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預防醫學的核心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育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主要表現為預防醫學課程的學時數偏少,課程設置不合理,預防醫學課程作為獨立的課程存在,與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脫節,預防戰略思想沒有貫穿于整個醫學教育過程中[3]。沿用多年的醫學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整體醫學觀念,重治療,輕預防。另一方面臨床醫學生認為預防醫學與臨床工作相差很大,對今后的工作沒有用處,對預防醫學不重視,常常是為了考試而應付了事[4]。另外思維差異,缺乏實踐教學也是影響預防醫學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5]。
正是由于目前在臨床醫學專業存在著上述預防醫學教育的薄弱環節,許多醫學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適用于臨床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的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6-8]。
我教研室在多年非預防專業學生預防醫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上述不足也有較深刻的體會,也試圖通過教學過程改變臨床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課程的看法,為了了解這種教育的實際效果如何,以及了解學生對預防醫學課程的真實態度,我們對本校臨床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隨機抽取三年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共87人為調查對象。在完成防醫學課程教學后,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授課前后學生對預防醫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②學生對預防醫學的認識水平;③對預防醫學課程設置的意見,對哪部分課程最感興趣;④在臨床工作中是否有意識運用預防醫學知識等方面等。
調查發現,我校三年級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講授預防醫學課程之前,84%的學生沒有或僅是偶爾接觸過預防醫學的概念或知識,95%以上的學生認為很少有其它學科的老師會主動介紹一些預防醫學的知識。在上預防醫學課程之前大部分同學的態度是“可能以后會用得到,掌握一些總比沒有好”占56%,10%的同學認為一點也不重要,因為是考試課才學,只有34%的同學認為該課程是“對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認為比較重要”。此項調查結果顯示,我校臨床專業學生預防醫學觀念教育也不容樂觀。首先臨床專業的學生很少有渠道去了解預防醫學,從入學開始沒有相應的預防醫學的系統性教育,使學生更局限于臨床醫學的知識學習,對預防醫學產生心理上的排斥。另外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在整個臨床專業的傳統教學體系中,預防醫學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預防醫學被剝離在了臨床醫學的知識體系之外。在臨床醫學的教學目標中,預防醫學只是一種附屬知識。由于教育者對其重視不足,才會導致學生產生這種預防醫學知識不重要,學不學都行的態度。
因為這種預見性的結果,我們在預防醫學的授課過程中,除了知識的介紹,更多的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給學生傳輸一種現代醫學的理念,通過現實的案例介紹臨床與預防之間的密切關系,使同學們認識到臨床醫學生掌握預防醫學知識對今后臨床工作的支撐作用和重要性。
課程結束后的調查發現,78%的同學部分或完全改變了對預防醫學課程重要程度的看法,這雖然很值得我們欣慰,但在這78%的同學中,看法完全改變的只有6%,另外72%的同學只是部分改變了對預防醫學課程的看法。這也讓我們意識到,由于長期只注重臨床專業的學習,強調所謂主課的重要性及周圍環境的影響,在學生心中造成的這種預防醫學無用論的影響是持久而強大的,不是一兩個教師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的,需要整個教學體系的調整和努力。
個人認為這種教育體系的調整涉及到兩個核心問題:一是,預防醫學教育的早期介入,二是明確早期介入的實施者。早期介入即從醫學生入學開始就要開展系統的預防醫學教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意強調現代醫學是一個“完整體系”,注重臨床與預防二者之間的有機結合,不要讓學生過早地形成狹隘的專業思維定式。明確早期介入的實施者即由誰來完成早期的預防醫學觀念的教育。目前的預防醫學課程大都在三年級以后才開設,失去了預防醫學教育的最佳時間。而且在一個學期要把預防專業的6、7門課程用很短的課時講授完畢,更加使學生加深了預防醫學不重要的印象。因此我們認為應該將預防醫學的課程提前致一年級或與醫學專業課開始的同時講授,選擇那些對臨床醫學背景知識要求不是很高的課程,如食品衛生與食品營養,環境醫學,衛生統計學課程,并與臨床專業課程之間形成交叉和聯系,會起到較好的預防醫學觀念啟萌的作用。那些對專業知識要求較高的課程如職業醫學、毒理學、流行病學等可以在更高年級完成,甚至可以在五年級時完成。通過這樣與臨床課程之間的的同步和密切關聯,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預防醫學在整個醫學過程的地位和掌握預防醫學知識的重要性。
預防醫學早期教育的實施者,除了預防醫學專業的教師以外,相關課程的臨床專業課程的老師也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相比較而言,學生可能更相信和易于接受本專業老師的一些觀念。如果臨床專業課程的老師能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將預醫學的知識引入和聯系,會對學生生產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我們的調查還表明,近60%的學生認為預防醫學課程的講授與臨床之間缺乏聯系,也是臨床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課程興趣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要求預防專業的教師也要掌握一定的臨床知識。然而在當今專業越來越細化的時代,讓教師掌握非自己專業的知識,這將是對教師師提出的新挑戰,也是現代醫學教育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我們的調查還發現,就預防醫學課程本身,也有進一步改進的必要。有近70%的同學認為預防醫學課程實習偏少,尤其是現場實習,象職業醫學、傳染性疾病、食品營養等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實習專業。50%以上的同學希望能給予1個月的預防醫學現場實習鍛煉,加強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預防醫學授課后,60%以上的同學希望今后繼續學習并及時更新預防醫學知識;70%以上的同學會將學習到的預防醫學知識應用到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并會有意識的參與到公共衛生領域的工作中去。
在現代醫學模式下,識別、評價和控制各種不良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掌握傳染病和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預防措施,從而在工作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將人民群眾的健康問題控制堅持一、二級預防范圍內,不僅是公共衛生醫師的責任,也是臨床醫師的責任。
關鍵詞:高校學生體質;體育鍛煉;學校體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C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l009―4156(2011)04―159―02
一、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青少年的營養、教育與保健水平也在提高。但是,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的體力活動減少和心理壓力增大,對人類健康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導下,高校體育不僅要致力于為大學的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知識、技術、技能和情感態度基礎,而且應努力通過有效的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提高大學生身體體質,改善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為大學畢業后即將面臨的繁重的社會工作壓力奠定良好的身體基礎。
大學生基本素質包括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等方面。其中良好的身體素質是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身體素質不過關而影響了今后的生活和學習。因此,大學生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頑強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從而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堅實基礎。
二、如何充分利用學校體育資源增強學生體質
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和柔韌等五項基本內容,但基本的基本,是吃飯的問題。雖說每人每天都要吃飯,但能夠做到“平衡膳食”的恐怕除了健康專家就找不到幾個人了。因為大部分現代人在生活中早忘記了如何“活得更好”,而僅僅是“活著”。
(一)學校要充分利用學校食堂改善學生體質
什么是“平衡膳食”呢?就是一天中所吃進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素,與人體一天不同時段所需營養素相當。實際上只要注意到三個比例,便能奠定我們身體素質的良好基礎。食物種類的比例:現代醫學指出,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和水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營養素。但早在約2000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從感性上告訴了我們不同食物的重要性,并且這種描述使得對食物比例的控制更具操作性。一日三餐的比例:這個主要是就攝入食物的熱量而言,具體講來就是早餐30%、午餐40%、晚餐30%。而且,兩餐間隔以4~6小時為宜。食物中水的比例:一般情況下主食中已含有大量的水,但決不可因此而忽視對水的攝入,應該每餐補充至少一杯水。渴了自然是要喝的,可有些人只喝可樂雪碧或是汽水綠茶,而忽略了白開水,這是不可取的行為。
(二)改善健身娛樂設施,充分利用學校運動器械
飯足意滿之后,若不進行針對性的鍛煉,我們還是無法最大限度地把從食物中榨取的精華轉化為“活得更好”所需要的各項素質。通常,各項素質的提高不是孤立的,也完全不可能孤立。跑步、打籃球、登山、體操等許多運動往往能夠綜合提高我們的身體素質。例如籃球運動,遠投可以發展力量素質,帶球上籃可以同時發展速度、靈敏和柔韌素質,大量的跑動又可以發展耐力素質。但是,科學的體育鍛煉除了需要“熱情”,還要求我們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則。一是自覺性原則:這是指鍛煉時首先要有明確的健身目標,能夠認真選擇適宜的鍛煉內容和方法,定期檢測鍛煉效果的信息反饋。只有實現從“自發”到“自覺”的轉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鍛煉的效果,并使我們在體育活動中感到有樂趣、心情舒暢。實際性原則:由于每個人都具有獨一無二的身體特質,體育鍛煉的內容和方法也應該因人而異。可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我們有時了解得也不會比其他人多,這時請求體育教師的幫助還是很有必要的。二是持久性原則:鍛煉效應具有不穩定性,當鍛煉的系統性和連續性遭到破壞時,已經獲得的鍛煉效應就會逐漸消退以至于完全喪失,使身體素質下降。因此要謹記“恒心”二字。三是漸進性原則:體育鍛煉不能急于求成,而應循序漸進。四是全面性原則:人體是在大腦皮層調節下的有機統一的整體,各部位、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我們進行體育運動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各種抽象的“素質”,而是發展通過各種“素質”反映出來的諸如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的機能,從而健康地“活得更好”。
離子水進教室,使學生能喝上熱水、衛生水,防止食入含有色素的冷飲。增加體育運動場所,促進鍛煉,加大運動量,調節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把抓素質教育與健康衛生課結合起來,組織全體學生投入體育鍛煉中,增強消化功能和身體素質。
三、改變教學制度和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一)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對現行教材進行改革
為積極推進高校素質教育,必須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過程,組織力量對現行課程進行調整,積極穩妥、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實驗。加強體育教學的科學管理。教材與教法是進行體育教學改革、順應素質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這些年在學校體育理論界爭論較多的問題。現代的體育教學方法明顯的特征就是賦予身體練習以更多的智力色彩,將發展體力與開發智力結合起來,這不僅能提高體育教學的科學化水平,而且也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加強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體育教師素質
要使體育教學成為素質教育的手段,體育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隨著體育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體育教師必須及時地把新的體育科學技術知識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去,用最先進的體育科學技術知識武裝學生。應培養學生終身參加體育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抓好體育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學歷達標率指標。體育教師的素質高低直接關系著學校體育改革的成功與否,必須徹底扭轉體育教師力量的落后面貌,大力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體育教師應根據培養跨世紀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更新知識結構,針對現在獨生子女的特點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規律,培養學生具有終身體育的意識,從而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
(三)增加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和課外活動的人數
擺正學校課余體育鍛煉和課外活動在學校中的地位。增加學校課余訓練的人數,增加少年級運動員。學校應將體育成績列為評“三好”的條件之一,發揮體育考核成績的杠桿作用。調查結果表明。初高中學生余暇時間隨年齡升高而增長,節假日學生以學習為主,70%以上的學生參加各種課外學習班,體育活動還沒有真正地進入學生業余生活,減輕學生負擔,這是全社會的呼聲。它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采取綜合治理,增加中小學生參加課余體育訓練和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
身體鍛煉是體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標,是提高中華民族體質的必由之路。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建設者。這要求廣大大學生不但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高尚的思想品德修養、頑強的意志、開拓創新的精神,也要有強健的體魄。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和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對大學生走上社會后,從事建設祖國的宏偉事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不斷完善大學生體質和健康監測網絡及大學生運動健身科學指導系統,為增強大學生體質提供有益的手段和保證。
參考文獻:
[1]閆中波,田永磊,論學校體育與學生體質、健康的關系[J],中國西部科技,2009,(13).
[2]張志,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的若干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4).
[3]遼寧省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遼寧省大學生體質現狀調查結果與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4).
[4]閆淑芝,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J],成才之路,2008,(6).
[5]孫秀芝,張建永,淺談準備活動的重要性[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9,(1).
[6]朱玉芳,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與學校體育的應對[J],體育學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