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
探索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應從“產權”的經濟內涵的角度,進行深層次的比較研究。
從財務角度講,產權即“所有者權益”。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產權可具體分解為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
人力資本的所有權,應表現為對人力資本價值自身的補償。它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獲得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的權力——工資收入。它屬于人力資本價值補償的范疇。
人力資本的使用權,表現為勞動者自愿在某一行業工作的自主擇業權。人力資本的使用權是人力資本所有權的派生形式,它將會貫穿于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部進程。當人們回顧整個經濟改革的歷程,是否可以理解為對人力資本的權力、對人力資本的價值、對人力資本的使用重新認識和重新重視的過程呢?理解為市場經濟發展,應當遵循的“以人為本”的人本管理規律呢?
人力資本的收益權,表現為勞動者不僅要求得到人力資本自身價值的補償即工資收入,而且應該得到剩余價值部分的分配權——利潤分配。人力資本的收益權,源于人力資本的產權,它屬于收益性分配范疇,它是知識經濟時代遵循人本管理規律的具體體現。
人力資本的處分權,表現為勞動者是否自愿繼續工作的自主支配權。在知識經濟時代,對人力資本的擁有是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勞動者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必然要尋求最能發揮自己作用的工作空間。人力資本的流動和重組,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是知識經濟時代,遵循“人本管理”規律的客觀要求。
二、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的會計核算方式創新
人力資本的會計核算特征建立在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的理論基礎上,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是一個以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所組成的和諧的經濟實體。資本雇傭勞動的企業特征將改變,這對傳統的財務會計核算的要素、會計方程式帶來了新的挑戰。
1.對現代會計理論的挑戰
第一,對會計方程式的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站在人力資本產權特征的角度,人們不得不對現行的企業會計方程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進行反思。首先,這個方程式是以工業經濟時代“兩極分離”為時代背景的,方程式左邊體現經營權,方程式右邊體現所有權。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處于動態和變化之中,現行的會計方程式無法反映。其次,現行的會計方程式,是“股東權益”最大化的集中體現,而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既是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的經濟實體,又是各種利益的關聯者,如政府、股東、債權人、勞動者(含企業家)等組成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在這個利益共同體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者。而現行會計方程式未反映“勞動者的權益”,僅反映“所有者的權益”。
第二,對“會計要素”的挑戰。現代會計中的“資產”要素所包含的內容偏狹,確認和計量不科學。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是現代企業最重要、最稀缺的資源,在經濟增長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人”,而現行的會計要素中的“資產”要素,按歷史成本原則確認和計量會計信息,無法計量“人力資本”的價值。因此,人力資本這一寶貴的資產,迄今為止,未納入“資產”要素的核算內容。
第三,對“分配方式”的挑戰。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剩余價值的分配領域將出現一場劃時代的革命。以人力資本為產權特征的企業比以資本雇傭勞動為產權特征的企業將更具有創造性和生命力。承認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意味著剩余價值的分配領域,既要承認按物力、財力的資本份額分配,又要承認按人力資本份額的分配,這場或遲或早將要發生的分配領域里的革命,必將對傳統會計核算方式帶來歷史性的挑戰。
2、人力資本產權的薪酬會計核算模式設計
建立人力資本產權的會計核算模式,涉及到一系列會計基本理論問題。本文僅對人力資本
產權的薪酬會計核算框架模式,發表一些拙見。
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產權的薪酬會計核算框架模式的設計,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環境。從本質上講,人力資本產權的確定過程,就是企業的剩余價值,在政府、投資者、勞動者之間再分配的過程。
筆者認為,人力資本產權的薪酬會計核算模式應包括兩部分:一是人力資本產權自身價值的補償;二是人力資本產權應得收益性分配。
第一,人力資本產權自身價值的補償——工資制度。物力資本的價值補償是折舊,人力資本的價值補償則是工資收入。工資收入不僅包括生存資料,而且包括自身素質提高的學習和培訓費用。由于各國的國情和歷史習慣不同,工資制度亦不同。美國實行等級工資制度,日本則實行“年功序列職務職能工資制”,德國實行崗位工資制等等。雖然各國工資制度有差異,但工資的決定因素大致相同,不外乎工作業績、工作技能、工作責任等。怎樣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設計出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工資水平和工資變動幅度呢?
首先,應將企業的員工劃分成幾種類型:如知識型關鍵管理人員、知識型高級技術人員、在崗普通工作人員、待崗人員等。在上述幾類人員中,誰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邊際影響最大,就刺激誰,誰對企業的經營業績貢獻最大,就獎勵誰?毫無疑問,知識型關鍵管理人員影響和貢獻最大。
其次,關于各類人員工資水平及幅度的確定。知識型關鍵管理人員,實行競聘績效年薪制。以業績定功過,以績效定年薪。年薪定為當地計稅工資標準的八倍以內為宜,副職為正職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為宜。知識型高級技術人員實行聘任制,薪酬定在當地計稅工資標準的四倍以內為宜。在崗普通工作人員,根據勞動的責任、強度、技能、貢獻等考核指標,核定在崗人員的工資。其平均工資水平控制在當地計稅工資標準的兩倍以內為宜。待崗人員的工資水平,應不低于當地勞動部門規定的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人力資本產權的應得收益分配——利潤分享制度。收益性分配,涉及到資本份額的確定。由于人力資本計價按現行會計理論有操作上的具體困難,因此,可將人力資本計價理解為勞動者的專有技能和專用知識對企業的投入,它屬于知識產權的范疇。根據無形資產占投入資本份額的有關現行政策的規定,將人力資本的股本份額定在百分之二十左右。這樣凈收益的分配,在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之間進行,即收益分配的利潤分享制度。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收益分配,均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發放部分;二是留在部分。物力資本的收益分配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屬于發放部分的“應付股利”;二是屬于留存部分用于再生產的“盈余公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人力資本的收益性分配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屬于發放部分的勞動者個人股利;二是屬于留存部分用于集體福利設施的“公益金”。為了系統核算人力資本產權的應得收益分配,應在現行會計核算帳戶的基礎上,增設兩個帳戶:一是增設“利潤分配——應付勞動者個人股利”帳戶,其提取比例和發放辦法由董事會討論決定;二是增設“利潤分配——分配管理者股票勝利”帳戶,根據管理者超額完成業績的指標,結合年薪制有關考核辦法,經董事會討論后,作出詳細規定。
與此同時,逐步實施員工持股制。全面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其工作責任感,從產權角度逐步落實職工的“主人翁”地位。
三、小結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具有產權特征,為適應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要求,我們應主動修正傳統的業主權益理論,建立起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企業經濟利益共同體”的共同所有理論。當然,知識經濟對現行會計帶來的理論上的挑戰和會計實踐上的許多難題,有待于會計理論和實際工作者,作更深層次、更具有環境適應性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唐唯超:企業勞動者收入決定機制初探,《會計研究》1998年10期
2、劉俊學:剩余收益分配的新思路,《財會月刊》,1999年1期
3、李心合: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的挑戰,《財經研究》1998年 12期
4、李鷹:人本的資本市場發展現,《中國證券報》1998年12期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had a great impact on management accounting, which made it faced more challenges, that required constant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to improve the overall capability of the accounting staff.
關鍵詞:財會理論;基本特征;創新思考
Key words: accounting theory; basic characteristics; creative thinking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4-0157-01
1根據現代經濟發展對知識資源的日益依賴,我們可以對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做出如下認識
1.1 知識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其它生產要素都必須靠知識來更新,靠知識來裝備,一切發展都以知識為基礎。一切財富都是知識的結晶,知識已成為決定生產力、競爭力、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
1.2 知識這種特殊的生產要素,是無稀缺性的,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
1.3 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主要是通過信息表現出來的。信息技術的開發傳播是知識經濟的關鍵因素。信息已不僅是媒介,而成為商品,為買而賣以求獲得利潤。
1.4 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知識、智力等無形資產在經濟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無形資產,已超過了總資產的60%,而創造財富的主要力量是從事科技勞動的人員。知識階層成為社會的主體,人力資源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
1.5 知識經濟時代的根本特征在于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觀念創新、以及其它方面創新的互相結合,創造性勞動才是人類進步的真正動力。
2知識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對管理會計的影響
知識經濟到來,使會計所處的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使企業目標多元化。當工業經濟進一步向知識經濟轉變時,企業為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應以服務于“社會本位”的最高層次的多元化因素作為經濟目標。而管理會計恰恰能更有效的為較高層次的經營目標,為實現根植于知識經濟社會的“社會本位的多元化企業經營目標”服務。二是“決策支持系統”轉變為“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服務。三是管理會計將從“財務會計”的“二維結構”和“三維結構”轉變。即研究過去也研究未來。四是更適合“知識經濟資源”的研究。
3知識經濟環境下管理會計面臨的挑戰
3.1 對會計目標、確認、計量及控制體系的挑戰。這是由知識經濟的無形化所引起的,知識經濟的無形化即表現為投入資產的無形化,也表現為知識產品和企業資產的無形化。
在控制主體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控制體系也必須進行相應變革。
3.2 對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挑戰。①對傳統會計成本分類和分配方法提出了挑戰。在知識經濟形態中,強調產品的個性化。這種生產品種的多樣化與傳統工業經濟中的產品單一化和批量化生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產品成本的分配也必然要做相應的改革,也就是說傳統的成本分配的分批法、分步法已不適應新經濟形態中產品生產成本分配額要求。②對收益處理方法的調整。③使企業風險處理陷于困境。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收益與風險都呈極大化特征,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新技術開發成功就意味著能夠獲得巨大市場收益,開發失敗就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管理會計如何處理科學研究開發所造成的損失,既影響宏觀經濟的運行又影響企業的利益。
4知識經濟條件下,管理會計創新的構想
4.1 構建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會計模式。現有的會計模式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已不適應經濟時代的要求。因此,會計理論界必須研究新的會計模式。新型會計模式的建立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要求按照知識經濟的客觀規律,對會計模式的各個組成要素賦予新的含義。
4.2 研究和引入新的會計計量手段。由于知識經濟的時代會計計量重心要從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從財務資產轉向知識資源,其中的最大障礙就是會計計量問題,傳統的計量手段無法適應知識經濟要求,因而,在計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變化,在會計系統中采取多種計量手段,是科學而現實的正確選擇。
4.3 盡快將人力資源會計納入管理會計系統。人力資源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由于涉及到經濟理論、會計理論以及計量等一些“”問題,它依然未納入財務會計大堂。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勞動的知識價值如何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應是該時代財務會計的重要內容。
4.4 變革財務報告。現行財務模式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模式,即在會計報表中反映的事項會計上可確認。并從傳統財務報告的墨守成規中“解套”,較好的適應知識經濟對會計的要求。
5知識經濟社會中會計人員必備的基本能力
5.1 終生學習能力。種終生學習能力,第一個層次是有效的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即基本的閱讀與交流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完成,這是終生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第二個層次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即通常所說的自學能力,即對一些基本的、簡單的、職業的新知識,通過自身的學習達到更新的目的。如何通過有效的方式,高效地查閱、提煉、組織有用的信息,在不熟悉的環境中認清、解決問題,依據某些不確定的事實做出判斷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第四層次:組織與協調、溝通的能力。在知識社會中,知識的專業化分工將越來越細,同時對協作的要求也越來越強,要求會計人員必須與其他人的協作中完成團隊的目標。
關鍵詞:財會理論 實踐 創新思考 基本特征
一、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經濟的理念逐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并且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資源之一。在現代經濟社會的構建和發展中,知識所占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也必須引起全世界的重視。
1、從社會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知識經濟是促進社會經濟與知識融合,并實現兩者共同進步、發展的最基本要素,而知識所處的地位尤為重要,經濟發展中的其它要素都必須要依靠知識的創新和發展才能全面實現。在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中,知識已經成為了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行業整體生產力、競爭力提升的關鍵性因素。
2、知識經濟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其具有無稀缺性的特征,可以說知識經濟的內涵越來越豐富。
3、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知識主要是通過信息技術的創新和應用而表現出來的,而現代信息技術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傳播的媒介,而且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具有價值屬性的商品,并通過“為買而賣”,最終達到獲取利潤的目標。
二、知識經濟的形成及發展對管理會計的影響
在人類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全面到來,管理會計所工作處的外界及內部環境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企業經營與管理目標的多元化發展。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進一步轉變,企業為了更好的滿足實現自我的需求,要以積極服務于“社會本位”最高層次的多元化因素為其經濟的目標,而管理會計也恰恰可以更加有效的為實現根植于知識經濟社會當中的“社會本位的多元化企業的經營目標”,為較高層次的經營目標而服務。
2、經濟時代背景下,決策支持系統正逐步向“金字塔式”或“倒金字塔式”的服務方式轉變。
3、管理會計將會從“財務會計”當中的“二維結構”或“三維結構”來轉變。在研究過去的同時也研究未來。
三、知識經濟環境下的管理會計極其所面臨的挑戰
1、在全球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下,對于管理會計的計量、目標、確認,以及控制體系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知識經濟的無形化不僅僅表現為投入的資產的無形化,也同時表現為企業資產以及知識產品的無形化。當控制的主體發生了變化的時候,其控制體系也必須要隨之進行相應的變革。
2、知識經濟的發展對于傳統的管理會計成本分類,以及分配方法也提出了挑戰。知識經濟的形態中所強調的是產品的個性化,相對于傳統的工業經濟當中的產品的批量化生產以及產品的單一化生產而言,此生產品種的多樣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此同時,對于產品成本的分配而言,其也必須要做出相應的改革。換句話說,傳統成本分配當中的分步法以及分批法,已經不能夠較好的與新的經濟形態當中的產品的生產成本的分配額要求相適應。
3、使企業的風險處理陷于了困境。在知識經濟的條件下,企業的風險以及收益均呈現出了極大化的特征,也就是所謂的在較高收益的同時,也往往伴隨著較高的風險。新技術的開發成功,同時也將意味著可以獲取巨大的市場收益。在現代社會經濟形勢下,管理會計工作中如何能夠更好的處理因當前的科學研究開發而帶來的損失,不僅僅會對宏觀經濟的整體運行有著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對企業的利益有著直接的影響。
四、知識經濟環境下的管理會計的創新構想
1、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必須積極構建能夠適應知識經濟需求的會計模式。當前現有的會計模式屬于工業經濟時代所遺留下來的產物,與現代的經濟時代的要求已經不能夠很好的相適應,因而,對于會計理論界而言,進行新的會計模式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必然的趨勢。建立一個新型的會計模式意味著一個全方位性的系統化工程。將新的含義賦予會計模式的各個組成因素,必須要依據知識經濟的客觀規律來進行。
2、在當今知識經濟的時代里,只有不斷研究并引入新的會計計量手段,才能實現知識經濟從有形資產向著無形資產方的轉化,從現代社會的財務資產發展方向而言,知識是會計計量的重心,而其中會計計量問題是最大的障礙,傳統的會計計量已經不能夠較好的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由此,會計計量的手段需要進行一次革命性的變化,而現實并且科學的正確選擇是在會計系統當中應用更多種的會計計量的手段會計計量的手段。
3、合理的變革財務報告。目前的現行財務的模式,可以說屬于一種非黑即白的財務模式,在會計上都可以對其進行確認,并且可以從傳統的、墨守成規的財務報告當中得以“解套”,因而能夠較好的適應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對于會計所提出的各項要求。
參考文獻:
[1]甘婭麗.財會實踐教學的使命與策略[J].會計之友.2001,33(5)
[2]趙井霞.財會實踐教學的探討[J].商業經濟.2008(5)
[3]羅程.對強化高職高專學生財會實踐和綜合能力的思考[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6(6)
一、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資為主的經濟,審計的側重點將隨之逐步由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這是其呈現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一)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資本為主,無形資產為第一生產要素
在知識經濟時代最重大、最根本的變革是發生了資本革命,資本讓位于知識,知識成為最重要的資本。“知識就是資本,知識就是財富”,將成為這個時代的基本。的生產經營活動以消耗知識資本為主。企業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知識資本的競爭。知識資本就是無形資產的總和。所以,企業=有形資產+無形資產。知識經濟以智力資源、無形資產為第一生產要素,而不是主要依賴于土地、石油、礦產等資源。一切高新技術實際上都是高新知識的凝結。一切發展都以知識為基礎,一切財富的核心都是知識的結晶,知識已成為決定生產力、競爭力、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無形資產價值的重要性也將引起價值的變化。
(二)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資為主的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主,即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知識、智力等無形資產的投入將在經濟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知識資本的首要地位,提高了無形資產的重要性,知識超過了傳統的資本與勞動力這兩大要素的地位,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無形資產的也在不斷擴大,除了原有的商標、專利權、版權、機軟件等,還包括許多不可辨認的難以確定的無形資產,如公司聲譽、管理能力等,而且后者在快速增長。知識經濟使企業無形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三)知識經濟時代,審計的重點由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
近30年來,第三產業革命浪潮飛速發展,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中知識經濟的貢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超過50%,有的國家和地區甚至達到70%以上。1995年美國很多企業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已高達50——6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樂的價值高達479.78億美元。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無形資產,正日益成為決定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與市場價值的主要動力。知識經濟時代要加強對無形資產的管理與核算,進而要求審計監督要加強對無形資產的審計,擴大審計的范圍,逐步將審計的重點從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通過審計重點的轉移,為國家宏觀調控及時提供這方面的信息,也促使企業重視無形資產的管理;通過審計重點的轉移,加大對傳統產業改造的審計監督力度,鼓勵企業采用更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提高其技術含量,盡快完成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過渡;通過審計監督的重點轉移,強化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審計,促進其迅速成長和發展。
二、人力資源審計是知識經濟時代呈現的又一大特征
人力資源是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重要資源。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直接著國家的強弱和企業的成敗。人力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對它的投入最為合算。據西方有關機構表明,員工投資1元所獲得的效益高于投資2元新設備。知識經濟的內涵,就是人力資源的經濟。知識經濟時代,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出現了許多新,如:企業家資源如何計價,人力資源如何參與利潤分配等,都是擺在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會計、人力資源審計面前的新課題,特別是對審計監督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經濟監督骨干力量的審計,加強對人力資源管理和使用的審計監督,加強對人力資源的計價、參與分配等方面的審計監督,以保證人力資源核算與管理的真實性、正確性和公允性,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審計在知識經濟時代呈現的又一新特征。
三、知識,傳統的手工審計方式必將被先進的機審計技術所代替
知識經濟是信息經濟,是網絡經濟。網絡化的,使人類穿越時間和空間進行通信的能力顯著提高。經濟活動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使其突破了傳統的活動空間,進入媒體世界,出現了各種虛擬實體,如:虛擬公司、虛擬商店以及遠距離的多主體的虛擬合作等。國際互聯網將推倒橫在供應商、顧客、姻親集團和競爭者之間的高墻,將使組織微型化、經濟活動整合化、管理結構內中層層次作用弱化等。這就要求審計方式向網上轉化,使就地審計的范圍逐漸縮小。網上審計使主體和客體只需在約定的時間見面,從而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網上審計可變事后審計而為事前、事中、事后緊密結合為一體的審計方式,大大增強了審計的及時性。事后審計將逐步被實時審計所代替,否則將事過境遷,無案可查。面對無書面記錄的經濟業務,審計的重點必將由原來對審計線索的審核與查找,轉向對系統的、設計過程等。
四、知識經濟時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審計將跨越國界,實現審計的國際化,組建審計的跨國公司
知識經濟時代,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向。隨著國際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跨國公司、跨國經營得到空前的大發展,成為世界經濟中一股超級強大的國際經營力量。根據聯合國發表的有關資料,跨國公司的海外銷售額1976年為6700億美元(不包括公司內部銷售額),相當于同年世界出口總額9180億美元的73%,到1992年已高達5.5萬億美元,翻了8.2番,相當于當年世界出口總額4萬億美元的137.5%。跨國公司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和增長的重要力量,對世界各地區的經濟產業有著深遠的。跨國公司的經營促進了世界經濟一體化。
關鍵詞:新經濟 知識管理 模式
一般認為,新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具有企業要素知識化、企業經營方式網絡化、企業產品品牌化、企業管理柔性化、企業傳播市場化、企業結構和行為國際化等典型特征。知識的創造、傳播、共享和利用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
知識管理的本質與特征
(一)知識管理的本質
知識管理研究先驅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20世紀80年代指出:“未來的典型企業被稱為‘信息型組織’,它以知識為基礎,由各種各樣的專家組成,這些專家在基層從事不同的工作,自主管理、自主決策……知識主要體現在基層,體現在專家的頭腦里”。知識管理的思想是基于新經濟的出現以及人們對知識與管理兩方面內涵的更深層次的理解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一般而言,把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動態管理過程稱為知識管理,它是企業對知識的開發、利用、研究、共享的動態管理,同時也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既繼承了人本管理的精髓,又結合知識經濟這一新的經濟形態的特點加以創新,突出強調了人在知識管理中的作用,是“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再現與延伸。
(二)知識管理的特征
1.以人為本。這一特征的核心是以高素質的人才為前提,注重人力資本和知識創新。知識管理以知識為管理的對象,由于人是知識生產、創造、應用的主體,是知識管理中最活躍的能動因素,因此,對知識的高度重視,對人才的高度重視,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是知識管理的核心,它注重的是人與人內心世界的溝通以及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生產活動中的作用。由此可見,知識管理是一種能夠充分挖掘和發揮人的智力潛能的柔性管理方式。
2.和諧管理。和諧是一個組織正常運營和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管理的和諧化對于組織自身、組織之間關系的處理有著重大的意義。內部層面的知識管理,可根據效益最大化原則,合理設置組織內部結構,合理劃分各個管理階層的權利和義務,做到責、權、利相統一,為組織成員提供輕松愉悅的工作氛圍,從而有利于處理好組織與成員、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充分調動全體成員的積極性。外部層面的知識管理,以理性競爭、合作雙贏的理念正確處理與競爭對手的關系,保證組織自身和合作伙伴的正當利益,從而為組織的發展營造和諧融洽的外部環境。總之,適應知識管理的組織框架是新的組織結構,其核心是由嚴格的等級制度向和諧的知識化組織結構轉變。
3.面向市場。在新經濟條件下,知識商品流動性較大,變化性也較強,要營造知識創新的良好環境,形成知識創新和共享的有效激勵機制,知識管理就必須突破以涉及組織內部環境為主要管理范圍的傳統管理模式,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無限多變的外部環境,致力于知識的積累與創新,把組織內部已經形成的現有知識與外部不斷變化的知識信息高度、有機的結合,加強組織與外部環境的互動的能力,圍繞市場來組織智力資源和其它資源,以達到資源的最優組合。由于組織之間和個人之間存在著相互競爭,知識作為一種財富也就具有了自我封閉性,因此知識的所有者大都不會主動地將知識提供給他人,必須將知識“市場化”或者“實用化”。
知識管理模式綜述
(一)企業知識管理的一般模式
在企業文化的指導下,以企業制度作為規范和保障,以信息系統為依托進行知識管理,促進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及各自相互之間的轉換,達到知識創新的目標。這種模式(圖1所示)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管理思想和以知識為管理對象的先進的符合知識經濟特征的管理方法。
轉貼于
(二)組織間知識的系統價值聯盟
20世紀90代,美國企業發展出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知識管理”模式——“組織間知識的系統鎖定”模式。這個模式的戰略選擇視角突破了產品和客戶的范圍,考慮了整個系統創造價值的所有要素。尤其要強調的是,這些要素中除了競爭對手、供應商、客戶、替代品之外,還要包括生產補充品的企業。實施組織間知識系統鎖定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聯合補充品廠商一道鎖定客戶,并把競爭對手擋在門外,最終達到控制行業標準的最高境界。
(三)基于知識成長模式的知識管理
陳雪松等通過對知識成長機制的分析,在原有的知識成長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知識成長模式,使知識成長模式更加完善;通過對知識成長抑制環路的分析,提出了一定的知識管理策略,為企業知識管理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施準則。該模式認為,當知識量在促進環路和抑制環路的共同作用下達到成長極限時,努力推進促進環路將是徒勞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成長抑制環路。只有通過削弱抑制環路的作用,才可能打破現有知識成長的極限,向更高的成長極限躍進。
(四)基于知識分類的知識管理模式
劉東認為知識管理最重要的內容是正確識別知識對象的特征并選擇恰當的管理模式,而對知識進行清晰分類是知識管理實踐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應從知識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識管理的一般過程分析著手,將知識管理的基本過程與知識分類結合起來,構建科學的知識分類管理模式。該模式將知識按照易訪問的知識、廣泛適用的知識、綜合的知識和一次性的知識分類,對每一類知識提出不同管理策略、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平衡使用不同的管理工具進行管理。
(五)基于知識流和知識鏈的知識管理模式
知識管理通過對企業中知識流的管理和利用,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提供知識保障,以此來增強企業競爭力,該模型如圖2所示。知識鏈上的各個環節實際是企業知識管理的具體任務,企業必須采取各種方法和技術來保障其有效運行。對于整個知識鏈而言,最重要的當數知識共享。知識創新的基礎是充分而有效的知識共享,員工借助知識共享增加自身知識,改變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創新;而知識共享也必須以知識的獲取、編碼、轉化、整合為基礎;有效的知識交流為知識共享提供了通暢的途徑。
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管理將遍及整個經濟領域,各企業將通過知識來獲取新的競爭優勢。本文分析了知識管理的本質與特征,總結了國內外對知識管理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我國企業選擇知識管理模式起到借鑒與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銘洪.網絡經濟學教程[M].科學出版社,2002
向知識經濟的變化過程需要重新思考一些經濟基本原理。知識與其它商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具有公共物品的許多重要特征,實際已具有全球性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政府對保護一切產權起著關鍵的作用,而其對知識產權所起的作用就相當復雜了:甚至對這些權利的確切定義也不清楚。在知識經濟中,壟斷的危險甚或比工業經濟時代更大。這說明在知識經濟中政府的作用與我們已熟悉的上個世紀工業經濟中的作用截然不同。
知識經濟的文化
轉變思維方式
比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這種轉變很難定義它,但一個公認的變化就是人們認識到,深陷好幾個世紀的貧困不再是不可避免的和必然的,也許最重要的是對知識和教育的普遍重視,尤其對科學和技術的重視。確切無疑,甚至在最發達的社會,科學盡管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有利,但與其打交道的,還是集中在相對小的范圍里——這一現象我們這種從校園到政府的人看得十分清楚。發展的過程可以看作是這些基本思維方式的觸角延伸的程度以及這些思維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主動學習與制度轉變
發展就是關于最終影響人們如何思維的社會轉型。外部機構不能強迫人們改變其思維模式和信仰。人們只能被強迫采取某種行為或說出某些言語,但人們很難被強迫改變其心靈和思想。那只能靠自己來改變。
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要伴隨著至上而下的等級制度的結構向諸如半自治團隊式的平面結構轉變。泰勒制的垂直結構是為了實施和協調某些身體行為,而以知識為基礎的勞動組織則涉及更多的對自治的認同及思想的自我導向。知識的最佳獲得不是通過死記硬背的記憶化,而是通過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學習是通過做,而不是通過觀看或記憶。
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
現在十分清楚知識經濟的成功離不開文化的改變。在有些方面,知識與普通商品存在根本區別,這些區別不僅對應該如何組織知識經濟有重要啟示,而且對與之相關的公共政策有很大啟示。
知識的公共性與無限性
首先,也許是最基本的事實是前面提到的——知識是公共物品。托馬斯·杰弗遜用如下的方式描述了知識和信息的非競爭性:“他從我這兒得到了一種思想,是在沒有減少我的思想的同時,他自己得到了引導;正如他在我這兒點蠟,在沒有暗淡我的同時獲得了光明。”知識動態過程的特征最終來源于知識具有向稀缺性挑戰的無限性或非競爭性特征。知識一旦被發現或公開化,對于增加的更多用戶來講,絕對是零邊際成本。
這里有必要從概念上區分知識的純粹非競爭性和傳播的低成本。信息革命通過現代技術的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加工和傳播信息的成本降低。但任何信息的物質載體或編碼都是有競爭性的。就象在圖書館常見的,不同位置上的兩個人不可能同時使用同一本書。還有象從因特網上下載東西時等待的時間也可以證實電話網絡上的電子郵箱是競爭性的,而且能帶來擁擠后果。只有非物質的(“無載體的”)知識、信息、思想、概念、功能及其它思想的抽象客體才是純粹非競爭性的。那是在人(學習)與事物(運用)中知識載體化的過程,總有一天它會值錢,并且是資源。
知識產權的產生與保護
純粹公共產品是一種非競爭的,并對某用戶來講沒有排他性。但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排他性,因而可以被認為是非純粹公共物品。如果有效的使用完全無代價的話,企業和個人將沒有生產知識的動機。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是私人提供的,特別是一些有實用價值的發明創造,應有某種形式的保護。知識創造不能簡單地公開化。有些時候商業機密有必要保護。但在其它情況下,需要對知識產權的更寬松的保護。
知識經濟的競爭
我認為有必要提醒,當世界面臨新挑戰的時候,有些關于過去資本主義的爭論被遺忘了。30年代,人們對壟斷資本主義極其擔憂;那個擔憂就是在任何經濟中為了相當少的企業的高效,新工業技術需要很大的生產規模,由此帶來經濟(接著是政治)力量的集中。亞當·斯密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斷言過競爭的存在。但競爭是否在以新的方式出現的工業經濟中始終如一?
可以肯定地講,知識會帶來規模收益的增加,而這又可能削弱競爭基礎。那些聯合使用計算機“語言”的大型網絡的外部效果強化了這種觀點。這些網絡的外部效果還有均衡和動態兩個方面更深遠的影響。然而,我擔憂壟斷資本主義正以國際規模卷土重來,此間微軟成為人們注意的中心。不用過早判斷審判結果,很明顯的是,微軟涉嫌企圖在PC操作系統中開拓出接近壟斷的地位,而且其擴張影響的企圖也顯而易見。如果微軟的做法并不違法,那么問題就是,興許法律應該修改了[2]。
為知識經濟服務
發展科學教育,培育創新力
知識經濟中成功的關鍵是受過教育的勞動力。有那么多的國家致力于改善其教育制度,這都值得肯定。觀察的結果是:
其一,從長遠看,知識經濟的成功需要創新能力,即基本能力之外的較高層次的認識能力。那些尋求培育這種創新力的國家因而在知識經濟的競爭中更能成功。
其二,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培訓對于知識經濟成功也是關鍵的。政府有充分的理由補貼科學教育:因為那些從事研究的人從其工作中所獲甚少,正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它存在很強的外部效果。
其三,教育部門未能如我們所愿強大起來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門的競爭是最受限制的。
支持基礎研究,改善產業政策
事實上,政府無論是支持農業研究(19世紀的核心產業),還是支持鋪設第一條電話線(巴爾的摩和華盛頓之間)都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功。前者帶來了農業生產力的巨大增長,而后者帶來了因特網的發展。
政府的目標不是去挑選優勝者,而是要識別產生外部性的創新。當產業政策的批評家們認識到政府支持基礎研究的必要性時,他們還沒有注意到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沒有明確的劃界;許多應用研究也能產生很大的外部效果。政府政策的目標是要識別能夠帶來巨大外部效果的優勝項目。
我有以下觀察結果:
其一,成為知識經濟典型特征的許多創新是依賴于基礎知識——這一全球性的公共產品。存在兩種傾向,不僅低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還要企圖搭上別人的基礎研究成果的便車。結果將是災難性的:至少是要放慢發展的進程。
其二,政府有一種對花哨項目的癖好,就象空間站,它可以吸引大眾的聯想,但不一定是運用研究基金的最佳途徑。
其三,大家可以盯住其它的支持新技術的項目,以評價其增值效果。有一些跡象,比如美國小企業研究支持計劃,盡管用心良苦,但在研究增長方面沒有取得任何顯著效果。
適當競爭,加強合作
前面我強調過在知識經濟中有效競爭所面臨的現實危險。我們必須回到適當競爭法和知識產權制度兩個問題上來。讓我再提出一些觀察結果。
其一,當我們步入全球化經濟時,競爭的議題就提升到全球的水平上。當政者們當然會期望在競爭中產生更大的企業帶來更高效的競爭規格,并能把這種規格提升到最高水平。世界也將從這一更好的競爭市場中獲益,世界中的所有國家也要為實現這一目標協調運作。
其二,在減少關稅方面取得了諸多進展的同時,包括傾銷和反傾銷在內的非關稅壁壘呈現出越來越大的重要性。這兩者不僅都能削弱競爭的基礎,而且也能削弱支持新知識經濟的產業政策。
其三,鼓勵合作,但合作能夠轉向勾結,也能為心照不宣地達成一致的反競爭或至少非競爭政策提供依據,對此應提出足夠警示。
實施優惠創新的稅收政策
在美國,有一些鼓勵創新的稅收規則,也有一些不是。最近實施一項鼓勵新小企業(免資本收益稅)的規定,但談到其效果還為時過早,也難說它多大程度上幫助了新的知識為基礎的企業。
研究,從其根本特性來講,就是冒風險的。它就象鉆井探油一樣。成功的度量是根據一個人能否在十次試驗中成功一次。一個能分享風險的伙伴才能夠鼓勵冒險,但只分享成功而不分享損失的伙伴似乎不能鼓勵冒險。
在美國,資本收益的優惠措施一直保護下來,就是因為它鼓勵與知識經濟緊密相聯的冒險和企業家制度。但大多數稅收優惠沒有偏向這種企業家制度,而是偏向投機的不動產貸款。我在前面已提及文化改變的重要性。那種以獎勵真正創新的辦法去獎勵投機不動產收益的稅收體制,不是在支持創新的文化。
參考資料:
(江蘇星月星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泰興 225400)
摘 要:本文立足于新經濟環境,從新經濟環境視角出發,分析了現階段建筑企業財務管理在新經濟環境下出現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關于加強建筑企業財務管理的建議。
關鍵詞 :新經濟;建筑企業;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02-0074-01
一、新經濟的相關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新經濟即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新型經濟,相較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傳統經濟,有著較大的不同。新經濟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以知識為依托,以高度的全球化和高度的信息化為基本特征,是一種創新型、科技型經濟。
新經濟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新經濟是高科技經濟和知識經濟,在這個特征中,網絡經濟和信息經濟成為新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資本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逐漸降低,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知識的生產及應用,產品以及服務的知識內涵顯著增長。其次,新經濟是以人為本的經濟,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的經濟已經不再是單純依靠掌握金錢的資本家造就的,而是掌握著知識生產以及技術的“知本家”,在這個特征中,傳統經濟的工資已經不能將知本家的報酬涵蓋,分配體系存在著一些差異,因此,分配體制的改變成為了新經濟最為重要的推力。第三,知識經濟是創新型經濟,在這個特征中,新經濟的重要特點就是創新,從觀念到經濟的組織運營模式,新經濟都與傳統經濟存在較大的差別。第四,知識經濟是一種風險經濟,在新經濟環境之下,高風險與高利潤是并存的,是一種充滿機遇以及挑戰的經濟,在這個含義中,新經濟的生產有著更強的技術風險,更短的產品周期以及更激烈的人才競爭,知本家成為新經濟環境中企業發展的核心支柱。
二、新經濟環境對建筑企業財務管理的變化
1.財務管理目標的變化
新經濟環境之中,知識資本的地位在提高,物質資本的地位在降低,這就使得知識資本在建筑企業的資本結構中的比例上升,使得企業的利益主體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兩方面的變化需要建筑企業對財務管理目標作出一些調整,要求建筑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由以往的財富最大化向企業價值最大化過渡,從而適應新經濟環境。
2.財務管理理念的變化
首先,建筑企業要樹立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理念。新經濟環境之下,建筑企業面對的挑戰以及風險越來越大,為了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必須樹立財務管理為中心的理念。其次,是風險理念,新經濟的重要特征就是高風險與高回報并存,市場無時不刻處于變化之中,這就要求企業在財務管理的過程中更新風險意識,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應對風險。再次,企業的財務管理要樹立貨幣時間價值觀念,充分考慮未來新形勢的發展,為未來企業的收益成本評估提供基礎。
3.財務管理模式的影響
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不適應新經濟環境中復雜的市場變化,集權化管理的效率正在降低,民主化、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越來越強,這就要求建筑企業的財務管理從資金流為中心向以信息、知識為中心過渡,提高知識信息在財務管理中的地位,向網絡化的財務管理模式轉變。
4.對財務管理隊伍的要求
新經濟環境要求建筑企業提高對知識信息以及人才的重視程度,財務管理也要順應這樣的趨勢發展,建筑企業只有不斷加強對財務管理隊伍的培訓,提高財務管理隊伍的專業技能,更新財務隊伍的財務管理觀念。
三、新經濟環境視角下建筑企業財務管理的建議
1.建立柔性財務管理模式
柔性管理模式是一種扁平化的財務管理模式,以網絡技術為基礎,以財務信息資源優化為特征的財務管理策略。建筑企業要建立預測、計劃、執行、反饋、分析、再提升的財務管理基本架構,在提高財務基礎工作水平的基礎上對信息資源進行優化,將信息的利用效率提高,從而促使建筑企業的全面發展。
2.全面預算管理
全面、全額、全員是全面預算管理的重要特征,這樣的特征正好適應新經濟環境的需要。建筑企業的集團成員以及分公司要建立科學的預算控制組織體系,實現分級預算管理,對各單位的財務及非財務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3.重視風險管理
高風險高回報是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征,風險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企業可以加大對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財務工作者對風險的敏感度,提升財務隊伍的抗風險;其次,要加強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積極應用現代財務風險計量工具,提高風險識別的效率,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系統。
4.重視知識資本管理
知識資本管理是財務管理的全新領域,這需要整個社會范圍的共同努力,建筑企業要不斷深化對知識資本的理論研究,深入了解知識資本的構成要素以及市場化形式,尋求知識資本運作的方法,要不斷探索知識資本的計量方法,合理評估資本價值。
參考文獻:
新科技革命的進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為直接的推動力,并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不同于傳統時代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已是確定的事實。知識經濟時代給我們這個社會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促進了新的文化的產生,引起了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的一系列變化,還表現在從農業向制造業的過渡、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過渡、服務業管理模式的企業化、工廠化,等等,也就是所謂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第四產業的過渡。
旅游是第三產業中一項特殊的社會活動,涉及面廣、覆蓋量大,類型非常復雜,一般可以分為觀光旅游、度假旅游、尋根探祖旅游、娛樂旅游、探險旅游、文化旅游等方式。其中文化旅游是集文化、經濟、科技、教育、旅游于一體的大旅游。從時間維度上講,可分為歷史文化旅游和現代文化旅游;從形態表現上,則涵蓋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園林文化、藝術文化旅游等。
一、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
旅游是一種具有重大經濟與文化意義的活動,它的產生和發展緊隨社會前進的步伐。旅游者的價值取向、旅游行為、旅游需求等隨著他們的知識素養、經濟收入而不斷變化。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一樣,知識經濟有著自身的特點及對生產過程各要素新的需求。因此,知識經濟時代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開發重點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
文化旅游以其多樣的形式、深刻的內涵而表現出了強大的魅力與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促進科技傳播,增進人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加快國家和地區經濟繁榮等作用,而受到各國人民的普遍關注。知識經濟時代吸引游客的主要不光是游覽或玩樂,大多是參觀博物館和歷史景點,參加文化活動和藝術節,了解歷史文化和古跡,體察民俗風情,觀賞文藝美術,品嘗風味佳肴。據目前趨勢來看,獨特的文化魅力是吸引人們關注的焦點,文化旅游已成為當代旅游業發展的新潮流。知識經濟時代與文化旅游的特征相契合的狀況,決定了文化旅游必定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旅游熱點。
(一)可持續性
工業社會運行的是資源經濟模式。資源經濟時代里,人們所關注的是如何最大可能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為此相關的技術發明也是圍繞挖掘、爭奪自然資源而進行的。但這種肆虐的掠奪方式很快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污染與日益枯竭。
知識經濟時代,人們意識到自身的生存危機,持續發展的思想也深入人心。經濟發展程度不再取決于廠房、資本和有形資源的多寡,而是知識與信息的擁有量。文化旅游產品大都是歷史文化的沉淀或人類思想精華的凝聚,以堅固實物、知識技能或信息意念等形式存在。旅游業是一項文化型的經濟產業,旅游文化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與其它旅游形式相比,文化旅游對已有旅游資源的破壞力較小,一定程度上更利于現有資源的傳播和保存。人們吸收了文化旅游產品的豐富內涵,再通過自己的思維加工變成更加豐潤的形式傳承于后人,因此可以滿足一代又一代的旅游需求,進行持續性開發利用。
旅游資源可分為自然景游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兩大類,文化旅游的對象主要是人文景觀資源。自然景觀資源直接賦存于大自然,生態環境極易遭到破壞,我國的一些人間佳境、天然圣地隨著向游人開放、開發,均不同程度地出現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現象。如桂林的靖江王城王陵、桂海碑林、古靈渠等,隨著城市現代化的進程,古城門、老城墻、老建筑、古石刻和碑帖已開始退化、變色,失去昔日風采,如不及時進行有效的搶救性保護,將逐漸從人們視野中消失。人文景觀資源則相對較為容易保護與管理,無論何種時空條件下生成的天然景觀,都將會產生與之相應的地方民族文化。兩個方面相互作用,日漸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環境格局。一處風景的魅力長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豐厚文化底蘊的維系,沒有文化賦存的旅游資源是沒有生命力的。
(二)知識密集
觀光、度假等旅游方式主要是通過感受意境、體會心態來滿足人們的休閑、放松需求,文化旅游則是人們帶有某種求知、求奇的目的而進行的活動,能給人帶來大筆的知識財富,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得到實質性的收獲。文化旅游能為旅游者提供大量豐富的科普知識、歷史知識,還使游客接受藝術熏陶、提高文化修養,從中得到某些感悟與升華,經過大腦的理性加工與處理,成了新的知識財富。文化旅游產品蘊含著大量的知識信息,是一種知識密集型旅游產品。
知識經濟時代里,知識是一種重要的、最有價值的生產要素。智力水平的高低成為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興衰成敗的關鍵。在經濟活動中,知識的投入可以代替物質的投入,智力的發展可以彌補資源的短缺,信息的傳播可以縮短探索的歷程。獲取知識、增強創新能力為任何個人或國家立足于世的必備條件。所以文化旅游自然也就成了人們的青睞對象。
(三)啟迪創新
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創新來源于知識的積累,來源于現實的啟示,來源于靈感的爆發。文化旅游產品匯聚了古今中外各方志士的智慧結晶和經驗總結,集中體現了各種文化在相關體系中的地位及演化創新過程。創新不等于空想,必須以豐厚的知識為基礎,創新不意味著背叛,必須承襲前人取得的成果。文化旅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創新參考資料和思維新視點。
(四)網絡銷售
知識經濟時代,一些高新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使得產品銷售模式、社會消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如計算機網絡的連通、虛擬技術的運用等使得旅游消費的全過程都可以在因特網上實現。特別文化旅游產品多為實物觀賞或文化活動過程演示,基本不存在親身體驗、尋求感官意境的限制,完全可以通過圖片、畫面實現。文化旅游的經營管理將可以趨向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產品銷售模式的要求。另外,旅游業是信息時代的高成長性產業,由于以跨洲、跨國、跨區流動為產業基礎,因而在很多功能上與國際互聯網相融性很好。網絡銷售使得文化旅游在知識經濟時代具備更強大的競爭力與生命力。
二、知識經濟時代文化旅游的發展取向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給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與廣闊前景,同時也要求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順應時代的變化與需求,推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一)注重文化內涵,突出知識性,以高品位的旅游產品滿足旅游者的求知需求
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只有文化才是一壺醇酒,耐人尋味。我國曾一度興起的一股興建主題公園、濃縮景觀的熱潮,結果或是關門閉業,或是茍延殘喘,究其原因,乃是盲目效仿,缺乏文化內涵。
文化旅游是一項高檔次的消費行為,旅游者一般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文化素養。知識經濟時代,人們更注重自身閱歷與修養的豐富和提高,因而對旅游內容的要求和評判水平也越來越高。人們已不僅滿足于自然造型的美丑,而希望能在旅行過程中獲取大量知識性素材和思維性啟迪。
因此,文化旅游應注重提高知識、技能、信息方面的含金量,重點開發具有科普教育意義的旅游,舉辦交流性強的文化活動,將各地優秀的文化旅游資源以恰當的形式奉獻于游人,使他們充分領略其濃郁的文化氛圍,獲得啟示和教育,滿足求知欲望。這也是延長文化旅游產品生命周期的必要途徑。
(二)采用先進技術,實現信息管理和多渠道銷售,為旅游者提供便捷、有效、高質服務
知識經濟時代,虛擬社會創造了“顛倒的市場”,顧客成為產品銷售過程中的關鍵因素,他們將擁有比供應商更多的選擇機會。對旅游者而言,他們開始追求便捷、有效、高質量的旅游服務,尤其在旅游動機形成之后選擇目的地時,更希望旅游經營者提供各種精細、翔實的旅游資訊并在旅游地享有舒適的配套服務。
為此,旅游業營銷策略應有新的突破與發展,加強信息管理,包括對營銷地文化知識資源的收集、匯編及與旅游相關的游樂、服務設施等信息編碼處理,以供游客咨詢、選擇。另外,以往較為注重的是對營銷地的宣傳,而缺乏對客源地的分析,以致造成旅游市場的定位偏向,給旅游收益帶來影響。所以信息管理尚須包括對客源地經濟發展狀況、居民消費偏好、文化素質水平、風情民俗習慣等信息的收集與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地規劃布局旅游項目。旅游業是一門高關聯性產業,其興衰成敗受制于國家或地區乃至全球的政治氣候、經濟動態、文化浪潮等因素,因此新型經濟下的旅游業管理仍需廣收來自于社會經濟各領域的信息源,來調控自身發展的趨向。
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生活觀念發生變化,消費形式走向多樣化。文化旅游可以以各種產品形式進行推廣銷售,如開展某種文化專線旅游,開發生產文化旅游資源微縮模型復制品,舉辦文學藝術交流大會,開展網絡研討會等,拓寬銷售渠道、增強競爭實力。
(三)在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
1.在發展戰略上,體現可持續性
可持續性旨在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知識經濟的典型特征之一,它滲透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因此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是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全局行為,而不是個別現象。在文化旅游發展戰略中也應充分加以體現,例如,在旅游規劃編制、旅游法規制定、旅游產品研制與開發等方面均應堅持可持續原則。
2.在開發方式上,實現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文化旅游活動中所涉及的高價值文物古跡較多,易造成盲目開發的局面,最終非但沒有利潤可言,還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如西安兵馬俑等古文物的發掘,由于技術等各項配套條件跟不上,開挖后即出現了腐蝕、褪色現象,破壞了其價值美度。因此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應尊重現在、尊重未來,立足于既有技術條件、消費水平,有序開發、重點開發。由“多”的數量型開發向“精”的質量型開發轉變,確保產品質量和產品的永續利用。
3.在宣傳教育上,做到寓教于游
可持續發展是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有效舉措,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來實現,本質上需要通過人們素質的提高,自覺的行為作保證。所以文化旅游業的發展要重視宣傳教育的作用,將道德規范、保護意識合理地融入文化旅游活動之中,提高游客思想覺悟,為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偉大奇跡,但一些游客在城墻上刻畫自己的姓名、籍貫甚至不雅的語句,既破壞了歷史文化古跡,又影響了旅游景觀的美學價值的發揮。旅游管理人員應以事實作教材,激起旅游者對此類行為的憤慨與反感,使他們主動抵制類似行為,起到教育作用。
4.在經營效益上,避免唯利是圖
前述人造景觀的例子,突出地反映了旅游開發商強烈的功利主義思想。他們僅從自身的經濟收益考慮,忽視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拼湊一些表面建筑作為景點景物,這注定了他們的失敗。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業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更要重視其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旅游產品除了“有形產品”以外,很大部分屬于“無形產品”,旅游活動是人們生活日程中的奢侈品,旅游者對旅游產品的選擇擁有很大的自,旅游行為的產生靠其感知興趣及好惡判斷來決定。所以開發經營旅游業,尤其是新時期的文化旅游業,應著重從旅游者的角度出發,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才能達到持續健康有效發展。
(四)培育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保證文化旅游業適應新型經濟模式的要求
知識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它需要的人才也是一種新型的人才,知識經濟時代的文化旅游業操作與運行需要大批具有高新技術知識及管理才能的人才。
文化是沒有時空界線的,古今中外的文化均是息息相通、血脈相連的。另外,各個文化系統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文化旅游從業人員要具備包括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在內的綜合知識體系。其中的創新能力主要是指依靠高新技術、著眼新的思維視點來研制開發新型高質文化旅游產品,并通過切實可行的途徑將文化旅游產品的實質內涵、潛在價值及無窮樂趣傳達給旅游者;管理能力是指在網絡系統運行、營銷戰略計劃與信息分形處理方面的經營決策知識化、科學化;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任何時代與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條件。
(五)結合其它旅游形式,推進旅游綜合開發
知識經濟時代,文化旅游將成為新的旅游熱點,但并不否認其它旅游形式的發展前途。實際上,旅游者的動機很少是絕對單一的,一次旅游活動通常是數種旅游形式的結合。文化旅游應在新時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與其它旅游形式密切結合、優勢互補,實現整個旅游業新的騰飛。
三、結語
三百年前,中國曾錯過了工業革命的大好機遇。現在,我們不再閉關鎖國,不再保守自縛,因此也不會再錯過人類社會又一次重大的經濟變革。
目前,中國有著雄厚的智力資源與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機遇的同時,也使其面臨著嚴峻挑戰。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泱泱大國,輝煌的民族傳統文化和騰飛的現代科學技術給中國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旅游景源基礎。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文化旅游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我們要充分利用寶貴的文化旅游產品財富,結合新型經濟時代的需求,將旅游業推向新的層次與高度。
參考文獻
[1]溫麗媛。談民俗文化與現代旅游業的發展[J]管理科學文摘,2005.3
[2]胡幸福。論旅游文化與歷史文化的區別[J]山西師大學報,2005.3
[3]劉玉,楊達源。知識經濟時代的文化旅游[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4
關鍵詞:商務英語翻譯 學習內容 學習方法
商務英語的翻譯是專門用途翻譯的一種,主要針對國內外的各種商務活動。廣泛的用途決定了商務英語翻譯題材的廣泛性,包括商務旅游、知識經濟、商務信函、市場營銷及電子商務等等。每一題材在內容上又各有千秋。商務旅游翻譯的內容涉及到各種各樣的文化背景知識。知識經濟的翻譯則會遇到與生產、服務、科技,以及知識與信息相關的內容和詞匯,以及由知識經濟帶來的在各個領域產生的新詞。而商務信函則包含了書信的基本要素和書信的基本特征等內容,具備商務信息傳遞的功能。
商務題材的廣泛性決定了商務文本的復雜性和商務英語文體特征的多樣性,也決定了商務文本翻譯標準的多元化,不同的商務文本該有不同的翻譯標準。對商務旅游翻譯所涉及到的文化差異,翻譯就要考慮“功能相似”原則而不是要求字字對等的“忠實”翻譯,靈活地使用“意譯”法。知識經濟的翻譯要面對大量的經濟數據、專業術語以及新興的詞語,就要在詞語、語法結構及表達方式上盡量做到保持一致、準確,即以“直譯”的翻譯方法為主。而商務信函根據其語言特點和實際用途,在翻譯時則要做到事實準確、禮貌得體、規范嚴謹。
針對商務翻譯的以上特點,學生在學習商務翻譯的課程時就要根據教材,靈活掌握每一項內容,一方面要學習相關知識增強自身翻譯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主學習性和實踐性,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論是從學習內容還是從學習方法上,學生都應該做到有側重、有目標、有技巧,即“有的放矢”。
1、從學習內容上來看,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商務英語的語言活動、相關專業背景知識以及翻譯技巧。此外,學生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和課堂內容。根據以上所分析的商務英語翻譯的特點,除了教材和教師課堂講授的知識外,學生還需要熟知更多的課外知識。教材和老師只能以有限的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介紹有限的知識,學生應該以此為方向和目標,注重平時的積累,運用各種資源和渠道搜集更多的相關知識。比如對于知識經濟這一內容,除了課本和課堂上學到的新生詞匯之外,學生可以在日常上網、讀書看報的時候關注更多的時下新興的新詞新語。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很多詞語都因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產生或消亡,能夠與時俱進是一個譯者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
2、從學習方法上來看,學生要轉變觀念,拋棄以往以老師為主的被動式的學習方法,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實踐。對于教師的講授內容應勤于思考、放開思維、打開思路,在教師地引導下開拓眼界,積極實踐。在課堂上,學生們要做到人人配合,積極響應,才能切實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時,課下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多加練習,做到親身經歷才能記憶深刻,終身難忘。依據商務英語翻譯實踐性強的特點,老師們一般都會采取案例教學法,即針對每一商務題材,選取有代表性的商務文本做案例讓學生們做實踐。對于每一案例,學生都要做好課前的準備,課堂上的分析、辯論以及課后案例報告的撰寫等工作。還以商務信函的翻譯為例,學生應把前期老師給出的相關知識作為學習的理論基礎,然后積極地付諸實踐,認真地去討論和翻譯,最后根據老師的評定意見寫出案例報告以總結出類似案例的翻譯規律。用這種有目的、有技巧的方法去切實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有其自身的語言特點和實踐要求,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應該緊扣其特點有“的”放矢,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才能做到“學以致用”,使自己成為市場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梅德明.《新編商務英語翻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88-95頁.
[2]楊飛雪. 淺談知識經濟時代一些新詞答案翻譯方法[J]. 遼寧工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