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亞健康的表現范文

        亞健康的表現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亞健康的表現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亞健康的表現

        第1篇:亞健康的表現范文

        關鍵詞:復合刺激;亞健康;耐疲耐;SOD;MDA

        中圖分類號:R9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54-02

        健康的防治是目前中西醫共同關注的問題。缺乏公認的動物模型是制約亞健康研究深入開展的關鍵問題之一。過勞、睡眠障礙、精神壓力過大既是亞健康的誘發因素,又是亞健康的主要表現。因此,課題組采用游泳運動、睡眠剝奪和夾尾刺激等復合因素作用于Wistar大鼠,以模仿亞健康的成因和癥狀。為了明確其微觀機制,正確評價該造模方式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課題組又開展了進一步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清潔級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月齡,雌雄各半,體重(200±20)g,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實驗動物學部提供,合格證號:1016152。適應性飼養1周后,進行游泳運動初篩,剔除不擅游泳者,完全隨機法分為正常組(10只)、模型組(10只)。

        1.2 主要儀器及試劑 SOD試劑盒,批號20101113,南京建成生物試劑公司;MDA試劑盒,批號20071017,南京建成生物試劑公司;80-2型離心機,上海手術器械廠;752型紫外光柵分光光度計,山東高密分析儀器廠;YC-300L型醫用冷藏箱,中科美菱;FM50型制冰機,北京長流科學儀器公司。

        1.3 動物模型的建立 采用應激和運動致疲勞相結合制造動物模型。①運動造模 參考文獻[1]稍加改變。制作160 cm×80 cm×60 cm的注水鼠箱,水深30 cm,水溫25 ℃左右。第1周每天8點將大鼠放入水中,強迫游泳20 min。第2、3、4周分別增加游泳時間為30、40、50 min。游泳過程中動物如體力不支沉入水中,及時撈出,防止溺亡;②睡眠剝奪造模 參考文獻[2]稍作改變。每天游泳運動結束后,在造模箱中放置10個直徑為6.3 cm、高31 cm的平臺(平臺面距水面約1.0 cm)。動物可以上臺休息,箱頂蓋金屬網,動物可自由攝食飲水,但不能睡眠。若其睡眠,則由于肌肉張力松弛而落人水中。造模一直持續到20:00點;③應激造模 參考文獻[3]稍加改進。20:00點將動物從平臺上取下,放入飼養籠。用尖端纏有紗布的止血鉗夾其中一只大鼠尾部,令其與其他大鼠撕打,模仿人類生存環境不佳,競爭激烈,精神壓力大的情況。夾尾以不破皮、不流血為度。每次刺激2 h。定期更換夾尾大鼠,使造模結束時每只大鼠夾尾次數基本相同。22∶00點去除止血鉗,全天造模結束。連續造模4周,共28 d。

        1.4 指標檢測 記錄造模最后1周,每籠大鼠每天的進食和飲水量,造模結束后測量各組動物體重變化,采用鼠尾懸掛試驗測試動物抗疲勞能力,測試結束后禁食12 h,斷頭取血,測血清超氧化物質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

        1.5 統計學處理 各組數據均以(Ax-G±s )表示,運用SPSS10.0數據包進行統計學處理。以α=0.05為標準,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法兩兩比較組間數據的差異。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模型組動物表現為皮毛干枯、脫落,精神萎靡、活動量減少,易激惹等情況。正常組則皮毛光亮潤澤,活潑多動,發育正常,體重增長正常。

        2.2 2組動物體重變化比較 造模結束后測量各組動物體重變化,結果見表1。

        2.3 2組動物飲水量、進食量變化比較 記錄造模第4周每籠大鼠每天的進食和飲水量,7 d數據平均結果見表2。

        2.4 2組動物鼠尾懸掛試驗測試結果 造模結束后,將各組大鼠尾端1 cm的部位穿過中央鉆有直徑1cm的孔的水平有機玻璃板,板離地面1m左右,使動物呈倒掛狀。動物為克服不正常的而掙扎活動,但活動一定時間后,出現間斷性“不動”顯示“失望”狀態。計算5min內的不動時間,并同時觀察大鼠掙扎幅度及疲勞狀態[4]。結果模型組動物的掙扎幅度明顯小于正常組動物,呈現間斷性掙扎,掙扎時間明顯少于正常組,間歇次數明顯多于正常組。正常組則掙扎幅度較大,掙扎時間長,掙扎過程中雖也有間歇,但間歇次數少,間歇時間短。2組動物5 min內不動時間的測試結果見表3。

        2.5 2組血清SOD活性、MDA含量檢測結果 造模結束后禁食12 h,斷頭取血,3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按試劑盒說明書中方法,測定SOD活力和MDA含量。檢測結果見表4。

        3 討論

        動物模型的評價:①應激造模:亞健康疲勞動物模型的制造目前尚無公認的辦法,本課題采用復合因素造模,即:將心理應激與過度運動致疲勞相結合。其理論依據是亞健康狀態的產生與環境、心理等因素有關,本研究采用的心理應激造模法目前多用于制造抑郁癥模型,但課題組認為該方法也符合亞健康的致病原因,似可作為亞健康狀態的造模法;②過度運動造模:過度疲勞既是亞健康的成因,又是亞健康的重要癥狀之一,因此,以游泳運動導致動物疲勞,兼顧了亞健康的成因和癥狀;③睡眠剝奪造模:亞健康的形成與睡眠不足互為因果,采用睡眠剝奪法造模,也符合亞健康的成因和表現。實驗結果證實,該模型較好地反映了亞健康狀態的疲勞、失眠、抑郁、食少,體重減輕和體能下降等現象。表1結果顯示,模型組動物體重低于正常組,顯示復合因素造模,可以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與亞健康者體重減少表現相似,說明本模型符合亞健康的特點。從表2可以看出,模型組動物飲水量、進食量均明顯少于正常組,說明該造模方法能夠較好的復制亞健康食欲差,食量少的特點。表3結果顯示,模型組動物5 min內不動時間明顯多于正常組,說明模型組動物疲勞程度較為嚴重,本模型能夠模仿亞健康的過度疲勞感。自由基在疲勞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機體代謝過程中,自由基不斷生成,但又迅速清除,兩者處于平衡狀態。若此動態平衡受到破壞,自由基在體內生成過多或清除過慢,則過剩的自由基可對機體的生物大分子進行破壞,導致組織器官功能紊亂。體內自由基清除有賴于滅活自由基有關的酶類,SOD是超氧化物自由基強有力的清除劑,為體內唯一能直接淬滅自由基的酶,在抗自由基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從表4可以看出,模型組動物SOD活性明顯低于正常組,說明亞健康動物體內存在著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的現象。自由基的毒性可表現為脂質過氧化,即發生在不飽和脂肪酸共價鍵上的一系列自由基反應,MDA是不飽和脂肪酸過氧化作用終產物,它在血清中的含量,間接反映了自由基反應對組織的破壞程度。表4結果顯示,模型組MDA明顯高于正常組,說明模型組動物體內組織、器官遭受自由基損害非常突出。

        綜上所述,該造模辦法將亞健康的成因和癥狀放在一起綜合考慮,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既充分考慮了亞健康的3個主要成因:過度疲勞、精神壓力大和睡眠障礙;又考慮了亞健康的3大主癥:疲勞、睡眠障礙和情緒異常。這種運用復合因素制造的亞健康模型國內未見報道,擬在今后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Padovan C M.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of NMDA-receptor antagonist injected into the dorsal hippocampusof rats[J].Pharmacol Biochem Behav.2004,77(1):15~19.

        [2]王秀云,李積勝,劉公望,等.睡眠剝奪對亞健康形成的影響及相關機制[J].天津中醫藥,2006,23(2):108~111.

        [3]聶丹麗,陳嘉嶼,崔大匯,等.胃動靈對肝郁、脾虛大鼠模型胃腸運動影響的實驗研究[J].陜西中醫,2000,21(6):283.

        第2篇:亞健康的表現范文

        本文采用了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法等方法,對亞健康——患病與健康之間的身體狀態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得出亞健康的分類與內容、亞健康產生的四大原因、五大危害及臨床表現,提出如何克服亞健康走向健康的合理方法,旨在為高校體育教學提高理論依據。

        關鍵詞

        健康 患病 膳食 運動健身

        Abstract This literary grace uses the cultural heritage data method, logic to reason logically the method etc. method, to second health- fall ill and health of the body appearance of carried on analysis and inquiry into, get second health of classification and contents, second healthy\

        output four greatest reasons, five big endanger and clinic performance, put forward how overcome the second healthy alignment health of

        reasonable method, the aim is raising the theories for the athletics teaching of the high school according to.

        Key word Healthy fall ill meal

        sport workout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普遍意識到健康是福,沒有健康將一事無成。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即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良好三個方面。而在一定條件下,許多人卻在健康與患病之間的某種狀態上徘徊,人體組織、器官和系統的正常生理過程遭到破壞,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運動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或降低,心理失去平衡,抑郁、焦慮,恐怖等,生理活力降低、適應能力不同程度上減弱,但臨床檢查機體無確切病癥,這種機體狀況稱為亞健康或灰色狀態,它是健康與患病的臨界態。一般人稱之為“病前征兆”。

        一、亞健康的分類和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以WHO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為依據,亞健康可劃分為:

        1、軀體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周身不適、性功能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等;

        2、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以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等;

        3、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突出表現為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即角色錯位和不適應是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集中表現;

        4、道德方面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著明顯的損人害己的偏差。

        (二)按照亞健康概念的構成要素分類:

        1、身心上有不適感覺,但又難以確診的“不定陳述綜合征”;

        2、某些疾病的臨床前期表現(疾病前狀態);

        3、一時難以明確其病理意義的“不明原因綜合征”,如更年期綜合征、神經衰弱綜合征、疲勞綜合征等;

        4、某些病原攜帶狀態:如乙肝病原攜帶者、結核菌攜帶者、某些病毒攜帶者等;

        5、某些臨床檢查的高、低限值狀態,如血脂、血壓、心率等偏高狀態和血鈣、血鉀、鐵等偏低狀態等;

        6、高致病危險因子狀態,如超重、吸煙、過度緊張、血脂異常、血糖、血壓偏高等。

        (三)按身體的組織結構和系統器官分為神經精神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骨關節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特殊感官等亞健康狀態。

        二、亞健康的原因

        亞健康在人一生中可間斷也可持續,當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誘發疾病。是患病的主要誘因和起源。亞健康是怎樣引起的呢?其中有社會的、心理的、營養的、環境的等諸多因素。

        1、過度緊張和壓力。研究表明長時期的緊張和壓力對健康有四害:一是引發急慢性應激直接損害心血管系統和胃腸系統,造成應激性潰瘍和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加速血管硬化進程和心血管事件發生;二是引發腦應激疲勞和認知功能下降;三是破壞生物鐘,影響睡眠質量;四是免疫功能下降,導致惡性腫瘤和感染機會增加。

        2、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如高鹽、高脂和高熱量飲食,大量吸煙和飲酒及久坐不運動是造成亞健康的最常見原因。

        3、環境污染的不良影響。如水源和空氣污染、噪聲、微波、電磁波及其它化學、物理因素污染是防不勝防的健康隱性殺手。

        4、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這是心理亞健康和軀體亞健康的重要因子之一。

        三、亞健康的危害

        (一)亞健康是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狀態,大多數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均是從亞健康人群轉入的。

        (二)亞健康狀態明顯影響工作效能和生活、學習質量,甚至危及特殊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如高空作業人員和競技體育人員等。

        (三)心理亞健康極易導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殺和家庭傷害。

        (四)多數亞健康狀態與生物鐘紊亂構成因果關系,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加重身心疲勞。

        (五)嚴重亞健康可明顯影響健康壽命,甚至造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殘。

        四、亞健康主要有以下臨床表現:

        (一)生理性較輕度失調,經常患感冒,身體乏力,食欲欠佳,煩悶,心悸,健忘,失眠等。

        (二)輕度身心失調沒有得到調整或控制,卻進一步發展,成為患病的高危趨勢。如長久頭痛,偏頭痛,頭昏耳鳴,精神不支,反復感冒,給人印象是精神不振,活力減退,對周圍環境冷淡等,則主要表現在營養不良,長久癆損。

        (三)已經有病變,癥狀尚不明顯或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未被明確診斷。

        五、對策

        我們要足夠地重視身體所處的亞健康狀態,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把疾病防范于未然。

        1、保證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營養。其中,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人體不能合成維生素和礦物質,而維生素C、B族和鐵等對人體尤為重要,因此每天應適當地補充多維元素片; 調整機體各組織的營養補給,調整血液循環和機體新陳代謝及免疫力從而調節機體功能狀態。合理的膳食和科學的營養搭配也是人們邁向健康的現實選擇。元代飲膳太醫所著《飲膳正要》就強調“藥補不如食補”,例如羊肉、茴香豆加蘋果、官桂調制成湯可以補益、溫中、順氣;用五味子、人參、砂糖調制的湯可以生津止渴、腹精益氣等。

        2、調整心理狀態并保持積極、樂觀;及時調整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

        3、增加戶外體育鍛煉活動,每天保證一定運動量。運動健身如登山、跑步、游泳、保健操等各項體育活動都是走向健康的主要途徑。古代名醫華佗曾說過:身體常使小牢,則百達和暢,氣血常養,精神內生,經絡運動,外邪難襲。科學合理的運動健身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增加機體活力,加強血液抗凝系統活性,延緩衰老。可謂“動則不衰,用則不退”。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WHO)《》, 1984

        2.陳青山,鄢紅潔.傳統體育養生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3篇:亞健康的表現范文

        調查顯示,我國亞健康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發生年齡主要在35~60歲之間。目前,中年知識分子和從事腦力勞動為主的白領人士、領導干部、企業家、影視明星是亞健康高發的人群,青少年亞健康問題令人擔憂,老年人亞健康問題復雜多變,特殊職業人員亞健康問題突出。

        亞健康的基本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只是身體無恙。根據這一定義,經過嚴格的統計學統計,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狀態)和患病者(第二狀態)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群處在健康和患病之間的過渡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稱其為“第三狀態”,國內常常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具體而言,亞健康狀態多指無臨床癥狀和體征,或者有病癥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已有潛在發病傾向的信息,處于一種機體結構退化和生理功能減退的低質與心理失衡狀態。

        一般來說,亞健康狀態由四大要素構成:即排除因具體疾病原因所引起的疲勞和虛弱狀態,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或疾病前狀態,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上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狀態,以及與年齡不相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狀態。

        亞健康狀態是一個動態概念,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如果處理得當,則身體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身心向疾病發展。因此,對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是下個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就已經對亞健康狀態有了一定的認識與討論。比如,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疾病”一詞,在古代分拆開來,“疾”與“病”的含義是不同的。“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為“病”。這種患疾的狀態,有似于現代科學所謂的“亞健康”或“第三狀態”,在中醫學中稱“未病”。

        亞健康的范圍界定

        亞健康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這么說,健康概念的范圍有多大,亞健康的涵蓋范圍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癥譜涉及領域有多寬,亞健康譜的涉及范圍就有多寬。

        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為依據,亞健康可劃分為:

        軀體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周身不適、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等。

        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以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等。

        社會適應性的亞健康。突出表現為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即角色錯位和不適應是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集中表現。

        道德方面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著明顯的損人害己的偏差。

        亞健康的臨床表現

        亞健康的臨床表現非常復雜而缺乏特異性,不同人群的臨床表現特點亦存在差異,目前對此研究主要包括普通人群和特定人群兩個方面,其癥狀包括一般癥狀與特異癥狀。

        根據多位學者的研究以及臨床所見,從中醫學的角度概括出亞健康的主要典型表現:

        失眠不安,情志異常――主要表現為心慌氣短,胸悶憋氣,心煩意亂,惶惶無措,夜寐不安,多夢紛紜,情緒無常,時而焦慮易怒,時而抑郁寡歡。

        汗出異常,經常感冒――經常自汗、盜汗、出虛汗,自己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平素怕冷。

        舌紅苔膩,口苦便燥――舌尖發紅,舌苔厚膩,口苦、咽干,大便干燥或便秘、小便短赤等。

        面色無華,目光少神――面色無華,憔悴;雙目周圍,特別是眼下灰暗發青,眼睛無神,時而呆滯。

        四肢發脹,目下腫脹――有些中老年婦女,晨起或勞累后足踝及小腿腫脹,下眼皮腫脹、下垂。

        潮前胸脹,乳生結節――婦女在月經到來前兩三天,四肢發脹、胸部脹滿、胸脅串痛,婦科檢查,常有結節,應給予特別重視。

        體溫異常,倦怠無力――下午體溫常常37~38°C左右,手心熱、口干或總是手腳冰涼,畏寒怕冷,體溫低于36°C。常感全身倦怠無力,腰酸背痛,頸肩僵硬,勞累后持續不適,通過休息亦難以很快恢復。

        視力模糊,頭脹頭疼――平時視力正常,突感視力下降(非眼鏡度數不適),且伴有目脹、頭疼,記憶力下降。

        亞健康的形成原因

        現代醫學認為,造成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的原因,簡而言之主要包括行為生活方式因素、環境污染因素、社會因素、綜合因素。更為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心理失衡――古人云:萬事勞其行,百憂撼其心。高度激烈的競爭,錯綜復雜的各種關系,使人思慮過度,素不寧心,不僅會引起睡眠不良,甚至會影響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和內分泌調節,進而影響機體各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都市白領人群由于其特定的學歷與閱歷、能力與財力,往往好勝心強,對職業選擇、薪金待遇等的期望值較高,因此心理失衡或許比其他群體更為嚴重。

        營養不全――現代人飲食往往熱量過高,營養素不全,加之食品中人工添加劑過多,人工飼養動物成熟期短、營養成分偏缺,造成很多人體重要的營養素缺乏和肥胖癥增多,機體的代謝功能紊亂。城市白領人群由于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快餐熟食便成為他們的主要飲食方式,所以營養不全在這一群體中也較為普遍。

        環境干擾――科技發展、工業進步、車輛增多、人口增加,使很多居住在城市的人群生存空間狹小,備受噪音干擾,對人體的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產生很多不良影響,使人煩躁、心情郁悶。都市高層建筑林立,房間封閉,一年四季使用空調,都市白領人群往往長期處于這種環境當中,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較低,使血液中氧濃度降低,組織細胞對氧的利用降低,影響組織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逆時而作――人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運動規律(即“生物鐘”),她維持著生命運動過程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的規律。逆時而作,就會破壞這種規律,影響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這種狀況在都市白領人群中更為突出。

        練體無章――生命不僅在于“動”,同樣也在于“靜”。動以練形,靜以養神,唯有動靜結合,形神合一,才是心身保健的第一要務。人體在生命運動過程中有很多共性,但是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練體強身也是一個個體性很強的內容。每個人在不同時期,身體的客觀情況都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如練體無章、練體不當,必然會損壞人體的健康。

        用藥不當――用藥不當不僅會對機體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而且還會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如稍有感冒,就大量服用抗生素,不僅會破壞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還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稍感疲勞,就大量服用溫陽補品,本想補充營養,但實際是在抱薪救火。

        內勞外傷――外傷勞損、過度、瑣繁窮思、生活無序最易引起各種疾病。人的精氣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則油易干;神太用,則精氣易衰。只有一張一弛,動靜結合,勞逸結合,才能避免內老外傷引發各種疾患。

        亞健康的種種危害

        亞健康沒有嚴重的疾病那樣令人感到恐懼,卻不同程度的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降低了現代人的生活質量。其帶來的危害主要包括:

        1.亞健康狀態明顯影響工作效能和生活、學習質量,甚至危及特殊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如高空作業人員和競技體育人員等。

        2.多數亞健康狀態與生物鐘紊亂構成因果關系,直接影響睡眠質量、消化機能,加重身心疲勞。

        3.心理亞健康極易導致精神心理疾患,如抑郁癥、焦慮癥、神經官能癥,甚至產生自盡念頭或導致家庭傷害。

        4.亞健康是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狀態,大多數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紊亂性疾病、甚至有部分腫瘤等均是從亞健康人群轉入的。

        5.嚴重亞健康可明顯影響健康,影響壽命,甚至造成早衰、早病。

        亞健康的防治措施

        針對亞健康的成因和危害,必須強化自我防護,應牢記預防亞健康的“十字”方針:

        1.“平心”,即平衡心理、平靜心態、平穩心緒;

        2.“減壓”,即適時緩解過度緊張和過度壓力;

        3.“順鐘”,即順行生物鐘,調整好休息和睡眠;

        第4篇:亞健康的表現范文

        關鍵詞 亞健康 大學生 現狀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Sub-health of Students in Dezhou University

        LI Shuai

        (P.E department of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

        Abstract The thesis use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a sample. The results are not gratifying:attention hard to be concentrated, memory slacking up, anxiety for health, lack of energy, dream persecuted, etc. that's mainly due to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irregular daily activities and lack of physical exercises. Thus we should reexamine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received.

        Key words sub-health;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s

        0 引言

        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有亞健康癥狀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表現,但精神活力和適應能力均不同程度的出現下降,如果不能及時糾正這種狀態,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因此,生命科學研究將對亞健康的研究作為其研究的重要部分。大學生作為國家實施終身體育素質教育的主要對象,其處于亞健康的狀況如何以及對形成此種狀況的原因等的研究是為了更好的促進大學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合格人才。通過對德州學院的學生亞健康狀態的調查,了解其亞健康現狀,探討導致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因素,為更好的改進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態提供一些參考。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德州學院全體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各種相關資料,對有關資料進行搜集,分析整理作為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以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我院學生中選取男生、女生各500名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00份,回收有效率90%。

        2 現狀調查分析

        2.1 建立健康狀況調查表

        本文依據搜集到的關于“亞健康”狀態文獻資料,設計針對德州學院大學生亞健康狀況的調查問卷。被調查者依照選項,進行不定項選擇,其中A、B、C三項分別代表的分數是5分、3分、1分,根據調查結果匯總分數。將累積分超過35分的被調查者,界定為亞健康的臨界狀態;將累積分在50分以上的被調查者,界定為亞健康狀態,他們需要對自己的生活狀態進行反思;將累積分超過80分的被調查者,界定為已經處于病態。

        2.2 我院學生亞健康現狀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接近20%的學生將要出現亞健康狀態;有接近36%的大學生處于亞健康臨界狀態;有接近1/5的大學生已經處于亞健康狀態;在病態下進行學習活動和校園生活的大學生占到1.0%,有需要尋求醫生的幫助的大學生占到0.4%,這就暗示著大學生的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2.3 亞健康的主要表現形式分析

        (1)出現疲憊、失眠、多夢等癥狀。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晚上失眠的人第二天就會感到頭昏、頭暈、乏力,人的整體表現也差,如精神差、運動速度、對事物的反應速度也慢。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睡眠不足,女生的這種情況稍微多一些。(2)出現四肢無力、身體不適、經常性感冒等癥狀。飲食的無規律造成營養攝取不足,使得大學生出現四肢無力、身體不適等身體素質下降的表現,也有些同學自身免疫力較差,平時不進行體育鍛煉,所以經常出現感冒等癥狀。(3)出現精神難以集中、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等癥狀。這是大學生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亞健康”狀態,它主要表現為腦功能衰弱,經常出現精神難以集中、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用腦稍久便感到十分疲憊。經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出現這些癥狀。(4)出現煩躁不安、情緒低落等癥狀。這是大學生心理沖突常表現出來的一種過度的、持久的心境低落的“亞健康”狀態,表現出對生活興趣明顯減退,對學校的一些活動沒有興趣參加,甚至喪失了業余愛好,對學習、生活缺少信心,自我評價低,夸大自己的缺點,常回憶不愉快的往事或遇到事經常往壞處想,但仍有自制力,對個人前途悲觀失望,嚴重者甚至感覺自己的生活大部分沒有意義。在平時經常表現出心里煩躁不安、情緒低落。調查顯示很多人存在著煩躁不安、情緒低落等癥狀,其中女生較多些。

        2.4 造成“亞健康”的因素

        (1)心理障礙。社會影響、學校和家庭教育,個人的心理、生理等諸多因素是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因。對自己缺乏自信,缺少人際交往,沒有真正融入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生活中去。(2)不良生活習慣。一些大學生無規律飲食、喜好吸煙、愛喝酒、嗜好打撲克、晚上睡覺很晚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睡眠。(3)缺乏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大學生活相對于以前的學習生活,空閑時間多了,但是相當大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導致身體素質日漸降低,與國家倡導的終身素質教育的主旨相違背。

        3 防治“亞健康”的對策

        3.1 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1)對自身有準確的認識和評價。改掉自身自卑、缺乏自信等缺點。創造條件去展示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做一個全新的定位。(2)擴大自身的社交面。 通過頻繁的接觸不同的陌生人,主動大膽的表述自身的觀點,結識趣味相投的朋友,有利于自身的發展,促進自身的身心健康。(3)正確面對學習、就業壓力。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理,坦然面對學習、就業壓力。

        3.2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形成良好的作息制度。(2)早餐合理豐富。用餐時不能挑食偏食,要加強全面營養,還要多吃水果和蔬菜。(3)要改正或防止吸煙、酗酒、沉溺于電子游戲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另外,還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德州學院“亞健康”狀態的學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女生比男生“亞健康”狀態的比重大一些。(2)社會影響,學校和家庭教育,個人的心理、生理等諸多因素是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因。(3)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我院學生處于相對較高“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之一。(4)積極的參與體育鍛煉是改進“亞健康”狀態的有效途徑。

        4.2 建議

        (1)加強 “健康第一”的宣傳教育,提升學生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2)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大學生們應積極改變原有的不良的生活習慣方式,克服有害身心健康的行為習慣。(3)加強身心健康教育。學校設立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安排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通過講座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4)積極的參與體育鍛煉能更好的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 羅達勇.關于大學生生活習慣現狀與健康教育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2):167-169.

        [2] 王登峰.大學生心理衛生與咨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第5篇:亞健康的表現范文

        【關鍵詞】中醫;推拿;亞健康;進展

        亞健康狀態主要是指患者處于健康與疾病間的一種狀態,患者的機體無明顯的不適,但是生理和心理上都出現了多種不適感,主要表現在活力降低,對外界的適應力降低等。主要癥狀包括:情緒低落及煩躁焦慮、急躁易怒或抑郁寡歡、頭痛、頭昏、失眠多夢、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易感冒、困倦、乏力疲勞等[1-2]。亞健康狀態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在臨床檢查中沒有明顯的陽性指標,因而既可以經過自身調節后痊愈,也可以繼續發展為其他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目前全球有超過半數的人生活在亞健康狀態中,而亞健康狀態對我們的威脅也在日益加大,因而在21世紀引起了整個醫學界的關注[3-5]。針對亞健康的狀態,醫學界對其的治療要秉承安全、有效、自然、無副作用的原則,在這個大原則下,運用中醫推拿手法調理,使機體恢復健康狀態,療效較好[6]。

        1亞健康的病因機制

        在祖國醫學中無亞健康這一稱謂,但是可以從內傷雜病范疇對其證候的表現進行分析。證候表現主要在:郁病、心悸、眩暈、不寐等方面。臨床上一般認為,其病因多是由于患者年老體衰、勞逸無度、起居無常、飲食不節、七情內傷等,導致了患者臟腑形神失養,精血虧虛,氣血陰陽失調,進而引起了患者出現亞健康狀態。國內許多著名學者認為,不良的情緒也會導致其在驚恐、悲傷、憂思、惱怒、壓力、緊張等長期刺激下出現亞健康。這些因素會導致患者出現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出現心、肝、脾的損傷。還有部分學者認為,亞健康狀態會導致患者的肝失疏泄,而肝失疏泄會進一步的引起患者的臟腑、情志、氣機等功能出現改變[7-8]。氣虛肝郁、心神失養也是導致亞健康的病因,它主要反映出患者病理的變化過程,例如:低潮時期、身心疾病、自然衰老、過度疲勞等都會造成患者出現形傷和神傷。陰陽失和也會導致患者出現亞健康狀態。亞健康與患者的體質也有密切的關系,通常由于患者的體質不同,會有輕重之別[9-11]。

        2亞健康的分型

        國內外目前對于亞健康的分型有很多種類。我國著名學者何以蓓就將亞健康的狀態主要分為肝腎兩虛、脾虛濕盛、瘀血內阻、氣血虧虛、肝郁氣滯5個類型[12]。也有學者將亞健康分為肝腎陰虛、心脾兩虛、肝郁脾虛、脾虛濕困4個類型。著名中醫學者余靜將亞健康從中醫角度分為了秋燥犯肺、肝腎兩虛、脾虛濕困、肝氣郁滯、心脾兩虛5型。其他的分類還有:肝腎陰虛型、心脾兩虛型、肝郁脾虛型、脾虛濕困型4型[13-15]。分類較多的有:肝胃不和型、心火旺盛型、心腎不交型、脾腎陽虛型、氣血虧虛型、痰濕內生型、陰虛火旺型、濕熱內蘊型、瘀血內阻型、肝郁氣滯型等。宮艷華根據五臟虛候,通過心、肝、脾、肺、腎5大系統,將亞健康分為肝脾不調、肝氣郁結、心虛膽怯、氣血不足等[16-17]。

        3推拿治療

        國內學者根據亞健康患者的狀態,運用經絡整體按摩來對其進行糾正。在患者的頭面按揉五經、抹雙柳、開天門,在患者的頸肩處搓擦肩胛周圍、按壓點風池、按肩井,在患者的腰背部揉拿腰背肌、撥揉膀胱經、拿揉上下肢、摩腹、擦腰骶,以到達調節機體的作用。

        我們可以重視脊背采用推拿脊背方法對亞健康進行治療,脊背與內臟之間有著密切聯系,通過脊柱與肌肉之間的平衡維系著脊背與周圍臟器之間關系,當脊柱與肌肉之間的平衡紊亂時就易產生亞健康,通過對脊背的推拿可以恢復脊柱與肌肉之間的平衡,可以恢復亞健康的狀態。通過推拿脊背可以使骨復位,筋歸槽,肌肉恢復彈性,保持血管暢通,對生理部分的失常進行調整,同時可以對其它疾病進行治療。對于人身體內的各個臟器都有他的生物信息,所以如果生物信息紊亂易產生亞健康,當脊背出現變化時會影響臟器之間的生物信息。通過對脊背神經進行推拿,可以刺激紊亂的生物信息,使之恢復正常,消除亞健康的存在。對于脊背推拿操作簡單,在推拿過程中使人感到全身舒適,放松,對亞健康有恢復作用,可以降低因為亞健康引發的各種疾病。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起到一種保健作用。

        王華認為,對于防治亞健康狀態,除了要進行心理疏導以外,“雙固一通”針灸法不失為一種標本兼顧的有效措施。“雙固”即固護人體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一通”即疏通經脈,通瀉病邪。“雙固”用穴為強壯要穴,選取補益先天之精的關元(或腎俞)和培補后天之本的足三里(或三陰交)施以針灸,可固護機體之正氣,調動機體的潛在抗病能力[18-19]。例如對于肺系證候調理取足三里、氣海、膻中。惡寒畏風易感冒者,加灸肺俞、風門;咳嗽,取中府、太淵。

        其他亞健康狀態的患者可以對其足部反射區進行按摩刺激,以按壓的方式為主,輔以點、刮、推、揉、捏、捻等手法,還可以配以按摩器等器械,對患者的亞健康狀態通過不同的手法進行論治,這在臨床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比如對于肝腎陰虛的患者,要按壓其振肩井、百會、搓摩胸脅、按橫擦腰骶等以滋水涵木[20]。對于心脾不足的患者,可以用手點按其魚際,用一指,再按摩其腹部和面部,震按虛里,揉按頭,捏脊等來對其心脾功能進行調節。

        4問題及展望

        由于目前中醫對于亞健康狀態研究還不夠深入,因而問題有:對亞健康狀態無明顯的界定標準及范圍不明確,有的學者提出可以借鑒國外的生存量表,制定出符合中國特色的生存質量表,從而制定出符合我國特點的療效評價標準,這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方法。由于亞健康的范疇較為復雜,范圍較廣,因而中醫對其病因、分型很難達成共識,因而是否等廣泛的進行合作,從證候入手,通過調查,對亞健康病因進行統計難度較大。針灸也應運用到亞健康的治療中,在使用針灸對亞健康狀態進行治療時,要注意統一刺激時間、刺激頻率、激量等標準。除此之外應該設立專門的機構,對患者采用不同療法的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并且統計不同療法下亞健康患者的療效。由于許多研究證明,推拿作為調節亞健康狀態的方法而言具有安全、自然、無副作用的特點,該方法療效顯著,可以對患者的不適進行針對性的調節,這也為亞健康的治療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雷龍鳴,倫軾芳,黃錦軍,等.薄荷精油循經推拿調治社會應激性亞健康抑郁狀態93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

        [2]雷龍鳴,曾湘玲,倫軾芳,等.背部循經推拿對39例心理性亞健康患者的調治作用[J].中醫雜志,2010(2).

        [3]李衛東.解郁安神湯配合推拿治療亞健康失眠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2(6).

        [4]宋鴻權,魏暉,徐勇剛,等.經絡點穴推拿對人類亞健康狀態的臨床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261-262.

        [5]宋鴻權,魏暉,徐勇剛,等.經絡點穴推拿調治亞健康狀態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335-336.

        [6]黃麟,王繼紅,劉佳靄.靈龜八法推拿對亞健康人群IgA及血液流變的影響[J].新中醫,2012(1):91-92.

        [7]王繼紅,劉佳靄,黃麟.靈龜八法推拿調治亞健康軀體癥狀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8):1785-1787.

        [8]李守棟.淺談推拿在調治亞健康狀態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23):61-62.

        [9]溫曉妮.淺談亞健康狀態的推拿治療機理[J].陜西中醫,2008(3):335-336.

        [10]徐秋娥.全身推拿治療亞健康的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5):663.

        [11]張光宇,楊珊.通督調神推拿術調治亞健康狀態[J].內蒙古中醫藥,2009,(22):19-20.

        [12]倫軾芳,雷龍鳴,龐軍,等.推拿對亞健康狀態調治作用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6).

        [13]劉海洲,李旗,蔡國峰.推拿防治亞健康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0(7).

        [14]牛紅社,邢衛芳.推拿手法調理亞健康狀態[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4):631-632.

        [15]楊揚,唐宏亮,龐軍.推拿調治亞健康狀態的作用探討及方法概述[J].雙足與保健,2008(1):21-24.

        [16]韓晶,胡幼平.亞健康及針灸推拿治療概況[J].甘肅中醫,2009(6):8-9.

        [17]唐宏亮,龐軍,高麗芳,等.針刺推拿治療亞健康臨床研究的系統評價[J].中國針灸,2010(8):699-704.

        [18]陳立早,王井泉,王麗菊,等.針刺五臟俞為主結合點穴推拿干預軀體疲勞性亞健康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2(10).

        第6篇:亞健康的表現范文

        目前亞健康狀態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判斷標準,中、西醫對亞健康狀態的理解和界定范圍存在很大差異。圍繞亞健康狀態的內涵,還包括中醫臨床辨識、分類、中醫藥干預等關鍵科學問題,這些均是臨床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1亞健康狀態的內涵和定義

        中醫學的現代概念是狀態醫學,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命體和生命力在大生態環境下某一時間所表現出來的情狀勢態,包括正常運轉的健康狀態、疾病狀態和亞健康狀態[1]。

        中醫學的傳統概念也是狀態醫學,只不過是“不病疾病”的二分狀態醫學。

        亞健康狀態的提出,標志著傳統二分狀態醫學向現代三分狀態醫學演化。在狀態醫學的框架內特別是三分狀態框架內,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屬健康狀還是亞健康狀態;或是疾病狀態。這有利于調攝、保養、防病和治療。

        在“不病疾病”的二分狀態中,“不病”代表著“健康”。就健康與疾病言,“平人”即健康[2]者。《素問·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有云:“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亞健康概念插入“不病疾病”二分狀態模式,必然引發了三種爭議。①“疾病”狀態繼承并保留;“不病”狀態一分為二,隨之也細化了健康概念,即“健康狀態”和“健康低質狀態”。②亞健康狀態上、下擴展而居中。中之上與“不病”狀態部分重疊;中之下與“疾病”狀態部分重疊。③“不病”狀態繼承并保留;“疾病”狀態一分為二,隨之又細化了疾病概念,即“疾病亞臨床狀態”和“疾病狀態”。

        目前許多學者都認為,亞健康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狀態[3]。

        王琦[4]指出,亞健康狀態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狀態,是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從而呈現活力和對外界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生理狀態。亞健康狀態的范疇可以包括以下方面:①是泛指身心上不適應的感覺所反映出來的種種癥狀,在相當時期內往往難以確診的狀況;②是某些疾病的臨床前期表現,如已有心血管、腦血管、呼吸、消化系統和某些代謝性疾病的癥狀,而未形成確鑿的病理改變;③一時難以明確其臨床病理意義的“癥”,如疲勞綜合征、神經衰弱癥、憂郁癥、更年期綜合征等;④某些重病、慢性病已臨床治愈進入恢復期,而表現為虛弱及種種不適;⑤在人體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組織結構老化與生理機能減退所出現的虛弱癥狀。上述方面有共同特點是,患者有多種異常表現和體驗,而通過物理、化學檢查不能檢出陽性結果,難以作出對疾病的診斷。

        趙瑞芹,宋振峰卻認為,亞健康狀態也包括:無自覺癥狀或癥狀輕微,但已有潛在病理信息者;亞臨床的帶菌者、帶病毒者;有免疫狀態改變者……等[5]。

        楊麗莎[6]提出“HBV攜帶亞健康狀態”的概念。

        人體在健康和疾病之間,有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狀態,一般被稱作“亞健康狀態”。但張全明,鄧麗絹[7]之編著就赫然書名《亞健康疾病》。

        王洪蓓、傅延齡[8]也認為,亞健康的癥狀和體征由病變而產生,那么亞健康就是疾病。王洪蓓、傅延齡解釋說,要清晰地給亞健康定義,關鍵看我們是如何給疾病定義的。什么是疾病呢?王洪蓓、傅延齡借用了《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疾病解說,疾病是指“足以產生癥狀或體征的異常生理或心理狀態”。因為“亞健康”具有異常的生理或心理癥狀,也多有體征,如異常的面色、舌象和脈象,那么“亞健康”基本就是疾病。“亞健康性疾病”在多數情況下程度較輕,但是也有程度較重的情況。由于科學條件的限制,醫學暫時認識不到或認識不清其病變,于是便不把它當成疾病看待。所以他們認為亞健康是非疾病的觀點有失偏頗。

        其實,亞健康狀態是在“二分狀態”的基礎上,深入細化的一種上下游移的中間大狀態。其游移區間上涉健康低質狀態;下及疾病亞臨床狀態。

        前蘇聯學者N.Beckman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人體在健康(第一狀態)和疾病(第二狀態)之間,有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狀態,即“第三狀態”。也可稱為臨界狀態、灰色狀態、亞疾病狀態、亞臨床狀態、半健康狀態、次健康狀態、臨床前期、潛病期、誘病態、游移態或病前狀態、中間狀態等等。

        中國學者王育學首先使用了“亞健康(Sub-Health)”這一概念。

        1995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亞健康學術研討會”正式確定了“亞健康狀態”這一名稱。

        王育學[9]認為:亞健康狀態就是不健康但又沒有疾病的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狀態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是一種動態過程,又是一個獨立的階段。主要指人體開始有癥狀或體征,但還未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在多數情況下:健康、亞健康、疾病狀態是一個不間斷的連續過程,亞健康狀態居中,其上游部分與健康狀態重疊,其下游部分又與疾病相重疊,在重疊部分可能與健康或疾病狀態模糊而難以區分。

        亞健康狀態通常指機體雖無明顯的疾病診斷,卻有各種身體不適的主觀癥狀;包括自體生活能力降低;社會適應能力減退等。必須指出,這只是亞健康狀態中最主要的一大類。

        可以預言,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亞健康狀態的范圍將會逐步擴大。主要是向下游疾病方向;其次是向上游健康方向擴展。

        向上游健康狀態擴展的部分,不斷演化為健康低質狀態。其擴展程度體現了現代醫學診斷手段的超前性日益提高,許多疾患在萌芽之時就能檢查出來。

        向下游疾病狀態擴展的部分,不斷演化為疾病亞臨床狀態。現代醫學技術的病控性、矯正性和彌補治療性越來越強。殘病對人類的威脅和影響有所降低。

        健康、亞健康、疾病狀態是一個連續過程。亞健康狀態居中,臨床具體為一緩慢的伸縮過程;上下游移的動態過程。

        “疾病”和“健康”的定義有著明顯的時代性。從“不病疾病”二分狀態發展到現代的“健康亞健康疾病”三分狀態,狹義“疾病”的范圍縮小了;新“健康”的標準提高了;原先上、下相鄰的,現今被細化了的“健康低質狀態”及“疾病亞臨床狀態”共同組成“亞健康狀態”。

        基于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基于亞健康狀態的游移特性,亞健康狀態的內涵可表達為中間游移大狀態。其游移區間上涉健康低質狀態;下及疾病亞臨床狀態。因此,理論上有必要從上游界定健康狀態與健康低質狀態;從下游界定疾病亞臨床狀態與疾病狀態,進而完善亞健康狀態的中醫學定義。

        1.1辨析“疾病”而定義亞健康狀態

        日常生活中“病”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人們有時從“癥”論病;有時從“證”或“征”論病;中醫多數場合是“癥、證”合參論病。廣義疾病包括三類不同的概念。即:主觀性疾病、診斷性疾病和已病性疾病。

        習慣上,癥狀、體征和社會行為異常通稱為癥狀,即廣義的癥狀。故《醫學源流·脈癥于病相及論》曰:“癥者,病之發現也。”

        正是廣義的“癥”刻畫出了廣義疾病—三類疾病概念[10]。

        ①主觀性疾病,包括主觀自覺疾病和主觀他覺疾病。它強調憑主觀不適感而自定的疾病或因異常的行為表現而被主觀他定的疾病。

        ②診斷性疾病,醫者憑籍臨床診斷標準而認定的疾病。此標準既包括西醫診斷標準,又包括中醫診斷標準。

        ③診斷性疾病若能分析、解釋主觀性疾病,則綜合為已病性疾病。已病性疾病即為狹義疾病。狹義疾病—“已病”,是最規范的疾病描述。已病性疾病既能綜合且又能區別診斷性疾病和主觀性疾病。

        理解了三類“疾病”概念,那么亞健康是否為“疾病”的爭論就自然化解。王育學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就是不健康但又沒有疾病的狀態”,此“疾病”主要是指“狹義的已病性疾病”。而張全明,鄧麗絹、王洪蓓、和傅延齡等認為“亞健康也是疾病”,此“疾病”則或是單一“主觀性疾病”;或是單一“診斷性疾病”。因此“亞健康疾病”與“亞健康狀態就是不健康但又沒有疾病的狀態”的提法并行不悖,都能成立。

        現辨析疾病而定義亞健康狀態:

        ①有主觀性疾病但無診斷性疾病是屬亞健康。

        ②有診斷性疾病但無主觀性疾病是屬亞健康。這一方面是現代診斷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使許多疾患在發作之前就能診斷出來。如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隱匿性糖尿病等。另一方面是各人的耐受程度不同所造成。

        亞健康亦可稱亞健康疾病。如主觀性亞健康疾病和診斷性亞健康疾病。《醫學源流論·病同因別論》曰:“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病者,謂之因。”

        亞健康疾病,其概念又近似等同于古代“小疾”。在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疾”是指不易診察的小病;且為非急性發作的小病。

        中醫臨床既辨病又辨證。田德祿主編《中醫內科學》21世紀課程教材中40類疾病的診斷,都是主觀、廣泛地辨病;客觀、標準地辨證。從某種意義講,主觀性疾病和診斷性疾病的二一狀態才屬亞健康狀態。

        ③患有狹義性疾病或殘疾,但此疾病是可控制的;殘疾是可彌補的;人們的基本工作和基本生活得以維持,是屬亞健康狀態。

        現代醫學技術的病控性、矯正性和彌補性越來越強。殘病對人類的威脅和影響有所降低。中國選手王楠奪得北京奧運會乒乓球女單銀牌后,中央電視臺披露了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2005年,27歲的王楠患了甲狀腺癌。當時,王楠一邊接受治療,一邊還不耽誤備戰北京奧運會的訓練,這其中的艱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中國乒乓球女隊主帥施之皓說:“她走過了這三年多,很不容易,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幸運的是,王楠的甲狀腺癌在她參加北京奧運會比賽之前治愈了,王楠和醫學都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筆者亦為王楠慶幸;同時也思量:“一邊接受治療,一邊還不耽誤備戰北京奧運會的訓練。”此時的王楠是屬疾病狀態?還是亞健康狀態呢?此外,參加北京殘奧會的運動員們又該歸屬什么狀態?在不耽誤基本工作和影響基本生活的前題下,可控制的疾病和可矯正殘疾,統統應屬亞健康狀態。否則驅使疾病狀態的人登臺竟技也就太不人道了。

        ④持續三個月以上反復出現的亞健康疾病,即為亞健康狀態。包括主觀性亞健康狀態和診斷性亞健康狀態。人們一般都將亞健康與亞健康狀態等同看待。二者集合基本吻合,卻小有差別,就像點與線的關系一樣。

        劉保延[11]提出亞健康狀態的概念時附有一條時間限制:“持續三個月以上反復出現的不適狀態或適應能力顯著減退而無明確疾病診斷。”其義就是強調亞健康狀態的“持續性或反復性”。

        “疾病”一般是短期的即時狀態;也可能是長期的持續或反復的均時狀態。而“疾病狀態”則社會地強調長時期內的持續或反復的均時性。有時二者意義完全相同,當頻繁“反復”或延綿“持續”地發作,“疾病”點點成線,就等同于“疾病狀態”。[12]

        借助三類“疾病”概念能較通俗地界定已病狀態與亞健康狀態;人們不必囁囁嚅嚅把病人加上引號來表示亞健康了,徑改稱為亞健康疾病是何等直捷爽快。以“疾病”來界定的亞健康狀態又適用于臨床診斷,且臨床可操作性強。

        1.2辨析“健康”而定義亞健康狀態

        在不病疾病二分狀態中,“不病”代表著“健康”。而“亞健康”概念的提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健康與亞健康”的界定。

        人們稱謂的“疾病”有三類不同的概念。同理,“健康”亦有三種不同的概念,即主觀性健康、診斷性健康和未病性健康。診斷性健康若能應證并支持主觀性健康,此時未病性健康也就自然成立。《內經》中提出了三種未病態,其中就有“健康未病態”[13]。

        中醫理論認為健康人應是陰陽平秘協調的有機體。平人既是無病人;平人又是健康人;更是理想的標準的不病人或健康人。《素問·調經論》定義平人:“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脈有胃氣。“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脈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從容和緩,節律一致。

        心氣充,宗氣積于胸中。“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虛里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怠,動氣聚而不散,節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

        這些均可為診斷性健康標準。

        診斷性健康標準須充分兼容人類一切最新科技成果。

        中醫學常常將理想體質的標志融于健康的標志之中。健康的具體標志,包括生理和心理[14]兩個方面:

        生理健康的標志:形體壯實,眼睛有神,面色紅潤,呼吸微徐,聲音洪亮,須發潤澤,雙耳聰敏,牙齒緊固,腰腿靈便,二便正常,脈象緩勻。

        心理健康的標志:精神飽滿,情緒和調,性格隨和,記憶良好。

        這些均可為主觀性健康標準。

        主觀性健康概念的相對性極強,在不同的年齡段和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其標準波動性很大。因此周邊廣大的、相同年齡段的隨機人群為必不可少的參照系。

        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創立時在[15]中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在軀體、精神和社會交往上的完美狀態。”這個多維度的定義克服了以往健康概念的片面性,把精神納入健康的范疇,并強調健康與社會環境有關,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來維系。

        1975年,WHO強調,健康是個體在一定環境、遺傳條件下,能夠恰當表達自身行為功能的狀態。正式提出行為功能是健康的基礎。

        1978年,WHO在阿拉木圖宣言中制定了健康的10條標準,強調健康不僅是人的生理健康,而且必須包含該人在當時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環境都處在一個較完滿的狀態。

        1990年WHO又提出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四個方面的健康新標準,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范疇。即按照社會認可的道德行為準則約束、支配自己的言談舉止,不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個人需要。

        2000年,WHO增加了“生殖健康”內容,只有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個方面都具備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只有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個方面都具備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對WHO所定的健康標準,臨床但作參考便是,不必悉具。在如此嚴格的健康指標下,則天下無有健康人。WHO塑造了一個完美無缺的健康人,可用作理想健康狀態的標準。

        仿“辨析疾病而定義亞健康狀態”的原理,現辨析健康而定義亞健康狀態:

        ①有主觀性健康但無診斷性健康是屬亞健康。

        ②有診斷性健康但無主觀性健康是屬亞健康。

        ③診斷性健康若能映證主觀性健康,則綜合為未病性健康。未病性健康是最規范的健康描述。

        ④持續3個月以上反復出現的亞健康疾病,即屬亞健康狀態。同理,持續3個月以上的健康均時狀態,才屬健康狀態。發作性疾病的認定,如癲癇病發作其反復或持續時間還得另作討論。

        ⑤“健康”一般是長期的持續或反復的均時狀態;也可能是短期的即時狀態。而“健康狀態”則社會地強調長時期內的持續或反復的均時性。有時二者意義完全相同,當頻繁“反復”或延綿“持續”地發生,“健康”點點成線,就等同于“健康狀態”。

        嚴格地說,“疾病”與“疾病狀態”有所不同;“亞健康”與“亞健康狀態;”;“健康”與“健康狀態”也都有所不同。“健康狀態”并不排斥所有的“疾病”;可控的“疾病”必然歸屬亞健康狀態。王楠患有癌癥仍帶病堅持訓練。我們只能說①王楠患有疾病;②但此時的王楠不屬于疾病狀態而屬于亞健康狀態。因為有效的治療控制了疾病;因為王楠還能堅持訓練。簡而言之,持續或反復發作的疾病直接影響著人的“體質”;直接影響著人的“長期均時狀態”。所以疾病狀態的診斷和健康體診都須有一個“持續性或反復性的時態”標準。如某大學畢業生參加全國公務員招考,其成績優良,可在公務員體檢的前夜隅感小病—感冒了。好在該大學生一貫身體健康,公務員體檢各項指標也都合格,所以該大學生規范的體檢結果應是“健康狀態”而不應該是“健康”。

        人事部、衛生部2004年聯合的《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第六條“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已愈合,1年內無出血史,1年以上無癥狀者,合格。”第十條“甲狀腺機能亢進治愈后1年無癥狀和體征者,合格。”

        此標準強調的“合格”須持續1年以上的健康狀態。

        在新《標準》中,肝病的檢查指標得到區別對待,其規定為:急性肝炎恢復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持續正常半年以上者;慢性肝炎恢復后,ALT和AST持續正常2年以上者,均合格。甲狀腺腫是我國常見的疾病,但在以往,不少省份的公務員考試體檢標準將身患此病的人拒于門外。這種情況在新《標準》中得到改善:甲狀腺機能亢進治愈后1年無癥狀和體征者,合格。

        這些合格的“健康狀態”均社會地強調長時期內的持續或反復的均時性。

        2狀態醫學與體質學說的關系

        日常生活語言對“狀態”的表述很不規范。人們有時把“狀態”特指為“持續狀態”;有時又混同為“即時狀態”。而“狀態醫學”中的“狀態”,其一是強調“持續或反復的均時狀態”。有關健康體檢的“狀態”陳述更應是如此。因為處于健康狀態的人也可能感病;偉人也可能犯錯。亞健康與亞健康狀態的表述確實不同。二者應區別看待。

        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研究人類體質內涵、體質類型;并以此分析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的體質特征及演變趨向;從而指導預防和治療的學說。

        “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調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和穩定的固有特性。”[16]

        體質強調了人體有生以來,綜合、穩定的均時狀態。

        “形神俱備,乃為全體”(《類經·臟象類》)。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觀,人體的體質既包括“體”要素,又包括“用”要素。所以,體質是人類個體有生以來,質體和用體的綜合、平均狀態的全體。[17]

        中醫學常常將理想體質的標志融于健康的標志之中。健康的具體標志,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

        有關體質的分類,目前眾多學者較一致的看法是:除了健康體質之外,尚有病理體質。

        何裕民[18]認為:除正常體質外的不同體質類型,其實也即是種種不同的次健康類型的組合。體質的調整、優化,可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以保持或促進健康狀態。

        匡調元[19]將人類體質分為六大類:正常質、晦澀質、膩滯質、燥紅質、遲冷質、倦恍質,其中后五型均為病理性體質。

        王利敏等[20]旗幟鮮明地表白:病理性體質亦屬亞健康狀態,其根本原因在于亞健康狀態雖為無病,但其體內的病機已啟動,產生了陰陽偏盛偏衰,或氣血虧損,或氣血疲滯,或有病理性產物的積聚。

        病理體質其實就等同于亞健康狀態。

        王琦[21]經過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完善原有分類法的基礎上,結合臨床觀察以及古代和現代體質分類的有關認識,對原有7分法進行了增補,從而將中醫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9種基本類型。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22]對體質的解釋:“人體的健康水平和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不難理解,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則表述著三種不同的健康水平和適應能力。

        除正常體質、病理體質(亞健康體質)外,應該還有一種體質類型—疾病體質。這種體質類型王琦教授已提出過,原稱“特稟質”。“特稟質”基本對應著疾病體質。湖南“人魚寶寶”,一個只存活了38天的小生命,全球首例“美人魚”男嬰,世界上第三個“美人魚綜合癥”患者,就屬疾病體質。

        王琦[23]認為:“中醫體質類型是對個體在未病狀態下所表現的陰陽氣血津液偏頗狀態的描述”;“證與個體的體質特征、病邪性質、受邪輕重、病邪部位等因素密切相關,但起決定作用的是個體的體質特征。證常隨體質而轉移”。

        果如是說,“美人魚”男嬰體質類型還能辨別嗎?若說不能,“證常隨體質而轉移”其根基何在?若說能,也只能特殊問題特殊對待而特定為“特稟質”。足見“中醫體質類型是對個體在未病狀態下所表現的陰陽氣血津液偏頗狀態的描述,”也有例外。特別于健康體質和病理體質(亞健康體質)的“特稟質”,若非特指“疾病體質”,能有其它乎?王琦[24]對“特稟質”的定義是:“表現為一種特異性體質,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遺傳因素造成的一種體質缺陷,包括先天性、遺傳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遺傳性疾病,過敏反應,原發性免疫缺陷等。”

        所以,“體質是人類個體有生以來,質體和用體的綜合、平均狀態的全體”。

        “體質”定義如此一作調整,羞答答的“特稟質”便可堂而皇之以“疾病體質”自居。“美人魚”男嬰肯定屬特稟質;但為何不直說是疾病體質呢?據報道,“美人魚”男嬰在他38天的生命中,歷經了兩次手術;身上插滿各種管子;進行著漫無止境的治療與搶救;靠現代化儀器維持著生命。“美人魚”重病男嬰決不屬病理體質。因為,“病理性體質亦屬亞健康狀態”。所以“特稟質”必須另立門戶直呼“疾病體質”。

        體質類型有許多,但主要有三大類:健康體質、病理體質(亞健康體質)和疾病體質。嚴重殘病,長年難控或功能無法彌補者,均屬疾病體質。

        健康體質的人也會患病。患病者不一定都屬疾病狀態;病理體質和疾病體質的人幾乎不可能有健康狀態。除非體質轉變,體質是可改變的。

        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直接影響著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的演變;也直接影響著人的體質—直接影響著人的“長期均時狀態”。人們研究的健康、亞健康和疾病狀態的“狀態醫學”,特指長期的線型均時狀態。從這種意義講,“狀態醫學”就等同于體質醫學;病理體質亦可稱亞健康狀態。

        有必要設定健康、亞健康和疾病為短期的點型即時狀態;而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還包括體質均為長期的線型均時狀態。

        3亞健康狀態與未病學的關系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內經》在醫學防治方面的一個重要命題。“治未病”學術思想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發、治其未傳、瘥后防復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內經》所謂未病“有三層含義:一是“病未生者”,即健康沒有病變,此時應注重預防。二是“病未成者”,即自覺不適,但還沒有形成診斷性的癥狀。三是“病未發”,即查有病變,因未發作而不自知覺。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很顯然我們的祖先已深刻認識到“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亦云:“古人善為攻者,上醫醫未理之病,中醫攻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圣人預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見其安不忘危也。

        《靈樞·玉版》:“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病未成者”可能已有明顯不適,但還沒有形成明顯的診斷性癥狀。此屬亞健康或亞健康狀態。

        《素問·刺熱》:“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說“未發”,亦屬亞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實際已有明顯的診斷性癥狀,只是尚未發作、自我感受不明顯而已。

        龔婕寧、宋為民[25]評價:“《內經》中提出了三種未病態,即健康未病態、潛病未病態、前病未病態,并有相應的治療大法,雖然尚較粗略和籠統,但基本概括了未病的種類和主要內容。

        張仲景在《內經》基礎上發展了“治未病”的理論和實踐。其主要貢獻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既病防變;二是瘥后防復。

        根據五行相傳的規律,臟腑在生理上彼此相互聯系,相互為用,其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傳變,所謂“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變,則各傳其所勝”,“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陰陽毒要在疫毒未盛時及早救治,阻斷病勢的發展。熱結腑實證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防止變證的發生。“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

        太陽證“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既病防變,此處的“病”是復數概念,如傷寒的合病和并病。《內經》中提出了三種未病態即健康未病態、潛病未病態、前病未病態,此中的“病”是單數概念。

        “傷寒差以后,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傷寒或中風的病人,在大病初愈,正氣還沒完全恢復時。正宜將息調理,瘥后防復。

        宋為民[26]認為中醫學由三大板塊組成一是臨床醫學;二是養生保健,三是“治未病”。并指出目前“未病學”的任務就是要促進亞健康狀態向健康態轉化。

        龔婕寧、宋為民[27]認為:“目前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基本上可包括潛病未病態和前病未病態在內,其中又以前病未病態為主。也就是說,機體因各種原因出現潛在的病理變化及輕微的臨床癥狀,但尚無明顯的“患病”依據時,皆可稱為亞健康,這是未病范疇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中醫未病學的范疇包容了亞健康的內容;未病學的重點就是亞健康狀態。“治未病”學術內容有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發、治其未傳、瘥后防復等五個方面。其中治其未成、治其未發、瘥后防復等三方面必然歸屬于亞健康或亞健康狀態。

        未病學說與亞健康學說的不同,主要有:

        ①未病學的根基是傳統的‘不病疾病”二分狀態醫學;而亞健康學說則基于現代的“健康亞健康疾病”三分狀態醫學。

        ②傳變未病態則無相應的“亞健康”表述。

        中國傳統醫學歷史悠久,淵遠流長。要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對亞健康狀態實施有效干預。

        4亞健康狀態的分類

        亞健康狀態又可稱為第三狀態、臨界狀態、灰色狀態、亞疾病狀態、亞臨床狀態、半健康狀態、次健康狀態、臨床前期、潛病期、誘病態、游移態或病前狀態等等。王育學在20世紀90年代就建立“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模型并進行理論探討。

        4.1亞健康狀態的動態分類

        為形象揭示三者之間動態轉化和相互重疊的過程,“灰色狀態”、“欲病狀態”、“綠色狀態”和“瘥后狀態”四個名稱有必要啟用。

        主觀性亞健康狀態(SubjectiveSubhealthStatus),簡約為S。

        診斷性亞健康狀態(DiagnosticSubhealthStatus),簡約為D。

        健康狀態(Healthstatus),簡約為Hs。

        亞健康狀態(Subhealthstatus),簡約為Ss。

        疾病狀態(Morbidstate),簡約為Ms。

        “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理解為“灰色狀態”,讀作“HsSs”。

        “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理解為“綠色狀態”,讀作“HsSh”。

        “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理解為“欲病狀態”,讀作“SsMs”。

        “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理解為“瘥后狀態”,讀作“SsMs”。

        如:S;HsSs表示主觀性亞健康灰色狀態。

        如:D;SsMs表示診斷性亞健康瘥后狀態。

        這更能突出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游移狀態;動態地表達亞健康狀態的轉歸。

        4.2亞健康狀態的綜合分類

        ①生命生理亞健康狀態

        如軀體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非常態的體力疲勞、虛弱、周身不適等;病理體質,包括先天性或遺傳性亞健康狀態,后天營養性亞健康狀態。日常生活能力減低,需要醫療幫助。

        ②生殖生理亞健康狀態

        如相對的異常、不應時的生育功能下降等。

        ③心身亞健康狀態

        主要表現為非常態的腦力疲勞和睡眠不佳;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益下降。情緒波動;行為草率;過度關注自我。病理性格亞健康,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有著明顯的損人害己的認知偏差。

        ④環境適應性亞健康狀態

        如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狀態。突出表現為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角色錯位和不適應是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狀態的集中表現。自然環境適應性亞健康。如地方病前、潛態;水土不服;時差不適等。內環境適應性亞健康狀態,如發育期、更年期和老年期亞健康狀態。

        ⑤交互型亞健康狀態

        生命生理因素、生殖生理因素、心身因素和環境適應性因素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亞健康狀態。

        4.3主觀性亞健康狀態的分類

        何裕民[28]將人群體質分型為:失調質、協調質、緊張質、虛弱質。其中失調質又分為郁滯質和內熱質,虛弱質又分為氣虛質、陽虛質、精虧質、津虧質,且郁滯質又有肝郁質、痰濕質及瘀阻質之分,氣虛質也有肺氣虛、脾氣虛及心氣血虛之分。并對亞健康狀態做出模糊聚類分析,亞健康群體主要屬于中醫所說的郁證、痰濕和虛證三大類。

        根據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在軀體、精神和社會交往上的完美狀態。”陳復平、李強等[29]強調,“其實世界衛生組織對亞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確不過的定義了,那就是除了健康與疾病之外,還有一種狀態就是虛弱現象,這種虛弱現象就是亞健康,亞健康的本質就是虛弱現象。這是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確定下來的概念。”要知現象就現象;本質就是本質,二者不可混淆。人們常說,透過現象看本質嘛!如果現象等同于本質,亞健康的命題那就太膚淺了。王育學[30]則謹慎地表明:“我們說這種虛弱表現就是亞健康的主要內容之一,應該是順理成章的。虛弱與中醫所講的虛證在大的概念上有驚人的相似,虛證比虛弱的涵蓋面還要廣,而且自成體系。”

        誠然這種虛弱現象就是亞健康的主要內容之一,但虛弱現象的本質是什么?“我們說這種虛弱表現就是亞健康的主要內容之一”,那么亞健康的主要內容之

        二、之三又是什么?王育學似乎意猶未盡。

        筆者基本贊同陳復平、李強的觀點,建議稍作修改:“世界衛生組織對亞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確不過的定義了,那就是除了健康與疾病之外,還有一種狀態就是虛弱,亞健康的本質就是虛弱。這是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確定下來的概念。”

        亞健康狀態之虛弱,有虛證虛弱、實證虛弱和虛實兼雜證虛弱。虛證有虛象;實證亦有虛象,如“大實亦有羸狀”。虛實兼雜證自然也有虛弱。“小疾”之虛弱,其虛證未必太虛;實證未必太實;是小虛小實兼雜的狀態。

        虛證有陰虛、陽虛、氣虛和血虛等。虛證宜補,主觀性亞健康狀態之虛重在調補脾胃。因為①“小疾”之虛,其虛未必太虛。②彌散性狀態之虛,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未必太分明。③土藏萬物,兼容四行。脾胃為后天之本,故脾胃者,五臟之宗也。

        亞健康的本質就是虛弱。主觀性亞健康狀態主要歸屬郁證、痰濕和虛證三大類。三大證型的劃分,特別實用于主觀性亞健康狀態。臨床研究表明[31],在調補脾胃前題下的理郁、消導、開胃,為主觀性亞健康狀態治療大法;療效良好。

        主觀性亞健康之痰濕常兼夾氣滯、血瘀,食積、水停。臨床宜標本兼顧,健脾、行氣、化濕、消積;痰、瘀并治。其實津血同源;痰飲同類也。當氣、血、痰、濕、食等膠著壅結則積滯痞塊是以成。“小疾”之痰濕,未必就形成了積滯痞塊。但臨床須充分認識其發展的嚴重性,嚴加防治。因為“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等,其產生大都經歷了緩慢漸進的‘亞健康’過程[32]。”且五臟之疾患俱能生痰濕,然無不由乎脾胃[33]。治痰濕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郁證的發生,是由于情志所傷,肝氣郁結,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臟受累以及氣血失調而成。”[34]丹溪立越鞠丸總治六郁,開郁利氣為主。謂氣郁則濕郁,濕郁則熱郁,熱郁則痰郁,痰郁則血郁,血郁則食郁,皆相因為病也。然主觀性亞健康狀態之郁證多屬正氣虛弱,六郁錯雜的模糊之候。臨床當識治肝理脾之要妙也。

        夫治肝郁者,首調脾胃。張錫純云:“《內經》謂:‘厥陰不治,求之陽明。’《金匱》謂:‘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此誠為治肝者之不二法門也。惜自漢、唐來,還未有發明其理者。獨至黃坤載,深明其理謂:‘肝氣宜升,膽火宜降。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下行,則膽火不降。’旨哉此言,誠窺《內經》、《金匱》之精奧矣。由斯觀之,欲治肝者,原當升脾降胃,培養中宮,俾中宮氣化敦厚,以聽肝木之自理,即有時少用理肝之藥,亦不過為調理脾胃劑中輔佐之品。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屬土,其氣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諸臟腑。所以脾氣上行則肝氣上升,胃氣下行則膽火自隨之下降也。又《內經》論厥陰治法,有‘調其中氣,使之和平’之語。所謂調其中氣者,即升脾胃之謂也。所謂使之和平者,即升脾胃而肝氣自和平也[35]。”

        第7篇:亞健康的表現范文

        關鍵詞 保健推拿 生活質量 亞健康

        中圖分類號:GR24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促使人們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壓力的不斷增加,導致機體長期處于緊張、競爭等疲勞狀態。加上營養不均衡,缺乏運動,以及其它各種因素引起的心理不平衡,促成亞健康人數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如今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亞健康也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療法,保健推拿是從衛生保健學的角度去研究對不同的工作人群所帶來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體對體育運動所表現出的作用,以此來尋找出最適合個體生理條件的體育運動形式,以保證人體的健康,促進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推拿保健具有經濟簡便,平穩可靠,易學易用,無任何副作用的優點。且它不需要其他復雜的醫療器械,也不受時間、地點、氣候條件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實行;從而證明了按摩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養生健身措施。對正常人來說,能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對大部分病人來說,既可使局部癥狀消退,又可加速恢復患部的功能,從而避免人們害怕打針吃藥的心理作用。

        1 保健推拿的發展歷史及作用

        1.1 發展歷史

        以后,在黨的中醫政策關懷下,推拿迅速發展起來。1956年推拿專業正式列入國家教育體系,在上海開設了推拿培訓班,成立推拿專科門診部,建立推拿專科學校,并邀請全國著名推拿專家任教,開始了有計劃的正規教育。

        推拿學校著重開展了對推拿歷史和文獻資料的發掘、整理與研究,做了大量的繼承和發揚工作;對推拿的作用和治療原理進行了理論探討工作;對推拿手法明確提出了必須具備的技術要求,即: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深透。

        1.2 作用

        各種按摩手法均是通過其手法的不斷變化刺激人體外部器官,通過穴位、經絡或神經系統的傳導,直接或間接地刺激肌肉、骨骼、關節、韌帶、神經、血管,產生局部或全身性的反應,這種變化使人體內部的各種生理機能逐漸趨于正常,增加人體抵抗力,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增強健康的目的。

        (1)按摩對循環系統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肌供氧,加強心臟功能的作用。(2)按摩對呼吸系統的作用一通過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影響肺的功能。增加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同時使呼吸肌發達,增加肺活量,使肺保持良好狀態。(3)按摩對消化系統的刺激,使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力增加,從而加速胃腸蠕動;同時使支配內臟器官的神經興奮,促進胃腸消化液的分泌。(4)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使白細胞的數量增加,并能增強白細胞的噬菌能力。

        2 保健推拿的發展現狀

        百廢俱興,全國高等院校體育專業都開設了運動醫學課程,并由體育院校編寫了“運動醫學”教材。80年代初,教育部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進行全面修訂。如今我校的保健專業的開設。從2005年至今也有了百來人從事了這個專業,而且從免費為師生開放后逐漸使這個專業在我校名聲大振。從各師生的反饋中可以知道人們對這個專業也有了很深的認識。特別是從老師身上更能體現出來。教師工作本身就很辛苦,下班后都很少有精力去做運動,保健推拿能使人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理筋整復、滑利關節、調整臟腑功能、增強抗病能力。保健推拿就可以很好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重視我國這一傳統療法,很多國家都來我國進行學習和交流。這樣既可以加強國際間的聯系,也可以為保健推拿加大了宣傳力度。

        3 亞健康的定義

        21世紀科技高速發展和“亞健康”這個名詞的出現,大大地提高了保健推拿的熱門度。 亞健康是人的身心情感等方面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低質量狀態,又稱第三狀態、灰色狀態。

        治療亞健康狀態,是防止疾病發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治療亞健康的方法和手段多種多樣,而保健推拿能調節人的情緒,消除疲勞,協調陰陽和調整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亞健康的目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是一種經濟實惠的治療手段,深得人們的喜愛。

        4 亞健康的主要表現癥狀

        專家表示亞健康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他們的表現比較錯綜,其大體有以軀體癥狀為主的軀體亞健康狀態、以心理癥狀為主的心理亞健康狀態、以人際交往中的不良癥狀為主的人際交往健康狀態、慢性疲勞綜合征及過勞死五種。亞健康現在還沒有明確的醫學指標來診斷,往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通常來說,如果你身體沒有什么顯然的病癥,但又長時間處于以下的一種或幾種狀態中,注意亞健康已向你發出警報了:失眠、乏力、無食欲、易疲勞、心悸,反抗力差、易激怒、經常性感冒或口腔潰瘍、便秘等等。處在高度緊張工作、學習狀態的人應當非常注意這些癥狀。亞健康的癥狀多種多樣,而且又不固定,它是人們身體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過渡階段,在身體上、心理上沒有明顯的疾病表現,但主觀上又有許多不適的癥狀及心理體驗。如果我們能正視亞健康,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努力擺脫亞健康,就能夠活到自然壽命。

        5 改善亞健康狀態的保健推拿法

        第8篇:亞健康的表現范文

        【關鍵詞】 社區;老年人;亞健康;證候

        亞健康理論是國際醫學界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的醫學新思維所謂亞健康(subhealth)狀態,多指無臨床癥狀和體征,或者有病癥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處于一種機體結構退化和生理功能減退的低質與心理失衡狀態本研究對某市216名社區老年人群人群進行亞健康狀態測定,旨在了解某市居民亞健康現況及特點,為某市居民亞健康狀態采取相應的預防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根據某市地區分布特點及社區規模,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從該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屬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人群隨機抽取3個點,對2010年5月~2011年10月選擇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加65歲老年人口免費體檢的老年人群中體檢、各項檢查正常,無器質性病變的200例老年人作為與研究對象,

        1.2 調查方法 設計調查表,據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的新概念和相關文獻報道的亞健康表現,結合地區的生活和環境等各方面的特點,設計出亞健康狀況調查表,在初步篩檢出來的亞健康人群的基礎上,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2006年12月10日的《亞健康中醫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進行辨證分型。

        1.3 數據分析 所有問卷經核對后采用Epidata3.0進行雙錄入,并控制邏輯錯誤;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2 結果及分析

        2.1 一般情況 216人中,符合亞健康診斷標準的,共計167人,占77.3%,其中亞健康狀態人群在年齡段的分布方面以65~68歲年齡段的人群為主,共計65人,占38.9%;中專以下占24人,占14.4%,提示學歷越低,老年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率越高,提示受教育因素是亞健康失眠狀態的一個危險因素。

        職業分布來說,亞健康老年人群中以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機關人群退休人員為主,以商業服務業人員的發生率最低,提示腦力勞動為主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現亞健康失眠狀態。應激事件:與亞健康失眠狀態相關的應激事件以勞累過度、人際關系不協調、情感問題、個人患病或受傷、無特殊事件與健康人群有顯著性差異(P

        2.2 老年人群亞健康狀態的成因分析 老年人群產生亞健康狀態的原因很多,亞健康狀態的產生同時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所調研的人群中,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亦逐漸增高,這可能是由于隨著身體的老年化,機體各器官機能都逐漸出現衰退的原因,由此機體不可避免地要從健康狀態逐漸向疾病狀態過渡,因此亞健康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亦逐漸增高也是必然的。同時看到65~68歲年齡段的人群多發亞健康,是因為剛退休的老年人在應激能力、心理承受力等方面都會有所降低,極易產生心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焦慮、抑郁等癥狀,主要表現為心情煩躁、失落與無望記憶力減退、頭暈、心悸以及身體有明顯的衰竭感等,這與心理、社會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其不甘落伍與抱憾的失衡心態使得他們不能很好適應生活上的變化,破壞了人體的內環境穩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內分泌功能紊亂、中樞神經功能失調,從而使心身功能出現障礙。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亞健康狀態者出現的軀體癥狀排列前十位的依次為:疲乏、身體疼痛、頭昏沉、疲乏在休息后能緩解、記憶力下降、眼干、眼酸脹、咽干、腿沉、自汗。亞健康狀態者在情志異常方面表現為空虛感、消極感、情緒低落、易怒、感覺不幸、震顫或冷熱、過度關注自我。

        2.3 中醫證候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亞健康人群的中醫證候以虛證為主,其次為虛實夾雜證,而實證最少。虛證中,又以陰虛證、氣虛證為主,從臟腑辨證角度看,亞健康人群中屬于肝臟證候者最多,老年人容易產生心情壓抑、精神空虛、情緒低落消極、焦慮易怒等不良情緒。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刺激導致肝失疏泄,陰血暗耗;又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腎氣逐漸虧虛;飲食不節,脾胃功能逐漸減退;五志過激,七情擾動,引起心動而神馳,最終導致臟腑虛損或氣血逆亂,出現亞健康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9篇:亞健康的表現范文

        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中間階段的一種狀態,它既可以因為處理得當而恢復到健康狀態,也可因處置不當而發展成為各種疾病。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競爭壓力的增大,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日益增多。

        《素問?調經論》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就亞健康的病因病機和臨床癥狀來看,應以“生于陰者”為主,表現出以人體氣血不足、臟腑功能低下為主的一系列癥候群,與中醫學“郁證”與“虛勞”的范疇基本上相一致[1]。因此,改善機體低下的功能狀態可以有效地防治亞健康。

        1  振奮陽氣能有效地防治亞健康

        1.1  陽氣是推動和調控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明確指出陽氣對于人體生命的重要作用。陽氣具有興奮、升發、溫煦、防御的作用,陽氣受阻或陽氣虛弱就會出現一系列以臟腑生理活動減弱、失調為主的癥候群,如精神困倦、體力不支、肌肉酸痛、頭昏、頭脹、失眠、思想難集中、健忘、食欲不振、性功能減退等,這也是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常常表現出的臨床癥狀。因此,振奮陽氣是針對亞健康狀態病因病機的治療方法。

        1.2  振奮陽氣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陽氣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陽氣的盛衰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人體的陽氣旺盛,五臟和順,就能有效地抵抗外邪,這是“陽因而上,衛外者也”(《素問?生氣通天論》)的緣故。若陽氣固護功能減退,機體的正氣不足,邪氣即可乘虛而入,這也是產生亞健康狀態的內在原因之一。因此,振奮陽氣是“上工治未病”思想的具體體現。“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通過振奮陽氣來鞏固機體的正氣,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就能防微杜漸,預防亞健康的產生和促使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的轉化。

        1.3  振奮陽氣能有效地改善亞健康患者的抑郁狀態

        亞健康狀態和抑郁癥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曾有學者對1980-2001年4月發表在medline中的相關文章作meta分析后表明,抑郁在亞健康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2]。振奮陽氣可以有效地改善亞健康患者的抑郁狀態,“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素問?生氣通天論》)。王冰也提出:“陽氣者,內化精微,養于神氣。”故陽氣充足,則精神慧爽。因此,通過振奮陽氣可有效地改善亞健康患者的精神狀態,促使亞健康的良性轉歸。

        2  臨床應用

           

        針對亞健康狀態功能低下的病機,針灸可以充分發揮其振奮陽氣的作用,達到“陰平陽秘”的效果。穴位選取以頭、背部和肝、脾經的腧穴為主。頭為諸陽之會,頭部穴有很強的補益陽氣的作用;背部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也有很好的振奮陽氣的作用。如百會善升提陽氣,承光、通天能通陽;大椎、至陽、腰陽關、命門等穴具有宣達陽氣、助陽祛寒之功效;大多數背俞穴也具有很好的強壯陽氣、增強機體免疫力和保健強身作用。

        從五臟功能來分析,亞健康與肝、脾功能的關系較大。肝氣主升,肝氣不調達時多抑郁不歡;肝藏血,為罷極之本,故肝受損時常易出現疲乏、精神萎靡的證候。脾為后天之本,有司中氣的作用,脾性升,主四肢,當脾的功能出現異常時,可出現諸如倦怠無力、懶言、眩暈、四肢困乏無力、食欲不振等證候。故臨床上常通過振奮肝和脾的功能來改善亞健康狀態,如取太沖、行間、肝俞、脾俞、足三里等。

           

        操作上應重視灸法。灸法有溫中散寒、行氣活血的作用,具有很好的振奮陽氣、強身保健的功能,能有效地預防疾病。著名醫家竇材十分推崇灸法的應用,認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主張“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王執中《針灸資生經?虛損》篇也提到“氣海者,元氣之海也……宜頻灸此穴,以壯元陽。”可見,艾灸對振奮陽氣、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很好的作用。現代實驗研究也表明,艾灸可提高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促進機體的防御抗病能力[3]。因此,用灸法來振奮機體的陽氣不失為改善亞健康狀態的有效方法之一。

        3  結語

        亞健康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用中醫手段干預亞健康狀態,有助于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還可以有效地降低醫療費用。當然,在亞健康的調控過程中,干預措施的應用是一方面,合理的養生保健方法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合理的生活方式、恬淡的精神狀態、平衡的膳食結構和適度的體育鍛煉等,都是中醫調控亞健康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孔曉明.略述中醫調控亞健康方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

        11(6):462-463.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看免费 | 午夜福利网站你懂得 | 亚洲伦理AⅤ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h视频网站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 熟女丰满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3D卡通动漫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