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典籍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清平樂其一
上陽春晚。宮女愁蛾淺。新歲清平思同輦,爭奈長安路遠。鳳帳鴛被徒熏,寂寞花鎖千門。競把黃金買賦,為妾將上明君。
此首以具有特定內涵的地點――上陽開篇,點出宮怨的主題。其中,上陽,《新唐書?地理志二》:“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聽政。”白居易《上陽白發人》序:“天寶五載以后,楊貴妃專寵,后宮人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上陽是其一也。貞觀中尚存焉。”唐王建《行宮詞》“上陽宮到蓬萊殿,行宮巖巖遙相見。”由此可見,上陽宮埋葬了多少宮女的青春歲月,她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跌入失望的深淵。
“新歲清平思同輦”,政治清凈,上陽宮的宮女們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恩寵。此處反用典故。《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婕妤》:“成帝嘗欲與婕妤同輦載,婕妤辭曰:‘觀古圖畫,賢圣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乎?’”班婕妤從國家興衰、禮儀規范的角度出發,拒絕了成帝同輦的要求,其識見不同流俗。此詞中的宮女形象,則反其道而行之,強烈希冀得到天子的眷顧。但長安路遠,已為皇帝所疏遠,故同輦化為惘然。
“寂寞花鎖千門”,宮殿雖花枝搖曳,但因皇帝久未問津,故顯冷寂。這里運用了麗景寫哀情的手法,化用了杜甫《哀江頭》“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競把黃金買賦,為妾將上明君”,意為宮女們希冀生命中出現貴人,憑借他的穿針引線,改變命運,此句化用典故: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上,陳皇后復得親幸。”李白《白頭吟》“聞道阿嬌失恩寵,千金買賦要君王。”
二、清平樂其二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上馬爭勸離觴。南浦鶯斷腸。愁殺平原年少,回首揮淚千行。
開篇重筆抒寫,“愁絕”將離別的情緒推向高峰,極具表現力,化用了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沉飲聊自遣,放歌頗愁絕。”為整首詞奠定了情感的基調。下面著力鋪敘離愁別緒:
楊柳花如雪般漫天飛舞,向離人迎面飛來,撥弄著離人的心弦。把楊柳比作雪,在南朝范云《別詩》如是描述:“洛陽城東西,常作經時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范詩只是簡單地將花比作雪,而溫詞則將二者融為一體,更具有動態美,楊柳花飄飄灑灑,白茫茫的一片,恍恍惚惚中好似幻化為晶瑩剔透的雪花,絲絲涼意沁人心脾。
楊柳,經常與離別之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接下來自然而然地點到折柳送別。離人之情,感人心魄,連橋下流水也嗚嗚咽咽。水流嗚咽,這一表達方式,在《樂府詩集?隴頭歌辭》“隴頭流水,鳴聲嗚咽。”溫詞將之改編,以詞的形式表達出來,更為深情綿邈。
詞的上篇奠定了愁絕的感情基調。離別時的每一種動作、聽到的每一種聲音,都足以使人肝腸寸斷。下片鋪敘了送別雙方以酒餞別,即將出發,但感到意猶未盡,故“上馬爭勸離觴”,與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之處在于王詩將勸酒之動因解釋得非常通徹,而溫詞則只是客觀地描述了勸酒,其深層動因未點出來,但如此處理,更加含蓄,容易引發讀者深層的思考,萬千感慨盡在杯酒中。離觴,為送別場合重要的意象之一:唐王昌齡《送十五舅》“夕浦離觴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鳴蟲”。此時此刻,婉轉動聽的鶯聲徒增繚亂的離愁。此處,溫庭筠將古代文學中的重要意象――南浦,納入詞中,增加了詞的表現力。南浦,在古典詩詞中經常出現,凝練成送別之地的代稱:戰國時期楚國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朝梁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唐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愁殺平原年少”,熔鑄了漢樂府、《史記正義》、曹植《名都篇》等典籍。漢樂府《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將秋風極具情感殺傷力的這一特性凸顯出來,正如歐陽修《秋聲賦》中所敘:“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余烈。”又如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風所到之處,萬物凋零,一片蕭颯的景象。離別之際的人們,更是難以設防。尤其是慷慨悲歌的“年少”,在秋風蕭瑟之際,淚如雨下。此句點出了“平原”“年少”這兩個意象。其中“平原”,《史記正義》征引《括地志》“平原故城在德州平原縣東南十里。”楊景龍先生云:或云指平原侯曹植。并以曹植《名都篇》印證:“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是其所本。”
“回首揮淚千行”,“揮淚千行”為古慷慨悲歌之燕趙之士在餞別時的動作描寫。后來在唐詩中亦得以挪移,唐韓愈《湘中酬張十一功曹》“休垂絕邀千行淚,共泛清湘一葉舟。”
此詞雖然熔鑄了古代典籍,但渾然一體。陳廷焯《云韶集》卷一:上半闕最見風骨,下半闕微遜。上三句說楊柳,下忽接“橋下水流嗚咽”六字,正以襯出折柳之悲,水亦為此嗚咽。如此著墨,有一片神光,自離自合。
三、遐方怨其一
憑繡檻,解羅帷。未得君書,斷腸瀟湘春雁飛。不知征馬幾時歸?海棠花謝也,雨霏霏。
此詞為思婦懷遠之作。熔鑄了漢樂府、山海經、謝I詩、唐詩、江淹賦、詩經中的意象及詩句,融情入景,景語作結,意蘊悠遠。
其中,“羅帷”作為室內的重要物件,凝結著主人公對家庭溫馨生活的期待,但其愿難遂,凄涼浸著主人公。化用了漢樂府《傷歌行》“微風吹闈闥,羅帷自飄揚。”該詞將動作定格在“解”上,更富深情。
女主人中盼望著,盼望著,瀟湘春雁一次又一次的飛來,但卻未攜帶遠人的書信。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斷腸瀟湘春雁飛”,將表示離別之處的意象――瀟湘,與給人希望的春雁組接在一起,結局無疑是惘然,故生“斷腸”之感。其中“瀟湘”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屢屢出現:《山海經?中山經》“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謝I《新亭渚別范零陵》“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李白《遠離別》“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杜甫《去蜀》“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
主人公原本寄希望于春雁傳書,但所望落空。“不知征馬幾時歸?”遠人的歸來,注定成為未知。因一旦跨上“征馬”,則四海為家,居無定所。該句化用南朝江淹《別賦》“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
無限的失望,化入片片飄飛的落花中,融入韉南贛曛小B浠ㄓ胗甑慕岷希給人零落成泥碾作塵的無奈之感。“雨霏霏”化用《詩經?小雅?采薇》“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四、結語
大紅圍巾、黑上衣、牛仔褲,深秋北京,64歲的蔣勛坐在人群中從容“布道”,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喬布斯,從香奈兒到“東施效顰”…一他的聲音富含磁性,“有能讓人安靜下來的神效”(網友語)。林青霞曾經認定,這種聲音是自己的“半粒安眠藥”。
豆瓣的蔣勛小組有一個專帖――“你什么時候最想聽蔣勛的聲立”,回答五花八門:睡前、跑步路上、失眠、煩躁時……有人說,“每次跑半小時,正好聽一集《美的沉思》。”
蔣勛,臺灣文化界的全才,橫跨詩、書、畫、小說創作、散文創作、電影、文化批評等多個領域。當年,曾力邀他出任臺北文化局局長,被他婉拒并推薦了好友龍應臺。
專事兩岸美學教育推廣多年,美之于蔣勛,“就像是一種信仰”。他的“布道”幫助了很多人。有人每晚聽著他的聲音入睡;有人因為他講《寒食帖》開始習練書法,還有人決定無論多忙都要出門看看月亮,松弛心情。
蔣勛出生于落難的旗人家族,離開故鄉西安時,還不到1歲。若干年后,重返故里,他驚訝地發現,當年的祖宅竟然住了一百多號人。小時候,他常幫媽媽繞毛線,一次3小時,正好聽母親講完一套《白蛇傳》。
母親是旗人,辛亥事件家族被殺到只剩一個男丁,蔣勛上學時知道了“腐敗的滿清政府”,回家就指著媽媽說:“腐敗的滿清人。”令母親覺得好氣又好笑。
蔣勛天生多“情”,“修行也是在修這個‘隋’字”,他自稱與賈寶玉似曾相識,小學時便開始閱讀《紅樓夢》,知道自己是正白旗時嚇了一跳,“因為曹雪芹也是正白旗。”這樣的巧合幾乎是一種宿命,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他反復閱讀《紅樓夢》,每讀一遍都有新的體悟。在他眼里,《紅樓夢》最動人的情節是寶黛初見,賈寶玉說,“這個妹妹我見過的。”
耳順之年后,蔣勛覺得《紅樓夢》是一本佛經,因為“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他說:“大概要到某個年紀,你才發現這本書里包含著作者驚人的善意,是說不管光鮮亮麗、榮華富貴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對卑微的生命沒有善意。”
跟寶玉一樣,蔣勛的脖子匕也須臾不離一塊先秦古玉,形狀酷似一款iPod。“要極古典,但也要極現代”,他把這看成一個隱喻。他認定喬布斯“一定從中國的玉器里得到了很多靈感”,證據是,蘋果產品特別重視“觸摸”功能,而玉正是觸覺的文化;蘋果的白色系產品有玉的色彩和光澤,還有,舊金山的玉器收藏遠比臺灣成熟……
在藝人林青霞眼里,蔣勛是唯一的偶像。有一段日子,林青霞的母親病重,她夜夜失眠。為了聽蔣勛講《紅樓夢》,大美人不辭辛苦,每周從香港飛到臺灣高雄。蔣勛稱自己的紅學課“有點像教徒去教堂,通過這個儀式可以舒解掉一些東西”。
花的美是一個計謀,它要招蜂引蝶
1976年,喜歡空間轉換的蔣勛從巴黎回到臺灣,在雜志社當編輯,那時還是鉛字的時代,做雜志要一張張剪貼上去。那天,他叫了出租車到淡水八里去看夕陽,給自己松綁。
這是非常蔣勛式的生活,他相信,“偶爾抬頭看看窗外風景,或是利用10分鐘到公司附近買一杯咖啡,看看人行道上的樹木,都有助于空間的轉換。”
在他的“聳動”下,月亮和樹木成了一些都市年輕人的心靈坐標。
“只要開車過一個雪山隧道,就可以到礁溪去泡最好的溫泉,享受四面環山的景致,―下子就可以脫離職場。”他如此告訴壓力巨大的打工族。
而他解壓的方式是每天黎明即起,打坐、抄經,并定期去寺廟吃齋,禪修。
蔣勛愛花、惜花,他相信,一朵花的開放,“里面包含的東西遠比知識和資訊豐富。”
他不斷重復過這樣的話:古老的文明,作為生命或者美的第一個象征,常常都是花。
“Ⅸ圣經》里,耶穌傳道有很大一部分跟花有關。他曾經跟門徒說,你看路邊的百合花比所羅門王富有時所有的寶藏都要珍貴。這是他用花在說法。”
同樣,蔣勛說,“坐在菩提樹下f吾道的釋迦牟尼,在傳道的過程中,一句話都沒有講,就拿花示眾,成語‘心心相印’就從這段典故中演繹出來。”
在大學授業解惑幾十年,相比這兩位‘圣人’,蔣勛自感慚愧,“我不敢用花來講美。可是,如果將善與美還原到出發點,我相信是一朵花的綻放。”
對花的憐惜甚至彌漫到了他的課堂。在臺灣中部的東海大學執教時,每年4月,從杜鵑到羊犄角,校園到處是花,“開到滿眼繚甜’。蔣勛站在講臺上講“美”,玻璃窗外,一片花海,學生根本無法專心聽課。剛開始,蔣勛還略有不滿,最后,索性提議把課堂搬到花下。
花下上課,大家毫不掩飾地歡呼。隨著風吹來陣陣花香,那堂課的主題索性就是談花。有人說花美是因為色彩。有人反駁,梔子、含笑、茉莉、百合只是白的,沒有顏色,卻也很美,更重要的是香味。
“花是一種競爭力,”蔣勛點評道,“如果沒有高彩度的紅或者高明度的黃,這些花很可能無法被蝴蝶和昆蟲找到,在三四天綻放的時候,沒有被找到,沒有機會授粉,它的雌蕊雄蕊便無法,這爪宅就等于白開了。”
蔣勛得出的結論是,“花的美其實是一個計謀,它要招蜂引蝶。背后隱藏著一個生命要擴大跟延長的競爭力。”
因為沒有色彩去招蜂引蝶,白色花發展出另外一個競爭力――氣味,所以白花的香味特別濃郁。“嗅覺可以比視覺傳得更遠,蜂蝶在很遠的地方,經由花的嗅覺可以替它授粉。”
藉由對花的解讀,蔣勛希望大家回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發現,花的生命的結束,是果實延續的開始。果實結束,是種子在延續―其實它是循環的。種子、花、果實…一―直在延續,“而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的。”
在蔣勛眼里,“美學這個詞―直都在被誤解,它的原意是‘感覺學’,不限于視覺美感,研究的是2000種色彩,10000多種嗅覺,各種分貝的聽覺、味覺和觸覺。”
“崇尚”嗅覺的蔣勛很早就在追蹤感官的妙用。當年在巴黎讀書時,他突然想家。漫步在香榭麗合的街道上,驀然覺得秋天的荒涼。瞬間,他的鼻腔釋放了一種味道,一下讓他眼濕:那是臺灣七八月問,太陽曬了一整天,曬到土都發燙,忽然落下一陣暴雨,土壤泛起的味道。蔣勛發現,“鄉愁是氣味。”
在法國結識的專業品酒師,蒙著眼睛輕啜一口,就能準確無誤地寫出葡萄酒的34項參數:產于何處,波爾多還是勃艮第、葡萄種在向陽還是背陽的山坡、什么季節采收、采收以后是否放在橡木桶里、經過多長時間的發酵。
品酒師告訴蔣勛,每個人都先天具備這種能力,只不過讀書太多蒙蔽掉了。為了驗證感官的天然豐沛,蔣勛帶著學生,蒙著眼睛嗅各種花香,判斷它們的種類,強化嗅覺的敏感度。
篤定做自己
60歲的時候,蔣勛和幾個要好的朋友簽了一份意愿書:臨終之時“絕不插管,絕不電擊”。簽完后他很高興 地切蛋糕,突然一個朋友說:“哎,等到那一天到來的時候,可能你根本無能為力,連從抽屜里拿出意愿書的辦法都沒有。”蔣勛T緊張起來,卻也難得的幽默,“難道要在胸口刺青說‘絕不插管’?”
曾有聽眾問蔣勛:‘要給女兒學鋼琴還是小提琴?”,蔣勛說,“回去好好抱抱女兒就夠了。一個7歲的小女孩學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記住爸爸抱她的感覺。”
蔣勛喜歡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自稱是一名忠實的“果粉”――那種出來新產品會跑去排隊的人。在蔣勛眼中,喬布斯不僅僅是一個商業傳奇,更是一個把藝術和商業結合到近乎完美的人。
他說:“我們常常講到一個成語叫耳鬢廝磨,那種肌膚之親的觸覺記憶是很難忘記的。喬布斯幾乎設計了人的感官。用iPad、iPhone的時候,一開始會覺得自己的手很笨,但用長了你會發現很難離開它們,就像你身體的一部分。”
喬布斯看似不修邊幅,有時穿著破爛牛仔褲、趿拉著拖鞋就出現在蘋果新產品的會,蔣勛說,“這其實是一種完全的自在。”
長時問浸在美學中,蔣勛對美有一種精到的挑剔。在他眼里,阿瑪尼的色調偏黑偏灰,很少有繽紛的顏色,是低調的奢華,“這需要很大的信心。”
“你要看很久才知道那個料子真好,有隱隱的花紋和亮光。”這也是他所認定的阿瑪尼的成功秘訣:篤定地做自己。
不過,蔣勛更看好的單色系,是中國的宋瓷。他認定“宋瓷是世界瓷器第一品牌,而且是千年品牌。”
宋代之前是唐三彩,還在強調色彩,之后是元青花、清彩瓷、琺瑯瓷…一“宋朝決定一件瓷器只有白色、青色,同樣也美輪美奐。”
現在全球只有六十幾件宋代汝窯的瓷器,汝窯在世界拍賣市場價格最高,“貴族們以擁有一件汝窯器皿為榮耀。很長一段時間,國外皇家瓷器廠是以宋元明最好的瓷器為母本,做―點簡單的加工,鑲鑲金邊。”
世界上,上千年的品牌不止宋瓷一個。有一次,蔣勛帶臺灣宏基電腦創始人施振榮去希臘看阿波羅神殿,當時,施振榮心臟剛動過手術,走山路很辛苦。終于到了目的地,他有一點錯愕:難道我們走幾小時的山路來看的神殿就是六根柱子,而且三根是斷的?
蔣勛差點被問住,他想了想回答說:施先生你一路上說要創造自己的品牌,什么叫品牌?如果阿瑪尼是品牌,香奈兒是品牌,這個柱子是希臘兩千年的品牌。你在臺北、莫斯科、紐約、北京,都可以找到這個柱子,全世界不同陣營國家的國會大廈,全部依循希臘柱式。
“今天,全世界的孩子學美術,大概都會對著希臘人體雕像畫素描;全世界的人,只要去健身房,它的標桿就是希臘的身體。這也是希臘的一大品牌。”
雖然在講臺上侃侃而談,但蔣勛坦言自己很心虛,“在談善與美時,能否在現實社會中,在有1900多萬人口的北京,在擁擠、快速的富有中,真正把善意穩定下來。我真的沒有這樣篤定的把握。”
關鍵詞:多媒體 古代文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74.
自我校開始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至今已有8個年頭,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于古代文學的授課既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存在著不可小視的弊端,在此略加探討,有待指正。
1 多媒體輔助古代文學教學的優勢
首先,可以引發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
古代文學作為伊犁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長期以來受到高度重視,但是這樣一門集文學、史學、哲學于一體的中文傳統專業課程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卻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這也使多年從事古代文學教學的老教師們深感頭疼。當然,這并非是由于教師的知識儲備不夠豐厚,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從2008年起,招收的學生都是“90后”,這一代學生是伴隨高科技電子產品成長起來的一代,思維非常活躍,但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二是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學生更加注重自身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對潛移默化提高自身素質的傳統學科缺乏應有的重視;三是古代文學課程本身存在的一些特點導致學生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比如講授的內容尤其是先秦兩漢部分文言成分較多,學習過程中需要跨越的語言障礙較大,使學生疲于學習;針對當代大學生和古代文學自身的特點,在教學中適當采用圖片和影音資料來拓展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使用多媒體可以大大增加古代文學的課堂信息量,提升教學效果。
古代文學上迄先秦時期,下止清近代,時間跨度長、內容含量大、問題頭緒繁多、作家作品眾多,而有限的教學課時遠不能滿足龐雜的教學內容的需要,尤其是近幾年來對教學課時的壓縮,更是難以做到面面俱到,以伊犁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古代文學課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周課時6節壓縮至周課時4節,2011年修訂的教學計劃中又進而壓縮成周課時3節。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講授更多的內容便成為古代文學老師所面臨的一大難題,而一些古代典籍,由于文字艱深,口頭介紹學生又很難聽懂,板書又受時間限制,上述眾多難題卻在事先準備好的多媒體課件面前迎刃而解。且以圖像、聲音、動畫配合文字,更有助于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課堂容量,也不至于使學生久聽乏味而導致疲勞。首先,以圖而言,中國古代豐富的文化遺跡,如佛像、書法、繪畫、雕刻,封建王朝的疆域、版圖、圖表、示意圖,戲曲中的生、旦、凈、末等角色形象可以以圖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其次,以聲而論,如詩詞誦讀、古曲演奏等以音頻形式播放給學生,使學生手、眼、耳并用來加深印象,提升學習效果。如像《春江花月夜》這樣的經典作品配以音配畫的朗誦,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將學生帶入詩境中,體會其“盡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的基調;再次,以動畫而論,如戲曲片段等視頻材料的播放也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學的魅力,比單調地講授文字劇本,效果要好得多。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使授課內容得到生動直觀的展示,不但豐富了課堂知識量,加深了學生印象,而且增強了教學效果。
2 多媒體輔助古代文學教學的問題思考
首先,過多依賴多媒體課件,變多媒體為電子黑板。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用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取代了板書,甚至個別教師直接將教案的word文檔當做課件展示給學生,這樣不但重點不明晰,使得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而且造成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抄的被動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有些教師的“三筆字”不過關,羞于在黑板上寫字,完全依賴多媒體;另一方面是由于對現代教學手段的特性認識不夠,造成單純使用課件而不能掌握其特點來輔助教學。具體來說,多媒體的內容往往是按照一定順序逐一點開展示給學生,是事先準備好的靜態教案的濃縮,通過PPT的回放可以進行整體回顧;而板書所展示的則是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適時對學生迷惑難解的問題尤其是字詞進行板書,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更為具體透徹的把握,使多媒體和板書兩者相結合,起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作用。
其次,忽視教學對象,將課堂變為教師個人的單純演示。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投影儀等設備狀況不是最佳狀態,造成屏幕不清晰,有些教師在授課時將窗簾拉得很嚴實,上課就像放電影,教師似乎變成了電影放映員,以至于根本忽視了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存在,而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展示,變成了以課件為主體和主導了,完全背離了教學的本質。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過程必須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引進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之后,很容易將學生的目光引向屏幕而非教師身上,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多多注意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再次,多媒體課件設計存在問題較多。目前本校的課件制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課件過于單調或過于花哨。第二,課件背景色與字體選擇不當,導致課件模糊不清,致使觀看者感到視覺疲勞;第三,以教案取代PPT,文字太多。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應有的輔助功能,也致使學生只顧埋頭記筆記,而不能當堂有效消化吸收相關知識內容。
3 對古代文學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建議
首先,雖然多媒體課件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但不能流于表面效應,還是要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教師更應注意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使多媒體課件真正成為輔助進而促進教學的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同時做到盡量避免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其次,要做到圖片和影音資料的適度,不然會喧賓奪主,使課堂教學偏離重點;再次,文字不宜過多,盡量展示重點,不要將電子課件變成電子黑板。
參考文獻:
[1]涂育珍.基于多媒體教學方法改革的古代文學課程建設[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6,(12).
[2]劉繼征.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7,(6).
[關鍵詞]前交叉韌帶; 骨折; 張力帶技術; 骨折固定術; 關節鏡檢查
[中圖分類號] R68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077-01
對于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l ligament,ACL)脛骨止點撕脫骨折,文獻報道倘若無法接受手術且持續不改變運動狀態,將會引起前交叉韌帶功能喪失,導致膝關節松弛、不穩,半月板撕裂、關節軟骨損害及膝關節撞擊征[1]。以往采用保守石膏固定、切開復位鋼絲、絲線或螺絲釘內固定治療,但手術創傷大,術后恢復過程較長,發生膝關節粘連和僵硬的情況并不少見。因此,對于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按Meyers-McKeever-Znricnyi分型(Ⅱ-Ⅳ)多主張手術治療。隨著關節鏡手術技術提高,關節鏡下治療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已成為發展方向。2009年5月至2009年7月采用關節鏡下張力帶技術治療此類骨折12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2009年5月至2009年7月,本組病例共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齡18~56歲,平均26.5歲。左側9例,右側3例。受傷傷至手術時間:3~21d,平均7.6d。Meyers-McKeever-Znricnyi分型 :Ⅱ型2例,Ⅲ型3例,Ⅳ型7例。術前均行X-Ray、CT、MRI檢查。
1.2 手術特殊器械與材料前交叉韌帶定位器定位1個;2.0 mm克氏針和1.0 mm克氏針各2枚;18號腰穿針1個;單股PDS線4根;5號愛惜幫線2根。
1.3 手術方法(以單純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為例說明)采用美國Zimmer關節鏡系統,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膝關節AL、AM入路置入關節鏡,沖洗清除積血,明確診斷撕脫骨塊的大小、移位程度、止點與外側半月板前角的殘余連接情況,同時探查是否合并有半月板等損傷。術中關節鏡下證實ADT(+),PDT(-),Lachman test(+),前交叉韌帶松弛,實質部未見斷裂。清除骨折塊與脛骨間血痂及游離骨折塊,試行骨折復位處理。置入前交叉韌帶定位器定位,其中心需在骨折塊邊緣處,在脛骨結節內側做1.5 cm縱切口;經定位器導向孔,用1mm直徑克氏針制備2個相距1cm的骨隧道,隧道的關節內口分別位于骨塊上的前交叉韌帶兩旁,拔出1mm直徑克氏針,更換成2mm直徑克氏針,沿原骨隧道將其擴大為2mm骨隧道,將帶有PDS線的腰穿針沿骨隧道插入關節腔,注意PDS線對折后需等長,用環鉗鉗取PDS線線圈,從膝關節鏡入路拉出至關節外,再拔除腰穿針,備用;同樣的方法,置入另1根PDS線,備用。將另1根PDS線穿入穿刺針內,用穿刺針在韌帶近脛骨止點位置插入,用環鉗鉗取PDS線線圈,將其拉出至關節腔外,將5號愛惜幫線1根置于線圈內,然后回拉置關節腔內,注意5號愛惜幫線經折疊后需等長,拔去PDS線,在鏡下用環鉗經5號愛惜幫線套圈鉗取原線2端,并將其拉出至關節腔外,將關節腔外5號愛惜幫線穿入預先留置PDS線套圈內,將其拉出至脛骨結節內側切口處,拔出PDS線,然后以同樣方法,置入另1根5號愛惜幫線,筆者建議穿刺引入愛惜幫線時應盡可能從不同方向,這時5號愛惜幫線在關節內的部分剛好可以壓住ACL下止點的骨折塊,關節外兩端的線頭長度足夠方便進行打結。關節鏡下行骨折復位,同時用力收緊兩端經骨隧道留置在關節外的5號愛惜幫縫線,檢驗固定確切后方可以打結。必要時可使用DEPUY公司 Bioknotlessrc作加強固定。術畢探查前交叉韌帶張力恢復良好,ADT(-),PDT(-),Lachman test(-),鏡下伸膝位檢查無撞擊。然后縫合切口。
1.4 術后康復術后常規抗炎消腫治療。術后無需石膏外固定,麻醉恢復后即可開始下肢肌肉活動訓練及CPM 鍛煉,術后第2天在疼痛允許的情況下部分或完全負重。術后2周內控制活動范圍在0°-45°,術后第3-4周關節活動范圍0°-90°,至術后第6周末關節屈曲超過120°。術后4周內休息時,將所帶支具鎖定在0°位,以防伸膝受限。要特別重視主動和被動伸膝練習。
1.5 功能評定隨訪時攝x線片,并未發現骨折塊滑脫問題,并采用IKDC、Lysholm 評分標準進行評估。結果12例患者均獲得隨訪,時間3個月~5月,平均3.8個月。所有患者術后恢復良好,Lachman test(-),無膝關節不穩癥狀,KT2000檢查結果佳。
1.6結論關節鏡下張力帶技術治療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具有操作簡捷、固定可靠、手術創傷小,術后美觀,康復簡單,功能恢復良好,不需要石膏外固定,且不需要二次手術取出內固定等優點。
2 討 論
對于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l ligament,ACL)脛骨止點撕脫骨折,文獻報道倘若無法接受手術且持續不改變運動狀態,將會引起前交叉韌帶功能喪失,導致膝關節松弛、不穩,半月板撕裂及關節軟骨損害,膝關節撞擊征[1]。焦廣軍等[2]報告15例陳舊性髁間棘撕脫骨折初次就診時行保守治療,再次就診時X-ay、CT、MRI均顯示骨折畸形愈合,前交叉韌帶松弛,出現膝關節不穩癥狀。因此,對于Meyers-McKeever-Znricnyi分型Ⅱ、Ⅲ、Ⅳ型骨折,應行手術治療。以往多采用經髕旁切口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創傷大,術后反應重,膝關節功能恢復較差。近年,隨著膝關節鏡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已可以在關節鏡下完成此類骨折的復位及內固定。關節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可同時診斷和治療膝關節腔內合并損傷,可以縮短住院時間及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術后功能恢復較滿意;但該手術需要一定的關節鏡手術技術及經驗。采用帶墊片的空心釘固定,有可能出現退釘風險。馮華等[3]在套管針引導下將細鋼絲袢分別引人兩骨隧道進人關節內,細鋼絲袢與固定用PDS-11搭接后,牽引細鋼絲使PDS-11自兩骨髓道引出關節外。懸韌帶阻擋及半月板前角的阻擋是關節鏡下復位的主要影響因素,術中可以用探針彈撥前角,同時收緊固定愛惜幫線來處理[4]。本組12例手術,骨折塊均獲得了滿意的復位及固定,術中同時處理了相應的合并癥,關節鏡手術技術的關鍵是將固定用不可吸收縫線引人關節腔內,再從關節腔內引出關節外固定。采用5號愛惜幫線張力帶技術復位固定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具有能更好的恢復韌帶的等張及骨折塊的穩定狀態。此手術技術同樣適用于兒童骺板未閉的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此手術技巧關鍵在于避開骺板予以固定,以防止生長停止或繼發性畸形,避免醫源性損害[5]。此研究主要限制在于病例數偏少及過短的隨訪時間,有關此方面的研究需更深入的驗證。
參考文獻
[1] 薛慶云,黃公怡,張耀南,等.股骨髁窩前交叉韌帶撞擊現象[J].中華骨科雜志,1996,16:775-777.
[2] 焦廣軍,王宏偉,阮美樹.陳舊性脛骨髁間棘撕脫骨折的手術治療[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1,16:141-142.
[3] 馮華,高波,王滿宜.脛骨髁間棘撕脫骨折的關節鏡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1,21:294-296.
中國古典園林的歷史深遠,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造園活動,先秦時期出現供帝王眺望和游玩的“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供帝王狩獵享樂的“囿”,這一時期出現了古典園林的最初形式,經過隋唐的發展期,到宋朝時,已經臻于成熟,最終形成了三大古典園林體系。中國古典園林經過圃———囿———園3個階段的逐漸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形成了都市的區域化現代景觀設計。
2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思想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主要是為了滿足物質、精神需求:園林中設計的樓臺殿閣、亭榭、廊院、美人靠等為了滿足休憩、觀賞等物質需求;園林意境上營造的自然、淡泊等主題滿足其精神需求。中國古代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類應當尊重自然,中國古典園林以自然為本,將自然山水作為創作源泉,崇尚自然,講究天人合一,人類與大自然是互惠共融、的。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迅速膨脹,現代工業化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消耗,不可再生資源日益枯竭,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思想取之自然,建筑只是古典園林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古典園林著重渲染自然環境的美,“雖為人作,宛自天工”。
3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
3.1因地制宜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考慮選址的地理位置因素,以小見大,從整體出置景點。
3.2水體的應用
中國古典園林利用水景,以靜水為主,主要表現水的靜態之美,將人工之美融入自然之美當中,兩者恰如其分,相得益彰;雖以靜水為主,但也追求動靜結合,利用溪流、瀑布、涌泉等將水體的自然動態之美營造于園林之中,大面積的水體可以產生視覺上的延伸感,形成大空間尺度感,水體是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重要元素。通過掩、隔、破3種方法運用水體。
3.3曲折迂回、曲徑通幽的人工環境
中國古典園林人工環境的營造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形成曲徑通幽的園林布局,通過對內部空間進行隔斷和劃分,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產生了巧妙的園林布局,極大地調動了游覽者的想象,使中國古典園林“取之自然,而高于自然”。
3.4一步一景,移步于景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具有處處皆景,移步于景,步移景異的設計理念,蘇州退思園是中國古典園林移景手法的實例,退思園集結了清代園林的優勢,園內的景觀相互滲透,既可單獨形成景色,也可以與其他景觀形成景色,園內景觀看似獨立,其實與其他景觀形成整體,形成移步于景的妙趣。
3.5園林中植物的配置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在選擇植物上主要看重植物的品格,注重植物的“韻味”,能夠營造深遠的意境,如有君子氣節的竹、具有高潔情操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堅貞不渝迎風雪綻放的梅、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等,植物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具有生命力的構成要素,它們的形態、色彩各不相同,同時也能產生園林景觀的季節性變化,這種季節性變化代表著四季的更替、生命的延續,是大自然最珍貴的回饋。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配置最關鍵在于植物的配置能與園林中的建筑、水體、山石等形成統一的整體,構成和諧的園林意境之美。
4現代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現代景觀設計往往忽略以小見大、因地制宜的原則,盲目的追求新穎獨特,造成景觀設計的比例失調,使其尺度過大或過小,違背居民使用的需求;現代景觀設計缺乏文化底蘊,設計思想過于蒼白,設計者往往是為了建造景觀而進行景觀設計,沒有形成景觀設計思想,使設計出來的景觀缺少文化內涵,不利于社會文化的傳承與推進。中國古典園林講究空間的比例尺度適宜,錯落有致,高低起伏變化相宜,利于相互空間的穿插、滲透,而現代景觀設計的空間感薄弱,過于平面化,往往造成了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游覽者產生距離感;現代景觀設計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聯系薄弱,往往形成孤立的人工景觀,現代景觀設計為了尋求視線上的最佳、周邊環境的最適宜,往往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環境,更可能形成景觀污點。盡管中國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但中國現代風景園林仍處于發展階段,可供其直接繼承的優秀傳統在一定程度上來講還是十分匱乏的,更沒有深刻地認識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缺少自己特色。
5總結
一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理念
中國古典園林美學,是來源于強調“師法自然”的道家學說。追求的境界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造景和組景的手法之高,從世界古典園林的設計來看,已經沒有能夠超越的了。略顯不足的是因為空間限制、偏好對細部的把玩和對小景的欣賞,故往往使園林空間局促擁塞,顯得冗繁瑣碎。
二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手法
⑴假山疊石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和獨立的造景作用,是古典園林中最富表現力和最具有特點的藝術形象,為了表現自然,將婀娜多姿的山石疊置于園林之中,是古典園林藝術的一種風格,也成為園林創造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國幅源遼闊,名山眾多,是造園家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造園家在園林中塑造出具有峰、巖、壑、洞和風格各異的假山,喚起人們對崇山峻嶺的聯想,使人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石峰輪廓跌宕、參差、變化,姿態玲瓏奇特,立之可觀,臥之可賞,可使人猶如步入丘壑,如神游名山。在中國的古典園林中,造園家也常依據地形的傾斜坡注,因勢就勢,巧妙布局,造就出雄奇、峭拔、幽深、平遠,或深澗絕谷,峭壁危峰等豐富的園林藝術境界。如蘇州虎丘的擁翠山莊和杭州的龍井兩山地園,正是造園家依自然之美,借自然山水的神韻,通過藝術的加工,創造詩情畫意之境,使之形神兼備,把人為景物與自然景色和諧統一,有機的聯系。巧妙的運用山石于園林中,以此創造園林藝術的更高境界。
⑵在美學上,中國園林中的假山提供的堅硬、石質的“陽元素”,在與軟的、反射的溪流江湖的“陰”元素取得陰陽平衡上是必要的。和山石一樣,不論何種園林,水也是構成古典園林的基本要素之一,造園必須有水,無水難以成園,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正所謂無水不活。因水而異,人工為之,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園林意境和美好的形式。中國古典園林在表現靜態的水景時,以表現水面平靜如鏡或煙波浩淼的寂靜深遠的境界取勝;在表現水的動態美時,不是采用噴泉和規則式的臺階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頭、礬口,以表現經人工美化的自然。水體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湖泊池沼,河流溪澗,以及曲水、瀑布、噴泉等水型。在園林建筑與自然結合得體的園林中,無一不有水,不論何種類型的水景,也無論是“靜水”還是“動水”,其形式絕大多數是自然式的,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使水與山石、建筑渾然一體,宛若天成。
⑶花木是掇山理水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隨著四季時令、天氣變換都有所不同。對于花木的選擇,一講姿美,二講色美,三講味香,最好四季常有綠,月月有花香。花木在山石、水景之中,既具有豐富空間層次變化與加大景深的作用,又具有表現園林意境的作用,如:古木繁花,就可形成古樸幽深的意境。
⑷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觀、可居、可游,一方面要與山水林木相配合,起著點景、隔景的作用,使園林移步換景、漸入佳境,以小見大。在總體布局上,皇家園林為體現封建帝王的威嚴,和美學上的對稱、勻衡效果,采用中軸線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錯落、疏朗有致;私家園林則是突破中軸線布局,比較靈活且富有變化,通過呼應、映襯、虛實等手法,造成充滿節奏和韻律的園林空間,常見的建筑物有殿、閣、樓、廳、堂、館、軒、齋、榭、舫、亭、廊、橋、墻等。
⑸書畫墨跡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主要表現形式有題景、匾額、楹聯、題刻、碑記、字畫。筆情墨趣與園林中的景色渾然交融,使園林設計更加典雅完美,正如《紅樓夢》中所說:“若大景致,若是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可見書畫墨跡能夠起到點景的作用,正像陳從周在《說園》所說:“有時一景,相看好處無一言,必借以題辭,辭出而境生。”
⑹中國古典園林通過巧妙的構景手法,突破空間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以求得漸人佳境、小中見大、步移景異的效果,以達到“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果之致”。中國古典園林多建造在相對封閉的空間環境中,與外界的自然相對隔絕。因此,如何通過巧妙的構景手法,形成整體性園林景觀,起到擴大園林空間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的構景手法有以下三種。①抑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歷來講究含蓄,“景貴乎深,不曲不深”,所以園林造景上采取抑景的辦法,在園林入口設置促使視線轉移方向的屏障物,使之自成一景,將園中佳景加以隱障,增加園林空間層次,“先藏后露”、“欲揚先抑”,達到柳暗花明的藝術效果,使園林更加具有藝術魅力。如:蘇州多數同林的人口處,常用假山、漏窗、樹叢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人的視線,使人們人園時只能看到園景一角,幾經曲折才能見到園內全貌。抑景因材料不同可分為山石障、院落障、影壁障、樹叢、樹群或數者結合。②隔景。隔景是用以分割園林空間或景區的景物,其材料有各種形式的圍墻、建筑、花木、山水、堤島等,其方式有實隔、虛隔和虛實相隔。中國古典園林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有限空間的局限性,采用隔景的方法,把園內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和擴展開來,使之融于自然,表現自然。如:蘇州拙政園巧妙利用山、池、樹木、亭、榭作為隔景,使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亭臺樓閣時隱時現,在空間上起到互相滲透的作用,形成豐富的層次。③借景。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傳統手法就是“借景”,正如計成在《園冶》中所說“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借景的方式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將園林遠景借入園中,叫遠借;將園外或景_區外近景借入園中,叫鄰借;借空中的飛鳥,叫仰借;登高遠望、俯視所借園外或景區外景物,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應時而借。借景既起到擴大空間效果的作用,又加強了空間之間的聯系,使各個空間相互滲透、形成整體,以達到“納千頃之,收四時之浪漫”的觀景效果。如:蘇州滄浪亭,因園外有濱河水繞園而過,所以不設圍墻,而是以漏窗的復廓對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到園內,使園外之水與園內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為一體,可謂借景的典范。
三古典園林設計對現代園林設計的啟示
⑴學習中國古典園林的自然觀。中國古典園林崇尚自然,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而這與現代園林的發展方向是相吻合。現代園林設計要從更理性、科學、客觀的觀點去審視和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注重自然環境的美化和改善,實現設計的方案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現代園林僅僅從形式上擁有自然的景觀是不夠的,要兼顧景觀與功能使用,使之能真正合乎自然生態的要求。
⑵學習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技巧。一是,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二是,采用掇山、理水、花木、建筑、書畫墨跡等方法,形成園林的動靜變化,豐富園林的空間層次與變化。三是,巧妙運用抑景、隔景、借景等構景手法,突破空間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以求得漸入佳境、小中見大、步移景異的效果。當然,這不會再是簡單地重復傳統形式,而是在深刻理解與感悟的傳統的基礎上,把傳統的設計技巧,當作現代園林設計的源泉,并溘入科技的力量,凸顯時代精神。
⑶學習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創造。中國古典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追求的是表現形外之意、象外之象,這就是意境。中國古典園林所表現的意境,使游人在觀賞這些景象時,觸景生情,產生共鳴,感悟到景象所蘊藏的情感,甚至體驗到某種人生哲理,享受到審美的愉悅。現代園林設計也應該要具有這種文化底蘊,把歷史、傳統、文化和自然景觀結合起來,重塑符合現代氣息的園林意境,使人們去體驗人、社會、自然之間的情感,激發人們對美的自然追求,陶冶現代人的心靈情操。
【論文摘要】: 文章通過對現代景觀設計與中國古典園林在形式、風格、文化內涵等方面的分析與對比,總結出中國古典園林對現代景觀設計發展與創新等多個層面意義和作用,使中國園林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并逐步完善中國現代景觀規劃。
現代景觀設計的前身是園林設計,其最基本、最實質的內容還是以園林為核心。追根溯源,園林在先,景觀在后。園林經過圃—囿—園三個階段的形態演變,到現代有了新的發展,有了規模更大的環境,包括區域的、城市的、現代的,綜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關注的景觀。
在眾多形式和風格殊異的園林設計中,中國的園林以善于表現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園林中獨辟蹊徑,對世界園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至今日,有增無減。歐美之園林,以剛制柔,以建筑物為中心,園林陪襯。布局亦受阿拉伯對稱和硬直邊的影響,使有機之體略顯僵化;而日本園林以禪為主干,發展至今,滲入宗教哲學色彩甚濃,園用以助靜思,多以靜觀,少為生活之用;獨中國園林可思可用,可觀可游,既可脫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損園林之神貌。
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個世界和各民族發展的一大動力,可以說,沒有交流就沒有發展。同樣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園林風格也可以互相借鑒,但是,沒有經過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觀規劃中必定會產生一些沒有生命的景觀垃圾,現階段對各種園林風格的拿來主義,使得我國現代景觀設計沒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跡嚴重,而通過分析發現,這些外來園林風格帶來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精粹中得到解決:
一、景觀設計的過于平面化
人們往往驚嘆于設計圖紙平面圖案的美妙絕倫,但事實上,親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觀現場,完全體會不到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觀設計成為純粹的裝飾品,和人產生了很大的距離。然中國園林注重空間變化,講究豎向尺度,重視與人的交流與對話。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圍繞著主要景象,形成一個主次分明,景色多變的園林景觀。每種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體式的空間畫面,隨著觀賞方位和角度的改變,都會使畫面變化。通過并對景象進行詳盡的分析比較和組合,設計出幾條最佳的游覽路線。這些路線把各種最佳動態觀賞點和靜態觀賞點有機串聯在一起,使所觀賞的景象形成一幅有開合變化、虛實對比和節奏韻律的、統一的連續畫面。現代景觀設計者應該把握這其中的設計思想,在設計中把實際情況和平面圖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一開始就能從空間的角度、與人的交流方面考慮其設計,這樣的設計才能散發出勃勃生機。
二、景觀設計過于孤立
這里的孤立是指設計的東西沒有與周圍的環境和本身的地理條件聯系起來。現在的一些建設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觀安排在視線最好,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塊被推土機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細流泉水都填平了,水進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連著野花都用洗過的砂礫覆蓋,引來一些外來的樹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觀……,這樣的“人造的天堂”。實際上是破壞了自然面貌,造成與四周極不協調的“風景污點”。中國園林卻崇尚“自然”。從老莊思想到以表現自然美為主旨的山水詩、山水畫和山水園林的出現、發展,都貫穿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觀念。這個觀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創作,強調“法天貴真”、“天趣自然”,反對成法和違背自然的人工雕鑿。計成在《園冶》中論及疊山時,提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也是把“自然”作為園林景象創作的原則和藝術標準。
景觀建設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億萬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協調,利用起來既省工力又有豐富的自然情趣。景觀設計師在設計規劃中要借鑒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轉貼于
1. 向自然風景學習。自然界創造的風景,在宏觀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質構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賴關系,了解它的形態表現。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進一步紀錄自然風景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過程。如果是準備利用開發的自然風景,還要進一步詳細調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屬性來決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調查就武斷的決定,它的利用就會遭到失敗。
2. 要遠近結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時可以容納人為的設施,其中包括各種人文構景。在時間上要遠近結合,為考慮將來的發展應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觀設計中,如果設計者沒有調查清楚地塊的性質,將要拍賣出去的地塊當作永久地塊進行系統的高造價設計,而不是以臨時綠化代替,那么無疑造成了人力和財力上的浪費。在空間上也要遠近結合,因為任何一個人文構景既用來觀賞風景,又被遠處的游人觀賞,這也正是中國園林中所說的“借景”的藝術手法。“得景無拘遠近”,“嘉則收之,俗則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麗的畫面。
三、景觀設計內容與思想的蒼白
這一點有兩層意思:一是設計者本身為建景觀而景觀,根本就沒有想到能結合文化來做點文章;另一是設計者在設計前了解了很多歷史文化的東西,在設計說明中也很好的把這些運用進去,并給了它一個響亮的主題,但在最終施工結束后,人們根本不能感受到一點文化的氣息,甚至與設計意圖大相徑庭。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把實際的設計與設計思想融為一體。我們自己在學習西方園林的過程中把它的本質和精神丟掉了,只是模仿了一點形式,沒有文化底蘊的設計未免顯得單薄沒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個城市,整個社會的發展。而這一點在中國園林中又被詮釋的淋漓盡致。
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現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謂意境。意境,實質上是園主所向往的,從中寄托著情感、觀念和哲理的一種理想審美境界。它通過園主對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煉,賦予景象以某種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導和深化,使觀賞者(包括園主本人在內)在游覽觀賞這些具體的景象時,觸景生情,產生共鳴,激發聯想,對眼前景象進行不斷的補充與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蘊藏的情感、觀念,甚至直覺體驗到某種人生哲理,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與自由,享受到審美的愉悅。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賞花飲酒,閑情雅致,也不會產生那么多豐富的情感。但作為社會整體的一員,必定時刻與周圍的一切產生聯系。好的設計能洞察人的情感,體會文化與哲理的審美,其必將與社會單體產生更多的共鳴。
綜上所述,中國園林仍然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并應該在現代景觀規劃中得到新的補充和發展。可以相信,一門新的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景觀設計學將在社會主義現代景觀建設的發展中逐漸充實、完善和成熟。
參考文獻
[1] 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2] 彭一剛. 中國古典園分析.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柳公林峰,出于東海文化之重地明州,以其卓特天賦研游于傳統書畫之境。孜孜上下而求索數十年,誠然一大家。
傳統繪畫之道,正憑以古代書法筑起磚礎而生筆墨之妙。柳公于書道可謂承古啟新老而彌堅,自成體韻,游刃有余。袖手草書翻騰于磅礴氣勢之間,襟懷滄海逍遙之意,而筆現龍飛鳳舞之狀,試問環顧八方,何人能及此境。
昔日海上巨擘吳昌碩先生正是得益于深厚書力而熊傲于繪畫之道。今日柳公于書道修成正果,以書如畫,揮墨賦彩于上水花鳥人物諸門,無不得心應手,如有神助。動輒長幅巨幛,筆老墨精。山水煙壑萬樹,澄光千里。花鳥松虬鶴逸,古意盎然。人物豐神俊采,瀟灑出塵,此所謂化機在握,丹青妙筆所到之處無不成就。
感嘆之余唯有賦詩一贊:
柳公寄筆丹青懷
談笑古今別有才
成大器書畫雙修
風流藝道傲蓬萊
柳公畫的一幅老人家頭像。手與老人經歷漫長的生活,風風雨雨的歲月,數十年艱苦的勞累,盡在他的眼神折射的回憶之中。臉部用線錯落有致,隨機起伏,毫不突兀,招搖棉厚,而勁澀線條講究力勢。隔行而通貫,點畫元氣充沛相遇,筆斷氣連,臉部用線有屋漏之勢。在傳統功力深深積淀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勇于精進,積中求變,風神獨標。其作品洋溢著強力時代精神,總能不斷給人帶來新的震撼、驚喜和回味。
【關鍵詞】古典建筑設計理念;現代建筑設計;意義
當前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人們的思想意識也隨之發生了深刻改變。作為人類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場所,現代建筑不僅要滿足日常生活與工作的需要,還要進一步提升其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還要滿足人們日益上升的居住要求或者工作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對古典建筑設計理念的學習和繼承,并將之運用到現代建筑的設計過程中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現代建筑的藝術性和審美性,并對人們的個性化需求進行有效滿足,提高現代建筑的舒適程度。
1古典建筑設計理念的主要內容
1.1我國古典建筑在結構與形式上的特點
我國的古典建筑大多采用木材、磚頭、泥巴、瓦片、石頭等材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材料在古代比較容易獲取,可以節省建筑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建筑的穩定性和承重效果。以木材為主的建筑外墻不僅可以抵擋強烈的陽光,還可以將建筑內外的空氣進行一定程度的隔離,使得建筑物內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古典建筑具有自身的美感和藝術價值,由于取材大都直接來自大自然,因此給人一種古樸自然的感受,此外古典建筑的布局講究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和諧,強調居住者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
1.2古典建筑中對色彩的運用和思想
古典建筑中代表國家或者政府的建筑大都采取鮮明的色彩,一般皇家會選用明黃或者大紅作為服飾顏色,而官家建筑大都選取顏色較深和紅色或者黃色等,這一方面是為了達到醒目、引人注意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強調官家的威嚴。在所有的古典皇家建筑中,以北京的天壇、故宮等最具有代表性,這些建筑充分顯示了建筑在簡單的實際效用以外蘊含的深厚內涵。
1.3古典建筑設計理念中強調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與協調
古典建筑的設計過程中不僅對建筑本身進行全盤思考與設計,還要對建筑周邊的環境進行考察,并結合建筑周圍的環境來設計具體的建筑樣式和材料等。為了使建筑物達到一個更好的使用效果,與周圍環境融入無間,進而為居住者帶來精神上、物質上的享受,古代建筑者會根據周圍環境進行風水勘察。這個現象表明古代人們對自然環境存在一定的敬畏之心,在實施建設的時候力求將自身建筑與周圍環境進行有機融合,使得居住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感,并促使大自然對居住者的性情、人格、情緒等多方面內容產生積極作用,促使居住者達到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居住狀態。
1.4古典建筑設計理念中對人的關注占據核心地位
古典建筑設計理念中最主要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以人為本,這體現在古典建筑的多個方面。首先古典建筑內部對窗欞、大門、游廊、后院等地方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人的需要,窗欞大都采用網格或者扇形,這樣不僅有利于通風換氣,而且扇形的窗戶可以為居住者提供一幅自然的美景。建筑內部不僅將各個具體的建筑物進行合理規劃,進而達到一種疏密有致的效果,形成完美的層次感和縱深感,同時還會在建筑內根據需要種植多種花卉草木,使得建筑物內部在一年四季都不會枯燥單一。常見的種植物包括草本花卉、木本花卉、落葉喬木、四季常青的植物等等,總之通過這些植物的種植來填補建筑內部的空隙,不僅可以增加建筑的自然風味,還可以為居住者提供一些有用的食材或者其他材料。
2古典建筑設計理念對現代建筑設計的意義
2.1現代建筑設計繼承發展了古典建筑設計理念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現代建筑除了要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或者工作需求,還要強調建筑物與周圍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與共存,將古典建筑設計理念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進行充分的運用和發揚。這樣一來,就可以將現代建筑中對居住者或者周圍環境存在較大沖突的地方進行修改,保證現代建筑為人們提供一個寬敞的工作或者居住環境,還要避免對周邊環境的大肆破壞,采用科學的建設方法充分保護建筑物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減少建筑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和建筑垃圾,促使現代建筑與自然環境形成一個和諧共存的良好局面,進而促使建筑物可以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繼續發揮自身作用。
2.2現代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充分借鑒運用古典建筑設計理念中的對稱思想
古典建筑不僅追求與周圍環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還對自身的構造、樣式進行了科學設計,通過對建筑的整體布局和構思,使得建筑物在外觀上形成一種特別的美感。古典建筑中運用的較為廣泛的一種思想就是對稱,對稱體現在古典建筑的多個方面,最常見的包括門有兩扇、窗戶的對應、座椅、裝飾等物品,在建筑的整體布局上,則體現在中軸線的設計,各種建筑物沿著中軸線對稱分布,這樣就使得古典建筑無論是從整體上看還是從局部來看都具有高度的對稱美學,使得建筑物達到一種穩定、堅固的狀態。現代建筑可以在對應部位開展對稱設計和施工,有的建筑物可以在整體布局上充分考慮到對稱效果,比如建立兩棟互相對應的建筑,也可以在建筑的局部進行對稱設計和施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運用對稱思想要充分考察周圍環境和建筑使用要求,避免一味追求對稱進而破壞了建筑的使用功效和外部美感。
2.3現代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繼承發展古典建筑設計理念中的風水觀念
古典風水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封建迷信思想,但是其中也包含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因此現代建筑設計者要懂得區別運用,剔除其中的封建迷信內容,找出對建筑設計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和內容,并結合現代建筑的實際需要開展合理運用。一般來講現代建筑在考察建筑物周邊環境以及建筑的具體選址方面可以借鑒運用傳統的風水思想內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建筑提供一個良好的位置,并滿足建筑物與周邊環境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此外古典建筑設計理念中對自然的敬畏也是當代建筑設計者需要學習并加以運用的,通過對現代建筑的考察不難發現,眾多的現代建筑大都存在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大幅破壞,這樣的建筑雖然在短期內可以發揮出自身效用,但是很難維持一個長期的使用周期,因為無法與周圍環境達成一個和諧共存的關系,就會對建筑自身產生不利影響,最終導致建筑物難以滿足人們的健康需要或者工作需要。
3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古典建筑設計理念擁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方式,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各種建筑設立理念、美學觀念、選材方式等都是在這兩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展的。基于此,現代建筑設計者要根據自身的建筑需要,繼承發揚傳統建筑中的核心思想和內容。分析現代化建筑在實際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如何靈活應用古典建筑設計手法、設計理念以及設計要素,從而在保留古典建筑設計精髓的同時滿足現代化的建筑需求,最終促使建筑物不僅具有高度的實用性,同時還可以保持良好的神審美性與藝術性。現代化建筑設計要對古典建筑設計理念進行批判性的繼承,剔除其中的封建迷信思想,找出其中蘊含科學思想的內容和設計理念,并運用到現代建筑的設計與施工中來。
參考文獻
[1]陳有強,楊雪.古典建筑設計理念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6,(38):102-103.
[2]陳靜.古典建筑設計理念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4,(21):39-39,40.
[3]王雪峰.淺議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對現代居住景觀設計的啟示[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4):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