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性學習及成果創(chuàng)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選題;思考
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重要內容列入《全日制普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廣大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其教學理念及教育價值逐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認同。研究課題決定了研究的內容和方向,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選題非常關鍵,它往往決定研究性學習的效果。本文結合筆者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經驗與體會,談談對研究性學習選題的幾點看法。
一、關于選題前的準備
進行研究性學習,前期準備至關重要。有了充分準備,才能確定出較為合理的研究課題。
(1)教師給學生開設若干知識講座??烧故酒渌貐^(qū)及學校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特別是近年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獲獎項目,然后指導學生查閱書籍,收集文獻資料,走訪專家,網上查詢等,為選題做好相關知識及信息準備。
(2)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要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畏難情緒。一提研究性許多同學就認為那是科學家的事,距離自己太遙遠,退避三舍不敢參與。另一種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想得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成果,對大多數問題不屑一顧。這時,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要向學生講清楚研究性學習與科學研究的區(qū)別,目的重在學習,而不在研究;強調研究的過程,而不強求結果的創(chuàng)新。所以,只要學生積極參與,勤于思考,大膽質疑,人人都有可能提出優(yōu)秀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
(3)研究性學習主要利用學校的實驗室,依靠學生課外時間完成。所以,在確定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之前,需與學校、實驗員、家長取得聯系,爭取得到學校和家長的支持,以獲得實驗操作在場所、器材、資金、時間等方面的保證。
二、關于課題的來源
課題源于問題,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可來自學生學習中的問題、社會熱點問題、或是學生實際生活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最好能開發(fā)本土資源,將研究性學習融入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對家鄉(xiāng)資源、環(huán)境等問題進行研究思考。我校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大多參與過農業(yè)生產,比較熟悉生產實際,進行研究性學習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學生經常會提出生產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這時只要因勢利導,就有可能形成研究性學習課題。如近年大量使用三唑酮防治作物銹病,這勢必會引起一些環(huán)境問題,當學生提出“三唑酮對農作物本身有沒有影響?有什么影響”等問題時,筆者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學生通過走訪農民、上網查詢等方式掌握一定資料,然后討論分析,最終決定以“三唑酮對胡麻種子萌發(fā)的影響”為課題進行實驗探究。該研究成果獲甘肅省第二十五屆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二等獎。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有利于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這樣的研究,除了能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外,最重要的是情感、價值觀上的體驗與認同,能促使學生關心身邊環(huán)境,發(fā)展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促進人文精神和生態(tài)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關于課題的獨創(chuàng)性
獨創(chuàng)性是選題的一個基本原則,許多同仁在指導學生選題時要求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有獨到之處,實驗設計要巧妙、獨特。毫無疑問,課題的獨創(chuàng)性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一味要求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具有獨創(chuàng)性,筆者卻不敢茍同。眾所周知,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并不等同于科學家的研究。科學家的研究目的在于發(fā)現新的事實,構建新的模型,總結新的規(guī)律,提出新的理論等,關鍵在于研究結果的價值。而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和條件,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其價值重在研究過程。我們知道,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操作水平以及學?,F有實驗條件等的制約,要求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必須有創(chuàng)造性有價值這是不現實的,這樣會使大部分學生望“研究”而卻步。這違背了新課標倡導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理念,也是研究性學習難以全面開展的原因之一。科學研究往往要借鑒前人的經驗和成果,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所以獨創(chuàng)性并不是前人研究過的內容不能涉及,前人用過的方法不能使用。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只要是學生通過思考,自己提出來的,我們就應當予以重視。研究性學習與其他任何形式的學習方式一樣,都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特別是剛開始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更不能要求過高,別人已研究過的課題,我們也不妨做做,別人用過的方法,我們也不妨用用?!皽y定教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這一課題許多地方的學生都做過,我們同樣也可以做。等到學生有一定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后,再要求獨創(chuàng)性的研究性學習,這才符合教育規(guī)律。
四、關于課題的確定
學生選擇課題是從產生研究動機到形成研究方案的過程,課題的最后確定,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論證。課題論證應當包括課題名稱、目的、內容、范圍、方法、意義、現狀、預期結果及完成本課題的主客觀條件等幾個方面。一般而言,課題易小不宜大,要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實驗操作能力為基礎,范圍過大、層次過高的課題應勸阻學生放棄。但課題也不能過小過淺,那樣的研究課題失去研究性學習的意義,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恰當的課題,能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主動應用知識,并學會新知識,發(fā)展能力,使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同時,研究課題還必須考慮學校實驗室現有的條件,以及學生的實踐條件等,這樣才能保證研究性學習的可操作性和實踐上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醫(yī)學影像物理學 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學習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2-0021-03
目前,研究性教學理念在我國高校教學改革中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研究性教學在國外起步早,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教學模式。例如在歐美研究型大學普遍開展的研討課[1],在美國醫(yī)學院校開展的項目教學[2],在日本東京大學開展的演習課等。[3]這些按照研究性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課程,是不同學校根據學科發(fā)展和各自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需求,在課程體系層面上開發(fā)的研究性課程。而我國多數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改革,主要是針對傳統(tǒng)學科體系中的課程所進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4] [5]如何在現有教育教學體制下,借鑒國外大學的成功經驗,在傳統(tǒng)課程教學中引入研究性教學理念,開展研究性教學實踐,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醫(yī)學影像物理學是醫(yī)學影像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在滲透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醫(yī)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根據醫(y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和醫(yī)學生知識結構的特點,在醫(yī)學影像物理學教學中提出了將講授與研究性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6],開展研究性教學。
一、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的研究性教學的實施
研究性教學的對象是2011級本科醫(yī)學影像學專業(yè)學生。通過充分研究課程教學大綱,確定“X射線投影成像”、“窗口技術和螺旋CT”以及“磁共振快速成像”三個專題以小組協作的方式進行研究性教學。下面介紹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研究性教學的實施過程。
(一)準備
1.分組
教師向學生說明研究性教學實施的流程,確定將全班分為9個小組,每組7人,學生自由組隊。每組推選一名學生擔任組長,負責學習任務分配、課前小組協作學習的組織。
2.明確研究性學習的任務和要求
教師課前在網絡課程上針對某個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方案。方案由引言、研究內容及具體要求三部分組成。主要通過挖掘知識結構內部的邏輯關系,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熱情,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能夠從全局的視角把握該專題研究的方向,清楚為什么要研究、怎樣研究。
以“X射線投影成像研究性學習”為例,引言部分要求學生根據X射線投影影像形成的物理原理,圍繞最終得到高質量醫(yī)學圖像這個目標,開展對“X射線投影成像”的研究性學習。從圖1可以看出,X射線影像的質量與X射線源、受檢體、接收轉換顯示系統(tǒng)有關。只有研究X射線與人體相互作用規(guī)律以及接收、轉換、顯示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才能充分了解影響圖像質量的因素,在保證受檢者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改善圖像質量。
確定“X射線投影成像”專題的研究內容為:(1)醫(yī)學圖像質量的評價。(2)采用不同的接收、轉換、顯示系統(tǒng),構成了X射線透視、X射線攝影、CR及DR,研究各種成像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3)研究各種成像系統(tǒng)中影響圖像對比度、圖像分辨率的因素,以及圖像中的噪聲、偽影和畸變,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圖像質量。
對每項研究內容設置問題,明確具體要求。對X射線攝影,提出如下問題:(1)膠片的哪些特性會影響X射線照片的對比度?(2)為什么在X射線攝影系統(tǒng)中要使用濾過板、前準直器、濾線柵、增感屏?它們對X射線圖像的質量有哪些影響?(3)在對受檢者的不同部位進行X射線檢查時,可通過控制攝影條件(如管電壓、管電流、曝光時間)或采用其他方法,得到對比度好的X射線圖像。對軟組織拍片,如檢查,血管、消化道檢查時,具體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較高對比度的清晰圖像?
3.掌握與研究專題相關的基礎知識,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
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才有能力在設定的學習情境中自主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在對某個專題進行研究性教學前,要求學生掌握與專題研究相關的基礎知識。例如在進行“X射線投影成像”專題的研究性教學前,學生必須具備X射線物理、模擬圖像及數字圖像的基礎知識??梢酝ㄟ^網絡課程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方便學生自主學習。
(二)實施
醫(y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總課時數為80學時,其中理論60學時、實驗20學時。由于理論課學時有限,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的研究性教學采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按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實施。課前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教學的基礎。課中學生通過在課堂上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充分交流,形成對知識多層次的理解,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課后通過歸納總結,完成對個體知識體系的構建。
1.課前
要求學生按照研究性學習方案的要求,以個人自學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組長負責分配學習任務,確定自學和小組討論的時間。學生利用網絡課程資源或通過其他途徑查找的資料進行自學,撰寫學習筆記。組長及時收集小組成員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通報全組。小組討論由組長負責主持,主要圍繞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每個小組以PPT的方式呈現研究性學習成果,并在上課前發(fā)給教師。
2.課中
上課時用抽簽的方式決定每組進行研究性成果匯報的內容,教師臨時指定小組研究性成果匯報的主講學生。主講學生匯報結束后,小組其他成員有針對性地對匯報內容進行補充并參與答疑。每項內容匯報結束后,進行全班交流和討論,教師及時給予點評。課堂討論以學生置疑、提問,學生答疑為主,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適時參與和引導學生討論,拓展討論的廣度和深度,拓寬學生視野。對有爭議的問題或學生未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課后
每位學生依據從課堂討論中得到的啟發(fā)和對問題新的認識,補充、修正、完善原來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完成本專題的作業(yè)。
二、研究性學習評價
研究性教學的有效開展,離不開一個相對完善合理的學生成績評價體系。我國現行的學生成績評價大多采用終結性評價,即主要依據一次考試來評定學生的成績,這種成績評價方式不能適應研究性教學的需要。研究性教學的目標不再是單一追求對知識結論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研究性教學對學生而言就是一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把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納入學生成績評價體系,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研究性學習。[7] [8]
研究性學習評價將學生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學生在小組協作學習中的貢獻度、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及學習成果是否達到知識體系建構要求等指標納入評價體系,采取組內互評、小組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組內互評與小組互評在研究性學習評價中的權重為0.3,教師評價的權重為0.7。
(一)組內互評
課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時,要求每位學生對同組其他成員進行評價,填寫組內互評表。組內互評主要對學生在自學和小組協作學習過程中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態(tài)度及研究性學習能力進行評價。為了增加評價的可操作性,結合組織課前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程序,在兼顧評價內容全面性的基礎上盡量減少評分指標。從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參加小組活動的積極性及參加小組討論的積極性三個方面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態(tài)度。從提出問題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三個方面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詳細制定各項評價指標的具體考查內容,為學生進行組內互評提供依據。學生通過參與學習過程評價,了解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不斷規(guī)范和修正學習行為,完善學習態(tài)度。
(二)小組互評
課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課堂討論時,要求每個小組對其他小組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過程進行評價,填寫小組互評表。小組互評主要對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過程及團隊協作能力進行評價。從主講表達能力、組員補充發(fā)言能力及展示成果質量三方面評價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過程。從小組成員參與匯報及答疑的積極性、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兩方面評價團隊協作。由于小組互評以小組為評價對象,有利于激勵小組成員充分發(fā)揮團隊協作精神,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共同完成課前的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
(三)教師評價
教師除了要對每個小組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進行評價外,還要對每組學生參與研究性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從學生參與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提出問題的相關性及解決問題能力三方面評價學生參與研究性教學的過程。由于每個小組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的內容由抽簽決定,并不是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全部,教師還要對每個小組提供的研究性學習成果進行整體驗收和評價。
三、研究性教學效果及思考
課程教學結束后,對參加研究性教學的2011級本科醫(yī)學影像學專業(yè)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主要調查學生對研究性教學的適應情況、課前小組協作學習及研究性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影響。調查共發(fā)放問卷62份,收回問卷58份,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處理。
調查問卷中包含15項單選題,采用了Likert量表的5級等距分級設置,分別用1、2、3、4、5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無所謂、同意和非常同意。表1調查研究性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影響。大多數學生選擇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充分肯定了研究性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表2調查學生對研究性教學的適應性及課前小組協作學習,其中一些項目均值偏低,這反映出學生在這些選項上的態(tài)度偏消極,值得總結和反思。
大多數學生認為研究性教學能比傳統(tǒng)教學更好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方面更具優(yōu)勢,但仍有部分學生不能適應小組協作式的研究性教學。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長期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習慣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將自己置于教學的被動地位,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教師應發(fā)揮主導作用,想辦法轉變學生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另一方面是研究性教學在組織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造成部分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他們參與課前小組協作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進一步嚴格規(guī)范研究性教學的每一個具體環(huán)節(jié),在研究性教學實施前,加大對學生的培訓力度,明確每一個人的職責、小組協作學習的組織流程、研究性學習評價指標和具體評價內容,使課前學生自學和小組協作學習能有序開展。教師要嚴格把握開展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研究性教學的時機,確保在實施研究性教學前學生已經具備相關的知識基礎,控制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難度,及時公布對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結果,發(fā)揮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改進、完善和發(fā)展所起的積極作用。
課前學習是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研究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直接影響課中和課后階段研究性教學的效果。在師資有限、大班授課的情況下,教師如何介入、了解和管理學生課前的研究性學習,是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利用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組織和管理課前小組協作學習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教師利用BlackBoard平臺在課程內建立學生小組,授予每個小組組長管理小組論壇的權限。學生分組在小組討論區(qū)進行學習資料和成果的交流,提出問題進行討論,開展協作學習。教師通過討論區(qū)的收集功能,收集了解小組的討論情況,有針對性地介入小組討論,及時對小組討論進行必要的引導。
四、結語
研究性教學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上具有獨特優(yōu)勢,規(guī)范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的研究性教學的實施流程,制定一套完整的方案和要求,是保證研究性教學順利開展并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
[ 注 釋 ]
[1] 趙莉,馬驍,James W.Holsinger.研討課的準備與實施[J].中國大學教學,2013(1):94-96.
[2] 于雙成,王庭槐,吳運濤,等.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科研能力――解析美國醫(yī)學院校的項目教學[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2(6):8-9.
[3] 李光貞.東京大學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及啟發(fā)[J].山東外語教學,2012(1):71-74.
[4] 單晶.大學物理課堂研究性教學的探索[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65-68.
[5] 吳冬梅.融入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教學改革[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12(S2):160-162.
[6] 許建梅,王瑞軍,林卿,等.醫(yī)學影像物理教學中引入研究性教學的探索[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13(4):4331-4334.
地理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跨領域的綜合叉科學。地理學科文理兼?zhèn)涞木C合性、社會實踐性、區(qū)域性的特性決定了其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內容基礎、社會實踐基礎和方法論基礎。如地理學中關于資源開發(fā)與合理利用、環(huán)境保護、產業(yè)布局與結構調整、交通運輸、城鄉(xiāng)規(guī)劃以及人口、環(huán)境、資源等重大區(qū)域問題及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內容,均可構成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素材;地理學要求培養(yǎng)學生很強的實踐能力,這種實踐能力,小到地圖的辨識與繪制,大到城鄉(xiāng)規(guī)劃、國土開發(fā)整治等,恰恰是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地理學注重人地關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綜合集成,強調多種方法的靈活選擇與組合,如比較法、文獻資料分析法、實證分析等。此外,地理學科善于利用先進的3S手段和計量地理工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準確描述、合理解釋和預測,這些正是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方法論基礎。
隨著國家教育部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納入“實踐教學重點”和“教育教學水平評估體系”,以及“十一五”規(guī)劃中“創(chuàng)新型國家”目標的確定,創(chuàng)新性教學與研究已成為教育教學的主旋律。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教學與教研相長,是地理教師隊伍必備的素質。憑借地理學科特性優(yōu)勢,地理課程教學在區(qū)域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等領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條件更成熟、更優(yōu)越,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揮空間。
二、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課堂組織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地理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必須充分考慮到地理學科特性和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遵循一定的組織原則,結合各校地理師資條件、實驗和實習條件以及學生能力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和組織模式。
1.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原則
在研究性學習中,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五個原則:一是自主性原則,即把學生真正置于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主習慣,通過學生自主選題、自由組團和自覺研究,來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自我、創(chuàng)新自我和發(fā)展自我。二是實踐性原則,即充分利用地理學科的實踐性特點,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構建應用型的研究性課題,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讓學生在社會大熔爐中完成實地考察、調研以及課題相關信息資料的搜集,提高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能力,增強對社會實際的了解,并收獲人際交往技能、溝通技能、與他人合作技能,培養(yǎng)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三是興趣性原則,即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不僅具備研究價值和科學意義,同時必須要有趣味性,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點。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和捕捉周圍客觀環(huán)境的新變化,增添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以促使學生興趣火花的不斷迸發(fā)。四是創(chuàng)新性原則,即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通過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象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的心理傾向,能夠樹立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求新精神。五是可操作性原則,即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開展,必須著力于高師地理院校自身條件和學生實際能力水平。在內容設置上,要有一定的難度和能力要求;在空間尺度上,應以學校周邊社區(qū)、城市或區(qū)域為研究重點,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并能實現費用成本的最小化,增強學習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體系
根據地理學科特性和研究性學習開展的基本原則,筆者以人文地理部分課程教學為例,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素材的挖掘。人文地理學是關于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人地關系,并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為重點,貫穿于工業(yè)、農業(yè)、交通、商業(yè)、城市等內容之中。在人文地理學龐大的科學知識體系中,產生了諸如文化地理、人口地理、農業(yè)地理、工業(yè)地理、聚落地理、語言地理、宗教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行為地理等眾多的分支學科。在地理教材的人文地理部分中,可以從基本理論、方法論及部門地理三個方面,提煉出以下研究性學習課題(圖1)。
其中,基本理論部分包含的主要研究性課題有人文地理學的應用及理論價值、人地關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等;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部分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人文地理工作者(教師、科研人員、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能力要求的探討;部門地理中可以挖掘出眾多的研究性課題素材,如文化地理部分的不同空間尺度的文化沖突與融合問題;人口地理部分的人口增長的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留守兒童等)、人口政策(戶籍制度、計劃生育等)、民俗景觀中的人地關系態(tài)度等;農業(yè)地理部分,包括現代農業(yè)的基本特征及其實現條件、三農問題、新農村建設中的人地關系問題(基礎設施、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保險等);工業(yè)地理部分的技術創(chuàng)新與工業(yè)革命關系、工業(yè)布局的影響因素及其時空演變、工業(yè)化進程中的人地關系問題(如區(qū)域協調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主體功能區(qū)劃分)等;聚落地理中的工業(yè)化與城市化關系、城市(鎮(zhèn))體系、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失地農民、城市交通擁阻、城市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支撐體系等)、農村聚落規(guī)劃與管理(如古村落景觀、農村聚落空心化現象)等;語言地理部分,包括語言分布與擴散的影響因素、地名景觀中的人地關系等;宗教地理中的與國家關系(如國民特質、國家凝聚力)等;旅游地理中的旅游活動對區(qū)域的影響(含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三個方面)等;政治地理部分的地緣政治與國家戰(zhàn)略(尤其是中國的地緣政治與外交戰(zhàn)略)等;行為地理中的人類行為空間尺度的影響因素、全球化與本土化關系等。
3.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實施
研究性學習目標的實現依賴于良好的課堂組織,尤其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共同努力和真誠合作。研究性課題的組織實施可以分為課題選擇、計劃制定、資料收集、資料分析、成果表達、成果交流和成績確定(課題結題)等七大步驟(圖2)。
為了適應新課程的需要,2011年秋季,我們提出了《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作業(yè)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的重要課題,并立項進行研究。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因而探討高中研究性學習作業(yè)個性化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從“學會知識”走向“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學生個性,促進人格健康發(fā)展。
一、研究性學習作業(yè)個性化設計與實施的研究基礎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和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突出學生獲取知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過程,遵從學習者認識規(guī)律和個體發(fā)展的需要,是高中學生學習方式的必要補充。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課程類型,它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普通高中階段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普通高中設置的一種必修課程。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它是指教師通過援引、促進、支持、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去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因此,研究性學習具有比較系統(tǒng)的理論基礎。首先,研究性學習以哲學為基礎,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發(fā)揮。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哲學認為,主觀能動性原理是人區(qū)別于物的特點,任何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都需要人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找到規(guī)律。因而,人的認識活動、改造活動和精神狀態(tài)具有主觀能動性。研究性學習正是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創(chuàng)造過程,是對書本知識和生活實踐的具體分析、觀察、體驗和感悟,然后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學生從課題選擇、方案制定、實施研究、成果形成到交流表達無不依賴于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才能使自我得到發(fā)展。其次,研究性學習以教育學理論為依據。盧梭說:“不要教他這樣那樣的學問,而是讓他自己去發(fā)現這些學問。”盧梭的主張與研究性學習從社會、生活中確定研究課題和項目,讓學生的主動參與實踐,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杜威也從經驗與過程的意義上去認識和理解知與行的關系,他認為知與行是直接統(tǒng)一的,從而倡導“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強調在實踐中進行學習,提出了“經驗課程”。而研究性學習所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其目標是通過學生親身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從而獲得自身的體驗,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第三,研究性學習以心理學原理為基礎。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理論認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地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發(fā)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規(guī)律,獲得相應的知識,形成或改造認知結構的過程?!边@種發(fā)現學習模式與研究性學習模式如出一轍。在此基礎上,建構主義還非常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性,認為學習不是學生孤立的活動,學生作為社會的人,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進行學習的,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學習小組合作互動完成,從而促進人與人間的合作與聯系,這與研究性學習的“培養(yǎng)學生學會分享,樂于合作的精神”之課程目標驚人的相似。上述理論為我們研究本課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研究性學習作業(yè)個性化設計與實施的原則
研究性學習作業(yè),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課程、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確定某些小課題進行研究,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實踐活動類作業(yè),是研究性學習成果呈現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研究性學習作業(yè)個性化設計與實施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1. 主體性原則。在研究性學習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積極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作業(y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之間的關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 全面性原則:研究性學習以培養(yǎng)青少年具備21世紀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質為課程總目標,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作業(y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堅持貫徹因人設計,因材施教原則,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個性潛能,使每位學生都有表現自我、施展才能的機會,從而不斷提高全體學生的能力和品質。
3. 問題性原則。課題源于問題,問題源于生活。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作業(yè)設計與實施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善于從教科書、自然、社會生活中去發(fā)現問題、選擇課題,并且圍繞課題去搜集資料、調查研究,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4. 科學性原則。研究性學習是教師用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作業(y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學習是一個科學的學習過程的原則。教師應以正確的方法,對學生加以科學的指導,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學會科學地學習,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不斷提高科學素養(yǎng)。
5. 創(chuàng)造性原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是研究性學習主要目標之一。因此,研究性學習作業(y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通過作業(yè)來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
三、研究性學習作業(yè)個性化設計與實施的內容和形式
研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創(chuàng)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去實踐、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作業(yè)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學習實踐過程與實踐體驗以及學習結果呈現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要和創(chuàng)造需要。
在研究中,我們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與人溝通合作精神、科學的態(tài)度和道德觀、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為目標;以年度為單位,綜合設計學生研究性學習主題作業(yè);圍繞“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等主題,每年向全校師生提供100多項課題供學生自由組合研究,同時還根據社會和形勢發(fā)展需要適時調整和充實課題,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通過作業(yè)表現自己和展示自我。
在作業(yè)設計的形式上,我們緊扣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特點,創(chuàng)新設計了四種類型的作業(yè):
1. 搜集整理資料型作業(yè)。搜集整理資料型作業(yè),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獲得所需要的信息的作業(yè)。人們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實踐中,總結形成了各種搜集資料的方法,其主要方法有問卷調查、專訪、觀察和查閱文獻等。這類作業(yè)包括活動方案設計、電子或手抄報、展板和課件等。
2. 實踐操作型作業(yè)。實踐操作型作業(yè),就是通過學生親自參與實踐體驗活動,并形成可視性的物品或載體的作業(yè)。這類作業(yè)主要包括模型、作品、成品和實地操作等。
3. 情景設計型作業(yè)。情景設計型作業(yè),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特定情景,因“疑”生趣,因“疑”生奇,充分激發(fā)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的作業(yè)。這類作業(yè)主要包括照片、錄音、錄像、表演等。
4. 生活體驗型作業(yè)。生活體驗型作業(yè),就是記錄自我成長過程和對事物認知過程的作業(yè)。這類作業(yè)主要包括成長記錄、演講、日記、研究報告等。
四、研究性學習作業(yè)個性化設計與指導的策略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具有目標的全面性與多元性、學習內容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主動性與自主性、學習結果的多樣性與學習形式的靈活性等學習特點,這些特點直接影響和決定著研究性學習作業(yè)個性設計與指導方式方法,因而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結合學校特點,總結提煉出下列研究性學習作業(yè)個性化設計與指導的策略。
1.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問題是研究性學習重要載體,《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下轉71頁)(上接33頁)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币虼耍瑒?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問題發(fā)現的前提條件。在研究性學習作業(yè)個性化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要努力培養(yǎng)民主氛圍和問題意識,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問題意識和調動情感,不斷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2. 強化方案設計。我們認為,任何有創(chuàng)意的成果都出自于學習者學前精心設計的方案。因此,我們在研究性作業(yè)個性化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嚴把三個重要關口:一是指導與選題階段,綜合考慮學生內在和外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因素,包括學習結果的呈現方式與能力等。二是實施階段,強化學習型組織形式建設,積極推行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和個人研究與班級相結合的三種學習組織形式,讓研究過程及管理逐步深入。三是總結階段,強化成果意識,積極倡導豐富多彩的成果形式。
3. 激活學習主體。研究性學習的特性是基于學生自我興趣,自主選題學習研究,因而在研究性學習作業(yè)個性化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自主性學習留足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向、目標、內容、方法,包括指導教師;自我決定活動成果的呈現方式,但不排除教師的必要指導。
正儀中心校 周偉華
研究性學習對體育教學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獲得自然、社會、自我領域的感性知識、技能和實踐經驗,而且,也是一種學習心態(tài)、習慣的培養(yǎng),它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途徑。本文就體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作一些簡單探討。
一、研究性學習的含義
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
二、研究性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確立研究課題
確定研究課題,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如果完全由學生自由選擇,不僅會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也會給教師的指導帶來困難和不便;如果設置的課題過于“死板”。又會抑制學生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因此,教師應針對體育學科的自身特點,根據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確定一個課題范圍,即一個課題包含多種選擇,既為學生定了一個研究性學習的方向,又給學生留有較大的自主選擇空間。為研究性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如:在障礙跑中,教師為每組學生提供6個墊子、6個籃球、6個體操圈,由于墊子可翻,
可爬;籃球可拍、可搬;體操圈可鉆、可跳。因此,學生可以進行不同排列組合的障礙跑。
2、合理分組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分組協作”。為了確保這種形式的有效性,教師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組。筆者認為:1、以5—6人一組為宜。因為,如果人數過多,容易造成見解分歧后難以達成共識的紛爭局面,或人浮于事、消極應付的現象;如果人數過少,視野不夠開闊,組內的交流面過窄,也會給本組的探究活動造成困難。2、以自由組合的友伴群體為佳。因友伴群體多是平時交往甚密、性格相近、感情融洽的學生,他們也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這樣組成的群體,凝聚力較強,且有自然的帶頭人,便于開展活動。3、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要妥善處理好不易為群體接納的個別學生。教師要根據這些學生的特點,幫助選擇一個能夠相容的群體,并說服其接納該生,以保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人人積極參與,使“分組協作”真正成為學生走向成功研究的橋梁。
3、加強教師指導
研究性學習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和探究,但若缺少教師的指導,就可能成為無益的勞動。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階段,決定探究方向、組織協作研究、查找資料、處理信息、交流匯報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均需教師的悉心指導。體育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過程,在“分組協作”的過程中教師更應主動加入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和頻率。如“創(chuàng)
編活動性游戲時,要指導學生如何收集、學習游戲創(chuàng)編的方法及相關的游戲資料;引導學生探究所提供的每一種器材的功能,并考慮如何充分、合理地運用器材;指導學生如何合理地編排,才能有利于身體的全面發(fā)展;啟發(fā)學生如何考慮活動的內容與游戲的名稱相吻合,并具有鮮明的教育性。創(chuàng)編徒手操編排原則與注意事項的書刊及音像資料;引導學生怎樣選擇編排與主題相符合的動作;啟發(fā)學生思考配合的旋律及節(jié)奏如何與操的主題及動作的風格相吻合等。
三、研究性學習的好處
1、使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情感活動的過程。一般而言,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絕不多數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圍同學現有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還不大可能達到科學發(fā)現水平。研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fā)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欲望。如:有幾位學生想要研究“小籃球運動對人體的影響”,老師認為這個課題難度太大,非同學們力所能及,勸他們換一個題目。在學生們的堅持下,這個課題被確立了。課題組經過廣泛收集資料,探究,他們的研究目標未能完成達到。按以前的評價標準,他們的成績應被評為“不及格“,但研究性學習重參與、重過程、重體驗,他們的學習表現應該是達到了基本要求。
2、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通常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而言,需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達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其中,在一個開放性環(huán)境中,學生主動收集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很重要的。當然,主動收集和加工處理信息的過程,也是學生激活已有的知識儲存、學習和運用一些研究方法、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一組學生針對高年級學生課間喜愛的體育活動調查,查閱了資料、走。學生們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主動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這在以往的學習中是難以做到的。
3、學會分享與合作
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研究任務的完成,一般都離不開課題組內的合作以及與課題組外人士的溝通合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了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chuàng)意和成果。這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是不多見的。
四、對于研究性學習應正確理解的地方
1、本質不能脫離體育
體育教學是以發(fā)展學生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能,培養(yǎng)學生相關的心理品質為主要目標的。研究性學習不能偏離“以身體練習為基本
手段”的基線而淡化體育課的本質特征,仍須致力于學生身體素質、運動技能、體育意識和能力、運動興趣等的培養(yǎng),這些都是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服務的。研究課題不能只局限于資料的收集整理或一些體育原理上的辨析和驗證上,更須強調運動技能和對一些身體練習手段的感悟、遷移、運用及創(chuàng)新。如果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與其它學科毫無差別,為“研”而“研”,忽視體育學科的特殊性,那么它將毫無意義。
2、研究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關鍵詞:高中地理 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對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學習,我們首先要明確它是一種學習,是一種綜合性學習。與課堂教學等其它的學習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的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強調的是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華。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自主學習的組織、指導、參與者;學生由單純的間接知識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犹骄?大量獲取直接知識的學習的主體。因此,在這種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在具體實施的三個階段中,注意重視運用以下策略。
一、創(chuàng)設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環(huán)境
1.開放自主的環(huán)境
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點,它不僅僅表現在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而且還體現在整個實施過程的各個階段中。因此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民主、平等、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同時,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而展開的,以經過學生直接參與研究并最終實現問題解決而告終。因此在這種活動中要充分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而這也有賴于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我們承認學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性、個性化和多樣性,我們能夠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學生,隨時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chuàng)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因此學生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2.合作互動的環(huán)境
合作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個體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fā)展,不能只局限于動態(tài)的個體獨立探索的范圍,而是要拓展到動態(tài)的個體探索與主體間交往相結合的范圍,只有在主體交往中,個體之間才能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從而調動個體與集體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效地促進外在的知識結構向學生內在的認知結構轉化。同時使學生在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尊重、學會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識的過程中,提高創(chuàng)造性的品質。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有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三種,但是從具體的實踐情況來看,學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為在這種形式的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可以相互啟發(fā),同齡人之間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維經驗。而且,一方面學生的表現欲望、探索精神、群體意識得以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這樣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活。
3.崇尚科學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其本身就是一個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活動。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學知識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創(chuàng)設崇尚科學的氛圍,就是要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fā),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實是求事地得出結論,養(yǎng)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確態(tài)度。
4.探究問題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學法的要素與思維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以此為出發(fā)點,才有可能期望獲得正確的探索理論的科學方法。
研究性學習實施的第一階段首先要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布置研究任務。所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際上就是通過呈現問題情境以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使學生獨立地發(fā)現問題。⑴通過社會調查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⑵通過觀察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⑶通過原有認識儲備引出新問題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⑷通過假設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二、展開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過程
創(chuàng)新能力是人們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已有知識,通過思維活動產生新知識,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種思維的智力活動,因此其核心為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一種全新的、學生自主參與并獲得體驗的學習方式。事實上,學生在選定了研究的課題之后,在開放的情境中主動搜集和加工處理信息,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它包含有兩層含義:
一是在開放的情境中主動搜集資料,這一點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我們知道,創(chuàng)新需要一定的知識厚度,即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雖然知識越多,并不意味著創(chuàng)新也越多,但是創(chuàng)新是對舊的水平、舊的規(guī)范、舊的框架的突破。試想,前人的知識水平尚未可及,創(chuàng)新從何而談?
那么,怎樣在開放的情境中來主動地搜集資料呢?主要依靠課本知識、上圖書館查找、登陸英特網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資料的方法還有:音像資料、社會調查、觀察、走訪、座談等等。
二是加工處理信息,這是創(chuàng)新活動的關鍵。對信息(資料)的加工處理過程,就是對知識的重新整合過程。它是將各種來源的、比較繁雜的信息(資料),整合成一個新的、較為清晰的整體。因此,這種整合是包含了明顯的創(chuàng)造。當然這種創(chuàng)造是在特定的問題、資料范圍內進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論或方法論的框架范圍內進行的,是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對信息(資料)找出聯系、重新構造、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對資料的分析設計出比較合理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計劃或操作程序;能夠通過對地理現象或事實的研究,進行分類或重組,發(fā)現內在規(guī)律??梢?學生的思維活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顯得較為突出。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創(chuàng)造性思維具有發(fā)散性、批判性、直覺性和聯系性等特征,我們在研究性活動中要注意圍繞這些特性,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經常采用的邏輯、求同思維,重視能使學生開闊思路、促使學生自主發(fā)現、讓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展示多樣化的研究性成果
學生活動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對課題研究的總結,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體驗成果展示所帶來的成功的愉悅。從而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高中語文教學 教學策略
1.引言
1998年研究性學習在我國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實現了在基礎教學方面的全面推廣,日益成為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焦點和熱點。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基礎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堅持“以學生為主”,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著重在學習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表達等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知識的應用和審美能力。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出發(fā),堅持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文生活經驗并重,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系列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時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緊迫性。
2.我國高中語文的教學現狀
2.1高中語文的教學理念有所轉變
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應試教育的雙重影響下,高中語文教學長期處在以教師單向傳授書本知識為主的教學境地,語文課堂教學枯燥、僵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缺少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處于學習的邊緣位置,被動地接受知識,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過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國大部分教師都已經參加先進教學理念的教育和學習,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堅持以“理論聯系實踐”和“以學生為主”的理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1]。
2.2高中語文的教學模式有所創(chuàng)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界就在引進國外教學理論和總結語文學科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方面發(fā)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新課改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片面重視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促進學生讀、寫、說等能力全面發(fā)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學習中,使語文學科的“教”與“學”達到了本質上的統(tǒng)一,在遵循語文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長期的接受性學習也給國家的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帶來了負面影響。其次,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學組織結構的優(yōu)化,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再次,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的知、情、意、理等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全面提升,對以后的終身性學習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義重大。最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師的成長,在研究性學習的組織中提高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人文素養(yǎng),有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2]。
3.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
結合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和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十分可行的。從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出發(fā),語文學科的基礎性、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和人文性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優(yōu)越性。從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fā),高中生的認知結構和邏輯思維能力日益成熟,能夠對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的辯證分析,為深入的探究學習提供智力支持。
4.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4.1樹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對話、活動等教學策略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才能夠開展高效的研究性學習。民主、合作、對話等策略強調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自由、民主,師生、生生之間針對高中語文知識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生活、活動策略強調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和生活化,語文作為語言學科依賴于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經驗,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要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在日程生活中發(fā)現語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實踐中提升語文的應用能力[3]。
4.2明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標是打破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自主探究學習,樹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體會到參與語文學科研究的樂趣,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此外,在研究性學習中,還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語文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合作和團隊能力。總的來說,研究性學習旨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綜合素質。
4.3構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目前,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學模式:第一,教師引導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進行自我學習,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營造良好的語文研究氛圍;第二,組織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內容進行研讀,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并挖掘出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三,加強研究性學習的拓展,在課后布置研究性作業(yè),通過課外的延伸訓練鞏固語文課堂教學;第四,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分組,學生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展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強各小組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第五,對各小組的研究成果給予合理、客觀的評價,在總結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同時增加了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信心[4]。
4.4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有利于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事半功倍。首先,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價值,注重教材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例如在講授魯迅《故鄉(xiāng)》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到底是誰偷了碗?”,根據教材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以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例如在講授《守財奴》一課時,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再次,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設置疑問,增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研究性學習教會學生如何科學地進行語文學科知識的研究,除了教給學生搜集、整理資料外,還要注重語文知識探究方法的傳授。
4.5創(chuàng)新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評價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評價要實現雙重功能,既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給予客觀、合理的評價,又要激勵學生更多地參與研究性學習。在綜合考慮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研究過程的方法策略、研究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表現后給學生予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價,開展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的綜合評價活動,實現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此外,還要注重研究性學習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5]。
5.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應該注意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研究性學習仍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在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和誤區(qū)。部分教師因為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論知識認識不足,認為研究性學習不利于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忽視教學模式和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既浪費教學時間又挫傷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面對這些發(fā)展中的難題,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加強研究性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習,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真實意義上的改革。
參考文獻:
[1]何躍.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特性及運用[J].中學語文:下旬,2011,(8):11-12.
[2]鄭炳欣.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神州(下旬刊),2012,(2):148-149.
[3]焦詠梅.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神州(下旬刊),2012,(3):80.
【關鍵詞】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思考
“研究性學習”課程已作為必修課正式開始實施了,同時要求各門學科都要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研究過程,獲得親身體驗,培養(yǎng)其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學會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發(fā)現。
關于研究性學習
(一)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在攝取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同化、組合和探究,獲得新的知識、能力和態(tài)度,發(fā)展創(chuàng)新素質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1.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于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人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fā)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后,通過媒體、網絡、書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篩選,開展社會調研,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 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它的最大特點是教學的開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fā)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梢宰越處熖岢?,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huán)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 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一般而言,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絕大多數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圍同學現有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還不大可能達到科學發(fā)現水平。研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參與類似于科學家探索的活動,獲得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2.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tài)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fā)他們探索、創(chuàng)新的欲望。
3.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位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恰當的利用信息,以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位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huán)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chuàng)意及成果,發(fā)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6.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yǎng)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7.培養(yǎng)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8.激活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多門學科的知識積累,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礎。但是,如果讓這些知識長期處在相互分割和備用的狀況之中,它們就會被遺忘,就會逐漸推動可能發(fā)揮的效用。研究性學生的重要目標是在綜合運用中提高各科知識的價值。
二、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
(一)數學研究性學習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基礎性、拓展性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的和現實的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相互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學習研究活動。
(二)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
新高中數學新教材研究性學習參考課題有六個:數列在分期付款中的應用,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線性規(guī)劃的實際應用,多面體歐拉定理的發(fā)現;楊輝三角,定積分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 其教學目標是:(1)學會提出問題和明確探究方向;(2)體驗數學活動的過程;(3)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應用能力;(4)以研究報告或小論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學會交流。
(三)數學開放題與研究性學習
數學開放題的常見題型,按命題要素的發(fā)散傾向分為條件開放型、方法開放型、結論開放型、綜合開放型;按解題目標的操作摸式分為規(guī)律探索型、量化設計型、分類討論型、數學建模型、問題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過程的訓練價值分為信息遷移型、知識鞏固型、知識發(fā)散型;按問題答案的機構類型分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無限離散型、無限連續(xù)型。
目前,“研究性學習”仍屬于初創(chuàng)、實驗階段,還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同時也給我們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讓我們共同走進“研究性學習”吧!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影響因素 教師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2-0029-02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或課題為內容,以研究為手段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獲取知識和經驗的學習活動,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我們大張旗鼓的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性學習,特別是高中新課程在我校推行兩年多來,研究性學習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學校也進行了隆重的獎勵和表彰。但是,以下幾方面的因素還嚴重地影響著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第一,缺乏研究型的師資力量
教師自身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首要條件,要開展研究性學習,就必須有研究型的教師,但從我們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絕大多數老師缺乏科研和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其一,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不足,教學觀念陳舊,甚至出現錯誤的認識。如認為研究性學習只是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一種方式;研究性學習是少數高級人才做的事,不適合中學教學;研究性學習費神費力,效果不能立竿見影,不如給學生傳授具體的、現成的書本知識等。其二,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實際上是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注重教師的“灌”和“塞”。其三,由于教師教學任務的繁重,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教改和科學研究,這種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淡薄,使教師缺乏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第二,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導致的現行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制約
事實上,有什么樣的評價標準,就有什么樣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盡管我們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從理論上講是全面的、科學的,從知識、技能、智力、德育、能力等各方面都作了要求,但在實際的評價中,常常偏向于對知識、技能的檢查,用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評價的標準,而對能力的評價缺乏具體明確的標準,這就造成了重知識的學習,輕能力培養(yǎng)的傾向。與此同時,形成了人才培養(yǎng)基本上是“應試教育”的培養(yǎng)方式,即以統(tǒng)編教材為中心,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極易造成教師“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很少參與教學過程,主體性得不到發(fā)揮。學生很少去思考教師所講的內容,以記住教學的內容為目的,考試主要是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數量為標準,掌握的知識多、考試成績好,就認為學生的水平高,老師的教學質量高,所以教師更加注重“注入式”、“灌輸式”教學,而輕視“發(fā)現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則很少去關注,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觀能動性。
第三,教學條件及設備的落后
現代化的教學條件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條件,研究性學習對教學的設備,環(huán)境和學習的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圖書館、實驗室、實踐活動所必要的經費,但是文獻資料的缺乏和數量的短缺,實驗室不可能讓每一個同學以足夠的實驗藥品和器具去試驗,開展研究性學習所必要的經費,讓學生進行自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所以要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就必須為教育提供現代化的物質條件,要很好的開展研究性學習,就要極力提高和改善現代化的教學條件和設備。
那么,在這種不利因素下,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將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1.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參與指導選題。在研究性學習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是選題的關鍵,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平時觀察到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在指導中,遵循科學性、可操作性以及創(chuàng)新性原則,也就是說,選定的課題必須具有事實根據,符合科學原理和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并且在選題時充分考慮實施的可能性。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的發(fā)展階段以及相關的主客觀條件,設計和搜集一些適合學生實際能力和有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研究課題,在結合課堂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這將有利于學生更容易接受和適應這種新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探索的主動性。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觀察分析國際、國內的熱點問題,關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采取師生合作,學生相互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討,大膽質疑,最后確立課題。
2.教師對研究方法論方面的指導。學生一般可以采用查閱資料、社會調查、綜合分析、邏輯思維等方法進行課題的研究,教師除了結合教學,介紹本學科具體的科學研究方法外,還應開設一般的科學研究方法課。包括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與基本方法,課題的選擇與研究方案的設計,資料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有關資料檢索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