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課程的學科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育;倫理
中圖分類號:G40-05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1)16-0011-02
一、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學本質
從倫理學的基本矛盾“善與惡”出發,我們可以進一步探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的矛盾。其實,不論課程改革的“善與惡”如何體現,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造就完整的學生而服務的,而造就完整學生則需要以和諧的社會背景為基礎,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構建更和諧的社會,進一步促進處于這個社會中的人的更加全面的發展。因此,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學本質是“為了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而出現的善與惡”,而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目的則是解決善與惡的矛盾,更好的促進學生通過體育新課程的學習而成為和諧的人。
二、為何: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原因
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只是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學層面的籠統原因,但為何要這樣,其精確的原因又是什么,則需要我們探究。
1.體育課程改革的推行是為了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在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一切領域體現和促進公平與正義。在基礎教育領域,要保障和促進公平、正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樹立科學的課程改革觀,將公平與正義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取向,將促進、滿足每一個青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需要作為課程改革的基本價值支撐點。但在體育新課程推行之前,反觀我們的體育課堂教學,體育教師始終把持著整個體育課堂,他們的唯一任務就是將各種運動項目高深的運動技能毫無差錯的傳授給學生,而且學生還必須要老老實實的接受,不允許有任何的花樣與創新。在這樣沒有區別的教學背景下,且不說不同基礎的學生接受相同難度的運動技能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學生除了運動技能的學習而其它接觸很少也是一種不公平,這種不公平會對學生自身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也會將他們培養成不知道什么叫做公平和正義的所謂的人才,那么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還從何談起呢?
因此,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現狀,而體育新課程則要求教師將運動技能當做是體育學習的載體,但絕不是體育學習的最終目的,學生除了學習運動技能之外,還必須要關注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還必須要注重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得他們成長于一個公平正義的體育學習環境之中。
2.體育課程改革的推行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公平正義的目的是為構建和諧社會做準備,而構建和諧社會則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將公平、正義要貫穿于課程改革的全過程,而且要在課程改革的結果中加以體現,作到“課程改革為人人,人人共享課程改革的成果”,課程改革不僅應當增進人民的福祉,而且要努力縮小客觀存在的社會差距,保障不同族群、階層的人群能夠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實現共同繁榮和發展,從而擴大社會民主和平等,保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從體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們就可以看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顛覆了傳統“體質健康”的單維健康觀,形成了“三維健康觀”,而三維就意味著更加全面充實,旨在從里到外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另外,“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提出,更是旗幟鮮明的提出了要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所作為。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部分師生的誤解,比如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部分體育教師認為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將學生始終放在首位,任何事情都以滿足學生為主,但這顯然是不對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應該也是有所選擇性的,不能盲目的遷就學生,而應該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客觀的分析存在的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
三、何為: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實踐
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要求每一個學生通過體育學習而獲得參與公共生活、相互尊敬和明智判斷的美德,使他們成為社會體系的合作者、社會正義原則的遵守者以及優良美德的踐行者,成為和諧、自由社會的建設者和幸福人生的創造者,從而很好的規避那些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這畢竟還只是一種理想的層面,如何實現這種理想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從倫理層面探索實踐途徑。
1.進一步強化政府對落后地區體育教學的支持力度。平衡是社會和諧的根本訴求,只有通過平衡才能抑制兩極分化,才能達到共同前進的目的。但是,教育發展不平衡是我國教育的基本國情,長期以來,由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滯后,基礎教育辦學條件落后,辦學質量較低,這不僅長期困擾和制約著這些地區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阻礙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在體育教學領域,不平衡現象非常之嚴重。比如,在江浙滬等發達地區,學校的條件堪稱豪華一流,但在西部邊遠地區,很多學校不僅基本的籃球、排球、足球等體育器材沒有,就連正規的體育教師也都沒有,很多體育教師都是由其它學科的教師來兼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體育課能夠開展得好嗎?學生的體質能不下降嗎?因此,我們的政府應該要大力支持這些落后地區的基礎教育體育教學,積極籌措資金解決經費問題,向這些地區派遣優秀教師支教,等等,努力提高落后地區體育教學的基本條件,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2.關注課程改革發展的不平衡并努力解決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和各自的發展需要關照不周,在制定課程政策時,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發達地區學校、城市學校和重點學校為依據與標準,缺乏對民族地區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注。其結果是,基礎教育課程一方面不能很好地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也無法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比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自2001年頒布以來,已經推行了十年的時間。在推行的過程中,無論是主管體育的政府行政官員,還是從事理論研究的高校體育專家,還是從事基層體育教學研究的教研員和一線體育教師,都對課程標準對不同地區的非適應性本身提出了很多問題,希望國家能夠盡快修訂課程標準來解決這些問題。但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體育新課程標準制定組在修訂課程標準方面似乎沒有任何的動作,而且面對這些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沒有發表任何導向性的意見。很顯然,這種沉默的態度毫無裨益,只會傷害廣大關心基礎體育教育工作者那顆熱情的心。因此,我們要努力關注不平衡發展并相反設法去解決。
3.促進體育課堂教學的公平開展。無論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多么繁榮,但其最終落腳點還在于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否則一切都是徒勞。在體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是課程實施的核心實踐者,課程改革能否成功,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實踐?;A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要承擔服務和諧社會構建的使命,教師在課程實施方面就必須保障“課堂公平”,實現學生的“整體發展”。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必須樹立“全納”的觀念,平等、公正地對待、信任、評價每一個學生,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的開發,生命價值得到展現,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四、結束語
從倫理學的視角審視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進而探析體育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倫理本質,是體育新課程健康順利發展的內在要求。倫理責任與義務是藏于體育教師內心的一種潛意識,我們只有充分激發廣大體育教師的這種潛意識,才能為通過體育新課程的開展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目的奠定良好的基礎,也才能為青少年學生的體育學習和全面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楊萬銘
參考文獻:
[1]高嶸,張建華,毛振明.對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問題的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74-78.
[2]李忠堂,閻智力.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60年回顧[J].體育學刊,2010,17(12):52-56.
關鍵詞: 初中數學 課題學習 校本課程
1.引言
對于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來講,《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將其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四個部分。對于“實踐與綜合應用”部分,強調以“課題學習”的方式進行?!冻踔袛祵W課程標準》指出:“在本學段中,學生將探討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發展應用數學知識解決難題的意思和能力;同時,進一步加深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認識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標準》的這一要求體現了初中數學教學中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要求,同時“課題學習”也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一條具有實踐性和探索性的道路。為了更好地進行“課題學習”,基于通行的數學教材構建切合學?,F有資源和實際發展,符合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校本課程就顯得十分必要。
2.“課題學習”校本課程開展的價值
初中階段,一些教師和學生是為了課程而教學和學習,因此,一些課堂從根本上看是十分無序的、零散的,開設校本教材能夠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使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校本課程,能夠完成“課題學習”領域的任務,這標志著教師在教學方式和學生在學習方式上會有較大程度的轉變。
2.1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數學課題學習,強化了“問題”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強調了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種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來講是十分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有利于學生轉變原有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把握數學的本質,從而為逐步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奠定基礎。例如在初中數學中,“皮克定理”是引導學生認識多邊形的面積S同邊上的格點L和內部格點N之間的數量關系。為了讓學生對“皮克定理”的公式S=1/2L+N-1的公式由來和如何運用公式有更深刻理解,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解決問題的探究性方式進行??梢酝ㄟ^最簡單的三角形讓學生發現S、L和N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不斷調動原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還能夠主動通過查找工具書等方式增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動力。這種符合本校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校本課程的開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轉變原有的被動的學習方式。
2.2實現學生、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一直被放置在無可爭論的絕對位置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素質教育一直在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功能的發揮,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應該逐步認識到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有意識地轉變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地位,成為課堂主體,使學習的能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為了使學生懂得“皮克定理”的由來與推導過程,對“皮克定理”做進一步的發現和驗證,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數學實驗的方式進行。在設計實驗中,教師可以設定實驗的目的,如“1.通過畫圖、列表、分析數據、尋找規律,發現并驗證皮克定理;2.通過動手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體驗‘在解決多變量問題中采用變量控制法’的科學思維方法。”在這一實驗目的下,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幾何畫板不斷尋找思考問題的著眼點,從而在掌握研究問題方法的同時領悟數學思想。通過不斷地假設和推理,就能夠根據規律發現S、N、L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在數學實驗過程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學生需要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得到問題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師生角色不斷發生轉變,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是實現校本課程目標的一個必要過程。
3.開展“課題學習”校本課程的途徑
3.1立足課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課題學習”。
從目前的學校教育來看,課堂仍舊是教與學的主要陣地,因此,我們要立足課堂,不斷深入挖掘教材,開展符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課堂學習”校本課程。“課題學習”是一種強調對問題不斷探究的研究性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為增加課堂教學的研究成分需要基于學生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一個立體、生動、內容更加豐厚的對象,從而在研究對象的過程中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
3.2引導學生在體驗生活的實踐中開展“課題學習”。
“人們的學習活動有三種形式:一是接受學習;二是發現學習;三是體驗學習”?!罢n題學習”可以看做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形式,“人們在時間活動中,在情感行為的支配下,通過反復觀察、常識,最終構建新的知識的過程,追求的是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認知的積累和創新”。因此,在初中數學校本課程建構中,在“課題學習”中不斷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讓學生能夠發現數學知識的實用之處,從而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機會。
4.結語
建構以“課題學習”為基礎的初中數學校本課程能夠使學校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促進學校從封閉走向開放,使課堂、學校、學生和教師等因素更好地結合,使教育教學呈現出新的生命活力。此外,通過“課題學習”合理安排數學課題學習,能夠使學生改進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更新數學思想。
參考文獻:
[1]郭立昌,范永利.初中數學探究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及教學設計[J].2001,(1).
一、多媒體技術與初中數學新課程學習方式的整合
新課程改革的根本標志,就是要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極力倡導基于合作的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實踐的學習、基于探究的學習、基于個性的學習等等,在推廣應用這些新的學習方式過程中,多媒體技術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F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學校傳授的知識極其有限,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數學知識能在將來工作中直接應用的微乎其微,起作用的只是教師傳授的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因此,學校的數學教學應該教會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使他們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F代教學技術進課堂,強有力地沖擊了傳統的數學教學。許多教師在努力嘗試,多種軟件被應用于公開課、示范課、研究課,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發揮了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墒?,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盡管這些現代化技術的作用很大,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但它們還仍然只是老師手中的工具,而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武器。如何使計算機技術成為學生手中的利器,成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索解決問題時的工具,才是我們研究的目的。
二、多媒體技術與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方法的整合
教學方法是聯結教師與學生的重要紐帶。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把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機地聯系起來,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關鍵。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促進樂學
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體驗相聯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由有趣 ——樂趣——興趣逐級發展。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顯然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多獲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學生大多活潑、好動,喜歡多變、寬松的教學環境。靜態的文字、課本及教師的口語則滿足不了學生比較活躍的心理需求,他們在安靜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認為老師是演員,自己是觀眾,是旁觀者。因此,思想容易開小差,使教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教學媒體通過聲、像、動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其新穎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符合其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不斷地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增強了學習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睂W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將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會克服一切困難,充滿信心的學習數學,學好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釋疑解惑,減緩難度,突破難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爆F代教學觀認為,課堂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再回到“無疑”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見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質疑中顯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初中數學“軌跡”一節內容比較抽象,它要求學生在無形的空間建立有形的概念,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讓學生通過想象,死記規律,要完成這一知識的遷移,難度很大。
三、多媒體技術與初中數學新課程創新教育的整合
(一)強化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教育首先應從培養創新意識入手
多媒體技術可以從“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方面建立和諧互動的學習氛圍,拓寬學習,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動腦思維和動手操作的時空領域,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所提供的生動、直觀的學習材料,激發學生的聯想,喚醒學生長期記憶中的有關知識。經驗或表象,去同化新知識,促進其豐富的想象力,形成眼、手、腦等多種感官協同工作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習注意力、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形成。
(二)強化創新思維的培養
“基礎”課;體驗式教學;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基金項目】2009年吉首大學重點校級教改項目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全國高校普遍開設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引導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制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法制觀,自覺塑造和諧的人格,成長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四有”公民。在“基礎”課的教學中,接受式學習增加的只是學習者的關于對道德的認識,而其道德情感的獲得則需要通過體驗的方式來培養。為提高高?!盎A”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應充分重視和發揮體驗式教學的作用。本文結合“基礎”課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從學生的學習態度、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多方面探討該課程體驗式教學過程中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以考促教,以考促學,通過科學的考核評定方式來增強“基礎”課的教學吸引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1.體驗式教學的內涵及特征
體驗式教學的內涵。體驗就是個體親身經歷、自主驗證周圍事件,并對外界信息產生自主意識的過程。體驗具有過程性、親歷性和不可傳授性,是一種充滿著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它對人的心靈會產生一種滋養的作用,我們的自信、自卑、樂觀、悲觀、友善和敵視等,都是從體驗而來的。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生理特點及其經歷等創設教學情景或教學活動,通過學生在教學情景或教學活動中的積極體驗和感悟,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和經驗,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自己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實現提升其情商、使其建立起信念或發展其心智,并最終使之達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教學效果或教學目標。
體驗式教學的特征。體驗式教學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的激發,從學生自身的經歷,從內心的情感積累和先在的感受出發去體驗和揭示生命的意蘊,生成一種新的內在情感的生成,得到對生命的深情感悟。體驗的產生離不開情感,而通過體驗又能生發更深厚、更具意義的情感,這種情感的升華。
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通過為學生創設一種能使之達到身臨其境或心臨其境效果的情境或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通過體驗和內省來實現教育的目的,有效地促進學生將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轉化,達到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引導、自我成長的目的。
體驗式教學尊重學生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在平等博愛的基礎上尊重每一個個體的人格,尊重個體的需要,激發個體生命的潛能,促進每個生命體的自由發展,使每個學生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讓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身生命成長的歷程。
2.高?!盎A”課實施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
符合道德教育的特殊規律。道德主要是通過內化為人們的觀念、情感等,激發與喚起人的內心良知和榮譽,端正人的行為選擇的動機來達成的。道德教育過程是社會道德轉變為個體品德的過程,而社會要求要對受教育者發揮影響必須經過受教育者個體的內化過程,是受教育者“知、情、信、意、行”的漸進過程,這是道德教育不同于智育、體育等其他各育的一條特殊規律。實施體驗式教學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通過生動活潑的道德實踐活動、模擬現實的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影響,獨立思考、體驗與感悟,提高道德批判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從而達到正確的道德自主建構。
由“基礎”課課程性質決定的?!盎A”課是、教育部實施“05方案”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干課程之一,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知和行的統一,在傳授法律知識和道德知識的同時,更重視實踐和行為,重視“規范”向實踐的轉化,具有突出的自我踐行性和自我修養性。這種突出的自我踐行性和自我修養性,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和主體參與,情感體驗和內心感悟才能得到詮釋和表達,喚醒、激發出學生的靈性和個性,促使學生把道德知識消化為自身的道德營養,最終讓道德走向自覺。體驗式教學是適合“基礎”課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
深化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基于學生主體的參與和經歷,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從而獲得政治知識、提升道德情感、進行道德實踐的過程。體驗式教學重在倡導大學生的主體參與,融入課堂,融入生活,融入社會,通過各種實實在在的體驗,實現認知和行為的統一。體驗式教學重視情意過程與認知過程的統一,充分發揮體驗在認識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學生的情感、領悟,并使學員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華,真正做到情知合一,和諧發展,最終構建屬于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精神素養,促成“教化”與“內化”、“知”與“行”的統一。總之,“基礎”課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是鞏固課堂理論教學最切實有效的途徑。
3.基于體驗式教學的高?!盎A”課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
摘要:本文介紹了我院通過對國內外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調研與分析,提出的基于“兩段教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新體系與課程體系建設的原則,以及此模式用于實踐教學中的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建設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國外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調研與分析
課題組對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部分重點大學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包括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實驗教學、實驗室管理等幾個方面,并通過選修幾門課程了解其教學全過程,表1總結了國外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特點。
由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大學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一方面重視的是應用型課程的開設,這也符合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并且設置了寬口徑的入門基礎課;另一方面課程的設置也突出了對軟件和硬件類課程的開設,這可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需求以及各自的興趣選修相應的課程。更靈活的一點是,學生可以與老師商定開設自己所需的個性化的課程。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不但注重對專業知識的拓寬和學生能力的培養,還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以及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的能力培養。在這一點上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的。
2國內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調研與分析(以北京交通大學為例)
表2分析了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物流研究院、建筑與藝術系等11個院的囊括文理科專業的關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面的情況,目的一方面是分析學生所學專業對計算機技術有什么需求,另一方面是分析學生在科研方面所遇到的計算機障礙到底是什么。
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需求會因所學專業的不同而需要學習不同的課程,當然這里最大的區別主要是理工類與文科類專業的差別。同時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也因人而異,本科高年級的學生遇到的計算機障礙主要是對辦公軟件的精通使用、編程技術的使用以及專業軟件的使用等,所以我們新建立的課程體系不但要滿足學生的計算機基礎使用的需求,更要將計算機的使用與相關的專業結合起來。
3基于“兩段教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體系框架
通過以上對國內外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分析,我們提出了基于“兩段教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框架。所謂“兩段教學”即某一項目或方案的實施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建立符合厚基礎的通識教育的公共基礎系列的核心課程,目標是為學生的今后學習和應用奠定一個較為寬泛的基礎,同時也滿足某些專業課的需求;第二階段是建立輔助寬口徑專業教育的應用延伸系列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將本學科與計算機科學相融合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此課程體系的提出對人才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不但使計算機基礎更多地融入到其他學科和專業課的教學中,而且使得各專業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和要求,真正地從原來的重“補基礎、講知識”轉向重“新起點、創新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有利于實現學校“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公共體系的建立。
4新課程體系建設原則
(1) 建設滿足多層次多規格人才培養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
我們以“重組基礎、綜合交叉、分類分層”為原則,構建新課程與課程內容。建設規劃如表3所示。
對于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比如我校開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主要是面向本科非計算機專業的大一剛入學的學生開設的,其目的是補缺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讓學生掌握最基礎的計算機知識及具備最基本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對于程序設計基礎系列課程,我?,F在開設的主要是“C語言程序設計、Java語言設計設計”等,主要是面向理工科開設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一門編程語言,便于其后續相關計算機課程的學習或者是相關項目的參與和研究。
對于輔助寬口徑專業教育的應用延伸系類課程,比如我校面向工科院校高年級本科生開設的“嵌入式系統設計與應用”,課程目標就是理解嵌入式系統基本知識,學習嵌入式系統的一般設計及實現方法,以及掌握嵌入式系統的原理性應用。但更重要的目的是為學生后續進行計算機方面的學習與相關研究奠定相應的基礎。
(2) 構建數字化教學實驗平臺
為更好地實施“兩段教學”,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理論課程的學習與理解,進一步強化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需加強實驗室教學功能,構建數字化教學實驗平臺,全面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如表4所示。
我校已開發了基于XML的“數字媒體資源應用系統”,資源類型包括圖片、文本、動畫、視頻等教學資源,課程已經包括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等,后續會加入其他相應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這樣不但方便學生查閱關于計算機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可以基于此系統進行教學教案的編寫,方便了教學的組織與設計。
(3) 教材系列建設
針對提出的課程體系的建設以及基于其所做的研究與實踐,組織編寫與其相關的系列教材,尤其通識教育中的公共基礎系列核心課程教材的建設。課題組已經編寫了《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計算機基礎學習與實驗指導》、《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等相關教材。有些教材已被列為“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
5結果分析
課題組抽取了我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情況以及實驗室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我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及實驗室的使用情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極少部分同學對此不滿意。
參考文獻
[1] 高等教育質量工程[N]. 中國教育報,2007-1-26.
[2] 曹青. 國內外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J]. 高等建筑教育,2003,(6):68-80.
[3] 吳寧. 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部分問題探討[J]. 中國大學教育,2007,(8):43-45.
【關鍵詞】Dreamweaver網頁制作;理實一體化;高職;教學方法
近年來,各高職高專院校計算機專業紛紛開設了與網頁制作相關的課程,“Dreamweaver網頁制作”就是網頁制作教學體系中必修基礎課程之一?!癉reamweaver 網頁制作”是一門技術與藝術相結合,且實踐性極強的實用型課程。因此要求教師在傳授網頁制作相關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
理實一體化教學就是將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在職業教育中,它表現為將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踐以及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融為一體,在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練”,突出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Dreamweaver 網頁制作這門課程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知識點多而碎,易學易忘。即使在課堂上老師把知識點講得很細,學生當時感覺也學會了,但由于惰性或者沒有既定目標,隨著知識體系的擴大,如同猴子掰玉米一樣邊學邊扔,等到期末檢驗學習效果時,就出現操作生澀艱難甚至不會操作的情況,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為解決此類問題,本人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淺談網頁設計課程在理實一體化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關鍵環節。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去學習理論知識和掌握操作技能。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初,為學生提供一些有特色、有代表性的網站讓學生自己去欣賞,學生通過“切身感受”,引發探索欲望,進而產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從“網站是如何建立的”、“網頁是如何設計的”等問題入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之后就可以以“完成一個網站的完整建設”為課題布置本門課程的任務。教師布置任務時,應把握好三個原則:一是化整為零,根據知識點要求將任務細化成幾個大任務。然后再將這些大任務再一步細化成一些小任務,即網頁的各個分部分。二是由易到難,網站的完整建設要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小任務做起,要緊密圍繞大任務一個個地完成,不能貪多圖快,操之過急。三是興趣引導,教師設計的任務最好能夠把網頁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引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引導他們自覺積極地完成任務。
其次,理實一體化教學強調空間和時間的同一性, 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是教學場地的一體化。在一體化教室中,把前后的知識點連貫起來加以練習, 并給學生安排綜合性的實訓項目,強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根據課程教學進度安排,要求學生分階段逐步完成網站設計。教師在第二次課上給學生布置操作任務時要求學生自選主題,獨立設計并制作一個能的、規模在十五個頁面左右的靜態網站。然后將這一任務分解為網站策劃和準備素材;創建并組織站點的機構;創建一個主頁和其它圖文多媒體混排的頁面;至少各創建一個使用表格布局、表格和層三種布局方法布局的頁面;至少各創建出一個使用框架和模板布局技術頁面;在已有網頁或新網頁中添加具有特殊動態效果的靜態網頁;完善網站功能創建各頁面之間的超鏈接,并于因特網等七個階段。最后,讓學生對整個網頁設計進行綜合調整,達到風格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提高網站設計能力的目的。
再次,雖然理實一體化教學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參與者,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更重要的應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由于我們的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對理論毫無興趣,因此,在理實一體化課堂中學生往往只注重操作,忽略理論。操作結束后學生就認為完成任務了,而不去思考操作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整個操作的過程都非常盲目。鑒于上述情況,教師應在課程之初就讓學生明白本次課的目的,要結合課堂內容設置一些疑問,以提高學生的操作興趣,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去進行操作。
最后,根據“Dreamweaver網頁制作”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特點,應采取期末理論考試與“作品”考核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考核評價?!白髌贰笨己苏伎偝煽兊?0%,具體內容為要求全班學生每人制作一個包含多個靜態網頁的小型網站,網站的主題和網頁內容自定,但應盡可能多地涵蓋課程中已學的各個知識點或技術點。采用“作品”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學好網頁制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還能達到考查學生對靜態網頁制作技術的實際掌握程度的目的。
理實一體化教學通過以學習任務為依托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置身于真實或模擬的工作世界中,整個過程要盡可能由學生自己獨立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實施、檢查和評估,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把握那些物化在工作過程中和產品中的訣竅、手藝、技巧等。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將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為成功構建網頁設計技能訓練體系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志東.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實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6):202-203.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教版;工具性;人文性;課堂教學
自從2004年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奮斗在一線的初中語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從多角度去解讀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初中語文比以往更重視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工具性側重于學生在和人交往中的交際功能,教會學生如何斟酌語句,在不同的場合運用合適的語言處理事情。人文性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筆者在本文就新課程標準在新教材中的實施淺談自己的看法。
一、重視課堂教學的語文味
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能簡單地從教學內容的本位出發,而應該重視學生語感的教學。著重落實語文教學中語言能力的培養,并且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能感受到真正的語文味,而不是枯燥無味的教學過程。為了實現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具有“語文味”,應該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使語文課堂凈化。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彼哉f,要想使語文課堂凈化,教出“語文味”,必須從‘語’入手。也就是說,在引導學生在語感實踐中感受到語文的“言語”味,除了要獲取文章所講述的內容之外,關鍵是從語言的角度去品味語句,分析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句,而不是作者寫了什么內容。只在這樣,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栋踩摹返慕虒W中,我并沒有局限于作者寫了些什么內容,可是教會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關鍵詞句來描繪安塞腰鼓的,如何將情感用恰當的言語表現出來的,如何將黃土高原上男兒的激情淋漓盡致的宣泄出來,如何組織文章的結構等。例如:讀了這篇文章之后,為什么會有閱讀的沖動勁及呢?作者為什么在本文當中安排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呢?“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边@個句子好在哪里呢?你從中學到了哪些寫作方法呢?作者在寫空氣、陽光及世界時,為什么要使用“冰冷―燥熱”、“恬靜―飛濺”、“困倦―亢奮”這一系列的反義詞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所以說,具有“語文味”的課堂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分析來理解語言內容,品味語言的特點,從而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使語文教學工具性特點落實到實處。
2、使語文課堂情感化。為了使語文課堂具有“語文味”,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教學。情感摻雜進去了,才能使人文性得到體現。教學情感化其實就是教師與學生把自己的內心感受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當中去,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進行內心體驗,或者產生不同于作品思想的其它感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是語文課堂具有“語文味”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情感因素在內,那課堂教學就像是一潭死水一樣,教學效果一定會不盡人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感受不到作品所要體現出來的人性化的內容,人文教育的目的就不能達到。在《老王》此文的教學中,老王的不畏艱辛,任勞任怨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在此文中還摻雜著在一定豐富的人文教育?!袄贤踅o我們樓下人家送冰,愿意給我們家帶送,車費減半。”在此段文字中寫出了老王助人為樂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袄贤鯉臀野涯娣鱿萝嚕瑓s堅決不肯拿錢”、“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此處寫好了老王雖然生活貧窮,但還是處處為別人著想的優良品質?!拔遗畠赫f他是夜盲癥,給他吃了大瓶的魚肝油,晚上就看得見了?!薄拔覇柪贤鯌{這位主顧,是否能維持生活”寫出了我們一家對老王的同情和關心之情?!懊肯肫鹄贤?,總覺得心上不安。”寫出了作者對老王的愧疚之情。在課文教學結束時,我又結合文章的主旨,對學生提出課外拓展的三個問題:1、你怎樣對待周圍的不幸者?2、當你遇到不幸是,你得到過別人的幫助嗎?3、你怎樣看待人與人交往要首先付出愛的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實際去尋找答案。在這樣的問題當中,使學生更加深一步理解作品的人文教學效果。
二、重視課堂教學的“活躍化”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學氣氛的“活躍化”,是要使學生學習主體的思維更加活躍。學生在學習時要激起思考的積極性,以思促文,以文育智。使學生融入文本,超越文本,獨立于文本之上,使學生掌握語文教學中的“語”和“文”的功能,在口語和文字寫作方面有所突破,達到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1、“活”在讀文本,讀出情感,讀出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誦讀過程不能忽視,語文教材只有在讀的過程中,才能顯示其語文味,才能使它的屬性體現出來,才能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變化。語文地細細品讀時,能品味出意境和神韻,能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讀的過程,就是學生與作者、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心靈對話過程。課上重視了“讀”,表面看是在朗讀指導,實質上是一個解讀文章、品味語言、培養語感的過程。我們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有感情地誦讀,要讓自己身臨其境,進入情境之后,誦讀時才感情豐沛,才能掌握抑揚頓挫和“句讀”的技巧。在讀中領會作品中的人文性。
2、“活”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語文課堂中“語言”特點決定著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有對話過程,對話過程分為兩種,一種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答問題,完成問題教學過程,另一種是教師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或是學生在探究過程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經過思維的碰撞,去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要體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從而接受人文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把教學形式搞“活”,使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中,學生的學習氣氛活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情感交往。一定會使教學氛圍活躍起來。
結語: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教好語文呢?如何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統一起來呢?我們在教學中,應該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語文味,使學生在“語文味”中體會它的工具性;同時,我們還應注重語文人文性的教育,使學生在教學中感悟人性化的教育,學會如何在人生這個大社會中如何去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培養自己堅強、吃苦耐勞等各種優良的品質。使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起來。
參考文獻
[1]單淑英.力避套語,突出人文性――談作文批語的寫作[J].語文教學之友.2007(10)
[2]徐健,胡小玲.語文閱讀的人文性及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江西教育科研.2006(07)
[3]杜迎潔.人文性視域下對外漢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學術探索.2012(04)
【關鍵詞】基礎教育音樂課程 面向全體學生 問題 途徑
1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1.1過分依賴音樂教材
部分音樂教師被“課程即教材”這種狹隘課程理念所左右,將音樂教材當做唯一的音樂課程教學資源,忽略了進一步拓展音樂課程資源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不可否認音樂教材目前為止仍舊屬于最基本的音樂課程資源之一,但隨著網絡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音樂教材的重要性“每況愈下”。所以,部分音樂教師應該改變“音樂教材是唯一的音樂課程資源”的這種理念,樹立科學合理的音樂課程資源觀。
1.2沒平衡好教學重點
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偏重理論知識的闡述和技能方面的練習,常常忽略了學生的審美觀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導致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不均衡,還易使課堂顯得枯燥乏味,從而出現教師教得“費力”,學生學得“吃力”這種情況,教學效果自然無從談起。
1.3教學觀念和硬件設施不能與時俱進
音樂教師到其他學校或機構學習、交流的機會并不多,容易出現裹足不前或者閉門造車的情況,在教學思想上、教學理念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在教學經驗方面缺少總結和反思,最終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另外,相當一部分學校沒有完備的音樂教學硬件設施,教師沒有條件使用現代化的音樂教學手段,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實現基礎教育音樂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的途徑
2.1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學習音樂也就是在學習審美,所以基礎教育音樂課程的開展應該緊緊圍繞著審美教育這個中心來開展。在開展音樂課程教學活動時,應該注重聽覺藝術的感知訓練,并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始終。積極引導學生充分發掘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音樂美,從心理層面上體驗音樂、感受音樂、享受音樂,最終培養出學生的審美意識。音樂教師應嘗試運用多種方式(語言、動作、歌聲、琴聲)將音樂所蘊含的美傳遞給學生,從而實現情感上的共鳴,共同享受音樂帶來的愉悅。教師應該盡量多嘗試下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影視光碟、錄音磁帶、校園網等等,通過這些技術手段實現聲像一體、視聽結合的效果,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是促進者,是協作者,還是引導者。音樂教師應該注重營造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氛圍,使學生自覺養成積極的求知態度,主動地去學習音樂、享受音樂。
2.2注重互動協作,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即教師不停地講授聲樂知識、唱歌或者彈奏,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且害怕出錯被批評,神經較為緊張,導致課堂氣氛顯得過于沉悶。音樂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多變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改變長尊幼卑的傳統觀念,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關系,調整師生的彼此位置,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2.3充分考慮全體學生的興趣愛好
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應富有個性,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創造性。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不能激發學生興趣的音樂課無疑是失敗的。充分考慮全體學生的興趣愛好是提升課堂效果的基本保證,也是促進學生喜歡音樂、享受音樂的前提條件。音樂教學的內容最好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即不脫離社會生活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4平等評價全體學生的成績,堅定進一步學習的信心和決心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強調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個性發展,換而言之,就是將機會和愛心賦予每一個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使他們都能夠發展和進步。對于那些愛好音樂且表現出較高天賦的學生,更應給予關注和機會,幫助他們實現夢想。對于那些天賦普通的學生,教師應該采取欣賞、包容的態度,不可帶有色的眼鏡看他們,以防降低他們學習音樂的熱情或者損傷到自信心、自尊心。音樂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時,尤其要關注“情感與態度”這一方面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熱情,平等評價每個學生的成績,強調重在參與,堅定學生進一步學習的信心和決心。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對于那些首次闡述個人對音樂作品看法的以及首次在全體同學面前表演的同學,先不管他們的看法是否正確、表演是否有水平,只要踴躍參加、積極響應,都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長處,更加樂意學習音樂課程。
3結語
基礎教育音樂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也并非僅有上述幾種實現途徑,更多的有效途徑有待于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姬晨.從課程標準修訂探索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哲學觀[J].音樂研究,2012(04).
[2]呂琳.當代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現狀與發展[D].上海音樂學院,2010.
[3]王州.論“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教育音樂課程[J].音樂研究,2011(06).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英語教學 教學改革
英語教學改革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要求我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英語教學的觀念、目標、內容、策略、手段、評價等各方面進行重大改革,以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初中英語新教學大綱提出:“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全球化使外語日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與各國交往的重要工具?!币虼?,在信息變化迅速、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如何使學生學好、用好英語,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我國近年來在英語教學方面,特別是在初中英語教學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但是我們看到,當前英語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急需解決。
一、當前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班級規模過大
在我市目前的初中階段,市教育局規定每個班都56人,雖然比以前有減少,但依然過大。在大班,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相互溝通的機會很少,情感聯系就會減弱,教師難以照顧每一個學生,這樣就會使少數學生有被老師和集體冷落的感覺,從而產生消極的情緒。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都很明顯,不同的需求會導致心理沖突,影響課堂氣氛,形成消極甚至是抵觸情緒,使課堂教學難以順利、有效地進行。
2、教法模式陳舊
傳統的英語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位置,成為知識灌輸的對象,個性潛力也被扼殺,這種狀況既阻礙英語教學的開展,又阻礙素質教育的實施。平時教師在上課時常用一張嘴、一支粉筆、一臺錄音機、一張講臺,或至多簡單地用一用多媒體,就構成了一節課。學生根本沒有獨立思考和展現自我能力的時間和機會,因變成信息的被動接收者,甚至成為“漏勺”,成為做題的機器,造成大部分學生只會做題卻不能在實際需要中靈活自如地活用英語,久而久之,他們就對英語失去了興趣。當前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仍然受“應試教育”、“升學率”的影響,教師把持課堂的現象仍很普遍。
3、師資搭配失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目前,有不少學生對英語失去了興趣,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把學習英語的興趣轉移到其它科目上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小學先后在三、四、五、六年級開設了英語,有不少學校把英語作為“副科”。英語課的排課較多地排在下午第二、節;由于學生平時不重視英語的學習,在期中、期末考試中成績較差,故認為英語難學而過早地失去學英語的信心。
(2)部分學校在初一英語師資的配備上相對弱于初二、初三年級,有不少學校歷年來往往把有較強能力的英語教師安排在初三年級,因而形成了初一英語基礎相對不夠扎實的局面。
(3)初一教師在英語起始教學中對音標教學和如何記憶單詞上不夠重視,造成了學生單詞記不牢、不愛動口,存在畏難、膽小怕羞心理,因而失去了學英語的興趣。
二、解決以上問題的對策
針對上述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筆者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并根據解決問題的實踐經驗提出如下幾種對策:
1、分小組教學
根據初中生在心理上有較強的求知欲、表現欲、求成欲這些特點,我們可以把教學班全班學生大體按座次編排成學習小組。全班學生共分成若干小組,把每組學生序列編號,注意上、中、下各層學生的組合搭配,每組設一個組長。每節課都要以小組為中心進行會話、表演、討論,最后歸納總結,這樣使每個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同時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幫助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使其所學語言知識與能力從中得以鞏固,一舉兩得。小組展示結束后,評出優勝者并予以鼓勵。在記分時把分數分為紀律分和表演分,以便更好地控制課堂紀律。為了獲勝,學生會在每次課前自覺預習,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學生會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內因的決定性作用得以施展。
2、合理分配時間
在現代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進行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在考慮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基礎上,以學生的需要、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以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根據心理學研究,初中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的時間約為30分鐘。依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英語教學中采取師半生半的時間分配,把時間留給學生操練。這樣既能使大多數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又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教師的教學內容,同時還能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而且教師可以走近每個學生,了解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把握狀況,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節教學側重及教法,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激發學習興趣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币虼?,教師在加強學法指導的同時,還要注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能否順利發展下去的前提之一。因此,英語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教會學生掌握英語的同時,還要培養出學生的“愛學英語”的興趣和樂趣。這樣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他們對英語產生興趣,使他們有學英語、說英語的欲望。
4、提高教師素質
素質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是教師。英語教師的思想素質、英語水平素質、英語教學能力素質和身心素質,特別是英語水平素質,是決定外語教學質量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人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備一桶水。外語教師要熟練地掌握教材,駕馭教材,掌握所授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與相關的學科知識,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
5、多媒體輔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