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紅色文化的基本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黨員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當前,國內外各類文化思潮的層次性與差異性較為突出,紅色文化以其吸引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成為社會廣泛認可的文化。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人民群眾的客觀需要,亦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紅色文化認同教育在高校學生黨員教育中具有榜樣示范、黨性傳承、道德涵養之功能,因此,提升高校學生黨員的紅色文化認同水平,是新時代促進高校學生黨員全面發展與文化自信培育的內在需要。
一、教育載體: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重要支點
1.“紅色浸潤”儀式性教育。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感性認識是認識活動中的首要環節,為形成理性認識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紅色浸潤”儀式性教育是傳統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有益補充,是具有直觀性、感官性、體驗性的體驗式教育形式,具有多維度的教育意義。“紅色浸潤”儀式性教育蘊含豐富的感性體驗,學生在“紅色浸潤”儀式性的沉浸洗禮中深入體察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將“紅色浸潤”儀式性教育作為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重要載體主要以三個層面為著力點:一是加強“紅色浸潤”儀式教育的規范化,涵蓋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標、教育流程、教育效果反饋及教育活動組織的規范。二是教育內容的方向性與青年化。紅色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具有明確的方向性,需始終與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相一致。當前,高校學生黨員紅色文化教育只有以具有吸引力與感染力的形式呈現,才能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認同水平。三是充分發揮“紅色浸潤”儀式教育的向心作用。高校學生黨員在紅色氛圍中產生情感共鳴并產生正能量體驗,形成革命精神與中國精神的同頻共振,充分發揮紅色文化教育的向心作用。2.“微陣地”指尖微教育。紅色文化認同教育要實現教育空間的遷移,構建教育“微陣地”,善用“指尖微教育”實現“鍵對鍵”與“面對面”的有益補充。第一,就高校學生黨員群體而言,“微學習”是符合其認知特點與具有較強學習吸引力的教育形式。第二,各類微媒體教育平臺應形成教育共同體,全面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時效性與傳播的廣泛性,搭建紅色文化指尖網絡空間,便于高校學生黨員利用碎片化時間接受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第三,以微媒體平臺為陣地反饋教育效果。紅色文化認同教育可通過在線互動等新形式彌補“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教育方法的不足,教育主體可通過教育客體的自媒體平臺信息動態深入洞悉其教育內化與外化程度。第四,善用“微陣地”提高紅色文化認同教育影響的延續性與長效性。傳統紅色文化認同教育普遍存在影響時效短、延續性不強的問題,基于此,應重視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系列化與回顧性呈現,充分利用“微陣地”制作系列化紅色文化教育微視頻、微故事、微講堂,通過學生黨員自媒體平臺進行輻射性傳播,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使高校學生黨員群體自覺成為紅色文化的認同者、學習者、傳播者、堅守者。3.紅色文化符號提升黨員凝聚力。符號既是一種象征物,亦是一種承載信息的介質。紅色文化符號是紅色文化精神的象征,是傳遞紅色文化核心精神力量的載體。紅色文化需要一種便于廣泛傳播以及具有直觀性和視覺沖擊性的載體用以傳承與發展。追溯其源,紅色文化符號是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而產生的精神需求與信仰追求。近年來,紅色文化研究逐步將紅色文化與符號學研究有機結合開展紅色文化符號研究。從符號的功能角度進行探究可知:第一,紅色文化符號具有表述和理解的功能,紅色文化中凝結的紅色文化精神通過紅色文化符號呈現,用視覺化的方式進行表述與闡釋。第二,紅色文化符號作為紅色文化精神的縮影,具有多元化、可塑性強和易于傳播的特征,紅色文化的圖像符號、指索符號及象征符號均有助于紅色文化精神的傳達和保存。紅色文化符號作為具有凝聚力的載體,其傳達功能與表述功能在高校學生黨員教育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高校學生黨員在紅色精神的感召下,凝聚力進一步提升,進而提升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水平,以及加強對文化自信的養成。
二、實踐探索: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三重發展向度
1.紅色文化認同教育場域重構。高校學生黨員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傳統教育場域可概括為三種類型:一是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短時體驗場域”,即以體驗感受紅色文化精神為出發點舉行傳統紅色教育等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教育活動在活動期間或者活動結束后的短期之內效果明顯,但從長遠反饋來看,部分參與者并未形成真正的紅色文化認同。二是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碎片化場域”,即以各類型紅色文化元素跨時空組合而成,在此類場域中,紅色文化認同教育不具有系統性、延續性與統一性。三是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共情化場域”,即紅色文化認同教育以紅色英雄、紅色事跡為載體,以紅色氛圍為依托,以共情為基本手段,使高校學生黨員在接受紅色文化教育之時,對紅色精神達到共情的狀態,以加深對紅色文化內涵的理解。當前,學生黨員群體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趨于衰微,紅色文化認同教育呼喚教育場域的重構,需構建具有系統性、遞進性、長時性的教育場域。這種紅色文化認同教育場域以紅色文化內容的縱向傳承、紅色文化元素的整合性、紅色文化認同教育影響力的長效性為特征。以此為目標,將紅色文化中的物質文化資源與人工智能技術與VR模擬技術相結合進行“跨時空”再現,結合大數據技術等將非物質文化資源系統整合,以組合式呈現的方式進行教育。2.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生態形成。教育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方法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探討的主要內容是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生態環境,如何整合校內外各類優質教育資源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而論,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生態的形成需要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從宏觀、中觀、微觀的層面構建國家、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的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良性生態環境,在這個生態環境中的各類生態因子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高校在進行學生黨員紅色文化認同教育時,首先應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綜合教育環境為紅色文化認同的基本生態,以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及國家為該教育生態環境中的各類教育主體因子,各類優質紅色文化資源為教育內容因子,高校學生黨員群體為教育客體因子,各類因子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形成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良性動力循環,不斷促進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發展的螺旋式上升與波浪式前進。3.大力培育紅色文化自覺。紅色文化自覺是指身處紅色文化環境的公民對我國紅色文化達到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與自我構建的水平,并能通過分析紅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對其未來趨勢作出清晰的預見。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將紅色文化中的精神內核通過教育的方式完成其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的過程,因此,全社會大力培育紅色文化自覺是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的必然發展向度。當前,紅色文化已然成為對高校學生黨員進行教育的寶貴資源,亦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力培育紅色文化自覺與紅色文化認同教育在本質上具有內在契合性,兩者均為高校學生黨員文化自信培育的內在需要,亦成為推動文化自信培育的源動力。
參考文獻:
[1]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N].人民日報,2014-10-16(1).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北緯28.3度線上面積最廣、保存最完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把這里裝扮成“綠”的世界。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1935年1月,中國工農在青杠坡浴血奮戰后,開啟了四渡赤水的輝煌篇章。
這里是黔北門戶――習水。近年來,習水縣堅持以文化為魂魄、以綠色為底色,深挖文化資源、做活旅游文章,致力于將旅游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支柱產業,全力推動習水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
樹立紅色文化品牌
走進習水縣城,隨處可見“國故里?綠洲紅城歡迎你”的字眼。赤水大道、湘江路、井岡山路、夾金山路……“紅色”與習水息息相關。
“紅”是習水的烙印,“紅”是習水的品牌。
81年前,四渡赤水。81年后,“四渡赤水”品牌及由此衍生的紅色主題,使習水烙上了“紅城”的印記,“紅色文化”讓習水這座黔北高原的小縣城從全國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
今年5月9日,第十一屆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遵義召開,期間,多組考察團先后到習水縣土城古鎮調研考察。
土城不僅是一座千年古鎮,同時也是一塊紅色圣地。鎮上至今仍保留著司令部舊址、一渡赤水河土城渡口遺址、青杠坡戰斗遺址等。
其中,還原了四渡赤水場景的四渡赤水紀念館,經過改造升級在旅發大會期間全新亮相。2015年10月,習水縣斥資2000萬元對四渡赤水紀念館進行改造升級,除了介紹重要歷史背景外,加入了大量歷史細節和故事,軍民魚水情等場景在館內均得到體現。
在館內電報設備陳列點,穿著裝的工作人員扮成電報員,一絲不茍地敲打著電報機,逼真的場景讓前來參觀的游客駐足贊嘆;在一渡赤水過浮橋的體驗場景前,逼真的懸崖山體、石板階梯、木質浮橋映入眼簾,加上光影效果的點綴,讓人身臨其境;青杠坡戰斗場景增加了1:1戰士模型,電子地圖解說、紅星報、標語墻……
漫步在土城古鎮老街,、、住居,紅一軍團駐地、蘇維埃銀行舊址等一一坐落在這條全長2.5公里的街道上,其中不同的巷道又可以通向赤水渡口、女街等舊址,統一的標識標牌、建筑風格,以及當地群眾的自覺愛護,讓這些舊址得到有效保護。
依托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習水縣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努力打造“貴州第一、國內知名、國際一流”的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將土城打造成為紅色文化旅游創新區、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推向世界。
近年來,習水連續舉辦了多屆中國節,退伍老兵來到青杠坡戰斗遺址重溫入黨誓詞,組織新黨員、剛參加工作的民警到土城四渡赤水紀念館、青杠坡戰斗遺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紅色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習水是紅色老區,紅色的歷史應該被記住。”習水縣委書記向承強介紹,習水要轉變思維方式,積極通過多種融資渠道打造一批紅色景觀,提升旅游資源的品味,全力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壯大。
“紅色文化是我們的骨脈,繼續辦好‘節’、打好‘牌’,讓習水因紅色而飄揚四海。”向承強說。
實施文化傳承保護
在歷史上,習水縣曾是“川鹽入黔”的重要集散地,商貿業十分發達。土城商業風情街建成的十八幫博物館,是土城地方特色商幫文化的展示體驗中心,展陳了與十八幫相關的實物、事跡,特有的體驗項目打破了傳統博物館模式。
鎮上的古宅大院,也是習水歷史的見證。范家大院是清代嘉慶年間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1935年1月,中國工農入駐土城時,該大院曾作為紅一軍團總指揮部機要室;建于清代中晚期的張家大院在入駐土城時,曾用作總供給部駐地;陳家大院落成于清朝乾隆時期,歷經數百年,見證了土城的百年變化……
在不到2萬人的土城古鎮上,有四渡赤水紀念館、女紀念館、紅九軍團陳列館、醫院紀念館,以及船幫博物館、宋窖博物館和土城鎮博物館、農耕文化陳列館等。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小鎮也因此享有“最多博物館小鎮”美譽。
習水歷史文化厚重,除了紅色文化這張品牌外,近年來的遺址考古發現也成為外界知曉習水的一個窗口。
早在上世紀40年代,赤水河沿岸就陸續發現磨制石器,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發現一些漢晉時期墓葬。
新世紀以來,在國家文物局、貴州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考古專家在赤水河沿岸進行了多次調查,使得赤水河流域的史前至漢晉時期古遺址由1處增至31處,其中黃金灣先秦兩漢時期遺址是規模最大的一處,目前正在申報2016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通過對黃金灣、官倉壩、福祿臺、寶寨、新田灣等遺址的發掘,初步構建起赤水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至漢晉時期古文化發展的脈絡及基本特征,對深入認識赤水河流域的歷史文化面貌、川渝黔文化交流及文化譜系的建構,都提供了最新的寶貴資料。
發展旅游富民產業
每到周末、節假日,剛建成開通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就開始熱鬧起來。這條公路橫穿習水多個鄉鎮,不僅把習水境內的各景點串聯起來,同時還連片打通了丹霞地貌風光景區和沿岸白酒產業帶。
來自四川瀘州的張霞與家人體驗了一把沿赤水河騎行暢游的樂趣。她在自己的微博上說:“這條公路專門修建了一條綢帶般的自行車道,騎行在路上抬頭滿是綿綿青山,低頭盡有緩緩流水,別提多美了!”
今年“五一”小長假三天,土城古鎮接待游客累計達10萬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80%,游客數量呈“井噴”式增長。
隨著旅游業發展越來越成熟,對農村貧困群眾的帶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我們成立了貴州省土城古鎮紅色文化旅游開發公司,鼓勵、帶動當地村民修建風格統一、各具特色的民居客棧。”土城紅色文化旅游創新區黨工委書記兼土城鎮黨委書記黃勤說,古鎮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加大力度,提升接待能力的同時,也帶動當地村民就業。
到習水旅游,必帶的特產是苕絲糖。苕絲糖以當地出產的糯米、紅薯、蔗糖為原料,采用傳統生產工藝,經過蒸、煮、打、捶、壓等30多道工序制作完成。如今,當地制作苕絲糖的家庭作坊已發展到數十家,家家現做現賣,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坐落在有美酒河之稱的赤水河邊上,習水依托赤水河孕育出習酒系列產品。優良的釀酒環境,精湛的釀酒技術,獨特的釀酒工藝,過硬的質保體系,使習酒成為優質美酒。
走進土城古鎮“文良工藝雕刻”店,店主曾文良正在仔細打磨木雕工藝品。曾文良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看到家鄉的旅游業發展越來越紅火,返鄉開了這家工藝品雕刻店,妻子也在鎮上一家酒樓上班。鎮上的下崗工人陳坤,看準旅游業發展勢頭,在鎮上開了一家飯店……
摘要本文通過江西充分利用本土的民間藝術、傳統特色產業等民族元素發展其文化創意產業的闡述,說明在民族元素運用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我們應注重民族元素以人為本、自強不息的美學品格。
關鍵詞:民族元素 江西 文化創意產業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文化創意產業是借助人的創意智慧,同時利用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進而生成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是一種滿足消費者精神及情感需要的體驗經濟。將知識與科技結合,創造出高經濟價值,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鮮明特點。我國在《“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我國的主要任務,全國各大城市應推出相關政策,支持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國內各大城市為發展該產業紛紛推出各種政策,劃撥專項資金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正是在當前文化創意產業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江西省也逐步重視本省內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江西文化資源豐富,山川秀麗,文風鼎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頗具特色,這些有形與無形的資產,蘊含了無限的文化商機。這些都可為江西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亮點。
二 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運用
1 江特的民間藝術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運用
江西擁有許多獨特的民間藝術,如贛劇、采茶戲、儺舞、山歌等,這些民間藝術蘊含了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歷史底蘊,將民間藝術與文化創意結合,將更大、更好地發揮民間藝術的藝術價值,增加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發掘這些民間藝術文化中的創意產業資源,也是對江西本土文化的重構與再造。儺舞在旅游中的創意開發,則是一個較好的例子。
儺舞也稱之為“舞鬼戲”,起源于原始祭祀,最初用于“驅逐四方疫鬼”,是我們的祖先在祭祀活動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形式之一。“儺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的融合體,是一個在時空上跨時代、跨社會、跨民族、跨國界的龐雜而神秘的文化復合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它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寵兒。”在儺舞表演的時候,一般需要音樂的伴奏,伴奏樂器簡單,一般以鼓、鑼等打擊樂為主,形式豐富,兼具祭祀和娛樂的雙重功效。儺舞表演風格也多樣,既可表現為生活氣息濃厚,舞姿優美動人的特色;又可表現出氣勢壯觀磅礴,動作剛勁有力的風格。儺舞發展到現在,它的祭祀色彩已逐步淡化,更多地體現為歌舞形式的娛樂悅意特點。我們正可利用儺舞的這個特點,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以婺源儺舞為例,婺源在其近幾年的旅游產業發展中,正是利用了這一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使其旅游業不僅局限于自然景觀,還豐富了人文景觀的內容,以此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婺源儺舞包含豐富的神話內容,而且有些舞步能與現代舞曲的節奏合拍。如獨舞《開天辟地》、雙人舞《后羿射日》,既可用儺樂來表演,又可以用現代迪斯科、倫巴、探戈來伴奏。用古老的儺樂伴奏表演出來的儺舞,可讓觀賞者領略到原始舞蹈的魅力;用現代音樂伴奏表演出來的儺舞,又可讓游人在觀看古代舞姿中,享受到現代樂感。婺源將傳統儺舞與現代元素進行較好結合,既保留了原始藝術的魅力,又展現了現代音樂元素,讓不受時空限制的儺舞表演,成為了一種具有經濟附加值的文化產品。這正是充分利用了當地的民間藝術,在產業發展中發揮了文化創意的作用。
2 杰出文人及其作品在江西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運用
江西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無論古代還是近代,都出現過很多大家名士,他們的杰出成就深入人心,古人如歐陽修、陶淵明、黃庭堅等,近如胡先、袁隆平、李安等。這些杰出名人或是在藝術殿堂創造了輝煌成就,或是在科技領域造福世界,他們都與江西有著血脈之緣,我們正可充分借助這些,將這些名人的成就和影響,運用到江西的文化創意產業之中去。如江西星子縣在擴大旅游項目上,就是抓住了當地名人陶淵明的影響,建立了陶淵明文化村。陶淵明文化村以陶淵明故居為核心,建造古村落民居,將名人故居、遠古村落、旅游產品結合為一體。文化村內除建有陶淵明故居外,還開辟了陶淵明紀念館、陶學研究會等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景點。游客在文化村內還可看到當地的文藝、戲曲、民俗等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吃到“農家菜”,享受到“聽山歌”、“看表演”、“玩野趣”等休閑活動。
又如江西舉辦的滕王閣文學藝術節,邀請著名作家陳建功、余光忠等多位知名作家匯聚南昌,在看南昌、談南昌、寫南昌的活動中,推出了一批優秀作品。而且在影視傳媒的力量下,藝術節在中央電視臺和鳳凰衛視錄制播出或進行了新聞報道。通過如此重量級、規模大、規格高、影響廣的文化活動,不僅大大地豐富了南昌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高了南昌城市的文化品味和文化知名度。這正是借助了文人知名度和傳媒的力量而開展的一項意義豐富的文化創意活動。
3 抓住江西傳統特色文化,充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傳統的特色文化往往是依托于本地的資源優勢,通過長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具有強烈的本土性特點。江西擁有許多本省傳統特色的文化,如景德鎮陶瓷文化,本身就具有無可替代的品牌效應。江西可有效地發展景德鎮的陶瓷藝術,以此帶動地方文化藝術,以及經濟的發展,構建一條特色創意產業鏈。此外,景德鎮還以這項傳統工藝制作為中心,大力開發民俗旅游項目,可以建立起工藝品一條街,觀賞園,并且對傳統的制作室進行改革,調整制作流水線,讓游人不僅觀看制作過程,還可以親手參與制作,增強吸引力,擴大經濟效益。既創造出物質價值,又滿足了情感體驗。
江西的另一特色文化則是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分兩個層面,一個是精神層面,一個是經濟層面。精神層面是一種內在的東西,與江西人的文化性格和思維方式融合一體;而經濟層面更多的是指革命景點、革命事跡以及文藝作品。我們應把握紅色文化精神,將這種精神和產業發展結合,這樣既發展了經濟,又宣揚了井岡山精神,讓人們的精神層面得到提升。
江西衛視創辦的紅歌會,就是抓住了江西“紅色文化”的特點,充分發揮了文化創意的作用,來拓展經濟消費的有效形式。紅歌比賽與井岡山旅游景點聯系,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了深度開發,用藝術形式宣傳紅色旅游景區,使井岡山景區在宣傳上,克服了以往廣告形式的呆板模式,而富有藝術性。在紅歌傳唱中,形成一股紅色旅游資源,賦予紅色景區新的文化內涵,同時通過傳唱的方式,提升紅色文化的感知深度,讓人們在審美體驗中,得到情感的張揚,激發人們對紅色文化藝術修養的追求。
三 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創意產業中體現出的美學特質
江西在運用文化創意智慧發展本省產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民族元素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價值。民族元素在文化創意產業中,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傳統文化特色,顯現出經濟增值優勢,還體現出一定的美學精神。
1 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積淀、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雖然時代在迅速地發展,中國人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認同,仍是中國人共同的情感追求。
江西文化創意產業在借助民族元素、提升產業經濟價值的同時,也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如紅歌比賽,就很好地抓住了江西的紅色文化與歌曲傳唱的特點,極大地宣揚了愛國主義精神。紅歌會將愛國歌曲的傳唱與流行元素融合,使得人們在紅歌比賽中,獲得了愛國情感的浸染,同時又為江西創造了不斐的經濟價值。愛國歌曲是愛國思想的新發展,是愛國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新形式,曾經鼓舞人心的的紅色歌曲,在紅歌會的推動下廣為傳唱。此外一些影視劇中的主題曲,也在傳唱中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這類具有愛國情懷的豪情歌曲,倍受年輕人喜歡,有很強的感染力。可以說,“中國紅歌會”無疑彰顯著一種榜樣的意義,把紅色做成特色、唱響紅色文化、重塑精神家園,就是紅歌會留給大眾傳媒的珍貴啟迪,也是用電視傳媒的力量彰顯愛國精神的典型。
2 以誠信為原則的待人方式
誠信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崇尚誠信、恥賤偽詐。“誠”即真實無妄。南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誠”的釋意是:“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信”即相申述使不相違也,指人們的行為應該是其言語的相應延伸。誠信歷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業倫理。在我國古代的商業活動中,誠信經商一直占主導地位,即所謂“非誠賈不得食于賈”,可見傳統誠信思想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保證和商業道德之靈魂,有助于規范經濟活動,使其健康有序地運行。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體現出了誠信的精神,這種誠信思想通過影視、藝術節目等媒介向外傳遞。如江西2004年舉辦的“中華情?激情南昌”大型演唱會,即是借助藝術的載體,向世人傳遞了江西人合作經濟的誠信精神。演唱會是由江西與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聯合主辦,是“二四海峽兩岸臺商投資論壇”系列活動之一。演唱會邀請了的明星來到洪城,還表演了具有濃郁江西特色的儺舞及贛南采茶劇等節目。演唱會的陣容非常龐大,是南昌舉辦的第一場具有國際品格的大型歌會。借助藝術表演,江西人向來自海內外的客商展示了江西的藝術特色,也向經濟友人表達了江西人誠信合作的精神。
3 以自強為核心的個人品格修養
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最早談到這股精神的是我國周代典籍《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禮記》中也講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歷經磨難、艱苦奮斗,創造了偉大的東方文明,矢志不渝、刻苦勤奮、拼搏向上、自立自強的精神品質,一直是中國人重視和弘揚的。
江西的文化創意產業中運用的民族元素,正體現了這種品格。如南昌世界軍事文化博覽園,就是彰顯了井岡山精神,弘揚了自強品質。博覽園內通過展示中國軍事體育、軍事歷史、軍事英雄等軍事文化,讓人們感受到中國軍人自強不息的品格。在展示方式上,博覽園突破了傳統的觀摩方式,引入了軍事與影視、軍事與娛樂、軍事與科普等軍事與文化的結合方式,讓人們在娛樂、體驗中,主動地感受到中國軍人堅毅的品格,感受到中國軍人自強的品性。
4 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美學精神
所謂以人為本,是指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肯定天地人之間,人為中心,肯定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強調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人本主義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江西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中,也體現了這種精神。如景德鎮在陶瓷制作中就考慮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在法蘭瓷的制作上,采取了在西方新藝術的流暢線條下,熔鑄東方典雅的人文氣質的新方法,并將大自然的花草鳥獸,藝術地構建于瓷藝中,充分發揮了人的創意智慧,從而在第二屆中國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獲得了文化創意獎。又如博覽會上的“哈哈尼”創意陶瓷展區,以簡單的參與性,快樂的創造性,成為博覽會最具人性的地方,讓人們在這里賞心悅目,想象著、創造著,充分調動了制作者的創意力量。
綜上,江西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需充分發揮本省的文化資源,借助科技對民族元素資源進行再提升,創造出更多經濟財富。而且,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創意產業運用過程中,也體現出了一系列美學特質,這將進一步體現文化創意的豐富內涵。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規劃學科共建項目(09WX234),
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
參考文獻:
[1] 厲無畏:《文化創意的產業化與產業創新》,《同濟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2] 施炎平:《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傳統文化的價值重建與再創》,《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6期。
作者簡介:
1.開展基于區域特色的小學班級物質文化建設(1)建設墻面與角落名人文化墻面布置是基于區域特色的小學班級物質文化的重點。比較適合在墻面展現的是B市名人文化。如可以在教室兩側的墻面上張貼B市古今名人掛像,像“聞雞起舞”的祖狄、郭晶晶等體育冠軍以及文學家、作家等,掛像下邊配以簡單的文字介紹。同時,還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四個角落,開展班級角落文化的創設,可以設置一個圖書角,其中包括介紹B市名人成長歷程的書籍,供學生參閱,這就是角落名人文化。(2)建設室內板報和班級刊物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室內板報是小學生喜歡關注的室內環境中的又一個重點,每個班都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利用室內板報來展示B市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比如,可以在板報中用適合小學生的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以連載的方式,講述B市的革命戰爭故事和歷史名勝,并配上簡單的畫面。創辦班級報刊作為室內板報的拓展,班級報刊可以開辟不同的專欄,專欄的內容可以是英雄人物和文物古跡的介紹、由B市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改編成的電影、文學作品賞析,還可以是小學生書寫的感受等。
2.開展基于區域特色的小學班級精神文化建設(1)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構建良好的班風班風是班級成員的整體精神風貌,是班級精神的重要體現。基于區域特色的小學班級精神文化的建設要圍繞B市歷史名人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歷史文化開展多元化的班級活動,形成優良班風,培育班級精神。比如,結合班級環境的布置開展區域特色文化系列主題班隊會,針對一些不利于良好班級精神建立的行為傾向開展班級辯論賽,召開每天一次的通過樹立榜樣和正面宣傳好人好事來引導班級輿論的十分鐘班隊晨會,以及開展關于區域特色文化的知識競賽、讀書分享活動,還有諸如紅歌比賽、小拉練等文體活動等。(2)明確學習目標,培養良好的學風學風是班級成員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包括學生在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方面的特征。學風建設最突出的中心是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以及強烈的學習動機。因此,基于區域特色的班級精神文化建設,首先要構建科學合理的班級目標,然后引導學生明確個人目標,從而讓學生有清晰的學習目的,樹立目標與理想意識,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如結合紅色文化、歷史文化說明學習的必要性,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利用名人文化說明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良好的習慣來源于個人的自律與自強,從而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發揮榜樣的力量,樹立正確的班級價值觀班級價值觀是指班級全體成員所推崇的基本理念,是班級精神的又一重要體現。正確的班級價值觀能夠使小學生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言行,使班級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基于區域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中,班級價值觀的樹立,要求班主任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通過塑造榜樣的方法,引導小學生樹立既簡單易懂又激動人心的價值觀。比如,把熱心為大家服務的小學生稱為“身邊的小名人”、把學習中不畏困難的小學生稱為“學習上的小英雄”、把講禮儀和守規范的小學生稱為“踐行文明的好孩子”、等,通過這些做法,讓小學生明確理想、奮斗、追求、文明、自律、自強、勤勉、奉獻、民主這些是為人稱贊的基本品格,要朝這個方向不斷地努力。
3.開展基于區域特色的小學班級制度文化建設(1)讓學生參與班級制度的建立,變“他律”為“自律”班級制度的建立,可以采取在班主任的指導下,讓全班學生思考并提出制度議案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全班學生再展開討論、補充修改,最后表決通過后再實施。通過這個程序,可以讓每個學生意識到,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的班級制度的約束者,班級制度也不再是一個壓制性、強制化的東西,而是由自己的意見轉化而來的,是使自己更有效地學習和生活的保障,從而讓學生從內心理解、認同并自覺遵守班級制度。也只有這樣,才能引導班級成員從“他律”走向“自律”。(2)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體現民主的班級管理作風小學生都有表現的欲望,在班級管理中可以給每個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比如可以采取班干部輪換制,也可以多增設一些崗位,讓每一個學生在實際的角色體驗中感受班級管理的酸甜苦辣,并且真切的感到班級是自己的家園,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經驗,成長自我。
二、基于區域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策略的建議
1.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樹立普遍性和差異性兼顧的理念普遍性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小學生會形成和表現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齡階段的獨特的心理特征,這也是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共性特征。差異性是指低、中、高不同年級的小學生,由于其年齡階段差異,在心理發展上也會表現出一些各自不同的特征。基于區域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從主題的確立,到形式的選擇,都既要考慮到小學生的普遍性心理特點,也要考慮到不同年級的小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做到共性與個性的兼顧。
2.要充分體現小學生的自主性,樹立班級成員全員參與的理念基于區域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要在班主任的指導下,讓小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從具體內容的選取,到過程的設計與操作實施,都要給每一個小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使基于區域特色的小學班級文化建設過程成為每一個小學生學習知識、鍛煉能力、體驗創造、享受成功的過程。
3.對班級文化的各個要素進行整合,樹立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理念一種整合是橫向整合,指對基于區域特色班級文化建設的三個層面即:班級物質文化、班級精神文化、班級制度文化元素進行整合,使之成為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呼應的有機整體;另一種整合是縱向整合,指在基于區域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中,對其建設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元素進行整合,使之成為一個不斷發展、持續深入的有機整體。這兩種整合使基于區域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表現出整體設計的理念,使各種形式的班級文化在形式上相互關聯,內容上互相呼應。
4.要符合小學階段的培養目標,樹立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小學階段的培養目標是為小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健全發展打基礎。因此,基于區域特色的小學班級文化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到對小學生各方面素質發展的促進。既要考慮到對小學生智力的開發,更要考慮到對其和諧個性的養成、良好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育有促進作用。
5.要不斷提升班主任的素質,樹立促進班主任專業發展的理念小學班主任的專業發展是指其在專業理念、專業能力上的不斷成長。基于區域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過程,首先要對每一個參與建設的班主任進行關于班級文化理論的專業培訓,使之樹立全面、科學的區域特色班級文化建設理念,在此基礎上,對其建設過程進行持續地監控與評估,最終通過基于區域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使其具有嫻熟的建設班級文化的專業技能。
【關鍵詞】茌平 特色文化 品牌
茌平“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秦時置縣,縣級建制延續至今,已有兩千余年,孕育了茌平厚重的文化傳承,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經過千年漫長的歷史演繹,茌平縣逐漸形成底蘊深厚的文化資源,特色優勢明顯。立足這一優勢,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全力做強特色文化品牌,大力推進現代文化產業發展,對于擴大茌平知名度,凝聚人心,加快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茌平縣具有的特色文化品牌
(一)茌平縣的主打特色文化品牌
我縣是1993年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又是龍山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民間剪紙和黑陶工藝品可以說是我縣最具地方特色、最有歷史文化內涵、最有市場發展潛力的文化產業和主打品牌。茌平剪紙已被中國美術館、省美術館收藏80多幅,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有20多件黑陶作品被國家事務管理局定為“國禮”;董莊繪畫多幅作品入選“中國民間藝術品展覽”,并赴香港展出。
民間剪紙。茌平民間剪紙遠近聞名,1993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2009年茌平剪紙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茌平民間剪紙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藝人眾多,精品迭出,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是我縣最具優勢和特色的文化品牌。
黑陶工藝品。茌平陶元黑陶公司生產的黑陶藝術工藝品,多次在國內外工藝品大獎賽中獲獎,20多件作品被國家事務管理局定為“國禮”,市場前景頗為看好,目前已初具產業規模。
董莊中堂畫。杜郎口鎮董莊中堂畫已有300多年的傳承歷史,聲譽與全國著名的畫鄉-金山、戶縣齊名。
茌平縣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經驗和做法
茌平縣全力打造“畫說茌平”、“剪紙茌平”、“黑陶茌平”三張文化名片,將剪紙和黑陶藝術同民間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進一步整合茌平縣歷史和文化資源,提升文化軟實力,突出地域特色,彰顯文化魅力。
一是打造“畫說茌平”名片。茌平每年通過以“畫說茌平?茌平籍畫家畫茌平”國畫油畫展的形式舉辦一次“畫說茌平”活動,集中展示茌平縣美術界藝術家的作品,作者全部是茌平籍或在茌平工作生活的美術界藝術家,通過望晉臺、博平馬蹄燒餅、茌山夕照、孔子回轅處、博平四照樓、茌平八景等作品反映茌平縣風土人情、名勝古跡、傳說故事等風貌。“畫說茌平”畫展,成為宣傳茌平的亮麗名片。
二是打造“剪紙茌平”名片。通過“剪紙藝術進課堂”工程的開展以及每年舉辦的剪紙能手大獎賽、剪紙展覽等加強茌平剪紙藝術的普及和推廣,扶持和培養了近千名剪紙及裝裱專業戶,成立了縣“剪紙藝術研究中心”,制作了精美的剪紙系列包裝等一系列創新性舉措,為挖掘和弘揚茌平縣剪紙品牌,促進剪紙藝術產業化走出了新路子,實現民間剪紙這一特色文化品牌向優勢文化產業的轉化。
三是打造“黑陶茌平”名片。茌平黑陶是龍山文化的重要見證,也是茌平獨具特色的文化產品。茌平縣成立黑陶研究中心將黑陶藝術制作與茌平歷史名人、傳說故事相結合,與鋁城棗鄉建設相結合,相繼推出了彩陶、浮雕黑陶、歷史名人黑陶等近萬套系列產品,20多種作品被國家事物管理局定為“國禮”,被省文化廳授予“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榮譽稱號。
二、茌平縣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品牌意識不強。一是領導重視程度不夠,對文化品牌缺乏戰略性思考和長遠規劃。一些以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的紅色文化旅游的重點景區、景點建設與城市規劃脫節,有的區間不連接,點片不相通,難以形成旅游路線。如部分革命紀念地,因路網改造改變了周邊環境,使之交通不便或成為孤立的陳列品。二是社會各界關注程度不夠。公眾參與面不廣,品牌發展的戰略意義還遠沒有被更多人所領悟,更沒有在發展戰略和文化建設中深深扎下根,落實在行動上。三是文化自身發展意識不強。一些文化工作者、文化經營者品牌觀念淡薄,發展文化產業帶動文化品牌創新的意識不強,觀念不新,經驗不足。
(2)經費投入不足。投入欠缺,資金困難是制約品牌創新的瓶頸。用于文化品牌創新的基本經費難以保障,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的速度與知名品牌創新的要求之間仍有一定的差距。近年來,我縣各級黨委政府雖然也在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資金等方面對有的品牌給予了傾斜和扶持,但與先進地區出臺的政策力度和資金投入比例相比差距較大。一些革命舊址,因地方經濟拮據,大多年久失修,瀕臨毀滅。一些現有的展覽、活動場所,基本不具備接待和開展活動的條件,且陳列形式陳舊,基礎設施老化,手段落后。
(3)各類人才缺乏。由于機制不活,文化資源保護和文化產業開發的人力資源受到制約。從近年我縣在文化事業快速發展和文化產業起步發展以來,我縣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從總體上看,人力資源總量仍顯匱乏,專業人才普遍斷檔,產業經營人員素質低, 中高層管理、策劃人才嚴重缺乏,加之,文化產業教育、品牌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這些都將成為制約我縣特色文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大障礙,是創新文化品牌存在的根本性難題。
(4)品牌質量不高。目前,我縣特色文化品牌特別是知名品牌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名牌集聚效應差,主要存在以下方面問題:一是不能正確處理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關系,在開發和利用資源打造品牌時,內涵單薄,缺乏科學性、合理性;二是基礎工作薄弱,舍不得在資源開發和品牌創建方面加大投入,由于我縣文化資源保護和文化產業開發的發展水平不平衡絕大部分優秀民族民間文化還得不到更深層次的挖掘和充分的開發利用;三是不注意品牌宣傳和形象建設,有品無名,有名無量,有量無效;四是品牌雖已取得好的效益,但缺乏應有的保護傳承機制,致使自生自滅。其結果是造成資源嚴重浪費,且效果不明顯,品牌也經不起市場的考驗。比如董莊中堂畫。杜郎口鎮董莊中堂畫已有300多年的傳承歷史,聲譽與全國著名的畫鄉-金山、戶縣齊名。目前的主要問題是題材偏窄、創新不夠、缺乏市場競爭力。這些問題阻礙了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帶動品牌創新的進程。
三、打造茌平特色文化品牌的思考與建議
(一)全縣上下要高度重視,達成共識,形成合力
全縣上下都要把思想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上,對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性、緊迫性、和時代性達成共識,形成合力。一是各級政府要把文化品牌的打造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擺到重要位置,納入發展規劃,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二是要加大文化品牌打造工作的宣傳,讓大家都認識到文化品牌打造工作對引領地方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三是要注重將有文化素質與品牌意識的干部提拔到領導崗位,注重對群眾文化骨干的培養,形成引領“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氛圍。四是要統籌政府有關部門與社會力量,實現跨行業跨部門合作,形成打造文化品牌的合力。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必須在全縣上下形成以文化資源為根基,根據其特性全面統籌分別推進,才能達到營造文化品牌的共識。首先是領導要“認得上”。成立高規格的茌平縣特色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并結合實際,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相關特色文化品牌發展專項規劃;其次是經費要“跟得上”。切實加大對特色文化品牌在發展創新中所需經費的的投入,每年年初財政預算都要安排一定的經費比例;再次是人才要 “趕得上”。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一項系統工程,人才則是事業發展的根本力量。打造茌平縣特色文化品牌需要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多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特別是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一整套引進人才、留住人才、調動人才積極性的人才保護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他們投身文化品牌創新工程的積極性、創造性。
(二)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確立互利共享的理念,共同打造具有茌平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打造出既具茌平地方特色,富有歷史文化內涵,又具有時代精神,符合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文化精品,需要縣、鄉(鎮)政府拿出切實可行而詳細的整體規劃來引領和組織具有高水平的項目策劃來保證。當前,我縣迫切需要的就是理清特色品牌文化內涵,針對哪些文化品牌值得打造,哪些文化精品具有開發價值進行認真的篩選和進行總體的規劃,發掘、整合、重塑現有的文化品牌。
一是方向要明確。任何文化品牌的打造,領導或是領導集體是起決定作用的。首先,領導要有數。我們有文化資源,我們可以借用“外腦”進行規劃,但是如果我們自己不懂得要怎樣的品牌,那么最終是難有好結果的。其次,項目決策要科學。同樣一筆資金,投入關鍵項目能產生促進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反之則不然,所以投入是否對路很關鍵。
二是整合要有力。在整合與重塑品牌的過程中,要以剪紙和黑陶文化為統領,以品牌效應帶動文化資源的整合,構建特色文化品牌體系,產生品牌集中效應,提高品牌含金量,樹立更具魅力的城市形象。
我縣品牌眾多,不可能把每一個品牌都打造成精品,整合中我們必須選取事關我縣發展全局的重要資源品牌進行打造,而將一些小的特色品牌整合成大一級品牌。建議盡快規劃建設“文化藝術產業園區”,將我縣特色品牌(剪紙、黑陶等)、茌平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品牌,以及其他特產品牌,整合成集文化展示、休閑觀光、用餐購物為一體的全新品牌:冠茌平“鋁城棗鄉?特產?美食旅游園區”。
具體實施中,首先,必須堅持區域聯動,通過產業的運作,共同開發區域性獨特資源,發揮效益,實現整體的品牌優勢和價值鏈增值,實現互利共享。比如黑陶工藝品,茌平陶元黑陶公司生產的黑陶藝術工藝品,多次在國內外工藝品大獎賽中獲獎,20多件作品被國家事務管理局定為“國禮”,市場前景頗為看好,應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拓寬市場,創作出更多更好反映茌平歷史人物、故事的作品,成為代表茌平歷史文化的知名藝術品牌和優勢產業;其次,必須在有計劃地組織實施各項特色文化品牌工程等,比如董莊中堂畫是茌平獨有的文化資源,應在重點保護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合理吸收現代創作技法,不斷拓寬題材創作領域,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增強地方特色,突出精品意識,提高在文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讓這一傳統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再次,必須通過媒體擴大宣傳,逐步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要借助已有的品牌效應,借助媒體擴大宣傳,運用高新技術手段進行包裝整理,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加大宣傳,通過生產加工使其形成文化產品進入市場。
(三)政府主導,推進多元化投資文化品牌建設
打造文化品牌需要大投入,才有大產出。在目前我縣經濟實力不強的情況下,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多元化投資文化建設的思路。一是政府財政應增加文化建設的投資預算,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二是政府應大力支持形成集體、股份、民營等多種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投資文化產業打造文化品牌的發展格局。三是政府要抓重點,抓關鍵,主導事關品牌文化發展全局的文化大項目的投資,打造國內外有影響力、吸引力的文化精品。如我縣“剪紙茌平”品牌的打造,這必須是我縣的重點項目,必須以縣政府為主導,做好高定位高起點高品位的規劃建設。剪紙藝術本身雖然有很強的生命力,但是還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大力推動,具體看來,需要建立剪紙藝人個人信息數據庫和民間藝術中心,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把剪紙藝術和其他民間藝術形式推廣開來,把茌平剪紙產業做大、做強,成為茌平文化的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文化活動“觸手可及” 茌平打造全民參與的“文化藝術節”[Z].大眾網,2016-07-27.
【關鍵詞】以人為本;軍魂德育活動;文化建設;實踐探索
美國學者坎寧安和格萊瑟指出,成功的學校都有濃郁的學校文化,這種文化與追求卓越的愿景相一致,給人指明了共同的方向,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并成為教師、學生、管理者學習、工作的意義所在。本課題的核心是基于人本的“軍魂教育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我們立足于學校實際,秉承“以人為本 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以培養學生具有軍人的積極人格作為切入點,著力構建少年軍校校本課程體系,打造“軍魂教育”校園特色文化。
育人為本,德育為首。在深化“軍魂教育文化”特色建設中,我校以“揚少年之光鑄軍人之魂”為核心,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以軍魂教育文化節活動為平臺,以軍魂班級文化建設、軍魂背景下特色中隊建設為重點,形成“一?二?三?四?五” 軍魂教育德育活動特色體系。“一”軍魂教育要培養學生一顆愛心;“二”是指教育中形成兩種能力:交往能力、自理能力;“三”指三個課堂:心理課堂、綜合實踐課堂、社團活動課堂;“四”指德育活動的四個途徑:“主題活動、教學活動、社團活動、文化節活動”。“五”指德育活動“五全”,即“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身心體驗、全面評價”。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進學生科學發展,推動學校和諧發展。
在構建“軍魂教育”德育活動文化建設中,讓我們嘗到成功,同時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
1軍魂德育活動育人新思路
我們曾對全校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意志薄弱、生存意識淡薄是當今小學生最嚴重的問題。基于肩負教育使命的虔誠信仰,基于對優化教育不竭的自主探索,我校結合自身的實踐和理論探討,針對學校教育工作的實際問題,以軍魂文化培植生命成長的“精神之根”,以軍魂德育孕育生命成長的“道德之魂”。以“三個課堂”開啟生命成長“個性之路”,催生師生精神成長的幸福家園,這就是我們在“軍魂教育建設”中一直追尋的教育夢、中國夢。因此,我們強調三個“關注”
1、關注人性。德育生態圈中,“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核心理念。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是人性的內在需求,運用在學校管理中,“以人為本”應當秉持“教師第一”“學生第一”兩個第一的思想,即“在學校管理的視野中,教師第一;在教育教學范疇里,學生第一”。前者對學校管理而言,學校應當“為教師成功創設優質環境”;后者對教師而言,教師應當“為學生成功提供優質服務”。
2、關注共贏。共贏是現代管理中倡導的一種理念,符合軍魂教育“嚴謹崇實、協作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學校管理者應當擺脫管理者與師生的“囚徒困境”,倡導合作博弈性,努力創設一種文化和諧共贏局面。
3、關注幸福。關注幸福是現代人衡量生活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幸福不是終點,而是對沿途風景的欣賞”;享受幸福,就是要關注現在,即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學校管理者應當引導教師學生學會享受教育過程中的沿途風景,使教育不僅僅是奉獻,也是獲取成長的快樂。軍魂教育視野中的學校管理,關注教師、學生的終身發展,關注學校生態內外平衡。因此,我們努力構建“一?二?三?四?五” 軍魂教育德育活動體系,積極探索促使教師、學生、學校共同成功的教育環境。我們追求這樣一種狀態:構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成功的特色校園,創設文化共贏的局面。
2軍魂德育活動遵循的四項原則
學校文化建設看起來很美,聽起來很甜,做起來很難。學校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但落腳點是行為文化。要使師生理解、認同和接受學校的文化理念并自覺地轉化為行為是一個非常曲折困難的過程。在德育活動文化特色建設中,為了有效開展軍魂育人特色活動,我們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追求發展,強調“三維發展觀”。即教師、學生和學校共同發展,而學校發展的前提是教師和學生的發展。
(2)崇尚尊重,強調“三維尊重觀”。領導、教師、學生相互尊重。就學校管理者來說,要求尊重管理對象――教師,要完善人本主義的管理模式;就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求要尊重教育對象――學生,建構學生自主管理模式;就受教育者而言,要求尊重教育者――教師及其教育行為,要建設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
(3)適應變化,強調“三維變化觀”。預見變化,實行戰略管理,追蹤變化,實行危機管理;挑戰變化,實行目標管理。
(4)達成和諧,強調“三維和諧觀”。自身和諧――人自身的和諧;人際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環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追求發展是學校德育文化管理的目標追求,崇尚尊重是強調人在管理關系中的理性位置,適應變化是強調人與組織外部環境的聯系,達成和諧是強調人與組織內部環境的良性關系,四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以人為本”的學校德育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則。
3軍魂德育活動文化建設目標創建
“軍魂教育德育活動文化”指我校全體師生在德育活動中所形成的文化積淀和發展,形成學校“軍魂教育”文化之場(包括情感場、人格場、信念場),師生在“情感之場”中體驗軍魂文化的“真、善、美”情感,在“人格之場”中塑造軍魂文化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力”的人格魅力,在“信念之場”中培育軍魂文化的“勇于承擔,甘于奉獻”的人生價值觀。形成學校師生的共同價值、理想追求和行為規范。
軍魂德育活動文化強調教育教學過程中道德修養與各科學知識的有機結合;強調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的互相影響,強調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互相促進;強調熱情和忠誠、熱情和忠誠的共生共長、互為補充。我們從價值取向層面構建成了學校德育文化管理目標。其內涵是:
1、打造生態人文校園――讓校園更美麗
(1)廣植綠樹花卉,打造生態校園。近幾年,學校以創建綠色校園、文化校園為契機,明確提出了“與綠色同行,打造生態人文校園”的創建目標,重視生態良好、人文豐厚的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全面啟動校園美化工程建設。蔥郁的古樹,象征著學校文化底蘊,玉蘭、金桂、香芒等大樹的挺拔,昭示著名校的蓬勃發展。今天的校園,綠樹成陰與四季花卉交互輝映,名木古樹與文化石頭相得益彰,生態人文融為一體。(2)墻壁文化,凸現文化傳遞。最近,學校投資200多萬元,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大型圖書館、小軍人展示櫥窗、閱讀長廊、環境教育長廊、軍事小游戲區、小軍人在前進大型浮雕等,無論走到校園任何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強烈的文化氣息,學校特色教育與環境和諧共生,學生隨時受到經典文化與“軍魂特色教育”的熏陶、浸潤。
2、共同探究教育真諦――讓教育添品質
(1)什么是軍魂德育活動文化?“軍魂教育德育活動文化”指學校全體師生在德育活動中所形成的文化積淀和發展。在軍魂德育活動實踐中“揚少年之光” “鑄軍人之魂”,教育目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快樂、幸福;培養學生 “勇于承擔,甘于奉獻”軍人素養。(2)教育的真諦是什么?根據新課程提出的辦學理念:“讓每一位學生都走向成功! 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找到幸福的感覺,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做人!”這正符合我們軍魂教育所倡導的 “認識自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育人目標。
3、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讓教師顯魅力
我校德育活動文化建設,概括起來講,是“在軍魂教育思想引領下的學校行為文化建設”。其內涵可以理解為:確立適應師生成長的教育理念,搭建豐富師生內涵的教育平臺。軍魂德育文化建設就是要用理念點亮師生心靈之燈,給教師一個詩意的棲居,使他們擁有幸福積極的精神生活;要用理念給師生一對進取的翅膀,使他們樹立干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1)關注教師的“三大素養”:文化底蘊,對于人類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決定著教師對與世界理解的廣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對于教育根本問題的個人觀念,它決定著教師的關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處理日常教育教學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機智、技巧和藝術。(2)引導教師“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反思。
當今教育日新月異,教師只有不斷地追求全心的教育理念,不斷地夯實文化底蘊,不斷地增添教育智慧,才能使自己更添魅力,讓教育教學更趨和諧。
4、推進學生科學發展――讓學生添修養
真正的教育,就是一些最樸素的教育作為。為了使軍魂教育更有效促進學生成長,我們把德育活動的視線聚集在學生身上。依托豐厚的活動載體,強調多元的融合,從學生的主體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舉行每年一屆的傳統軍魂教育文化節活動……通過不斷實踐和探究,為學生創造最恰當的成長環境:(1)關注學生三個發展:自主發展: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的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諧發展: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2)倡導學生“六個學會”――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辦事、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創造。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培養人,發展人。
學生的“三個發展”“六個學會”,其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更添修養,具有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促進學生科學發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4德育活動文化建設途徑的創新
創建軍魂教育德育活動文化是一個動態的、全面的、系統性的工程,是學校一項長期的、深層次的、高品位的建設工作。軍魂教育德育文化建設最終歸結到學校精神的核心理念上,那就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讓他們在一種“精神成長”的語境中堅守著自己,讓所有的校園風景都在這個“軟文化”中“聚變”,真正成為莘莘學子的“精神家園”。在推進“一?二?三?四?五” 軍魂德育活動體系建設中,我們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1、德育活動管理項目化,優化活動設計與效能
校園文化建設一般以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為主線,將各種校園文化要素貫穿起來,構建成某種素質的教育面,再由各種素質教育面組合成素質教育體,從而使整個校園文化成為一個有機的素質教育平臺。我們把豐富多彩的軍魂教育德育活動文化大致分三類。公共類,如講座報告、安全消防演練、國旗下講話、校刊報刊、各級各類比賽、開學典禮、畢業典禮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親子活動等。校本類,如運動會、小社團、校園藝術節、夏令營、垃圾分類等綜合實踐活動等。特色類:如走進英雄人物、紀念日重溫歷史、紅色教育基地、“軍魂教育文化資源網站”“我是自豪小軍人”“創建英雄中隊”“特色中隊評比”“美德少年駐校園”等。通過組織活動,開闊校園文化內涵,全方位的、多層次的作用于人,是師生個性和諧發展的內驅力、親合劑,是學校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但活動如果沒有規劃、無科學系列很難形成“文化”。故而進項目管理,把學校活動項目化。
在軍魂教育德育活動文化建設中,理念識別系統有12個子項目:“軍魂理念”“學校形象定位”“學校發展總目標”“學校口號”“學校精神”“校訓”“學校價值場”“學校廣告語”“學校文化特征提煉”“學校三風展望”“學校使命”“學校服務理念”。行為識別系統有4個子項目:軍魂教育組織結構、制度的修訂與完善、軍魂教育校本課程的指導與開發、軍魂教育專題活動的組織與策劃。在明確了文化建設規劃統領下,明確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然后確定近期重點實施項目(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四個方面)和方案。在文化建設系統規劃、整體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基礎上,注重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發展共性與突出個性相結合,強調幾個重點建設項目。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每個項目都分別由一名校領導負責,一名校領導協助,一個主要負責部門和一批協助部分共同執行,并確定時間節點,同時對項目使用經費進行評估,學期結束進行檢查和總評,以期形成標志性成果。以確保軍魂德育文化建設的鮮活性和靈動性。
2、德育活動平臺立體化,促進學校內涵的發展
學校重視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的建設,從四個層面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構建立體式軍魂教育特色校園文化,從空間上、形式上、內容上對軍魂教育文化進行全方位的設計,一個可以觸摸而有內涵的校園文化網絡。
在德育活動文化建設中,根據校本特色,以綜合實踐為主要平臺,注重落實“五全”,為師生創設一個多元智能發展環境,挖掘師生的潛能,演繹出文化“布道”的精妙境界。
1)全員育人――創設育人氛圍。在重視發揮班主任、級長、中層以上干部的骨干引領作用的同時,更注重帶動全體教職工在工作中做到自覺育人,主動育人;2)全過程育人――細化育人過程。學校重視一日常規、一周常規、一月常規和一學期的過程落實,如通過開展社團活動、文化節活動,注重活動過程的育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還不斷創新軍魂主題教育活動,以相應的活動為載體,將勇敢與誠信、和諧家園、綠色環保、心理健康等內容的教育融入其中,提高日常育人的針對性和有效性;3)全方位育人――挖掘育人功能。 學校從教室到運動場,從校內到校外,積極構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努力挖掘育人功能。例如:積極推進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加強社區、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建設,提高互動的實效性;深入開展社區服務綜合實踐活動,實現校社共贏。4)全身心體驗――探究育人方法。學校通過開展各層面不同類型的綜合實踐活動,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全身心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5)全面評價――完善育人機制。學校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制定《小軍人成長評價手冊》《小軍人活動課程學習讀本》。評價體系涵蓋了成長的方方面面,對每位學生校內外的德育進行整體評價。評價內容多元化。包括課堂行為評價、社會規范評價、個人特長評價、學生參與的各項評比等。評價主體多元化。從學生本人、班干部、 學生小組、科任老師、班主任、家長等全方位對該學生的評價;注重過程評價。包括父母的期望,學校觀察日記等等 。班級每月開展一次整理,學校階段檢查,加強了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使得學生本人、科任教師、班主任、家長對該生有了客觀的評價,有效及時指導學生行為,完善了育人機制。
3、德育活動重點課題化,提升校園文化品位
在軍魂德育文化活動建設中,我們把重點項目作為立項課題進行研究和提升,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以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標準,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宗旨,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導向,通過“問題即課題”“重點亦課題”的研究,突出軍魂教育文化的個性化、系列化、人性化與生態化,解決軍魂教育文化建設創新“為什么”“是什么”“怎樣做”這三個問題,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08年起,我們分別進行了《軍魂教育背景下班級文化建設策略及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研究》《創建少年軍校特色中隊的策略研究》《小學“軍魂教育”特色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行動研究》《新課程背景下學校社團建設特色化的實踐與探索》《學校主導下三位一體提升學生生存能力的研究》……在《新課程背景下學校社團建設特色化的實踐與探索》中,通過課題研究,規范社團組織活動制度,及時檢查、督促其活動的方案、過程、記錄、總結,要求其定期向學校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優化社團建設,保證其發展方向的正確性,提升社團品位,總結社團工作,挖掘社團特點,努力形成特色社團和品牌社團。
通過課題的立項與結題,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不斷反思軍魂教育文化重點建設項目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創設性,不斷提升文化建設的水平。因為課題研究,不僅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且能“轉化”表現形式,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可持續發展,成就獨特的軍魂教育校園文化。
4、德育活動特色課程化,彰顯軍魂教育文化品牌
優秀的校園文化能成為全面育人的輻射源,成為素質教育的能量庫,成為一門的隱性教育課程。根據軍魂教育理念,我們使之成為行動著的課程文化,并努力發揚光大。我們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開辟了德育長廊、小軍人櫥窗、軍事小游戲區、“小軍人在前進”的大型浮雕、《新三字經》、《弟子規》等壁畫;建設了閱讀長廊、圖書館、閱覽室、陽光咨詢室;把軍魂教育理念、思想、踐行目標等用藝術手法(壁畫、文字、浮雕等)表現出來。
我們知道,品牌課程需要由科學發展觀引導,不能靠外延擴張和數量,更不能靠人為宣傳,而是靠用心做教育,做出內涵,做出品味、做出口碑。我們盤點了全校全部品牌資源,有些是自己獨有的,有些則是共有的。在此基礎上設計好學校發展愿景,并使之成為軍魂特色活動課程。如:發動全校師生、家長進行校歌、軍歌的創作;開展“我是小軍人我自豪”、主題班會設計比賽;以“走進紅色回憶”、“家鄉英雄成長歷程探秘”為主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等。
為了讓學校德育工作扎根于學生的生活,扎根于學生的心靈,我們以軍人精神為根髓,有機融入時代因子和現代德育元素,從地方和學校教育資源中提煉出具有豐厚底蘊的特色文化,構建讓學生終身難忘的校本德育課程:“紅色文化”,探尋歷史上的軍事故事、著名戰役、壯烈詩篇、輝煌歷史,弘揚軍人精神,使革命傳統在新一代永放光芒;“銀色文化”,通過對家鄉傳統和特色文化的調查和研究,體驗家鄉先輩的艱難與幸福、拼搏與執著,讓家鄉“敢為人先、務實進取、甘于奉獻、團結互助”的精神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綠色文化”注重人于自然的交流,人與環境的融合,將綠色生態理念滲入學生的心田。特色文化誕生了校本課程的全面開發《走進紅色回憶綜合實踐閱讀文本》、《軍魂教育綜合實踐閱讀文本系列叢書》《“軍魂教育”文化節》《軍事小游戲》《感恩心語》《走進家鄉》。我們把抽象的德育理念轉變成具有可感的課程,營造了一種多元整合、兼容并蓄的道德氛圍,為學生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提供了科學的路徑和廣闊的平臺。
5結論
我們的中國夢,教育夢就是要辦讓人們滿意的教育,就是要根據教育現實環境辦好每一所學校,使之成為“學生進步、教師發展、品牌提升、文化引領”適合師生共同發展的優質學校。在努力追尋和實踐教育理想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實踐、反思、提煉,通過目標的重新定位,活動管理項目化、活動平臺立體化、活動重點課題化,活動特色課程化等幾方面創新德育活動文化建設的途徑,努力構建“一.二.三.四.五”軍魂教育德育特色活動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教師專業化成長,實現學校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姚立明.把握“五性”要求 繁榮軍營文化.政工學刊(2012/03)
[2]謝立軍. 大力加強基層軍營文化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03)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地域文化;建構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6-0087-02
1 湖湘文化的特色與作用
(1)湖湘地域文化的特色。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結構中的―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湖湘人物在歷史舞臺層出不窮,從蔡倫、歐陽詢、王夫之、、等等,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根據湖南考古發掘和先秦文獻考究,湖湘文化源自炎黃文化和前炎帝神農文化。《周易•系辭》將炎黃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些文化傳承迄今,成為湖湘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基礎,形成了國家民族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突出的愛國主義傳統指向以及個人對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可以概括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眾家的開放精神;湖湘文化思想,以宋代胡安國為開創者,歷胡宏、張拭、王船山、、譚嗣同、楊昌濟,以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以理學的道德精神與經世致用的實事實功相結合,這種學術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續到近代。
(2)湖湘地域文化的作用。
湖湘地域文化在全國赫赫有名,他們以特有的風采,引領湖南乃至全國文化的發展。回顧歷史,湖南省的漫長歷史,構成了湖南源遠流長的地域文化,繁衍至今,也影響至今,成為湖南省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的指導精神。湖南文化現象最重要的標志是湖南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速度超越了湖南經濟發展的水平,在全國處在靠前位置。另外一個標志是它的文化式樣和文化形態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具有普遍風格,得到了廣大受眾的歡迎。湖南自然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都很豐富,這些資源成為湖南地域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成了新時代湖南的文化品牌打;另外,湖南人特別具有不怕辣,不怕苦,不信邪、不畏難。勇于拼搏、敢為人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靠這種拼搏精神,靠這種創新精神,不斷開創地域文化的新局面。
2 湖南新農村建設對地域文化的訴求
湖南省是全國文化大省,地域文化濃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它們不僅是湖南的歷史見證,深刻反映了湖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鄉土文化;也是湖南歷史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根源。現在,湖南地域文化已經是湖南省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發展是整個湖南省農村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推動湖南省新農村建設不斷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湖南作為一個遠古文化燦爛的省份,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究竟如何推進新農村建設,以保障廣大湖南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進一步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湖南人民文化素質,使其享受到本區域的文化發展成果,已是當前湖南省進行新農村建設亟待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新課題。
3 地域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新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地域文化的支持。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從來都是相互促進的。新農村建設,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又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推進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加強新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沒有地域文化的經濟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同時,沒有體現先進生產力的地域文化也不能代表先進地域文化的前進方向。經濟越發展,就越離不開地方區域文化的支持。
(2)地域文化可以促進鄉風文明。
在新農村建設中,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表征,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能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鄉風文明”的本質是農村文明程度提升的問題,它包括文化、風俗、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地域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
(3)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地域文化的發揮。
當前,我國農村正處于矛盾凸顯期,農村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原有的區域界線和地緣關系進一步打破,各種矛盾將有所突出,各種利益之間的協調平衡也將更加困難。在這樣的新形勢面前,只有切實加強和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讓地域文化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競爭和協作、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等各種關系,才能對社會的利益關系變化、生活方式變動帶來的矛盾和問題更好地進行規范調節,以地域文化保持新農村社會協調穩定,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4)地域文化可以推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目前,農村的落后不僅體現在經濟上,更突出體現在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上。這些問題制約經濟和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從人類全面發展要求看,在溫飽解決后,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的愿望更加強烈,這就需要地域文化發乎作用,滿足追求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愿望,追求良好人際關系和社會風氣的愿望。
(5)地域文化可以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人享有公共特別是地域文化服務,這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農民的基本權利。加強和改進地域文化的巨大推動作用,增加新農村地域文化的投入,加強農村地域文化設施的建設,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新農村的文化生活質量,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體公民都享有地域文化服務,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從而,為培育現代社會合格公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4 湖南以地域文化建構新農村建設新舉措探析
(1)重視地域文化建設。
湖南省在進行新農村建設,對于地域文化建極為重視。并把地域文化納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新農村建設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新農村建設開發規劃,確保新農村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實行地域文化建設落實責任制,把地域文化工作列入創建文化新農村建設的相關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基層文化單位的評價機制,將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情況作為文化單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推動地域文化建設的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發展。
(2)多元投入,積極解決地域文化建設中資金短缺問題。
湖南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解決地域文化在新農村建設的經費投入和財政支出問題。地域文化的沉淀需要時代的開發,在新農村建設中,湖南的相關部門,積極把地域文化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內容,并積極籌措資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地域文化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確保了對地域文化對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作用,促進了推進新農村建設更好、更快的開展。
(3)多方建立地域文化建設的機制。
湖南的新農村建設以地域文化促進措施。按照新農村建設整體部署,積極推動地域文化的發展機制,以地域文化建立新農村建設的新途徑。其次,加強人們對地域文化認知與對地域文化的思維提升,并且把地域文化融入人們的現實生活。最后,大力發展地域文化的改善工作,該維護的維護,該推廣的推廣、該宣傳的宣傳。必要的時候可以有黨委和政府聯合進行,并且實行責任制,把對地域文化的創新機制工作落實到個人,做到人人思考地域文化;同時,把地域文化與新農村建設積極融合在一起,共同發展,互相促進。
(4)全面開展全民地域文化活動。
首先,要積極開展各種形式地域性的群眾文化活動。各個負責單位要以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區創作出人民群眾滿意的、健康向上的優秀本區域文藝作品,要積極開拓面向農村群眾,組織好重大革命歷史和現實題材的紅色革命文化的推進速度,以帶動新農村建設的繼續開展。其次,積極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實施湖南紅色文化品牌戰略,發展地域文化特色、紅色旅游推廣,等等。最后,創作生產更多更好的相關地域文化的文藝,加強歷史文化的選題規劃和區域文化建設,把地域文化題材納入新農村建設中。
(5)實施地域文化推進工程。
建設新農村必須培育新農民;而培養新農民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以地域文化促進新型農民的培養。本文覺得,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必須提高農民的綜合文化素質。湖南的實踐已經證明,通過實施地域文化推進工程,使更多的農民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掌握了地域文化的內涵,增強了發展的本領。我們的新農村建設,就是要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大力發展地域文化,大力實施地域文化熏陶的促進作用,拓寬地域文化促進渠道,豐富地域文化內涵,不斷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參與意識、市場經濟意識,為農村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以地域文化達到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
5 結語
湖南省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發展的載體和體現,湖南地域文化與新農村建設的深刻融合與促進,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內在積淀的個性解剖和繼承發揚,也是弘揚民族精神,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缺少的內容。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應該積極了解地域文化的歷史和現狀,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的進行科學決策,以地域文化為湖南的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圍,最終以地域文化促進并奪取新農村建設的新勝利。
參考文獻
藝術設計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藝術設計提高了文化創意產品的價值,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時,文化創意產業為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了平臺。在這種情況下,贛州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藝術設計體現受到相關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本文在分析贛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優勢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藝術設計與贛州文化創意產業的關系,并深入探索了藝術設計在贛州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
藝術設計;贛州文化;創意產業;體現
贛州在我國歷史發展中處于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連接我國南北方地區的重要樞紐。因此,對于贛州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藝術設計文化在我國社會新時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使得我國的創意產業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同業也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地方經濟的發展,從而使得我國能夠在社會競爭大環境下占據有利地位。同時,藝術設計也對我國贛州的文化創意產業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從而使得我國的贛州地區文化創意產業能夠在現代社會中得到極大的發展。
1贛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優勢
1.1地理位置優勢
江西贛州位于贛江附近,處于江西的南部,是位于我國中南方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經濟區。并且贛州作為我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地理樞紐,承接著我國南北方的貨運,從而作為連接我國南北方地區的重要樞紐和關鍵城市。同時,贛州作為我國較大的一個經濟開發區,在我國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從而使得贛江文化能夠借助創業產業的優勢影響到我國各個地區。
1.2文化資源優勢
江西贛州在我國具有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并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一大批顯著的文化人才,從而有力的推動了我國江西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并且對于我國的文化資源的建設和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古代,贛州與作為宋朝的一大文化發源地,并且在當今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文化遺址和遺留下眾多知名的文化風俗習慣,并且在近代,,由于臨時建都瑞金,使得我國的贛州地區在發展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從而使得我國的贛州地區成為戰爭時代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從而具備了深厚的紅彩。
1.3政策優勢
由于贛州在江西地理位置優越并且具備了深厚的文化歷史,并且在現代經濟發展中作為十分重要的經濟發展城市之一,相關領導也對贛州經濟發展提出了相應的策略與方法。并且借助權威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從而作為贛州文化和產業發展的指引。同時國家政策的優勢使得贛州能夠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大環境下實現對創意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從而抓住發展的機會和機遇在提升贛州文化和影響力的同時重點發展相應的創意產業,實現贛州經濟文化的綜合性發展。
2藝術設計與贛州文化創意產業的關系
2.1藝術設計在創意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作用
首先,藝術設計賦予了贛州文化創意產品深刻意蘊。藝術的設計使得贛州創意產業中充分凸顯了贛州地區文化資源和贛州經濟的特點,從而使得贛州文化能夠借助先進的藝術設計在自身文化基礎上加入相關的贛州文化特色,從而實現贛州創業文化創意商品體現深刻的贛州文化意蘊。尤其是在贛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發展中,很多文化都能夠融入到現代的創意商品中去,從而使得我國的贛州文化在體現產品意蘊的同時得到快速的經濟發展。其次,藝術設計確保了贛州文化創意產品的價值。贛州文化創意產品融入了贛州當地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歷史,并對其文化資源和文化歷史進行相應的展現,從而使得廣大的游客能夠在購買商品的同時增強對贛州文化的理解。同時,創意商品自身就具備了很強的商品價值,在加上有效的設計,使得我國的贛州文化創意產品能夠對自身價值進行持續的升值,從而使得我國的贛州文化創意產品在增強了宣傳了當地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使得自身的產品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再次,藝術設計促進了贛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藝術設計尤其是對于創意產品的設計極大的豐富了文化創意產品的種類和類型,從而使得我國贛州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對于產品設計,藝術設計的融入極大的增強了產品的藝術價值,從能能夠借助產品藝術優勢極大的吸引消費者前來進行文化創意產品消費,從而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趁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的需要,面向全國市場進行藝術創意產品的銷售,從而極大的增強其產品競爭力。最后,藝術設計有效的對贛州文化進行了有效的宣傳。贛州藝術設計是建立在對文化進行宣傳的基礎上的,并且借助文化自身價值,鼓勵人們購買文化創意產品,從而達到增加經濟收入的目的。在產品銷售的過程中,由于銷售者和設計者必須對相應的文化知識進行一定的宣傳,從而必須了解其特定的優秀文化,并且能夠在顧客進行購買時對自身文化進行有效的宣傳和講解,從而使得顧客再了解自身產品設計理念時順便增強對贛州悠久文化的了解。
2.2贛州文化創意產業為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贛州創意產業建立在對藝術的設計上,使得產品借助藝術的角度和方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因此,在未來贛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能夠借助悠久的文化歷史資源和人文環境對創意產業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宣傳,從而使得我國的贛州文化創意產業能夠借助藝術設計的理念在我國江西地區得到快速的發展。同時,文化產業也極大的豐富了藝術設計的內容,從而使得我國的藝術設計能夠涉及到我國的文化層次方面,使得我國的藝術設計在得到極大的豐富的同時,有力的刺激我國藝術設計的發展。
3藝術設計在贛州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具體體現
3.1工具形態
首先,藝術設計是使贛州地區的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創意產品的重要工具。藝術設計是創新文化創意產品的重要手段,藝術設計能夠運用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去創新符合人類的需求的工具。同時,藝術設計能夠將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融入到創意產品中,增強創意產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將普通的工農業產品轉變微創意產品。另外,贛州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積極運用藝術設計開發文化服務類產品和創意文化產品,將贛州地區的獨特文化融入到創意文化產業中,使贛州地區的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創意產品。其次,藝術設計是贛州企業塑造文化創意品牌的工具。藝術設計是贛州地區企業塑造文化創意產品品牌的重要工具。藝術設計能夠提高文化創意產品的審美內涵和文化內涵,并提高文化創意產品品牌的質量和知名度,打造優秀的文化創意品牌產品,進而促進贛州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例如,贛州地區積極運用藝術設計來開發廬山旅游風景區和三清山旅游公園,打造品牌文化創意產品,提高贛州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知名度。最后,藝術設計是贛州文化創意產品塑造個性化發展的工具。藝術設計能夠進行生活化和碎片化的產品設計,在人們日常生活的用品上進行藝術設計,提高產品的文化內涵。例如,贛州地區可以將紅色文化運用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設計上,加強人民群眾對當地紅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將產品賦予紅色文化,提高產品的價值。同時,贛州地區在開發文化旅游資源的過程中,積極將文化資源與當地的旅游資源相結合,增強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的特色,促進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3.2審美形態
在贛州文化創意產業中運用藝術設計既要保證藝術設計的科學性,又要保證藝術設計的審美價值。因此,贛州文化創意產業的審美形態體現了藝術設計。在文化創意產業中運用藝術設計能夠將產品的實用價值與產品的審美價值相結合,使文化創意產品變得時尚、受歡迎。因此,在贛州文化創意產品的審美形體體現了藝術設計的痕跡。例如,在開發贛州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客家文化創意產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并將文學、音樂、戲劇元素納入贛州文化創意產業在紅,延長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并且,其審美形態鮮明地體現了藝術設計的成分。
3.3情感形態
在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必然會加入設計者的創作靈感和設計者的感情,進而豐富創意文化產品的審美情感。贛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運用了藝術設計手法,其藝術設計手法必然體現在情感形態中。贛州文化創意產品都具有自己的獨特內涵,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感情,而這些感情在內涵和感情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藝術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感情。因此,贛州文化創意產業的情感形態具體體現了藝術設計。
4小結
藝術設計在我國贛州地區的文化創意發展中能從很多方面體現出藝術設計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帶來的優越性。尤其是在對贛州地區的地域優勢、文化優勢和政策優勢進行了相應的分析之后,深入探討了藝術設計與贛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系,并且借助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極大的促進了我國贛州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從而使得我國的贛州文化產品能夠正確的反映和折射出深厚的贛州歷史文化和現代人文文化,從而使得我國贛州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作者:鄔星波 單位:贛南師范大學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郭梅君.創意產業發展與中國經濟轉型的互動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
[2]向勇,喻文益.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文化創意與國民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0).
自1985年創辦以來,二十余載的風雨滄桑,二十多年的時光洗禮,從草創之初到如今“品牌”的確立,重慶鐵路運輸高級技工學校正蓄勢騰飛,大步向創建“國家級示范中職學校”邁進。學校是怎樣走過那段篳路藍縷的歲月的,又是如何創新思維、闖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黨委書記、校長鄭建杭開門見山、一語中的的道出了其中的奧妙:“堅持‘發展內涵、提升品質、突出特色、育人鑄魂’”十六字方針,構建學校特色文化,面向行業,突出技能,以用人單位滿意不滿意為風向標,指導教學管理和教學改革,深化校企合作,走內涵發展創品牌學校之路。
作為重慶市唯一一所開辦軌道交通相關專業的學校,重慶鐵路運輸高級技工學校肩負著培養軌道相關專業高技能人才的歷史重任。近年來,學校把“滿足企業的需求視為自己的最大追求”,通過不斷的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逐步成為西部職業教育的一塊锃亮的重慶品牌!
以創新引領學校發展方向
創新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為了增強學校在中職教育市場中的競爭實力,學校緊盯市場,積極轉變辦學觀念,突出辦學特色,堅持“兩個創新”,大力培養生產一線需要的技能型操作人才。
一是辦學理念的創新。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學校提出把營銷學中的“全面客戶滿意” 理念移植到學校管理中來,樹立把滿足企業的需求作為自己最大追求的思想,形成了 “全面客戶滿意”的辦學理念。把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重心轉移到學生就業單位的滿意度上來,實現評價體系的基本化向多元化轉變,形成了學校獨特的、能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特色辦學理念。
二是教學模式的創新。通過多年的實踐,學校探索出一套“以強化實踐教學中的職場工作過程為導向,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的職場化技能訓練創新教學模式。按照三模擬一標準的原則進行教學,即:教學過程模擬現場工作過程、教學情景模擬現場工作場景、教師學生模擬現場工作人員,教學內容評價的標準就是行業標準。該模式在今年學校遴選的18名師生代表重慶中職學校參加的中國(重慶)統籌城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觀摩課表演中,受到教育部魯昕副部長和市政府、市教委領導的高度評價。
校企融合 培養德技雙優人才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要為企業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資源,也需要企業的參與和支持。這是新形勢下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礎。重慶鐵路運輸高級技工學校在嚴格執行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遵循職教規律,積極推進校企融合,擴大訂單培養規模,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所學技能的鞏固,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為此,學校與成都地鐵有限公司、重慶軌道交通(集團)、重慶長客軌道交通車輛有限公司、北京地鐵公司、無錫、寧波地鐵公司等多家企業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形成了校內實訓基地訓練基本技能,校外(企業)實習基地培養職業技能的教學模式,并把學校基礎建設與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有機結合,實現資源共享。學校還經常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進行專業新技術的強化培訓,了解企業的崗位培養目標,與企業專業人員一道進行課程和教材開發,及時了解企業的新技術、新技能、新產品等基本情況。通過這些途徑,授課教師動手能力明顯增強,教學經驗更加豐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課堂教學與專業實訓指導更受學生歡迎。目前,由學校老師參與的與重慶軌道交通集團共同編寫的高技能人才評價試點的運輸、信號、車輛三個專業的培訓大綱和培訓教材已初步定稿,與軌道集團共同開發的《高技能人才評價試題》題庫已經完成。
校企融合促進了學校專業課程建設,加快了專業課師資隊伍培養,解決了企業生產任務和生產能力不足的矛盾,也為部分貧困學生提供了勤工助學的機會,加快了學生專業技能的形成。
立足實際
樹品牌教育
重鐵高級技校不但擁有非凡影響力的一線品牌實訓設備:軌道交通運輸、信號、供電、機車車輛、車站計算機聯鎖、分散自律調度集中CTC和供電遠動等,同時還可開展運輸、信號、供電、車輛、計算機等工種的技能鑒定。
學校把建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全國知名的、發揮引領、骨干和輻射作用的示范中等職業學校”作為奮斗目標,適時制定了《重慶鐵路運輸高級技工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和《重慶鐵路運輸高級技工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項目實施方案》。并以此為主線,狠抓落實、強化管理,全面提升辦學質量。
學校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模式,在學生中大力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做到“五個堅持”: 堅持開展“紀律整頓”專項整治活動,堅持開展學生感恩教育活動,堅持優秀班級、文明教室、文明寢室評比競賽活動,堅持集會教育。并開展了“每周戒除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活動、以及“五個班級建設和學生爭創班級建設積極分子”活動。同時,學校還大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積極開展體育競賽活動和第二課堂文體活動,并經常與重慶軌道集團聯合舉辦“校企健康杯”籃球、羽毛球、足球等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