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探究性學習步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傳統的很多教學方式的局限性也越來越突出,高中歷史課的教學也同樣面臨著這些問題,作為教學方式改革的實踐者和執行者,高中歷史教師應該不斷的探索尋求好的教學方式來深化高中歷史的教學。高中歷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導的探究性學習就是一種新型的有效的教學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學,使學生從傳統的填鴨式教育中走出來,主動的去攝取知識。通過探究性的學習,才能充分發揮出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導作用,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獲得了研究問題的能力,形成了探究未知世界所必備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一、高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含義
探究式教學的具體含義是: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自主查閱資料并通過自主思考、團體合作討論、總結歸納等方式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能夠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能夠質疑、探究存在的問題,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
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概括來說指的是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圍繞一個問題,幫助和引導學生如何去查找歷史資料、如何分析整理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在共同探討、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掌握如何去學習歷史。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式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它的中心和重點都在學生,探究是針對學生而言的,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只是服務于學生的“學”。因此,目前對探究式教學的探索和研究的重心應該主要放在探究性學習上面。
二、在實踐歷史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理論依據
(1)從教育心理的角度來看,高中生正處于身心轉型期,因此對事物較強的感知能力較強,強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得他們不再滿足甚至厭惡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喜歡生動活潑,形式靈活并且直接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模式,他們對歷史教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以及歷史事件比較感興趣,因此最容易接受的教學形式是那種能夠讓他們對歷史具有直觀形象的方式。同時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得他們獲取的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比如網絡的強大力量,于是他們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也隨之增強,對于歷史的學習也同樣有著這種心態。
(2)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是實行歷史教學改革、實現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它不僅僅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增強以及個性全面發展。
三、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步驟
目前很多的學校都在進行教學改革,歷史教師們也都在嘗試著如何將探究性學習應用在高中歷史課的教學中,一般而言,探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如下所示。
(1)課題的選擇。歷史知識的開放性、實踐性以及問題性給選擇課題很大的空間但同時又帶來了很多的麻煩,因為選擇太多時很難把握重點和很難確定哪些問題或課題最適合高中生的學習。應該從如此眾多的歷史問題中選擇合適的課題,此時教師的選擇是很關鍵的。因為老師要保證選擇的課題既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保證學生能夠發揮出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又不會超出學校所能提供的研究條件,并且符合現實的地理環境因素等等。一般來說,選擇課題時要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作為基本原則,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探究性學習時肯定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因此老師可選擇較為簡單易行的課題作為實踐的開始是比較合理的。
(2)探究性計劃的制定。選定課題后必須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方案,計劃的制定要考慮到人員分工、如何安排時間、探究的步驟,資源的利用等內容。例如選擇“從黃河的變遷看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作為探究性課題時, 所制定的計劃要包括:探究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例如尋求黃河改道、污染和斷流的歷史原因)通過何種方式可以實現這個目的,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意外情況,最后應該得出怎樣的結果等等。
(3)資料搜集。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學生可以利用越來越多的途徑去搜集相關的歷史資料,例如學生們可以通過網絡非常快捷的查找到想要的資料。一些傳統的方式例如圖書、雜志、報紙、地圖等也是有效的搜集資料的方式。同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對一些相關的人員進行社會調查,比如歷史學專家教授、學者等等,這些都有利于獲得寶貴的歷史資料。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藥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積極主動性,將他們的興趣和激情挖掘出來,同時老師的指導和引領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搜集資料時要有所選擇,注意資料的歷史真實性同時要與選定的課題相關聯,這樣才能有效的搜集到需要的資料。相反,如果老師不善于引導,學生很可能會進入誤區,耗時耗力還得不到好的結果。
(4)資料的研究分析和結論。資料搜集整理后最核心的就是對資料的分析歸納最后得出結論。此過程不僅僅鍛煉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表達個人觀點、增強大家之間交流的好機會。學生各抒己見, 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主動的發言, 這樣既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接納別人不同意見的心態, 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例如對于“秦始皇是否能吃到葡萄”這個歷史課題, 在經過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之后,有的同學認為秦始皇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葡萄一般產地在西域,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秦始皇是不可能吃到的。有的人則認為由于交通條件已經滿足運輸的要求,西域的特產流入當時的咸陽是很有可能的,因此秦始皇吃到葡萄是可能的。這樣一來, 學生們就會主動尋找更多的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結果就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日益高漲,學習興趣不斷的提高,學習的潛能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和培養, 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目的。
四、總結
從探究性學習的理論依據來看,它的實踐是具有理論依據的,從具體的實踐步驟和方法來看探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也是非常必要和具有現實的操作性的。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斷的探討和實踐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都是有重要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楊亞瓊.淺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教材教法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學習興趣 學習情景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通過類似于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以及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體驗學習的過程。探究性學習能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物理教學中,適當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這里,我結合實際的教學經歷來談談探究性學習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1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能學好物理這門學科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通過生動的語言或有趣的實驗來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對接下去的內容產生期待,這就是學習興趣的產生。例如:在《照相機和眼睛視力矯正》的教學中,教師先拿照相機給學生拍照,雖然拍照對學生來說是習以為常的,但是對于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拍照的事學生會感到新鮮,這樣學生的興趣一下就來了。教師再將所拍的照片立刻投影給學生看,同時提問學生照片是怎么拍成的,引起學生思考。再拿一架自制的照相機模型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就自然而然地想知道照相機的結構是怎么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又是怎么樣?再由學生通過復習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來自己找到照相機成像的原理。接著,教師就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帶著架神奇的照相機。學生就會想,我們沒帶照相機,老師說的照相機在哪兒呢?學生的興趣上來了,這個時候有的學生自然能想到是眼睛,接下來教師就可以進行關于眼睛成像的教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次次地被教師激發,求知欲強,這就有利于學生學好這節課的教學內容。
2 設計探究性學習情境。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教學內容為基礎,設計探究性學習的情境,使學生通過情境接受所學的知識。比如:在密度的教學中,學生對于密度是第一次接觸,密度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很抽象,很難理解什么是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這時可以為學生設計情境。本班30個同學在一個教室里,同學之間顯得寬敞,而讓隔壁班的30位同學也來到我們的教室,那同學之間就比較擁擠了。教室的空間是固定的,就比做是單位體積,學生就比做是物質,一個班的學生在教室里時就好比物質的質量小,學生之間距離大,稀松密度小;兩個班的學生在教室里時就好比物質的質量大,學生之間距離小,稠密密度大。這樣,學生就能形象地理解密度的概念了。
二、探究性學習的形式
1 實驗式。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習物理知識的主要手段。實驗探究通常分為以下步驟:以探究“為什么小球下落后反彈的高度不一樣”為例分析。
(1)提出問題:學生對日常生活所看到往往都會有好奇心,渴望了解,進而提出問題。看到小球反彈高度不同時,會提出“為什么小球的反彈高度有這樣的差異”的問題。
(2)做出猜想:對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做出解釋。小球下落后反彈高度可能與下落的高度有關。
(3)設計實驗:有了猜想后就要針對猜想的內容設計相應的驗證實驗來證實猜想的正確性。學生的猜想各不相同,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來驗證。可以讓小球在2樓的陽臺和3樓的陽臺分別下落,落在同一個地點,觀察小球反彈的高度。
(4)分析論證:在做探究實驗時需要學生對現象進行觀察并記錄。在實驗中可看到,小球在2樓下落后反彈高度比在3樓下落后反彈高度要低,這就說明下落高度會影響小球下落后反彈的高度。
(5)得出結論:通過對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相關的結果,結果與假設符合,則假設正確;結果與假設不符,則假設錯誤。根據分析,小球下落后反彈的高度與小球下落的高度有關。
(6)交流合作:完成實驗報告,和其他組進行交流。
以上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一般步驟。當探究的問題不同時,步驟也可以有所差異,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出最佳方案。
2 理論式。探究性學習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做實驗,探究實驗對于探究性學習來說確實是個重點,但并不是全部。在進行探究實驗的同時,還要進行資料的收集和理論的推導,只有這幾方面有機地結合,才能完成研究性學習。
三、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1 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始終圍繞學生的學開展教學活動,以學生能力嘗試去思考和解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鞏固知識。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
2 開放性。探究性學習能目標靈活,內容開放,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探究性學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
關鍵詞:化學實驗;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4-041-001
一、問題的提出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化學實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突出化學學科特征,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也是評價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和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的實驗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通過多年化學實驗考察,發現學生在實驗考核中會出現以下的問題:
化學意識淡薄;實驗操作基本技能差;操作程序不正確;實驗設計能力差;難以正確書寫實驗報告。
如何把探究性學習引入化學實驗,以增強學生的實驗能力,強化化學知識,筆者認為探究性學習的實驗教學模式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問題;探究;反思和交流;匯報。整個實驗過程采用2人為一個小組的合作學習的形式。
1.問題。教師向學生呈現待探究的實驗問題和有關的背景材料,或者由學生提出想要探究的課題,教師提供解決問題所需的實驗儀器及藥品。
2.探究。具體包括:通過所掌握知識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較合理的實驗設計假設(反應機理的假設,實驗裝置的假設等);依據假設,結合具體過程,井猜想可能的實驗現象和結論;列出實驗步驟;根據所得的實驗現象,對照假設,分析歸納并得出結論。
3.反思和交流。各組做出實驗結論后,要求各組成員首先認真總結小組探究過程;其次,再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比較各小組的探究過程和思維結論,從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調整或重新設計實驗方案,使自己的實驗探究過程更趨合理;最后,教師對本次實驗進行總結和評價。
4.匯報。要求每組報告自己的實驗現象與探究結果,并撰寫實驗報告。
二、探索和改進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組織方式和課堂實驗教學模式
1.變固定步驟實驗為開放式實驗
以高中課本實驗為依據,變固定步驟實驗為開放式實驗,指出實驗的目的。例如身邊哪些物質含有碳酸根離子的探究活動。藥品大都是學生自帶的如珍珠、各種石塊、牙膏、貝殼等等,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利用實驗室提供的基本儀器組裝實驗裝置,然后記錄實驗現象。
2.驗證性實驗與探索性實驗相結合
在驗證性實驗中融入探究性實驗的成份,達到驗證性實驗與探索性實驗相結合。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可作為實驗探究的內容是比較豐富的,其中尤以結合化學教材的學習,對某些化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延伸和拓展的選題比較適合學生開展探究。
例如如何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化學反應。首先經過思考討論后學生一致認為兩者反應沒有明顯實驗現象,必須借助其他藥品或試劑才能驗證。實驗室中盡可能提供各種所需藥品及基本實驗儀器,讓學生通過討論、合作、探索合適的方法及實驗裝置。
學生在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通過實驗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探究性實驗的設計,使學生通過設計、討論、實驗,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創造性地綜合應用了已有的知識,培養了創造能力。
3.利用化學實驗解決習題中的問題
做習題是為了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化學習題中常涉及到一些與實驗有關的內容,通常學生只能用書面的方式來解決,思維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放手讓學生通過實驗來解決習題中的問題,改習題為實驗,開放實驗室,學生隨時想起問題,隨時實驗,進行探究式學習,則有利于培養他們動手動腦能力,拓展其思維。
如在習題中碰到:一高一低兩根蠟燭放在不同大小燒杯中,先后熄滅的順序是怎樣的。就可讓學生自己進實驗室動手操作,然后根據實驗現象思考原因。
三、化學實驗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探究性學習
化學實驗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徑。有些內容用探究性學習并不一定需要通過化學實驗來進行,特別是對學生具有較多知識背景的內容和物質微觀結構的學習更是如此。如學生對原子結構模型提出質疑,我們無法通過實驗進行探究,但可以通過化學史料,沿著科學家的研究足跡,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內容的探究性學習可以通過包括化學實驗在內的多種途徑來進行。在化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學習內容和學校的教學條件等,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探究性學習的途徑。
2.營造良好的探究性學習氛圍
學生對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學習的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種自然傾向的激發。教師必須注意給學生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氣氛。在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實驗方案,即使學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錯誤的實驗方案,也要以表揚鼓勵為主,充分肯定學生在提出實驗方案過程中的主動參與精神和創新意識。另外,教師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行為,允許他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經受挫折的磨練,井體驗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3.注意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研的方式,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讓學生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探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1.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確定探究的問題是探究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以往的生物課堂教學多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釋。教師的問題較具體,與學生渴望未知領域、對生命現象的好奇而產生的定向探究反射心理矛盾,不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養成。教師只要注意知識的科學性與趣味性的有機結合,注意科學理論與實際需要解決問題的相互結合,就能善加利用,創設出一系列的問題情境。
2.引導思考設計方案
由于生物學是探討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嚴密過程,因此,探究方案的設計至關重要。一個好的實驗方案,能夠使探究的問題得到解決。大多數同學在方案的設計中,學會并掌握了科學取樣的方法,對照實驗的設立原則,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等,培養了縝密的思維品質,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科學道德。
3.動手操作實驗探究
探究發現是學生選擇科學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驟,學生根據自己的方案,選擇必要的實驗物品,按步驟認真操作,實驗探究。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的操作活動甚至參與實驗,對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處理,為學生鋪設符合認知規律的探究過程和思維坡度。通過探究,不僅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而且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和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實現認知過程中質的飛躍。
4.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探索實驗結束后,每一個實驗小組闡述各自的步驟、成功或失敗的現象、結果和原因等,全班同學一起討論、分析和總結。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能從具體、個別的事物中抽象歸納出一般的原理,實現科學研究最后階段的升華,增強探究的自信心,提高探究的能力,并應用于新的情境,不斷解決實際問題。
三、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方式
1.在實驗中開展探究性學習
以往的教學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和片面追求升學率,上實驗課,實驗的內容、過程往往是驗證性的,書本、實驗報告冊或教師把實驗原理、儀器、實驗步驟、注意事項等交代得清清楚楚,學生只需照著黑板的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即可。這樣做雖然能夠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也停留在“動手不動腦”的機械化操作,沒有思考的空間,更談不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了。而在實驗課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改進教學實驗,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以及讓學生自己設計探究性實驗。這樣學生做自己設計的實驗,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了學習自主性,使學生體驗了生物實驗的一般方法,學生實驗技能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同時也使他們能體會到實驗的樂趣。
2.在資料搜集中開展探究性學習
資料搜集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從實踐活動中獲取的;一種是間接獲得的,就是通過從圖書館、互聯網、科技館獲得信息或向有關的工作人員直接詢問等,整理出資料以期重現科學研究的歷程。其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不斷形成新的關注焦點,是推動問題得以解決的最終動力。當學生帶著問題和似乎合理的假設進行資料搜集時,一定希望知道自己關于該問題的假設正確與否,從而促進閱讀過程中信息的提煉和吸收。
3.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探究學習
例如,在“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紅玉米和白玉米為材料,模仿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設計一些問題進行探究。具體的做法是讓學生把紅玉米的花粉放到白玉米的雌蕊上,或把白玉米的花粉放到紅玉米的雌蕊上,新個體上結出的玉米顏色就是顯性,沒有表現出來的就是隱性。玉米的種子可以由教師提供,但教師要指導學生要勤觀察、勤管理、勤記錄現象。
關鍵詞:初中化學;探究性學習;步驟;方法;體會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08-0055-02
化學與生活、生產、環境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要多聯系生活實際,讓化學與生活、生產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隨著化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究性學習已經成為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作為課程改革的積極參與者,筆者現結合一個具體的探究性學習案例,介紹在初三化學新課程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做法,并就教學過程中的探索及思考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對初中化學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認識
探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是在開放的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進行的解決問題的自覺學習。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探究性學習可以單獨開展,也可以在學科教學中開展。因為結合學科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能以學科知識為媒介,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支持,使學生把學科知識和社會問題聯系起來,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使學生在探究中自然地把本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緊密聯系起來,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和綜合能力。
二、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一)選好課題
課題最好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要,結合自己的專長和學生正在學習的學科內容,提出一個探究課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學習了二氧化碳的性質之后,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上有個案例:二氧化碳的制取與性質。請同學們思考:怎樣應用生活和實驗室中的材料制取和驗證二氧化碳?這個課題一提出,立即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此時,盡可能地多給學生自由展開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主動去觀察、分析、綜合、歸納、遷移、猜想,教師則是為他們創設寬松和諧氣氛的組織者、指導者。
(二)探究目標
由于初中學生生活經驗少,課題提出后,學生往往無法正確把握探究的目標和方向,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但千萬不能包辦代替,否則開展探究性學習就失去了意義。
(三)探究準備
在確定課題和明確探究目標后,作為指導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一般的探究程序,而且要指導他們針對自己的課題選擇探究的方法,制定切實的探究方案,按計劃認真實施探究。
(四)活動實施
1. 準備好雞蛋殼(石灰石或大理石)、稀鹽酸(l∶2)、食醋、澄清石灰水等藥品和大廣口瓶、長頸漏斗、火柴、蠟燭、集氣瓶、水槽、玻璃片、雙孔橡皮塞、膠皮管、 玻璃導管、 玻璃棒等儀器。
2. 學生用雞蛋殼分別和稀鹽酸和食醋反應來制取二氧化碳,再分別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氣法、向下排空氣法收集三瓶二氧化碳,然后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棒伸進集氣瓶口檢驗。
(五)成果展示與交流
通過實驗探究和文獻探究,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可達成以下共識:
1. 二氧化碳既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也可用排水法收集。
2. 九年義務教育化學教材中介紹了氫氣既可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又可用排水法收集,而二氧化碳只介紹了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是否可用排水法收集正是留給我們的探究課題。
3.用燃著的火柴和涂抹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來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
4.實驗探究講究實踐性和科學性,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思維等綜合能力;文獻探究能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培養搜集、 整理、比較、推理等綜合能力。
三、初中化學課程中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我與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扎實開展探究性學習,如調查周圍環境污染情況,調查本地物產資源,調查本地居民使用燃料的種類等。下面是我的思考和體會:
(一)教師要學會探究
探究性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其選題過程、探究過程、結題過程都十分類似科學研究過程。作為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學習在先,探究在先,必須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識,才能對學生的課題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成效的指導。因此,我們化學教師要爭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師。
(二)教師要學會合作
關鍵詞:高中;生物;探究性學習;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0-12
1.高中生物課堂實施探究性教學的必要性
(1)實施探究性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2)實施研究性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在高中生物課堂實施探究性教學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能力,為其以后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2.高中生物課堂實施探究性教學的原則
(1)注重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性學習中,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教師在進行探究性教學時要更加關注過程,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培養獨立學習、自主研究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實施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營造輕松積極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興趣高漲,學習積極性高,才會主動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同時,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學習效率更高,知識掌握得更加迅速牢固,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3)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推動探究性學習的開展。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不要急于求成,探究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科學落實每一個步驟,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高中生物課堂實施探究性教學的策略
(1)自覺更新教學觀念,緊跟時代步伐。近年來我國新課程實施了改革,在全國教育界刮起了一陣教育改革的熱潮,探究式學習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可是,由于我國傳統教育模式實施多年,根深蒂固,學校的師生大多都還不能很快適應新的素質教育的模式,他們對探究性學習缺乏深入準確的理解,甚至很多老師仍然保持著舊的教學觀念,沒有意識到探究性學習的意義,使得探究性學習的實施往往流于形式。
(2)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發揮教師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引導作用。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往往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和教材占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和時代的需求,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必須進行變革。
新型師生關系中,師生是合作、平等的關系。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積極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狀態,及時給予引導和鼓勵。在學生遭遇挫折時,教師要及時干預,對其耐心指導,指引學生找出自己的問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3)立足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生活實際,將高中生物學科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講糖類脂質的內容時,可用學生平日的早餐、午餐等來講解糖類、脂肪、蛋白質等相關知識。在講到新陳代謝的內容時,則以學生的成長發育為例,講解身體的變化。這樣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聯系起來,會讓學生感覺生物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提高生物學習的興趣。
(4)合理評價,構建綜合評價體系。在探究性學習結束之后,教師要進行積極反思,對探究過程給予合理的評價。教師應立足于整個探究過程并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包括評價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成功經驗、失敗原因等,幫助學生從中汲取經驗,樹立信心,提升學習水平,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要積極主動轉變教育觀念及自身角色,立足實際,在輕松教學氛圍中,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
參考文獻:
一、探究性學習的概念
探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具有追求卓越,永不滿足,善于發現問題,并對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思考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培養探究性學習技能的過程中,能從生活,社會各方面抓取問題,利用已學到的知識對問題提出分析方案,運用科學的學習方式獲得更豐富的體驗和知識的過程。
二、探究性學習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陸續起草有關新世紀的教育方針。美國學者藍本達教授曾在我國開展以“探討—研究教學法”的公開講習。對此,我國也出現大量學者效仿學習,開始深入研究探討性學習的有關領域。
我國在2001年頒發的《國務院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課程實施過程過于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的主動參與,樂于探討的,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今天,我們所提出探討性學習在中學數學中的應用,既是繼承前人思想,又是對前人思想的發展和深入研究。
三、中學生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原則及方法
(一)中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原則
1.實踐應用原則
學習的最終目的依然是應用于實踐,用知識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中學數學的探究性學習必須以實踐應用為原則,在學識理論知識的同時,要領悟數學思維與方法,形成數學觀念和意識,從而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某村有一個四邊形池塘,在它的四個角A、B、C、D處均有一個棵桃樹,該村準備擴池塘建養魚池,既想使池塘的面積擴大一倍,又想保留原來的四棵桃樹不動,使挖過的池塘更美觀,想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請問能否實現?若能,請設計;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2.主動參與原則
在中學數學探究性學習中,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意識,能主動發現問題,尋求問題的來源及解決方法。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產生自己獨到的見解,得出學習方案,最終用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然后發現,創造。
3.創設問題原則
所謂創設問題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公式、定理和例題為學生創設探究的出發點,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的過程。創設問題有兩點要求:
(1)老師所創設的問題既能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讓學生樂意接受挑戰。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學。
出示問題:要剪一塊面積為150cm的長方形鐵片,使它的長比寬多5cm,應怎樣剪?
(2)創設的問題具有障礙性。這種障礙性在于問題本身,即使學生遇到困難,老師也能引導學生排除障礙。
如討論:①二次項系數為什么不等于0的實數?
②一次項系數,常數項是否也有限制?
4.發展個性原則
在中學數學探究性學習中,指導老師要足夠重視每個學生對問題考慮的差異性和個性觀點。這不僅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而且能培養老師的責任感。這一原則的實行有以下幾點要求:
(1)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指引思考的方向。引導但不限制,鼓勵但不壓制。給學生表達自己獨到見解的機會,讓學生多思考,多假設,多動手,全方位地協調活動,充分展現自身個性。
如:讓學生動手任意畫O和O的內接四邊形ABCD.
問題1:量出圓的半徑和四邊形的邊、內角、對角線、周長、面積,并觀察這些量之間的關系;
問題2:改變圓的半徑大小,這些量有無變化?問題1中觀察出的關系有無改變?
問題3:移動四邊形的一個頂點,這些量有無改變?問題1觀察出的關系有無改變?移動兩個頂點呢?移動三個頂點或四個頂點呢?
(2)設計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問題,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拓寬學生的思路,并做好引導工作。
如:請學生自編幾個一元二次方程。
(3)對學生提出的見解要給予鼓勵,即使答案有所出入,也不要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而是讓學生自我探討,辯論,形成正確的觀點。
(二)中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1.實驗法
中學數學探究性學習中運用實驗法,通常分為幾個步驟: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實驗操作—猜想結論—交流校正—證明。在運用實驗法的時候,要求老師事先準備好探究所要用到的器材和有關理論知識供學生參考。
例如“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a-b)=a-2ab+b.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歸納、猜想,得出:
問題1:(a+b)=a+b,(a-b)=a-b?搖,要求學生用特殊的數值代入驗證是否準確;
問題2:(a+b)=a+2ab+b,(a-b)=a-2ab+b?搖,要求學生用特殊的數值代入驗證是否準確。
2.模型法
中學數學探究性學習需要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很多抽象性的問題。所謂數學模型能夠就是把實際問題深化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通過對模型的研究,得出事實的發展規律。
3.猜想法
中學數學探究性學習中,猜想是一個大膽而又重要的方式。許多數學家都是先提出大膽猜想,然后證實猜想的正確性。
如問題:過菱形一頂點作內接正三角形,是否存在?是否唯一?它們是否一定關于對角線對稱?
【關鍵詞】 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2
一、探究性學習方式簡介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突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在調查研究、分析探討中解決問題;在表達與交流中分享探究成果,以獲得知識,激趣,掌握程序與方法的一個過程和一種學習方式。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學生由過去主要聽從教師講授,從學科的概念、規律開始學習的方式轉變為學生通過各種事實來發現概念和規律的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中心是針對問題的探究活動,當學生面臨各種讓他們困惑的問題時,他就要作出各種猜測,要想方設法尋找問題的簽案,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然后通過觀察、實驗來收集材料,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如查閱文獻資料、檢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資料,再通過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最后通過討論和交流,進一步澄清事實、發現問題的本質,對問題進行更深入更獨到的研究。
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不同于科學家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的主要區別在于,探究性學習必須滿足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學科基本知識的需要,所以這個過程在許多情況下都要被簡化,比如,提出問題這個環節,在大部分的教學活動中,都是以教師提出問題,或由教材提出問題。在獲取事實這個環節,常常由教師和教材來確定研究方法、步驟、所用材料等,這樣就省去了學生設計實驗的環節。探究性學習中也要給學生提供進行完整科學探究活動的機會,這樣的活動雖然要用更多的時間,但對學生體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是非常必要的。
探究性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逐步提高探索事物本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特點
(一)自主性
探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來展開教學過程。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經過積極的探索和發現、親身的體驗與實踐,以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并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探究性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塑造學生獨立的人格品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二)實踐性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過程的。學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運用多種感官,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在做中學,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實踐過程。探究性學習特別強調學生的感知、操作和語言等外部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交融、統一,使認知活動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用學習主體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習者的發展。
(三)過程性
探究性學習追求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和諧統一,探究性學習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探究性學習非常注重學習過程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它強調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盡可能地像科學家那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體驗發現知識、再創知識的創新過程。
(四)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很靈活的,沒有像知識目標那樣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是開放的,在探究結果的要求上也是開放的。探究性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在統一規定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大膽創新、實現自我超越的學習環境。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大膽地懷疑,進而提出問,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不同的結果進行分析,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三、探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的基本策略
(一)力求展示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精心設計教學程序,讓學生全體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
(三)精心構思,把思維品質的提升作為重中之重。狠抓“發現問題”環節,突出思維的敏銳性;鼓勵提出多種假說,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指導實驗設計,培養思維的啟發性和創造性;強調運用思維的概括性去總結事物的規律性。
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角色定位。
師者不僅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構筑和搭建探索知識的平臺,使自己成為溝通學生和知識的橋梁紐帶,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探索新領域、解決新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中走出來,由主體的單一性──教師主角,變為主體的雙向性──師生互動;由單純的知識、能力的傳授變為知識能力的多項交流;學生由知識的被動的建構者變為積極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內化;課堂教學由“傳授型”“灌輸型”變為“體驗型”“參與型”“實踐型”。
探究型學習中的教師要成為“向導”“參謀”。教師成為“向導”,不再單純向學生傳授教材中的固定的知識,而是提供相關的數據、材料、事件、問題和想法等,為學生通向知識的殿堂引路,創設出一種教學氛圍,一種能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答案的教學氛圍;教師成為“參謀”,是通過教師的參與激勵每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讓每名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提煉發言內容并使之與本章節知識相銜接,從而實現課本知識的高層次內化,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五、在經濟常識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方法初探
根據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特點和實施的基本策,以價值規律的作用這一內容的傳授為例,探究性學習方式為特色的課堂教學可設計如下:
首先,展示案例,創設探究情境。
以多媒體方式展示本縣某鄉產業結構調整中農民的困惑與遭遇。由于交通大為改善,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產自本鄉光熱水分充足的西瓜大受歡迎,瓜農收入大增,第二年在鄉政府的扶持下全鄉大部分農民大量種植西瓜,季節剛到,西瓜便供過于求乃至泛濫,瓜農血本無歸,第三年,農民紛紛恢復稻谷種植,不巧,當年西瓜供不應求,外地輸入的西瓜大賺而回,一時間,農民無所適應,十分困惑,到底種什么成為最頭疼的問題。
其次,引導學生就現象質疑,提出問題。
讓學生自主地多角度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在眾多問題中選擇兩個作為典型繼續探討:①這一現象和過程體現什么經濟學道理?②瓜農出路何在?前者屬分析問題范疇,后者屬解決問題范疇。
再次,以上述兩個問題為主線,以學生群體為主體鼓勵學生主動探討問題的答案。
操作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從不同角度肯定不同見解,在眾多見解中,就問題①來說,告訴學生一個前提,即案例中的現象和過程都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產生的。案例中有一正一反的兩個細節(哪兩個,鼓勵學生發言)在眾多發言中作糾正性確定細節①——西瓜高價時有利可圖,資金、勞動力紛紛進入,擴大種植,細節②——西瓜低價時,血本無歸,資金、勞動力紛紛退出,不再種植。確定后再要求學生對兩條一正一反的信息作合并提升歸納(鼓勵發言)然后篩選最優的表達,導出價值規律之作用一,即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不同生產部門間的分配。
就問題②來說,鼓勵學生為瓜農探索出路,暗示學生假設你是瓜農,你該如何應對(假設意在間接體現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性)再次鼓勵探究,涉及出路,答案肯定豐富多彩,這個環節上,教師要注意兩個方面,①越是有效的出路越要作高度評價,因為它更能體現改解問題的能力;②對有助體現作用二的見解進行整合并作規范的表達,導出作用二,即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至此,作用三還未探究到,咋辦,教師再創情境,引發探究——依據作用一和作用二,理想的結果應是瓜農都能增收,如愿以償,但現實不然,瓜農中還是有賺有賠,原因何在(鼓勵發表見解)面對眾多觀點,教師以競爭作為主線把有價值的信息集中起來,引導中強調,價值規律調節和刺激的過程就是瓜農相互競爭的過程,不同瓜農生產條件、種植成本不同、技術水平不同、管理效果不同,競爭結果就有勝有敗,簡言之——(學生自行表達、教師擇取最優)——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至此,對價值規律作用的探究基本結束。最后,小結本節教學過程,讓學生熟悉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簡要操作步驟:選擇案例——質疑提問——探索答案/方案——闡明原理/提供措施。
參考資料
[1]關于學生認知基礎上的探究性學習.圣才學習網[引用日期2012-12-31]
[2]探究學習注意點.
關鍵詞:高中生物;探究性;學習
教學過程也是一種探究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自主地探索蘊含在事物中的知識[1]。綜上所述,探究性學習源于科學探究的思想、內容、過程和方法,但與科學探究不同的是,它強調的是“學習”本質,是發生在教學系統之中的活動。可以說探究性。
1.探究學習的本質
探究性學習源于科學探究。大量有關探究性學習的定義或解釋都是從科學探究的角度出發的,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模擬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理解科學概念、原則和規則,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并獲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然而探究性學習又不同于科學探究,盡管它們在思想、內容、過程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一致性。探究性學習必須滿足學生在短時期內學到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學科的結構,所以探究過程在許多情況下都要被簡化。例如,在提出問題這個環節,在大部分的教學活動中,都是由教師提出問題,或由教材提出問題;在制定計劃這個環節,常常是由教師來確定研究方法、步驟、所用材料等,這樣就省去了學生設計實驗的環節[2]。
2.探究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2.1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分析
此外,教材中還蘊含著豐富的探究性學習素材,尤其是有關科學史的素材,需要教師去挖掘。分析教學內容主要是分析它是否適合于采取探究性教學的策略,或者說它是否具有探究性,是否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探究性學習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個人經驗會與教學內容相互作用,因而需要針對學生的特點、興趣和已有的經驗進行分析。分析學生情況既是合理制定教學目標的需要,也是教師具體指導探究性學習過程的需要。
2.2制定探究性學習目標
探究性學習具有目標全面性特征。制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指向知識、能力、情感等各個領域,還要通過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分析使之具體化。把所有的探究都用同樣的目標去表述會使得目標空泛,缺乏對教學的具體導向作用。例如,“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與“實驗結束后能夠把鼠婦放回自然環境中”,兩種表述所起的作用顯然是不同的。探究性學習還具有學習過程自主性的特征,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注意使教學目標富有彈性,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多樣性發展的需要。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目標的生成性。
2.3設計探究式教學方案
對教師而言,設計一個具有可行性的探究式教學方案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教師首先要依據科學探究的思想、方法與過程,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創造,要補充、開發所需要的教學資源;然后要根據學生情況,精心創設探究情境,使之能夠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選擇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使探究過程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有序地進行。另外,在設計方案時還要考慮如何對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例如,關于綠色植物有氧呼吸的概念,大多數學生根據直觀經驗,誤認為綠色植物白天只進行光合作用,晚上才能進行呼吸作用。他們認為光合作用比呼吸作用重要,因為光合作用能夠合成有機物,而呼吸作用僅僅是消耗有機物。為了消除學生這一錯誤前概念,可以讓學生做測量綠色植物(白天)有氧呼吸釋放二氧化碳的實驗。將新鮮綠葉放人錐形瓶內,瓶內注水并用彎管與盛有溴麝香草酚藍試劑(BTB)的試管相連接。通過觀察學生發現,瓶內產生的氣體進入BTB試管內,試劑逐漸由藍色變成黃色。這是由于綠葉通過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進入試劑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綠色植物白天也能進行呼吸作用
2.4組織實施探究式教學
探究有不同的程度,有的探究全程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有的探究只有部分由學生完成。在組織實施方面,由于目前班級人數多,課時有限,全程探究延續的時間較長,實施起來比較困難,但它對于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一學段中要有計劃地選擇1~2個合適的內容開展全程性探究性學習,要想辦法通過分組、由課外興趣小組的學生做小老師等方式對實施過程進行有效的指導。部分探究一般可在課堂上完成,然而即使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探究實驗,也只有精心地組織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在組織實施探究式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有兩種情況是要避免的:第一種情況是活動開始后,教師就顯得無所事事;第二種情況是教師不斷地對學生指手畫腳,生怕學生做不來或做錯了。探究性學習既然是一種動態的學習過程,就應該讓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性,允許出現各種情況,包括老師事先沒有意想到的情況,允許學生犯錯。重要的是,教師能夠及時針對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學生交流,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引導和幫助學生。因此,在生物概念教學中,教師必須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發揮教師“引導、啟發、參與、倡導、診斷”的作用,教給學生一些概念學習的基本方法,使學生自己建構概念,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結論
英國學者朗特里將探究性學習解釋為“學習者不是從他人口頭表達中得到一個概念或原則,而是從教師組織的程度不等的學習經歷中得出概念或原則”,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己得出概念,而不是把概念灌輸給學生”。我們可以把它視為相對于講授式教學或接受式學習所作的解釋,這個解釋更多地揭示了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本質,而不是“探究”本質。學習是建立在作為探究的科學和作為探究的教學基礎之上的。我們可以把探究性學習視為一個學習過程,也可把它視為一種學習方式或教學方式。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一方面可引發認知沖突,從而意識到原有前概念的錯誤;另一方面,通過改正錯誤的前概念,實現概念轉變,從而樹立科學概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