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工藝美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藝術類(美術類):按術科錄取術科最低分為236分(術科剛好236的考生,文化分同時須達325分以上);按文化錄取最低分為313分。
廣西
藝術類(美術類)錄取情況:按綜合分錄取最低分為622分(排位分:622.99792)(廣西藝術類有分文理類,我校只招文科;廣西2016采用折算綜合分的方式,綜合分=文化總分*0.2+術科總分*(750/300)*0.8;按綜合分投;投檔比例:1:1)。
四川
藝術類(美術類)錄取情況:按術科錄取術科最低分為243分,按文化分錄取文化分最低分為430分。
湖南
藝術類(美術類)錄取情況:我校計劃8名,按1:1投檔,出檔8名;按術科出檔最低分247,按文化出檔最低分452。
海南
藝術類(美術類)錄取情況:按術科1:1投檔,術科須達216分才能被我校錄取,按術科錄取4名,最低217分,按文化錄取2名,最低417分。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大學生;審美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指出: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實踐中,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標,而美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作為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評價性活動,包括審美評價和審美的再創造活動。要理解其內涵,必然會涉及到對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品格等因素的考察。從當下的現實教育來看,大學生的審美教育仍是一個薄弱環節。在審美教育中,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的教師在引領大學生審美的過程中,有必要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注意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目的的定位。根據國家對大學生培養的成才要求,應當提倡讓大學生具有精英化的主體定位,追求經典而高雅的審美客體,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以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審美目標。
一、引導大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樹立文化精英的主體意識
在經典美學范疇中,審美是一項崇高的心理實踐活動。而審美主體基本上是文藝欣賞和研究過程中的欣賞者和研究者,且在對象性活動中處于主體性地位。在審美這項崇高的心理實踐活動中,審美主體需要具有一定的相關知識積累和認知能力才能夠順利地進行審美活動。在引導大學生審美的過程中,首要的問題就是審美主體的定位問題,大學生應該站在什么立場進行審美非常重要。當前社會上主要存在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這三種不同的文化潮流。大眾文化立足于現代社會中的消費性,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被絕大多數人所認同。大學生作為存在于大學之中和多種文化之間的群體,是大學的教育對象。大學生是社會中積極向上的一個群體,但是大學生這個“準精英”階層畢竟是來源于大眾的,而在大學生身上所體現的文化無不帶有大眾文化的烙印。在走進大學后,其遵循的文化和審美模式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回避地受到大眾文化中消極面的滲透。大學是人格養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搖籃,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撐。在大學的發展過程中,一般都會堅持精英教育的原則。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大學生審美素質培養上,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精英的主體意識,這是大學精英教育的普遍要求。在審美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大學生站在文化精英的立場,追求真理,陶冶性靈,摒棄大眾文化的享樂原則,追求內心的富足與自由。比如,在公共藝術課程“影視鑒賞”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站在文化精英的立場,以專業化的視角去評價和鑒賞影視作品,去領悟和挖掘影視作品更為深刻的內涵及意蘊。
二、引導大學生在審美過程中追求經典而高雅的審美客體
審美客體是審美主體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進入審美視野的審美對象。在經典美學中,審美客體主要是文學藝術。“審美客體是客觀存在的。審美客體,或者具有肯定的審美價值,如崇高、優美;或者具有否定的審美價值,如卑下、丑惡。”當今是一個審美客體泛化的時代。在大眾消費文化視野中,審美客體范圍不斷擴大,從傳統的藝術種類到電視、電影、網絡、廣告等所呈現的影像符號世界。而且,日常生活也被納入審美客體范疇,它強調對日常生活的文化現象即消費文化尤其是流行時尚的關注,因此經典美學里從未有過的時裝服飾、室內裝潢、廣告設計甚至度假村布局等正式進入當代美學的研究視野。在引導大學生對審美客體的追求上,一方面基于多元文化的時代特征,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另一方面,依據審美活動是一項崇高的心理實踐活動的本質,更要突出審美客體的經典和高雅原則。經典而高雅的文藝作品是人類精神的集中呈現,人類精神乃是在文明發展史上超越時代、地域、民族的界限而形成的世界性共同價值的精神結晶,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積淀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美學精神。作為人文精神培養重要途徑之一的審美教育,向人們展示著五彩繽紛的藝術表象世界。引導高校的大學生進入這個世界,進而去領悟人類的精神文化價值,提升其藝術審美能力,選取適當審美客體很關鍵。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上,最為重要的是讓大學生了解、領悟藝術作品所表現的人文精神和審美理想,從而使之在藝術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滋養中,陶冶情操,形成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審美理想,以及符合人類精神的價值觀。因此,在高等學校的教育過程中,有必要回溯人類創造美的光輝歷程,將大學生的審美客體定位于經典而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在藝術的長河中巡游,領略藝術所蘊涵的深厚人類精神和審美理想。因而,在公共藝術教育的系列課程中,教材體系建設中的選材一定要嚴謹規范,在兼容并包的基礎上,要突出經典和高雅的原則。
三、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審美教育目標
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精神,大學生審美教育的目標在于:“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在大學生的審美過程中,公共藝術教育老師也應該引導大學生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來實現審美教育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審美素質是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的體現,是溝通文理工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因而,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不只是單純的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而是通過審美素質的提升來促進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高校公共藝術的課程必須超越狹隘純粹的藝術本位的課程觀念,課程必須體現學生思維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識的綜合化的功能,必須有利于發散性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促進“人本”全面和諧發展。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在施教內容上必須走向綜合化,可以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觸覺藝術、文字藝術等融為一體交叉與融合;能把美學、藝術批評、民族文化、歷史、哲學等不同內容有機進行相互滲透,在思想內容上,既要堅持的指導思想,又要體現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也應該把具體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關原則相結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審美感受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實現人格的升華。
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審美素養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大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是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的關鍵,公共藝術教育中探索審美素質教育價值取向至關重要。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時,對于審美過程中的審美主體、審美客體以及審美目標問題,一定要定位清楚。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會減少盲目性,會有的放矢,也會擺脫大眾消費時代審美泛化帶來的困擾。
參考文獻:
[1]白朝暉.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芻議[J].教育與職業,2010(10).
[2]龐海芍.大學公共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
[3]張建中,黃麗娜.加強公共藝術教育構建和諧校園文化[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7(2).
[4]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李靜.淺談普通高校藝術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1(10).
[關鍵詞]綜合性大學;中國工藝美術史;改革措施
一、“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概況及面臨的困境
1.“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基本情況
在教育部頒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藝術學門類下設有5個專業類,33種專業。其中設計學類的專業包括藝術設計學、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公共藝術、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8個專業。根據新的專業目錄要求,各個高校的原藝術設計專業都在修訂新的培養方案,而“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依然是這些設計學類專業非常重要的基礎理論課,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所發揮的作用是基礎性的,對于設計類的各個專業而言,能夠為學生鋪墊重要的理論知識背景。在課程性質上,“中國工藝美術史”屬于學科基礎課,筆者所在學院將這門課程安排在第二學期開課,共36學時,2學分。在教學目標上,使學生系統地了解中國工藝美術自原始社會起,在陶器工藝、青銅器工藝、玉器工藝、建筑工藝、金屬工藝、染織工藝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掌握工藝美術的基本屬性、形式特征、發展規律和藝術風格,從中總結出基本規律,探求其歷史淵源,并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古代工藝美術進行了解和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古代工藝美術作品從造型、紋樣等方面,結合時代背景進行辯證分析,總結特點,從而更好地應用于現代設計,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
2.綜合性大學“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面臨的困境
綜合性大學的美術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有別于專業的美術院校,藝術理論類課程開設的類別相對較少,基礎性的理論課程如:“中國工藝美術史”“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是相對來說開設頻率較高的幾門課程。綜合性大學“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培養方案編制對課程的價值與地位認識不足、師資隊伍的不足、學生對藝術理論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等幾個方面。在編制培養方案的時候,有的綜合性大學中的設計類專業去掉了“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新穎、更前沿的課程,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對這門課程的價值和地位認識不足。在設計類專業的課程結構中,“中國工藝美術史”往往被分配在基礎課范疇,即打基礎的課程,是與專業課相對而言的,就像是理工學科的高等數學一樣。這一類課程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但“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對于設計類專業而言,又不是一門簡單的一般性基礎課,嚴格意義上來說,它應該屬于專業基礎課,是專業課中著重于專業理論講解的基礎課程。師資的匱乏是造成“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各個高校該課程的任課老師大都由其他專業課老師兼任,并不是由專門的史論專業老師擔任,這就造成了在授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教師數量也存在不足的現象,直接導致了無法進行小班上課,只能幾個班級合成大班上課,人數在100人左右,教學效果不理想。很多客觀問題需要慢慢地去完善,在現有條件下,任課老師可以在教學內容、授課方式等方面做一些調整,如教材建設、授課重點、考核辦法等。
二、“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材建設的基本情況
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了由許衍灼編譯的《中國工藝沿革史略》,這本書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本工藝史專著。在內容上,它涉及范圍非常廣,甚至還包括自來水、電氣、煤氣等領域。1940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由徐蔚南編寫的《中國美術工藝》,書中介紹了玉器、刺繡、陶瓷等工藝門類的發展歷史。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中國工藝美術史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20世紀60年代,文化部曾組織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的相關教師編寫《中國工藝美術史》,但由于各種原因,這個版本并沒有正式出版。后來,陳之佛、羅尗子和王家樹先生分別以油印本印刷作為教材使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一些代表性的著述:人民美術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的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編寫組編寫的《中國工藝美術簡史》、上海知識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田自秉先生撰寫的《中國工藝美術史》、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龍宗鑫先生撰寫的《中國工藝美術簡史》、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的由卞宗舜、周旭、史玉琢撰寫的《中國工藝美術史》、文化藝術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的由王家樹先生撰寫的《中國工藝美術史》。這些著作的出版為中國工藝美術的系統研究、工藝美術史教材的撰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今仍是“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的經典范本。隨著對工藝美術史研究的不斷深入,教材建設也越來越繁榮。目前不乏權威的、全面的、高質量的教材,如尚剛、朱和平、劉世軍、陳鴻俊、姜松榮、華梅、要彬等諸位學者都分別撰寫了不同版本的“中國工藝美術史”教材,尤其是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尚剛教授編著的《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作為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為我們的教學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在這些版本中,除了延續傳統的通史研究方法外,也在門類史、斷代史等方面加以嘗試,如2004年由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朱和平教授編著的《中國工藝美術史》,開始嘗試從陶瓷、青銅器、玉器、家具等工藝門類展開論述。這些教材從再版的次數、數量就可以充分地說明大家的認可程度,但是目前各個高校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各有不同,尤其在對待基礎理論課程的思路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樣就導致了在學分設置、課時安排、教學目標、授課內容、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試想,在有限的36個課時中,完成一本大部頭“中國工藝美術史”通識的講授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結合教學實際,筆者在自編教材中嘗試了以門類史為主,通史為輔的架構方法,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主要包括陶瓷工藝、青銅器工藝、玉器工藝、家具工藝、建筑工藝、金銀器工藝、織繡工藝和湘西地區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八章,前面七章按照原始社會時期到明清時期的時間脈絡設置每一節的內容,第八章則涵蓋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苗族服飾、苗族銼花、土家織錦、侗錦等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并且將筆者田野調查的訪談記錄呈現出來,讓學生可以感受到最本真的藝術描述。
三、民族地區綜合性高校“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筆者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承擔“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思考,“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的內容體系該如何重新架構?新的教學模式該如何建設和應用?這些問題都是該課程教學改革中亟須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內容側重點的調整。“器以載道”是中國傳統的造物思想,它通過具體的形態語言傳達著豐富的思想境界,體現著人們的審美情感,彰顯著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道”的理論,始于莊子,《易傳•系辭上傳》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抽象的、無形的、“形而上”的;“器”則是具體的、有形的、“形而下”的。“器以載道•道以器載”,“器”,也就是工藝美術作品,它始終是我們所討論的核心內容,“器”以有形的語言傳達著無形之“道”,同時,深厚的無形之“道”也要依附于有形之“器”來展現。而這里所說的“器”與“道”恰恰是我們最應該給學生講解的內容,具體來講也就是關于造型、設計創意、設計思想和理念等相關的知識,這些對于設計類專業顯得尤為重要。2010年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王琥著《設計史鑒:中國傳統設計思想研究•思想篇》,運用現代設計學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古代的設計思想,對我國古代傳統設計的功能、原理、文化價值進行了全面的界定、解讀和詮釋,這些成果都為我們今天的設計史論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在“中國工藝美術史”的實際教學中,內容上可以側重各個工藝門類主要作品的工藝分析和設計理念講解,突出“器以載道•道以器載”的基本原則。比如商周青銅器,這一時期的青銅制品,不僅具有使用功能,還有傳達森嚴等級制度的社會功能,是一種典型的治國禮器。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是從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演變而來的,被統治階級賦予了神圣的含義。例如,代表性器物“鼎”,它同樣是由生活用品演變而來,成為青銅器中最重要的一種禮器,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力。再比如明代家具,這一時期家具的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造型中用線的特點,欣賞明代家具,猶如品一杯好茶,可以讓我們回味悠長。造型的簡潔、選材的考究、做工的精細,無不體現了匠人的獨特構思在“器”物上的延續。經典之作圈椅更是把這種天人合一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一氣呵成的靠背與扶手、“S”形的背板,體現出獨特的文人氣息。從現代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講,它不僅僅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而且在滿足人們使用功能的同時,給人以精神享受。而將藝術性、實用性、科學性完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長信宮燈更是體現了中國傳統造物的意境,不愧是古代青銅燈具的珍品。課程中對這一作品的講解要注重其造型特點和設計原理的分析。長信宮燈最令人驚嘆和贊美的就是它別致精美的藝術造型,總體上屬于人物形燈的類別,宮女跪坐持燈的形象,是漢代宮女生活的真實寫照,它的造型設計改變了商周以來青銅器的神秘厚重,造型設計輕巧華麗,優雅迷人。在功能性的體現方面,要著重強調分開鑄造組裝的方式以及對室內環境污染問題的考慮。長信宮燈通體鎏金,集中體現了浪漫與華麗的藝術境界,它的鑄造方法采取分開鑄造組裝的方式,先將頭部和身軀、右臂、燈罩、燈盤分別做好,再與燈座等六個部分組合而成,這種設計和結構便于拆卸和清洗,制作工藝水平之高,是漢代燈具中首屈一指的作品。燈盤設計為能自由開合的弧形屏板,以調節光線方向。宮女左手持燈盤,燈盤中心有一個燭釬,在燈盤上設計有一個短的把手,通過把手地來回轉動來調節燈盤上兩片弧形屏板的開合,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擋風,還可以調節光線的強弱和照射的方向,類似于今天臺燈的功用。宮女身體中空,右臂上舉,下垂的衣袖罩于銅燈頂部,形成銅燈的燈罩,燃燒的煙塵,通過宮女右側手臂的袖管進入體腔內,煙塵通過燈體底部水盤的過濾之后排出,會減少煙塵中細小顆粒和異味,減輕了對室內環境和陳設品的污染。現在看來,這樣的設計,類似于今天的煙道,但在兩千多年前,這實在是可以堪稱最先進的發明創造,說明中國早在西漢就已經著手于居住環境空氣污染的治理了。除此之外,在“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的整體結構上,還應該考慮加入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的內容,尤其是對于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學生,這些內容的學習將有助于使學生切身了解本土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體悟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魅力。少數民族的工藝文化是中國工藝美術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張道一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曾指出美術史研究的四種偏頗,其中就有以漢族為中心,忽視了其他55個民族;以中原為中心,忽視了周圍的邊遠地區。因此,如果能夠對少數民族工藝美術進行有理有據、言之有物的寫作,無疑是對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有益補充。如果大家都能夠去關注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相信中國工藝美術的研究視野將會愈發的開闊。
參考文獻
1.許衍灼.中國工藝沿革史略.商務印書館,1917
2.徐蔚南.中國美術工藝.中華書局,1940
3.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海知識出版社,1985
4.尚剛.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朱和平.中國工藝美術史.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6.張孟嘗.器以載道—中國工藝美術史分期研究.中國攝影出版社,2002
7.鄭巨欣.工藝史與工藝史研究.裝飾,1998.5
8.李硯祖.設計史的意義與重寫設計史.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2
9.李硯祖.工藝美術歷史研究的自覺.裝飾,2003.2
10.諸葛鎧.對中國造物思想的探索和總結—關于工藝美術史學科建設的思考.裝飾,1998.6
11.尚剛.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與藝術設計教育.藝術研究,2007.1
12.杭間.設計史研究:設計與中國設計史研究年會專輯.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13.尚剛.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14.王琥.設計史鑒:中國傳統設計思想研究•思想篇.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關鍵詞:吲哚美辛;子宮內膜;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持續的血管生成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新生血管為子宮內膜細胞提供增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氧氣及各種生長因子。據此,Shifren在1996年首次提出抑制子宮內膜的血管形成可作為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一種手段[1]。吲哚美辛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藥,近年來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吲哚美辛可有效降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達,減少微血管密度(MVD)[2,3]。本實驗以大鼠子宮內膜異位癥模型為研究對象,觀察吲哚美辛對子宮內膜及其新生血管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吲哚美辛(美國Sigma公司)、二甲基亞砜(DMSO)(美國MPBIO公司)。吲哚美辛溶于DMSO中,應用前臨時避光配制。健康成熟未雌性Wistar大鼠(60d~70d),每只體重190g~240g(由中山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兔抗大鼠CD34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單克隆抗體為Santa Cruz產品,ABC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建立大鼠子宮內膜異位癥模型參考Zulfikaroglu[4]方法,選用成熟雌性Wistar大鼠,切取子宮角組織一塊,分離出內膜組織并將其縫合在腹膜上,子宮內膜面向腹腔。
1.3實驗分組模型手術后3w,第2次開腹,將造模成功者隨機分為兩組(5只/組):治療組用灌胃法每日喂服吲哚美辛(5mg?kg-1?d-1);對照組喂服0.2%的DMSO-生理鹽水液。連續喂服4w。
1.4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每只大鼠在治療結束后24 h內處死,立即手術取異位內膜組織,常規處理,10%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4 h,石蠟包埋,連續切片(5μm),行CD34和VEGF免疫組織化學染色。CD34和VEGF染色均采用ABC法(卵白素-生物素-酶復合物染色法),參照試劑盒說明逐步操作。各組標本同一批染色,以PBS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
子宮內膜微血管密度(MVD)計算方法:CD34標記微血管,計數子宮內膜內著色的毛細血管和微小血管。參考Guset[5]的評估標準,凡呈現棕色單個內皮細胞或內皮細胞簇均作為1個血管計,但肌層較厚及管腔面積大于8個紅細胞直徑的血管不計數。計數方法,首先用10×10低倍鏡頭掃視整張切片,確定微血管最密集的3個視野(新生血管熱點區),然后在高倍鏡(10×40)視野范圍內計數所有染色的微血管。取3個視野計數結果的均數為該切片的微血管數。
VEGF判斷標準:VEGF蛋白表達均以細胞質或細胞膜出現棕黃色顆粒為陽性。參考Guset[5]的方法判斷染色結果,根據細胞染色強度分為4級,并分別計分:陰性為細胞無著色(0分);弱陽性為淺黃(1分);中度陽性為棕黃(2分);強陽性為棕褐(3分)。在每張切片上隨機選取10個視野(10×10),計數每一強度視野數所占的比率(F),根據下列公式計算每張切片的平均染色強度。IS(intensity score)=∑[(0×F0)+(1×F1)+(2×F2)+(3×F3)],F=10×視野%。
1.5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0 統計軟件分析。兩組均數比較分別采用Student's t-test。
2結果
子宮內膜組織內MVD及VEGF表達CD34標記血管內皮細胞,所有子宮內膜組織均有陽性表達。內皮細胞被染成棕黃色,微血管有的形成管腔,有的僅為單個內皮細胞或內皮細胞簇(圖1)。治療組內膜組織中MVD明顯少于對照組(P
圖1 CD34標記微血管(ABC法,×400)
圖2 VEGF表達于子宮內膜細胞胞質(ABC×400)
3討論
新生血管形成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們逐漸將注意力集中在血管生成的生物學基礎上,研究減弱血管生成的介質,尋求抑制血管生成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方案。VEGF是目前已知最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在機體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生成過程中發揮關鍵的調節作用,可選擇性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膜上的酪氨酸激酶受體,通過磷酸肌醇特異性磷脂酶C使細胞內IP3濃度升高而發揮作用,從而促進不同來源的內皮細胞分裂增殖和血管構建,促使內皮細胞的遷移和血管內物質的滲漏,是阻斷子宮內膜血管生成比較理想的靶位[6,7]。近年研究發現,環氧合酶2(COX-2)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內膜表達增高,與該病密切相關[8]。COX-2可通過抑制細胞凋亡途徑促進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的生長,主要是通過調節抗凋亡蛋白和促凋亡酶的表達來起作用;COX-2還可通過血管生成途徑促進異位子宮內膜細胞增殖生長,這種作用是基于提高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達來實現的[8]。Ebert等[9]提出使用COX-2抑制劑有望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 Jones等[10]證實吲哚美辛和NS-398(選擇性COX-2抑制劑)在體外可抑制3種不同的血管內皮細胞形成血管,提示COX-2在體外血管形成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本實驗選用吲哚美辛(非選擇性COX-1和COX-2抑制劑)治療大鼠子宮內膜異位癥,通過免疫組化染色檢測MVD和VEGF,結果顯示治療組子宮內膜組織中的微血管明顯比對照組減少,治療組VEGF的表達也顯著減少。由此得出結論:吲哚美辛可減少子宮內膜中新生血管的生成,其機制與直接或間接抑制血管生長因子VEGF的表達有關。大量研究表明,吲哚美辛等NSAIDS可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從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11-14]。
吲哚美辛為吲哚類非甾體抗炎藥,由美國默克(merck)公司最先研制,早在1963年就被推薦到臨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由于它有嚴重的副作用,尤其不適于高齡患者和有胃潰瘍及高血壓的患者,其對胃粘膜的副作用主要是由于抑制胃粘膜的COX-1并阻礙肉芽組織血管生成[15],誘發潰瘍性疾病,影響潰瘍愈合。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非甾體抗炎藥影響生理性與病理性血管生成的確切機制,加強對此類藥物功能及副作用機制的了解,提高藥物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Shifren J L, Tseng J F, Zaloudek C J, et al. Ovarian steroid 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the human endometrium: implications for angiogenesis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 an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996, 81(8): 3112-3118.
[2]Xu X F, Gu W Z, Wu X L, et al. Fetal 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 in a rat model induced by hypoxia and indomethacin[J]. 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and Neonatal Medicine, 2011, 24(1): 172-182.
[3]辛志敏,謝青貞,曹路敏,等.放置宮內節育器對子宮內膜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激酶受體表達及微血管密度變化的影響[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39(11):771-775
[4]Zulfikaroglu E, K?l?c S, Islimye M, et al. Efficacy of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therapy on endometriosis in an experimental rat model[J]. 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11, 283(4): 799-804.
[5]Guset G, Costi S, Lazar E, et al.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assessment of microvascular density with CD34 as prognostic markers for endometrial carcinoma[J]. Rom J Morphol Embryol, 2010, 51(4): 677-682.
[6]Ferrara N. Binding to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proteolytic processing: two key mechanisms regula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ction[J].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10, 21(5): 687-690.
[7]Bates D O.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J].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10, 87(2): 262-271.
[8]Mahdian S, Shahhoseini M, Noori E, et al. Expression profile of MIF, CD74 and COX-2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and normal endometrium in menstrual cycle[J]. Irani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2013.3(21) 48-49
[9]Ebert A D, Bartley J, David M. Aromatase inhibitors and cyclooxygenase-2 (COX-2) inhibitors in endometriosis: New questions-old answ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2005, 4(8): 144-150.
[10]Jones MK, Wang H, Peskar BM, et al. 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 by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sight into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growth and ulcer healing[J]. Nat Med, 1999, 5(12): 1418-1423.
[11]Pai R, Szabo IL, Kawanaka H, et al. Indomethacin inhibits endo- 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by suppressing cell cycle proteins and PRB phosphorylation. A key to its anti-angiogenic action[J]? Mol Cell Biol Res Commun, 2001, 4(1): 111-116.
[12]Kawai N, Tsujii M, Tsuji S. Cyclooxygenases and colon cancer[J]. Prostaglandins Other Lipid Mediat, 2002, 68-69: 187-196.
[13]Leahy KM, Ornberg RL, Wang Y, et al. Cyclooxygenase-2 inhi- bition by celecoxib reduces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angiogenic endothelisl cells in vivo[J]. Cancer Res, 2002, 62(3): 625-631.
關鍵詞:烹飪工藝美術 教學 思考
一、烹飪工藝美術課程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傳統烹飪教學法與現代烹飪教學法相結合的原則
我國的烹飪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烹飪技術的傳授與交流以手工藝制作形式為主,主要是師徒之間的“傳、幫、帶”,“功夫”全在手上。傳統的烹飪工藝教學方式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在建國以后傳統烹飪教學與現代烹飪教學相結合,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應,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烹飪教育。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很多學校采用了多媒體化的教學。這種教學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但是應該注意到的是,多媒體教學注重理論,應將傳統的傳授技藝的方式結合起來,二者并存而互相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應用于烹飪工藝教學之中。
中式菜點的制作特點是以手工藝操作為主,一菜一法,百菜不同。菜點制作的多樣性、復雜性仍然決定著許多特殊技藝的掌握必須由教師帶著學生反復練習,手把手地加以指導。
(二)烹飪工藝理論與烹飪工藝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空有理論只是紙上談兵,對于烹飪教育來說,理論與實踐二者相互統一、密不可分。烹飪工藝理論與烹飪工藝實踐二者互為依據,相輔相成,在烹飪工藝教學過程中同時或交替地對學生進行傳授。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生才能切實地提高自身烹飪技能。俗話說:“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烹飪基礎知識的教學側重于說明原理,使學生對烹飪技術中的各工序、各環節、各操作技法有一個初步的理性認識,在烹飪實踐中自覺地有意識地按照技術要求進行操作。故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都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才能取得學習的高效率。
需要注意到的是,在教材上有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教學的內容,有的是配套和吻合的,但是也有不少部分是不相吻合的。課本上并沒有完整的講述的部分,需要學生在實踐中去探索和加以領會。自己動手,不僅能加深理論認識,也能在實踐過程中出真知、出創新。
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傳統的烹飪工藝美術教學的方式與普通全日制學校教學方式有相同之處,都是憑著教師一張嘴、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題,學生在下面聽。這樣的一種教育是填鴨式的教育,是單向式的,學生完全被動接受。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改革教材內容,加強校本教材的開發建設
時代在變,教材也應該與時俱進,跟隨時代的步伐。教師要認識到教材更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斷更新知識庫,學生在就業時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同時,也應將最新的最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與教材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實用性與創新特征。
目前不少的烹飪工藝美術教材,在編寫方面往往繼承、借鑒、模仿有余,探索創新不足,缺乏系統的思路。同時,現有教材中過于重視理論性講授,忽視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方面的訓練,這不利于學生造型能力和創意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烹飪圖案寫生原理”這一章,教材中烹飪圖案寫生方法雖然在理論上介紹得較透徹,以較大的篇幅介紹如何去寫生烹飪圖案,如對花卉、人物、動物等圖案的寫生。但這似乎有點偏移了教學的目的,這并不是教育學生去畫畫,而是要培養學生的造型功底和空間想象力。對于實際操作能力和操作技巧方面的訓練幾乎為零。在進行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應將實物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動手,培養立體空間思維能力。
三、優化教學手段,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大多數學校都己經引進多媒體技術,并應用多媒體教學,其帶來的優點也越來越明顯。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在圖片、視頻、模型等多媒體內容中提高學生的生活實際應用能力。多媒體課件和傳統的板書相比,具有信息量大、直觀、聲像俱全等優點。在教授餐飲環境藝術和宴席的設計藝術時,可以將圖片和聲音有效結合起來,不僅僅向學生介紹形象照片,也可以通過背景音樂的使用,營造出契合氣氛的音樂來,滿足人們就餐心理,打造輕松愉快的就餐氛圍。這樣的烹飪工藝美術課就會上得更生動有趣,也會讓學生樂于學習,愛上學習。
當講到食品雕刻藝術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深浮雕”、“鏤空雕”、“圓雕”、“淺浮雕”、“突環雕”等各種雕刻的技藝時,同時要做到舉一反三。讓學生了解不同原料的各種雕刻方法或者同一原料的不同雕刻方法。展示一件完整的食品雕刻作品,如何巧妙運用烹飪工藝美術原理去設計構思繪制草圖雕繪作品的全過程,讓學生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
四、總結
在烹飪工藝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也要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門烹飪工藝課、每一節烹飪工藝課都能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追求教與學的雙向效果。
參考文獻:
[1]彭濤.烹飪工藝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探索.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
傳統民間工藝品種繁多,藝術獨特,歷經千百年的錘煉,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世代相傳,融合中外,推陳出新,閩南民間工藝從單純的手工技藝上升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閩南文化和藝術的活化石。它以物化的形式融合于閩南民間的日常生活,體現出民間藝人質樸、純真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閩南石雕整合了工藝元素和文化藝術,化頑石為神奇,極富藝術之魅力,繁多的種類、獨特的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馳名中外,獨樹一格。閩南木雕始于先秦,興于唐宋,成熟于宋元,明清時期步入巔峰。既有古樸、淳厚的中原雕刻工藝的痕跡,線條流暢,人物造型生動,又具有閩南文化精巧的成分,充分表現出閩南僑鄉的藝術特點,作品更是享譽海內外。閩南陶瓷均屬民窯,從內容到形式,處處反映出民族化、大眾化的特色。獨特的瓷燒技術,精巧的工藝,簡潔的裝飾,體現了民眾淳厚、質樸的審美情趣。閩南花燈將雕刻應用于骨架的設計上,繪畫和書法融于紙面的花色調配上,造型和漂染工藝應用于花燈創作的整個過程。豐富的造型、柔美的線條、精巧的工藝,創造出一種意蘊和諧之美。閩南紙扎千年傳承,內容豐富,造型生動,簡練概括,經過剪、鏤、鑲、貼形成強烈的裝飾效果,作品在海內外頗具影響力。閩南民眾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具有豐厚的民俗內涵,藝術的原發性、創造性和手工技藝正是一切藝術表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時也成為具有閩南特色的民間藝術手工制作課程的資源庫。
二、閩南民間工藝美術融入當代藝術設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以漳浦剪紙為例
漳浦以“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享譽中外,素有“金漳浦”之美譽。漳浦剪紙藝術源遠流長,據《漳浦縣志》記載:“元夕自初十放燈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廟,或用鰲山運傀儡,張燈燭,剪彩為花,備極工巧。”可見唐宋時期漳浦剪紙藝術就開始應用于花燈裝飾等民俗活動。⑤剪紙俗稱“鉸花”,與刺繡藝術有關,常被應用于刺繡底樣的創作。在中原文化如貼“窗花”習俗等影響下,漳浦剪紙逐步以獨立方式使用在各種婚慶典禮、祭拜祖先等民俗活動中。如今漳浦剪紙已被世界認可,并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和產生影響,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繼承傳統、力求創新是任何民間藝術發展的關鍵,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漳浦剪紙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表現在其藝術風格的獨特性、藝術技法的原始趣味性和藝術品自身煥發出的美感。通過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從理論上探討漳浦剪紙的構圖形式、造型手法、創作意識等,增強在當代藝術設計中民族性、本土化的創新與應用,并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探索漳浦剪紙與環境設計、裝飾設計、平面設計等多個專業領域的結合點,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以新的設計藝術形式、設計語言符號使設計產生新的飛躍。
1.漳浦剪紙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漳浦剪紙所反映的內容非常豐富,其中包括閩南地區的地理環境、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傳統習俗活動以及民間神話傳說等,這些都以獨特的符號融入剪紙作品中。例如,茶壺就是剪紙中最常見的裝飾圖案,這無疑滲透著閩南人愛喝茶的習慣;剪紙中常加入一些龍蝦、魚、螃蟹等水產品,這充分體現剪紙的閩南地域性和其來源于生活的傳統特征。作為一種獨特的設計素材,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文化的傳承上,都將成為本土風格環境設計的創作源泉。同時漳浦剪紙在藝術表現上立足本土,注重主觀想象,藝術構圖奇巧、簡練明朗、古拙抽象,表達著古老的民俗文化傳統,具有濃厚的“原生態”趣味及“鄉土味”氣息,這對設計本土風格的環境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設計師應該以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為己任,喚醒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記憶,將其融入現代城市功能設計中,賦予建筑內外部的空間乃至整個城市濃厚的本土特色風情。漳浦剪紙主要運用紅色,通常以單色為主,其他顏色作陪襯,在對比色中求諧調,顏色上的創新運用突出了工藝裝飾效果。這對設計閩南本土風格的室內空間有著重要意義。例如,在現代環境設計中可運用漳浦剪紙的圖案,采用閩南地區的紅磚、白石為裝飾材料,設計出有關閩南紅磚文化的主題浮雕、壁雕等作品。漳浦剪紙造型獨特,收放自如,運用在現代室內外立體造型的細部裝飾上,如隔斷花墻、裝飾品花架、屏風等,具有通風采光、借景疊景等功能,不僅起到了特殊裝飾和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藝術氛圍。另外,還可以運用閩南文化元素的剪紙圖案制成各種鏡框式、掛歷式的裝飾畫和裝飾品,以此帶動室內陳設品行業的發展。窗簾、沙發靠墊、沙、桌旗、布藝床品等都可以采用漳浦剪紙傳統圖案,這不僅使室內空間更具本土色彩,還能寄托民眾美好的愿望。
2.漳浦剪紙在裝飾設計中的應用漳浦剪紙將閩南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圖案的形式表現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折射出閩南人的性格和意識形態。漳州剪紙利用本身圖案的抽象造型來反映閩南地區的意識形態和思想,糅合閩南傳統文化。現代裝飾設計對于諸如漳浦剪紙這類傳統工藝的應用遵循“批判和繼承”的原則,既尊重其自身發展特性,又對其進行產品創新,既將其作為現代裝飾的補充,又在現代裝飾中很好地對漳浦剪紙進行有效地傳承。傳統漳浦剪紙在線條、構圖、剪功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折射了閩南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和細膩雅致的審美取向,傳達了濃郁的鄉土氣息。現代裝飾藝術中對于漳浦剪紙的應用可從以下方面為出發點:一是結合裝飾設計作品的主題,充分挖掘漳浦剪紙的特點,在作品中對其在材料、線條、構圖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二是根據不同設計作品的特殊風格,在刺繡種類、色彩選擇、圖案設計等方面進行搭配,凸顯出漳浦剪紙的固有特性,同時又在裝飾作品中呈現出典型的剪紙特性。3.漳浦剪紙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魯迅先生說過:“在現在,藝術上是要有地方色彩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⑥漳浦剪紙蘊藏著特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韻味,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和造型手法。比如,漳浦剪紙通常采用“排剪”技法,結合“陽剪”為主、“陰剪”為輔的表現手法,形成其在工藝上纖巧細膩,構圖上線條簡練、圓滿勻稱、對稱平衡的特征。同時在物象形態的刻畫上應用的簡約意象表達方式或夸張的藝術表現形式等都可以為現代平面設計所利用。因此設計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考慮,一是將設計主題與剪紙圖形意蘊相聯系,從創意選題的角度思考選擇恰當的主題表意,有目的地去把握對象的整體結構式樣;二是從創新的角度在圖形、材質、風格等方面上將漳浦剪紙包含的圖形圖像或其他意象特征進行夸張變形、化繁為簡、重組創新,深化對漳浦剪紙藝術的價值認識,同時與現代平面設計的構型審美相結合,利用剪紙圖形的形似和神韻創造出貼切的圖形語言;三是在表現技法上運用“排剪”技法創造出新的設計表現語言,擴展設計的表達形式,將漳浦剪紙的視覺特征融入現代平面設計之中。
三、民間工藝美術融入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方法
“生產者的藝術是世代人民所創造、所傳播并表現他們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的文化藝術形式。”⑦民間工藝美術作為生活世界的認知和訴求,是群體意識與思想認識的一種反映方式,不僅包含了大量原生態藝術圖形和工藝技法,還體現了人類本源的思維意象、審美觀念和情感表現。因此,在藝術設計教學中不僅是要拓展學生的技法表現手段和途徑,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民間工藝美術的文化價值,真正體味到民間工藝美術的文化內涵和情感魅力,并應用于現代設計。
1.在藝術設計教學中開設民間工藝美術課程審美認知與創造力的培養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核心,民間工藝美術樣式幾乎都同時具備了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應以其審美鑒賞、技藝造型、品格精神等為基本內容,積極開設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題材的藝術課程。在教授過程中,采用教與學的互動方式,增加學習的趣味性,突出創造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造型能力、材料的把握和認識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精神,激發獨立思考的意識,并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諸如剪紙、雕刻、漆藝、陶藝、編織等課程,著重把研究民間美術功能的實用性、技巧的高明性、題材的豐富性、裝飾的生動性、形式的多樣性置于首要地位,把創造具有獨特性和地域性的藝術文化作為教學的宗旨,做好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向地方工藝美術課程的轉化,由此將傳統與現代、現在與未來相互融合,形成未來藝術設計教學的新方向。
2.成立地方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機構,定期舉辦展覽和講座發揮地方的民間工藝美術文化優勢,發掘和整合地方文化資源,成立高校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機構。組建一支以地方高校教師為主的研究團隊,同時聘請地方各個門類的工藝美術大師、領軍人物為客座教授,共同探討民間工藝美術資料的收集、整理、理論研究和相關教學工作。通過對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創新、開發和研究,積極運用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將傳統工藝的實用性、經驗性和學術性特征應用于校本教材的編寫中,用時代和科學的態度加以繼承和改造,通過條分縷析、去蕪取精、發展提高,形成一個特色鮮明而又具有時代感染力的文化產品體系。在教學中將民間工藝如雕刻、剪紙、編織等引入課堂,活化課堂教學,同時又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民間工藝美術的獨特魅力以及其在設計領域中的突出表現。另外,可以讓民間工藝大師將制作工藝直接帶入課堂,通過舉辦專題活動,從表演技藝開始給學生講授和示范制作工藝,讓他們親身體驗民間工藝美術的神奇。定期開展民間工藝美術展覽、學術交流、課題研究和專題研討等,形成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將民間工藝美術資源真正融入現代藝術設計教育。
3.創立民間工藝美術校內工作室和校外實踐基地根據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的種類,結合其美術特點對藝術設計教學實驗室進行改造形成專門的工作室,以工作室為載體,通過選修等方式實行開放式教學,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如漳州剪紙工作室、惠安雕刻工作室、閩南“妝糕人”泥面塑工作室、樹脂彩繪工作室等。工作室的教學主要采用藝人的“技”和教師的“藝”結合,即通過教師對設計作品創作思想的理論闡述與“請進來”的民間藝人的技術培訓相結合,實現與藝人零距離的“手手相傳”,將工作室中的工藝技術應用于作品的創作中,尋找與作品主題的契合點、差異點,改進民間工藝的表現形式,突出表現民間工藝技術的獨特性,從而引導學生用民間工藝的手法來進行創新設計,提高設計水平。同時,“走出去”設立校外民間工藝美術實踐基地,讓學生到民間親身去感受當地鄉土鄉情,欣賞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品,培養學生對民間工藝美術的情感和認同感,創造學習民間工藝美術的氛圍,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研究水平。
四、結語
我校美術學院成立于1958年,是湖南省辦學歷史最長的高等美術學府。現為全國八所“國家體育與藝術師資培訓基地”之一。擁有美術學博士學位(科學學位)授予權,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科學學位)授予權和藝術碩士、教育碩士、高教碩士等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師資力量雄厚,84位專任教師中,有9位博士生導師,20位教授,22位副教授,具有博士及碩士學位的教師48人,另聘請了美、英、荷、澳、韓、日及國內知名藝術院校專家學者為我院客座教授。學院教學設備先進,教學設施齊全,專業圖書資料收藏居同類院校水平。學院現與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伯明翰城市大學等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交換留學項目和校企合作平臺有效促進學生藝術交流、實踐和就業。我校美術學院美術學、繪畫、藝術設計學3個全日制四年本科專業面向全國部分省(市、自治區)招生,專業范圍涵蓋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新媒體藝術、美術教育學、中國畫、油畫、水彩、書法等多個方向。美術學院培養的本科畢業生基本功扎實,專業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社會評價高。
我校工程與設計學院成立于1988年8月,設有藝術設計、服裝設計、機械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四個系,擁有民族民間美術培養方向和職業技術教育學兩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設計學和美術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科學學位)和藝術碩士、教育碩士等專業學位碩士學位授權點,覆蓋工學、藝術學、教育學三個學科門類,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專業基礎扎實,人文素養突出的藝術創意與工程設計領域的開發創新型人才。學院現有視覺傳達設計、工藝美術、服裝與服飾設計三個面向全國招生的美術類全日制本科專業,擁有“服裝設計與工程”國家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基地,“創意設計與應用”省重點實驗室,“服飾品牌策劃與數字化集成技術”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湖南省產學研示范基地,長沙市服飾工藝工程中心,長沙市湘繡創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眾多的和省級教學與科研平臺。學院還擁有一支專業水平高、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專任教師70人,實驗教師1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及相當職稱32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4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1人。聘請了日本東洋藝術研究院、 清華大學 美術學院、華東師范大學等國內外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知名學者為講座教授或客座教授。
一、專業簡介
1、美術學
美術學是四年制師范教育類專業。主要學習美術學、美術教育和專業技法方面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接受藝術思維拓展和繪畫專業創作以及教師教育實踐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繪畫創作以及繪畫研究和教學的基本能力。通過專業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中西繪畫藝術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繪畫(國畫、油畫、水彩、書畫)創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成為具有專業藝術創作能力、勝任美術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專業人才。
2、繪畫
繪畫是四年制非師范專業。堅持多樣化的教學方針,堅持傳承和創新并舉的教學理念,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通過理論學習培養學生了解中西方傳統繪畫體系及現當代繪畫體系,通過中西繪畫專業技法的實踐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繪畫的基本材料和表現技法,掌握基礎造型和色彩表現的專業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獨特藝術視角及鮮明的藝術語言。使學生成為繪畫基礎堅實同時具備繪畫教學及研究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3、藝術設計學
藝術設計學是四年制非師范專業,分設視覺傳達設計、新媒體藝術、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方向。視覺傳達設計是藝術設計專業設置最早、發展最快、實力也是影響的專業方向,涵蓋圖形設計、圖書設計、文字設計、視覺形象系統設計、城市形象設計、視頻廣告設計、設計基礎教育等多方位研究。專業教學注重現代設計的概念、思維、表現與本土文化精神的有機結合,強調在專心學習國際先進設計理念與實踐經驗的同時,培養活躍的創造性思維與具備文化個性的專業拓展能力,強調藝術、科技、文化與設計的融合。新媒體藝術是基于互聯網等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設計專業方向和媒體形態,是新興的學科和專業。新媒體藝術專業課程分為設計、電腦、繪畫三個部分,從不同的方面充實專業課程,使教學內容更全面更豐富,有利于學生對這一專業整體的把握。目前系部建有校級“信息可視化創新設計研究中心”。就業方向為各大互聯網公司、電視臺、廣告公司、文化公司、動畫公司、游戲公司等以數字技術為研究目的的機構企業。環境藝術設計是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設計學的優勢專業方向,已有20余年的辦學歷史。專業以建筑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為支撐,服務于室內設計和外部景觀設計,同時朝著多種藝術媒介綜合表現方向發展。專業與國內大型的室內、建筑、景觀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就業方向涵蓋建筑裝飾行業、園林景觀行業、藝術教育行業、房地產管理與策劃行業和自主創業。
4、工藝美術
工藝美術是四年制非師范本科專業。培養在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創新方面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實踐動手能力,具備從事工藝美術教育與設計、藝術設計、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企事業相關工作崗位從事工藝美術設計、藝術設計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主要開設素描、色彩、中國畫、文字設計、漆藝、裝飾雕塑、陶瓷藝術、工藝產品設計、刺繡藝術、版畫創作、媒體廣告設計、攝影基礎、公共空間設計、模型設計、插圖藝術等課程。該專業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
5、服裝與服飾設計
服裝與服飾設計是四年制非師范本科專業。培養系統地掌握服裝設計與工藝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熟悉現代設計思想與現代服裝技術,能從事服裝產品設計、制版、制作、生產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有較高素質和較高技能的服裝設計復合型人才。主要開設服裝設計基礎、服裝設計、紙樣設計、服裝工藝、立體裁剪、服裝色彩、服飾圖案、服裝CAD、服裝品牌設計與企劃、服裝工業制版、計算機圖形設計、配件設計、服裝展示設計、設計構成、男女裝產品/紙樣/工藝設計、高級時裝設計、高級時裝立體構成與整體形象設計、櫥窗陳設、產品包裝設計作品鑒賞等課程。該專業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
6、視覺傳達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是四年制非師范本科專業。培養具有國際設計文化視野、中國設計文化特色、適合于創新時代需求,集傳統平面(印刷)媒體、現代數字媒體、視覺空間展陳、信息與交互設計,在專業設計領域、企業、傳播機構、大企業市場部門、中等院校、研究單位從事視覺傳播方面的設計、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主要開設圖形語言、色彩語言、創意形態學、企業形象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裝幀、信息可視化設計、交互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方法、計算機輔助設計、媒體與數字技術等課程。該專業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
二、招生省份及計劃
我校2017年擬在湖南、湖北、山西、浙江、福建、江蘇、河南、安徽、廣西、江西、甘肅、山東、河北、內蒙古、貴州、廣東招生,計劃招收330人,具體招生計劃詳見各省(市、自治區)2017年招生計劃來源表。
三、專業考試地點及時間安排
注:以上考試時間地點和報名方式如有變化,以各省考試院(招辦)網站公布的為準,請及時關注各省考試院(招辦)網站和我校招生信息網的最新消息。注明網報的請登陸該省考試院(招辦)規定的網站進行網上報名。
四、報名及考試
(一)報名
1、凡報考我校藝術類專業的省外考生必須符合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的報名條件,考生所在省份統考涉及到的藝術類專業,必須統考合格,方可報名參加校考,現場報名時請準備好以下材料:本省藝術類專業準考證和復印件、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
2、考生不能函報和跨省報名。
3、我校美術類專業均實行文理兼招。
(二)考試
考試分為專業考試和文化考試。湖南省考生參加湖南省美術類專業統考,湖南省以外的考生必須參加我校單獨組織的專業校考,并參加所在省(市、自治區)組織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文化課考試)。
(三)專業考試內容
科目一:素描
1、考試目的及能力要求
通過默畫或根據照片寫生的方式,考查考生對畫面構圖、比例、形體、結構、透視等方面知識的理解、運用和表現能力。
能力要求:
a.對客觀對象形體結構及明暗變化規律的觀察、分析和理解能力;
b.運用素描常用工具材料表現對象的能力;
c.把握整體畫面的能力。
2、考試內容和方式
a.考試內容:人物,限頭像、胸像、半身帶手,原則上不考全身像;
b.考試形式:默畫或照片寫生;
c.考試用具:八開素描紙,限用鉛筆、炭筆表現。
科目二:色彩
1、考試目的及能力要求
通過表現指定實物(靜物)的方式,考查考生對色彩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對色彩的感覺和表達能力。
能力要求:
a.畫面組織能力,包括構圖能力和對形體結構、色彩的表達能力;
b.整體把握色調以及色彩局部與整體關系的能力;
c.對空間層次、質感、量感的表現能力;
d.運用水彩或水粉表現技法的能力。
2、考試內容和方式
a.考試內容:靜物,表現對象以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瓷、金屬、玻璃器皿等)與瓜果蔬菜組合或文具的組合為主,同時與襯布搭配;
b. 考試形式:默畫或照片寫生;
c.考試材料:八開水彩紙,限用水彩或水粉表現。
五、合格證發放
我校在湖南師范大學招生信息網上省外專業校考成績,按教育部有關規定劃定專業合格線并公布合格考生名單。合格考生登錄我校招生信息網,可以自主選擇打印“湖南師范大學2017年藝術類專業校考合格證”,我校將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校考合格考生的相關數據報送到考生所在省(市、自治區)招生部門并作為錄取依據。請合格考生注意跟蹤查看,我校不再寄發紙質合格證。
六、錄取原則
1、取得我校美術類校考專業合格證的省外考生可以報考我校美術學、藝術設計學、繪畫、工藝美術、服裝與服飾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我校按綜合成績從高到低錄取(綜合成績=校考專業分數×60%+高考文化分數×40%),綜合成績相同時,專業成績高者優先。
2、湖南省的美術類考生參加湖南省教育考試院組織的美術類專業統考,我校認可湖南省統考成績。錄取原則按照湖南省考試院的相關規定執行。
七、其他
1、新生入校后兩個月內組織入學資格審查,資格審查不合格者,視情節輕重予以處理,直至取消其入學資格。
2、咨詢電話
學校招生辦公室:0731-88872222
美術學院:0731-88631985 (美術學、繪畫、藝術設計學)
工程與設計學院:0731-88872364 (工藝美術、服裝與服飾設計、視覺傳達設計)
[論文摘 要] 本文以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為例,探討高校藝術教育課程中地域美術資源的拓展,將現有的資源以類型屬性和藝術特征為基點概括為石窟藝術、美術文物與考古、民間工藝美術三大資源群,并運用現代媒體技術進行信息化構建,對其在藝術教育課程中的應用途徑提出可實施方案,為基于網絡的藝術教育課程資源建設提供理論支持,促進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和實踐。
在網絡時代環境下,高校藝術教育資源日益呈現開放性的特征,教師擁有的知識相對于學生而言,已沒有必然的優勢,學生學習的途徑變得愈來愈豐富、更具選擇性。因此,信息化也就成為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其對現行教育體系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效率正在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基于網絡、多媒體、數據庫等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課堂教學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資源的設計、組織成為日常教學準備的基礎工作。不斷拓展藝術教育的課程資源,將豐富、生動的地域美術資源引入課堂,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地域美術資源的開發相結合,創新學習方式,突破公共藝術教育一成不變的內容、直線式美術史知識灌輸的積弊,已成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究的課題之一。作為西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其傳承歷史悠久、形式豐富多彩、民族特色濃郁,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實施高校藝術教育的最佳資源之一。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是極具潛在價值的教育基點,具備可持續開發和利用的優越條件,應當在當前的藝術教育課程中給予足夠重視,并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將那些蘊涵了豐富的美術學科知識、具有藝術教育價值的地域資源進行整合、梳理,并逐步轉換成基于網絡進行存儲、傳輸的數字形態,完成其信息化構建,以有助于藝術教育學科內容的拓展和網絡化學習方式的轉變。本文僅以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為例,探討網絡環境下高校藝術教育課程資源拓展和應用的途徑。
一、 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體系的構成
西北地區是中國美術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彩陶、壁畫、石窟、巖畫等均是中國原創藝術的載體和寶庫,也是西北各民族在歷史、文化、民俗形成等方面的寶貴紀錄。合理利用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這一寶庫,將其引入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首先應該梳理這些珍貴資源的基本內容,并按照不同的類型特征來歸納,初步構建資源體系的框架。以類型屬性和藝術特征來概括,這些獨特的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 石窟藝術資源群
作為佛教文化傳播的主要通道和橋梁,西北地區石窟藝術的遺存,有著比內地、沿海地區更加廣泛的資源分布,而且體系完整、銜接緊密,保存相對較好,具有系統性、多元性和原生態性特征。石窟藝術帶自東向西知名度較高的有慶陽的南石窟、北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新疆庫木吐拉千佛洞、克孜爾千佛洞等,形成了從北魏到明清時期近千余石窟窟龕和雕塑,壁畫達6萬多平方米。這些石窟在從關中、隴東到河西走廊、新疆綿延數千公里地域中,構成了跨越了1000余年時間的石窟藝術帶資源群,猶如一條源遠流長的石窟藝術長廊,真實地記錄了西北地區宗教建筑、雕塑、壁畫藝術以及宗教、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面貌,這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獨一無二的。
2. 美術文物和考古資源群
西北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又是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匯集之地,數千年間留下了大量文化遺址和珍貴的美術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如武威的銅奔馬、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等,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美術文物類資源中較突出的有莫高窟藏經洞文獻和彩陶藝術。陜、甘、寧、青的仰韶、馬家窯、齊家、半山文化彩陶,分布廣泛,延續時間長,記載了中華文明初始期的經濟生活、宗教文化、審美觀念等方面的信息,同時也是中國象形文字的起源,從制作工藝、藝術成就、歷史價值等諸多因素看,都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美術考古類資源中較著名的歷史遺跡有橫貫東西的巖畫藝術帶和星羅棋布的各種歷史遺存。聞名遐邇的巖畫藝術帶由新疆的阿爾泰山巖畫、天山巖畫、昆侖山巖畫、嘉峪關黑山巖畫、寧夏賀蘭山巖畫等組成,其他的古代遺存如關中地區的歷代皇室墓葬、大地灣地畫、河西地區的漢、魏、晉墓壁畫及畫像磚、嘉峪關、陽關城址、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以及各地的長城、峰火臺等等,都是西北得天獨厚的美術資源寶庫。
3. 工藝美術資源群
工藝美術“通過與其物質功能相適應的抽象物態和形式組合來概括地反映生活,從而側重于表現從現實生活中得來的主觀感受和情感”,[2]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應用性藝術,與所在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審美觀念息息相關。西北是多民族、多文化交匯的地區,歷史上曾是手工藝最先發展、繁榮的地區,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其中很多項目現在都已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西北地區的工藝美術資源可以包含實用工藝品和裝飾工藝品兩大類,實用工藝品是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必需品,如少數民族的服飾、器皿、腰刀、編織等;裝飾工藝品是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的手工制品,如雕漆、洮硯、剪紙、皮影、刺繡、面具、磚雕、各類草編、鼓藝、各種石藝、布藝、氈藝和藏族的堆繡、酥油花等。這些工藝美術資源風格獨特,歷史悠久,頗負盛名,共同匯聚成繁花似錦的西北“工藝美術資源群”,許多品種已形成了新興的傳統工藝產業,成為一方文化和經濟的象征。
二、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信息化構建
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信息化構建是一個多元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職能部門、高校和教師的共同參與,發揮各自的不同作用。政府職能部門,通過制定長遠發展規劃,逐步建立區域性共享的網絡資源庫系統,健全相關的管理體制并接入校園網,使資源庫得以在高校內順暢地運行,在藝術教育課程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各高校要加強地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在確保指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在立項資金、專業協調、學科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充分調動專業技術人員和任課教師的參與熱情。同時對任課教師進行學科專業資源庫建設有關知識技能的培訓,讓教師了解本資源庫的設計框架、功能及工作流程;任課教師要深刻認識和理解地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對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重大意義,積極探索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有效途徑,嘗試具有創意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把生動、豐富的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引入課堂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
根據數據庫的運行、管理要求和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特點,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實現信息化轉換,資源的采集是關鍵的環節,首先需要明確采集的種類和分工合作方式。根據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我國《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構建完整的基于網絡的專題資源數據庫,其在高校的應用部分包含系統管理、教師教學和學習資源三大模塊,由政府牽頭,各級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旅游、博物館、高校科研機構和教師共同進行分類資源采集,并進行權限分級管理,以確保資源庫能夠順暢地運用到課程教學活動中。[3]
1. 系統管理模塊:系統管理模塊主要負責對本系統的安全管理和用戶管理,以保障資源庫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及對并發訪問的控制。對于非特定的用戶訪問,可采取限定IP地址的方法,控制訪問本資源庫系統的用戶數量,而資源庫的特定用戶組,則按照類別賦予其不同的訪問權限,以確保系統的安全性和上傳信息的質量。
2. 教師教學模塊:這個模塊包括資源管理平臺和交互式教學平臺,由二級管理員和教師管理員共同維護。資源管理平臺可以使教師用戶實現教學資源信息的瀏覽、下載、查詢、更新,上傳信息的審核、入庫、分類,保證應用過程中信息內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統計分析資源的使用率。交互式教學平臺可以提供虛擬課堂教學、討論式教學和研究式教學等模式,選用網絡教材、電子教案或教學視頻、共享桌面、共享白板、常見問題解答、BBS進行教學,教師在這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雙邊和多邊的專題研討,還可以通過作業組件、解答問題組件、測驗組件和教學效果分析組件來開展教學工作。
3. 學習資源模塊:本模塊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導航平臺和豐富的學習內容鏈接。學習導航平臺包括藝術教育課程知識體系索引、地域美術資源分類明細、搜索引擎、個性收藏等。學習內容鏈接涵蓋的內容很廣,主要有教師教學資料和相關資源信息。學生可以查看授課教師的網絡教材、課件、電子教案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視頻、演示和案例等,在線學習、做筆記,也可以直接查看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內容,深入理解課程知識點,或根據網址資源庫提供的相關鏈接,展開拓展型的學習。
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數據庫系統最大的特點在于從綜合的角度去開發課程資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門、文化系統和各高校的資源進行優勢互補,使之不斷得以充實和更新,實現資源的高度共享。相應的地域美術資源盡管范圍很廣,但是只有那些具有教育價值和意義的資源才具備研究和利用的價值,需要圍繞課程目標選擇能夠把學生的校內學習與社會生活、理論認識與實踐體驗結合起來的內容,使學生學會整體地感知藝術與生活,增強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學習效率的能力。
三、信息化歷史遺存美術課程資源的優越性
高校藝術教育的內容不僅限于藝術作品和藝術家,還應體現出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和作用,使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藝術與社會、文化的相互關系。因此,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校藝術教育,是對傳統教學方式和內容的一種超越。網絡的虛擬性與多元性特征,帶來了豐富多樣的資訊傳播形態,打破了以往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克服了文本語言無法超越的障礙,建立了全新的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因而具有獨特的優越性。
1.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基于網絡環境的地域美術課程資源,不受地域、時間限制,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學生具有更大的選擇性,“既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藝術信息,也可以進行長時間深入細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級鏈接來仔細觀察、研究一幅畫或一座雕像的細節”,[4]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營造生動的情境學習環境。網絡藝術教育課程能夠有效創造情境學習的氛圍,充分調動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傳媒手段來講授課程知識,易于被學生接受和使用。[5]例如關于敦煌藝術的內容,可以引入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合作實施的“數字敦煌”項目成果,即梅隆基金會在國際上率先開發的基于ArtStor藝術數據庫的“梅隆國際敦煌檔案”, 主要內容是22個莫高窟典型洞窟的數字化資料,以及42個洞窟的虛擬漫游,使學生們在校園內就能獲得高質量的數字圖像和身臨其境的視覺震撼。
3. 開拓全新的師生互動渠道。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藝術教育課程還具有很強的互動性,能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尊重個性差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師的課程提綱、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考核計劃都放在網頁上,可供學生隨時參考,有效地提高教學的質量。通過電子郵件和開辟BBS討論區,教師則可以更及時、更方便地進行網上交流、輔導、考核,獲取反饋意見,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也很方便易行。
四、信息化歷史遺存美術課程
資源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
把豐富的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引入高等教育,不斷拓展課程資源,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予以實施:
1.在深入研究國內外先進藝術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借鑒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科學地制定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引入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確立短期和長遠的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合理地進入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各個環節,并進一步推廣到美術學、藝術設計等專業的相關理論課教學,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2. 對西北地域美術資源布局與內容進行全面、詳盡的調研和分析整理,完善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框架體系。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采集第一手的文字、數據、照片、影像、實物等原始素材,充實西北地域美術資源的內容,并不斷更新,尤其是及時補充那些因工藝、材料或其他原因瀕臨流失的民間傳統藝術品種、新的美術文物考古發現以及近代美術的精華部分。
3. 適應信息化教學的時代特點,充分運用現代網絡和信息技術,建立健全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數字化網絡體系。開發專題數據庫,盡快建立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專業網站或網頁,使各資源所在地、各院校、專家學者擁有的資料和研究成果得以存儲、展示,并與專業研究機構、博物館等鏈接,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地區間、校際間、教師間教育成果的交流。利用國際互聯網真正讓西北的歷史遺存美術資源進入更為普及的教育領域,從而擴大西北地域美術資源的影響,開啟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新窗口。
4.高校藝術教育中引入西北歷史遺存美術資源的內容。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必須選編與之相配套的教材并提升教師的網絡技能水平。教材的選用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三大美術資源群的內容納入課程范疇,使學生既能學到全國統編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識,又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從而適應西北地區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教師在精通學科內容的同時,要熟練掌握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學會網絡的建設與管理,學會WebQuest、Blog等基于網絡的教學設計和組織技術,并自如地駕馭網絡平臺,匯集專題資源,高效地組織教學。
結 語
由三個資源群為框架構建的西北地域美術課程資源體系是西北的瑰寶,也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瑰寶,更是藝術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借助于現代網絡和信息技術,把豐富的地域美術資源引入高等教育,有助于藝術教育學科內容的拓展和網絡化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僅是地域美術資源進入主體教育的過程,也是教育資源的整合過程,更是一個對地域文化和生存智慧的認知過程。
[參考文獻]
[1] 蔣書慶.彩陶藝術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12~15.
[2] 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9.
[3] 陳思慧.構建基于網絡的學科專業資源庫的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12):62~65.
[關鍵詞] 視覺傳達 傳達技術 課程建設
視覺傳達專業作為現代高校設計教育的一個重要專業方向,在當代的設計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北京申奧到奧運開幕,從上海世博會到各種類型的展會,這一個個無比耀眼的字眼都離不開視覺傳達設計的烘托。在當今這個商業社會、讀圖時代,視覺傳達設計的作用日趨明顯。
視覺傳達設計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突出專業特色、提高應用能力,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視覺藝術感受力及表現能力。也要強調設計文化的重要性,挖掘優秀的民族文化資源;密切關注國際國內最新設計動態,把握視覺傳達設計未來的趨勢;樹立為市場服務、為商業服務的意識;明確培養方向,制定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熱情,加強實踐,不斷提高。歐美等發達國家藝術設計教育,在很多方面對于我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及教育體制與國際化進一步接軌,都具有很好的參照和借鑒作用。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于懂理論能實踐的同仁來說體會更深。高等院校藝術設計視覺傳達專業培養出的人才,必須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敏銳的視覺感受和開拓市場的能力,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授課過程中不能按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僅僅依靠教科書進行課堂教學及課后作業練習。中國高等學校的設計教育是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發展起來的,高校設計教育肩負著為社會培養急需的設計人才的重任。而高校對于設計人才的培養,由以前單一的精英教育為主轉向以大眾化教育與精英教育的多層次培養方式,接受過設計教育的學生,畢業后在社會的不同崗位發揮著各自的專業職能。因此,在設計教育中對具體技術的了解和掌握就變得十分重要。很多學生畢業后只會紙上談兵不懂實際操作,又或者不了解實際的技術導致設計時的迷茫,這不但影響了自身的競爭力,也解決不了社會需求的迫切性。因此,我認為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課程中加入實際的技術性課程是十分必要的。
筆者在高校從事視覺傳達專業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如果不將設計與制作的過程關聯起來,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只會片面去追求毫無意義的形式感,或者說急不可耐的去追求不著邊際的效果。這些對于真正的教學與教育目的有很大的偏差。在藝術設計的教學中,設計與制作或實施是緊密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現代視覺傳達設計要求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廣泛的社會知識,對于很多的邊緣學科也要有所涉獵。這也給我們現在的教育機制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怎樣引導學生把學校學到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是未來教學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現代的設計教育和商業藝術設計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它們不是相對立的關系。
其實,技術與藝術結合的話題早在19世紀后期的工藝美術運動就有所提及,只不過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在德國的包豪斯時期,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包豪斯當時提出了雙軌制的教學方式:每一門課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師”(形式導師)擔任基礎課教學和一位“技術教師”(工作室導師)共同教授,使學生共同接受藝術與技術的雙重影響。“形式導師”負責教授形式內容、繪畫、色彩與創造思維的內容;“技術教師”負責教授學生技術、手工藝和材料學的內容。在歐洲設計藝術院校的教學中,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體現課程的設置上,以及通過學分制實現的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或者說設計的創新能力上。其中,工作室教學占有重要位置。工作室根據材料、工藝及設備的特點進行統一規劃,工作室有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學生技術方面的教學(如材料、設備使用等問題),或者說解決學生的設計表現和如何表現問題,而不是設計的創意問題。工作室都是統一管理,專門技術人員負責,不隸屬于某系或某專業,除了有的學校需要交納部分材料費用外,免費面向所有相關專業學生開放。當然在現代,從社會需求到國情的綜合考量,我們在進行視覺傳達專業課程設置時,并不能直接照搬國外的模式,這也是不符合現實需求的。
我們現在應該在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中開設與實際技術有關的專業課程,這個課程是與其他專業課程相配合的,也是與本專業所需的實踐項目緊密相關的。作為視覺傳達專業對于現代傳達技術的學習就變得尤為重要,它的目的在于解決從紙上的設計走向具體的制作實施的方法。在我們進行技術教學的同時,也可以通過這些技術的趣味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范圍內解決有些學生所存在的基礎不夠好、不愿動手等問題。通過認真研究如何貫徹多方面素質教育,使學生想動手、愿意學、學有所得。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面使求新求趣的教學設計能夠得到體現。
設計是針對不斷的社會需求而展開的教育,它為社會輸出大量的實用設計人才,但在教育與具體設計的結合中,存在于兩者之間的眾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怎樣從社會和教育立場出發,積極努力去改善現有的矛盾,解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畢業生不適應社會就業環境的問題,是所有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和深思的問題。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傳統意義上的工藝美術教育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設計教育應隨著市場的變化進行改革。而現存的實際情況是,一些純藝術院校由于市場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原本設立的一些專業學科并不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藝術學院所開設的課程,是在原有結構基礎上的調整和增加,三大構成、材料應用、現代設計技法基礎,再加上一些實用課程的配合,便完成了初步的課程設置轉變。這種轉變在一定時間內可以起到過渡作用,是可行的,但從設計教育長遠的發展來看,必須建立一個真正意義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而建立這種體系便需要對現有課程設置進行大規模的調整,但其中必須包含有與具體技術及實踐相關的課程。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內開設現代傳達技術這門課程是必要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從師資、硬件設備以及課程內容等方面綜合考量、建設。希望有更多的同仁能夠對此問題有所思考,使我們的設計教育更好地為社會輸送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硯祖.視覺傳達的歷史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2-4.
[2]成都20世紀中國藝術史文集編委會.藝術的歷史與問題.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312-318.
[3]門小勇.平面設計史.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84.
[4]海天.中國工藝美術簡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