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端午節手抄報繪畫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闭Z文實踐活動強調讓學生走出固有的教學環境,走入社會,“從勞動就業的實際需要出發,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應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從事職業生涯‘必需、夠用’的語文能力”。
(一)收集、整理信息資料的能力明顯提升
我們應讓學生到“活的知識寶庫”中自由探索,激發學生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興趣。學生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各種媒體,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從中獲取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關的信息資源,由被動的“信息接受器”轉變為主動的“信息處理者”。如在開展“走進端午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我讓學生自己通過搜索網絡、采訪身邊人等方式調查端午節的來歷、人們的慶祝方式、由端午節想到的等問題;“走進家鄉”、“‘低碳生活’——社區宣傳籌備”、“走近魯迅”等活動都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各種方式搜集資料,得到了圖片、數據、評論等眾多信息,在此基礎上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主題加以分析整理,最后完成各自作品,效果明顯。平時我也指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隨時關注身邊的信息,并制成自己的“收藏夾”,擴充個人的“知識倉庫”。憑借這些收集、整理的活動可以不斷將獲取的大量信息轉化為知識與能力,加快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二)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明顯增強
在眾多的活動中我都設計了上臺展示的環節,這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評,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信心及口頭表達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事先設計的東西。幾乎所有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都需要學生組織好文字,完成底稿后才能展示,這也就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此外,結合節日、學?;顒幼寣W生練習寫書信、通知、簡報、活動總結、廣播稿等,也是不錯的方法。
(三)在活動中學會分享與協作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恰恰順應了社會需要,通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的協作互助,達到知識互補、信息溝通、疑難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過程需要分組進行。本人根據學生的性格、能力水平進行搭配分組,力爭做到組內優勢互補、各組水平接近,利于任務的完成,也便于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如“分享我的創業策劃”活動,各小組同學有的承擔查找資料的任務,有的負責執筆,有的負責演講,有的負責PPT的制作與演示,而草擬提綱、指導演講則由小組成員共同參與,互相啟發;又如“手抄報的編寫”,可以充分發揮組內同學在寫作、書法、繪畫等方面的不同優勢。通過這樣的分組合作,每個學生都發揮了特長,在出色地完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目標的同時,也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分享與協作。
二、多元機制,積極、合理評價學生
(一)注重過程評價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強調的是過程,評價要注重全過程的考查,看學生是否有積極參與的態度,具體獲得了什么樣的體驗,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鑒于以上認識,本人對過程采取了形成性評價的做法,要求學生把活動計劃、筆記、搜集的資料、成果等分類整理,在活動的過程中,只要學生有一點上佳表現,一點成效,都充分給予肯定。
(二)重視學生評價
鼓勵學生自我批評和互相評價?;顒咏Y束后,學生根據小組成果展示的情況做出點評,找出自身和他人的優點與不足,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整理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學習方法。學生的互評過程也是相互學習和借鑒的過程。
(三)評價內容全面
關 鍵 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廣府文化;通草畫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6)05-0042-02
每個地區都有自身獨特的歷史軌跡和揮之不去的文化記憶,而學校本身就是當地文化的產物。從地域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呼應學生與時代的發展需求,這既是對地域文化的尊重與傳承,也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重要思路。學校地處廣州市越秀區,這里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千年商都之核心。如何用厚重的廣府文化滋養學生,引領學生在傳承廣府文化中成長,學校在探索中不斷思考。
一、以通草學堂為陣地,在學習中感受廣府文化魅力
廣府文化即以廣州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為通行范圍的粵語文化,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礎上,融匯中原文化乃至西方文化,逐漸形成發展而來。生于斯長于斯,學生對廣府文化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學校與社區、少年宮等建立合作關系,領著學生走進千年商都,了解廣府文化,尋找自身的根脈。在廣州博物館,學生“巧遇”了通草水彩畫(下簡稱“通草畫”)這一廣府藝術瑰寶,其艷麗的色彩和極具舊廣州風情的內容深深吸引了學生。學?;垩郦毦撸槃輨撛O了“通草學堂”,引領師生在創作學習中感受經典民間藝術的魅力。
通草,又名通脫木,其莖髓顏色潔白,有絲絨般的質感。清末廣府藝人將這種植物樹心切成薄片后代替紙張,運用西方的繪畫原理和水彩顏料,制作成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場景和各種形色人物的外銷畫。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成為展示廣府文化的一名出色的“外交家”,訴說著中西文化交流歷史、舊廣州風俗文化和民生百態的點滴。在歷經百年榮耀后,因其易斷、不易保存及繪畫的局限,通草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直到英國人伊凡將外銷的通草水彩畫藏品帶回中國送給廣州博物館,它才再次出現在廣州人眼前。通草畫跌宕起伏的演變歷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廣府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再現通草畫輝煌,傳承與弘揚廣府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學校邀請廣州博物館程存潔館長和越秀區少年宮杜宏安老師走進通草學堂,與師生一起鑒賞清代通草畫作,研磨繪畫技巧。清代通草繪畫素材包羅萬象,如官員像、兵勇像、雜耍圖、紡織圖、演奏圖等;作品造型生動,色彩濃烈,人物刻畫惟妙惟肖,既融合了西方繪畫原理,又富于廣州本土風情,為學生展現了一幅生動的廣府民間民俗生活畫卷。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生活氣息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師巧妙引領,精心設計,耐心示范,對學生在繪畫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逐個點撥,針對水彩的濃淡層次及渲染,幫助學生學會專心、細心、用心;并從構思構圖、色感色調、表達方式、材料表現及技能技巧等方面,對學生作品進行指導。在通草學堂濃厚的藝術氛圍中,學生不斷感受著廣府文化的魅力,從“我不行”到“我能行”,不斷增強學習通草畫技藝的自信。
二、以節日文化為載體,在生活中傳承廣府文化特色
在新形勢下,廣府文化的傳承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尋找適切的載體,引領師生在生活中體驗傳統文化之精髓,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節日根植民俗民生,可謂傳統文化傳承的天然載體。學校發動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開展了“知傳統節日、繼中華傳統、承中華文明”探索之旅,引領師生、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廣府文化特色,喚醒學生身為廣府人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肩負起傳承廣府文化的使命。
根據學生實際,學校選擇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以這六個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節日為載體,挖掘節日內涵,開展系列活動。節日活動前,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上網、調查訪問等途徑,收集相關資料,并以出墻報、學習園地展示、手抄報展示、班級網頁資料上傳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學校特聘廣州博物館程館長、民俗專家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曾副主席、青年美協梁副主席等為德育輔導員,并請他們為學生做講座,“老廣州的歷史傳說”“廣府人如何過傳統節日”……讓學生真切感受老廣府人的傳統節日情結,初步感悟如何傳承傳統節日。之后,結合節日主題開展活動。活動尊重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分層設計。
例如,“春節”主題傳統節日活動,一、二年級突出尊重學生興趣,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收集各種奇趣“利是封”,了解春節有哪些好吃的食物;三、四年級鼓勵學生嘗試設計特色“利是封”,了解春節有哪些習俗,介紹自己最感興趣的習俗;五、六年級則讓學生嘗試創作、書寫春聯,用畫筆或相機記錄春節的美好一刻,并圖文并茂地創作自己的《春節喜慶篇》。
多姿多彩的體驗活動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通草畫創作素材,引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顿慅堉邸贰吨星镔p月》《迎新春》《鬧元宵》……孩子用創意畫作展示了自己眼中廣府人傳統節日的民俗風情等生活場景,表達著自己對廣府文化的理解。
三、以社會實踐為抓手,在創新中擦亮“品味廣府”品牌
廣府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走向廣袤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并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不竭的動力?;谶@一思考,通草學堂走出校門,開展創新性的社區實踐,借助更高、更廣的社會平臺,弘揚廣府文化。
學校充分挖掘社區資源,與“三?二九”紀念館、都府社區、廣州博物館等單位簽訂共建協約,開展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社會實踐活動。通草學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在社區定期舉辦繪畫、畫展和畫作義賣等慈善活動,并在社區廣場設立創意通草畫體驗攤位,讓社區居民體驗通草畫的魅力。在“廣東紅領巾?幸福傳萬家”――“廣東紅領巾基金”2013年春節公開募集活動中,通草學堂的小畫師們歷時一周,創作了33幅形態各異的“福”字,拼成大型通草“?!弊纸M畫,募得3000元善款。通草學堂的學子們向社區居民傳播著廣府民間藝術,更傳遞著關愛他人、樂于奉獻的中華美德。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形式;減輕負擔
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教師用來檢查教學效果、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手段之一,也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其個體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社會呼吁教育行業要“減負提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當前,多數教師注重追求“有效課堂”“高效課堂”,作業教學的改革卻相對滯后,擠占他課,機械訓練,題海戰術等現象依然存在。具體表現在:
第一,作業要求“一刀切”。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一個班學生的層次是不整齊的,但是無論學生的差異有多少,全班同學必須面對教師安排的同一類型同一要求的題目,這就造成程度好的學生“吃不飽”,程度差的學生“吃不了”,常常出現學有余力的學生早早做完無所事事,學習吃力的學生卻到了時間卻還在沒有完成的現象。
第二,作業形式枯燥單一。由于教師對作業設計的重視程度、備課的充分程度、教學時間的安排等等原因,導致語文作業被簡單地表現為以“抄寫”、“按課文內容填空”、“造句”等類似的過于常規、一般甚至是枯燥的形式,這種單一的作業形式可能或者已經直接導致了學生簡單重復、疲勞應戰等現象的出現。
第三,作業數量失控。語文作業數量失控,可以用“量多類雜”來形容。當前,由于學校對教師的考核和教師的職稱評聘都與學生的成績掛鉤,導致了教師急功近利心切,作業量大。還有不少教師另行指定一兩本練習冊讓學生課外完成,造成份量過重,時間過長,學生厭倦。
針對以上現狀,對如何設計有效作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我在實際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作業分層化
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應當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接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如果學生把每天的作業作為一個任務去完成,抑或當成一個沉重的負擔去解決,那么學習對于學生將毫無生氣、毫無樂趣可言,學生沒有樂學,教師那來的樂教呢?實施素質教育須承認學生個體差異,根據學生個體在愛好,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設置作業。
1.作業量的分層
作業量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新課教學練習,作業量一般在15分左右;第二種是練習課教學練習,作業量一般在25分左右,第三種是家庭作業,作業量一般在30分鐘左右。
2.作業難度的分層
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層次內容和數量:必做題面向全體學生,重在“雙基”訓練,鞏固基礎知識;選做題分A層次面向優等生,B層次面向中上等生,重在發展語言和拓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如在學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①摘抄描寫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語句。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西沙群島寫篇導游詞或設計旅游廣告詞。③模仿課文總分總的寫法,以“西沙群島美在……”為總起句寫片段。這三道題一個比一個難度高,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這樣就適應了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既可滿足優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練有所得。
通過分層作業,把作業的選擇權交給學生自己,改變“一刀切”的做法,只有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才能促使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加特長的新型人才。
二、作業趣味化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彼此有不同的學習優勢,也有不盡相同的興趣。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類型,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
例如,如教學《荷花》一課,可以設計如下作業:①愛習作的你不妨寫一寫對荷花的感想;②愛畫畫的你不妨畫一畫荷花的美麗;③愛讀書的你不妨將文中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讀一讀;④愛科學的你不妨查閱一下荷花的用處有多少。再如在學習了《負荊請罪》后,我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和課文內容,或用圖畫表現課文的某個場景,或選擇角色演一演,或加入適當的想象把課本劇改寫為敘述體的歷史故事等等,以此使學生在作業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有效提高語文能力。
這樣的作業不統一,不枯燥,激發了學生的感官體驗,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活動,讓學生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學習中熟悉的材料來展示他們的潛能,獲得并放大了許多知識信息,鍛煉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是一件多么開心的事情啊!
三、作業生活化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币虼耍Z文學習同生活的融合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學會生活。每天耳聞目睹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小事,都可以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和渠道。
2011年,美國蘋果董事會主席喬布斯去世,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那些日子里,我就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些課外作業:“在筆記本上收集有關喬布斯的信息,剪貼有關圖片,寫一寫自己的感受,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p>
生活中的法定假日和傳統節日也是教育學生的有效途徑,如在國慶期間,結合學校開展的慶祝國慶等活動,我們可以布置學生進行“愛祖國、頌祖國”的習作小練筆,或讓學生去搜集反映祖國發展的各項文字、數據、圖片等資料,進行展覽交流;過母親節,就安排學生作業給媽媽寫賀卡,講心里話;過端午節,就安排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認識屈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過中秋節就讓學生感受親情的溫暖……以上的作業形式來源于生活,學生對身邊發生的事感受真切,思維活躍,有話可說,樂于完成。
四、作業開放化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币蚨?,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中,實踐尤顯重要。開放性的作業與教學緊密結合,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如教學《長城》后,我讓學生采集、剪貼、展評與長城有關的圖文資料,編輯專題手抄報、黑板報,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特長進行書法、繪畫創作。
再如教學《將相和》,我把全班分為四組,安排以下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演課本小品劇,看圖講故事,課文內容的續說、漫談,課文吟誦。
教學《小音樂家揚科》課后,我安排了以下作業:①思考:你覺得揚科是怎樣的孩子?完成填空:()的揚科,然后圍繞所填的詞語寫一兩段話。②想象作文:如果揚科生活在我們班上。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與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這門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會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基本關系,發展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信息意識與技術意識、勞動觀念與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實踐能力。基于綜合實踐活動開放性、實踐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學科性質,在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立、活動的指導和實施、學生在活動中的學習過程、能力發展以及活動成果的評價方面注定要表現出它的綜合性、廣泛性及特殊性。如何使綜合實踐課程的四大領域有機融合起來?如何在主題活動的開展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是任教這門學科教師一直致力探究的課題。
在實際的教學中,經常看到的是在主題研究過程中多致力于研究性學習的現象。知識獲取層面體現的多,實踐操作層面體驗的少。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這兩個領域或多或少還有所表現,但勞動技術教育則很少涵蓋其中。“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這個領域也是少之又少的學生能夠參與。因為從小學到中學,教育制度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的絕大多數時間要用在應試學科上。在小學階段能運用信息技術的學生只占所教學生的1/4左右。所以,這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怎樣解決這一難題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主題的選擇方面入手,要注重主題涵蓋領域范圍的廣度和深度,體現四大領域的融合,注重學生能力的綜合性訓練。
一、要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主題,讓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和動腦的習慣
知識的來源與能力的培養發展都離不開生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選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能力,密切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如,《探秘動畫》這一主題確立之后,學生參與的熱情極高,圍繞這一主題提出了近30個小問題。經過歸類概括,最后從“動畫的起源與歷史”、“動畫的發展”、“動畫的制作過程”、“動畫片中的經典人物形象”、“動畫片中的經典主題曲”、“同學們最喜愛的動畫片小調查”這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究。因為動畫片是孩子們最喜愛的電視節目,從學生最喜愛的電視娛樂節目進行研究,會讓他們覺得生活處處皆學問。
在活動中,學生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示了動畫的起源和各國動畫業發展過程,介紹了中外著名動畫制作大師,表演了動畫主題曲,繪畫了動畫片中一些經典人物形象,制作了簡單的動畫flash,還了解了動畫制作過程中各個階段人們工作的情況,滲透了職業技術方面的教育。調查小組還在教師指導下獨立設計了調查小問卷,深入到學校內各年級選定的班級進行調查,最終統計結果后撰寫了調查小報告。春天來了,春暖花開。《走進花的世界》更加深入地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與訓練。此主題從“花兒與科學”、“花兒與生活”、“花兒與藝術”三大方面進行了研究,具體研究了10個問題。其中,研究性學習領域包括“花的生長過程、花的種類、花的象征意義、與花有關的文學知識、插花藝術、繡花、花卉飲食”等方面的內容。在研究“花的種類”時,學生選擇進行訪談調查、實地拍攝和問卷調查,收集人們喜愛的對身體健康有利的花的品種與圖片,注重培養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在“種花、繡花、插花、折紙花、剪紙花、雕塑花、畫花、制作花卉飲食”方面的學習活動中,既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訓練,又著重訓練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些主要是針對勞動技術教育領域考慮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美育。在“唱誦、贊美花”方面,主要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方面的熏陶與培養。這一主題的設計活動時間長、涵蓋領域多、能力訓練全面,從知識積累到技能培養,從情感滲透再到動手實踐,綜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學時要沿著從研究性學習再到實踐運用的主線進行,使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訓練。
二、要選擇體現學科整合方面的主題,加強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交叉培養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不是孤立的。與其他學科結合的愈緊密,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與得到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運用與鍛煉。例如,《神奇的石頭》這一主題,可以讓學生在研究石頭的構成元素、石頭的種類、石頭的價值、石頭的藝術加工創作等方面進行探究。可以運用所學到的科學課的知識、化學知識、地理知識,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有趣的石頭進行組合、粘接,創造出有美學價值的藝術作品,讓自己在美術課上得到的知識和技能加以運用。又如,《太陽的研究》這一主題則和科學課密切相關。在活動中還通過制作簡易太陽灶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太陽光能和熱能對人們的生活所發揮作用的理解。在《電的秘密》這一主題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參觀水電站,了解電的生成,學習完電的作用,還可以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科技作品,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同時也要學習一些用電時的自我保護知識,使學生初步具有自主選擇和獨立作出決定的意識與能力。這些主題的開展不僅和小學的科學學科學習內容有相關聯系,同時也為學生初中學習物理、化學知識做了滲透,奠定了基礎。
三、從歷史文化方面選題,加強動手實踐能力和傳統文化認知的結合
有些主題的研究,既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又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探究與追尋。如,《走進傳統節日》這樣的主題研究,就可以讓學生系統地探索、研究節日的來歷、風俗習慣和禁忌,既可以讓每個小組自己研究其中的一個節日,也可以全班共同研究一個節日,每個小組來研究與這個節日相關的不同內容。這一大主題的研究可以分為不同階段、不同年級,跨度大、時間長,既可以研究祖國的傳統節日,繼承和發揚祖國的傳統文化,也可以研究一些外國的傳統節日,了解一下異域風情,增強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擴大學生求知的領域,拓寬學生的視野。在研究過程中,學生既豐富了知識,也鍛煉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尤其要選擇一些與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培養相關的一些節日來研究。如, 春節可以讓學生動手創作春聯、學習包餃子,元宵節讓學生制作花燈、猜燈謎,“三月三”風箏節讓學生動手制作風箏,端午節讓學生學習包粽子等等,使學生在動手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與認識。
四、從品德修養的培養方面選擇主題,發展社會交往能力
荀子曾說過:“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禮儀對學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將起到重要的影響。所以,把綜合實踐課程和德育有機結合起來,也體現了綜合實踐學科的特點。在小學三、四年級可以進行《好習慣伴我成長》這一主題的研究,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好習慣,好習慣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名人們都有哪些好習慣,怎樣才能養成好習慣?通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以及實際訪談、問卷調查,得到自己和身邊的同學在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一些資料和數據,并探索出養成良好習慣的途徑和方法??梢酝ㄟ^故事會、手抄報、歌曲表演、制作要求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標語等形式來匯報交流,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匯報交流活動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形成了善于探究發現、表演展示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綜合實踐課程的興趣。而在小學五、六年級,則通過《文明禮儀伴我行》這一主題活動的開展學習各種禮儀。如,家人之間交往的禮儀、師生交往的禮儀、餐桌禮儀、購物禮儀、參加公共集會應遵守的禮儀等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親自實踐、觀察、了解身邊的人對文明禮儀遵守的情況,從而增強學生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五、從自然界方面選題,使學生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環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