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起源人文主義思想發展
Abstract: the humanism is the Renaissance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life attitude and idea. The Renaissance of the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ago, the European social cultural spir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propaganda suffering,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t the world Christian thought, this kind of Christian culture in violation of human nature, tied the thoughts of spirit, contain the people in this pursuit of happiness.
Keywords: origin humanistic ideas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B503.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和思想理念。文藝復興以前的近千年,歐洲社會的文化精神主要體現為宣傳現世苦難、追求幸福來世的基督教思想,這種基督教文化違反人性,束縛了人的思想精神,遏制了人們對現世幸福的追求。因此改變現狀的新文化、新生活的出現就成為歷史必然,而這種新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屬于感性的、個人主義的文化范疇,有其進步意義也有它的局限性。
人文主義(humanism)是指社會價值取向傾向于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性尊嚴,提倡寬容,反對暴力,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體現的一種哲學思潮與世界觀。
人文主義這個詞實際上很晚才出現,它來自與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就已經使用過這個詞了。德國啟蒙運動時代的哲學家將人類統稱為Humanity,當時的人文主義者稱他們自己為humanista。而Humanism這個詞卻一直到1808年才出現。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核心思想,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潮,也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而作為歷史概念的人文主義,則指在歐洲歷史和哲學史中主要被用來描述14到16世紀間較中世紀比較先進的思想。一般來說今天歷史學家將這段時間里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復興,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
從另一個角度說,人文主義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因為許多不同的人稱自己或被稱為人文主義者,而他們的世界觀以及他們對人的觀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義觀念互相之間非常矛盾。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義往往被稱為歷史主義,而威廉?馮?洪堡的人文主義則與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完全不同。文藝復興時期哲學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時期科學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現代的人文主義開始于啟蒙運動,在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來回答道德問題的答案。在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中,超自然的解釋一般被忽略,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
相信人的本性有巨大的潛力,而不相信宗教的超驗的價值。
人文主義作為一種文化和文學力量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達到,這與那個時期對古典文學和藝術的熱情,正在增長的個人主義,多才多藝的男子應當成成為國務活動家、詩人、學者和勇士的理想是一致的。
人文主義一詞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專業意義上的術語;一是對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文化思想化理想一種概括性總結。前者是狹義的人文主義,后者是廣義的人文主義,它們之間有區別,也有區別之處。人文主義者認為哲學派的邏輯學太枯燥無味,而且完全與實際生活脫節,所以他們用一種感性的態度―――也就是世俗化、生活化的態度來對待古典文化,希望通過學習使人們更加重視道德,對現實生活更有責與貢獻。但這種對古典語言、文風的過于狂熱愛好,使有些人走向瑣碎與極端,所以后來些名人于與這樣的人文主義者為伍。但在這樣一種熱愛古典文化的風氣影響下,整個意大利以及后來的社會都形成了一種思想理念:重視人,肯定人,強調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他們認為在上所有造化物中,人的“尊貴”是最優秀的,僅次于天使―――因為人是塵世間唯一能夠獲得上帝意旨化物。有些人則更進一步強調了人自己具有掌握自己命運和在塵世間幸福生活的能力。這就是文興時期作為文化思想、文化理想的人文主義。但不管是狹義的人文主義還是廣義的人文主義,“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都一致堅信人類具有崇高的品質和美好的希望”2也就是說在重視人、肯定精神上它們是一致的;另外,文藝復興時期這種對人的重視與肯定都屬于一種感性意義上的范疇不具備深沉的理性色彩。我們這里說的人文主義是指廣義上的人文主義,也就是指在文藝復興時成的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和思想理念。,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文主義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早期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世界觀。人文主義的含義十分復雜,它的核心內容在“人”,布克哈特認為人文主義的最突出之點在于人的發現,“認識和揭示了豐滿的完整的人性”3,人是萬物之本,所以人文主義也稱人本主義,其中心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張人性、人權,否定神性、神權人文主義者肯定和注重人、人性,提倡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要求在各個文領域里把人從基督教神學的禁錮中解放出來,鮮明充分地展現人的一切特性。他們歌頌人性的力量,肯定人的價值,把人看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莎士比亞說:“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4,贊美人的精神和肉體,頌揚人的力量和智慧。
2.主張個性解放、個人享樂,反對禁欲主義在漫長的中世紀,教會這個代表著上帝在人間的權力機構竭力宣傳禁欲主義和來世觀念,宣傳“原罪救贖”、“來世報應”、“天堂地獄”等,強迫人們放棄塵世的生活享受,放棄對現世幸福的追求,禁絕,忍受痛苦,追求永恒的天國的快樂。人文主義者反對“天堂”和“來世”的精神寄托,強調天國在人間,重返人間樂園,肯定人的偉大,肯定現實生活,熱情歌頌愛情,認為愛情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認為人有追求榮譽和財富的權利,反對教會鼓吹的人生是苦難的來世思想和愛情是罪惡的禁欲主義,提倡個人自由、個性解放。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人文主義者所反對的主要是教會的強權統治,它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對基督教信仰的動搖懷疑要到18世紀啟蒙時期,由啟蒙主義思想家們來完成。因此,人文主義的基本特點不是理性的批判,而是激情的宣泄,它在思想上并不是以深刻著稱的。
3.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
人文主義批判中世紀教會對科學文化的摧殘,反對蒙昧主義,提倡學習文化和追求知識,全面發展個人才智。在中世紀,知識文化掌握在少數教會神職人員手中,成為他們控制愚弄人民的工具,他們還宣揚知識會帶來罪惡,對人民實行蒙昧主義創辦大學的本意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教,在人文主義興起以前,大學里講授的最重要的科目是神學,到文藝復興時期,漸漸增設了修辭、文法、歷史、詩歌等科目,這些科目都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研究載體,研究有關人的知識,因而被稱為“人文學科”,它擺脫了神學在大學里的首要地位。更重要的是,人文主義學者在對古代文化的研究過程中,逐漸擺脫了教會的蒙昧主義束縛,表現了對理性知識的推崇與追求,他們探索自然,研究科學,追求真正的學知識,全面地發展個人的才智。
4.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反對世襲等級制度中世紀的意大利名義上屬于神圣羅馬帝國,但由于教皇、教廷勢力越來越大,一直與世俗的羅馬帝國君主爭權奪利,加上意大利素有的自治傳統和因為商業經濟發達所帶來的自由城邦體制一切使中世紀的意大利一直處于四分五裂的松散狀態,這種狀態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萌芽與初步發但不利于它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當后來法國、西班牙相繼侵占意大利時,松散的意大利根本無來犯之敵對抗。因此,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希望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結束分裂動蕩的局面。其他國家情況雖有差異,但也都希望出現強大統一的民族國家,因為羽翼尚未豐滿的資產階級還依仗仗一個強大穩定的國家來發展自己的力量,而封建割據、國家分裂不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樣,等級制度是維系封建社會的政治基礎,隨著市民階層勢力的壯大,這種制度就限制了資產階級的步發展,他們被排除在國家政權之外,為了進一步爭取自己的權利,實現個人的發展,人文主義者力反對封建世襲等級制度,實現個人的徹底解放。總之,人文主義的核心是“人”,人不是為上帝而存在,而是為生活而存在;人不是上帝的羔羊是生活的主人。
結語
文藝復興雖然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基本結束,但實際上,我們從歐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發展的角度去看,它們并沒有真正的結束,我們今天正在提倡以人為本、人文關懷,這就是人文主義―――只不過不是放縱的人文主義,而是更廣泛普遍理性的對人的關懷與重視。歐洲社會在文藝復興過后就轉入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人文主義在完成上一階段任務以后,并沒有銷聲匿跡,它在人性解放的道路上繼續發展,到18世紀,就形成了人道主義思想―――與人的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更加理性的要求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說:人文主義并沒有真正結束。人道主義在今天仍然是進步的、有價值的思想,還在推動社會發展。審判薩達姆,其一大罪狀就是反人類罪,反人類罪就是不人道,所以我們現在還要提倡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
注釋:。
[1] 羅伯特?E?勒納,等.西方文明史[M].王覺非,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第285頁
[2]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第152頁
[3]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戲劇集:哈姆雷特[M].卞之琳,等,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第365頁
[4]啟良.西方文化概論[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 第84頁
參考文獻:
[1]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2]羅伯特?E?勒納,等.西方文明史[M].王覺非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1.文藝復興運動的時間、分期和性質;意大利首先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原因;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文藝復興的主要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成就;文藝復興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
2.(1)通過對文藝復興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2)通過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實現的。
3.(1)通過對文藝復興中的科學探索的認識和宗教在歷史上的作用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理性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反對宗教迷信。(2)通過對人文主義的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人的價值,培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3)通過對優秀文藝作品的介紹,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的情趣和態度。(4)通過對布魯諾為追求真理而殉難事例的介紹和文藝復興時期先驅者的大無畏戰斗精神的講述,培養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真理的科學素養和優良品質。鼓勵學生從小樹立勇于創新,勇于實踐的信念和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文藝復興運動是在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的歷史背景下,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的反封斗爭,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宗教改革,使歐洲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教材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文藝復興的前因后果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歷史過程、歷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評價歷史現象、人物的能力。
(3)通過對文藝復興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養學生文藝鑒賞的能力。
(4)通過引導學生課后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文藝復興時期重要人物的事跡以及自主完成書面介紹材料的活動,培養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學會整理,獨立形成觀點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分析
人文主義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人文主義”是貫穿文藝復興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藝復興各個領域和各項成就的基本依據,也是文藝復興反封建性的基本體現,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開端,在文藝復興運動中,乃至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對于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于文藝復興運動中,因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在科學發展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尤其是天文學的發展沉重的打擊了天主教會,進一步將人們叢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
重點的突破方案
(1)通過講解“人文主義”的英文單詞“Humanism”的構詞法,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相關的小字部分,使學生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2)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有關拜占廷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歷史,結合已學過的有關意大利的歷史和地理知識,以及回憶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意大利的經濟發展情況,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原因,并結合課本內容進行總結;通過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藝術、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使學生能夠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發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以及相關圖片和資料進行講解,并由學生設計《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成就一覽表》,使學生掌握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發展。
難點分析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難點。高中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強,對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理論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較難理解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
難點的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興起的原因和思考為何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核心的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使學生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文藝復興運動發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藝復興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復興;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歷史條件。討論意大利文藝復興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掩護。指導學生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成就一覽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文藝復興
重點:意大利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手段:電教手段應用:使用《創世紀》Flas、相關視頻資料和圖片;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對比中世紀的繪畫作品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推測兩幅畫出現的大概時間,并帶著“為什么兩幅畫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它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開始學習新課。
二、意大利文藝復興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在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各個方面的成就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掩護?”在學生思考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當時封建神學在歐洲的地位、封建神學的理論體系的來源、當時資產階級與封建神學力量對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資產階級為什么會以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這一形式,開始了反天主教會和封建神學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什么沒有公開舉起反封建制度的鮮明旗子?”對于這兩個問題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的本質的關鍵。教師“導”正是體現在引導學生的思路集中在“關鍵”問題上,由此使學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質。
三、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文藝復興在十五世紀后期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在十六世紀達到?”
這一問難度較大,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前兩節課所學內容進行思考,使學生將前兩節課所學內容與本節內容較好的聯系起來: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路和貿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使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主義萌芽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基本原因,進而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制作《西歐諸國文藝復興成就一覽表》。有重點的引導學生分析莎士比亞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對比此時的作品與意大利文藝復興作品的區別。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將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與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了解文藝復興的范圍、時間,認識到文藝復興在十六世紀達到的史實。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
小結
學生回答在導入時提出的問題,并總結歸納文藝復興的時間、范圍、性質及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有關問題,制作一系列表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設計問題、點撥和適當講解,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第三節文藝復興
一、意大利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的背景
2.人文主義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喬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時期的“美術三杰”
6.馬基雅維利
二、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1.英國的莎士比亞
2.法國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萬提斯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1.哥白尼和“太陽中心說”
2.開普勒和伽利略
3.數學、物理學的發展
4.布魯諾和弗蘭西斯·培根
探究活動
關于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發展的探究活動的設計
關鍵詞 人文主義 人性化 陽光地帶
中圖分類號:J110.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71
Restrain God and Focus on Human and Go into Sunshine Zone
――Humanism Color of Humane Education in Renaissance
LIU Xiaolan
(College of Education,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his period of time in Western Europe from fourteenth Century to sixteenth Century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t this time, it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Western European history, which i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feudal society to the capitalism. At that time, the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is full of human nature, which is a challenge to the middle ages. From then on, people from the dark middle ages into the sun.
Key words humanism; human nature; sunshine
1 人文主義概念的界定
很難為“人文主義”下一個確切的定義,這個詞在文藝復興以前或者說是在文藝復興運動之后才出現的。人文主義一詞的英文翻譯為humanism,是從德語Humanismus譯過來的,而在德語中這個詞是1808年德國一位教育家在一次關于古典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辯論中根據拉丁文詞根humanus杜撰而來的。所以我們必須拋開其字面意義來抓住它的本質內涵。
從嚴格意義來說,人文主義不是一種學說體系,它是指以人和自然為對象的世俗的人文學科,是資產階級的文化核心。它宣揚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歌頌和肯定人的價值和力量,反對中世紀的神性至上說。人文主義要求人的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它肯定現世的生活幸福和享樂態度,提倡科學、推崇理性,主張人們必須擺脫宗教勢力,維護自己合理的要求與權利。
2 人性論與人文主義的關系
在野蠻、黑暗的中世紀,神學家們鼓吹兒童生來帶有“原罪“,人性本惡,所以要使靈魂得救必須摧殘人的肉體。鑒于此,人人都要聽從教會訓誡,實行禁欲。比如從幼年起就抑制兒童的游戲娛樂的愿望,并且體罰盛行。
文藝復興時期所推崇的世界觀是人文主義。而人文主義的思想基礎是人性論。人文主義倡導抑神揚人,這和中世紀的抑人揚神的觀點是相對立的。人文主義者們強調人的尊嚴、人人平等、個性解放,強調人們應擺脫封建壓迫和剝削并頌揚人的智慧和力量。他們把人追求幸福和快樂認為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是應該得到尊重的,而不應該受到壓抑,這種自然本性在中世紀被壓抑和扭曲了,所以現在應該對人的尊嚴和本性給予肯定。
3 人性化在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中的具體體現
人文主義深入到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在教育領域內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使得歐洲教育史上出現了嶄新的一頁。
這時的教育目的與中世紀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中世紀,培養神職人員是學校的教育目的。而文藝復興時期,一些人文主義者們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身體健康、有德行、知識廣博、多才多藝并能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人。所以,人文主義者們十分重視人的身心和諧發展。在人文主義者們的倡議下,當時許多學校都根據他們的教育目的在學校的課程設置以及道德教育方面做了具體的規定。
比如在課程設置方面,一些學校摒棄了中世紀的原罪說和禁欲主義思想的束縛,重新認識到游戲和體育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強調體育和游戲對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意義,并認為應該通過游戲和故事來讓兒童學習,寓教于樂。
在道德教育方面,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中世紀以原罪論為中心的道德教育開始解體,一種新的道德觀逐漸形成,那就是樂觀、自由和人道主義。人文主義教育家們強烈要求要對兒童尊重、反對體罰。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指出,教育教學應該根據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他的這一主張在文藝復興時期又被重新提及,有的學校把這一理論付諸實踐。
4 人文主義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的人性化色彩
文藝復興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它開啟了人類的新紀元,與此同時,也造就出了許多人文主義教育巨匠。在眾多的人文主義教育倡導者中,維多里諾、伊拉斯謨、拉伯雷、蒙田的教育思想對后世產生了較大影響。
維多里諾,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早年受過大學教育,畢業后在大學執教。后來,他創辦了曼都亞(Mantua)宮廷學校,他把學校命名為“快樂之家”。他在辦學中為學生布置了快樂衛生的環境,并有良好的體育設施。他提倡人的身體、智力、道德、美感等方面和諧發展。他關懷兒童,特別注重每個人的個性發展。他要求教師遵循身心發展自然規律教育兒童,采用直觀教學法。他主張不要體罰學生。
伊拉斯謨是尼德蘭著名的教育思想家。1516年他出版了《論基督教王子的教育》一書,這是他教育思想方面的代表作。他重視教育的功能,認為教育對國家的希望和對于個人的成長都至關重要。他要求教育不要違反學生的天性,而是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天性,要順從天性之自然。把兒童當作兒童看,尊重他們的不成熟狀態。他認為教育過程是一個積極的過程,應充滿“自由與樂趣”,要做到這一點,教育者就應充分了解兒童的特點并順從兒童的天性實施教育。伊拉斯謨還主張教育還要考慮兒童的個別差異,他將這種個別差異稱之為“個性”,這種個性使不同的人喜歡各異的學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他提出教育內容應以拉丁文和希臘文為核心,還要設置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等課程,除此之外,還要對兒童進行體育訓練,總之是對兒童實施通才教育。
拉伯雷是法國偉大的人文主義作家。他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于1532年陸續發表諷刺小說《巨人傳》(Pantagruel and Garganta),該書又被譯為《高康大和龐大固埃》。作者的教育主張是通過小說中主人公高康大受教育的過程體現出來的。他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并且追求自由的,人也可以創造出任何奇跡。教育就是要培養博學多才、身體健壯、勇敢善良、隨心所欲的人;他尖銳地批判了封建社會經院主義的教育,強調個性發展的重要性,他提出德、智、體、美相互結合的多方面的教育思想。在教學方法上,他認為掌握知識的前提應該是理解,教與學的過程也應該是輕松而愉悅的。所以他提倡應拋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多接觸自然,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和體驗。
法國另一位人文主義者、著名散文學家、教育家蒙田的教育思想在當時也影響深遠。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文學代表作《散文集》當中。此書的第二十九章是《兒童教育論》,集中體現了蒙田的某些教育觀點和主張。蒙田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紳士,他所倡導的紳士應該具有淵博而實用的學識、良好的判斷力以及優秀的品質和強健的體魄。在教學方法方面,他反對強制壓迫,主張自然發展。蒙田認為嚴厲的懲罰不僅會摧毀兒童學習的愿望,還會使人的高貴的本性墮落,他要求拋棄暴力和強制,使教育成為一種“沒有懲罰,沒有眼淚”、充滿興趣和娛樂的活動,使兒童的天性得以健康發展。他堅持從純人的角度談教育,不摻雜宗教的含義。
5 總體評價
文藝復興把人的世界帶入了陽光地帶。陽光地帶是一個非獸非神的中間地帶,是一個真正的人的地帶。人不是獸,人不是神,人就是人。
在這個陽光地帶,不再把人看作罪惡的存在,把人真正作為人來看待,人的地位提高了,人有了人之為人的高貴和尊嚴,人并非消極無為的存在物,通過外在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人可成為完美的個性,可建立豐功偉績,可戰勝命運的肆虐。人類對自己不再輕視,人應該受到尊重。
在這個陽光地帶,不再對人提出苛刻的要求,把人真正當人看待,不再把人當作神,人的七情六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性流露,追求塵世的歡樂和幸福成為正當合理的行動,自虐式的禁欲主義不再被推崇。人類對自己不再苛求。
在這個陽光地帶,對人的本性的尊重成為這一時期人文主義的核心。人被還原為人,人被善待。人文主義否定天主教道德的理想主義,要求重建符合人性的道德規范,不再以神的標準去要求人,而是讓人去過人的生活即塵世的世俗生活。
雖然文藝復興時代已經過去,但文藝復興所孕育的人文主義精神并未隨之消亡,其人性化色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成為新時期乃至今日教育工作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美]S.E佛羅斯特著.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M].吳元訓等,譯.華夏出版社,1987.
[2] [德]鮑爾生著.德國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 [德]袁桂林.外國教育史[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 戴本博.外國教育史(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關鍵詞 文藝復興 古希臘 意大利 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the Humanist Thought of Renaissance
――The Human Spirit in Education
XU Yi
(College of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Renaissance is the revival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culture, to borrow th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culture and rational human nature religious theology against the feudal Middle Ages, which gave birth to the 17th century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naissance, including humanism and religious reform, humanism re-raised the question about peopl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dieval. People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God, or should become a measure of all things? Should people in Godhave dignity and value?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not to train experts for the purpose, but rather the personality of self-awareness, asking someone to do back to the people themselves.
Key wordsRenaissance; ancient Greek; Italian; humanist; humanist education
1 文藝復興的產生之前
1.1 希臘國旗語:“不自由,毋寧死。”
古希臘的哲學家同時也是教育家。古希臘哲學有著理性主義的意蘊,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是理性認識的對象,感性世界是流動的,理念世界是恒定的。
雅典的教育既重視軍事訓練,更重視身心的協調發展,主張教育不是強迫兒童做什么,而是指導兒童自然和諧的發展。例如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蘇格拉底看來,一切知識根植于自己心中,教師能做的只能是啟發。柏拉圖也說:“一切學習只不過是回憶罷了。”
1.2 “科學是宗教的奴仆”,“肉體是靈魂的監獄”。
基督教創教于公元1世紀,由奴隸們反抗羅馬帝國的統治產生,公園4世紀定為羅馬國教,從此以后,躋身基督教行列成為謀得官位福利的敲門磚。
不論是教會還是修道院在中世紀后期都陷入了腐敗的深淵,買賣圣職、售賣圣徒遺物、兜售贖罪券等等。基督教原罪說認為,人生在塵世就應當贖罪,如果不被得救,死后就會被打入地獄。贖罪的方式就是苦行,束縛和壓抑。教會和修道院就提供代替苦行的贖罪方式,向教會捐款,購買圣徒遺物,購買贖罪券。任何一樣東西都可以被教會說成是圣徒的遺物。如果捐款和購買圣徒遺物還可以理解,贖罪券的理論可謂荒謬至極。教會和修道院聲稱基督剩余的血和圣徒們超額的神恩,足夠拯救超過他本人靈魂的所有人類,基督徒可以向教會購買這些神恩,教會還列出價目表。
2 人文主義思潮
2.1 文藝復興時期理性的萌芽――理性思考的結果是“人的發現”
文藝復興時期理性的萌芽是從認識自我開始的。貫穿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作品的一個主題是肯定人的感情的正當性,肯定人的寶貴,首先把理性思維的發出者“人”彰顯了出來。人文主義之父皮特拉克的《歌集》和薄迦丘短篇小說集《十日談》,贊揚愛情,贊揚人世間的幸福。
人們開始關注自身,使用自己的頭腦思索世界。這樣的理性蘇醒使得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迅速發展,文藝復興之后的理性主義的崛起使整個世界發生巨變。
2.2 人文主義的世俗與信仰――金錢與上帝同等重要
人文主義者反對中世紀虛偽的腐敗與欺騙,但并不要求人守貧,而是認為愛財并不可恥,愛財是人性的固有組成部分,一個人的富有說明了這個人的誠實和勤勞。布魯尼:“城市里的財富來自于人的血汗,是勞動的結晶。”布魯尼本身也是實踐者,是佛羅倫薩最富有的人之一。阿爾伯蒂:“神也和人一樣鄙視窮光蛋。”波棄奧:“金錢是國家的力量所在,賺錢應視為國家的基本和根本。”“如果每個人都像植物一樣只滿足于自身的生存需要,并為此耗盡精力,不為社會創造財富,那么,城市的一切光彩都會消失,再沒有古跡和藝術。”①
人文主義者要求人做回人本身,人的本性中也包括道德,這種道德是符合人性的道德。他們并沒有放棄信仰,很多人文主義者同時是基督教教徒。他們反對教皇,但并不打算消滅宗教。②
2.3 藝術――人性與理性的表達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種宗教藝術。③不同于中世紀的宗教藝術,文藝復興的藝術所表達的主題主要是:人的高貴與尊嚴。這是人文主義在藝術上的表達。例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著重刻畫的并不是宗教的神圣,而是人物的不同面貌,故事的細節,環境的氣氛,對不同的人性的描寫。
拉斐爾、達芬奇和提香的作品都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提香《神圣的愛和世俗的愛》中的維納斯,表達的是一種對的美的理性思考,這種美是一種崇高、尊貴和無限優雅的美。這代表了柏拉圖的觀點,“人體的完美的比例反映出某種宇宙的和諧,”“的維納斯代表較高的原則,因為天堂的美,即永恒不變的美,是像真理一樣裸的。而與她相對的另一個維納斯,則具有人間的一切魅力,代表著可見、可能,而且轉瞬易逝的地上美的原則。④
3 人文主義教育
“把人還原為人”是教育走出中世紀的根本尺度。
3.1 三藝
三藝包括文法、修辭和辯證法,屬于傳統學科。
文法是學習語言的基礎,幫助人們閱讀古典著作。維多里諾認為學生在掌握語法規則的同時,也是一種有價值的精神訓練,對其精神發展是有益的。⑤
修辭學可以幫助人們提高寫作技巧。例如莎士比亞年少時就曾在一所教授拉丁文的文法學校學習修辭學,并把寫作的技巧上升到藝術的高度。格里諾將修辭學與雄辯術的學習結合起來,他認為在教學中應仔細研讀西塞羅的《修辭學》和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西塞羅的著作是學習修辭學時的主要內容,其本人的演說辭更是運用修辭的典范。⑥
辯證法也叫邏輯學,在經院哲學中邏輯學經常被用來進行論辯,但是人文主義者只把邏輯學放在從屬地位,作用在于更準確更精確地思考問題。
3.2 雄辯術
隨著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十二銅表法》的產生,能言善辯的人才越來越被社會所需要。曾經做過多年律師的昆體良公元1世紀在羅馬主持雄辯術學校,寫出《雄辯術原理》。文藝復興時期,幾近失傳的昆體良著作被人文主義者作為古典文獻所發現。
弗吉里奧認為在重要性上排在歷史和道德哲學之后,居于第三位的學科是雄辯術。通過道德哲學我們可獲得事物的一般真理,而通過雄辯術我們可將這些真理表達得更有條理,更富感染力,并更令人信服。⑦
人文主義者認為,雄辯術不只在法庭上重要,在會議中,聚會上,在勸說他人時,在書信中,甚至在詩歌中都會有所幫助。書信在當時社會交往中有重要作用,布克哈特:“書信是人生的重要武器。”⑧
3.3 四藝
四藝包括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其中音樂被放在重要位置。因為人文主義者認為音樂有益于培養人的道德,陶冶情操,使人獲得向上的力量。算術和幾何可以訓練人的智力,給人帶來樂趣。天文學幫助人們了解自然,擺脫愚昧。并演化為現在的物理和地理等學科。
3.4 人文主義教育的價值
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所推崇的教育是以古代文化為基礎的古典人文教育,實施這種人文教育的過程就是古代文化的傳播過程。⑨
人文主義者認為,古典文化是一把打開心靈的鑰匙。并不在于學習這些文化本身,而是通過學習古典文化使人學會如何尊重他人,開拓眼界,打開思維的廣度,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以道德的方式在社會中生活,而不是像中世紀修道士固守心靈的純凈而脫離社會。由于古代文化本身蘊涵著關于人的,不同于中世紀的價值觀念,因此,受教育者接受人文教育就意味著接受一種關于人的新的價值觀念,意味著對自身的發現和解放。⑩
格里諾:“古代文學可以使人性變得更加豐富。”人文主義教育可以豐富人性,完善人格,美化心靈,熏陶高雅的氣質,給人智慧,培養思考能力,做為消遣,使人不至于無所事事走向墮落。目的不是培養專家,而是選擇一種道德的生活方式。
注釋
【關鍵詞】文藝復興;運動;三杰
一、文藝復興美術在技術上的進步
思想上的解放使藝術家們具有了革新精神,敢于突破前人觀念的束縛,大膽地創新。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技術創新是15世紀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對于油畫技法的革新,這對于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繪畫藝術具有重大影響。在此前的中世紀畫家普遍采用的是蛋彩顏料,這種顏料會在幾分鐘內干掉,因此畫家必須在畫板上一小塊一小塊地迅速作畫,這不利于畫面長時間的精細刻畫,直到15世紀初用油作為媒介劑調色的技術才引起藝術家們普遍重視。當時的調色油多以蓖麻仁油做媒介,但這種油干燥時間過長,延長了繪畫的制作周期。揚?凡?艾克首先在曝曬濃縮后的蓖麻仁油中摻入一定成份的具有揮發性的植物油,這樣配置的調色油干燥時間大大縮短,既適宜于作精細的刻畫,又縮短了繪畫的制作時間。人們常把油畫的“發明”歸功于他。揚?凡?艾克在處理油彩上的技巧確實是卓越的,顏料的透明性賦予了他的繪畫珠寶般的質地,它們似乎能從內部發出光亮。例如他的名作《根特祭壇畫》是由他的哥哥休伯特開始,而由他完成的,可以說是最早的油畫作品了。這組祭壇畫,雖然采用的還是哥特時期聯畫的形式,但畫中人物形象已完全不同于拜占庭式的人物了。他們像現實生活中的權貴一樣,身穿輝煌閃爍的錦袍,充滿了珠光寶氣,仿佛是一些演員在表演天國的戲劇。每一個細節都以自然寫實的手法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這種表現手法是以油彩的發展為前提的。祭壇畫中的亞當和夏娃――兩個可憐的、羞怯的,也令人印象深刻,如此真實細膩和完整的人體描繪在此前還是絕無僅有的。尼德蘭的油畫技術傳入了意大利,并在意大利發揚光大。意大利的威尼斯畫派在油畫的依托材料上又進行了革新。早期的油畫都是畫在木板上的,由于木板容易變形又比較笨重,就限制了藝術家作畫的尺寸。威尼斯的畫家們開始把油畫畫在繃在木框的帆布上,這樣的依托材料不僅輕便、不易變形,而且尺寸可以非常巨大。油畫技術經過威尼斯畫派的發展,已經基本完善。
二、文藝復興美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進步
文藝復興使西方美術從宗教藝術中獨立出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繪畫,并在人文主義的氛圍中體現出它的整體風貌。美術家解放了思想,提倡個性自由,擺脫了中世紀規范,繼承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主義傳統。借助理性與科學知識,使生動的形象和真實的場景再現,開創了現實主義。對后世美術產生深遠影響、文藝復興時期創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藝術品及文學杰作,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無價的瑰寶,永放光芒。中世紀,圣經傳說充斥藝壇,窒息了藝術的生命。文藝復興則不但把圣母變成人間婦女,把使徒像化為對人體的歌頌,而且開始了日常生活和現實人的直接描寫。解剖了透視等科學也第一次結合于藝術。西歐近代現實主義藝術從此發端。資本主義的萌芽是“文藝復興”運動出現的根本原因,文藝復興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科學技術的飛躍。當時的歐洲正處于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有為自己服務的社會意識形態,原有的利用宗教控制人們思想的做法已經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資產階級希望建立一個新興的社會,這個社會崇尚自然、科學,尊重人自身的價值。于是美術也就由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社會意識形態轉變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社會意識形態,它不再充當上帝與教會代言人的角色,而是開始表達真實世界的美。說中世紀的美術表現的是神性,那么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就充分體現了人性的一面。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表現的就不是基督教的神,而是他同時代的一個婦女的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婦人面帶微笑,又似乎略帶憂傷,把一個內心世界復雜的刻畫得惟妙惟肖。畫作背景不是莊嚴的圣殿,而是一派自然風光。這幅畫充分體現了藝術家對自然和人本身的關注。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使得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充滿了生命力,也為后世美術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文藝復興美術在思想上的解放
文藝復興初期的美術就如但丁的詩一樣,帶著舊時代封建的和宗教的思想烙印,又同時表現出對舊時代的批判精神,這是新舊交替的必然現象。在中世紀,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不足稱道。文藝復興時期提倡人文主義思想,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重視人的價值,要求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潛力,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冒險精神;重視現世生活,藐視關于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而追求物質幸福及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價值,社會生活也逐漸世俗化,藝術家們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開始熱衷于表現一些異教的繪畫題材,大膽描繪人體的美,注重人的感官享受。如威尼斯畫派著名畫家提香的名作《烏爾賓諾的維納斯》是幅真人大小的畫,畫中的裸女沒有一點女神的超凡脫俗和不可接近,更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提香借用了喬爾喬內的《沉睡的維納斯》一畫中的姿勢,但對它做了一些微妙的更改,不僅將畫中人物表現成清醒的模樣,而且眼神中充滿了企盼的神情。他將她從田野移進臥室,讓她斜躺在床上,一只寵物狗蜷曲在她的腳邊。這幅畫不僅描繪了充滿生命活力的肉體,甚至還充滿了肉體的誘惑,表現出作者對于宗教禁欲主義的挑戰。
二、啟蒙運動:從審視人生到審視社會
三、俄國民主運動:喚起了改造社會的責任感
自從地球上產生人類以來,人們對人生意義的探討就開始了。在資本主義以前的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宗教神學占絕對統治地位,“神”統治人的哲學一直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人生哲學。
人類認識的對象從來都是三部曲:自然、社會、人。人們在認識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也就逐步認識了自身。人是什么?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生活的目的
是什么?這些問題,不僅點燃了無數哲學家智慧的火花,而且也縈繞在每一個熱愛生活的普通人的心靈中。古人思索過,現代人在思索著,未來的人也將會思索。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得好:“未經考究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思索和考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總的指導思想,這就是人生哲學。
正如歷史上每一次大的社會進步,都伴隨著一場人生意義的論戰,并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一樣,在世界近代史上,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過程中,也發生過三次關于人生意義的論戰。而且,隨著近代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日益加深,人們對自己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一、意大利文藝復興:人開始認識自己
這個時期關于人生意義的論戰的焦點是:究竟是上帝主宰人生還是人主宰自己?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機智地批判了基督教神學,大膽地肯定了自我的自然本性,竭力說明人的幸福不在“天國”或“來世”,而在現實之中,論證了個人幸福的合理性。
在中世紀,在神學家筆下,人生被描繪成這樣一副可怕的圖景:人是生而有罪的,所以必須匍匐在上帝的面前,虔誠地向上帝祈禱、贖罪。現實的生活算得了什么呢?仁慈的上帝為他的兒女準備了“幸福的天國”;熱情、智慧、力量算得了什么呢?信仰是進入天國的門票。
十四世紀以后,一些工商業城市興起了,攫取實際利益的愿望要求人們重新審視人生,證明塵世生活的合理性,砸碎人們的精神枷鎖。意大利文藝復興就在這種背景下開始了。
在人文主義者的筆下,人不再是那樣的渺小,他們同神一樣偉大而高貴。被譽為舊時代的最后一位詩人、新時代的第一位詩人的但丁,在他的不朽詩篇《神曲》中宣告:“我實實在在敢說:人的高貴,就其許許多多的成果而言,超過了天使的高貴。”
人文主義者系統地闡述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生觀: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追求現世的幸福,因為“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一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快樂、愛情、榮譽和自己所欲的一切。
——人們為什么要追求幸福呢?這是由人的與生俱來的本性決定的。本性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人們通過什么手段才能獲得幸福呢?通過個人奮斗,而個人奮斗需要有熱情、智慧和力量,所以,就應當把扔在一邊。
總之,和極端蔑視人的價值的宗教相對抗,他們提倡人性以反對神性,提倡人權以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宗教桎梏。世俗的一切都被神圣化了,它們再也不是邪惡,而是合情合理的東西。“神”統治人的世界被沖破了。
文藝復興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恩格斯語)。人文主義者提出的新人生觀是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最初的吶喊。盡管由于當時特定歷史條件的限制,使他們不可能了解個人同社會的關系,不懂得社會解放是個性解放的前提這個道理,但對人的肯定和對塵世利益的肯定為資本主義發展在思想上開辟了道路;強調個性解放、崇尚熱情和智慧,則造就了一代巨人。“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但丁的這句名言被一代又一代的革新家當作了座右銘。
二、啟蒙運動:從審視人生到審視社會
文藝復興時期過后二百多年,歐洲的資本主義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經濟上取得了優勢的資產階級要求取得政治上的統治地位。于是,以此為背景的啟蒙運動,引導了一場震撼世界的法國大革命。一批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人生觀,從審視人生走向審視社會,把個人命運同改造社會結合起來,有力地推動了大革命的進展。
如果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還不得不給自己的思想披上宗教的外衣,那么許多啟蒙學者就連這外衣也焚毀了。他們宣布:現實中的一切,都必須站在人的理性面前受審,不被理性認可的東西,便沒有存在的權利。一方面,他們進一步把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宣布為“趨樂避苦、自我保存”。另一方面,他們認識到了人生同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保障個人幸福的前提,而一個丑惡的社會環境卻是埋葬個人幸福的墳墓。要充分實現個人價值,就必須建立一個符合人性的社會。這個社會的特征是保證個人的自由、平等權利和民主。
盧校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作了這樣的描述:人是生而自由的,自由是獲得幸福的前提,是人的本性。在原始人類那里,個人是充分自由的,沒有任何束縛。當人們結成社會之后,人并沒有失去自由。理性告訴人們,一個真正的社會決不扼殺人的自由,它只是把個人自由變為公民自由罷了。所謂公民自由,就是社會中的每個個人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意愿來自由挑選社會的管理者,干預社會政治事務。社會只不過是大
家的一種“契約”,是保障大多數人的自由的組織形式。所以,要保障社會不被少數人操縱,就應當承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干涉政府事務的權利。這種權利的表現形式就是民主。
論文摘要:文藝復興是人類文明史中的一大飛躍,其美育思想內涵值得人們思索繼承和創新運用,給當今美育思想以及音樂教育帶來良好的現實啟示。
文藝復興發生于14至17世紀上半葉它是人類文明史中的一大飛躍.人們不僅對世界和自然美有了嶄新的認識.人性也得到了復蘇.在文學藝術領域中人們盡情地歌頌美、抒發自己的情感,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當時自然科學哲學探索、文藝創作等都空前活躍、繁榮。筆者旨在闡釋該時期美育思想的內涵及對當今美育和音樂教育的現實啟示。
一、文藝復興時期羹育觀的特點
1美育思想核心和美育教育目標
人文主義是當時美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思想精髓是對現世人生的重視把個性自由人生幸福,甚至感官快樂看成是人性的理想。人們提倡人性人權和個性自由,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情感科學為人生謀福利、教育發展人的個性提出一切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的利益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贊美人、歌頌人和培養全知全能的完美的人是當時文學藝術美學和教育的中心內容與主要職責。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不斷提高人類自身的素質,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并順應自然本性生活才能達到幸福的境界,一系列的思考帶來了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創作的繁榮。
2美育教育途徑和方式
(1)注重文學藝術作品的美育功能該時期的作家、藝術家以及思想家、理論家深切感受到文藝的強烈美感教育作用并善于運用文學藝術的特點來宣傳和培育人文主義思想代表作有《巨人傳》《抒情詩集》《十日談》《愚神頌》《堂吉珂德》等這些作品有的鞭撻了經院教育思想的弊端,有的熱情歌頌了大自然以及人世間真摯美好的情感,有的塑造了向往自由世界,具有斗爭精神的青年形象,很好地浸染了人們的心靈。wwW.133229.cOM西班牙現實主義作家塞萬提斯認為,藝術作品應該既有趣又有益.既可以娛人又可以教人它們應該是人生的鏡鑒風俗的范型和真理的假象”。莎士比亞的系列作品則更是創造了人類文學藝術史的高峰.他通過詩歌及悲、喜劇等多種形式盡情抒發對美的感受以及人類高尚而美好的情感。
(2)把文藝的認識、教益作用融合于”和娛樂、消遣之中德智體美結合采用直觀生動、適合兒童特點的教育方式。他們認為悲劇有和“凈化”作用指出詩是模仿的藝術.是一種指向教益的娛樂,能夠娛情悅性。他們注意教學的吸引力和學生的興趣盡可能調動兒童的積極思維能力,讓兒童在游戲中進行學習,并注重兒童的個性發展和培養,認為學習音樂、舞蹈等知識和技能盡管看不出直接的使用價值.卻可以給人們帶來奇特的享樂,并得到豐碩的成果,也即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文藝復興時期美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1美育教育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
筆者認為,進行美育教育本身就是以人為本.學校教育日益提升美育教育的地位,體現了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對推進社會發展的深刻而又全面的哲學認識。如果說幾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提出人文主義是對人性的復蘇和回歸,那么現在的以人為本就是這一思想的成熟和發展。如我國的政治教材中已明確提出: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
2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一環是美育的重要途徑
藝術教育的效應主要在兩個方面,即個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建設,可以看出其與文藝復興思想的淵源關系。藝術教育因其比其他事物的審美含量充盈、集中而成為實施美育的最根本或主要的形式它涉及人生的各個層面和人文社會的各個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中有不少對音樂教育有著較高的評價和認識。維多里諾就非常重視音樂的美育教育作用.認為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對提高感覺和知性的能力都有好處維爾吉利奧則認為音樂這類學問是超脫于實際的利益而自身成為自由的科學,弗萊佛認為.音樂舞蹈對發展人的身心健美有重要意義今天的音樂教育越來越多地強調以審美為核心讓生活變得非富多彩,人類變得文雅和充滿愛心的內在目的.它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和教育的愉悅性,隨著音樂教育研究的推進和改革的實施日益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
三.對音樂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再思考
1注重學科的交叉、融合和滲透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教育中人文主義傾向十分明顯,教育內容及教育形式都出現了多元化、自由化、分工化發展的新趨勢同時音樂教育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聯系更加緊密。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學家雷默提出了綜合藝術教育的觀點。他認為音樂教育只有和其他姐妹藝術結盟,才能夠朝學校的核心課程邁進,更好地發揮美育教育的作用。美育教育也離不開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養料,這一點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已給我們啟示。例如他們認為音樂與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達·芬奇丟勒等藝術家們把藝術作為~門科學來進行研究。歷代音樂流派眾多很多都得益于其他學科或是人文哲學思想的啟示.如德彪西創立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來自于印象主義詩歌和繪畫的啟示:中國古琴藝術講究清、微.淡遠的意境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今天環境音樂醫療音樂等概念的出現也證明了不同學科領域間的融合滲透,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實用性。
2寓教于樂”的同時注重創造性是美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文藝復興的教育思想是我們今天“寓教于樂思想的前身,同時,我們今天講求寓教于樂也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在審視音樂課程價值時指出音樂課程能有效開發個體潛能,激發創造沖動.升華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質量作為人類的巨大潛能,當今世界創造潛能的開發被日益得到重視,人們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也隨之而發生著改變。創造能力與美育教育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方面美育教育能開發創造潛能,創新能力需在感受和創造性實踐中培養,另方面好的文學藝術作品又有待于人們將時代精神給予創新性的運用不斷創造出新的、好的藝術作品,使人們從中汲取營養、升華心靈,并從中獲得靈感,進一步激發人的創造力。文藝復興距今已經過去了3o0多年的時間.但它的美育思想精華卻至今仍影響著人們值得我們不斷去思索繼承和創新運用。
參考文獻:
[1]涂途西方美育史話[m]北京紅旗出版社,1988
一、對“教科書”的觀看
在潘諾夫斯基所總結的如何利用圖像學嚴謹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提出了三個步驟,這是對于我們后人研究方法的一個總結,但我覺得在對于反推當時作為它者的觀眾的理解情況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前圖像志描述。是運用實際經驗對作品的自然主題進行解釋,他指出其中還需要利用風格史對解釋進行矯正。自然主題被稱為藝術母題的世界,是對當時的視覺經驗的再現,對一件作品的這一層面的把握是當時的人可以具有的。
2.圖像志分析。是運用原典知識對作品的程式主題進行分析,即分析構成圖像和寓意的世界,在這一階段需要類型史的矯正。文藝復興之前是中世紀的基督教統治時期,這一時期是完全的宗教統治,使真正的古典傳統幾乎消失殆盡,所以經過這100年的發展,人們對于基督教原典的了解應該十分熟練,但是對于真正異教題材的了解應該并不多,盡管將基督教神學和新柏拉圖主義融合的新柏拉圖主義在這一時期十分盛行,但這種影響也主要作用于人文主義圈,普通大眾對此并不太了解,我想就此可以認為所謂的將“古典主題和古典母題重新合二為一的文藝復興的藝術作品”只是在人文主義圈流傳。
3.圖像學解釋。是利用綜合直覺對作品的內在意義進行解釋,也就是了解作品的象征價值,需要文化象征史的矯正。后者無論是對于當時的人,甚至是學者還是對于現在的我們都是需要去特別的學習的。綜合直覺我覺得可以理解為我們通常所說的“悟性”,所悟之事是時代特征,是根本原理,潘諾夫斯基認為,藝術中所為人捕捉的根本原理的展現并不是藝術家刻意去表現的,他可能并不知覺,對這部分的把握應該就不是當時的觀者所能把握的。那么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在欣賞一件作品時只能達到圖像志分析的階段,也就是通過掌握藝術母題的結構關系從而掌握藝術作品的寓意。結合圖像學方法和當時基督教傳統的背景以及新柏拉圖主義思想的流行,在當時藝術作品的內容應該要比具體表現的形式重要。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的一個特征是忠于原典,無論是基督教中的人物還是異教的人物形象,其數量是固定的,其“擬人形象”都配有象征其身份的“屬像”,由于藝術母題的有限,而要表達的思想無止境,亦或是不斷變化,這就需要當時的人對潘諾夫斯基在上述第二個階段中所提及對于研究者的要求——對“類型史”把握,對于當時的人來說也就是了解特定的主題和概念在不同時期被對象和事件所表現的方式。
二、作為“教科書”的創作
文藝復興的名字是來自于對“古典古代的再生”,這種對于“古典”的關注,并不能理解為此前的中世紀藝術就完全摒棄古典藝術,只是在中世紀藝術中,古典母題與古典主題相分離,一種是將異教形象替換成基督教中的人物,另一種是古典原型中的純粹的構圖。而在文藝復興時期二者又重新結合起來,二者相分離的原因在于代表古希臘的再現傳統和代表中世紀基督教的原典傳統之間的差異,更是異教傳統和基督教傳統的不容,所以說要想實現真正的藝術復興,調和基督教神學和異教神學是關鍵。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學說的發展就適應了這一時期想要在基督教的統治下復興古典藝術的需要,即以菲奇諾為代表的新柏拉圖主義者實現了將“基督教神學與偉大的異教哲學成功地結合在一起”,在實現柏拉圖主義的同時,還實現與基督教的完美和諧。文藝復興時期對于原典的研究過程中,為適應基督教的統治,出現了將古典諸神道德化解釋的趨勢,這一表現同樣適用于藝術。藝術家為基督教創作的作品的目的無疑是為了教化群眾,所以更能體現出中世紀到文藝復興轉變的作品是異教題材繪畫。貢布里希在對文藝復興的研究中,主張“重構方案”,就是將當時訂購人的委托方案最大限度的恢復。在他的文章《波提切利的深化作品——對他圈子里的新柏拉圖學派象征體系的研究》中,他對這位被稱為“藝術中異教主題創始人”的波提切利的圈子,實質上是他的贊助人洛倫佐•迪•皮耶爾弗朗切斯科的新柏拉圖學派圈子的研究。文章中他從贊助人和新柏拉圖主義以及原典的角度分析了波提切利的異教作品中的具有道德化意義的“象征意義”,但對此我更關注的是他通過幾封交往的信件而重構出的委托情形,即是,《春》這幅作品實質是菲奇諾為了讓洛倫佐•迪•皮耶爾弗朗切斯科能夠銘記道德訓誡的手段,菲奇諾注重視覺力量,這畫面中的維納斯代表著他要提醒小洛倫佐的“人性”的美德,他希望小洛倫佐能過通過被維納斯這位美麗的寧芙迷住的同時獲得她所代表的“人性”的美德。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教科書”式的典型的繪畫作品,這一時期的藝術,無論是否是異教,其表達都要向基督教的傳統去“屈服”,于是就出現了這種藝術普遍道德化的傾向。
三、結語
貢布里希在文章中說,新柏拉圖主義“向世俗藝術打開了迄今為止一直為宗教所獨占的感情領域”。但是他雖開啟了世俗藝術,但我認為這并沒有真正的走向“世俗”,甚至是更加遠離,也許這就是之后西方藝術普遍追求精英性的“根源”,當然,這只是我各人的猜測。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經過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對于基督教的了解,可以使人們基本了解宗教題材作品的內容,但是對于對傳統中斷的異教題材的了解甚微的公眾來說,這一題材繪畫就難以理解,加之新柏拉圖主義等哲學信息的介入,使作品只有“精英圈子”的人得以理解。文藝復興的藝術幾乎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無論是基督教藝術去表現教義,還是異教題材去表現哲學,它們的內容都具有道德化傾向,觀看的重點在于對作品意義的體悟,這就要求觀者要受過一定的教育,對于每一個信息的了解,就像是需要帶著“字典”看藝術品;另一方面這樣的作品都是帶有教育意義的,目的是讓觀者受到相應表達的教育甚至是成為這一“擬人像”所代表的象征意義的人。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著.楊思梁,范景中譯.《象征的圖像》.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12.
各個歷史時期的人文精神,其思想主張一般涵蓋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人的價值和作用的肯定;二是對人性的探討,對人的本質屬性的認識;三是對人權的追求;四是對宗教的態度。其具體論述如下:
古希臘時期,文藝復興時代,啟蒙運動都非常重視人的價值和作用。在古希臘時代,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人的感覺是判定一切的準繩。蘇格拉底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這與智者學派的觀點是一致的,只是蘇格拉底把個體感性的人上升到了普遍理性的人。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其實質是“個體本位”思想,即一切以個人的意志、利益與欲求作為人自身觀察與判斷萬事萬物的價值標準和是非尺度。這與古希臘的人文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人文精神的復興。宗教改革的關鍵主張有兩條: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得救;每個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它肯定了個人在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啟蒙運動否定一切外在權威,認為判定是非的唯一標準只有人的理性,同樣彰顯人的價值和作用。
在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還對人的本質屬性進行了探討。蘇格拉底認為美德來自于知識,最高知識就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從而提出人性善的觀點。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們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肯定了人的欲望,體現了人的自然屬性。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有關人性的問題。就人權角度而言,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們追求的乃是世俗生活的權利。
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反對教會宣揚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從中可以看出,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們要求擺脫的是宗教思想的束縛,要求獲得思想自由和個性自由。宗教改革的主張不僅肯定了個人在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求獲得個人信仰的自由。思想自由和個性自由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思想家們追求的共同目標。但啟蒙運動并不滿足于對人性的尊重,還要求獲得人本身的解放,人本身的解放包括身體解放和思想解放,即獲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人身自由狹義上指人民之身體不受國家權力(即政治自由)或私人權力(即個人自由)的非法侵占;廣義還包括與人身自由緊密聯系的人格尊嚴、住宅、通信權利不受侵犯。從中可以看出啟蒙運動繼承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自由平等思想,并把它進一步拓展,上升到天賦人權的高度。啟蒙運動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完善。提出為維護這天賦人權,人們彼此之間要建立一種契約關系,比如法律就是一種契約。為保證契約的有效實施,要規范政府行為,要有來自內部和外部的監督:內部實行分權與制衡,外部則有人民。從而構建出一個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個人自由的理想王國。由此可以看出啟蒙運動已從追求世俗生活的權利上升到追求政治權利的高度。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不僅是繼承關系,更是發展關系。
就宗教態度而言,文藝復興反對教會的神學思想,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啟蒙運動則否定一切外在的權威,尤其反對教會的世俗權威。它們之間的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
最后,澄清一個說法。人教版必修三在談到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時說:“他認為國家的屬于人民,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他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他違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權他。”其實“社會契約”這個說法不是盧梭首創的,而是英國人霍布斯的觀點,霍布斯于1651年發表的《利維坦》中明確論述了作為“者”權利體現的政府是“按約建立”。盧梭在《社會契約論》里明確而堅定地宣稱“政府的創制絕不是一項契約”。盧梭認為政府的產生并不是契約的內容或契約本身的目的,政府只是人民為執行契約而創設的。他的“社會契約論”只是針對國家而言,即“國家只能使自由的人民經過自由協商約定的結果”,國家成立的目的是保護人民的自由,更好地實現人們的權利。既然國家是人民契約的產物,那么毫無疑問,國家的應該歸于人民。由于人民只能自己代表自己,即人民才是“者”,因而這種“人民”是不能代表和轉讓的,也是不可分割的。人民可以委托一部分人掌握行政權,所以政府的權力是“者”即人民的一種委托,者即人民隨時可以限制、改變和收回這種權利。處于受托地位的政府,其行為范圍與方式無不在全體人民的授權之下,任何超出這種授權范圍的行為都是不合理、不合法的。總而言之,社會契約學說是人民說的基礎,人民說則是社會契約論的必然結果。
例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和藝術家發現有可能用多種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學同基督教信念、對人的信任和對上帝的信任結合起來,或者至少互相容納起來。彼得?蓋伊在《啟蒙運動》一書中認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人中間,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觀,相對來說是很少見的……神圣的東西仍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建筑師和畫家的中心主題。”
――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材料二 啟蒙運動時期體現出一個顯著的特征:人們熱切地從各個層面來審視。雖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擊,抨擊者本身卻潛心研究和神學一直在探討的問題……人們考察的基礎,運用啟蒙運動的基本方法和觀念來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學者充分運用理性、比較分析和歷史研究的方法……確實,18世紀下半葉,法國啟蒙運動開啟了使法國社會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運動,但他們對待宗教的態度只是啟蒙人士所持的多種宗教觀中的一種。啟蒙運動的一個特點是強烈地要求實行宗教寬容。
――摘編自彼得?賴爾等編《啟蒙運動百科全書》
請回答:
(1)根據上述材料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藝術家和18世紀的啟蒙學者是怎樣對待宗教問題的。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在打破教會和宗教神學思想禁錮上所起的作用。
[參考答案]
(1)文藝復興時期:反對神學對人的束縛,利用基督教;將古典思想與基督教相結合;以宗教形式表現人文精神。
啟蒙學者:以理性的、歷史的態度審視和探討宗教神學問題;批判宗教對人性、自由的束縛;要求宗教寬容。
(2)文藝復興:確定了人的尊嚴、人的價值,要求人的解放;抨擊教會腐敗,沖破教會和宗教神學愚昧思想束縛。
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權威,破除神權統治。
啟蒙運動:弘揚理性精神,推動思想解放,更徹底地擺脫思想束縛。
例2 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張:“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防御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這一觀點的理論依據是( )
A.社會契約論
B.人民說
C.三權分立說
D.天賦人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