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青少年網絡暴力的概念及特征
目前,學屆對何謂青少年網絡暴力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更多的是對網絡暴力進行概念界定。比較流行的解釋是網絡暴力是指不特定的網民群體在虛擬網絡上采用暴力言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并對他人身心產生嚴重影響的違法行為。部分青少年在網絡平臺上肆意妄為,忽略道德的行為對他人產生嚴重影響,即構成青少年的網絡暴力。
青少年網絡暴力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攻擊性和暴力性。青少年網絡暴力一般都具有明顯的攻擊對象,可能是個體,也可能是群體,甚至可能是國家政府機關以及社會整體,并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反社會性和反主流行性。二是形式多樣性。網絡暴力的發生渠道和傳播平臺呈現多元化特點為網絡暴力的形式多樣化提供了基礎。比如,金權亮的研究認為部分青少年網民為避免被指責為“網絡暴民”,選擇用打油詩、段子、PS等形式對熱點事件或者當事人進行嘲諷和惡搞,進行偏激和情緒化的發泄。三是主體的不確定性。姜方炳認為基于開放性和匿名性等特性,網絡空間聚集著各類群體,在多主體參與的網絡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難確定具體行為主體。
二、青少年網絡暴力帶來的影響
(一)阻礙青少年自身人格健康發展。網絡暴力行為阻礙了青少年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缺乏自控的情緒宣泄以及暴力展示不僅導致青少年極端和冷漠的人生態度,更可能觸犯法律。
(二)挑戰了社會道德和法治價值。青少年網絡暴力不顧公民個人隱私和合法權益,肆意進行言語攻擊和信息泄露,并將這種傷害蔓延到現實社會當中,不僅給當事人來帶法律之外的永久傷害,更挑戰了社會的公序良俗和核心價值體系,嚴重挑戰了社會道德底線。
(三)破壞了網絡秩序和教學秩序。網絡暴力或欺凌造成的后果包括缺勤、回避學校活動、逃學或徹底的輟學,這些不僅會嚴重破壞教學秩序,更會對青少年的學習成績、身心成長造成重大影響,甚至會嚴重影響他們未來的受教育、影響他們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受到網絡暴力影響的不僅是案件中的受害者,其施暴者、旁觀者的身心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整個學校秩序、學習環境、對父母家庭影響的連鎖性反應都將給社會秩序帶來更大的潛在危險和現實危機。
三、青少年網絡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微時代”人們獲取信息、信息、雙向交流的速度越來越快,網絡暴力等諸多網絡侵權行為時有發生,本身處于特殊發展時期的青少年更難以抵擋網絡暴力的侵蝕。他們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對眾說不一的輿淪面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但他們思維活躍、敢想敢做,遇到事件難免沖動,容易被輿淪所左右,失去自己的主觀判斷,誤將一些過激的言行視為仗義執言或者打抱不平。
(二)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缺失。學校管理層對網絡暴力現象認識不夠全面,既缺乏對青少年網絡素養的有效教育和引導,更缺乏相應的防控和治理機構及措施學校對有關網絡暴力預防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對青少年網絡道德、網絡法律知識以及網絡監管法律法規的普及。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課堂,在孩子如何使用網絡上沒有盡到責任;社會在營造晴朗網絡空間上力度不夠。
(三)網絡的虛擬性和隱匿性。虛擬網絡空間為網絡暴力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主體多元、責任分散的輿論場域;網絡的隱匿性和虛擬性使得當事人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的難度加大,反過來又進一步弱化了青少年的責任意識以及法律的震懾作用。在“網言無忌”的情況下,發生網絡暴力的門檻可以說幾乎為零,青少年參與各種新型開放性社交平臺的概率更高,防范與自我保護意識則相對更差,因此更容易引發網絡暴力攻擊。
(四)網絡監管的滯后性。網絡領域的灰色管理地帶和模糊管理空間助長了網絡暴力等問題的蔓延。 互聯網時代的網絡社交軟件層出不窮,但是管理起來非常困難,一味刪帖會引發民眾的逆反心理,但主動引導規范又存在其他方面問題,管理上的平衡在不斷摸索中完善,但舊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新問題又開始出現。
四、治理青少年網絡暴力的路徑
筆者建議從從宏觀和微觀、道德和法律、校內和校外、虛擬與現實等諸多角度綜合施策。
(一)加強青少年的網絡道德素養和自我保護。青少年要不斷提升自我道德素質水平和網絡素養。青少年應該多接觸學習哲學知識,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所謂的言論自由,客觀看待網上的各種觀點,理性看待網絡暴力行為,堅守內心道德標準,用法律約束自己,不隨意謾罵、侮辱他人。青少年應保持極強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網絡行為素養以應對網絡暴力,自覺約束行為。樹立社會責任意識,自覺營造良好虛擬網絡氛圍。青少年也要增強自我心理素質,培養健康個人興趣,提升情緒管控能力。有研究認為,青少年要不斷提升自我生活樂趣和社會資本,不斷提升情緒管控能力,才能免于陷人網絡暴力的陷阱。
(二)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加強對相關熱度問題的精準聲量分析,用大數據進行預測、管理并積極應對,應該能最大限度預防網絡暴力的發生,盡快將青少年網絡暴力的破壞程度減到最小。針對青少年廣泛重與的網絡平臺,要建立針對青少年網絡暴力的快速反應機制,對青少年網絡暴力的舉報信息過行單獨、重點跟蹤、溯源,并優先解決處理。鼓勵和倡導互聯網相關企業積極開發青少年相關的上網APP,為青少年開辟一個更加多全、健康的上網環境。如開發相關家庭APP,設置父母鎖,限制青少年瀏覽不適當的頁面,從“非禮勿視”的角度防范青少年網絡暴力行為的發生。
(三)加強網絡立法及網絡治理水平。根據中國國情,制定符合我國需要的防范、遏制網絡暴力的法律法規。區別對待兒童和成人,保護兒童不在網上遇到只有成人才能接觸的內容。二是要嚴格確立軟件分級制度,對網絡行為進行嚴格的年齡限制。加大刑事打擊力度也是震懾網絡暴力的重要手段。明確規定互聯網言論可以成為犯罪事實,通過刑罰進行懲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增設網絡暴力應負刑事責任的相關規定,嚴懲“人肉搜索”及網絡暴露未成年人隱私等泄露青少年隱私的行為。二是修改刑法規定,嚴懲針對青少年的網絡暴力犯罪的累犯”罰應奪其志“,使其不敢再犯,不能再犯,在社會上發揮震懾作用、教育作用。
【關鍵詞】網絡時代;青少年;網絡道德
網絡為我們構筑起一個開放性、全方位的“虛擬社會”,使它不僅成為一個技術平臺,還是一個思想陣地,對青少年的德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網絡環境下,又該如何來進行青少年的品德養成教育呢?
一、不斷提高網絡素養,努力探索網絡道德教育之法
網絡環境下,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主動探索新形勢下德育的特點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及時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動態,引導其正確看待網絡、適應時代,規范網絡行為。
(1)教育者要主動學習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網絡素養。我們必須阻止學生“觸網”的做法。唯有掌握了網絡工具,與之共鳴,才能針對性地開展網絡指導。所謂“先莫先于修德”,必須做好網絡道德的模范,保證對青少年的正面導向作用。
(2)向青少年推薦學習型、成長型網站。老師的引導對是非分辨能力較差的青少年尤為重要。正如有些家長說的:“如果我們有更多優秀的少年兒童網站,孩子們就沒有閑暇瀏覽。他們看自己喜歡的內容還看不過來呢”!
(3)引導青少年主動占領網上陣地。我們應該主動出擊,鼓勵、指導青少年利用網絡資源,自己設計個性化的空間、制作網頁或網站。通過青少年的主動學習和體驗,培養信息采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
二、堅持傳統與時代結合,不斷充實網絡道德教育之內容
有人說,網絡時代下課堂上的品德養成教育沒那么重要了。我認為恰恰相反,當下更應該在課堂上大力加強品德教育,并利用網絡資源不斷豐富課堂內容,使青少年從內心架構起一道堅實的防線。何謂網絡道德?說白了,就是人們日常的品行在網絡世界的表現。因此,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終歸是要加強傳統道德教育。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多元性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一切有益的網絡資源,不斷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認知水平。
(1)尊重青少年的主體地位,充實認知內容,提高認知能力。應該完全把青少年放在教育的主置,因材施教。教育者需要擺正心態,從施教者轉換成引導者,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判斷能力、價值觀和欣賞品位,加強法紀教育和網絡責任感的培養。使之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自覺規范網絡行為。
(2)培養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導他們從他律走向自律。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能進行自醒,面對自己的良心進行自白,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類財富中找到自己榜樣的人才有希望達到這個境界。”網絡道德教育終究是一個道德內化的過程,是使他們能自學、自護、自辨、自制。
(3)加強信息倫理教育,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我們應該整合傳統道德教育資源,增加道德規范的約束力和權威性。利用各類宣傳陣地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網絡社會,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培養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預防網絡犯罪和網絡失范行為。
三、借助第二課堂活動,完善網絡道德教育之途徑
實踐證明,最有效的教育是來自人自身的需求和自覺條件下的觀察與體驗。養成教育應重視青少年主體性的發揮,根據他們身心發展特點與個體需要,設計開展體驗活動,使體驗活動更具感染力與活力。
我校結合實際開展了“爭創校園之星”體驗教育,將青少年置身于活生生的實踐中,創設情境,強化體驗環節,充分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達到情境交融,使之做出正確的道德行為,以情養行,激發道德行為的心理自覺。
(1)廣泛宣傳發動,形成氛圍。充分利用校訊通、校園網站、國旗下講話等方式,宣傳“創星”活動的意義,明確其必要性,為實施體驗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圍。
(2)舉行體驗課題設計比賽。學生們人人設計課題,在家、在校、在社會、在網絡、在自然界體驗。我們要求每個人結合“創星”的內容,充分發揮想象力,自由選題,自由設計。
(3)人人實踐,不斷體驗。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方案,融入家庭、學校、社會、網絡、大自然進行實踐體驗,通過體驗培養能力,學習和獲取知識和技巧。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4)展示成果,表彰獎勵。活動尾聲,要求召開“創星”成果匯報會,各中隊派代表匯報活動中的感想、成果和教訓,展示其中的收獲。
網絡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絡群體的日益龐大,對學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期下,我們要主動變堵為導,刻苦學習網絡知識,以積極的態度引導青少年學習網絡知識,使他們真正成為網絡世界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譚蘭.《網絡時代青少年品德養成教育的基本策略》.《中國青少年研究網》
[2]周立新.《新課程改革如何進行網絡道德教育》
[3]陳海春.《網絡時代的青少年社會教育》.《中國青少年研究網》
關鍵詞:高職院校高職生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
最近,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聯合了《青少年網絡傷害問題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我國近半數青少年接觸過黃色網站.青少年上網時長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近七成青少年靠網絡“減壓”或“發泄情感”,半數以上青少年因上網導致身體不適,青少年網絡違法犯罪呈增長趨勢并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讓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對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一如何提高學生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是指公眾而對各種媒體信息(即對報刊、電視、廣播與互聯網、手機上的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體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具體包括媒體信息選擇、理解、評價、質疑、創造和批評的能力。對大學生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有利于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有利于使他們批判地看待大眾媒體,有效地抵制各類信息的負面影響,同時有利于幫助他們完善和發展自我。
一、高職生媒介素養缺失的主要表現
在中國的高校錄取工作中,高職錄取永遠是排在大學(這里指的是綜合性的大學,下同)之后。因此,總體而言,高職錄取分數要比大學低,雖然分數不能決定一切,但這從側面反映了大部分高職生缺少大學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生活的自律性,這也決定了高職生比大學生更易受到不正確的思想的引導,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紀觀有可能走向偏差。目前,高職生媒介素養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過度相信大眾傳媒。目前大眾傳媒發展迅速,其內容五花八門,這對于辨別能力不強,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學生的影響很大。現在,不少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千方百計制造轟動效應,對于一些明星的言行或者是一些事件不加甄別,如對楊麗娟追星事件、“艷照門”事件大肆宣揚。面對鋪天而來的傳媒,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學生會形成一種錯覺:媒體所介紹的、所宣傳的就是真實的,就是正確的,于是紛紛仿效,這對學生的成長極其不利。另外,有的品味不高的媒體為了迎合某些人的心理需求,大力宣揚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受主義,片面強調個人利益和個人人權,認為人生應及時行樂,忽視、貶低甚至無視社會公德,這也無疑給青年學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消極影響。
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前西方國家并沒有放棄對中國實行“西化”和“分化”,青少年因為思想不成熟,易沖動,成為他們進行“西化”和“分化”的主要目標之一。西方國家想方設法利用大眾傳媒誤導學生,利用傳媒的手段多方面進行思想和文化上的滲透.推銷西方的價值觀。正在形成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青年學生如果缺乏正確的認識,便會被西方所掌控利用。
2過度沉溺于大眾傳媒。現在隨著網絡的普及,不少青少年沉迷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如果過度沉迷,就會迷失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世界產生隔閡,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青少年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導致其人格的異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確人生觀的塑造”。高職生而言在入學時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學習一門技能,以便更好地就業,所以他們一般不會對學業有更高的要求,專轉本或者考研讀博的學生也很少,學習上迷惘、沒有目標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上網。另外,高職生還處在青春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鮮,而互聯網上各類信息混雜,這在某種程度上刺激著他們的窺視欲。此外,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網游正好迎合了這樣的心理。總而言之,青少年如果沉溺其中。會阻礙自己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阻礙自己社會生存能力的發展。有的青少年甚至對網絡產生心理依賴,并產生消極的影響。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調查數據顯示,現在中國有1600多萬青少年有網癮。因此,在學校教育里增加媒介素養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二、高職院校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的幾點建議
1 成立研究機構,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高職院校應更新管理觀念,認識到媒介素質教育是學生思政教育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成立專門研究機構,對可能影響學生的大眾媒介進行研究和分析,并進一步推出相應的管理措施。高職生有著不同于大學生的特點,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因此,高職院校里要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針對學生的特點展開研究,研究目前大眾傳媒中哪些信息對學生有影響,哪些信息易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并按影響程度大小進行分類,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除了制定措施之外,高職院校還要加強執行力度,一個好的制度的貫徹與執行也是關鍵,因此,高職院校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首先幫助教師提高媒介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學生。
關鍵詞:網絡文化;影響;對策
當今社會,隨著智能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產品的大眾化,上網已經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文化作為新文化形態的代表,一經形成便迅速融入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之中,網絡在帶給參與者便捷享受全球性信息和暢游網絡世界的同時,也造成了網絡安全隱患、青少年犯罪率、網絡成癮人數的與日俱增。這些伴隨互聯網普及而產生的社會性問題,已經成為亟待社會管理者和家庭教育者解決的難題。
一、網絡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積極影響
(一)豐富了家庭教育的內容
網絡文化與生俱來的開放性特征,決定了網絡文化內容的全球性。網絡在全球范圍內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個體所享用,這意味著網絡所承載的是一種跨越不同意識形態和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態。從網絡百科全書式的信息庫中,家庭教育者可以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較為單一化的家庭教育內容。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廣泛普及,網絡文化已經深入到我國的家庭生活,使我國家庭教育者極大地開拓了教育視野,家庭教育理念也逐步趨于多樣化、國際化。在網絡參與過程中,我國家庭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了解新知識新事物,豐富自己的教育內容,從而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的成長特點。相對于我國傳統家庭教育單純的德育教育,網絡文化影響下的家庭教育更有助于我國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二)增強了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和自學意識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只是以家庭為中心對青少年展開教育,家庭承載的信息量有限,嚴重局限了青少年的視野,根本無法滿足青少年探求外部世界的渴望。在網絡文化中,青少年利用互聯網可以接觸到各類新奇事物,了解國內外發生的各種大事要聞;此外,青少年在網絡中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通過網絡提供的大量視頻和文字信息,學習和掌握傳統家庭教育無法滿足的知識和技術,這些均有利于調動青少年自主學習的興趣。青少年在網絡參與過程中,視野逐漸開闊,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也能夠不斷增強。
(三)促進了家庭成員間的交流與互動
在傳統的家庭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學習都是由教育者統一安排的,子女只是在被動地完成父母所布置好的任務。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親子矛盾一旦形成便難以解決,家庭成員間的關系趨于緊張化,進而為家庭矛盾的激化埋下隱患。而網絡參與是一種地位平等的、雙向交互式的活動,家庭成員可以通過網絡開展多樣化的互動活動。調動全體家庭成員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家庭成員的團結合作意識,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從而化解親子矛盾,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創建和睦友好的家庭關系。
二、網絡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消極影響
(一)沖擊了家庭教育中的道德倫理規范
中國家庭教育對社會成員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舉止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強調對家庭成員要進行廣泛的倫理規范教化和行為準則培養。網絡文化結構形式的虛擬性和參與主體的平等性,使網絡參與者可以利用虛擬的身份與他人進行交流。在這種脫離現實社會的虛擬環境中,部分網民會因當前網絡監管不到位而降低對自身的道德要求,對他人實施侮辱、誹謗等各種侵權行為。此外,隨著“黃、賭、毒”在各類網站泛濫,網絡整體環境令人擔憂。不良的網絡環境極易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識缺失以及諸多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弱化了青少年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
青少年長期生活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會逐漸與現實的社會生活脫節,導致青少年對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產生排斥感或恐懼感。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所營造出的自由放任、為所欲為的虛假感受,從而促使其將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大量轉移到網絡世界中,致使青少年的人際交往簡化為人與網絡的互動。此外,網絡平臺上的海量信息在幫助青少年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加劇了青少年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弱化了青少年與社會群體的聯系,造成青少年普遍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
(三)誘發青少年犯罪、網絡成癮等問題
青少年是網絡的主要參與人群,但是他們對事物的辨別能力不強,極易沖動。網絡已經成為近年來誘發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長期不合理地使用網絡,會使青少年正處于形成期的價值觀發生偏離。比如:過度追求網絡暴力游戲帶來的,很容易使青少年在虛擬世界中無法自拔,進而無法準確分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從而產生暴力犯罪行為。當前我國網絡環境缺乏有效監管的現實,為青少年網絡成癮提供了乘虛而入的時機,只有從根源上消除網絡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三、當前我國教育者應對網絡文化影響的對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者的網絡文化素養
由于最近幾年我國家庭才開始廣泛使用互聯網,目前,我國大多數家庭教育者仍然缺乏相應的網絡知識和網絡技術,這是其無法有效監督青少年上網活動的現實因素。“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要想使網絡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產生助力,家庭教育者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網絡文化素養。家庭教育者只有在深入了解網絡文化,并能夠很好地識別網絡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之后,才能引導青少年吸收網絡文化中的對自身有益的東西。還要在家庭中為青少年營造一種良好的網絡環境,使青少年能夠合理地利用網絡,保障其網絡使用的基本權利。此外,家庭教育者還要以身作則,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教育者的言傳身教和榜樣示范作用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要想讓青少年吸收網絡文化中的精華,教育者必須做好榜樣。身教重于言傳,如果教育者一直在網絡世界中流連忘返,甚至瀏覽不健康的網絡信息,青少年必然會受到影響,他們極有可能會效仿家長的行為,從而養成不良的上網習慣或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荼毒。因此,要想使青少年不受網絡中的不良文化影響,家庭教育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網絡文化素養。
(二)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要轉變心態,了解青少年的想法,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幫助他們疏導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主動同青少年交朋友,拉近與青少年的心理距離和情感距離,讓其感受到家庭教育者的關心、愛護。同時,家庭教育者之間也要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密切關系,這樣才能營造出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幫助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正確對待網絡、合理運用網絡,養成善于與家庭成員溝通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轉變傳統家庭教育方式
我國傳統的灌輸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極易造成青少年對家庭教育產生強烈的抵觸。家庭教育者要認識到教育活動的主體是受教育者,如何使作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更好地接受家庭教育內容,才是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探索網絡文化中家庭教育方式,必須轉變長期以來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價青少年唯一標準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可以利用青少年對網絡的喜好和在網絡上自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引導青少年通過網絡資源學習,讓青少年接觸優秀的適合他們的網站,減少他們接觸不良網站的幾率。如果發現青少年有不良的上網傾向,教育者不能一味地責備訓斥,要理性地幫助他們消除不良習慣,從而把不良網絡文化對他們的影響降到最低。
四、結束語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文化已經滲透到青少年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我們在看到網絡帶給青少年方便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網絡對青少年思想的負面影響。在面對青少年思想的負面影響時,需要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明確各自的責任,發揮出各自的作用,打造綠色網絡文化空間,為青少年在網絡文化環境中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劉鑫穎.網絡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及對策[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02):23-25.
[2]蔡丙丙,王麗君.網絡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影響和德育對策[J].科技風,2016(23):173.
昨日,千龍網聯合首都互聯網協會《青少年網絡安全與新媒介素養》調查報告。數據顯示,57.8%的中學生使用微信溝通,微信成為中學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但曬照片、網購、掃二維碼等習慣,在不經意間造成的安全隱私問題卻被中學生們所忽視。同時,還有四分之一的中學生選擇在微信中屏蔽家長及老師。
昨天上午,北京市徐悲鴻中學的一間教室內座無虛席,在專家的引導下,60名師生和家長以新媒介素養為話題,展開熱烈的討論。
對于微信內容的真實性,高達69.6%的中學生認為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來源中,大部分是可靠的。正確辨識虛假與真實的信息、提高中學生安全上網意識,顯得至關重要。
此外,掃二維碼更是很多青少年的隨手習慣,還有37.1%的青少年使用過微信支付進行消費。
針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問題,報告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比如建議中學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時禁止陌生人查看照片,小心微博相冊、簽到、足跡等,學會朋友圈照片、地理定位、評論功能等權限設置,合理選擇軟件安全控件,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安全風險防范意識。同時,學校應通過專業化、規范化的教育使中學生不斷增強自控和自護能力。家長應對孩子進行安全上網的引導,讓孩子能快速識別網絡不安全因素。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欺負;干預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11-0010-03
一、網絡欺負的概念及現狀
近年來,網絡欺負(cyberbullying)作為一種新形式的欺負行為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網絡欺負是指利用現代化的電子通信設備,有意且重復性地發送信息以達到傷害他人的目的。網絡欺負行為與現實欺負行為本質相同,但表現形式存在很大差異。
按照傳播媒介的不同,可將網絡欺負劃分為:傳送文本信息;手機拍攝并傳播照片、視頻;手機通話;聊天室聊天;在個人網站或主頁留言等。《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總數達4.85億,10~19歲網民占總網民數的26%。《2010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及手機運用狀況調査報告》顯示,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普及率達到77.2%。
英國兒童之家(NCH)于2005年對英國770名11~19歲的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20%的兒童遭受過網絡欺負,11%的兒童承認自己曾經發送信息侮辱或威脅過他人。Noret和Rivers對英國11227名11~15歲的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約有7%的學生報告自己收到過侮辱或威脅性的郵件或手機短信。在加拿大,Li調查了264名初中生,其中25%的學生遭受過網絡欺負,17%的初中生通過網絡欺負過別人。Campbell對澳大利亞的120名八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有14%的學生成為網絡欺負的對象,11%的學生在過去一年中曾經實施過網絡欺負。Ybarra和Mitchell指出,在美國1501名10~17歲經常使用網絡的青少年中,12%的青少年實施過網絡欺負,4%的青少年經常遭受網絡欺負,3%的青少年既是網絡欺負的受害者,也是網絡欺負的實施者。在我國,宋嫻對上海市三所高中進行了調查,其中17.7%的學生成為網絡欺負受害者。劉麗瓊等人對海口市599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40.2%的學生遭受過網絡欺負,27.5%的學生實施過網絡欺負。這些數據清晰地表明,青少年既是使用網絡的主要群體,也是網絡欺負的高危人群。
二、網絡欺負的特點與危害
與傳統的欺負方式(身體攻擊、言語攻擊和關系攻擊)相比,網絡欺負具有獨特的特征:一是網絡欺負具有超時空性。與傳統欺負方式相比,網絡欺負者可以隨時隨地發送侮辱或威脅性的短信、郵件或撥打電話,而被欺負者即便遠在千里之外也無法幸免。二是網絡欺負具有強傳播性。網絡欺負可以通過媒介廣泛傳播侮辱或威脅性的文字、照片或視頻,許多網民出于不同的動機將這些信息轉發,最終對受害人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三是網絡欺負具有極大的隱匿性。網絡欺負無需面對面進行,大部分欺負者會通過虛假的網絡身份對他人進行謾罵、侮辱和威脅。調查顯示,有40.9%的青少年稱不知道是誰欺負了自己,這就為監控帶來極大的困難。
大量證據表明,網絡欺負對青少年的身心危害極大。網絡欺負受害者多會感到情緒低落、焦慮恐慌、孤獨絕望、缺乏安全感等,而且自尊心較低,出現較多的人際交往和行為問題,如果不能較好地進行心理調節,甚至會導致抑郁、自殺。網絡欺負者通常人際關系較差,自尊心較低,存在藥物濫用和酗酒問題,學業成績較差,通過欺負他人獲得控制感和成就感。Law等人指出,很多青少年既是網絡欺負的實施者,也是受害者。這些學生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受欺負,不敢直接對抗,于是間接地采用網絡欺負的形式進行反擊,尋求心理補償。如果缺乏正確的心理引導和調節,網絡欺負可能使現實生活中的欺負問題愈演愈烈。
三、網絡欺負的測量
目前,關于網絡欺負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已有研究主要是將量化方法與質性方法相結合,通過問卷法進行施測,配合訪談法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國外比較常用的問卷包括:《網絡欺負評定問卷》(The Cyberbullying Inventory,CBI)、《聊天欺負與聊天欺負受害者量表》(Chat Bully and Chat Victim scales,CBCVS)、《柏林網絡欺負者與受害者量表》(The Berlin Cyberbullying-Cybervictimisation Questionnaire,BCCQ)。在國內,宋嫻編制的《青少年網絡欺負與安全調查問卷》應用較為廣泛;趙峰和高文斌針對我國青少年的網絡使用習慣編制了《少年網絡攻擊行為評定量表》(AOAB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除上述兩種方法外,還可適當運用觀察法進行研究。Hinduja和Patchin指出,網絡欺負受害者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突然停止使用網絡,當接到短信或電子郵件后會焦慮不安,使用網絡之后會生氣或難過,上學前或放學后常常緊張不安,對于自己在網上干什么閉口不談,與朋友和家長變得明顯疏遠。而實施網絡欺負者通常表現為:當有人經過時會快速關閉或轉換網頁,晚上長時間上網,如果不能上網會異常煩躁,上網時會夸張地大笑,絕口不提自己上網都干些什么,上網時通常使用多個賬號。這幾種測量方法各有利弊,如果能夠結合使用,測查結果會更加準確。
四、網絡欺負行為的性別差異與年齡差異
以往研究發現,在實施網絡欺負行為時男孩多采用身體攻擊,而女孩多采取關系攻擊,網絡欺負是否也存在性別差異還存在爭論。Li通過問卷調查發現7~9年級學生中被欺負者無性別差異,但是欺負者中男性比女性多二倍。Smith發現,11~16歲的青少年中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電話和短信欺負。但也有研究者持反對意見,如Ybarra等人通過電話調查發現,網絡欺負者和被欺負者都不存在性別差異。劉麗瓊等人指出,在網絡環境中女生欺負與受欺負的比例均高于男生。之所以存在爭論,可能是因為被調查對象的年齡不同,也可能是因為調查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但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可能都更加偏愛網絡欺負這種方式,因為女孩偏愛間接欺負的攻擊形式,且網絡欺負具有極大的隱匿性,符合她們的選擇意向;而男孩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更敏感和熟練,具備網絡欺負的基本要件。
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兒童比年幼兒童更頻繁地使用網絡攻擊他人。研究發現,11~13歲的兒童多通過發送短信或郵件、聊天室聊天等方式攻擊他人,13歲以上的兒童多通過在個人網站或主頁、空間上留言來攻擊他人。高中生比初中生有更多的網絡欺負問題。這可能是由于年齡大的兒童,能更熟練地使用電子科技產品,并且有更多的上網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外實施網絡欺負的學生人數多于在校內實施網絡欺負的人數。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學校對學生在校期間使用手機和電腦的管理較為嚴格,有效減少了在校期間的網絡欺負行為。放學或放假后,由于被欺負對象不在眼前而且缺乏嚴格的管理和監督,欺負者就利用電腦或電話等工具對他人進行侮辱或威脅。
五、網絡欺負的干預手段
愈演愈烈的網絡欺負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構成了新的威脅,反網絡欺負(anti?cyberbullying)開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網絡欺負的產生、維持和終止是個體與家庭、學校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需要多維度、多層次地對青少年網絡欺負問題進行有效干預。
(一)培養青少年的法律、道德和自我保護意識
從網絡欺負者角度來看,這部分學生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對網絡欺負的本質認識不清,很少或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會引起嚴重甚至慘痛的后果。有的學生雖然不是網絡欺負的發起者,卻是參與者,他們抱著好奇或者幸災樂禍的心態,將一些侮辱或威脅性的內容轉發給其他人,加劇了被欺負者的痛苦。對于這部分學生,首先,應幫助他們提高法律與道德意識,提高其網絡責任感,使他們認識到網絡欺負雖不一定構成犯罪,但如果不矯正這種態度與行為,極有可能演變為違法之舉。其次,在信息之前需謹慎思考是否觸犯法律或傷害他人,應遵守基本的禮儀規范,提高個人素養。終止網絡欺負行為的根本在于每個人都不參與欺負活動。
從網絡欺負受害者角度來看,大部分學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積極的問題解決策略。研究發現,超過20%的網絡欺負受害者不告訴任何人,即便向他人求助,求助對象也多以同齡人為主,向教師求助的學生不足5%,致使網絡欺負行為難以得到校方重視。Bolman等人指出,面對網絡欺負,青少年主要采用兩種解決策略,即以情緒為中心的解決策略和以問題為中心的解決策略。采取以情緒為中心解決策略的學生會感到緊張、焦慮、憤怒,為擺脫這樣的情緒,他們要么掩飾自己被欺負的事實,刻意忽略此事;要么通過同樣方式攻擊他人來減輕自己的痛苦。采取以問題為中心解決策略的學生會采用一些社會應對方式(如告訴別人我面臨的問題以尋求幫助)和認知應對方式(如何制止網絡欺負行為)來解決困難。因此,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積極的問題解決策略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保護好自己的個人隱私,如有必要可以保存受到網絡欺負的證據。其次,在遭到網絡欺負時辨清信息,刪除低俗內容,建立良好的網絡氛圍,避免無禮地對待他人。最后,積極向家長、教師、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尋求幫助,不能做“沉默的羔羊”。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托夫勒曾指出,未來的社會是一個以家庭為主的社會。家庭作為社會重要的組成要素,在發揮教育作用方面有其獨特優勢,家長應站在打擊網絡欺負的前線。
首先,家長應加強對子女的關懷,多了解他們的校園生活及交友情況,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對話,使孩子對家長產生信任感,敢于和家長講實話,變強制性教育為引導性教育。其次,家長應了解子女的上網習慣和上網動態,加強網絡安全性教育,讓孩子享受網絡便利性的同時明了網絡的風險性。
(三)發揮學校的中流砥柱作用
學校教師在解決青少年網絡欺負問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一,在正確認識網絡欺負問題上起鮮明的導向作用;第二,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廣泛地進行宣傳和預防;第三,能夠對青少年網絡欺負的現狀及嚴重程度進行評估;第四,能夠針對在校學生設計科學、有效的干預方案;第五,可以通過制定學校規章制度等進行有效的管理。
針對網絡欺負,學校首先需要做好防范工作。在校園欺負得到遏制的同時,許多學生在網上肆意進行攻擊報復,發泄心中的不滿。有的教師過于依賴問卷法和訪談法對學生的網絡欺負情況進行評估,如果學生刻意掩飾,就會給調查造成盲點。因此,教師需要在平時細心留意學生的人際關系和行為舉止的變化,經常與學生溝通,及時發現問題,就有可能防微杜漸,將網絡欺負扼殺在萌芽中。其次,作好應對網絡欺負事件的準備。制訂應對計劃,建立專門的干預小組,對相關教師進行嚴格培訓,形成層次清晰、系統完整的工作體系。再次,在網絡欺負發生后,心理輔導教師要全面考慮卷入網絡欺負中的學生的心理感受。欺負者、被欺負者及旁觀者的角色可能會發生變化或重疊,因此,教師需要仔細理順其中的關系,制定出科學、全面、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最后,完善反饋機制,對相關的網絡欺負事件進行追蹤,開展階段性回顧和評價,總結經驗。
主要參考文獻:
[1]Patchin J W,Hinduja S.Bullies move beyond the school yard:A preliminary look at cyberbullying[J].Youth Violence Juvenile Justice,2006,4(2):148-169.
[2]Noret N,Rivers I.The prevalence of bullying by text message or email:Results of a four year study[C].Poster presented at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Cardiff,2006,April.
[3]Campbell M A.Cyber bullying:An old problem in a new guise?[J]Australian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2005,15,68-76.
[4]Ybarra M L,Mitchell K J.Online aggressor/targets,aggressors,and targets:A comparison of associated youth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4,45,1308-1316.
[5]宋嫻.高中生網絡欺負行為及其干預模式探究:以上海市寶山區三所高中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6]劉麗瓊,肖峰,饒知航,陳婷.中學生網絡欺負行為發生特點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8):942-944.
[5]Slonje R,Smith P K.Cyberbullying:Another main type of bullying?[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49,147-154.
[6]Patchin J D,Hinduja S.Cyberbullying and Self-Esteem[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10,80(12):614-621.
[7]趙峰,高文斌.少年網絡攻擊行為評定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6):439-444.
[8]V?llink T,Bolman C,Dehue F,Jacobs N.Coping with cyberbullying:Differences between victims,bully-victims and children not involved in bullying[J].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3,23:7-24.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1.創設游戲情境。比如在初一新生中就有對鼠標“單擊”、“雙擊”概念不清、左右鍵使用不熟練的情況,于是,我出示了“給圣誕老人理發”的小游戲,加強他們對鼠標單擊、雙擊的熟練操作。看著他們興奮地通過鼠標給圣誕老人理發、染發、裝飾等操作,在不知不覺中熟練了鼠標的操作。再通過講解“單擊”、“雙擊”在默認情況下都是指鼠標左鍵,學生則更容易理解掌握,學習勁頭也更足了。
2.創設問題情境。如在講授“網絡與道德”這一課時,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你為什么喜歡上網?”引出對“青少年上網的好處的討論”;“你爸爸媽媽、老師對你上網持何種態度?”“為什么網絡這么好,他們卻會限制甚至反對?”引出對“網絡所存在的弊端”的討論;“究竟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人們的網絡素養和網絡道德還存在很大問題,有待進一步提高;“那作為中學生,該怎么做?”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把學生的討論歸結到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上。從以上這一步步的問題引導,看著學生想要探究、似有領悟的眼神,即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當然,創設教學情境還有很多種方式,如可以制造懸念、巧設疑問、實踐操作、熱烈討論等,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興趣情境、直觀情境、類比情境等,只要能恰如其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好的方法。
二、運用好的教學方法
好的教學方法是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重要環節。經過多年的嘗試,我覺得以下幾種方法還是可行的:
1.適當運用比喻。計算機及網絡是個新的領域,目前,很多同學對它還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師在講課時適當運用比喻,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講文件在磁盤中分門別類的存放,我們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書架分門別類放置我們的書籍為喻。
2.結合現實生活。計算機和網絡中的很多構想都來源于現實生活,教師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現實生活對照講解,使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以便于學生理解。比如關于電子郵箱的用戶名和密碼,我是這樣講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在郵局申請一個郵箱以后,屬于我們的信件、報紙等,郵局會每天派專人送到我們自己的郵箱中。每個郵箱都有它的號碼和鎖,要使用郵箱,我們必須記清自己的郵箱號,拿好對應的鑰匙,這樣,找對郵箱、打開信箱門上的鎖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網絡中,有很多計算機在網絡上為我們傳送電子信件,我們稱之為電子郵局,我們可以向電子郵局申請一個電子信箱,用于收發自己的電子信件。申請電子郵箱時要提供用戶名和密碼,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樣,每個電子郵局中有很多電子信箱,為了區別辨認,每個電子信箱也有一個郵箱號和一個密碼鎖,申請時提供的用戶名就是我們為自己的電子郵箱所設的郵箱號,密碼就是我們為密碼鎖設定的密碼。那么,我們使用電子信箱時,只要提供正確的郵箱號和密碼,就能開啟信箱,從而收發電子信件。 這樣講解,很多同學恍然大悟,原來,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如此一致!
3.任務驅動。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和實踐,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鍛煉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能力。我經常精心設計一些作品,在一堂課的開始,讓學生自己試著實現,然后根據他們的實習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講解。比如,學習Word中圖文混排時,我先給他們展示了一幅圖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檔,其中包括了圖片的典型格式應用、圖片作為背景及各種文字環繞格式。如我所愿,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進行了各種嘗試,對于我補充的內容,他們也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三、發展學生個性,鼓勵創新,培養信息素養
創新是永恒的主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信息技術就是要鼓勵學生創新,要做到與眾不同,發展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信息技術中留給學生創造的空間有許許多多,如“畫圖”中的自由創作、Word中的電子作品創作……這些都是學生進行創新的范圍。在教學中,教師要切忌要求統一,在評價時要靈活多樣,注重能力方面的評價。
據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提供的數據,目前,城市上網小學生比例為25.8%,初中生為30%,高中生為56%。我國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13.2%,而13歲至17歲的中學生群體成為“網癮重災區”。網絡這把“雙刃劍”正在無情地吞噬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迷戀上網而逃學、離家出走、搶劫甚至猝死在網吧、走向犯罪道路的現象屢屢發生。許多家長大聲疾呼“救救孩子們吧”,嚴峻的現實不能不令人憂慮,青少年上網成癮已經成為當前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如何使廣大的青少年正確辨別網絡信息中的“垃圾”,全面提高他們上網的心理素質,既做到維護青少年上網的權利,又要保障青少年免受網癮傷害,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從教近二十年,從1997年開始有網絡走入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以來,發現上網成隱對學生們的影響,并不像傳統的藥物成癮對其影響是生理上的,更主要的應該是精神上的,因而就不應采用傳統的“管、卡、壓、”來消除,因為網絡已經滲透到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網絡并非罪惡之源,對待中學生上網形成的心理障礙,我們做為他們的引導者應該變“堵”為“導”,切實加強中學生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其對不良的上網意識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為中學生科學上網保駕護航。
一、角色轉換,做科學上網的導航者。
網絡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網絡化學習將成為人們獲得信息與知識的主要途徑。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網絡時代的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實現角色轉換,才能適應網絡時代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
首先,教師應通曉計算機及網絡知識,能通過網絡這個平臺滲透現代道德理念,成為學生網絡生活的導航者,可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行為思想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要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不能自已沉迷于上網,對待存在網絡心理障礙的同學要有足夠的信心幫助矯正,不能持有偏見,要想方設法轉移他們對網絡的依戀,使他們形成對網絡正確認識。
其次,我們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應該進行轉換,由知識傳授性的教育轉換為互動性的教育模式,讓學生能在教育中占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
二、做好疏導工作,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
1、要充分發揮校園網的作用
校園作為學生們學習的主陣地,我們在校園網上開設“心里話聊天室”、“心理咨詢信箱”,增強師生交流的渠道,通過師生間的網上對話,及時開導、及時解決學生心中的疑難。教育學生在網上交友要慎重,學會自己保護自己,認清網上交友的危害性;教育學生在網上不要用真實姓名跟人聊天,不要輕易把自己名字、年齡、性別、學校、家庭住址與電話號碼等告訴別人,謹防陷入壞人圈套。同時還在校園網上開設“文科天地”、“理科探秘”、“時事速遞”等一些實用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學科版塊,及時充實、更新網站的內容,把學生引導到知識的拓展、信息的交流、資料的查詢等方面來。
2、教給學生必要的網絡知識,主動占領網上陣地。
在當今網絡時代,僅僅對十四、五歲的中學生上網活動進行引導和規范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主動出擊,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免費資源,如免費主頁空間等,建立自己的主頁,通過網絡推動學生網絡道德素養的建設。主動占領網上陣地。這對學生學習知識、開發智力、提高創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學生在設計個人主頁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就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創新中學習,使自己不斷成熟,從而增強了參與的熱情,提高了網絡德育工作的實效。
對于那些愛玩游戲的學生,教師應該因勢利導,教給他們開發游戲軟件的一些常識,鼓勵其認真學習計算機知識,自己編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戲軟件,將來成為一個出色的軟件設計師,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發正確的學習動機。
三、校園綠色網吧,給他們撐起一片純凈的天空
隨著電腦的逐漸普及,特別是大大小小網吧的出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被引到電腦桌前,然而由于我國的網吧業管理有待規范,加上初中生所處的年齡正是涉世不深,免疫能力較差的時期,導致受侵蝕、影響的現象時有發生。網上曾報導過柳州就發生了一位16歲的少女因輕信網友為其幫找工作的謊言,深夜赴約面試,慘遭色狼的案例,類似網絡詐騙、癡迷于網絡游戲以致數天睡覺等也屢見不鮮。筆者建議有條件的學校應嘗試建立校園綠色網吧,適時向學生開放,并安排專職老師進行上網輔導,把流向校外網吧的學生納入學校管理。同時加強對網絡的管理,采取“信息過濾”,在技術上進行必要的堵,過濾掉網絡中黃色、暴力、兇案等不健康內容,給孩子們撐起一片純凈的網絡天空。
我校早在1999年就利用本校教學機房建立了一間被稱為“綠色網吧”的電子閱覽室,在課余時段向學生開放,由于計算機專業教師擔任網管,對學生上網進行指導,受到廣大師生及家長的歡迎。每到課外活動時間和周末,來這里學習的同學常常都能滿座。成功地把同學們從社會上的營業性網吧“拉了回來“,對我校學生排除外界干擾,身心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邁進,網絡信息科技技術取得飛速發展,網絡越來越成為公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以90后青少年為主要成員的大學生群體中,網絡成為其學習、娛樂、消費、社團活動等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同時,被社會廣泛關注的90后群體由于其在思想、性格、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獨特性,其在網絡空間環境中的生活也存在與其他年齡段群體不同的特點。因此,了解90后大學生網絡生活的特點,分析形成這些特點的心理機制,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以往國內關于大學生網絡生活相關的研究進行了分析、評價和展望,便于今后開展進一步研究。
一、國內研究概況
國內學者針對大學生網絡生活的特點、生存方式、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及其德育策略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總體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學生網絡生活特點研究。以往研究大多從以下四個方面考察大學生網絡生活的特點:1.年齡、性別、時間等基本情況特點;2.網絡生活的內容和結構;3.網絡生活的動機、情感和態度;4.其他特點。
第二,大學生具體網絡行為研究。綜合以往關于大學生具體網絡行為的研究,主要包括:網絡交往、網絡學習、網絡消費、網絡參政、網絡游戲等方面,考察大學生具體網絡行為的基本情況、具體內容、影響因素、存在的問題等。例如:武昭陽(2012)對大學生網絡交往中的角色迷失、網絡沉溺、情感放縱和內在攻擊性四個方面的存在問題、成因和對策進行了研究。溫佳豪、張敏(2012)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概念內涵及特點進行研究。蔡少輝(2013)對大學生網絡閱讀動機和行為特點及其與人際關系、社會支持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第三,網絡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研究。以往關于網絡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1.宏觀方面:從積極和消極兩個層面探討網絡生活對于大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態度、人生觀、價值觀、綜合素質發展等方面的影響,例如:王娟等(2009)從大學生成長的角度分析了網絡文化對于青少年能力開發和個性發展以及對于人際交往、道德、價值觀等方面的負面影響。2.微觀方面:通過實證研究對大學生的具體網絡生活特點和行為與身心健康指標或者變量進行相關和回歸分析,從微觀的角度對其影響進行量化分析。例如:王煒煒(2012)的研究表明:網齡、平均每周上網次數和時間、上網目的、主要使用的網絡功能、網絡行為依賴程度與心理健康指標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并且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第四,大學生網絡德育策略研究。針對大學生網絡生活開展的教育對策研究,主要分為積極引導和消極矯正兩個方面:一方面,研究者從積極的角度根據網絡特點,發揮網絡優勢功能,以網絡媒介為平臺引導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交流、素質提升、潛能開發等積極網絡行為,培養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探索網絡思政教育引導模式;另一方面,研究者從消極角度針對網絡沉溺(成癮)、網絡道德缺失、價值觀偏離等問題進行矯正對策研究,幫助大學生擺脫網絡生活對其身心健康帶來的消極影響,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國內研究評價和展望
第一,關于網絡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分析還處于較淺層面的探討,未能挖掘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深層心理機制,并且大多研究僅考慮了網絡環境內的因素對個體的影響,缺乏將社會、家庭、文化等外界因素與網絡環境融合進行聯動研究,在這些方面還需要更進一步研究。
第二,以往研究中提出的對策為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提供了參考,但是大多是理論性建議,可操作的實踐性對策較少,有待進一步提出可操作性強的,尤其是以案例為依托的對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