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漁業資源評估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金槍魚;印度洋;澳大利亞;非法捕魚
引言:金槍魚類主要指鯖亞目中的鯖科、旗魚科、箭魚科等種類,是世界中上層魚類的主要捕撈對象ii。金槍魚類為高度洄游魚類,分布范圍極廣,遍及溫帶到熱帶的沿岸至大洋,幾乎整個世界海洋均有分布,其中以太平洋的產量最高,約占70%左右。iii近年來印度洋的金槍魚產量增長很快,經濟價值極高,是世界漁業市場的暢銷魚種,目前金槍魚漁業產值已占世界水產品貿易額的10%左右iv。印度洋金槍魚漁業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產量持續增長,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金槍魚產區。在2000年,其年產量已穩定在百萬噸以上,再加上金槍魚漁業中劍魚、旗魚等其它兼捕種類,印度洋金槍魚漁業的年總產量已突破140萬噸,漁業規模巨大;而到2003年,這個數字已經突破到了154萬噸,其中鰹魚產量最高,達54萬噸,黃鰭金槍魚產量次之,約為45.8萬噸。
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東面和東北瀕臨太平洋,北、西、南頻臨印度洋。陸地和海洋領土橫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岸線總長36 000多公里。岸形曲折、港灣眾多,具有天然優越的海產品養殖和捕撈條件。澳大利亞擁有世界上第三大海洋專屬經濟區和多種漁業資源。但澳大利亞的捕撈數量只位于世界第五十位左右,不過其海產品的經濟價值較高,如龍蝦、蝦、鮑魚和藍鰭金槍魚等品種,其商業捕魚是僅次于牛肉、小麥、牛奶的食品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
一、澳大利亞印度洋地區金槍魚漁業現狀
就其在印度洋的位置來說,澳大利亞位于東印度洋。其在整個環印洋地區擁有最大的海洋專屬經濟區(EEZ)。
澳大利亞在印度洋地區的漁業利益包括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的澳大利亞捕魚區(AFZ)和參與地區漁業資源管理。目前為止,澳大利亞在其所屬的捕魚區之外僅有2艘捕撈船,然而,從澳大利亞開始在印度洋公海區捕魚那天起,印度洋金槍魚委員會就承諾其可以在印度洋捕獲其總體的金槍魚資源的5%。在2007-08年度,龍蝦是澳洲的價值最高的生產種類,價值為4.07億美元,約三分之二的產量來自西澳大利亞。在2007-08年度,西澳大利亞漁業生產總值約為4.48億元,占整個澳大利亞的漁業生產總值的20%。
在赫德島和麥克唐納島捕魚區對巴塔哥尼亞齒魚及銀魚的非法捕撈長久以來一直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過去三年以來,由于‘大洋洲維京人號’武裝巡邏艇的打擊,這個地區基本上已經沒有了非法捕魚的案例報告。然而,在赫德島及麥克唐納島南部的公海海域,非法捕魚的問題卻一直存在,并且他們使用的刺網長度達到6海里。viii 科科斯群島和圣誕島附近的捕魚區也因澳大利亞沒有發行捕撈許可證而關閉了多年。由于在這些孤立的島嶼上的運營成本問題,以及運輸和銷售市場問題,目前,在這些地方開展捕魚業也是不劃算的。
澳大利亞在南部藍鰭金槍魚業中擁有重大利益。這一重要種屬屬于高度洄游的魚類,它們主要在澳大利亞南部海域被捕撈,但它們在洄游到南澳大利亞西海岸海域及新西蘭海域之前卻集中在印度洋東北部爪哇島南部產卵。也有一部分穿過印度洋游到南大西洋。
二、澳大利亞印度洋地區金槍魚漁業現狀分析
與作為本地區最大的海洋國家之一相比,澳大利亞在印度洋的金槍魚捕獲量確實少得可憐。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二:
(一)對印度洋的長期忽視是造成這種情況的首要原因。
澳大利亞經常忽略自己是一個三面環海洋的國家。作為印度洋地區最大的海洋國家之一,長久以來,與太平洋地區相比,澳大利亞一直忽略了印度洋。它對印度洋的關注幾乎是以15年為周期: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蘇聯出兵侵占阿富汗到20世紀90年代初試圖在建立整個環印度洋地區全面的合作關系中發揮主導作用。現在,隨著印度和非洲地區的加入,澳大利亞又重新重視該地區。當然,澳政府支持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而積極致力于對南亞和非洲地區的人道主義援助也是原因之一。
澳大利亞對整個太平洋有一個統一的政策,包括東南亞地區及南極洲和南大洋地區,而相對地對印度洋在整體上缺乏一個統一的政策。澳政府一直以來只專注于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與印度洋地區國家的雙邊關系卻很少有進展。不管是在整個印度洋地區還是亞地區,澳大利亞都很少參加多邊的磋商會議,當然這樣的多邊的會議安排在本地區確實也是很少且無力的。整個印度洋地區也缺乏如亞太經合組織,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太平洋島國論壇及其相關機構(如太平洋島國論壇漁業局)這樣的論壇組織。
對印度洋長期的忽視最終導致在澳大利亞國內,與南方藍鰭金槍魚漁業,太平洋金槍魚漁業及南大洋漁業相比,印度洋金槍魚漁業一直不被重視。澳大利亞國內的捕魚公司對在印度洋的捕撈興趣也不高。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組織,印度洋公海地區非法捕魚現象嚴重。
相對而言,印度洋的漁業管理沒有其他地區嚴格有效。澳政府通過印度洋金槍魚委員會支持在印度洋的漁業管理的力度也不大。
印度洋金槍魚委員會(IOTC)作為該地區唯一的漁業管理組織,但其一直以來都不能有效管理本地區的漁業資源。
2.1 地區國家之間的多樣性導致很難找到一個平臺解決共同關心的問題及利益糾紛。
印度洋地區沿岸各國有很大的多樣性,內部也存在復雜的矛盾和糾紛,所以各個國家很難找到一個平臺解決共同關心的問題及利益糾紛。最終導致一些國家對漁業管理的熱情不夠。
2.2 缺乏先進的管理措施,非法捕魚現象嚴重。
相對于國際養護大西洋金槍魚委員會(ICCAT),印度洋金槍魚委員會由于成立時間短等原因,通過的管理措施不多。尤其在應對印度洋公海地區的非法捕魚(IUU fishing)問題還存在很多不足。
非法捕魚(IUU fishing)是一個嚴重的世界性問題,當然也包括印度洋地區。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漁業資源的不斷減少導致出現在印度洋的歐洲和亞洲捕撈船只越來越多,而這些船只很多都涉及非法捕撈,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本地區缺少一個有效的漁業管理措施。在IOTC一個最近的業績評估中也指出了委員會內部存在嚴重的分歧與不足。x它也指出,該委員會的漁業管理原則是過時的,缺乏預防的原則和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方法,并且在向委員會提交的數據和魚資源評估的質量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這些數據對打擊非法捕魚活動至關重要。總之,缺乏對捕撈活動有效地監控是該地區面臨的主要挑戰,許多地區國家沒有完全意識到其專屬經濟區內的生物資源對促進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潛力。
三、澳大利亞印度洋漁業發展對策分析
印度洋作為世界上最后一個漁業資源未被充分開發的大洋,一直以來是各利益國博弈的對象。澳大利亞作為本地區最大的海洋國家之一,在這個地區擁有很大漁業利益,但長久以來,其捕撈量一直處于中下水平。
(一)、制定統一的印度洋政策,加強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協調。
盡管澳大利亞擁有先進的漁業管理體系,但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太平洋。政府要像對待太平洋一樣對待印度洋,必須制定統一的印度洋政策,應根據相應的國際公約、協定和決議的規定,制定一套與印度洋遠洋漁業發展相適應的制度和法規。協調聯邦政府與西澳州政府之間的關系,加強西澳州的漁業基礎建設,制定有效的漁業管理政策。增加開往印度洋公海地區捕撈船只的數量。此外給前往印度洋捕撈的企業以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去印度洋捕魚。
(二)、與有關利益國積極配合,嚴厲打擊非法捕魚。
嚴厲打擊非法捕撈(IUU)。要加強專屬經濟區(EEZ)的巡邏力度,嚴厲打擊專屬捕魚區內的非法捕撈活動。加強與地區國家之間的雙邊關系,特別是與印尼的關系。澳大利亞與印尼的關系一直被視為其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它與印尼擁有在世界上最長的海上共同邊界,并且所有這些邊界都處在印度洋。在海洋領域,這兩個國家有許多共同的利益,包括共同維護海上秩序,打擊海盜、人口走私及非法捕魚等。此外,還要加強與印度洋金槍魚委員會(IOTC)的合作,特別是要推動提高IOTC的管理效率,和其他國家一起積極合作,共同打擊非法捕魚。
(三)、合理規劃布局,積極發展金槍魚圍網作業。
[關鍵詞]魚類行為,研究動態,發展
中圖分類號:S9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6-0125-01
魚類行為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在動物行為進化上和漁業生產發展中均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現代漁業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魚類行為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其中主要包括魚類與環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魚類對重金屬或有機毒物的應激反應以及魚類群體內部個體間的協調機制等。這直接促進了魚類行為學研究的發展,使得更多的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魚類行為就是指魚類進行的各種運動,是魚類對環境變化的外在反應,主要包括游泳、攝食、生殖、呼吸等行為;此外,避敵、攻擊、求偶時改變體色等非運動形式也列入行為范疇。本文主要介紹魚類行為學的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以期為國內學者開展魚類行為學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魚類行為學研究的歷史過程
動物行為學的研究由來已久,但直到20世紀動物行為學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延伸。當時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鳥類和哺乳類,而對于魚類的研究和報道都較少。自從1904年Lyon報道了魚類的趨流行為以來,陸續有學者開展關于魚類行為的研究,但并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真正魚類行為研究直到上世紀中葉才逐步發展起來,主要是為了適應海洋捕撈的發展需要。在1963年召開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中,Blaxter介紹了魚類在不同光照下對網具不同部分的反應,1970年在冰島雷克亞米克召開的世界性漁具會議有專門討論魚類行為的論文,1977年國際水生生物管理中心在意大利召開會議,專題討論了魚類行為與捕撈業和養殖業的關系。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魚類行為的研究引起國際海洋理事會的重視,1992年在挪威召開會議上強調了魚類行為學在漁業資源評估和漁業資源管理方面的應用,2004年在波蘭召開的漁具工作組會議上又討論了漁具漁法、魚類行為和魚群的聲波反射強度等。可見,有關魚類行為學的研究領域已經從最初的海洋捕撈業,逐漸擴展到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資源管理等。
2.魚類行為學的研究領域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人們對魚類行為的觀察和探索也不斷取得進展。最初只是研究魚類行為在捕撈產業中的應用,其后發展到研究魚類個體對聲響、光照等環境因子的反應,最后發展到研究魚類群體行為及內部機理。魚類行為學的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個體行為學和群體行為學:
2.1 魚類個體行為學
個體行為學主要是指魚類個體在外界物理或化學刺激下所產生的自發或條件反射行為。主要研究對象為魚類個體或者魚群中的獨立個體,主要研究方向為魚類的趨、魚類的游泳行為和攝食行為等。
2.1.1 魚類的趨
魚類趨通常與環境因子的改變有關,如魚類的趨光性、趨流性和趨礁性等,這些行為通常理解為魚類的本能行為,不同魚類面對光照、溫度、流速甚至顏色的改變均有不同的反應和適應過程。王武等研究了水溫與光照對瓦氏黃顙魚幼魚行為的影響,發現水溫與光照的變化會對瓦氏黃顙魚行為產生顯著影響,過低的水溫會減少瓦氏黃顙魚對外界影響因素的反應,而高強度光照會使瓦氏黃顙魚的游動增加,尋求藏匿處。該研究結果表明瓦氏黃顙魚適合在低光照強度下養殖,增加了瓦氏黃顙魚幼魚的成活幾率,成功將魚類行為學應用于養殖技術領域。羅清平等[3]對孔雀魚幼苗在光場中的行為反應進行分析,得出孔雀魚幼苗對短波長的藍、綠光趨向性最強,相應的照度范圍為1500~2000lx,而對長波長的紅、黃光表現出避光性。該研究結果在孔雀魚工廠化養殖中得到應用,主要利用其趨光性特點進行定時定量投餌,也可以利用其避光性的特點對其進行驅趕,以提高清潔、分箱或捕撈等操作的效率。張碩等分析了黑幼魚的趨流性,測定了黑幼魚的感應流速、喜好流速和極限流速,并定量分析了黑幼魚體長與流速之間的關系,為今后學者開展遺傳育種或增殖放流相關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1.2 游泳行為與攝食行為
魚類在長期的進化演變中,體形和游泳能力反映出魚類對環境的某種適應性,觀察和研究魚類的游泳行為是魚類行為學的重要內容。Marie-Laure等[9]早在1999年便利用聲學遙感裝置對養殖虹鱒魚的游泳行為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養殖密度條件下,虹鱒魚的行為差異顯著,在高密度下具有較高的行動水平。Hanson等對黑鱸在自然環境中的游泳行為進行研究,并對于個體間的游泳相似性進行分析,得出了黑鱸在自然狀態下的游泳行為習性。由于這次實驗實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所以非常具有實用價值。
2.2 魚類群體行為學
自然界中,許多動物以群居的形式存在。群體生活的好處在于有利于發現食物、抵御敵害和繁衍等。有統計表明,80%的魚類均以聚集成群的形式進行棲息、索餌和洄游,這是魚類經過長期自然選擇的一種適應性,對魚類生存起著十分有利的作用。魚類群體行為學以整個魚群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方向為魚群的形成機制和魚群的行為模擬等。ANNE等[17]研究了魚類早期的經驗對魚類集群的影響,認為魚群能否成功聚集及逃避捕食危害,多數取決于早期的經驗,這在魚類行為學的研究中,具有突破性價值,該項研究也可以應用于人工培育魚類的早期馴養。日本學者M. Zheng等從魚群對逃避捕食造成影響的角度出發,利用模型研究了魚群對捕食者的行為反應,得出了不同情況下魚類的被捕食概率,魚群通常是某些個體行為對整個魚群發出訊息,并成功逃避捕食者的追捕。
3.魚類行為學的發展趨勢
魚類行為學發展至今,研究領域已經從水產捕撈學逐漸拓展到生理學、生態學甚至計算機學。其未來發展趨仍會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魚類行為的原理、方式和結果進行更加精確的分析研究。隨著基因遺傳學的不斷發展,更多的學者將該項技術應用于種群多樣性、個體性狀性和行為差異性的研究,魚類行為學也可以借鑒該項技術,對個體和群體行為的內在因素進行探索與表達,如研究魚類游泳姿態的差異性,雌、雄魚求偶行為的基因表達等。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或仿真影像技術的發展,魚類行為研究者們也開拓了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人工智能在魚類行為方面應用的典型是涂曉媛魚,這是一種以計算機動畫為條件,具備人工生命的魚類。涂曉媛魚具有自主性,可以根據外界環境變化作出不同反應。該種技術的應用具備廣闊前景,許多不具備的實驗條件在計算機上便可完成。仿真影像技術可以將魚類的相對位置在計算機上精確顯示出來,不僅可以應用于魚群個體間的相對距離研究,而且可以應用于魚群與漁船、礁體之間的相對位置研究。魚類行為學會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加繁榮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大仁,俞文釗譯.(普羅塔索夫 B. P.著).魚類的行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