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政服務相關法律常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城市化;失地女性農民;發展障礙;對策
馬克思曾引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佩蒂的理論:“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以土地為承載,傳承至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率從1990年的18.9%增長到2011年的51.3%。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城市周邊越來越多的耕地被征用,眾多的失地農民成為了城市化的犧牲者。失地女性農民作為失地農民中的特殊群體,由于內外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其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20世紀90年代以來,蘇州的城市化高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建設最快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本文所調查區域——蘇州市工業園區蓮花新村,位于蘇州市工業園區東南部,毗鄰獨墅湖高教區,主要是由原斜塘地區的多個行政村通過園區、高教區開發建設動遷后組成的,失地農民較多,較為具有代表性。
一、失地女性農民發展障礙分析
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給失地女性農民的發展提供了諸多機遇,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在綜合了數據研究、查閱以及走訪調查中的直觀感受的基礎上,本文根據考察中所發現的問題,將失地女性農民在城市化進程中所面臨的發展障礙歸納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主體層面。受教育程度與人的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 。失地女性農民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欠缺使其缺乏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她們的職業發展、城市融入,這也是她們基本權益受損的主要因素之一。
1.文化素質較低,勞動技能欠缺,就業層次不高。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是失地女性農民在城市中實現就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一方面由于農村教育投資的缺乏、教育水平的相對落后及農業生產的繁忙,她們大都缺少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另一方面,因為長期從事簡單的種養業和手工勞動,她們失地以后缺乏與市場需求相應的專業技能,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尤其是一些年齡偏大的失地女性農民,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從事的職業多為簡單、低報酬的工作,整體就業層次較低。
2.發展意識較弱,缺乏自我提升的主動性。受文化素質和傳統保守觀念的影響,許多失地女性農民缺乏主動提升的意識和發展的眼光。調查中,大部分的失地女性農民受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雖然想要獲得就業或提高工資待遇,但自身缺乏接受知識、鍛煉能力的迫切性,個體發展的主動進取精神不夠。而缺少發展意識將直接限制失地女性農民的就業面和職業上升的空間。
3.農村生活方式仍有沿襲,城市公民素養亟待提高。離開田地、遷入社區,城市化對于失地女性農民來說也意味著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轉變。蓮花新村的失地農民2004年搬入,至今大部分的失地女性能夠較好的適應城市社區生活。但一些舊有的生活習慣仍有保留,如綠化帶中種菜、占用公共地段堆放雜物等。這不僅影響著安置社區過渡到文明城市社區的發展,更影響著失地農民這一群體城市融入的步伐。
4.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失地女性農民受自身知識水平和思想觀念的影響,大部分人在工作中遭遇合法權益被侵害時只能選擇沉默,僅有較少部分的人會通過合法渠道尋求幫助,可見大多數失地女性農民的維權意識欠缺,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亟待加強。
(二)社區層面。失地農民通過融入社區來融入城市社會,通過認同社區來認同城市。作為社區一員的失地女性農民,其生活和發展情況與社區的建設緊密相連。
1.社區管理存在漏洞,社區建設有待改進。隨著工業園區規模的擴張,諸如蓮花新村這樣的“過渡型社區”發展起來,商業區、醫療站、圖書館等逐步建成,已基本具備了現代城市社區的空間特征。但在調查中仍暴露出不少問題:(1)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有些滯后于居民的生活發展水平,如社區內沒有專門的停車場,車輛的無章停放也存在阻礙行人視線和通行的隱患;(2)社區中的部分設施已經老化,缺乏維修人員保養;(3)社區中外來流動人口較多,偷盜現象嚴重,治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社區建設的滯后和社區管理的不足,已經不能滿足居民自身在生活發展的需求。
2.社區教育普及低,就業保障尚不完善。隨著圖書館、老年活動中心等硬件設施的建立,社區教育步入失地農民社區。但限于發展經驗不足、活動缺乏規劃、宣傳不到位等因素,社區教育普及率較低,無法滿足教育對象需求。調查數據顯示,失地女性居民參與社區教育的意愿良好,但社區教育活動參與不足,且社區教育設施利用率低,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在促進失地農民就業方面,社區的就業保障體系還有待完善。一方面,社區對于失地女性農民的就業素質培訓的基礎性作用沒有有效發揮,教育培訓工作開展不夠;另一方面,社區成立的就業便民服務站僅起到了信息和職業介紹的作用,尚未形成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
(三)政府層面
蘇州市政府對于被征地農民的補償安置工作做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和努力,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就業培訓、制度保障、公共建設方面仍存在漏洞和不足。
1.就業培訓不理想,就業工作需改進。調查中發現,失地女性農民對就業培訓和就業優惠政策熱情度并不高,就業培訓的參與情況也不理想。說明政府對于就業培訓和就業相關政策的宣傳不夠,就業培訓效果不理想,不能滿足失地女性就業發展的需求。就目前蓮花新村失地女性的發展現狀來看,政府在促進就業方面的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改進,就業保障制度仍需完善。
2.制度保障不健全,政府監管力不足。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是失地女性農民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之一。而現行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制度,并不能給她們帶來安全感。尤其是“4050后”的中年失地女性農民,既沒有達到足以退休的年齡而難以被納入城鎮養老保障體系,也因為除了農業技能以外其他技能的匱乏而面臨難以順利再就業的困境 。
在勞動保障方面,失地女性農民由于法律意識缺乏、就業中的弱勢地位以及不穩定的職業狀況,勞動權益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而現行的女工勞動保護制度和婦女就業保障制度主要針對的是孕產婦的勞動保護,對違反規定的行為沒有嚴格的懲罰措施,政府在婦女勞動權益保障方面的執法監管力度還不夠。
(四)社會層面。鑒于歷史和現實的多重原因,失地女性農民的發展除了受到主體、社區、政府四三個層面的影響外,在復雜的城市社會中也遭遇了障礙。
1. 就業形勢嚴峻,發展空間受限。隨著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對人才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相比于受過高等教育、具備一技之長的復合型人才,失地女性農民由于自身素質和能力的局限,就業競爭力弱,能獲得一份穩定的、維持生計的工作就比較知足了。此外,對于那些選擇自主創業的失地女性來說,缺少創業啟動資金、經營經驗以及對市場動態的把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不利低位,失地女性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2.社會性別歧視尚存,勞動權益保障不足。傳統文化中的陋習在現實中的延續是束縛女性發展的歷史原因 。在失地女性就業領域的性別歧視往往表現為:(1)就業邊緣化。失地女性農民主要從事專業技能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工作,用工單位為實現利益最大化常要求員工加班,導致她們工作時間長、勞動報酬低;(2)同等條件下,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獲得就業或晉升的機會,但辭退、裁汰卻首先考慮的是女性,有的用人單位甚至公開刊登只招男性的招聘廣告。
二、關于失地女性農民發展的對策建議
影響失地女性農民發展的障礙因素是交互作用的,全面促進失地女性農民的發展也就必然要從多層次、多方位推進。發展的主體是失地女性農民自身,社區、政府、社會的支持和幫助是促進失地女性農民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只有各方面共同著力,才能突破發展的困境,實現失地女性農民的長足發展。
(一)主體層面。失地女性農民的發展主要靠其自身的努力。從知識經濟的要求和當代女性的發展來看,失地女性農民必須擺脫文化貧困、樹立主體意識。失地女性農民需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行動上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變被動為主動,才能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乘風破浪,獲得發展。
1.提高學習主動性,培養公民意識、維權意識。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婦女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婦女走向社會、實現發展權利的關鍵因素 。失地女性農民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城市社會生存和發展,首先要樹立起發展意識,通過主動參加繼續教育、接受培訓、閱讀報刊書籍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學習活動,來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對自己不斷提出的新要求。其次,失地女性農民要在適應城市社區生活的過程中,摒棄傳統生活方式中的陋習,遵守城市的規章和法紀,形成與城市相適應的文明生活方式。第三,要自覺學習法律常識,了解《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當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時,學會通過向婦聯投訴、向工會反映、向法院等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樹立主體意識,發揮女性優勢。失地女性農民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還需要樹立主體意識,實現自我賦權。女性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自我權利的要求與自我解放的追求是女性進一步發展的內在推動力 。受我國傳統觀念及現實落后性別文化的影響,失地女性的主體意識還比較淡薄。失地女性農民必須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樹立性別平等意識和自身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女性優勢,展現自身的智慧。
(二)社區層面。社區是居民生活交往的場所,也是社會成員直接參與社會事務的地方。失地女性參與社會生活首先從社區開始。
1.提升社區管理,強化服務功能。提升社區管理,首先要加強社區的組織建設,社區居委會要完善自身管理工作機制,明確職能,聽取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切實做好社區的治安、配套設施建設、環境衛生監督等方面的工作。此外,還要實行管理和服務并行,推進便民利民服務建設,除咨詢、法律顧問、家政、托兒等服務外,還可以根據居民的生活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如隔離出部分綠化帶建立“社區菜園”供失地女性種植蔬菜。
2.推進社區教育,完善就業服務。推進社區教育要求社區能夠充分開發合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娛活動,根據失地女性農民發展的實際需要,組織致富經驗、法律維權、衛生保健、政策法規,以及育兒知識、婚姻家庭經營等活動,積極引導社區居民提升素質,加強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另外,要注重開辦針對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層次的就業培訓活動,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如為難就業的失地女性農民開辦綠化保潔、家政服務等特色培訓班,為需要照顧家庭的失地婦女開辦家庭手工業培訓,充分發揮社區在促進失地女性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政府層面。城鎮化是政府關注的熱點問題。2013年3月,總理在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要遵循城鎮化的客觀規律,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 政府的重視是失地女性農民在城市化進程中獲得發展的宏觀驅動力。
1.健全保障體系,政策扶持更惠民。作為城市化推進的主要執行者,政府應該發揮其職能優勢,承擔起為失地女性農民提供發展保障的必要責任,使失地女性農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政府不僅要健全多層次的失地農民保障體系,加強保障基金的籌集、運營和管理,為失地農民構筑鞏固的社會安全網;還要更加關注失地女性農民這一群體,完善失地女性保障體系,適度提高她們的補償標準,提升她們的安全感,使失地女性真正獲得福利。如,將一定程度的教育保障也納入失地女性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幫助解決她們文化素質低、勞動技能欠缺而導致的就業難題。
2.完善教育培訓機制,積極引導就業。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失地女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是促進其實現就業的重要途徑,也能為她們今后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政府要不斷完善對失地女性農民的教育培訓體制,除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企業吸收上崗等措施,還應以市場為導向,靈活化失地女性的培訓方式。近年來,市場對高素質、有技能的藍領工人或家政服務人員一直有很大的需求,政府可以以此為契機,針對不同崗位要求進行對口培訓,增強就業培訓的實效性。此外,可以依托園區企業發展的優勢,探索校企聯合辦學模式 。
3.健全法律法規,保障婦女權益。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以《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主體,包括各種單項法規、地方性法規和政府部門行政規章在內的一整套保護婦女權益的法律體系。雖然如此,社會中的就業歧視現象并未得到有力遏制。所以,保障失地女性農民勞動權益不受侵害,不僅要有健全的、與當前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執法部門還要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強監督和執法力度,實現嚴格公正執法。同時,國家還可以成立相關的失地女性維權服務機構,為失地女性農民提供有效維權的平臺。
(四)社會層面。解決失地女性農民的發展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僅是憑借失地女性個人、社區、政府的力量,它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失地女性農民的發展以社會的發展為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