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算機網絡課堂筆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職;虛擬實驗;計算機網絡;評價;李克特量表
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學生感到學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教學難度很大。往往是教師講的越多,學生越困惑,長此以往,學生就慢慢失去了學習這門課的興趣。筆者發現,在講授這門課程的過程中,如果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些虛擬實驗,如組建一個網絡、安裝和配置一臺服務器、分配用戶訪問文件和目錄的權限等等,并同時講解實驗過程,解釋實驗現象,分析實驗數據,而不是空洞地講解理論,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明顯提高,學習積極性也會增強。這種觀點也得到了很多文獻的支持。圍繞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兩款網絡虛擬平臺,筆者設計了一些虛擬實驗作為課堂講解的材料,也可作為學生課后練習的資料,學生評價較高。
虛擬實驗的硬件、軟件和網絡環境
我校計算機網絡專業的每個實驗室都有50臺高性能PC機,能同時供49名學生和1名教師使用。這些PC機通過高速交換機相互連接,每臺都裝有微軟Windows XP 操作系統以及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網絡虛擬平臺,都配置相同網段的IP地址、相同的子網掩碼、默認網關和DNS,構成了一個小型的局域網絡并且和因特網相連,如圖1所示。
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兩款虛擬網絡平臺是完成本文所述虛擬實驗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們的功能相互補充。Packet Tracer主要模擬網絡的拓撲圖、交換、路由和網絡測試,而Virtual Machine主要用來模擬網絡服務、通信和測試。如按照OSI七層模型來劃分,則Packet Tracer模擬網絡層的工作,Virtual Machine模擬主機層的工作,如圖2所示。需要特別指出的是,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是兩個不同公司開發的軟件,二者無論是在同一臺物理機中還是在不同的物理機之間都是不能相互通信的。它們只能通過真實的物理機器平臺和真實的網絡硬件平臺來實現相互通信。
一個虛擬實驗案例
實驗的拓撲圖圖3是使用Packet Tracer構建的網絡拓撲圖,圖中有三個不同的網絡或子網。PC1和PC2在左邊的子網中,通過交換機Switch0和路由器Router0連接,PC3和PC4位于右邊的子網中,通過交換機Switch1和路由器Router1相連,兩個子網通過Router0和Router1連接。圖4是根據圖3應用Virtual Machine構建的網絡拓撲圖,在Virtual Machine中沒有交換機和路由器這樣的網絡設備,但是根據硬件和軟件邏輯等價性原則,可以使用裝有Windows Server 2003的Virtual Machine來充當路由器,至于網段的劃分可以根據Virtual Machine的網絡接口卡的IP地址來確定。
實驗的內容和目的這個實驗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構造一個小型的局域網絡,理解局域網通信的過程和原理。主要教學內容和目標有:(1)對網絡進行規劃,會選擇合適的終端和網絡設備以及線纜構建網絡。(2)配置終端接口、路由器接口以及服務器接口的IP地址和子網掩碼。(3)配置路由表,使整個網絡達到連通狀態。(4)使用Ping命令測試網絡。(5)理解局域網通信的過程。(6)理解ARP、ICMP、CSMA/CD以及網關在網絡通信中的作用。(7)理解交換機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網絡通信中的作用。
實驗的組織和管理在實驗開始時,教師介紹實驗的要求和目的,以及實驗使用的工具、方法和命令,然后由學生自己動手來完成實驗。學生可以獨自完成實驗也可以結對完成實驗。為了防止網絡上IP地址發生沖突,學生實驗所采用的IP地址可規定為192.168.X.0/24的形式,X為每個學生的序號,這樣不僅解決了IP地址的沖突問題,而且方便學生查找錯誤,使實驗能順利進行。
實驗的數據分析和原理講解本次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局域網的規劃、組建和配置,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局域網的通信原理,相同網段主機之間和不同網段主機之間通信的過程,網關、交換機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局域網通信的相關協議等概念知識。如果僅憑教師講解,學生是很難理解這些概念知識的。在這個實驗中,教師可以在PC1上向PC4發送一個數據包,讓學生觀察整個網絡通信的過程。可在數據包經過每個網絡節點時把它截取下來進行分析和講解。這樣讓學生不僅能掌握如何連通一個局域網絡,而且能知道網絡連通背后的“故事”。
實驗的評價為了評價本次實驗的有效性,以匿名調查的形式,筆者在課堂上對這次實驗進行了一次評估。筆者給學生提供一個問卷,問卷中包含了以下幾個問題:(1)在進行這次實驗之前,你會組建和配置一個小型局域網絡嗎?(2)你認為這個實驗容易嗎?(3)你能接受這樣的實驗教學嗎?(4)這個實驗是否能有效地幫你理解局域網通信的過程?(5)在這門課中你需要更多這樣的實驗嗎?(6)你愿意在課外時間做這樣的實驗嗎?
針對上述六個問題,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被使用在問卷調查中,對于問題1~3,第一個刻度代表極差,第五個刻度代表極好;對于問題4~6,第一個刻度代表否,第五個刻度代表是。在一年的教學過程當中,我校網絡專業86名大一學生完成了這個問卷調查,他們的回答結果統計圖如5所示。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虛擬實驗激發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的熱情,他們比以往更加喜愛這門課程了。
對虛擬實驗教學的再思考
目前,虛擬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虛擬實驗和物理實驗的比較在很多文獻中都有闡述,它們各自有自己的優缺點。除去經濟因素,筆者在講授計算機網絡課程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虛擬實驗最大的好處是方便、靈活、安全、容易實施和擴展,學生只要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并且安裝了這些虛擬軟件,無論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進行學習和實驗,從而擺脫了真實實驗環境的束縛,學習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也發現,采用虛擬實驗講授計算機網絡課程,一開始會增加學生的理解負擔,最關鍵的一點是要讓學生快速理解“機器中的機器,網絡中的網絡”這一概念,讓學生具備虛擬學習的思維。學生完成虛擬實驗一般用兩種方式:(1)每個學生在一臺物理機上打開多個虛擬軟件獨立完成網絡實驗,這種實驗方式是通過一臺物理機來完成的,這種方式學生比較容易理解。(2)把一個實驗劃分為多個模塊,這些模塊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機上,學生通過協同方式來完成實驗。這種實驗方式是通過多臺物理機和真實的網絡平臺來實現的,只要物理網絡連通,學生就可以在物理網絡里隨意組建虛擬網絡。學生對這種實驗方式通常理解得會慢一點。另外,學生最終要工作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因此,還需在一個真實網絡環境中來驗證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所學到的知識。
綜上,筆者開發的這套虛擬實驗用在計算機網絡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后學習中,學生對這些實驗的評價令人鼓舞。這些評價表明該實驗方便、好用,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計算機網絡。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開發出更多的虛擬實驗并完善相應的評價體系,并將這種教學方法應用在其他網絡課程的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Sarkar N I. Teaching TCP/IP Networking Using Practical Laboratory Exerci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2006,2(4):39-50.
[2]Cecil Goldstein,Susanna Leisten, Karen Stark,Alan Tickle. Using a Network Simulation Tool to Engage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Enhance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Data Communications Concepts[C].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Education, 2005:223-228.
[3]Javidi G,Sheybani E. Content-Base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a Networking Course: An Assessment[J].Journal of Computers,2008,3(3):64-72.
[4]李華,孫智勇,吳中福.虛擬計算機網絡組網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6,23(8):258-260.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的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Kearsley,2000)。這種方法既能使教師引導、啟發、監控并主導整個的教學過程,還可以體現作為主體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重知識的傳授、輕技能的培養,不利于學生交際技能的形成。隨著信息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有人認為在不久的將來網絡課堂將代替傳統的課堂。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人們發現網絡課堂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師課堂教學。這是因為,缺乏了教師的深度參與,學習效果并不像預期的想象那么理想。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人格影響、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滲透等方面的優勢,就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余勝泉、陳聲健,2005)。大學英語教學中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對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和E-learning學習方式反思后的融合。
具體地說:混合式教學模式就是課堂+網站+光盤。課堂教學包括:教師、學生、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軟件),課后學習包含(學生、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及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等三部分組成。課前:教師要在課前提出每單元的學習計劃,學習重點,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做讀書筆記,教師定期抽查。課上:用課上學時進行集中輔導,由教師進行課堂設計,組織教學活動,通過設置與課文有關的引導性問題以及主題討論、操練等方式,和學生共同學習,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啟發引導學生能夠準確地找出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和重點,進行精講和細講,然后通過或讀、或寫、或聽等檢測方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底。再用課上的時間就每單元進行深化學習,例如,在充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前提下進一步強化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課后:教師在固定時間內在線進行答疑和解惑。課后自主學習是把數字化、網絡化學習模式與自主學習模式相結合,學生運用教學軟件進行個體化的自主學習。課前教師向學生布置明確而且具體的預習要求,要求他們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輔導光盤及虛席軟件等查找與上課相關的背景知識,教師指定課外閱讀書目,要求學生完成網上自主聽說訓練,閱讀教程的語言知識點和語言技能的練習,拓展閱讀技能及并以學習日記、學習報告等形式完成作業。
混合式教學研究
計算機網絡時代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首先要做到:教師職能的轉變。教師要由共同學習的主導者轉變為合作學習為主的總設計師、引導者和評價者,然后再向個別化學習為主的教學形式中的咨詢者和輔導者轉變。其次,轉變學生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學生要改變一味地、教條地、全盤地接受教師將受到知識的模式和方式以往被動的接受教師所傳遞知識的學習觀念和方式,在教師的輔助下主動去建構知識。
再次,轉變教學模式。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也要發生改變,將以往的由教師給學生教授英語(教師———大學英語———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混合式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英語教學可以兼顧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真正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原則,“學教并重”,促進了兩者和諧統一和緊密結合。基于web2.0的在線大學英語學習可以輕松實現知識數據共享,實現不同的學習者在異地,同時進行英語學習,而在同一地方,學習者也可以分不同學習時段進行異步學習。由于在線學習可以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建立能夠吸引注意力的互動,提供及時反饋,并能為其它在線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教師提供互動,所以頗受學生和教師的歡迎。但是,課堂面授教學可以有效把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在授課時可以進行因材施教,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監督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完成不同的教學任務等優勢。
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優勢
由于混合式學習能力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終生學習能力,許多高校為了提高大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都開通了廣域網和高校局域網絡教學平臺,有效地支持了混合式學習,其優勢是顯著的。例如:
1.在BL中實施課堂講授、閱讀、討論交流、寫作學習、案例分析、資料收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廣泛地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和獨立自主的創新能力,以及教師轉變的培養和教師能力的提高。
2.借助web2.0平臺可以實現對學習者在課程、技術、學習方法、情感和實踐性教學環境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3.通過這一教學平臺,在教學中采取了一種更加全面的、綜合性評價和教學上的在線評價,而這一評價又不僅僅局限于對學習者的評價,所以有效地保證教學實施的成功。
問題與前景展望
網絡環境有利于自學,但是網絡學習材料急需進行分級,而且我們的大多數學生還是需要教師作指導和給予一定的任務。混合式教學可以實現網上學習和網下學習的結合,不但可以達到個性化,自主學習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緩解由于設備缺乏帶來的一系列相關的困難,還可以達到課內外學習的有效結合。此外,利用電子教案和課件,通過對語言要點、文化背景的講解,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間內或利用課余時間,快捷、準確地對所學過的內容有所側重地進行檢測,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軟件引導學生來完成次重點的學習和掌握。
關鍵詞:教學資源 校園網絡 網頁 多媒體 交互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165-02
網絡教學是指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是以計算機為工具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以及其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嶄新的教學形式與方法,是指教室擴展到局域網(校園網)乃至互聯網上,使教學資源在全校乃至全國、全球范圍內共享的教學,是將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到教學之中的具體體現。
網絡教學的意義主要是推進了開放式和協作學習式的教學新方式,是一種跨地域、超越時空的教學,是一種真正突出學生主體的教學,是一種真正突出學生主體的教學,是一種真正突出學生主體的教學,它是一種高效率的教學。
1 校園網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網絡建設中的軟件設施的投入相對較少
許多學校在硬件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目前較為先進的網絡硬件環境,但在軟件建設、人員培訓與教育資源建設上卻投入很少,高質量的教育教學資源匱乏,網絡優勢難于發揮,設備浪費和閑置,成為參觀的展品。
網絡教學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如計算機普及率偏低,網絡傳輸速度太慢,寬帶多媒體電信網等遠程教學信息傳輸的質量和穩定性有待提高,上網費用過于昂貴,致使教學雙向交互信息嚴重不對稱,交互式技術媒體的交互作用與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嚴重地制約了網絡教學的發展。尤其是我國幅員廣大,各地區經濟和教育的發展極不平衡,西部地區、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中的許多地方還不能建設寬帶網,或暫時通不了網絡,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使網絡教學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關系陷入一種悖論狀態:一方面,人們期望通過網絡教學使欠發達地區能有更多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但另一方面,由于欠發達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太差,在那里或向那里開展網絡教學面臨著空前的困難,從而使網絡教學不能真正成為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有效工具。
教學軟件制作方面的問題。目前我國有關網絡教學的適用課件太少,特別是適應網絡教學本質特點的自主學習型課件幾乎還是空白。
1.2 網絡優勢功能難于發揮,設備浪費和閑置
還有教學質量監控和管理動作模式等方面的問題。例如:如何進行網上考試,既要保證質量,又要簡化操作,提高效率;普通高校如何與電大合作開展遠程教育,發揮已有更大系統的作用;引入境內外資金如何處理公司的合作與利益分配關系,以及如何處理校外遠程教學與校園內教學的關系等等。
1.3 教師對網絡設施掌握程度參差不齊
網絡教學不是技術越先進越好,而是與教學內容、學生需求、教師能力相匹配的適用技術最好。技術變化很快。網絡教學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盡快培養出一批能夠理解和適應網絡文化,并能參與網絡文化創造的優秀教師隊伍,并依靠這支隊伍成功創造出新型的網絡教學模式。目前我們的教師對網絡課程建設投入的力量很不夠,這主要是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予以引導。今后教師的聘用和晉升必須考慮是否接受過有關網絡教學技術的培訓或是否掌握了網絡教學技術。擴展網絡教學,除了軟件和硬件的投資外,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培訓。1998年美國電信學習會議提出這方面的投資不能少于25%,即要高于軟件方面的投資。我們應該用計算機、網絡武裝每一位教師、每一個教研室。
1.4 教學資源的建設沒有得到廣大師生的參與
關鍵的教學資源建設常被片面地認為是計算機教師的工作,沒有得到廣大師生的參與,計算機教師既要教學培訓教師,又要維護及開發軟件,有的還要參加課件的制作,因此,校園網站的制作大多數停留在學校新聞、學校介紹、相關制度等信息相對變化不大的靜態網頁上,根本談不上教學資源的建設。
目前的網絡教學僅限于教師的在線答疑、師生討論,缺少教師對討論活動的組織、指導和對學習者學習活動的關注,沒有真正實現小組學習、協作學習。網絡教學應做到不僅要關心教育目標的設計、實現,更要關心實現的過程以及學習者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能力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則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對學生的意義建構過程起促進和幫助作用,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總之,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角色并不只是教學材料的提供者,而是每一步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如創設網絡環境下學習情境、指導、交流和反饋學習策略等。
1.5 校園網絡沒有被充分應用
校園網雖然建成,但教師的觀念沒有及時轉變,不能充分體驗和感受到網絡對教育教學的深遠影響,加上缺乏教學資源庫與合適的應用軟件,因此,就談不上進行網絡教學和進行基于網絡的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及研究性學習;大部分的教師還只是局限于基本的網絡應用,比如通訊,郵件等。
2 解決方法
2.1 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任務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對象,忘記了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有創造性思維的活生生的人。由于傳統教育思想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我國絕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不知道問“為什么”的麻木習慣,形成了一種盲目崇拜書本和老師的迷信思想。這就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被束縛,敢于沖破傳統、藐視權威的新思想被扼殺,大膽幻想的翅膀被折斷,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其主動性無從發揮。
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注意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相應的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自主學習策略”和“學習環境”兩個方面進行。在網絡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得到充分發展,他們體驗著探究帶來的樂趣。教師不再是板著面孔灌輸,學生不再是無可奈何地接受,真正實現了師生之間教學相長,在民主的氛圍中討論、探究、爭辯,充滿了生命活力。這種教學模式由于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各有其優點和不足,應該將二者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形成新型的網絡課堂教學模式。
2.2 加強實驗環節,改變實驗內容與方式
借助網絡平臺,通過課堂實驗建設,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例如課堂上,通過實驗演示激發學習興趣、通過交互手段啟發學生探詢所學知識。課后,利用網絡課件幫助進一步消化課內知識;利用BBS及電子郵件提供答疑解惑途徑;利用網上自測試功能實現自我檢測和習題解答;利用虛擬實驗室提升興趣、動手能力訓練和創新意識培養。其次,課堂實驗設應達到服務教師教學的功能。例如提供便于應用與下載的理論、實踐教學計劃和大綱;適于網絡教學的網絡教案、多媒體環境的電子教案;教師授課用例題庫和例題題解;教師授課用可選教學素材庫;實驗實訓項目指導書;考試組卷功能等。通過課堂實驗網絡平臺,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了雙向服務功能。
2.3 實現網絡教學關鍵是網絡教育者的隊伍建設
教師是組織管理學科案例教學的關鍵因素,教師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案例教學的質量好壞,因此必須采取多種途徑培養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為此,一是高等學校要有計劃地選派擔任管理學的教師到企業、鄉鎮任職,以提高教師實際工作能力和勝任案例教學的水平;二是分期分批地組織管理學教師去機關下工廠、調查研究,從行政管理、企業管理的實踐中收集典型案例,以豐富管理案例教學內容,以提高案例教學質量;三是積極開展高校與企業聯合辦學,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聘用企業管理人才為高校兼職教師,組織學生到企業或機關實習,為學生提供新的認知空間和學習場所,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豐富教學經驗,充實案例教學內容。
2.4 采用網上授課和集中面授輔導相結合的方式
對于難點的講解,面授教學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得到學員的反饋,并且針對問題有側重的講解。特別是財經專業的經濟法基礎可中,學員大多數對法律方面的基本原理和一些概念缺乏了解,對于如何應對法律規范來分析案例的方法還沒有掌握,所以這些問題要有側重的講解,可以采取網上授課和集中面授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作業是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環節,學員在完成了作業后如果能集中進行講授,錯誤得到及時的糾正,對于存在的問題就會有印象更深刻。
2.5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對網絡教學所需的資金,除了市場化、產業化運作之外,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制定明確的優惠和補貼政策。例如,對用于網絡教學的通訊費用,政府可按網絡教學畢業生或招生的人數用一定比例返回的方式給予支持。在稅收方面就明確參照非網絡教學給予減免。政府方面應該看到,高等教育大的發展,利益最大的是國家,網絡教學實質上為國家節省不少開支,所以政府應當通過某種方式給予一定的補貼。日本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以前對私立學校基本上不給予什么經濟的支持,但后為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在有關政策方面相應地作了一些變化,事實證明這種變化相當于政府出一份錢比以前多做了三份事,何樂而不為呢!從長遠看,網絡教學可以節省相當多的教育資金例如房屋建設費、教師工資、教材費等,但在最初的一個階段,網絡教學還是很花錢的,至少在目前,國內外的網絡教學賺錢的還不多,即使有些收入也得馬上轉入再投資。因此,至少在某家機構開展網絡教學的頭幾年,應該給予其比較優惠的稅收等方面的政策。
3 結語
網絡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手段,既是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過程,是激發和強化頭腦思維的過程,又是學習新知識和不斷提高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網絡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從被動聽課、記筆記的消極型學習方式轉變為參與分析決策的主動性學習方式,并能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關鍵點上培養學生管理與創新的實際能力。鑒于目前教學效果和現狀,從宏觀上針對其存在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今后的網絡教學教科研當中,將進一步從微觀的教學過程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為網絡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使得我國網絡教學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沈軍.網絡教學中個性化策略研究[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03(4).
論文摘要:(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頒發以來,我國各高校都在探索采用最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以適應學生朝個性化、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的需求。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主張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改變了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但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有必要研究適合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4年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指出:鑒于我國高校大學生人數迅速增長和可利用教育資源的相對有限,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其出發點:一是緩解大學生人數快速增長所引起的大學英語教師短缺的矛盾;二是利用多媒體,加強學生的聽說能力的訓練;三是改變多少年來一成不變的黑板、粉筆、書和老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
從《要求》中可以看出改革的總體目標是逐步建立基于網絡與計算機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其實質是通過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創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真正從“以教師為中心”過渡到“以學生為中心”,進一步改進教學效果,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
(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和問題
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曾在《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中直言不諱:“多少年來,我們的外語教學一直保持著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且多數是大班上課,滿堂灌,黑板加粉筆,筆記加作業,完全是傳統的單向式的課堂教學。特別是在擴大招生以后,這種狀況更加突出,據兩年前(2003年)對340所高校調查表明,40人以下的教學班只有37%,2/3的高校英語教學班都是40人以上的,甚至有20所高校教學班人數在80人以上。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包括教學思想相對滯后、模式、方法相對單一和陳舊、師資隊伍建設巫待加強、與中小學教學相對脫節以及應試教學傾向依然存在等五大問題。”
1.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程式化,缺乏活力,主要精力放在語言點的教學上,熱衷于應試教育,學生進人大學后學習英語的目標是通過四級拿學位,通過六級考研、找工作。教師上課大多采取的是“滿堂灌”、“一言堂”,缺乏師生間的互動,無法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教學模式單一,重知識輕能力,重考試輕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與社會需求還有一段差距。
2.隨著各高校越來越多地采用計算機和多媒體網絡教學,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由于其先進、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許多教師開始依賴于計算機及多媒體網絡進行教學,在課堂上進行大容量、填鴨式的教學,造成學生吸收不了、消化不良,提高不快。
上述問題得不到解決,課堂教學效果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改進,全面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目標將會落空。因此,如何合理運用先進教學設備,如何改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成了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模式(Model)還可譯成模型、范例、典型、樣式或模特兒。按照中國《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模式是某一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可使人照著樣子去做的一種標準樣式”。美國兩位著名的比較政治學者比爾和哈德格雷夫在研究了一般模式后下的定義是:模式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的形式。
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對教學模式有不同的定義。1972年美國教學研究者喬經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將教學模式定義為:構成課程、選擇教材、在教室或其他環境中指導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或范式。“教學模式”一詞在中國英語教學文獻中一直是一個比較模糊寬泛的概念,以至于有學者擔心這一概念的濫用會成為“一種誤導”(羅偉,1999)。趙有斌(2001)將教學模式定義為:在一定的教學思想與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隋銘才(2001)對英語教學模式的解釋是:對語言教學理論和英語教學過程各主要因素本質及其相互關系等的形象性表述。查有梁(2003)認為:教學模式是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抓住教學的特點,對教學過程的組成方式作簡要概括,以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選擇組合、變換、重構。
對教學模式的概念不同的學者還有很多不同的敘述,但萬變不離其宗: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結構框架”,體現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關系的功能:“活動程序”,突出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王才仁教授(1996)將現代英語教學歸納為三個不同層面的模式:宏觀模式(語言教學模式),中觀模式(教學大綱設計層面)和微觀模式(課堂教學模式)。由此可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微觀模式,是最基本的模式。
1.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之一—情境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遙(ConstruetivismLearningTheory)的核心要求教學遷程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建構主義認為創設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尤其強調創造真實情境,而多媒體和網絡系統技術能使教學內容圖文并茂,通過聲音、圖像動畫、音樂、色彩的優組合與運用,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提供生動逼真的交際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培養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
2.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之二—演示型課堂教學。演示型課堂教學是教師利界Powerpoint`L''''ord或Frontpage編寫簡單的教學演示文稿,并利用多媒體語言實驗室,計算機、投影、大屏幕或桌面顯示器等設備進行演示課教學,也可以選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課程軟件,如《大學英語教學光盤》等,或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利用AuthorWareVisualBasic等軟件工具自己動手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電影、錄音、錄像以及網上下載資料作為輔助材料,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設計,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多個感覺器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教學信息傳播效率,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創造性,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
3.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之三—多媒體網絡交互式教學模式。建構主義認為真正有效的學習應產生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學內容及教學媒體的相互作用中。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集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音視頻技術于一身,用于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種交互功能,從而創造學習者最理想的意義建構環境。目前,全國各高校試行的體驗英語(ExperiencingEnglish)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座位上的電腦直接從控制臺主機中提取各種學習資料,按照課程總要求自主學習,教師起到組織、指導和幫助的作用,從整體上控制和協調課堂的學習活動,對教學內容不作詳細講解,只是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指導和幫助學生有效地利用學習資源,檢查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習進程。體驗英語教學模式以訓練學生的視聽說為主,學習內容編排由淺人深,分成不同等級,學生的學習過程循序漸進,必須一關一關地過才能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利用多媒體技術的交互性,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畫面進行雙向交流。交互式的教學模式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式或發現式的學習,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及在網上尋找信息、尋求答案,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4.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之四—大班十網絡+小班課。大班+網絡+小班課這一新模式的特點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網絡教學為輔;以紙質教材為主,網絡資料為輔。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所有教學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大班面授:教師在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精講課文,組織各種課堂活動,以英語語言知識及應用技能、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重點培養學生英語閱讀、寫作及翻譯的能力,使學生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書面信息的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網絡課堂教學的形式是: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到指定的網絡教室進行自主上網學習,學習的內容是由教師預先設計的各種聽說練習任務及其他相關的教輔材料,學生在網上可做測試,用來保證教師能夠隨時對學生進行評估。網絡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同時作為面授課的有益補充,全面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
小班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檢查大班課和網絡課的學習情況,鞏固所學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進行系統化的英語口語訓練,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與他人的合作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化的學習,由任課教師根據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輔導和教學。
(三)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主體、中心、主導論
教師的主體作用主要是通過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參與者及信息提供者來體現的。而學生的主體作用則體現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自覺地學,參與各個階段的語言活動和交際活動,并從中獲得知識、培養技能、發展交際能力。簡言之,教學是由教師、學生兩個主體共同參與的雙向交際活動的過程。
1.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應體現英語教學的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原則,應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確立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2.英語教學應該以誰為中心的討論似乎早已有了定論,以學生為中心,已成為理論界的共識。然而,這種理論共識并不完全符合中國特色,原因之一在于理論上的討論沒有充分考慮到教學實踐中的中國國情。中國的社會文化模式、教育傳統、師生關系的定式、教師思維和行為模式、學生思維和行為模式、國家和學校的教育規章制度等等,這一切都要求我們不能把西方的“learnercenteredness”簡單地移植到中國英語教學中來,國情不可違,實踐與理論矛盾的結果便產生了一個流行的折中口號:“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肖禮全2005)。
3.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及本校資源,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充分考慮和合理繼承現有教學模式中的優秀部分。真正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網絡為工具,加強過程管理,注重實際效果,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雙主模式是對建構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強調教師與學生在學習中的各自角色的重要作用,“雙主”是指既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避免在傳統課堂上的教師成為知識的灌輸者,也避免在建構主義課堂上的過于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而產生的無序化學習。
(四)開展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 德語 教學
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改變著教育。
隨著中國和德語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不斷加強,德語人才在中國的需求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德語課。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德語教學手段的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
如果能在大學德語教學中引入互聯網,利用互聯網中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人網互動的特點,培養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德語教學的相關信息,廣泛閱讀德語文章、運用德語溝通等綜合能力,最終達到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研究的能力。
本文從互聯網在德語教學中的優勢,德語教師在互聯網時代中轉變教學角色兩方面出發,闡述了互聯網在德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法。
一、互聯網在德語教學中的優勢
學習德語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語言技能、交際技能,即我們平常所說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互聯網教學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充分運用網上豐富的德語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與傳統的德語教學相比,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互聯網上有豐富的德語教學資源可供利用
(1)德語教學網頁
通過Yahoo、google等搜索引擎提供的強大檢索功能,可以在互聯網上搜尋到許多德語教學的網頁,它們一方面能為德語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借鑒和幫助,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課外自學也有很大的幫助。這些教學網頁包括閱讀、聽力和語法練習,德語寫作、德語國家國情等專題,還可以讓學生在網上對自己的德語水平進行自測。值得推薦的網址有:
省略
home.省略/user/xianjun/german
deutsch-als-fremdsprache.de
daf-portal.de/index.php
edition-deutsch.de
goethe.de/cgi-bin/einstufungstest/einstufungstest.pl等等。
(2)學術機構
許多和德語相關的學術交流機構在互聯網上都設有自己的主頁。大學教師可以通過瀏覽相關站點,了解德語學術領域的新發展和新動向,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和知識結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與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了解國際上德語教學發展動向,共享新的教學資料和科研成果,同時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參與國際交流,促進語言學習。其中最著名的有“歌德學院”goethe.de和“德國學術交流機構”daad.de。
(3)德語媒體
打開德國著名的“德國之聲”網站dw-world.de,教師和學生就可以在網上收看和收聽到最及時的德語新聞報道,了解德語世界動態。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設計成新聞閱讀和聽力的練習題,學生既可以了解世界時事,聽到原汁原味的德語,又可以提高語言運用技能。
“德國之聲”廣播電臺還專門針對中國學生設計了一套聽廣播學德語的節目,將最新的時事新聞用比較慢的速度播放出來,讓中國學生有針對性地練習聽力,同時了解最新的德國新聞。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語速過快而喪失練習聽力的信心,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循序漸進培養聽力的環境。
2.克服教學形式的單一性,豐富了現有的德語課堂教學形式
學習德語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很多中國學生雖然掌握了相當數量的德語語法和詞匯知識,有的語法熟練程度甚至超過了德國人,但他們的聽說能力還是很差。究其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說,這與我們大學中傳統的德語教學模式有關。
傳統的德語教學模式是教師在上面講解,學生在下面被動地接受,也就是西方19世紀普遍采用的“語法――翻譯法”。教師在課堂上先是講解語法和詞匯,然后逐句翻譯課文,并在翻譯中講解語法的難點。“教學環境單一,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仍是大多數德語教師授課的主要方式,很難形象生動地將所講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的教學方法,缺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難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面對全體學生,滿足不了學生的個性要求;教師提供的信息量有限,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互聯網的發展使教師可以根據各類學生的特點和基礎,設計符合該類學生的學習方法,實現因材施教。教師可以將教學計劃放在網絡上,讓學生自行下載。由于互聯網技術和資源上的優勢,可以照顧到每個學習者的特點,使每個學生都能選擇適合自己認知習慣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引入互聯網教學,將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師統治課堂的局面,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目前國外不少學校已經開始采用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LL-即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即是。這種教學方法出現于八十年代的美國,它的出現為外語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能夠最大限度地加強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以及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并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和教學的形式,使外語教學更具有交際性和趣味性。
3.學習過程由被動變為主動,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發揮創新能力
互聯網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大多具有很強的交流與互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是單純地被動地接受和學習,還可以參與到過程中去。以往大學教師使用的教學媒體是錄音機和錄像機,學生基本上是被動地聽和看。而學生在應用互聯網學習過程中則是處于主置,學習過程由被動變為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面對互聯網這個信息海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進度,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料。互聯網以其技術手段上的優勢,使教學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學生能夠自己把握課程的進度,在學習中擁有更多的自,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決定學習的內容和方式。互聯網教學為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獨立鉆研的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能跨越時空,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運用環境,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許多德國的網站,都設有德語的文字聊天室和語音聊天室,如“德語角”等。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本校的德語學生和外校的德語學生一起,或者和學習漢語的德國學生共同進入網上聊天室,暢談各類話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交流學習的經驗和心得。
互聯網上有很多德語論壇。如:“學橋論壇”abcdv.de;“德國熱線”dolc.de;“北冥論壇”省略;學生可以通過在論壇上留言的形式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疑問,獲取所需的答案。不僅是德語學習,各種有關于德國的問題都可以在論壇上找到答案。
4.知識更新快,內容生動有趣,形式多樣,實用性強
傳統的德語教學以固定的教材為主,為了保持教學的穩定性,一套語言教材往往要使用好幾年,這樣,有的語言就會顯得比較陳舊。而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上的德語語言發展,同實際的語言發展同步。在互聯網上很容易讀到最新的德國電子版的報刊雜志,像spiegel.de,zeit.de,stern.de,focus.de,tagesschau.de,welt.de等,教師和學生都能通過它獲得最新的德語語言知識。我們學習語言,只有及時掌握最新、最具時代感的語言,跟上知識更新的步伐,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與溝通,而互聯網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互聯網上的學習資源形式豐富多樣,內容生動有趣。不但有新聞時事報道、經濟社會常識、網絡游戲聊天等,還有專門為學習德語者開設的“故事閱讀理解練習”、“經典電影片段精彩對白聽力練習”、“看動畫學德語”、“聽歌學德語”等多種激發學生學習德語興趣的節目;教師如能靈活運用這些資源,不但可以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德語,而且實用性強。
二、德語教師在互聯網時代中教學角色的轉變
利用互聯網開展德語教學,對大學德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將促進德語教師在教學思想、教學觀念上的更新和轉變。為了更好運用互聯網開展德語教學,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具備通過網絡搜集信息、分析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在眾多的網絡信息面前,教師自身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傳統的教師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德語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的指導者、促進者。除此之外,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計算機操作的技能。具體而言,就是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開展互聯網德語教學。
1.通過互聯網獲取新的教學資料,充實教學內容
互聯網縮短了信息老化的周期,同時也為更新知識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迫使大學教師走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道路。教師如果沒有對新信息的自覺及時吸取,只憑原有的知識授課,是遠遠不行的。因此教師需要培養敏銳的信息觸角,善于捕捉互聯網上有用的資源,有針對性地進行篩選,按教學需要編輯成聽力、閱讀、寫作方面的練習作為教學的補充,充實教學的內容。
2.使用新的教學軟件,豐富教學手段
互聯網提供了很多適合德語教師使用的輔助德語教學與學習的計算機軟件,教師可以利用相關軟件,根據教學需要輕而易舉地用它編出具有交互功能的閱讀理解、完形填空、詞匯拼寫、段落寫作等多種練習,豐富教學手段。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德語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如hot potatoes就是其中一個教學輔助軟件,在其主頁 web.uvic.ca/hrd/halfbaked/上就可以免費下載并附有詳細的使用說明。
3.融入網上交際,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要積極鼓勵和培養學生網上交際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在信息時代的學習技能。教師可鼓勵學生參加網上的德語學習電子論壇、訂閱電子版的德語新聞、參加德語競賽、尋找網上筆友,引導學生進入虛擬的德語教學課堂,在網絡空間享受到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在自然、真實和快捷的交際環境中提高德語應運能力。當然,教師自己也要與學生一起同時融入到網上交際中去,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語教學的效果。如網站brieffreunde.de就提供了結識德國筆友的信息。
4.利用互聯網擴大交流、改進和提高德語教學研究水平
大學教師的德語教學研究工作一直以來都受到資料短缺、信息陳舊的限制。教師通過互聯網,閱讀德語教學研究成果,參加德語教學研究討論,可以縮短與國外同行間的時空距離,跟蹤國際德語界發展的最新動向,學習和研究新的語言理論、教學思想和教學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共享資源,與世界各地的德語教師一起收集、整理,共享練習題庫;不斷改進和提高我國德語教學的研究水平。
5.建立德語教學網站,開設網上課堂
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形象化的知識網絡融入網絡課堂教學。將教學信息連接在網絡上,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后。教師可以將教學講義、課堂筆記等重要的需要學生課后復習的資料、供學生課后練習的題目上載到網絡上,供學生課后下載。也可以在校園網上設立一個德語的聊天室或德語論壇,讓師生在上面交談,解答學習中的問題,為學生提供課外的指導等等。掌握了網頁制作技術的德語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選取特定專題的教學內容,制作教學專題網站。
誠然,互聯網無法完全取代課堂教學,但它能夠為我們提供大量的教學資源,從而大大豐富我們語言學習的形式和內容。遨游在互聯網的信息海洋中,把德語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運用互聯網改進傳統的德語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這也正是德語教學思想和教育觀念在新形勢下的一種“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Doring,N.(2002):Online-Lernen,in:Issing,L.J./Klimsa,P.(Hrsg.):Information und Lernen mit Multimedia und Internet.Lehrbuch für Studium und Schule,3.vollst.überarb.Aufl.,Weinheim:BeltzPVU,S.247―266.
[2]Dorr,G./Strittmatter,P.(2002):Multimedia aus pdagogischer Sicht,in:Issing,L.J./Klimsa,P.(Hrsg.):Information und Lernen mit Multimedia und Internet.Lehrbuch für Studium und Schule,3.vollst.überarb.Aufl.,Weinheim:BeltzPVU,S.29―44.
[3]Grüner,M./Hassert,Timm(2000):Computer im Deutsc-hunterricht,München:Langenscheidt(Fernstudieneinheit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