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森林資源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世紀90年代,在探討政企分開的背景下,提出了政資分離問題,即把政府的所有者代表職能與公共管理者職能分開,由新組建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行便后一種職能,政府各部門不再直接經營管理國有資產,這被認為是政企分開的前提。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了針對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這些措施推動了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改革。而包括國有森林資源在內的資源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則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而明顯滯后,體制依舊,問題依舊。因此,必須針對森林資源管理的特點,建立國有森林資源管理的新體制。
一、世界各國森林資源管理的特點
世界各國森林資源管理從其演化過程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森林資源管理始終是各國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之一。森林資源管理的目標是:實現國家對森林資源的所有權及控制權;維持林地的森林覆蓋和可持續生產能力,保護國家生態安全;以一種平衡的方式滿足國民經濟對森林產品與服務持續增長的需要,充分發揮其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效益。
2.森林資源整體性特點越來越得到承認和尊重,各國越來越依靠行政、經濟、法律、社會、技術以及科技等手段對森林資源進行綜合協調管理,從以木材生產為主的管理向多用途和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方向轉變。
3.盡管各國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各異,不同所有制的管理模式也不相同,但一個共同點是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產權管理、公共控制管理和森林經營管理相結合。
二、建立新體制框架的基本原則
根據上述特點及傳統森林資源管理體制的弊端,國有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堅持林業主管部門對國有森林資源的整體管理與綜合管理。中國現行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采用的是部門管理及中央與地方分級管理相結合的模式,這一模式直接導致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分離。這種分權管理導致地方保護主義泛濫,亂砍濫伐屢禁不止,造成國有森林資源的損失和浪費。
森林資源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是必須傳承的自然遺產。國有森林資源的壟斷性, 決定了對其管理應當實行統一的所有權管理。應在繼續堅持由林業部門代表國務院統一行使森林資源公共管理職能和所有者代表職能的同時,實行管資產、管人與管事相結合,摒棄中央與地方分級管理、條塊分割的模式,建立統一的、實施垂直管理的國有森林資產管理新體制。以林業主管部門為軸心,責無旁貸地落實和負責國有森林資產的經營、監管和處置。
不僅分級行使出資人的改革思路不符合國家利益,在林業部門之外建立新的國有森林資源資產管理機構也不切實際,因為森林資源管理的主要工作與林業部門的職責并無二致。
2.產權明晰,責、權、利對稱。在具體確立森林資源產權制度時,通過實現國家層次上行政管理者職能和所有權職能的分離、國家和企業層次上資源所有權(最終所有權)和經濟上的所有權(法人財產權)的分離,確立國有森林資源的所有者主體和權責,使國有森林資源產權關系明晰,責、權、利對稱。在森林經營單位中,林業主管部門內的相關機構作為出資者依法按照明晰的產權關系取得資產收益權、重大決策權和選擇經營者的權利等,按照市場經濟下的市場運行規律來運營其資產,促進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三、模式設計
目前,國家對資源性資產的監管及改革,并無明確的思路和規則。可借鑒的模式有以下幾種:
1.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三層次模式。這也是我國正在實踐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該模式第一層次是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該機構不是政府部門,而是一特殊的法定機構,政府委托其專司管理國有資產。第二層次是國有資產營運機構,包括國有控股公司、投資公司、資產經營公司等,也可以是直接授權經營國有資產的大型企業集團,但不能是行政性的翻牌公司。第三層次是國有資本投資的企業,包括國有全資、控股、參股企業,分別隸屬于各國有資產營運主體,與政府部門完全脫鉤,按市場原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
我國森林資源管理的實際情況是,因其專業特殊性及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大意義,一直歸屬部門管理。如果在系統外再建立一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這樣不僅會使機構更臃腫,且更不便于集中管理。因此,該模式不適于作為國有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架構。
2.國外國有資產管理的兩層次模式。國外許多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一般并不需要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多采用兩層次的管理模式,即政府將國有資產直接授權給國有企業,政府按不同方式直接管理國有企業,不設中間層進行產權經營。這種模式委托層次少,國有企業享有的自更大一些,在面對市場時能更為及時有效地做出決策。
顯然,不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國家建立國有森林資源主要不是出于經濟上的考慮,而更多的是生態上的考慮,對國有森林資源進行更直接的控制,更能體現國家目標。因此,這是一種值得借鑒的管理模式。
3.林業發達國家國有森林資源管理模式。國外林業發達國家的國有森林資源管理多采用兩層次模式,依管理機構的性質和任務大致分為兩類。
A.政企合一模式。即政府林業行政管理機構既是職能機構,又直接經營國有林。美國、日本、英國等國皆屬此種模式。
B.政企分離模式。即政府林業行政管理機構純屬職能機構,不直接經營國有林,而是由相應的企業性機構經營,接受職能機構的監督。瑞典、法國、奧地利、加拿大、新西蘭、印度等國均采用此模式。其特點有二: 一是職能機構只管林業方針政策,不直接經營國有林;二是企業具有法人資格,按企業會計實行獨立的經濟核算,走企業化的道路。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森林資源管理;應用
前言
森林資源屬于可再生的資源,該資源是由多種多樣的植物組成,一般情況下森林資源的生長周期比較長久,地形較為復雜并且具有比較特殊的變化規律。目前,森林資源的管理與決策幾乎都與其空間位置有關,而傳統的森林資源管理方法缺乏直觀性,為林業部門的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
通過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可以將區域內的森林資源信息,包括林種、樹種、土壤、坡度、海拔等信息與空間位置一一對應,并以地圖的方式直觀地展現出來。地理信息系統還可以將林業部門實際業務與空間分析相結合,為林業管理者在決策上提供科學可靠、及時有效的信息,為森林資源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由此可知,地理信息系統在森林資源管理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能夠更好、更合理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和利用,促進林業的經營管理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1 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是以地理空間數據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操作、模擬、分析和顯示。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有效且準確地分析,該系統包含地理、環境、計算機、空間以及管理等技術,屬于新興的邊緣學,它的優勢在于對空間信息的管理與分析。目前,地理信息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國土調查、森林資源、水利建設、城市規劃等多個行業。
2 地理信息系統在森林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2.1 地理信息系統在森林資源檔案管理中的應用
森林資源檔案管理屬于森林資源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最基本的內容。地理信息系統能夠為森林資源檔案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能夠將森林資源中復雜且數量龐大的信息進行分類且有效地管理,另一方面能夠對森林資源信息進行空間分析及規劃,大幅度提升森林資源的利用率。
就目前而言,森林資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統主要是采用地表模型與森林資源矢量數據相疊加,以地圖的方式直觀地進行展示。通過對森林資源數據的不斷更新,可以做到對森林資源的動態管理和監測,從而可以做到更真實、更直觀地把握森林資源的狀況及變化。
2.1.1 實現數據一體化查詢
地理信息系統能夠將森林資源信息,森林面積、森林蓄積、森林類型、林種分布、樹種結構、林齡結構及變動情況等信息以地圖的方式直觀地展現出來,同時實現森林資源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的雙向查詢。例如可以通過地理位置來查詢該位置下森林資源的屬性數據,包括林班號、小班號、林種、樹種、土壤等情況,也可以通過森林資源的屬性數據來查詢該類森林資源的地理位置以及同類森林資源的分布情況。
2.1.2 實現空間圖形與空間屬性同時更新
地理信息系統優勢在于對空間信息的管理與分析,且空間圖形與空間屬性是聯動的,如果空間圖形數據發生變化,那么空間屬性數據也會隨著空間圖形數據的變化而變化,實現空間圖形和空間屬性同時更新。例如在修編森林資源圖斑的同時,圖斑的面積也會隨之進行變化。
2.1.3 實現資源統計的數據表格和圖形一同輸出
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對空間數據庫進行管理的強大功能,利用系統中的空間數據分析功能能夠做出許多森林資源數據相對應的統計報表,如林相圖、森林資源分布圖等,與此同時,能夠將原先繁雜的林業專題圖簡單化,快速將多種林業方面專業的專題圖形進行編制,方便查詢、保存以及更新相關的數據,從而提高林業部門技術人員的工作效率。
2.2 地理信息系統在結構調整方面的應用
2.2.1 在林種和樹種的結構方面的調整
地理信息系統能夠將自然環境保護區域、防護林、防火隔離帶等區域進行合理劃分,并以圖形方式進行展示。根據森林資源的分布特點、分布情況以及社會對其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并根據森林資源不同的空間分布情況進行合理布局,例如對水源的涵養植物、具有經濟效益的樹木以及生態防護樹木等進行合理布局。
2.2.2 年齡結構調整
根據森林資源的樹木生長時間或者階段的經濟效益、森林生態效益、地形、地貌以及土質等自然條件的空間分布特點,采用地理信息系統以及相應的管理技術來將樹木的年齡等方面進行合理調整。在將森林資源樹木年齡進行合理調整后,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綠化造林,減少土地荒廢的現象,加快森林中樹木的成長,保證每個區域的樹木年齡合理化,從而使森林資源能夠充分發揮經濟效益。
2.3 地理信息系統在森林資源政策管理方面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可以作為森林資源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統,讓地理信息系統將森林資源作業報批、樹木生產計劃以及資源計劃審核工作等做好合理規劃。保證森林資源的作業項目能夠得到審批,順利開展該方面的工作。
地理信息系統作為綜合性較強的管理系統,在一定程度上能在對森林資源的政策管理方面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能夠作為森林資源政策管理的重要科學依據。地理信息系統能夠對相關信息進行準確地計算、有效地分析以及形象地模擬展示,可以為森林資源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或者困難提供有效的解決辦法以及關乎政策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2.4 地理信息系統在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方面的應用
2.4.1 限制樹木的開采和砍伐
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統,結合地域特點、林種優勢等信息對森林資源采伐方面制定合理且有針對性的采伐計劃,確定采伐樹木的面積、范圍、樹種、方式、采伐地點以及采伐目的。
2.4.2 造林規劃
采用地理信息系統制作相應的森林樹木分布圖表,對森林地形特點進行有效分析,并且結合森林資源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生長的樹種以及樹種適合生長的區域。
2.5 地理信息系統在森林資源預防災害方面的應用
眾所周知,森林火災以及病蟲災害會對其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必須對這些方面進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來對森林資源進行網格化管理。首先將森林資源分為多個管護責任區,為每一管護責任區設置一名或多名森林管護人員,森林管護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過以編緝短信、電話報告等方式,對管護責任區內發生火情、火警、森林病蟲害,以及破壞林地、林木等森林資源的事件進行報告。在接收報告的同時,地理信息系統中立即顯示發生災害管護責任區的位置以及災害情況,方便林業部門領導能夠及時做出決策,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3 結束語
地理信息系統在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中逐漸占據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地理信息系統不斷完善、規范和改進,地理信息系統在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中的應用范圍也會越來越廣泛。
參考文獻
[1]王祥.地理信息系統在森林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廣東科技,2014(8):169-170.
【關鍵詞】: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地理信息系統
【引言】:森林資源經營業具有用地廣闊、生長周期率長,生態系統結構錯綜復雜,森林資源在于地表層等特點。我國大部分的森林管理都與空間位置有關,采取傳統的方式制定管理決策,欠缺直觀性和決策過程的可視化,給森林資源的經營和管理帶來了很多困擾。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基礎,很好的解決了森林資源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處理、顯示表達和各類林業用圖的制作等方面問題。
1.現代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1.1地理信息系統
在現代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信息系統中,地理信息系統作為組織、應用其他空間信息技術的一個載體,包括基礎的空間數據輸入、儲存、管理及空間數據處理與分析。
1.1.1建設森林資源經營和管理信息系統運用所需要的數據,按照所建立的數據類型分為:空間數據、屬性數據,同時還涉及到文檔數據、信息共享數據與無數據管理而需要的元數據。按照數據的用途分為:基礎數據和專題數據。
1.1.2空間數據的處理分析功能具有一些基本操作功能,包括地理信息查詢和分析功能,除此之外,還需要具備地圖制圖與輸出的功能,包括地圖符號設置、地圖注記配置、統計專題圖制作、地圖投影變換、三圍地圖顯示和繪制等。
1.2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1.2.1模型庫決策支持系統中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信息系統占有重要的位置。管理者不僅僅是直接依靠庫中的數據進行決策,很大程度上還需要依靠模型庫中模型進行決策。森林資源有著明顯的時序特點,現實中所擁有的各種數據其實都是過去發生過的事實,所以現在所使用的數據其實也是過去已經記錄的數據,利用這樣的數據去面對現在或未來的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信息系統是非常不科學的做法。現代的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具備著應用模型的分析能力,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工具和數據,針對某一類森林經營管理的模擬,為管理者提供評價、預測、管理和決策所帶來的信息。
1.2.2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專家知識庫建設
對于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信息系統這樣大型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來做決策,并且在決策過程中需要依賴森林資源現狀和以往的經營,以便管理者們提供各種各樣的優化方案,幫助管理者做出最科學合理的決策方針。而這些系統經驗都是來自專家知識庫,因此專家知識庫是現代森林資源與管理系統的必要組成部分。對于森林生長的特點,生長周期長;對人類的環境影響也是長期有效,導致專家知識庫是靠著大量長時間記錄獲得證實和體現。
2.系統主要功能
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信息系統具有地理信息系統的一些數據編輯、地理信息查詢與分析和地圖制圖與輸出等基本操作功能外,還具有以下3個主要功能:分為專家咨詢、輔助決策和預測預報。專家咨詢是運用專家知識庫展現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為客戶們提供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的專家知識性咨詢;輔助決策是利用專家知識庫,建立森林資源領域模式和知識規劃,確定綜合因素展開優化配置,并且生成相對于的分析圖紙,采用砍伐設計、造林規劃等方案制定評價,提供輔的決策;而預測預報是根據系統模型庫中的模型,分析綜合影響因素,為森林各類自然災害,林業規劃做出針對性的預測預報。
結語:
綜合上述,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林業產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在林業產業中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目前大部分的森林資源依舊停留在空間數據的采集、存儲、管理、查詢、分析、顯示和制圖的水平,而空間分析能力就比較差,缺乏對于復雜空間問題決策的支持能力,很難滿足現在社會對于森林資源的需求,幫助決策者明確所規定的目標,本文為了能夠完善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對此整體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分類說明了信息系統的建設:地理信息系統;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人機交互系統建設,榱四芄桓好的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麗華.區域森林主要災害與空間結構關系的適應性評價方法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6.
[2]白降麗.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相關規范的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7.
[3]王佳.基于領域工程和構件技術的林業GIS系統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9.
[4]唐代生.基于螺旋模型的區域森林資源數字規劃研究[D].武漢大學,2010.
1 研究背景
我國包括全球面臨著森林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顯著,例如:由于森林遭破壞,使得碳、水失衡,氣候失調,自然災害不斷增加;過度砍伐,使水土不能有效保持和水域有效營養流失,旱澇成災;過度森林資源砍伐,使生物生長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資源的不斷減少,環境遭破壞,農作物生產受嚴重影響,而且森林木材產品來源減少,這些都增加了我國山區,特別是林區居民的生活、經濟上的巨大壓力,甚至最終會使人類生存和繁衍受嚴重損壞。由此可以看出,森林資源的銳減已經成為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阻礙,為解決相關問題,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國家都對保護森林資源采取相關措施。
1980年起,一些國際組織,如:國際野生動植物瀕危和貿易會議、熱帶林業行動計劃、巴西熱帶雨林保護行動計劃等,就開始致力于協調和調整林業方面的政策。在1992 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著重強調了保護和發展森林的重要性。
而我國在1998年出現了長江、嫩江特大洪災后,中央政府提出了:實施禁伐和逐步禁伐天然林的重大戰略,使森林資源保護真正成為中心上。我國NFPP在1998年開始在部分省區試點運行,在2000年啟動了于黃河上中游、長江上游、東北等地區啟動重點國有林區NFPP。由此我國的順利資源保護工程正式逐漸展開。
2 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簡述
在人們一般概念中是:森林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它是大家共有的。人們對森林的認識,是伴隨著人們利用和開發森林而出現發展的,很少有人把森林看做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來對其應用。而森林資源一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細則》規定:“森林資源,包括林地以及林區內野生的動物和植物”。筆者認為:森林資源是森林及其林地等有機物的總稱。而翟中齊提出森林資源是以喬、灌為主體,由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綜合體,能為社會提供木材和其他各種林產品、副特產品,并具有保護環境功能的地域或者空間。[1]
協調發展:區域PRED系統(即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系統)中諸要素和諧的、合理的、使總效益最優的發展。[2]它的核心是自然環境與人類使用的一種平衡,又是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動態平衡。其內容豐富多彩,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其解釋,但其核心只有一個:協調發展是人類的使用和生態環境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是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動態平衡。而在核心基礎之上我們可以找到協調發展所包含的內涵:共同的、可持續的發展;相互之間促進著發展。而從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看:協調發展并不是絕對的,它是相對而言的,經濟與環境的協調是有一參考系統存在的。而且滿足人類需求的發展是可以在環境接收的極限內進行的,環境和發展以達到持續發展為目標。
3 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可行性
在討論我國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可行性時,我們必須首先對我國森林資源的外部機會與威脅、內部的優勢與劣勢有全面的認識。因此,筆者現在采用SWOT方法對我國林區做簡要分析。
在我國林區內部優勢(S)是:我國林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環境優勢(尤其是非木制資源);而且我國公民具有強烈的保護森林資源、社會經濟發展的愿望;我國具有相對充足的勞動力;我國具有一定的管理經驗和傳統知識、技術。
林區內部劣勢(W):在林區生活居民經濟收入太低,產業結構有單一,致使居民對森林資源依賴性太強;在林區生活居民上學困難,致使居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傳統落后觀念較重;林區居民還在使用傳統管理體制,致使當地經濟發展滯緩、開拓性較弱。
林區外部機會(O):我國在很早以前就確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許多國際組織不斷關注和支持森林資源保護;國家在不斷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政策支持;通過國家對森林資源保護教育推廣,人們保護森林資源意識不斷加強;國家在加強通過社會資金和技術含量高的技術來保護森林資源。
林區外部威脅(T):通過森林禁伐和限伐,使得當地傳統生產方式受影響,人們經濟收入急劇減少,勞動力出現富余現象;社會市場經濟影響傳統的林業管理系統。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內部優勢與劣勢并存、外部機會與威脅明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克服弱點、回避威脅”。[3]
從SWOT的簡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追求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是我國現正發展經濟的主要目標,而且則以目標是可行的,也是可以實現的。
4 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建構
在歷史上我們看到過許多文明的的興起,但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古文明因為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失衡而消亡。諸如:曾經輝煌無比的文明古國――古巴比倫王國,它是世界上最早文明發祥地之一。但由于當時人們大量破壞河流上游森林,引起下游災害頻發而失去控制,主要農耕經濟嚴重受損,最后國家消亡。還有瑪雅文明的衰敗、古印度文明的消亡、我國黃河流域古文明衰亡等等。在一個個中外古今實例下,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努力不重蹈覆轍。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建構就是在努力協調還經濟與森林環境之間關系,這是必然要做的,也是必須做的。
機制的建構是在總的系統之內,機制與其系統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機制運行的好壞直接影響系統總體狀態,而系統決定機制的特點、內容、結構。系統是復雜的、多樣的、層次性強的,因此機制也具有了以上特點。機制的建構必須要符合以下幾個原則:堅持系統性;以市場為導向;相互開放互助合作;兼顧全局和未來。
在原則之上我們就可以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建構,而當下將關鍵的機構分為以下幾個:市場機制、多方參與機制、伙伴合作機制、利益協調機制。這些機制的總目標是協調發展。這些機制之間相互聯系與合作,共同構建了總的機制系統。
1.1森林覆蓋率增加,森林資源數量減少
大興安嶺經過50年的開發建設,森林的覆被率由開發初期的75.7%,增加到81.37%,但是森林資源的數量卻大幅度減少。大興安嶺林區現有的天然林資源情況與開發初期相比,已發生了質的變化。整個林區活立木總蓄積下降,已由開發初期的7.2億m3減少到5.5億m3,減少了23.6%。有林地單位面積蓄積下降了21.3%,疏林地單位面積蓄積下降了27.5%,而近成熟林的面積比重由解放初期的65.7%,下降到現在的12.1%,蓄積比重由79.4%下降到現在的15%。
1.2森林質量下降,生態系統趨向脆弱化
大興安嶺開發建設50年,長期超負荷利用森林資源,加上過量采伐致使林相破損、火災頻發,天然林逐步減少,林緣回縮,逆向演替加劇。一是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處于低水平,全區商品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為77.26m3;二是林分低齡化,中幼齡林面積占有林地面積83.1%;三是樹種單一化,針葉樹比重下降,闊葉樹比重增加,優勢樹種興安落葉松與白樺蓄積比值發生了重大變化,由7∶1變為1.29∶1;四是一些地方林地流失嚴重,形成越來越多的低質低產林,大興安嶺林區特有的生態功能弱化,已經引起生態環境的破壞。
2森林經營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2.1掌握實據,科學規劃是森林經營首要安排和解決的問題
摸清底數,科學經營。目前我們的森林資源數據,是在每十年一次對林業局的資源二類清查基礎上調查累計的結果,同時也因資源管理和木材生產中存在的一些實際情況,使統計數據與現實森林資源狀況存在差距,有些還有較大出入,所以當務之急,應對大興安嶺整個森林資源情況進行一次徹底清查,真正地摸清家底。家底清了,才能做到措施得當,實現“永續利用”;才能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在此基礎上,才能對目前的森林資源科學安排、規劃各項森林經營(如天然幼中齡林撫育、造林、人促、低質林改造、母樹林經營)目標和措施。原則是要徹底改變目前各項木材生產計劃安排體制,不以產量為依據,給森林“松綁”,一切按照森林資源現實狀況進行規劃與生產,即要經營好、培育好、利用好,又要切實保護好森林,走在保護中經營,在經營中利用,在利用中發展之路,讓森林自身不受“過勞”之害,從而才能真正使林區經濟和森林資源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2.2明確培育方向,實施分類經營,保證森林經營目標和效果
因地制宜、因林規劃、分區施策。一是對生態脆弱、森林植被稀少、恢復難度大的生態公益林,實行嚴格保護、合理補償,科學經營,對宜林地和林中空地,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恢復森林植被,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促進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二是對生態功能低下的疏林地,要進行合理補植和封育,改善林分結構,逐步增強森林生態功能。三是對一般生態公益林要按照可持續經營的目標和“近自然林”的經營模式,實行可許經營管理,嚴格執行森林經營管理的規程、規范,加強對現有林的撫育和殘次林的改造,合理調整樹種、林齡結構。四是對立地條件好的商品林區域,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珍貴樹種、大徑級用材林的培育。五是對可采資源瀕臨枯竭、森林質量急劇下降、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的區域,全面停止木材采伐。
2.3推進林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和全面綜合經營轉變,保障森林健康發展
森林經營要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經營、全面綜合經營過渡。全面綜合經營核心就是實現森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模擬森林的原有生態系統,恢復森林的頂極群落。因此,在森林經營的全過程中,我們必須拼棄原有的經營模式,在森林資源恢復上從單純營造純林向針、闊、草相結合方向轉變,宜闊則闊、宜針則針、宜草則草,使廣袤的林地得以充分利用;在調查規劃中從單純看現狀轉向看現狀和歷史相結合,要認真研究原有森林的生境,了解原有森林群落的特點、立地條件、樹種組成及與周圍環境和其他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恢復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模擬原有森林群落,以其達到恢復原有生態位的目的。在營造林上從單純重視造林質量(成活率、保存率)向重視營造林的全過程上轉變,首先要從種子抓起,在育苗方面必須加大力度。其次,要注重林地質量,在今后營造上在貫徹適地適樹原則基礎上,更要注重后期林地的經營,促進林地增溫、培育林地肥力、調節林地旱澇等。
2.4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推廣使用新技術,統籌兼顧的開展森林經營工作
推廣和使用先進的科研成果及生產技術,是提高林分綜合質量的關鍵,在衡量營造林質量上不能只靠成活率、保存率等數量指標,而必須考慮該林地的整體功能,對現有森林經營規程及技術規范要做到及時修改和完善,保證其時效性。對森林經營的技術人員定期進行業務技術培訓,及時更新知識,要加強森林資源的動態信息管理,逐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次的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共享信息網絡體系。
2.5探索多種森林經營模式是脆弱生態系統恢復的有效途徑
探索適合林區特點的森林經營模式,其一,劃小經營單位,以家庭或家庭聯產承包經營,使家庭成為森林經營的最小主體;其二,劃小經營單元,根據森林資源分布特點,按林班、溝系區劃經營單元,在一個經營單元內,采取立體經營、綜合經營等具體措施;其三,在荒山荒地造林上,則可鼓勵個人投資或引資造林,在保證國有林地不流失的前提下,和承包人簽訂中長期造林合同,成林后,國家按其林分質量進行回收;其四,在森林撫育上,在嚴格核定原有林分立木蓄積和質量的前提下和承包人簽訂15~30年的長期經營合同,經營期滿,國家按其經營成果,按立木蓄積進行回收。
2.6改革創新體制和機制是林業發展重要舉措
林業管理體制和機制直接影響著林業生產力發展,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是林業管理體制和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改革和創新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要進一步深化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管理改革試點,實現森林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責權利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辦事高效、運轉協調、執法嚴明、監管有力的森林資源管理新體制;進一步做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配套政策的完善,逐步建立“產權歸屬清晰、經營主體落實、責權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順暢規范、監管服務到位”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完善責任追究制。
3結論
1.1森林資源不斷壯大當前,我國森林資源正在從毀滅性的喪失開始轉變,森林面積正在逐年擴大。在國家的大力重視和相關政策的出臺下,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勢頭出現了良好的趨勢,正在從過去的“窘態”走出來,數量上正在以200萬hm2的速度逐年遞增,過去的消耗大于增長的趨勢已得到控制,森林的范圍也在逐年擴張,退耕還林的政策也在有條不紊地實施。
1.2我國竹材資源豐富南方的竹材資源豐富,竹林面積約占全世界的1/3左右,其儲量很大,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木材的替代品。因此,在開發林業資源和林產品時要重視這一優勢。
1.3森林資源總量少在社會經濟中,隨著各個領域的不斷發展,林產品需求量很大,加上人造板工業比較落后的局面,林產品加工的總體水平不高。這就更迫切的需要具有合理的森林資源。
2改善林業資源的措施
針對我國林業資源存在短缺的問題,必須盡快改善森林資源短缺的局面,從而保證我國的森林資源和林業產業的良好發展。
2.1了解培育林業資源的有效方法為了發展林業產業,拓寬林業經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產生活需要,必須了解培育林業資源的有效方法。目前,培育林業資源的方法主要有:人工種植培育法。這是目前我國林業資源短缺現狀下所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育和栽植所需的森林資源種類。天然林資源保護法。加強現有森林資源的保護,防止森林資源不必要的流失。封育結合培育法。對一些生產周期長,并比較珍貴的樹種采取相應的保護和培育措施。播種與移栽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夠較快的營造經濟林和用材林,是目前發展林業資源比較好的方法。
2.2發展中國式的林業針對我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我國今后應該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林業發展道路,加大林業生態建設,促進林業快速的發展,實施林權改革,加快天然林保護工程,增大自然保護區的質量和數量,改善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合理造林,規范造林方法
造林是比較復雜的一項工程,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先要選擇合適的造林土地,通過對土地進行整理,來改善林木的立地條件和土壤的物理性狀、保持水土、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促進幼林的生長和發育。另外,還要加強更新造林管理、降低造林生產投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選擇造林樹種。
3.1播種造林法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需要的土地上進行造林。此法由于不需要育苗,造林的效率高,適合于大面積的造林。但此法對造林的立地條件要求較高,而且對幼林的撫育管理要求也較高。此法適合于種子顆粒大、易發芽、種源充足的樹種。另外,還要有充足的水源。偏遠地區更易于幼苗的生長。具體方法有:塊狀播種法、穴播法、條播法及撒播法等。撒播法又可分為人工撒播法及飛機撒播法2種。
3.2繁殖造林法繁殖造林法是指利用現有林業資源的樹木的某一部分,繁殖新的樹木。此方法主要是利用樹木的干、枝、根等部位所具有的生根發芽的特性,進行直接造林。其特點是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技術簡單、容易操作、林木成活率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具有母樹的優良性狀。
3.3移栽造林法移栽造林法是指將種子繁育的幼樹苗進行移栽,選擇適宜的林地,種植在所需要造林的區域。該造林法的特點是造林效率高,但移栽后的樹苗需要加強管護。幼苗移植過程中會對新環境產生不適,因此要加強對樹苗的管護。此法苗木成活率較高,造林質量也能得到保障。
3.4合理選擇造林樹種造林前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要因地制宜,合理選擇造林樹種。不能只考慮經濟導向來改變樹木的自然生長環境,要根據土質和自然環境選擇合適的樹苗,盡量少引進外來樹種,提高樹苗的成活率。另外,還要適當的提高種植闊葉林面積的比例,對于加快改善土壤環境、提高林分質量、保持土壤濕潤、增加土壤肥力、改變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樣性及觀賞性、提高抗病蟲害能力、調節氣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5合理選擇造林時間傳統造林時間一般以春季為主,但黃河以南地區也適合冬季造林。冬季在樹木休眠狀態下移植,有利于樹木成活。但在干旱和嚴寒的林區,造林還要以春季為主。
3.6挖穴栽植應注意的問題挖穴栽植進行造林時,應根據不同的樹種和地區的特點,確定挖穴的大小。挖穴栽植時要保持苗木的直正,有利于苗木的根系向四周水平伸展,保證苗木吸收水分。
4結束語
森林資源關系著人類生存環境,因此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是維系生存環境的基礎和保障。所以,我們要提高對森林資源的重視度,在了解保護森林資源重要性的基礎上采取措施,加大管理力度,保證人與自然在和諧的自然環境下和睦相處,構建適合人類生存的良好環境。接下來就提高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水平的措施進行了簡要的闡述:
(1)重視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加強管理。對于森林資源的保護要突出兩個工作中心,即林地保護和林權管理。此外更要加強對森林利用、林地林權以及森林經營方面的管理,對森林資源的整體情況進行實時的監控,充分保證森林生態系統在正常的狀態下運營。與此同時,要將森林覆蓋率、林地保有量等列入制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作為政府的考核指標。同時需要有實際行動的配合才能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水土流失,防風固沙,促進森林資源的合理再生和高效利用。
(2)促進高效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高效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就要采取全方面的的措施,不僅要從森林資源使用的自身優勢來考慮,更要采取相應的配套措施。首先,加快林木種苗工程建設的進程,主要發展經濟林木產業。經濟林木產業不僅具有特色,又兼具時效性,若其發展順利,將成為林業產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次是不斷推廣新經濟林產業,同時也要注重發展名、特、優經濟林產業,根據林木地方種植特點做到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大力推廣種植。
(3)統籌兼顧,做好荒漠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及管理工作。在進行荒漠治理時,重建和封禁保護工作要同時進行,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荒漠生態系統的修復,取得更進一步的優化。同時,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要與經濟的發展相協調,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為人們發家致富提供了一條道路。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是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償使用制度就是指在利用生態資源產生利益的過程中,自然資源的使用權人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人為保護生態環境支付一定的費用。這種制度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自然資源的使用權人向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人支付一定的費用是對自然資源價值的體現,也是自然資源所有權人獲得經濟效益的一種手段;二是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人為保護自然資源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和代價,理應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而自然資源的使用者也無權免費的使用經改善的生態環境,也應當進行相應的經濟補償。
(4)不斷完善森林資源保護體系。就目前的森林保護體系來說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這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不斷的完善。首先,完善法律法規,將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條例列入明確的法律條文,以此來規范森林保護與管理中的工作細節,使得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體制更規范化和現代化。其次,對限額的森林資源要嚴加管理,嚴格進行“三總量”控制。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加強林區的綜合治理工作,并定期的進行執法檢查,對于毀林開荒等違法行為要嚴懲,從根本上確保森林資源的安全。同時要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力度。近幾年來。我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領域取得了一定成績,各地區林業部門對森林資源都加大了保護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對非法砍伐樹木、開墾農田的打擊力度,挽回國家經濟損失,加大了對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的監督,增加了森林面積。但是,部分地區的監管力度仍然不夠,如缺乏對林地用途的審核制度,無法及時發現破壞林地的行為,對各種案件的監察力度也未落到實處。
2結束語
關鍵詞:林業資源;現狀;造林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我國由于幅員遼闊,地區之間跨度較大,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差別很大,森林分布區域較明顯,森林資源較為豐富。但是在當代,我國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使人均森林面積大幅度的下降,破壞了生態系統。因此,就有必要進行平整土地、植樹造林,并針對目前的林業資源狀況,對造林的方法進行研究和探討。
1 我國林業資源現狀
1.1 森林資源不斷壯大
當前,我國森林資源正在從毀滅性的喪失開始轉變,森林面積正在逐年擴大。在國家的大力重視和相關政策的出臺下,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勢頭出現了良好的趨勢,正在從過去的“窘態”走出來,數量上正在以200萬hm2的速度逐年遞增,過去的消耗大于增長的趨勢已得到控制,森林的范圍也在逐年擴張,退耕還林的政策也在有條不紊地實施。
1.2 我國竹材資源豐富
南方的竹材資源豐富,竹林面積約占全世界的1/3左右,其儲量很大,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木材的替代品。因此,在開發林業資源和林產品時要重視這一優勢。
1.3 森林資源總量少
在社會經濟中,隨著各個領域的不斷發展,林產品需求量很大,加上人造板工業比較落后的局面,林產品加工的總體水平不高。這就更迫切的需要具有合理的森林資源。
2 改善林業資源的措施
針對我國林業資源存在短缺的問題,必須盡快改善森林資源短缺的局面,從而保證我國的森林資源和林業產業的良好發展。
2.1 了解培育林業資源的有效方法
為了發展林業產業,拓寬林業經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產生活需要,必須了解培育林業資源的有效方法。目前,培育林業資源的方法主要有:人工種植培育法。這是目前我國林業資源短缺現狀下所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育和栽植所需的森林資源種類。天然林資源保護法。加強現有森林資源的保護,防止森林資源不必要的流失。封育結合培育法。對一些生產周期長,并比較珍貴的樹種采取相應的保護和培育措施。播種與移栽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夠較快的營造經濟林和用材林,是目前發展林業資源比較好的方法。
2.2 發展中國式的林業
針對我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我國今后應該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林業發展道路,加大林業生態建設,促進林業快速的發展,實施林權改革,加快天然林保護工程,增大自然保護區的質量和數量,改善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 合理造林,規范造林方法
造林是比較復雜的一項工程,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先要選擇合適的造林土地,通過對土地進行整理,來改善林木的立地條件和土壤的物理性狀、保持水土、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促進幼林的生長和發育。另外,還要加強更新造林管理、降低造林生產投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選擇造林樹種。
3.1 播種造林法
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需要的土地上進行造林。此法由于不需要育苗,造林的效率高,適合于大面積的造林。但此法對造林的立地條件要求較高,而且對幼林的撫育管理要求也較高。此法適合于種子顆粒大、易發芽、種源充足的樹種。另外,還要有充足的水源。偏遠地區更易于幼苗的生長。具體方法有:塊狀播種法、穴播法、條播法及撒播法等。撒播法又可分為人工撒播法及飛機撒播法2種。
3.2 繁殖造林法
繁殖造林法是指利用現有林業資源的樹木的某一部分,繁殖新的樹木。此方法主要是利用樹木的干、枝、根等部位所具有的生根發芽的特性,進行直接造林。其特點是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技術簡單、容易操作、林木成活率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具有母樹的優良性狀。
3.3 移栽造林法
移栽造林法是指將種子繁育的幼樹苗進行移栽,選擇適宜的林地,種植在所需要造林的區域。該造林法的特點是造林效率高,但移栽后的樹苗需要加強管護。幼苗移植過程中會對新環境產生不適,因此要加強對樹苗的管護。此法苗木成
活率較高,造林質量也能得到保障。
3.4 合理選擇造林樹種
造林前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要因地制宜,合理選擇造林樹種。不能只考慮經濟導向來改變樹木的自然生長環境,要根據土質和自然環境選擇合適的樹苗,盡量少引進外來樹種,提高樹苗的成活率。另外,還要適當的提高種植闊葉林面積的比例,對于加快改善土壤環境、提高林分質量、保持土壤濕潤、增加土壤肥力、改變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樣性及觀賞性、提高抗病蟲害能力、調節氣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5 合理選擇造林時間
傳統造林時間一般以春季為主,但黃河以南地區也適合冬季造林。冬季在樹木休眠狀態下移植,有利于樹木成活。但在干旱和嚴寒的林區,造林還要以春季為主。
3.6 挖穴栽植應注意的問題
挖穴栽植進行造林時,應根據不同的樹種和地區的特點,確定挖穴的大小。挖穴栽植時要保持苗木的直正,有利于苗木的根系向四周水平伸展,保證苗木吸收水分。
4 結束語
目前,森林資源的保護越來越得到重視,特別是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我國的林業的發展進程也得到加快。在林業生產中,需要加強森林資源的培育和加大造林的力度。林業人員要掌握有效的培育林木和造林的方法,熟悉幼苗的撫育知識,加大森林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力度,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參考文獻
[1] 洪振威.淺談我區林業造林的技術措施[j].科技與生活,2010.(23).
[2] 王利芳.關于我國林業發展現狀的分析探究[j].北京農業,2011(36):
58.
關鍵詞:人工混交林 森林資源 作用和意義 基本理論 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285
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和主觀認識的不足,長期以來我國對森林索取遠遠大于撫育,形成任意開發、掠奪經營、野蠻開采的現實,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和科學發展意識的提高,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上,有識之士開始了人工干預森林資源恢復的進程,希望通過大規模的人工林再造森林資源,人工混交林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各項生物學、生態學和經濟特征,快速恢復已被破壞的森林資源,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林業工程和技術,林業工作者,特別是技術人員應該高度重視人工混交林的相關工作。林業技術人員應該在充分認識人工混交林的作用和意義的基礎上,牢固掌握人工混交林各項相關的基本理論,結合自身工作和當地實際運用人工混交林營林的技術要點,達到加速人工混交林營林的速度,提高人工混交林營林的質量,盡快恢復已經遭到嚴重破壞的森林資源的目的,在技術的層面上實現林業的長遠開發和永續利用。
1、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的作用和意義
1.1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有利于實現營養空間的充分利用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充分利用森林的營養空間,在地上、地下和空中等空間層面充分利用植物的生物特性完成對資源的利用;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能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態特征,用合理分布和科學設置的方式統和植物的趨光性、根型以及生長特點。
1.2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改善林地的立地條件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實現林內環境因素梯度變化,利于林地內物種的生物多樣性,道道改善土壤的作用。此外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還有助于防止某一單一元素過量吸收和排泄,預防有害分泌物的積累。
1.3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有助于提高林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在綜合的角度可以促進林地營養的充分利用,提高林地的總蓄積,提高人工混交林木材的品質。
1.4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提高林地抵御災害的能力
首先,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森林對火災的防范能力,針闊葉混交的人工林具有溫度低、濕度大的特點,可以起到阻燃的作用。其次,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提高森林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人工混交林樹種多、食物多、天敵多可以在源頭上阻斷森林傳染的傳播。最后,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降低不良氣象的因素,人工混交林對于風災和雪災有獨特的抵抗能力。
2、人工混交林的營林技術要點
2.1 人工混交林混交樹種的選擇要點
首先,適地適樹原則是人工混交林混交樹種的選擇重點,最大限度地發揮樹種的生物和生態作用,完成人工混交林的各種作用。其次,人工混交林混交樹種的選擇條件,根據樹種的生態要求、生長特點、根系類型,選擇萌芽力強、繁殖容易的樹種。最后,推薦的混交類型,
紅松和水曲柳混交;落葉松和云杉混交;油松和側柏混交;楊樹和刺槐混交,上述的混交是北方地區常見的人工混交林的樹種搭配。
2.2 人工混交林混交的方法
首先,株間混交,人工混交林株間混交在同一種植行內隔株種植兩個以上的樹種。其次,行間混交,一種樹種的單行與另一個樹種的單行依次栽植的方法。其三,帶狀混交,一個樹種連續種植3行以上,兩個以上樹種依次種植的方法。最后,塊狀混交,將一個樹種栽植成一片,與另一個栽成一片的樹種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規則、不規則塊狀混交。上述的方法各具特點,有不同的適用條件和適用范圍,需要在具體人工混交林施工中加以實際的考量。
2.3 人工混交林混交比例
首先,確保人工混交林主要樹種的優勢占比,依據立地條件樹種發展趨勢,適當增加競爭力強的樹種所占的比例。其次,人工混交林混交比例應該科學,伴生樹種應該根據條件適當增減。最后,人工混交林混交比例應該參考當地的立地條件,適當改變灌木的占比。
2.4 人工混交林培育的措施
首先,人工混交林的技術關鍵是對各樹種之間的種間關系應該良好處理,使主要樹種盡可能多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收益。其次,確定好人工混交林混交類型、方法和比例。其三,掌握培育技術要點,實現人工混交林的發展。最后,人工混交林生長過程中,可以通過平茬、撫育間伐化學藥劑抑制等措施調節人工混交林的種間關系。
3、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實的人們活動中,破壞性毀林開發、掠奪性采伐等現象還時常發生,森林資源在低水平徘徊的狀態仍沒有根本改觀,只靠森林資源自身的自然修復將既不有利于恢復速度和質量,也不利于合理的森林資源開發,需要人工干預森林資源的恢復與重建,用科學的辦法和合理的手段在較短的時間內制止我國森林資源下降的勢頭,在長期的角度豐富和提高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人工混交林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技術,是林業工程中重點的部分,人工混交林可以在最大的限度內模仿天然林,完成森林資源的蓄積和儲備;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是營造人工混交林的關鍵,是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實現的有效途徑,在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應該提高對人工混交林工作的重視,大力提倡科學應用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掌握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的關鍵和基本理論,做好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的關鍵控制,確保人工混交林工程的質量,實現人工混交林在較短時間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體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