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

        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

        第1篇: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多感官 教學 課例 設計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5-0098-02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可刺激其大腦皮層并增強突觸間的聯系,從而加強理解和記憶。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起點是感官對該事物的知覺,而人類對一個事物的感知,只有通過多種感官的反映才能產生關于該事物的全面認識。

        一、課例主題

        本課例以“多感官參與教學”為主題。多感官參與下的教學就是給學生創設“動眼、動耳、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調動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動覺及觸覺等通道獲取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感知事物,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的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不僅通過多重刺激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習效果,還能滿足不同類型學習者(如視覺、聽覺、動覺、觸覺學習者)的學習需要。

        二、課例背景

        高中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模塊,課題為“免疫對人體穩態的維持”,筆者嘗試采用多感官參與下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受到良好效果。該課例在全國生物課改經驗交流會上展示后給與會專家和教師留下了深刻印象,會后很多教師紛紛前來祝賀、交流感受或索要課件。

        三、設計與分析

        (一)新課導入,視聽刺激

        課前2分鐘播放防治艾滋病宣傳歌曲《飄動的紅絲帶》,并配防治艾滋病宣傳的背景畫面。

        【分析】通過播放動聽的音樂,展示生動的圖片來刺激學生的視聽通道,引發注意。

        (二)新知學習,多感配合

        1.免疫系統的組成

        【看一看,比一比】投影免疫系統組成示意圖,挑選兩張學生預習時所畫免疫系統概念圖對比。概括免疫系統的組成如下圖所示。

        【分析】教師將免疫系統組成示意圖和學生預習所畫概念圖呈現給學生,意在啟動學生視覺通道,加強直觀感受,增強了學生興趣。

        2.淋巴細胞的起源、分化和功能

        初始設計:

        【想一想,議一議】提供下列問題情境,供學生討論交流。

        用大劑量X射線照射去掉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特異性免疫功能。

        (1)此時如果輸給小鼠來自胸腺的淋巴細胞,特異性免疫功能雖得到恢復,但仍與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產生抗體。為什么?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因為大劑量X射線損壞了B淋巴細胞,而來自胸腺的T細胞不能產生抗體。

        (2)如果在X射線照射后不輸給小鼠來自胸腺的淋巴細胞,而輸給來自骨髓的淋巴細胞,去胸腺小鼠的細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復,但產生抗體的功能卻得到一定恢復。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胸腺的淋巴細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細胞在免疫中起不同的作用,胸腺的T淋巴細胞參與細胞免疫。

        (3)欲使大劑量X射線照射過的去掉胸腺小鼠恢復全部免疫功能,接下來應如何實驗?

        學生根據上述兩步實驗,容易得到答案:同時給該小鼠輸入來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細胞,小鼠就可恢復全部免疫功能。

        【優點分析】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功能是學生易混淆的知識點,通過設計問題情境供學生討論分析,意在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在理清其功能的同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缺少對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功能的比較和對這一系列問題的總結歸納,學生印象不深。

        改進設計:在學生上述問題的討論交流后,再通過下表來總結歸納。

        【改進分析】圖表可以給學生更形象、直觀的刺激,通過圖表對比,學生對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功能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

        3.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初始設計:

        【讀一讀,看一看,聽一聽】學生先閱讀教材中關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的文字說明,再觀看“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三維動畫視頻,邊看邊聽教師的講解。學生不理解,教師又重復講解一遍。

        【效果分析】由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是本節課的難點內容,教師往往采用讓學生先閱讀再反復講解的方式以期突破難點,但效果并不理想,學生依舊似懂非懂。原因在于學生雖在教師指導下閱讀、聽講,參與的感官以視覺、聽覺為主,而動觸覺參與少,且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未得到發揮。

        改進設計1:

        【讀一讀,看一看,說一說】學生先閱讀教材中關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的文字說明,再觀看“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三維動畫視頻,接著由學生對著視頻組織語言描述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

        【效果分析】雖然給學生提供了動口機會,但由于學生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非常陌生,又是第一次接觸“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三維動畫,根本看不懂視頻呈現的過程,所以學生講得“牛頭不對馬嘴”,笑話百出。盡管課堂氣氛活躍了,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改進設計2:

        【讀一讀,看一看,議一議,問一問,說一說】學生先閱讀教材再觀看動畫視頻(循環放映),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對照視頻所展現的過程嘗試創新性配音,要求不發生科學性錯誤,有疑問可隨時向老師提問,最后各組推選“最佳人選”到全班交流。

        【配音片段】

        第2篇: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

        醫學免疫學處于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快,其內涵豐富,但理論性強、內容抽象、不易理解和記憶。醫學免疫學的基本理論整體性非常強,各章節之間聯系密切,所以,在講授每一章內容時,都會涉及到其他章節的知識點。例如:在講授第一章“抗原”時,必然會涉及到抗體、MHC、免疫細胞等后面章節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對于初學者來講都是陌生的,往往難以接受。此外,醫學免疫學向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水平發展迅速,如:新的細胞亞群的分類、細胞表面的分子標志物以及不同亞類細胞的功能、T細胞、B細胞活化時所涉及到信號轉導通路等,這些都加大了理解和學習的難度。

        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課程較多,而專科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所以各門課程的學時有限,且安排相對集中,在學習完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這兩門專業基礎課之后,就直接進入醫學免疫學的學習。由于醫學基礎知識了解較少,更重要的是對人體的認識仍處于大體和細胞水平,對分子水平的知識了解更少,大大增加了學習的難度。

        總之,在醫學免疫學的教學上,所面臨的理解難度大和學生基礎差、授課內容多和課時緊張等多方面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如何使學生輕松地掌握醫學免疫學知識是值得不斷探索的課題。

        1上好第一堂課——緒論

        對于很多課程的第一堂課,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將學科各發展階段的主要事件、成就羅列出來,平鋪直敘,泛泛而談,久而久之導致大多數學生誤認為緒論無實質內容,無關緊要。但是,根據醫學免疫學的學科特點,我們認為,與后續章節相比,緒論一章的意義更為重要:首先它是對醫學生新學一門課程的思想總動員,更重要的是它在課程結構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在第一節課的講述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增強課程的魅力顯然十分重要。

        通過深入的教學研討,我們對“緒論”的講授進行了改進。首先,重點、清晰地闡明三個基本問題,即:醫學免疫學是一門什么樣的課程,醫學生為什么要學習它,以及如何學習醫學免疫學?在講述過程中,我們以古老的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現今的各種疫苗接種、以及20世紀末的艾滋病(AIDS)和2003年觸目驚心的非典流行為例,讓同學們充分感受到醫學免疫學知識的實用性、認識到學好醫學免疫學的重要性和意義,激發學生跟隨老師去探索奧妙無窮的醫學免疫學世界的濃厚興趣,為今后的理論課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由于醫學免疫學系統性非常強、各個章節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所以,我們通過第一堂課的講授還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使學生了解抗原刺激機體后,免疫系統被逐級活化,將抗原破壞清除的大致過程,即整個醫學免疫學的知識框架;同時留下無數個“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在逐步展開的后續章節中有針對性地學習。

        2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

        2.1運用啟發式教學

        醫學免疫學內容抽象難懂,照本宣科往往索然無味、效果欠佳,而傳統的以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主體、學生作為接受知識的客體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現代教學需要、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開拓創新,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我們在醫學免疫學教學過程中強調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1.1運用形象貼切的比喻形象貼切的比喻則可以幫助

        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2]。如在教學中,我們把免疫系統比喻成軍隊,把細菌、病毒比喻成入侵的敵人,免疫細胞比喻成戰士,這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理解。再例如,在講解免疫三大功能這個重點內容時,同樣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免疫系統的第一大功能是免疫防御,它的任務是阻止外來微生物侵入機體,這一任務類似于國家軍隊保衛祖國,防止外國入侵;第二大功能是免疫穩定,它的任務是清除體內變性、損傷和衰老的細胞,此功能相當于清潔工;第三大功能是免疫監視,它的任務是識別清除體內突變的細胞,此功能就像公安局負責偵破各種刑事犯罪分子。通過這種生動的比喻來進行簡單的講解,往往比長篇累牘的闡釋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記憶。

        2.1.2適當聯系臨床內容醫學免疫學是一門基礎與臨床

        的橋梁學科,它與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密切相關。通過聯系一些常見的疾病類型,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也可以變得生動有趣,有助于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充分調動學員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如講到T細胞活化需要雙信號,而腫瘤細胞不表達或表達極低密度的共刺激分子,這樣不能有效地激發機體的T細胞免疫應答。如果將B7等共刺激分子基因轉染如腫瘤細胞,即可增強腫瘤細胞免疫原性,有效地激發機體的T細胞免疫應答。在臨床實踐中,應用此類基因修飾疫苗,對清除微小轉移瘤,預防腫瘤復發有較好的療效。將理論知識臨床現象結合,有助于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將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幫助對醫學免疫學理論作深刻理解。

        2.2突出重點和難點,減少各學科之間的重復內容

        由于醫學免疫學的內容紛繁復雜而理論教學課時有限。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我們進行了相應的教學設計,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的取舍。在保持學科理論完整性的前提下精簡講授內容,突出重點和難點及最新進展,對于其他課程講過的內容,可以一略而過。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在有限的學時內,使理論課授課內容涵蓋了免疫系統的組成、免疫生理功能等教學大綱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

        2.3強化創新意識

        教師的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開拓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全面分析問題,在分析問題時還要嘗試著提出一些新的見解或方法來解決問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適當介紹醫學免疫學及相關知識的新進展,有意識地鼓勵、啟發學生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利于打開學生思路,激發學生對醫學免疫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3]。如在講授單克隆抗體制備原理時,讓學生思考如何制備艾滋病的檢測試劑盒,由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4采用賞識教育方法

        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對每一位學生都充滿信心,滿腔熱情地對待他們,他們每前進一步,要及時真誠地表揚他們,充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目的,以及所要達到的目標,并以此作為推動學習的動力,從而積極有效地進行學習。

        3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3.1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

        作為一種新近發展起來的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教學日益受到國內教育界的重視,成為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多媒體我們擺脫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的傳統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把許多復雜的理論生動、直觀地表現出來,把抽象的過程簡單化。這樣,不但能夠擴充課堂知識信息量,節約教學時間,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醫學免疫學教學課時緊,教學難度大,理論性較強,多媒體技術在知識的系統性掌握和融會貫通方面,能達到其它任何講解方式所不能達到的特殊教學效果[4]。因此,在教學中使用制備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首先在美感上征服學生,使枯燥的知識變得形象化,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Flas也常常被引入教學中,例如:在講授補體部分內容時,采用動畫形式演示補體激活的級聯過程,便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補體知識。雖然多媒體教學手段對醫學免疫學的教學實踐幫助很多,但也不能過分地依賴多媒體,傳統的黑板在教學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視。由于多媒體教學速度很快,學生很容易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速度,不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因此結合板書,將本課的重點隨著課程的講解一步一步寫到黑板上,讓學生一目了然,對所講的內容起到—個提綱挈領的作用。

        3.2做好歸納總結

        在每堂課結束之前,就所學內容給學生進行言簡意賅的歸納總結,可以使學生明確重點,加深印象,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啟發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總結。例如,多種免疫分子(如補體、TNF、穿孔素、顆粒酶以及Fas與FasL等)都具有細胞毒作用,但它們殺傷靶細胞的機制各異:補體活化后在細胞表面形成MAC,引起靶細胞溶解;TNF與靶細胞上受體結合導致靶細胞壞死或凋亡;Fas與FasL結合導致Fas陽性細胞凋亡;穿孔素引起靶細胞溶解破壞;顆粒酶可激活靶細胞內切酶系統,使其DNA斷裂引起靶細胞凋亡。通過讓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使其融會貫通,促進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3.3增強師生交流,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大學的學習方式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所以師生交流除了課堂上面對面的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課外的交流。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網絡及多媒體技術為依托的一種在線式互動教學形成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網絡課程。因此,我們建立了醫學免疫學網絡課堂,設置了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練習題及參考答案、教師答疑、網上討論等幾個模塊,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完善了教學環境,便于學生掌握課程學習的重點、難點。通過這種具有“互動性、實時性、生動性、針對性和靈活性”的新的教學模式,可以及時地得到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第3篇: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高職;生理學教學;網絡教學

        就高職教育而言,要求學生具備的是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夠用”為度作為教學原則。生理學課程的網絡教學是在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和在線互動等多種方式和手段,建立生理學課程學習支持體系,對學生學習活動進行有效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多方面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達到學習目標。本文就生理學網絡教學關鍵環節包括:教學設計、課堂調控、教學評價等進行逐一闡述。

        1 教學設計

        網絡教學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上應用的最佳體現,它對網絡環境的運用、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有著更高的要求。網絡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都有別于一般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所能提供的只有資源和工具,因此,生理學教學設計必須解決網絡資源、工具和學習任務的關系,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么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

        目前網絡教學存在的問題[1]:一是網絡課堂往往只具網絡教室上課的形式,沒有網絡課的實質。學生并沒有充分運用網絡環境獨特的優勢自主探究,熒屏瀏覽多,實機操作少,是“展示型”的課,而不是“操作型”的課,大大浪費了網絡環境的資源。二是網絡教學以少數優等生的操作取代全體學生的參與;學習要求、學習內容統得過死,無視學生程度的差異。

        通過生理學教學設計、課件設計體現網絡教學的特點和規律。一是教學設計通過電腦操作、網絡應用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探究學習空間,有更多的學習信息容量,有更活躍的網絡互動交流[2]。為滿足這種要求,學校應該投入足夠的資金與人力,建立各學科精品網站平臺,制作一批內容新、形式生動、界面好的網絡多媒體課件。二是教學設計必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者就像走進了“自助式餐廳”,學習目標、學習內容都應具有彈性。如在進行血型輸血授課教學設計時,采用網絡上的動畫資源,讓學生在預習基礎上,在計算機模擬病人身上進行輸血,通過互動網絡媒體讓學生學習的血型輸血知識,學生對不懂的問題進入相應的網站查找資料進行學習,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對共同的存在問題進行當場答疑。

        2 課堂調控

        教師必須學習當一個群體的組織者、學生自學的咨詢者和學生智力交流的協調者,否則,他們將無法面對學生新的需要而在學生面前茫然失措。教師利用網絡進行課堂調控的方式有:

        2.1 實驗教學——虛擬實驗和實驗視頻生理學實驗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多媒體模擬操作系統,給予學生部分經典實驗的實驗視頻演示,進而讓學生在計算機上開展基本“操作”的模擬學習,使學生在實驗前有一個心理、知識和技術上的準備,并最終建立起與實驗操作的親和性及成功實驗的自信心。例如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項目——蛙腓腸肌標本的制備。經過這樣改革后,提高了學生動手的機會,由以前4人一組變為2人一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標本制備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實驗動物的利用率。

        2.2 理論教學——案例學習案例是學習醫學課程的重要手段。生理學課程建立的案例庫在網絡上共享,供學生使用,要求學生組成4-6人的網絡學習小組進行協作學習[3],同時,課程開辟BBS專題討論,教師有針對性地在BBS討論區設置專題討論題目,引導學生進行互動性學習,對案例中出現的問題要求學生先查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各學習小組談論自己的觀點,教師對小組的觀點進行點評,并給出正確的答案,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內分泌章節時采用誰制造了激素男孩案例講解糖皮質激素的作用。一個患足癬的小男孩因接受不當治療居然命懸一線,險象環生。雖然僥幸撿回了性命,病痛卻接踵而至:脂肪肝、膽結石、柯興氏綜合征、免疫力嚴重低下、生長發育受到抑制、股骨頭壞死……

        另外,通過開辟專門的討論區來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技術性問題,使他們不至于對新的技術手段有陌生之感,同時又不至于犯一些不必要的技術錯誤。教師更多地使用公告欄式答疑區,便于了解其他學生的問題及學習動態;提供查詢服務,造就網絡融入課堂教學方式。

        2.3 理論教學——創設學習情景教師十分重視創設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會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下交流、協商。“應用性環境”是一種帶著要解決的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所創造的一種以現實為中心的教學環境,在建構意義的基礎上,強調對知識的應用,并用所學的知識提出相應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從學校成為省科協人體健康科普基地以來,通過網絡與本地中學生進行聯系(福建職業技術學院論壇),開展科普教育的專題討論,采用網絡報名形式,假若中學生報名人數達到50人,可以組隊不定期來我學校接受科普教育,如針對肥胖中學生開展應注重哪些飲食、運動的事項等專題,將本專題與生理學消化章節聯系起來學習,讓學生參與進來學習并討論中學生的疑問,給學生創設特定學習情景,讓學生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和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探討。

        由于網絡課堂教學仍在教室中進行,教師的調控作用也不能排斥傳統教學中的有效成分,教學成員之間面對面的交流也是不可少的。

        3 教學評價

        網絡學習強調自主學習,學習的促進尤其需要評價策略。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豐富了網絡生理學教學的評價手段,具有多項測評功能的評價系統的實現已不再是夢想。

        在以往的教學中,多采用總結性評價,例如期末考試、年終評定等。它更多的關注整個階段的教學結果,意在獲得教學工作總效果的證據。

        而學習本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像建構主義學理論下的情境創設,知識的意義建構以及人與人的協作關系都是隨時空轉換而不斷變化的。因此,在網絡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反饋及時,管理方便,省時省力等優良特性,對整個教學過程做跟蹤監控、檢測、指導,即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法。形成性評價也叫過程評價,就是關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態度、應變能力甚至情感等,以中期學習成果展示的形式進行,從中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并相應給出建議和補救方案。

        此外為了使網絡生理學教學更有針對性、預見性,還需對學習者進行診斷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目的明確,針對性強,通常可以解決一些帶共性的問題。通過建立練習、作業和測試與反饋系統,根據教學周歷,安排學生作業和練習,并進行階段性測試和網絡在線測試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階段性測試采用無紙化系統(Lanstar系統),Lanstar系統是一套應用在電腦教室中的多媒體教學平臺系統,可以給教學提供一個開放的的平臺,本系統具有自動分析功能,教師便可以掌握學生對課程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針對性對學生學習進行指導;網絡在線測試,客觀題由網絡自動批改,主觀題由教師網上批改,通過成績系統和通知系統反饋給學生,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

        網絡教學應與時俱進,提高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增強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不但是學習本門功課所必須,也是學生今后向高層次發展所必須。

        參考文獻

        1 許漢.網絡課堂教學的爭議和反思[J].信息技術教育,2005,9:59-61.

        第4篇: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因教材制宜;以學生為本;彈性化教案;激發集體智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0235-02

        以往備課的重點往往放在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上。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發展上來。面對新課程,教師該如何備課呢?

        1 結合教材實際,因教材制宜

        教師在備課時,要求教師在教材中挖掘出核心的內容及培養目標,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在把握了教材精神之后,對教材給定的素材和資源進行科學的分類整合,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靈活地刪減或適當增補恰當的素材。既要"精選",更要"選精"。備課時應該把握好尺度。可新增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刪減可行性差或相對陳舊的實驗內容和研究性專題。充分體現了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新課程中, 細胞主要的亞顯微結構"、"細胞分裂"、"酶的性質"等三個知識點均由D(應用)調整為C(理解),"現代免疫學的應用"、"酶工程簡介"均改為選學內容,"生態系統的類型"全調整為B(識記),"種群及數量的變化"全調整為C(理解),而"酸雨等全球環境問題"由A(知道)調整為C(理解

        網絡、現實生活、教學環境中存在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在備課時應加以挖掘。準備好各個教學環節所需要的信息、資源和實驗材料、用具等,這些是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在糖、脂、蛋白質等內容的講授中,給學生介紹一些功能性物質,如膳食纖維、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麥芽糖等)、糖的衍生物(木糖醇等)、功能性脂肪酸(EPA、DPA、DHA等)、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質等,使學生對學科的發展有更多的了解,上網用數據庫查看感興趣的知識,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2 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的實際備課

        新課改讓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

        要求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綜合考慮教學過程的多種因素,體現以教為主導,以學為主體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啟迪思維,勇于探索,富于想象,在探索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以及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會學生學習。高明的設計師應"在不疑處設疑"。如:以"鯽魚"作為探究材料時,若所設計的問題是:"鯽魚有哪些外部形態?","呼吸器官是什么?","消化器官包括哪些?"等等這些浮光掠影的問題,學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來,何須探究?這樣簡單的問題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思維萎縮,不去探研問題本質。我們應在"不疑處設疑",如:"魚睡覺為什么不閉眼睛?","魚為什么會停留在不同的水層里?"再如:授完蛋白質代謝這一內容后,如問:"蛋白質是怎樣消化的?它以什么形式被吸收?氨基酸在體內發生了什么變化?那太膚淺了。我們應在"不疑處設疑","你吃過牛肉嗎?你知道牛肉是怎樣變成了人肉?"這樣的問題的提出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教案、學案設計要遵循:

        2.1 導向性:設計的問題要準確反映教學的重、難點,要能挖掘教材隱含的內容。高中《生物》必修課本中P202描述了秋水仙素的作用:"能夠抑制細胞有絲分裂時形成紡錘體,染色體雖然完成了復制,但是不能形成兩個子細胞,因而使染色體的數量加倍,這樣加倍的染色體就存在于一個體細胞里。有的學生誤認為有絲分裂后期染色單體著絲點的分開是紡錘絲牽動造成的。因此,產生了理解上的困惑:既然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形成紡錘體,那么染色單體的著絲點又如何分開呢?染色體又如何加倍呢?實際上紡錘絲的作用只是牽引染色體運動并無使染色單體著絲點分開的功能。那么教師就可設計問題:有絲分裂后期染色單體著絲點分開是紡錘絲牽動造成的呢?還是自行分開與紡錘絲牽動無關?這樣引導性問題提出,既能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又能將教材隱含的內容挖掘出來。

        2.2 可知性:所設計的問題要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自己的努力探索能解決的。不可太難,否則"啟而不發"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導致課堂"僵局"。也不可太易,否則課堂上過于熱鬧,學生沒有真正進行思考,影響學生探究的興趣。

        2.3 程序性: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涉及的知識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發展到實質性內容。

        2.4 新穎性:所設計的內容要力爭新奇,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蛇一生中只蛻一次皮嗎?蛇為什么老把舌頭伸出來?它沒有腳為什么能很快爬行?

        2.5 普及性:"但求人人進步"的原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探究。

        探究性教案、學案注重過程而不是結論,注重分析、應用、討論、對比和優化。教師在設計時需要有探索研究的科學精神和扎實的生物學科知識。

        3 設計彈性化教案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有教學方案的設計,還要在教學方案中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時間和空間,為教學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

        教師可以在備課中適時適當地設計交流與討論內容,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師生積極互動,能發揮出創造性來。交流與討論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為教師備課留下很大的空間。

        學生精力旺盛,思維活躍、積極,增添備課的實效性。

        備"糖代謝"內容時,在動物及人體內當血糖濃度過高時,會有四條去路,講完第四條途徑:糖尿病患者通過尿糖排出體外后,有的學生可能會發問:"醫生如何來檢驗患者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作為教師不要以為這樣問題還牽涉到物理或化學知識就不予理睬,而應做好準備,啟示學生,然后讓學生討論。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又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4 充分激發集體智慧

        要求教師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揮"集團效應"的優勢。集體備課作為教師合作研討的一種有效形式,對于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5篇: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高中生物;創新能力;培養

        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生物教學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逐漸形成創新意識,提升學習品質和效率。教師要注意為學生提供適宜創新環境,通過展開質疑活動,優化引導教學策略,升級課堂訓練體系,增強學生創新主動性,激活學生創新學習思維,為構建生物學習認知體系創造良好條件。

        一、創設適宜情境

        學生創新能力一般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為激活學生創新意識,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促生學習主動性。創設教學情境方式眾多,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做出精準選擇。列舉生活案例、講述生物學故事、展開信息搜集、多媒體展示等,都屬于教學情境創設方法,特別是多媒體運用,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選擇。多媒體具有強大展示和聯網功能,教師利用多媒體將豐富的圖片、視頻、動畫、文字等信息,以聲光電直觀形式傳遞到學生面前,可以成功激活W生學習熱情。

        創設教學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實際需要展開,并非一定要用到多媒體展示。在學習“細胞生活的環境”相關內容時,教師這樣創設情境: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吃飯,這些食物從口進入食道,達到腸胃,經過腸胃蠕動消化,將營養物質分離出來,食物殘渣進入大腸,最后排出體外,而營養物質參與到內環境系統運動,并通過一系列代謝活動,最后形成組織細胞。根據這些描述能否畫出示意圖呢?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并利用簡圖形式進行實踐嘗試。在展示環節,教師讓學生根據食物體內循環情況,對氣體體內循環展開陳述。學生學習興趣被激活,課堂內探究氣氛濃重,很多學生都嘗試表達。有學生說:空氣通過我們的呼吸系統進入人體內,經過系列處理形成兩部分物質:一部分是氧氣,這是營養物質,進入到循環系統,參與內環境運動;另外一部分為二氧化碳和水,則成為代謝物,進入到泌尿系統或者是通過皮膚排出體外。當學生陳述完成之后,教師已經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課堂學習研究氣氛和諧。

        教師利用陳述法,將學習內容進行直觀梳理,并發動學生跟進畫示意圖,學生學習興趣被成功激活。為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教師讓學生依照前面示范對氣體體內循環展開陳述,學生雖然是照葫蘆畫瓢,但創新能力培養似乎不打折扣。氣體和食物都參與體內循環活動,如果沒有創新意識,學生絕對不敢輕易展開陳述。當學生完成相關操作之后,再來學習相關內容,其學習自然更順暢,學習效果也是水到渠成。

        二、展開質疑活動

        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利用設計疑難問題展開教學,還要發動學生展開質疑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形式,對生物學現象、概念、原理等內容展開質疑,以充分調動學生創新思維。傳統教學中,教師大搞一言堂,學生根本沒有主動發言的權利,學生學習被動。新課改大背景下,課堂教學要求凸顯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發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研究活動,符合學生學習認知成長規律。學生可以對教材文本、教師教法、學生學法等內容展開質疑活動,這對學生順利梳理生物學認知有重要幫助。

        如學習“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時,教師發動學生展開質疑活動,讓學生將疑難問題提交到學習小組,然后由組長篩選,提交到班級,最后由教師對相關疑難問題展開解答,或者是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問題探究。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很快就集合了質疑問題。典型的問題有:人和動物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主要是通過神經系統來實現的,那么,神經調節的方式是什么呢?反射的例子有很多,草履蟲能夠趨利避害,含羞草也會快速合攏葉片,這些屬于反射嗎?完成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環節?如果一個人的手受傷了,他縮手反射的傳入神經受損了,他還能夠感覺到疼痛嗎?從一只青蛙脊背上剝離一根神經,如何來判斷它是傳入神經還是傳出神經?一個完整的反射活動至少需要多少個神經元?教師對學生質疑問題進行整合梳理,然后對專業性較強的問題進行細致解讀,其他問題投放到班級中,由師生互動解決。

        從學生提出問題可以看出,學生對教材學習是比較深刻的,有些問題已經超出教材內容,這說明學生具有了創新思維,能夠由此及彼地展開學習思考。雖然學生對相關問題存在模糊認識,但敢于質疑,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

        三、優化引導措施

        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引導本身就需要創新,不僅要學生參與質疑活動,還要對課堂學習方式、引導方式進行創新實踐。首先是預習環節設計要創新,教師要對學生預習進行多元設計,為學生主動參與預習活動奠定基礎。其次是課堂互動學習形式要創新,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傳統模式需要改變,學生設計問題學生回答,或者是學生提出問題讓教師回答,都是創新教學嘗試。合作學習形式也要創新,小組討論、小組調查、小組競賽、小組操作、小組展示、小組演繹、小組實驗等,都屬于合作學習范疇,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展開個性設計,以提升課堂引導教學的有效性。

        生物課堂教學有自身特點,教師在引導設計時,要注意介入創新意識,這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重要促進作用。如在學習“免疫調節”時,教師從艾滋病問題討論展開教學引導,因為學生在初中階段對這個內容有一定了解,自然對免疫調節相關內容充滿關注。為讓學生獲得形象直觀感知,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讓部分學生參與電子課件的制作。學生搜集大量信息材料,為課件制作提供豐富信息支持,不僅為課堂教學帶來重要幫助,還培養了良好預習習慣。在課堂教學展開后,教師將部分學習內容分解到學習小組,由學習小組展開學習研究。關于疫苗的應用學生比較熟悉,學生展開回顧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實例展開學習。因為引導針對性很強,學生進入課堂學習迅速,不僅掌握了相關學習知識,對學習內容之外的東西產生了探索期望,這也是典型創新表現。

        學生參與教師電子課件制作,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活動。學生在具體參與過程中,對相關學習內容有了更為深刻認知。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教學引導方法眾多,如何介入創新意識,這是生物課堂教學必須直面的課題。

        四、升級課堂訓練

        課堂訓練是課堂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在具體設計和操作時,教師要本著創新的原則,對訓練內容、訓練形式、訓練時機、訓練評價等進行優化升級處理,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訓練機會。在選擇訓練內容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生活認知情況,促使文本生本思維對接,圍繞學生生活感知設計訓練內容。在訓練形式方面,教師要注意題型的多元化,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簡答題、列舉題、陳述題、辯論題、實驗題、調查題、歸結題、數據分析題等,多種題型的混搭,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新認知感覺,對促生學生創新意識也有積極影響。在訓練要求上,也可以體現創新,體現要求漸進性、難度梯度性,觀照不同群體學生實際需求,增加自主選擇題型份額,也可以為學生創新實踐提供重要契機。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發展,是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要求。在課堂教學設計操作中,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對教學環節、教學引導方法、教學訓練等內容展開創新設計,對教學行為進行創新嘗試,促使學生盡快進入創新學習之中,并在多重學習感知中形成生物學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何蘭平.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對策[J].學周刊,2013,(06).

        [2]付嫻賢.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3,(S2).

        第6篇: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生物化學 教學方式 探索 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144-02

        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活動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由于生物化學內容十分廣泛、概念十分抽象,代謝途徑又錯綜復雜,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十個學時內能學有所得,是我們每個生物化學老師在執教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作者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在以傳統的灌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與實踐,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為高素質的人才培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一、生物化學課程設置的改革

        (一)學生學習基礎分析

        我校醫衛類專業學生以女生為主,課堂紀律好,學習積極性高,態度端正,因此整體學習氛圍好,多為高中起點,但是文理學科兼有,基礎知識總體水平欠佳,缺乏扎實的化學知識基礎,再加上部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應激刺激反應遲緩,難以適應新的環境,獨立學習和生活能力弱,再加上生物化學課程內容抽象、代謝途徑繁雜、更新快、教學難度大,容易枯燥,這就要求我們任課老師在不多的學時里不僅要講得生動具體,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二)教學理念遵循針對性和實用性原則

        我們學院作為一個以醫學專業為主,多專業為輔的高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面對基層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實用型的高技能醫學專業人才。那么對于生物化學的課程設計來講,應該緊緊的圍繞這一目標。學習與實踐結合,設計情景學習,并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強化職業能力,以職業崗位應用為導向,來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實現高職教育的專業性、實踐性和開發性。

        (三)課程學時分配,針對不同專業優化調整

        生物化學作為護理、臨床醫學、助產、檢驗、藥學等專業的基礎課程,針對不同的專業,生物化學的課程設置有不同的作用與要求,對于臨床醫學專業,要求熟悉臨床生化指標,在疾病的在診斷治療過程總可以利用生化知識輔助診斷和治療;對于護理專業,要求能熟悉臨床生化指標,解釋常見病的發病機理;對于藥學專業,要求熟悉生物化學相關原理,在治療過程中利用生化知識解釋藥物的作用機制;而對于檢驗專業要求熟悉臨床生化指標,具備生化檢驗基本技能。

        就課程內容與學時分配方面,基于具體工作崗位職業能力需要,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的專業對教學與實踐課時進行調整。

        (四)課程內容選取,突出重點難點,理論聯系實際

        根據課程設計的理念,我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突出重點難點,理論聯系實際。如:生物大分子性質及結構生物大分子代謝途徑,講解后給學生更多實際驗證的機會,如對自己的唾液淀粉酶活性測定,最后再系統分類歸納,得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我們將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四大板塊,即: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主要包括蛋白質、核、酶學章節的內容)、物質代謝及調節(主要包括生物氧化、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內容)、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調控(主要包括DNA的復制、RNA的轉錄以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其它專題(主要包括維生素、肝膽生化、水鹽代謝、酸堿平衡)。其中物質代謝及調節、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調控三個板塊所占比例較高,其中物質代謝及調節占到總學時的38%,實際上這三個板塊也正是我們整個課程內容的重點及難點,而其中以物質代謝及調節的內容為重中之重。

        二、生物化學教學方法的探索

        一門課講的好與壞,知識能否讓學生掌握,關鍵在于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生物化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學習起來又相對枯燥的學科。因此教學活動要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是課堂評價,通過對學生的提問以及課后作業的練習,驗收當堂課的學習效果,同時將信息反饋給授課老師在那些地方還應該重點講解;最后是考核測評,可以不定期的對學生進行單元檢測,以此了解學生實際學習情況。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力求讓學生在課堂上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加深重點、難點內容的教學。

        (一)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如何使學生能在枯燥的生化學習中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教師可以采取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按照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逐步揭開生命體發展神秘的面紗。例如,在“蛋白質的理化性質”這一章節中,請同學們思考“雞蛋里的那一層膜是起什么作用的”;在“糖代謝”的章節中,請同學們思考“什么是高原反應”。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課堂活動中聽講、思考、進行分析討論,從而提高學習興趣,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二)講授式的教學方法

        講授式的教學方法是將理論性較強的基礎知識,配合直觀的圖片和生活實例來促進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加深鞏固教學內容。

        例如,在講到“生物氧化”這一章節的知識點“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時,可以先從到一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開始,“大寶SOD蜜,今天見還是明天見”,先用這樣一個開場引起同學們對于這個知識點的學習興趣。然后再介紹SOD是人體內的一種最重要的細胞保護酶,既能防輻射損傷,又能有效地抵抗過氧化陰離子自由基,從而延緩衰老,調節機體代謝能力,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等知識性的內容。最后把SOD比喻為人體內的“愛國者導彈”。這樣的一些和生活實際緊密相聯的講授方法會引導學生從被動的灌輸知識的模式進入主動學習知識的活動當中,既理解了生物化學的知識內容,又提高了學習興趣。

        (三)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是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出現的一些熱點或常識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

        例如,在講到蛋白質的元素組成的知識點的內容時,可以提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會讓同學們來思考和討論一下三聚氰胺所引發的毒奶粉事件和蛋白質有什么聯系。課堂討論結束后,同學們理解了食品工業中測定食品的蛋白質含量是通過測定氮原子的含量來間接推算食品中蛋白質的含量。由于三聚氰胺(含氮量66%)與蛋白質(平均含氮量16%)相比含有更高比例的氮原子,所以被一些造假者利用,添加在食品中以造成食品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假象。因此添加過三聚氰胺的奶粉就很難檢測出其蛋白質不合格了,這就是三聚氰胺的假冒蛋白質的原因。課堂活動結束后,同學們不僅深化了知識點蛋白質的元素組成特點,同時也深入了解了學科以外的知識。

        當然,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同樣也是檢驗同學們知識掌握牢固與否的標準。教師應該在考試的基礎上采取加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的考核方式來檢測我們的教學效果。有壓力,就會有動力,無規則不成方圓。只有這樣,教師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會不斷完善教學,提高自我,力求做到真正的“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第7篇: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

        1基礎醫學教師教學能力現狀分析

        1.1基礎醫學教師定義及來源

        相對于臨床醫學而言,基礎醫學主要包括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生理學、藥理學、病理學、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等內容,是研究人體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生理病理規律的科學體系,是醫學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整個醫學發展的基礎。基礎醫學教師是指在醫學院校從事這些基礎醫學分支學科課程教學的教師。基礎醫學教師來源主要有3種:

        (1)醫學院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工作,占90%;

        (2)臨床醫生向教師轉崗,如外科醫生轉為人體解剖學教師,占4%;

        (3)從科研院所進入高職院校任職,占6%。1.2基礎醫學教師教學現狀與兩難局面由于基礎醫學教師多是醫學院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類院校進行教學工作的,沒有接受過正規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統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另一方面又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因此,在教學中無法引入鮮活的臨床案例,導致基礎醫學教育偏向于過多的理論化,“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而高職院校學生基礎多較差,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因此,導致了基礎醫學教育與臨床醫學知識的脫節。

        2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意義及必要性

        2.1基礎醫學教師與“雙師型”教師標準的差距

        目前,我國還沒有“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條例,各院校基本上是根據下列標準評定“雙師型”人才素質的,即在具有講師及講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前提下,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具有本專業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2)近5年中有2年以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

        (3)近5年曾經主持或主要參與2項(或以上)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效益良好;

        (4)近5年曾經主持或主要參與2項(或以上)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市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

        (5)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準的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中心經過培訓并取得結業證書。大多數高職院校基礎醫學教師即使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但由于僅只是考證,沒有充分的臨床實踐經驗,因此,與真正意義上的雙師素質教師還存在很大差距,想縮小這一差距就需切實走向臨床參與實踐。

        2.2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必然性與意義

        教師專業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其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各國教師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為促進教師教育發展和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的成功策略。基礎醫學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今后教師發展的趨勢,與專業化貼近的首要關鍵就是要與臨床進一步接軌。根據這一發展需要為基礎醫學教師制訂適合自身特點的走向臨床鍛煉的計劃,并給予適時的協助和教育,最終將最大化實現教師潛能。

        3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實踐方式及手段

        影響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因素:

        (1)制度層面把控是否到位;

        (2)走向臨床的方式是否合理;

        (3)走向臨床的考核標準是否量化。

        3.1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制度化建設

        為促進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可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的內在驅動力,使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自修和反思。教師的自我發展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不可低估的潛在動力,關鍵在于引導。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首先需在學校層面形成一定制度,使該項工作成為一項常態化工作。根據作者對周邊10所醫藥類高職院校的調研結果顯示,只有2所學校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制度,一般以鼓勵和自愿原則開展走向臨床工作。對其中121名基礎醫學教師、102名專業教師及90名行政人員進行的進一步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對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制度化建設工作給予了肯定。

        3.2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實踐方式

        依托行業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積極鼓勵并組織教師到醫院參加工作實踐。本校走向臨床頂崗的方式多樣化,

        (1)以時間段劃分為:①長期頂崗,利用半年、1年甚至更長時間完全在頂崗單位進行實踐(如西南醫院);②短期頂崗,利用寒暑假到醫院頂崗(如附屬醫院);③間隔頂崗,利用平時排課間隔到醫院頂崗(如每周只排3d課,2d到頂崗單位實踐)。

        (2)以學科對口劃分為:①完全對口型,如生物化學(生化)教研室教師到醫院生化檢驗科室進行頂崗實踐,病理教研室教師到病理科頂崗實踐;②不完全對口型,如病原生物學教研室教師到皮膚科進行頂崗實踐,對皮膚科感染病知識進行學習,為部分對口型。

        (3)以教師授課面向專業劃分,如該教師的藥理學課程面向的是護理專業則可選擇在醫院護理崗位進行頂崗實踐;正常人體功能面向的是康復專業則可選擇在醫院康復科進行頂崗實踐。以本校基礎醫學部為例,從2012年7月開始已有38人次到醫院進行了頂崗實踐,另已有醫院專家、學者及高級技術人員6人次到本校進行講座培訓與教學活動。通過頂崗實踐教師本人反饋自身教學有很大提升,特別是邊實踐、邊頂崗的教師對教學效果的促進度較高,該種方式的優點在于從臨床中剛接觸到的知識可及時、有效地應用到課堂中去,學生反映效果好,教學手段靈活,與臨床結合緊密,學生受用度高。

        3.3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考核模式

        走向臨床的考核模式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規范:

        (1)臨床實踐的考勤管理通過醫院與學校共同承擔,并進行雙向管理;

        (2)實踐能力和效果主要由醫院方給出相應的評判標準,在實踐完畢后作出相應的考核結論;

        (3)學校結合醫院給出的考核結論、綜合表現及反哺理論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分,評定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3個等次,根據學校相應制度給予一定獎懲。

        3.4基礎醫學教師專業化與走向臨床的聯系

        教師專業化理論認為,教師教育的本質不是簡單地“重復”,而在于需要一定的“專業精神”、“專業理論”和“專業技巧”,并不斷地進行改進、完善和創造。對基礎醫學教師而言,應著眼于進一步培養適應醫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相關潛能。醫學教師的服務對象是人,在教學中既要求醫學教師傳授廣博的醫學基礎專業知識,更要求他們遵循教育規律,講求教學方法,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走向臨床這一舉措可極大豐富基礎醫學教師的臨床醫學知識素材,彌補了原先基礎醫學教師過于理論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專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強化,真正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另一個積極作用是能激發教師的科研思維火花,能推動更多、更好的科研項目的申報。只有基礎與臨床結合后才能使課題更具有經濟與社會價值,進一步提升學校軟實力,促進學校長遠發展。

        4走向臨床后反哺理論教學的研究與探索

        4.1反哺理論教學的手段與方式多樣化

        走向臨床后基礎醫學教師接觸的臨床案例較多,可充分應用到教學中,如項目導向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類似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和雙語教學法等。以本校病理學教師為例,有2名教師參加了西南醫院學年頂崗實踐及6名教師參與了附屬醫院的邊教學、邊頂崗的實踐活動。走向臨床后教師收集了大量病例資料,初步具備了臨床病理檢查能力,能分析和診斷常見病理切片并報告結果。鑒于本校現階段班級編制及學時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病理學教師在教學中引入了類似PBL教學法,即應用教學思維,在課堂中引入了以問題討論為中心的教學法,通過“分組思考、推薦匯報、總結歸納”等方式在學生中全面實施。根據實施后的效果反饋,學生普遍反映與傳統教學法比較,新的教學法學習代入感更深,知識掌握得也更牢固。不同教學法實施要求比較。

        4.2反哺理論教學采用“私人訂制”形式

        反哺理論教學體現了獨特的“私人訂制”形式,如本校中醫康復專業《正常人體功能》的任課教師被安排在附屬醫院康復科進行了頂崗實踐,實踐后教師與中醫康復理療醫生進行了親密接觸,了解了工作性質及常見病例和操作手法,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更能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項目為引領,編寫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組織等。這樣形成了一整套為學生量身定制的教學資源系統,學生受益無窮,為《正常人體功能》的教學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優秀資源。今后,教師的教學將會事半功倍,學生在職業生涯中也能熟練掌握機體各部位結構與功能,能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增強了學生診治疾病的信心。

        4.3促進反哺理論教學的激勵機制

        為保障教師進入臨床實踐后反哺理論教學的積極性,應有相應的激勵措施及完善的政策支撐。可將實踐后的效果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如轉化為教學改革論文的數量及質量,應用于教學改革的方式方法及教學效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考核結論為優秀者可在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外出進修、學年考核、評優評先等方面優先考慮。

        4.4反哺理論教學的重要意義

        第8篇: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

        中西醫文化導入的必要性中西醫學存在的文化差異,除在文化背景及思維方式方面有所體現,還在術語體系、醫學理論、診療思想及技術等諸方面均有體現,所以教學中就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導入不同的醫學文化成分,以便提高學生語言交際的共識與醫學交流。如在醫學英語學習時,隱含在語言形式下的希臘文化的導入即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希臘文化對英語醫學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其中的術語體系。許多醫學英語術語的詞根直接來自希臘詞源,而其中有一些詞源與希臘神話密切相關,例如,Atlas是希臘神話中肩負天空的巨人,所以承載象征天空的頭部第一頸椎(寰椎)即為atlas,派生的醫學詞匯還有atlasvertebra(頸椎)和atlodidymus(寰椎聯胎)等,而從希臘文化衍生的醫學精神(《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是加強醫學生道德修養的理論基石[4]。中醫院校必然面臨大學英語向中醫專業英語的過渡。在大學英語階段對中西醫文化進行適當的導入,不僅對后期的專業英語學習十分有利,也符合語言教學的宗旨與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中西醫文化存在諸多差異,所以在高等中醫院校英語教學中,不僅要以語言共核為中心內容,還要注重中西醫文化導入,使兩者在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方法上相輔相成、融會貫通,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利用語境進行中西醫文化導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艾倫(Allen)[5]在討論語言教學的方法時指出了三種不同方法:結構分析法(structural-analytic)、功能分析法(functional-analytic)、非分析或經歷法(non-analyticorexperiential),并認為這三種教學法代表交際能力的三個平面,如表1所示。表1語言交際能力的三個平面平面1(結構分析法)平面2(功能分析法)平面3(經歷法)注重語言形式特征注重語言內容注重語言的使用把傳統的語言教學和交際語言教學放在一個連續體上,就可以看出三個平面與教學形式的關系[6]:平面1側重傳統語言知識教學(包括語法、翻譯法、直接法、結構-聽說法等),平面2是“為交際而學”(learningforcommunication)的交際語言教學所側重的,而平面3則是“通過交際而學”(learningthroughcommunication)所強調的。三種教學法作為一個連續體,尤其是平面2提升到平面3的過程,實際上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種內化過程,即從簡單地傳授課本中文化事實和交際規約到引導學生主觀感受現實事物,“親歷”跨文化情境,進而“建構”自己跨文化交際知識和能力的過程。交際教學法在實際應用中必須注意交際情景具備真實性、實用性[7]。鑒于中醫院校的專業性,外語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應根據專業特性,適當導入中西醫文化,利用語境或設置情境,通過有意義的任務,達到中西醫文化導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新世紀研究生公共英語教材閱讀Unit4———threekindsoffatigue,根據交際教學法的內涵,教學設計環節包括:①開啟主題;②課文閱讀和主旨歸納;③提出問題分組討論;④教師總結。首先,開啟主題部分:在多媒體環境下,播放慢性疲勞癥患者分別與中西醫醫生的門診對話,并用問題:“Whatarethedifferencesbetweenthesetwoclinicdialogues?”引出主題“fatigue”并引發學生對中西醫就疲勞的不同認知的思考。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回答,教師補充,可總結出中西醫文化對慢性疲勞的不同理解。例如,中醫將疲勞歸屬于“虛勞”“郁證”“百合病”等范疇,將疲勞的病因病機精辟地概括為“精氣奪則虛”、“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認為病位以肝、脾、腎為主,病機多為本虛標實,以虛為主,因虛而郁。而西醫文化對于“肝”“腎”“脾”等只做器官的微觀理解,亦無“精氣”等概念,對疲勞的發病機制有兩種主要學說:即病毒感染和由感染直接介導的免疫系統功能紊亂。另外,與內分泌系統失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異常、營養代謝障礙等因素密切相關。第二步,課文閱讀和主旨歸納:讀者在閱讀中不斷做出預測,并通過閱讀不斷確定或否定自己的預測,完成與作者的交際。第三步,提出問題分組討論: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Whatkindsofsuggestionsdoyouhavetogetridoffatigue?”將學生分成5人一組進行討論,學生運用常識和已有的醫學知識用英語討論,然后以頭腦風暴法將各組的意見搜集起來。問題具有開放性,答案就有多元性,最后再通過組織門診對話這一任務,設置特定情境,將前面所討論的疲勞的發病機制、原因、可能的治療意見等進行總結,重新組織到情境對話中。第四步,教師總結:對學生就問題的觀點和看法進行總結,對陳述過程中較為普遍的語言錯誤進行批正,以免再犯類似錯誤。通過設置情境,在情境中進行中西醫文化導入,以及在情境中將文化和語言結合應用,通過學生-學生、學生-老師交際,可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9篇: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

        香港地區中學課程綱要中生物科課程綱要(中四至中五)包括七個部分:宗旨及目標、課程綱目、教學時間的分配、教學課程、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參考資料和視聽教材。本文只介紹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香港教育署建議學校采用的1991年版本內中學生物科課程綱要里的明確學習目標部分。明確學習目標的基本精神:一是在于輔助教師選取教材、教學活動及教授方法;二是可作為學生的學習指引和評鑒學生的依據。明確學習目標與綱要中的宗旨和目標、綱目相比較,對教師的教授和對學生的學習兩方面要求都更具體和詳細。同時,明確學習目標也是指出能力中等的學生修畢課程的個別部分后所應達到的學業水平。

        香港地區中學生物科課程綱要中的明確學習目標務求詳盡,包括課程的知識、技能、能力等所有要求,但中一至中三課程內的一些較基本的教授目標已刪除,因為要達到這些目標,本課程前部的目標應先達到。例如,第三章人體呼吸器官的構造,要達到“能敘述在呼吸道上空氣的潤濕、過濾與溫暖過程”的教授目標,必須先達到“能跟尋外界空氣進入肺泡的通道”的目標,因此本目標不與前目標重復,已刪去對前目標的要求。同時,教師無須為其本目標所局限,可隨本身的教授方式和學生能力編訂其他教授目標或修定本目標以作施教之用。

        香港地區中學生物科課程的明確學習目標既是教師的具體教授目標,又是學生的具體學習目標。都是在綱目、宗旨和目標總的指導下的具體要求。本教學目標經常提及的兩組意義相似的術語的內涵是:第一組旨在達到事實的記憶,包括“闡釋”、“敘述”及“指出”。“闡釋”一詞用于一些基礎概念的正規定義。“敘述”一詞指對現象或過程的回憶。而“指出”一詞對于學生只需要回憶一部分現象或過程時使用;它也界定了教學的范疇。第二組術語與科學實驗有關,包括“設計”、“進行”、“示范”及“敘述”。當有多個可行的實驗方法時,學生需要“設計”一個實驗,并將先前所學的應用在實驗裝置上。在進行實驗時,可能需要記錄數量化的數據或作長時間的觀察。要求學生“進行”的實驗,通常較注重實驗技巧,而實驗的內容可在教師參考資料或課本中找到。某些實驗結果可用作“示范”某些現象。例如,將試紙放入或將氣體通入溶液內,所用的技巧較簡單。“敘述”實驗指要求學生認識某些實驗如何進行及其預測結果,而重點不在實驗技巧上。

        香港地區中學生物科課程綱要中的學習目標:

        第一章 生物的種類

        通過學習學生應能:1.指出生物的多樣性。2.將動物分為有脊椎類和無脊椎類。3.將脊椎動物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及哺乳類。4.觀察植物的外表特征,將它們分為有花及無花植物。5.將無花植物分為藻類、真菌類、蘚類及裸子植物。6.用二叉式檢索表將生物進行分類。

        第二章 細胞

        1.通過細胞的基本構造的學習,學生應能:

        (1)認明在光學顯微鏡下細胞的基本構造。(2)指出下列細胞構造的功能: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葉綠體、細胞核及染色體。(3)辨別動物細胞及植物細胞。(4)制備生物組織的暫用玻片以觀察細胞構造。(5)正確操作光學顯微鏡以觀察玻片。

        2.通過細胞內的生命程序的學習,學生應能:

        (1)就細胞中進行的分解代謝和組成代謝過程說明代謝作用的意義。(2)說明酯在代謝作用中的功能。(3)說明酶的蛋白質本質與其特性的關系。(4)以“鎖鑰假說”說明酶活性的專一性。(5)以實驗顯示過氧化氫酶在動植物內的存在。(6)以簡單實驗示范酸堿度值及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7)闡釋擴散作用、滲透作用及主動運輸。(8)敘述在活細胞內擴散、滲透及主動運輸的現象。(9)說明細胞膜的選透對滲透作用及主動運輸的重要性。(10)以簡單實驗示范滲透作用及細胞膜的選透性。

        3.通過細胞分裂的學習,學生應能:

        (1)概述有絲分裂的過程,強調過程中染色體的復制及分離。(2)說明有絲分裂對維持染色體數目的重要性。(3)順序排列玻片或顯微照片中的有絲分裂程序。

        4.通過細胞作為生命的基本單位的學習,學生應能:

        (1)指出細胞為大多數生物的基本結構單位。(2)指出結構的三個層次為組織、器官及系統。

        第三章 維持生命

        1.食物與營養作用

        (1)通過營養方式的學習,學生應能:

        1)辨別自養式營養及異養式營養。2)辨別動物式、腐生式及寄生式營養。3)說明白霉或根霉及絳蟲如何獲得食物。

        (2)通過人體所需食物的學習,學生應能:

        1)辨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的下列特性:a.主要組成元素;b.食物來源;c.代謝功能;d.能量值。2)指出維生素(a、c及d)、礦物質(鈣及鐵)及食用纖維;a.它們的食物來源;b.它們的代謝功能;c.缺乏時所引起的影響。3)以簡單實驗測試常見食物中是否含有還原糖、淀粉、脂肪及蛋白質。4)以二氯酚靛酚(dcpip)測試食物中是否含有維生素c。5)說明人對均衡膳食的需要。6)指出人類的年齡、活動及懷孕和食物需求的關系。

        (3)學習了哺乳動物的營養作用以后,學生應能:

        1)說明攝食、消化作用、吸收作用、同化作用及排遺作用。2)從哺乳動物牙齒縱切面簡圖中認明下列結構:齒冠、齒頸、齒根、牙釉質、牙本質、髓腔、神經纖維、微血管、牙骨質及齒齦。3)敘述各種不同牙齒的功用。4)比較人類的乳齒系及恒齒系。5)概述蛀牙的成因。6)說明蛀牙的預防方法。7)設計透析管模型顯示小腸對不同大小食物粒的分別透性。8)從已解剖的哺乳動物消化管中認明下列結構:口腔、唾液腺、牙齒、食道、胃、十二指腸、回腸、胰、肝、膽囊、膽管、闌尾、盲腸、結腸、直腸及。9)指出消化道的蠕動將食物推動。10)說明食物在口腔、胃及小腸中機械性及化學性消化作用的重要性。11)寫出產生碳水化合物酶、脂肪酶及蛋白酶的器官。12)敘述碳水化合物酶、脂肪酶及蛋白酶的作用。13)以簡單實驗示范淀粉酶對淀粉的作用。14)以簡單實驗示范膽鹽對油的作用。15)說明小腸結構如何適應于吸收食物。16)認明絨毛中的下列結構:單層上皮、微血管網及乳糜管。17)跟尋養料經消化后由循環系統運抵身體組織。18)指出被吸收后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及甘油的用途。19)列舉肝的功用包括:調節血糖;貯藏糖元、鐵質及維生素;制造膽汁及分解過剩的氨基酸。20)指出大腸的功用。

        (4)通過學習植物的營養作用,學生應能:

        1)敘述光合作用的過程,包括下列的化學反應:

        2)設計簡單實驗以顯示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葉綠素及二氧化碳。3)指出光合作用產品;a.儲藏;b.釋放能量;c.轉化成其他產品以助生長之用。4)認明在顯微鏡下葉的切片中光合作用有關部分的構造。5)指出氮對合成蛋白質及鎂對合成葉綠素的重要性。6)指出化學肥料能對作物提供額外的礦物質。

        2.呼吸作用與氣體交換

        (1)通過學習呼吸作用,學生應能:

        1)闡釋呼吸作用是一個由酶分解食物逐步釋放能量的氧化過程。2)認識生物體內所釋放能量的各種用途。3)以簡單文字方程式表達需氧呼吸及缺氧呼吸的過程。4)就氧的需要、能量的釋放的多寡及呼吸后的生成物三方面分辨需氧呼吸和缺氧呼吸。5)指出和說明引致肌肉中乳酸積聚與氧債出現的因素。6)設計簡單實驗以顯示動物及萌芽中的種子可產生熱能。7)設計簡單實驗顯示動物及萌芽中的種子能放出二氧化碳。8)設計實驗以顯示經酵母菌發酵的葡萄糖可產生乙醇及二氧化碳。

        (2)通過學習人類的氣體交換,學生應能:

        1)從胸部的簡單切面圖認明以下的結構:喉、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肺臟、胸膜、胸膜腔、肋骨、肋間肌、橫膈膜及心臟。2)認明已解剖哺乳動物內的呼吸器官。3)敘述在呼吸道上空氣的潤濕、過濾與溫暖的過程。4)敘述肋間肌及橫膈膜肌在肺換氣過程中的作用。5)利用模型解釋肋間肌及橫膈膜在肺部換氣過程中的作用。6)認明利用模型代表肺部換氣過程的缺點。7)解釋吸入氣體與呼出的氣體其成分不同的原因。8)以記錄臘燭在集氣瓶內燃燒時間比較吸入及呼出氣體的含氧量。9)用石灰水或碳酸氫鹽指示劑設計簡單實驗,比較吸入及呼出氣體的二氧化碳量。10)認明肺泡中能幫助氣體交換的結構和特征。11)解釋氧及二氧化碳如何經擴散作用而透過肺泡膜。12)設計簡單實驗以比較運動前后的呼吸率。13)設計實驗以量度肺活量的大小。14)以能量需求的不同解釋運動如何影響呼吸的速率及其深度。15)設計簡單實驗以顯示香煙含有焦油。16)指出吸煙可危害健康。

        (3)通過學習植物的氣體交換,學生應能:

        1)敘述光量與葉中氣體交換的關系。2)解釋葉片如何進行氣體交換。3)設計實驗以研究光量對植物二氧化碳交換的影響。

        3.水與生物

        (1)通過學習水對生命的重要性,學生應能:

        1)認識水是一種代謝物又是細胞的主要成分。2)就水作為溶劑及作為運輸與化學作用的媒介解釋其重要性。

        (2)通過學習生物與水的關系,學生應能:

        1)解釋保持細胞及體內液間滲透平衡的重要性。2)解釋濃度不同的鹽水對紅細胞的影響。3)以滲透作用解釋植物細胞的硬脹及軟縮狀況。4)解釋濃度不同的蔗糖液對細胞的影響。5)設計簡單實驗以觀察濃度不同的蔗糖液對馬鈴薯條的影響。6)闡釋蒸騰作用的定義。7)設計簡單實驗以顯示水分如何經蒸騰作用喪失。8)敘述如何簡單地以蒸騰計顯示影響蒸騰率的因素及討論該裝置的缺點。9)解釋光量、溫度、相對濕度及空氣的流動如何影響蒸騰率。10)解釋陸生植物及水生植物葉上氣孔的分布和蒸騰作用的關系。11)利用氯化鈷紙以比較葉片兩面失水的速度。12)解釋葉子浸入熱水后為何會放出氣泡。13)從雙子葉幼根橫切面中認明以下結構:根毛、表皮、皮層、木質部、韌皮部及維管束。14)解釋蒸騰作用如何幫助根部吸收水分。15)解釋根部的構造如何適應吸收水分。

        4.生物的運輸作用

        (1)通過學習哺乳動物的循環系統,學生應能:

        1)認明血液涂片中的紅血細胞和白血細胞。2)從下列各方面比較紅血細胞、白血細胞與血小板:產生的地方、形狀、大小、數目及功能。3)列出血漿的主要成分。4)說明血液對于運送氣體、養分、排泄物、激素及熱量等的功能。5)指出氧在紅血細胞中以氧合血紅素的形式輸送,而二氧化碳在血漿中以碳酸氫鹽離子形式輸送。6)指出在輸血時abo血型應如何配對。7)以簡單實驗顯示氧及二氧化碳對加入檸檬酸鹽后的雞血的影響。8)以簡單實驗顯示血漿中葡萄糖的含量。9)繪出示意圖以顯示肺循環及體循環。圖中應包括以下結構:心臟、左心房(心耳)、右心房(心耳)、左心室、右心室、肺動脈、肺靜脈、肺、大動脈、上腔大靜脈、下腔大靜脈、腸、肝臟、肝動脈、肝門靜脈、肝靜脈、腎動脈、腎靜脈、腎臟、頭、手、腹及腿。10)從圖中認明心臟的下列結構:右心房(心耳)、右心室、左心房(心耳)、左心室、二尖瓣、三尖瓣、半月瓣、腱索、肺動脈、肺靜脈、大動脈、上腔大靜脈、下腔大靜脈及中隔。11)解釋心臟結構與功能的關系。12)認識心肌血液供應不足為導致心臟病成因之一。13)進行簡單實驗以顯示魚尾鰭、蝌蚪尾或蛙蹼微血管內血液流動的情況。14)認明在已解剖的哺乳動物體內的主要動脈及靜脈。15)辨別動脈、靜脈及微血管在結構上的區別,并指出此區別與其功能的關系。16)顯示前臂的靜脈膜的作用。17)敘述血液如何受以下條件影響而產生組織液:a.微血管壁的薄壁;b.微血管與組織液間的壓力差異。18)敘述淋巴系統的下列功能:a.將組織液送回循環系統;b.運送脂肪;c.作為微血管及體細胞間物質交換的橋梁。19)認明促使淋巴液流動的方法。

        (2)通過學習有花植物的運輸作用,學生應能:

        1)以染劑實驗顯示水是從根經木質部運輸至葉的。2)說明有機養料是沿韌皮部輸導的。

        5.支持與運動作用

        (1)通過學習哺乳動物的支持作用,學生應能:

        1)指出哺乳動物的骨胳包括:a.中軸骨胳—頭顱、脊柱、肋骨與胸骨;b.附肢骨胳——肢骨與帶骨。2)就下列方面說明哺乳動物骨胳的功能:a.支持;b.運動;c.保護體內器官;d.貯藏礦物質;e.制造血細胞。

        (2)通過學習植物的支持作用,學生應能:

        1)認明雙子葉植物幼莖及木質莖橫切面內的支持組織。2)指出年幼植物或植物非木質部分主要靠硬脹的細胞來支持,而木質莖則主要是由木質部來支持。

        (3)通過學習哺乳動物的行動,學生應能:

        1)以肘關節或膝關節為例解釋屈肌及伸肌作為一對拮抗肌的功能及其杠桿作用。2)指出腱及韌帶在運動時的作用。3)指出下列關節在骨胳中的位置及其可活動程度:a.球窩關節;b.鉸鏈關節。

        6.通過學習整合作用及反應,學生應能解釋下列名詞:“刺激”、“反應”、“感受器”及“反應器”。

        (1)通過學習哺乳動物對環境因素的探測,學生應能:

        1)認明眼球的下列結構:鞏膜、角膜、脈絡膜、視網膜、黃斑、盲點、視神經、睫狀體、懸韌帶、晶狀體、虹膜、瞳孔、水狀液和玻璃狀液。2)解釋眼球不同部分的功能。3)敘述影像形成的過程與視覺的產生,包括:a.角膜、晶狀體和眼球液體的折射作用;b.影像的性質;c.視網膜上感光細胞的功用;d.神經脈沖從視神經到腦部的傳遞;e.神經脈沖在大腦皮層視覺中心的分析。4)解釋實驗中對不同距離物體的聚焦是利用不同厚度的透鏡而達成的,并比較其與眼球調整作用的異同。5)說明并解釋遠視和近視的成因及矯正方法。6)指出全色盲及紅綠色盲的含意。7)從耳朵切面圖認明下列的結構:耳殼、外耳道、鼓膜、耳骨、卵圓窗、耳咽管、半規管、耳蝸、聽神經、外淋巴、內淋巴、外耳和內耳。8)敘述聽覺產生的過程,包括:a.聲波傳遞的途徑;b.擴大聲波振蕩的方法;c.聲波對感覺神經末梢的刺激及引致在耳蝸管內產生神經脈沖;d.神經脈沖由內耳傳至腦部的途徑;e.神經脈沖在大腦皮層聽覺中心的分析。9)解釋半規管的功能:當動物姿勢改變時,會推動膠狀物,牽動感覺毛細胞而產生神經脈沖。10)指出食物的味道是由于味覺及嗅覺感受器同時受到刺激而產生的。11)指出鼻內及舌上均有化學感受器。12)指出不同的皮膚感受器分別負責接受接觸和熱度等刺激。13)說明皮膚上的觸覺感受器并非均勻地分布全身。

        (2)通過學習植物的生長反應,學生應能:

        1)說出向性的定義,包括向光性、向地性及向水性。2)以實驗顯示根的向地性和莖的向光性。3)以生長素的功能解釋根的向地性及莖的向光性。4)說明向性反應的重要。

        (3)通過學習哺乳動物的協調作用,學生應能:

        1)指出中樞神經系統能協調感受器和反應器,因而可對不同的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2)說出神經元包括細胞本體及神經纖維。3)認明大腦、小腦、延髓及指出其主要功能。4)從一脊髓橫切面圖中認明下列各部名稱:中央管、灰質、白質、脊椎神經、背根神經節和腹根。5)描繪在脊髓反射弧中神經脈沖傳遞的途徑。6)就下列各項辨別反射動作和隨意動作:a.神經脈沖傳遞的途徑;b.動作的有意識控制;c.反應的速度;d.對同一刺激所引致反應的劃一性。7)指出激素:a.由無管腺分泌;b.由血液輸送至身體各部;c.于特定的目標器官產生作用;d.可調節身體功能。8)指出胰島素能促進:a.身體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b.葡萄糖在肝臟內轉變為糖元的過程。9)解釋低血糖對胰島素分泌的負反饋效果。10)指出性激素能控制第二性征的發育。11)指出人的第二性征。

        (4)通過學習哺乳動物體內平衡,學生應能:

        1)說出排泄的定義。2)說明滲透調節的定義是調節體內水和鹽的相對份量。3)從腎臟的縱切面中認明下列結構:髓質、皮質、腎盂及輸尿管。4)認明腎元的下列結構:輸入小動脈、腎小球、輸出小動脈、鮑氏囊、卷曲管、集尿管及腎盂。5)解釋腎小球超濾作用的過程。6)指出:a.腎元的結構、如何幫助腎小球進行超濾作用;b.腎小球濾液的成分。7)解釋葡萄糖、氨基酸、鹽分經擴散作用和主動運輸過程,由腎小管再被吸收至血液中而水分則經滲透作用再被吸收。8)就水分和鹽分的調節,解釋腎臟的滲透調節。9)從一皮膚縱切面簡圖認明下列各結構:表皮、真皮、汗腺、汗管、汗孔、毛發、毛囊、豎毛肌、皮脂腺、微血管及皮下脂肪。10)說明以下結構與體溫調節的關系:a.皮膚表面的微血管;b.毛發和豎毛肌;c.汗腺;d.皮下脂肪。11)就胰島素分泌的不足解釋糖尿病的成因。

        7.通過身體防衛的學習,學生應能:

        (1)說明皮膚是一道抗菌的機械屏障。(2)敘述呼吸道的纖毛上皮有過濾空氣中塵粒和細菌的作用。(3)指出胃液中的鹽酸能殺死隨食物進入胃的大部分細菌。(4)指出蓋于傷口的血凝塊能止血及防止病原體的入侵。(5)指出白血細胞可借吞噬細菌及產生抗體來保護身體。(6)說明接種疫苗為人工免疫法的一種,其原理包括:1)若身體曾受某種抗原侵襲,身體中的某些白血細胞就會記認該種抗原。2)若該種抗原再度侵襲,身體便會立即制造大量噬菌白血細胞以及專門抵抗該種抗原的抗體。

        第四章 生物的發育及生命的延續

        1.生殖作用

        (1)通過學習無性生殖,學生應能:

        1)辨別無性及有性生殖。2)敘述無性生殖的各種不同形式,包括二分體分裂、出芽生殖、孢子形成及營養繁殖,并舉出適當個例。3)說明營養繁殖的優點和缺點。4)用插條法繁殖新的植物個體。

        (2)通過學習有花植物的有性生殖,學生應能:

        1)認明花的各部分及指出該部分的功能。2)說明傳粉作用和受精作用的重要性。3)從一實例中認明一株花與適應風媒或蟲媒所具有的結構。4)指出:a.花粉粒內藏有雄配子;b.胚珠內藏有雌配子。5)敘述有花植物中受精作用的過程,包括:a.柱頭上的糖溶液刺激同種植物的花粉粒生出花粉管;b.花粉管將雄配子帶至胚珠;c.雄配子進入胚珠內與卵子結合成為合子。6)指出受精作用后,花的各部分在果實及種子的形成中所產生的變化。7)認明雙子葉植物種子的各部分及指出該部分的功能。8)指出果實和種子的功能。9)認明果實和種子為適應靠風力或動物散播所具有的結構。10)說明果實和種子的散播對植物生存的重要性。11)敘述雙子葉植物種子的萌發過程。12)解釋種子萌發所需要條件的實驗結果。

        (3)通過學習人類的有性生殖,學生應能:

        1)認明男性生殖系統中下列部分及指出該部分的功能:貯精囊、尿道球腺、尿道、、、陰囊、前列腺、輸精管和附睪。2)認明女性生殖系統中下列部分及指出該部分的功能:卵巢、輸卵管、子宮、子宮頸和陰道。3)指出由一帶有細胞核的頭部及尾部所組成。4)敘述在月經周期中子宮壁的變化。5)指出的傳送過程。6)敘述受精過程及細胞核和卵子細胞在輸卵管中的結合。7)略述由受精卵至胚胎的發育過程,包括:a.合子由輸卵管移至子宮內,已分裂而成一細胞球;b.在子宮內胚胎的形成;c.胚胎植入于子宮內膜,并形成胎盤和臍帶。8)說明胎盤在母體與胎兒間養分、氧和廢物交換的功用。9)指出羊膜在胎兒發育時的功用。10)略述生產的過程,包括:a.陣痛開始;b.子宮頸擴張,容許嬰兒的頭部通過;c.子宮頸和腹肌的隨意收縮,引致羊膜穿破;d.子宮肌收縮,首先將嬰兒頭部迫出陰道;e.扎截臍帶;f.子宮收縮、排出胎盤。11)討論親代養育對后代成長的重要性。12)指出需要節育的原因。13)說明下列避孕法的生物學原理:安全期避孕法、、子宮帽、避孕丸及外科手術避孕法。

        2.通過學習生長與發育的知識,學生應能:

        (1)說明生長乃個別細胞體積的增大及因分裂而引致細胞數目增加。(2)敘述量度生長的方法;該方法包括量度生物的干重、鮮重及大小。(3)總結和闡釋用萌發中種子作簡單生長實驗所得的數據。(4)說明發育及細胞分化成組織、器官及系統的結果。

        第五章 遺傳學

        1.通過學習遺傳與變異,學生應能:

        (1)說明遺傳特性及由小段染色體dna分子組成的基因所控制。(2)指出每種生物皆有特定的染色體數目。(3)辨別單倍體與雙倍體。(4)概述減數分裂的過程,包括同源染色體的配對及分離而導致形成單倍配子。(5)解釋減數分裂對形成單倍配子的重要性。(6)順序排列顯微照片或玻片中減數分裂的各個階段。

        2.通過學習遺傳的形式,學生應能:

        (1)用下列名詞闡明遺傳現象:顯性、隱性、雜種、外表型、基因型、等位基因、同型合子和異型合子。(2)解釋配子在遺傳中的作用。(3)列舉單基因雜交遺傳的例子。(4)用遺傳學符號、圖表等,以邏輯推理方法解決單基因雜交遺傳的問題。(5)解釋x及y染色體如何決定人類的性別。(6)用x及y染色體解釋為何男女比例大致相同。

        3.通過學習變異這部分知識,學生應能:

        (1)列舉連續變異與不連續變異的例子。(2)說明不同的表現型可由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或兩者的相互作用所引致。(3)解釋遺傳變異可由減數分裂時各染色體的獨立分離現象、受精作用的隨機性和突變的過程所引致。(4)就適者生存的現象解釋變異的重要性。

        第六章 生物與生物間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1.學過生態系的知識,學生應能:

        (1)列舉影響生物生存的物理及生物因素。(2)以物質的循環及能量流等觀念去解釋穩定生態系。

        2.學生在學過生態系中的能量流動后,應能:

        (1)說明能量進入生態系主要是通過生產者進行光合作用而達成的。(2)說明能量以食物形式由一生物傳遞至另一生物。(3)解釋能量在食性層次之間散失的途徑。(4)利用本地生境中常見的生物繪制簡單的食物鏈及食物網圖。(5)用食性層次之間能量散失的現象去解釋數目塔及生物量塔。(6)說明非典型數目塔存在的原因。(7)解釋有毒化學品,例如ddt及重金屬如何經食物鏈積聚而影響頂級消費者。

        3.學過物質的循環的知識后,學生應能:

        (1)解釋碳循環中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的作用。(2)繪簡圖顯示碳循環的主要途徑。(3)繪簡圖顯示氮循環的主要途徑。

        4.學習了生物在生態上的互相依賴性的知識后,學生應能:

        舉例說明以下的關系:捕食、競爭、片利共生、互利共生和寄生。

        5.懂得人類與微生物的關系后,學生應能:

        (1)解釋微生物在釀酒、制造面包、物質循環和產生有用含氮化合物供豆科植物使用等過程中的作用。(2)說明微生物的害處。(3)解釋抗生素紙綻如何影響培養菌而導致在培養基上形成抑制環。(4)說明不同食物保藏方法的生物學原理。

        6.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1)學習了土地利用的知識后,學生應能:

        指出濫伐及單種栽培可能產生的影響。

        (2)通過學習污染這部分知識,學生應能:

        1)闡釋污染的定義。2)指出煙和廢氣中常有的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碳和鉛。3)列出常見的家居廢物包括清潔劑、垃圾、塑膠制品和金屬罐等。4)敘述常見的污染物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的害處。5)列出常見的農業及工業廢物包括原油、熱廢水、可溶的重金屬化合物、無機肥料和糞肥。6)敘述常見的農業及工業廢物所造成的害處。7)說明長時間受噪音影響可引致神經緊張、聽力減退或失聰。

        (3)學習環境保護知識后,學生應能:

        (1)說明人口膨脹對土地需求的增加如何破壞自然生境及生態平衡。(2)闡釋環境保護的定義。(3)認明廢物再循環和控制污染為保護環境的兩種途徑。(4)簡單解釋污水處理的生物學原理。(5)討論立法及教育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中學教育質量,尤其是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中學教學質量時,雖然測量的項目是諸多方面的,但從它的某一學科課程綱要中對受教育者即學生的學習目標的要求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從上面我們介紹的香港地區中學生物學科課程綱要中明確學習目標來看,能夠看出香港地區中學生物學科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基本情況。總體的分析,作者認為不少方面層次和水平是比較高的,可供內地中學生物教育教學借鑒或參考的地方也是比較多的。

        1.突出素質教育

        香港地區中學生物學科的教育思想是根據香港地區社會需要為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提高的教育,即生物學科的教育要圍繞為適應當地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服務的。生物學科的教育目標不僅是學生畢業后謀生的手段,還是提高學生生存和生活質量的需要。使學生不僅學會立足社會、推動社會發展的本領,更要學會社會發展青年人必備的生物科學知識、技巧和能力,為終生學習、生活打下基礎。尤其是科學素質的要求,除了特別需要的科學知識外,還要加強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訓練和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培養。同時,中學生物學科教育還要為發展學生的個,積極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為發展學生的個性創造條件,使其有更多的機會把熱愛生物科學的潛在的才智得到良好的培植和發揮。

        2.體現了中學生物教學的最新趨勢

        30年來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地區不斷進行中學生物教學改革,不愿學習生物科學的情況已經大有改善。按照香港地區中學生物科課程綱要明確學習目標的要求,學生學習生物課程,將會覺得樂趣無窮,終身受用。體現了生物教學改革的最新趨勢,一是加強內容與社會的聯系;二是著重態度、高層次思考能力和傳意技巧的培訓;三是采取更有生趣和更多交流的教學方法;四是運用概念圖等工具來發展概念;五是選擇以“結構理論”為基礎的新穎教學設計;六是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ⅴ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欧黑人 | 亚洲五月天婷婷中文网站 | 日本中文有码电影 | 亚洲一级亚洲一级 | 一道本国产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