校的辦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強化校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將校史文化的教育經常融入學生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唱校歌,分析校訓的含義,參觀校史陳列館,學習學校杰出校友的學習生活經歷等,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感受、同化、追求,從被動到自發,再到自覺,完成質的轉變,從而促進學校的整體發展。
三、校史文化能有力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的完善
記得有位先賢說過,法律是規范公民的行為,而風俗規范的是人的行為。在學校,校風和學生的生活習慣就是一種特定區域的“風俗習慣”,是一股對學生學習、生活、行為具有規范作用的無形力量,同時也是一股讓人無法逃避的力量,一個學生可以逃避學習,可以逃避錯誤的懲罰,但是他逃不過“風俗”的懲罰,而且是一種來自良心的譴責。這種“風俗習慣”就是一股無形的文化力量和道德感召。
四、校史文化能促進學校的和諧發展
學校的歷史文化對學校師生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一旦形成就會世代延續不斷,只要置身其中,就會產生一種天然的親近,就會有一種趨同的渴望,只有自覺融入其中,才會有一種歸屬感,才能安安心心地學習、生活。同樣,學校歷史文化對家長和學校周邊居民(環境)也是一種強大的輻射力量,家長因為學生,周邊居民(環境)因為有這所學校,在長期的交往中,受到學校歷史文化的影響,對學校了解越深刻就越有親近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情感聯系,就會對這所學校的歷史文化產生一種認同,而且是來自心底的認同,從而自覺維護學校的權利、形象和聲譽,關心學校的發展,最終走上與學校共同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
五、校史文化能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對師生起到行為規范作用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傳統文化教育;作用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1 ― 0144 ― 02
強調指出: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調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他強調,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因此;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立足點,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人文教育氛圍。
一、傳承傳統文化進行全民教育的重大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渾涵、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創造的人類寶貴財富,它在歷史上曾經大放異彩,而在現代化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禮義廉恥,仁德善孝”是其核心內容。明末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廉恥》中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他認為“禮義廉恥”是人立本的根基,是為學做人的根本,一個人若失去了“禮義廉恥”,則這個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同樣如果一個國家失去了“禮義廉恥”則這個國家就失去了立國之基;國將大亂而招致滅亡。因此,他認為,要保持國家不亡,就要讓社會全體成員保有禮義廉恥以使社會道德不淪喪。為此必須重視良好社會風氣的培育。為構建良好的社風氣,重建社會倫理道德規范,他主張開展全面社會教育。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凈化人的心靈,洗煉人格修養,是人的心靈永遠處于澄清真實的狀態,不為庸俗、低級丑惡的思想玷污,進而能主動排除有違傳統文化,及阻礙社會發張的可恥思想的干擾。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這對于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基礎作用。為此,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綱要》強調:在學校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一步豐富中小學德育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目前教育部正在啟動修訂高中階段課程標準,將把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列入修訂內容之中,小學至初中階段的課標修訂工作也會適時啟動。同時,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在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將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導范圍,定期開展評估和督導工作。在高等教育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統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在教育內容上,《綱要》指出:加強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人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主義關愛教育;以“正心篤志,崇德經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著力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和健全人格。在小學低年級,以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啟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在小學高年級,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為重點。開展認知教育,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在初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為重點,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引導學生認識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在高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舒張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從源頭上凈化民心民風,培育新一代的社會公民。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時間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指周秦到清中葉這三千年時間里,中華民族的創造文化;有的學者認為,這是自古至清晚期以前,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涉及到全社會每一個成員與每一個國民,每一個單位息息相關。因此,要想搞好這項工作,必須發動和各個機關單位,把一切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群策群勵,努力做好這一工作。
二、高校圖書館助推傳統文化教育
高校圖書館是知識儲存器,蘊含豐富知識。當然也蘊含大量傳統文化的寶庫,它既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充分自主也可與社會溝通,為全社會學習傳統文化提供充分條件,使傳統文化教育得以長期堅持下去。其次,高校圖書館具有豐富的館藏,形式多樣,種類齊全,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多樣性,以及良好的學習環境,文化氛圍濃厚,擁有一批對傳統文化學有專長的專家教授隊伍等優勢。
1.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
高校圖書館得天獨厚,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內容廣泛,種類齊全。既包含文史哲教育等方面的社會科學,也包含數理化、生物、天文等的自然科學方面的書刊。既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也包含外國的文化,構成了高校文獻信息的信息資源中心,能充分滿足高校師生以及社會成員學習創新文化的需要。
2.擁有系統性和多元性的豐富館藏。
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豐富,且在引進書刊,資料時視野開闊,資料先進。由于讀書層次不同,所從事的專業不同,查閱文獻資料的目的不同,因而,高校圖書館館藏的傳統文化書籍層次不同,種類各異,數量豐富,足以滿足全校師生及各種社會成員學習傳統文化之需。
3.良好的閱讀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
近年來高等學校,經過新建改建工程,使校園環境變得更加寧靜、優雅、舒適,更宜與從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同時館方為重視讀書并愛讀書的人提供寬裕和諧的人文環境,有利于人們潛心鉆研學問及互相交流,大有益于人們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4.擁有一支客觀的專業隊伍。
高校圖書館擁有一支數量大、質量較高的專業隊伍,經過長期工作實踐及不斷學習有關知識,他們文化及專業技術水平不斷的提升,可以較好地幫助讀者使用檢索工具,使讀者能更深入、更迅速準確地查閱所需內容,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為了更深入地學習傳統文化,高校圖書館可以定期開展知識競賽;不同層次的講座、讀書演講、專家專題講座,以及開展論壇等活動,激發人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從而促使高校圖書館在傳統文化教育中能夠充分釋放出正能量。
三、高校圖書館助推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1.以大力宣傳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來助推傳統文化教育的進行。
為此,高校圖書館應采取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全方位的宣鞔統文化教育的意義,以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氣氛,諸如可通過報刊、電視、網絡、博客、QQ群、微信等多種方式來進行宣傳,也可面向社會進行組合字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例如讀書講座、演講比賽、好書推薦等方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宣傳,使社會成員充分認識圖書館,走進圖書館,以助推其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此外,為了提高廣大讀者、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自覺性和興趣,可以有選擇地將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句,及千古不朽的警句寫成條幅張貼在圖書館閱覽室及學生自習室的墻壁上,亦可將相關座右銘置于學生閱讀桌上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傳統文化知識銘刻在讀者腦海中,經久不忘。
2.高校圖書館應與社會各界互動,來助推全民的傳統文化學習。
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和現代化的閱讀設施,且環境優雅學術氣氛濃厚,并擁有一批有著一定造詣的專業人才,這些條件都令人刮目相看,可以吸引更多的社會成員慕名前來就讀,產生令人矚目的學習效果。因此,高校圖書館有必要與有關政府部門,宣傳媒體,教育機構,各級公共圖書館和社會各界加強互動、溝通交流,從而實現資源共享,相互協作,發揮自身的優勢。
3.通過向社會開放,助推傳統文化教育。
高校圖書館雖然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但相對來說卻處于一個比較封閉的狀態,而不為社會人士了解,這對圖書資源實在是一個不應該浪費的浪費,因此,高校圖書館迫切需要向社會開放,吸引更多的社會成員走進圖書館,認識圖書館,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從而提高高校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高校圖書資源的社會認知度。
綜上所述,高校圖書館由于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使它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無論是對于學校師生還是對于整個社會成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圖書館全體成員,要積極努力工作,為傳統文化教育事業貢獻正能量。
〔參 考 文 獻〕
〔1〕李清華.中國傳統人文教育思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利用教材中動人篇目同樣可以使學生感悟到人文素養的力量。小學語文范文中,《月光啟蒙》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農民出身,卻在母親潛移默化地影響下熱愛生活、熱愛藝術,并且對此孜孜不倦地追求,最終使它們融入詩里,成為一抹化不開的情感。從作者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他對母親難言的愛,他以為當他成為詩人,就能用世界上最簡短、最美麗、最動聽、最無聲的形式傾盡對母親的愛,可當他看見母親已經患有老年癡呆,坐在椅子上數著從前的日子的時候,他知道除了繼續自私無償地承受母親給予的愛之外,其余的都不過如新綠下的露水,如此蒼白。課后學生會由此聯想到自己母親、父親,他們辛勞度日,為自己傾盡所能,有感而發,內心開始感受到父母無聲的愛和生活的點點滴滴。良好的情感基礎是人文素養的起源。之后教師乘勝追擊,布置如《媽媽,請讓我愛你一次》《發現生活中遺忘的愛》等題材的作文,結合學生真情實感和生活點滴,使文字表達情感,從而完成一次人文素養的認知和積累。
二、培養自省素養:強化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與創新
1.培養學生疑問意識具有獨立自主的行為意識也是人文素養的本質之一。如在班內設計“老師,我想對你說”信箱,鼓勵學生使用信箱與教師交流,在課堂教師應該以鼓勵式教育為主,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系。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的自主交流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培養了學生敢想、感問的性格。逐漸地形成自主獨立性格的基礎。自主獨立的性格是人文素養中寶貴的內容,它使得日后學生能夠確立并且堅守自身原則,樹立并且積極實現自身價值和目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原動力。2.樹立學生創新意識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古訓告誡我們擁有獨立意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就如對《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的教學,合理借用主人公普羅米修斯的行為去鼓勵學生為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去堅持,培養自己堅忍不拔的意志,為理想、為公證、為真理去奮斗。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創新、解放天性,而非過度關注成績本身出現的問題,根據學生成績起伏透視出學生心理變化。教育的根本在于為學生的天性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引導其向著正確、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培養積極素養:發現人文之美,以樂觀的態度擁抱生活
【關鍵詞】 校園文化 技校語文教學 相輔相成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又與校園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文化素養,需要豐富的文化底蘊作支撐;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需要多彩的文化載體做保證;幫助學生學會積極、主動、健康的發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熏陶、浸潤、哺育。
滿足學生文化的需要,是滿足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技校語文教學的發展還較慢,有的技工學校一心抓技能教學,忽視了學生文化(心理)的需求,有的技工學校把語文課作為的調味品,只是把它作為補充專業課的一種手段;有的技工學校根本忽視其客觀存在;有的技工學校雖然也在抓語文教改,但僅僅是刻意為了服務于專業課而使語文課堂面目全非。
基于以上現實,本文試圖結合技校語文教學實際,在技工學校校園這個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努力探索一條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快捷方式,以此激發師生的參與熱情,促進技校語文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整合,從而達到既可提高技校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益,又可加快校園文化建設的步伐之目的。
1.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群體文化的一部分,是根據企業文化的理論內涵,結合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特點提出的新觀點。它是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教師、學生面對相同的校園環境,通過共同的教學活動、生活方式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逐步形成某些相同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表現出獨特的信念、作風和習俗。把校園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它和廣義的文化概念一樣,由三個層次組成:核心層是指觀念形態的價值觀、人生觀及行為準則,通常稱為校園精神,體現在學校的辦學思想、目標體制等方面;中間層是呈行為形態的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的教學方式、學習氣氛、工作態度等,通常稱為學校校風,充分體現在教師、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層是物質形態的學生形象、校容校貌、教師儀容等,通常稱為學校形象,它是校園精神、學校校風的外在表現。校園文化是和“學校”這個載體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它為學校教研及其它管理工作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健康的精神風貌。不僅形成強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驅動力,幫助教工學生認識工作意義和學習目的;而且可以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及行為準則,通過自覺的行為達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協調的目的。
技工學校與普通中學的培養目標有所不同,它主要培養中等專業技術人才,把學生培養成為既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專業知識,又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中級技術人才。近年來,國家把發展職業教育擺在了突出位置,明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方針,實現了職業教育辦學思想的重大轉變,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眾多、務實的好政策,職業教育的基礎能力、規模、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特別是在十七大召開之前,出臺了溫暖人心、鼓舞人心、大快人心的國家助學金政策,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了面向人人的教育。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提出了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并有一系列支持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惠民政策。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較多的學校都能抓住這個大好機遇,圍繞技工學校這個特色去建設,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環境育人功能,提升文化品位。
2.技校語文教學與校園文化的關系
技校語文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的。
一方面我們語文教學應對校園文化起到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優良的校園文化對優質的語文教學也起到促進作用,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作為一種交際工具、文化載體,語文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對于技校學生來說,語文課擺脫了應試教育的桎梏,更能顯示出其優雅、舒展的魅力。她好比是戲劇的腳本,學生通過閱讀、背誦,進入角色,走進課文作者的感情世界,從而走向課文作者;通過體驗、寫作,進入現實生活中的角色,進行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和人文素質。語文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她更能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學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談,獲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發和對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謂移步換景、鋪墊那種理性分析無法望其項背的深刻內涵,這是語文學科獨具的得天獨厚的魅力,她以深厚的人文內蘊去吸引和感染學生,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豐富了校園文化活動,營造人文教育的濃郁氣氛。
而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優質的技工學校的語文教學也起到促進作用,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標語格言、名人畫像,對學生是一種示范、一種教化、一種激勵、一種熏陶。如在我校校園里,校園文化的氣息撲面而來:“好學生的定義”(即凡是入學的新生都是可以健康成長的好學生,凡是有進步的學生都是好學生)、“管理決定素質,素質決定前途”等宣傳標語,就醒目地張貼在教學樓宣傳櫥窗上方;“令行禁止、文明禮貌、全面發展、一專多能”的校訓主題詞也赫然彰顯于校園;“只要努力就能進步,不斷進步就能成材”的勉勵詞洋溢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學校實現無重大違紀日紀念牌、校風質量指數牌以及好人好事、拾金不昧的公示牌屹然設立在升旗臺的上方和兩側,使學生一進校園就能感受到我校富有特色的育人環境。同時,通過在校園廣播站,開辟的校內新聞、走進直播間、校園論壇、生活之友、點歌臺等專欄,都為加強學生的自身教育、自我管理營造了健康、寬松和諧的環境和氛圍。此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班級文化、走廊文化、板報文化建設的新形式,使校園的每一面墻都能激勵人向上,每一個角落都能發揮育人的功能。在他們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勤勉、進取、勵志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語文課堂學習的興趣自然也就隨之而來了。
3.在技校語文課中滲透校園文化的嘗試性實踐
語文知識的多少對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高低有重要影響。技工學校培養的學生不應只局限于會熟練地掌握各種機器的性能、操作方法等枯燥的技能,經歷單一、思想單純、生活單調的技校生也需要思想的啟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鑄煉。因此,技校語文教師應注重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人類高尚精神的陶冶,從而使我們將來的技術工人在身懷絕技的同時也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品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通過語文課的滋養和熏陶,使他們于潛移默化中修身養性以至終身受益,不至于在現代大眾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我首先在我所教授的文秘專業班里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對課程的設置做了一些適當的調整。我把課文教學分為聽力訓練、說話訓練、讀誦訓練和影視欣賞四個單元。在每個單元教學之前,告訴學生學習的要點和目的以及測試的范圍,以便讓她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目的地去掌握知識并逐步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將人文精神滲透其中,并試圖把課堂氛圍調動得更生活化、更通俗些。例如:
在《項鏈》課堂教學中,我運用了討論式教學方法。在引導大家理解了課文內容,找到了文章主旨之后,我進一步把主題引申開來,提出問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像瑪蒂爾德這樣一位愛美的女性,她忘我地追求美、靠近美,而等待著她的只是一個啼笑皆非的悲劇。我們應該怎樣評價這位女性?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處的社會中,我們周圍是否也有類似的現象?學生思考、討論后,爭相回答:
“十年的時間,使她由一個美麗動人的女子蛻變成一個干練的婦女。這十年,是不是也能洗凈她心中的那份虛榮呢?”
“她誠實守信,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打擊,這股強烈的自尊心值得我學習。她應該懂得珍惜所擁有的。”
“我們要適應環境的變化,認真去對待生活,這樣才能快樂過一生,而不像瑪蒂爾德一樣,總是夢想不存在的東西。”
“作為技校生,我應該找準人生目標。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來創造財富,不能圖一時的利益而毀了自己的一生。”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烏云過后還是一片陽光燦爛的天空,我相信瑪蒂爾德經過這件事,會變得更堅強、快樂!
“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能退縮。要勇于承擔責任,要對他人對自己負責。”……進而有學生談到了美的價值取向,他們認為有的同學喜歡打架斗毆,且屢禁不止,不是因為這些學生會從打架斗毆中得到什么益處或愉快,主要原因是他覺得敢于打架斗毆是一種勇敢無畏的表現,可以讓別人覺得自己有面子、有風度。這說明這位學生錯誤地把打架斗毆看作是一種美的行為去追求。再如有的學生學著大人偷偷地吸煙,這也不是因為他會從中得到什么,而是他覺得吸煙有風度;有的學生喜歡在大家面前搞惡作劇,引起大家轟堂大笑,也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做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實現自己的價值。有同學還提出了技校生談戀愛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對自己今后的成長環境不利的事情。也有很多同學舉出了與以上現象相反的正面事例,這些無形中使學生提高了認識,增強了是非觀念、審美觀念。課后,看到學生意猶未盡,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排練《項鏈》劇本,選出最佳演員,參加了校園大舞臺的演出。
由于網絡文化的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在讓學生利用網絡擴大閱讀、增長知識的時候,如果不及時發現問題,堵塞不良文化的侵襲,給青少年學生帶來的危害是不堪設想的。因此,我在課堂上嘗試了一次以"學生上網利弊論"為主題的辯論課,之前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準備辯論材料,讓學生就上網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襲現象展開交流討論,由學生自行分組(正反方),經過課堂激烈的辯論后,由教師作最后小結,引導學生正確運用網絡,并共同探討抵制辦法。
《荷塘月色》一文講授結束后,本人在課堂小結中對學生講了這樣一句話:“希望同學們能像朱自清先生一樣,心里總保留著一片荷塘,當你感覺頗不寧靜的時候,看看那亭亭的葉子,宛如明珠般的花朵和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讓自己疲憊茫然的心靈得以釋放,并暫且享受片刻的寧靜。”
此外,我充分發揮學校的圖書資源的作用,每2周去一次閱覽室上一次閱讀課,課前讓學生準備好讀書筆記,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同時明確要求。課外經常開展“讀書比賽活動”“讀書知識競賽”“講高技能人才故事”等活動,誘發學生讀幾本好書,讓學生自擇喜歡的名句格言作為座右銘,從而培養健康的情操。這一切大大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師生逐步共同營造了一個人人關注社會、留心生活、愛校樂學的前所未有的優良的靚麗的校園文化,大大促進了語文教學,并從而促進了各科學習,推動了校園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十分強調學習過程中經驗的重要性,特別是學生的已有經驗及先前知識。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學校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他們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學校,校園文化最好讓學生感受到是他們親手營造并可以傳承下去的。這樣,他們才會投入最大的注意力。實踐證明,在技工學校里,語文課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在對生活與人生的感悟中融入到校園文化中,融入到校園大家庭里,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自我。語文課之于技工學校校園文化,猶如廣不可及荷塘中的那株紅蓮,又似漫天紛然細雨外的那抹青綠,她既有入世的執著,又有出世的清逸,即便無法逃遁塵世,也如蓮花般不蔓不枝,她以其高潔至美在俗世的洪流中獨善其身,并給予我們些許清涼與慰籍。
參考文獻
[1] 維果茨基:《建構主義與教學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