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機原理基礎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引 言
企業是一個基本社會組織,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和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對社會的各方面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而企業員工是企業的基本組成單位,對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在人本管理理念的驅動下,提高企業員工的心理素質,塑造和諧的企業道德倫理氛圍更顯重要。然而在企業員工中暴力攻擊、言語刻薄、工作壓制、社會排斥甚至性騷擾等欺負行為卻普遍存在,不僅給員工帶來身體和心靈的嚴重傷害,也給組織帶來破壞性后果,嚴重影響組織績效和和諧發展[1]。在我國,有關企業員工欺負行為的實證研究幾乎空白,關于企業員工欺負行為的層次結構、影響因素、影響效應等仍處于起步和探索階。為此,本文擬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探討中國獨特文化背景下的企業員工欺負行為,以期對上述問題的探索和解答有所啟發和助益。
二、研究內容與假設
目前我國對企業員工欺負行為問題的道德心理研究仍然比較薄弱。根據對我國的企業員工的欺負行為現狀進行調查統計,并基于道德心理學的視角下研究欺負行為的產生機制和影響途徑,并重點討論企業員工欺負行為對后果變量的作用機制。根據研究內容,研究假?O如下:
假設1:我國企業員工的道德心理是個多維的結構;
假設2:不同性別、年齡、工作年限、工作單位的員工在欺負行為各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假設3:欺負行為對離職意向有顯著正向作用;
假設4:道德心理對欺負行為有顯著負向作用。
三、研究方法與工具
研究分別采用聶光輝編制的《企業員工欺負行為問卷》、自編《企業員工道德心理問卷》和《離職意向問卷》測量企業員工欺負行為、道德心理和離職意向。在全國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以及不同性質和規模的企業中選取被試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初測共計發放55份問卷,正式施測發放120份問卷,回收120份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無效問卷9份,問卷有效率為92.5%。
通過訪談、開放式問卷、預試以及對樣本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依據《企業員工欺負行為問卷》得出的總體一致性系數α為0.886,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企業員工欺負的內容結構包括3個因素:F1人身攻擊、F2工作壓制和F3社會排斥,這3個因素解釋了總變異的63.955%,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二是依據《企業員工道德心理問卷》得出的總體一致性系數α為0.673,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可在研究中使用。道德心理的內容包括兩個因素:道德正向氛圍和道德負向氛圍,這兩個因素解釋了總變異的65.084%,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三是《離職意向問卷》包含單一離職意向維度,其內部一致性系數α為0.692,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可在研究中使用。
四、結果分析
1. 人口統計學特征變量的差異分析
通過對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不同組織背景的企業員工的工作場所欺負性行為進行的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性別、年齡、工作年限、單位性質和職務的員工在社會排斥、人身攻擊、工作維度上差異不顯著(p>0.05),本文提出的假設2未得到了驗證,但卻與McCormack等在2006年的研究結果一致。
McCormack等在中國開展的研究表明,工作場所欺負在性別上的差異并不顯著。年齡上,根據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大學(UMIST)的研究,較為年輕的員工表現出最高水平的欺負,其次是年齡在35~44歲的員工,而55歲以上的員工很少報告有欺負經歷。年齡研究上的差異,可能與兩國的文化傳統有關,也可能是隱形欺負行為沒有顯示出來,這將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所在。
不同職位、不同工作年限的員工在工作場所欺負的各維度上差異不顯著,這可能于本文抽取被試的單一有關。由于各方面限制,本文研究對象以普通員工和基礎管理者為主,涵蓋少量中層管理人員,大部分被試剛踏入工作崗位1~2年,其他時間段人數較少,這可能造成了工作年限差異不顯著。然而,現實中,處于基層或中層管理的員工,同樣可能會受到上級的欺負,因此,研究結論與實際處境基本吻合。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不同性質的企業員工在人身攻擊和工作壓制兩個維度不存在明顯差異,但國有企業員工的得分均高于民營企業和獨資企業。職級明確,是我國國有企業的鮮明特征,與此對應的權力明晰以及受傳統文化影響傳遞的職務含權量,往往給上下級間欺負行為的發生埋下伏筆。而民營企業或外資企業,更強調個人經驗和工作能力,人際沖突頻率低且權力權重占比小,因此員工報告的欺負行為低于國有企業。
2. 欺負行為與離職意向的關系研究
欺負行為與離職意向的相關分析表明,企業員工欺負的社會排斥、工作壓制兩維度均與離職意向呈現顯著正相(p
所謂工作壓制是指在工作上被竭力抑制或制止。社會排斥則表明在工作中遭遇歧視,造成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削弱與斷裂。因此,無論“工作壓制”還是“社會排斥”,都與員工當前從事工作及日后職業發展相關,一旦這兩個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員工離開組織的可能性就會增大。回歸分析表明,工作壓制對于離職行為的預測力最佳,其解釋量為34.5%,而單位性質中的民營企業這一虛擬變量的預測力也達到18.9%。標準化回歸方程為:離職意向=0.345×工作壓制+0.189×民營企業。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在企業員工的離職行為中工作壓制是占據了重要地位。從研究結論我們還可以推斷,民營企業的員工更容易離職。
3. 道德心理與欺負行為的關系研究
員工欺負行為與道德心理的相關分析表明,企業員工欺負的社會排斥、人身攻擊、工作壓制三個維度與道德心理呈顯著負相關(p
從中國傳統文化看,“仁”是中國古代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孔子將其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成為其他一切道德規范的根本。其中“仁”所強調的“以和為貴”是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精髓,這一思想主張以和平的手段解決沖突問題,推崇仁愛原則,強調“推己及人”和人際和諧,反對欺負行為。因此,社會排斥、人身攻擊、工作壓制等行為明顯不符合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對道德心理具有反向預測作用。
五、道德心理的調適機制構建
在對道德心理與欺負行為進行關系研究后,筆者認為可以從道德心理過程對欺負行為的道德障礙進行闡述,這也是深入研究的挖掘空間。心理學上,道德心理過程主要包括知(道德認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為)四個方面。道德障礙是指人們在道德活動中遭遇干擾和挫折,致使道德需要和動機不能滿足的情緒狀態[2]。
1. 企業員工欺負行為的道德認知機制
道德認知的基礎是社會認知,它是指依托社會關系,對道德的概念、原理、規則和意義的認識[3]。道德心理的形成始于道德認知,一般認為它是道德內化和信念形成的第一步。因此,企業員工只有對某種道德準則有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信念,才??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相反,若企業員工缺乏系統的道德認知或認知不當,則會導致欺負行為的產生。如果企業領導和員工對道德中的尊重、愛心、責任感等缺乏正確認識就容易產生社會排斥和工作壓制類似的行為。而企業員工對道德中的公平、公正的缺乏正確認識也傾向于對上級或者同級的欺負行為傾于順從和忍受。企業員工的道德認知障礙主要是對于接受德育意義認知上的障礙,文化水平比較低的企業員工接收的道德教育水平有限,而高層次知識水平的企業員工,受世俗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響,得出道德于己作用不大或者無用的認知結論。
2. 企業員工欺負行為的道德情感機制
作為一種情緒體驗,道德情感是人們根據自身形成的道德觀念,在相互關系、人際互動時所產生的態度和評價[4]。道德認知只有和道德情感結合時才會產生道德的動機和道德行為。缺乏道德情感是造成知行脫節和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企業員工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榮辱感、義務感、責任感、事業感和集體主義情感。企業員工的道德情感如果沒有建立好的話,難以形成比較穩定的道德行為,出現道德行為的反復無常,或者出現不道德的行為如:缺乏義務感的企業員工容易出現推卸工作或者壓制下級工作的情況。企業應注重正性道德氛圍的建立,培養企業員工的道德歸屬感。企業員工若長期處于欺負行為的消極情緒狀態,就容易造成道德情感障礙。
3. 企業員工欺負行為的道德意志行為機制
關鍵詞:高職;學分制;研究與實踐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更多和更好地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借鑒普通高校學分制的經驗,試行了學分制改革,選擇和堅持了實施以學年學分制為基礎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制度,并以此推動整體的教學改革,逐步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一、實行學年學分制的基本情況
1.統一認識,采取以學年學分制為基礎的教學管理模式。我國普通高校的學分制模式一般概括為全學分制和學年學分制兩種。考慮到高職院校的學生規模、課程資源及師資條件限制的實際情況,我們選擇了學年學分制的教學管理模式。為此,學院以人本教育理念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思想,形成了符合高職學生意志和教師意愿的整體改革方案。認真研究了實行學分制的可行性,積極探索實行學年學分制管理的途徑與方法,在湖南的高職院校中較早地試行了學分制管理改革。
2.制訂了系列學分制管理辦法和運行規程,確保學分制管理改革有效運行。學院制訂了一系列管理和操作文件,建設了以學分制為基礎的計算機教學管理系統,初步建立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學分制理論框架和具體的操作模式,使學分制在有理論指導、有規章可循的內部環境中順利起步,正常運行。
3.制定系統的教學文件,用必修課、限選課和全校性任選課重新構建課程體系。按照學年學分制管理方案的要求,重新制定所有專業的學分制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構建起“以必修課保證基礎、限選課確定專業方向、選修課拓寬視野,培養特長”的高職學分制課程框架,按照必修課和選修課各60%、40%的比例構建了各個專業的課程體系,其中選修課又按限選課30%和全校性任選課10%的比例開設課程。以必修課保證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以選修課深化、拓寬學生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培養、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潛能。
4.采取“分層”、“分段”的辦法組織教學,保證學分制改革方案的實施。即在部分課程教學安排上開展分層教學。如在新生入學時,進行英語測驗,按學生成績分成A、B、C三個不同層次編班教學。各層次學生在達到國家英語A級應用能力標準后,給予本課程全部學分并可提前選修其它課程;體育課可由學生“選項”,分項組織教學。課程安排上注重“分段”:學生在第一學年的階段,重點安排必修課,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和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大多課程按原班級組織教學;第二階段重點安排專業限選課與全校性的選修課,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和專業技能,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個階段主要按學生選課情況組織教學。
5.借學分制管理推動高職教育教學的改革。在進行學分制改革的同時,我們將教學計劃修訂、課程設置調整和教學內容等改革同步進行,制訂了適合高職教育教學規律的學分制教學計劃,以促進課程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在修訂學分制教學計劃時,注重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打破了原有“學科型”的教學體系,重新構建以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主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對原課程進行重組和整合,減少原學科體系中重復的理論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的比重,強調職業崗位群意識,在能力培養上強調綜合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崗位群適應能力三者的結合。構建起適應職業崗位,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的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該體系體現了以下特點:一是將實踐教學課程(模塊、環節)列入必修課,基礎必修課逐步引入選修機制。二是限定選修課以選擇專業方向為主,可調節專業定向與就業適應性的矛盾。任選課或少量其它課程允許用“實踐”或“等級證”等其它途徑替代。三是積極推進了課程改革,課程體系加強了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實施學分制研究的過程中,大力開展“頂崗實踐,產教結合”的教學模式,實行“校企聯合,訂單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
二、對高職實行學年學分制的認識
一是學校性質的專科性。學分制是由選課制發展而來的。自由選課是其基本特征。一個學校學分制彈性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資源的多少,只有在課程資源十分豐富的情況下,學生才有可能進行自由選課和實行完全學分制。否則就只能進行有限的選課和實行不完全學分制。高職院校相比普通高校來說,辦學規模普遍較小,設置的專業也主要是與行業相關,專科性強、專業數量較少,且服務領域單一。因而,師資相對較集中,能夠開出的課程門類也相對較少。以上情況從客觀上決定了目前高職學分制的彈性不可能很大。
二是培養目標的定向性。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與普通本科院校特別是研究型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相比,定向性要強得多。高職教育的這一重要特征,決定了高職院校所設置的專業不可能太寬泛,一般職業針對性都較強,一些專業招收的學生人數也不可能太多。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全面學分制,讓學生自由地選擇課程(特別是專業課程)是不現實的,因為選課的結果必然會出現因人數過于分散而不能開班的現象,或不得不降低開班人數要求而使教學成本大幅度增加。高職培養目標定向性強的特征,還要求高職院校把專業知識和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且教學內容應以定向為主,因此也不可能做到讓學生完全自由地選擇學習課程和內容。
三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特點,不僅要求在教學內容、開設的課程及課程的內容上更注重應用性和實用性,而且要求在教學方法上更注重實踐技能訓練和實現產教結合。高職教學過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決定了這些課程的開出不可能像理論課程那樣做到“全天候”。實行產教結合、運用項目教學法、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學習和訓練,是高職學生增進專業知識、培養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但這些生產、經營、服務項目與生產進程和生產效益密切關聯,且許多生產項目還有嚴格的季節性和較長的周期性。因此,也只能根據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的進程由教師統籌安排,不應該也不可能做到讓學生完全自由選擇。
三、完善學年學分制的主要對策
一是要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要使每位教學和教學管理人員改變原來那種對學生“包下來”教育的傳統觀念,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觀念,將每個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參與、表現和創造的機會。
二是要爭取相關教育、財政等行政部門的政策支持。要建立校際間選課與學分互認制度、完善學生修滿學分提前發放畢業證書與網上注冊及按學分制收費等配套政策問題。
三是要加強高職學分制保障體系的建設。要保證實行學分制后對教學設施、圖書資料、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設工作,建立按課時學分數、選修學生數和權重數來分配教學經費的分配制度等。
四是完善高職學分制運行機制。要加強專業和課程改革,根據高職學院的實際,解決選課資源和師資不足、選課質量不高等問題,不斷完善“三制”即選課制、導師制和彈性學制。制定切實可行的任選課管理細則、合理調整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確保學生能夠按要求獲得足夠的任選課學分。制定免修、免試課程管理細則。將學生經自學取得的合格成績、參加自學考試取得的合格成績、通過社會職業資格鑒定取得的合格成績等納入免修、免試范圍。
五是完善適應學分制管理的現代技術手段。要組織力量研制學分制管理軟件,使網上選課、網上輔導、網上考試、網上管理及相關的學籍管理落到實處,解決學分制管理工作強度大、實時性強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楊德廣,王錫林.中國學分制[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3.
[2] 楊黎明.職業院校實施學分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束劍華,等.論高職學分制的模式及特點[J].職教論壇,2005,(5).
[4] 伍建橋.以學分制為基礎的高職教學管理研究與思考[J].中國素質教育,2005,(11).
【關鍵詞】治療室;院感;存在問題;處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197.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0-227-2
2009年9-11月對轄區內6所市級醫院、6所中心級衛生院、13所鄉鎮級衛生院檢查二次。采用統一標準,專人檢查,對治療室管理制度、無菌操作、消毒隔離、自我防護、醫療廢物管理等進行了調查。
1存在問題
1.1被調查的26所醫療單位都有當地衛生部門執業許可證。市級單位及中心級衛生院布局基本合理,將近一半鄉鎮級衛生院治療室布局不合理。
1.2治療室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感染控制措施不到位,缺乏對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醫療廢棄物處置不當,生活垃圾與醫療垃圾有混放現象[1,2]。
1.3個別醫務人員無菌觀念淡薄,如清創縫合時未戴口罩、帽子、手套;二個病人之間未洗手(或手用快速消毒劑),醫療垃圾隨意丟棄。
1.4治療室紫外線燈安裝不規范,使用時間登記不完整。燈管無清潔記錄,表面有積灰。
1.5未做空氣、物表、醫務人員手指、無菌物品、使用中消毒液的細菌培養。紫外線燈強度未監測。
1.6地面、診察床上有血跡。
1.7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混放,未放入專用黃袋中。
1.8檢查中發現2所用下排氣式蒸汽壓力滅菌的無菌包潮濕,包布上有霉斑。
1.9水龍頭安裝不合格,拖把未懸掛晾干,抹布放在水池沿上。肥皂盒積水不潔。
1.10使用的復合碘等消毒液、開啟的無菌生理鹽水未注明時間。用后的器械放在治療車上,潔污未嚴格區分。
1.11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未分開放置。無菌容器無消毒標記。無菌包布欠清潔。
1.12個別單位無菌器械用浸泡消毒,一鑷子筒內放多把鑷子,筒與鑷子不配套,器械生銹不清潔,浸泡的消毒液量少。
1.13勤工自我防護不強,個別勤工裸手揀醫療垃圾,揀好后不及時洗手,又去觸摸清潔物品,造成交叉感染。
2處理對策
2.1首先要使院長轉變思想觀念,對治療室醫院感染引起高度重視,分管院長要參與院內感染管理培訓。
2.2健全和完善院感管理制度,完善和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是做好醫院感染規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證[3]。各醫院應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監控網絡系統、組織及職責,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嚴格按《消毒隔離管理規范》執行,把醫院感染工作提高到重要的議事日程。醫院領導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嚴格落實醫院感染管理的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嚴格執行有關技術操作規范和工作標準,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感管科要做好院內感染管理工作,建立培訓與監測制度,定期培訓和監測,尤其要做好各網絡人員的培訓與考核,以充分發揮各級組織機構的作用。
2.3全員培訓,提高整體素質,一是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二是組織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管理辦法》、《中華同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等,使全體醫務人員全面掌握預防醫院感染知識,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及醫療廢物管理制度,確保醫院感染管理各項工作落實。基層醫院工勤人員普遍存在文化素質低,工作流動性大,因此要加強對工勤人員的培訓,院感管理人員一定要手把手教會其基本理論及操作,并做好監督管理,要求工勤人員必須掌握有關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基礎衛生學和消毒隔離知識,并能正確運用于工作中,同時要做好對工勤人員的職業防護知識培訓,對專業回收醫療廢物的勤工每年單位給予一次免費健康體檢,保證其職業安全。
2.4醫院制定醫院感染管理考核標準,將定期考核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獎罰分明,逐層落實,并及時反饋整改,進行持續質量改進,使院內感染管理工作逐步完善。
2.5洗手、無菌操作及持續檢測是感染控制的關健[4]。強調接觸每例患者前后洗手。有研究表明:醫院工作的醫務人員及與患感染或傳染病接觸的人員,他們手上細菌的數量和種類與其接觸的密切程度成正比關系。關于洗手,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有明確定義:將手涂滿肥皂,并對起所有表面進行強有力的短暫的摩擦,產生大量泡沫,然后用流動水沖洗的過程。前者為機械去污過程,能使皮膚脂肪乳化和微生物懸浮于表面,再用水將其沖洗干凈;后者為化學去污過程,能殺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達到消毒滅菌的目的。其次要嚴格無菌操作。
2.6各醫療衛生單位應努力創造條件開展自身監測工作[5],及時了解院內存在的危險因素,采取必要的針對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率,提高醫療護理質量。但限于目前基層衛生院現有條件限制,要開展自身監測有較大的困難,因此,院感質控中心要加強基層醫療單位的業務培訓工作,給他們結對子牽手大醫院,一方面完善監測制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給他們以具體的工作指導,以提高基層感管工作人員的院內感染管理水平,使他們掌握必要的知識,以付諸于實際工作。
2.7建立健全日常清潔、消毒制度。地面濕式清掃。開啟的無菌液體須注明時間,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建議使用小包裝。治療臺、診察床等每日清潔、消毒,并有記錄,被血液、體液污染時應及時消毒處理。工勤人員必須掌握常用消毒液的濃度及配制方法,感管科定期進行檢查督促落實。
2.8所有治療器材在有效期內使用,一用一消毒或滅菌。常用無菌敷料罐每天更換并滅菌,置于無菌儲槽中的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一經打開,使用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提倡使用小包裝。消毒容器每周更換二次,有記錄。
2.9各科室用后的器械、彎盤放在污染區先行浸泡初消毒,經初消毒后方可回收至供應室進一步處理。另外各治療車及換藥車上必須配有手快速消毒劑,在兩個病人操作之間使用。
2.10嚴格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區分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醫療垃圾應放在專用黃袋中,感染性敷料放入雙層專用黃袋中,每天兩次有院內專職人員上科室回收到垃圾暫住房保管,再由定點醫療廢棄物處理公司統一回收,進行無害化處理。
2.11各醫療衛生單位應努力創造條件開展自身監測工作[5],及時了解存在的危險因素,必要的針對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率,提高醫療護理質量。但限于目前醫院現有的條件,要開展自身監測有較大的困難,因此,院感質控中心加強基層醫療單位的業務培訓工作,使他們掌握必要的知識,并付諸于實際工作。
2.12定期進行紫外線燈管強度測定,細菌培養建議采用大醫院牽手形式,資源共享,由周邊醫療機構給基層醫療單位提供協助與技術指導。若細菌培養超標,應查明原因,并有整改措施,復查,直至無超標。
2.13治療室醫務人員往往在沒有明確診斷的情況下就投入搶救,由于疾病的不確定性,增加了醫務人員感染的可能性。因此,提高醫務人員自身整體防護能力,加強防護基礎建設,建立和推行標準化防護的管理,是提升醫務人員整體防護能力的關健。“標準預防”理論主張患者的血液、體液是否具有傳染性都應充分利用各種屏障防護設備,以減少職業暴露危險性,最大限度的雙向保護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安全。防護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穿緊袖工作服或隔離衣、佩帶過濾式防塵口罩、必要時穿長筒膠鞋,工作完畢沐浴更衣等等,另外工作服、隔離衣不準帶至潔凈區。除此以外,還要注意被服、環境控制、處理醫療廢棄物時的職業健康安全。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要貫穿于整個醫療活動的全過程,包括日常工作的職業防護和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的防護。醫院領導要在思想上給予高度重視,在行動上給予人力、物力和政策、技術支持,把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當成經常性的工作來抓。各單位可以結合單位實際把培訓材料印制成冊,發給所有醫務人員,達到人手一冊,這樣就更有利于院內感染管理各項制度的貫徹執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醫療廢物管理條例[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3:6-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3:10-11.
[3] 王愛女,基層衛生院感染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6):681.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摘 要:近年來,在政府的扶持下,農村基礎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隨著當前新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農村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有了新的要求。以利川市為例,對恩施州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基礎教育的新發展以及新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農村基礎教育;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G52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29
1 恩施州新型城鎮化下農村基礎教育取得的成就
1.1 改善農村基礎教育環境,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過去由于長期執行城市偏向性教育政策,直接導致城鄉基礎教育在投入、規模、速度和結構等方面差異懸殊,農村辦學條件普遍較差。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深化,農村基礎教育工作受到極大重視,恩施州政府從實際出發,對農村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在確保農村教職工工資發放、保證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農村中小學危房和學校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進展,改善農村教育環境和辦學條件,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以利川市為例,2010年實施首批中小學校舍建設及維修工程20個,新建與維修23 242m2, 總投資1 465萬元。其中:寄宿制試點小學建設5校,新建及維修10 392m2,投入資金500萬元;新建及維修中小學校舍12校,建筑面積6 850m2,投入資金583萬元;中央補助資金項目3個,新建及維修6 000m2, 投入資金382萬元。
1.2 農村中小學數量大幅減少,規模效益初見成效
隨著近年來農村人口的大量轉移以及計劃生育政策初顯成效,農村中小學生源總量呈逐年遞減趨勢,為此,恩施州政府積極鼓勵重點學校兼并薄弱學校、強校帶弱校、弱校作為強校的分校,優化教育資源。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0-2013年,我國小學由55.36萬所減少到21.35萬所,減少了61.4%,恩施州的小學數量也由2000年的1 944所驟減至2013年的580所,降幅高達70.2%。
由于過去鄉鎮學校布點過多,規模過小,學校學生人數少,師生比例不合理,辦學的規模效益低,教學質量難以有效保障。撤點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村教育資源的閑置和人為浪費,有利于各級教育主體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增強各個教學點的整體實力,實現規模效益。
1.3 全面推進教師繼續教育,教師學歷結構優化
恩施州從2012年起全面執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和《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定》,在實踐中培養和造就出3 000名以上的州級骨干教師,部分教師尤其是“80后”一代的年輕教師主動吸收新一輪課改的教學新思維,如課堂平等對話式教育,采用新理念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全面培養,有力促進了恩施州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水平的提升。
同時,從2005年起,恩施州實行小學新上崗教師專科化,截至2014年,全州在崗小學教師中專科畢業以上者達90%以上;初中教師中本科畢業以上者達80%以上;高中階段教師中,碩士研究生水平者達20%以上,實現了恩施州總體教師學歷結構的有效優化。
2 恩施州新型城鎮化下農村基礎教育資源配置中的新問題
2.1 城市大班額現象突出,農村生源不足
學校布局的調整雖然提高了各個校區的教育水平,但撤點并校使得農村教學點大幅減少,城鎮教育區穩中有降,加之農民工進城務工,大量農村學生涌向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資源供不應求的狀態,城區學校學生爆滿,大班額現象突出,而同期農村卻出現了“學生荒”的相悖現象,農村生源不足,大量教育資源閑置。
2014年,利川市城區共有小學9所、初中4所、高中2所、中職1所,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區學校學生逐漸逼近全市學生的一半。以位于城區最中心的利川市民族實驗小學為例,校園面積不足20畝,按照國家標準最多只能接收700名學生,如今卻容納了3 000多名學生,平均班額連年遞增,到2013年秋季,已經達到81.2人,最大班額曾經超過100人。而同時許多原本可以接收500名以上的農村中小學,現在只有一兩百人。
2.2 農村教師流失嚴重,城鄉教師年齡結構分布差異大
首先,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村鎮學校工作條件及生活環境相對較差,降低了教師服務于農村的積極性;其次,高學歷、高職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在農村本就缺乏,偏低的勞動報酬難以吸引新一批優質教師來農村教學;最后,城鎮多數學校實行考試招聘教師制度,受工資待遇、工作條件、生活環境等因素影響,大多數農村教師都會參加招考,使得農村教師資源“只出不進”。
教師年齡結構分布不均衡的現象更加明顯。在調查的62位教師中有30名在利川市里任教,另外32名教師在鄉鎮初中任教。如表1所示,農村教師年齡明顯集中在36-50歲之間,其中41-45歲區間年齡所占比例最大為34.4%,分布曲線較為陡峭,年齡結構亟需優化;而城市教師各個年齡區間分布則較為均衡,相對集中在25-45歲之間,其中31-35歲區間所占比例最大為26.7%,且分布曲線較為平緩,年齡結構較為合理。通過計算,抽樣的城市教師平均年齡為39.7,農村教師平均年齡為42.03,城市教師更加年輕化。
2.3 城鄉教育投入分配不均,農村教師職稱晉升困難
在恩施州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各地區農村教師職稱晉升困難是普遍現象。如表2所示,在調查的61名教師中,對于評選職稱的看法,認為最大的困難是指標有限,為83.6%,其次是論資排輩嚴重,為38.3%。教師職稱低導致的最直接結果就是教師勞動報酬偏低。2014年,利川市中小學教師月平均收入為2 100元,處于當地平均水平以下,而當下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通脹壓力,物價不斷上漲,這使得教師群體的購買力嚴重縮水,生活質量難以提高。
對于“職稱晉升難”的原因,主要應歸因于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利川市城區經濟基礎相對較好,政府財政有能力加大教育投資預算,提高對高職稱教師的優厚待遇,所以職稱晉升相對簡單;而農村地區政府財政收入有限,教育投入問題難以上升到戰略地位,無法維持對高職稱教師的經費支持,所以職稱晉升相對困難。
3 恩施州新型城鎮化下優化農村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建議
3.1 合理布局城鄉生源結構,嚴格執行小班化教學改革
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尤其是邊遠山區的學校或教學點,強化規范化建設,在教師配置上以及經費保障上采取傾斜性政策,合理減少城區學校的農村學生數量,降低農村教育成本。同時,城區教育建設要在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按照城市人口目標合理規劃中小學校,重點學校要嚴格控制招生人數,強化小班化教學改革。
3.2 優化農村教師年齡結構,減少優質資源流失
通過采取在工資待遇、深造進修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的措施,在保證農村教師不再向城鎮轉移的前提下,吸引更多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落戶農村,優化農村師資結構,緩解目前恩施州義務教育階段農村教師匱乏的問題,滿足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教育資源的剛性需求。
3.3 重點增加農村教育經費投入,統籌發展,降低農村教師職稱評選難度
通過發行“公益教育事業彩票”等方式多渠道籌措教育建設資金,廣泛吸收民間資本,增加教育積累。尤其是對財政能力有限的農村要實施傾斜政策,保障農村教師職稱評選等方面的合法權益,保證各地區農村學齡兒童能夠平等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統籌城鄉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忠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恩施州基礎教育資源配置預測報告[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張全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教育資源配置研究[J].成功·教育,2012(11)
3 李淑玲,胡松瀛.城鎮化進程中教育資源配置的前瞻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1)
4 袁杰. 交叉與互動:新型城鎮化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系—以河南為例[J]. 時代教育,2013(15)
【關鍵詞】微機原理及應用 教學效果 教學理念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C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8(b)-0118-02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1]。
我國基礎教育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束縛于傳統教學的觀念,僅站在觀察者的角度從教育的外部去考察教師的教學活動,片面地偏重于教師行為的評價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偏重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忽視學生能力形成、潛能開發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等,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2]。
《微機原理及應用》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學生掌握與理解既有一定的基礎灌輸性,因面表現所有基礎課枯燥的特點,同時又有提升學生興趣的吸引的成分。因此如何達到既滿足所有選修同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的目標,又滿足部分學生深入探究的學習愿望是本課程探索教學模式中傳遞的教學理念,從而實現教學方式目的化教學效果層次化,學生與教師參與協同提高,多目標和多層次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針對微機原理課程的獨特性,本文提出多目標、多層次和參與式教學的教學和教育理念,不僅可為相關課程單片機課程等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微機原理課程地位與特點
《微機原理及應用》是信息技術系計算機應用、網絡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三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微機原理與應用的后續課程是c語言程序設計、單片機應用等其它專業課程,微機原理與應用課程中的微機構造、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等知識將為這些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微機原理與應用是以微處理器、總線、接口、通道和管理程序為主線索,正確建立微型計算機系統的整體概念,理解硬軟件間的辯證關系,并了解微機系統及接口技術的最新發展[3、4]。它的任務是通過循序漸進、適當綜合循環提高的教學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掌握先進的微處理器芯片結構、計算機系統構成、接口技術及其應用編程方法以及微型計算機實現技術,同時掌握微機技術新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科學的思維方法、技術創新能力。
“微機原理及應用”是計算機專業、自動化專業、電子專業、通信專業等工科專業的必修課[5]。由于該課程教學內容量大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前后聯系緊密教學難度較大不好理解實踐環節較多,學生普遍反映難學。為解決上述教學過程中的困境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摸索,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課程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摸索出多目標、多途徑教學模式,為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微機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效果對比
多目標包括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為:基本理論掌握、基本技能熟練、創新參與;多途徑傳授包括教師基本知識傳遞、基本技能示范、實驗驗證和開拓、課題探索等。
我們選擇了與教學質量有密切關系的四個主體,即任課教師、學生、同行專家、教學管理部門進行隨機打分,其權重分別為30%45%15%和10%,以考試基礎(60)、實驗操作(30)、實踐行為(10)為教學效果為指標,教學效果賦分等級為40-50、50-60、60-70、70-80、80-90和90-100,分別代表極差、差、合格、中、良、優,則教學效果評分為各權重與分級打分的積。
TE=∑Vi* fj
式中TE:教學效果評價;
fj:評價主體權重值;
Vi教學效果調查值。
向機電和機制學生、教學管理、同行教師和老教授發出調查表,并對不同教學效果進行對比。根據不同的目標和教學途徑,其教學效果分別如表1和表2。
傳統教學途徑主要有:教師講授、課堂提問、課間作業、驗證實驗、期末考試。因而在教學效果表現中主要有考試基礎和實驗操作,學生對此的學習目標多數為完成考試,教學效果在學生中較差,而在教學管理部門所體現的成績和實驗指標較高,教學效果表現為“中”,由于缺乏實踐教學,總體教學效果表現為較低的“合格”水平。
以完成基礎知識為基本目標,以實驗驗證促進教學攻固為提高目標,以參加小型實際技術操作和參加基礎知識應用為創新與應用目標,以教師講授、課堂提問、課間作業、驗證實驗、期末考試為基本途徑,以實踐小組進行知識拓展途徑,以參加科研為創新途徑的多目標和多途徑教學模式。在教學效果表現中既有考試基礎和實驗操作,學生在學習目標為完成考試,獲得學分,同時又通過實驗和實踐攻固了課堂教學教學效果在學生中評價提高,總體教學效果較傳統教學提高一個評價等級,表現為“中”。
3 微機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效果分析與建議
由多目標和多途徑教學與傳統教學比較可知,后者較前者在教學效果的表現方面有所提高,學生和教師對此給予肯定。
產生如此差異,一方面由于該課程學時少,知識量大,講授難,抽象面大,實踐機會少。按照傳統教學學生只為修學分無奈而厭惡地學;另一方面教師為完成工作量而機械按教學大綱和進度表完成任務。而采取多目標和多途徑教學,促進了教師改教書匠為教學、實踐輔導、科研與小發明參與的參與式教學,教師本人既是引導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被提高表現為教學效果的改善。由傳統教學的改進和多目標和多途徑教學的采用后教學效果的提高,可得到如下啟示:
(1)建立多層次,多目標的教學模式,讓不同興趣,不同學習目標的學生明白必須掌握,次要掌握、精通并應用,理論掌握等目標與層次;
(2)傳教式教學向參與式教學的轉變;
(3)教師應考慮課堂教學如何傳遞知識,傳遞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對學生相關課程和今后工作有何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鐘啟泉,崔允,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王艷芬等.微機原理.授課的幾點思考.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6.
關鍵詞:微機原理;接口技術;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5-0000-01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Practice
Pan Lili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dao College,Qingdao266106,China)
Abstract:The description"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current situation,describes the course of practice teaching role,made a practice of teaching computer interface design,in order to reinforce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Keywords:Microcomputer theory;Interface technology;Practice
一、引言
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課程是單子信息類專業的重要課程,闡述了微型計算機的主要組成結構,講解了應用系統的設計,描述了指令系統和匯編語言編程。微機原理和接口技術課程可以使學習者掌握微機軟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及常規技能,強化學生工程應用能力,有助于今后從事計算機控制技術、智能儀器的學生打下良好專業基礎。該課程理論性、實踐性都較強,教學課程信息量大;教學內容更新迅速,學生往往感到難學,老師執教困難;實踐環節比較多。下面,針對該課程的教學實踐,結合其教學進行探討,闡述一些教學體會。
二、《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當前現狀
按照《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設定學分數為3.5分,56節學時數,包括48學時的理論教學,8學時的實驗教學。教學目標要求,通過學習本課程,學生要從理論和實踐等方面熟練掌握微型機的組成、工作原理、接口電路及硬件連接,具備微機系統工作的整體概念,初步具有微機應用系統軟硬件開發能力。所以,選擇教材時,必須涵蓋課程相關知識點,并有所側重,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實驗教學環節上見到實效。教材與習題力求緊密結合,在上機實踐過程中消化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舉一反三,開拓思路。《微機原理》課程主要內容主要包括軟件、硬件兩個部分,軟件部分:匯編語言編程;硬件部分:中央處理器和存儲器的連接,中央處理器和外部接口的連接。不同類型的中央處理器的匯編語言不相同,與外部接口的連接也有差異,選用不同的中央處理器,對應的教學內容也有較大區別。通過學習本課程,要求學生應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教師要不斷探討、研究新的教學思路,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實踐環境來改革教學手段。
三、《微機原理和接口技術》實踐教學
實踐環節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實踐教學過程是保障學生具備從事微機原理和接口技術課程實踐和創新的基礎。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實踐課程被劃分成基礎驗證型實踐、綜合設計型實踐和開放型實踐三個部分,做到由淺及深,基礎是驗證型實踐,重點是綜合型實踐,按照學生情況自主選擇開放型實踐,對原有的實踐項目進行重新調整,對項目內容進行必要的增刪、整合等整理。
(一)基礎驗證型實踐分析。基礎驗證型實踐主要用來讓學生熟悉掌握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步驟,熟練運用其開發環境。該項內容包括匯編程序的設計技術(包括DEBUG的常用指令,并且用DEBUG調試程序等)及熟悉PC總線微機工作原理,同時正確使用典型接口電路以及中央處理器及外設的接口方法和其編程原理。對于該部分內容的掌握可以讓學生對微型計算機建立感性認識,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這一部分內容掌握的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綜合設計型實踐能否順利進行,是綜合設計型實踐的理論基礎。所以在實踐開始之初,指導教師要先對實踐的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等形式深入講解,對于匯編語言編程開發環境要加強解釋和演示,使學生做到熟能生巧。具體的實踐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循環分支程序設計實踐,要求熟悉8086/8088常用指令及DEBUG常用命令,熟悉使用匯編語言進行分支與循環程序設計的方法。第二部分:DOS系統功能調用,要求熟悉DOS系統功能調用及其編程方法。比方說:字符輸入與輸出的功能及使用環境。第三部分:簡單輸入輸出接口的操作,要求掌握接口操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數據輸入輸出程序編制的技巧。
(二)綜合設計型實踐。綜合設計型實踐要求讓學生將前面所學知識系統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整體,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潛意識中的創造性和能動性。通過綜合設計型實踐的訓練,學生能更清晰把握部件與系統的關系,建立系統的概念,獲取構建系統的初步知識。該環節的實踐只給定實踐目的、要求和實踐條件,由學生自行設計實踐方案并加以完成。
四、微機接口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
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是將實踐教學按照難度進行階段性的劃分。第一步,在實踐初期增加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訓練,使基本操作達到規范化、標準化、安全化的要求。第二步,分階段、逐漸增強操作的綜合性,逐漸提高其難度,拓寬實踐的知識覆蓋面,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及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快速提升。最后,實踐室對學生全面開放,充分讓學生使用實踐室和實踐儀器設備,包括學生可以自選練習題目,自由設計實踐的方案步驟,并讓學生自己對實踐室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微機原理和接口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避免教學過程中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單獨設置實踐課,安排足夠的微機接口課程設計。實踐教學以計算機中央處理器的匯編語言指令為核心,以接口電路為橋梁,通過實踐課讓學生掌握使用指令控制中央處理器,完成指定的功能,通過接口電路實現信息的I/O,掌握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與調試方法,熟悉接口芯片及其電路連接與初始化編程方法。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踐課程選拔優秀學生參與相關的電子競技大賽,指定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輔導。實踐性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對微機接口電路的設計,特別是微型計算機測控系統學習與研究的濃厚興趣和動手能力。根據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更新、整合,重構實踐教學體系,提出微機接口基礎實踐、大型實踐、綜合提高型實踐三個層次改革方案,實踐內容與隨理論課的教學進度開展實踐教學。在基本技能方面,結合基本理論與實踐,貫穿于實踐教學的每個環節,指導教師全程指導學生實踐或設計,注重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結語
通過引入實踐性教學模式,強調了教學練的互動,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去探究,從刻板記憶到按原理分析記憶。學生們學習興趣高漲,理解透徹,掌握熟練,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 試題庫建設 教考分離 教學質量
1.引言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及學位課,通常有多個班同時開設這門課,分別由不同老師上課。以前,任課教師只負責出自己班的試卷,由于考教不分,考試結果不能客觀反映教學實際的情況是存在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考試對教學的指導作用。采用試題庫,能夠保證客觀、準確、全面地測量考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風和教風建設,最大限度地提高辦學效率。因此,實行標準化統一考試勢在必行,我校要求學位課首先開展試題庫建設。作為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的主講人和試題庫建設負責人,已經完成了兩次試題庫的編制工作,在題庫建設方面獲得了一些經驗。我們建設的試題庫已多次在期末考試中使用,達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2.試題庫建設的指導思想
通過考試正確引導學生認真、全面地學習課程內容,系統地掌握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的特點是軟件、硬件相結合,要求學生學會通過編程控制硬件,因此,考試試題以考查學生接口電路設計能力和編程能力的綜合素質為目的,為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及以后就業打好基礎。
3.命題的原則
命題是建立試題庫的基礎,也是考試的中心環節[1],考試的指導思想也主要體現在命題上,命題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1)明確教學大綱要求范圍和教材包括的知識范圍。嚴格以考試課程的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考試要求作為命題的依據,因此結合教學實際反復研究教學大綱就成為試題編制的首要工作。以所學的教學內容為命題范圍,根據使用的教材,并把大綱內容分解為知識點,按每章的教學目標作為試題庫編寫的提綱。考核深度適中,試題不僅考核掌握知識的情況,而且著重考核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章節內容特點、所需課時、知識點的多少,擬定每章的試題量。本試題庫確定80個知識點,800多道試題。
(2)統一考試標準。根據教學大綱認真分析課程應考核的重點、難點及全部教學內容覆蓋面,制定含有考核內容、能力層次、題型難度系數、題量分析及題型的標準化考試課程命題細目表,分別編號并按編號編制課程試題。在試題的題量、覆蓋面、難易程度、重復率等方面,正確處理好考查知識和能力的關系及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的關系。根據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可以進一步把認知層次分解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和綜合等。
①識記:能正確回憶所學過的微機結構術語、基本概念、基本常識等知識,它反映記憶與簡單的模仿能力,是最低的認知層次。
②理解:能初步領會所學知識的主要特征,對單片機的結構、指令系統、各個功能模塊的工作方式與特點能解釋其意義,判斷其屬性,它反映較低層次的思維能力。
③應用:能直接應用所學的單片機知識解決一般性應用問題。
④分析:能區別有關聯而性質不同的基礎知識,了解某些知識的內部結構,處理有難度的問題,它要求有較高的思維能力,
⑤綜合:綜合各種知識,解決難度較大的實際應用問題,它要求有創造性思維能力。
本課程試卷的難度定為0.75,試題考查能力層次比例一般為:記憶占20%,理解占30%,簡單應用占30%,綜合應用和創新占20%。
(3)兼顧題量和覆蓋面。為了全面考查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能力,使考試具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課程試題庫有足夠的題量和覆蓋面,引導學生全面掌握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知識。
本試題庫中每套試卷由5道大題,40道小題組成。注意每份試卷的內容應涵蓋基本章節,并避免同一問題在同一試卷的不同類型題中重復出現,避免在同一試卷出現不同題項互為提示或答案。
4.考試內容與要求
考試內容覆蓋所有知識點,具體內容與要求如下:
(1)計算機基礎知識。要求掌握數制與編碼的基礎知識;掌握微型計算機系統體系結構概念;了解邏輯運算的特點;了解微機與單片機的區別與聯系。
(2)基于8086/8088的微型計算機組成。要求了解8086/8088微處理器的功能結構及與系統配置;掌握內存儲器的分類與特點;掌握存儲器與CPU的接口技術;了解I/O接口的功能及其與CPU的數據傳送方式。
(3)MCS-51單片機的硬件結構。要求掌握MCS-51單片機的功能結構、了解通用寄存器的功能;掌握數據存儲器和程序存儲器的地址空間分配;掌握單片機的4個并行口的結構及其功能;掌握外部存儲器和簡單I/O口的擴展技術;掌握MCS-51單片機最小系統的結構了解CMOS型單片機的低功耗方式。
(4)MCS-51單片機的指令系統。了解掌握匯編語言指令的格式、掌握不同尋址方式的特點、掌握指令系統中每條指令的功能。
(5)MCS-51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要求理解常用偽指令的功能、掌握MCS-51匯編語言源程序的一般結構、掌握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方法。
(6)中斷系統。要求理解中斷的概念及優點,掌握MCS-51單片機中斷系統的組成,掌握中斷服務程序的設計方法。
(7)定時器/計數器。要求了解定時器/計數器的結構,掌握定時器/計數器的工作方式,掌握定時器/計數器的初始化編程方法,掌握定時器/計數器的應用程序設計方法。
(8)串行通信接口及擴展技術。要求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MCS-51串行通信口的結構,掌握MCS-51串行通信口的工作方式,掌握串行口初始化編程的一般格式。了解單總線、I2C總線、SPI總線的技術特點,了解串行口的擴展技術。
(9)鍵盤接口技術。要求了解鍵盤的工作原理,掌握獨立式鍵盤接口和矩陣式鍵盤接口的硬件/軟件設計方法。
(10)顯示接口技術。要求了解LED數碼管顯示器的原理,掌握靜態、動態顯示的硬件接口方法,掌握LED顯示器的編程方法。了解液晶顯示器LCD的工作原理,掌握LCD與單片機的接口技術。
(11)模擬接口技術。要求理解A/D轉換器的基本原理與分類,了解A/D轉換器的主要技術指標,掌握ADC0809的結構特點,掌握ADC0809與MCS-51單片機的接口設計方法。了解A/D轉換器的基本原理與分類,了解D/A轉換器的主要技術指標,掌握DAC0832的結構特點,掌握DAC0832與MCS-51單片機的接口設計方法。
5.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采用閉卷形式,全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試題類型分為單項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程序分析與設計題和電路分析與設計題五種,答案要求寫在試題頁指定的位置。
五種題型中,單項選擇題20題20分、填空題10題(每題2空)20分,簡答題5題20分,程序分析與設計題3題20分,電路分析與設計題2題20分。
每套試卷中,不同難易程度試題的比例為:極易占5%,較易占25%,中等難度占35%,較難占30%,極難占5%。選擇題和填空題中包含各種難度試題;簡答題中包含較易題2題、中等難度2題、較難1題;程序分析與設計題主要包含中等難度題和較難題;電路分析與設計題中主要包含較易、中等難度和較難題,在大題中安排一個極難的小問題。
按章節內容劃分,其比例如下:微型計算機基礎5分;基于8086的微型計算機組成5分;MCS-51單片機結構25分;指令系統與程序設計20分;中斷系統10分;定時器計數器10分;串行通信接口5分;鍵盤與顯示器10分;模擬接口技術10分。
6.實施組卷
組卷工作由有豐富教學經驗,教學效果比較好的教師實施,再由院(系)部命題小組審定、篩選。試題庫的建立是以教育統計理論為依據的,根據教育統計理論,測試的分數是一種隨機變量,應該服從正態分布,即成績優秀及不及格者各占10%,60分至89分者為80%。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測試的平均分應在75分左右,標準差應為11分左右。因此,每次考試后,由任課教師填寫成績分析表,畫出成績統計分布圖,以便指導試題庫的修正工作。
7.結語
通過編制《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試題庫,我們體會到這是比較大的一項工程,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認真細致地工作。即使試題庫通過了多次使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隨著教學內容的更新,還必須不斷對題庫進行調整、充實和完善,真正符合課程教學的需要。試題庫建設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建立高標準的專業課程試題庫,做到專業課程公正、公平地考核測試,有利于提高本科的教學質量,有利于樹立良好的教風和學風,對促進課程的全面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明明,孫慶巍.通信電子類專業試題庫建設的探討與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1(28).
[2]黃成玉,張波,趙立永.“高頻電子電路”試題庫建設的實踐與研究[J].考試周刊,2010(27).
[3]王曉宇,孟繁疆,賈銀江.高等學校試題庫建設實踐與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2).
摘 要:在分析匯編語言和接口技術課程內容與主流機型脫節的基礎上,根據目前32位環境下微機技術的教學特點,提出專業基礎教學仍應側重基礎原理方面的觀點。結合接口技術課程實驗多年的教學經驗,引導學生建立對微機系統底層探索的興趣,實踐表明,這種方式在匯編語言編程與接口技術實驗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匯編語言;接口技術;專業基礎;學習能力
作者簡介:孫丹嶺,女,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專業實驗教學;蔣方炎,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專業實驗教學。
微機技術飛躍發展,制造工藝水平飛速提高,計算機新技術日新月異。因此,學生要在學校的課程中學到所有微機的最新技術和知識是不現實的,對此,大學的一些課程內容主要定位在學習基礎原理上。匯編語言和接口技術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它對微機系統底層的探究是最直接的。本文就如何把握好基本原理與新技術之間的關系、如何使學生打好基礎又掌握深入學習能力、既實現知識更新又提高應用能力等問題進行探討。
1 實驗方向的選擇思路
微機技術的快速發展,80×86系列的接口芯片已難覓蹤影。以80×86系列為背景的接口原理課程與當前32位的微機環境嚴重脫節,課程內容不能滿足學生要求。但是,應該明確的是接口原理課程基礎課程的學習內容應是原理性的,是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如何使經典的基礎原理與日益發展的芯片技術協調配合,正是當前該課程教學面臨的困難和任務。實驗課程的學習是對微機系統底層知識最直接的探究過程,要想對系統有更高更深的掌握,就必須學習和掌握好匯編語言和接口技術。因此,我們仍然以最基本的接口原理技術入手,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學會和掌握系統的基本原理,通過編程實現對系統的控制,感性地理解微機硬件系統的工作原理。
1.1 突出基本原理
注重原理的普遍性。目前的高校學生已很少有人愿意學習20世紀80年代陳舊的MS-DOS 體系結構、命令和傳統的命令行或文本畫面操作,隨著傳統16 位微機原理已為支持多任務、多用戶的32 位原理所代替,16 位ISA 總線已從市場淘汰,32/ 64 位PCI 總線作為主要的接口總線代替了ISA總線,進入32 位接口方式。現在,PC 微機對外部設備擴展的接口主要是PCI總線和USB 總線接口, 所以在32 位微機實驗教學中進行有關PCI總線和USB 總線接口擴展應用的教學內容是必要的。兼顧教學需要,我們在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中引入32 位微機基礎理論,實驗部分保留易于理解掌握的16 位總線系統。怎樣通過PCI、USB總線掛接設備, 就成為微機接口技術實驗教學的高級部分,如PCI總線的資源如何獲取、如何打開通道等。
在8086/8088 CPU系統中,為了說明基本原理需要一個依托、一個平臺,我們需要針對原理性課程的需要設計實驗內容。如并行端口可以是一個設定地址的寄存器,也可以是一個專用芯片,以便從端口原理的角度去理解它的硬件設計及編程驅動方法;又如中斷是微機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但在不同系統中的中斷機制是不完全相同的,需要根據系統的中斷向量和返回方式的進行處理。
另外,從具體實驗效果看,實驗教學從16 位微機系統與接口技術過渡到32 位,可以使學生既了解當代操作系統的底層原理,也可以使實踐教學內容貼近當前微機發展的實際內容,這樣做不僅提高了教學層次,還可以提高師生科研和開發水平,為日后解決現代微機應用開發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 培養學習和創新能力
接口技術課程是一門動手性及實踐性很強的計算機課程。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社會需要很多既具備軟件編程能力,又了解硬件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學好這門課程, 將會為學生后續計算機開發應用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我們要充分重視學習過程中的實驗環節, 只有經過實踐才能加深對理論課的學習和理解, 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我們應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1) 引導學生學習。實驗安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編程初始,訓練學生掌握匯編語言的格式,逐步熟練匯編語言編程的技巧和方法。在實驗開始前,先講解解讀硬件的實驗設計思想以及芯片初始化和驅動的方法,用最直接的DEBUG監控命令練習基本的輸入輸出指令,以得到感性的理解,由此學習一般的硬件設計思想。通過多個芯片的多次講解,使學生逐步掌握硬件系統的設計思路,并使能力強的學生掌握在遇到新的電路系統時,憑借手冊等資料就能設計編程的能力。
2) 提高分析研究的能力。匯編語言的調試相對于高級語言要困難得多,調試工具較少,手段較低,許多程序要在監控命令下調試完成。但我們鼓勵學生盡量在監控下進行調試,因為通過監控命令能全面地掌握系統的運行狀態,遇到問題時用單步指令運行的方式,能精準地發現問題所在,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更深刻地掌握匯編語言和硬件的性能,同時培養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中斷程序的調試,在Windows 環境下的中斷實驗比起DOS 環境下要復雜得多,由于中斷控制芯片8259是系統相關的,不能在系統的保護模式下運行,調試最為困難,稍有錯誤就可能死機,要重新啟動,費時費力。我們引導學生將問題分步解決。首先完成最基本的中斷程序框架,在此基礎上逐步增加其他的功能,分步調試,將問題細分解決。如果問題比較復雜,需要用單指令運行來監控程序狀態,而硬件中斷級別較高,不支持單指令中斷,此時可將中斷程序暫時設置成子程序,以子程序調用的方式來進行單步監控分析。在指導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提高學生的分析研究能力。
3) 培養創新能力。在掌握基礎實驗的基礎上,設計一些有具體要求的小系統實驗。學生可以按老師的設計實驗,也可以按自己的設計來完成實驗,這樣做既發揮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又使得實驗課程不再乏味。
2 實驗的設計
我們的實驗教學安排是與“匯編語言與微機接口技術”課程的教學進程相配合的,即根據課程的進度安排實驗。課堂知識是實驗講解必要的基礎,它也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課堂上學的理論知識。課程前期教學是匯編語言,后部分是接口技術。因此,我們在實驗前期安排了一些與系統接口有關的、有趣的匯編語言編程小實驗,如最基本的鍵盤輸入輸出實驗、屏幕的字符顯示、全屏顯示控制、PC機的發聲控制,等等,以此讓學生體會匯編語言的細致之處,使學生逐步掌握和熟悉匯編語言,掌握相關的DOS及BIOS的調用方法。對于目前習慣于高級語言的學生來說,這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的接口實驗設備是長沙勝西電子有限公司研制的SXL-100接口實驗儀,它是由32位PCI總線擴展開發的,通過總線橋電路的控制將總線轉換成16位低速總線來驅動接口電路的。因此,我們安排了32位環境下如何獲取PCI資源的實驗,使學生學會資源通道和端口的使用,同時為后續實驗打好基礎。對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引導其進一步深入學習橋電路控制器的意義及其控制原理,以加深對系統的理解。
當理論課進程到接口芯片原理時,我們開始相應的硬件編程實驗。
對于接口電路的實驗,我們首先設計一些基本的、實現芯片單一功能的小實驗。如簡單的寄存器并行口、定時器等。講解是從實驗的角度入手,主要是選址設計、選片內寄存器和驅動。實驗設計為在輸入輸出端連接開關或發光管,編程驅動端口時,能直接觀察到工作狀態,這樣做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學完一個芯片,做一個完整的芯片功能驗證性實驗,如并行口8255芯片。開始調試芯片時,可先借助DEBUG的I/O端口輸入輸出指令直接控制芯片,觀察輸入輸出狀態,確保芯片工作正常。在理解了控制芯片工作的基礎上,設計一個開關矩陣組成的并行口鍵盤,通過對并行端口狀態的設置及其狀態不斷變化的判斷,編程完成一個鍵盤的設計。通過這個實驗,能使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并行口的使用。
中斷課程講解后,我們就可利用8255的工作方式1進行實驗設計,將A、B端口分別設置成輸入輸出,并使輸入或輸出為中斷方式來將輸入的數據輸出。這種方式可使兩互傳數據的設備不丟失數據,由此使學生學習理解一種可靠的數據傳送方式原理。
我們還設計安排多個功能結合的實驗,如硬件接口電路實驗主要有定時器、并行口、串行口、中斷,以及這些器件的應用電路實驗,如A/D轉換、D/A轉換、步進電機、直流電機等。學生可按老師的要求做,也可自行設計完成達到同樣要求的實驗。如將發聲實驗與并行口鍵盤實驗結合起來完成一個電子琴實驗、并行口鍵盤與其驅動的步進電機組成一個可控的步進電機實驗、并行口顯示電路與定時器組成電子鐘實驗,等等,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可用不同的編程方式,也可以添加或改進各種功能,或完成難度更大、更感興趣的實驗。
事實上,每一屆學生進行實驗時,我們都會根據當屆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對實驗進行一些適當的調整,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實驗達到最佳效果。如果時間允許,我們在學期的后期,安排少數學生在可編程門陣列FPGA實驗臺Spartan-3上做一些接口電路的設計實驗,如簡單的PS2鍵盤接口設計、簡單的LCD顯示控制等,盡量滿足有能力有興趣學生的學習需求。
3 結語
接口技術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領域,涉及到多門課程甚至于多項學科的基礎知識,只有掌握了寬泛的知識,才能真正學好。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幫助學生開拓思路,不斷探索新方法。微機技術與設備在不斷地發展,教師要密切關注當前最新技術,適時補充當前技術中較新的內容,適當更新實驗設備,從而培養出適應時展的優秀學生。
參考文獻:
[1] 馬旭東,顧群,陳正綱,等. 32位環境下微機原理與接口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6(8):5-9.
[2] 戴梅萼,史嘉權. 微型計算機技術及應用――從16位到32位[M]. 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3] Barry B.Brey[美]. Intel微處理器全系列:結構、編程與接口[M]. 5版.金惠華,艾明晶,尚利宏,譯.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639-642,798-844.
[4] 羅云彬. Windows環境下32位匯編語言程序設計[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5] 夏宇聞. 復雜數字電路與系統的Verilog HDL設計技術[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8.
Discussion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Assembly Languag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SUN Danling, JIANG Fangy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關鍵詞: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 理論聯系實踐 考核模式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作為一門傳統的計算機專業基礎課,一直以來都是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該課程的特點是理論知識晦澀難懂,實踐性很強,學生學習起來會有比較大的困難,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很多學生往往在對理論知識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去上機實踐,難以到達我們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有效地對《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已經顯得十分重要。下面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以下探討。
1 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并對教學方法加以改進
傳統的教學經驗是按照教材內容及教學大綱給學生教授知識,但是現如今該課程的大部分教材依然停留在Intel 8086微處理器的學習,而這種芯片在市場上已經很難見到,這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是相違背的,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1 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總結 選用合適的教材對教學非常重要,課本的知識更新要及時,在知識的覆蓋面上要廣,重點要突出,既要有全面的理論知識,也要有合適的實踐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理論知識。對現有教學課件、視頻和圖片進行全面整理,總結出教學課程中的重點,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重點知識的學習上,做到有的放矢,知識量的減少也能幫助學生提高對該課程的興趣。
1.2 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 啟發式教學:現今大學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形式,要善于啟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提問或者是分組學習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更能夠吸引學生的聽課注意力。互動式教學:以往的教學方式是老師講為主,學生基本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對于微機原理這樣晦澀難懂的課程來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難懂的地方,如果不及時解決,學生可能就陷入困境,后面的學習可能就會毫無效果,所以老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生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問題,現場解決,這樣對學生學習的幫助是顯著的。問題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以問題為引導引出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小結式教學:在每堂課的結尾,教師要花幾分鐘對已講解的內容進行梳理,對本堂課的知識要點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階段性學習內容。案例式教學:微機原理課程的實驗性強,這就很容易結合試驗去講解理論知識,我們可以利用微機系統的設計案例為例,進行案例需求和解決方案的詳細分析和講解,幫助學生提高課程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以及運用課程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放式教學: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分清重點,對重點知識進行重點講解,但是不代表非重點內容學生就不需要了解了,我們可以將內容留給學生思考和自學,即節約了課堂上的教學時間,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 發揮實驗課的作用,理論聯系實際
在實驗的設計中可以分階段地進行,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學生的程序設計和調試能力。可以將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2.1 驗證性實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有些只是有個結論,推導證明一時難以理解,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實驗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的結果,進一步驗證上課所學的知識。
2.2 硬件設計性實驗,在這一階段主要是由教師給出實驗的目的和參考用的電路圖及設計思路。讓學生自主去設計實驗過程,培養學生應用典型可編程接口芯片和數字電路芯片進行I/O接口設計和擴展能力。
2.3 綜合性實驗,到了這個階段,學生對整個課程的理論知識就已經有了很深的認識,實驗水平也有了提高,這時候的實驗,老師只需要給出實驗目的,整個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必要時可以分組討論,這樣的實驗可以最大地發揮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極大地鍛煉學生的創造性能力。
3 多種模式的考核方法
以往該課程的考核方式為閉卷理論考試,這并不能完全體現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情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核。
3.1 學生的課堂表現。在這樣理論性的課程上一定要提高學生課堂上的積極性,所以可以把學生的課堂表現計入到學生的成績中去,鼓勵學生上課多回答問題,及時思考所學知識。
3.2 學生的平時作業,在學習中要讓學生課下還能學習,最好的辦法就是留一部分課下作業,作業的情況可以比較好地反應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能讓學生課下去看書來完成作業,讓學生去復習所學知識。
3.3 卷面考試成績和平時實驗情況。卷面考試只作為考察學生成績的一部分,學生平時的實驗及動手能力也應計入學生的綜合考核成績中去。
通過上述課堂教學模式及實驗教學的改革,一定能夠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使學生系統掌握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術,能夠很好地掌握計算機硬件基礎知識并提高對硬件芯片的實驗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田輝主編.《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2]白秋產著.《微機原理》課程教學改革與探討.
[3]鄧志江著.微機原理及應用課程教革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