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校校園文化設計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校園文化;心理健康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載體,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積極心理學思想對于營造有內涵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積極的品質有一定的啟示。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含義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是興起于20世紀末的心理學研究新思潮,它消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心理學偏重于研究“治療心理疾病、從負面來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的片面性,提倡積極的人性論,認為預防心理問題的最好工具是培養個體的積極品質、提升積極力量。積極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三方面:“積極情感體驗,主要研究各種積極情感體驗的作用及其產生機制;積極人格,主要研究各種積極人格特質的作用及形成過程,在這其中又主要以人產生積極行為的能力和潛力等為研究重點;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主要研究積極的社會大系統(包括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等)和積極的小系統(學校、社區、工作單位和家庭等)”。積極心理學的三方面內容之間具有內在的相互聯系:積極的社會制度有利于個體體驗到更多的積極體驗的發展,并形成積極的人格。
高校校園文化是在高校校園區域內,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在教育、培訓、管理、服務等活動過程中,以社會先進文化為主導,為促進教師、學生的全面發展,由師生共同營造的文化氛圍,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下面說一說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首先,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存在不合理的認識。例如,第一,長久以來,公眾甚至專業人士都習慣于將高校校園物質文化等同于辦學條件,認為建漂亮的教學樓、完善的設施就是物質文化建設,其實真正意義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除了外顯的辦學條件外,還應包括內隱的師資力量、學科結構等;第二,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認識不到位。很多高校片面認為良好的學習氛圍就是好的校園文化,用學習氛圍代替校園文化,或者認為校園文化就是學生的娛樂活動,通過開展學生活動來代替校園文化,忽視了學生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其次,校園文化建設結構不合理。表現為:第一,重物質文化建設而輕精神文明建設,把精力放在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忽視了學生精神風貌的改善;第二,精神文化建設缺乏大學精神。如功利意識濃厚,學生的學習和校園活動都以是否有直接利益為標準,學校教育也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高校校園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直接環境因素。“積極心理學倡導關注人所具有的種種美德、積極品質、積極能力和積極潛力等,為校園文化建設指出了一個積極的方向,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對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三、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校園文化建設措施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和積極的社會環境,這些研究內容對于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增強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心理學認為,增強積極體驗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品質的主要途徑。1.指導學生規劃未來,樹立切合自身的目標。目標能增強人們對未來價值的感知,如果人們對未來懷有美好的期望,并感知到未來價值與目前狀況越相關,就越能建立健康的習慣,且在目標的實現中,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然而,過高的目標會讓學生覺得遙不可及,給自己帶來壓力;過低的目標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可以實現,則難以形成動力。因此目標的設置要符合學生自身的條件,要適宜。高校要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指導學生結合實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將人生的長期目標細化為具體的短期目標,并在目標的實現上獲得積極體驗。2.建立以激勵為主、懲罰為輔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積極心理學強調激發人的潛能和積極品質,通過激勵也提高了學生對未來的預期。因此,在文化制度建設中,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要尊重學生,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掘學生的智慧和潛能,鼓勵和賞識學生的優點。對于學生的錯誤行為,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民主的方式討論和解決問題。3.豐富課外活動,增強積極的情緒體驗。課外活動能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能力的培養,并且能減輕過重的學習負擔,轉移內心的緊張,提高自我滿意度。因此,高校要開展適合大學生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加強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指導的社團建設,不僅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在實踐中完善自我也豐富了大學生的業余時間,緩和不良情緒。大學生通過參與課外活動形成積極的情緒特質,也在無形與有形中塑造了積極的人格。
(二)塑造大學生積極的人格
1.形成積極的人際關系。積極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個體的人格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學生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將難以找到心理的認同對象,會因此而缺乏心理歸屬感,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搞好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1)和諧的師生關系。“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師生觀是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伴成長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展現自身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的人格魅力,發揮榜樣作用,其次要用愛心和誠心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收獲知識。(2)和諧的同學關系。高校要通過開展課外活動,為大學生創設人際交往情境。開設相應的課程,如溝通技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意識和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利于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品質,如真誠、可靠、信任、寬容等。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1)通過開設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學設計上“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積極心理的角度來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使學生能夠對自身的心理進行調節,用積極的心理去替換不良心理,化解不良情緒,促進身心健康”。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案例討論、心理游戲、角色扮演、團體活動等,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采用幸福感問卷、情緒問卷、生活投入問卷、生活意義問卷、生命滿足問卷等積極的心理測量技術,科學、客觀地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深刻反映大學生積極心理素質的綜合狀態。(3)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實施積極的心理干預策略,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讓學生學會區分自己的正面和負面心理狀態,客觀地看待自身及沖突對象的品質,改變以往的認知評價模式,消除自身視野的狹隘性。
(三)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
1.形成積極的校風。積極向上的校風對于鞭策大學生勤奮學習、塑造積極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校園主體方面,要不斷強化學校領導的團結協作意識,強化廣大教職工的職業道德建設,通過其“榜樣作用”感化學生;學風方面,要端正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內在的學習自信,并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建設積極的班風。首先,班主任要平等真誠地與學生進行交往,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如身心健康狀況、行為習慣、日常表現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指導學生成長。其次,要增強班集體凝聚力,提高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如通過參加班級或者學校的活動,使學生獲得積極的集體情緒,并內化到每個學生的心中。
作者:鐘真群 單位:廣西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Sheldon,K.M.&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03):216.
[2]SeligmanEP.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PrevehtionandPositiveTherapy[M/OL].Http://G.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psychologychapter.Htm.
[3]王福建.積極心理學對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啟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42-46.
關鍵詞: 地方高校 校園文化 文化建設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長期辦學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內在文化形態,它凝聚著學校的學風、作風、校風精髓,是一所學府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在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直以來,無論是省城高校還是省會外的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地方高校,通過多年的自主探索和歷史積淀,形式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以校園文化彰顯獨特的辦學特色。但是,地方高校由于辦學歷史相對不長,受各方面資源限制較多,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一、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建設優良的校園文化,對于引導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個人價值,開發自身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審美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等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高校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
校園文化由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四個方面所組成。其中,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載體,但內在的核心標志還是精神文化。當前,部分地方高校在校園“硬件”建設上進行了多角度、多形式、多方位的投入,使得校園面貌煥然一新,但這往往與學校的文化積淀和個性魅力相脫節,導致高校隱性的精神文化缺失。精神文化建設發展水平一旦跟不上,學校軟實力競爭就會落后。
2.校園文化受多元文化影響加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都變得多樣化,給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帶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在地方高校,由于一些校園文化建設的制度還有待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表現出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熱情消減,教師往往出現“急功近利”的情緒,很容易導致校園文化建設氛圍受到嚴重影響。
3.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視野還趨于狹隘。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等學校發展過程中積淀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氣質,是教師、學生和管理者共同傳承和創造的校園精神,以及培養這種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環境的總和。當前,很多地方高校依然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是學工部門、黨群部門的任務。
4.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參與性意識不強。
大學校園文化是一種群體意識的積累與積淀,這需要全校師生為之共同努力。目前在地方高校中,教師層面統一思想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學生而言,多數人在做好學習的同時未能被校園文化活動所觸動或吸引,導致了校園文化建設難以引起大學生的關注,也導致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的參與意識大打折扣。
二、加強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校園文化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和有效補充,它可以使大學生在具有時代氣息的校園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長。加強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從宏觀入手,并作出整體的思考與探討,從而形成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思路,同時將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以大學生為主要參與群體、生機勃勃、特色鮮明的高水平、高層次的文化形象。
1.提升辦學理念,指導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路。
地方高校的校園文化蘊含著它的人文、藝術與科學精神。校園文化建設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辦學理念的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校園文化建設總體思路。地方高校應在整體辦學理念的具體指導下,將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辦學目標、學科優勢、教育教學改革等實際情況相結合,將加大對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專業動手能力的鍛煉、人文精神素質的提升等作為校園文化的重點建設內容,逐步形成符合人才培養規律和學校發展要求的校園文化建設思路,從而促進校園文化和諧健康發展。
2.走出建設誤區,糾正校園文化建設的盲目性。
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為本”的工作。但某些地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中,把二者當成一回事而混淆。我們認為,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一方面,校園文化側重以學校自身未來的良性發展作為凝聚目標,而思想政治教育則強調以培養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作為凝聚目標。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側重于思想、意識、觀念、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升與進步,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從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民族精神方面考慮學生的思想建設。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日益成為地方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正確區分兩者的概念,走出誤區,更好地進行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3.強化主體意識,調動師生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當前,如何激發地方高校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手段,是新時期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一是樹立意識、建立機制,鼓勵廣大教師員工以身作則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二是注意尋求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結合點,出臺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加強班級、社團等組織的建設力度;三是讓各級學生組織活躍于校園的每個角落,通過他們對文化活動的定位、策劃、評估、總結、宣傳等工作來以進一步提升自我人文思想境界、完善知識結構與技能、加強思想道德水平。強化師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有利于調動其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4.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文化底蘊。
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于地方高校大學生素質的提升、校園文化內涵的凸顯、校園文化氣質的展現,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必須重視并合理開展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校園一隅的名人塑像、主過道的成蔭綠樹、主樓的名人題字、校園草地上立起的名言警句牌……都將校園物質環境設計與大學自身所提倡的校風學風、大學精神有機結合,使身在校園的師生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文化感召力。
5.健全管理制度,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規范化。
學校作為一個有計劃地培養、造就人才的場所,一方面要通過制度和條例約束全體師生的行為,另一方面還需要通過制度的力量來發展、繁榮校園文化。制定較完善、規范的校園文化管理制度,讓校園文化活動有章可循,循序漸進,不急功近利,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各種功能。當然,制度建設時應與轉變辦學觀念、推進學校發展規劃、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有機結合。同時,制定的制度要規范執行、常抓不懈,這才能保證地方高校的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取得實效。
相比大城市,地方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確實存在著一定“先天”劣勢,但是,地方高校自發而有計劃地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愿望會更強烈,創新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也會做得更加扎實。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地方高校要統籌兼顧,常抓不懈,正確制定對策并有序付諸實施,努力優化育人環境,提升校園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張岳恒.和諧校園及其構建的核心價值體系選擇[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2]李富明.當前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思路[J].惠州學院學工部,2004,6.
[3]鄭文謙.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芻議[J].泉州師院后勤管理處,2004,6.
[4]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育龍網,2009,5.
關鍵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校園文化 可持續發展
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得到了極大的關注。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一般要經歷一個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過程,一所優秀高校的校園文化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斷沉淀、積累、提煉,而對于大多高職院校來說,要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校園文化,更需要一個長期探索和積累的過程。因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不利于我國校園文化建設持續、健康發展的。這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一是片面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這使得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內涵,影響文化的延續性。二是盲目模仿和復制,名牌高校模仿和復制西方,一般院校模仿和復制名牌高校。嚴重破壞文化傳統,沒有自己的文化個性。三是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大學文化建設僅僅是“錦上添花”的事,沒有長遠規劃。
隨著社會文化大環境的要求提高及高職院校本身所具有的職業性特點日益彰顯,決定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為先、重在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因此,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涵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強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工程,包括辦學理念、學院精神、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校徽、校歌等。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高職學院在提出辦學理念、學院精神、校訓、校風時,不要一味地追求口號的響亮、目標的遠大和語言的華麗,一定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教育性――以人為本,重在塑造;二是職業性――立足現實,著眼特色;三是開拓性――勇于創新,鼓舞人心;四是質樸性――樸實無華,朗朗上口。
二、規范和優化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建設屬于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機制建設,它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具有導向、約束和規范作用。由于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歷史較短,基礎薄弱,起點較低,所招收學生的層次不高,生源質量較差,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故而創設以人為本的高職校園制度文化則顯得更為必要。
針對當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和薄弱環節問題,應重點強化和完善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并使之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1.對高職學生必須進行嚴格管理。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現代企業對員工最看重的是“兩種精神”(團隊精神和敬業精神)和“兩種能力”(專業能力和學習能力),要求員工既會做人又會做事,所以,高職院校更要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其別是要注重職業道德教育和行為規范教育。
2.加強高職對外辦學制度的建設。保證產學研一體化、校企合作、專業建設顧問委員會、訂單培養、社會調查、畢業生跟蹤調查等有關方面機制的科學建立與運行。
3.規范和提升校園文化活動。學院應該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類學術講座和專業競賽活動,形成參與式的教學。同時,學院在精心組織節假日、慶典日等常規性活動的基礎上,還要重點辦好文化節、體育節、科技 (技能)節、讀書節,組織好高水平的人文講座、論壇和報告會,要將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和獎學金頒獎、表彰大會等儀式類活動辦成學校的經典文化品牌,激勵師生珍視榮譽。
4.加強對外宣傳和交流工作。首先,要規范學校對外宣傳的口徑、內容、數據,對外樹立統一的學校整體形象。其次,學院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組織策劃對外宣傳課題,努力擴大學院的社會影響力,為學院的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再次,要加強與省內外兄弟院校的文化交流,推廣學校文化品牌,展示學校風采。
5.構筑特色鮮明的院系文化。不同的院系文化集成促進了學院的文化建設,構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各院系要在學校文化建設規劃的統一要求下,本著與學院文化協調發展、突出特色的原則建設和發展各自的院系文化,并逐步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加強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學生活動,以及其他方面重大成果的宣傳報道工作。
設主體、建設內容、建設成效等四個方面探討了當前庫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所遇到的瓶頸,并進一步從制度建設、主體認識、學
生自身和學生培養四個方面分析了瓶頸存在的原因,以期在認識上為庫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理論參考,突出高職辦學特色。
[關鍵詞]三峽庫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陳章(1963-),男,重慶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主要從事高職教育管理研究;童洪志(1978-),
男,江西九江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科研處,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經濟與教育管理研究;張鳳龍(1965-),女,重慶人,重慶三峽職業
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與管理研究。(重慶404155)
[課題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三峽庫區高職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
號:11SKU21)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5-0041-02
一、三峽庫區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瓶頸
(一)建設過程存在定位、路徑、操作困境
1.定位上未合理把握企業化程度。目前,高職教育的人才
培養模式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培養高端技能
型人才,滿足社會需求,實現社會效益。高職教育特有的辦學定
位和辦學方向決定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始終要體現高職教育的
內涵和精神實質,因此,高職校園文化應該把培養高技能人才作
為核心活動去塑造教書育人文化,提高技能型人才人文素養,以
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然而,企業文化是在內部分工協作基礎上
形成的一種經營文化、投資文化、務實文化,更是企業在長期生
產經營中倡導和積累,為保障企業實現經營目標而構筑的文
化。其根本性質在于以創造財富為有效保障機制,以追求利益
最大化為目標,它的文化主要是一種體現追求利益或功利性的
價值取向。引申到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表現出部分高職院校
為實現產業與專業、課程標準與行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
的無縫對接,在物質文化環境設施上,耗費了大量資金投入,進
行硬件翻修或改造,然而卻并不一定適合教學的需要,結果造成
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
2.路徑選擇上重校企合作,輕師生主導。高職校園文化建
設過程從實踐中可以總結出四個重要的路徑,即領導重視、校企
合作、校友支持和師生主導。根據庫區職教發展情況,多數院校
在領導重視、校企合作及校友支持等方面都已經達成了共識并
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在師生主導上面仍然有所欠缺。
3.建設過程流于形式,投入不足。在庫區高職校園文化建
設中,部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流于形式,主要表現在學
校領導不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在工作中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在
遇到上級布置任務檢查時也只是表面上舉辦一些活動,拉一些
橫幅進行簡單應付,使得校園文化建設無實質性進展,流于形
式。部分高職院校把校園文化建設看做“課外活動”,認為表面
上開展了形式多樣,聲勢浩大的文化活動就是校園文化建設內
容,結果只能造成學生疲于奔波,使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時間和
精力因頻繁的文化活動而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還有部分高職院
校將物質文化建設理解為廣建名人雕像或前衛設計物,讓全校
師生很難感覺校園應有的學習氛圍。還有部分職業院校將校園
文化建設理解為“書面文化制度建設”,名義上都展現出了明確
的目標、詳細的規劃、嚴格的制度、豐碩的成果等,實質上在師生
中的認同度并不是很高。
(二)建設主體在思想上缺乏全員參與意識,行動上后勁不足
在庫區高職院校中,我們發現很多高職院校進行校園文化
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思想上認識不到位,缺乏全員參與意識;在
行動上又缺乏有效的師資隊伍作為支撐,明顯突出后勁不足態
勢。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部分高職院校將校園文化建設脫離學院整體辦學方向和
人才培養目標。與學院的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計劃、人才
培養方案等相分離,將校園文化建設局限于學生管理和思想政
治教育上,缺乏全員參與意識,進而導致在主體的選擇上僅限于
依靠學生處(或學工部)、團委、專兼職輔導員或班主任等學生管
理部門或老師來抓,其在表面上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是學生管理
部門負責的工作,與任課教師和其他成員關系不太大,這種認識
明顯表現出校園文化建設與全員參與意識嚴重脫節。
2.部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主體認識淺薄。將校園文化
建設等同于學生的課外活動,各項活動的開展均以學生為主要
力量,缺乏全員參與意識。專職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學生管理
人員以及后勤服務人員作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建設被忽略。
3.師資力量不足。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
工程,需要大批道德高尚、業務素質精良、甘于奉獻的管理者和
引領者。據了解,目前庫區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是中專學校合并
升格或成人大專轉制而成,基礎比較薄弱,各類人才比較缺乏,
教師的教學、科研責任大、任務重,平時很難分身從事校園文化
建設的指導與研究,這嚴重影響著校園文化建設的順利實施。
(三)建設內容簡單化,重物質文化,輕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1.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過于單薄,簡單化。三峽庫區部分
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挫本傷源”
的簡單做法。一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行業(企業)文化
進行簡單的移植、拼接,依樣畫葫蘆、照搬照抄形成本校的校園
文化核心;二是部分高職院校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就是開展幾次
與眾不同的大型講座或文化活動,對校園文化建設內涵的理解
或認識的偏差。
2.部分高職院校過于注重物質文化,對校園制度文化、精神
文化的建設顯得薄弱。有的高職院校過度集中于校園文化的外
在標志或校園環境,在對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的提煉
與重塑上顯得不足,使得校園文化建設整體水平難以上臺階,始
終不見起色,處于一種低水平狀態。
(四)建設成效缺乏特色,無法抵御網絡文化沖擊
1.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特色。一詞決定了高職院
“高職”
校的校園文化既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共性,同
時也具有其特殊的鮮明的特色。就當前庫區部分高職院校校園
文化建設來看,主要流于兩種形式:一是普通高等教育(普高或
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復制版”或“縮小版”;二是原中專
院校或成人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升級版”或“衍生版”。這兩
種形式都表現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行業、企業文化的脫節,使
得學術氛圍與實踐氛圍相背離,最終導致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
偏離。
2.面對網絡文化的沖擊,校園文化作用表現捉襟見肘。網
絡文化的蔓延使得高職校園主體文化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方面
網絡文化以其廣闊的開放的虛擬空間給人以無限的自由度,這
讓學生很容易失去自我約束,沉迷于網絡;另一方面作為高職學
生其正確選擇信息,駕馭信息的能力尚有所欠缺,在面對紛繁復
雜的網絡信息的過程中,很容易失察接受一些垃圾信息,如不能
及時提高自身獲取信息的素質,將成為信息的奴隸。
二、三峽庫區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困境歸因分析
在庫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由于歷史和現實的
諸多因素,高職院校起步晚,使得校園文化建設顯得單薄,而且
文化功能也無法有效發揮,導致種種問題和因素層出不窮,其原
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于四個方面。
(一)高職院校制度文化建設有待進一步健全
當前庫區高職院校有的學院所采用的制度很大一部分都已
經滯后,這給學院的發展和各方面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多的不
利因素,同樣也給校園文化建設造成了種種困難。目前,庫區部
分高職院校制度的缺陷主要在于:
第一,制度的制定是全面、系統、科學的工程。因庫區部分
學校成立不久,百業待興,很難抽調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進
行制度的設計和編制,導致部分學校在制度上面仍然沿用的是
過去中專或成人大專時的制度,這使其具有明顯的落后性,不能
跟上學校發展的步伐,甚至是阻礙學校的發展。第二,學校制度
的制定者大多是行政人員。而行政人員對于學校的教學環節和
學生管理缺乏必要的了解,對教師及學生缺乏客觀的評價。第
三,有的高職學校的制度建設表現出來的只是學院的管理規范,
只重視管理性,忽視了文化性。第四,當前各高職院校都在提
“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努力提升學生文化修養水平”,具體來
講如何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如何將學生的知識轉化成內化的文
化涵養,缺乏一個有力的橋梁,這也導致了課堂上老師采取
“填鴨式”教學,讓學生知識轉化成文化,提升文化修養成為一
句空話。
(二)學院領導、教師對校園文化建設認識不到位
一方面,部分學院領導和教師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要性認識
不到位,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是可有可無
的。因此,他們不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對其放任自流、漠然處
之。另一方面,人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需要一定的過程,高職院
校對校園文化建設也不例外。因中國國情背景下高職院校起步
晚,大多數高職院校領導者和教育工作者們對校園文化的概念、
內涵、特征、功能、建設內容等還缺乏理性的認識,對有關校園文
化建設的理論還不十分了解,他們僅從教學質量、學生行為規
范、教風、學風、班風、校風、課外活動等單維的角度去抓校園文
化建設或只片面地從精神文明建設去抓,在長期工作中慣于就
事論事,并未從全局上意識到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有計劃、有步驟
地從多維的角度去營造學習氛圍和文化環境。
(三)學生自身特點影響高職校園文化建設
一方面,當前高職學生從高級中學跨進大學,都是帶著幾分
稚氣,其思考問題的方式、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最后定
型,可塑性非常大。他們正處在青年時期,做事既熱血沸騰又有
點沖動,也敏感好勝,富有優越感、成就感的同時又相對有一定
的挫折感和自卑感,渴望成功但又不充分自信。因此,年輕稚
氣、好勝好強使他們缺少豐富的閱歷,處理問題能力不成熟,缺
乏果斷,面對挫折、失敗、困難等缺少意志和耐心,也缺乏應有的
承受力和堅韌性。由此導致他們易于情緒波動、興趣轉移、人格
扭曲、思想消沉等,其自身特點就決定了他們難免接受各種外加
環境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又普遍表現出思維
敏捷、思想活躍、好奇心強等特征因素,因在信息化時代網絡的
廣泛運用,導致高職學生易于經受網絡媒體的誘惑和消極影響,
使其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會發生扭曲或變化,從而間接
影響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
(四)學生培養上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知識的教化
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為國家
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
應用型高素質技能人才。正因為這樣,也導致了我們大多數高
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重專業技能培養,輕人文素質教
育。在課程設置上除少數專業因專業要求開設了“大學語文、國
學、文學藝術鑒賞”之外,便很少有人文類課程。在人文素養教
育上顯得單薄,難以實現高職院校人文內容與專業知識的有效
結合,因而專業知識也很難轉化為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夏艷.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
學報,2009(9).
[2]戴蘭平.論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職業性特點的體現[J].中國職業技術教
育,2008(8).
[3]徐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
關鍵詞:學生社團;校園文化;人文素質教育;創業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6-0205-02
高職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決定高校競爭力和興衰的根本所在,是一種看不見但又感受得到的氛圍,包含一所學校多年來積累沉淀下來的辦學理念、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由學生自主創立的伯牙藝術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脫穎而出,成為校園學生社團建設發展的領頭軍,是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伯牙藝術團開辟了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素質教育新基地,成為學生人文精神培養與提升的重要平臺。
一、伯牙藝術團的基本定位與特色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伯牙藝術團是由學生自籌資金運作的校園組織團體,成立于2007年。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7年來,伯牙藝術團在學院黨團組織的引導下,緊扣學院“理論與實踐并重,技術與人文融通”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人翁精神,自主創新、與時俱進、全面發展,在校園文化建設及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面開拓新的領域,全面提升在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伯牙藝術團把發展思路定位為: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多渠道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從藝術、文化、創新、實踐等各領域全面開拓,通過校園精品活動開展、校外特色社會實踐拓展、模擬公司化運營的校園文化傳媒創業基地建設等,積極打造好校園文化平臺,以大學生綜合發展為己任,塑造高品質校園文化氛圍。
二、伯牙藝術團作為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平臺的重要作用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出現的新變化,大學生社團日益成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響力和凝聚力的群體。在這個群體里,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他們在這個組織里進行各種活動,在活動中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如人際交往的能力、口頭表達的能力、組織能力、領導和決策能力。它既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渠道,又是高校共青團育人的有效載體,對于營造大學校園文化氛圍起到重要作用。
1.伯牙藝術團的起步是加強學生艱苦奮斗教育的重要基地。學生社團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社團的發展更好地促進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但是社團成立的初期總是會經歷一些困難,如經驗不足、資金周轉困難等,這就對我們社團成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伯牙藝術團在成立初期并沒有齊全的硬件設施,沒有大的規模。成立后,團內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團內基金怎么籌集?眾所周知,沒有錢怎么辦事?骨干成員不知道該如何去運作,究竟是要向現實環境低頭,還是繼續埋首持續夢想?于是成立初期在幾名團內骨干成員帶動下通過回收可利用垃圾,變賣換錢。這些舉動感染了團內其他成員,后來紛紛捐錢,充當團費,解決了團內的基本基金。
2.伯牙藝術團的發展是加強學生創業創新教育的重要基地。學生社團在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具有課堂教育教學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當前我國諸多高校的學生社團在運行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為此,必須通過加強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等途徑加強社團的發展,促進學生社團發揮自身應有功能,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2009年日照市首屆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中,由伯牙藝術團組建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創業團隊所申請的“伯牙校園文化傳媒”創業項目榮獲唯一一項一等獎,自此伯牙校園文化傳媒大學生創業基地建設拉開序幕。本創業項目主要以校園為陣地、以學生為服務對象,搭建校企合作的文化藝術平臺,進行傳媒推廣、演出策劃、品牌推介及各類慶典活動,租賃音響設備、服裝等。
創辦伯牙校園文化傳媒的重點在于業務、經營場所、經營手法的創新,這也是伯牙校園文化傳媒的與眾不同之處。伯牙人不但向市場推出各項傳媒服務,而且也為那些對文化傳媒行業有興趣的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及其他駐日高校乃至周邊地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可實踐和可操作的文化傳媒平臺。
伯牙人將伯牙校園文化傳媒投入商業運作,但并不以盈利的多少作為唯一目的。伯牙人與對文化傳媒行業有興趣的投資人簽訂合同,共同承擔風險、共同受益。伯牙校園文化傳媒的這種發展模式一方面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為提高收益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市場化運作可以豐富在校大學生的經驗,它產生的社會效應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從而形成良好的互動,促進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通過不斷的努力進取,伯牙人把伯牙校園文化傳媒創辦成一個展現大學生創業能力和精神的窗口,為其他的大學生創業引領導航。
3.伯牙藝術團更是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文化陣地。作為當今大學校園里重要的文化傳播途徑,社團已經成為重要的傳播載體。從開始,大學社團在我國初步成型。經過后期的不斷發展,才有了現在大學校園里“百花齊放”的場景。對于文化的傳播,除了課堂上的知識以外,社團還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引導著廣大的知識青年更好地學習、娛樂、發展。伯牙藝術團創業團隊成員認為,校園文化傳媒不僅僅包括音樂、舞蹈、曲藝等藝術形式的展現,還應該包括對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自身文化修養的塑造,建立一個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要陣地的文化書院的想法在伯牙藝術團成員中開始誕生。隨后伯牙藝術團自籌資金萬余元建立了屬于學生自己的校園文化陣地。
大學是傳播文化、傳承文明的精神家園,大學的文化建設實質上就是通過建立師生共同的文化語言,塑造一所高校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礎,突破其內部不同學科之間的專業屏障,使大學擁有自己的靈魂和特色。只有這樣,它才能夠提升自身的實力和競爭力。在校大學生只關注專業知識的學習,對傳統文化知之甚乏,缺少足夠的文化內涵,需要進一步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修養。伯牙人做校園文化傳媒有責任也有義務把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展示在當代大學生面前。伯牙書院的建立也正是在校園創建這樣的一個文化陣地,把最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伯牙書院得到展現,讓在校大學生能夠在其中得到文化熏陶和內涵提升。伯牙書院是培養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陣地,旨在通過大學生在此的學習充電,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充實大學文化生活。
4.伯牙藝術團亦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平臺。社團的發展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學校范圍內,它還指引著廣大的青年學生走出校門,去提前適應社會。伯牙藝術團大膽走出去,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形成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伯牙藝術團走出校園與日照市人民醫院、山東錦華建設集團、中國人民71977部隊、中鐵二十五局大西高鐵項目部、大學城兄弟高校曲藝文化組織、日照海曲文化傳播公司、日照海元素化妝培訓機構等單位及組織團體進行聯誼、合作、交流,將校園文化走出校園、推向社會,提升藝術團的社會效應,并得到了相應的社會資金支持。伯牙藝術團搭建起校企合作的文化藝術育人平臺,提升了學生的整體素養,為幫助大學生融入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隨后發展的過程中成立了市場顧問團,負責收集市場動態和趨勢信息,進一步了解熟悉市場規則;聘請了一些顧問,給予專業指導;成立了策劃部、演出部為合作商量身打造中小型演出。同時還與大學城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擴大了伯牙藝術團在日照大學城乃至日照市及周邊地區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進行外延擴伸,闖出了一條市場化運營之路。
三、以學生社團建設為基礎,開拓校園文化和人文素質教育新載體、新途徑
將課堂知識與課余文化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延伸了學習領域,更是為校園生活注入了文化的內涵,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隨著社團的發展,各社團舉辦的比賽構成了校園文化中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同學們在自己的組織、自己的活動中培養各種能力,拓展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和特長。與此同時,大家感受美、發現美、體驗美,提高人文素養和藝術修養。
1.伯牙藝術團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在伯牙人的不懈努力下,伯牙藝術團打造出了眾多校園文化品牌活動,諸如校園相聲小品大賽、“藍天下碧海邊”大學生原創文學征集、書畫作品交流展覽、走進革命老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文明修身讀書會、“捐一份愛心,留一片書香”大型捐書活動、“回眸經典,百年流行音樂演唱會”、打造校園歌王演唱會、“紀念一二?九運動大型歌會”等。活動的開展不僅給同學們搭建了文化藝術平臺,為同學們的素質提升提供動力,2011年底,伯牙藝術團榮獲了山東省高校校園文化成果一等獎。
2.伯牙藝術團開辟了人文素質教育的新途徑。伯牙藝術團聘英請賢,先后聘請了高校專家、心理學家、書畫家、形象設計顧問、舞美專家、創業導師、音樂藝術專業教師等作為伯牙藝術團的指導團隊,為其發展奉獻力量。所聘請的專家積極投入藝術團發展建設中來,積極探索創業發展模式,為大學生做人文素質報告,詮釋人文內涵,通過文化熏陶、藝術塑造、創新提領、實踐指導等方式,全面提升了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并為大學生人生規劃發展提出寶貴建議。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民辦高校
我國民辦高校從20世80年代誕生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走上了從無到有 從弱到強的道路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我們欣喜地看到民辦高校在各方面都有著長足的發展,但在實際的運作和建設中或多或少仍存在問題,尤其是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青島濱海學院作為中國民辦教育最早的院校之一,在建校20周年之際,它的特色育人模式尤其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措施,得以廣泛報道,并且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一、 校園文化的內涵及重要性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指在長期的辦學活動中形成的,由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創造遵循的,獨特的價值標準、心理特點、審美情趣、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以及與此有關的優良的學風、校風等,校園文化是依附和從屬于社會大文化的一種亞文化現象,是校園內一切物質和精神存在的總和。其表現形態有三種:一是表層的物質文化,二是中層的制度文化,三是深層的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共同構成了校園文化這一有機的統一整體。
(二)校園文化的重要性
學校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就是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高校自身精神的體現。濃郁的文化氛圍,優美的育人環境,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文化積淀和底蘊,也體現了一個學校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要提高民辦高校的良好聲譽和整體形象,就需要重視建設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其文化和人文底蘊是不可或缺的。現在,教育市場上的競爭,也和其他市場一樣進入品牌的競爭時代。塑造學校的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將是民辦高校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步驟。“大學是人文精神最合適的去處”,面對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主要取向的民辦高校,營造符合現代大學精神的校園文化,并形成獨具特色的校風學風,同樣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大學之大,并不在于其面積,而在于其內涵,正所謂 “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民辦高校要建成一流的名校,除了增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外,更要重視建設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二、目前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民辦高校的發展只有短短的20年時間,且是在無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其辦學過程、具體管理、發展方向上還存在一定問題,并凸現了地區的不平衡性,從而給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問題。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校園文化建設普遍重視不夠,認識不明確,隨著社會大環境對民辦教育期望值的普遍提高,民辦高校對招生、教學、就業等一系列顯性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狠抓落實,而往往導致了對隱性的校園文化的忽視,造成了校園文化的規劃不足,出現 “校園文化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的現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對校園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從而也就不能按照校園文化的內在要求去搞好校園文化建設。
(二)只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它是整個校園文化的外在標志,其核心內涵是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目的應該是使它成為承擔精神文化的載體,建設物質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民辦高校甚至把校園文化建設等同于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評價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就時,對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津津樂道。忽視精神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就只能流于形式。
(三) 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學生是校園文化中最廣泛、最直接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同時也是校園文化受益者。民辦高校的生源質量較公辦高校略低,而且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在目前仍存在社會地位、發展前景等方面的現實差距,造成了民辦高校不少學生存在著自信心不強、主動性相對欠缺、學生心理壓力較大等許多問題。
三、青島濱海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啟示
校園文化建設是民辦高校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民辦高校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集中體現。這就要求民辦高校切實提高認識,把校園文化建設擺在重要戰略位置,納入到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中,按照“領導重視、全員參與、師生共建”的原則,把校園文化建設這一基礎性工作做好、做實。青島濱海學院建校20年來,學校始終傾力打造德育這塊“金牌”,堅持育人先育“德”,樹立“要學做事,先要做人”的育人理念,構建了完善的德育工作立體網絡體系。
(一)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當前,民辦高校要形成自己特色與傳統,形成自己的品牌與優勢。應以培育“校魂”為目標,提升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內涵。因為,雖然只有二十多年歷史的民辦高校無法與公辦高校相媲美,但是它已經基本上改變了初期的“擴地盤、改名字、蓋大樓”的狀況,慢慢步出講求規模效益、追求經濟效益、實行粗放型管理的第一發展階段,而進入了講求教學質量、注重社會效益、進行規范化管理的第二發展階段。青島濱海學院建校開始就構建了以校長及行政系統為主的德育管理體制,下設兩條主要渠道:一是二級學院德育工作渠道(包括院長、專職學生干事、專職輔導員、兼職班主任和各班團支部);二是公寓德育工作渠道(包括服務管理處處長、學生公寓科長、公寓專職輔導員、管理員和各樓層團支部),保證了組織到位、領導到位、措施到位和德育實效。隨著形勢的發展,青島濱海學院實施了以學校核心價值觀為統領,轉變管理理念,轉變管理方法的“雙轉”工程。近年來,學校校積極在校園內傳播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文藝社團和相關專業中,引入民間音樂、民間舞蹈、京劇、太極拳等。學校聘請多位藝術名家作為大學生藝術團藝術顧問,并聘請多位京劇名家、書法、茶藝界人士為兼職教授,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學校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基地”。開展了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的評選工程,通過認真總結校園文化建設的新經驗,積極培育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內涵,努力把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用豐富載體支撐文化建設。學校既要關注硬件建設,著力打造與教學科研相配套的文化設施,更要關注軟件建設,營造人文濃郁、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高度重視培育具有學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品格,包括學校精神、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校歌、學風等。結合學校發展的歷史積淀和個性特征,加強校史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建設。堅持有形載體與制度建設結合,使學校文化建設外化于形,內化于心,真正形成長效機制。學校堅持辦大學就是辦文化理念,全面實踐“泡菜水理論”,以學校全部資源調制高品位文化“泡菜水”:建設了以“兩院院士風采”、“全國道德模范”、“感動中國人物”、“校園先進典范”等為主題的文化長廊;學校在所有自然環境中都精心塑造人文景觀,廣場上、甬道邊、樓道里、洗手間,處處都是名人名言、溫馨提示;建設了佇立著59座古今中外政治、社會、經濟、科學、文化、教育、藝術名人雕像和刻有名人警世格言的名人廣場;學校投巨資建設了博物館、體育館、游泳館、科技館、大學生活動中心等。濃郁的校園文化,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凈化靈魂,升華人格。
(三)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
校風作為校園精神塑造的重要內容,是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 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 青島濱海學院注重學生優秀習慣養成,認為性格決定命運,習慣影響一生。學校給每名學生建立了誠信檔案。無論誰發現好人好事、違紀和不文明行為,都根據當事人校徽或學生證的編號及時反饋,并記錄在誠信檔案。學生“思想道德行為表現”成績、操行評語和各類先進評選,都以誠信檔案學生操行記錄為主要依據。學校環境、室內、包括衛生間等衛生,都是學生自己打掃和維護。建校20年來學校堅持“職場成功從普通話訓練開始”的理念,每天晚上利用二十分鐘的時間在全校各班級進行普通話訓練,七點鐘準時收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了解國家大事、關注社會民情。堅持每周一次主題班會,每周一次思想品德課;持續開展“彎腰工程”、“點頭、微笑、問好”等德育實踐活動,彎腰撿起垃圾,處處播撒文明。全校涌現出了152個學雷鋒小組,精神文明蔚然成風。
(四)尊重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地位。教師的行為與道德、教師的教學與服務、教師的文化知識結構所形成的教師個人魅力往往是影響學生行為及其價值取向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 青島濱海學院切實加強具有高尚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的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每年新引進的教師都要進行教師宣誓,建立了教師榜樣庫,用身邊先進典型人物的真實感人事例育人。學校開展了師德建設大討論,通過學習孟二冬,方永剛等先進人物的事跡來提高教師品格。另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必須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從學生需要出發, 倡導成立一些對自身發展有益的組織, 把興趣轉化為動力, 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發展目標, 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建校20年來青島濱海學院組建了涵蓋政史、文藝、科教、普法、體育等類型的160個學生社團和公益性社團。獲得各級組織的科技文化活動獎項114項。科技創新協會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社團”稱號。與校外建立45個志愿服務基地,每年志愿服務140余次, 學校紅十字協會先后組織無償獻血活動57次,其中3次創造了青島市單天獻血量最高紀錄,并創下了山東省高校單天獻血人數的最高紀錄,獻血總量3526000ml。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是系統工程,必須從思想上 機制上 內容和形式上開拓進取 改革創新,民辦高校只有以特色為依托,以文化品牌建設為目標,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保持旺盛的校園文化生命力,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楊克斯建設校園文化與塑造大學精神[ 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3]李望國, 吳開珊民辦高校跨越式發展的探討[ J] 高教探索, 2003,(2)。
[4]申林新時期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3)。
關鍵詞:高校文化 現狀 內涵
文化是“虛”的,教學科研是“實”的,天是“虛”的,地是“實”的,虛實結合,頂天立地。文化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是有很深底蘊的,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文化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綜合性的范疇。高校文化的特點是使師生在教學、科研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和整體的理論水平,為以后的實際工作奠定堅定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明確的指向性。
一、高校文化與高校發展戰略
(一)優秀的高校文化是高校戰略制訂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優秀的高校文化能夠突出高校的特色,形成高校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念,而且高校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有利于高校制定出與眾不同的、克敵制勝的戰略。
(二)高校文化是戰略實施的重要手段。高校戰略制訂以后,需要全體成員積極有效的貫徹實施,正是高校文化具有導向、約束、凝聚、激勵及輻射等作用,激發員工的熱情,統一了高校員工的意志及欲望,為實現高校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三) 高校文化與高校戰略必須相互適應和相互協調。當高校戰略制訂之后,高校文化應該隨著新戰略的制訂而有所變化。高校文化具有較大的剛性,而且它還具有一定的持續性,會在高校發展過程中又逐漸強化的趨勢。高校文化要為實施高校戰略服務,又會制約高校戰略的實施。
二、高校文化的功能
(一)高校文化的振興功能,在于文化對于具體工作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反作用于具體工作,在一定條件下成為具體工作的先導。在高校文化系統和其他系統發生復雜的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共同顯示出良好效果。
(二)高校文化的協調功能,高校文化能夠協調高校和社會關系,能使社會和高校和諧一致。具體地說,通過高校文化建設,高校盡可能調整自己,以便適應公眾的教育需求傾向,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跟上政府新法規的實施,避免高校和社會之間出現裂痕,即使出現了也能很快彌合。
(三)高校文化的融合功能,高校利用其強大的環境氛圍和自我調節機制把來自各種文化背景、具有不同人格特征和行為習慣的成員有機地統合在一起,使之能夠相互合作、共同為社會發展的目標奮斗。
(四)高校文化的激勵功能,在一種“人人受重視、個個被尊敬”的高校文化氣氛下,教師的貢獻就會及時得到肯定、贊賞和獎勵,教師受到鼓勵,就會有極大的榮譽感和責任心,自覺地向更高的目標努力。高校文化所倡導的觀念和宗旨,正是為教師提供了良好激勵的標尺。高校文化著眼于整體的文化建設和人的不斷完善,在建立一種人創造文化、文化塑造人的良性循環機制中發揮其巨大的激勵功能。
三、唐山學院的文化建設
(一)唐山學院的用人文化
經過50年的發展,唐山學院已成為擁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優秀高等學校,在唐山學院的教學文化中,用人文化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它對學院發展的推動力是不可估量的。
高校是一種群體組織,群體是人的聚集。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在實踐中已經形成識才、聚才、育才、用才和愛才的一種求賢若渴、唯才是舉的文化氛圍。2006年唐山學院擬招聘30名教師,應聘者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就超過500名,這無不是求賢若渴、唯才是舉的高校文化在發揮作用,因才施用,使人盡其能,才盡其用,相輔相成。
(二)創造領導與教師一起成功的文化
只有領導與教師一起成功才能創造出學院的成功。如果沒有教師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那么,學院也就不會有上佳的表現。學院的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教師工作中的點滴成功積累起來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間成功,而是教師長期的工作的成功,是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理念,同心協力下的團隊成功。凝聚團隊的是學院的教學文化。
(三)確定目標一定要切實可行
唐山學院發展戰略的制定,主要依據學院在市場中的準確定位,依賴于學院領導的指導思想,為學院的戰略目標制定確立堅實的基本架構。通常采用SWOT來分析學院的機遇與風險、學院的優勢和劣勢,綜合評定學院的發展現狀和將來發展的方向性問題。一定要根據學院的資金、人員、技術等各個方面來確立無論是近期還是遠期的目標。
(四)各級領導身先士卒
“大學生宿舍文化是指大學生宿舍這一特定的環境里,宿舍全體成員依據宿舍的客觀條件從事各種可能的活動中所形成的物質環境和文化氛圍,它包括宿舍的室內陳設、整體布局、生活狀況、規章制度、宿舍成員的人際關系、道德水準、學識智能、審美情趣、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1]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良好,也就可以引導大學生擁有正確的三觀和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較高的道德水平,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高校校園宿舍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學校對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不夠重視
現在還有不少高校錯誤的認為,學生宿舍僅僅是學生睡覺休息的場所,只要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不出意外狀況就是很好了。并沒有認識到高校宿舍是校園文化的前沿陣地以及建設宿舍文化的重要性。由于學校對于新時期的宿舍文化建設認識不到位,使宿舍文化脫離學校的辦學理念、校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的總方向。他們運用強制性手段使大學生被動接受管理,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也因此阻礙了宿舍文化的建設。大部分學校為了使學校“高端、大氣、上檔次”,將重點放在加強學科和學位點建設以及科研平臺建設上,對宿舍文化建設和大學生人才培養認識不到位,使大學生宿舍文化“低端、俗氣、非主流”。
2、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的管理欠缺
如今,隨著社會的文明程度逐漸提升,大學生們對學校宿舍的要求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如今的他們更加注重維護自身的權利。由于學校缺乏對宿舍管理的認識,他們聘用的宿舍管理員大多是年齡比較大,文化程度比較低的離職人員,這些人員能完成的只是一些表面工作, 管理分工不明確,無法對學生內在需求進行合理解決,導致學生對學校的服務感到失望不滿,從而影響了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設。
3、社會思潮對宿舍文化建設的沖擊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我們現在不僅有解決食品和服裝問題的需求,更有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同時我國與國際社會的交流日益增多,西方的許多思想觀念已傳入我國。這些觀念在豐富社會主義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些許隱患,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造成了沖擊,部分偏激的觀念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傳到了高校宿舍,如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觀等等,都給高校宿舍文化建設帶來了影響。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高校校園宿舍文化建設是對課堂教育進一步的完善
課堂教學是第一課堂同時也是高校育人的主要方式。第二課堂常被看成是在第一課堂以外的一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鍛造人格的校園文化活動,是第一課堂教學的延伸、補充。同樣,美國大學強調要把公民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課外實踐活動中,重視環境對大學生的熏陶作用。[2]大學生宿舍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前沿陣地,同時也是校園文化的延展,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課堂。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有利于大學生真正表現自己,提升自己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實現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改進的能力。
2、高校宿舍文化建設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
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宿舍和諧則學校和諧,學校和諧則社會和諧。高校宿舍文化建設對于宿舍和諧具有決定性作用。大學生生活在校園里,同時也生活在社會里。他們的和諧,能帶動高校所在地的和諧發展。他們充分運用課外時間消費、兼職、做志愿者帶動社會發展,服務社會,在鍛煉自己同時也給社會帶去和諧。如果不好好建設高校宿舍文化,那么大學生就會在宿舍與舍友發生矛盾沖突,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甚至生活態度極具悲觀,那么當某一天他們步入社會的時候,就會與社會格格不入,甚至會報復社會。
3、高校宿舍文化建設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有力保障
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有利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增強。高校宿舍是課堂教育的補充,而且宿舍還配備有專門的管理人員,所以大學生宿舍就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第一,從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可以看出課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老師在課堂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比較有效果,那么在宿舍文化建設上也就會比較順利;如果老師在課堂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顯或者阻礙重重,那么在宿舍文化建設上會很困難。第二,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可以鞏固或者補充課堂教育的漏洞。宿舍文化的生活化、具體化相對于課堂教育來說要豐富很多,所以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自然也會好很多。
四、高校校園宿舍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1、以和諧的管理理念,追求宿舍文化建設之文明
和諧是我們現代社會所追求的。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和諧”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在宿舍文化建設系統中,包括有大學生個人、宿舍管理員、宿舍環境三個主要因素,要想宿舍和諧,必須將這三者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形成高校校園學生宿舍的和諧。此外,學校各個部門應該重視宿舍的基本管理水平和硬件建設。必須使宿舍的基本管理和服務水平達到一定的規范化和程序化,才能使宿舍文化建設更加文明和諧。
2、以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運行宿舍文化建設之機制
俗話說: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要想宿舍文化能夠健康的發展,那么就應該在宿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監督大學生在宿舍中的不良行為,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可以在宿舍建立宿舍文明公約,或者讓學生自己參與到管理宿舍文化之中,以主人翁的姿態管理宿舍,自主發現問題并且自主解決問題。
班級是學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場所,班級文化建設是指教育環境建設,營造健康、和諧、優雅的班級物質文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搞好班集體的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人文精神文化建設、活動德育文化建設等,深刻理解它們對班集體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班級文化;班級管理;教學管理
一、引言
文化,字典上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校園文化,是指全體師生在日常教學、教育中所形成的校園意識財富,可理解為:真,真理化;善,道德化;美,藝術化三個方面。而班級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班集體的整個建設與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班集體不只是要適應學校文化,更要能改善并影響學校文化建設。
二、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是教室,學生只有在一個有優美文化的教室才能會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因此,一方面要建設教室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搭配好教室內各種設施的顏色,這樣才能給人顯現一種自然、整潔、平靜的教室協和文化。此外還要建設有自己的班級文化特色。要加強對教室墻壁的利用與布置,例如,要充分利用學習園地和黑板報等展示班級學生精彩生活,展示團支部團員風采。要利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大好時機,建設班級QQ群、微信群,開發建設班級文化網頁,建立與家長交流溝通互聯網模式,加強信息化建設,這樣就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架起師生心靈的橋梁,形成獨具特色的班級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建設符合班級學生特點、彰顯學生個性的班級文化就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體現,在創建班級文化活動中,要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挖掘學生的潛能,要讓班級文化和建設更能體現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精神面貌。學生們通過親自動手布置班級文化的過程,他們可以重新審視自我,表現自我,對于自我有了肯定,進而可以進一步激發同學們的情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他們的人文素養也很自然得到了提升,同學們在這樣開動腦筋的同時,集體協作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這樣就可以形成班集體凝聚力和良好班風,這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必備條件。另外,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生活的另一重要陣地是教學工廠,因此搞好實訓工廠的文化環境建設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訓車間文化建設是專業文化環境建設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班級文化、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統一的最好體現。良好的專業文化環境,有利于熏陶學生的專業技能形成,學生在逼真車間的場景中生活、學習、實習、有助于及早地進入角色,進入狀態。櫥窗、實習車間統一布置,有本專業技能發展歷史,有行業企業精神,有歷屆學生參加市、省、國家的各項技能大賽等獲獎作品的陳列與介紹等,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產教加工,力求與現代企業生產場景接近,學生走近實訓基地如同身臨其境。
三、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途徑
(一)創設良好輿論氛圍,培養造就班級文化建設的生力軍。一個學校、一個班級要真正建立起可持續發展機制,必須從人管人向制度管理人發展,最終實現文化熏陶人的最高管理境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大力抓好班級文化建設,而要把班級文化建設搞上去,就必須使每個班級成員都認識到班級文化建設與和諧班級創立間的關系,提高對班級文化建設重要意義的認識,使班級文化建設理論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行動。一個班級一旦建立,班主任就要組織全體成員學習討論,可以引導大家學習文化建設的理論文章,深入理解文化建設的內涵,經過討論后,集思廣益,明確班級文化建設的方向,讓所有成員投身班級文化建設的事業中,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建設鋪平道路。
(二)抓實物質文化建設,為人文精神文化奠基。班級文化建設的目的是提升人文精神,物質文化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前提。要真正搞好班級物質文化建設,必須全校統籌,班級參與,在相映成趣的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這些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先對校園環境進行綠化、美化、硬化,建造校園文化設施,讓高聳的白楊、挺拔的松柏、銀杏與碧綠的草坪、冬青、翠竹相互映襯,形成百科全書般花園式優美環境。應該說,這些校園物質文化設施是班級物質文化設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各個班級再進行班級物質文化建設,在教室布置國旗、掛名人名言、地圖、設立圖書臺,在樓道掛名人畫像,真正形成寓教于文、寓教于樂的物質文化環境,為班級成員打造良好的文化建設平臺,讓這些物質文化設施陶冶班級成員的情操,塑造班級成員的美好心靈,激發班級成員的開拓進取精神,促進班級成員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顯性文化建設與隱性文化建設并舉,開創班級文化建設新格局。從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看,班級人文精神文化建設是核心內容,也是班級文化的最高層次。但是作為人文精神文化的隱性文化必須通過可見可感的顯性文化來實現。一個班級,從組建到結束不過三年時間,這就需要班主任組織班級成員立足實際,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活動,一般來說,需要在組班初期根據班級成員的構成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或樸素自然、或體現深厚文化底蘊的、對班級成員具有約束力和指導性的班訓、班風、學風、班規等等,要讓這些顯性文化上墻,上學生手冊,讓每一位班級成員時時經受這些文化熏染,同時,要使這些顯性文化內化為班級成員的精神和行為,實現顯性文化向隱性文化的轉變。內化過程可采取討論會、演講會、寫感想、談體會等多種形式進行,這樣,將顯性文化建設與隱性文化建設并舉,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四)以班級文化活動為載體,推進班級文化建設進程。班級文化是人的文化,其終極目標是將校園文化精神內化為班級成員的自覺行為和精神品質,要實現這一目標,須從班級成員開始,只有班級成員的行為和精神品質與班級文化精神吻合統一,才能使班級文化精神永葆青春,而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是班級文化精神內化為人的行為與精神品質的催化劑。因此,在班級文化建設活動中,必須將開展班級文化活動制度化、常態化、科學化,不僅讓班級成員在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班級文化的熏染,而且利于班級成員主動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比如: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活動讓班級成員人人參與,便于培養班級團隊意識、協作精神;每周一次主題團會活動便于培養班級成員的集體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助人為樂精神;每月一次的讀書演講比賽活動不僅能增厚學生的文化底蘊,也便于班級成員真正繼承傳統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營養;每學期舉行一次的班級歌詠比賽活動和詩文創作朗誦比賽活動更能有效提高班級成員的文化素養;每學期舉行一次的書畫創作競賽行動也能為班級文化建設搭建更堅固的平臺;每年一次的“學雷鋒活動月”活動是將班級文化精神內化為班級成員精神品質和自覺行為的有效手段。
(五)穩步推進學科文化建設,拓寬班級文化建設途徑。學科文化是一個知識系統,是文化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具有文化的特征。因此,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加強學科文化建設也有重要意義。
四、結語
總之,要全面理解與把握班集體與班級文化建設的關系,搞好班集體的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人文精神文化建設、活動德育文化建設等,深刻理解它們對班集體發展的重要意義。只要我們敢于嘗試,勇于創新,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建設好班集體文化,就一定會建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一個團結向上的集體,一個極具凝聚力的集體。
參考文獻:
[1]梁桂.中職校園和諧文化建設探索[J].職教通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