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范文

        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

        第1篇: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范文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抓好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使他們從小知法、守法、用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努力實踐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際行動。因此,對小學生進行普法教育要按照科教興國、依法治國的要求,堅持持之以恒,堅持校內外結合,堅持課內外結合,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

        二、主要內容和做法:

        1、教育內容:

        《憲法》、《國旗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環境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法》、《衛生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法制教育讀本》、《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和本校自編的《學校規章制度》、《學生常規教育管理要求》。

        2、師資力量:

        學校所有教師為普法工作基本師資。學校主任、班主任都要成為學校“法律明白人”。×××老師為我校兼職安全教育員,負責全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再聘請蔭子派出所的×××同志為治安副校長,負責對全校的法制教育進行指導;選送骨干教師參與法律培訓;舉辦班主任法律學習班,使他們具有初級法律知識,逐步養成依法管理班級習慣,能解答一些簡單法理。從而形成校級——班級——外聘三級師資力量。

        3、教育時段:

        ⑴每學期,邀請治安副校長作一次社會及學校周邊治安情況報告,教給學生自我保護的應對策略。

        ⑵每年的四月份和十一月份,邀請綜治副校長分別與教師、學生進行一次有關法律法規的互動式對話。

        ⑶周一升旗儀式,結合上級要求或學校實際,安排有關校領導講話。每學期不少于五次。

        ⑷每學期教導處要安排兩個課時,由任課老師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

        ⑸晚點和少先隊活動課,班主任結合學校相關要求,對本班學生進行簡單的法規教育。

        ⑹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班隊活動課,對全體學生進行一次法律法規教育。

        4、教育陣地:

        (1)互聯網。根據法制教育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地上網學習。

        (2)紅領巾廣播站。每星期二、四下午1:30~2:00由各班選派的小播音員輪流播出,內容由各班小記者采編,并經由學校德育負責人審核。

        (3)學校宣傳欄。由校宣傳組負責,定期張貼法律法規資料,學校相關活動照片等。

        (4)班級板(墻)報。由班級宣傳委員和學習委員負責,配合上級、學校要求,在“法制”專欄上登載相關的活動要求、案例、警言等。

        5、教育形式:

        ⑴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師普法教育尤為重要,要通過學習、培訓、測試,使教師學法守法,并能依法施教,做遵紀守法的帶頭人。

        ⑵開展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堅持開展爭戴雛鷹獎章活動,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爭戴環保章、小回收章、清潔章、消防章、法律知識章等,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中受到法律熏陶。

        ⑶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如:配合環保部門,開展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的“小雛鷹活動”;配合消防部門,開展“11·9”少年消防警校活動;配合工商管理部門,開展“3·15”消費者維權行動日活動等。

        ⑷家長會。利用每學期各年級分別召開家長會之機,邀請法制教育工作者做專題報告,向家長發送宣傳教育材料,并建立家校聯系制度。以動態管理形式監控學生的校外活動。

        三、態度與決心: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小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我們將站在科教興國、依法治國的戰略高度,從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出發,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增強做好少年兒童法制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合理安排,長年堅持,定期研究和落實,不斷探索新思路,拿出新措施,使法制教育工作連年上臺階。

        ××完小校園綜合治理領導小組

        2005.3

        附:

        ××完小

        校園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名單

        組長:×××(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副組長:×××(蔭子派出所副所長)

        ××(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

        成員:×××(政教處主任)

        ×××(教導主任)

        第2篇: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范文

        【摘要】對學生而言,這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法制教育,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不知不覺地養成認真學法、自覺守法、善于用法、勇于護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終實現職業學校法制教育的培養目標,對于建立良好的校風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學校的法制教育遇到了許多的新情況,研究和探討這些問題,對于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以及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職業學校加強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強法制教育是新時期依法治國策略的要求,是弘揚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徑。依法治國策略需要樹立全民的法制信仰,全民的法律意識水平是一個法制國家的重要標志。因此,通過對職業學校學生的法制教育,向全社會輸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成員,可以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環境,弘揚法治精神,為實現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2.加強法制教育是社會對現代化技能型人才綜合素質的需要。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技能型人才,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知識同樣不可或缺,否則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免不了遭受失敗的厄運。因此職業學校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才能培養出社會認可,能適應現代化社會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技能人才。3.加強法制教育是職業教育的現實狀況決定的。職業學校的學生素質越來越令人擔憂,學生學習差,內心有嚴重的挫敗感,沖動叛逆,還有一些學生已經在社會上混跡多年。這些學生的個人情況相當復雜,進入職業學校之后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仇視一切的心理,個別學生還會外化為極端行為甚至違法行為。4.加強法制教育是減少和預防青少年學生犯罪,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呈明顯的上升趨勢,且呈低齡化、團伙化、智能化、兇殘化等新的犯罪特點,嚴重危害了社會的安定和諧。因此職業學校應是預防青少年學生犯罪工作的重點區域。學校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學生學法、知法、守法、減少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徑。因而應利用學校教育的優勢進行法制教育,從而維護社會穩定和諧。

        二、加強職業學校學生法制教育的對策探索

        1.建立科學完善的法制教育課程體系,使職業學校學生接受系統的法制教育。目前很多職業學校開設法制課程,以此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但該課程主要以法律的具體規定為主要教學內容,忽視對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一要落實法律課程教學,使學生系統地學習法律知識。教學決策部門應及時建立科學完善的法制教育課程體系,在內容上針對不同的專業開設不同的法制教育課程,如民法、刑法等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常規普法的內容;會計法、稅法等可以作為財經類專業必修的法律,等等。這樣,學生除了進行了法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之外,還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與職業有關的法律知識教育,使法制教育適應了學生的內在需求。二要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深化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其他學科教學當中,通過學科滲透對學生進行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教育,促使學生知法、守法、用法和護法。2.積極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實效。目前在職業學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較單一,而法律是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把教學重心放在素質的提高上,使學生養成較強的法制觀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為習慣。為此,要努力探尋富有實效的途徑和方法:一要努力提高法律課程的教學效率。增設教學活動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法,選用社會治安、學生違法犯罪等與青少年聯系密切的案例,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法律知識進行案例分析,教會學生從法律的角度思考社會問題。二要在校內開展學法用法實踐活動,充實法律課程教學內容。這是最有效的途徑,如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審判活動,開展法律知識競賽、辯論賽、演講比賽,舉辦各類違法犯罪圖片展,舉辦法制教育專題報告會,出法制教育專題墻報等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既豐富了校園生活,又對學生進行了經常性的教育和熏陶。三要“請進來”,借助外部力量齊抓共管。如邀請司法專業人員到學校開展法制教育系列講座;邀請正在服役的少年犯到學校來現身說法,以鐵的事實、血的教訓,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四要“走出去”,讓學生親臨其境,感受法律威嚴。如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開庭審理案件,參觀少管所、看守所、戒毒所等,以其親眼所見、切身感受告誡學生做遵紀守法的好學生。3.完善和充實素質教育理論,把提高法律素質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素質教育理論中,與其他課程相比,法律素質仍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法律素質是指個體通過法制環境影響和法制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覺地規范自己行為的內在穩定的特征和傾向。當前,在法律已經遍布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今天,法律素質已經成為個體社會化所必須的基本素質。然而目前,學校的素質教育仍沒有突破傳統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重視對學生的法律素質的培養。法律素質教育是社會、教育和人的發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選擇。因此要加強法律素質方面的理論研究,明確法律素質在個體綜合素質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素質教育理論。在職業學校素質教育活動中,要逐步把提高學生法律素質作為重要內容,要使學生認識到法律素質是自己所應具備的素質中的重要內容。缺失了法律素質就是不全面、不完善的素質。應把提高法律素質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使充實完善后的素質教育理論深入人心。4.提高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的綜合素質。目前大多數職業學校沒有專門的法制教育機構,教師也大多由德育課程教師兼職,他們的法律理論基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影響了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影響了法制教育的成效。針對目前職業學校法制教育課程教師的情況,職業學校一是應積極引進具備高素質的法律法律專業教師,充實法制教育師資隊伍,保證學校法制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二是應大力鼓勵現有法制教育的教師通過進修、培訓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質,同時不斷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道德水平。總之職業學校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的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培養一支綜合素質高的法制教育教師隊伍。5.營造以法治校的氛圍,努力建設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園環境。職業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應構建一個適宜學生遵紀守法、健康成長的環境。學校應不斷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實現學校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形成一個法治環境,即依法治校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一切行動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實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的生動體現,也是學校得以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實行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按章辦事,才能在校園內形成講究民主、積極參與學校管理、自覺維護校規校紀的良好氛圍,這是一種強大的隱性課程。

        第3篇: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范文

        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關鍵問題。

        一、轉變觀念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1.轉變角色觀,教師重新定位。教師應該從四個方面來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A、確立科學的教育理念。要通過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加深對教育的戰略地位、多元功能、價值取向的理解。B、可以通過參與學校課題研究,做教科研行家,而不是一個“操作工”。C、提高個人的人格魅力。根據“真、善、美”和諧統一的要求,教師人格魅力主要應表現在“高尚、真誠、完美”三方面。D、學會創新。教師工作平凡而又復雜,但如果沒有創新意識,久而久之就容易安于現狀,自我滿足,甚至流于機械操作,成為“教書匠”。2.轉變學生觀,關注人是核心。新的學生觀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由發展,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開發每一個孩子的天性,精心設計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新的學生觀還要求我們向學生學習。3.轉變教學觀,倡導教學相長。陳舊的教育觀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課堂教育僅是教師的單向“灌輸”。新的教學觀要求我們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我們的教學不再是學生被動地“聽”、“記”的過程,而是他們主動地探究,積極地去“悟”、“求”的過程。教師不再是至高無上的、發號施令的、主宰學生一切的權威。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為此我校確定了——“引導實踐,注重體驗,培養探究習慣”的研究課題,我們在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都開展了探究性學習的研究,倡導師生合作互動的學習模式,讓每一個孩子找到自信的感覺,抬起頭來走路,做學習的主人和課堂的主人。教學由“我說你聽”的單向“灌輸”變為一起討論,一起商量,誰先占有知識和學問,誰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誰就首先獲得發言的主動權。4.轉變質量觀,分數不是評價的唯一 。教育質量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學校的生命。一名辦學者、一名校長、每一位教師必然追求學校教學高質量。什么是高水平的教育質量呢?我們認為:學校培養的無論是就群體而言,還是就個體而言,都應該是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地、和諧地、主動地得到發展,又有良好的個性和特長的學生。高水平的教育質量,是要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等諸方面來實現的。這幾個“育”是互相依存的,也是相互滲透的,它們交織著構成一個整體,但是它們各自又有著特定的范疇,有著自身的規律。要得到高水平的教育質量,就必須遵循它們自身的規律來辦事,同時要追求整體的最佳效果。

        二、抓好校本培訓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校本培訓是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形式,是培訓與實踐相結合的主要途徑,是促進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在研究中提高的主要舉措。我校立足于主體參與、積極體驗,充分實現了校本培訓有效性。校本培訓強調激發教師個人的學習動機,形成不斷學習的強烈愿望。因此,我校在培訓過程中,我們極力避免形式的單一和沒有思考的培訓,而是培訓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形式方面:從活動方式看,有教師的自學式、小組討論式、組織觀摩式、舉辦講座式、課題研究式、答辯討論式、個別指導式、資料共享式等等2 分,校級1 分,二等獎推一個等次計分;⑶高考優勝獎,2002 年以來取得的高考管理獎、學科優勝獎和學科管理獎,市級10 分,縣級6 分;3.學科競賽輔導獎(2002年以來來)⑴對于取得保送資格且被錄取的指導教師,北大、清華每生10 分;重點大學每生6分;部屬和省級院校3分;⑵輔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輔導,一等獎國家級3分,省級2 分,二等獎退一等次計分;⑶所指導的學生在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參加的科技制作、電腦設計、美術創作等獲獎者,國家級3分,省級2 分,市級1 分;文藝匯演省一等獎6分,市一等獎4 分;體育競賽獲省團體前六名6 分、7 - 10 名4分,市前3名4 分;4.2002年以來發表任教學科的學術論文積分如下:國家級__分,省級__分;__發表學術論文8篇以上者,國家級按基礎__分,省級按基礎__分課題研究:國家級6分,省級4分,市級3 分。二、民主評議積分“民主評議積分”占總積分的,分兩部分:三師評審委員會民主評議和學校教學管理人員民主評議兩部分組成。評審委員會評議占10%,學校管理人員評議占20%。

        第4篇: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范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C-0165-02

        職業教育是近年來國家重點建設的教育之一,它的目的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職業學校重在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使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可以適合時展的潮流。

        一、職校教師教學觀與學生個性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職校教師對師生關系的認識與學生個性發展

        首先,在知識傳授關系中師生應平等與民主,師生間相互尊重、信任。教師不以權威自居,更不應該以家長作風及其專橫態度強制學生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學生也不唯命是從,因為學生有權與教師平等地溝通思想,有權向自己的教師要求他們所希望所需要的東西,他們也有權對問題做出自己獨立的思考并對教科書提出批判性意見。教師對學習成績等各方面表現好的同學可以多加引導,使他們更上一層樓;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并充分發揮他們其他方面的長處,而不能對他們產生偏見或歧視。這一點從理論上講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做到的。

        (二)職校教師對教學目的的認識與學生個性發展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然而,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卻將學生的個性發展框定在升學或就業標準的模式里。“成績好”、“就業”成為教學的唯一目的,以分數論英雄,教學中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學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學,許多學生不得不盡力壓制自己的個性,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生“變成了考試的奴隸”,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以致學生知識結構畸形、個性發展狹隘乃至萎縮。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學習必須謹小慎微,不能做與考試學習無關的事,不能憑自己的個性去從事感興趣的事。因此,大多數富有創造個性的學生,在其萌芽狀態期間,就有可能被只具傳統觀念的教師所湮滅,在分數的標尺面前,被教師無情地判為沒有出息,學生個性發展受到殘忍的壓制。

        (三)職校教師對教學方法的認識與學生個性發展

        教師要從實際出發,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學技能多樣化。尤其是職教老師,首當其沖的是教會學生實際操作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知識,多種方法的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把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當做自覺行動,精神飽滿地學習、探索和追求。學生作為主體,在多種方法的教學活動中,自覺、自主地手腦并用,多種器官協同活動、認識與實踐相結合,創造性、獨立性得以充分發揮。創造活動是學生個性得到發展和完善的必要條件,只有在創造活動中,個人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需要、性格、知識和能力,展現自己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在探索新事物、發現新規律的過程中,實現對自身素質的超越,從而逐步實現個性的完善。

        二、職校學生個性培養存在的問題

        其一,職業學校教育管理理念與學生創新愿望的內在需求相矛盾。在教育管理過程中,存在壓抑學生創造個性特征發展的因素,例如單純的服從式教育、規范式教育和程式化教育,這些教育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制約了學生創造性思維水平整體提高。一般來說,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生活體現了一個“亂”字,在教育管理上體現了一個“難”字,為了遏制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大多數職業學校在管理上體現的是一個“嚴”字。給學生灌輸的是“服從”的觀念,采取的是“統一”的要求。這是形勢所逼。校園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學校教育創新的一道“緊箍咒”,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學校因為暴力事件而“聞名”。這種“服從”的管理模式的確有效遏制了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但是它卻是以犧牲學生個性發展為代價,培養出的學生往往只是“踏實能干,服從管理”。

        其二,學校在教育教學中,在盡可能多地剝奪學生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沒有時間去做“不該做的事情”,沒有時間去想“不該想的問題”。同時,又忘記或忽視或無暇顧及學生的更為廣闊更為富于能動性的心理空間,學生往往是被動的“跟著走”。在這種情形之下,學生形成創新思維的自由被剝奪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如何才能形成?魯迅說過這樣的話:孩子們是了不起的,他們想升飛到星空以上的天體,想潛入幽深而浩淼的海底世界,想去探索底層深處的奧秘,想去讀懂昆蟲的語言。……面對這樣一個又一個“想”的心理空間,我們往往視而不見,還不斷地“規范”學生的言行,要求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忽視了學生這一教育主體的探索需求。我們“要求”學生參加“革命歌曲”比賽,但是看到學生不情愿的表情和老師嚴厲的面孔,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主觀愿望并沒有被調動出來,學生沒有在歌唱“革命歌曲”時體驗到那種振奮人心的“紅”的精神。

        第5篇: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范文

        一、教師要善于運用和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智能特長

        1.用清晰、流暢的語言,準確表達政治術語、原理和基本觀點。

        一要準確。要保證達意傳情,符合科學性、富有教育性。絕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切忌為了追求語言的生動形象,以詞害意,甚至忘了科學性、教育性,使課堂語言貌似精彩,但卻蒼白無力,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二要清晰。要做到字正腔圓,清新明亮,講話有韻味。而且教師講課時要觀點明確,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能使學生悅耳傾聽。

        三要流暢。要把講述的內容,通過自然、連貫、輕松、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在一種和諧的語言氛圍中學習知識,一定要避免習慣性的廢話、重復、停頓,這是政治教師教學之大忌。

        2.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傳達情感,突出強調重點和難點。

        一要注重語言節奏,合理的控制語言速度的緩急。

        二要注意語調,既要擲地有聲,震撼學生心靈,又要潤物無聲,不留斧鑿的痕跡。在表達重點內容時必須帶一種一氣呵成的語勢,像飛瀑激流,氣吞長虹,動人心魄;但在內容轉換時,語言宜平緩清晰,一字一句,猶如溪流滴水,叮當有聲。

        三要富有教學激情,充滿精氣神,感染學生情緒,引起學生心理共鳴。健康向上的情緒會使學生精神振奮;相反,則會抑制學生的思維情感活動。

        3.教師要用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語言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思維。

        二、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巧設角度,激發學生敢問會問

        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不愿或不敢提問,大部分學生根本也提不出問題來。如果聽憑這種現象發展下去,他們絕不可能確立起學好政治課的信心,更談不上提高素質和培養能力了。怎么辦?

        一方面,我們要調動學生,讓他們從被動狀態變為主動狀態,激發他們敢于提問,做學習的主人。

        另一方面,我們要精心設計問題,巧設角度,引發學生探究需求,培養他們善于提問。

        三、教師要巧用教材中的欄目,激發探究需求,培養學生善問

        中學政治課新課程新教材改變了傳統的教科書做法,結合教學內容,設置了許多輔教學提示欄目。為此,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十分注意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善于提問和多提一些高質量、高水平問題的能力。在這方面,我巧借教材設置的提示小欄目,要求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弄懂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采用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學生學會運用邏輯思維、逆向思維和多角度看問題的方法來思考和提問題。

        第6篇: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范文

        一、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法律品質、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增強法制觀念的有效途徑。然而,即便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個體受教育年限逐漸增長,當前高校法制教育現狀卻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認識不高。在不斷完善的學校教育和管理的過程中還仍存在弊端。雖然各大學校高呼素質教育,實質上這種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并不徹底,甚至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例如:學校有各種關于學習內容的“活動月”,但卻沒有“法制教育活動月”;有各種考研、英語講座但卻缺少法制講座;有各種社會實踐,但卻缺少法制教育實踐。

        2.誤將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識教學。很多學校可能會辯道自己在教育中不斷的滲透法律知識,那么就產生了一個誤區,法制教育不僅僅是法律知識的傳授。法制教育是指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形式,使學生知法、守法并學會用法,培養和提高法律素質,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護法習慣,自覺樹立法律權威。不是僅僅停留在“知法”這一層次上,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為習慣的培養。

        3.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一個學生的塑造與培養不單單是學校的事,也不僅僅是家庭的事,這需要學校與家庭建立穩固的聯絡渠道。而實際情況是大學生都是獨立在外生活,部分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這樣盡管學校不斷地進行法制教育,但由于沒有家長的配合和管理,也達不到非常好的效果。

        4.缺少積極有效的社會實踐教育。僅僅靠課堂上的書本進行法制教育,這種教學形式既老套,方法簡單、手段落后,又實行灌輸,且因內容雜,課時少,實踐環節幾乎沒有,造成該課枯燥乏味,學生也只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

        二、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具體措施

        1.以學校領導為核心,切實重視法制教育。首先學校領導要提高思想認識,高度負責并層層落實法制教育工作。學校應該籌集物力和人力組建一支專兼結合的法制教育隊伍,切實把對學生的法制教育作為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常抓不懈。根據各院系的實際情況學校應該構建一支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其他“兩課”教師、政工干部、輔導員等組成的法制教育隊伍,通過溝通情況、研究討論、培訓學習等不斷提高隊伍素質,使法制教育更具備專業性、系統性和完整性。

        2.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增強法制課堂的實效性。法制教育實施的重要場所就是學校,因此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提高法律在基礎課堂上的效率。利用這個平臺,教師可加強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明確教學目的、內容,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提高教育水平。作為法律基礎課的任課教師不能僅僅為完成任務而講授,而應該經常深入到學生之中,與他們成為朋友,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遇到的困惑和所關心的法律問題,以便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實際,有選擇性的講解,適當地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與其他課程聯系起來,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要特別注意法律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因為“法治”和“德治”是相輔相成的,道德教育是基礎,法制建設是保障。學生具備了良好的道德素質,才能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自覺地遵紀守法。

        3.開展宣傳教育,建設良好的校園法制教育環境。影響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因素很多,包括治校原則和校園環境等。高校也應該加大對校園環境建設的力度,利用多種宣傳途徑向廣大學生不間斷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我們可通過發放法律宣傳單、伙食宣傳板、黑板報、展板、櫥窗、閱報欄、校報、校園廣播、法制講座、校園網等方式加大法制宣傳力度,使學生耳濡目染,使校園法制教育氛圍愈來愈濃厚。

        4.積極開展課外法制教育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校園內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各種教學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對疑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討論,進行案例分析、法理辨析,觀看法制題材影視片等。也可由學校或院系組織播放法制教育電視片、電影或者法律專題電視錄像和廣播,舉辦法律常識競賽,開展法律征文競賽,法律話題辯論賽開辦法制宣傳園地,制作黑板報、墻報和宣傳欄等等。走出校園,可以協調單位做旁聽庭審,切身感受違法與制裁、犯罪與刑罰的必然聯系;聘請有辦案經驗的公、檢、法人員和律師開辦法制講座;參觀監獄和勞教所進行現場警示教育;還可利用每年的“12?4”法制宣傳日,配合司法行政主管部門上街開展法律咨詢活動,開展主題實踐活動。

        三、結語

        第7篇: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范文

        【關鍵詞】學校 管理 發展 學生 素質 教育

        學校管理是對人的管理,以人為本,以誠待人。管理上要體現相互關心、理解、信任、尊重、寬容、協作的人文精神。實踐證明,學校管理中的情感投入是一筆無形的巨大的教育資源,它能使全體教職工形成上下民主、平等、和諧、團結的氣氛,充分調動大家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每個教職工都能當家作主,對每件事情都能認真負責,形成合力。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用其所長,盡其所能,激發教師愛崗敬業。作為管理者和管理團隊,要清醒地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質量?什么才是學校發展的內涵和潛力?(人民教育2010年第20 期文章《追尋真正的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學生的“三個面向”,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公平教育。為此,圍繞著學校共同教育教學目標團結奮斗,筆者談談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生素質教育。

        1.樹立各個學科的整體質量意識,健全學校管理的激勵機制

        多年以來,由于諸多原因,學校教師的地位無形中產生有“差異”,教師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人為制造了更多矛盾,學校內部的不和諧,嚴重弱化了學校的教育質量,扭曲了學校課程正常的價值鏈條。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避免教育的新矛盾,樹立各個學科的整體質量意識。學校要按規定開設國家規定的課程,沒有主科、副科之分,都是重要課程,尊重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師,也沒有高低貴賤之說。作為教書育人的指導者,是我們每一個學科的教師;作為引路人,更是每一名教師的神圣職責!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我們不能主觀劃分教師的學科地位價值。對教師的評價,只有業績的“天平”,沒有人為因素的傾向,才能健全學校管理的激勵機制。多年以來,學校每期堅持召開各個學科專題座談會、研討會,樹立每一位教師教育價值觀,讓每一個學科的教師,感受到在學校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能用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上好每一節課。這樣,落實好課程的教學目標及預設的任務。

        2.開齊開足課程計劃是檢驗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內容

        開齊、開足課程,是學校管理者對學校健康發展的基本認識,也是教育公平的資源重要保障。但是,受到教育資源不足的影響,要開齊、開足每個學科,是對于教育質量的認識問題。多年以來,統一考試的科目(在小學主要還是語文、數學),分數的緊箍咒使我們的教師對教育質量的認識進入誤區。在學校,普遍存在有以下現象:一是專任教師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沒有樹立所教學科的價值觀。語文或數學學科擠占全班或部分學生喜愛的音體美等綜合性學科,你要占用,我就無奈“被占用”,學生從小失去或減少了學習綜合課程等文化知識的渠道;二是沒有專任教師,由語文數學教師兼任本班的非語數學科,這就更沒有學生學習綜合學科的機會了。如此,學生的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素質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話,哪談什么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呢?針對這些問題,我校在排課時,將兼任非語數學科的教師課時,一律編排到非本班,確保學科開齊開足上好課。此外,我們正在研究充分利用專任教師上大課的辦法,以確保綜合性學科的學習效果。國家課程的設置是科學的和人性化的,是對學生成長和對社會負責的,更是真正教育質量的保障,同樣也是教育公平的體現。開齊、開足課程計劃,是學校管理的一種主動行為,是檢驗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內容,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3. 從認識上提高,從制度上確保落實教學過程的管理

        第8篇: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范文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大學生;素質教育

        1.大學生素質教育面臨的現狀

        我國高等教育自改革開放至今,所取得的成績毋庸置疑,然而我們也發現高等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突出表現為: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得大學生學術視野不寬;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得大學生人文素質不高;過重的功利主義教育使得大學生畸形發展而不是全面發展;過強的共性制約著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其結果是高等教育培養的專業人才,熟悉本專業知識,而對相關專業知識知之甚少,以至于“隔行如隔山”,出現“文”不知“理”,“理”不曉“文”的現象,很少涌現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不少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評價是:有知識、缺文化;有學問、缺修養;有理論、缺行動。另外,由于受市場經濟負面的影響,不少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淡薄了對祖國、對民族的感情,存在著不恰當的價值取向,信奉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出現精神失落、道德滑坡等現象。因此,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有利于大學生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文化環境的熏陶,文化活動的實踐,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華人格,提高境界,振奮精神,激發愛國情感,成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激發創新靈感,為他們在校學好專業以及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有利于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所以,加強素質教育,從更深的層面和更綜合的角度體現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是新時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2.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

        2.1以豐富的藏書優勢,對大學生實施科學素質教育

        科學素質教育,概括地說就是要培養學生為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有更廣泛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而且具有良好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不僅具有足夠的科學精神而且還要具有良好的科學修養;培養學生不僅具有研究能力而且具有較強的審美能力。長期以來人們只注重課堂教育和實驗教育,忽視了圖書館的自學教育。不可否認,課堂教育和實驗教育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受專業、師資、學時等因素的限制,知識容量是有限的,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許多課堂和實驗中的疑難問題,以及相關知識須到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來解決和補充。另一方面,到圖書館學習克服了專業狹窄、單一集中的教育方式所固有的弊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基礎、興趣、特長和社會需要來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擴展和加深專業知識,還可博覽群書,開闊視野,豐富頭腦。到圖書館學習是一種自主性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2.2利用信息優勢,對大學生實施信息素質教育

        信息素質與科學素質是緊密相關的。信息素質包括各種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技能。信息素質可分為:(1)工具素質:能使用印刷和電子信息資源的有關工具,如計算機等;(2)資源素質:了解信息資源的種類、形式和查找、檢索方法;(3)社會結構素質:掌握信息的社會地位、作用、影響;(4)研究素質:掌握利用信息進行有關學科研究的技能;(5)出版和傳播信息素質:能利用文本或媒體報告研究結果。作為信息時代的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僅僅學會規定的課程而沒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信息網絡獲取知識能力,僅僅學會書本知識而沒有掌握創造性的思維方法和研究開發能力,即使拿到了大學畢業證書,也很難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因此,信息素質教育是高校人才的一項重要內容。信息素質是一個人進行終身教育的基礎,如果在大學階段我們能培養學生信息獲取、鑒別、處理、交流的能力,那么就在培養大學生最終成才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圖書館在信息資源、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是其它部門無法比擬的,學校對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活動主要是由圖書館來組織。

        2.3利用圖書館資源對大學生實施心理素質教育

        當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增大,大學生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心理負擔越來越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制約他們全面提升素質的主要瓶頸之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要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相結合的心理教育體系。大學圖書館已成為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平臺。

        (1)廣泛利用櫥窗、板報等資源,宣傳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讓大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問題,正確認識自己;在閱覽室的自習區域和公共大廳,張貼一些名人介紹和警句名言,開展書畫展和攝影作品展,讓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利用學術報告廳,聘請社會名家和心理專家開辦心理咨詢講座和學術報告會。通過名家風趣幽默的語言和生動真實的案例,特別是針對畢業班和新生的心理輔導,能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3)創建網絡心理健康咨詢臺。廣泛利用現代網絡資源,建立心理咨詢網站。心理咨詢臺的設立具有隱蔽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將自己的心理問題盡情傾訴,通過心理咨詢臺可以找到解決途徑。而且,可以配備網絡心理咨詢老師,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針對性的解決,做到有的放矢。

        總之,圖書館是文獻信息服務中心,是教學科研的服務基地,有義務且有能力利用自身的優勢開展好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工作,使我們未來的圖書館不僅是一大堆硬件組合起來的電子空間,而且還是師生們獲取信息與知識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苑光明,高雁,任福全.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素質教育新途徑的探索[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5).

        [2]吳君英.高校圖書館美育功能與學生素質教育[J].河北科技圖苑,2005(6).

        第9篇:小學生法治教育知識范文

        (1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廣州 510631;2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411201;3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武漢 430079 )

        摘 要:采用教師勝任力問卷、職業認同問卷和專業發展問卷對524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考察中小學教師勝任力與專業發展的關系,以及職業認同在在勝任力與專業發展之間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1)中小學教師勝任力與職業認同是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正向預測變量;(2)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在教師勝任力、教師專業發展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教師自身勝任力的情況下,可通過提高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來改善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關鍵詞 :勝任力;職業認同;專業發展;中小學教師

        1 前言

        一般認為,教師專業發展包括教師不斷促進自身知識技能的發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及教育學科專業性的發展[1]。教師的專業發展著重于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通過不斷專門的培養培訓從而逐步習得教師專業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能、情感、道德規范等,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成熟度,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或者優秀的教師,并隨著社會與教育的變革而不斷發展的過程[2]。教師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職業,不僅僅關于教師自身的發展,更關乎于學生的未來。教師專業發展是影響學校教育與教育改革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3]。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在學校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通過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提升教學水平將會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如何促進我國教師的專業發展已成為我國教育領域一個重大而迫切的實踐課題。教師的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十分復雜,前人不少研究對此進行了探討。Grundy和Robinson指出,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個體的影響因素,如教師自身的知識技能、個人經歷和教育背景、心理動機等;二是來自環境的影響因素,如學校政策、社會支持等[4]。盧乃桂和鐘婭妮也指出,教師的專業發展受到空間和時間維度的影響,是教師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空間維度是指教師的工作環境,受到來自于學校、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教師發展的空間維度不僅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交互過程[1]。時間維度是指教師的成長既受到先前經歷的影響,也關注當下并對未來產生期待,主要涉及教師的個人經歷與教育實踐過程。因此,教師專業發展主要受到來自個體特質與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1,4]。

        教師勝任力是指教師個體所具備的、與實施成功教學有關的一種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價值觀,是把教學工作中表現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的個人潛在的、深層次的特征[5,6]。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于探討個體特質對教師專業發展過程的影響,而教師勝任力屬于教師的個體特征,大量研究支持通過培養教師勝任力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7,8]。首先,教師的專業發展內在包含了教師勝任力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指某一學科專業性的發展,更是指能勝任教師這一職業所需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在本質上是一個不斷增強和發展教師勝任力的過程[9]。其次,教師勝任力是專業發展的基礎。只有具備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才有實現專業發展的可能,只有擁有專業的態度和價值觀才能進行教學反思、認識和提高從而最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勝任力的提高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而教師專業發展也有利于教師勝任力的提高。同時,對于自身勝任力水平的科學評估有利于促進教師合理定位,從而完善自身的專業發展目標,最終實現真正的專業發展[7,10]。最后,運用勝任力理論思考教師建設問題,對于不斷提高教師職業技能和職業忠誠度,進而推進教師專業化與職業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8]。由此可見,教師勝任力與專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勝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專業發展。

        教師勝任力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正向預測作用已經得到了眾多研究的支持[7,9],但是教師勝任力如何影響教師專業發展,其內在影響機制是什么,這些問題尚未明晰。社會同一性理論認為,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決定了教師對職業的看法以及對自我的感知。教師只有擁有積極的職業認同感,才會熱愛教師工作從而勝任教師工作,體驗到職業幸福感與工作價值感,真正不斷尋求教師的專業發展[11]。勝任力是教師職業認同狀況的一種體現,也是評價教師職業認同的重要標準。許多研究者認為可以通過影響教師的勝任力來促進教師職業認同的發展[12,13,14]。此外,張麗萍、陳京軍和劉艷輝的研究提出教師職業認同主要涉及教師職業角色與教師內在自我的一致性程度,主要包含職業物質我、職業社會我、職業精神我三個因素。職業物質我反映教師職業對物質自我的滿足程度,職業社會我反映教師職業對社會自我的滿足程度,職業精神我反映教師職業對教師精神自我的滿足程度,若教師職業能夠很好滿足自我各方面的需求,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高;否則,則職業認同感低[15]。綜上所述,教師勝任力可能通過影響教師職業認同感進而影響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同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究竟是職業認同何種因素在教師勝任力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教師職業認同是個體形成的對職業目標、職業的社會價值的知覺以及對教師職業的認同程度,受到教師個體因素以及社會環境、文化氛圍、制度背景等因素的綜合影響[16,17,18]。研究者認為職業認同是專業發展的心理基礎,對教師專業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影響。近年來一些研究也開始探討教師職業認同對專業發展的影響[19,20,21]。首先,研究者提出發展并維持一種強烈的職業認同是判斷教師的專業程度和把教師與其他行業工作者區分開來的依據。教師的職業認同度較高,意味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情緒愉悅,對自己有著較高的成就動機,會更加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22,23]。其次,教師職業認同主要通過兩個渠道對專業發展產生影響:其一,職業認同度較高的教師具有更強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其二,職業認同度較高的教師也會積極實施更多與專業發展相關的行為[24]。最后,教師積極的職業認同對于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積極的職業認同感能夠有效降低教師的離職率;同時積極的教師職業認同感可以為教師專業發展所需要支持的類型提供啟示[25,26,27,28]。總之,職業認同感對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往研究主要從教師勝任力與專業發展的關系或者教師職業認同與專業發展的關系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但前人的研究并未對三個變量之間的作用機制進行探討。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觀一直把教師當做教學任務的完成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而忽略了教師自身的意愿與需要[24]。隨著教師本位觀的提出,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了新的認識。教師本位觀強調教師是專業發展的主體并且教師專業發展作用在于幫助教師完善人格,實現人生價值。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更尊重教師的自我意愿、主觀感受及能力水平,把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教師個人條件相結合,如興趣愛好、知識技能等[29]。教師是專業發展的主體,教師的勝任力、職業認同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要把教師的發展與教師自身的知識、情感與興趣相結合。教師職業認同涉及到教師的職業情感,而教師勝任力則涉及到了知識技能[7,9,17,27]。教師要先有知識技能,在對職業有一定的實踐的基礎上才會形成對職業的看法進而產生職業認同感,因此,勝任力是職業認同感產生的基礎。因此,基于教師本位觀與社會同一性理論,研究擬探討教師勝任力、職業認同感與專業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為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可靠支持。研究假設,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勝任力,而教師的勝任力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則又依賴于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只有教師對職業本身具備了較高的職業認同感才會一如既往的堅持教師本職工作。具體研究假設如下:(1)教師勝任力、職業認同、專業發展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2) 教師職業認同在教師勝任力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湖南省永州地區抽取城市5所,鄉鎮4所的中小學教師作為研究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524份,回收有效問卷427份,有效回收率為81.49 %。其中男性145人(34.0%),女性270人(63.2%),年齡在20-61之間(39.23±7.81);所選取被試中學教師206人(48.2%)、小學教師221人(51.8%);省重點學校教師、市重點學校教師、普通學校教師分別為156人(36.5%)、124人(29.0%)、147人(34.4%);“中專以下”學歷者24人(5.6%),“大專”學歷者142人(33.6%),“本科”學歷者256人(60.0%)。“績效考核優秀”者80人(18.8%),“績效考核一般”者334人(78.2%)。

        2.2 研究工具

        2.2.1 教師勝任力問卷

        研究選用的教師勝任力問卷是由徐建平編制,問卷共有50個項目。該問卷有9個維度:個人特質、關注學生、專業素質、人際溝通、建立關系、信息搜尋、職業偏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另加一個測謊量表。該問卷采用5點計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2-4表示符合度遞增)。分數越高則表明教師教師某一勝任特質及總體勝任力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χ2/df=3.68, NNFI=0.85, CFI=0.96, RMSEA=0.05,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各維度的α系數均在0.44~0.82之間,全問卷的同質性信度α系數為0.94[30]。

        2.2.2教師職業認同問卷

        研究選用的教師職業認同問卷是由張麗萍、陳京軍、劉艷輝編制,問卷共有13個項目,其中4 個項目為反向計分。該問卷有3個維度:職業精神我、職業物質我和職業社會我。該問卷采用5點計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2-4表示符合度遞增)。分數越高表明教師某一職業認同特質及總體職業認同度越高,反之則越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χ2/df=2.97, NNFI=0.94, CFI=0.95, RMSEA=0.06,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同時各維度的α系數均在0.79-0.82之間,全問卷的同質性信度a系數為0.84[15]。

        2.2.3教師專業發展問卷

        研究選用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問卷是由陳京軍、劉成偉、王霞等人編制,問卷共有21個項目。問卷共有5個維度:專業情意、專業發展行動、專業化理念、專業問題意識和專業知識技能。該問卷采用5點計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2-4表示符合度遞增)。分數越高則表明教師某一專業發展特質及總體專業發展的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χ2/df=3.62, NNFI=0.95, CFI=0.95, RMSEA=0.07,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各維度的α系數均在0.69~0.81之間,全問卷的同質性信度α系數為0.88[31]。

        2.3 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

        由于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對同一被試進行重復測量,因此測量中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為盡量避免或減少這一可能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選取信效度較高的問卷,三份問卷的同質性信度α系數均在0.84以上,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三份問卷結構效度良好。其次,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統計控制。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對研究是否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進行探討[32,33,34]。首先進行單因素模型擬合,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χ2/df=31.46, NNFI=0.82, CFI=0.82, RMSEA=0.27;之后進行三因素模型擬合,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χ2/df=3.37, NNFI=0.94, CFI=0.95, RMSEA=0.07。結果表明,三因素模型RMSEA<0.08,并且NNFI、CFI各項指標大于0.9,三因素模型可被接受,而單因素模型不可接受,說明單一因子并不能解釋大部分的變量變異,而多因子模型更能解釋大部分變量的變異,因此測量過程中并沒有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響。

        2.4 數據處理

        回收完數據,剔除無效被試。將收集的有效樣本數據導入spss17.0和LISREL 8.70軟件進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強迫進入法回歸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各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和相關系數

        為了解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首先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研究中三個變量的平均數(M)、標準差(SD)以及變量總分之間的皮爾遜積差相關矩陣,見表1。

        由表1可知,三個變量的得分分別為39.62±3.58、40.76±8.04、87.93±11.08,均高于中數水平;三個變量均呈顯著正相關。

        3.2 教師職業認同感、教師勝任力與專業發展的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明晰三個變量之間相關關系,進行進一步中介檢驗,采用Person積差相關計算三個變量各個維度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果見表2、表3。

        采用相關分析探討職業認同與專業發展的關系(見表2),結果表明,職業精神我、職業社會我與專業發展各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職業物質我除與專業情意呈顯著正相關之外,與專業發展行動、專業化理念、專業問題意識和專業知識技能維度均相關不顯著。

        采用相關分析探討勝任力與職業認同、專業發展的關系(見表3),結果表明,勝任力各維度與專業發展各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中小學教師勝任力與教師職業認同的精神我、社會我維度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而職業物質我除與職業偏好、尊重他人維度呈顯著正相關之外,與個人特質、關注學生、專業素質、人際溝通、建立關系、信息搜尋、理解他人維度均相關不顯著。由此可知,三個量表除職業物質我維度之外均正相關關系顯著,適合進一步的中介檢驗[35]。

        3.3職業精神我在勝任力與專業發展之間的中介效應回歸分析

        按照溫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35],分別使用強迫進入法考察職業精神我、職業社會我在勝任力與專業發展之間的中介作用。首先是檢驗職業精神我的中介作用,分析結果見表4。

        根據中介變量的定義,采用強迫進入法進行下列回歸分析考察教師職業認同的職業社會我維度是否具有中介作用。從表4中可以看出,職業精神我在勝任力和專業發展之間關系的中介作用顯著,也就是說職業精神我對勝任力和專業發展部分中介效應顯著。

        為了使變量間的關系更為明確,根據上述回歸分析建立路徑圖如下:

        3.4職業社會我在勝任力與專業發展之間的中介效應回歸分析

        按照溫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35],使用強迫進入法考察職業社會我在勝任力與專業發展之間的中介作用。分析結果見表5。

        根據中介變量的定義,采用強迫進入法進行下列回歸分析考察教師職業認同的職業社會我維度是否具有中介作用。從表5中可以看出,教師職業認同職業社會我維度對勝任力和專業發展的中介作用顯著,也就是說教師職業認同對勝任力和專業發展部分中介效應顯著。

        為了使變量間的關系更為明確,根據上述回歸分析建立路徑圖如下:

        4 討論

        4.1 關于中小學教師勝任力與職業認同、專業發展的關系問題

        從1960年開始,教師專業發展問題開始逐步引起教育心理學家的關注,研究者從多角度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36,37]。教師專業發展是不僅是影響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也在學校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前人的研究大量發現,勝任力成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6,7,8,9,10]。研究結果也顯示,中小學教師勝任力與專業發展呈顯著正相關,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中小學教師勝任力對專業發展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說明當中小學教師勝任力水平越高時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也越好,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能夠隨著勝任力的提高而提高。教師本位觀提出在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要結合教師的個人實際條件,如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內在要求等,不僅僅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個體優勢,也有利于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內源性動力。可以發現,中小學教師勝任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與內源性動力。李玉華和林崇德提出教師勝任力不僅是教師入職前考察和測評的一項重要指標,更應該是教師專業發展過程全程都應該積極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10]。在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教師的勝任力也會具有不同的發展特點,教師專業發展從教師的創造性角度劃分,可分為合格教師、教育教學能手、專家型教師、教育家型教師幾個階段,每一階段的要求和條件不同,同時教師勝任力也具有發展性。因此,針對不同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為中小學教師制定不同的職業發展生涯規劃,有利于中小學教師合理定位自身職業發展目標,從而樹立終身學習的專業發展理念,實現真正的專業發展。此外,要積極開展各類教學實踐活動,為中小學教師的勝任力和專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創造關鍵事件。如開展聽課、觀摩授課、研討會等教學活動,將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運用于自身的教學實踐。同時引導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探究,反思性過程是教師對自己教學過程和教學經驗的評定與解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下一步行動的構想,反思性過程是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和勝任力提升的精髓。

        社會同一性理論認為,職業認同影響個體對職業的認知,教師只有具有積極的職業認同感,才會體驗到職業的價值從而進一步需求專業發展。這一觀點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前人研究表明教師的職業認同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心理基礎,教師職業認同感對于教師專業發展有重要意義[11, 19,20, 26,28,45,46]。與前人研究一致,研究發現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與專業發展呈顯著正相關,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對專業發展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當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度越高時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也越好。教師的職業認同是專業發展的心理基礎,對教師專業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教師職業認同感能夠影響教師對于工作的滿意程度。教師職業認同感越高,對規范的內化程度、職業的投入程度也會越多;他們對于工作的滿意感越強,工作積極性也會更高。其次,職業認同感影響教師的效能感。一名教師自身的職業認同感較高,則會忽略由不良工作條件所帶來的不快[38.39,40]。然后,職業認同感的程度影響教師職業倦怠感。教師職業認同感取決于教師的扮演的多種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角色之間的協調性越好,認同程度越高[46]。最后,教師職業認同感能夠影響教師工作壓力,研究發現,教師職業認同感能夠顯著預測教師離職傾向[41]。總之,在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中小學教師的職業認同感通過影響個體等因素在這個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42]。通過進一步對各個維度的相關分析發現,職業物質我與中小學教師勝任力以及專業發展都不存在顯著相關。教學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外部動機以及外部內化動機構成,工資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環境等構成了外部動機,這說明把教師職業當做賺錢的手段的教師,自身的發展是由外部誘因驅動而不是內在需要。他們僅僅是把教師職業作為賺錢的手段,因此要注意引導中小學教師形成外部內化動機,使其認識到教師行業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而不僅僅是獲得外在的薪酬和獎勵的途徑[43,44],這樣能夠更好地引導中小學教師不斷形成自我激勵,從而為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不斷提供內部動力。

        4.2 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對專業發展的影響機制問題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勝任力與專業發展、教師職業認同與專業發展的理論研究,如教師的職業認同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心理基礎[26];可以通過培養教師勝任力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7]。因此基于社會同一性理論與教師本位觀,通過實證的中介效應分析進一步探究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的在勝任力與專業發展直接的中介作用。根據中介效應分析結果,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在教師勝任力與專業發展之間中介效應顯著,教師職業認同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職業認同對勝任力與專業發展的中介效應量為0.152,總效應為2.033,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7.50%。也就是說,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是勝任力對專業發展產生影響的比較重要的原因。因此在無法短時間難以提高教師的勝任力情況下,可以通過提高領導和學生以及家長對于教師的尊重以及教師的社會支持度去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提高。

        隨著教師本位觀的提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于探討勝任力、認同感等個人特質對教師專業發展過程的影響[1,4],今后的研究應當密切關注教師勝任力對專業發展的影響,并深入考察職業認同感在其中的作用機制。教師如果能夠較好的勝任本職工作,那么,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也會更高,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勝任工作卻對于教師職業認同感不高,那么則會影響其提升專業發展水平的積極性;如果勝任力水平欠佳,但是對于教師這份工作充滿熱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會積極尋求自我發展來勝任力本職工作,從而積極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鑒于此,可通過如下方式不斷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首先,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有機會的開展不同的教師培訓,幫助教師掌握相應的教學知識技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的教育規律。同時幫助教師培養自我效能感與自我監控能力,教師自我效能感與自我監控能力是教師能力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要放在優先培養的地位。其次,提高中小學教師入職門檻,在教師招聘過程中要加強對職業認同、職業價值觀等方面的考察,以便于把具有強烈教師職業意向、職業價值觀端正的教師引入教師隊伍。最后,根據激勵理論,要不斷引導中小學教師把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讓教師體驗到教師職業是自我價值的實驗途徑,從職業本身獲得樂趣。同時學校和社會也要為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為教師塑造良好的工作、人際與學習氛圍,提升中小學教師的歸屬感和職業幸福感。

        5 結論

        5.1 中小學教師勝任力、職業認同、專業發展之間的相關關系顯著,中小學教師勝任力與職業認同是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正向預測變量;

        5.2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在教師勝任力、教師專業發展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短時間難以改變中小學教師自身勝任力的情況下,可以部分通過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來改善自身專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盧乃桂, 鐘亞妮. 國際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 比較教育研究, 2006, 2: 71-76.

        2.Evans L. What is teacher development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2, 28(1): 123-137.

        3.Little J W.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 climate of educational reform.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93, 15(2): 129-151.

        4.Day C, Gu Q. Variations in the conditions for teachers&acute;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ustaining commitment and effectiveness over a career.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7, 33(4): 423-443.

        5.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1): 1-4.

        6.姚恩菊, 陳旭, 韓元亞. 勝任力和應對策略對教師職業壓力的影響.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9, 2: 103-108.

        7.曹中秋. 勝任力視角下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探析. 文教資料, 2013, 13: 105-106.

        8.張雷. 勝任力視角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與職業化建設思考. 教育與職業, 2009, 27: 56-57.

        9.何茜, 孫美花. 教師專業化視野下的教師教育改革.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4: 159-162.

        10.李玉華, 林崇德. 國內外教師勝任力研究比較及思考. 遼寧教育研究, 2008, 1: 105-108.

        11.羅杰, 周瑗, 陳維, 潘運, 趙守盈. 教師職業認同與情感承諾的關系: 工作滿意度的中介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4, 30(3): 322-328.

        12.Joseph D, Heading M.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Moving from Student Identity to Teacher Identity.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0, 35(3): 75-87.

        13.Merseth K K, Sommer J, Dickstein S. Bridging worlds: Changes i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of pre-service urban teachers.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08, 35(3): 89-108.

        14.Timo t uk I, Ugaste A.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0, 26(8): 1563-1570.

        15.張麗萍, 陳京軍, 劉艷輝. 農村教師職業認同問卷的編制. 當代教育論壇: 綜合版, 2011, 9: 10-12.

        16.Allen N J, Meyer J P. The measurement and antecedents of affective, 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1990, 63(1): 1-18.

        17.Vanden, B. R. Teacher’s meanings regard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2, 72(4): 577-625.

        18.李永鑫, 李藝敏, 申繼亮. 教師的組織認同與職業認同. 河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52(2): 118-122.

        19.Lamote C, Engels 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0, 33(1): 3-18.

        20.McNay M, Graham R. Can cooperating teachers help student teachers develop a vision of education? The Teacher Educator, 2007, 42(3): 224-236.

        21.Schepens A, Aelterman A, Vlerick P. Student teachers&acute;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between being born as a teacher and becoming one. Educational Studies, 2009, 35(4): 361-378.

        22.Walkington J. Becoming a teacher: Encouraging development of teacher identity through reflective practice.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5, 33(1): 53-64.

        23.王鑫強, 張大均, 曾麗紅. 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效能—價值雙維核心模型的構建.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1, 27(6): 120-127.

        24.魏淑華. 教師職業認同研究. 重慶: 西南大學博士論文, 2008.

        25.Beijaard D, Verloop N, Vermunt J 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0, 16(7): 749-764.

        26.Coldron J, Smith R. 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acute;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99, 31(6): 711-726.

        27.Sachs J.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mpeting discourses, competing outcomes.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001, 16(2): 149-161.

        28.蒲陽. 不同職業認同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特點. 當代教師教育, 2013, 6(4), 36-42.

        29.宋廣文, 魏淑華. 論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研究, 2005, 26(7): 71-74.

        30.徐建平. 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2004.

        31.陳京軍, 劉成偉, 王霞.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問卷的編制. 教育測量與評價: 理論版, 2014, 8: 4-8.

        32.Malhotra N K, Kim S S, Patil A. Common method variance in IS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a reanalysis of past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12): 1865-1883.

        33.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et al.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5): 879-903.

        34.周浩, 龍立榮. 共同方法偏差的統計檢驗與控制方法. 心理科學進展, 2004, 12(6): 942-950.

        35.溫忠麟, 張雷, 侯杰泰, 等. 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 心理學報, 2004, 36(5): 614-620.

        36.Grogan M, Andrews R. Defining prepar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futur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02, 38(2): 233-256.

        37.Rice E H. The collaboration proces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results of a meta-ethnography.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2, 53(1): 55-67.

        38.Moore M, Hofman J E.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Israel. Higher education, 1988, 17(1): 69-79.

        39.Kremer, L., & Hofman, J. E. Teachers&acute;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burn-out.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85, 34, 89-95.

        40.魏淑華, 宋廣文. 教師職業認同與離職意向: 工作滿意度的中介作用. 心理學探新, 2013, 32(6): 564-569.

        41.Gaziel H H. Sabbatical leave, job burnou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among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995, 14(4): 331-338.

        42.張敏. 國外教師職業認同與專業發展研究述評. 比較教育研究, 2006, 29(2): 77-81.

        43.Harter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mpetence, affect, and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within the classroom: Processes and patterns of change.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A social-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1992, 2: 77-114.

        44.衷克定, 申繼亮, 辛濤. 小學教師教學動機的結構特征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 1999, 2(8), 27-32.

        45.宋廣文, 魏淑華. 影響教師職業認同的相關因素分析.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6, 22(1): 80-86.

        46.王曉春, 甘怡群. 國外關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現狀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 2003, 11(5): 567-572.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Competenc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ediating Rol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Yang Huilan1 Zhan Ningning2

        Chen Jingjun3 He Xianyou1

        (1 Psych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2 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3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6页 | 亚洲综合另类欧在线美 | 天天在线视频精品分类 | 综合国产日韩欧美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少妇 | 亚洲欧洲免费小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