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體育思政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體校;政治課程;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2-348-2
一、目前體校政治課教學方式
目前政治課程的教學方式還是以老師講課為主。老師將知識點進行逐一講解,中間有時穿插提問,查看學生是否掌握,是否能夠運用。老師讓學生將重點內容標注出來,對于重點內容進行講解,有時會舉例進行說明,輔以PPT使講課內容更加生動、直觀,幫助學生記憶。體育專業性較強的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很多專業詞匯,特別是哲學內容需要任課老師花費大量時間幫助其理解。此外,體育生自身學習動力不足,認為思想政治學習無足輕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因學習認識不足,上課不認真聽講,與老師互動較少,或基本無互動,成為老師的“一言堂”。老師在上面講得沒有動力,學生在下面聽得沒有興趣。
二、目前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
不能使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因家長、老師對體校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不高,文化課學習完全依靠學生的自覺性。有些學習比較認真的同學,其基礎較好,而一些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的學生,其基礎比較薄弱。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層次的同學其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的能力不同,單純的依靠老師講解,將不能照顧到所有層面的同學,老師只能按照平均水平講授課程,設置問題,安排進度。這就導致一些基礎好的同學感覺課程內容不充實、學習的新知識偏少,而基礎薄弱的同學又會感覺進度有些快,不能完全掌握、吸收新內容。長此以往,這種不加區分學生水平的傳統教學模式將導致學生整體水平趨平,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是重大損失。
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傳統授課模式要求老師按照課本進程講解,由于政治課程本身具有抽象性、邏輯性、概括性,學生不容易立馬接受和理解,所以課堂上學生很少或不發言,老師成了課堂的主角,完全本末倒置。老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索然無味,學生感覺老師是在“灌輸”知識,完全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將老師擺在了中心位置,提問學生僅僅作為補充,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體校的學生本來上課注意力比較分散,單純的老師講課方式,使得課堂更加呆板無趣,學生思想游離于課堂之外,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不能使學生真正的活學活用。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能夠在生活、學習中會利用學到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想政治課的學習會給學生的生活一種指引。思想政治課的任課老師要通過講課,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更要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授給學生。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使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對知識點真正掌握了多少,學生是否能夠活學活用知識點,這些都無法檢驗出來。同時,在傳統的授課模式中,老師從上課講到下課,和學生幾乎沒有交流、互動,談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期下去,學生成為了存儲知識的“書櫥”,而不能真正的將知識吸收、內化,更不用提,通過學習的知識來指導他們的學習、生活了。
三、改進政治課教學方式的建議
培養良好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學習認識。在課下,任課老師要主動親近學生,了解學生興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自己,與學生形成良好互動的基礎。在課上,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形成一種平等、獨立、友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將會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尤其在高中教育階段,學生大多處于感情的敏感期,對于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教師印象的好壞有著直接聯系。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并注意自己的言語,對于學生應該多鼓勵、多引導、多溝通,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要最大程度的包容與諒解,并鼓勵他們積極的改正,樹立自信和勇氣。通過營造一種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為融洽,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任課老師要以朋友、長者的身份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文化課知識的重要性,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而不要以老師的身份一味說教,可以結合自己或身邊的例子,使學生真正從思想上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精心做好備課,層層深入講解。任課老師的講課方式、講課內容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關鍵所在。體校的學生因課下要進行大量的體育訓練,文化課復習所占的比例很小,這就要求老師要充分利用課上時間,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充分了解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尤其是對學生的情況更要了解透徹,深入分析,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并根據以前上課的情境進行總結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計劃。在精心備課的前提下,還要在課堂上做好教學內容的導入。課前導入要有吸引力,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很快地融入教學的氛圍中。對于知識點要層層展開,按一定的邏輯順序講解,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不斷深化,使學生能夠逐步掌握并理解、吸收。
優化講課模式,開展多種互動。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快樂教學、開放教學等教學模式不斷涌現,而這些模式的共同之處就是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改變傳統模式老師“一言堂”的局面。但是新的教學模式并不是要求老師完全不管學生,由學生隨便發言,老師要根據講課內容,采用適合體校學生的教學方法,安排合理的教學模式,既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保證課堂效果和質量。采用新的教學模式,要求老師起到引導、監督作用,讓學生發揮課堂主導作用,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可以開展小組活動,讓同學分成不同小組講授不同專題內容,老師加以點評和補充;可以開展專題討論活動,運用學到的知識分析新聞熱點或者案例;可以開展幫扶工作,鼓勵基礎好的同學幫助基礎薄弱的同學,提高整體學生的思想政治課水平。老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生動、直觀的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走近學習。視頻、圖畫、音樂、文字,配上教師的講解,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讓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起來。
理論聯系實際,真正活學活用。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實踐課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思想政治課只有在實踐中、在生活中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和功效,而不能單純的停留在書面上和講義中。所以,這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將書本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真正的內化、吸收思想政治內容。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講課內容只停留在課本上,一味地分析理論,只能使教學顯得枯燥無味,使教學與社會生活脫節,從而降低了學生對課程應有的熱情和興趣。要使政治教學“活”起來,就必須在課堂上引進生活中的“活水”,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選擇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當今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典型材料和熱點問題,并運用適當的途徑、手段和方法,使之與政治教材有機結合,進行有序、有效的教學。同時,若有條件,可以開展學生進行社會實際,在社會實際中,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書本知識,是否會應用書本知識,使教與學、學與用達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蔡偉鋒.政治教學初探[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報,2002,(4).
[2]宋福武.思想政治教學五法[J].廣西教育,2002,(6).
[3]朱曙光.優化政治課堂教學 點燃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J].成功(教育),2012,(11).
結合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設備創設課堂情境氛圍,將學生置于多彩的情境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當然,在多媒體運用中,教師首先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選取恰當的切入點,創設適宜的情境氛圍,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在一次省級公開課上,一位教師執教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唱響自信之歌》時,他利用多媒體營造了強烈的愛國氛圍,這為這節課的學習活動奠定情感基礎---“愛國主義”。緊接著播放了幾首大家熟悉的愛國歌曲,利用這些聲勢恢宏、氣勢磅礴的愛國歌曲,并結合一些具有震撼力的祖國崛起的圖片,諸如神州飛船上空、三峽大壩發電、嫦娥號登月等場景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很多學生在這樣的情境氛圍中,不僅感受到中國的崛起,還領略到祖國的日益繁榮與強大,充滿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充滿激情的氛圍中,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便于教師開展自主性探究活動。
二、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學生往往死記硬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學,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素材緊密聯系,不僅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取新知,還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維護消費者權益》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實際生活中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的實例,讓學生首先感受公民必須掌握所需物品或者服務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利益保護的意識,讓學生了解到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必要性。通過這些具體的實例,感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學會運用智慧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增強自己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時,能夠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在這樣的學習活動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將圖、聲、色與教學內容有機整合,拓展課堂教學內容,針對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有針對性進行組織實施教學,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把握。這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僅僅借助于板書分析、提問探討的教學方法來組織實施課堂教學,學生不易理解與把握。運用多媒體手段后,可以把知識的重難點設計成問題場景,并直觀形象的展示出來,給學生體驗與感受,并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當然,多媒體教學僅僅是輔助教學手段,不能取代教師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與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整合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科學、合理的運用于教學過程,避免過度。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于政治課堂教學,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科學合理的使用,不可取代教師的地位,避免過度使用。在多媒體教學設計和制作時,應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有針對性的分解重難點,易于學生理解和把握;同時,過多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會增大課堂教學容量,勢必造成留給學生的時間相對減少,教師要處理好學生活動與課堂容量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高校;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11-0007-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義
教育的宗旨應是人性的完善、人格的完美、個體能力的提升和生命意義的充盈。真正的教育處處展示著向善的力量,體現著對受教育者獨特生命的關懷。這是古今中外賢哲名士深信篤行的原則。從古希臘的三巨頭到盧梭的經驗自然主義,從孔圣人到王守仁,他們的教育思想無不踐行著這一原則,“美德即知識”,“智慧即德行”,言傳身教,啟發誘導,因材施教,那是教育的黃金時代,受教育者因而也獲得了素樸的完整性。然而工業革命后,隨著科學技術威力的急劇釋放,對知識的追求幾近狂熱,渾然一體的教育不可避免地被異化了,知識教育與德性教育分開了。隨后功利主義思想橫行,教育也越來越功利化,重知識、輕德育是世界各國共同的經歷,教訓沉痛。西方國家垮掉的一代,價值迷失的一代,單向度的一代都是中國的前車之鑒。沒有了德性的引導,人們喪失了生命的激情,失去了充盈的詩性和感受力。“人越來越不能對付自己智力啟動的發展過程:理性已經失去安全感,人失去了腳下的大地”。可見,德育必須得到重視。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被壓迫”者的吶喊與改進高校政治理論課教法的必要性
當前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差,教法低下是重要原因之一。走進今天我國學校教育的課堂,很多時候仿佛置身于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保羅?弗萊雷那本享譽世界的著作――《被壓迫者教育學》之中。
教師教,學生被教;教師無所不知,學生一無所知;教師思考,學生被考慮;教師講,學生聽――溫順地聽;教師制訂紀律,學生遵守紀律;教師作出選擇并將選擇強加于學生,學生唯命是從;教師作出行動,學生則幻想通過教師的行動而行動;教師選擇學習內容,學生(沒人征求其意見)適應學習內容;教師把自己作為學生自由的對立面而建立起來的專業權威與知識權威混為一談;教師是學習過程的主體,而學生只純粹是客體。
這幅令人沮喪的畫面,反映的正是被弗萊雷形象化地稱之為“banking”education,即“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一教法是教育功利化的副產品,是對本真教育宗旨的嚴重背離。但是由于它相對經濟、高效,因而曾經大行其道,世界各國概莫能外。面對這種情況,許多教育家明確提出反對:除杜威、弗萊雷外,數學家、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也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氣與活力,反對灌輸知識。眾多后現論家更是反對把人降為物,采用壓制性的手段進行教學。我國大教育家也明確表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1]但是這些吶喊,對于處于現代化中段的中國來說卻收效甚微。如果說在知識日益專業化的今天,灌輸式的教學對知識教育的作用不可全盤否定,那么在德性教育中還使用灌輸式教學就實在不應該了。壓制式的灌輸,最不利于品德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正如著名道德認知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所言:“灌輸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教育學生向善愛人需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學生只有在被尊重、認可、關懷的氛圍中,真正在心靈深處信服、領悟,才能以己度人,外化踐行。而灌輸式教學,是一種“將人降為物”的“壓迫性”教育,怎么可能達此目標。而且現今的學生身處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中,更加抗拒空泛的理論說教,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當前思政理論課實效性差,就是學生作為“被壓迫者”對灌輸式教學的抗爭和吶喊。所以改變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三、體驗式教學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契合
(一)體驗式教學理念及其特點
體驗教學理念源遠流長。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是體驗式教學的端倪,他認為教師的任務不是傳播真理,而是不斷地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親歷、體驗,自己去發現存在于內心的真理。體驗式教學理念之后借助柏拉圖的“回憶說”、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夸美紐斯的直觀教學法、盧梭的“生活實踐”、杜威的“從做中學”等被貫徹和發展起來。在借鑒前人思想的基礎上,1984年美國教育家大衛?庫伯在著作《體驗學習》一書中提出了“體驗式教學圈”理論,標志著體驗式教學理論正式誕生。總體來看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情境和機會,呈現、再現或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中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在教育的目的上,以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為宗旨,具有極強的本體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親歷性、情感性、自主性;在教學方法上,注重自然性、啟發性、個體性;在師生關系上,認可“主導―主體”的新型關系,即全部教育活動都是在教師的主導下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完成[2]。
(二)體驗式教學契合大學生的學習心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意志、態度等非智力因素對大學生的學業有重要的影響。體驗式教學理念體現了對學習中非智力因素的珍視,契合了大學生的學習心理。從情感方面看: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是最高層次的學習熱情。情感具有波動性、擴散性、移情性、外顯性,它可能推動認識,也可能妨礙認識,甚至產生不正確的認識。大學生就智力水平而言完全能夠理解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原理,關鍵是要培養起對這些課程的積極情感。體驗式教學具有深刻的心理學基礎,情感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從意志方面看:大學生差別最小的是智力,差別最大的是毅力。蘇軾曾說過:“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人的意志總是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生必須通過直面難題、困境,主動探究,才能鍛煉意志,達到好的學習效果。體驗式教學強調親歷性,推崇“探究式”、“質疑式”教學,非常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從態度方面看:學習態度直接影響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教學中所涉及的學科內容、組織方式、教師的教學水平,授課藝術和人格魅力等都會影響大學生學習態度。經驗表明,各種課堂活動情境下呈現出的參與性、啟發性和切己性強的教學內容,易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態度。體驗式教學在此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
(三)體驗式教學契合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總的說來就兩個,一是德育教育,二是科學思維方法的養成和創造力的培養。體驗式教學能夠很好地契合這些目標。
首先,體驗式教學有利于品德培養和人格塑造。亞里士多德曾領悟到,青年人學習道德和善的課程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他們對生活尚無實踐經驗”。體驗式教學立根于學生的本體性、親歷性,強調通過情感、感悟來實現心理認同,然后形成行為習慣,符合道德認知發展規律。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強調,道德認知必須符合心理認知水平。大學生處于后習俗水平,他們不再是單純依靠他人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是對善惡有了獨立的判斷標準。個體只有通過與環境互動才能提高道德判斷能力,發展道德水平[3]。在無法快速獲得直接經驗的情況下,就需要創設環境,移情體驗。
其次,體驗式教學有利于科學思維方法的養成和創造力的培養。思政理論課的體驗式教學提倡帶領學生遵循“具體、歷史”的考察態度,走進歷史情境,感受歷史人物面臨的問題,體會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能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體驗式教學還有助于創造力的培養,創造性是人之為人的重要標志。體驗式教育重視的情、意、態度等非認知心理因素在創造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斯騰伯格的“創造力三維模型理論”認為,創造力由相互聯系的三種維度組成,其中第三種維度是人格維度,包括對模糊性的容忍度、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冒險性、好奇心等。這些要素在體驗式教學中均可得到鍛煉和引發。
(四)體驗式教學為思政課的持續高效性提供一系列保障
首先,體驗式教學尊重道德認知規律,契合學生的學習心理,不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而且為學生鍛煉和展現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創造了條件,這給高校政治理論課的持續高效性提供了方法上保障;其次,體驗式教學注重互聯網、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技術的運用,既能夠快速關注理論前沿和社會熱點,又能達到化虛為實、化靜為動的效果,兩者結合能夠保障教學有豐富充實、帶有先進性和時代感的內容,給政治理論課的持續高效性提供了內容上的保障;第三,體驗式教學要求擁有動態多元、立體開放的評價體系。除了紙筆測驗外,還引入檔案袋評價法、情境測試法等,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道德水平、行為舉止的變化。紙筆測驗法中試題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評分標準亦有開放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進取性。這給政治理論課的持續高效性提供了切實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高平叔.教育論文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334.
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是個系統工程,必須由教師、學校、社會三方面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就教師而言,必須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發揮大學生金錢觀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就學校而言,必須加強人文知識教育,為大學生金錢觀教育提供道德支撐;就社會而言,必須優化社會環境,為大學生金錢觀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在強調競爭、效率、利潤和物質利益的同時,也更加重視金錢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雖然金錢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和一般等價物,只是一種價值符號,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善惡。但是,不管在哪里,它都獲得了特定的含義,被賦予了特定的功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課題。
一、必須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金錢觀教育
首先,從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看,正確的金錢觀教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大學教育已不再是免費教育。特別是高校實行擴招后,學生上學交費、住宿交費、水電交費、考證考級交費,學生一日三餐和基本生活、學習用品都需要金錢。不少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打零工、做家教、勤工助學等方式獲取金錢。學校通過發放獎學金、助學金和各種專項獎勵基金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發放助學貸款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父母都望子成龍,即使自己節衣縮食,東拼西湊,也要拿出足夠的錢來供養孩子讀大學。正確地認識金錢,合理地支配和使用金錢,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
其次,從金錢觀對大學生的影響看,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金錢觀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金錢觀歸屬于價值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金錢觀。但金錢觀并不是消極存在的,而是積極地、能動地作用于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樹立什么樣的金錢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導向。不僅如此,金錢觀對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大學生具有什么樣的金錢觀影響他們對事物和問題的認識和評價,引起大學生情感的起伏,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消費、交往,金錢觀已成為影響大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一個重要動因。
第三,從大學校園的現狀看,必須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金錢觀教育。實用型、功利型金錢觀在校園悄無聲息地流行。在學習方面,不少大學生對實用性、功利性較強的課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對基礎性、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則僅僅為了拿學分;在生活消費方面,部分大學生的消費意識超前,“上半月吃葷,下半月吃素”,出手闊綽,及時行樂,甚至欠費、欠債。在職業選擇上,很多大學生不管自己的專業方向,不愿意到艱苦的、邊遠的地方,不愿意到基層,一心想落腳于大城市,躋身于高薪部門。一些大學生寄望于婚姻,“大學畢業就嫁人,要嫁就嫁有錢人”“嫁個有錢人,少奮斗20年”這樣的口頭禪在高校校園日趨流行。因此,必須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當代大學生正確金錢觀教育的基本內容
1.錢為何物——金錢本身的知識教育
金錢幾乎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人都在感受著金錢的魔力。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錢為何物,假如對金錢沒有基本的認識,很容易陷入對金錢的盲目崇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應將金錢本身的知識教育作為一項基本內容,使大學生能夠認識金錢、了解金錢,進而把握金錢、使用好金錢,形成正確的金錢觀。當然,還必須對錯誤的金錢觀念進行批判,使學生走出“金錢萬能”“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是萬惡之源”等極端觀點的認識誤區,樹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正確金錢觀。
2.錢有何用——金錢作用的認識教育
一味地進行知識性教育,不僅會使學生感到乏味,甚至由于現實社會生活的沖擊,使知識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必須在教育過程中注重讓學生在實踐中正確認識金錢。比如,對于貧困大學生應當集中培養他們認識金錢的作用,使他們了解到父母的錢來之不易,養成節約、不浪費的習慣;對家庭富裕的學生,要讓他們了解金錢本身沒有意志和感情,它可以為好人服務,也會為壞人效勞,關鍵是怎樣用。對社會的攀比消費現象進行積極疏導、教育,展開課堂討論,教育學生正確處理金錢和財富、職業、愛情、婚姻的關系,實現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3.怎樣賺錢——金錢獲取途徑教育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幾層含義:一是要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賺取正當錢財,而不是搞歪門邪道或違法經營。二是應該做到自己賺錢不以損害別人利益為前提,要認識到靠損人來利己,既不道德也將最終損害自己。三是要講求互利,在自己賺錢的同時,也要盡可能使別人有利可圖。四是在賺錢過程中要講誠信,誠實守信既是市場經濟的精神支柱,也是任何一個市場主體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五是使自己的賺錢行為有利于國家和社會,必要時,能夠不惜犧牲個人利益去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利益。“一切向錢看”之所以遭到譴責,就是因為這種賺錢行為既不道德,也不利于他人、社會,甚至有害于他人和社會。
4.如何花錢——金錢使用方式教育
現實生活常見的有三種金錢使用方式。一是主義的享樂傾向,表現在窮奢極欲,揮霍浪費。加上某些新聞媒體不負責任地渲染,“款爺”的做派一度成為一些大學生仿效的楷模。二是苦行僧般的禁欲主義傾向。他們過分刻薄吝惜,舍不得吃、穿,也不放心存銀行,更說不上扶貧濟困。三是正確的金錢使用方式,適度消費,擴大生產,扶貧濟困,利國利民。“適度消費”強調在提高自身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時,要避免不必要的奢侈和浪費;“擴大生產”指人們有了錢之后,要把它用到經營事業和發展實業上去,用到積累和擴大再生產上去;“扶貧濟困”指當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時,要慷慨解囊,體現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利國利民”指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要支持祖國的科技、教育以及社會公益事業,特別是當國家和人民面對突發性的災難時,要積極資助。
三、大學生正確金錢觀的教育、引導策略
1.微觀層面——就教師而言,必須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發揮大學生金錢觀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目前,思政課教學對大學生的金錢觀念和行為方式不夠重視,課程設置上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法制觀等緊密相關的金錢觀的專題教育也沒有在教育體系中充分展開,尚未明確提出具體的金錢觀教育策略,只停留在理想、道德和人生價值等抽象的層次,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教學途徑彌補這種缺憾。一是開展專題教學。例如,可以把金錢觀教育與理財教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明確人生價值定位,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正確處理義與利的關系,正確處理創造與享受的關系,讓學生認清金錢是促進人和社會發展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目的。二是通過實踐教學使大學生增強金錢意識的現實感知和理性思考,突出金錢觀教育的實效性。比如,開展有關金錢問題的討論并作出有說服力的分析和教育,既肯定他們對金錢的合理追求,又使他們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通過自身的勤奮學習和努力奮斗將所掌握的知識轉化為財富,實現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遠大目標,明確人生價值不單單是通過金錢的獲取來實現,更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作貢獻。
2.中觀層面——就學校而言,必須加強人文知識教育,為大學生金錢觀教育提供道德支撐
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求知》中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可以提高人的知識水平和道德境界。近年來,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化,不少人把高等教育單純地作為一個產業來看待,教育上的種種行為轉化為直接或間接的經濟行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轉變成了簡單的商品關系,教育的靈魂被扭曲,教育成了經濟的附庸。學校是全人教育的主陣地,如果丟失這塊陣地,就失去了青年的未來乃至國家的前途。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潮流中,學校不能以錢為本,而應以育人為本,要堅持人文主義價值理念、淡化功利,明確教育除了傳授知識、技能外,還有完善人格、培養理想信念的功能。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教育,在辦學理念、專業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體系和教學實施體系等不同層次都要滲透和體現“文理融合”的精神,對大學生進行基礎的人文知識教育,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使學生真正領悟到金錢是人自身全面發展的手段而并非目的,認識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從而在努力掌握人文知識的同時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在金錢和利益的各種誘惑面前堅守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底線。
3.宏觀層面——就社會而言,必須優化社會環境,為大學生金錢觀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大學生正確金錢觀的形成與社會環境(包括社會政策導向、社會輿論導向和社會風氣三個方面)的優化是分不開的。首先,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貫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要通過教育向大學生宣傳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等傳統美德,使他們在人生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時期扎下正確金錢觀的根基。要大力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公德和社會主義道德觀的教育,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夯實思想基礎。其次,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發揮社會輿論在金錢觀教育中的作用。就金錢觀教育而言,一方面各主流媒體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在金錢觀教育上的重要角色,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盡可能縮小、沖減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思潮的負面效應,弘揚正氣,樹立正確對待金錢的典型。第三,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促進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綜合運用政治、法律手段、道德教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扭轉近年來出現的片面追求個人利益,為追求金錢而不擇手段等不良社會風氣,促使在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金錢觀。
總之,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金錢觀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他們學會以一種客觀的、正常的、積極的心態對待金錢,既認識到金錢只是一種價值符號,又充分肯定金錢對個人、對國家乃至社會的價值,既積極地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獲取金錢,又能在觀念上超越金錢,使獲得的金錢利己利人、利國利民,從而使金錢的擁有者實現超越于金錢之外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峰.如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j].決策與咨詢(下旬刊),2010(4).
[2]張慧玲.當代大學生金錢觀探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3]李木柳.對大學生金錢觀教育的新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
【關鍵詞】大學生;人文素養;思想政治課程
當已經接受了十二年正規教育的大學生走進大學校園時,從理論上講,他們的人文知識已經相當豐富。不過,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卻并不如人意。近幾年來,有關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呼聲卻一浪高過一浪。那么人文知識與人文素養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中國《辭海》給予人文的定義是:“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具體地講是指“文”、“史”、“哲”這三大方向的知識。然而,人文知識并不等同于人文素養,知識是外在于人的,是具體的內容,可以看得見的,可以量化的;而素養是將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到他的生活與行為中,也就是要通過人文知識的“治心”、“養心”,達到提高自身人文素養,體現在認知主體的一舉一動。因此,要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必須從大學生的本性入手,進行“率性”教育。因為人對事物的情感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只有讓人文知識真真切切地浸潤大學生的心田,才能切切實實地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臺灣學者龍應臺曾說過,一個人如果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他只能擁有人文知識而不能擁有人文素養,“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人文價值而‘真誠惻怛’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有人文素養的人,我相信,他不會違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1]
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渠道有很多,通過分析在教授思政課程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本人試圖找到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有所幫助。
一、影響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原因
阻礙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原因各種各樣,在思政課教學中,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1、市場經濟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沖擊
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已經對中國的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促進了那些與市場經濟緊密聯系的學科的發展。如計算機、電氣自動化、管理等專業;另一方面,社會需求像一根具有極強磁力的魔棒,誘使高校教育的追求發生了偏離。高校教育應達到的目的是培養一個健全的人,培養的學生不僅要獲得必要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有對人類真善美的辨別能力,達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使他們成為“和諧”的人。
但目前,部分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紛紛把注意力放在熱門專業上;學生為了找到好工作,則把精力放在考證上。忽視對大學生全面成長的教育,尤其是對思政課與人文知識的傳授則明顯有應付的傾向。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極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的。
2、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形式化、工具化
從高校的課程設置來講,校方沒有給予思政課程足夠的重視。盡管國家始終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優先性與突出地位,具有長期性、長遠性。但是各高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遠比教育的實質更重視。對于這幾門課的態度往往是說起來很重要,做起來可要可不要。部分學校設置思政課程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完成高校課程教育環節,應付檢查。 另一方面,大學生修完該課程是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因此,對于課程的要求就不高,課程性質往往定為考查課,期末舉行一次開卷考試,給個分數,學生的任務就完成了。
與之不同,對數理化、專業課及其他一些基本技能課程,學校一般比較“偏愛”,不僅課程性質定為考試,而且有些高校還要求某些課程要考過一定級別才給予學位證。這勢必引導學生將精力放在這些課程上。這種傾向如果不加以制止,我們的教育勢必鑄造出無數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但素質不高、“會做事但不會做人”的教育“產品”。
另外,思想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它需要受教育者能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層次。正如古人對修道者要求的那樣,“動息皆有所養”[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3]而思政課程的教授一般集中在兩年內完成,課程課時完成即是思想教育工作的結束。這種短期的思想教育對學生身心的教育既達不到系統性,更談不上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其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甚大,收效甚微,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很難得到有效改善,思想教育的目的難以真正實現。
3、教師與學生缺乏深層的交流
提升大學生素養的過程是一個“治心”過程,它需要教師和學生全身心的投入,“養心莫善于誠”,“以平其心,心平德和”[4]。可是,現在高校思政教師的考核依據往往只是教師的工作量和科研任務。至于是否全身心投入,則依靠教師的自律。我們經常看到,思想政治課往往是大班上課,近百名學生擠在一個班里,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可能十分流暢。教師與學生的接觸很少,學生只在上課時才能見到老師的情況比比皆是,更不要提心與心的交流。更有甚者,老師教了一學期,學生竟不知任課老師姓字名誰。這種情形下,思政課程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就很有限。
更可悲的是,連學生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人文素養對自身的發展有什么作用。認為“人文課程不痛不癢、無關緊要,學與不學沒什么兩樣”的人普遍存在。更不要說人文素養的提高。
二、從思想政治課程入手,尋找突破方向
面對以上這些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主要方面采取措施:
1、改變角度,以學生為主體
在改革開放中成長成熟的大學生,他們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等方面和他們的父輩有很大的不同。據一組根據針對大二、大三年級學生的調研顯示,84.8%的學生在經濟上主要來源于父母,但思想上,卻具備相當的獨立意識。[5]他們認為時代變了,父母一輩生存經驗對自己的人生影響已經很小,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原則去評判、接受任何新奇的事物。
獨立思想意識的加強使他們具有較強的平等意識和自我意識,他們拒絕灌輸,拒絕成為思想觀念的接收器和時代的傳聲筒,越來越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這種情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設置上要考慮學生自身的特點,不要出現純粹的政治化傾向的口號,舉例時也要盡力與大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一些,否則學生會因為陌生而不予理睬。 例如:《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門課,傳授給學生的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標準和素養。可是,如果只是講講家庭道德、真誠原則這些概念,然后告訴大學生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學生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以此作為自己今后的行為準則,因為學生根本感覺不到這些內容與自身有什么的關系,這樣的教育只能是流于形式。反之,如果采用“案例式教學”,將這些思想內容融于具體的案例講給學生聽,學生在理解這些案例的過程中自然也就認同了這些觀點。與此同時,通過不同案例的講習,學生會對案例背后的社會問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啟發他們去探索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激發其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同時根據不同案例聯系到每個人,促使他們去思考如何處世做人,如何辨識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等。
因此,高校的思政課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本,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角度,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針對高校課程設置文理涇渭分明的狀況,我們教師在傳授基本知識的同時,適當地注意專業內容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有意識地進行文、理之間的滲透,把理性科學問題置于整個社會系統中,進行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生態的、心理的、乃至倫理的綜合思考,將人文精神浸潤到專業知識之中。例如:美國教育主管部門,要求教師在理工科學生的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其方法是要求每門課都從歷史、社會倫理的角度去研究,要求每門課都要回答三個問題: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是什么;它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講清楚這些,學生就會對純理性的專業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改變學生只知道為分數而學習,而不知道學習專業知識的實際用途,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服務社會的熱情。
2、人文素質教育形式的多樣化
讓思政課真正擔負起提高大學生思想素養的重任,還要在思想政治課的形式上下功夫。現在,有些高校已經著手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如:有的高校利用暑期或假期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跡,有的組織各種系列講座、征文比賽、藝術展覽、電影欣賞等活動。這樣, 一方面可以改變比較呆板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可以學生們在多次的活動中,激發大學生潛在的人文素質的潛質。
此外,高校也可以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革,有意識地向學生進行人文知識的滲透,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模式。如華中科技大學在改革課程體系中,就要求理工科學生必須選修人文社會科學,文科學生必須選修自然科學課程;北京大學規定,學生必須修滿16個學分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這些都是教育體制改革的新舉措,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提高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3、創造網絡人文環境,倡導健康上網
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離開了網絡的生活,簡直是不可想象。然而,由多種文化交流、融匯、碰撞形成的網絡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最為突出的是傳統文化是群體認同文化,強調集體的利益,認為個人只有存在于集體中才具有價值和意義。而網絡文化更多的是強調個人的利益和尊嚴,網絡紅人能一夜走紅,很大的原因是網絡紅人張揚的個性受到了廣大受眾,尤其是大學生的追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傳統文化精髓的土壤中,發揮著主流文化的影響力。如何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對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重要思想力量,引導大學生建立起健康的價值取向。對網絡文化積極主動地引導和使用成為必要的條件。
根據大學生對網絡的使用情況,各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并維護思政主題網站,開展網絡教育活動。學校可以將大量的擴展材料放在網站上,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看到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又可以彌補課堂時間有限,內容不夠豐富的缺憾。其次,建立并實施約束機制,規范上網行為,使學生能健康上網。再次,培養網絡骨干,加強輿論引導。最后,加強教育管理,促進網絡行為自律自覺,促進學生自覺地抵制不良信息。
總之,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程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有利條件,多方面擴展渠道,盡可能的讓受教育者感受到濃郁的人文氣息,逐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臺]龍應臺.百年思索(代序)[M].海口:南海出版社.
[2]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7.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1983:17.
[4]洪亮吉.春秋左傳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7:746.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
(一)受現代社會發展等方面影響,大學生思想觀念出現較多變化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大學生思想觀念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部分學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信念模糊的情況,還有部分學生空有遠大志向,卻未能將其付諸實踐,缺少實干精神;部分學生價值觀出現偏差,做事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并且缺少集體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部分學生缺乏團隊協作精神,不能更好的與他人配合完成工作,還有部分學生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存在言行不一的情況,誠信意識較為薄弱;部分學生不能對自身進行嚴格要求,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有效約束,組織性紀律性較差,自我發展能力不高,并且存在任性妄為的情況;部分學生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并且存在心靈空虛和思想頹廢等問題,未能將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自己的學業,存在無所事事、追求享樂和荒廢學業的情況;部分學生甄別及判斷能力不高,生活積累和閱歷較少,無法對事物進行正確判斷,思想觀念及行為等存在偏差。上述問題均會對思政課教學工作的開展產生一定影響,如何采取適宜的對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思政課教師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二)教學方法、內容等方面存在問題
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政課教學時,依舊沿用傳統機械灌輸式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學方法陳舊單一,無法激發學生興趣;此外,教學內容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例如思政課教材內容重復設置、教學內容與學生思想及生活實際脫離等問題,或是教材內容已經滯后于社會發展等;最后,思政課社會實踐環節的設置存在諸多問題,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較為嚴重,教師和學生未能對思政課教學工作產生更多重視,導致資金投入、人員配置以及教學工作落實等方面存在問題。
(三)學生未能對思政課教學產生更多興趣
認為思政課并不重要的大學生數量不在少數,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政課教學時,很多學生存在玩手機、閑聊等情況,對思政課教學工作的實效性產生一定影響,如何采取適當的對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已經成為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
(四)教師思想觀念、責任感方面的問題
一些思政課教師授課意愿不強,對思政課教學工作重要性未能產生足夠認識,認為擔任思政課任課教師沒前途、沒地位、沒出路,導致教學動力不足;部分教師責任意識方面有所缺失,并且對思想及原理等方面研究不足,信任不夠,不具備極強的責任意識及使命感,對教學工作的開展產生一定影響。
二、對策
(一)將以人為本思想融入思政課教學工作中
為了促進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教師需要對學生主體作用進行充分發揮,并且從旁對學生進行適宜的引導和教育,進而為學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新時期學生面臨更多的誘惑和不良信息影響,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等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價值取向扭曲、集體意識和誠信意識薄弱、思想頹廢、判斷能力較差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教師需要?⒁勻宋?本的思想融入教學工作中,結合學生喜好、價值觀等方面情況展開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并且將學生的喜愛與否和滿意與否當作評價教學工作的重要標準之一;思政課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耐心、關心、幫助和尊重,結合學生關注、關心的問題展開教學,對學生的困惑進行解答,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啟發和引導,對學生的主體意識、主人翁意識等進行培養,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主觀能動性進行培養和調動,使學生能夠從思政課教學工作中獲取更多感悟,進行更多的思考,最終實現提升自我的目的,完成思政課教學目標。
(二)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機械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如今的思政課教學需求,基于此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對互動式、參與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適當的應用,通過有趣的事例、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為教學工作實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礎。此外,教師需要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組織設計,對網絡互動、演講比賽、社會調查等方法進行合理應用,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并且對思政課產生更多興趣。通過合理安排社會實踐的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和了解社會的機會,并且在實踐過程中能夠對學生運用原理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行鍛煉,使學生能夠對信息進行更好的甄別與判斷,對社會發展等更好的適應,為學生個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最后,教師還可以對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網絡信息技術等進行合理運用,借助音視頻、圖片等多樣化的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呈現,為學生帶來更多視聽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學生審美疲勞方面的問題進行解決,并且使學生能夠對思政課知識產生更多直觀和清晰的認識與理解;教師可以將最新的社會熱點問題、學生關心的問題融入思政課教學工作中,以網絡互動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的困惑進行解答,為及時、有效的交流互動提供更多支持,對學生情緒、思想觀念進行正確引導。
(三)對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進行完善
若想提高思政課教學工作實效性,解決教學工作脫離實際的問題,需要對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工作進行完善,并且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其一,秉承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開展教學工作,結合學生成長、發展等方面需要對課程進行設置,并且保持思政課教學工作的完整性、結構性以及系統性不受影響,根據學生心理特點等對思政課教學內容進行設置,將更多社會焦點、熱點問題融入教學內容中。其二,與時俱進,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調整更新和補充。教師可以將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優秀人物事跡等講授給學生,使學生對思政課實用價值產生更多認同與理解,豐富思政課教學工作的血肉,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教學工作實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礎。
(四)??教學考核評價工作進行調整
為了避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對思政課考評方式進行調整,例如將口試、筆試、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等結合,并且對學生個人成績、小組合作學習成績等進行綜合考慮,進而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教師在平時為學生布置一些小作業和小論文任務,將小作業和小論文任務的完成情況計入學生成績,避免僅對學生進行期末測評的終結性評價;此外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等方式進行評價,對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學工作情況進行全方面掌握等。通過上述多元化評價方式,教師能夠對教學工作情況、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及政治素養等情況進行更好的了解,進而及時對教學工作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學生也能夠對己身不足進行了解和改進,提高思政課教學工作實效性。
(五)構建專業水平過硬、素質較高的思政課教師團隊
為了對思政課這門實踐性、理論性極強的綜合性學科進行更好的教學,教師需要加強對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等學科知識的學習,對社會形勢等方面變化進行了解;此外教師需要對自身業務水平、授課技巧等方面進行提升,通過進修以及參加教育培訓活動的方式進行交流學習,為自身素質的提升和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摘 要]本文從新時期加強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必要性出發,結合網絡專題的教學優勢,對網絡教學平臺如何提升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實效性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網絡平臺;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39
[中圖分類號]G434;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0-0-02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民眾對醫療衛生條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近年來在醫藥行業、就醫看病方面的問題層出不窮,如因手術不精、不專業造成的醫療糾紛;個別從醫人員道德敗壞,出售假冒偽劣藥品、亂開藥、多收錢等,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更突出了加強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
1 新時期加強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必要性
醫學院校是為社會輸送醫療衛生人才的主陣地,而隨著社會對醫療衛生質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層出不窮的醫患糾紛,加強醫學院校學生的思政專題教學顯得尤為必要。
1.1 有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
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對醫者德行的贊美,醫護人員不同于其他的社會工作者,他們在工作中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更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對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利用自己精湛的醫療技術,減輕患者病痛,減輕家屬的精神負擔,醫德的提升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而思政專題教育就是希望通過系統的思想教育,提高醫學院學生對工作、患者的責任感。
1.2 有利于提高醫學院校的教學質量
進入到新的歷史時期,社會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要求,已經不再僅限于教學成績的保證,而是拓展到人文理念的輸出,醫學院校通過思想專題課程可以及時了解國家社會醫療衛生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并有效改善學校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實踐活動,進而通過改善自身的教學質量,提高社會影響力。
1.3 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近年來,醫患糾紛屢屢見諸報紙、網絡,這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也會讓民眾對社會的醫療服務失去信心,而醫學院通過強化思政教育,可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能夠在其走上工作崗位后,正確處理工作中的糾紛,為改善社會醫療衛生貢獻力量,更好的滿足民眾的需求,促進社會和諧。
1.4 有利于豐富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通過思政專題教育,醫學院校不僅可以指導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理論知識,還能夠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實際以及醫學院特殊的職業要求,增添更多的理論內容,從而不斷推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開展。
2 網絡教學平臺背景下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特征
所謂思政課專題教學,就是教師從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出發,整合課程的重難點,結合社會實例、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確定教學主題,從而突破常規教學中,按章節推進進度的模式,實現集中教學。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網絡教學與專題教學的結合,使醫學院的思政教學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2.1 重點突出,內容系統
在專題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主題為線索,將章節的知識進行分析、提煉、整合,從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學生通過這一教學系統的學習,不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思政教學脈絡,還可以從細節入手,理順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強化思政課教學的效果。
2.2 突破限制,注重探索
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就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在思政專題教學中,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絡資源實現自主學習,并根據需要調整學習進度,這不僅擴大了思政課教學的影響力,更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3 風格多樣,形式活潑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專題教學基本上還延續著教師一個人教授全部教學內容的情況,而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加強與其他專業教師的合作,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的課堂教學插入不同風格的講授方式,這不僅豐富了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內容,更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4 主題深化,提升學術
醫學院校不僅要開展教育實踐,還需要開展臨床研究。因此,在專業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豐富學生的醫學理論、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更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思政課專題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網絡教育資源,提出問題,為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并鼓勵學生開展互動交流,集思廣益,強化學術研究的意識,提高科研能力。
3 網絡教學平臺下提升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3.1 提供資料,布置任務
在醫學院思政課專題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結合教學大綱、培養目標、學生的客觀條件,設計專題內容,并結合專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以引發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在問題設置時,要堅持啟發性原則,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間;然后,教師要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一些輔助教學的參考資料網站,讓學生能夠通過查詢網絡資源,主動豐富專題內容,深化對專題的理解;最后,教師還應該利用專題討論群,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教學案例,如某一引發廣泛社會關注的醫療糾紛,并通過圖片視頻等信息的上傳,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以避免網絡不良信息對學生的錯誤導向。
3.2 運用資源,自主學習
在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優化醫學院思政課專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設置教學任務,并通過問題的引導,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索d趣。在實踐中,教師安排好任務后,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資料收集、問題思索、方案優化的時間,然后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通常情況下,醫學院校思政課程的人數比較多,教師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并讓小組長展示合作討論結果,其他組員可以進行適當補充,最后在每個小組發言后,教師還要鼓勵其他小組對此進行討論,從而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鍛煉學生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3 知識總結,網上拓展
在完成課上互動討論后,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總結,在總結中,教師一方面要結合教學目標,對思政專題中的重點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以明晰學生的學習思路;另一方面要重視對專題的理論深化,如教師可以以學生的討論為切入點,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深化思想。此外,在運用網絡教學平臺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交流優勢,在論壇中提出與主題相關的教學案例,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不僅可以拓展課堂教學的時間,還可以促進師生的情感溝通。
3.4 網上檢測,教學反思
在思政專題教學結束后,教師應通過教學驗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驗,并收集教學反饋意見,進而做出教學反思,推動教學模式的調整。在網絡教學資源的支持下,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調取不同的檢測題目,這樣的教學考核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也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此外,在教學評價中,教師不應將目光僅限于問題的解答或論文的內容,而應該從學習過程入手,對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進行評價,從而實現思政課專題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
4 結 語
醫學院校的思政課內容豐富、涵蓋領域廣泛、指導性強,要讓學生更深入理解、掌握理論知識,并將其運用于實踐指導中,相關人員就必須要認識到思政專題教學的重要性,并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勢,將課堂上的專題教學和課后的網絡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提高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實效性,進而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為醫學理論和醫學技能的學習奠定思想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谷煒江,汝秀梅.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優化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效果[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9).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 教育教學 “兩個課堂”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Two Kin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inking
TIAN Manjiang
(Da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azhou, Sichuan 635001)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is very emphasi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accumulated lots of experience but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ing is not a static process, it will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so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needs to adjust according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wo class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inking ab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wo effective measures to carry out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wo kinds of classroom" thinking
1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含義及問題
1.1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含義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第一課堂是以教師理論講授為背景,通過教學規劃對學生開展的教學活動;第二課堂是在第一課堂教學基礎上,不受教學規劃內容限制,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實現學生積極參與到健康的課外活動中。“兩個課堂”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學生通過第二課堂的活動對在第一課堂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有效的消化與運用。
1.2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現狀分析,筆者將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不統一。在一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第一課堂目標為開展課堂教學、完成學期指定教學任務;第二課堂目標為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普通的課外活動。“兩個課堂”的教學失去聯系,無法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對第一課堂只是應付考試、完成任務,對第二課堂只是形式的參與。
教學方法單一。受限于傳統的教學手段,第一課堂中教師的講課是占據著主導的地位,而學生的個性就無法得到有效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理論性比較強,但是通過一定的實踐手段學生對理論性的觀點能夠掌握得更加透徹。大學階段,學生與政治課堂中所學習的東西和社會的發展已經有一定的聯系,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中的思想問題、政治問題,僅僅依靠理論講解是無法體現的,在這種教育趨勢下,依舊采用單一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不利于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的掌握的。①
師資隊伍需提高。現階段,高職院校的側重點在于如何實現優質院校評估、如何擴大招生人數、如何成為示范院校等問題,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校方多以重點學科教師建設為主,對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求不高,疏忽了思想政治課教學人才的培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造成負面影響。
2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改善措施
2.1 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方法
通過多媒體技術中所具有的演示功能,實施模擬理論知識的學習方法,在多媒體課件中就可以對思想政治中的抽象理論具體化,那么學生就可以從視覺中對其進行了解和感悟,而教學的目的也更加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關于政治案例方面的問題,單純依靠教師講解是無法在頭腦中形成系統化的能力,也無法對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識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案例,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然后讓學生根據案例講解出其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方面相關的理論知識,這樣就可以讓理論化的知識形象化,更好地體現思想政治教學的宗旨之所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中涉及的理論與政治、社會方面的新聞知識有著很強的聯系,那么在講解到和學習內容相關的部分,教師就可以找一些相關的新聞事件,或者讓學生自己在觀看報紙和新聞的過程中將這些事件拿到課堂之中,通過多媒體演放出來,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事件得到知識,根據具體存在的問題來分析思想政治教材中所具有的理論知識。
2.2 細化目標,促進學生的活動參與度
每一個學生之間都存在差異性,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考慮大學生的個性化,要求我們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中要結合學生不同個性開展針對性的課間活動。將課間活動劃分為各個階段,每個階段學生都有明確的目標,任務越小,目標越明確,學生就越容易完成,提高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揮自身自主的參與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得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從而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的興趣,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2.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現人才儲備
改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首先需要學校領導、各級管理部門、教師加深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認識,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理念,扎實工作、不斷創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綜合素質的理念,不斷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學的濃厚興趣,從而對思想政治學科產生全新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大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提升教師自身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素質。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主要實施者,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創新,使自身能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好地開展教學工作。②同時要求教師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只是師資隊伍建設任務的一部分,教師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現代化設備嫻熟的運用能力,用于不斷開拓自身視野、更新技術知識,從而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能夠在深層次的理解中進行創造性的改革活動。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背景下,面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為了實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個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開思考,更加重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構建儲備高素質師資隊伍,研究引進多元的教學手段,深化教學改革,為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積極促進作用。③通過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重要性的分析,總結出相應提高大學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將課堂中的被動變為主動,厭學變為愛學,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性的認知,讓更多的大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同時也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品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注釋
① 劉冬芳,李輝,閆獻偉.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實踐與改革策略[J].價值工程,2011(33):9-11.
論文摘要:教師職業技能培養訓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該以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確立整體培養的意識,從各個相關環節人手,整體構建系統化的小學教育專業(本科)教師職業技能培養體系。
一、整體構建小學教育專業《本科》教師職業技能培養體系提出的背景
(一)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的特性要求
教師職業技能作為表征和體現教師職業獨特性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必要條件,其強弱直接影響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對教師進行職業技能訓練既是教育專業化水平和教師職業專門化程度的重要保證,也是師范院校區別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標志。小教本科專業的“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學”的定位決定了其培養的未來小學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精深的教育理論,而且還要具備熟練的教育教學實踐技能。從某種意義上講,在小學教育中“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與之對應,小學教育專業職前的技能訓練所占比重也應該很大。在日本,小學教師資格要求在大學教育獲得的學分中,專業課程與教育課程學分比例為18/41,而中學相應比例為40/19。由此可見,對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而言,職業技能的培養尤為重要,小學教育專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
(二)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特點
系統科學理論指出,事物是系統各要素的統一體。任何客觀事物都是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有機體。要素是構成系統的組成單元,系統的組成單元又可分為不同層次。在一個穩定的系統中,一方面,要素之間相互獨立,彼此存在有著差異性;另一方面,要素之間又按一定比例,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層次結構。教師職業技能就是這樣一個由諸多有內在聯系的要素構成的完整系統。因此,對職業技能進行培養也是一個漫長、復雜和系統的整體工程,任何一個環節、要素都會對技能形成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這是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特點。在以往的小教本科職業技能培養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各個環節各自為政、缺乏聯系的現象,嚴重地影響了職業技能培養的效果。因此,對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養應確立整體意識,以系統科學的理論作指導,從各個具有內在聯系的要素和環節人手,探討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借助無形的多方滲透和有形的專門措施,整體構建明確、規范、系統化的教師職業技能培養體系。
二、整體構建小學教育專業(本科)教師職業技能培養體系的內容
整體構建小學教育專業(本科)教師職業技能培養體系要從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完善訓練內容、建立多元培養路徑、評價指標科學化等幾個方面做起。其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前提,完善培養內容是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基礎,建立多元培養路徑是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關鍵,評價指標體系科學化是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保證。
(一)激發學生主體性: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前
教學是教師的教授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禍合而成的系統整體,是教師主體主導學生主體,學生主體接受并超越教師主體的主導的過程。如果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任何教學活動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師職業技能培養過程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技能培養的起點和前提。激發學生技能訓練的主體性就是使學生明確專業定位,熱愛小學教育專業,知道職業技能對于未來從事職業的重要性,清楚決定職業技能高低的關鍵在于自己的態度和付出,從而發自內心積極主動地進行職業技能的訓練。為此學校要采取多種辦法激發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的主體性,引起他們進行訓練的興趣和自主性,為職業技能訓練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和長久的內在持續動力。
(二)完善職業技能內容: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基拙
職業技能內容是職業技能培養的依托和載體,完善職業技能內容是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基礎。這種完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具體的職業技能培養的內容上看,什么樣的職業技能應該進人到培養體系中。在經濟全球化、科技國際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如火如茶進行的今天,社會對教師職業技能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代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職業技能的構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總結、構建符合時代要求與教育發展需要的、嶄新的教師職業技能是十分必須與必要的。以往的小學教育專業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內容多為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文字和圖形表達、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等傳統教師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勢下,教師要新增有關新課程、信息社會等所需的現代教師能力。因此,在職業技能培養的內容制訂上要增加相應的能力的培養,如引導學生學習的能力、課程開發的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的能力以及師生關系溝通、人際交往、課堂互動等方面的內容。完善職業技能培養的內容的另一個方面是指對已選定的具體的職業技能進行培養訓練的預設和安排的方案要完善,包括各種技能何時進行培養、采用何種方式、開設何種課程、如何進行考核、如何分項學習綜合訓練、怎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等各個環節都要考慮到位,制定完善的職業技能培養方案,使職業技能培養有方案可依,而不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抓起。
(三)建立多元培養路徑: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關健
教師職業技能具有綜合性、操作性、實踐性等特點,其培養需要立體、多元的培養路徑,這是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關鍵。所謂立體、多元的培養路徑,是指培養的時間、培養的形式、培養的手段、培養的方法等方面要多樣化。即不僅要有課堂內的學習,還要有課前(如課前10分鐘的學生試講)、課后以及寒暑假(如小教學生暑期義務教育學校)等其余時間的學習和實踐;不僅技能訓練課上進行訓練,其它課程上也應該進行學習;不僅有技能的理論學習,還需要技能的實際訓練;不僅有正式的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實踐活動,還要有技能競賽、社會調查等靈活多樣的、具有多重教育價值的實踐活動;不僅要有傳統的教育手段如言傳身教等,還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示范、錄制、信息反饋等手段實戰演練和現場指導;不僅要有有形的專門措施(口語課、書法課及各種課外活動),還要有無形多方滲透(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設計和處理)。這種融課上課外于一體、融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于一體、融傳統與現代方法于一體、融有形無形于一體的訓練將形成全方位、多途徑、立體化多元的教育技能培養路徑,從而提高職業技能培養的實效性。
(四)評價指標體系科學化: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保證
評價指標體系是指將教師職業技能培養中的各項技能分門別類列出相關問題,評價人員根據這些特定的指標體系對各項技能進行打分,最后根據各項分數得到學生的技能水平等級。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復雜性和漫長性使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現顯得尤為突出重要,它從衡量質量的尺度和標準發展方面為提高質量提供動力和保證。也就是說,評什么,怎樣評,將有力地引導教師和學生在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起著向導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保證。
科學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首先要求要以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和系統理論作指導,按照職業技能培養的內容,科學、合理地確定評價項目及每個項目的權重系數,同時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以避免評價的主觀隨意性,逐步實現評價的科學化與規范化。其次,科煞化的評價機制要求在制訂教師職業技能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充分考慮中小學教學的實際情況;注重基本技能的評價,以評價強化基礎訓練,更好地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最后,科學化的評價機制要求可操作性,即評價指標明確具體,方法簡便易行,既可自測也可他測,從而有利于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職業技能。
三、整體構建教師職業技能培養體系的教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