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勞動教育的概念范文

        勞動教育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教育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勞動教育的概念

        第1篇:勞動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道德信念;道德習慣;自我教育;勞動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他通過長期的、創造性的中小學教育實踐和理論探索,形成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導的教育思想體系”。

        人的和諧、全面的發展是他的教育理想。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使每個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實際能力和心理準備上獲得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勞動生活中的樂趣、為人民服務中感受到的幸福都來源于“生活的高尚的

        道德”。

        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中專門論述了道德教育如何實施。

        同其他的教育家一樣,蘇霍姆林斯基很重視集體主義教育。

        他認為,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等要在各種各樣的集體中實施,集體和個人是和諧一致的。集體中的每個成員應遵守集體的規章制度,應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組織。同時,他還強調,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的個性是不容抹殺的。他認為,“開發每個人的天賦和才能,使他享受到為社會、為人民的幸福進行饒有興趣的、充分發揮了智力的創造性勞動的幸福——這就是學校的任務。注意每一個人,關懷每一個學生,并以關切而又深思熟慮的謹慎態度對待每個孩子的優缺點——這是教育過程的根本之根本。”可以說,蘇霍姆林斯基是極其重視集體這一大背景的,而且盡最大可能做到了因材施教。為此,“要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作為個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夠最充分地顯示和發揮他天賦素質的事情上達到在他的年齡可能達到的卓著成績。”正是在這樣的一個不會抹殺孩子個性的集體主義教育之下,道德教育才能得以完整而有效的實施。

        道德教育不僅是要考慮把什么教給孩子,更重要的在于認識到道德信念獲得的重要以及如何促使道德概念轉化為道德信

        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結果,說明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為的一致、言論和行動一致的主要標志,是道德發展的最高目標。“一個人道德修養的特征就在于,信念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已變為能不斷激發他創造新的道德行為的一種獨立的精神力量。”然而,道德信念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只有當對真理的認識和概念的認識能深深地反映在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里,成為他個人的觀點,能激發出他深沉的感情,同他的意志融合起來,并能在他的活動方式、行動舉止以及待人、對己的態度中表現出來時,才能談得上道德信念。從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許多過程以及一些輔助手段的實施。

        一、要重視道德情感、道德習慣的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無論是愛憎,還是喜憂,青少年必須是朝氣蓬勃的,飽含激情與熱情生活的一群人。如果這群人都開始冷漠了,那么無論是對個人本身,還是對國家來說,都意味著是毀滅。

        同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習慣的實質就在于,“人的行為已經由良心的呼喚所支配,而這種呼喚的主調則是感情。”可見,道德習慣和道德情感是不同的,但二者是不可分離的。他也特別重視道德習慣在童年或少年早期的形成。兒童在這個時期就應感受過留在心里曾經的感動與印象,以及可以激發自己道德行為的思想。可以反映他們的待人接物的態度的那些道德習慣,在少年晚期和青年早期只能是鞏固的問題。這是順利進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所以道德教育要提前進行。

        二、從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不是憑空轉化的,要在勞動鍛煉和書本學習中實現

        勞動教育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的又一個特色。他的勞動教育理論與凱興斯泰納的勞作教育理論不同,他更多地強調的是在勞動中,道德的養成,快樂的體驗與幸福的感受。在童年時期,應深入大自然,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比如,在山坡上種一些葡萄;在荒地上植上草皮;看到花園里或農田中干旱的秧苗,松松土,澆澆水;完好無損歸還圖書館的書;拾起公共場所的紙屑等等。在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中體味的快樂與幸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轉

        化為高尚的道德意識。這些行為的道德意義在于“體會對勞動的尊重,而通過勞動又表現對人這個創造者品格的尊重。”這些行為并不是制度上的要求,而是要形成這樣一種信念的生活課堂,一

        種責任感的培養。

        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對“讀書”尤為重視,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學生,這是真正教育的一條金科玉律,是良好的傳統,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教育,“一種熱愛書、尊重書、崇拜書的氣氛,乃是學校和教育工作的實質所在。”尤其在道德教育中,他特別重視給學生介紹人類道德價值文選中有關那些為爭取真理的勝利,為爭取人民的自由而斗爭的英勇高尚的戰士們的文章。孩子們在討論與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心靈的觸動,從而樹立高尚的理想,并克服懶惰、軟弱、意志不堅定等缺點。這也是道德教育強有力的手段。

        三、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自我教育的指導。孩子有他自己的標準,有他自己衡量善與惡的尺度。老師不應將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做到和學生同呼吸、共律動,“我們不僅俯就孩子們所關注的世界,

        而且深入到他們的思想中去,體驗他們的情感,為他們的不安而一起激動。”

        四、道德共同體的建立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在集體中進行道德教育,強調個人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但他又認為集體中的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是一體的、互助的。他非常重視一種道德關系的建立,從而促進鮮明個性的形成。這種道德共同體就是“使每個少年和每個青年在學校集體中都有自己的教育對象:一個小朋友,關懷這個小同學,同他的進步和失敗喜憂與共。”這種道德共同體的教育技巧在于找出他們愛好的共同點。在二人榮辱與共的生活中,“當他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有善良和道德美也在別人身上確立起來,從而使這個人變為他所親近、喜歡的人時,這也就是道德信念正在形成的那個過程。”這樣的教育是深深植根于兒童內心的,是兒童全部感情的參與所得。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道德信念”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在實現道德概念向道德信念轉化的過程中,重視善良情感的培養;善于通過勞動以及讀書學習引導學生凈化心靈;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等教育

        實踐,這些方法對我們今天的學校德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價

        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蘇]B.A.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

        第2篇:勞動教育的概念范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首先是藝術珍品,能培養細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細致,人對世界的認識越敏銳,從而對世界的貢獻也越大,……把自己培養成為人,這是頭等重要的事,五年寒窗固然能培養出工程師,但學會做人,則需要一輩子。要培養自己具有人的心靈,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們說的美是廣義的美,它包含藝術、音樂對人的誠摯的態度”。

        下面就藝術教育談自己的幾點看法,旨在拋磚引玉,能吸引更多有識之士做深入探究。

        一、藝術教育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所謂藝術,就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富有創造性的方式,形狀獨特而美觀,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音樂、電影、戲劇、舞蹈等等。

        因為藝術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如果說,科學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那么,藝術則以具體生動的形象反映世界。例如,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對典型情境的描述,刻畫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不均以及女孩的美麗夢想。通過閱讀作品會使學生提高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清楚地觀察到,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兒童的不同命運。

        藝術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世界,而且能夠鼓舞學生以高昂的熱情去改造世界,樹立創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把文藝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在戰爭年代,《義勇軍進行曲》《黃河頌》《團結就是力量》等歌曲,曾經鼓舞了千百萬人民奮起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斗爭。在和平年代,《歌唱祖國好》、“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的歌聲多么嘹亮”,人們便會想到紅日藍天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各行各業的人們正齊聲高唱贊美偉大的祖國。“跨過高山,越過平原”就會想到高山就在自己身邊,就在自己腳下,自己在攀登高山,正在廣闊的平原上縱馬奔馳。這樣借助歌聲蘊含音樂美的力量,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熱愛美、追求美的能力,同時激勵學生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實現崇高的理想。

        二、藝術教育與德、智、體、勞教育有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作用

        藝術教育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互相制約,相互促進。

        1.藝術教育和德育總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我國有著優良的傳統

        孔子主張“盡善盡美”,墨子主張“務善則美”等等,藝術教育就是以優美的藝術形象和事物去影響人和感染人。使人們在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熏陶,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莊嚴雄偉的萬里長城,現代化的浦東建設,移山填江的三峽大壩的建成,不僅會使人感到祖國山河的壯麗,而且也會使人聯想到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能激起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黃河大合唱》的歌曲,不僅歌唱了黃河的雄偉氣魄,更歌頌了人民的偉大力量。當同學們唱這首歌的時候,自然會聯想到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是古老民族文化的發祥地,在那烽火連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兒女,在黃河兩岸的山岡上和青紗帳里保衛黃河,為保衛全中國而浴血奮戰。

        2.藝術教育與智育的關系

        馬克思說過:“如果你要欣賞藝術,那么,你應當是一個藝術上有教養的人。一個人的知識越豐富,藝術的修養越高,那么對美的感受和理解也就會越深刻。”反過來說,一個愚昧無知的人是不會有美的享受和美的思想境界的。這就是說藝術要以智育為基礎,同時藝術中又包含著智育的成分,藝術又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并學會運用藝術手段去認識世界。藝術又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創造力都有獨特的作用。

        3.藝術教育與體育的關系

        如果說藝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是美與善的結合,藝術教育與智育的關系是美與真的結合,那么,藝術教育與體育的關系就是美與健的結合。小學生富有游戲性的體育活動,也可以說是健與美的有機結合的“藝術創作”。在體育活動中,動作的協調、優美和富有節奏感,學生體態的健康和勻稱,以及在體育活動中形成起來的生動活潑、積極樂觀的性格等,都是藝術因素的具體體現。小學生的游戲和舞蹈,更加具有藝術的特點。

        4.藝術教育與勞動教育的關系

        創造性的勞動就是藝術,藝術產生于勞動,人們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創造,最初就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人們在勞動過程中認識和改造世界,顯示著人的本質力量,這本身就是藝術的表現。勞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勞動就成了創造藝術的源泉。

        第3篇:勞動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幼兒;音樂;品德教育

        當前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由于長輩的溺愛,他們從小生活在優裕和嬌寵的“四二一”環境中。許多家長把自己的愛全部傾注在孩子身上。但并沒有注意引導孩子去愛別人,關心他人,互相幫助。只注重孩子的智力開發忽視了品德的教育,結果養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是非觀念和道德觀念。幼兒的是與非、善與惡、真與偽、美與丑等基本概念就是在這個時期潛移默化形成的。因此,早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空洞的說教,勉強的灌輸,“你不應該這樣!”“你不許……”“你不準……”這樣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不但蒼白無力,甚至會引起幼兒的反感。

        用什么樣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呢?于是在生活中我對幼兒細心觀察,發現幼兒對音樂的反應尤其敏感,一聽到優美的樂曲時,幼兒就愛手舞足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何不因勢利導把音樂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寓教于娛樂之中,對孩子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說教都不可替代的。因此,我嘗試這把幼兒的思想品德教育與音樂有機結合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用音樂來增強同伴間的友愛

        3到6歲的孩子是大都市家庭的一朵嬌花。他們把任性、執拗的特性帶進了集體。行為上表現得不合群,同伴間不友好。我根據幼兒喜歡的歌曲《好朋友》改編歌詞,并設計動作,然后教幼兒表演。如教唱《好朋友》歌曲表演。歌詞為:你幫我來梳梳頭,我幫你來扣紐扣。團結友愛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嘿嘿!改編成:你幫我來搬椅子,我幫你來收玩具。團結友愛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嘿嘿!“你幫我來捶捶背,我幫你來揉揉腿,團結友愛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嘿嘿!把生活中各種各樣團結互助的行為用歌曲把它表現出來,不但提高了幼兒的創編能力,還加強了幼兒友愛意識。

        由于歌詞表現得是孩子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內容,因此,孩子們感到非常親切,表演時他們共同努力,合作協調,表演得形象、生動。這種努力使幼兒的任性、散漫逐漸消失,集體精神漸漸增長。音樂使孩子們的情感受到感染,同時團結友愛的主題又促進幼兒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二、用音樂來教育孩子熱愛父母

        孝順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培養出熱愛父母,尊敬師長的孩子,是每一個家長的愿望可是為什么近年來卻經常聽到一些家長問:“為什么人家的孩子那么懂事,我的孩子卻只顧自己呢?教育孩子熱愛父母,首先要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看到長輩為了養育他付出的辛苦勞累,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引發他對父母的熱愛之情。我有意識地找了一些歌曲如:《小烏鴉愛媽媽》,“路邊開放野,飛來一只小烏鴉,不吵不鬧不玩耍,急急忙忙轉回家。它的媽媽年紀大,躺在家里飛不動,小烏鴉叼來蟲子,一口一口喂媽媽。多可愛的小烏鴉,多懂事的小烏鴉,飛來飛去不忘記,媽媽把它養育大,媽媽把它養育大。”我把這首歌曲的題材改編成故事:“在離我們很遠很遠的地方,有一片樹林,樹林里有一顆大樹,樹上住著烏鴉媽媽和小烏鴉,烏鴉媽媽每天很早起床給小烏鴉找蟲子吃,來來回回很辛苦,在烏鴉媽媽的精心養育下,小烏鴉慢慢長大了,但是烏鴉媽媽隨著小烏鴉的長大而老了,有一天,烏鴉媽媽病倒了,小烏鴉對媽媽說要照顧媽媽說完飛向天空。我反問幼兒小烏鴉干什么去了,接著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烏鴉干什么去了,播放小烏鴉愛媽媽的動畫歌曲。”最后指導幼兒進行情景表演,增強了趣味性,幼兒在愉悅的環境中受到愛的教育。

        三、用音樂來教育幼兒熱愛勞動

        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父母包攬了所有的事情,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導致幼兒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差。所以幼兒園應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教育幼兒從小就要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借助歌曲《勞動最光榮》“太陽光,金亮亮,雄雞唱三唱,花兒醒來了,鳥兒忙梳妝。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造。青青的葉兒,紅紅的花,小蝴蝶貪玩耍,不愛勞動不學習,我們大家不學它。要學喜鵲造新房,要學蜜蜂采蜜糖,勞動的快樂說不盡,勞動的創造最光榮。” 我把歌詞改編成孩子們愛聽的故事,用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情節,提高歌曲表現力。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情不自禁地對歌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再進行勞動教育幼兒也就樂于接受了。

        四、用音樂來強化熱愛集體的感情

        幼兒雖生活在集體中,但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于是我便用音樂來提高他們的集體意識,強化熱愛集體的感情。首先讓幼兒感受合作的快樂。在教幼兒學會《我愛我的幼兒園》這首歌曲后,我便教幼兒用簡單的樂器來演奏。演奏時我運用了比較法,先讓幼兒一個一個地打鼓、雙鈴、木魚等,然后再請幾個小朋友一起來演奏,讓他們聽一聽哪一種更悅耳,他們感覺到幾個小伙伴共同演奏的樂曲更好聽。于是讓他們一起演奏,并錄了音。演奏完畢,我將錄音放了一遍,孩子們聽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會心地笑了。他們享受了合作的快樂,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其次激發了幼兒愛集體之情。在幼兒聽了故事《拔蘿卜》之后,我便編排歌表演《拔蘿卜》讓幼兒表演。表演中,他們不僅理解了“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而且表演時心情愉快,情緒高漲,充滿了對集體的熱愛之情。另外,我還常讓幼兒為其他班的小朋友表演自己的節目,在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和贊揚的同時,大大加強了幼兒的集體榮譽感。

        五、用音樂來陶冶愛祖國的情感

        第4篇:勞動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家園結合,互通信息

        向家長介紹培養幼兒良好文明行為各階段的預期目標和內容,動員家長解除顧慮,主動向老師反映自己孩子的文明禮儀現狀。通過家園聯系表,把幼兒在家在園的表現互相溝通,為將來做個文明人奠定基礎。

        1、家園聯系表

        家園聯系表的作用是在行為習慣方面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設立的具體內容為8個:早起早睡;有禮貌;獨立進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愛勞動;不挑食,不挑穿,愛護收拾玩具。每項文字邊上有圖示,便于家長與幼兒共同評價,日期為星期一~星期日,用標記表示幼兒的表現情況,優秀良好一般,在備注一欄里,寫寫今天幼兒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講講有趣的事情,或根據幼兒自己的表現,增添項目。家長堅持每天給予認真的記錄,每周的情況在周五下午總結,老師進行認真細致的整理和統計工作。對在某些方面有明顯進步的幼兒,老師在班級進行表揚,設置小紅花園地,如午睡小紅花、進餐小紅花,講衛生、愛勞動小紅花,比一比誰的紅花多,誰的進步大。同時抓住時機,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勵幼兒的進步。

        2.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是老師與家長之間溝通聯系的專欄,該專欄可以使家長了解、掌握幼兒園班級常規,包括文明禮儀的具體內容、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配合教師做好各項工作。

        二、科學指導,掌握方法。

        幼兒教育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家長很想教育好孩子,養成孩子良好文明行為習慣,但往往事與愿違,這與教育方法不當有關。例如,有的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愛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錢任孩子花,結果導致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的壞習慣,對老人卻不夠孝敬;再如,有的家長一心想糾正小朋友拉人、捏人的習慣,便采取嚴厲批評的方式,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因此,指導家長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對于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家長沙龍

        我們組織家長圍繞如何培養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中的若干問題進行討論。如在家庭中如何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通過討論,使家長知道培養幼兒愛勞動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內容和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忽視這方面教育,事事處處為孩子著想,辛辛苦苦為孩子吃穿,孩子從小只知索取,不想付出。家長了解到在向幼兒進行勞動教育時,首先應進行自我服務性勞動,教育幼兒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脫衣服,洗手絹,也要為別人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如幫助爺爺、奶奶拿拐杖等。沙龍的內容也可以組織有經驗的家長談談教育幼兒的體會,或者是通過電教手段請家長觀看幼兒禮儀和幼兒行為規范的錄像,指導家長用科學的育兒方法,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

        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活動,可以讓家長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了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增添了樂趣。如我們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家園同樂會,在同樂會上,以家庭為單位,表演了一個又一個的小節目《分香蕉》《讓座》《洗手帕》《我的好媽媽》《我幫爺爺、奶奶做事情》等,通過表演讓幼兒知道與他人分享,主動關心幫助長輩,愛護小弟弟、小妹妹,自己的事自己做等優良的品德,寓教育于游戲之中,讓家長和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受到教育。在"獻愛心"的活動中,幼兒和家長向老區的幼兒損獻了書籍、衣物、玩具、食物,蔣麗小朋友將兩本新書帶來了,并在書面上寫著"老區的小朋友,我愛你們",表達了一份童貞般的愛心。

        三、合力引導、共同營造

        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于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需要教師正確地指導,慢慢地引導。所以對于老師的言行舉止,尤為上心,教師不雅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誤導到幼兒。但如果教師平時能夠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往往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在這方面的感受甚深。有一次,我看到書架旁掉了很多書,就對正在玩耍的小朋友們說:"你們看,書本都掉在地上了,你們以后是想看干凈的書呢還是不干凈的書呀?"然后當著大家的面把書一本一本地撿起來放回書架里。此后有這種情況出現,小朋友們都很自覺地爭著撿書本。類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丟到垃圾桶里,也在我的言傳身教下,形成了良好的風氣。幼兒的思想很單純,但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一味的責怪,只會造成幼兒的逆反心理。如小朋友在游戲過程中將玩具弄得滿地都是,教師如果責怪說:"張三,你不可以這樣做!""李四,你下次再這樣就不給你玩了。"等等,他們可能會負氣地坐在那兒不再活動了,起不到教育引導的作用。但如果換個文明的方式,說:"小朋友,看一看,玩具傷心了。"那么小朋友們就很容易接受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第5篇:勞動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個性;全面發展;和諧;嬗變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6)12-0042-02

        一、“個性”教育是嬗變的契合點

        全面和諧發展強調的是人的健康發展,人的素質全面提高,但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所強調的是人的個性的發展,是對人性、人格的更加關注,是把人的發展既當做出發點,又當做歸宿點,進而關注人、尊重人、發展人。蘇霍姆林斯基將每個兒童的“全面和諧發展”確定為教育目標,即一方面使每個兒童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得到發展,不允許任何一方面有缺陷,這是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使每個兒童學有專長,都獲得有勝過別人、值得自豪的地方。他還認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與樣樣做而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在他看來,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是對每個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種才能、興趣、愛好的充分發揮則因人而異,所以,他要求教師認真去研究對待每一位學生。個性不是個別,不僅在于特殊,更在于其優質性。每個個體學生的個性正是在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上,逐漸達到內外部的協調、完善狀態,克服非優質因素,建立起個體的“最佳穩態”,處于最優化狀態。個性是生命力、是活力、是競爭力,是一種美,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強大的發展力。個性教育就是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發現個性、培養個性、突出個性、發展個性、打造個性、張揚個性,使學生達到內外因素的最佳結合,把最優質因素充分地挖掘出來,培養出個性化優質人才。

        美國教育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恰恰地明證了這一點,即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智能上的優勢和弱項,每個人都可以發展成具有他自己獨立個性的優秀人才。為此,在教育實踐中要做到:一是要堅持學生個體差異的觀點,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相應的教育目標,因勢利導。二是要堅持發展優質個性的觀點,把他的優質點發展成為個性,把個性張揚在優質點上,這樣的個性才是真正意義的個性,才具有活力、生命力和創新力。三是要堅持形成完善人格的觀點,學生的個性是特殊的,但是否是優質的、健全的、完善的,還有待于發揮教育的功能,是自身優質和教育優質的結合。

        史代納認為,人類的意識已經發展到了“第五個文化紀元”。個體意識已經覺醒,每一個人都可以獨立地發展自己的精神生活,通過自己的修煉達到精神的最高境界。人的意識是階段性地發展的,七年為一個周期。華德福教育就是依據人的意識階段性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內容,并讓人的身體、生命體、靈魂體和精神體都得到發展的。這種教育極大地滿足了人的自我發展需求,針對人的深層意識進行教育,最終達到具有超越物質、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力與判斷力,結合與生俱來的智慧和本質實現自己,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譬如說,第一個成長階段,華德福教育認為這是人處于植物發展階段的一個時期,兒童好動的天性是來自生命發展的需要。第二個成長階段,即7歲到14歲,人的意識已從環境中獨立出來,開始有了參與生活活動的強烈愿望。華德福教育在針對第一個成長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時,便主要是針對現代都市生活的越來越缺乏自然特性的特點,將學校建立在郊外,讓孩子們的成長有一個最良好的自然環境。在教育上不以用讀、寫、算剝奪他們用以建造身體的人的本性,否則,就會減弱孩子們的生理組織結構的發展。在課程設置上,尊重孩子們表達內心的方式,有目的地為孩子們提供足夠的空間以發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早餐時朗讀詩歌,讓孩子們知道食物來自稼穡之艱辛,并從就餐中學會對生活的感激。在一年級,讓兒童從神話故事中學到生活的結構;在二年級,從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圣人賢者身上學習做一個完美的人;在三年級,學會探索生活的意義;在四年級,明白人與動物的關系;在五年級,偏重于文化的古代史研究,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六年級,一方面學習人類的文明史,同時學習物理,挖掘自然規律、人體自然的統一美;七年級,迎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點,著重學習文藝復興文化和中世紀史,讓學生從“人性復興”的角度來審視所處的真實的世界;八年級,華德福教育迎合青少年的叛逆和厭世心態,學習世界各地革命家和冒險家的開拓精神,為高中生活鋪路,這是一種使受教育者平穩地度過叛逆期而作出的最有意義的課程設置。同時,學生個性的發展還要與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發展相一致,使個體人格和社會人格相一致,這樣才能形成健全的、完善的人格。

        二、系統論中的“和諧”教育

        貝塔朗菲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一書中闡述的系統論,要求組成系統的要素要相互協調,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追求1+1>2的價值。各要素間不是簡單相加,而是有機的整合,構成統一的、協調的系統。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就是主張德、智、體、美、勞等要素之間要相互協調和統一,共同促進人的和諧健康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全面教育,并使其個性教育融會貫通、和諧共振,成為統一的完整的過程。否則,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個方面,都會破壞這個有機的統一。完成全面發展的諸種教育任務如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并不僅僅意味著教育分別在這幾方面獲得收獲,更重要的是有個統一的、豐滿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心胸和各方面素養得到高度和諧發展。他還認為,教育中沒有孤立的對人起作用的零散的東西,每個教育任務的實現都是為了塑造受教育者完整的心靈,亦即統一而和諧發展的內心世界。因此,和諧教育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具體的概念。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系統的觀點、理論,把和諧教育作為研究對象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整體性原則。系統科學始終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認為世界上各種事物、過程不是孤立、雜亂無章的偶然堆積,而是一個合乎規則的、由各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這些整體的性質與規則只存在于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動,不能反映整體的特征和活動的方式。它不要求人們硬把活的有機整體分解成死的孤立部分,然后機械地相加,而是如實地把對象作為有機整體來考察。從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相互結合、相互制約的關系中揭示系統的特征和運動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律。

        2.動態性原則。系統科學認為,任何系統都有一個組建的過程,無論是系統整體與要素、結構與功能、反饋與調節、層次與層次、系統與環境等關系,都具有動態的性質。在系統形成過程中,開始趨向于向“穩定態”的方向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的穩定態將會破壞,新的“穩定態”將會產生。在研究“和諧”教育系統時,不僅要注意到各系統變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活動的速度和方式,而且要探討它們變化發展的動力、原因和規律,從動態的觀點來考察其變化,主動靈活地加以駕馭,使各系統充分發揮“自己運動”的功能。

        3.目的最優性原則。系統由若干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部分結合到一個預定的共同目標上來,使之構成一個完整而有機的統一整體。系統各部分是為了達到系統的一定目標而協調活動的。系統科學追求目標的最優化,強調系統的功效與目標的統一,并運用最新技術手段和方法把整個系統逐步分成不同等級和層次結構,在動態中協調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標服從系統的總體的最佳目標,以達到總體的最優目的。

        4.定量化原則。現代科學技術對系統科學的重大貢獻之一就是提供了一整套數學理論,使之能定量地處理系統各組成部分的聯系,精確地描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系統科學要求在處理問題時應盡量采取各種數學語言和數學工具,使問題得到定量精確的表述,認為只有進行精確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認識事物和系統的本質。和諧教育不僅要求在個體教育中德、智、體、美、勞的和諧,一般的情況下還要達到整體性的和諧。而且更要求教育要與人的發展相和諧、要與社會發展相和諧、要與時展相和諧,甚至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這才是和諧教育真正意義之所在。我們要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把握和諧教育,發揮其真正價值。

        三、“個性、全面、和諧”嬗變為一體

        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是整個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任何教育都是全面的、整體的、系統的。任何個性教育都只能是整體教育之一,我們決不能一談教育就是智育、或德育、或體育等,任何脫離這種觀點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教育的目的與任務就是把青少年培養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他認為,人的和諧發展意味著他有能力擔當多方面的任務,他應該是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活整個領域中的創造者、享用者、鑒賞者和保護者,是有文化素養和道德風貌的人,是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具有道德基礎的建設者,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過去我們曾經走過不少彎路,尤其在應試教育環境下,家長、學校乃至社會注重的大多是智育,即使重視智育也不是重視智力的開發,只是片面地強調知識的灌輸,追求高分數,忽略其他及個性教育,學生沒有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甚至出現高分低能的畸形教育現象,用所謂智育代替了全面教育、整體教育。以點帶面、以偏概全,致使我國教育出現偏差。為改變這種局面,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要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的、整體的教育觀點,不能顧此失彼,強調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造成學生人格的不健全,任何教育都是諸要素整體運行過程。二是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根據學生個體情況,有側重點地施行教育,整體教育并不是齊頭并進,權重同一,而是有選擇,有重點。三是要堅持協調統一的原則,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協調統一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合力,否則,相互不協調,就不能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和諧并不是德、智、體、美、勞的簡單堆積,和諧是個體自身素質內在的和諧,是社會發展要求的內在的和諧,是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內在的和諧,把“個性發展”、“和諧發展”與“全面發展”三者融合為一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收稿日期;2006-07-20

        作者簡介:(1976-),男,浙江溫州人,講師,從事教育管理的研究。

        第6篇:勞動教育的概念范文

        思考――鄉村教育的根在哪里

        89年前,陶行知先生在《中國鄉村教育之改造》一文中疾呼:“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前面是萬丈懸崖,同志們務須把住,另找生路!”

        鄉村教育的生路又在哪里呢?我自從七年前擔任鄉村小學的校長以來,就一直在追問和反思,卻沒有找到答案。2015年,我有幸跟隨著教育公益組織的伙伴們走出了鄉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教育世界;回來之后,我們邊思考邊實踐,而2016年初,我們又一次迎來了難得的機遇,有幸參加了由甘肅省鄉村教育發展NSDP項目培訓,終于破解了困擾我多年的難題。

        說來慚愧,城里人講給孩子“項目式學習”,然而我作為一個有23年教齡的教師,在參與這個項目之前還并不真正理解什么叫“項目”。NSDP項目其實并不新鮮,源于2000年左右啟動的“中英甘肅基礎教育目”中的“學校發展計劃”(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 SDP)。多年以來,我們學校日常工作使用的報表就是基于SDP的,遺憾的是由于缺少相應的培訓支持,那時我們并不理解其中的奧妙。直到最近,SDP項目的老成員們復興了這個項目――他們在SDP前面加上了一個“New”(新),也就是現在的NSDP。

        NSDP的基本理念是把水澆到根上。鄉村教育的資源極其有限,無法實現大水漫灌式的發展,澆水到根的方式無疑是最適宜的。我們通常的做法是澆水到葉,澆水到花,澆水到果,為了表面的繁花似錦而忽略了對教育本質的追求。

        鄉村教育的根究竟在哪里呢?魯迅先生也在《少年閏土》中寫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賣罷了。”“……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在少年時代魯迅的心里,也渴望走出城市的高墻,向往著鄉村的大自然和新鮮事。

        在NSDP項目的指導下,我請社區的賢達、家長、學生代表和教師一起座談,用SWOT分析的方法,明確鄉村教育發展內在的優勢和劣勢,研判鄉村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最終發現,鄉村也有城市無法替代的資源優勢:鄉村雖然沒有高樓大廈,但有廣闊田野;鄉村雖然沒有動物園,沒有老虎、鱷魚,但有大自然,有螞蟻青蛙,還有牛羊雞鴨;鄉村雖然沒有航模展廳,但有日光溫室;鄉村雖然沒有科學家,沒有畫家,甚至沒有醫生,但有雕龍畫鳳的木匠爺爺,有會做千層底布鞋的奶奶,有會砌墻粉刷的爸爸,有會種田能養雞的媽媽……

        鄉村教育的根應該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和傳統民俗中汲取營養,結合現代科技的變革,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揚。時代呼喚鄉村教育者的自信和活力,鄉村教師應該挺起鄉村文化的脊梁,探索挖掘鄉村的潛能,讓鄉村教育煥發生機與活力,綻放應有的魅力。

        回顧――我們的項目實踐

        追尋鄉村教育根的蹤跡,該如何入手呢?我們依然需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原則,民主參與討論對策,運用問題樹分析和優先排序的方法,大家的意見逐漸集中,明確了學校特色發展的途徑:種植實踐和快樂閱讀 ,遵循SMART原則,制定了學校發展的目標。

        我校馬路兩側有塊空地,師生一起平整后便成了一個小菜園。我們按照蔬菜食用的部分分類,種植了八塊蔬菜:根菜類、花菜類、茄果類、莖菜類、塊莖類、鱗莖類、葉菜類、種子類蔬菜。孩子們在種植實踐中不僅學到了與植物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積累了豐富的情感體驗,獲得了內心的健康成長。項目實踐具體做法如下。

        1. 激發興趣

        組織隆重的種植實踐啟動儀式,讓孩子感悟到種植是孕育新生命的開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方式。大自然饋贈了人類生存的物質資源,人與大自然應該和睦相處。啟動儀式上,孩子們認識了形態各異的蔬菜種子,還用種子擺出各種圖案,老師們都感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變幻莫測。

        2. 勞動實踐

        孩子全程參與翻地、地膜覆蓋、施肥、澆水和除草等勞動,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勞動的臟和累,也體會到父母的勞動的艱辛,紛紛表示要為農忙歸來的父母獻上愛心。在勞動過程中,我們引導孩子明白,勞動只是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我們的父母是農民,他們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財富,奉獻社會,理應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3. 展示分享

        舉辦“收獲節”。辛勤地付出總會有收獲,菜園里的菜花開了,蘿卜冒出了地面,茄子、辣椒沉甸甸地掛滿了枝頭。我們開個別開生面的收獲節吧!孩子們爭著搶著摘菜花,品嘗著自己親手種的蘿卜,孩子們說:“這是最好吃的蘿卜。”是啊,自己播種,期待發芽,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勞動成果怎么能不好吃呢?

        4. 總結評價

        小菜園豐收了,我們的種植實踐收獲了什么呢?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蔬菜和觀察記錄,還寫了許多關于蔬菜的童話和詩,小菜園成了童話的搖籃。在小菜園里,不僅種出了菜花和蘿卜,還種出了孩子們的詩和遠方……

        感悟――重拾勞動教育

        看今天的教育,新概念越來越多、新項目越來越多、新科目越來越多,教師和學生負擔越來越重,而老概念、老項目、老科目的初心卻慢慢被我們遺忘了。“勞動”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幾乎寫進了這個廣袤國度的每一所鄉村學校的課程表,然而我們是否珍惜了這一歷史的饋贈呢?“項目”是工業社會的產物,而“勞動”則是兒童生活的日常。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讓鄉村恢復自信,讓鄉村的孩子認同并熱愛生我的父母和養我的土地,快樂自由地成長。

        1. 挖掘鄉村優勢,成就教師

        城、鄉教育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城市教育并不代表先進,而鄉村教育也并不意味著落后。鄉村教師要樹立發展鄉村教育的信心,時代需要我們頓悟,需要我們從慣性思維的迷途中覺醒。鄉村教師只有抓住國家倡導生態文明的機遇,挖掘鄉村教育資源,發揮地域優勢,開發地方課程,引領鄉村文化,才能使自己快速成長,最終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2. 構建大自然課堂,快樂學生

        大自然是鄉村教育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田野中的花、草、樹、木都是我們的朋友,鳥、獸、蟲、魚都是自然界的精靈。一朵花、一只鳥都能吸引孩子駐足,進行心靈的對話。孩子們把無意中發現的蚯蚓寶寶放回松軟的泥土,趴在地上期待種子發芽,把饅頭的碎屑放在螞蟻的洞口……怎能說這不是最好的愛的教育?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讓鄉村恢復自信,讓鄉村的孩子認同并熱愛生我的父母和養我的土地,快樂自由地成長。

        第7篇:勞動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培訓師;能力要求;“雙制制”職業教育;德國

        中圖分類號 G719.5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04-0078-05

        在職業教育領域,德國能夠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其強大的職教師資隊伍功不可沒,特別是以企業培訓師為核心的企業職業教育人員更是德國職教師資的主體和特色所在。對于德國企業培訓師群體,國內學者雖有較多關注,但往往聚焦于培訓師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又或者其結合具體的職業教學活動上,而對作為德國培訓師能力標準及培養參照的《培訓師資質條例》[1]① (以下簡稱為AEVO)則沒有給予太多重視。即使在德國,為增加培訓企業② 并進而提高培訓崗位的數量,《培訓師資質條例》也曾一度中止生效,但隨著增量效應的減弱以及企業培訓質量的下滑,AEVO于2009年重新回歸。如今,國內眾多中德合資企業在推進自身員工培訓及參與職業學校校企合作時,也在嘗試引進德國的AEVO,以保障企業培訓師的能力水準。因此,深入探討AEVO的核心要求及其在企業培訓師能力建設中的作用,對于我國“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雙元制”職業教育和培訓師的概念

        (一)“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企業培訓

        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和主體是著名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即受訓者既在企業里接受企業職業教育,同時又在職業學校里接受理論知識學習,以前者為主,后者為輔。職業學校主要負責文化課教育和專業理論知識教學,而企業則重點負責實踐技能訓練和職業經驗的獲取。工業企業內的職業培訓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工業教學車間培訓,多數在大型企業專門的培訓中心進行;二是非系統的工業培訓,主要在實際生產車間和工作崗位進行。傳統的手工業企業培訓則全部在生產現場進行。此外,跨企業培訓在各個職業領域也都有著廣泛分布,彌補了企業在培訓設施設備及培訓師資源上的不足。基于企業培訓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企業培訓師也相應成為德國職業教育及其師資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企業培訓的實施及培訓師的作用

        在具體實施中,企業培訓要根據培訓職業③ 的要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向學徒系統傳授包含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及個人能力在內的職業行動能力。培訓企業必須向受訓者無償提供必要的教材、儀器、工具、機器及其他設備和培訓用品。同時,培訓企業還必須擁有合格的培訓師。企業培訓師的任務是根據企業內部、相關行業以及職業要求的培訓內容,獨立組織、實施和監控學徒培訓,企業培訓師還肩負著促進學徒個人能力全面發展的任務,積極、正向推動學徒的個性人格發展。

        德國企業培訓人員(即廣義的企業職業教育人員――betriebliches Ausbildungs-personal)可分為三類:培訓崗位提供者(Ausbildender)、培訓師(Ausbilder)、培訓專員(Ausbildungsbeauftragter)。培訓崗位提供者(對外的職業教育提供者)負責與學徒簽訂培訓合同以及按合同規定進行培訓,通常即為企業主。培訓師,即本文重點探討的企業培訓師資,他們受雇于企業,負責傳授特定培訓職業所要求的技能、知識和能力(計劃、領導、指導、管理控制),是教育提供者的人和培訓的具體負責人。培訓專員則是支持、協助培訓師完成培訓任務的技術人員和辦事員,其往往在特定設備和具體工作崗位上為學徒提供培訓。根據德國《職業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提供者和培訓師都必須通過《培訓師資質條例》的考核,必須具備培訓師資格證書[2]。

        二、《培訓師資質條例》的相關改革

        (一)AEVO簡況及2003年中止生效的背景

        1972年4月,德國聯邦政府頒布《培訓師資質條例》,對企業培訓師應具備的個人能力、專業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擁有合格的培訓師是作為企業提供“雙元制”職業教育必須滿足的資格門檻。此后,由于具有培訓資質的企業所提供的培訓崗位多年呈下滑趨勢,致使培訓崗位市場供需失衡,德國年輕人接受企業培訓的機會不斷惡化。為此,20世紀末德國國內各界就一直在討論如何放寬企業門檻,提高培訓崗位數量,以緩解培訓崗位市場的嚴峻形勢。作為這方面的一個具體舉措,2003年5月,德國聯邦政府宣布《培訓師資質條例》暫停生效五年。6月,德國勞動與職業研究所(IAB)專門通過其面板數據企業調研了此項政策的影響范圍,詳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AEVO中止生效的確使德國擁有培訓資質的企業數量有所增加,即培訓師門檻的降低,使部分此前沒有資格提供“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企業有了資格。

        表1 2003年AEVO停止生效所帶來的有資格培訓的企業增量[3]

        (二)2009年AEVO恢復生效的原因

        2006年,受德國政府委托,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BIBB)著手對AEVO中止生效期內企業培訓情況進行調查和評估。調查表明,AEVO中止生效確實帶來了培訓企業和培訓崗位數量的增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數量效應逐漸減弱;另一方面,AEVO的暫停使用帶來了一定的企業培訓質量下滑現象,如,中斷培訓的人數上升、學徒考試成績和考試通過率下降等,且培訓師和培訓生之間的沖突也呈上升趨勢[4]。評估認為,AEVO中止生效所帶來的數量上的正面效應不斷弱化,質量上的負面效應日益凸顯。鑒于此,聯邦政府與行業協會達成一致意見,重新恢復《培訓師資質條例》的應用。自2009年8月1日起,修訂后④的新《培訓師資質條例》正式生效。

        AEVO以新版形式恢復生效,除了得到相關評估的直觀數據支撐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和邏輯: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教育自身的變革,對培訓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進一步強化了培訓師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全球化、信息化為核心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方式、競爭程度發生了顯著變化,只有不斷革新工藝、變革工作組織形式、提高產品質量,具備良好的客戶關系與快速的客戶響應、前瞻性的環保理念等,企業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這一背景下,企業內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已不能僅僅局限于職業技能、知識等專業能力,還必須具備獨立性、責任感、靈活性、終身學習能力和意愿等非專業能力[5]。德國《職業教育法》中明確提出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職業行動能力(berufliche Handlungskompetenz),也正源于上述背景。所謂“職業行動能力”,指的是個體“在職業情境中從事熟練而職業化的、個體深思熟慮的以及承擔社會責任行動的本領和狀態”[6]。“職業行動能力”體現了德國職業教育界對職業能力的系統理解,體現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標的變革。這種培養理念和目標的變革引發了德國職業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對包括培訓師在內的職教師資群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鑒于此,以前的《培訓師資質條例》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對培訓師的要求。新《培訓師資質條例》更加強調以能力為本、以工作過程和業務過程為內容指向及以學徒為中心,強調通過行動導向教學培養學徒的職業行動能力。

        (三)新AEVO的理念和內容變化

        新《培訓師資質條例》以能力為導向(Kompetenzorientiert)、通過四個行動領域(Handlungsfelder)描述了對培訓師的要求。培訓師的資質可分為專業能力(Fachliche Eignung)和人格素養(Pers?nliche Eignung)兩大維度。所謂專業能力,指的是培訓師既要具有自己負責培訓的職業所要求的技能、知識和能力(Fertigkeiten, Kenntnisse und F?higkeiten)――稱為職業能力(berufliche Eignung),也要具有基于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的教育教學能力(berufs- und arbeitsp?dagogische Eignung)[7];所謂人格素養,指的是培訓師背景良好,無違反《職業教育法》的行為,能夠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良好行為模式的養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培訓師資質條例》中,特別著重描述的是培訓師應具備的教育教學能力。

        表2 培訓師的資質要求

        從內容上看,與原有的七個行動領域不同,改版后的AEVO將培訓師的教育教學技能、知識和能力劃分為四個行動領域[8],更加適合當前對培訓師的要求。四個行動領域依培訓師的工作過程依次展開,具體為:檢查培訓條件和制定培訓計劃、培訓的準備和協作參與招生、培訓實施、培訓完成。聯邦職教所在對此法規的細化解讀和實施建議中,給出了培訓師教育教學能力培訓課程的時間框架,總課時為115(可借助合適的自學手段,但面授不得少于90課時),四個行動領域所占份額分別為20%、20%、45%和15%。與此同時,建議中也具體描述了基礎能力的細節,給出了相關技能、知識、能力的舉例。這些做法不僅直觀呈現了完整的培訓過程,有助于培訓師掌握培訓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也能夠提示能力構成和要點,促進培訓師的培養培訓。

        從理念上看,新的AEVO特別強調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強調培訓師在制定培訓計劃和實施培訓時都應該充分考慮職業工作過程。如:行動領域3(培訓實施)第三點關于培訓師的要求中指出,培訓師要能夠“從企業培訓計劃與典型職業工作過程中開發并實施企業培訓任務”。這就要求培訓師必須熟悉企業的整個工作過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向受訓者傳授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在培訓師自身的能力要求和能力養成中,也延續了這種工作過程導向,這突出體現在對培訓師的能力描述上――依據培訓師的工作過程展開行動領域和具體環節,依次描述培訓師的工作和應滿足的能力要求。

        三、培訓師的資質要求和成長路徑

        (一)培訓師的資質要求

        德國《職業教育法》第28條規定,只有人格素養和專業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允許作為培訓師[9]。就人格素養而言,所有培訓師自身此前的經歷中不能有違反《職業教育法》相關規定的行為,也不能有有關青少年的犯罪經歷等。就專業能力而言,則有以下多種可能:對于工業、手工業、農業等領域,通過師傅考試者,即被認為已滿足了培訓師的專業能力要求。其他人員,如完成特定職業學習的人、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在相關培訓機構參加國家認可考試者,以及在國立學校通過相關專業的畢業考試者,如想從事培訓師工作,則必須按AEVO規定接受培訓師資質培訓并通過考試(主要培訓和考核教育教學能力)。對于自由職業者,如法官、律師、公證人、經濟師、稅務顧問、醫生、牙醫和藥劑師等行業人員只要具有相關就業證書和任命書就能擔任該行業培訓師,無需專門的教育教學能力培訓,也無需通過考試。

        (二)培訓師的基本成長路徑

        德國企業培訓師的成長路徑和培養過程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和靈活性三個特點。在人格素養之外,要獲得培訓師所要求的專業能力要求(職業能力與教育教學能力),通常要經過三個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階段、應用與實踐階段及資格獲取階段[10]。

        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階段是企業培訓師能力與知識積累的初級階段(專業基礎形成階段),經過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未來的培訓師將初步具備滿足實際生產需要的工作能力。但與一名合格的培訓師相比,他們的實際操作技能還不夠嫻熟,還不具備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還存在脫節的現象。這些問題只有靠長時間的反復實踐和經驗積累才能解決。應用與實踐階段主要解決的是經驗和熟練問題,經過多年的工作實踐,未來的培訓師已經可以較好地掌握培訓職業完整的工作過程和熟練的職業行動能力。但是,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培訓師,他們還必須具備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意義上的教育教學能力。這一能力可以通過兩種方法獲得:其一是參加師傅培訓,并通過考試獲得師傅證書;其二是根據AEVO規定的學習領域進行自學,或者參加相應的培訓,最終通過行業協會組織的培訓師資格考試,取得培訓師資格證書。無論是師傅考試還是培訓師資格考試都把基于職業教育學與勞動教育學的教育教學能力作為一個重要考核內容。

        四、對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啟示

        《培訓師資質條例》及其變革,直接反映的是德國對培訓師的能力要求變化,也深刻反映了德國職業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的變化,對于正在著力推進“雙師型”隊伍建設的我國職業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完善職教師資能力定位,推動“雙師”素質職教師資培養

        針對職業教育對教師專業實踐與教育教學復合能力的要求,我國提出了“雙師型”教師的概念,作為引領職教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向。但迄今為止,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能力結構并沒有明確的認識和準確的界定,很多職業院校仍片面強調教師的實際操作技能,忽視教育教學能力,致使教學陷入簡單的灌輸和機械性演示,影響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德國《培訓師資質條例》所明確約定的培訓師能力結構,也包括培養過程和成長路徑,為我國明晰“雙師型”教師能力結構提供了非常直觀的參照和借鑒。

        (二)培養高素質企業培訓師,促進“雙師型”結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

        理實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呼吁并實現行業企業更多參與職業教育的同時,單純依靠職業院校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弊端也日益凸顯。一方面,“雙師型”素質教師畢竟只能是職業院校教師的局部;另一方面,單純依靠職業學校建構“雙師型”教師隊伍,永遠存在與行業企業的脫節問題,存在教師能力追趕行業企業發展問題。鑒于此,建設企業培訓師隊伍并將其納入整個職教師資隊伍范疇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培訓師能夠全方位促進校企合作,直接提升職業院校學生企業實踐的質量。除此之外,企業自身的員工培訓等人力資源建設也對培訓師群體有著直接的需要。因此,學習和借鑒德國經驗,從明確能力要求、規范培養過程等視角進行制度建設,建立一只高素質企業培訓師隊伍,無論對于中國以學校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還是對于企業自身來說都非常必要。

        參考文獻

        [1][8]Bundesregierung.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Z]. 2009-01-21.

        [2][9]Bundestag. Berufsbildungsgesetz (BBiG)[Z]. 2005-03-23.

        [3]Hartung S. Die Aussetzung der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EB/OL].[2014-02-28].http://doku. iab.de/betriebspanel/ergebnisse/2005_01_14_03_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_2003.pdf.

        [4]Ulmer P., K. Gutschow. Die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2009: Was ist neu? [J].BWP, 2009(3):48-51.

        [5]Hauptausschus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Empfehlung des Hauptausschusse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zum Rahmenplan für die Ausbildung der Ausbilder und Ausbilderinnen[Z]. 2009-06-25.

        [6]匡瑛.究竟什么是職業能力――基于比較分析的角度[J].江蘇高教,2010(1):131-136.

        [7][10]陶扉.德國企業培訓師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35.

        On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and Its New Developments

        WANG Ji-ping, HUANG Yi-xin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makes clear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rainers in enterprises by the mode of legislation, and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rain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training places,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suspended for some times. However,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revised and put into effects in 2009, and it made material requirements for trainers in the aspects of basic abilities, qualification and growth pathway, which has reference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tication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Key words trainer; ability requirements; dual-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收稿日期:2013-12-29

        作者簡介:王繼平(1970- ),男,黑龍江綏化人,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治理與管理,職教教師教育;黃怡心(1988- ),女,福建福州人,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學。

        基金項目:教育部、財政部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職教師資培養資源開發項目《職教師資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與開發》(VTNE093),主持人:王繼平。

        ① 德文為“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國內曾譯為《實訓教師資質條例》《企業培訓師資質條例》《企業教師資質條例》等。雖然作為企業雇員的“實訓教師”、“企業培訓師”所承擔的任務遠超出“實訓”或“培訓”的范疇,要從事基于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但其與嚴格的教師要求仍有區別,因此本文譯為《培訓師資質條例》。

        ② 除非特殊說明,本文中所謂的培訓,均指“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企業培訓(亦稱企業職業教育),是一種嚴格意義的職業教育,而非狹義的、以單項技能和單一目標為目的的短期培訓。此處的培訓企業,指的是提供職業教育的企業。

        第8篇:勞動教育的概念范文

        而這些觀點在數學過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體現嗎?沒有!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審美教育就沒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視,確是深感遺憾。值得高興的是,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討論稿)已提出了數學教育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別是“數學與文化”這一單元體現了數學文化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在美學方面,這種功能是鼓舞人們對數學的追求化為一種對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課題的研究,或許對中學數學教學中加強美育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數學美的表現

        美,作為現實事物和現象,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藝術作品等屬性總和,具有勻稱性、比例性、和諧,色彩變幻。鮮明性和新穎性,作為精神產品的數學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們知道,數學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了美的世界:數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和諧、比例、整體和對稱,我們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結構的嚴謹、關系的和諧以及形式的簡潔。

        數學美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數學內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體系之美等;從數學的方法及思維看,有簡約之美、類比之美、抽象之美、無限之美等;從狹義美學意義上看,有對稱之美、和諧之美、奇異之美等。

        經通過對數學美表現的研究,我們可以肯定的回答,數學中含有美的因素,數學發展受美育思想的影響,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學家、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斷言:“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

        二、數學美的功能

        審美教育的范圍正日益廣泛地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人們不僅通過音樂,藝術,而且通過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數學美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數學美能夠培養人們創造、發明數學的激情。

        (2)數學美能啟發人們探求真理的思路。

        (3)數學美感有檢驗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數學美感能達到以美啟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數學美之教育途徑

        第9篇:勞動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莊子 盧梭 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自然教育思想在中西方教育發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莊子和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雖然跨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時空,但在哲學基礎、教育理想、內容方法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理論基礎

        1.1莊子自然教育的理論基礎

        莊子被認為是道家的嫡傳,他繼承了老子的“道”的思想,其中包含的返璞歸真的自然精神就是他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莊子在《知北游》中指出:“有先天地者物邪?物者非物。”這就是說,產生物質的東西是非物質的,莊子將它叫做“道”,莊子認為沒有比“道”更根本的東西了。

        《莊子?天地》篇中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莊子認為,人的本性源于“一”,即“道”,有其內在的條理和規律,人性本質上與自然一脈相承,不需要外在東西的引導。莊子強調把一切為仁、義、善、美、名、利等束縛人們的枷鎖統統舍掉,實現天人合一、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1.2盧梭自然教育的理論基礎

        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性善哲學和感覺經驗。盧梭基于他性善哲學的基礎上,強調“歸于自然”,順應自然,把自然與文明對立起來。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軍人物、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當時的法國甚至整個歐洲都處于封建軍事、政治以及宗教的專制壓迫之下,人性被壓抑。因此他認為應該使人率性發展,發展人的自然本性,擺脫掉社會對人的戕害。

        盧梭認為人們掌握的知識最先從感覺開始,也就是說由感覺經驗得到理性。盧梭還把感覺經驗作為知識的來源,他認為感覺經驗對觀念的形成、對日后理性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育目的異同

        2.1 莊子自然教育目的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莊子?馬蹄》)由此可以看出,莊子的理想與目的是想要使人們回歸自然本真。與之相應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讓受教育者遵循自然規律。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是最終教育目。這樣就可以真正的與自然和諧統一,得到真正的自由,無所束縛、無所畏懼,游于天地之間,不為功名所纏繞。

        2.2盧梭自然教育目的

        盧梭自然教育的教育目的在于擺脫社會人為的束縛,沖破文明的枷鎖,遵循自然生長規律,恢復人的自然本性,最終成為真正順應自然發展的自然人。在盧梭看來,真正的教育目標就是自然的目標。從當時實際情況來講,盧梭自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公民”,像愛彌兒一樣經過自然教育的公民。

        盧梭認為,“人類在社會環境中,由于繼續發生的千百種原因,由于獲得無數知識和謬見,由于身體組織上所發生的變化,由于不斷激蕩等等,它的靈魂已經變了質,甚至可以說靈魂的樣子已經改變到了不可認識的程度。我們現在再也看不到以一個始終依照確定不移的本性而行為的人”。

        2.3 比較分析

        莊子與盧梭都極力主張教育要取法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以順應、保持、發展人的自然天性為教育目的。莊子的思想帶有消極避世色彩,他希望可以回到人類初期的那種狀態,容易使人不思進取。按照盧梭的教育目標,最終培養出來的人,是只善于維護自己的生活的“自然人”。盧梭更重視人的本性及其發展,強調人本身的天賦才能。

        3教育內容與方法異同

        3.1 莊子自然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莊子的自然教育思想與老子是一脈相承的,繼承并發展了它。以下是莊子自然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幾點總結:

        (1)“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是道家教育思想區別于其他各家的獨特之處。《道德經》中指出:“圣人處無為之世,行盡言之教。”這就是說教育要順應人心,不以外在的規范來進行約束性教育。莊子繼承了這一思想,《莊子?知北游》中談及:“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夫知者不言,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道不可以用言語相傳,只能“不言之教”,否則就不是真正的道。

        (2)“順物自然”

        莊子說:“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則天下治也。”世間眾生應該依靠自身來體認大道,依靠內在動力才能達到人性的完善。每個教育對象都有自身獨特的特點,這就是自然教育,這就是順應了自然,任其自由發展。

        (3)注重養生

        養生思想是道家的特有之處,這可以算是道家注重身體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現。莊子養生思想的宗旨是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其基本目標是保命。莊子生活的年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人民整日心驚膽戰,莊子心存天下同時作為有責任的思想家,他要教給人民如何保命、如何生存的更長久。莊子養生思想的核心是養神。人的身體和精神是統一的,但就養形和養神兩方面來講莊子更注重養神,他認為養生更在于養神。

        此外,莊子還提出了心齋、坐忘等方法。莊子在《人間世》借孔子之口,提出了“心齋”方法。它是一種比喻說法。心齋就是把人們耳朵聽、智慧思考這一切斷絕。首先是集中精神,不再用耳聽而用心聽,排除了人的思維干擾。莊子在《大宗師》又提出了“坐忘”方法。“坐忘”是忘掉了肢體、聰明,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3.2盧梭自然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1)教育內容

        首先,不教給兒童道德和真理,以保持其心理不沾染罪惡和邪念。所以,即使愛彌兒臨近青年時期了,盧梭也不打算向他傳授與生活無直接關系的知識和道德。其次,知識的傳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兒童形成正確的概念和判斷能力及獲得學問的工具。再次,不用成規教育學生,不讓兒童沾染社會習慣。盧梭反對空洞的文字說教,要求追求有用的知識。盧梭主張讓兒童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他勸老師“不該要學生學習科學,應該讓他去發現科學”。

        (2)教育方法

        他認為,知識是具體的,道德也是具體的,沒有脫離實踐的知識或道德,因而他十分注重在實踐中獲得善念,用行動培養人。盧梭反對強迫、壓制和死記硬背;讓孩子們回歸到樸實的生活勞動中,每個人,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必須為社會勞動;“把孩子送到農村去,他們在那里自然地使自己得到更生”,盧梭認為應該把孩子送到農村,遠離城市的喧囂。

        (3)身體養護

        盧梭還十分重視兒童身體的養護。反對襁褓包裹,堅持飲食清談,衣著寬松,不給嬰兒戴帽、穿鞋、穿襪,以培養抵抗能力。所有的一切都應該著力去培養一個完全的健康的自然人。他認為在發展兒童的智力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做到身體和智力平行發展。

        3.3分析比較

        莊子和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都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反對社會道德和習慣對人的洗染,否定書本知識,批駁違背自然天性的教育。但他們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也有區別:

        在教育內容上,莊子的“不言之教”,實際上是什么也不教給學生,儒家提倡的各種禮儀制度,尤其反對,無為而無不為,不過容易導致人們的消極思想而無所作為。盧梭雖然也反對封建教育壓制學生思想的內容,但是他還主張有步驟、有計劃地教授知識和技能。根據年齡做出了不同分期,每個時期教育的內容有所不同。

        在教育方法上,莊子主張“不言之教”,否認教育的積極作用,各種知識技能是不能教給學生的。盧梭是肯定教育的作用,他制定了具體的教育原則及方法,根據真正的兒童的需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適時、合理地進行教育。

        道家的養生思想是對于所有人提出的,在注重身體養護的同時更加注重人精神的修養。養生必須謹慎飲食、節度。飲食有節制,食物結構搭配合理,五味調和,有利于人體健康。但就養形和養神兩方面來講莊子更注重養神,他認為養生更在于養神。而盧梭對于身體養護的思想主要是針對兒童。在兒童早期,反對襁褓包裹,堅持飲食清談,衣著寬松,不給嬰兒戴帽、穿鞋、穿襪,以培養抵抗能力。他認為在發展兒童的智力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做到身體和智力平行發展。

        4總結與反思

        雖然跨越了兩千多年,又處于東西兩個不同的世界,莊子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有一些共同之處,這說明人類教育的發展有它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不可違背。由于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地域特色、經濟政治環境的不同,莊子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也存在大量差異。例如:莊子的自然主義教育沒有明顯的年齡分期;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提出由出生到2歲屬于嬰孩期,2―12歲屬于兒童期,12―15歲屬于青年期,15―20歲屬于青春期。每個階段進行不同的教育內容。盧梭比莊子的教育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莊子的自然主義教育在當時以及后世沒有占過主流地位,而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在整個歐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對莊子與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傳統的教育思想,同時,“使我們在對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研究時有一個富有對比價值的參照系,從而使我們更加全面地把握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價值。”

        教育準備生活說與教育適應生活說在很早以前就被大家提及,教育準備生活說的缺陷與不足已經由專家提出。然而當今的中國教育似乎還在推行著教育準備生活說的模式,孩子的一切努力、一切痛苦、一切忍耐都是在為明天更好的生活做“準備”。那個美好的生活是否真的會出現不得而知,但是許多學生的求學過程并非那么愉快卻是有例可證。現在重新提及莊子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并且對二者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進行了比較,是希望大家能夠分析一下當今的教育現狀與教育問題。在校的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是否真正的“樂學”,是否“活在當下”,是否未被繁多的課業所累,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中華書局,1983.

        [3] 滕大春.盧梭教育思想述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孟榕.盧梭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云南社會科學,2000(S1).

        [6] 唐潔.莊周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比較[J].社會科學研究,1998(4).

        [7] 周萍.盧梭自然教育理論探析[J].教育科學,1994(4).

        [8] 張勇.試論老莊自然主義教育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2(2).

        [9] 王小丁.試論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空想性[J].吉林工學院學報,2002(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中文字幕视频久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日韩中文无线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