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比較教育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比喻法 高中化學 概念教學
高中化學概念是中學化學知識的基礎,是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整個高中化學知識的骨架。學好高中化學概念有利于化學知識網絡化、系統化,有利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和探究問題的能力。但高中化學概念往往比較抽象,這些內容如果只憑老師一張嘴反復講述,則老師說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頭昏腦,索然無味,教學效果不佳。特別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他們將接觸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的量等一些他們感到陌生、抽象的化學概念,容易對化學的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喪失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形成心理障礙,導致學習落伍。
化學教師有必要想方設法把化學中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使學生更易理解,讓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化學思維就是宏觀世界的邏輯思維,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輕松地學好這門研究微觀世界的自然科學。恰當的比喻在高中化學概念教學中,能化解教學難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化、趣味化,起到“一語道破天機”之神奇功效。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生動、熟悉或者淺顯的事物去說明那些抽象的、生疏的或深奧的事物或原理,它能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深奧的知識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下面就我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做法,談談比喻法在高中化學概念教學中的作用。
一、抽象概念具體化
人們獲得知識大都是從生動直觀的形象開始,生動鮮明的直觀形象能給人們提供具體的感性認識。沒有生動直觀的形象,就很難進行科學抽象,直觀是抽象的基礎,沒有必要的感性認識就難以達到理性認識。在描述微觀世界時,化學模型在學生頭腦中往往不易建立,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用比喻可以使模型直觀化、具體化,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正確把握。
例如對于離子鍵和共價鍵的理解,把離子鍵的形成過程比作嫁女兒,女兒嫁出去了,兩家成了親家,關系更緊密了;共價鍵的形成過程比作認干親,孩子成了兩家的孩子,兩家的關系也緊密起來了。
化學基本概念抽象性強,錯綜復雜,概念之間隱含著許多微妙的差異,巧用比喻,樹立了鮮明生動的直觀形象,化抽象為具體、化未知為已知,啟發思維、拓寬思路,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深奧理論通俗化
有些理論描述的微觀世界,學生無法親臨其境,這給他們的理解帶來困難。我們可以借宏觀世界中類似的情景來幫助理解。
例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pH相同等體積的醋酸溶液和鹽酸,中和等物質的量濃度、等體積的NaOH溶液的能力大小,把醋酸溶液中自由移動的H+的物質的量比作醋酸擁有的現金,醋酸分子中未電離出的H+比作醋酸擁有的存款,中和NaOH溶液的能力大小就是酸擁有的財富總值(現金和存款的總和),pH相同等體積的醋酸溶液和鹽酸相比,醋酸擁有的現金和鹽酸一樣,但鹽酸存款是0,所以pH相同等體積的醋酸溶液和鹽酸,醋酸溶液中和等物質的量濃度、等體積的NaOH溶液的能力較大。
這時再設變式訓練,比較等物質的量濃度等體積的醋酸溶液和鹽酸,中和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OH溶液的能力大小,學生就能輕松的理解和運用了。
善用比喻可以變陌生為熟悉、變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家秦牧說:“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話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會清晰明亮起來。”
三、枯燥知識趣味化
當學生發覺某個知識點不能理解時,容易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感到壓抑,厭倦,多數同學易產生逃避的念頭,注意力變得不集中,學習興趣下降,這對學生的學習極為不利。教師常常要想方設法使這些知識變得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使它們變得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從而讓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積極學習。
例如高一學生剛剛接觸氧化還原反應時,對這部分知識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特別是正確表示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數目,如反應Cl2+2NaOH=NaCl+NaClO+H2O,不少同學認為電子轉移數目為2e-,為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認識,把還原劑和氧化劑比作借方和貸方,氧化劑把一元錢借給還原劑,氧化劑失去一元,還原劑得到一元,但借貸的總額只有一元,故該反應中電子轉移數目為e-。
活用比喻,化無形為有形,既易于學生理解,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學習,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中,善用比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啟迪學生學習化學的智慧,巧用比喻,能突破課堂中的教學難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他們善于聯想的能力,活用比喻,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增強化學教育的藝術感染力。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才能提高所有學生對化學知識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時效,才能提高教師本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一、無形資產的界定
(一)無形資產概念界定綜述 對無形資產的概念,迄今還沒有一個完全共同的認識。對無形資產的認識有一個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經濟增長、社會日益進步,其概念的內涵(特征)和外延(范圍)會不斷地發生變化。相應地人們也有不同的看法,僅在有關會計準則的規范中對無形資產的界定(定義)就有多種。
(1)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定義。1998年10月的《國際會計準則第38號――無形資產》指出:“無形資產,指為用于商品或勞務的生產或供應、出租給其他單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資產。”
(2)國際評估準則的定義。《國際評估準則――國際評估指南四――無形資產》中對無形資產定義為:“無形資產是以其經濟特性而顯示其存在的一種資產,無形資產無具體的物理形態,但為其擁有者獲取了權益和特權,而且通常為其擁有者帶來收益。”
(3)《企業會計準則》(1992)的定義。該準則第三十一條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使用而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商譽等。”
(4)《企業會計準則》(2001)的定義。《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2001)規定:“無形資產,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無形資產可分為可辨認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無形資產。可辨認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等;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是指商譽。”
(5)《企業會計準則》(2006)的定義。《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2006)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
(6)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的定義。《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1996)中規定:“無形資產指特定主體控制的不具有獨立實體,而對生產經營長期持續發揮作用并帶來經濟利益的一切經濟資源。資產評估中的無形資產可分為不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和可確指的無形資產。不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商譽,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包含專利權、專有技術(訣竅)、生產許可證、特許經營權、租賃權、土地使用權、礦藏勘探成果資料等。”
(7)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定義。《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2001)中規定:“無形資產,是指特定主體所控制的,不具有實物形態,對生產經營長期發揮作用且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上述各種認識可以歸納為如下兩種觀點:資產論,認為無形資產是一種資產或長期資產,如上述(1)至(5);資源論,認為無形資產是一種資源,如上述(6)與(7)。這兩種觀點反映了人們從不同方面對無形資產的認識。但什么是無形資產,還需要對各種無形資產的認識進行分析。在無形資產概念中各種定義相同和基本相同的是:無形資產沒有實物形態;無形資產是一種非貨幣性資產;無形資產能帶來收益;無形資產是獲得的某種權利;無形資產是所有者持有的;無形資產是一種經濟資源。不相同的是:無形資產能長期使用;無形資產是可以辨認的;無形資產包括的內容不完全相同。
(二)無形資產概念的科學界定 無形資產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代經濟發展、科技水平和經濟管理要求。要科學界定無形資產概念,還必須對其構成要素進行分析,就其內涵和外延進行科學的界定,以促進無形資產的發展。
對無形資產概念的界定首先要明確:(1)無形資產概念的外延(范圍)不只是財政部規定列入會計核算的幾種無形資產,而是涵蓋全部無形資產。(2)無形資產概念的構成要素,一般包括反映其特征的基本要素,有無實體、收益、所有者持有、長期使用、資產(非貨幣)或資源、權利等。(3)不能以可辨認性來區別是否是無形資產,凡符合條件,可辨認的是無形資產,不可辨認的也可以是無形資產。(4)知識形態不是確定無形資產的必要條件,凡符合條件,以知識形態存在的是無形資產,不以知識形態存在的也可以是無形資產。(5)是否能進行貨幣計量不是確定無形資產的必要條件,凡符合條件,能以貨幣計量的是無形資產,不能以貨幣計量的也可以是無形資產。(6)在無形資產概念的定義中,不宜列出具體的功能(具體用途)。(7)無形資產既是一種資產(非貨幣)、資源,也是一種獲取的權利。
無形資產的內容包括:(1)知識產權,如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專有技術、計算機軟件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2)特種權利。(3)關系無形資產,如企業的專家網、原材料零部件供應關系、銷售網、銷售關系、顧客關系、客戶名單等。(4)企業形象――商譽。(5)人力資本。
綜上所述,可將無形資產界定(定義)為:無形資產是指一定主體擁有、沒有實物形態、長期使用、預期會帶來效益,并獲得一定權利的資產(資源)。無形資本是無形資產的貨幣表現。這說明:無形資產是一定主體(企業、事業等單位)擁有;無形資產沒有實物形態;無形資產由一定主體長期使用于各個方面;無形資產預期會帶來效益;無形資產是獲得的一種權利;無形資產是一種資產(資源)。可見,無形資產的基本特征,是無形性、資源性、壟斷性、高效性、長期性和不確定性等。應該指出,無形資產是人類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它既是商品,又是一種以知識形態體現的經濟資源,在知識經濟時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知識資產(知識資本)
(一)知識資產的概念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迅速發展,一種新型的經濟即主要取決于智力資源的知識經濟也在逐漸發展。從經濟發展史來看,以產業結構劃分,可以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高技術經濟;以資源配置來劃分,可以分為勞力經濟、自然資源經濟和智力經濟。稱知識經濟或高技術經濟、信息經濟、智力經濟,在內容上沒有本質區別,但一般都稱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是:智力資源成為第一要素;軟資源比硬資源更重要;高技術成為核心;信息技術成為支柱;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學技術一體化;資產投入無形化;強化創新;世界經濟一體化;經濟決策知識化;終身教育。
在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下,人們關注建設知識型企業和提倡企業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正成為繼經驗管理、科學管理、行為管理和現代管理之后的新一代企業管理模式,企業的發展正從傳統的依靠資本積累轉向知識的積累和更新,企業管理進入新的階段――知識管理階段。目前知識管理已經成為一些企業管理的熱點和重點,成為各部門行業的管理者、管理界學者、信息專家所討論與研究的熱門課題。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者運用知識,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進行的管理。對知識進行管理的內容,是企業已有、獲取和創新的知識資源,是對知識(包括技能)的獲取(收集)、開發、創新、存儲、學習、傳遞(溝通)、共享、擴散和利用的管理。
知識管理者運用的知識體現為知識資產。對知識資產的定義,有多種認識,如:“知識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不具有獨立實物形態、對生產和服務長期發揮作用并能帶來經濟效益的知識。”“企業的知識資產,是企業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并對企業的發展有作用的知識。”“知識資產是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對生產要素不斷擴展內涵所賦予技術、教育、管理、信息等知識資本以資產的含義。”“知識資產是指那些可被界定、保障及買賣的無形資產,包括專利、品牌、商標及數碼內容,但并不包含不能買賣之無形資產,如企業文化。”有的是對知識資產的貨幣表現――知識資本下定義,如:“‘知識資本’或‘智力資本’被定義為公司賬面價值和某人準備為它付出的價錢之差。知識資本是無形資產,往往不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中。”(孫濤,1999)“知識資本就是存在第三個千年的企業無形資產總和,包括市場資產、人力資產、知識產權資產和組織管理資產。”(申明,1998)綜合以上各種認識,知識資產是指一定主體擁有或控制、沒有獨立實物形態、長期發揮作用、會帶來經濟效益的知識形態的資產。知識資本是知識資產的貨幣表現。
知識資產是不同于有形資產的無形資產,具有創新性、壟斷性、積累性、長期性、共用性、擴散性和效益性等特征。知識資產是知識經濟形態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客觀基礎,是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創造利潤的主要源泉。
(二)知識資產的要素 一般認為知識資產包括知識產權資產、市場資產、人力資產和基礎結構資產等四類:(1)知識產權資產,是企業從事智力創造性活動所取得智力成果依照法律享有的權利的資產。它包括專利、技術秘密權(非專利技術)、商業秘密、商標、著作權(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等。(2)市場資產,是企業擁有的與市場相關的無形資產。它包括各種品牌、客戶的信賴、長期客戶、銷售渠道、訂單、特許經銷證或合同、協議等。(3)人力資產,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可以運用的以人為載體的,以體力和腦力表現能力的資產。它是企業員工所具有的技能、創造能力、開拓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領導能力、管理能力等一切才能。(4)基礎結構資產,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的基本知識因素的資產。它包括反映技術、工作方式和程序的管理哲學、管理方法、企業文化、信息技術系統、財務結構和市場數據庫等。
三、智慧資產(智慧資本)、智力資本、智能資本
(一)智慧資產(智慧資本) 在發展知識經濟時代,智慧資產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決定著企業的競爭能力。
什么是智慧資產,臺灣學者成樹芬在其所著《企業智慧資產管理》一書中認為:智慧資產是指尚未被會計制度承認,但已具備市場價值,具有高知識含量工作的經驗的人、環境、制度、技術與知識。也有人認為:智慧資產是人工成品具有的顯性知識和個人、社群擁有的隱性知識。文獻中更多地是對智慧資產的貨幣表現――智慧資本下定義,如:智慧資本是能夠提升公司競爭優勢,或能產生出超過公司賬面價值的無形資產。智慧資本是創意、發明、技術、主要知識、計算機程序、數據技術、流程、創造力以及出版物的總和,是能夠轉化為利潤(財富)的知識。“智慧資本是指能夠轉化為市場價值的知識,是企業所有能夠帶來利潤的知識和技能。”(張壽寶,1999)綜上所述,智慧資產是指一定主體擁有或控制、沒有獨立實物形態、能提升競爭優勢、能創造財富的智慧形態的資產。智慧資本是智慧資產的貨幣表現。智慧資產(資本)具有高增值性、長期受益性、與主體不可分割性、不可繼承性和價值易損性等特征。需要指出智慧資產不同于智慧財產。在臺灣使用的智慧財產,是基于智力的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權利,是對知識產權所使用的概念,智慧財產即知識產權。在臺灣設有智慧財產局即知識產權局。
智慧資產按其知識載體不同,分為人才資產、市場資產和結構資產。或智慧資本包含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關系資本。“人力資本主要由企業員工所具有的知識與學習知識的能力、技能、發明創造力、完成任務能力等人力因素所構成。……結構資本是企業的組織結構、制度規范、組織文化等不依附企業人力資源而存在的組織的其他能力,它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因素。如信息技術系統、組織結構形式、企業形象、知識產權等。……市場資本則指市場營銷渠道、營銷網絡、企業商譽及客戶評價等經營性資本。”(張壽寶,1999)
(二)智力資本 智力資本,亦稱智力資產、智慧資產,有的學者提出:智力資本的理論是從知識管理理論發展而來,所以國內很多學者將“智力資本”譯為“知識資本”。美國學者加爾布雷斯(J.K.Galbraith)在1969年最早提出智力資本的概念,他認為智力資本是一種知識性活動,是一種動態的資本。他將智力的含義由個體范圍拓展到組織范圍,描述那些存在于組織中的,能夠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為企業增加價值的無形資產。對智力資本還存在多種定義:智力資本是人的一種綜合能力,一種能夠創造價值或效用的能力,也是智力和知識相互融合而帶來效益的資本。智力資本是以知識為基礎,以智能和開拓創新為特征的,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和巨大財富的資本。智力資本是企業的技能、訣竅、經驗及創新能力的知識性資源型的資源。智力資本是公司中所有成員所知曉的能為企業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的事物之和。智力資本是無形資本的總和。智力資本作為物質資本的一個相對概念,指在現有的企業價值評估體系中,有形資產所不能反映的部分,也就是使一個企業組織得以運行的無形資產的總和。智力資本是通過人的智力運作發揮知識的創造力,在運行中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的增值。“智力資本是對使公司得以運行的所有無形資產的總稱。”(安妮?布魯金,1998)綜上所述,智力資本是指一定主體擁有或控制,以知識為基礎,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和巨大財富的智力形態的資本。
智力資本包括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客戶資本三部分。或者,智力資本的構成分為四類,即市場資產、知識產權資產、人才資產和基礎結構資產。“市場資產是公司所擁有的、與市場相關的無形資產潛力,其中包括各種品牌、客戶和他們的信賴、長期客戶、備用存貨、銷售渠道、專利專營合同協議等。……知識產權資產包括技能、商業秘密、版權、專利和各種設計專有權。它們還包括貿易和服務的商標。……人才資產包括群體技能、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領導能力、企業管理技能。……基礎結構資產中使企業得以運行的那些技術、工作方式和程序,其中包括企業文化、評估風險的方式、管理銷售隊伍的方法、財政結構、市場或客戶數據庫。”(安妮?布魯金,1998)
(三)智能資本 在發展知識經濟的時代,智能資本已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第三資源”。對智能資本有多種定義:智能資本是指個人與團隊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總和。智能資本是一種對知識、實務經驗、組織技術、顧客關系和事業技能的掌握,讓企業或組織享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在商業實踐中,無形資產通常被稱為智能資本,智能資本被廣泛地定義為:在工作時間內,工作區域內產生的所有和能夠被轉化為價值的知識。智能資本是企業在市場上的價值與現有資產價值間的差距。智能資本是技能、知識與信息等無形的資產。智能資本是無形資產的總和,能增加組織價值有助于完成組織目標。綜上所述,智能資本是指一定主體擁有或控制,運用知識和技能,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和增加價值的智能形態的資本。
智能資本的構成要素,包括人力資本、顧客資本、創新資本及流程資本。或者,智能資本由兩項要素構成,即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結構資本細分為顧客資本和組織資本;組織資本再細分為創新資本和流程資本。一般將智能資本分為人力資本、顧客資本和結構資本(再分為創新資本和流程資本)。
四、無形資產與知識資產(知識資本)、智慧資產(智慧資本)、智力資本、智能資本的比較
(一)定義比較 無形資產(無形資本)與知識資產(知識資本)、智慧資產(智慧資本)、智力資本、智能資本的定義如表1:
從無形資產(無形資本)與知識資產(知識資本)、智慧資產(智慧資本)、智力資本、智能資本定義的比較可以看出,其定義基本上是相同的,正是“知識資產是不同于有形資產的無形資產”,智力資本的理論是從知識管理理論發展而來,所以國內很多學者將“智力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譯為“知識資本”;還需要指出,同是“Intellectual capital”一詞,可以譯為智慧資本、智力資本和智能資本,說明其定義基本上是相同的。
(二)特征比較 無形資產(無形資本)與知識資產(知識資本)、智慧資產(智慧資本)、智力資本、智能資本的特征如表2:
從表2有關無形資產(無形資本)與知識資產(知識資本)、智慧資產(智慧資本)、智力資本、智能資本特征的比較可以看出,其特征是基本相同的。
(三)內容比較 無形資產(無形資本)與知識資產(知識資本)、智慧資產(智慧資本)、智力資本、智能資本的內容如表3:
從表3有關無形資產(無形資本)與知識資產(知識資本)、智慧資產(智慧資本)、智力資本、智能資本內容的比較可以看出,其內容的分類雖有不同,但其具體內容是基本相同的。
通過以上比較說明,進入21世紀,不論是知識資產(知識資本),還是智慧資產(智慧資本)或智力資本、智能資本,都不能代替無形資產概念,只是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根據其時代特征,從某一個方面突出其內容而相應提出或強調某個概念,正如在強調發展知識經濟和知識的重要性時,而提出知識管理、知識資產或知識資本,在強調發展知識經濟(智慧經濟)和智慧的重要性時,而提出智慧資產(智慧資本)或智力資本、智能資本,并強調“資本的革命”,“智慧資本是知識經濟時展的基礎”,“智力資本是第三資源”。
知識資產(知識資本)、智慧資產(智慧資本)、智力資本、智能資本的提出,只是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從不同方面突出了無形資產的本質,進而發揮無形資產的巨大作用。可以預見,無形資產還會以各種形式按其本質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相子國:《知識資產會計的研究與探索》,《財會通訊(學術版)》2005年第10期。
[2]萬君康、梅小安:《企業知識資本管理及其績效評價》,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
[3]袁慶紅:《企業智力資本管理》,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4]景莉:《智力資本與公司價值》,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
[5]冉秋紅:《智力資本管理會計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孫濤:《知識管理》,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9年版。
[7]申明:《知識資本運營論――第三個千年的企業管理核心》,企業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8]成樹芬:《企業智慧資產管理》,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9]張壽寶:《智慧資本――知識經濟時展的基礎》,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一、CBI教學理念
CBI是第二語言和外語課程設計的一種新理念,最早始于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St. Lambert的“沉浸式”實驗班(immersion program)。CBI教學理念的核心是基于某個學科或某種主題來進行語言教學,將語言作為學習學科知識的媒介,從而形成最理想的二語或外語學習條件,其重點在于通過學習學科知識來獲得語言能力。根據教學目標的差異,基于CBI教學理念的常用教學模式可歸納為四種:
1、課程模式
教學材料選自目標語的各類專業課程,視語言為學習專業的工具,要求學生掌握的是學科知識而非語言知識,主要由專業教師而不是外語教師來承擔授課任務。
2、主題模式
教學材料選自目的語的原創主題或話題,旨在以語言為媒介獲取新信息,同時提高語言水平,主要由外語教師來承擔授課任務。
3、專題模式
教學材料來自實際工作崗位或相關的學科領域,可以由專業教師或語言教師承擔,也可由一位語言教師加一位行業專家或專業人員配合教學。
4、輔助模式
同時開設專業課和語言課的模式,要求學生借助語言知識掌握專業內容,語言課為專業課服務,由專業教師和外語教師分別負責專業課和語言課的教學。
二、CBI教學理念在高職英語國家概況課程設計中的應用
綜合CBI教學理念的四種常用教學模式來看,主題模式較多地被運用于英語專業的教學中。英語國家概況課程采用CBI 主題教學模式,在調查學生需求的基礎上,確定課程教學目標,就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考核方式等進行全方位的設計。
1、確定教學目標
英語專業的英語國家概況是一門集英語國家背景知識和英語語言知識為一體的英語專業課程,旨在向學生介紹目的語國家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概貌,使其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學語言知識和技能。因此,我們可以把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及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相關知識;能力目標重在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與溝通的能力;素質目標旨在養成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較強的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自學能力、創新能力。
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教學中,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通過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策略的調整,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完成專業素質目標,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2、設計教學內容
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采用CBI主題模式,具體以Stoller的6T法為指導,6T分別代表themes(主題)、topics(話題)、texts(課文)、tasks(任務)、threads(線索)和transitions(過渡)。6T緊密相連,體現一致性和連貫性。每個教學單元、每篇課文之間都貫穿同一主題;每個主題又通過一系列具體的話題來呈現;教師在確定了主題和話題后,再準備課文,內容可包括所有的口頭或書面素材、音像資料、網頁、各種讀物、講座、學生辯論等;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學習目標,通過設置任務,引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線索用于連接主題中各部分之間的內容;過渡用于連接同一主題中的若干話題或同一話題中的不同任務,實現自然的轉換。
以6T法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中的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例:(1)themes(主題):英國的社會習俗。(2)topics(話題):稱呼習慣;飲食習俗;婚喪習俗;社會禮儀;社會禁忌等,可根據課時及學生興趣來確定話題的數量。(3)texts(課文):不僅僅局限于教材,教師可自由選擇包括雜志文章、音像資料、網頁新聞等各種形式作為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可組織學生按照不同的話題搜集資料進行補充。(4)tasks(任務):設置任務以完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如布置每個話題相關的書面作業以強化知識目標,組織小組討論以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強化素質目標等。(5)threads(線索):以同一主題“習俗”來連接各個話題。(6)transitions(過渡):通過課堂教學語言和PPT體現各話題之間的轉換。
3、調整教學策略
語言學習是一個從input( 輸入) 到decoding( 解碼) 再到output( 輸出) 的過程,包括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輸入策略、解碼策略和輸出策略,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
輸入策略:應擯棄僅閱讀教材、逐句翻譯的單一輸入方式,代之以學生易于接受并感興趣的方式,以體現CBI主題模式的特色。可利用圖表、動畫、視頻、音像等多媒體資料,增加信息輸入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英語國家的主要節日時,可給學生提供圖片、漫畫、海報、電影片段等多種形式的輸入材料,也可安排學生以小組形式分別選擇不同的節日進行資料的搜集、制作ppt、在全班進行講解和展示。
解碼策略:解碼的過程也是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的過程。教師應要求學生主動預習、自覺完成學習任務、積極參與小組活動,通過提問、作業評分、小組活動評定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解碼過程是否有效。
輸出策略:CBI主題教學模式強調有意義的輸出,即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能夠運用第二語言或外語圍繞學科內容主題完成口頭或書面任務,從而達到強化知識、鍛煉能力的目的。在訓練學生說和寫的能力時應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可通過隨堂提問、課前英語報告、小組協作學習、演講、知識競賽、角色扮演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輸出訓練。
4、形成考核方式
關鍵詞:博弈論高校韓國語筆譯教學作用
一、博弈論概念
博弈論,又稱游戲理論,是一種源自游戲的數學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尋求最佳的游戲,使得游戲的局中人能夠獲得最大的贏得。由于在游戲中,每一個參與者得到的結果不僅取決于自身的策略選擇,同時也取決于其他參與者的策略選擇,因此博弈論對于策略問題的研究,并不僅僅局限于決策方的立場和策略,還包括對各決策方策略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分析,綜合考慮各方因素后得出具有最理性的策略,從而實現最大收益。博弈可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兩種,若參與人在博弈過程中能夠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則為合作博弈,反之則為非合作博弈。目前來看,合作博弈主要強調集體主義、公平公正,而非合作博弈主要強調個人理性及個人的最優決策,兩者在社會、政治、國防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筆譯的博弈形式
在外語翻譯中,面對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對翻譯人員的策略選擇形成了一定的約束和限制。由于翻譯人員與源語作者很難達成一個雙方認同的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因此表現為大量的非合作博弈及少量的合作博弈。
例如,在高校外語筆譯教學中,教師往往針對課本中的例句進行講解,這種對既定內容的傳授,使得學生普遍認可教材中的翻譯結果,從而形成一種合作博弈的形式。這種形式的本質是一種模仿性學習,同時也是筆譯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師在教學以及課外作業的布置中,同樣是對既定內容的傳播。換言之,教師認可教材中提到的“標準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與原譯者之間建立起一種有約束力的協議,同樣屬于合作博弈。因此,如果筆譯教學僅僅停留在對教材的模仿和認可階段,只是一種初級的合作博弈。
要想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實現筆譯教學從初級到高級的提升,就必須敢于打破常規,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提出質疑,對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摒棄和糾正,推動教學活動進入到討論和研究的層面,實現探究性學習。這種形式實際上是對原譯者的質疑,屬于一種非合作博弈形式,同時也是筆譯教學中的高級階段。
三、筆譯的博弈教學
對于外語的翻譯通常有直譯和意譯兩種形式。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性,不同民族和地域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在翻譯中很難做到一一對應,這時就只能通過詞語與文章的上下聯系,進行意譯。例如:‘그 사람은 구두쇠입니다’,意譯為“那人是個吝嗇鬼”,這里的구두쇠在韓國語中是一個派生詞,如果直譯,會讓人不知所云。另一方面,人類的生活在本質上存在許多相通之處,且中韓兩國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很多詞語和句子采用直譯的方式也不會產生歧義。例如,‘철수는 소와 같이 자기의 투박한 본성을 지켜왔으며 꾸준히 일만 하였다’,就可直譯為“哲秀就像頭老黃牛,有著忠厚老實的本性,光知道埋頭干活。”從博弈論角度分析,直譯屬于合作博弈,而意譯則屬于非合作博弈。但這兩種翻譯方式是十分簡單的二分法,對于較為復雜的作品,很難使用直譯和意譯進行解釋,需要從更高的層面,也就是從歸化與異化的博弈策略進行審視。
在筆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對各種意義要素進行綜合分析,選擇歸化策略或者異化策略。影響策略選擇的因素,不僅包括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和文化背景,也涉及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甚至包括一些主觀因素,如源語作者的要求、讀者的期待等。歸化,就是要把原文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例如,‘그 동안 우리 고향은 모든 것이 몰라 보게 변했다’,應該譯為“這期間,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中文里一個常用的成語,能使讀者準確地把握句子的意思,這種翻譯策略主要是在綜合考慮中國讀者閱讀期待的前提下作出的選擇。反之,異化的原則是在翻譯上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使用異化策略的目的在于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例如,韓國有一種傳統表演藝術叫做‘판소리’,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曲藝形式。對‘판소리’有多種譯法,如“板聲”、“清唱”、“南唱道”等。《高麗亞那》期刊中將它翻譯為“盤瑟俚”,無論在譯義上還是在譯音上,“盤瑟俚”都與‘판소리’吻合,較好地保留了源語的構詞形式和文化內涵,可以說翻譯得天衣無縫。
從實際應用方面看,筆譯教學應該堅持直譯策略、意譯策略與歸化策略、異化策略的辯證統一,培養學生靈活機動的策略反應能力,將翻譯動機與制約因素相互結合,培養學生形成相對成熟的翻譯理念,才能切實保證高校韓國語筆譯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教學水平。
四、結語
總之,將博弈論概念引入高校韓國語筆譯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培養出專業素質高且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翻譯人才,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注射用骨肽 依降鈣素 骨質疏松 TNF-r IL-1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骨質疏松患者數量的增加和改善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如何在病房內快速解決因骨質疏松帶來的全身疼痛問題是一個臨床上需要面對的問題,為此,設計了注射液骨肽和依降鈣素分別對骨質疏松引起的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的療效觀察并加以比較。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1月~2011年6月收治骨質疏松患者129例,均經過骨密度測定儀(美國GE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骨量下降而達到診斷骨質疏松的標準(T值<-2.5SD,表示骨質疏松癥)。大部分患者合并高血壓、2型糖尿病,少部分患者合并冠心病(僅限于穩定性勞力型心絞痛和無癥狀心肌缺血);在選擇病例時剔除了腫瘤患者、心衰患者、感染患者、風濕免疫病患者、甲狀腺疾病患者等,所有病例電解質及肝腎功能均無異常;并排除了除骨質疏松外而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129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注射用骨肽治療組65例,男39例,女26例,平均年齡68±5.7歲;依降鈣素治療組64例,男34例,女30例,平均年齡65±6.3歲。
用藥方法:①注射用骨肽治療組:50mg/(次?日)溶入250ml生理鹽水中,15天1療程;②依降鈣素治療組:連用4周,每周肌肉注射2次,20U/次。
療效判斷標準:①有效: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明顯緩解;②無效: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無明顯緩解者為無效(不包含輕微緩解)。
測定方法:兩組患者在用藥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1周和第2周分別觀察疼痛緩解的療效,療效標準見上;同時兩組患者在用藥后第2周分別測定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r)水平和C-反應蛋白(C-RP)水平。ELISA試劑盒檢測血清中TNF-r及IL-1水平值。實驗方法:抽取全血3ml后,以800轉/分的速度離心10~15分鐘,分離出血清液并置于-800C冰箱內凍存以備統一檢測。兩種CK試劑盒均按說明書要求操作,為了保證檢測的準確性,均設立了雙質控指標。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樣本率采用X2檢驗。
結 果
兩種藥物對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的療效:注射用骨肽治療組在用藥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1周和第2周對骨質疏松引起的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的有效率分別為51.25%、57.13%、70.32% 、82.73%和87.76%;依降鈣素治療組在用藥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1周和第2周對骨質疏松引起的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的有效率分別為30.65%、33.28%、45.17% 、60.28%和65.43%。兩組患者在第1天、第2天、第3天、第1周和第2周的療效分別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均<0.05)。
兩種藥物在治療前和治療2周后的血清C-RP、TNF-r的比較:①C-RP:注射用骨肽組和依降鈣素組在治療前后的血清C-RP水平,均有明顯下降(分別為P<0.005和P<0.05)。②TNF-r:注射用骨肽組和依降鈣素組在治療前后的血清C-RP水平,均有明顯下降(分別為P<0.01和P<0.05)。
兩種藥物的不良反應觀察:除個別患者在使用依降鈣素后有輕微惡心癥狀外,其余患者均無其他明顯不良反應。
討 論
骨質疏松癥在代謝性骨病中最為常見,是一種重要的老年性疾病。而因骨質疏松引起的全身疼痛在老年患者是很常見的。降鈣素主要應用于骨質疏松伴有高鈣血癥和全身疼痛的患者,由于其增加尿鈣排泄的作用,在高鈣血癥糾正后應同時補充鈣劑才能更有效的治療骨質疏松癥。但是觀察降鈣素在鎮痛方面的起效是相對較慢的,與骨肽的對比觀察也證實了這一點。
藥理實驗表明,注射用骨肽對關節急性炎癥模型及免疫性炎癥模型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同時對小鼠疼痛模型也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臨床藥理學表明,本品含有多種骨生長因子,具有調節骨代謝和生長作用,能促進骨愈合,促進骨新生,對骨損傷、退行性骨病和骨代謝疾病具有良好療效。
近年來,一些細胞因子在骨質疏松發病過程中的作用或影響已經受到關注[2,3],如TNF-г、IL-1、IL-6、IL-11等。腫瘤壞死因子(TNF)主要由活化的單核吞噬細胞產生,具有強烈的破骨吸收活性。白細胞介素-1(IL-1)主要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產生。IL-1無論在體內還是體外都具有明顯的促進骨吸收作用。其促進骨吸收的機制在于直接促進破骨細胞前體細胞的有分裂,間接通過介導基質細胞和成骨細胞分泌參與破骨細胞分化所必須的“下游”細胞因子如M-CSF,粒-巨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6,IL-112,從而促進破骨細胞前體細胞的分化,同時還可間接激活成熟的破骨細胞,增強其吸收功能,呈現出對骨的快速分解效果。
通過使用注射用骨肽和依降鈣素分別觀察治療前后的C-RP、TNF-г和IL-1的水平,結果顯示,C-RP前后對比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骨質疏松的進程以及導致的疼痛可能與C-RP無關;而前后TNF-г和IL-1的水平的變化提示骨質疏松的進程可能有細胞因子的參與,但與疼痛的關系尚待進一步探討,雖然骨肽組的降低TNF-г和IL-1比依降鈣素組的幅度看起來要更大一些,考慮注射用骨肽的快速鎮痛作用可能與其含有的多種骨生長因子及或與參與骨代謝的活性肽類有關,這可能是在鎮痛方面優于依降鈣素的原因。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數學 新教材 概念教學 經驗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148-02
長期以來,高中數學一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使得老師側重解答難題,忽視了概念的教學,在這種原有教學思想的長時間引導下,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一定的誤區。隨著新教材逐漸深入到高中數學教學中之后,概念教學變得比較重要,但是有很多老師仍然沒有真正地認識到這一教學模式。概念教學在高中數學的教學中影響比較大,它不僅僅是對概念的一個理解和記憶,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在學習完之后可以運用相關的數學概念知識進行解答難題。本文就是分析新教材概念教學中的部分問題,并找出問題解決的對策。
一、高中數學新教材概念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老師對于數學概念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老師對于新教材中高中數學概念教學認識上出現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老師認為數學概念就是一個名詞,然而數學概念的教學就是對這個名詞進行解釋,這樣就只需要學生將其牢牢記住就可以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概念是不相同的,它主要就是一種教學理念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是比較重要的。如果學生對概念沒有真正的理解,那也不會理解內在的數學思想,在解決難題時就會亂用公式,從而出現錯誤。
(二)新課程教材版本眾多造成對概念不能統一處理
現如今的高中數學教材存在很多版本,這就使得概念在教材中的體現也是有一定的差異,如果沒有對其進行區別,只是對概念進行一般陳述,就會使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使學生對概念只有一種比較模糊的概念,沒有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本質和精華。
(三)新課程的任務比較重、時間緊迫,使得概念不能深入開展
就現在的高中數學教學來說,除去假期,在學校的教學時間不斷減少,然而在新課改之后,高中數學教學的內容不斷增加,這樣就使得大多數的老師在數學教學時感覺時間比較緊迫,從而導致老師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任務而趕進度,這樣就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數學概念教學,學生沒有對概念有深入的了解。這樣對學生來講,就不會對概念學習投入過多的精力以及沒有將其作為學習的重點,進而降低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老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題海戰術
我們都知道,在高中最后的考試中,數學在高考成績中占據很大的分數比例,對于那些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同學也是在這一學科上和其他同學之間拉開一定的差距。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形成了追求解題速度的觀念以及大搞題海戰術,使學生在習題鍛煉中去鞏固解題技巧,使學生訓練的時間增加了,但是沒有真正地實現概念教學。在實際的教學質量上來看,學生只是提高了解答難題的時間,但是沒有對概念進行理解,這樣就造成學生在解題時沒有全面考慮,導致學生的成績沒有真正地提高。
二、高中數學新教材概念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老師要認真解讀新課程標準
對于新課改之后的高中數學新教材概念教學來說,高中數學組的老師們要做到對新教材進行一個整體上的把握,同時可以通過培訓的手段對教材進行系統上的解讀,從而在教學工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還有就是老師要對新教材中的概念進行深化研究和分析,有必要時,對其中一些概念陳述時進行一定的對比,這樣就會對相似概念之間形成大體的脈絡,在進行教學時可以把教學內容聯系起來。
(二)老師要注重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
高中數學概念的本質就是指老師理解的重點內容,它其實就是對客觀存在事物的一種反映,是數學理論教學的基礎,是公式的依據。老師只有真正地抓住和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才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正確地將其表達出來,使學生可以更好、更容易理解,這樣在解答難題時數學概念也可以運用得比較準確和得心應手,速度和時間把握起來也相對比較容易。老師不僅要重視數學概念的本質,還要根據相關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概念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學習過程,有效實施高中數學概念的教學
在新教材高中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概念教學不完全是對概念的解釋,如果僅僅是靠記憶和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這樣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要讓學生了解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對概念的前因后果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進而感悟概念的教學方法,實現有效實施高中數學概念教學。
三、結語
在新課改之后,新教材不斷運用到高中數學教學中去,這就需要老師對新教材中的概念進行全面、綜合的把握,進一步提高高中數學教學中概念教學的重要性,把概念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概念和把握概念,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嬌.利用高中數學新教材全面推進素質教育[J].教育科研,2013(15)
[2]張明剛.充分挖掘高中數學新教材的教育功能方式初探[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70)
[3]栗旭東.由平面向量的引入看高中數學新教材改革[J].祖國(建設版),2012(12)
[4]宋世康.淺談高中數學新教材對于課程改革的作用[J].新校園(學習版),2012(22)
成人教育概念是成人教育學所要回答的根本問題,關系到整個成人教育學科發展的基礎。本文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概念,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成人教育概念界定進行歸納整理。
(一)“對象說”
所謂“對象說”,就是強調成人教育對象的特定性,是走上工作崗位而不再進入傳統學校進行系統學習的人。相關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幾種。其一,《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指出,成人教育為不再參與學校系統學習的,通常年齡在15歲或15歲以上的人們提供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其二,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出,成人教育是針對已經超過義務教育年齡,不再接受學校教育的人們,為滿足其學習需要而提供的學習活動。其三,英格蘭和威爾士成人教育學會對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是:“為年齡大到足以工作、投票、戰斗、結婚以及已經完成了連續學習的人們所提供的一切種類的教育。”其四,《成人教育辭典》指出,“成人教育是對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在家庭、社會中承擔責任的人進行的教育,在中國現今包括干部教育、軍人教育、農民教育等。”《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指出成人教育是為“年齡在15歲或15歲以上的人們”提供的教育,它強調的成人的劃分標準是生理上的成熟,同樣強調生理上成熟的還有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英格蘭和威爾士成人教育學會對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而關于生理成熟的具體年齡,各個國家的標準不盡相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人的生理成熟年齡規定為15周歲,美國規定為16周歲,而我國則規定為15-16周歲。另外,《成人教育辭典》明確指出成人教育的對象是在家庭和社會中承擔責任的人,它強調成人的劃分標準是心理上的成熟,符合這個標準的成人的心理適應能力和社會責任能力必須基本成熟,能夠為家庭和社會承擔創造財富或提供勞務的職責。以上對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強調成人教育的對象特定,對成人的劃分標準不同決定了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不同。
(二)“內容說”
所謂“內容說”,就是強調成人教育是一種內容特定的教育活動。在發展中國家,成人教育常被認為是一種掃盲教育,是教導民眾基本識字技能的活動;而在發達國家,成人教育是正規教育的補充,是利用閑暇時間擴充和增強能力的活動。相關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兩種。其一,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對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如下:成人教育所提供的學習活動滿足了公民一生中任何階段的學習需要,其范圍包括非職業的、職業的、普通的、正規的、非正規的以及帶有集體社會目的的教育。其二,張億鈞和秦元芳著的《21世紀走進每一個人的教育———當代成人教育論》一書中認為:“成人教育就是根據職業、崗位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的發展要求,針對在職人員所實施的、貫穿個體生命歷程的、層次各異的、形式多樣的、速成速效式的社會教育。”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強調成人教育為人們提供各式各樣的教育內容,為公民一生中的任何階段提供學習活動和項目。《21世紀走進每一個人的教育———當代成人教育論》一書也突出強調有關職業、崗位和未來發展需要等方面的成人教育內容。以上對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都是從成人教育內容的角度出發,強調了成人教育內容的重要性。
(三)“目的說”
所謂“目的說”,就是強調成人教育的目的性。在對成人教育的理解中,將其作為一種制度納入整個教育系統和社會系統中,以特定的內容對成人產生一種預期結果。相關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幾種。其一,1976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員國大會上通過的《成人教育發展總條例》指出,成人教育整個教育過程的目的是促進成年人增長能力、豐富知識、提高技術或專業資格,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促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得到改變。其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成人教育的界定為:通過任何方式,提高成年人的技術、職業素質水平,豐富知識、發展才能以此達到正規的教育水平,或在一個新的領域探求知識與技能。其三,《關于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認為,成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提高生活水平,同時,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其四,林德曼在《成人教育的意義》中指出,成人教育是一個生命展開,不斷關照的循環過程……目的是使人們的生命具有價值,獲得充滿意義的生活,獲得表現個人特性的機會,獲得為了新的目的而學習的機會。《成人教育發展總條例》明確指出成人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成人提高能力、豐富知識以及促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等的改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充實或更新知識,提高職業或技術素質水平兩方面強調成人教育的目的。《關于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認為成人教育不僅促進人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而《成人教育的意義》同樣突出強調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以上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體現了成人教育遵循正規教育的思想體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成人的整體素質,從而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四)“行為說”
所謂“行為說”,就是強調成人教育是一種行為或手段,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相關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兩種。其一,《中國大百科全書》指出:“成人教育通過業余、脫產、半脫產的方式對成年人進行教育,是普通教育的繼續、補充和延伸,是終身教育的組成部分。”其二,劉雍潛認為:“成人教育是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員以經濟建設為目標,以提高經濟效率為中心,以技術培訓為內容,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與學的行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將成人教育視為學校教育的繼續,為離開傳統學校的成人提供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的行為。劉雍潛認為成人教育是在崗人員參與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與學的行為,強調了成人教育的行為性。這兩個概念界定都強調成人教育是一種教育行為,這一行為的涵義和青少年教育行為的涵義有本質區別,青少年教育的行為在本質上是一種由教育者幫助受教育者學習的教育行為,而成人教育的行為在本質上是一種由教育者促進受教育者學習的行為。
(五)“綜合說”
所謂“綜合說”,就是強調成人教育的多個方面而不是單純的強調某一方面。相關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幾種。其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為,不管內容、水平、方法如何,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是連續的還是取代初等教育以及培訓的,成人教育都是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幫助成人增長能力、學習新的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或幫助他們找到新的方向,或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得到改變。其二,韓宗禮主編的《成人教育學》將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為,對已經超過義務教育年齡,不再參加普通教育的公民(在我國為年滿16周歲的公民),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各種形式的教育,其主要教育對象是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或者需要轉換工作崗位的人員。其三,葉忠海將成人教育界定為,為滿足人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提供非傳統的、具有特色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是在終身教育思想下為成人提供的一切教育,是與未成年人全日制教育相對稱的一種獨立的教育體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強調了成人教育的對象、目的和行為性。韓宗禮主編的《成人教育學》對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突出了成人教育的對象是已達到勞動年齡的公民,同時指出成人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強調了其行為性。葉忠海從三個方面對成人教育概念進行界定,即成人教育促進人和社會發展,是一種非傳統、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動,是一種獨立的教育體系而不是普通教育的補充。以上成人教育概念都是從多個角度進行界定,從而避免了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片面性。
二、對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展望
雖然有關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方法和視角等方面不乏商榷之處,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基于以上對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回顧,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成人教育的概念界定進行展望,以期推動成人教育學科建設。
(一)用復雜的觀點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復雜的觀點是指在界定成人教育概念時要充分考慮成人教育的多種內涵,多角度、多方面地對成人教育概念進行界定。無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還是其他定義,都未能使成人的不同含義在成人教育概念中得以充分體現。成人教育概念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的,運用復雜的觀點有利于成人教育概念的準確界定。成人教育具有多層次、多方面的本質屬性,對其本質的認識要逐步深化,使成人教育概念不斷豐富、深化和更新。其一,豐富成人教育概念的內涵。從成人教育的實踐入手,充分了解成人教育的實際形態,使成人教育概念的內涵在人們的不斷探索中逐漸豐富。其二,不同的視角理解成人教育的概念。充分理解成人教育概念的歷史階段特征,融合終身教育的時念,從社會學、哲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視角界定成人教育概念。其三,辯證地看待成人教育概念的內涵。革除成人教育概念中不恰當的或錯誤的因素,以新的認識來補充其內涵。
(二)用動態的視角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動態的視角是指對成人教育概念進行修正和更新,使之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時代要求。成人教育概念是一個正在不斷生成、構建和完善的概念,對它的界定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因此,必須立足于當前成人教育發展的實踐,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歷史性和發展性,融合時代的教育理念,認識和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本質。成人教育發展到21世紀有其獨特的時代特征,要充分理解教育理念的終身化、教育目標的個性化、教育對象的開放化、教育過程的自主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從當前成人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出發,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融合成人教育新的時代特征,科學地界定成人教育的概念。
(三)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
通過搜集整理國內外的成人教育概念可以看出,對成人教育概念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文獻研究法。單一的研究方法會限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不利于全面科學地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本質。要準確界定成人教育的概念就要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既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又要采用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等。其一,文獻研究法。廣泛地收集整理成人教育概念研究的期刊、專著等文獻資料,對其進行認真梳理、分析,總結出成人教育概念界定中的優點與不足。其二,歷史研究法。借助于相關成人教育概念發展的歷史資料,對成人教育概念進行整理和分析,認識其過去,研究其現在和未來。其三,比較研究法。對國內外的成人教育概念界定進行比較、歸納,提煉出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探索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規律。其四,調查研究法。在成人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運用觀察、列表、問卷、訪談、個案研究以及測驗等方法,對成人教育概念的現狀做出科學分析,并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反饋于理論研究。
(四)用分析思維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關鍵詞】素質教育 挖掘 方法
素質教育不是以傳授知識和提高學生應試能力為目的,而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因此,教學中僅僅讓學生理解、掌握現成的書本知識,能用現成的知識解答物理習題,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得到健康的發展。為此,教學中必須認真挖掘教材中的素質教育因素,并按素質教育的要求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下面以《杠桿》一節的教學為例,談談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和看法。
1.要重視“力臂”概念的形成過程
力臂的概念,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是本節教材教學的難點和關鍵。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是人挑東西時的扁擔,賣菜用的桿秤等近似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杠桿,且這類杠桿所受的力往往與杠桿垂直,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正好與相應的力臂相等,因而對“力的作用點與支點的距離要影響力對杠桿的轉動效果”有很深的體驗和印象,所以學生很容易把力的作用與支點的距離錯誤地跟力臂等同起來……通過畫圖直接給力臂的定義[從支點到動力(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叫動力(阻力)臂],不可能消除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早已形成的關于力臂的“前概念”,故力臂的正確概念很不容易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來,也不利于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具體辦法是,把學生分成2-4人一組,事先給每組準備好杠桿、鐵架臺、彈簧秤、鉤碼、細線等器材,并把杠桿中點支鐵架臺上,把鉤碼系在距中點一定距離的位置上(實驗中鉤碼及其懸掛點位置保持不變),其重力視為作用在杠桿上的阻力。然后讓學生用彈簧秤作用在離支點遠近不同的位置(可在支點左、右兩邊各選三個不同的位置)上,把杠桿拉至水平位置時,保持杠桿在水平位置不動和彈簧秤的軸線與杠桿垂直,讀取并記錄每次彈簧秤的示數,讓學生對幾次實驗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比較,找出在阻力及其作用點的位置不變的情況下,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靜止不動,沿豎直方向用的拉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學生由實驗數據自然會得出“拉力大小跟動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有關”的片面性結論。再追問學生:實驗表明動力大小是怎樣隨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的變化而變化的呢?學生從實驗數據的比較中會發現:動力大小隨動力作用點到支點距離的增大(減小)而減小(增大)。在此基礎上,再叫學生用彈簧秤作用在距支點更遠的某一位置,分別沿傾斜程序不同(即與豎直方向夾角不同)的方向用力,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靜止不動。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動力的大小還與動力的方向有關,且不一定動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越大(小)動力越小(大)。實驗結果與先前實驗得出的結論相矛盾,從而使學生頭腦中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地給學生指出,先前實驗得出的結論具有片面性,必須進行修正和完善。為此,向學生介紹“力的作用線”的概念,并讓學生回憶數學中“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定義,然后用多媒體動態顯示(或在黑板上畫圖),讓學生觀察在力的作用點不變而傾斜程序改變的情況下,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的變化情況,并結合剛才的實驗數據,找到動力大小變化的原因是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發生改變(因為此時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沒有變化),進而明確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是決定力對杠桿的轉動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至此,“力臂”這個概念的引出和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由于教學中充分地展現了“力臂”這個概念產生的過程(提出問題――實驗探索――歸納結論――進行檢驗――完善結論――建立概念),所以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力臂”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學生在發現問題和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研究和思考物理問題的方法,從而有助于學生潛能的發展。
2.注意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
對學生進行物理方法的教育,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發展學生潛能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學中我們應該認真挖掘教材中隱含的物理方法,并在教學中予以滲透。
2.1 通過杠桿概念的產生過程,滲透比較方法的教育。通過觀察,確定研究對象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叫做比較方法。
建立杠桿概念時,應讓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上的撬棒、蹺蹺板、抽水機機柄等三幅插圖及其實物模型,有條件的還應采用多媒體動態模擬,以利于學生觀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觀察,使學生從中發現:盡管三個研究對象的形狀、施力物體、用途等均有所不同,但它們兩端均受到力的作用,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繞其上某一位置轉動。在學生采用比較的方法,并經過討論,歸納概括出三者的共性的基礎上,再抽象出杠桿的概念,巧妙地使學生從杠桿概念的建立過程中受到觀察、比較、歸納等物理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2.2 通過分析杠桿定義、介紹杠桿示意圖的畫法,滲透理想化方法的教育。理想化方法是指借助邏輯思維和想象力,有意識地突出研究對象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和無關因素的干擾,在大腦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客體或相互聯系,來探索物理世界內在奧妙的一種方法。
教材給出的杠桿的定義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做杠桿。教學中雖然不提“硬棒”是一種理想模型(以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但應指出:“硬棒”是指不發生形變的棒,這樣的棒實際中并不存在,但由我們所研究的棒在使用中發生的形變極小,不影響其使用規律的研究,可以不予考慮,所以我們把所研究的物體視為不發生形變的硬棒使學生從中領會在研究問題中突出主要因素、避開次要因素的思想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和《民主教育》等文章中都指出培養兒童(孩子)的創造力要進行“六大解放”,即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說;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社會中去取得豐富的學問;解放他的時間,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
二、用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指導實驗教學的開展
“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倡導實施教學民主化,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創造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實施“六大解放”對教師開展實驗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
1.解放眼睛,讓學生學會實驗觀察
觀察是人們有效地探索世界,認識事物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心理素質。觀察是獲得一切知識的首要步驟,也是一切創造發明的必要條件。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觀察
目的,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觀察的效果取決于觀察目的,教師要針對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知識水平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端正學生觀察態度,教育學生無論觀察什么都要認真、仔細,明確觀察的目的。其次,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提高觀察效率。如高中生物必修1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多樣性和統一性”時,教師可以在講臺上進行實驗演示,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致的觀察程序,同時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分組實驗去觀察細胞,并結合課本去分析真原核細胞的區別。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所開展的實踐活動,很好地解放了學生的眼睛。我們要指導學生有計劃、按步驟地進行觀察。在觀察中要讓學生善辯多思,并做好實驗記錄,不要放過觀察到的任何一個細小的現象。對于不同學生對同一實驗得出的不同現象、結論,不要急于評判誰對誰錯,要充分肯定其積極性,然后再究其根源,幫其改正。
2.解放雙手,讓學生學會實驗操作
解放學生的雙手——做分組實驗,不僅僅是希望學
生做出一個成功的實驗,更注重通過實驗操作來提高學就越多。
學生通過上述的體驗和實驗,實現了自主體驗和探究學習,并且知道了食物中含有能量,貯藏在營養物質中。學生雖然還不能給“能量”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卻對“能量”有了清晰的認識,從而有效延展了概念形成的“長度”。
三、思維歷練——挖掘概念強化的“深度”
所謂概念強化階段,即將形成的概念徹底轉化為屬于自己的知識。概念的強化不僅僅是反復記憶并同化的過程,而是在發展思維的基礎上,挖掘概念強化的“深度”。
1.建立網絡強化概念的“深度”
在中學生物學教材中,我們不難發現生物學概念不僅多,而且比較分散,并且很多概念在字詞上都具有相似性,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混淆。因此,在概念的強化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從大處著手,在發展思維的基礎上挖掘概念強化的“深度”。
例如,學生在學習“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這三個概念后,因概念本身的相似性,導致容易混淆。因此,在概念教學的深化階段,教師可以將這幾個概念的定義、功能、作用及產生條件建立網絡,通過對這幾個概念的比較分析,幫助學生認識它們的區別:保護色與環境顏色相同,使之不易被識別,起到保護作用;警戒色容易被發現,異于環境顏色,起到警戒威懾作用;擬態與保護色接近,但卻高于保護色,有更好的防護作用,且往往與生物所處的運動狀態有關。
建立這樣的概念對比網絡,能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各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從整體上把握概念,同時對學生概念強化的“深度”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2.挖掘內涵強化概念的“深度”
在生物學概念中,很多概念的內涵都是十分豐富的,通過簡單的學習往往只能理解其淺層次意思。因此,在概念強化階段,教師有必要全面地、系統地將這些概念加以剖析,使學生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