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利用規劃范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資源環境經濟核算;土地資源
中圖分類號:F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014-02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是保證資源的優化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同時,在生態環境已然遭受破壞的情況下,做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效平衡,是保證經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對土地資源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并以土地資源環境經濟核算從土地資產角度對土地利用問題進行科學規劃,是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和長遠意義的。
一、土地利用規劃中資源環境概述
從自然資源的大概念來說,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礦物資源等多種資源類型。其中土地資源要在國家和社會范疇下為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就需要將土地資源進行統籌管理,在對土地資源情況有效掌握的前提下,將土地資源進行劃撥利用,讓不同類型土地資源起到不同的作用[1]。比如,耕地資源應用于農業,一般性土地資源在城市基礎建設的需求下應用于建筑建設等。土地資源的利用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以及在利用過程中是否對其造成了浪費和破壞,均關系到土地資源利用的可持續問題。由此引發了土地利用規劃和資源環境的關系問題。土地利用規劃是在科學的統籌方法和合理的分配利用基礎上實施的,若考慮到土地利用的效率問題和對資源的保護問題,則土地資源環境得到了相應保護,反之則受到較大破壞。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做好土地利用規劃,不僅關系到資源環境的保護問題,還關系到國家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土地利用規劃中資源環境經濟核算分析
要實現持續和健康的經濟發展,就需要合理而有序的土地供應作為重要保障。將土地資源配置問題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并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手段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政府的力量促進土地資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及時解決土地利用規劃在新形勢下面臨問題的有效對策。要做好土地利用規劃,就需要一套科學的規劃方法和計算方法。資源環境經濟核算就是其中重要的計算體系,其牽涉到土地資源和土地資產間的關系,通過土地資源的資產化對算,從經濟角度對土地資源進行相應的規劃,能夠一定程度保證最終土地規劃利用的科學性和有效性[2]。而過去采取的以國內生產總值為核心的核算體系,既無法反映自然資源對于經濟發展的具體貢獻,同時在經濟活動的反映上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其對于生態環境破壞的體現上存在缺失。為此,引入了土地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
土地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是以原有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為基礎,將資源環境因素作為核算的重要元素,并依據核算提供相應系統化的核算數據,是進行資源環境和經濟之間關系的具體描述,以方便對土地資源進行分析、評價和決策時擁有相對準確的依據。因此,土地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可被稱作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三、我國土地資源環境核算應采取的優化執行策略
在引入土地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之后,我國的土地利用總規劃能夠將資源環境因素作為規劃的重要考慮因素,對于實現資源環境的保護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要想具體將土地資源環境核算應用在土地利用規劃當中,應當采取相應的優化執行策略,才能確保執行的效果最優化。
(一)完善特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納入非市場經濟活動內容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雖然已經被證實在土地利用規劃中存在缺陷,但仍然不失為一套良好的核算體系,能夠發揮相當的作用。在引入土地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之后,應當保留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其進行完善和優化,使其成為具有特色的核算體系類型。同時,將非市場經濟活動內容納入這一核算體系當中時,要考慮到在土地利用當中可能會引起的人類環境健康和自然災害、農業等各類土地質量變化、生態資源變化沖突等帶來的資本損耗。
(二)實現多種土地資源利用整合,強化自然條件空間相關性
在進行土地資源環境核算當中,應當對于土地資源的多種土地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將土地資源進行匯總分析,確保資源整合數據的準確性。在這當中,應當重c關注行政區縣和自然環境景觀單元的土地利用問題。基于其在土地利用上獲得的經濟效益問題,就需要對其產業結構進行摸底分析,并結合相互的空間關聯性提升核算的準確性。此外,整合自然條件的空間相關性,對掌握土地資源環境因素有巨大幫助。
(三)應用估算自然資本損耗方法,明確產業用地資源環境效益
土地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既可能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可能因使用過程的損耗而相應減少自然資本。這一方面由于人為使用不當引發的損耗,另一方面則由于自然災害引發的自然資本損耗。同時,還應當以自然環境景觀單元(中小流域)為空間單元,運用科學的估算方法,即自然資本耗損-災損估算方法,對于土地資源中相應單位里的產業用地及其空間結構的資源環境效益進行明確[3]。
三、我國土地利用總規劃的發展執行措施
(一)制定補貼獎勵制度和優惠的稅收政策以落實總規劃
在土地利用總規劃當中,基于特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資源環境核算體系的共同結合,在明確資源環境經濟情況的前提下,為確保土地資源的有效保護。應當通過一定的政府手段予以支持,如制定相應的補貼獎勵制度,對于在土地利用規劃當中配合政府的土地規劃工作、對土地資源具有一定保護作用的單位或個人給予相應補貼獎勵;或者在土地利用規劃中通過優惠的稅收政策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確保土地資源使用中相應土地能夠得到最大化利用;應用于政府規劃發展需求的土地則通過補貼方式予以補償[4]。如在建設高速公路和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使用的土地,可通過相應的補貼來彌補農民的農地損失。在配合相應的政策執行中應當加強執行監督機制建設,使得相應的政策能夠落實到實際問題當中,避免出現資金的濫用或政策的變形。
(二)采取鼓勵盤活存量土地政策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
在社會經濟發展當中,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對于經濟發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可以用于經濟開發且實為存量土地的資源,則可通過一定的政策來推動,用政策引導的方式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如通過鼓勵盤活存量土地政策,實現土地配置的高效化。對于基礎設施和公益性建設項目,可優先使用存量土地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此外,還應當做好耕地資源管理的嚴格化和制度化,通過相應的政策制定,加強對耕地資源使用的征稅處理。如通過耕地占用稅,避免耕地被過多占用,以保護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5]。此外,還應當結合城鎮土地使用稅和土地增值稅,做好城鎮土地使用的規范化,提高土地資源的經濟價值。對現有的稅制進行調整和完善,并一步步地強化對建筑用地取得和保有環節的稅收調節力度。
(三)完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收繳與管理
土地資源開發同樣需要有效控制,避免土地資源過度開發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和嚴重損耗,以保護土地資源環境。在建筑單位需要M行耕地資源使用時,應當嚴格執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結合具體數量和質量進行補貼金額和等級的折算[6]。同時,在耕地開墾費和新增土地有償使用方面,同樣需要不斷完善相應的費用管理制度,確保相關費用水平以保護土地資源為前提,土地資產開發應當從屬于土地資源保護。此外,還應進一步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為,增加對農用地整理的投入力度。
結語
就土地利用規劃而言,不僅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還關系到土地資源環境的保護問題,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此,應當充分應用土地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對于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化管理,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手段和管理手段,在避免土地資源遭到損耗和破壞的前提下,最大化實現資源的利用,在實現土地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土地資源環境的有效保護。只有這樣,我國經濟才能擁有土地資源作為充足保障,經濟發展才能向著長足和健康方向前行。
參考文獻:
[1] 劉寅,黃志勤,辜寄蓉,余如意.土地利用規劃中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內涵與評價方法研究――以四川省瀘州市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6,(5):94-104.
[2] 張淼.基于資源價值的多目標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4.
[3] 李亞麗.城市建設用地擴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3.
[4] 時僅.土地資源價值核算與時空動態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16.
【關鍵詞】土地;用途分區管制;立法
引言
土地用途管制是國家為保證土地資源合理利用,通過編制土地利用規劃、依法劃定土地用途分區,確定土地使用限制條件,實行用途變更許可的一項強制性管理制度。土地用途管制最早起源于德國,1875年德國柏林政府采用分區的方法減少交通通勤成本。1916年紐約市政府制定土地區劃,限制其建筑密度、容積率及空地率等[1]。我國目前土地用途分區管制尚處萌芽階段,僅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或城市規劃的一項規劃內容存在,并未上升到法令的高度[2]。這就導致土地用途分區管制的有效監管難以在土地利用效率方面深入下去,進而影響土地用途分區管制目標的實現,因而加快土地用途分區管制單獨立法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
我國學者對土地用途管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國內外土地用途管制的制度比較研究。陸冠堯等采用文獻資料法和比較分析法,歸納出其共性,為中國大陸羽翼未滿的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一定的啟示[3-5];(二)土地用途管制效益分析與評價。王萬茂(1999)從土地用途管制的產生和由來等方面進行闡述與探討[1];張全景則采用虛擬變量模型進行了定量研究[6];(三)土地用途管制的規劃學思考。李俊梅等從規劃學角度提出實施土地用途管制的規劃要求[7]。此外,四川省國土資源廳(2002)也從規劃角度闡述了土地用途管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8]。
綜上,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到立法層面,基本是從制度,效益等方面進行論證分析。本文擬從立法角度,對土地用途分區管制的法權基礎、立法依據及必要性進行探討,由此提出相應觀點和建議。
1、土地用途分區管制的法權基礎
當代世界主要法系是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在大陸法系國家,對土地所有權的公法限制成為了規劃法權的主要依據。早在1764年,普魯士誕生了《土地公法》,首次建立了國家土地法中公共意識高于所有權意識的思想,要求對土地使用權加以約束,這既有民法上的私法約束,也有公法上的約束[1]。
在英美法系國家,絕對所有權概念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財產權概念。財產權是由多項權力組成的權力束,統治權作為政府對私有財產使用的控制權利,如同公民私有財產權力,是一種自然權利。公民選擇政府并賦予它管理社會的權利,即統治權。但是,統治權也要受憲法約束,防止權利濫用。
綜上可見,無論是哪種法系國家,從本質上講,分區管制立法的權利基礎都是國家統治權。
2、現行土地用途分區管制的立法依據
據200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國務院行使職權大致可分為:(一)行政組織領導權;(二)一般行政管理權;(三)國防建設;(四)外交行政事務;(五)性行政特權,包括部分地區的、管制等權[9]。土地用途管制即是行使這一行政特權。可見,我國土地用途分區管制的根本法律依據是《憲法》。
其次,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國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定土地用途,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因而從法律意義上講,《土地管理法》是土地用途分區管制的直接法律依據。除以上兩項重要法律依據外,我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亦做了相關約束。此外,《水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也就特定部門對土地利用做出了行政意義上的規定,同樣構成了土地用途管制的法律依據。
3、土地用途分區管制單獨立法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分級限額審批的用地管理制度,審批權大都集中在市、縣,作為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它在本區經濟利益推動下,大量征地、出讓土地等,一方面導致農地大量向非農地轉移,使人地矛盾加劇;另方面,不合理的土地開發使土地資源遭到破壞,面對嚴峻形勢,國家提出對農地和非農地實行嚴格的用途管制制度,以達到土地資源均衡配置、高效利用的效果。但目前的分區管制只在相應的法規中有所提及,僅作為其一項附屬內容而存在,效力低下,因為它本身并不屬于法的范疇,只是一種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據性文件。若改變此種狀況,一條有效途徑便是土地用途分區管制單獨法令化,即把它納入法律、法規系列。
3.1土地利用規劃要求用途分區管制單獨立法
目前土地利用規劃基本上只有總體規劃一個層次:上至全國,下到一個鄉,均做總體規劃。雖從內容形式上分析,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都有類似分區規劃內容,但作為嚴格意義上的用途分區管制法,仍未真正建立。如何解決立法本身技術障礙,最切實有效可行的方法,就是規劃體系多層次化和總體規劃內容詳細化,即要把具備立法條件的層次剝離出來,單獨立法[5]。
就我國而言,分離的意義在于[10]:一是節約經費;二是總體規劃內容涵蓋太多,使規劃質量得不到保障,加上時間限制,執行效果不佳;三是符合條件的層次單獨法令化,不至于因包含在總體規劃中使得整個規劃的法律效力難以提高。
關鍵詞:遙感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P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遙感技術的概念
遙感技術指的是從不相同的高度平臺上,收集地物的電磁波信息,然后將所有的信息傳送到地面,對其進行有關處理,從而達到對地物的識別與監測的整個過程。遙感技術收集和運用的信息包含范圍是非常廣泛的,能夠是聲、超聲、光、紅外輻射無線電波等多種信號。甚至包含了射線照相、地磁觀測、宇宙射線觀測等,皆屬于遙感的范疇。它的隸屬關系可以包括一切與上述信息有關的科學技術領域。遙感技術組成了一個從地面到空間、從資料數據的收集處理到判讀應用的體系,包括:研究地物電磁波輻射的特性以及信息的傳輸;研究遙感信息探測手段,主要是研究傳感器;研究遙感信息的處理系統;研究遙感信息的應用。近年來,遙感技術迅速發展,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遙感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我們生活的環境。人類逐漸需要更加有印象、更加全面的去探求所生存的地球,認識他的能源,認識他的改變以便于今后更加科學的去部署自己的生產及生活活動。
2 遙感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淺析
2.1 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6 年,我國利用氣象衛星遙感數據,對一些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進行了監測,為國務院出臺 1 1 號文提供了技術支持。1999 年以來,我國開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時段衛星數據開展了國土資源利用動態遙感監測工作,逐步建立起全國的土地遙感監測體系。通過對重點城市建設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遙感動態監測,為加強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2002-2003 年,用 TM、ETM 和 SPOT 數據監測環北京地區50個左右縣的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
2.2 在土地資源調查中的應用
土地詳查需要查清各類土地的數量、質量和分布狀況,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采用常規測量方式,有些地方人員、設備無法涉足。通過遙感技術,可以高質量高速度完成土地詳查工作任務。
2.3 在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中的應用
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主要以現勢性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圖和地形圖為基礎調查資料,在與原有土地利用現狀圖套合對比,并經實地調繪和補充調查,實現對土地利用現狀的更新。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為了配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已經完成和正在啟動以遙感為主要數據源的土地利用更新調查,進一步推進了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調查監測中的廣泛應用。
2.4 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
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及其實施管理,需要查清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產權狀況,掌握土地權屬清楚、地類正確、圖數一致、數據可靠的地籍信息,為土地規劃、利用和管理及經濟建設提供準確的依據。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過程中需要采集、儲存、管理大量的屬性數據和矢量數據,而且這些數據之間關聯復雜、時空變異性強。
遙感技術克服以上問題,為土地利用規劃提供了其所需的現勢性強的數據、圖件等資料。
2.5 在城鎮地籍調查中的應用
城鎮地籍調查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難點和重點.該項工作動用人力、物力、資金量很大,既涉及相關政策、法律,又有較強的業務性。需要法律、測繪、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而且全國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可利用資料,技術水平差異較大。從長遠的觀點來考慮,城市土地情況是動態變化的,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權屬的轉移、用地類型和面積的變遷,而且經濟發展越迅猛,用地情況變化越頻繁。為從根本上解決土地變化與地籍管理落后的矛盾,部分地方在采集地籍調查數據方式上應用遙感圖像為信息源,內業處理依據計算機技術建立圖形與數據庫,變更調查管理依據計算機來完成,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此外,遙感技術在農村產權調查、城市集約利用潛力評價等工作中得到充分應用。在農村產權調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數據,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提高了成果精度,在大多數省份的農村產權調查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城市集約利用潛力評價和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中采用遙感數據輔助調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遙感技術應用發展趨勢
3.1 確定遙感技術應用的主要目標
由于土地資源動態調查、監測是土地管理的基礎,今后的主要目標是應用高新技術,改變傳統落后的調查、監測方法,實現土地動態監測調查、監測工作科學化、制度化、現代化、信息化。
3.2 明確主要內容
在應用遙感技術進行調查時,利用國內(CBERS)與國外(TM、SPOT)的數據源,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時相土地利用現狀光譜特征,對典型樣區設立解譯標志,加上內業分類和外業 GPS測量,建立基礎影像數字地圖,形成新的信息系統。在應用遙感技術進行監測時,根據土地利用變化程度,確定重點監測區和一般監測區,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提取變化圖斑,在土地變更調查匯總前進行核查和測量,實現動態監測和變更調查的有效結合。
3.3 與 GIS、GPS 相結合
隨著 G I S 和 G P S 的發展,現在趨向于RS、GIS 及 GPS 三者的綜合應用,即“3S”技術。“3S”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總稱,即利用 GIS 的空間查詢、分析和綜合處理能力,RS 的大面積獲取地物信息特征,GPS 快速定位和獲取數據準確的能力,三者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系統,實現各種技術的綜合,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土地管理工作。目前隨著 3S 技術的日益成熟,3S 集成技術在土地調查監測數據采集、處理和數據產品生成中,呈現著強大的生命力,在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因此,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支持下,大力發展“3 S ”集成系統,以 R S 為信息源、以 G P S 為空間坐標、以 G I S 為工作平臺,形成一種有機的結合、在線的連接、實時的處理和系統的整體性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
3.4 數據精度的提高
日前,土地資源動態監測的衛星遙感圖像主要有 T M 、E T M 和 S P O T 圖像,此外還有法國 Spot5 遙感衛星 2.5 米分辨率數據、美國 I K O N O S 遙感衛星 1 米分辨率數。
據和 Q U I C K B I R D 遙感衛星 0 . 6 1 米數據。由于傳感器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遙感影像分辨率由幾百米,幾十米發展到不到 1米。全球定位系統的精確定位,使得 S P O T影像基本可以滿足 1 : 5 萬的成圖要求,從而具有了人機交互對話友好界面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圖形圖像處理軟件使得圖像處理技術有了保障,土地管理信息精度有了基本保證。
4 結束語
我們國家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用地很少的國家,同時伴隨著處于不斷上升趨勢的人口,在現有的土地資源下,人口之間的矛盾慢慢的就凸顯主來,這些年來,基于遙感技術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國家各個地區切實開展起來,獲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陳述彭,等.遙感信息機理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6.
[2] 劉鷹,等.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中變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J].遙感信息,2011,(4).
[3] 沙志剛.數字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中的應用概述[J].國土資源遙感,2009,(2).
關鍵詞:小城鎮;總體規劃;城鎮特色
中圖分類號:F292文獻標識碼: A
一、阜陽市概況
阜陽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大平原上,北鄰齊魯、西連豫鄂,境內平疇沃野、河網密布,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城市,其眾多人口散布在市域的小城鎮中。
二、小城鎮總體規劃的認識
小城鎮的概念界定:
(1) 小城鎮=小城市+建制鎮+集鎮――分屬城和鄉, 有時還加上中等城市統稱為“中小城鎮”, 并且認為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重點部分。按國務院頒布的《集鎮和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條例》規定: “集鎮是指鄉、民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經縣人民政府確認由集市發展而成的作為農村一定區域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的非建制鎮。”從發展的觀點來說, 這些非建制鎮宜稱為“未建制鎮”。
(2) 小城鎮=小城市+建制鎮――僅指城市范疇中規模較小, 人口
少于20萬的兩類。
(3) 小城鎮=建制鎮――屬于城市的范疇, 是建制鎮在城鎮體系中的同義詞。
(4) 小城鎮=建鎮鎮+集鎮――包括縣城鎮、縣城以外建制鎮和集
鎮。[1]
上述各種觀點中, 第4種觀點表明了動態地觀察城市化的進程, 分析了城鄉居民點的層次, 建設小城鎮既包括了現在屬于城市范疇的建制鎮,也應考慮發展前景將成為建制鎮的集鎮。
阜陽市作為農業型城市,在城市發展中并沒有把小城鎮的發展列為主要內容,對小城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和研究沒有特別重視。
新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 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由于小城鎮與廣大村莊在社會、經濟方面的聯系較為密切, 小城鎮必然地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容納地點。因此,大力發展小城鎮,合理規劃引導小城鎮發展是促進城市快速發展的重要內容。
三、小城鎮總體規劃中的問題
(1) 政策限制
城市的快速發展,大大壓縮了小城鎮的發展空間。阜陽市小城鎮普遍發展水平不高,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對小城鎮發展的支持政策。目前,小城鎮發展體現為“三無”:無用地、無資金、無行政管理權限。
鎮區用地大部分都屬于集體用地,無產權證不可出售,城鎮建設也只能自謀出路,先違法占地后合法化。大部分鎮區近年來無新增國有用地指標,最多僅有每年約100畝增減掛后的獎勵指標,難以對鎮區發展形成有利支持。按當地形象的說法,除了鎮政府所在地或是部分學校等公共設施以外,其余均屬于不可動的集體用地。
另一方面,由于鎮政府僅有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和人口與計劃生育辦公室,很多管理權限缺失,導致管理滯后。例如,由于鎮政府沒有城建管理權限,無權力拆除違法建筑,鎮區違章建筑隨處可見。
(2) 輕視小城鎮鎮區區域研究
當前小城鎮總體規劃中, 普遍存在著重規劃布局輕區域經濟分析的現象, 造成規劃與經濟發展脫節, 盲目設定過大的發展目標,脫離實際。[2]在小城鎮職能定位上,沒有認真分析研究區域內的小城鎮差別。造成小城鎮職能定位上的重復,沒有實現區域內小城鎮分工協作,反而造成惡性競爭。因此, 小城鎮規劃要以上一層次的規劃為指導,樹立群體城鎮的構想, 要打破只局限一個中心鎮做規劃的觀念,做到有中心、有群體、遙相呼應、彼此協調。在重大基礎設施布局上, 要站在區域的高度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 使之統籌兼顧, 資源共享, 發揮其效益的最大化。在規劃原則的掌握上, 要注重城鄉一體化、鄉村城市化、城鎮現代化和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規劃設計原則, 注重近期, 兼顧長遠, 使規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 土地問題
目前,土地利用規劃和小城鎮總體規劃有著年限的差異,造成土地利用規劃在前,小城鎮總體規劃在后的局面。由于土地規劃與城鄉規劃的專業差異性,小城鎮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和土地利用規劃的用地范圍常常不一致,造成小城鎮發展占用農耕用地的問題。
美好鄉村建設的問題尤為突出,目前鄉村的土地利用規劃已經編制完成,基本是在原有的鄉村的基礎上小幅擴大。然而美好鄉村帶來的村莊合并問題,以及合并后的中心村選址用地問題,比較嚴重。已經編制完成的土地利用規劃中,小的村莊建設用地大部分沒有被去除,但是新的中心村又要有集聚功能,合并小于400人的村莊。這樣就造成建設用地指標比較分散,沒有足夠大的用地指標來建設中心村,造成中心村建設占用農耕用地。
(4) 規劃建設中的問題
當前的小城鎮建設特色不是特別突出,造成千鎮一面,甚至有些環境較以前更差。盲目建設,違規占地,環境惡化,是當下小城鎮建設中的突出問題。
四、小城鎮總體規劃對策
針對當前小城鎮現狀存在的問題, 在規劃編制中應把握好以下幾方面:
(1)爭取政策支持,統籌城鄉發展。承上啟下、連結城鄉這是我國小城鎮的區域地位特征, 上連市縣下帶村莊, 它是城鄉之間聯系的紐帶, 是鄉村城市化進程中最活躍的生長點, 它是改革我國經濟體制, 改善工業布局和農業結構、調整城鄉人口分布的關鍵環節。在規劃中要加強區域的觀念, 進行小城鎮外延空間的體系化研究。
(2)解決建設用地問題,合理協調小城鎮土地利用規劃和總體規劃的內容,使小城鎮發展方向和用地得到土地利用規劃的有力支持。做到土地使用的前瞻性和可持續性。
(3) 產業發展。三大產業、相互促進設市城市的產業結構主要是第二、三產業, 而小城鎮則具有一、二、三產業并存的結構形態, 與城市不同的是其規劃用地及各項設施標準都必須相應考慮第一產業的存在因素, 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農業由單一的種植業正轉向種、養、加的多種經營, 并向集約型、“三高”型、特色型的農業產業化加速轉化,興辦鄉鎮企業、第三產業, 在優勢特長處選擇生長點, 在產業結合處尋找突破點, 形成工農結合相互促進的經濟和社會結構, 實現農業富余勞力的轉移。
(4) 在鎮的經濟發展規劃中, 要充分發揮本鎮的優勢, 并與市區工業疏散相配合, 確定支柱產業, 選好以本地資源為原料、傳統技藝為特色的產業項目, 提高拳頭產品的知名度, 要形成農工商一體、銷結合的具有內在活力的綜合體, 并不斷創新升級,形成常盛不衰的發展機制。
(5) 鎮區規劃要與所屬村莊統一進行, 統籌安排各項公共設施的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要按現代化的標準,又針對小城鎮特點, 安排好水、電、路、通訊、燃氣、污水、垃圾等項,做到設施齊備, 環境優越, 管理有序, 成為人們現代化生產與生活的載體。
(6) 小城鎮的特色突出。如何在小城鎮建設的中, 通過有效的手段, 保護、繼承和發展城鎮特色, 已成為小城鎮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小城鎮豐富的歷史文化所形成的獨特的人文景觀不僅是城鎮發展中應該重視、保護的對象,更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發揮城鎮特色優勢的重要資源。城鎮規劃應注重城市人文特色的更新與重塑, 以適應和促進當今城市的發展。由于受人口、用地規模和職能、性質所限, 小城鎮總體規劃建設中, 應通過道路、綠化、建筑有機合理的布局, 結合小城鎮自然山水條件、歷史文化傳統等, 充分體現城鎮的空間形態特征。在這個統一體中, 還應從城鎮歷史、文化中吸取營養, 挖掘、總結、提煉出城鎮獨特的風貌特征題材, 結合現代生活需求, 通過對山水環境的適度改造和利用, 挖掘自然的價值, 創造出更加宜人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城鎮特色景觀環境。選擇中心區、文化中心或一條街, 進行重點規劃, 通過開發建設, 以集中體現城鎮文脈延續性特色景觀, 達到人文特色環境的更新和重塑, 以適應小城鎮的發展。
總之,以人為本,科學、可持續地推動小城鎮的發展才是小城鎮總體規劃編制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森林公園規劃;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
中圖分類號:F326.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68
森林公園體系規劃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實際上也是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的一種手段。森林公園規劃水平越高,土地利用效率也就越高,這對發展我國的森林旅游業也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國森林公園規劃中,存在著土地兼容性控制不足的問題,這與用電分類系統不規范、用地評價體系不合理等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應該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
1 森林用于旅游用地兼容性的概念
資源的兼容性指的是一種資源多種的用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同步得到利用的性質,或者分步到利用的性質。曾經有某位學者把土地兼容性的使用看成土地使用性質的寬容范疇,同時將允許設置和有條件的允許設置與不允許設置來表征。還有學者指出: 土地兼容性指的是兩種以上土地用途,在一起而相互發生負面影響的程度。通過對森林旅游用地分類及特點的分析,森林旅游用地兼容性可以定義為:在森林公園中,同一塊土地上不同土地使用性質共生的可能性及一塊土地對與它相鄰的不同使用性質旅游用地的可接受性。
2 森林公園規劃中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措施
2.1 健全旅游用地分類系統
我國的城市以及農村用地采取的都是二元制的方式,其使用的土地分類系統比較傳統,旅游用地邊緣化問題并沒有在傳統系統中體現,這種缺失使得森林公園規劃無法與土地利用規劃相兼容,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目前我國正加大力度實現城鄉一體化,在這現實背景下,國家土地管理部門頒布了新的土地分類標準,不僅對森林公園規劃進行了詳細分的劃分,相關規劃人員可以依據此標準來規劃森林公園,以此大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新的土地分類標準的頒布與實施,不僅使旅游用地規劃更加科學合理化,同時對兼容性土地的控制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規范森林旅游用地評價
現階段我國使用的森林公園規劃制度主要來源于總體設計規范,在該規范中,著重強調了森林旅游資源的評價,目前森林公園規劃,主要是以風景資源評價為重點內容,并沒有涉及到土地評價的內容,這是森林旅游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在對森林公園進行規劃時,往往會出現土地利用方式與其所具有的功能并不統一的問題。現今土地資源越來越小,而森林公園的規劃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為了保證我國的土地資源能夠科學合理的被利用,在建設森林公園時,必須規范其用地評價制度,以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規范用地評價制度:
規范內容與方法,用地評價內容與方法直接反映著用地評價水平,傳統的規范中幾乎不涉及用地評價,即使涉及內容也比較陳舊,無法適應現階段森林公園土地規劃利用的新情況,因此必須對評價內容以及方法加以規范;評價成果應該正確的運用到實踐中,這樣才能發揮用地評價的作用,注重總結評價成果,將其編制成文案等形式,以便管理保存;增加評價內容,目前森林公園規劃評價內容的重點是風景資源評價,除此之外,還應該添加土地利用現狀以及兼容性的評價,評價內容越全面,評價結果也就越真實,越有利于指導實踐;正確的運用評價成果,比如在森林公園規劃期間,可以充分的利用土地兼容性指標,對規劃項目進行有效分析,然而在規劃管理這時間里,也能利用土地兼容性指標并且把它看作是監督項目,以此為編修提供借鑒。只有規范森林旅游用地評價體系,才能使森林公園規劃更加科學合理,保證城市建設用地得到充分的利用。
2.3 有效控制森林公園區劃
所謂森林公園區劃簡單的說就是根據功能需求來對某一區域內的土地進行細致的劃分,以此來保證每一個功能區中的建設項目都與其功能相符合,進而實現土地利用之間的兼容。一般情況下,森林公園布局通常都是以游覽區為中心,將各個功能系統有效的連接起來,在突出各個功能區各自的優勢之外,還能夠做到協調發展,進而使得整個功能系統更加協調,其兼容性更強。
森林公園總體布局與功能區劃中應關注各功能區環境氛圍、空間尺度、豎向空間和建設時序等方面的土地兼容性控制問題。在環境氛圍建設方面,應遵循地域分異規律,確保各個功能區土地使用性質與其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要求功能分區有利用環境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在空間尺度上的兼容性控制方面,各功能區要服從全局需要和功能的耦合分工合作體系,既要滿足大尺度空間范疇功能區之間和土地利用大類的差異性與協調性,又要滿足功能區內用地的相似性,使同一功能區內部不同地塊之間用地性質在大類上一致性情況下,在中小類用地之間的兼容。在森林公園豎向規劃方面,要有利于維護原地貌特征和地景環境、合理利用地形象素和地景素材、有效保護與展示大地標志物。在森林公園時序規劃中,需要兼顧不同功能區塊、不同地塊的開發利用條件,難易程度和資金保障情況,合理確定森林公園開發建設時序,以促進森林公園土地利用的兼容性控制。
3 結 語
綜上所述,對森林公園規劃中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進行探討十分必要,因為現階段,我國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使我國的土地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在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對其土地利用兼容性進行探討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黃秀娟,劉偉平,蘭思仁.森林公園旅游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與應用――基于旅游產品開發的適宜性角度評價[J].林業科學,2009(07).
關鍵詞:國土資源;管理 政策
【中圖分類號】 P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7-0187-01
在我市的農村地區,土地違法使用現象非常嚴重,對此,我們要進行嚴肅處理,對于違法建筑予以拆除。在對礦產資源的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我市的相關部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有效保證我市礦產資源的合理規劃與利用。本文對我市土地的規范管理、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國土資源的規劃、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以及做好國土資源工作人員的培訓和做好礦產資源管理工作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一 規范土地管理
土地違法的總體形勢依然嚴峻,我市違法用地比例及問責比例還較高,違法占地現象依然突出。特別是一些區縣的城郊結合部,不少村民不經審批,就在基本農田上建房。有的未經批準占用集體園地建廠,有的邊報邊用違法用地。可見,非法用地,違規建筑成惡性泛濫的態勢。2011年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要切實在保障土地供給能力上有新思路,努力在優化資源配置和不斷增強礦產資源保障能力上有新舉措,切實在嚴格保護資源上有新作為,努力在服務民生上有新成效。其中,加大衛片執法檢查工作成為全州國土資源工作的重點。衛片執法必須不折不扣的按照部、省、市的安排部署和要求進行,對發現的違法用地,要立即立案;對違法建筑要堅決拆除,對依法應當追究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違法責任人,要嚴肅處理。同時,將衛片執法檢查工作作為解決我市土地、礦產資源管理存在問題的一次重大機遇,狠抓落實,重點解決好一下問題:解決好守法意識差的問題。通過衛片執法檢查工作,深入宣傳國土資源法律法規,樹立依法用地、依法管理氛圍;解決好工作作風問題。以衛片執法檢查為抓手,解決工作作風上存在問題,使國土資源系統干部職工千方百計,抓好每項工作的落實;解決好有效遏制土地違法行為問題。以衛片執法檢查工作為契機,推動長效機制建設,努力從源頭上有效遏制土地、礦產違法行為的多發勢頭;認真解決好我市有些區縣局的工作薄弱環節問題。通過衛片執法檢查工作的開展,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薄弱環節督促指導各縣市規范工作程序,依法管理,從嚴管理。
二 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
在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我市資源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徑。目前本領域循環經濟發展緩慢,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資源浪費和破壞嚴重、資源開發對環境影響較大。可以說,在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形勢嚴峻,責任重大。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門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認為循環經濟是后續產業管理的范疇。此外,對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容與形式研究得也不夠深入。
所以,國土資源系統應把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當作礦政管理的一項重點內容來抓。首先,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通過有償使用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促進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進尾礦、廢石等的二次資源的開發利用。其次,制定導向性政策。協調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財稅政策和技術政策。最后,適時啟動循環經濟試點。選擇典型礦山企業,創建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模式,重點促進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三 加強國土資源規劃計劃管理
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要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工作。各級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增強做好土地利用規劃實施工作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及時發現并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定期進行規劃實施情況評估,采取各項措施,保障土地利用和管理目標的實現;完成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工作。各級要按照國土資源部和省廳工作部署,切實加強市、縣、鄉三級規劃數據庫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工作分工,層層落實責任,強化工作措施,精心組織實施;完成縣級礦產資源規劃審查報批工作。已上報省廳審查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縣,要盡快按照省廳審查意見修改完善規劃成果,對規劃成果嚴格把關,確保成果質量;做好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使用管理工作;完成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各級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整治目標任務基礎上,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潛力,開展土地整治重大問題研究,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規模布局,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落實補充耕地任務,科學編制土地整治規劃。要積極協調當地財政部門,申請規劃編制經費,合理安排規劃編制各項工作,確保我市、縣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順利進行;規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對照國土資源部要求,開展全面清查,發現問題,立即糾正,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各項工作。各地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
四 加強地質工作
地勘單位屬地化,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資源約束增加,礦業景氣周期到來,社會投資超過政府投資,加強地質工作決定的出臺,構成了當前地質工作的宏觀背景;地勘單位企業化進程一波三折,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工不明,對礦業權的爭奪日趨激烈,以及由此引發的:資料的秘而不宣、礦地的圈而不探、基金的有而不用,成為當前地勘行業經濟運行的真實寫照。
因此,一定要把強化行業管理作為地質工作管理的把手,更多地從準入門檻和技術標準入手,促進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克服掌控資源、追求利益的沖動,把職責重點回歸到公共管理和為國家的資源戰略利益服務上來;要體諒地勘單位的困難,減少政策傷害,進一步落實《決定》中提出的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各項目標任務。
五 對國土管理工作人員加強培訓,做好礦產資源管理工作
為了使我市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高效、順利的進行,就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搞好國土資源管理人員的學習培訓。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培訓內容,掌握建庫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政策性和技術性問題,確保數據庫建設的各項要求落實到位,確保按時高質量完成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各項工作;進一步加強學習,提高工作效率。各級要進一步加強學習,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務質量,更好地服務雙保工作。同時要注意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風氣,提高研究新情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堅持依法行政,發揚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嚴格依法行政,主動思考,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樹立國土資源系統良好形象。在礦產資源管理工作中,要按照以下要求嚴格執行:嚴格監管,規范秩序。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制,加大基層動態巡查監管力度,做到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理。建立起反應迅速、長期穩固的聯合執法機制,與公安、安監等部門密切配合,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優化配置,集約開發。認真做好采礦權年度投放計劃編報工作,嚴格控制礦權投放量和礦山規模標準,確保礦權總量不增加。推進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積極引導和鼓勵礦山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機制,科學管理。完善常態化管理機制,及時掌控礦產開發秩序動向。創新監管機制,提高礦業秩序監控的密度和廣度;深化礦業權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壓縮審批事項,明確辦理規程、辦件時限、承辦人員及承辦責任,實行審批辦件無縫銜接。
綜上所述,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國土資源管理全局,實現我市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每個人要重視和支持國土資源管理,推進國土資源嚴格保護和集約利用。此外,還要認真強化政府職能,把國土資源管理當作頭等大事認真落實,保障我市國土資源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
參考文獻
[1] 寧娜.淺析小城鎮建設中土地資源的利用[J].科技信息 ,2008,(29)
關鍵詞土地倫理利用;問題;對策;湖南省
中圖分類號F3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2-0382-02
StudyonLandEthical-useinHunanProvince
HUANG Li-junLI MengMAO De-hua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n Hunan Provinc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recent years.Carrying out the utilization of land ethics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The problems of land-use in Hunan Province and the content of land ethical-use were described,and the measures in utilization of land ethics were put forward finally.
Key wordsland ethical-use;problems;countermeasures;Hunan Province
土地是人類生產與生活的載體,隨著人地關系日益緊張,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湖南省土地面積21.18萬hm2,總人口數量6 845.2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5.15%,人口密度 323人/hm2,平原地區面積僅占土地總面積的13.1%,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推進土地倫理利用可有效緩解人地矛盾,促進人地和諧,是扎實推進湖南省“四化兩型”重大戰略部署的現實選擇,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1湖南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1耕地總面積減少,人均耕地面積降低
湖南省耕地總面積378.94萬hm2,人均耕地面積0.055 4 hm2,低于全世界、全國人均耕地水平(0.320、0.087 hm2),人地矛盾突出。隨著湖南省近幾年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增建設用地需求量迅速增大,占用了很多自然條件較好、生產能力較高的耕地,尤其是水田。
1.2土地質量下降,生態環境惡化
1.2.1重用輕養導致地力下降。由于土地養分缺乏,湖南省有33.30萬hm2坡耕地、23.20萬hm2湖區低洼稻田退耕還林或退田還湖;大部分農田長期實行雙季稻制;忽視傳統有機肥的施用,化肥施用量過多且呈增加趨勢,2000年化肥施用量為182.15萬t,2008年為223.38萬t,氮、磷、鉀3種肥料搭配極不合理,導致80多萬hm2水田潛育化或次生潛育化,以致大量土地資源退化。
1.2.2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湖南省工業廢水、廢氣、廢渣以及重金屬污染逐年增加,加上農藥污染、化肥使用不當、殘留農膜污染等,致使土地污染狀況加劇。
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積4.72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2.3%,陡坡墾植、圍湖造田、亂砍亂伐、亂采礦、亂挖石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湖南省易澇面積為53.33萬hm2,造林面積1990年為37.59萬hm2,2008年為8.04萬hm2,造林面積劇減。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導致旱災、水災、山洪、冰災等頻繁發生,1990年受災面積為317.01萬hm2,2008年為4 497.03萬hm2,受災面積劇增。
1.2.3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用地結構不合理。湖南省經濟發展中的低效益、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依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現為:城鎮用地規模外延擴張,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城鎮近郊許多優質高產農田被占用;用地結構比例失調,用地布局不盡合理,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常出現“優地劣用”或“圍而不用、 空置浪費”的現象,使土地配置難以優化。
2土地利用倫理概述
美國學者奧爾多?利奧波德是土地倫理思想的最早系統表述者,自20世紀初就開始從生態學的角度研究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問題。他認為,“一種倫理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是對生存競爭中行動自由的限制”[1]。所謂推行土地倫理利用就是在土地利用倫理觀的指導下對土地加以利用。從倫理學角度而言,土地利用倫理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形成的,關于人與土地及生長在土地上的動植物關系的哲學思考和道德規范[2];從生態學上講,是人類在生存斗爭中不斷總結自然生態規律,并對土地利用行為自由度的自我約束。總體來說,土地利用倫理包含以下3個方面內容。
2.1觀念上,善待土地
人類與土地構成人地系統,都是生態系統的成員,因而人類對待土地就應該像對待自己一樣,只有善待土地才能保證人地系統的完整,要促使人地系統的健康發展,必須保證土地的健康,只有當土地自身能與外界達到平衡時,人類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人類所需食物的98%都是由土地提供,沒有土地,人類將無法延續。因此,人類在進行土地利用過程中,要改變傳統觀念,認識到土地的存在并不只是人類開發利用的客體,人類與土地是一種統一的關系,而非對立,人類也務必放棄征服者的角色,建立一種新的倫理觀,即“善待土地”,遵循“友愛土地、互利共存”的道德規范,堅持用養結合,反對濫墾亂伐、侵占、毀壞和污染土地的惡劣行為,防止掠奪式開發和利用土地,人們的土地利用行為必須受到土地利用倫理的約束和限制,從而確保土地利用方式健康,利用結構合理,利用程度適當。
湖南省圍繞宣傳主題“土地與轉變發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約用地”和宣傳口號“手牽手同保生命線,心連心共護金土地”,組織開展有特色、有創新的宣傳活動,進一步加大國土資源宣傳工作力度,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依法依規用地、節約集約用地的良好輿論氛圍,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2.2利用中,養護土地
堅持精心養護土地,無論從政策制定上、土地利用活動中,還是監督調查方面,都應該傾向于縮小人類足跡的范圍,保持土地生態系統的完整和持續。人類在進行土地利用決策時,必須遵循“對環境損害最小,綜合利益最優”的原則,必須從長遠利益上考慮自身和其他生命體的延續,懂得愛護土地。對土地已經造成破壞的,要通過土地生態重建、環境復原等方式恢復土地生態環境。
湖南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提出,基本農田保護貫徹全面規劃、合理利用、用養結合、嚴格管理的方針,堅持發展經濟與保護基本農田相結合的原則。
2.3結果上,土地健康
土地健康是推行土地倫理利用的反映。土地作為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其是否健康可以從土地新陳代謝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當某些指標超出健康標準時,就說明人們對土地的利用行為破壞了土地健康,應予以制止和改進。土地健康評價標準是根據個人及團體的價值觀念、人類對土地健康的預期能力和技術水平以及人類自身的利益核算來確定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經濟效益作為土地利用評價的首要指標,忽視維護土地健康的重要性,過度開發利用土地,造成嚴重的土地問題。只有保持土地健康,使其自身恢復能力可緩和外界對土地生態系統的不良沖擊,才能保證地地關系、人人關系、人地關系之間的和諧。
3推進土地倫理利用的措施
3.1深化土地利用倫理理論研究
土地利用倫理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需要加強對土地倫理框架、體系的探討,逐步明確和界定土地倫理的對象、原則、標準和具體的土地倫理規范,以便在實踐中發揮土地倫理的指導作用;改變土地利用的思維模式,由“經濟人”身份向“生態人”身份轉變;構建土地倫理利用的指標體系,以便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對其進行科學研究,為土地利用的倫理標準提供依據;建立可操作的方法體系,而這種方法體系往往要與土壤學、生態學等自然科學緊密結合,才能形成土地利用倫理的技術標準[3],如要判斷施用化肥和殺蟲劑對土壤造成的污染程度,就必須建立土壤肥料和農藥殘留的監測及評價方法;對土地健康標準的判斷,也涉及人類對土地承載力、土地健康的預期能力和技術水平。
3.2加強土地利用倫理宣傳
首先政府要制訂湖南省范圍內的宣傳計劃,促進人們對土地利用出現的問題及其成因和影響的認識,通過宣傳、示范和組織動員,提高全民土地倫理利用意識,明確人類利用土地的行為不僅應促進人類的發展,也應為人地系統的發展提供動力,應該為人地系統中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發展留下空間或創造條件。通過教育,把土地倫理整合到每個人的修養和社會價值中,明確他們對待土地的態度和手段,增強倫理責任意識,端正利用土地的態度,處理好經濟行為與生態保護的關系,踐行土地利用倫理。
3.3推行土地養護運動
面對已經退化的土地生態系統環境,僅僅形成“土地生態良心”是不夠的,應該推行土地養護運動。土地養護應立足于湖南省具體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且要充分考慮對后代需求的滿足,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通力合作,需要去投入,并采取相關的技術去養護[4]。通過加強土地利用倫理的宣傳,提高土地利用者的觀念、意識和責任感,引導選擇土地可持續利用方式,關心土地。在提高公民意識、約束自我行為的基礎上,還應調動公眾的積極性,使其自覺地關心、了解現狀,形成社會力量來抵制不合理行為,建立社會監督機制。只有人人對土地倫理有正確的認識并付諸行動,才能有效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3.4加強倫理與法律的結合
倫理和法律屬于不同的范疇,應把生態、保護土地納入法規中,合法的土地利用可能會與符合倫理的土地利用發生抵觸,僅有倫理道德或自然界最終的懲戒是不行的,必須通過法律手段進行及時、適當的制裁[5]。當土地利用行為明顯偏離倫理規范時,社會應有權利和義務進行必要的懲罰。土地倫理道德不能與土地立法分開,可以使人們進一步明確對土地的責任和義務,更好地落實對土地的保護和管理。加強對土地的立法,使土地獲得真正的法律保護。
3.5土地利用的倫理標準與規劃管理相結合
從倫理學角度來看,土地利用要求在考慮土地利用方針和決策目標時,應考慮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不僅體現在當代,而且也體現在未來。因此,在制訂土地利用規劃時,必須制訂規劃的倫理標準,并在土地利用決策前分析相關風險和危害,以保證符合道義的土地利用,而不能由決策者憑空判定是否符合土地利用倫理。
3.6經濟決策以土地利用倫理為引導
在土地利用倫理的引導下制訂政府的經濟決策,可以促使人們合理利用土地。湖南省現有一些經濟政策加大土地資源退化的傾向,沒有完全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適時改變政策刺激,可以減少經濟損失和避免土地環境惡化,引導人們進行土地倫理利用。
土地是人類生命的家園,每個人都應盡其所能來保護土地,真正做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確保人地關系和諧,保證土地利用除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外,還要滿足后代人的需求,促進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4參考文獻
[1] 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7-214.
[2] 陳利根,郭立芳.可持續土地利用倫理探討[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12(2):169-171.
[3] 王艷,胡健,郭春華.可持續土地利用倫理行為與價值取向[J].國土資源導刊,2008(5):47-50.
關鍵詞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可持續利用
從國土規劃整治、土地利用和國土資源管理角度看,在我國城市周邊的鄉村存在著一個用地行為不規范、土地市場秩序混亂、交易活躍的區域,這一區域被稱為城鄉結合部。城鄉結合部作為一個特殊區域交錯著城市土地與農村土地,它作為紐帶連接著城市與農村,其土地利用直接受到來自城市與農村的雙重影響,同時也在兩者之間起到傳遞信息的重要作用[1-3]。深化城鄉結合部土地的研究,對整頓和規范土地市場經濟秩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強社會事務管理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城鄉交錯帶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城鄉結合部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時社會經濟發展相對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而存在的。必須明確的是,研究城鄉結合部是以目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律制度框架來對它進行考察。因此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社會功能的雙重性。目前,我國城市的周邊農村,由于土地功能的改變已不是傳統意義的鄉村。大量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不僅使原來的農民改變了過去的生活方式,同時,由于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輻射也使精神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但這些地區又不是真正意義的城市,這是由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手工業時代如果在城市的邊緣出現大規模的人口聚集地并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那么這些邊緣地帶便被自然地認為是城市的邊緣地域,它可被視為城市新的組成部分。而今天由于城市功能的發展已到了基礎設施完善、文化高度發展的階段,因此目前的所謂城鄉結合部不具備現代意義的城市功能,而是城市與鄉村的一個過渡地帶。它不是現代意義的城市,也不是完全意義的農村,它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特有現象,具有城市和農村的雙重功能,而又不具備城市和農村的完全功能。二是時間的階段性。從歷史角度看,城鄉結合部是在實現城鄉社會平等后,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有的經濟地理現象。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的逐步消除,它必將失去存在的社會條件和社會意義。三是空間的滾動性。城鄉結合部在空間上呈現著以城市中心為原點不斷向外移動的趨勢。以河南省許昌市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城鄉結合部的內邊線為一環路,外邊線為今天的三環路。隨著城市的發展,通過對農村集體土地的征用,到21世紀初城市建成區已達到三環路邊。使目前三環路成了許昌的城鄉結合部內邊線,外邊線大致與四環路重合,并有繼續向外擴展的趨勢。這與全國其他城市的發展規律完全吻合。四是形成的自發性。城鄉結合部不是政府統一組織建設的項目,也不是政府統一組織建設的城市或村莊。它是農村鄉鎮村組和當地農民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為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自發建設形成的,是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土地及各種生產要素自由組合的產物,在某種意義上呈現著一定的無政府主義的特征[4]。
2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矛盾顯著
建設結合部是城鄉空間一體化的產物。城市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用地支持,建成區的擴大必將不斷蠶食其周圍的農業用地(多為肥活的耕地)。既要發展城市,又要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因此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的矛盾日趨突出。
2.2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擾
城鄉結合部農業用地與非農用地總處在一種相互轉換與爭奪的過程中,彼此相互干擾程度很大。在結合部,往往居民用地與污染工廠相鄰,軍隊用地與地方生產用地互相穿插,商業用地被夾在教學之中。另外,由于征地時為節省資金,有意避開居民點,形成“城中村”,城鄉建設極不協調。
2.3土地利用穩定性差,結構失衡
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展,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分散而混亂。道路的延伸,獨立工礦、居民點的興建使得農業用地支離破碎,既不利于農業生產發展,也不利于城區規劃建設的實施。一方面,有些剛建成的工業、居住建筑不久就面臨拆遷,如近5年來,許昌市城鄉結合部許多農戶已經不止一次地歷經征地拆遷,搬了建,建了搬;另一方面,投資興建的菜藍子基地、水利設施,在城區擴展影響下被迫縮小、遷建,造成產業結構不穩定,外部經濟負效應顯著。
2.4土地利用不充分,浪費嚴重
城鄉結合部一方面人地關系十分緊張,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建設用地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容積率低以及征而不用、浪費嚴重的現象。不少單位往往因為征地面積過大,征地費用過高,而缺乏建設所需資金,只好在所征土地的外圍修上圍墻,或圍鐵絲網,長期荒廢,造成土地資源嚴重浪費。
2.5生態環境質量下降
由于偏重眼前經濟效益,缺乏整體規劃與分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于整體開發,配套設施不齊全,商業醫療教育等服務設施缺乏,綠地系統不足等,另外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管齊下”,大氣、水、地資源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質量下降。
3土地利用調控對策
3.1對城鄉結合部的土地利用實行動態監測
城鄉結合部是城市向郊區擴展的重要地帶,城市發展總是表現為大片土地成為城市土地,最初的農業景觀逐漸被工礦、居民、商業等為主的城市人文景觀所取代。由于城市的不斷外延,城鄉結合部的空間位置和區域不斷改變。分析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狀況,有些土地利用基本合理,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另外一些則是人為活動的過度影響,存在亂占濫用的不合理現象。比如,一個時期以來,大規模興建各種樓堂館所、盲目地圈占工業區、開發區就是明顯的實例。城市建設的盲目性,往往表現為一圈一圈地向外擴展。由于農用土地變為城市用地之后,很難再重新恢復為農用土地,而農用土地肥力的形成需要上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就要求在改變土地用途之前,必須進行充分的論證和規劃,對土地利用的效益和環境影響做出深入分析[5]。
為了有效加強對城鄉結合部的土地管理,需要加強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的動態監測,對土地利用狀況及動態變化獲得及時準確的了解。監測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樣,比如,一方面,可以通過航片、衛片的判讀解譯,獲取不同時期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土地利用監測結果的研究,就可以及時地對土地利用現狀做出分析、引導和調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
3.2實行土地管理信息化、科學化
傳統的土地管理方式和手段高耗、低效而且精確度不高,使得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時空信息不能及時得到管理和更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計算機、網絡以及現代通信技術飛速發展,以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為支撐的土地管理軟件應運而生,實行城鄉結合部土地管理的信息化、科學化,可以及時了解各種土地信息的變化情況,如土地用途變更等,并及時、適當的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如嚴格控制非農用地審批,使土地管理達到實時、高效。
3.3加強城鄉規劃,依法執行規劃
城鄉結合部是城市和農村的交錯地帶,是最有必要加強規劃而又最難規劃的地區。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從規劃上對城市的盲目擴展加以限制,切實保護耕地,把城市用地的需求轉到內涵的城市用地集約利用上,同時也要加強城鄉結合部鄉村居民點的合理規劃,對于超標用地的居民點要強行拆遷,保證城市規劃的嚴格依法執行[6]。
3.4規范土地市場
城鄉結合部土地的出讓,并沒有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機制,形成完善的土地市場。土地使用權出讓過程中,受到有關單位和部門的人為干預過大,越權批地,批“人情地”現象存在,不能很好地實行公平競爭,土地利用和土地使用者應承擔的責任不能統一。為此,必須盡快建立新型的土地資源利用機制,完善土地市場。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規范和完善城鄉結合部的土地市場,借助地價杠桿來調節土地利用,可以減少盲目占用、非法占用耕地,達到保護耕地的目的。在出讓土地時,要引入競爭機制,可以采取招標、拍賣等形式進行土地使用權的出讓,盡量不采用行政劃撥的方式,使得土地市場逐步步入規范化、公平化。
4實現城鄉結合部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戰略措施
要實現城鄉結合部土地的可持續利用,除采取諸如對城鄉結合部的土地利用實行動態監測、實現土地管理信息化和科學化、規范土地市場、依法加強土地管理和利用、加強污染治理、優化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模式、建設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示范基地與示范工程等一般措施外,還應特別注重以下三方面的戰略措施:
4.1制定科學合理的城鄉結合部土地發展戰略
有關職能部門要與周邊鄉村的基層組織密切合作,在明確結合部建設的目的和意義,分析政策、市場、技術、人才、資金、信息、區位等方面的條件與優勢,準確把握自身不足和外界挑戰的基礎上,遵循重點突破、發揮優勢、整合功能、博采眾長等原則,提出具有創新性和操作性的城鄉結合部建設與發展的基本方向、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功能分區、建設內容、重點項目、戰略部署、組織體系和運作機制等,使城鄉結合部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有章可循。
在城鄉結合部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城市建設和土地管理等職能部門應努力協調配合,并主動與有關鄉村基層組織合作,打破常規的規劃思路,針對城鄉結合部的特殊性,編制專門的城鄉結合部城市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結合部城市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要遵循“生存、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兼顧”的原則,在切實保護優質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基礎上,從城鄉總體利益出發,根據各部門發展規劃、重點項目安排、資金來源產際情況,協調平衡農業、鄉鎮企業、城市建設、交通建設等各項用地的需求,進行統籌安排,確定各部門的最佳用地數量和位置,使結合部用地結構和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勞動地域分工與城市功能分區更加明確、科學,進而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綜合利用效益的提高。為此,應成立由相關政府、職能部門、鄉村基層組織和咨詢機構等組成的城鄉結合部管理領導小組,專門負責結合部發展戰略與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定并組織實施,制定相應的政策與制度,監督相關利益主體的行為,處理戰略與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各種問題[7]。
4.2對城鄉結合部進行準確的定位
準確定位是城鄉結合部持續發展、土地持續利用的前提和基礎。要在全面認識城鄉結合部環境與條件、優勢與基礎、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從產業、技術、市場、功能和主體等方面對結合部進行準確的定位,主要是:遵循收入彈性高、市場前景好、產業關聯度大、區域優勢明顯的原則,確定結合部近期、中期和遠期的新興產業、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依據先進性、實用性、經濟性和互補性等標準,確定結合部重點引進和自行建設的項目與技術;在分析預測國內外產品的市場容量、供求狀況、競爭態勢、貿易條件和行業壁壘的基礎上,確定結合部不同時期的產品生產和市場開拓方向;遵循針對性、整體性和層次性的原則,確定結合部應具備的功能;遵循政府指導、企業運作、中介參與、農民受益的原則,確定結合部的投資建設主體[8]。
4.3創新城鄉結合部土地使用與管理制度
為確保城鄉結合部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創新土地管理與使用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控作用,通過完善結合部土地估價制度,推進土地的有償使用,培育健全土地交易市場,引導土地集約配置,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為此,應做到:一要嚴格控制結合部集體土地入市,明確規定耕地不能以任何形式轉變為非農用地,建設用地進入市場應采用補償方式;二要建立健全土地規劃的約束機制,堅持“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土地開發原則,促進土地利用的集約化與高效化;三要加大土地的執法監督力度,嚴格土地的審批制度[9]。
城鄉結合部土地管理制度創新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即限制城鄉結合部土地的用途,規定土地用途轉變的許可、限制許可和不許可條件,對土地利用和用途變更進行監督,受理變更土地用途的申請并辦理審批手續。現代信息科學技術、數據處理和智能分析、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城鄉結合部實行數字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保障。數字土地用途管制是用數字的方法將城鄉結合部及其土地利用活動和整個結合部的時空變化輸入到計算機中,實現網絡環境下的土地流通和實時動態監測,服務于城鄉結合部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具體講,就是以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大規模存儲技術為基礎,以寬帶網絡技術為紐帶,運用城鄉結合部的各類信息,對城鄉結合部進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時空和多種類的多維描述,以此為工具來支持和改善城鄉結合部的土地用途自動化管制。城鄉結合部的數字土地用途管制應實現縱向和橫向的信息共享,要在法規許可的范圍內打破部門和地區之間的界限,做到城鄉之間統一標準、聯合行動、相互協調、分工合作,以發揮整體優勢,形成規模管制。
5參考文獻
一、現階段農村土地管理存在的問題
1、土地流轉制度方面的問題
在農村地區土地的流轉中,農民手中擁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并不是完整的承包權,也就是說農民對于自身的土地并沒有轉包、抵押、租賃等的權利,這種情況使得土地流轉形成的市場中介以及金融方面的支持不能完善的建立起來。當前的土地都是按照每戶人家的人數進行平均分配的,這種分配形式能夠與現階段農村的生產力狀況相適應,但還是因為土地產權的固定性,在一定規模之內的土地歸并不能真正的實現,這樣就使得農村生產力不能進行自主的分配設置,農村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也處于比較尷尬的位置,一方面是對土地承包關系的重新調整,一方面就是放棄土地的規模化的經營,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造成了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的效率非常低下。
2、農村土地管理中的違法違規用地問題
在現階段的農村土地管理中,經常會出現農村地區的居民不經批準就擅自占用土地進行建房的行為,這種占用土地的方式屬于違法違規用地,由于農村地區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這種行為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并且在經濟相對發達的鄉鎮地區尤其明顯,人們對于土地管理的制度了解不足,許多人認為這種行為是理所應當的,有的甚至會出現濫用職權、非法占地的情況。違法違規占地頻發的地區一般工業發展比較迅速,需要大量的土地來建設廠房,使得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這種行為也直接導致了土地價格的上漲,同時也損害了農民用地的利益。
3、現階段土地管理制度的法律基礎薄弱
在現階段實施的各種法律中與土地制度相關的法律條款都比較籠統,缺乏問題的細致的劃分,這樣就導致的法律條文在實際的實施中存在諸多的漏洞和問題。尤其是當農民在進行土地承包經營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土地權利的侵犯問題,這時并沒有相關有效的法律可以幫助農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失去了法律方面的保護再加上農民普遍存在法律意識薄弱的情況,這使得他們在土地管理的運行中占據著非常不利的地位,在土地所有權的談判上也不占優勢,沒有可行的方法來爭取自己合法權利的實現,這也是現行土地管理制度法律基礎薄弱的具體體現。
二、現階段加強農村土地管理的具體措施
1、加強宏觀調控政策落實以及制度的創新
加大宏觀調控,就是要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土地合理利用的統籌協調作用,發揮政策對耕地保護的宏觀指導作用[1]。政府政策的有效落實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的采取各種措施,將中央有關耕地保護的各項方針政策以及保護耕地的各項制度措施都進行實際的實施執行,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土地管理的實際效果。制度上的土地管理的創新,就需要人們在新形勢、新的土地管理任務的推動下,不斷進行土地管理新機制、新經驗的研究和探索、積累,不斷創新出新的土地管理手段,維護農民的用地權益。比如加強基本農田土地的整理以及修建水渠等工作的開展,這屬于一項系統的土地管理工程項目,具有嚴格的法律規定以及操作步驟,因此在施工之前需要做好科學的規劃和分析,保證工程質量的順利達標。基層國土部門應該認真總結以往小型開發整理項目的實踐經驗,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實地踏勘,反復論證,認真編制可行性實施方案[2]。設計施工中出現問題時應該請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和維修,這樣才能保證工程質量以及進度的順利發展。
2、加強違法違規用地的清查
當前農村土地問題積累比較多、矛盾也比較突出,因此,要不斷加大對違規違法用地的清查力度[3]。如果通過清查發現土地違法違規使用的現象,需要進行理智的分析和研究,對事件進行分類對待,不能簡單籠統的歸為一類,需要根據土地違規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懲罰辦法。如果土地違法違規的情況符合農村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以及當地村鎮的實際情況,但是這種形式的用地沒有經過正規的批準,那么則可以通過后期的補辦手續、補繳相關稅費等行為,使這種用地行為合法化。而對于那些不符合規劃但是其土地建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的情況,這種行為土地已經不能恢復原來的狀態,這種時候可以在對相關單位和責任人進行經濟處罰以及責任追究的基礎上,通過調整規劃、補繳稅費補辦手續,將涉及到的土地納入正常管理范疇,已經建成的公共違法用地需盡量的補辦手續,而對于那些圈占囤積土地的行為要堅決予以回收處理。
3、在農村推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規范用地秩序
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增量,努力盤活土地的存量,認真執行國家產業政策、供地政策和土地利用規劃,對淘汰類、限制類投資項目,要禁止和限制用地[4]。將農村土地利用的節約化方式進行大范圍的推廣使用,而且還可以引導農村地區的企業提高自身擁有土地的利用效率,引進有效的工業用地的競爭機制,通過積極競爭的形式來達到土里利用效率提升的目的。另外,還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嚴格監管農村宅基地、各類企業建設等行為,對于那些未經審批擅自占用農村集體土地進行建住宅、搞建設的土地用途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的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