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法與經濟政策范文

        經濟法與經濟政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法與經濟政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法與經濟政策

        第1篇:經濟法與經濟政策范文

        [論文摘要] 發展循環經濟對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優化和升級尤為重要。本文提出了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和政策措施。

        目前,我國共有400多個資源型城市。資源型城市最大的特點,是以自然資源開發而興起,并以資源開采為主導產業的城市,資源的開采量和利用程度關系著城市發展的前景。但是,資源開采和供給的有限性與資源消耗和需求無限性的矛盾,最終會造成資源的枯竭。資源枯竭不僅會給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致命打擊,也會直接影響其它類型城市發展,制約整個世界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不少資源已經枯竭或正在走向枯竭,帶來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許多城市正在艱苦探索,努力尋找擺脫困境的新生之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轉型之路。但不論采取哪種思路,都必須避免過去那種對資源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和低產出”的傳統模式,走循環經濟之路,即“減量化、高效率、再利用、再循環”的良性增長模式。這對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優化、升級尤為重要,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

        1.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資源型城市作為資源的原發地,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否科學合理,不僅關系到資源型城市本身的發展,而且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因此,資源型城市把好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這一關十分重要。對礦產資源開發要統籌規劃,加強共生、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實現綜合勘查、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加強資源開采管理,健全資源勘查開發準入條件,改進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實現資源的保護性開發;積極推進礦產資源深加工技術的研發,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礦業的優化與升級;開發并完善適合我國礦產資源特點的采、選、冶工藝,提高回采率和綜合回收率,降低采礦貧化率,延長礦山壽命。大力推進尾礦、廢石的綜合利用;加強對冶金、有色、電力、煤炭、化工、建材廢棄物產生量大、污染重的重點行業的管理,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

        2.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資源型城市是以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興起的城市,是典型的重化工業城市,產業結構成超重型,是資源消耗的重點地區。因此,加強對鋼鐵、有色、電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的消耗管理,實現能量的梯級利用、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努力提高資源的產出效益。機械制造行業要從產品設計入手,優先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以及有利于產品廢棄后回收利用的技術和工藝,盡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輕、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提高設備制造技術水平。

        3.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積極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粉煤灰、煤矸石、廢輪胎、廢電子產品、廢舊機電產品、包裝廢棄物等的回收和循環利用;支持機械等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選系統,不斷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體系。

        4.要大力推進結構調整。資源城市經濟結構普遍不合理,成超重型結構,是造成資源浪費大、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近年來,資源型城市盡管加快了結構調整的步伐,但大多數城市還沒有實現結構的優化、升級。因此,必須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大力推進結構的轉型、優化、升級。首先要抓好產業結構的調整。當前,我國資源型城市傳統產業仍占主導,多數企業仍使用陳舊的設備、落后的工藝,生產加工“粗老笨重”的傳統產品,資源消耗大、浪費嚴重,附加值低。必須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利用先進技術、設備和工藝,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檔次,促進產品升級換代,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所有產業和產品,生產都要貫穿循環經濟理念,做到低消耗、低排放、少污染,能循環、可回收、再利用。其次,要抓好技術結構的調整。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支撐,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和優化傳統產業。一是緊緊圍繞發展循環經濟,制定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規劃,加快發展生態科技,集中解決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重大裝備、新的工藝流程。二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產品物耗低、能耗少,而且能生成新物質、新能源,潛力無限,效益巨大,應加快發展。三是加快傳統工業技術改造。面廣量大的傳統工業是高消耗、高排放的主體。應制定規劃,分步實施,下決心用新技術、新工藝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促使其升級換代,步入循環經濟軌道。四是加大資源再生技術的開發。產品深度開發和資源再生利用技術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我們要加大投入,組織攻關,力求盡快有所突破。

        二、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措施

        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制定各種政策措施,必須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優化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采取確實有效的措施,積極加以推進。

        1.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編制各類規劃。資源型城市要把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建立科學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盡快研究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及分階段推進計劃。

        第2篇:經濟法與經濟政策范文

        關鍵詞:“柳來河”;區域經濟發展;財政政策體系;實踐機制研究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善,區域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使用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式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帶動經濟的發展,同時還能夠培育出更多的經濟增長極,因此對于廣西地區來說是一種十分恰當的經濟發展方式。但是“柳來河”地區的經濟在發展的同時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在此我們主要就該地區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以及實踐機制進行簡單的論述。

        二、“柳來河”地區使用區域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的現狀

        1.“柳來河”地區在實行區域經濟發展的時候沒有可依據的財政政策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是國民十分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廣西地區,相關的政府為了能夠保證經濟的發展,實施了“柳來河”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體制,雖然這個體制的實現已經使廣西地區的經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就是這種經濟體制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相關的政策。由于廣西地區的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新型的經濟體制,相關的工作人員只是注重經濟發展的狀況,忽略了相關政策的發展,導致了“柳來河”區域經濟體制在實施額的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政策依據,雖然在短期內看不出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如果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就會導致有一些人抓著政策的漏洞賺取一些不義之財,嚴重的影響到經濟的發展。

        2.“柳來河”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缺乏資金的支持

        由于廣西地區的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新型的經濟體制,一些謹慎的工作人員不愿意冒險實施這種經濟體制,因此這種體制在發展的過程中得不到全部人民的支持,進而導致了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資金的現象。要實現柳州、來賓、河池三個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體制,首先應該要做的就是要打通這三個地區的交通,而進行交通道路的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如果僅僅是依靠柳州、來賓以及河池這三個地區政府的支持很難完成這項艱巨的工作,進而就不能夠實現這三個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

        3.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實施的過程中各個政府之間還沒有實現利益的協調

        在不同的地區,政府與政府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系的。為了能夠提高本地區的經濟競爭力,一些政府經常使用一些非經濟的手段來提高本地區的競爭力。雖然柳州、來賓、河池這三個地區同時實行區域經濟發展的體制,但是在實行體制的同時各地的政府為了提高本地區的經濟水平也在推進一些其他的項目,這就會導致在各個地區之間出現爭奪資源的現象,過于不理智的資源爭奪現象就會導致物價膨脹,并且會影響到這三個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進而違背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初衷。

        三、“柳來河”地區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財政政策體系存在問題的方法

        1.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出臺一些促進經濟發展的策略

        剛才我們在上面已經提到,“柳來河”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依據。為了能夠保證“柳來河”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有一個準確的實行依據,相關的政府就應該要出臺一些與區域經濟發展有關的政策,并且通過出臺一些新的政策使柳州、來賓、河池這三個地區形成一個完整的額財政政策的支持體系,推動這三個地區產業的發展。另外,通過出臺一些新的政策,還能夠充分的調動這三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使落后的財政政策得到有效的提高。

        2.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促進資金的支持

        為了使“柳來河”這三個地區實現區域經濟體制,這三個地區的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交通道路的建設,但是僅僅靠這三個地區的資金投入很難真正的解決交通道路的問題。因此,為了能夠使“柳來河”地區實行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相關的政府就應該要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增加一些一般性的資金來補助這三個地區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相關的政府還應該要爭取中央政府對這三個地區資金的支持。還有一點十分重要的就是要放開對民間資本的準入限制,讓一些民營企業逐漸的發展起來,進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

        3.要使各個區域政府之間的利益互相關聯

        如果“柳來河”地區的區域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各個地區政府之間的利益關系沒有一定的聯系,那么不同地區的政府為了自己所處地區經濟的發展還是會使用一些非經濟的手段來提高經濟的發展。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應該對這三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建立一定的聯系,通過所建立的聯系將這三個地區的發展聯系起來,使搶奪資源的現象得到有效的緩解,各地區之間也能夠為了實現共同的經濟發展而共同作出努力。除此之外,將這三個地區的利益連接起來還能夠使各個地區的政府之間互相合作,不會出現本地區的政府為了實現本地區經濟發展而作出違背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進而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

        四、結束語

        在任何時候,經濟的發展都是國民十分關心的問題。為了能夠使國民的經濟得到有效的保證,就要求相關的政府以及管理人員實施符合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在廣西地區,相關的政府主要的經濟體制是區域化的經濟發展,并且通過在“柳來河”地區的實踐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雖然這種經濟體制在發展的過程中使用的財政政策體系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經過相關人員的研究都能夠得到解決,因此,區域化經濟發展體制是一種適合我國發展的經濟模式,相關的管理人員必須要對此重視起來。

        參考文獻:

        [1]柳州、來賓、河池市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R].廣西財政廳.2013.

        [2]丁蕓,張昕.財稅政策選擇與區域徑濟協調發展[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02):21-26.

        [3]廣西財政廳辦公室課題組.促進廣西“兩區一帶”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5(23):14-20.

        [4]賈敬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5(05):53-56.

        [5]單亞東,鄭學敏.區域經濟發展與稅收政策選擇[J].商場現代化,2015(6)(下旬刊):193.

        第3篇:經濟法與經濟政策范文

        關鍵詞:區域經濟政策;政策演變;重慶;經濟發展;影響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099-02

        建國六十周年以來,中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實施了不同的區域經濟政策,經歷了從均衡到傾斜再到協調的演變過程,對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為老工業城市和最年輕直轄市的重慶,其經濟發展更是與區域經濟政策密不可分。

        一、均衡發展的區域經濟政策對重慶經濟發展的影響(1949―1978年)

        “三五”時期,內地基本建設投資占全國的64.7%,其中“三線地區”占52.7%。國家對三線建設先后投資2 000多億元,其中工業投資占70%以上。這是國家對中西部地區援助力度最強的時期,使中西部地區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基本上建成了以國防工業為重點,交通、電子、化工、鋼鐵等產業為基礎的工業體系[1]。重慶作為“三線”地區的大城市之一,以常規兵器基地為重點,建設200多家與戰備有關的骨干企業,工業固定資產值躍升全國第五,成為全國主要的重工業基地之一。1949―1978年間,重慶的經濟發展總體呈現出上升趨勢,地區生產總值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翻了超過兩番。“五五”時期的GDP年均增長率達到建國后最高水平,即10.1個百分點,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

        “三線建設”推進了中國生產力布局向西部延伸,從宏觀上協調了中國地區間的經濟關系,進一步縮小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加快了重慶的經濟發展。但由于對三線地區投資比重過大,投資興建的主要是機電工業和軍工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重慶經濟的健康發展,延緩了其現代化進程。

        二、傾斜發展的區域經濟政策對重慶經濟發展的影響(1979―1999年)

        中國區域經濟傾斜政策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帶來了東部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這一時期,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重慶經濟雖然有所增長,但速度也相對較慢,且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波動較大。1980―1987年,重慶GDP增長率變化平緩,且都低于全國水平,1994年后持續走低至1999年的3.57%[2]。1980―1994年東中西三大地區年均增長率之比為10.69∶8.72∶8.08,這使東部地區的GDP和工業總產值占全國比重分別從52.75%和60.77%上升到59.91%和67.0%[3]。東西部經濟差距的迅速拉大在經濟上造成了一定的不平衡,區域發展政策面臨著新的調整。

        三、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政策對重慶經濟發展的影響(2000年至今)

        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加大了對中西部的扶持力度,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政策成為重慶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2000―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56%。2001―2004年,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效果逐漸顯現,重慶GDP增長率都大于全國水平。2004年,隨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區域戰略的實施,重慶GDP增長率開始有所下降,2008年之前都低于全國水平。2007年,國家批準重慶設立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8年,國家批準設立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由此,2006年后重慶GDP增長率大幅度增加。

        四、中國區域經濟政策對重慶經濟發展的影響評價――基于轉移―份額法

        中國區域經濟政策對某個子區域的政策扶持主要體現在建設資金、財政轉移支付的投入力度、稅收減免的力度、人力資本轉移限制的程度等等,這些政策扶持是影響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轉移―份額法是當今國際上分析區域就業增長差異的一種流行方法,本文將采用轉移―份額法粗略分析中國區域經濟政策對重慶經濟發展的影響。根據轉移―份額法,將子區域經濟增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生產要素投入、區位條件對子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第二部分為全國經濟增長對子區域增長的影響;第三部分為需要解釋的部分,即區域經濟政策的影響。在此假設生產要素投入和區位條件是影響子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用公式表示子區域經濟增長率gr、國家經濟增長率gn和以國家增長率增長的子區域預期增長率grn,即gr = ×100%…(1)、gn = ×100%…(2)、g r n = ×100%…(3)。

        其中,x0和xt分別表示子區域在研究期期初和期末的地區生產總值,y0和yt表示國家在研究期期初和期末的國內生產總值。根據公式(3),可以看出轉移―份額法的前提假定:在某個時段內,一國各子區域的經濟增長速度都相同,即每個子區域都具有相同增長速度的區域發展份額。根據以上簡述的子區域經濟增長的三個組成部分,可以把子區域經濟增長分解為三個獨立的組成部分:gr =(g r n-gn)+gn+(gr-g r n) …(4)。

        運用公式(4)的第三部分計算出重慶實際經濟增長率與預期增長率的差額,即受政策影響的部分。令G=gr-grn,則G=×100%,作圖如下: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一五”時期,國家將區域經濟政策重點放在中西部的工業建設上,這一政策使重慶經濟增長由最初的低于預期增長水平上升到1958年超過預期增長的8.43%。1965―1972年“三線建設”戰略各項政策的實施使重慶的經濟增長率從1969―1979年八次超過預期水平,充分說明“三線建設”各項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重慶經濟的發展。1978年中國正式提出改革開放,國家對東部傾斜的區域經濟政策對重慶的影響從1980年開始顯現出來。從1980―1992年13年間,重慶經濟增長率只有三年超過預期,這一階段傾斜的區域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慶的經濟發展。“八五”時期,國家實施“四沿”戰略,1992年將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93―1995年的數據表明,這幾年的區域經濟政策為重慶經濟增長提供了政策支持。1997年,重慶成為中央直轄市,中央在各個方面加大了對重慶的政策支持力度,這一年其增長水平超過預期3.5個百分點。但是由于這階段區域經濟政策重點仍在東部沿海且經濟政策影響具有滯后性,從1998―2001年重慶增長率仍低于預期水平。1999年,以西部大開發戰略為起點,中國開始進入協調的區域經濟政策階段。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影響在2002年后開始顯現,重慶增長率連續三年超過預期,說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扶持有力地促進了重慶經濟的快速發展。2002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2004年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使得重慶經濟增長從2005年開始連續三年低于預期。2007年3月,總書記為重慶作出“314”總體部署,6月,國家批準重慶設立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8年,重慶經濟增長率大于預期的6.78%。

        五、結論

        從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的影響評價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從整體上看,建國六十年來中國的區域經濟政策是成功的,綜合國力得到迅速增強。重慶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區域經濟政策的較大影響,效果非常明顯,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由于歷史、自然條件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區域均衡政策和區域傾斜政策不利于各區域協調穩定發展。所以,中央政府只有繼續加大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政策力度,對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給予相當的政策支持,發揮積極的作用,才能使整個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志國.中國區域經濟政策歷史演變與制度變遷[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重慶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重慶統計年鑒2009[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第4篇:經濟法與經濟政策范文

        關鍵詞:外語教育;社會經濟;教育政策

        在各國之間往來逐漸頻繁的狀態下,外語教育已經成為各國教育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語教育不僅涉及個人成長成才,更涉及國家的政治以及經濟發展。因此,在制定相應的外語教育政策時,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影響因素,例如:考慮一定的教育成本與收益,社會發展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接受外語教育的最佳年齡,外語教育的知識內容等。國家將制定外語教育政策放在一定的戰略發展高度,協調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將能夠極大程度地促使國家經濟軟實力的提升。

        一、外語教育政策與社會經濟發展互動

        1.以亞洲新興工業國韓國為例

        韓國的外語教育最初始于對我國漢字的借用,另外照搬了日語教育體系、美國英語教育體系,發展歷程較為艱辛。在1955年時,韓國的外語教育終于走向了自主發展的道路。直至今日,韓國的外語教育方試圖通過制定比較合理的政策培養人才,使其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韓國創造更加豐富的經濟利潤。整體而言,韓國的外語教育起步較晚,但是其發展迅速,自其自主發展至今,韓國的外語教育得到了來自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由此,能夠根據目前的經濟社會需求對外語教育政策進行恰當的調整,培養相應的人才。面對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韓國逐漸加大了對外語教育的投入,將制定外語教育政策放在戰略發展的高度,便于推動其外語教育的有效開展,為其經濟的增長提供軟實力支持。

        2.以歐洲典型發達國法國為例

        法國可以稱為歐洲的發展大國,是歐盟當中的重要組成成員。基于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外語教育極為受重視,與世界范圍內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發展均具有緊密的聯系。法國曾經對其外語教育政策制定以及實施情況做出了比較詳細的調查,發現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之中,外語教育更應該具有跨國家文化發展的特征,同時可以利用在歐洲的發展趨勢,為其提供外語語言的多樣化選擇。外語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建立比較廣泛的網絡外語資源,聘用專業的外交人員,力爭將外語教育發展成為進軍國際市場的重要工具。法國外語教育政策的不斷創新與實施,明確表明外語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同時更對國家各方面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法國愈加重視對外語的教育,尤其漢語的興起,使法國更加重視與中國的各項往來,不斷提升其漢語教育水平。

        二、各國外語教育政策與社會經濟發展互動對我國的啟示

        由韓國和日本外語教育政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經驗而言,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均重視對外語教育政策的制定,均希望通過外語政策的實施,提高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由此,我國需要明確,外語教育并不簡單的是一項語言教學,其更能夠折射出一個時代的需求以及經濟增長的水平。外語教育的形式比較多樣,可以通過教學、培訓、考試等促進公民自身外語水平的提升。

        另外,外語教育不應該僅僅為了培養外語人才或者翻譯人才而進行,更應該致力于培養精通外語的高級專業人才,使其能夠在各項工作當中均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外語教育亦應該滲透到各階段學校教育當中,尤其小學教育,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外語的最佳年齡掌握相應的外語基礎,為今后的外語深入學習提供充足的動力,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堅實的保障。由此方能夠建立良好的外語教育政策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

        綜上所述,目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愈加頻繁。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各項交流越來越多。因此,為了促使我國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促使我國的社會經濟更加穩定和快速地發展,需要積極吸取不同國家在制定外語教育政策方面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外語教育優勢,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適應國際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外語教育政策,將外語教育置于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只有如此,方能夠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提高我國的經濟軟實力,促進國家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蔡志全,趙紅霞.“一帶一路”背景下試行多元外語教育政策的思考――以新疆地區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5,17(1):10-14.

        第5篇:經濟法與經濟政策范文

        一、社會事業短板成為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因

        (一)社會公共服務不到位,制約消費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的提升

        消費需求相對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過低,使得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的拉動。城鄉居民不敢消費、不愿消費,很大程度上歸因于社會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教育服務不到位,家長必須為子女持續的教育支出進行儲蓄。公共衛生服務不到位,快速增長的醫療支出導致規模巨大的預防性儲蓄。公共就業服務不到位,勞動者收入正常增長機制難以形成,部分行業勞動者權益難以得到切實保護,勞動收入不穩定,增加了儲蓄率,壓低了消費率。社會福利公共服務不到位,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消費意愿受到消費條件的制約,即便他們具備一定的消費能力,也無法實現消費需求。社會救助公共服務不到位,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其消費能力受到嚴重抑制。此外,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在水平、可及性和普及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居民消費需求啟動困難。

        (二)社會事業體制不健全,制約第三產業尤其是社會服務產業的發展

        第三產業增長速度慢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國家和地區,三次產業協同帶動的增長模式尚未形成。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是不健全的社會事業體制。中央與地方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權責劃分不清,地方政府社會事業財權與事權不匹配,一些地方社會事業自身發展缺乏動力機制,更談不上社會服務產業發展。公益性社會事業與經營性社會產業界限模糊,過度市場化與高進入壁壘兩種現象并存,社會服務產業發展難以走上良性軌道。社會服務產品供給主體單一,市場化社會化運營模式推廣緩慢,文化、健康、養老等社會服務產業發展不能及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社會服務需求。社會服務產業發展的體制基礎不穩,影響了其創造穩定就業崗位的能力,制約了其帶動相關服務業行業跨越式發展的作用。

        (三)人力資本積累不充分,制約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管理創新

        低成本的勞動力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比較優勢,但人力資本積累的不充分,制約我國實現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不利于經濟發展在質上實現飛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研究生培養國,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也是全球最高的,然而高端科技人力資源非常稀缺。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具備高端科技素質的人才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投身于科技活動,科技人力資源培養不但沒有充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在一線操作層面,高級技能人才需求增長較快,而其供給增長較慢,造成較大的供需缺口;求職人員中,初級技術人員的增長幅度較大,超過了市場需求,技能人才和技術人員培養結構很不合理。教育、人口、科技等社會事業領域對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升以及管理創新的積極作用亟待提高,人力資本積累不到位,經濟增長主要依賴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低成本高強度投入的不利局面就很難扭轉。

        二、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主要途徑

        (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途徑:四個轉化擴消費

        一是實現預防性儲蓄向即期消費需求的轉化: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的過程中,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被動的預防性儲蓄會減少,富余出來的這部分可支配收入意味著消費能力的提升,即期的居民消費需求隨之擴大。二是實現潛在消費需求向真實消費需求的轉化: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的增強,為居民消費提供了原來不具備、或者原來水平較低的條件,使城鄉居民有消費能力卻無法實現的一些項目變成實際消費支出(例如附著于公共養老服務的一系列個人支出項目)。三是實現潛在消費意愿向有效消費需求的轉化:基本公共服務普及程度的提高,減少了配套消費項目的成本,相當于降低了綜合消費價格,原來由于價格相對較高、消費能力相對較低而不能實現的消費意愿,就能夠形成有效的需求。四是實現政府投資需求向政府消費需求的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政府支出更多地投入到民生領域,除該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屬于投資范疇以外,其他大部分支出屬于消費范疇,這樣政府支出就會更多地從投資領域轉向消費領域。

        即期消費需求、真實消費需求、有效消費需求、政府消費需求的全面擴大,會伴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城鄉居民對社會服務產業的需求更加強烈,這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奠定越來越堅實的需求基礎。因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發揮直接擴大消費需求的主要作用之外,還能間接作用于第三產業發展。

        (二)社會事業體制多元化途徑:三個方面促三產

        一是通過供給主體多元化吸引要素進入第三產業:社會事業體制改革,如能改變政府作為單一供給主體的局面,在明確劃分行政性、公益性和經營性三類社會事業的基礎上,在政府主要負責行政性社會事業的前提下,在公益性社會事業中更加積極地引入民間非營利組織,在經營性社會事業中更加廣泛地引入民營資本,可以吸引更多資金、人才、技術、資源進入第三產業,為其發展提供要素供給支撐。二是通過運行機制多元化增加第三產業發展需求:社會事業體制改革,如能改變政府生產、政府提供、政府管理的單一化運作模式,采用政府與私人部門、第三部門的合作模式,或進行模塊式外包、整體式外包,或進行以BOT為代表的各類特許經營,或進行不同程度的民營化,都可以在相應環節引入競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從而拉升對第三產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為其發展提供有效需求支撐。三是通過融資渠道多元化促進金融服務行業發展:供給主體和運行機制的多元化,需要融資渠道的多元化相配套,根據不同領域的項目特點,既需要大型金融機構也需要中小型金融機構,既需要直接融資也需要間接融資,既需要傳統的商業抵押貸款也需要信托、債券、信用貸款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的多種創新型金融工具,為金融業這一重要的生產業發展提供多層次的需求。

        (三)人力資本發展高級化途徑:五個環節提質量

        在人口生育環節,人口計生事業一方面穩定了低生育率,教育資源、醫療衛生資源的供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有利于勞動者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降低了新生人口的出生缺陷發生率,使得勞動者的“起點素質”有所提升。在人才培養環節,社會事業中的教育事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擴大科技人力資源的規模、增強勞動者的工作能力和各項技能、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能夠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培養轉變發展方式所需的素質。在人才使用環節,教育等社會事業可以提供有利于創新的經驗普及和方案設計,社會事業單位機構的改革與發展,可以通過治理結構的完善、產權制度的健全、勞動人事及收入分配制度的優化,激發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人才流動環節,國外高水平人才的引進,對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能夠起到顯著的帶動作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人才向中西部地區流動,有利于提升相對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質量;人才的跨行業流動,則在行業間產生了技術的外溢,有助于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在人口健康環節,醫療衛生事業保障了人口健康、使人才使用效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增加了人的壽命、使人才可以在更長時間內發揮積極作用;文化、體育、旅游、廣電等事業,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激發了人們的靈感,可以幫助人們提高效率、推進創新。

        三、促進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建議

        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可以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事業體制多元化、人力資本發展高級化等途徑實現。然而,寓于短板限制,這三個途徑在目前還不太暢通,需要我們積極推進社會事業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正確把握社會事業發展方向。

        (一)社會事業體制改革應處理好的重要關系

        1、要理順行政性、公益性與經營性社會事業的關系

        行政性社會事業的運行機制可參照國家機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人員納入編制管理,由政府部門實施監管,嚴格實施總量控制;公益性社會事業應推進舉辦主體多元化,鼓勵民辦公助等各種形式的聯合,其所承擔的基本公共服務經費由財政資金按項目實際情況進行補償;經營性社會事業要實行市場化、社會化、自主化管理,參照現代企業機制運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主管部門下放自、放寬準入。

        2、要理順政府引導、市場配置與社會協同的關系

        政府部門應擺脫“社會事業國家辦”的觀念束縛,堅持公平與效率并舉、事業與產業并重,在保障必要的政府舉辦項目的前提下,盡量引入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通過市場配置提升供給效能,通過社會參與滿足居民需要,并綜合運用法律、規劃、監管、政府購買等手段,引導社會事業走上一條跨越式良性發展之路。

        3、要理順社會事業舉辦、管理的中央與地方關系

        從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入手,合理調整和規范中央與地方的社會事業舉辦、管理權限及經費比例,加大中央對地方社會事業的轉移支付力度;中央政府重點確定社會事業發展方向、原則、標準及目標,對全國性社會事業實施有效監管與科學評估,對地方性社會事業發展進行指導;地方政府強化對促進本地社會事業發展的責任,積極探索、試點發展社會事業的新路子、新方案。

        (二)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應解決好的突出問題

        1、明確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疇及供給模式

        將社會公共服務劃分為基本公共服務、準基本公共服務、非基本公共服務三大類,明確基本公共服務涵蓋的主要項目,確定政府、市場、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組織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分工和協作關系,在政府主導、市場主導、社會主導三種基本模式的基礎上,廣泛采取衍生形態靈活多樣的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來提供公共服務。

        2、要設計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指標及均等化標準

        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項目設計制定核心指標,準確反映其發展水平、普及程度和可及程度;指標設計既要兼

        【下轉第36頁】【上接第33頁】

        顧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尤其是要注重城鄉居民對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的調查,也要兼顧硬件投入和軟件配備、尤其是要加強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人才建設;反映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指標要綜合全面、科學合理、以滿足居民需求為導向。

        3、要制定公共服務發展的分階段目標及路線圖

        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的前提下,以“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起草、論證、修改為契機,以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為關鍵時間節點,提出三大類公共服務在全國范圍內、區域范圍內、地方范圍內的發展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基本公共服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并在年度計劃中予以體現,同時出臺政府指導意見和實施細則,清晰描繪公共服務發展路徑。

        (三)社會事業主要領域應把握好的政策取向

        1、發展面向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教育和科技事業

        義務教育階段更多地引入素質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培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高中階段教育重點加強職業教育,培育高素質技術工人;大學本專科階段教育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滿足社會就業需求;研究生階段教育適當控制招生數量,著力提高培養質量,向各行業輸送更多高層次人力資源;科技事業兼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更加注重基礎研究成果向應用研究成果的轉化,更加注重成果的市場化與專利化,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不斷創造新的、附加值更高的、更好滿足消費需求的產業增長點。

        2、發展面向多層次社會服務需求的衛生和文化事業

        堅持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公共產品屬性,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動員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營利性醫療機構建設,為城鄉居民提供高水平、高質量、多樣化、多元化的醫療衛生服務;推動文化、體育、旅游、廣電等事業的產業化振興,推動社會服務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為社會提供豐富多彩的、形式靈活的、可選擇余地較大的、能夠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3、發展面向底線公平與全面發展的人口和民政事業

        第6篇:經濟法與經濟政策范文

        畜牧業是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畜牧業走產業化之路是必然取向。在畜牧業產業化推進過程中,作為宏觀調控手段之一的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也愈來愈加突出,它對產業的健康發展,對效益水平的穩定與提高均具重要意義。針對我省實際,提出一些建議,供決策者參考。

        1原料生產領域要進一步強化基地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畜牧業保持了18年連續快速增長,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1996年已達33%,牧業產值的增長已成為拉動我省農業總產值增長的主導力量。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畜牧業已基本上完全納入了市場化經營軌道,從原料購買到產品銷售,均實行隨行就市。由于目前市場發育不夠完善,市場運行不夠規范,所以價格波動大必然帶來利益與效益的不穩定,這已成為左右牧業發展的最主要影響因素。為此,我們提出要圍繞一批活力強的大中型龍頭企業(包括加工和經貿)來建設牧業基地,并通過利益機制使之結成共同體,只有如此才能穩定牧業效益,才可能不斷壯大生產基地,提高生產規模和水平。鑒于此,我省畜牧業今后仍要突出奶牛飼養業的優勢,圍繞雀巢、森永、味全、齊鶴、完達山等一批大型現代化加工企業,建設一批規模與加工能力相適應,飼養規范化、單產水平較高的乳業基地,形成主導型產業群,使龍江乳制品不僅覆蓋全國,而且要大踏步走向世界。為了進一步優化我省畜牧業生產結構,提高牧業效益水平,根據目前市場供需狀況,我們認為今后一個時期,我省畜牧業產品內部要重點扶持絨山羊、肉用羊、優質肉牛和大鵝生產,使我省成為全國重要的羊絨、羊肉、牛肉和鵝絨生產基地。目前,我省絨山羊飼養量已達10萬多只,羊絨產量與質量均居國內一流水平,盡管近年羊絨市場價格出現波動,但一只成母羊一年仍可盈利200多元,效益仍是好的。我省豬肉已自給有余,但優質牛羊肉卻產不足銷,市場需求潛力很大,所以發展牛羊肉生產前景看好。白條鵝及鵝絨是我省銷路最暢的畜產品,在上海、江浙一帶有穩定的市場,聲譽頗佳,所以應在養、加、運、銷諸環節上給予一定的扶持。對于豬、雞生產,工作重點是提高集約化水平,提高批量生產能力和產品品質,以適應精深加工和國際市場需求;毛用羊生產重點是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品品質,尤其是要提高凈毛率,以激發毛紡企業收購、利用本地原料毛的積極性,做到農民、企業兩得利。近些年,盲目倒種、亂引種畜禽給我省牧業生產造成了混亂和相當大的損失。為此,必須依法規范種畜禽市場,限制或控制那些效益實現無保障,不適應黑龍江實際情況以及種性不純、性能不高的品種的引進和生產,如小尾寒羊、美洲或非洲駝鳥等。

        2畜產品加工領域應以肉類加工為建設重點

        畜產品加工業是畜牧業產業鏈的延伸部分,也是提高畜牧業整體規模和效益水平的關鍵環節。目前,在畜禽生產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加工滯后已經成為鉗制畜牧經濟發展和產業化形成的首要因素。現在的情況是:加工廠家不少,但普遍規模小、設備落后、機制不活、運轉困難,對原料生產的拉動很小;與此相對應,近些年又出現了依托國內外大市場,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和運行起來的一批高起點、外向型、大規模的龍頭加工企業,由于這此企業原料吞吐能力強,又注意與基地間的合理對接,于是又帶起了一批基地群,有力地推動了畜牧業向基地化、規模化、一體化方向發展。我們要集中力量改造前者,使之逐步向后者靠攏,變弱龍為強龍。具體地說,在肉制品加工領域,要按照產權改革、機制轉換、設備與技術更新的路子,抓緊改革改造,解決設備閑置、人心渙散、機制僵化等問題,使之真正運轉起來,把大量畜禽變成加工制品,提高附加值,推向國內外市場。目前,我省年出欄生豬已達1200多萬頭,市場鮮銷量每年僅七八百萬頭,用于肉制品加工的僅幾十萬頭,所以造成生豬流通不暢。解決的辦法,就是建設一二個類似于“春都”、“雙匯”規模的肉制品加工企業,把多余的生豬消化掉;加之一些小企業的活化,即可把生豬生產增長勢頭再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進而拉動整個畜牧業的增長。在乳制品加工行業,七八十年代,按先插旗后招兵的辦法,先后建立了一批規模不等的企業,僅日處理50噸以下的小乳品廠即達119家,設備及工藝普通老化。為了保持我省乳品業的龍頭地位,今后乳品加工業應走改革、重組、改造,逐步建立集團的路子,樹立統一品牌,優化企業資產存量,共同開拓統一市場,共同開發名優新特產品。皮革企業要像密山龍信制革公司那樣,采用先進設備和工藝,生產適銷對路產品,帶動一方牧業發展;毛紡企業要盡快擺脫困境,加快技術改造與機制轉換,逐步與養羊戶建立緊密的利益關系,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一體化格局。要嚴格限制像加糖奶粉、肉類初加工等規模小、產品檔次低、市場競爭不力,屬于低水平重復項目或產品的上馬。而應按照合理布局、市場先導、效益領先的原則,著眼于與國內外市場接軌,扶持一批大、高、新、外向型企業的建立與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或引進等方式大力發展如低溫火腿腸、西裝雞、禮品包裝分割肉、盒裝消毒奶、小白牛肉從及優質肥牛生產,從而徹底改變我省畜牧業“原字號”、短鏈條、低附加值的落后局面。

        3在技術推廣上,仍要以五項綜合技術普及為基礎,并適應產業發展而有所創新、有所完善

        近些年我省畜牧業之所以得到迅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市場機制的逐步引入、發展環境的改善,一方面則得益于科教興牧工程的實施。目前,我省畜牧業集約化程度還不高,畜產品的科技含量仍較低,畜牧經濟增長仍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科技在生產發展中的貢獻率僅為40%左右,還不適應產業化發展要求。鑒于此,在今后一個時期,在牧業科普領域,仍要以實施科教興牧工程、大力普及組裝配套的五項綜合技術為工作重點和基礎,尤其是在奶牛生產上,要以更大力度推廣規范化飼養為手段,解決我省奶牛數量多、單產低的低效狀況,通過群體單產的提高來增加鮮奶產量,提高奶戶效益。我們推廣的架子牛短期集中育肥技術經實踐證明極為簡單有效,但推廣面不大,尤其是去年由于肉牛價格大跌,群眾養牛熱情受挫,所以給技術普及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但是,我們要大力宣傳該項技術的增產、增收潛力,引導群眾適應市場發展優質肉牛生產,讓農民明白只有消化技術才能養牛得利,從而打開科普的新局面。養羊業近幾年效益比較穩定,尤其是肉用羊生產近幾年已經成為農村經濟新熱點,所以毛肉增產綜合技術普及面逐年有所擴大,但仍有一定差距。要抓住羊毛、羊肉市場容量大于生產能力這一良機,把技術普及工作再大力推進一步。要考慮到畜牧業發展的前景與市場動態,在實踐基礎上對各項綜合技術不斷予以總結提高,并注意技術引進和創新,不斷提高畜牧業的整體科技水平,確保牧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的成功轉變。目前,秸稈鹽化、堿化、氨化和青貯、黃貯技術已成熟完善,工作重點是加大推廣應用面;粗飼料(主要是秸稈)微貯技術也已引進試驗成功,這都為發展秸稈養畜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草原承包工作的大力推進,草原的改良與建設工作已提到重要日程之上,尤其是松嫩草原退化治理技術必須配套跟上,使現有草原充分發揮作用,提高單位面積效益。除此之外,還必須消化、推廣一批高新牧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科普層次,使我省畜牧業在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下,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4加強畜產品流通組織和流通設施建設,提高畜牧業政策保護水平

        以前,我省畜牧業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保障省內肉蛋奶供應,對畜產品流通考慮不多。通過近十幾年的發展,我省肉類年產量已達到160多萬噸,奶類近190萬噸,蛋類近百萬噸的能力,自給已成為過去,開拓省外銷售市場已成為關乎畜牧業能否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畜牧業要反彈琵琶、倒過來抓、抓流通市場、上加工,帶產業、促養殖。在畜產品市場建設上,我們的著眼點是專業市場、批發市場、交易市場大小齊上,有形市場、隱形市場同步發展。首先,要依托我省的原料生產、交通運輸優勢,辟建幾處輻射全國的乳制品、肉類及飼料大型批發市場,使我省豐富的畜產品和飼料產品通過穩定渠道流向全國;其次,按照合理布局、梯次配備、各具特色的原則,建設一批省、區級專業批發市場,拉動周邊地區主導產業、主導產品的生產,加速產品商品化速度,逐步構建區域優勢經濟;第三,要大力開辟農村市場,提高畜產品交易量和人均消費水平,把省內市場再擴大一步;第四,要大力發展各類畜產品經銷、倉儲、販運組織,擴大隱形市場的吞吐力,在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努力打入國際市場。要充分重視各類專業協會和各級農村基層服務組織的作用,為廣大農戶提供越來越完善的產后服務,解決季節性憋豬憋雞問題,使龍江畜產品覆蓋全國、走向世界,使農民的利益實現有可靠保障。近些年,由于畜牧業綜合服務體系的日益完善,養畜技術的日益普及,群眾養畜禽的自然風險已經很小,飼養者最關注的是市場風險。現在的情況是,國家一方面鼓勵農民及其他行業轉產發展畜牧業,一方面又對畜牧業這項弱質、低效益產業缺乏足夠的保護,畜禽養起來之后,加工與市場銷售成了瓶頸,一年賺一年賠的問題始終未得到很好解決;有些地方出臺了一些價格保護政策,但卻執行不力;一些非價格保護措施也不能到位,造成牧業基礎投入不足,資源流失,影響了畜牧業的總體運行與自我更新。為了進一步提高對畜牧業這項基礎產業的保護水平,國家和省除建立菜籃子風險金之外,尚應制訂一整套包括最低價格、緩沖儲備、財政補貼利率傾斜等在內的價格保護體系和制定實施引導資源及生產要素流向牧業,加大牧業基礎建設及科研、技術推廣力度,努力改善牧業發展環境,強化立法與執法監督等一系列內容在內的非價格保護體系,使畜牧業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使農民可以通過養畜獲得穩定的收入。

        第7篇:經濟法與經濟政策范文

        [關鍵詞] 循環經濟 稅收政策 稅制改革

        一、于循環經濟理念對我國相關稅制和 稅收政策的分析

        隨著環境、資源問題的日益突出,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趨勢。我國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走循環經濟之路。

        我國目前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主要有:對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環境保護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對技術進步、成果轉讓的稅收優惠政策。首先從總體而言,我國現行稅收政策客觀上支持著循環經濟的發展,而且是有一定成效的。尤其是在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減輕或消除污染,促使廢舊物資的有效利用,加強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稅收政策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作用還是零星的、不系統的,調節的范圍和力度還遠遠不夠;對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引導作用是從屬的、派生的,仍存在很大不足。與國外相對完善的生態稅收和循環經濟稅收制度相比,我國缺少針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門稅種。

        同時,現行稅制中為貫徹循環經濟思想而采取的稅收優惠措施比較單一,主要是減稅和免稅,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加速折舊、再投資退稅、稅收抵免、延期納稅等國際上通用的方式在我國稅制中基本沒有使用。其次從具體稅種看。在現行稅制中,涉及循環經濟方面的稅種不多,而且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在增值稅方面: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這就大大挫傷了企業購入環保、治理污染等設備機器的積極性;當前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的優惠措施只適用于很少的產品,還有許多其他的循環鏈以及相應的原料及產品未被納入;在再生資源利用環節,增值稅沒有形成合理的稅負差。例如,對從正規廢舊物資回收公司購入廢舊物資按發票金額的10%稅率計算進項稅額,對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入的廢舊物資不予計算進項稅額;而以廢舊物資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最終產品與以原生資源生產的產品適用同 一稅率計算進項稅額,就稅負而言,前者大于后者。在消費稅方面: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 于調整和完善消費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6]33號 文)規定,在汽車消費稅項目中,為突出環保目的, 在小汽車稅目下分設乘用車、中輕型商用客車子目,并根據汽缸排量大小不同而適用不同的稅率,但對新型(或可再生)能源如天然氣、乙醇、氫電池、太陽能和使用其他環保能源的車輛沒有優惠政策。而且未 能對造成環境極大污染的塑料制品、電池等征收消費 稅,尤其是消費稅對許多重要的戰略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不能起到限制消費作用。資源稅方面:主要強調稅收調節級差收入的功 能,沒有充分考慮其促進資源節約和減輕污染的功能,而且稅率過低,稅收級次之間的差距過小,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未起到明顯的激勵作用。同時征稅范圍狹小,不利于對自然資源的全面保護。在廢氣、廢物生產環節,沒有設置適當的稅種,總體上企業的排污負擔較輕,環境污染問題未能引起足夠重視。一些稅收優惠政策客觀上產生了不利于環境保護的后果,抵消了其他稅種的環保功能。如對生產金、銀產品的銷售收入免征增值稅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對金、銀礦源的無度開采,加劇了資源的破壞與環境污染;對農膜、農藥特別是劇毒農藥免征增值稅的規定,對土壤和水資源的保護產生不良影響。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稅收政策的選擇

        1.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立法,為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提供法律依據

        我國現在已經有了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并體現在“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之中,但是真正要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建立健全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包括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法和若干專項法規,從而為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不僅明確了稅收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取向,而且還為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據。

        2.開征生態新稅,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鑒于我國缺乏生態稅制的設計和征管經驗,建議先從重點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課征對象入手,待取得經驗、條件成熟后再擴大征收范圍。具體而言,可以 將現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氣污染、工業廢棄物、城市生活廢棄物、噪音等收費制度,改為開征水污染稅、空氣污染稅、垃圾稅、燃油稅等生態稅種。具體進行稅收政策設計時,應按照“誰污染、誰繳稅”的原則,以在中國境內的企事業單位、個體經營者及城鎮居民所排放的污染物和從事有害環境應稅行為為課稅對象,以排放污染物和從事有害環境應稅產品生產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對企業與居民個人分別采取不同的征收辦法。對工礦企業排放的含有毒物質應視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分別設置稅目,根據對環境的危害程度大小規定有差別的稅率,對環境危害程度大的污染物及其有害成分的稅率應高于對環境危害程度小的污染物及其有害成分的稅率,以遏制污染排放,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實現工業廢棄物“零排放”。對城鎮排放的生活廢水、生活垃圾等,以居民廢棄物排放量為計稅依據,采用無差別的定額稅率。

        3.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體現循環經濟發展理念

        第8篇:經濟法與經濟政策范文

        2007年我同宏觀社會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社會建設在許多領域獲得快速推進,解決各種重大民生問題的力度空前加大。黨的十七大報告完整準確地提出和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化改革、協調發展、突出民生、更加注重公平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主題。

        (一)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發展戰略基本形成

        根據黨的十七大報告的部署,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禮會建設發展戰略包括六大民生任務:一是優先發展教育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二是積極擴大就業和協調勞動關系;三是建立健全公平合理收入分配制度;四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五是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通過完善社會管理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六大民生任務,是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重點。

        (二)經濟繼續超周期增長,防止大起大落成為主題

        2007年是從2003年啟動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第三次高速增長周期的第5個年頭。預計2007年全年CDP增長速度將超過11%,GDP總量將突破23萬億元,逼近或達到世界第三位。保持經濟平穩持續增長,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已經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主題。

        (三)新農村建設全面展開,農村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在近年來中央實施的一系列利農、惠農政策推動下,農村形勢明顯好轉。2007年農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糧食總產量將超過5億噸,連續第4年獲得豐收。農民收入持續增加,預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可達8%左右,是1997年以來近11年間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年份。農村社會建設事業取得新進展,長期困擾農村的義務教育要向農民收費的問題得到解決。國家還對農村教育給予財政投入的傾斜,2007年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基本都享受了“兩免一補”政策,這項政策惠及了1.48億農村學生。加快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到2007年6月末,已經覆蓋全國農村84.9%的縣市區和82.8%的農業人口。與此同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快速擴展,農村養老保險也在積極試點。

        (四)人民生活繼續改善,農民收入增長顯著

        2007年前三季度,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346元,扣除物價因素同比增長13.2%,比上年同期快3.2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321元,扣除物價因素同比增長14.8%,比上年同期快3.4個百分點。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增長均超過了CDP的增長速度,但城鄉收入差距仍呈擴大態勢,擴大的速度放緩。

        隨著收入增長以及國家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消費信心指數上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量繼續增強。2007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827億元,同比增長15.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不過,物價上漲比較顯著,出現通貨膨脹苗頭,需要警惕。特別是持續的股市熱,一方面增加了股民的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面也加劇了股市的風險。

        (五)就業形勢繼續好轉。就業結構顯著改變

        在積極就業政策的推動下,盡管目前我國就業壓力仍然較大,但2007年就業形勢繼續有所好轉,總體緊張局面繼續緩解。預計全年新增就業人數可接近1200萬人。截至9月底,全同84.7萬戶零就業家庭中,已有81萬戶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占總量的95.7%。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呈下降趨勢,2007年上半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2006年為4.2%,2005年為43%)。

        2007年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特點:一是城鎮第i產業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體地位,第二產業的需求上升;二是企業用人占勞動力市場的主導地位,內資企業的用人需求下降,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用人需求增加;一是企業一線普通工人的需求上升,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需求進一步加大;四是失業人員構成發生結構變化,企業面臨技術人員的短缺問題。

        我國勞動就業結構在“十五”期間發生較大變化,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由2002年的50.0:21.4:28.6,轉變為2006年的42.6:25.2:32.2。這意味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已經進入了中期階段。2007年就業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農業勞動者比例可進一步下降到41%。如果今后5年能把農業勞動者比重降到30%左右,勞動就業結構將發生歷史性變化。

        (六)教育投資顯著增加,教育公平得到促進

        2007年國務院批準《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根據規劃要求,政府將逐步把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硅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2007年,全國財政預算內教育支出預算6461億元,比2006年增長19.5%,高于全國財政支出增長幅度。其中,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教育支出預算858.54億元,比2006年增長41.7%。

        2007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決定從2007年秋季學期開學起,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這是繼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之后,促進教育公平的義一項大政策。為了建立這一新的資助政策體系,中央和地方財政2007年上半年投入的經費達154億元左右。2008年全年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將在此基礎上翻一番,達到308億元左右。這項政策將惠及全國1800多所高校約400萬名學生和1.5萬所中等職業學校約1600萬名學生。

        (七)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擴大,保障水平繼續提高

        我國各項社會保險覆蓋范圍繼續擴大。至2007年9月底,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9676萬人、18896萬人、11473萬人、11530萬人和7327萬人,比上年底分別增加4.6%、16.7%、2.5%、10.9%和11.8%。與此同時,各級政府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截至9月底,農民工參加工傷和醫療保險人數分別達到3447萬人和2903萬人,分別比上年底增長26.4%與18.5%。

        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穩步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快速推進。到2007年9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到2237.7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0萬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到2781.3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559.2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試點工作全面展開,全國79個試點城市大多數已出臺了試點方案,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穩步增加。

        企業退休人員退休金偏低問題得到充分重視。從2007年7月1日起對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的調整,是2005年以來第3次提高這一標準,在此基礎上,國家在2008-2010年還將連續3年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這項政策將惠及我國4000多萬企業退休人員。

        (八)社會組織發展迅速,基層公民社會不斷發育成長

        隨著我國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公民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大大加強,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截至2007年9月底,全國登記注冊的民間組織達到36萬余個,比2006年同期增加12.1%,其中社會團體19.5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16.4萬個,基金會1245個。民間組織的發展。對提供社會服務、滿足社會需求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社區越來越成為社會管理和服務網絡的綜合平臺。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部門和業主委員會的互動協調機制逐步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新型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體系正在形成。

        (九)勞動關系調節走向制度化,維護勞動者權益的力度加大

        2007年國家相繼出臺《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合同法》,并將于2008年1月1日生效,這是我國勞動領域的兩個重要立法,對于建立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將起到重要作用。

        勞動者報酬增幅顯著加大。截至2007年9月底,全國共有13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有19個省(區、市)了工資指導線。2007年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的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活動,為150萬農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資17.35億元。全國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工作重心已由“清理舊欠”向“預防新欠”轉變。

        二、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社會發展和社會建設工作在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和矛盾。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妥善加以解決。

        (一)食品和住房價格增長過快。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受到一定影響

        2007年前三季度,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1%,但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了10.6%。2007年前三季度,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累計平均上漲6.7%,9月份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8.9%。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問題短期仍難以緩解,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制度需要加快完善。

        (二)就業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短缺繼續同時存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瓶頸亟待破解

        目前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體格局沒有改變,城鎮新成長勞動力、農村轉移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依然是就業工作的焦點人群,每年仍有1000多萬個就業缺口,勞動力供大于求依然是主要矛盾。而且,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繼續下降。2007年前三季度實現GDP增長11.5%,實現新增就業920萬人,意味著C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剛剛能夠增加80萬人,比2006年同期減少近10萬人。與此同時,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現象日益明顯,一是產業集聚地區初級勞動力市場的青年勞動力開始緊缺;二是專業技術工人短缺;三是新型產業的高級專業人員短缺。然而,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多,就業形勢日益嚴峻,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近500萬人,到10月底尚有140多萬高校畢業生未能找到工作。如何在保持高校招生人數合理穩定增長的同時,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尚未扭轉,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較低

        2007年,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尚未扭轉,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是人民群眾關注的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另外,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者報酬比重下降的趨勢值得注意:2003年以前,勞動者報酬比重一直在50%以上,2004年降至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降至40.6%。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雖然有所增強,但貢獻仍然較低。2007年前三季度,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1.6%,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1.4%,而國內消費的貢獻率只有37%,遠低于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水平。

        (四)勞動關系不和諧問題仍然突出,落實《勞動合同法》面臨挑戰

        目前勞動關系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勞動合同書面簽訂率低,出現勞動爭議時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二是勞動合同短期化,勞動關系不穩定;三是用人單位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甚至強迫勞動者簽訂“生老病死與用人單位無關”之類的違法條款。2007年一季度,全國各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共受理勞動爭議立案7.5萬件,涉及勞動者14.2萬人。目前勞動爭議、勞資糾紛出現幾個重要特征,一是綜合性勞動爭議案件大幅度增長,在一些地方這種爭議占全部受理的爭議案件的90%以上;二是勞資糾紛出現群體化,并且由于訴訟程序復雜。勞工更多地傾向于采用把問題“鬧大”的方式來求得解決;三是由于現行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存在種種缺陷,仲裁審理難度加大。我們應當積極推進勞動關系方面的制度建設,努力建立勞資兩利、各得其所的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

        (五)醫療衛生問題尚未根本改觀,醫患矛盾呈現增加之勢

        2007年下半年,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醫療體制改革,其標志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試點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但由于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案遲遲未能出臺,實質性的體制改革尚未能啟動,1億多進城農民工的基本醫療還沒有被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范圍。另一方面。由于醫患溝通機制和醫患矛盾調解機制不健全,醫患糾紛繼續呈增加趨勢。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方向,實際上涉及到整個事業單位的改革方向,關鍵是如何建立一種堅持公益目標、分類管理、有預算約束、能夠為群眾提供廉價高質服務的非營利機構運作體制,能夠兼顧國家、醫院、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多方利益,這是一項不同于國有企業改革的更加艱巨的改革任務。

        (六)社會秩序問題出現新變化,經濟犯罪案件持續攀升

        2007年,在各種刑事犯罪和社會治安案件立案數總體減少的大形勢下,經濟犯罪案件卻持續攀升。

        (七)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涉及民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增多

        2007年在經濟高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政府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嚴格環境執法監督,著力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但在

        GDP增速超過11%的情況下,中央政府“節能減排”的既定目標繼2006年未能完成之后,實現2007年“節能減排”目標再次面臨空前巨大的壓力。我國目前環境損失占當年GDP的8-13%,環境可持續指數在144個國家中排名第133位。而且,隨著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提高,涉及民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增多。必須痛下決心扭轉飲用水安全環境惡化的趨勢。

        三、2008年社會經濟發展態勢與政策建議

        (一)2008年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

        1、2008年將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史上的界標

        這不僅因為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而且因為將首次由我國舉辦奧運會(日本和韓國首次舉辦的奧運會都曾成為它們現代化歷史上的里程碑)。2008年還是建國60周年大慶的籌備之年,全國人民將為迎接新世紀的第一個建國大慶做好各項工作。2008年我國的GDP總量將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3位,國際經濟社會地位將進一步提升。2008年我國將圍繞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目標,進入加快改善民生、促進社會更加公平和諧的社會建設新階段。通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形成人民群眾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生動局面,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2、經濟將在防止大起大落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2007年物價指數的上漲超過了調控目標,經濟出現過熱的跡象,這方面的壓力在2008年舉辦奧運會背景下有可能進一步增強。防止經濟出現過熱、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是宏觀調控的重點。與此同時,還要警惕北京奧運會之后可能出現的經濟增長大幅度回落,警惕國際熱錢的退出對我國經濟宏觀穩定形勢的影響。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總體上將會把連續5年經濟增長10%以上的態勢在2008年繼續保持下去,我國龐大的經濟體將會使奧運會對經濟起落的影響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大。

        3、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將加快推進

        2008年國家財政在社會建設方面的投入將繼續加大力度,向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環境保護等方面財政支出的傾斜將進一步體現。社會建設的各項要求將全面落實:在教育方面,將更加注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在就業方面,將努力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在收入分配方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將努力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在社會保障方面,將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轉續辦法,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在醫療衛生方面,將根據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的原則推進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在社會管理方面,將努力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

        4、醫療體制改革將更加注重公益目標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案經過多方醞釀、爭議和論證,最終方案基本形成,將于2008年3月提交全同人大會議討論審議。方案強調堅持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強化政府的責任和投入,重視區分政府和市場的責任,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立包括醫療管理機制、運營機制、籌資投入、監管機制、信息技術、人力資源、定價機制和立法保障在內的機制,保證市場環境中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良性運轉;確立由基本藥物制度和公立醫院管理制度組成的兩項基本制度,逐步實現“病有所醫”、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

        5、新《勞動合同法》的正式實施將進一步改善勞動關系

        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將會成為2008年的一個熱點問題,它從多個方面規范了勞動用工制度。勞動合同簽訂率將進一步提高,集體談判制度和政府、工會、企業三方協商機制將進一步完善,工會在協調勞動關系方面的作用將得到加強,勞工的各項權益將得到更好的制度化保障。各種侵害勞工權利的行為將得到進一步遏制。用人單位的合法利益也將得到保護,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將會進一步調整,同時各種合法的靈活用工形式將得到發展。總之,新《勞動合同法》的正式生效和實施,將使我國和諧勞動關系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

        6、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對外開放

        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會成功舉辦,我國將在世界面前展現30年改革發展成就,展現一個文明古國和經濟大國文明昌盛、團結和諧的形象,增強我國與世界的交流和互動,促進中國走向世界和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

        (二)關于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若干政策建議

        1、增強科學調控力度。防范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可能風險

        2007年世界經濟的總體狀況不如年初預期,美國房地產和次級債務危機不僅影響到美國消費,也影響到世界經濟,使其走勢存在很大變數。2007年以來,我國股市超常發展,大量居民進入股票市場,股市異常變動成為一個能夠對社會穩定產生較大影響的因素。另外,食品和住房價格持續走高,對相當部分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消費產生較大影響。環境污染,特別是城市飲用水的安全也在日益成為影響經濟增長和社會生活的重要因素。

        2008年要加強科學宏觀調控的力度,尤其要大力防范經濟的大起大落,特別關注物價、股市、金融和環境等領域的風險。

        2、繼續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切實提高勞動者報酬的比重

        我國的財政收入近幾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經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與此同時,居民收入和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出現了下降,職工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從“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應當認真分析這種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強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強化稅收調節,打破壟斷經營,創造機會公平。要繼續推進公務員工資制度和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特別是扭轉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3、加快新《勞動合同法》配套制度建設,減少對《勞動合同法》的規避或濫用

        新《勞動合同法》尚未生效,便已經發生了一些旨在規避該法的行為。這表明,要大力加強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進行關于《勞動合同法》的宣傳解釋;同時加強《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制定工作,將該法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以及對用人單位的合法利益的保障予以操作化。要盡快制定出臺其他配套法律法規,規范和妥善處理新的勞動爭議事件。

        4、進一步加快城鄉統籌和一體化進程,促進城鄉均衡發展

        第9篇:經濟法與經濟政策范文

        為加大扶優扶強力度,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切實提高綜合競爭力,實現我鎮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經研究,特制定如下政策意見。

        一、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外資利用水平。

        (一)對境外資金利用采取以獎代補方式,農業三產項目每引進外資10萬美元,獎勵1萬元,其他項目當年引進實到外資30萬美元以上的,每引進10萬美元獎勵1萬元。最高不超過10萬元。

        (二)當年引進鎮外資金在同山投資辦廠的,每引進500萬元人民幣(實際投資,以財務報表為準),獎勵5000元,最高獎勵不超過3萬元。

        二、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經濟增長方式。

        (三)加強基地建設,鼓勵發展傳統優勢農產品。對新增櫻桃、枇杷、楊梅、高梁基地,連片在50畝以上的,每畝獎100元;連片在100畝以上的每畝獎200元。

        (四)新建投資額超過100萬元的休閑農業園區(農莊),獎勵1萬元。

        (五)鎮屬企業每申報一個自營出口權,獎勵人民幣1000元。當年有自營出口實績并超過10萬美元的,每10萬美元獎勵人民幣1000元。

        (六)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參加國內外大型經貿交流會的,國內的每個攤位補貼20__元,國外的每個攤位補貼5000元。

        (七)鼓勵收購農戶自產農產品,被評為省、紹興市、諸暨市農產品販銷大戶的,分別獎勵3000元、20__元、1000元。

        (八)鼓勵同山高梁酒廠收購同山農戶高梁酒,年收購量達5000斤,每斤補助1元(以經濟辦核證數字為準)。

        三、扶優扶強,實施品牌戰略。

        (九)當年實繳地方稅收超過100萬元,且比上年有增長,位于全鎮前三位的企業,分別獎3萬元、2萬元、1萬元。

        (十)當年地方稅收超過50萬元且增長達到全鎮平均增幅的企業,獎勵5000元,新辦企業地方稅收超過10萬元的獎勵1000元。

        同時符合上述(八)、(九)項的不重復計獎。

        (十一)對當年新進入國家統計局統計口徑的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授予鎮級規模企業稱號,獎勵1000元,并列席鎮黨委、政府重大會議。

        (十二)當年新進入市級工業“苗子”企業的,獎勵1萬元;新進入市級工業規模企業的,獎勵3萬元;新進入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的,獎5000元;新進入市級農業苗子企業的,獎3000元。

        (十三)企業自主品牌產品,當年獲得浙江省著名商標、浙江省名牌產品的,獎1萬元;獲紹興市著名商標的、紹興市名牌產品的,獎5000元,獲諸暨市著名商標、諸暨市著名產品的,獎20__元;獲省綠色農產品證書的,獎3000元;獲得紹興市綠色農產品的,獎20__元;獲得諸暨市綠色農產品的,獎1000元。

        (十四)參加國家級、省級博覽會,參展產品獲得金獎的,分別獎5000元、20__元;獲得銀獎的,分別獎3000元、1000元。

        (十五)新注冊農產品商標的,每只獎1000元。

        四、推進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十六)積極鼓勵與省內外著名大專院校開展技術合作,開發新產品,在科技項目申報上優先考慮。每開發一只新產品填補省內空白的獎1萬元。當年獲省級科技進步獎或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稱號的獎勵1萬元。鼓勵企業積極申請產品專利,每授權1只,獎勵500元。

        (十七)鼓勵企業積極利用新技術新裝備改造傳統工藝,提高生產效益。企業技改投資500萬元以上的項目,其中設備投入占40以上,當年開工,當年完工的,每500萬元投入獎勵人民幣20__元。(投資額以經貿局批準為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九色九热国产在线视频 | 午夜色性爱福利视频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 | 久久系列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