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言服務業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翻譯產業內涵
關于翻譯產業的概念,目前尚未統一。朱憲超(2009)認為,廣義的“翻譯產業”不僅包括翻譯服務、翻譯培訓及翻譯技術,還應包括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中以紙質、網絡或影音等形式為媒介的對外文化交流或對外信息內容傳播等。狹義的“翻譯產業”即“翻譯服務產業”,以“翻譯活動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得到了體現”為標準,以“譯出的服務或產品”為載體,主要包括口譯、筆譯、手語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和機器翻譯等;不包括對勞動者(譯員)的教育與培訓,對勞動工具(電子詞典、翻譯軟件、計算機工具等)的研發與生產,以及對勞動對象(語言和文字)的分類、整理、加工及再利用等。中國翻譯協會早期使用的是“翻譯產業”這一術語,隨著語言服務產業內涵和外延的不斷拓展,該機構開始使用“語言服務行業”,在最近召開的2013年中國國際語言服務業大會上又改用“語言服務業”或“語言產業”。崔啟亮(2010)認為語言服務產業包括語言文字信息內容設計與開發、文字信息內容翻譯與本地化、語言技術軟件開發、語言技能教育與培訓、語言行業研究與咨詢、語言服務行業管理等內容。綜合上述觀點,我們認為“翻譯產業”概念應結合“產業”的概念及翻譯行業的特點來界定。在經濟學領域,產業的含義是“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企業經濟活動的集合”(水,2010:4)。因此,“翻譯產業”的概念可界定為:提供語言或文字信息轉換產品和服務以及關聯服務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換言之,本文所指的翻譯產業包括經營或業務的主要內容為提供語言間信息轉換服務,即筆譯口譯服務、軟件本地化、網站全球化、技術開發、語言培訓或信息咨詢服務的企業或機構等。
(二)我國翻譯產業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翻譯協會和中國翻譯行業發展戰略研究院于2012年的《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2012》(以下簡稱《報告》)提供的數據,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全國(不含港、澳、臺)共有語言服務企業(即本文意義上的翻譯企業,下同)37197家,從業人員約119萬人,2011年創造產值約1576億元。在當下經濟貿易、文化傳播全球化時代,隨著我國多方位、多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政策以及中國企業、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翻譯服務已經滲透到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翻譯產業已經成為“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性行業,企業走出去的支柱性行業,現代服務外包發展的基礎性行業”(崔啟亮,2014)。換言之,翻譯服務已經成為我國全球化經濟的基礎性支撐產業。就翻譯產業的結構而言,我國翻譯產業包括翻譯內容產業、翻譯技術產業以及翻譯能力產業。翻譯內容產業是翻譯產業的核心層,指提供語言間信息轉換服務的產業,包括筆譯、口譯、本地化、網站國際化、翻譯創意、影視字幕譯制等領域。翻譯技術產業是翻譯產業的相關層,指研發和生產輔助翻譯工具、機器翻譯、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的產業。翻譯能力產業是指提供翻譯培訓、翻譯咨詢、多語信息咨詢等內容為經營對象的產業,翻譯能力產業是整個翻譯產業的支持層。《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底,我國從事翻譯內容產業經營的企業已經達到29372家,從事翻譯技術產業經營的企業共54家,而從事翻譯能力產業經營的企業數量為278家。從業人員約119萬人,其中從事翻譯內容產業的人員占53.8%;兼職人員達330多萬人。過去30多年來,我國翻譯行業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隨著中國服務外包業的不斷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和文化走出去戰略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的翻譯產業發展前景良好,預計“十二五”期間該行業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中國翻譯協會等,2012:9)。
二、我國翻譯產業發展的SCP分析
產業經濟學也稱作產業組織學,其研究對象為產業,具體包括產業組織、產業聯系、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研究等,其目的是為制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服務。SCP范式是一種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分析框架,是指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相結合的研究模式。美國哈佛學派代表人物Bain(1968)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在其著作《產業組織》一書中提出了SCP分析范式,具體涵義是指,特定的市場環境決定市場結構,市場結構決定企業的市場行為,企業的市場行為進而決定市場績效;同時,績效、行為、結構之間也有反作用。其中,市場結構是第一位的,是決定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基礎,是市場關系或資源配置優劣的最終制約力量。市場績效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市場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一個動態的系統。SCP范式的結構如圖1所示。這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分析工具,它通過對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之間因果關系的分析,從而可以對某一具體產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日本著名產業組織理論權威植草益(1988:17)認為,SCP是產業組織理論的核心框架和方法,并明確指出“產業組織理論可以對農林、水產、服務業等任何產業進行分析,產業組織理論主要把制造業、礦產業以及建筑業等第二產業作為研究對象,但是根據需要也涉及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因此,盡管標準的產業組織理論以生產性企業為研究主體,但其同樣也可運用于翻譯產業這一新興的服務產業的研究分析。
(一)我國翻譯產業的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是指特定產業中各企業間市場聯系的表現和形式,如圖1所示,包括企業數量、規模、市場份額、利潤分配等各個方面的關系特征,及由此決定的競爭形勢。市場結構的決定因素主要有市場集中度、產品差異化、進入和退出壁壘等。市場集中程度。市場集中程度指大企業在市場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場占有額表示。集中度越高,市場支配勢力越大,競爭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規模壟斷。衡量市場集中度的主要指標是行業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e),是指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前幾家企業占整體市場或行業的份額,用以計算的數據可以是資產總額、產量、產值、銷售量、銷售額和雇員數量等。現階段,我國翻譯產業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但是,由于這是一個新興服務業態,而且尚未列入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統計數據當中,精確的行業數據目前尚難以獲取,《報告》提供的數據尚無法充分衡量該行業的組織狀況。根據該《報告》提供的數據,我國翻譯企業的數量多,但投資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基本上處于單兵游勇作戰狀態,資源比較分散。其中,注冊資金在50萬元以內的企業數量占到總數的75.9%,而注冊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占6%。翻譯企業總體注冊資金少,以小型和微型企業為主。此外,我國的翻譯企業區域分布不均,主要以大城市為中心,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國際化程度高的地區。《報告》顯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4省市的企業數量在全國排名前四位,占全國總量的69.8%,僅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的翻譯企業就占到了全國總數的一半以上(55.6%),僅北京一地的翻譯企業數量就達到12000余家。因此,行業整體競爭力較弱,抵抗風險能力低,面對國際企業競爭時處于劣勢,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度不高,在國外設置分支機構和參與國外行業組織,獲得國外語言服務行業認證的企業數量很少。產品差異化。產品差異化是指同一產業內不同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或提供的同類服務,因存在差異而導致產品間的不完全性替代。產品差異化實現了同一產業中不同企業產品的可替代性的減少,從而獨立地影響價格,進而帶來市場競爭的不完全性以及寡占或市場壟斷。我國的翻譯企業業務,即產品構成為:筆譯和本地化服務占71%,口譯占22%,其他(包括培訓、翻譯工具與軟件開發等)占7%。由此可見,大部分翻譯企業從事的是傳統的口筆譯服務,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導致低端市場競爭,翻譯價格低,產品質量也較低。與此相矛盾的是,高端市場領域,如中譯外等領域,又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二)我國翻譯產業的市場行為
市場行為是聯接市場結構和市場績效的中介,是指企業在市場上為了獲取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和更大利潤而采取的戰略,包括定價、價格競爭等價格行為以及產品策略、企業組織調整等非價格行為,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翻譯產業的市場行為即翻譯企業的企業行為。就價格行為而言,目前我國翻譯市場十分混亂,價格競爭激烈。翻譯產品與其他有形產品不同,沒有明顯的替代品,只在質量上有所差別。按照價格因素,可將翻譯產品按照品質由低到高分成多個層次。高質量翻譯產品與低質量翻譯產品即互為替代品。由于我國翻譯市場剛剛初步形成,消費者在對翻譯產品的消費方面存在著較大程度的信息不對稱,對翻譯服務的形態、方法等了解較少,對一般客戶,較低的翻譯質量即能滿足其需求,無需花費較高代價購買高質量翻譯產品,因此對高質量翻譯產品構成了替代威脅。另外,再加上國內翻譯行業進入壁壘較低,大量小公司以及不勝任的兼職翻譯人員涌入翻譯市場,采用掠奪性定價方法,以極低的價格搶占了能夠提供高質量翻譯服務的翻譯公司的原有市場。如有的翻譯公司聲稱“本公司對承接譯文,只分種類不分難易程度,施行統一收費”(田傳茂,2007:108)。這種做法對不少老牌翻譯公司構成了很大沖擊,使翻譯產品價格不斷下降,一些翻譯公司為此不得不減少工作步驟,以降低成本。這樣的價格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檸檬市場”的出現,使我國翻譯市場存在魚龍混雜,翻譯質量低劣的情況。就非價格行為而言,我國翻譯企業可分為高、中、低端三個層次。高端和中端翻譯企業近年來開始注重自身產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加強翻譯隊伍建設,將翻譯服務作為翻譯項目分為譯前、譯中、譯后流程進行運作,實行項目經理制度,重視知識資產管理,利用互聯網等IT技術提供語言服務,實行多元經營等。在品牌推廣方面,傳神聯合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中國地區翻譯企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2007年)》(以下簡稱《調查報告》)顯示,只有12%的翻譯企業會通過報紙雜志來進行品牌推廣,13%的企業通過展會活動來推廣,也就是說只有25%左右的企業有主動的品牌推廣意識。34%的翻譯企業是通過網站論壇來推廣,其實這一推廣是定位于接市場散單的。嚴格意義上講,并不屬于品牌推廣。另外,還有41%的企業不作要求。在企業重組方面,一些低端翻譯企業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即無法經受市場的考驗而消亡。高中端翻譯企業則開始注重多元化經營,2013年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國際語言服務行業大會上所作的報告表明,一些企業已將產、學、研、政相結合,打造了涵蓋翻譯服務、職業培訓、研究、信息數據交互、法律服務等為一體的新型服務基地,呈現出翻譯產業集群的雛形。
(三)我國翻譯產業的市場績效
市場績效是企業在特定的市場結構中,通過一定的市場行為取得的相應經濟成果,體現在產銷量、成本、利潤等方面,反映了市場運行的效率及資源配置的最終成果。市場績效受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的共同影響,同時又反作用于市場結構,調整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的評價通常由資源配置效率、產能利用率、技術進步等指標綜合度量。國內目前尚無關于翻譯企業營業額、成本、利潤、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精細數據。《調查報告》提到,大多數翻譯企業年營業額為200-499萬,年營業額上千萬的企業很少,超過2000萬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而在技術進步方面,《報告》公布的結果顯示,近三年(2010-2012),我國的翻譯企業平均每年對翻譯技術、翻譯輔助軟件及工具研發和購置的投入占總營業額的平均比例為14.79%。翻譯輔助軟件及工具的普及程度在不斷提高,一些企業在使用自主開發的輔助工具和管理軟件。
三、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我國翻譯產業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需求旺盛,產業前景良好。同時,通過對其產業組織情況的分析發現,我國翻譯產業行業集中度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以價格為主的低端競爭現象激烈、市場績效低。另外,我國翻譯產業的產業地位尚不明確,《國家經濟行業分類》標準規定的國民經濟20個門類、900余個小類中,都未將翻譯產業或語言服務產業列入其中。而在北美產業分類系統(NorthAmericanIndustryClassificationSystem,NAICS)中,從2002年以來就已列出了翻譯與口譯服務業(TranslationandInterpretationService),產業代碼541930,屬于職業科技服務(Professional,Scientific,andTechnicalServices)產業的范疇之下,其翻譯與口譯服務業具體包括以翻譯與口譯為主的企業以及提供手語服務的企業。基于此,我們認為,要促進中國翻譯產業健康發展,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給予政策扶持
確立產業地位,加快翻譯行業產業化進程。我國的翻譯市場已經部分實現了產業化。衡量其產業化的因素主要包括:(1)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2)創建并規范了翻譯任務的執行模式,使得翻譯市場中所產生的翻譯工具經改造后幾乎被所有的職業譯者使用。翻譯行業日趨產業化的主要標志包括翻譯業務量增多、待譯材料和文件的標準化、產業化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組織形式的出現、材料處理和翻譯的標準化、特殊翻譯工具的研發和應用、質量管理、翻譯服務業外包、翻譯企業集中或分散發展等(葛代克,2011:209-211)。如前文SCP結構圖所示,政策對市場結構、市場行為以及市場績效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應當重視翻譯產業的發展,加大扶持力度,“主要應著力于科技扶持政策、財政稅收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賀宏志、陳鵬,2013:92),加速翻譯行業產業化,盡快將翻譯產業納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體系當中。
(二)提高集聚水平
促進翻譯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集群是提升效率最為有效的一種產業組織形式。集群內的企業通過競爭與合作的方式,能夠降低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同時可以樹立行業品牌,并同時促進企業創新,不斷刺激新服務、新產品的出現,提高效率,這種內生的優勝劣汰機制有助于推動我國翻譯產業健康發展。為此,應積極建立翻譯或語言服務園區。
(三)開展翻譯產業狀況調研
加強翻譯產業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報告》提出,應建立行業研究機制,深入研究國家相關領域政策,尋找行業發展機遇;深入調研行業狀況,積累行業發展的數據和分析,對行業發展進行規劃和指導。
(四)注重人才培養
其中一個趨勢是服務業整體亟待升級,高端服務業門檻正在升高。這里的服務業指所有大眾銷售型公司的銷售職位,包括奢侈品行業的門店銷售、外資品牌門店經理等等。比如,某知名快時尚服飾零售商在招門店初級職位時,非常看重候選人是否有過海外留學背景。除了語言原因外――他的確需要在管理門店時與外籍陳列師溝通――他們認為,有過海外留學經歷的人會對服務業有不同的看法。
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一方面,中國內地服務業入門門檻很低,服務從業者素質不高,人們的服務觀念還停留的服務的買賣雙方不對等的角色觀念。大學畢業去門店“看店”常會給人一種挫敗感。而另一方面,海外留學生一般都有餐館、酒店打工經歷,對服務業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的職業有清晰規劃。換句話說,如果你端過盤子,對幫助顧客找到想要的外套號碼不太會感到厭煩。如果你敢賣保險,相信你是真心想做一個銷售人員。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時尚品牌對候選人氣質和品味要求也很高。他們并不是簡單需要“漂亮”,他們要追問候選人對品牌的認識,對穿著搭配、不同材料、纖維的基本概念,甚至還運用一些壓力面試法,綜合評估候選人對品牌的認知和實操經驗。當然,面對如此嚴苛的甄選,品牌也會為此支付較高的起薪。相應來說,由于客戶高層的女性比例較高,我們提供服務的團隊也會特別注意增加異性人數并提升他們的時裝品味,包括要適應時尚行業男士的服裝和造型。
在高級人才流動方面,不變的依然是股權、期權帶來的激勵。例如我們在為某個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挖掘游戲開發人才時,發現高級管理人才通常非常穩定,股權期權等交叉利益關系將整個團隊完全鎖定,難以撼動。但這也并不一定是鐵板一塊,當我幸運的挖來一個副總裁級別的候選人時,竟然引來一大群中層管理人員的跟隨。
另一種情況是消費型外企入華,常會選擇高舉高打,鋪天蓋地的廣告配合天量的各項費用,與剛剛誕生時的民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也成為候選人爭相投奔的工作場所。但隨著民企的發展壯大,尤其在借助資本上市后,人才也會被推動到民企。這對于我的工作有著奇妙的影響:沒有永遠的客戶也沒有永遠的候選人。比如,我可能把畢業生招進外企,工作5年后他成了中層管理人才,我開始幫他招畢業生。再過5年,我代表其他企業挖他做高管,他順利入職后,再幫他獵選中層。獵頭的工作既繁忙又辛苦,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候選人工作時間結束后才能打進去電話,所以我的秘訣是要與候選人做朋友,真誠地與他一起直面問題給出建議。
[摘要]我們正處在一個服務經濟時代,它是消費層次上升到一定檔次以后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服務營銷作為新型營銷模式,日益受到企業的重視,也是目前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本文對服務營銷的概念、特征及開展服務營銷的必要性進行闡述,針對實施服務營銷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對開展服務營銷的企業有一些啟示。
[關鍵詞]服務營銷;策略;探析
服務營銷,是基于目前市場的發展提出的一種具體的營銷觀念,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就企業性質來說,服務本身就是其產品;其二,作為一種營銷方式,服務就是企業的營銷手段,始終貫穿于其營銷的全過程。根據不同的行業性質、不同的經營策略,服務可以是純粹意義的服務,也可以是傳統服務業的延伸和發展,無論是服務產品營銷,還是顧客服務營銷,服務營銷的核心理念都是顧客滿意和顧客忠誠,通過取得顧客的滿意和忠誠來促進相互有利的交換,最終實現營銷績效的改進和企業的長期成長。
一、服務營銷具有不同于產品營銷的特征
1.從產品的性質來看
由于服務是無形的,顧客很難判斷其質量和效果,服務的現實感是通過消費者的五官能夠感受的東西來塑造的,將更多地根據服務設施和環境等有形物品來進行判斷,如服務場所溫馨、舒適,服務人員專業、禮貌等,要想讓消費者對一種基本無形的產品產生一種有形的評價,就應該對服務的有形部分進行充分的重視,通過對有形物品的充分利用和服務人員的自身表演來調動觀眾的情緒,營造出獨特的服務氛圍。因此,有形展示成了服務營銷的一個重要工具。
2.質量控制和顧客評價更困難
有形的商品在到達顧客那里之前,可以根據質量標準對其進行檢查,但服務在生產出來的同時就被消費了,這樣產品的錯誤和缺陷往往就會被掩蓋。顧客對有形產品可以根據顏色、尺寸、價格和感覺來進行選擇,但對服務產品顧客只能在購買和消費的過程中才能識別質量。這種服務特性使得服務性組織很難控制質量,也很難提供始終如一的服務產品,企業每一次提供的服務與前一次相比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服務補救的關鍵是歡迎抱怨和快速行動。一個未被妥善解決的問題可能會導致問題的升級,而每一次完美服務的累積是形成品牌的基礎,服務性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是吸引顧客的最強有利的保證。
3.顧客直接參與服務的生產過程
傳統的產品生產管理完全排除了顧客在生產過程中的角色,管理的對象是企業的員工而非顧客。而在服務行業中,顧客參與服務過程的事實則迫使服務企業的管理人員正視如何有效引導顧客正確扮演他們的角色,如何鼓勵和支持他們參與生產過程,如何確保他們獲得足夠的服務知識達成生產和消費過程的和諧并行。顧客通常并不會責怪自己的失誤而將之歸咎于企業,認為該企業的服務水平低下,進而喪失日后與之打交道的興趣和信心。這種參與正在要求企業改變服務生產過程和服務營銷方式,以滿足顧客的不同需求。正由于人成為產品一部分的特性,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與客戶互動的營銷原則,及時回應客戶的需求。要保證實際提供的服務達到每一位顧客預期的質量水平,就必須保證服務人員與顧客間取得充分的溝通,同時,服務人員必須針對不同顧客的需求差異保持足夠的應變能力。所以,服務產品的質量管理應當擴展至對服務過程及顧客的管理。
4.與有形產品相比,服務不可貯存,服務營銷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找到更為準確地平衡需求水平的方法
服務是一次行動或是一次表演,不是顧客可以保有的一件有形物品,當需求超過服務能力時,顧客會失望地離開,因為沒有存貨提供支持,也不能輕易地運輸到需求水平較高的地方,至少在短期內,當需求大于供給時,增加服務能力(如設備、設施和訓練有素的人員)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擁有未被使用的能力,這種過剩的能力就是閑置的能力,只會增加成本而不會增加利潤。因此,供給與需求間的“同步營銷”對確保服務企業經濟地使用其生產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5.服務的差異性易使顧客對企業及其提供的服務產生“形象混淆”
因為,對于同一個企業,透過不同的分支機構或不同的服務人員所提供的服務,可能出現一個機構或服務人員的服務水平明顯優于另一個機構或服務人員的情形。前者的顧客確實會認為該企業的服務質量很好,而后者的顧客則可能認為整個企業的服務都質量低劣。這種“企業形象”和“服務產品形象”的混淆將對服務產品的推廣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開展服務營銷的客觀必要性
顧客越來越重視商品和服務的購買與消費過程中是否帶來心里上的滿足,企業正由生產密集型向服務密集型轉變,服務已成為謀取市場競爭優勢的主要戰略手段,顧客滿意作為服務營銷的主要之本,是企業生產或提供服務的直接目標和最終歸宿。
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是服務業擴展的前提條件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一方面推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另一方面滋生出許多新型的服務業。例如,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為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網絡營銷、電訊服務等行業提供了物質和運作手段,從而促成新的服務行業的產業。
2.中國服務業亟待加快發展且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社會分工和生產專門化使服務業獨立于第一、第三產業之外。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產業及行業的專門化程度越來越高。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發展的進程中,流通業、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通訊服務業、交通服務業等行業相繼獨立成為第三產業,并日漸成為國民經濟中具有特色且具有一定比例的新的產業群。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服務業生產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0%以上,中等發達水平的國家的服務業產值平均亦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0%左右,中國只占32.8%,差距較大,發展空間較大。
3.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生活服務業的發展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提高生活質量和改善生存環境的要求將愈來愈迫切,人們不僅要求滿足物質生活需求,而且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更為突出,這樣,文化娛樂服務業、保健服務業、生活服務業,以及各種維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為己任的環保保護服務業也會越來越壯大。
4.市場環境的變化推動新型服務業的興起和發展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產品越來越豐富,市場競爭也日益加劇,眾多企業采取價格競爭吸引顧客。雖然價格競爭可以刺激了一些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但僅靠它來促進銷售增長,是不切合實際的,企業如果要搶占競爭的有利地位,擴大市場占有率,應在市場營銷的各個環節上下功夫。美國哈佛商業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再次光顧的顧客比初次登門的人可能為公司帶來25%-85%的利潤,而吸引他們再來的因素,首先是服務質量的好壞,其次是產品質量,最后才是價格”。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服務競爭必將取代商品競爭和價格競爭,而成為21世紀企業競爭的一張王牌。
三、實施服務營銷的策略
服務營銷已進入整合時代,缺乏規劃的服務營銷,四面出擊,只會增加運營成本、降低服務效率。要做好服務營銷,需要制定服務營銷策略:
1.人本管理策略
在服務營銷組合中,人員是關鍵要素。服務業員工不僅僅是一種生產要素,更是服務業的主體,在服務傳遞過程中,員工是聯系服務業和顧客的紐帶。顧客服務主要是依靠員工與顧客面對面的交流實現的,服務業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取決于員工在服務過程中的表現。因此,服務業比其他行業更加注重人員的選擇、培訓與管理。員工是服務業的內部顧客,實行人本管理,有利于促進員工的滿意和忠誠,使服務得以順利傳遞。
服務業實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以人為中心,理解人、尊重人,激發人的熱情,滿足人的合理需求,進一步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員工積極參與管理,形成對企業的歸屬感,經常使員工處于輕松愉快、和諧團結、友好合作、相互幫助的氛圍中。只有充分發揮這種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才能真正提高服務質量,帶來服務業效益的增長,讓服務營銷理念內化為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使組織和個人得到最優的組合與匹配。
2.創新服務營銷策略
服務營銷面臨的是瞬息萬變的市場,面對的是追求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辨識變化中的顧客需求和新的商業挑戰,關注這些需求和挑戰的出現,在這些新機會變化或消失之前,迅速地、恰當地做出反應。可以說創新是服務營銷的根本,通過不斷創新服務營銷,才能快速應變市場環境變化,更好滿足市場需求,塑造企業的競爭優勢。通過下列途徑加強服務營銷的創新:
(1)創造服務需求。是指通過與顧客建立,保持和維護雙方良好的互利互惠的關系,通過提供良好的服務可以使企業及時得到反饋的信息,發掘對其服務與其銷售具有重要價值的機會。創造需求,并非純粹打探顧客現實的或潛在的需要,而是要求引起顧客的需求與購買動因;它不是簡單套用舊的營銷模式,而是用創新的眼光去審視與分析顧客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等。
(2)開發服務新產品。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要以顧客的價值為目的來滿足顧客的需求,即在服務產品的各個方面以便利顧客為原則,及時研究顧客購買后的感受,調整企業的經營目標,開發出顧客最需要的新產品,最大限度地使顧客滿意,最終培育顧客對服務的高度忠誠。
(3)追蹤顧客不滿。那些積極尋求現在和潛在顧客反饋信息的公司,發現他們與消費者的密切接觸能夠為其提供巨大數量的市場信息,并使其增加利潤。這些公司發現,給公司打進電話來的消費者所提供的不僅僅是抱怨,從中還可獲得忠告和信息,為其改善服務產品質量和開發服務新產品提供重要來源。
3.服務營銷差異化策略
市場消費需求越來越個性化,服務也要隨之個性化,否則企業就會被動于市場。企業不但要進行產品市場細分,還要進行服務市場細分;甚至不但要“一對一”銷售,還要“一對一”服務。通過把客戶進行細分,針對不同類型客戶量身提供差異化服務,這是服務營銷的未來準則。在產品、技術日趨同質化的今天,唯有在品牌和服務上下功夫,于是生產商開始做服務差異化的文章。服務差異化體現在很多方面,如服務品牌差異化、服務模式差異化、服務技術差異化、服務概念差異化、服務傳播差異化等諸多方面。對于“差異”,可以是競爭對手沒有而企業自己獨有;也可以是競爭對手雖有但本企業更優越;或者是完全追求有別于競爭對手的做法。
4.服務營銷多元化策略
服務平臺多元化、立體化,為客戶創造最大的便利,如建立了店面服務接待、平面服務載體、語音服務載體、移動服務載體、網絡服務載體等多元化服務平臺,使客戶擁有了更多的接受服務的機會。同時,在“被動”接受客戶提出的服務要求的同時,也在主動地利用多種溝通渠道進行客戶訪問,提供計劃性、制度化、流程化的銷售服務,通過諸如電話、傳真、電子郵件、信函、上門訪問等多種渠道提供服務。
5.服務營銷的品牌策略
當今世界已進入品牌競爭的時代,品牌已成為企業進入市場的“敲門磚”,對于服務營銷來說,品牌給顧客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來識別特定公司的服務,因此樹立公司服務品牌至關重要。要實施服務營銷品牌策略,首先要提高服務質量,把服務質量作為企業的生命力。服務質量對于一項服務產品的營銷至關重要,服務質量是判斷一家服務公司好壞的最主要的憑據,也是與其他競爭者相區別的最主要的定位工具。其次克服服務營銷的零散狀況,形成一定的集中度,使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標準化,使造成零散的主要因素中立化或分離,通過收購等方法克服零散,從而形成一定程度的集中,創造服務品牌。第三要注重品牌創新與保護策略。品牌創新策略一般通過服務企業的服務開發、營銷開發、文化開發,人力資源開發等途徑,不斷提高服務產品,服務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在品牌創造過程中,企業要注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自己的商譽,抓緊作好服務商標的注冊工作。
6.服務營銷的溝通策略
溝通無時無刻不在,溝通也是一種全方位的價值創造過程。在實施服務營銷時,應努力塑造自己的特點,給顧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個性,做好服務溝通工作,通過語言和行為上的溝通,取得企業價值觀的有效傳遞與溝通,獲得顧客對企業文化的充分認可,這樣會為企業帶來大量的忠誠的顧客群體。此外,針對目標市場對服務的特殊需求和偏好,服務營銷往往還需要公共關系促銷,許多富有創意的公關促銷活動,在極大促進銷售的同時,使企業的形象獲得良好、適當的詮釋,擴大企業的知名度。
總之,服務營銷已進入全面化、多樣化的時代,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就要整體努力,靈活利用服務營銷各種策略來創造競爭優勢,這樣才能在競爭中贏得勝利。
參考文獻:
關鍵詞:服務營銷 公共衛生 應用
一、服務營銷的基本概念
在服務營銷文獻的研究中, Fisk等(1993)對1992年以前的服務營銷文獻進行了回顧, 發現1986年以來, 服務營銷的實證和理論研究的嚴密性不斷提高, 服務營銷研究的主題主要包括:
(1)服務質量:關注企業中全面質量管理及顧客滿意度,并為評估服務質量設計模型和測量工具。
(2)服務接觸/服務經驗:研究的重點是顧客與服務企業雇員之間的相互作用。
(3)服務設計:研究成果以服務藍圖和服務路徑圖為主。
(4)顧客保留和關系營銷:關注企業如何吸引并保留顧客。
(5)內部營銷:將雇員視作顧客的觀點。
服務營銷理念的基本屬性如下:
(1)服務營銷是一種關系營銷。營銷的核心概念即交換,就是企業內部關系及外部各子系統、環境的關系。培養其親和感、歸屬感,滿足其高層需求以期建立長期穩定的良好關系。
(2)服務營銷是一種參與營銷。企業要參與顧客消費,顧客參與企業的若干經營環節或自我選擇、自我服務。
(3)服務營銷也是文化營銷。服務精神強調了人性化、文化性特點,必然要求有一種強大的服務理念為內核的企業文化作統領和底蘊,以形成良好的企業形象,品牌形象。
二、醫療服務在醫院的實際應用
醫療是一種特殊的服務行業,所提供的產品就是滿足社會民眾不同層次需求的健康和醫療服務。隨著我國醫療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及醫療機構產權結構的深刻變革,新一輪的醫療行業競爭將愈演愈烈。今天,人民群眾對健康和醫療的需求,無論從觀念上、物質和精神層面上都有了新的內涵。
1.醫療服務的主要特征
(1)醫療服務的無形性。無形性即:病人在購買治療服務之前,無法肯定他們能得到什么樣的服務。這一特點決定:其一,無法在客人消費之前直觀地展示服務產品,以及使用價值,這就加大了商家與其潛在顧客進行有效溝通的難度;其二,顧客在購買產品之前既無法看到,也不能試用,無法預期其消費效果,不能預計其成本與效益,從而加大了顧客的購買風險。
(2)醫療服務的直接性。醫療服務的直接性即服務的生產與消費是同步進行的,醫務人員提供服務的時候也是顧客在消費服務的時刻。因此,醫療服務活動、醫務人員、患者三者的協調配合是提高醫療產品質量的重要條件。而醫務人員與患者的即時產生和即時消費受客觀條件、醫務人員和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即時生產和即時消費的產品質量具有不穩定性,從而加大了患者的消費風險。服務人員應樹立服務營銷觀念,在服務過程中,盡量降低患者的消費風險,提高醫療單位的聲譽。
(3)醫療服務的差異性。把服務當作產品是建立在顧客觀念的基礎上的,但由于在同一時間、地點,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而在不同時間、地點,同一客人的需求側重點不同,服務產品與賓客需求之間的關系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另外,服務人員也會由于個人的情緒、意外情況、即時需求等不能提供同一標準的規范化服務。
2.醫療服務的營銷理念
(1)切實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的營銷理念。患者營銷理念是以“患者的需求都是不同的”、“產品或服務最終要滿足顧客的需求”為理論基礎,以顧客的消費心理、行為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為市場基礎的營銷模式。奉行人性化醫療服務也是現代化醫院管理的基本理念,對醫院來說就醫環境、診療流程、醫患接觸和溝通交流,均應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氛圍。醫務人員的行為儀表、周到熱情的生活關懷、親切溫馨的語言交流和精神安慰,以及醫院內部衛生環境、診室病室的色調、光線等都應充分體現一種人文的呵護和人性的關愛。讓患者感受到一種踏實的歸屬感,使患病的軀體在這種人文的環境中得到休養生息;另一方面應著重體現在對患者人身權利及人格的充分尊重與平等。首先病人及家屬應該具有對病情、診療措施及方式的知情權、選擇權,通過建立醫護人員與病者之間的信息通道,讓病人及家屬分享對疾病診療方面的信息。人性化服務亦包含個性化服務和心理護理,注重每一患者情緒變化和情感需求;應該是具體的和面面俱到的服務,針對不同個體突出人格人性特點進行情感關懷。如何探究病人心理特性及個體差異,在此基礎上因人施教,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礙及負擔,是心理護理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2)樹立內部營銷服務的觀念。單位內部人員都必須把自己視為其他同事的顧客(例如海爾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戶一樣)。如果員工沒有把彼此當成顧客,并且沒有像團隊一樣有效率地合作來協助滿足彼此的需要,內部品質和服務都會受傷害,而外部顧客最后也將蒙受其害。因此,內部顧客觀念常常被用來對企業員工推銷服務理念與正確的價值觀。一流的企業往往借助內部顧客觀念使“顧客至上”深入員工心里,理所當然地視之為自己的職責。
(3)提供知識化的服務。醫院應該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行業。醫院在對患者醫療服務過程中,如何營造知識服務環境是現代醫院面臨的一個課題。首先知識服務是社會和廣大患者的需求;此外知識服務也是醫院參與醫療市場競爭,完善服務功能所必備的條件,同時知識服務還是現代醫院社會公益價值的體現。所以有遠見的醫院管理者應將醫院內的知識服務融于醫療服務的內涵之中,并貫穿整個醫療服務的始終,以知識服務為載體;彰顯醫院人文和科學知識的風采。患者在患病期間渴望獲得防病治病知識,通過人性化、個性化健康知識傳播,實現醫方與患方的深刻溝通和互動,達到患者與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的默契合作。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復并建立真誠的友誼和信任,也為醫院贏得了永久的忠誠客戶。
(4)注重服務的有形展示。醫院應該注重醫療服務的有形宣傳,給患者一個更加放心的有形環境,促進醫患交流。例如可以通過發放健康教育知識手冊、建立門診及病區信息宣傳欄、創辦醫院特色報紙宣傳醫院政策和提供疾病預防知識、應用閉路電視播放疾病防治專題講座及醫學科普宣傳專題片、根據不同地區的疾病譜分類及慢性病流行特點定期進行面對患者及家屬的疾病專題及健康教育講座等方式給患者一個更加立體、形象的醫院。中國其他服務行業也推行有形展示,如海爾空調安裝人員自帶鞋套、無塵安裝、安裝完畢10分鐘內必定有電話回訪等等這些服務的有形展示都給顧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挑戰與措施
加快醫療服務業發展, 提高醫療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是中國政府近年來十分專注的國計民生問題。但此間國內專家研究卻表明, 10多年來, 我國醫療服務業的增長卻不符合上述導向和預期,明顯低于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 更低于美國等西方高度發達國家60%~75%的一般標準。
賽迪顧問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的云計算市場正在急速擴大,市場規模預計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2012年將達到160億元規模以上。東軟集團與NEC集團希望通過戰略合作,用3年時間成為中國的云計算服務業務領域市場的領先者。東軟集團總裁王勇峰和日本電氣株式會社(以下簡稱NEC)全球副總裁滕吉幸博等一眾雙方高層日前在京出席了雙方簽字儀式,從而向業界揭開了新合資公司的面紗。
聯手NEC是戰略選擇
王勇峰回顧了東軟多年來和NEC的合作歷程,并指出東軟的云計算策略涵蓋了兩個方面:幫助客戶構造云;在垂直應用領域提供云應用服務。東軟集團在中國市場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迅速的響應能力、卓越的運營管理與廣泛的客戶基礎。近年來東軟集團積極拓展云計算業務,東軟定位于云應用的解決方案與服務提供商,在云應用參考架構、共性關鍵技術與工具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發投入,并已在健康管理服務、汽車遠程服務、位置服務領域開展了積極的實踐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王勇峰強調,本次與NEC的合作將進一步擴大東軟在云計算服務領域的業務規模,通過強強聯合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據王勇峰介紹,合資公司將應用東軟方面與NEC方面的技術環境,以此為基礎建設自己的數據中心,將提供包括SaaS、PaaS、IaaS在內的綜合性云計算服務。該數據中心將提供24小時365天主要語言(漢語、日語、英語)的全方位服務,滿足從服務提供前的導入咨詢,到服務過程中的問題解決以及與周邊系統集成方面的需求。合資公司第一年的規模是70人,三年后將達到200人。
落實云指向數據中心計劃
滕吉幸博介紹說,從1972年提供移動式衛星地面站開始,NEC開始了在中國的業務。幾十年來,無論是軟件開發、半導體工廠,還是成立中國研究院,加大下一代通信技術的研發力度,NEC一直注重在中國市場的全面發展以及和國內領軍企業的深入合作。此次和東軟在云計算領域的合作,將使得NEC繼續在新技術、新應用領域保持領先的地位。
關鍵詞:隱喻 政府工作報告 翻譯策略
一、引言
隱喻作為普通意義的一種意指手段和意指過程,它不僅隱藏于語言本體系統中,更表現于語言運用之中。美國語言學家萊可夫和約翰遜(Lakoff&Johnson)也認為:隱喻是從具體向抽象概念域的一種系統映射。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隱喻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隱喻的最大亮點就是引人注目,以人們熟悉的概念去闡釋相對陌生的概念。
宣傳鼓動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是政治語篇的主要特征。鼓動性是指政治語篇的觀點明確,旗幟鮮明,其表述充滿強烈的思想感情。邏輯性是指政治語篇中通過嚴密的邏輯思維以及形象思維的方法來突出論點,使論據富有說服力,論證更科學嚴謹。為了使政治語篇的這兩個特征更加突出,在語言材料的選擇和應用上是比較多樣化的,其中隱喻的運用就是一種很重要的手段。
隱喻通過具體形象的思維方式使政治語篇中的相對抽象的政治概念被人民大所理解,可以說隱喻賦予了政治語篇新的活力。許多學者先后從不同的角度對隱喻的翻譯進行了探索和研究,成果頗豐。本文從漢英翻譯的視角對近五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隱喻的翻譯策略加以分析和歸納,以便揭示出政治隱喻中常用的翻譯手段。
二、《政府工作報告》中隱喻所用的翻譯策略
學者們針對隱喻的翻譯提出了許多翻譯方法,經過歸納、總結,大致有這幾種:1.隱喻直譯法;2.隱喻意譯法;3.隱喻直譯和意譯結合法;4.隱喻省譯法;5.隱喻注釋法;6.其他譯法。
鑒于英漢兩種語言所植根的文化土壤不同,在隱喻的運用上呈現出不小的差異,所以政治隱喻的翻譯要考慮文化差異,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下面結合《政府工作報告》的漢英對照材料來分析有關隱喻的翻譯策略。
(一)直譯法
直譯法是以原文的形式為標準,在關鍵詞的對應、句法結構的對照等方面都保持原文的原貌。一般來說,在中英文化對待某些事物的認知具有一致性時就采用直譯法,既能吸收原文的特色又能忠實于原文的表達結構,極大削弱了翻譯過程中的失切之弊。例如:
(1)在國內外環境錯綜復雜、宏觀調控抉擇兩難的情況下,我們深處著力,把改革開放作為發展的根本之策,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促進經濟穩定增長。(2014)
In the face of complex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s and difficult choices in macro-control,we endeavored to resolve deep-seated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took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advance development,and gave full rein to both 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ket and the visible hand of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steady economic growth.
例(1)中通過隱喻手段使用“看不見的手”指市場的自發性調節,“看得見的手”是指政府采用宏觀調控政策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根據隱喻的相關理論,此例中的“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是始源域,“市場”和“政府”是目標域。作為始源域的“手”形象地表達出了政府和市場對經濟調節的作用,其中的“有形”和“無形”又很具象地詮釋了政府和市場在調節經濟方面的不同特征。“手”作為人類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種重要工具,政府和市場對經濟調節的顯著特點用“有形”和“無形”來形容,在中英文化背景下是都可以被人們所理解的。鑒于中英文化對此認知的一致性,因此該例隱喻的翻譯采取了直譯法。
(2)堅決治理污染、擁堵等城市病,讓出行更方便、環境更宜居。(2015)
We will ensure the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urban maladies such as pollution and traffic congestion to make transportation more convenient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urban living.
例(2)中用“城市病”這一始源域來表示城市中的污染、擁堵等一系列城市問題(目標域),中英文化對此的理解具有一致性,這是因為全人類對疾病具有天生的厭惡感和恐懼感。因此“城市病”這一隱喻的翻譯也采用了直譯法,既清楚明了,也不會有晦澀違和之感。值得一提的是,疾病隱喻在人類認知中具有普遍的一致性,因此不僅在中英文翻譯上,在任何語言之間的翻譯上對此都可以采取直譯法。
(3)統籌國內區域開發開放與國際經濟合作,共同打造陸上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推動互聯互通、經貿合作、人文交流。(2016)
We will promote domestic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up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a coordinated way,work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build overland economic corridors and maritime cooperation hubs,and promote connectivity,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and cultural exchange.
隨著世界各國貿易合作的加深,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加強與各國間的經濟合作,“陸上經濟走廊”一詞由此產生。“走廊”主要是指建筑物中的過道,現將國家間經濟合作區域通過隱喻的方式喻指為“陸上經濟走廊”,非常形象。這一隱喻中的始源域“走廊”可以被各國人所接受,所以在此隱喻翻譯中,采用了直譯的方式。
在《政府工作蟾妗分謝勾嬖謐判磯嘀釗縞鮮隼子中有關隱喻的表達,例如: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鏟除滋生腐敗土壤”“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等,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軍政軍民團結之樹”等。此類表述在官方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英文對照版中都采用了直譯法。
(二)意譯法
簡單來說,意譯法就是在翻譯時只傳其意不顧其形的翻譯方法。由于中英文化差異的原因,在不能對譯時一般采取意譯法。這種翻譯方法雖然沒有照顧到語言的形式,但是原作的概念系統意義能夠完全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當形式和意義不能兼得時,只能拋棄形式保留意義,避免以形害義。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不少有關隱喻的翻譯由于以上的原因采取了意譯法。例如:
(4)嚴守法規和標準,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2014)
We will strictly follow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comply with standards,and apply the strictest possible oversight,punishment and accountabilit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food contamination and ensure that every bite of food we eat is safe.
舌尖上的味覺細胞十分豐富,能夠幫助人們精確地感知食物的味道,因此例(4)中的“舌尖”就用來表示目標域――食物。近年來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比較突出,“舌尖上的安全”一詞應運而生。在英語社會文化中沒有相關的背景概念,因此就采取了意譯法,翻譯為“every bite of food we eat is safe”,而不是直譯為“the safety of the tip of tongue”之類的表達,避免了讓人不知所云、啼笑皆非。
(5)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據“半壁江山”。(2016)
The service sector as a proportion of GDP rose to 50.5%,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for the first time.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用“江山”來喻指統治區域,后來意義范圍擴大,可以指示某個固定的事物范疇。例(5)中就是將“國民生產總值”通過隱喻的認知方式比作“江山”,將“服務業”通過隱喻的認知方式比作“半壁江山”。在英語文化中,沒有相關的思維認知,因此只能采取意譯法。
(6)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2017)
We will promote coordinated urban development above and below the ground,and begin construction on at least another 2,000 kilometers of underground utility tunnels in cities.A three- year initiative will be launched to remove the risk of flooding in highly vulnerable urban areas;and further progress will be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nge cities.All these efforts will make our cities more attractive and function better.
“面子”和“里子”常用來指衣物及其他東西的表面和內層,例(6)中將城市的市容市貌比作“面子”,城市的功能比作“里子”,在英語文化背景下,此種認知方式不易被人們所接受,所以此處采用了意譯的方式,將其隱喻義隱含在譯文的整體中。
通過考察《政府工作報告》,還有很多類似的隱喻翻譯采用了意譯法。譬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等,以及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我國發展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等。
(三)省譯法
省譯法與直譯法和意譯法在翻譯的形式上有顯著區別。從隱喻翻譯的層面上來說,不管是直譯法還是意譯法原文的相關隱喻表達或具象或隱含都會在譯文中顯現,但是運用省譯法時在譯文中卻沒有出現。例如:
(7)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2015)
We will channel great energy into developing inclusive finance and ensuring equitable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for all market entities.
“雨露甘霖”本指甜美的露水和久旱后的雨水,現將金融服務具象化為“雨露甘霖”,這一隱喻方式生動形象地闡釋了金融服務對市場主體的積極作用。雖然在譯文中并沒有發現此隱喻的譯語,但是譯文仍能夠忠實表達原文的意思,并為英語文化所接受,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
(8)讓中國企業走得出、走得穩,在國際競爭中強筋健骨、發展壯大。(2015)
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se steps will enable Chinese companies to go global and go steadily, emerging stronger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筋健骨”原本是通過兩個動賓結構聯合起來表達“強健人的筋骨”這一意義,在例(8)中隱喻為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增強競爭力。由“強身健體、鍛煉筋骨增強自身免疫力”通過隱喻這一認知方式表現為“企業在競爭中增強自身實力”的隱喻過程,在中英文化的認知中都是很自然、很容易被接受的,因此在翻譯時就采取了省譯法。
(9)這再次表明,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中國發展前行的步伐!(2016)
This once again demonstrates that no difficulty or hardship will ever stop China from moving forward.
例(9)中目標域為“中國的發展前行”,始源域為專屬于人類的概念――“步伐”,這一隱喻的使用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體化。“步伐”體現出的“中國發展前行”這一認知方式在英語文化下沒有相應的表述模式,因此在保持原文意義不變的前提下,“步伐”一詞可以省譯。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諸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讓創新之樹枝繁葉茂”、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之類都是采取了省譯法。
三、結語
隱喻作為一種人們認識和了解事物的認知方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人們就生活在隱喻的海洋之中。歷代學者們對隱喻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研究,隱喻研究的視角聚焦到商業、公益廣告以及政治語篇等多種領域上,而且成果頗豐。本文主要結合《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具體實例來探討其隱喻漢英翻譯的常用策略,希望本研究能夠對政治語篇隱喻的翻譯做出一些貢獻。
參考文獻: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劉法公.隱喻漢英翻譯原則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
1.教育部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內在要求教育部早期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文件就將“開展雙語教學,引用原版教材”作為重要內容,并切實要求“各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學”。歷時十多年之后,2013年《教育部旅游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二次全天會議》重申和細化了旅游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定位和發展理念。可見,旅游管理專業雙語教學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提升本科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和要求。2.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現實需求旅游業屬于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涉外性和高實踐性的特征。隨著旅游業快速發展和經營形式的多元化,旅游涉外服務與管理將成為企業重要的業務板塊。企業是否具備涉外服務能力是企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也是其參與市場競爭的關鍵資本之一。這對于高等院校而言,行業需求和地方需求是其學科調整的風向標,也是體現專業活力和專業特色的根本所在。因此,面向現代服務業的現實需求,開展和完善雙語教學,既是旅游管理專業建設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也是所培養的學生實現高起點就業和日后職業成長的重要生命線。
二、雙語教學目標定位
雙語的英文是“Bilingual”,即“在學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階段,使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教授科目內容,而非單純的語言課程學習”。旅游管理專業實施雙語教學應明確:培養“國際化”人才,把學科專業知識內容放在首位,使學生通過直接學習國外原版知識來掌握專業知識和規律,同時把語言教學作為一種滲透,最終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旅游管理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和主要內容,而且初步具備涉外服務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其具體定位為:1.與國際院校接軌,改變旅游學科的弱勢地位我國的旅游學科和旅游教育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學科理論體系和教育體系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國外。雙語教學可使其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逐步接近于國際院校,而部分課程的規范化又對其他課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方面,通過實施雙語教學,引入國際院校的知識內容和教學方法,這對于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開設雙語教學,有助于學生獲取國際化的知識,培育國際化視野。國內早期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學校均已開始實施雙語教學,并在課程設置、教材引進、教學模式等方面起到了較好的帶動和示范作用。通過雙語教學,有利于改變目前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多處于弱勢地位,辦學規模萎縮的被動局面,促進旅游學科的長足發展。2.注重學生“雙基”培養,提升學生就業和成長砝碼雙語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應用英語工具學習原版的專業知識和理論觀點的能力。通過原版教材和教材選編、正式的課堂教學活動創設和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國際知識的良好習慣,并為理解相關外文資料搭建有效的通道。雙語教學還可逐步改變學生懼怕英文信息資料的典型心理特征,培育學生外文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總體來說,在雙語教學的情景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和語言“雙基”,塑造學生在就業市場競爭的特色和優勢,拓寬學生的擇業機會和發展渠道。入職以后,學生憑借專業優勢和語言優勢,能夠更直接、更迅捷地把握行業發展態勢,適應行業發展需求,培育遠期的職業成長能力。3.與行業需求對接,助推現代服務業發展從目前的人才供給狀況來看,部分涉外服務區域外語人才短缺已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學生專業實習巡查發現,目前涉外服務員工的英語水平多處于簡單問答水平,就連高校旅游專業畢業生也怯于進行涉外接待和服務工作。專業涉外服務與管理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需求缺口。據國家旅游局預測,到2015年,中國旅游直接就業人數將達到1700萬人,考慮乘數效應,就業總量將達到1億人。“十二五”規劃也明確提出擴大高層次旅游人才培養的規模。因而,培養熟悉國際慣例和信息的旅游高端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服務人才,既是國內院校未來人才培養轉型的重要任務和使命,也是助推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雙語教學的核心要求
1.師資遴選配備雙語教師個人須具備復合學歷背景和專業結構,如擁有“英語+旅游專業”、“英語+管理專業”、“英語+經濟專業”、“旅游專業+國外學歷教育”、“旅游專業+國外訪學教育”等知識背景的教師以及具有豐富的涉外管理和服務經驗的行業精英等人才等。能夠中英文結合講解原版專業知識,并能流暢地組織講解、討論、答疑等課堂教學活動,營造自然、輕松的課堂氣氛。從而順利地外文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并逐步培養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和英語學習的專業深度。2.學生素質基礎對于進行雙語授課的學生要求具備比較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比較廣闊的文化視野。同時,還應具有較好的英語閱讀、聽說能力和專業詞匯量基礎。而且,學生還應當具有良好的專業自學能力和英文信息理解能力。在課前,能夠初步預習和理解中文概念、術語和相關的基本知識。課后,能夠自主完成教師指定的中英文參考資料。善于搜集和積累跨文化的專業信息,可以進行初步的獨立分析和思考,最終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進行表達、交流、分享。3.原版教材選擇如何選擇合適的外文教材也是目前各高校在雙語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共同問題。多數院校主要采用計劃地引進和試用優秀的外語原版教材和經典教材的做法。原版教材涵蓋了西方的科學范式和人文情懷,有助于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但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旅游專業原版教材價格多處于600-1200元/本。學生單獨購買成本較高。因而,部分院校采用訂購國內旅游專家選編的英文教材、自編教材和講義的形式來解決。就近幾年雙語教學實踐和院校情況來看,條件成熟的院校可直接引入原版教材,輔以中文參考書目,供學生自選閱讀;而對于初次開課或尚處于試驗階段的學校可嘗試原版教材選編講義的方式。4.優化課程設置雙語教學課程設置應當根據課程性質和師資條件進行遴選,并對課程設置門類、教學計劃和學時安排進行充分的論證。通識教育課程一般不建議開設雙語教學。對于學習難度系數較高的課程也應當采用傳統的中文授課模式,如《旅游財務管理》、《旅游信息系統與技術》、《旅游項目管理》、《旅游統計學》等。而對于本身由西方發展起來的課程或具有國際化要求的課程,則應積極開設雙語教學,構建和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思維方式,如《接待業管理》、《酒店管理》、《餐飲管理》、《會展管理》、《旅游市場營銷學》等課程。在教學計劃安排上,前四個學期完成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教學,以語言教學和專業基礎知識教學為主。第五、六學期開設雙語教學課程。通過課程設置的優化和統籌,逐步實現從語言教學到雙語教學的自然、平穩過渡。5.創新教學模式多年雙語教學實踐表明,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是必然趨勢。外文教材或選編、全英文多媒體課件、中英文結合講授結合的方式收效較好。英文多媒體課件可以清晰而又明確將講義的總體思路和關鍵內容顯示出來,給學生創設直接接觸、理解、思考原版專業知識的平臺和條件。中英文結合講解進一步提升學生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在此基礎上,靈活使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式教學、自主閱讀與材料分析、學生獨立演講(講述)等多種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對雙語課程內容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水平及知識掌握程度。學習效果評價可以運用多樣化的考試形式,如閉卷、開卷、論文或報告等方式,平時成績考核應綜合學生自我講述、資料收集、報告撰寫的情況綜合評分。從而構建一個開放性、多樣化、科學性學習效果評價氛圍。
四、開展雙語教學的保障機制構建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世界城市;全球城市
中圖分類號:F299.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1-0051-04
二戰以后,特別是196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貿易的增加和新的國際勞動分工的逐步形成,以及跨國公司對各國經濟的不斷滲透,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加快。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管理、金融和服務業的全球化進程,從而使城市在全球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城市之間的經濟網絡開始主宰全球經濟命脈,并涌現出若干在空間權力上超越國家范圍、在全球經濟中發揮指揮和控制作用的世界性城市,一般稱之為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對世界城市的研究日益引起西方學術界的重視,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世界城市的概念、特征、功能、分類以及世界城市的形成機制、世界城市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1世界城市概念和內涵的研究
1966年,霍爾(P. Hall)最先對世界城市作出了較全面的解釋,即專指那些已對全世界或大多數國家發生經濟、政治、文化影響的國際第一流大都市,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主要的政治權力中心;國家的貿易中心;主要銀行所在地和國家金融中心;各類專業人才聚集的中心;信息匯集和傳播的地方;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當比例的富裕階層人口;娛樂業已成為重要的產業部門[1]。1986年,弗里德曼(J. Friedmann)系統地提出了“世界城市假說”。他認為世界城市是新的國際勞動分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產物,是全球經濟系統的中樞或組織節點,它集中了控制和指揮世界經濟的各種戰略性的功能。世界城市的判斷標準有2個:一是城市與世界經濟體系連接的形式和程度,即作為跨國公司總部區位的作用、國際剩余資本投資安全性、面向世界市場的商品生產者的重要性、作為意識形態中心的作用等;二是城市所控制資本的空間分配能力,如金融及市場控制的范圍是全球性的,還是國際區域性的,或是國家性的[2]。
美國著名學者S. Sassen(1991)將世界城市稱為全球城市,她認為全球城市就是那些能為跨國公司全球經濟運作和管理提供良好服務和通訊設施的地點,是跨國公司總部的聚集地。全球城市具有以下4個基本特征:(1)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經濟控制中心;(2)金融和特殊服務業的主要所在地;(3)包括創新生產在內的主導產業的生產場所;(4)作為產品和創新的市場[3]。
M. Castells(1996 )針對那些少數國家中能吸引和集中高層管理活動的特定區域而創造了節點城市概念,節點城市是全球經濟下的點,電信港的發展使得這些城市能夠跨越傳統的邊緣界線而進行交流和貿易。世界城市則是“那些在全球網絡中將高等級服務業的生產和消費中心與它們的輔社會聯結起來的地方”,“世界城市產生于公司網絡活動的關系以及以知識綜合體和經濟反射為基礎的城市之間的聯系之中”,“城市不是依靠它所擁有的東西而是通過流經它的東西來獲得和積累財富、控制和權力”[4]。與以前的靜止的世界城市概念不同,Castells賦予世界城市動態的和聯系的內涵,從而將世界城市理論向前推進一步。
2世界城市的特征和功能研究
世界城市的本質特征是擁有全球經濟控制能力,這種控制能力主要來源于聚集其中的跨國企業和跨國銀行總部。因此,金融中心、管理中心是世界城市最重要的經濟功能。金融中心構成了最高等級的世界城市體系,并以它們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為特征。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看做是世界城市概念的延伸,對國際金融中心的研究成為世界城市研究領域的一個特別分支。Reed在這方面做了開創性工作,1981年他收集了美國76個城市1900~1980年有關金融、經濟、文化、地理、政治方面的50多個指標進行多變量分析,勾勒出美國金融中心的等級體系和演變過程。1989年他又對全球金融中心體系進行研究,認為紐約、倫敦屬于全球性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巴黎、東京、蘇黎世屬于第二層次的國際性金融中心,布魯塞爾、芝加哥、多倫多、悉尼、圣保羅、新加坡、香港等屬于第三層次的區域性金融中心。之后, L. Budd & S. Whimster(1992)、Lee & Schmidt-Marwede(1993)、Drennan(1996)、 Meyer(1998 )等也研究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機制及分類。
Friedmann與Wolff(1982)認為世界城市的經濟從制造業向生產服務業和金融業快速轉移正是這些全球變化進程的空間表現,在世界城市中的許多地方性的問題總是可以理解為超國家的影響結果,特別是那些跨國界資本的快速流動[5]。Friedmann(1986)指出,盡管歷史背景、國家政策和文化因素在世界城市的形成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經濟變量是解釋不同等級世界城市對全球控制能力的決定因素,并認為世界城市的形成過程是“全球控制能力(global control capability)”的生產過程,而且這種控制能力的產生充分表現為少數關鍵部門的快速增長,包括企業總部、國際金融、全球交通和通訊、高級商務服務。
Sassen (1991)則對世界城市“生產服務綜合體”(producer services complex)進行系統研究,認為金融和生產服務業是特定生產過程的產品,并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獨立市場,已成為決定城市在全球經濟中競爭力強弱的新的重要因素,并且它體現為一種建立全球生產和服務交換空間過程之上的“控制能力”的生產,而全球城市就是生產這種控制能力的中心。薩森(1995)還指出,全球城市服務功能的發展會因為全球投資和貿易的迅速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對金融和特別服務業的強大需求而進一步壯大。隨著國際交易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體,政府在世界經濟事務中的管理和服務職能也會逐步為世界城市所替代[6]。
隨著信息革命的發展和信息社會的來臨,世界城市在信息網絡建設中更是領先一步,成為全球通訊網絡的主要結點,發揮著全球信息中心的功能和作用。Castells(1996)認為全球性城市支配著先進的通信網絡,在描述世界城市發展時他寫道:“巨型城市是連接各種全球網絡的連接點。互聯網不能掠過巨型城市:它依賴于坐落在這些中心里的電子通信與電子通信者(telecommunicators)”。Castells還指出,世界城市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個過程,一個把生產中心、消費中心、服務中心以及從這些中心的地方社會融入某個整體網絡中的過程。作為一種歷史趨勢,信息時代的全球支配和過程是以網絡組織起來的。新的通訊技術推動城市之間的國際連接,在全球信息網絡中世界城市充當著主要的節點,支配著互聯網的全球地理結構。S. Graham & S. Marvin(1996)也認為,全球城市在塑造浮現中的全球地理和遠程通訊基礎設施發展格局中有著關鍵性的影響,特別是全球城市的中央商務區在快速變化的通訊景觀中發揮主導作用。Malecki(2001)運用全球主要城市所擁有的骨干網絡帶寬與網絡數量等數據,從中發現全球范圍的網絡信息空間的分布傾向于世界城市。
此外,世界城市還具有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如Hall(1966)曾將政治要素作為區別世界城市與其他類型城市的重要基礎,他認為世界城市應是“主要的政治權利中心、國際最強勢政府和國際商貿等全球組織的所在地”。Friedmann(1995)也認為,“世界城市處于世界經濟和地域性的國家政府之間的結合部分”,因此,“被要求扮演雙重角色”。世界城市這一概念具有典型的經濟學語言痕跡,盡管這概念具有分析世界城市的能力,但掩蓋了城市生活其他重要特征,如歷史的、社會文化、管理、政治和環境等因素[7]。
3世界城市分類研究
1986年,弗里德曼采用7個指標: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國際性機構的集中度、商務服務部門的快速增長、重要制造業中心、主要的交通樞紐、人口規模,并按照核心國家和半邊緣國家對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城市進行分類。N. J. Thrift(1989)接受了弗里德曼的基本思想,但更強調服務功能的重要性,據此他選擇了公司總部數量和銀行總部數量2個指標界定世界城市,將世界城市分為三類:全球中心(紐約、倫敦、東京)、洲際中心(巴黎、新加坡、香港、洛杉磯)、區域中心(悉尼、芝加哥、達拉斯、邁阿密、檀香山、舊金山)。以研究大都市帶而著稱的美國學者戈特曼(1989)也提出了界定世界城市的三大指標,除了人口指標外,他認為“腦力密集型”產業是世界城市最重要的標志,同時他還注意到政府權力中心對世界城市形成的重要作用。在他列出的世界城市名單中,除了倫敦、巴黎、紐約、東京、莫斯科、蘭斯塔德、萊茵―魯爾區等以外,還包括北京、圣保羅、漢城、墨西哥等新興的世界城市。倫敦規劃咨詢委員會(The London Planning Advisory Committee,1991)在討論如何促進倫敦的可持續發展、維持其世界城市地位時,從基礎設施、財富創造能力、增加就業和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等4個方面對世界城市進行比較和分類[8]。Knox(1995)認為以功能分類的方法來界定世界城市可能更有效,于是他提出了世界城市的3個判別標準:(1)跨國商務活動,由入駐城市的世界500強企業數來衡量;(2)國際事務,由入駐城市的非政府組織和國際組織數來衡量;(3)文化集聚度,由該城市在國家中的首位度來體現[9]。D. Simon(1995)認為,世界城市就是全球化經濟社會活動在空間上的基點(basing point),世界城市的判別標準如下:第一,存在一個完整的金融和服務體系,以服務于國際機構、跨國公司、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等客戶;第二,發展成一個全球資本流、信息流和通訊流的集散地;第三,有高質量的生活環境,能夠吸引和挽留有專長的國際移民、技術人才、政府官員和外交官。Beaverstock J.V., Taylor P.J. 等(1999)則從會計業、廣告業、銀行業和法律服務業等高等級服務業方面入手對世界城市進行等級劃分。總之,各學者對第一層次世界城市的認識比較一致,即包括紐約、倫敦、東京或者加上巴黎,而對第二、第三層次世界城市的劃分分歧較大。
4世界城市形成機制研究
弗里德曼(1986)認為,世界城市形成的基本動力來自于新的國際勞動地域分工,在與世界經濟的融合過程中,所有城市均會重組其經濟結構和空間布局,從而使一些城市凸現為全球的關鍵城市。這些關鍵城市不再直接生產工業產品,而成為積累和擴散國際資本的基點,并通過復雜的全球城市體系成為整合全球生產和市場的指揮者和協調者,即世界城市。Friedmann(1995)進一步指出,世界城市是世界經濟體系的空間表達,而世界經濟體系是由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區域經濟系統所構成。經濟實力越雄厚的區域,其擁有的世界城市的等級就越高,反之就低。Sassen(1995)認為經濟活動的全球化大大增加了商務交易的復雜性,伴隨著最先進的通信技術在這些城市的集中,也造成企業命令與控制職能的集聚。全球城市的形成動力來自于兩股強大的經濟力量的結合:一是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生產活動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散,二是對這種生產活動的控制不斷地向大城市集中。但同時她也指出,世界城市只是一種分析框架,用以抓住世界城市的共性,而每一個世界城市的功能在相當程度上要透過濃厚的當地制度環境和法律、行政框架才得以形成和發展。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新的信息和通訊技術對城市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日益發達的全球通訊網絡在世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智能建筑、電信港、光纖以及其他關鍵技術,已成為正在浮現中的信息化城市的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這些電信設施的建設和擴張對一個城市未來的經濟增長以及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Moss,1987)。Lanvin(1993)認為信息已成為世界經濟新的戰略性資源,而電信系統則成為城市關鍵性的基礎設施,先進電信設施在少數世界城市的集中,為它們進一步的繁榮提供了保證。Batten(1993)也認為,未來世界城市的發展潛力將取決于以下幾方面:一是能否把所有有形的實體網絡(即基礎設施)的節點、密度和效率聯結到世界各地;二是能否在世界無形的
體系中,發揮人口、知識、資金、貨物和服務的全球換作用;三是有無創新性和適應性去不斷開發網絡中所固有的潛在協同作用,并起到超前示范導向作用。A. Leyshon & N. Thift(1997)的研究結論也表明,全球城市的發展和功能日益依賴于先進的遠程通訊網絡和服務,這樣的城市在地理空間的小部分集中了絕大部分經濟部門和跨國活動的通訊最密集的要素。通過提供多樣化的交易方式(面對面的或通過電子郵件),而不是簡單地替代,遠程通訊網絡加速了社會經濟要素的集聚性增長,從而促進了世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美國著名學者M. Castells把當代信息經濟歸納為由“流的空間”(space of flow)組成的網絡型社會,而世界城市網絡就是其中的網絡之一。Castells于1989年首次提出了信息城市的概念,并從信息流動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城市形成的力量基礎,構造了所謂的“發展的信息模式”(information mode of development)。他認為,信息技術使得地理摩擦為零,世界經濟將由“地方的空間”(space of place)轉變為“流的空間”。信息經濟的流具有獨特的網絡結構特征,通過建立全球性的具有“瞬時”通達性的網絡,就可以消除國家疆域的壁壘,這種情形充分表現在以通訊聯系為基礎的世界資本市場交易之中。如何獲得信息空間的進入權和對信息空間主要節點的控制權,就是在國際資本積累博弈中取得最終勝利并成為世界城市的關鍵之所在。
5世界城市網絡研究
世界城市存在著一個客觀的全球性網絡,它較少受政治勢力控制,以資本流動、信息傳遞、商品交換、生產分工和合作為主要溝通紐帶。但迄今為止,對世界城市的研究多集中于對單個城市的評價或幾個城市的比較分析,對世界城市的形成研究較多,而對世界城市之間的聯系和世界城市網絡的形成了解甚少,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連續、完整、具有可比性的數據資料。Short & Kim(1996)等從電信容量方面對世界城市網絡進行探討。Lee& Chen (1994)、Smith & Timberlake(1995)、Keeling (1995)、Rimmer (1998)等曾采用國際航班旅客資料來研究世界城市網絡之間的聯系。Beaverstock等(2000)采用高級生產服務公司的辦公區位來分析世界城市之間的聯系,著重探討了倫敦與其他世界城市之間的聯系強度。最近,P. J. Taylor(2001), P. J. Taylor, D. R. F. Walker, G. Catalano(2002)對世界城市網絡進行了一系列研究。Taylor等把世界城市看做是彼此連接的網絡體系中的“全球服務中心”,世界城市網絡的構建內容是全球服務公司辦公點內以及辦公點之間的那種很少面對面的接觸,通過辦公點間的各種信息、觀念、知識和教育等彼此連接在一起。因此,世界城市網絡可以解釋成全球服務公司辦公點以及它們之間產生的各種“流動”的混合體。據此,Taylor等從容納力、支配指揮力和通道等三大方面和7個不同側面(世界城市連接、國際金融連接、支配中心、全球指揮中心、地區指揮中心、高連接通道、新興市場通道)對世界城市網絡作用力進行了測定[10]。
6結論與啟示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越國界的物流、人流、資本流和信息流的加速運動,形成了全球規模的經濟系統。經濟全球化導致了世界城市的形成,而世界城市又依靠其強大的經濟輻射和擴散能力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之際,全球化的勢頭有增無減,全球化正向廣度和深度推進。盡管全球化的未來前景尚未定論,但對大城市來說,全球化無疑是新的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全球范圍內的大城市將被重新挑選排隊,它們將在形成中的世界城市體系中確定自己的位置。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極化作用將加劇,少數大城市將代表各自的國家和地區參與全球分工和競爭。世界城市占據全球城體系金字塔的最頂端,是全球經濟的指揮和決策中心。西方學者對世界城市的概念、判別標準、形成機制和發展趨勢的研究都處于探索之中。盡管學者們在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差異,但世界城市的基本內涵還是比較清楚的,即指那些在全球或世界某一大區范圍內起到經濟、政治、文化和信息樞紐作用,并具有高度現代化的基礎設施與國際服務功能,集中了世界主要的跨國公司與金融機構,是具有全球意義戰略資源的聚集和配置中心。世界城市按照其經濟能級和影響范圍的大小,可分為全球性世界城市和區域性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的形成是長期競爭的結果,世界城市格局處于不斷演變之中,如戰后東京、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證。中國在加入WTO后,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對世界城市的研究將日益引起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重視。在實踐上,中國建設世界城市的進程已經開始,應該遵循世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循序漸進,選擇少數條件較好的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積極創造條件,加快與全球經濟接軌的步伐,并提升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其向世界城市邁進。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070421145);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7EYB028)。
參考文獻:
[1]Hall P. The world cities[M]. London: Heinemann, 1966.
[2] Friedmann J.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J].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6, 17: 69~83.
[3]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4] Castells M.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M]. Oxford: Blackwell. 1996.
[5] Friedmann J & Wolff G. 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82,3:309~344.
[6] Sassen S. On concentration and centrality in the global city[A]. In: Knox P L & Taylor P J.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63~78.
[7] Friedmann J. Where we stand: a decade of world city research[A]. Knox P L. & Taylor P J.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1~47.
[8] The London Planning Advisory Committee. London: World City, 1991
[9] Knox P J.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A]. In: Knox P L & Taylor P J.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3~20.
[10] Taylor P. J., Walker D. R. F., Catalano G. etc. Diversity and power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Cities, 2002, 19(4), 231~241.
服務外包 信息技術服務外包 雙語教學
一、引文
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價值鏈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礎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業務和基于IT的業務流程剝離出來后,外包給企業外部專業服務提供商來完成以降低成本并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經濟活動。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服務外包業的飛速發展影響了全球產業的布局,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作為信息產業的核心的信息和軟件服務業,具有低能耗、高就業、無污染的特征。近年來,中國政府對于信息和軟件服務業進行了大力的培育和扶持,信息技術外包(ITO)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所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提高。據統計,全球的服務外包業務主要來自歐美國家,其中美國占全球業務總量的40%,歐洲占30%。對于這種背景下的高職教育而言,為信息技術外包培養英語應用能力較強的實用型人才的任務十分迫切。
二、信息技術外包雙語教學現狀
當前,國內高職院校計算機類課程的教學任務主要由擅長軟件開發的教師以中文為教學語言開展課堂理論教學和實驗實訓,很少采用外語教學手段。這種現狀是與產業對人才外語技能日益提高的需求相背離的。2005年,麥肯錫的調研數據顯示,能勝任國際性工作環境的中國大學的工科畢業生不足畢業生總量的10%,而國際上的平均比率是20%。可以推斷,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外語課程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評價手段導致了畢業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薄弱的結果。有鑒于此,很多高職院校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了雙語教學的實踐,旨在同時培養學生信息技術和英語應用兩方面的能力。要使得面向服務外包的信息技術類課程雙語教學的效果最優化,必須建立并不斷完善其教學模式,在教材選擇、教學及實訓內容、師資配置等多個方面進行探索。
三、信息技術外包課程雙語教學的動因分析
英語作為國際通行語言,在計算機科學技術誕生之初就與其緊密聯系。信息技術的理論和實踐發源于英語的語言環境,其專門術語、技術描述、編程語言等都是用英語表達或基于英語發展而來的。信息技術領域的技術和應用的發展日新月異,從業人員要想時刻保持在技術前沿,必須有良好的英語應用能力作為保障。
另外,國際信息技術外包對于技術和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隨著全球范圍分工合作的進一步加深,來自歐美國家的信息技術外包業務的發包方按照價值最大化的原則,把制造、研發、銷售、客服等業務分包到人力成本低、人力資源質優量大的地區。英語自然的成為信息交流的最首要的語種。可以說,英語是我國開展離岸服務外包的最重要的語言工具,是絕大部分歐美外包業務的工作語言。
對于以信息技術服務外包行業為就業目標的高職學生而言,只有在加強自己的英語技能和跨文化交際素養的學習與提高,才能有效的開展信息技術專業知識的學習。在從事相關領域工作時,方可具備閱讀技術文獻及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的能力。中英文雙語教學的開展,可以提高學生用英語邏輯思考問題的能力和進一步自我學習的能力。
四、雙語教學的目標、問題和對策
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2010年對我國的最具影響的軟件外包企業文思、博彥、軟通、海輝等的調研數據顯示:在員工招聘中,因軟性技能不合格的應聘者為10%,因技術能力不合格的應聘者為20%,而因為外語不合格的人員占到了60%。這充分說明了外語技能對于信息技術外包行業的重要性和當前我國外語教學存在的嚴重問題。
可見,高職信息技術外包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面向服務外包的專門用途英語(ESP)的教學,首要的問題是要科學的確定雙語教學的目標:(1)學生能理解英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學生能就普通的問題進行口頭交流;(3)學生能讀懂一般的技術資料、項目規范等,借助工具書基本讀懂專業技術文獻。
要構建好雙語教學的課程體系,保證教學的效果,應認真解決以下的一些問題:
1.教材的選擇要注重直觀性、實用性和時效性。國外的原版英文教材種類繁多,有些雖被國外廣泛采用,卻未必適合國內的教學模式。而國內作者編著的英文教材往往在語言方面有所不足。應盡可能選取語言表述簡潔,配有圖解和注釋的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
2.根據學生特點配置師資。對于計算機類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和雙語教學而言,如何安排教師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矛盾:專業能力強而語言能力偏弱的專業教師和精通語言而專業知識欠缺的英語教師各有利弊。所以,必須在全面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課程特點的前提下配置師資,可采用由兩類的教師分階段授課或聯合授課的手段。
3.加強教學研討和教師進修。計算機類課程的雙語教學是一個系統體系,涉及到專業和語言兩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外語能力是雙語教學的重要保證,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和外語教師加強教研,可進行聯合備課,從而確保教學的順利開展。此外,要創造條件幫助教師走出去,到外包企業進行學習進修,不斷的積累最新的業界知識,提高業務水平。
4.克服學生的學習倦怠,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差,在雙語教學的學習中存在較大的阻力,容易發生依賴中文翻譯且抵觸英文原文的情況。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必須依據教育規律有意識的進行引導,可通過多媒體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實訓方面提高趣味性、精心安排課堂討論等。此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系統的安排課內外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樹立主動學習的習慣,幫助學生課外下載和閱讀英文文獻,提高課外作業的質量。
五、結語
信息技術服務外包導向的雙語教學開創了一種有效提高高職學生的專業和語言素養的新型模式。然而,當前相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仍處于摸索階段,只有在實踐中大膽地進行改革,不斷積累經驗,才能更有效地為信息技術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王小順.我國發展離岸服務外包的不利因素與對策[J].北方經濟,2011,(23).
[2]張宏巖.試論中國服務外包行業英語瓶頸的解決之道[J].ChinaSourcing?中文版,2011,(8).
[3]廖志斌,守秋蓮.高校計算機雙語教學改革之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