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服務業的五大特征范文

        服務業的五大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服務業的五大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服務業的五大特征

        第1篇:服務業的五大特征范文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9)04-0030-05 收稿日期:2009-01-01

        一、引言

        以來,伴隨著現代制造業的崛起和一批重大基礎設施的完成,現代物流、會展、信息、商務等新興生產業快速崛起,使廣州市服務業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總量規模及產業比重不斷邁上新臺階。2007年末,全市服務業從業人員達317萬人,占全社會就業比重的47.9%。2008年,廣州市實現生產總值(GDP)8215,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3%。三次產業結構為2.04:38.94:59.02。其中,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167.72億元、3198.96億元和4849.13億元,分別增長1.8%、10.9%和13.6%,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3%、35.1%和64.6%,第三產業拉動全市經濟增長7.9個百分點,是廣州市經濟增長的主動力。2004-2008年間,廣州服務業比重大致穩定在57%左右的水平上。依據世界經濟論壇所界定的標準,廣州已站在“服務經濟”的門檻上。

        二、文獻綜述

        我國最早的“現代服務業”概念出現在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十五大報告概括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產業結構轉換特征,認為這個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十五大報告通過引入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概念,將農業和服務業各自一分為二,進一步描述了工業化時期就業人口結構的演變特征。

        朱曉青、林萍(2004)認為現代服務業是傳統服務業的對稱,與傳統服務業相比。它具有高技術性、知識性、新興性三大基本屬性。韓云(2005)認為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比有三個重要的特征:即高人力資本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常修澤(2005)將現代服務業內涵界定為兩個方面:一是“新崛起”的服務業,二是傳統服務業中改造提升后的那部分服務業。楊翠蘭(2005)認為現代服務業是與傳統服務業相對而言的,是指以生產為主的服務業形態,即為生產、商務活動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為最終消費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金融保險業、不動產業(即房地產業)、信息咨詢服務、科技開發、技術服務、商務服務、教育培訓等行業。劉志彪(2005)認為現代服務業是那些依靠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經營方式及組織形式發展起來的、主要為生產者提供中間投入的知識技術信息密集型服務的部門,如金融服務、商務服務、信息技術與網絡通訊服務、教育培訓與衛生保健服務、第三方物流服務以及一部分被新技術改造過的傳統服務等。榮曉華(2006)提出現代服務業又稱新興第三產業,一般包括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旅游業、物流業、房地產及社區服務業等。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潘海嵐(2007)認為現代服務業是與傳統服務業相對應的,是一種現代化、信息化意義上的服務業。它既包括現代化進程中的新型服務業,如網絡通信、數字影視、網絡傳媒、IT信息服務、現代物流、遠程教育、電子商務等,也包括以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和提升的傳統服務業如通信業、信息咨詢、金融服務業等。

        現行的統計中,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沒有分類統計。本文結合廣州市的發展實際,現代服務業主要包括九大行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然后根據這九大行業的相關數據對廣州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總結其存在問題,最后對其存在問題提出建議。

        三、廣州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

        據廣州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07年廣州現代服務業中,信息服務業、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的產值共占了現代服務業的72.86%。

        (一)產業規模

        1 總量

        廣州服務業經濟總量持續增長,至2008年廣州第三產業總產值已達4849.1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9.02%。現代服務業產值逐年上升,在2007年達2202.94億元。占第三產業的54.09%,占地區總產值的31.24%(如表1)。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占第三產業總比重的39.41%,有力地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其中房地產業的貢獻最大,占第三產業總比重的12.22%:同時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489.22億元,增長14.8%。

        2 就業規模

        2003年廣州現代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口62.83萬人,至2007年增加41萬人,并占第三產業的比重是32.73%(如表2)。2007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17.50萬人,增長10.5%。聯系表1,我們可以看到,2007年占第三產業從業人口數量近三分之一的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創造出了50%以上的產值。可見,現代服務業的高附加值特征。

        (二)產業結構

        1 各產業部門產值比重

        廣州現代服務業內部各產業部門的產值絕對值均呈上升趨勢(表3)。2004-2007年產值均居于前四位的分別是房地產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金融業。近幾年來,各產業部門占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均比較平穩,沒有出現較大的波動。如租賃和商業服務保持在21%;教育保持在10%;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業保持在5.6%;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保持在5.3%;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保持在4.2%;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保持在2%。而房地產業的比重在2005年有所上升,接近23%,然后趨于平穩;信息服務業則在2005開始逐步下降,從15.91%下降至2007年的13.73%:金融業在2007年呈現出上升態勢,達到15.51%。可見,以物流、金融、信息等為代表的現代化服務業加速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廣州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升級。

        2 就業人口分布

        從圖1,我們可以看到2007年廣州市現代服務業的就業情況。租賃和商業服務業、教育、信息服務業及房地產業共吸納現代服務業中就業人口的58.9%。可見,現代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員的能力很強,金融業、房地產業就業人口僅占現代服務業就業總人數的18%,但它們卻產生了現代服務業產值的38.12%,體現了現代服務業高附加值的特征。

        3 營業利潤率

        根據廣州市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我們可以獲知2004年廣州現代服務業各行業的營業利潤率(如圖2)。廣州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47%)、房地產業(23%)和信息服務業(18%)占有絕對優勢地位。這三大產業外加金融業的營業利潤率共占現代服務業營業利潤額的96%。所以,廣州市應該加大對這四大現代化服務業的投入力度。

        4 固定資產投資

        廣州市用于現代服務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2006-2008年分別占現代服務業固定資產總額的64,13%、66.86%和67.06%,而且呈現遞增的趨勢。其次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分別占了16.95%、16.91%、16.19%。值得關注的是,在2004-2008年間,教育的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逐年下降,從2004年13.16%下降至2008年的4.13%,降幅超過50%。廣州現代服務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第三產業的比重保持在75%左右。

        (三)空間布局

        根據廣州市現代服務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要求,“十一五”期間,廣州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空間布局思路是充分發揮區位比較優勢,錯位發展與協調發展相結合,重點打造集聚區。梯級推進協同層,積極培育增長極,大力構筑輻射網。以珠江新城等廣州城市中央商務區為高端服務業集聚區,以中心城區作為內圈、環城高速公路以內為中圈、環城高速公路以外為外圈的服務業梯級圈層,以廣州港南沙港區、白云國際機場、廣州鐵路新客站和地鐵沿線為新的增長極,以廣州科學城、廣州大學城、白云新城、廣州新城和花地新城為新的輻射源,構建“一區集聚、三圈協同、四極帶動、五城輻射”的現代服務業區域發展新格局。通過高標準規劃建設廣州科學城、天河軟件園和廣州國際生物島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合理配置產業資源,強化產業集聚效應。廣州市是華南最大中心城市,獨特的區位優勢、完善的交通體系和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使廣州對國內外資源和形成了強大的集聚輻射力。與此同時,在原市區發展高層次的生活服務業,重點發展旅游、房地產、信息、金融、保險、教育、醫療衛生、科技、文化、廣播影視等行業。兩個新市區(番禺和花都)則是生活服務業與生產服務業并舉,重點發展旅游、房地產、批發市場、物流、倉儲、運輸等行業。兩個縣級市(從化和增城)主要發展生產業,包括批發市場、物流、倉儲、運輸等行業。努力建設完善基礎設施,促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與人口分布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產業空間布局。

        四、廣州發展現代服務業存在的問題

        (一)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增速緩慢

        盡管2004年至2007年間,廣州市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在GDP的比重逐年升高,由2004年占GDP的28.61%升高到2007年的31.24%,這表明廣州市的現代服務業已得到了初步的發展。但在發達國家,服務業占該國GDP的比例一般在60%-70%之間,美國、加拿大已達到74%,一些現代大都市的服務業一般要達到80%。可見,廣州現代服務業增加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發展遠遠滯后。同時,增加值在四年的比較期間只增長了2.6%,增長速度非常有限。

        (二)現代服務業不同行業間發展不平衡,投資比例失調

        近四年間,服務業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2.5%,其中信息服務業與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速度低于服務業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1.13%和10.21%。其他行業的年均增長速度均高于服務業,而增長幅度較大的行業有金融業、水利與社會服務業、房地產業,分別為18.22%,17.09%,16.75%,因此各行業間發展不平衡。此外,用于現代服務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2008達到67.06%,其次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占16.19%。遠遠低于房地產的水平。但對教育的投資偏低。并且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卻逐年下降,2008年只占4.13%。

        (三)現代服務業人才匱乏

        現代服務業中的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如金融業、信息服務業、教育、科研技術服務業、衛生、文化等的從業人員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較高。與國際大都市相比,廣州高端服務人才供應不足,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這是廣州現代服務業的一個瓶頸。

        (四)現代服務業領域還比較狹小,質量不高。競爭力差

        許多現代服務業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經驗還不夠,政府的統一規劃也正在逐步的完善中,因此這些領域還不適應經濟一體化、競爭全球化的格局,服務品種少,服務成本高,服務水平低,還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同時,像金融、保險、證券等行業,由于過去政府壟斷,和國際同類跨國集團相比,無論實力還是競爭力都還有很大差距。所以,現代服務業總體上技術含量不高,競爭力不強。

        五、廣州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策略

        圍繞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的總體目標,廣州現代服務業發展以市場化、規范化、現代化為方向,實現集聚力、輻射力和競爭力的全面提升,把廣州建設成為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心。“十一五”期間,預期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9%,服務業從業人數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50%以上。廣州市現代服務業的重點領域是加快發展金融、物流、會展、中介等生產服務業,大力發展信息、文化、公共服務等新興服務業,鞏固提升商貿、旅游、房地產等優勢服務業。2010年第16屆亞運會將會在廣州召開,屆時除了體育產業本身,亞運會還將帶動廣州現代服務業包括工程建筑、金融、物流、教育、旅游等方面的蓬勃發展。

        (一)加大政府對現代服務業的投入力度

        要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政府要加大對有關行業或重大工程的投資,有計劃地發展各個行業。制定靈活彈性的產業扶持政策:同時還要提高招商引資的效率,多渠道增加對現代服務業的投入,優化招商引資的質量,以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二)加強區域合作。共同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廣州應該深化與香港的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實現優勢互補,全方位吸引香港企業進入廣州現代服務業領域。積極落實CEPA的服務貿易與投資便利化進程,形成服務業基礎配套設施和提高管理水平。要吸收和借鑒香港發展服務業的先進經驗,促進生產與消費的協調發展,突出在金融、旅游、商業、餐飲、酒店、房地產等領域的合作。另外,廣州還要加強與周邊省市的互助合作,形成強勁的基礎配套設施和資源資金后盾。共同推進服務貿易發展。

        (三)加強培養和引進現代服務業所需要的人才

        目前,廣州缺乏國際服務貿易方面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所以要加快專業人才的培訓和引進工作。在現代服務業企業內部建立人力資本自我積累機制和多渠道競爭的人才培養機制。另外,還可以結合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把服務貿易人才的培養列入廣州地方高等院校和社會各種培訓機構的教學計劃;大力引進國內外現代服務業方面有經驗的高級管理人才。以此提高廣州現代服務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四)加快現有服務業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

        第2篇:服務業的五大特征范文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鉆石模型;競爭優勢

        “現代服務業”是一個典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最早出現在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十五大報告概

        括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產業結構轉換特征,認為這個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十五大報告通過引入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概念,將農業和服務業各自一分為二,進一步描述了工業化時期就業人口結構的演變特征。此后,十五屆五中全會和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又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主要包括增加值和就業人口)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水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但理論界對于現代服務業的準確概念和范圍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認識。

        一、現代服務業概念的界定

        對于現代服務業的界定,朱曉青、林萍認為現代服業是傳統服務業的對稱,與傳統服務相比。它具有高技術性、知識性、新性三大基本屬性。龐毅、宋冬英認為現代服務業是指依托電子信息和其他新高技術,以及現代經營方式和組織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既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劉志彪認為現代服務業是那些依靠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經營方式及組織形式發展起來的、主要為生產者提供中間投入的知識技術信息密集型服務的部門,如金融服務、商務服務、信息技術與網絡通訊服務、教育培訓與衛生保健服務、第三方物流服務,以及一部分被新技術改造過的傳統服務等。顧乃華認為現代服務業是指當前那些能夠向其他行業釋放出較強外溢效應,從而有利于提升整體經濟競爭力的服務行業的集合體。在世界經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拓深的背景下,現代服務業最本質功能不是提高服務業的增加值,而是通過產業關聯效應,提高整個地區經濟的競爭力。由以上定義可以歸納出:現代服務業的現代性,即現代服務業是在工業化發達階段的產物,和傳統服務業相對,是新興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的高新技術性,盡管現代服務業是屬于服務業的范疇,但它的服務過程和服務活動是依靠現代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通訊技術而進行的;現代服務業的知識密集性,和傳統服務業不同,現代服務業主要是提供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提供專業性的服務,具有較高的知識含量,是知識密集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的動態性,現代服務業是一個產業發展演進中提出的概念,其內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現代服務業的生產性,作為服務業,既包括為企業等提供的中間服務的生產業,也包括為居民提供的最終服務,但是專業性的生產業無疑在現代服務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波特“鉆石”模型及對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啟示

        (一)鉆石模型

        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最直接相關的戰略模型乃是波特的“鉆石”模型。波特將產業競爭力置于企業、產業和國家這3個主體的互動過程中進行分析,認為特定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取決于如下4個因素:生產要素條件――要素條件涉及國家或地區在該行業發展中所投入的各種要素,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以及基礎設施等;需求條件――市場對產品的需求不僅為企業的投資和創新提供初始的動力,而且促使企業對投資和創新進行動態調整,包括需求結構、消費者的行為特點等;相關及輔助產業的狀況――產業競爭力不僅取決于該產業的企業,而且同其相關及輔助產業的狀況有密切關系;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企業經營的得失常常可追溯到企業的經營戰略。在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中,競爭對手最為重要,競爭為產業的高級化和創新提供了推動力。競爭對手在地域上的集中又為企業的創新提供了適宜的組織環境。由上述4項關鍵要素形成的“鉆石”模型,關系到一個區域的產業能否成功。而且“鉆石”模型中任何一項因素的效果必然影響到另一項的狀態。擁有“鉆石”模型的每一項因素并等于不必然擁有競爭優勢,只有將這些因素形成自我強化、自我發展的系統,才是真正的競爭優勢。

        (二)我國現代服務業競爭力的四大影響因素發展狀況

        波特模型中的要素條件不僅包括傳統的資源因素,還包括人才、資本、科學技術、基礎設施等依賴于個人、企業和政府行為的高級要素。其競爭優勢表現在將自然資源、教育、基礎設施等基本條件轉換成特殊優勢的能力。當今服務業的競爭受自然資源等初級要素的影響越來越小,相反,對知識、人才、通訊手段等高級要素的依賴性卻越來越大。在人才、知識技術方面,我國服務業人力資源等初級要素較充裕,但整體來看,我國各服務行業普遍缺乏高素質資本、管理、技術等高級資源要素。發展現代服務業,必須具備相對成熟的教育體系、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機制,構建起現代化的人才高地。目前,我國多數地區,無論從人才總量上還是結構上與現代服務業發達的先進國家比都有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優秀團隊和領軍人物。在基礎設施方面,要想發展現代服務業,就需要有先進、發達的金融和物流業作基礎,這樣才能形成現代服務業必不可少的集群聯動發展態勢。就我國的運輸、物流業的發展來看,其服務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費用仍存在進一步降低的空間,在很好滿足整個國家發展的需要方面存在欠缺。

        波特模型強調國內需求對競爭優勢獲取所起的推動作用。對于服務業來說,需求不足就會抑制企業競爭,從而影響其規模經濟的實現。目前,我國現代服務業絕大部分仍處于幼稚期,其面臨的國內市場是不成熟的,許多服務行業的發展還遠遠沒有達到規模經濟的水平。由于生產成本較高,服務提供價格也較高,影響了這些服務行業競爭優勢的獲取,大大提高了其他行業獲得信息的成本。同時城市是消費的主要載體和流動中樞,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水平滯后也使得需求不足。

        服務業是一個大的關聯行業群。服務業對其他行業以及各服務業間具有極強的相關作用,某一行業的發展或滯后會促進或制約其他行業的發展。各服務業之間也具有較強的相關作用。波特理論認為,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發展水平對區域競爭優勢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相關產業間合作的緊密程度、相關產業企業密集度、產業集群環境和產業服務環境。目前,我國服務業在這幾個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要協調好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關系。一方面,制造業的發展會拉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到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越來越緊密的相互融合的國際趨勢,使得產業經濟活動中服務業比重逐步上升,附加價值提高,加工制造環節附加值比重下降。因此,我國在著力打造國際制造業中心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的產業組織和生產經營方式,加速產業升級步伐。同時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制造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速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專業化分工合作,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

        波特認為,決定每個行業的競爭力的因素之一就是如何組織、創立和管理公司以及國內市場的競爭程度。整體而言,我國服務業組織化程度較低、規模效益不高,服務企業在組織規模尤其是管理水平與營銷技術上,與國際化的公司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從市場競爭程度來看,眾多服務業領域市場化程度都比較低,市場配置的基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且市場規范化程度低,競爭秩序混亂,企業信用度差。市場的無序競爭和企業信用的缺失抑制了相當一部分消費需求,也制約了現代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加之現代服務業中的一些行業中存在政策性進入壁壘和壟斷現象,這種壟斷性質的市場結構導致了服務供給質量差、價格高、抑制了需求,同時嚴格的進入限制使得不少現代服務業的經營主體投資渠道單一,競爭能力差,經營效益不佳。

        三、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思路

        波特認為,在鉆石體系中,每個因素最終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他因素的表現,任何一個方面出問題,都會限制整個產業進步與升級的潛力。從波特的“鉆石”模型來看,想要發展現代服務業,就要做好如下兩點:一是在詳盡分析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輔助產業的狀況、企業特點的基礎上,識別出最具有發展比較優勢的現代服務業。二是創造條件彌補上述四方面因素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四因素能協調地發揮功能。

        要想促進我國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應以政府為引導、需求為導向、產業為主體,通過模式創新帶動服務業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服務模式的升級;深入展開現代服務業理論體系與工程實驗研究,支持自主的技術和產業創新,構建我們自主知識產權的服務技術標準和規范;堅持自主創新,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現代服務業幫助第一、二產業的提升和持續發展,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就業人口的重大轉移和社會物質能源的顯著節約做出重大貢獻。通過政、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技術與服務龍頭企業,促進國家創新服務體系的形成,推動現代服務業商務鏈的建立和傳統服務業的提升。

        服務業的全面發展及其對國民經濟的全面改造將為我國農業、工業制造業、建筑業等傳統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機遇。我國應切實利用世界經濟全面服務業化的趨勢與機遇,促進現代服務業對傳統要素的改造與更新,提供有利的制度環境與政策措施,利用我國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以及在新經濟中的“后發優勢”等有利條件,加快形成和發展生產業、研究業與消費業,利用服務經濟改造傳統經濟,促進我國早日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形成并保持我國在21世紀的“國家競爭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曉青,林萍.北京現代服務業的界定與發展研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4).

        2、龐毅,宋冬英.北京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0).

        3、劉志彪.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決定因素與政策[J].江蘇社會科學,2005(6).

        4、顧乃華.對現代服務業基本內涵與發展政策的幾點思考[J].學習與探索,2007(3).

        第3篇:服務業的五大特征范文

        關鍵詞:產業結構 資源消耗 自然資源 社會資源

        一、引言

        據現代經濟發展的歷程顯示,如今產業結構已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狀態指標,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不僅體現為生產總值的增長,還必然伴隨產業結構的優化。而產業結構的變化必然會引起資源的變化,進而會對資源消耗產生影響。

        本文通過對產業結構和資源的分類可以得出,產業結構中三產業的變化會引起資源的變化,其對應如下:第一產業主要引起自然資源的變化,第二產業會引起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變化,第三產業主要引起社會資源的變化。

        二、泉州產業結構的變化及特征

        第一次產業基本呈直線形態回落,從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38.59%至2010年的3.7%,初步形成了糧食、水產、畜牧、林業、水果、茶葉、竹筍、花卉和蔬菜等農業主導產業,產業化、集約化等特征日益顯現。由此可見第一產業仍以農業和漁業為主體,而以滿足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所需的特色產業較少。

        第二次產業一直平穩上升,且領先于第一、三次產業,其中工業支撐著整個第二產業,是泉州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核心。傳統產業雖然給泉州的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光環,支撐著泉州經濟的高位增長,但是總體競爭力不強,而新產品、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研發和應用,給傳統產業不斷注入生機,但總體份量仍非常少。

        第三產業在1990年之前一直低于第一次產業,之后逐漸上升,在小范圍內上下波動。根據《泉州2011年的統計手冊》上的數據,可知僅批發和零售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就占第三產業總值的50.64%。其次是營利業和非營利業,這兩個服務業在第三產業所占的比例相當。住宿和餐飲業比重最小,僅為4.32%。現代服務業欠發達,新興服務行業明顯落后。

        從歷史變化趨勢看,泉州的產業結構進行了兩次轉型,先由“一二三”型到 “二一三”型再到“二三一”型。而在2010年泉州市一、二、三產業的比值3.7:60.2:36.1。據錢納里工業化進程的研究表明,二產業的比重超過一產業,工業化進入中期第一階段;一產業比重下降到20%以下,二產業比重高于三產業而在GDP中占最大比重時,工業化進入中期第二階段;一產業下降到10%左右,二產業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業化達到基本實現階段。可見,泉州市工業化已達到基本實現階段。

        三、泉州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資源消耗的影響

        1.對自然資源消耗的分析。泉州的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第一,泉州市耕地面積大量減少,一方面是其自身農業專業化、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生產基本上以家庭經營為主體,產出效率低;另一方面是建成區的面積擴張快速,耕地面積的減少量遠大于建成區的擴張面積。這些都歸根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即耕地調整為園地、林地等非糧食類生產用地,以及農村居民地擴建。農業結構調整除了占用郊區耕地面積外,在山區和丘陵地帶也大量占用了耕地,退耕還林占的比重相應較小,消耗了土地,環境容量,環境景觀,生態平衡等資源。第二,泉州的工業生產類型并不以耗水量大的產業為主,但是其主要以紡織鞋服等五大傳統工業為主,對電能的消耗非常大。同時,這些傳統的工業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人力等資源,對當地環境也造成極大的污染。

        2.對社會資源消耗的分析。產業結構的變化導致第二產業平穩上升及第三產業逐漸上升,但相對于發達地區,泉州的第三產業相對落后,在政府的調控下,正在積極引導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園區經濟,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步伐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通過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對現有的傳統工業企業進行大力改造,這主要會消耗人力資源和資本資源,產業結構升級可以相對緩解緊張的普通勞動力資源,但是需要引進更多有才能的高技術人才。同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發展,不斷拓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和完善包括生產銷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這需要消耗更多的社會資源主要包括科技資源和信息資源。

        四、結論

        1.眾多的數據已經證實產業結構變化與資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不同的產業結構變化對資源的影響程度不同,本文的研究也證實了上述觀點。改革開放以來,泉州產業結構“一二三”型到 “二一三”型再到“二三一”型,產業結構已達到工業化基本實現階段,但產業結構轉換滯后于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變化對資源的影響總體呈現平穩略有加重的趨勢。

        2.泉州各行業對資源消耗的影響程度依次為五大傳統工業、建筑業、新興五大產業和交通業。未來一段時間,泉州市仍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對資源環境的消耗存在著潛在壓力。因此,應加強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第二產業中的石材加工業、建筑業等行業的規劃與管理工作,以新興的節能環保的技術達到傳統石材業的節能減排,以減少其對資源消耗的影響程度。

        3.產業結構的變化應該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協調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三個產業互為融合、互為促進,減少產業結構變化對資源的大量消耗。例如,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結合,發展休閑產業,將其逐步發展為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行業,經營方式已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海萍.泉州產業結構的漂亮轉型[N].東南早報,2007年07月09日(4).

        [2]泉州2011年的統計手冊[EB/OL].

        第4篇:服務業的五大特征范文

        國外的注冊會計師行業已有100多年歷史,在傳統業務方面已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制度體系。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快,一些新領域的業務發展迅猛,其中法律服務業務占有很大比重,如普華水道國際會計公司在西班牙成立了律師事務所,并與當地兩家領先的律師事務所合并,正在籌劃建設全球法律服務網絡,計劃5年內建立擁有10億美元、3000名律師的全球第五大律師事務所。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恢復只有20年歷史,截止1998年全國共604家會計師事務所,很多事務所規模小,其他專業人才缺乏,普遍沒有系統開展法律服務業務,我國不久將加入世貿組織,正在起動中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將進一步深化,我國必將成為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法律服務業務是很有前景的。

        一、會計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業務的性質及特點

        1、專業性和綜合性。受國家對跨行業經營的限制,會計師事務所開展的法律服務業務,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自身專業范圍內。綜合性與專業性并不矛盾,專業性指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是針對自身專業方面的問題開展法律服務業務;但具體到每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又要求注冊會計師綜合運用相關法律及方法。

        專業性表現為:一是結合傳統業務,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及內部管理制度的合法性進行評價。二是開展自己專業方面的法律咨詢服務或培訓。三是結合專業理論和實踐,通過深入了解企業的實際,為企業設計合法的內部管理制度。綜合性表現為:一是注冊會計師必須綜合應用相關的法律對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整改方案。二是按整改方案并結合客戶實際情況,進行綜合整改。

        2、技術性和可操作性。注冊會計師資格取得,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和具備一定時間的專業實踐工作經驗,這就是因為注冊會計師業務具有較強的技術性,法律業務也如此。客戶要求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法律服務業務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技術性表現為:一是要求注冊會計師及相關工作人員掌握注冊會計師傳統業務的技術。二是要求其精通相關法律,并能熟練運用。可操作性表現為:一是會計師事務所開展法律服務,其工作人員容易操作。二是客戶采納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建議后,能很自如地進行整改和執行。

        3、咨詢性和服務性。會計師事務所的法律服務業務很多是咨詢服務業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委托,開展專門的法律咨詢和服務業務。(2)客戶在日常經營管理中遇到法律方面的問題時,常常向會計師事務所咨詢。(3)會計師事務所為客戶經辦業務時,常常出于為客戶服務的目的而指出其違法行為。(4)會計師事務所的法律服務還能發展到為公共事業服務。如日本注冊會計師擔任各省、廳的審計委員會、地方公共團體的審計委員會等。我國政府應借鑒日本的經驗,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中立的社會組織,為國家的立法提出建議,在執法和司法中提供法律服務;政府可大膽利用注冊會計師參與某些政府審計,如國務院稽查特派員及其他專項審計,或接受法律方面的咨詢。

        4、強制性和自愿性。強制性表現為:會計師事務所開展如審計、評估等業務時,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并在報告中對其合法性發表意見。自愿性表現為:一是會計師事務所是社會專業組織,出于職業道德以及為與客戶保持長期業務關系等原因,自愿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為客戶服務。二是客戶在某些專項法律咨詢業務中具有委托的自愿性,會計師事務所具有接受委托的自愿性。

        5、效益性和社會性。效益性表現為:一是會計師事務所在接受專項法律服務委托時,要衡量其風險、業務量和效益。二是會計師事務所開展一般業務時,額外進行的法律服務,要考慮時間性和效益性。社會性表現為:會計師事務所為樹立良好形象,常參與社會的一些法律援助活動,這表現出一定的社會性。

        二、會計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業務范圍的界定和發展方向的定位

        從廣義上看,會計師事務所法律服務分為綜合法律服務和專項法律服務。從狹義上看,會計師事務所的法律服務就是專項法律服務。要界定清楚其法律服務業務的范圍和發展方向定位,應處理好法律服務業務與其他業務的關系,并要認清與其他方面的關系。

        1、會計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業務是其咨詢服務業務的一個重要方面。會計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業務是隨著其咨詢服務業務的發展而發展的。從五大國際會計公司看,其法律服務業務迅速增長是由其咨詢服務業務帶動的。如德勤會計公司1998財政年度業務收入90億美元,其中,咨詢收入達32.4億美元。隨著咨詢業的發展,德勤也開始大舉進軍律師業。會計師事務所咨詢服務業務包括:管理咨詢服務、稅務咨詢服務、人力資源咨詢服務、法律業務咨詢服務等。會計師事務所要發展法律服務業務,必須發展全面的咨詢服務業務,這樣才能培養出開展法律服務業務知識的人才,并能獲得開展法律服務業務的實踐信息。另一方面,開展法律服務業務也促使其咨詢服務業務的發展。

        2、發展法律服務業務應結合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定位。幾乎所有的會計師事務所都可以開展法律服務業務,但具體開展何種類型的法律服務業務應分析各會計師事務所的人才結構、資產規模等實際情況。一般情況下,小所只能開展一些日常小型法律服務業務或結合其他業務開展綜合性的法律服務;大所聚集了各種類型人才,既可以開展小所進行的業務,也能開展諸如經濟案件證據鑒定,內部管理制度建設的法律咨詢服務,上市公司經營戰略、改造戰略等法律咨詢服務,接受政府委托的一些大型法律服務活動等。當然,這種劃分只是相對的,有時小所也有知識全面的人才或聘請社會專業人士參與。

        3、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法律服務業務應分階段進行。從全國分析,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還處于發展階段,其法律服務業務僅處于起步階段,但我們應以高起點發展,并規劃好各階段的發展藍圖,實現高起點、分階段發展。從各個會計師事務所的具體情況分析,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執業水平不高,每個會計師事務所都應該認真分析自己的如資產、客戶、內部管理、經驗積累、市場前景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后,定位自己近期、中期、遠期的法律服務范圍和方向。

        4、正確處理會計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業務與其他業務的關系。從以上論述看到,正確處理好二者關系,能夠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并最終影響到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市場狀況和前景。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開展其他業務時,應關注委托方經營行為是否合法,并為開展法律服務業務積累相關信息;另一方面,若對一個單位既提供法律服務,又開展其他業務,會計師事務所可以相互參照各種業務的信息,并相互映證。

        5、正確認識會計師事務所與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服務業務的關系。從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看,會計師事務所與律師事務所提供的法律服務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別的。在多數國家都有行業競爭禁止的規定。國際律師協會已號召各國立法機構阻止會計公司向其所審計的公司提供其他服務;二者傳統主業也是不同的。盡管很多國際會計公司已經與律師合作開展業務,但各自的業務還是徑渭分明的。一些國際會計公司也通過其法律服務公司直接提供一些律師事務所執業范圍內的法律業務,這些法律服務公司已具備了律師事務所的很多特征,或者就是獨資或合資的律師事務所,其提供的這些法律服務已不是完全意義的會計師事務所所提供的。

        當前二者法律服務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律師事務所開展的一些主要業務,會計師事務所還不予獲準經辦,如律師事務所能直接參與法律訴訟程序,經辦刑事、行政、民事等各領域的業務;而注冊會計師只能提供其業務范圍的法律咨詢和服務。

        盡管當前二者法律服務在很多方面還不能統一,但筆者認為:二者的法律服務是相互聯系的,從長遠看,二者在法律服務的很多領域將出現統一的趨勢與更多的合作。合作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會計師為律師事務所提供經濟案件證據鑒定;律師派出精通注冊會計師業務的律師擔任會計師事務所常年法律顧問;相互獲取對方占有的客戶資料;相互聘請對方工作人員參與自己的工作;簽訂協議,進行某些業務領域的長期合作;合資創辦法律服務公司或律師事務所。筆者認為,二者均是獨立的社會中介機構,盡管二者所堅持的執業原則不盡相同,但只要兩個行業的自律性管理、執業水平和國家法制高度發達時,可以選擇執業水平較高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相互出資持股,但相互出資組建的事務所必須有一方絕對控股,并按控股方業務性質進行注冊,只能按所注冊業務性質和范圍開展業務和納入一個協會(注冊會計師協會和律師協會)管理,否則將出現兩個行業之間的混亂。從長期發展來看二者甚至可以共享客戶資源和利潤分成。

        三、發展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業務的對策

        1、轉換機制,改變觀念。全國會計師事務所脫鉤改制后,這對事務所的生存與發展提出挑戰,要求有更大的發展,要不斷開拓市場。從國際形勢和我國實際情況看,法律是注冊會計師行業潛力巨大的市場。會計師事務所應以此為契機,勇于轉換自身機制,搶占這方面更大的市場。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注冊會計師就是審計,我們應放眼世界與未來,轉變傳統觀念,站在更高的高度去開拓業務。

        2、引進和培養法律人才。注冊會計師不可能精通所有業務,會計師事務所應根據實際情況,引進或利用一些精通業務和知識全面的人才,同時將自己的注冊會計師培養成既精通注冊會計師業務,又精通法律知識的人才,以便更好地開展法律服務業務。

        第5篇:服務業的五大特征范文

        九大“新常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的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系統論證了新常態的特征。就經濟形勢判斷進行如此深入地分析,在歷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極為罕見。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對過去經濟發展理念、經濟發展角度的再調整。長期從事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研究的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經濟發展新常態”九大趨勢性變化的闡釋,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這些趨勢性表述也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八個“更加注重”

        “八”突出了在哪些方面補齊經濟管理的短板。在“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注重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的表述中,突出的是企業、市場的作用而非政府的主導作用,突出的是對人力資本的整合升級而非對人口紅利的依賴。可以預期,八個“更加注重”將成為今后扶持新興戰略產業的一個指南。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原副院長曹和平認為,在調結構方面,沒有提出“農業、工業、服務業各占多少百分比”之類的說法,而是把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更加注重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更關注依靠需求方面的力量來調整結構,而不是通過產業內部的百分比來調整結構。

        五大任務

        會議部署了2015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主要任務:一是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二是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三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四是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五是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五大任務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屬于常態目標,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這三大任務中,穩增長被提到了五大任務的首位。這表明,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仍是2015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指出,這凸顯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必須穩定經濟增長,才能為社會穩定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保障,而穩增長的關鍵是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由此可以預判,盡管2015年將連續第五年實施“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的政策組合,但在操作節奏、力度、工具使用等方面,都將出現更大的靈活性,適度降準、降息的概率有所提高。

        三大戰略

        第6篇:服務業的五大特征范文

        現代服務業是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是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文化品位和高技術含量、高增值服務、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結構和高精神享受服務質量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二十多年來,上海物業管理從傳統的住宅物業和一般意義的辦公樓物業管理,向創意園區、科技示范園區、交通樞紐、文化體育場館、超高層建筑、大型國際展覽、旅游商業、港區碼頭、金融貿易、度假休閑等新型物業管理業態發展。比如,上實物業管理的環球金融中心摩天大樓、浦江物業管理的虹橋機場樞紐、怡德物業管理的黃浦江兩岸碼頭、生樂物業管理的大學園區、保利物業管理的證券交易大廈、漕河涇物業管理的開發區、新市北物業管理的高新企業園區、百聯物業管理的購物中心、豫園商城物業管理的旅游景區、淮海物業管理的商業街、東方明珠物業管理的電視高塔、化學物業管理的工業園區、地鐵東方物業管理的地鐵交通等,這些新的服務業態和實施管理中形成的服務理念、服務模式,呈現出融入現代服務業的良好勢頭。

        上海一批品牌企業,如明華物業服務企業近期新增錢學森圖書館、外灘源33號、中國農業銀行私人銀行部、東方綠舟體育訓練基地、上海美術館等管理項目,創新嘗試“集群組織模式”,在公眾物業管理領域提升服務團隊的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東湖物業管理的張江創新園、世紀金融大廈、浦東機場保稅區、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等,以“設備設施專家”的核心技術競爭力形成辦公樓物業管理的傳奇品牌;陸家嘴物業建立的以物業服務為主體的“96916”呼叫中心,用電子平臺實現了“一個電話,五大功能”,集報修、應急搶修、投訴、家政服務、租賃中介于一體;上海徐匯區房屋維修應急中心,利用各類先進儀器輔助維修決策,通過現代物業維修“望、聞、問、切”的技術手段,解除了千家萬戶的煩心事。又如上置物業集團開通的物聯網,跨越了傳統物業服務產品的邊界,跨越了物業管理固有的服務模式,跨越了住宅小區的管理區域范疇,深化了“點對點”的管家式服務理念,幫助業主解決工作與生活中需要幫助的各種難題;德律風物業成功培育了一系列為運營商提供“一攬子”服務所需的先進技術,管理幅度延伸到國家重點工程洋山深水港,成為上海信息化領域生產的主導者、信息和媒體運營商最大的物業服務商。

        在2010年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各物業服務保障單位采用嚴格的團隊管理、科學的作業流程、先進的維保工藝、節能的環保技術,創造了中國物業管理史上超大型國際展會物業服務保障的成功范例,尤其是開、閉幕式的禮儀服務、VIP貴賓接待、外語小語種翻譯、咨詢引導、租借播音、參觀講解、出入口管理、大型停車管理、司機之家服務等,超出了傳統物業管理的范圍。面對持續超大客流、持續高溫、突發應急事件處置、高強度安全標準等考驗,錘煉了一大批具有現代服務意識的年輕物業人。雖然以上企業在整個物業管理行業中只占小部分,從事的物業服務建筑面積占全市物業服務的比重不大,但是,其所發揮的引領、示范作用催人奮進,恰似優良的種子,播撒在物業管理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們要珍惜、愛護和使用好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源財富,弘揚、傳承世博物業服務的“五敢”精神,期盼著物業管理在現代服務業發展中收獲更多成果。

        二、加快實現物業管理的歷史性跨躍

        《2009-2012年上海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發展服務業對提升產業能級和居民生活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現代服務業的概念在理論界尚有爭議,但是發展現代服物業管理務業,已經提升到國民經濟發展宏觀戰略層面和當前重點任務之一。物業管理是我國服務業中不可忽視的板塊,其對城市經濟發展、就業等的貢獻能力在不斷增強,大力發展物業管理經濟,是推動服務業整體發展的重要力量。上海物業管理行業要根據上海服務業發展的規劃,加快向現代服務業轉變的步伐。如圍繞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總體目標,發展陸家嘴等金融集聚區的物業服務;配合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藍圖規劃,發展北外灘、外高橋港區、洋山保稅港區、臨港航運服務集聚區等物業服務;結合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總體部署,發展虹橋商務區、地區總部、地標性建筑、特色商業街等商業物業服務;依托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政策,發展面向消費、面向社區、面向業主的物聯網經濟;利用世博園區重新改造功能轉變的契機,發展會展、長三角區域旅游集散中心等物業服務;緊跟數字媒體技術創新步伐,發展文化創意、動漫游戲、影視傳媒、數字出版等園區的物業服務;適應社區服務新特點,延伸社區養老安居型物業服務等。

        第7篇:服務業的五大特征范文

        產業結構趨于優化,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杭州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進步。全市經濟總量連續17年呈兩位數增長,1997年突破千億元,2003年達2092億元,2006年達3440.99億元,2007年更是突破4000億元大關。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2001年、2005年分別突破3000美元、5000美元,2007年超過8000美元,按常住人均逼近7000美元。綜合實力呈快速提升勢頭。

        從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看,杭州經濟發展周期總體為7年,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周期有延長的趨勢。第一周期(1975~1982年):經過前三年的經濟回升,1978年起全市經濟出現高速增長,1982年進入相對低谷;第二周期(1982~1989年):1983年經濟開始回升,并于次年進入增長高峰期后開始逐步走低。第三周期(1989~1999年):1989~1992年持續回升,1993~1995年持續增長。因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及洪澇災害影響,于1999年達到了增長低點。第四周期(1999年至今):經濟回升并穩定增長,2002~2007年生產總值連續出現13%~15%增幅。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執行情況看,“八五”時期出現高增長,年均增速達23.4%;“九五”時期處于發展調整期,年均增長12%;“十五”時期出現穩步增長,平均增速達13.6%。“十一五”時期,已實現良好開局,2006~2007年GDP增速均超過14%。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走低影響,初步呈現增速放緩趨向。

        從產業結構的變化來看,呈現不斷優化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產業比重較為穩定,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1978年,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為22.3:59.6:18.1,以1982年后農產品出現“賣難”為標志,杭州開始進入工業化階段,1985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7.6:57.6:24.8。以1989年小家電產品出現“賣難”為標志,杭州工業步入由輕轉重階段,1990年產業比例為16.3:50.7:33,1995年農業比重下降至9.3%;1996年能源、原材料出現“賣難”,工業開始由重化轉向重加工升級和服務業加快發展階段。2002年產業比重調整為6.3:50.7:43。2007年,杭州三次產業比重達4.1:50.2:45.7。縱觀30年杭州經濟發展過程,工業總量多次翻番,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8204.8億元,增長19.4%,工業成為推動杭州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服務業比重30年增加27.6個百分點,年均增加0.92個百分點,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經過30年的發展,在區域、城市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杭州的經濟總量處于全國大中城市第8位、全國副省級城市第3位、省會城市第2位。杭州連續被世界銀行評為中國城市總體投資環境最佳城市第1名,被美國《福布斯》雜志評為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1名,被新華社《望東方周刊》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民生質量綜合得分居全省首位,還榮獲聯合國“最佳人居獎”,被世界康樂組織評為“國際花園城市”,被世界休閑組織授予“東方休閑之都”稱號。相繼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治安最佳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最佳旅游城市等多項榮譽稱號。

        發展方式持續轉變,產業轉型升級加快

        從區域發展模式來看,世界各國(地區)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可分為資源驅動型、資本驅動型和知識驅動型三種。從世界生產過程的總體變化來看,西方工業化國家在經歷了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本技術密集型階段后,已進入技術智力密集型階段,即知識經濟時代。

        改革開放30年來,杭州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

        資源和勞動密集型階段(1978~1992年)。激發了農業生產力的解放,至1992年,全市農業產值占GDP比重仍在10%以上。各級黨委、政府鼓勵與扶持鄉鎮、村和農民個體積極從事各種形式的加工工業和家庭工業,至1991年底,全市鄉鎮個私工業企業為3.6萬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9.64億元,集體工業企業達1.06萬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56.6億元,占全部鄉鎮工業總產值的88.86%。在1998年前,杭州公有經濟比重占76.9%,國家、集體投資及運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基于區位資源配置的國有工業仍是經濟發展主驅動力。這一階段仍具有較強的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及產品的計劃調節色彩,創業與投資仍處于初始階段,產業具有明確的勞動密集型特征。改革開放帶來的生產力解放,以及工業化進程的起步,農業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是這一階段發展的持續推動力。

        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初始階段(1993~2003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加快。在這一階段,以市場取向為標志的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包括商品流通體制、企業股份制、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經營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等,為加快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提供了重要條件。

        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杭州商品市場迅速發展,短短幾年內,城區出現各類商品市場百余家,成為個私經濟的市場聚集地。早在1992年,市委市政府就把要素市場發展納入工作重點,相繼成立了人才、科技、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商品市場流通體系快速形成。1995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99.3億元,比1990年增長204.9%,2000年比1995年增長71.9%。

        從1996年起,杭州在鄉鎮加快“以明晰產權關系、實現投資主體重組”為內容的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進鄉鎮集體企業改制,實現向民營、股份制變革的轉變。到2000年,全市鄉鎮企業轉制面已達96%,個私工業企業已達5.8萬家,占鄉鎮工業企業的93.28%;實現工業總產值1098億元,占全部鄉鎮工業企業的67.85%。同時,杭州在全國率先積極推進以產權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為重點的國有企業改革,有力地推進了國有資產優化和戰略性重組。到2002年,市屬工交、商貿、園林、旅游和農口系統279家國有企業基本完成改制;除授權企業集團和公用行業外,全市國有企業已基本改制為多元投資主體的公司

        制企業,扭轉了虧損局面,激發了企業活力,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奠定了工業興市的體制基礎。按照同一口徑計算,改制后企業實現利稅總額從2000年的15.9億元提高到2004年的41.6億元,年均增長27.2%。

        隨著政府一系列扶持措施以及改制的深入,企業更加注重技術引進、研發和改造,從而推動工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方向轉型。2001年杭州形成了食品、化工、機械、輕紡、電子儀器、醫藥等主導產業。此外,內資投杭州的主要產業有:房地產、通訊電纜制造、醫藥等。到2003年,全市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6120家,實際吸收外資56億美元,外商投資主要分布于機械、電子、化工、醫藥、食品、輕紡等產業。而作為資本密集型行業的房地產業,在1999年和2000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中均居于首位。因此,這一階段,杭州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特征十分明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蕭山、余杭撤市設區,對杭州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優化產業布局創造了新的契機。

        資本、技術、智力融合并驅階段(2004年至今)。這一階段,商貿等傳統服務業得到提升,旅游、金融、電子信息、文化創意、現代物流、房地產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藥化工五大優勢主導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59.6%。工業技改投入加快,2007年市級重點技改項目增長13.6%,工業投入增幅同比上升近15個百分點,資本及技術投入促進了傳統優勢產業的提升發展,推動了汽車整車等新型重化工業的加速布局,更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由點到面發展,當年新產品產值增長49,5%。與此同時,城區產業集聚和轉移升級步伐加快,下沙開發區、高新區(濱江)、蕭山開發區、臨江工業園區、錢江開發區、余杭開發區加快發展,2007年主城區市屬企業搬遷達12家,全市新建標準廠房319.9D-平方米,盤活存量土地505萬平方米。

        同時,這一階段也是服務經濟、知識經濟加速發展期。2007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6.1%,占GDP的比重提高了0.6個百分點。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信息軟件、數字電視、動漫游戲、藝術交易、商務會展、女裝設計等行業優勢突出。金融業發展迅速,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在長三角城市中僅次于上海。新增上市公司10家,阿里巴巴成為國內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新一輪旅游國際化積極推進,開展三評西湖十景活動,接待國內外游客分別突破4000萬和200萬人次,分別增長11.7%和14.6%。

        值得注意的是,以知識分子創業、文化人創業為主要特征的和諧創業模式,成為引領杭州經濟發展的主動力。以高等教育為例,在杭高校及學生人數由1999年的18所、8.91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36所、37.36萬人。目前全市人才總量已經達到80多萬,在長三角各大城市中位居第3位,并以每年11%以上的速度增長;每萬人口中人才資源數已達到1200人以上,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高級人才指數,在美國福布斯雜志公布的《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中,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7位。多年來,杭州不斷推進與浙江大學、中國美院等名校大院和國家級科研院所的戰略合作,注重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以企業為主體,加強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開發,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杭州科技綜合實力和進步水平總量連續10年保持全省首位。2007年,文化創意產值躍居服務業產業之首,實現增加值490.23億元,增長19.7%,占GDP比重達11.95%,國際服務外包和軟件業營業收入達280億元,軟件出口與離岸服務外包收入總額4億美元。服務外包、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科技研發等知識型、服務型產業快速興起,增強了杭州經濟集聚輻射功能,加速了杭州經濟發展方式向技術智力密集型轉變。

        體制機制改革走向深入,經濟活力持續增強

        在順利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同時,1999年以來,杭州其他領域的改革也不斷深化,并實現了兩大轉變:一是改革的重點逐步由經濟轉向與社會、生態、文化并重:二是政府職能從促發展轉變為與造環境、保民生并重,通過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利益平衡機制,推進綜合配套改革,不斷強化公共服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注重發展戰略的前瞻性與全面性。從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實施“五大戰略”,破解“七大問題”,引領“和諧創業”,促進社會和諧。2007年,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共建共享“生活品質之城”的總目標,將戰略目標由經濟增長轉變為與以民為本并重,促進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環境五大品質的同步提升。

        注重區域聯動發展和城市集聚輻射功能提升。以長三角率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契機,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推進杭州國際旅游休閑中心、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長三角創新創業中心、綜合交通物流中心、先進制造業中心、現代服務業中心和全省科教文化中心建設。從而開始由城市單一發展向區域聯動發展的轉變。

        注重民外合璧,增強經濟活力。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扶持力度,積極創造公平競爭的體制環境,堅持“非禁即入”,大力消除市場準入的制度障礙。經過多年努力,杭州實現了由省內“國有經濟第一大市”向“民營經濟第一大市”的歷史性跨越,民營企業進入全國民企500強數量連續五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杭州與所有世貿組織成員建立了貿易關系。“十五”期末實際利用外資比“九五”時期增長1.4倍,利用外資結構不斷優化,外資進入領域逐步從制造業向第三產業延伸,著力構建公平、公正的多元競爭的市場格局。

        注重持續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并強化公共服務。1999年,杭州市在全國率先開通了“12345市長公開電話”;2000年,又在全國率先推行市直機關滿意不滿意單位評選活動,同年10月成立了市投資項目集中辦理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2002年7月,開通了96666效能投訴公開電話,接受社會各界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工作態度和辦事效率等不良作風的投訴。在此基礎上,2005年起,組建了市行政服務中心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推進區、縣(市)和鄉鎮招投標統一平臺建設。還推進了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調整并組建了工業、商業、城建、交通、旅游和教衛文體等領域的國資營運機構。此外,還積極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申報工作。深入推進鄉鎮綜合改革、行業協會和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從試點向面上推進,文化創意產業方興

        未艾。經世界銀行評定,2006年度杭州企業與政府打交道的平均時間最短(僅8.1天)。公平為本、公開為重、效能為先的公共服務型政府格局在杭州加快形成。

        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加快杭州產業轉型升級

        2007年,杭州常住人口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設定的標準,已進入中上等發展水平。從國際經驗看,預示著經濟發展開始向后工業化、知識經濟階段過渡。這一階段,知識、創意、技術和信息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生產要素,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業比重不斷提高(發達國家服務業比重約為80%,生產業占服務業比重為60%~70%左右),并逐漸成為主導產業。而生產業、信息、創意產業的發展,以及環境、人才的競爭,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重點。因此,杭州要適應新的發展趨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應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實現突破。

        加快發展生產業。生產業是知識型、科技型、資本型密集領域,是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制造業升級的主導方向,是新型城市業態發展的沃土、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支點。生產業需要人才、資本、技術、創新體系的支撐,因此,應重點推進創新、實用、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推進以創業創新扶持、風險投資、直接融資為重點的資本市場的培育,推進政產學研合作等創新體系的形成;另一方面,應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省會經濟、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研發經濟以及現代物流、金融、空港經濟、旅游綜合體等新型城市經濟業態。

        加快推進信息和創意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說,信息產業和創意產業是生產和生活的催化劑,是受眾范圍大、資源能耗低、融創造與消費于一體的產業,也可以稱之為“以人為本”的產業。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網絡經濟熱潮,使科技設施、技術手段、傳播方式等工具問題得到了革命性破解,加之信息產業對傳統產業具有強大的改造提升功能,因此日漸成為發達國家的核心產業之一。后因產業內容的虛化而一度衰退。1997年起,創意產業從英國興起,并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經濟學家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指出,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而美英兩國的增速分別達14%和12%。這一產業以“人腦+電腦”方式,致力于產業、文化、消費的創造,屬于典型的內容產業,從而賦予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以豐富的內涵和發展空間。創意經濟多以個人或少數人為核心,可以迅速將獨特創意轉化為具有知識產權的成果、設計或產品,在具體領域形成鮮明特色和市場競爭力;可以提高城市比較優勢的質量,擴大城市無形資產價值,加快吸引人才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英國議會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國家的最大資源。想象力孕育著發明、經濟效益、科學發現、科技改良、優越的管理、就業機會、社會交流和更安穩的社會。”總之,作為創業創新的高度結合體的信息和創意產業,杭州應給予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全力加以推進,以此作為引領未來發展的兩大支柱產業,為實現向杭州創造和杭州服務的轉變提供強大動力。

        第8篇:服務業的五大特征范文

        發展服務業是山西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本出路,也是節能減排的內在要求,更是擴大就業、增加地方財力的現實選擇。服務業要得到迅速、健康的發展,應該從思想認識、推進思路、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四個方面加以保障。

        增強發展服務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發展服務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發展服務業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方向。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當物質產品的短缺基本消除之后,經濟增長必將更多地依靠服務業來帶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基本都是遵循著從以第一產業為主,到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的格局演變。國際經驗也表明,當人均GDP發展到1000―3000美元之間時,服務業將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時期。去年,山西省人均GDP已達到2200多美元,進入了服務業加速發展的歷史時期。

        其次,發展服務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與第二產業相比,服務業客觀上具有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特點。2006年山西省第二產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是服務業的8倍多。未來三年,如果服務業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同時第二產業比重相應下降1個百分點,總共可以減少能耗940萬噸標煤,相當于“十一五”時期全省節能任務的17%。

        第三,發展服務業是擴大就業的客觀要求。2006年山西省服務業萬元增加值所創造的就業崗位是第二產業的近兩倍。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增加就業崗位約6.7萬個,相當于山西省這幾年來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目標任務的六分之一。

        明確發展服務業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要統籌發展各類服務業。要把握產業發展周期的階段性特征。旅游業和現代物流業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要加快推進其產業化、規模化;文化產業、科技服務業、信息產業等新興服務業,多處于產業初創階段,企業數量較少,管理技術相對不成熟,市場規模較小,要扶持其盡快進入快速成長階段;對商貿流通業、酒店餐飲業等市場化程度高、多處于產業成熟階段(乃至產業衰退階段)的傳統服務業,要規范市場秩序,消除過度競爭和高度壟斷,通過創新促使其煥發新的活力。

        其次,要突出重點領域。從全省的角度來看,要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業和現代物流業,將山西省深厚的文化底蘊融入到旅游業發展中,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比如,積極開展主題旅游活動,打造宗教古建、晉商文化、尋根祭祖、紅色經典等旅游精品;加大與北京、西安等特大型旅游城市及周邊省份大型旅行社的合作,構建區域旅游客源互換合作新機制。

        物流業方面,山西省地理位置優越,貨運量位居全國第二。要制定和細化現代物流業發展戰略規劃,重點發展太原、大同、運城、侯馬、晉城五大物流園區,下決心率先將這兩個產業做大做強,根據國內外發展新趨勢,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發展服務外包。要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抓好農業生產銷售、農業科技、信息、金融以及農村生活服務等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第三,要以項目為載體發展服務業。要推出一批影響大、帶動力強、具有示范效應的重大服務業項目,帶動全省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各市縣要從本地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篩選和抓好本地區服務業發展項目,形成服務業上下聯動、互相促進的發展局面。

        第四,要注重實效。從地域上講,省會太原要形成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地級市中心區發展服務業的力度要更大一些,縣城也要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從服務業類型上講,省會太原要大力發展金融、科技、信息、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要大力發展旅游業;交通便利,特別是處于交通樞紐的地方可以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高新技術開發區等高素質人才較多的地方在發展服務外包方面要多下功夫;工礦型城市(礦區)要積極發展生活型服務業,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完善城市功能。

        綜合運用各項政策措施

        要制定和完善服務業發展規劃。在認真落實全省服務業總體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各市縣要加快制定本地區服務業發展的具體規劃,有關部門要加快制定重點行業的具體規劃或發展戰略。

        要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服務業準入制度。要深化改革,推進服務業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打破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破除所有制歧視和行業壟斷,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進入的服務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凡是向外資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內資開放;凡是對本地開放的服務業領域,都要向外地企業開放。對服務業現有的不合理規定堅決予以取消。要降低一般服務行業的注冊資本和工商登記門檻,放寬對其業務品種、業務對象和經營區域的限制。要借鑒推廣其它地方的成功經驗,引導鼓勵煤炭等資源型企業投資發展服務業。

        服務業的發展對基礎設施有較強的依賴性,要大力加強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旅游業和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要建設和完善重要旅游景點與支線機場、高速公路、干線公路的便捷通道,使任何一個重要景點到最近機場或省轄市實現“一小時通達”;鐵路方面,要推進石太快客專線和太中銀鐵路建設,建設大運高速鐵路,啟動建設中南部貨運出海大通道。市縣兩級也要加強縣鄉、鄉村公路的配套建設,豐富交通毛細血管。

        要加大對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在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安排的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的同時,省財政也要增加用于服務業發展的資金,特別要從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設立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采取貼息、補助、以獎代補等方式,重點支持一批帶動力強的服務業項目。完善城市用地結構,合理確定服務業用地比例,對列入鼓勵類的服務業在供地安排上給予傾斜。完善價格政策,對服務業逐步實行與工業企業相同的用電、用水、用氣、用熱價格。

        強化組織領導和考核評價

        落實發展服務業,首先要加強組織領導。為加強領導、綜合協調和解決全省服務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有效推進服務業大發展,省政府建立了服務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省發改委是聯席會議召集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配合、通力協作,切實形成發展服務業的合力。

        其次,要明確工作責任。在完善細化政策方面,發改委、工商、稅務、建設、價格等部門分別牽頭負責調整和完善產業政策、放寬市場準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制定城鄉規劃政策、完善價格收費政策。在加大要素投入方面,發改委和財政、商務、國土、科技、人事等部門分別牽頭負責加大對服務業發展的投資力度、吸引利用外資、適當增加土地供應、技術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金融部門也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在培育服務企業,推進服務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方面,各行業都要大力培育發展領軍企業,鼓勵服務企業產品創新,勞動保障、質監、工商和金融部門分別牽頭負責支持服務業從業人員社會保障、建立健全服務業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第9篇:服務業的五大特征范文

        [關鍵詞]平價時裝;品牌;零售市場;北京

        [中圖分類號]F20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0-0085-02

        本文研究對象包括:西班牙ZARA、德國C&A、日本UNIQLO、瑞典H&M和美國GAP,20世紀80年代以來也被稱為“快速時尚”品牌。上述品牌以其低廉的價位,緊跟時尚潮流的設計,快速反應的商業模式(從設計到打版到工廠加工,最后到上架出售的周期為15~90天)進入我國市場,表1顯示五大品牌的歷史、價位、經營定位和成衣周期等主要特征。本文通過對國際平價時裝品牌在京零售市場布局及其特征分析,以便了解北京服裝消費市場格局變化的趨勢,為國內服裝零售商提供參考。

        1 國際平價時裝品牌進入北京的時間及選址

        表2顯示,2007―2010年國際平價時裝品牌在京開店數量迅速增加,其中,2009年店鋪數量增長最快。ZARA早在2007年就率先進入北京,隨著2010年11月全球服裝銷售額居第一位的美國GAP在京首批兩家門店的開業,截至2010年11月,UNIQLO在京店鋪12家,ZARA店鋪8家、H&M店鋪5家、C&A店鋪4家,至此,全球最具影響力、最知名的平價品牌,國際服裝連鎖巨頭齊聚北京,北京市場將成為國際巨頭們的服裝零售競爭大戰的重陣。

        表3顯示,世界時裝界前四位的平價時裝品牌,GAP、ZARA、H&M和C&A,及位居第六位的UNIQLO(優衣庫)在北京市場的布局和店鋪選址情況。

        2 國際平價時裝品牌在京市場布局的主要特征

        2.1 紛紛搶占北京中心商業街區

        從選址的商圈分布看,國際平價時裝品牌在京店鋪選址,主要分布東城、西城、崇文、海淀和朝陽五個城區的著名中心商業街區,如王府井大街、前門大街、西單商圈、中關村大街商業區和望京商業區等有利的地理位置(見表4)。

        在上述商業街區中,歷史最悠久、最成熟的傳統商圈為王府井大街、西單商圈和崇文門商圈,修繕后的前門大街已成為云集國內外服裝服飾零售品牌的商業街。上述品牌不僅搶占京城最昂貴的黃金地段,并將其巨型旗艦店、專賣店紛紛設在這里,巨額的資金投入是本土品牌難以效仿和承受的。同時還紛紛搶占新興商圈,如中關村大街商業區和望京商業區等人口密集地。

        2.2 周邊店鋪大都以國際平價時裝品牌店為伴

        從在京店鋪的周邊環境看,上述平價時裝品牌店選址“扎堆兒”,例如:H&M店鋪周圍一般均有ZARA、UNIQLO、C&A和GAP的店鋪,互為鄰里,雖為競爭對手,在選址時往往選擇比鄰競爭者的店鋪周邊的位置,從不回避與競爭對手同場競技。

        2.3 店鋪選址覆蓋了北京城區不同的消費者群體的需求

        從北京商圈的消費者構成看,王府井大街和前門大街以中外游客為主,是在京旅游觀光和購物的重要商業街區,新修繕的前門大街,目前云集了103家店鋪,其中,國內品牌81家,國際品牌22家。西單商圈是北京最熱鬧的商圈,不僅商場數量多,也是北京本地年輕消費者購物首選的街區。

        2.4 店鋪面積大,裝修保留品牌原有風格

        從五大品牌在京店鋪經營面積看,一般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H&M最大的店鋪是前門店,地面三層,面積達2600平方米;UNIQLO新東安店和三里屯店面積為1300平方米;C&A的歐美匯商城店有二層樓,面積超過1700平方米。

        2.5 實體店和網點并舉

        雖然GAP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進入中國市場晚了幾年,但GAP采取實體店和網點并舉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2010年11月GAP的北京和上海首批四家實體店同時開業,與上海奕尚網絡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在線購物平臺,向全國范圍內提供免費送貨服務,產品價格與門店價格相同。

        早在2002年UNIQLO就率先進入了中國,最初幾年品牌知名度不高,銷售業績平平,2008年UNIQLO在華重新定位,與淘寶網合作開設UNIQLO淘寶旗艦店,UNIQLO淘寶旗艦店上線11天后,僅一件女式運動連帽開衫就售出近3000件,目前,UNIQLO淘寶店每天銷售額近40萬元,按照這樣的交易速度,UNIQLO在淘寶網一年將實現至少1.5億元的銷售額。UNIQLO淘寶店與實體店并無兩樣,幾乎是將一個實體店克隆到了網上,但是網上門店,卻無限延伸了傳統渠道的長度,所覆蓋的消費群更廣泛,品牌知名度大大提高。

        3 結 論

        總而言之,國際平價時裝品牌的進入,已對北京服裝零售市場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低價時尚已逐漸成為大眾服裝主流消費方式,國內服裝企業應予以高度重視,積極調整經營方式,以應對挑戰。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香蕉视观看在线a | 亚洲最新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九九视频一区 | 日本淑妇性爱视频 | 亚洲2021AV天堂国内精品久久久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