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經濟知識與實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農業職業教育;區域經濟;產學結合;高素質農業人才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對農業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秉承“為時養器,器為時用”的辦學宗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途徑,創新農業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采取多種形式,主動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逐步走上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一、牽頭組建職教集團,探索農業職業教育辦學新模式
2008年初,經省農業廳、教育廳批準,同意由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湖南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歷時半年,學院承擔了大量籌建工作,起草了籌建方案、集團章程和系列校企合作協議等文字材料;為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學院先后與湖南省十大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進行洽談;并舉辦了“湖南省農業廳敬聘袁隆平院士為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暨學院專業對接農業產業校企合作簽約儀式”;舉辦了集團成立大會;組織召開了集團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集團宗旨,明確了集團初步運行機制;設立了集團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秘書處和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農機業四個專業委員會等機構,理事長由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擔任,秘書處設于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集團成立后,完成了兩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是組織了湖南農技人才現狀及農業職業院校辦學困境調研。為全面了解和掌握湖南農技人才及農業職業院校辦學現狀,2008年10月,集團組織三個調研小組,分別對湖南省農業職業技術人才現狀、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專題調研。通過調研,我們認為,湖南省農業職業教育雖然發展迅速,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著整體功能發揮不充分,社會地位不高,招生困難,農業人才流失嚴重,發展條件相對落后等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努力優化農業職業教育結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形成《湖南農技人才現狀及農業職業院校辦學困境的調研報告》,并對調研數據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集團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有關領導、省教育廳、省農業廳有關領導及部分湖南“兩會”代表遞交了《建議免費培養高等農業職業技術人才的報告》。《報告》提出了三條建議:(1)實行免費培養高等農業職業技術人才政策,建議省政府借鑒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學生學費全免,中央將逐步對中等職業教育實行免費教育的政策,由省財政出錢,每年安排高等職業院校純農業專業免費培養計劃5000人。(2)加大對農業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對高職院校純農專業實行單獨招生,以改變湖南省農業職業院校農業類專業招生困難,辦學規模小,與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極不相適應的現狀。建議省財政設立農業職業教育專項基金,用于加強農業職業院校的基礎設施、實訓基地和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發揮政府統籌作用,整合農業職業教育資源,建議由省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對全省農業職業教育情況進行一次全面調研,在此基礎上,對農業職業教育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在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訓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推動湖南省農業職業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啟動了農業國際化實用人才培養項目。2009年8月,學院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次洽談后,決定聯合實施“農業國際化實用人才培養”項目。2009年9月,雙方各派一名專職人員和若干兼職人員,正式成立“農業國際化實用人才培養”項目部,項目部設于湖南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秘書處,由秘書處負責運作。該項目擬在3年內培養1000名農業領域人才,打造國家援外農業技術人員和高端農業國際化實用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為國家l4個援非中心及相關農業企業儲備和輸送高素質農業按術人才。目前,項目部已經完成了簽訂合作協議、管理制度制定、課程體系設置等系列工作。并從集團內部的湘西職業技術學院、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岳陽職業技術學院、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和相關企業員工中選拔學員,擬挑選30—40人進行培訓。
二、加強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校企合作一體化
企業主動向學校投資和提供技術設備,在校園里建設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2008年9月3日,都市花鄉有限公司與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進一步合作,正式成立“都市花鄉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生產性實訓基地”,將花卉生產基地搬進學校。企業、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花卉生產。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院抓住契機,從園林技術、園藝技術兩個專業著手,啟動項目承包教學方案,教師帶領學生生產水仙花1.5萬盆。這一舉措,不僅幫助都市花鄉有限公司完成生產任務,及時把花卉產品投放春節市場,同時又鍛煉了教師,提高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2008年11月3—6日,由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幫助策劃都市花鄉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一長沙花藝國際交流會”在長沙成功舉辦,來自日本、韓國、荷蘭、臺灣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花藝大師出席了會議。在大會組織的插花大賽中,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園林技術、園藝技術專業學生向竹君、王鑒、朱嬌榮獲一、二、三等獎。2009年學院再次與深圳百通通訊設備有限公司達成初步協議,該公司擬投資400萬元,在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生產實習工廠,作為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同時學院還把自辦產業實體基本都剝離出來與專業系捆綁,建立系企一體化運行機制,每個專業系至少負責一個產業實體的經營管理,實現經濟效益和教學效益雙重目標。
(二)專業創造性地對接產業
各專業系與合作企業創造性地建立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一是“專業+產業+職業”的三業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在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開辦的十幾個訂單培養班級的教學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融入了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企業文化,學生前兩年半在校內完成專業基礎階段學習,最后一個學期在校企合作企業頂崗實習,形成了“專業+產業+職業”的三業聯動人才培養模式。二是“23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植科系廣泛開展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以“專業+公司(基地)+師生員工”的專業建設模式為平臺,創立了“23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特色突出。即以長沙小康園藝園林有限公司(基地)、產學研示范場和校外園藝企業為依托,將學生在校三年的學習全過程劃分為三個時段,2個學期在校內進行專業基本素質培養,3個學期在系辦公司、實訓基地和學院示范場進行職業技能訓練,1個學期在校外園藝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打破了常規的教學實訓方法,采取“師傅帶徒弟”、“項目經理帶員工”的實訓方法,使學生完全融人生產實踐中去,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了解了企業的生產管理方式,為實現“零距離”上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是“5+3+2”任務驅動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動科系按照畜牧獸醫工作任務領域,課程教學計劃按模塊安排,專業課程分專門技術和專業方向兩大模塊,其中專門技術叉分為種畜、營養、畜牧管理、動物疾病防治、獸藥和畜牧環境與畜場規劃六個小模塊,專業方向分繁育、養殖、獸醫、檢疫、營銷5個方向,創立了“5+3+2”任務驅動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五天課堂教學,早中晚三個時間段在校內企業和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周末兩天集中進行生產性實踐。目的在于培養具備“強技能、能管理、會服務、懂經營”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性畜牧獸醫人才。
三、建設農民扶貧培訓工程。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精神,2003年l0月,學院主動與省扶貧辦等有關部門聯系并簽訂了協議,從2004年開始,每年舉辦3期農民科技骨干培訓班,每期培訓學員150—200人,培訓時間兩個月,為全省每個貧困村培訓2—3名有一定種養規模和經驗的科技骨干。學院黨委和行政非常重視農民培訓班工作,成立了以院長為組長的農民科技培訓工作領導小組,選派了教學經驗和專業實踐經驗豐富,業務水平高、工作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教學任務,教師們經過廣泛調查,周密制訂了教學計劃,并根據培訓班的要求和農民學員的具體情況,精心組織編寫了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兩套培訓教材,共計80多萬字。目前培訓班已成功地舉辦了15期,培訓學員3000余人。2006年以來,學院舉辦為貧困地區搭建科技平臺,“養殖業”“食品加工”“種植業”科技興村項目創業培訓班10余期,培訓學員600余人,舉辦草食動物品改員培訓班14期,培訓草食動物品改員1000人。學員們通過培訓,將所學知識帶回家鄉,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發揮了科技帶頭人的作用。
四、產、學、研、推相結合.致力振興農村經濟
(一)積極推廣科研成果
近幾年來,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先后有10個科研項目和成果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進入直接服務農村經濟的主戰場。動科系歐陽敘向教授自2002年開始研究推廣湘東黑山羊生產技術,該技術先后在瀏陽、醴陵等四縣推廣,初步估算可創造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植科系肖君澤教授主持的“外源DNA導入水稻育種研究”科研課題,成功地選育了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長晚秈1號”和高蛋白水稻新品種“長早秈9號”兩個水稻新品種,兩年來通過學院“長沙小康園林園藝有限公司”這個橋梁,在湖南省長沙、益陽、株洲、湘潭、岳陽等10多個縣市推廣,推廣面積達150多萬畝,為廣大農民帶來了極大實惠。
(二)送科技下鄉,幫農民致富
為了貫徹落實湖南省“科教興村富民工程計劃”和“扶貧支教工程計劃”,幫助農民脫貧增收,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先后派出3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師下鄉扶貧支教。2001—2005年,作為技術依托單位,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對口支持長沙縣黃興鎮新沖子村。學院派出了9位教師組成的專家智囊團,指導該村制訂村級發展規劃,舉辦種養技術培訓班,培訓農戶科技骨干,指導調整該村產業結構,一年半時間,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4260元,比專家組進村前人均年增純收入1500多元。2008年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應長沙市科技局和市委組織部要求,向望城縣靖港漁業合作社派遣科技特派員董益生老師。兩年來,董益生老師與漁業合作社農民打成一片,重點幫助漁業社解決了淡水魚深加工問題,使該漁業合作社共獲得了100多萬元的收益增值。2001年以來,按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先后選派了13位青年骨干教師到湘西自治州9個市縣的鄉鎮開展扶貧支教工作,深受當地村民歡迎。
(三)拓寬社會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
近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對經濟管理人才需求的急劇増加。教育部的調查表明,2001年以來,有50.7%的社會用人單位招聘經濟學、工商管理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比例超過10%。對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用人單位最重視的依次是綜合素質、實際能力、專業知識。筆者所在課題組對長江大學經濟學院農業經濟管理類本科畢業生用人單位的不全面調查結果也與上述結論相同。
農業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包括農林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兩個專業,該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畢業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強,創新能力較差,不適應用人單位需要。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多。有長期形成的我國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方面的問題,有辦學單位實驗室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但更直接的是教學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較為重視課堂教學和與之相聯系的課堂教學的研究,相比之下,對實踐教學則重視和研究不夠,對如何在培養目標實現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更是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從作為教學過程的主導一教師來看,有調查表明,全國范圍內經濟管理類教師中,31.2%教師沒有專業實踐經歷,78.6%的專業教師沒有國際交流經歷。如果這種狀況不加改變,勢必影響到培養人才的質量。
因此,切實抓好農業經濟管理類本科生的實踐教學質量,將會對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產生重要影響,而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通過積極探索實踐教學規律,構建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類實踐教學體系。
2農業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探索
高校人才培養應積極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做到人才培養有的放矢。通過分析人才市場對農業經濟管理類的人才需求現狀,研究該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特提出旨在提高農業經濟管理類本科教學質量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思路,即實施“531”實踐教學體系。具體內容如下:
2.1農業經濟管理類本科實踐教學的五個階段
農業經濟管理類的實踐教學分為5個階段,即課程實驗階段、專業綜合實訓階段、科研實踐階段、情景模擬實驗階段、專業與社會實踐階段。
課程實驗階段是實驗教學的一個基礎環節,通過課程實驗對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消化與理解使學生領會如何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通過課程實驗對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課程實驗屬專業基本技能培養階段,隨理論教學同步進行。
專業綜合實訓階段是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進行綜合利用的一個實驗教學過程,通過專業綜合實訓對本專業的多門課程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專業綜合實訓屬專業技能的綜合培養階段,一般在大二下學期或大四上學期進行,專業綜合實訓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體系,對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和求職都會有幫助。
科研實訓階段是在熟練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后,通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或直接申報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計劃,提高學生科研水平和技能,解決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科研實訓是對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提升和創新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科研和學術活動,要求具備較高專業素質的同學能夠參與并具備一定質量地完成這個階段的實踐活動。
情景模擬實驗階段是對課程實驗、專業綜合實訓和研發式實驗的補充和完善,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對相關專業模擬完成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及農產品貿易等實戰場景,鍛煉學生的實務能力和商務談判技巧,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應變能力和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專業與社會實踐階段是指學生實地從事一項調查研究或管理實踐活動,也可以是一項模擬實踐活動,其目的是増強學生對涉農經營管理實踐活動的了解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和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也是培養學生認識和觀察社會、訓練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學環節,它不僅要求學生對本專業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而且使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進一步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2.2農業經濟管理類本科實踐教學培養目標的三個層次
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分為3個層次,即全面培養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積極培養綜合素質較強的優秀人才,努力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實驗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而每個學生的個人資質、掌握專業知識程度及實踐技能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異。因此,在實驗教學活動存在因材施教問題。3個人才培養目標層次中,第一層次是培養合格人才,是“531”實驗教學體系的基本目標,使學生具備利用本專業知識勝任一般工作素質和能力;第二個層次是培養綜合素質較強的優秀人才,使學生具備利用專業知識較為復雜崗位的素質和工作能力;第三個層次是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部分同學具備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在相關領域從事研發工作和創新工作能力。3個人才培養目標層次的人才比例是不確定的,它取決于實踐教學體系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與實踐教學質量和師資隊伍素質有緊密的關系。
2.3實驗教學活動必須遵循一個宗旨
實驗教學活動必須遵循一個宗旨,即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促進實踐能力與理論水平共同提高。實驗教學不是簡單的技能培訓或學生就業崗前培訓,而是一個貫穿4年本科教學的、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核心思想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高分低能現象,為社會輸送適應人才市場需求、有繼續發展潛質的人才。
提出“531”實踐教學體系目的是使農業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符合人才市場的需求。“1個宗旨”是實踐教學體系的根基,“5個階段”是實踐教學體系的手段,“3個層次”是實踐教學體系的目標。
3實施農業經濟管理類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主要措施
3.1信息化管理是現代化實踐教學體系不可缺少的手段
“531”實踐教學體系的主要內涵是根據專業特點和市場需求構建相關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斷完善,決定了農業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區別于其它專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人才市場對知識結構需求變化較大。因此,農業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動態體系,只有不斷地更新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才能適應市場需求。建立一個功能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與考核系統”有助于對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動態管理。
3.2師資隊伍建設是實驗教學體系科學性和先進性根本保障
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是“531”實踐教學體系能否高質量實施并達到預期效果的根本保障。實驗指導教師應具備較強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注重跟蹤相關行業的前沿發展動態,保證人才培養目標適應人才市場需求。因此,提高實驗指導教師素質是保證實踐教學體系順利實施的根本保證。實驗指導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根據專業發展和實踐教學發展的需求,及時更新實驗項目増加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與作風的訓練,以培養學生在研究生階段的科研能力或參加工作后專業實踐能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實踐教學管理機制,完善實驗教學的考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質量。三是積極組織學生利用專業知識開展社會服務、技術開發和學術交流活動,充分挖掘現有設備潛力,提高實驗設備使用率。
3.3通過專業實驗室建設完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一是實驗課、專業綜合實訓的設置要具有先進性和前沿性。要組織專業實踐能力強的教師編寫實驗教學大綱和實驗指導書,實驗項目、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及實驗學時等的設置應有科學的依據,并組織權威的專家對相關專業實驗課程和實驗內容設置的合理性和先進性進行論證,保證學生掌握的實踐技能確實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提高學生就業機會,縮短就業適應周期。
二是研發式實驗要達到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和教學單位科研活動雙贏目的。研發式實驗是教學科研活動的積極補充。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科研活動,一方面直接把學生實踐學習過程轉化為生產力,同時可以使學生在專業綜合素質、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兩個方面得到培養和提高。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經濟管理;應用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是新時期農村建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村經濟快速、健康、平穩發展的重要手段,在農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格局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與此同時,農村經濟經濟管理也是一個多元、高效、科學的信息化系統,眾多信息節點和信息模塊成為這一系統平穩運行的重要要素。故而,信息化技術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把信息化技術應用到新農村經濟建設中,才能提高農村經濟管理的水平,保障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平穩運行。與此同時,信息化技術在新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僅能夠促進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還能夠促進新的信息技術得以有效的應用,推進農村的經濟建設。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將就信息化技術在新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進行幾點分析。
一、信息化技術在新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現狀
1.信息化技術設備成本過高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然而,面對著較高使用成本的信息化設備,諸如:計算機、網絡等,相當大部分的農民有著較大的難度,難以支付這些使用成本。并且在農民使用的過程中,由于不能對一些硬件設備進行維護,對一些技術不能完全掌握,就會產生資源浪費的情況。
2.農村經濟信息傳播渠道的缺乏
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農村經濟形式的多元化,導致了農民對于信息的需求有著不同的要求。然而,面對著如此龐大的信息需求,信息傳播渠道的不暢通卻影響了信息的傳輸效果。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主要是有以下幾種渠道:一般都通過電視新聞報道或者一些科技雜志的轉載等途徑獲取到的,尤其是對于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和重點政策,諸如:怎樣進行農村市場的開發,如何壯大集體經濟,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等等缺乏足夠的信息和認知。
3.信息化網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
在目前的農村,很多地區的信息化網絡設施建立還非常的欠缺,總的網絡體系覆蓋面不廣,其信息服務的項目也過于單一,這些都導致了農民不能及時獲取新的信息資源,而且相關農業的網站非常少,利用率也很低,阻礙了我國農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在我國實現信息化技術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的時間非常短,導致缺少此方面的專業人才,沒有既了解農業又懂得信息技術的優秀人才,不能指導農民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日常的農業活動中,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的發展。
二、信息化技術在新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1.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信息化技術在新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是一項復雜、多變的動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多個層級的政府部門,并且是一項跨部門、行業、地區的工程,由很多復雜的業務技術組成的。所以,政府在這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主體應該充分發揮好其應有的職能作用,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積極的領導農民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建設應有的農村基礎網絡設施,加大農業網站和經濟管理系統的建立,并對農業信息化技術的運用過程中,給予農民一定的補助,幫助其完成信息化進程,引導農民能夠合理運用基礎設施,提高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費。
2 要加強農村信息化技術服務
在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我們應該注重增強信息技術的服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農業推廣站和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門結合起來,使他們發揮最大的作用,從而擴大農村基礎建設的規模,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將現有的農村信息化資源進行整合,鼓勵農民在在經濟管理中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增加農民收入,要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弄尋信息化的發展和英勇,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除此之外,我們應該制定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從而從根本上保證農業活動的順利進行。政府還應該努力從多角度發展農村信息,努力擴展農民的知識面,使農業活動成為被信息技術指導的活動。
2.提升對農民信息化技術水平
由于我國農民處于文化程度比較低的階段,缺乏一定的先進理念,所以必須要加快對農民的培訓工作,幫助其建立起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意識,對農民進行農業知識的普及,并且努力培養其對現代化設施的實際應用能力。對于一些農村生產者,也應培養其應有的專業素養,使其能夠準確的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可觀的經濟效益,只有農民對信息化技術有著正確的認識,才能夠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科技進行農業經濟活動,提高農民的產量,同時也能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整體水平。
4.要建設農村經濟管理信息數據庫系統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經濟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將信息化技術充分的運用到農業活動中去,必須要有完善的農村信息數據庫,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根據地域環境的不同,進行合理的指導,但是我國的具體國情比較復雜,農業的發展狀況和需求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建設農村信息數據庫的時候,應該不斷進行整合和完善,只有這樣,才會使這些信息能更好的指導農業活動,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三、結束語
農業生產的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工作,這也就決定了每個部門之間必須相互配合才能提升我們對農業生產活動的管理,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們必須要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科學的科學技術,只有保證了信息的科學性,才能加快我國農業的信息化建設,建立科學的農業結構,從而提升農民的收入,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貢獻。(作者單位:山東東營利津縣陳莊鎮社會保障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關鍵詞:知識經濟會計挑戰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發展趨勢,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所謂的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產生、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
知識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它完全不同于農業社會以土地和勞動力為主要生產要素的勞動經濟,即農業經濟;也不同于以資本和技能為主要生產要素的經濟形態。這種區別于傳統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新經濟的到來,必將對傳統會計的理論與實務提出挑戰,并可能誘發新的會計革命。
1對會計理論的挑戰及思考
1.1對會計目標
首先,會計目標主要明確為什么要提供會計信息,向誰提供會計信息,提供哪些會計信息等問題,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的基礎,現在會計把會計信息使用者作為一個整體,提供一種通用的會計報表。在知識經濟時代,會計信息需求者與作為會計信息提供者的企業之間可以利用互聯網及時雙向交流,企業在了解會計信息需求者的決策模型后,可以針對其需要,向其提供專門的財務報告。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生存以及經濟效益的提高越來越依賴于知識與創新,信息使用者關注的重點不再是“現金流傳”,而是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
1.2對會計基本前提
現行會計是建立在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四項基本前提上,知識經濟的出現對這四項基本前提提出了挑戰。
1.2.1關于會計主體。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經濟的日益全球化,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急速發展,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不分國界的聯合或分組,從而導致會計主體具有可變性,這就使得對會計主體認定產生困難,使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處于一種模糊狀態。
1.2.2關于持續經營。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借助互聯網相互聯合起來完成一個項目,當項目完成之后,企業就會立即分散。這種臨時性的網絡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將十分普遍,使企業持續經營的前提對它們不再適用。
1.2.3關于會計分期。會計分期的目的是為了及時提供會計信息,滿足企業內部和外部決策的需要。在知識經濟時代,即時的通訊手段帶來了即時的操作和調控,企業內外部會計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聯網上動態地得到企業實時的財務及非財務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會計分期已無存在的必要。
1.2.4關于貨幣計量。在知識經濟時代,連接各國的信息網絡使全球形成統一的大市場,經濟活動使國內與國外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同時,國際貿易劇增,市值變動大,這些都對貨幣計量前提提出了挑戰。在新的經濟時代,完全可能出現全球一致的電子貨幣計量單位,用以準確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
1.3對會計要素
現行會計把會計要素劃分成反映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和反映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是企業生存的資產,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核心,人是保證創新的決定性因素,知識作為一種動態的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顯得日益重要。而現行會計要素無法反映以上內容,所以,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信息加工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會計要素劃分會更加細密,更有層次,以更加準確地反映企業的資金運動狀態。
1.4對會計權益理論
傳統會計的平衡公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式中右邊所體現的只是企業財務資本所有者的權益,而未體現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權益。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信息與創新能力對企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企業應是“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必須建立一種新的會計權益理論。
2會計實務的挑戰及思考
2.1對權責發生制
權責發生制主要從時間選擇上確定會計確認的基礎,其核心是根據權責關系的實際發生和影響期間來確認企業的收入和費用。它存在的前提是會計分期假設。在知識經濟時代出現的虛擬化了的網絡公司這類新型企業組織,在可預見的將來可能是很短暫的期間,進行著不定期的經營活動,會計分期假設在此類企業核算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由此,建立在會計分期假設之上的權責發生制也相應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2.2對會計組織
在知識經濟時代,可以建立網絡化會計信息處理系統,對經濟業務的處理實現了高度自動化。會計處理系統能自動采集相關的電子原始憑證和數據,并按設定的會計處理方法和流程,自動進行業務處理,生成電子記賬憑證,然后自動登賬,隨時可以根據需要,生成會計報表,還通過預測決策系統對會計信息進行分析。此外,會計信息處理系統通過企業與外界的互聯實現實時溝通,企業與外界發生的經濟業務,可通過一種互聯網交易結算卡或是信用結算卡等,自動地將有關的交易內容即時輸入到本企業的會計處理系統互聯網內了。這將對傳統的會計組織產生影響。
2.3對會計計量
傳統會計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對于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知識和信息這一首要的經濟資源價值就不能充分表現。對于一個時分時合的臨時性的虛擬網絡公司,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在會計上可將它作為一個相對會計主體。同時,網絡企業也否定了持續經營假設,變持續經營假設為即時經營假設,因此建立在持續經營假設前提下的歷史成本計價原則也就沒有意義。
2.4對會計職能
會計具有核算、監督的職能。在知識經濟時代,財務人員通過互聯網在線訪問,可以及時得到相關企業的會計信息,財務人員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可以做出正確的決策。所以說,在以互聯網的應用和電子商務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會計參與決策的職能將會大大拓展其范圍。
2.5對會計流程和會計方法
現在企業中使用的會計軟件,其會計處理流程基本上還是按照手工會計處理流程進行設計的,即根據原始憑證的業務內容編成記賬憑證輸入系統中,憑證經審核后,據以自動記賬、結賬、生成會計報表等,會計流程基本上是模擬手工核算的流程。這種流程不能適應新的會計信息系統。
2.6對財務報告
當前的財務報告具有許多局限性,如無法反映非幣化會計信息,無法反映企業發生的特殊經濟業務(如衍生金融工具)等。這些局限性在知識經濟時代更加明顯。在知識經濟時代,通過互聯網企業可與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實時雙向交流,企業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根據不同的決算模型提供專用的財務報告,財務報告也會發生變革。財務報告要將現金流量的變化、財務狀況的預期變化趨勢等加以充分揭示全面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會計信息要適用于會計使用者的決策模型,傳統的會計按年度對外報送財務報告,已難以滿足現有的和潛在的股東、債權人、投資者和客戶的需要,也不適應知識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2.7對會計內部控制制度
基于互聯網的集成財務管理系統使會計信息在企業公共信息平臺上成為開放的信息系統,不同職能部門、不同職別的內部使用者將授權調閱會計信息,外部使用者也可能被授權進入系統內部直接調閱會計信息。傳統手工操作和電算化會計條件下的內容控制制度已失效。如何建立嚴密的內部控制體系,保證會計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將是新的會計信息處理系統面臨最為艱難的事情。
3對會計人員的挑戰及措施
企業會計人員不僅是會計數據的加工者、會計信息的輸出者,而且是對接收到的會計信息進行分析的決策者。知識經濟同時也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挑戰。首先,會計人員不僅要有深厚的業務知識,而且要懂得如何使用計算機,如何利用互聯網;會計人員不僅要對從互聯網上得到的會計信息進行“過濾”,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可靠,而且要注意對本企業財務機密的保管,防止黑客和競爭對手的非法獲取。其次,在知識經濟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貿易頻繁,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僅必須懂得國際上通行的財務會計、審計等知識,而且要具備相關的經濟法律知識。會計人才培養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3.1適應知識經濟要求,調整專業結構
我國財經院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通常口徑比較狹窄,培養出來的學生僅僅熟悉本專業會計業務知識,對與本專業相關的其他知識了解不多,社會適應性較差。在知識經濟時代各種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知識相互融合,學校的會計教學應當進行改革,一方面要求學生深入學習各門會計主課,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廣泛學習各種公共基礎課;會計課程設置應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堅持會計人才的正確培養方向,培養出“一專多能”的人才。專業結構調整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為經濟建設服務。對沒有用人需求和社會效益不高的專業應當果斷撤掉,對目前社會尚有用人需求,發展前途并不樂觀的專業要適當壓縮規模,專業設置必須合理,避免一窩蜂、趕潮流的短期行為,專業設置要具有預見性和超前性。
3.2適應知識經濟要求,改進會計教學方法
積極推進會計教學和實踐會計教學兩方面入手。理論會計教學方法應當改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為自學式或討論式教學方法,教師要及時向學生介紹反映最新內容和會計研究成果、財經政策和會計制度以及國際會計準則動態。教材中通俗易懂的會計教學內容應以學生自學為主,其中疑難問題由學生相互討論、教師負責指導、咨詢、答疑、總結。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相統一的過程,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尤其值得提倡的是大力引進會計案例教學,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綜合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理論會計教學方法應當從以教師為主的單向灌輸方式向師生共同參與的雙向交流方式轉變。此外,會計教學不但要注重理論教學,更應當注重實踐教學。加強會計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從事會計實際工作的能力。加強會計模擬實驗室建設,提高學生會計實務操作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和程序設計能力。實踐教學是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是課堂教學過程的延續和擴展,它符合財經院校培養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會計人才的要求。
3.3適應知識經濟要求,按照需求培養
會計與經濟之間有著內在的互生與聯系。會計的發展,不僅與經濟水平的提高有關,而且與經濟形態的更替有關。從會計發展的歷史主線看,每一次新舊經濟形態的更替,都能促進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進而帶動會計向前發展。但與此同時,新經濟形態本身也往往對會計提出特殊要求,成為引導會計發展的另一動因。歷史上,正是經濟水平和經濟形態這兩個主導性因素以其各自的方式共同和決定著會計的發展與方向,使得會計的發展過程既有與經濟水平提高相應的不斷向前的趨勢,又具有與經濟形態更替相對應的階段性特征。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歷了農業經濟和經濟兩個階段。在農業經濟社會,莊園經濟對會計發展的影響雖說是初期的但具有重要意義。當時的會計是為莊園主服務的,莊園會計是管家管理莊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郭道揚,1999)。會計計量和管理的重心在于財產物質本身,即只記錄財產物質本身的增減變化。與此相應,莊園會計所采用的是一元化的計量思想和單式記賬法,古代會計中的“舊管+新收=開除+實在”的會計平衡式所反映的其實只是財產本身的變動及結果。在這個公式中,只有“資產”一個會計要素,而沒有權益性會計要素。因此,農業經濟社會中的會計,其實只是單式的實物會計而并非意義上的會計。
當資本主義取代封建社會之后,以資本為標志的商品經濟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在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財產物質的交換只是一種形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通過交換實現資本增殖。因此,人們不僅關注財產本身,更關注財產的歸屬關系,即財產交換所反映的產權關系或權益。權益思想的出現和其概念(資本)上的普及化,使得會計的計量和記錄思想由一元化發展到二元化,由對財產本身的計量發展到對財產及其權益的雙重計量,復式記賬法就是在這種經濟背景和計量思想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資本主義初期的貿易經濟雖然促進了復式記賬法的產生和發展,但總體上講會計的發展仍處于簿記階段,較為完整的現代會計體系并未形成。工業革命后,在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經濟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傳統的紡織、冶金、煤炭等工業由于大量采用先進的機器設備而使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工業經濟的發展給經濟管理帶來了新的變化:生產過程復雜化、設備費用和管理費用巨增、成本控制變得重要而緊迫。傳統的簿記學無法對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進行精確計量與有效控制,已不能適應工業經濟社會中的管理需要,成本會計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并逐步發展起來。20世紀30年代,同樣基于工業革命發展的需要,財務會計與管理中預算控制、標準成本和差異分析相結合又產生了一個新的會計分支——管理會計。至此,由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所構成的三位一體的較為完整的現代會計知識體系基本形成。
二、知識經濟的影響:現行會計體系的挑戰與發展機遇
的會計思想、理論和體系是在工業經濟產生、發展起來的。當知識經濟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時,其對現有會計體系所帶來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現行會計知識體系面臨著重大挑戰,但同時也孕育著又一次進行變革和創新的機遇。
(一)對會計屬性的影響。對于會計的性質,學術界一直沒有統一的認識,主要有“老三論”(論、工具論、管理活動論)和“新三論”(信息系統論、管理活動論、控制論)之說。但這些定義都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或更早時期形成的,反映了當時對會計的認識,不具有新經濟的時代特征。最近,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盧普把會計職業稱為知識勞動者、新信息的創造者;另一美國知識經濟學家把會計職業看作為二級信息部門或典型的準信息產業。可以說,這種對會計的定位與理解,比上述對會計的認識更有時代性、宏觀性和理論深度,也更加突出了會計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會計界應當轉變思想,以新的視角和經濟背景為基礎來和認識會計。
(二)對成本計量與控制理論的影響。傳統的成本計量與控制理論是在工業經濟時代形成的。知識經濟下的成本結構與態性和工業經濟下的完全不同。對知識型或高企業來說,其主要的成本是研制成本,而變動成本和產品成本幾乎為零。這種成本結構使得:(1)需要尋找和確定新的成本控制點,并發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2)由于研制活動風險大,研制成本的未來預期收益不明確、保證性差,而變動成本又過少,使得無論研制成本還是軟件的復制成本都無法作為收益預測的基礎,需要建立新的預測基礎和方法;(3)需要檢討傳統成本會計將研制費用計入當期費用的處理方法。因為按照這種方法,將導致軟件成本計量的嚴重失真。
(三)對融資理論與資本結構理論的影響。在工業經濟社會中,企業的固定資產和設備投資很大,因此在開辦之初,企業往往運用財務杠桿理論進行融資,從而形成自有資本與借入資本相結合的二元化資本結構。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固定資產和設備的投資很少,尤其是一些公司和軟件開發公司,只需要少量的電腦即可運作。因此在企業開辦之初,一般不需要進行借款融資,而一旦開發成功,企業則可以在資本市場進行自有資本融資。如此一來,這些公司就形成了單一的資本結構,即只有自有資本而沒有或只有很少的借入資本,資金成本很小。這說明,傳統的融資與資本結構理論對新型的企業并不實用。
(四)對資產計量理論的影響。現行的資產計量理論與實務,側重于對有形資產的計量,而對無形資產的計量雖有所考慮但其范圍卻很狹窄。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無形資產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是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其所占比重已大幅增加,個別新型企業中無形資產已占總資產的50—60%。如果仍沿用現行的資產確認與計量理論,將導致會計對企業資源及其競爭能力反映的嚴重失實。
(五)對資本計量理論的影響。現行資本計量理論強調實物資本及其提供者的權益,對無形資產提供者的權益只承認專利、技術等成果化部分,而對大部分的智力資源或知識性資產不予承認。按照知識經濟的角度理解,這種對資本的確認與計量理論是有嚴重缺陷的。因為對知識型企業或高科技企業來說,企業的價值和競爭力的源泉是其所具有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企業所擁有的知識量及知識的積累程度。如果企業不認可知識資源或知識資產及其所有者的權益,一方面會導致對資本計量與反映的不全面,另一方面,也會扼殺企業的創造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六)對財務報告理論的影響。知識經濟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經濟活動的網絡化。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其他企業和投資者進行及時的交流與溝通。這種經濟活動的廣域性和信息需求的及時性對傳統的會計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戰,要求會計必須改變定期(年、季、月)、定對象(投資者、債權人等)的信息披露方式,借助更先進的信息交換媒介進行廣泛的及時性信息加工與傳遞。
(七)對績效評價理論的影響。傳統的經濟評價模型中,一直以實物資本及物質產品的多少來衡量企業的規模與產出效率。而按照知識經濟的評判標準,這種評價模型是過時的、不適用的。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經濟活動雖然仍離不開實物資本,但企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于其擁有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企業價值的大小從根本上說不在于其實物資本的多寡而在于其創新能力。
(八)對利潤形成與利潤分配理論的影響。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利潤是由資本(主要指實物資本)帶來的,因此參與利潤分配的主要是資本的提供者或出資人,至于勞動者只是實物資本的附屬物,只領取勞動報酬而不參與利潤分配。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主要資源和利潤的增長點在于知識、技能和能力,而勞動者則是軟性資源的載體。因此,知識經濟中人的因素是利潤形成的主要源泉,是以人為“本”的經濟而不是以物為“本”的經濟。與此相應,利潤分配也應該以資本和知本相結合進行。
三、的變革與:未來之展望
知識雖然對現行的會計和帶來了較大沖擊,但一些基本的會計思想、原則與方法仍具有意義。因此,會計應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變革與創新,建立起21世紀的符合知識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會計模式。
(一)更新會計思想和理念,拓展會計要素的范圍和空間
知識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上。傳統的經濟思想重視實物、設備,而不重視知識以及知識的擁有者。因此,會計的一切計量和管理都是圍繞著設備、存貨、資金等物流展開的。而在知識經濟,物與人的關系發生變化,人(勞動者)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空前突出,知識及其擁有者成為當今最核心的資源和資本。會計應該跟上時展的步伐,體現“知識第一”的經濟理念。這是會計改革的思想基礎。將知識納入到會計計量與報告系統中,并對傳統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公式進行修正和拓展,修正后的公式應為:實物資產+知識資產=負債+實物資本權益+知識資本權益。
(二)重點知識資源的計量理論與方法對知識資產和知識資本進行計量與反映,是會計所面臨的最棘手的之一。具體計量時,在方法上會遇到以下問題:(1)知識資本能否計量?(2)知識資本是知識產品的價值,還是知識本身的價值?(3)知識資本是個人的資本還是整體的資本?(4)是按投入基礎計量,還是按產出基礎計量?第一個問題涉及到一個判斷標準問題。如果仍堅持原來的會計計量思想,知識資本就無法計量。但如果采用合理計量(reasonale Measuremet)的思想,則知識資本是可以計量的。因為我們可以用相對合理、精確的方法估計出知識資本的取值區間。對于第二個問題,筆者認為,知識資本應該既包括知識產品的價值也包括知識本身的價值。目前的會計實務只承認知識產品的價值如專利技術等,但沒有確認知識本身的價值。因此,改革點應放在知識本身的價值的計量上。這種價值其實就是知識擁有者的價值即人力資源的價值。至于第三個問題,就會計意義上說,應是企業整體的資本,這是符合會計主體假設的。如果一個人很有知識、才干但未加盟企業,雖然他有人力資本,但這種資本不屬于企業,不在企業會計的計量范圍之內。會計計量和報告的只能是屬于企業的、同時企業又能夠控制的資源。另外,應該看到,人力資本的發揮需要企業提供一定的環境和條件。如果一個人不加入企業,即使他有較多的知識和技能,也很難發揮出來,也只是一種潛在的資源。因此,人力資本只有嫁接到企業主體上,才是一種現實的資源,才能進行計量和反映。對于第四個問題,筆者主張按投入基礎計量,即人力資本是在人力資源形成過程中投入的價值。企業的人力資本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為培養人才而發生的培訓費、費,這是為獲取新知識和技能而發生的支出;二是新聘職工的教育成本。這部分支出也是為獲取知識和技能而發生的,只是由國家和個人支付。但是,個人一旦加入企業,企業事實上就間接地擁有了這種知識和技能的使用權,也相應地成為這種教育支出的收益者。因此,企業應按照教育年限和每年的教育成本水平估計這部分人力資源。而企業人力資本的減少也有兩項:一是職工調出而發生的攤銷;二是由于知識貶值而進行的攤銷。
關鍵字:知識經濟 傳統會計假設沖擊
Abstract: accounting hypothesis is that people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accounting activities of the objective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produce the most basic idea to make summa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hypothesis is now much impact theory. Knowledge economy in the accounting the challenge is still severe, the accounting personnel should admit that this change, accept the challenge, and pushed for the new theory research and advanced experience of gener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theo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knowledge economy accounting assumptions impact
中圖分類號:F234.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知識被作為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和分配要素。由此,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新型經濟范疇――知識經濟便應運而生。知識經濟為財務會計提供了以網絡科技和創新為特征的新經濟環境,大量新觀念、新事物、新業務的出現,深刻的改變著會計環境,會計的理論工作者應當重新審視構筑財務會計及其規范的基本概念――傳統會計假設,如何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1知識經濟概述
知識經濟又稱數字經濟、網絡經濟,知識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等物質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傳統的農業經濟社會是以廣闊的耕地和眾多的人口勞力為基礎的;工業經濟時代是以大量自然資源和礦藏原料的冶煉、加工和制造為基礎,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為特征。而知識經濟則是在良好的社會基礎設施支撐下,知識資本為主要生產要素,通過不斷的創新并應用信息科技,以提高產品質量或服務附加值的產業或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2知識經濟對會計環境的影響
會計的產生、發展與其所處的會計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會計環境是會計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環境,是會計所處特定發展階段的客觀條件;會計環境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由多種因素構成的、龐大的統一體,并將伴隨著整個社會經濟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知識經濟作為世界經濟潮流,正對人類經濟生活的面貌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傳統會計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改變,這必將對傳統會計假設構成巨大的沖擊。
2.1企業的核心資產不斷邊緣化
知識經濟時代,對企業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不再是以機器、原材料為代表的有形資產,而是以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為代表的無形資產;無形資產已逐漸取代有形資產成為企業的核心資產。
2.2企業投資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在工業經濟時代,投資方式主要是貨幣資金、固定資產等實物資本,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投資方式將越來越多的表現為專利技術、商標等知識資本。
2.3企業的組織形式與交易方式發生變化
知識經濟時代便捷的網絡催生了眾多的“網絡公司”(既虛擬企業),傳統企業組織形式正悄然發生變化;此外,電子商務的普及與“電子貨幣”的出現,對傳統的交易方式、結算手段也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2.4企業利潤的分配模式發生變化
長期以來,企業對員工的勞動以工資的形式進行補償,而只有投資者因擁有股權才能分配利潤;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資本是產品的主要生產要素和價值決定因素,是經濟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知識尤其是利用知識的能力必將成為知識經濟社會企業利潤的重要分配依據,這對傳統的利潤分配模式是一種創新。
2.5對會計信息的要求及處理能力大大提高
知識經濟是網絡化的經濟,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對會計信息的處理與利用能力;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對會計信息的數量與質量的要求必將大大提高。
2.6會計國際化進程加快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加快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國際經濟的發展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國際會計的發展,必然推動各國會計的國際化進程。
3知識經濟與會計假設理論的關系
會計假設是指對某些未被認識的會計現象,根據客觀的正常情況或趨勢所做的合乎情理的判斷。而后形成一系列構成會計思想基礎的公理或假設。傳統的會計假設一般包括4個方面: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由于會計實務中存在著不確定因素,會計假設是根據客觀的正常情況或趨勢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推斷。
隨著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假設理論也應不斷完善。盡管會計假設是對客觀經濟環境做出的合乎邏輯的理性的抽象,但畢竟與經濟現實存在一定的差距。知識經濟的出現及迅速發展,使舊有的會計假設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會計假設已不再是對現實的客觀經濟環境的理性的概括和總結了。據此會計假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就很低。從而也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的準確性降低,這又反過來加劇了會計環境的不確定性,擾亂正常的會計秩序。即會計假設存在和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假設與現實的脫節應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內。當現實發生較大變化,會計假設也就必須及時做出相應修正和完善,才能適應新的經濟環境,也才能真正發揮會計信息的決策參與作用。
4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假設的沖擊
傳統會計假設是建立在工業經濟環境基礎之上的,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會計環境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改變了傳統財務會計建立的基礎。因此,必須重新審視四項傳統會計假設。
4.1關于會計主體假設
知識經濟條件下,母公司下設若干個表現為獨立會計主體的分支機構、若干個負責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事業部和若干子公司,使得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難以把握,處于一種模糊狀態,其外延不斷變化,結構和功能都有極強的不穩定性。這種由于控股而形成的母子公司的企業集團,會計主體具有雙重性,對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是一個沖擊。另外,虛擬公司使企業的空間范圍能夠根據迅速變化的市場環境靈活地重購或分合,從而使會計主體具有可變性,其外延難以界定,會計主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4.2關于持續經營假設
在知識經濟時代,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面臨巨大的風險,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隨時都可能導致企業解體;而大量的基金項目、虛擬企業又多是一次性的臨時性組織,交易、結算均在瞬間完成,其經營活動具有“短暫性”,適時介入、退出與轉換,極大的沖擊與否認了“持續經營”假設。
4.3關于會計分期假設
持續經營假設受到沖擊使會計分期假設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會計分期假設是對持續經營假設的補充。網絡經濟的出現及迅速發展,使傳統的持續經營假設受到了沖擊,會計分期假設也就同樣受到了沖擊。可以說,會計分期假設受到沖擊是持續經營假設受到沖擊的連鎖反應。
4.4關于貨幣計量假設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間資本流動加快,資本市場交易更加活躍,匯率變動更為頻繁,加劇了會計主體所面臨的貨幣風險,沖擊了幣值穩定這一假設;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與企業核心資產重心轉移,傳統會計理論的計量屬性已不能滿足在線交易價格的需要。可見,現行“貨幣計量”假設不能完全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
結束語
總而言之,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會計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并對傳統會計假設產生了重大沖擊,因此,及時地根據會計假設環境的變化,科學地修正和完善會計假設已成為我國會計學科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然而,在當前條件下,知識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會計假設提出了挑戰,卻并沒有改變會計假設的實質,會計假設在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中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余玉苗、何曉東:《關于網絡時代的財務會計假設》,《財會月刊》[J]2001(9)
[2] 吳建新:《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假設的沖擊與創新》,《中國管理信息化》[J]2005(10)
[3] 尹洪勛、季榮花:《關于會計假設的解構與重構》,《價值工程》[J]2010,29(13)
我國高等農業院校作為直接為三農發展培養人才的組織,選擇創業型人才培養理念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也順應了高校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農業院校在參與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大力探索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創業行為的實現,是高等農業院校順應時展和增強自身竟爭力的客觀要求。創業型人才培養必將成為今后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中的一個新的重要方向。
一、高等農業院校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內涵
創業型人才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才能,善于發現機會,主動適應社會需求,開拓進取,勇于實踐,推動事業發展的人。創業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活動,創業型人才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
(一)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高等農業院校是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經營管理、農業科研以及農業生產第一線培養高級人才。高等農業院校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主動適應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全面發展的,具有開創事業的能力和意識的,樂于獻身農業,能夠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小康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這些創業型人才是面向“三農”,服務于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的。
(二)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類型
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具有較強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善于掌握信息和捕捉機遇的創業型人才,具體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科技型人才。農業現代化需要高等農業院校培養一批高學歷、高水平的現代農業科技人才,即科技型創業人才。科技型人才掌握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研發新科技成果,并應用和推廣到農業生產經營實踐。
2.經營管理型人才。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具有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積極引進先進技術、不斷增加企業競爭力的企業家。經營管理型人才是地方中小型企業振興和發展的核心人力資源。
3.信息服務型人才。我國農業信息平臺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農業信息人才相當缺乏。農業信息化的進程,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信息服務型人才,實現產前、產中、產后各種信息的充分交流,促進農業生產、銷售、經營管理的融合。
4.教育型人才。農村教育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教育型人才開拓和經營農村教育將大有可為。面向農村建立多層次教育,舉辦成人的各類學習班和培訓班,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并降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難度,從而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二、國內外高等農業院校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一)國外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
1.美國是高校創業人才培養研究的始祖,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體系。美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能力素質和創業實務操作四大類的內容,通過不同的學習內容來增強和提高大學生這四類能力素質。其中美國“贈地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國贈地學院實施農業和技術教育,教學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實踐知識技能教育,特別要針對工農業發展的需要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正是贈地學院的開辦,提出了高等教育必須服務社會經濟這一新的辦學理念,增加了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新職能。
2.德國的農業高等教育在綜合性大學和專科大學中實施。學校在人才培養理念上,教學目標、教學實踐都以應用性為導向,培養創業型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強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課程模式尤其重視實踐教學,設置多項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職業工作實踐學期和職業實習等。
3.日本高校高度重視創業人才培養。日本政府積極支持高校創業人才培養,把創業人才培養作為基本國策,以創造性科技立國為競爭優勢。加大政府投資力度,鼓勵高校和企業合作參與創業活動,促進產學研聯合,推進新技術的轉移和應用。
(二)國內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
1.中國農業大學采用基礎平臺和專業模塊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基礎平臺由通用性學科或專業知識課程組成,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普適性能力。專業模塊是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和專業特色設置的,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科研項目、實驗實習、研究論文、畢業論文等。這種模式從課程設置和知識內容來看,已經弱化了專業的局限,重視了個人的通用能力發展,同時實現分流培養,體現了社會分工對人才多樣性的需求。
2.南京農業大學實行通識教育和專業特長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公共課程主要是通識教育,包括農業科學與作物生產科學領域。專業特長則是為寬口徑的就業和創業做準備,體現社會對農業人才的多樣化要求,建立既能夠寬口徑地構建人才知識結構、又能夠有效強化專業技能培養的教育體系,提高高校畢業生在嚴峻的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及自主創業能力。
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倡導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強基礎、寬口徑、重能力、高素質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實行產學研一體化模式。以校院兩級教學管理體制為支撐,以完善的教學質量監督體系為保障,實行基本素質教育與學生能力培養結合,高度重視實踐教學,與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校外企業聯合培養,實現產學研的結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華南農業大學培養方案由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課外創新訓練三部分構成。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擴大選修課的種類和數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強化應用性人才培養,從而實現學校發展、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三、高等農業院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策略
(一)堅持高等農業院校服務“三農”的辦學特色
高等農業院校要突出辦學特色,堅持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高等農業教育面向農業、農村、農民開展服務,以具其有的農業科技優勢為基礎,整合專業和教學資源,高質量地培養創業型人才。同時主動適應農業經濟、農村發展的多方面需要,通過培養高水平的農業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信息服務人才、教育人才,進行農業科學研究、農業高新技術推廣和農業科技開發。把為“三農”服務作為高等農業院校發展的根本,是實現”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戰略選擇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農業對高等農業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優化高等農業院校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
同美國創業教育發展成熟國家相比,我國農業高等院校在創業課程設置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創業教育課程如何設置、創業實踐環節如何開展都是農業高等院校開展創業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創業教育體系中的課程設置是教育理念的體現,是創業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創業教育目標實現的基礎。創業教育課程設置包括三大部分:基礎素質、能力拓展、實踐教育。基礎素質是通過對企業運營全過程的了解,創業相關知識的掌握,從而培養創業意識和產生創業的想法。能力拓展是通過系統的模擬和訓練,將創業知識與創業意識轉化為創業能力,這是創業成功的保證。實踐教育是創業能力的具體運用,通過一系列的創業實踐活動,包括到企業實習基地工作和聆聽成功企業家的講座等,將創業理論知識與實際的創業活動有效結合。在創業教育內容方面,創業能力是主線,貫徹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的始終。
(三)加強高等農業院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在師資方面,形成以校內為主、校外結合的多專業多層次的創業指導師資隊伍,在幫助學生對創業進行模擬的學習中,逐步鍛煉其創業能力。美國高校非常重視創業師資的培養,對創業教師進行各種專門的培訓,同時聘請成功的企業家和創業人士兼職教學。鼓勵創業教師從事創業實踐活動、選拔教師到相關農業龍頭企業參加實踐鍛煉或者到企業相關崗位積累創業經驗。通過案例示范教學以及研討會的形式進行創業教育經驗的交流,從而提高高等農業院校教師的創業實踐教學水平。創業教育需要從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思想碰撞為主的互動式教學方法,這樣才能避免傳統教育模式帶來的同質性弊端,培養出創新創業型人才。高等農業院校必須采取開放式師資培養,引進和培養并重,著力組建一支包括創業教師、農業科研人員、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官員、成功企業家結合的創業師資隊伍。
(四)創設良好的創業教育外部環境
因此,研究提供人力資源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等信息的人力資源會計成為緊迫的課題。
一、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的的挑戰
知識經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沖擊著企業管理的很多方面,其對傳統會計的挑戰,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一)對會計確認的挑戰
知識經濟的無形化表現為知識產品、企業資產的無形化,在現行會計系統中作為無形資產主體的人力資源沒有被確認為資產,不能如實反映經濟主體的規模。但若將人力資源確認為資產,其屬性如何定義、資產變動如何記錄等又還存在著困難。
(二)對會計計量的挑戰
以歷史成本為主的傳統計量模式下對人力資源的計量結果雖然客觀可靠,但其確定的人力資源歷史成本并不一定能代表人力資本的實際經濟價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計量的可比性和真實性,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計量模式正正面臨挑戰。
(三)對會計報告的挑戰
知識經濟下對會計確認和計量的挑戰,最終都反映在對報告的挑戰。傳統會計報告由于受確認標準的限制,將人力資源等對決策有用的信息排除在外,造成會計報告信息不完整。此外,知識經濟時代下,信息時效性增強,會計報告信息的及時性也面臨挑戰,這就要求改進傳統會計的信息加工和報告方式,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使會計信息系統更準確、及時。
二、知識經濟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的必要性
知識經濟下,以知識、科學技術為主體的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日益凸顯,企業會計核算不僅要處理與物質資源有關的業務,更要處理反映與非物質資源有關的業務。人力資源會計作為將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的一項資產,結合傳統的會計方法和其他學科領域的方法,對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予以確認、計量和記錄,并將結果報告給信息使用者的一種方法,能滿足企業新經濟環境下的信息需求,因此有必要推行人力資源會計。
(一)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推行人力資源會計
在知識經濟時代,物質資料的投入和消耗不再是經濟增長、財富創造的主要決定因素,知識和人才將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作為知識載體的人力資源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對人力資源投資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能忽視。一個企業盈利能力的高低和經營實力的強弱僅靠傳統會計信息系統提供的資料是無法衡量的,這就要求推行人力資源會計。
(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要求推行人力資源會計
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為吸引和留住人才,需對人才提供高待遇,在職培訓等措施,這些措施必然會增加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的開支,這些投資的效益如何也成為企業須考慮的問題。這就要求在會計上對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進行核算,將其視為一種資源并考核其經濟效益。所以,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必然要求企業內部對人力資源進行核算和管理。
(三)財務會計的核算原則要求推行人力資源會計
傳統會計將人力資源的投資成本作為費用列支,而企業在人力資源上的投資支出和所得收益是長期的,人力資源投資支出應當屬于資本性支出,應以權責發生制原則為基礎將人力資源投資上的投資成本按受益期攤銷,這種處理方法提供的會計信息才能更充分反映企業實際經營狀況。
(四)滿足財務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求推行人力資源會計
傳統會計將人力資源的投資成本費用化,歪曲和低估了企業的未來盈利能力。在知識經濟時代,投資者和債權人更關注企業員工的素質,特別是企業的管理隊伍、知識與技術創新能力等人力資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資源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從而為投資者和債權人進行正確的決策提供依據。
三、知識經濟下人力資源會計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實施人力資源會計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目前我國人力資源會計在理論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對于人力資源會計的確認、計量、報告的研究還不夠成熟,尚未應用于實務中。我們應針對其現狀,采取措施,盡快完善和發展人力資源會計。
(一)完善人力資源會計的理論研究
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的理淪研究尚未成熟,知識經濟時代下,應結合現代企業理論、產權理論等現代經濟理淪不斷地創新發展人力資源會計的理論體系,其理論框架和方法體系的構建也將會極大的促進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
(二)大力發展完善人力資源市場
完善的人力資源市場能提供合理的人才市場價格,從而為會計核算提供依據;同時也能促進人才的自由流通。這樣,人力資源會計也才有其存在的社會基礎。我國當前的人才市場、勞務市場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不完善,因此,盡快建立并完善人力資源市場是當務之急。
(三)完善企業的激勵機制
現行會計核算中員工的培訓費等計入企業當期損益,影響企業的短期經濟利益,這使企業對其人力資源管理受到嚴重阻力。而實踐顯示,員工能力的發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激勵機制的影響,不合理的激勵機制將使人力資源計量結果的真實性受到質疑。因此,促進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必然要求企業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為員工創造發揮潛力的條件。
(四)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當下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迅猛,現代科學技術日益先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國際競爭越發激烈。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貌似很寬泛,但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人才數量、質量、能力的競爭,也是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和人才選用機制的競爭。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通過加大培養、吸引人才的力度來增強各自的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依靠各自的優勢加緊了世界范圍的人才爭奪,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人才的搶奪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程度。
中國雖然人口數13億,但人力資源現狀卻明顯無法適應經濟發展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人力資源開發體制存在不足;2、人才數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3、現代化建設所迫切需要的高、精、尖、復合型人才短缺;4、關鍵崗位,比如科學技術、專業管理等缺乏稱職和優秀的人才
因此,如何培養、吸引且留住人才,是我們要迫切予以研究和解決的課題。本文將根據入世后我國面臨挑戰和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學習發達國家人力資源管理的現論和實踐經驗,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和實務進行比較深入地創新性地研究,以加強我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力,進而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的競爭力。 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二、人本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一)人本管理的概念。“人本管理”,是時下最流行的企業管理理論,也是企業家們學習應用的主要內容。人本管理,也稱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就是把對人、對事的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并做到以對人的管理為中心,關心人,尊重人,滿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調動人的積極性。
(二)人本管理的基本出發點
1、人是企業中最重要的因素。企業中的生產力要素是人、物、技術、資金、時間、信息。在這些要素中,人是最積極、具有能動性的要素,其他要素也只有通過人才能發揮其作用。任何技術和設備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所謂的技術競爭實際上是就是人才腦力的競爭。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有句名言:“將我所有的工廠、設備、市場、資金全部奪去,只要保留我的組織、人員,十年后,我將仍是一個鋼鐵大王。”這句話也恰恰證明了人作為生產力要素中的核心重要地位。
2、人本管理的主要方式
人本管理的主要方式為以下幾種:
(1)感情管理。感情管理,是指企業領導者尊重、關心員工,讓員工與企業間能夠有感情層面的溝通,激勵員工努力工作 。管理工作很多都是與人打交道,比如技術管理、財務管理等等。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在領導者與員工之間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領導者要有效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就必須重視感情管理,尊重、信任和關心自己的下屬,真心誠意地幫助員工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注重感情管理,讓員工能夠安心工作有歸屬感,自然會促進企業的發展。
(2)民主管理。社會主義的企業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依靠員工發展企業。推進企業的民主管理,就是企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方針的具體體現和落實。民主管理的實質是讓員工參與管理,調動員工積極性。
(3)人才管理。人才是指既有德又有才的人。古人云“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惡,謂之猥瑣。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 ”企業想有好的發展,務必關注人才方面的管理。包括選人、育人、用人、留人四個方面。人才選拔要觀人舉止、知人善任;人才培育要因材施教、面向未來;人才使用要量才錄用、用人所長;人才留住要使人才經濟利益改善、精神需求滿足。做到選得準,育得對,用得好,留得住。
(4)文化管理。企業文化是長期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觀念。企業文化猶如企業的靈魂,注重文化的力量,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務實的工作態度,從而實現企業整體員工素質的提高。實踐證明,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造就優秀的企業員工,能夠使企業的目標有效地轉化為員工本人的奮斗目標。
總之,任何企業都是由人、財、物組成。人是企業的主體,也是企業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要運用文中所提到的管理方式,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挖掘員工的潛力,進而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
三、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
跨入21世紀,知識經濟迎面撲來。知識經濟對未來企業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模式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研究知識經濟時代對人資的要求,深挖知識經濟時代的人資管理,對于促進企業人資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
1、知識經濟的含義與特征。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簡稱。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的經濟。知識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間的最大區別在于:(1)農業經濟是以土地資源為基礎的經濟;(2)工業經濟是以資金、設備、能源和原材料為基礎的經濟;(3)知識經濟是以不斷創新的知識和技術為主要基礎發展起來的經濟,它的發展和繁榮直接依賴于知識和技術或有效信息的積累和使用。
2、知識經濟具有四大特征:(1)科學和技術的研究開發日益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2)信息和通訊技術在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3)服務業扮演了重要角色;(4)人力素質和技能成為實現知識經濟的先決條件。
(二)知識經濟時代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1、對知識素質的要求:知識經濟時代都是知識密集型產業,比如信息產業和高科技產業,這就對人才的知識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從事高科技領域工作的人員要有比較深厚的專業基礎,才能在工作中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還要保證精通至少一種以上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掌握其他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比如金融、法律等相關領域。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所訴求的是T字形人才,既業務精湛,又博學多才。2、對心理素質的要求: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發展迅速、競爭激烈、的時代,快節奏、高壓力、高競爭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特點。迎接我們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在心理素質上我們除了要將競爭、合作、應變、創新的意識兼顧,同時還要有堅強的意志,較強的自信心和足夠的抗打擊能力。3、對學習的要求: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產業正向著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化。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停止對新興知識的學習,并且要加速掌握新產業所急需的知識技術。信息和知識的發展在加速倍增,如果不能持續地學習和及時地掌握新知識,已有的優勢將很快被后起之軍所超越。學習不只是要吸收知識,更要培養能力,以期能夠適應社會。因此,學習不僅僅是指在學校學習書本知識,同時也要在實踐中學習技術技能。才能為自己積蓄更多的能力以求厚積薄發。4、對創新的要求:知識經濟時代是充滿創造性的時代,這就要求我們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和新的管理方式,亦或是提供新的服務,否則難以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具備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在知識經濟時代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研究前景展望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人資管理的地位與重要性日益激增。因此,在本文的最后整理出的幾條還需研究的方面:
首先,組織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組織文化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以及組織文化與人們就業、擇業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