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范文

        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

        第1篇: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范文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學生 品格 遷移

        隨個新課程的實施,新課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新課程對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巨大推動作用已逐步顯現,對中小學教學產生的方方面面的影響也已初露端倪。其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性學習對中小學生品格產生了許多積極的影響。

        1 能夠增強學校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

        隨個接受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被“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所代替,同學之間關系已不再只是競爭關系,而是逐步變成了競爭與合作并存的關系。特別是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一些較為復雜的研究課題僅憑一個人的精力、能力和智慧很難完成。只有多人合作,集眾人之智,聚多人之力,集思廣益,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研究新課題。這樣,在學習實踐中,那些愿意合作,善于合作,能夠合作的學生必然收獲多,進步快,而那些不善于合作的學生必然所學少,進步慢,這必然會激勵善于合作者繼續努力,也必然會刺痛那些不善于合作的學生,促使他們自我反思,彌補不足,積極加入到合作學習的潮流之中。

        2 能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目標的心理傾向和動力。交往動機是愿意與他人進行交往、建立友誼關系需要的心理傾向。“學會分享與合作”既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目標,又是現代人所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和能力。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求合作者敢于、善于與人溝通交流,樂于與人合作,樂于與他人共享信息資源、創意和成果。這無疑會激發、增強合作者與他人交往的動機和欲望。對于那些平時不愿意與人交往,性格內向的學生來說,合作學習必然會對他們產生良好的影響,能促使他們變得開朗、活潑、樂于交際,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甚至能幫助他們走向成功,在事業上取得輝煌成就。

        3 能夠提高學生感覺知覺的敏銳性

        感覺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覺器官,經過神經系統的信息加工所產生的對該刺激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直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屬性在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們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過程。

        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在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重在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這些都需要有敏銳的感覺和知覺參與。因此,語文研究性學習能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感受性;增強知覺的對象性、整體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覺是一個人取得卓越成績的前提條件之一。很多科學研究成果的取得,都與研究者對外部世界,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敏銳感知分不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此不加以列舉。

        4 能夠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想象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并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少不了想象,尤其是創造性想象的參與,這是由語文學習的特點所決定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時間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很多研究性學習課題都不是簡單、容易完成的課題,否則,就不需要多人合作研究。但正是因為課題有難度,才能激發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欲望,這就對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時候,疑難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有超常的想象能力,常規思維、慣常思路和方法根本無濟于事,所以說,有難度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會使學生思維處于激活狀態,從而在艱苦的研究過程中產生靈感,創造出新的形象。長期進行創造性想象活動,能增強創新意識、弘揚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

        5 能夠磨礪學生堅強的意志

        意志是意識的能動作用,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自覺的組織自己的行為,并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心理過程。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又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一種較高水平的學習能力。在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困難,遭受挫折,甚至屢屢失敗的打擊,這對學生的意志品質必然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就需要調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獨立性,堅定性,果斷性和自制力等品質。語文研究性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學習者會不斷品嘗失敗的滋味,也會不斷地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中,學生的品格會得到磨礪,意志會逐漸堅強。

        總之,隨個新課改的逐步實施,隨著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方法的普及和推廣,研究性學習會對學生的意志和品格產生遷移作用,這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展。

        第2篇: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

        一、研究性學習的定義及特點

        1.定義

        對于研究性學習廣義的解釋是"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方法,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狹義的解釋為,“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2.研究性學習相對于傳統的學習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①重視問題的提出和解決。②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③重視學生學習內容與學習時間的開放性。④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

        二、課程改革下的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為IT)一詞正成為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詞匯之一,走進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特別是國際互網絡的普遍運用,信息技術的威力越來越不可限量。信息技術對生活的影響,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它對教育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此,我們顯然缺乏應有的思想準備。

        1.信息技術教育的巨大功能

        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觀念:教育過程在本質上成為一種選擇過程,電腦和網絡以及其他多媒體設備成為教育的中介,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發送信息,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接受信息。這里教師的“發送”包括從聲音、文字、圖像、演示、討論到模擬仿真等多種形式;學生的“接受”包括從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時間、不同指向的主動選擇,包括生――機、生――生、師――生的個別的和群體的相互論辯。

        2.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進

        信息技術將改變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將使面對面的教學活動退居次要地位,知識與長者和德者將完全分離,智慧與人格也將不斷分離,教育中無法避免的師生尊卑差異將完全可以避免。這將極大地促進師生關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學生積極人格的養成。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

        基于信息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是在研究學習實施過程中,引入現代網絡技術后,實現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具體表現形式。下面我們著重從與接受性學習的對比中來探討研究性學習。

        1.接受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

        2.對于研究性學習模型的初步思考

        根據前面對研究性學習的分析與思考,我們以為對構成研究性學習的要素主要有:

        (1)“問題”以及以此為凝聚點的智慧發展,是研究性學習實施中最核心、最關鍵的部分。但是,這一內容具有較強的“內隱性”,可以說因人而異、因題而異。在進行分析時,我們只能依據在識別、選擇、解決、反思等活動過程中所表現的行為來描述和推斷。

        (2)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習者主體所發生的變化,是研究性學習應該實現的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應該是雙向互動的。在這樣不斷互動的過程中,實現研究性學習在人的自我發展中應有的作用。

        (3)關于研究性學習活動場地的特點以及所應該提供的條件。我們以為,研究性學習活動實際上是一個從“生活環境”出發,經過“問題情境”、“研究場所”再回到“生活環境”中去的過程。

        3.信息技術在研究性學習模型中的地位與作用

        如果前面所提出的特點與“研究性學習模型”基本成立的話,那么,實施研究性學習所必須考慮的條件有以下五個方面:①資訊的需求。②專家的需求。③伙伴的需求。④記載的需求。⑤發表的需求。

        認識這些特點和需求,努力創造條件去實現它,是我們應該予以認真思考的。應該說,真實的生活環境可以滿足上述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需求,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而形成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智力資源,都是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強有力的支持。

        然而,現實的真實的生活環境有其難以克服的障礙:①學習者,特別是我們所面對的中小學生為主體的“學習者”,繁重的課業負擔,“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限制了他們的視野,獲得豐富的信息刺激存在著許多困難。②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制約著他們對社會信息資源、專家資源的知曉和利用。③由于現實生活中許多難以逾越的障礙,使學生發表成果的條件受到限制。實踐提出的問題是:必須找到一種辦法,能克服上述種種障礙,確保研究型課程的切實開展。在這一方面,正在生機勃勃發展的信息技術能滿足這種需求。

        總之,信息技術教育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其根本目標,在創新人才所具備的創新能力中,研究性學習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大力推進基于信息技術的研究性學習環境的建設,是當前信息化教育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11

        [2]《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郭紹青 2002.7

        [3]《西湖教育研究》2003.2

        [4]《基于網絡應用的教師角色以及研究性學習輔導》維存教育實驗室,2001.05

        [5]《運用網絡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荊孝民

        第3篇: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范文

        關鍵詞:含義 作用 原則 實施 策略

        一、通過培訓,使中小學教師理解和掌握研究性學習的含義與作用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研究性學習在我國新課改中有兩種提法:一是學習方式,一是課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或其他成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研究性學習是與接受性學習相對應的概念。就人的發展而言,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體活動中,兩者是相輔相成、結伴而行。之所以我們在我國新課程體系中強調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因為接受性學習不好,而是我們過去過多倚重了接受性學習,把接受性學習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學習則被完全忽略或被邊緣化。強調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學習在課程中的位置,而非貶低接受性學習的價值。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滲透于學生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中的。

        (二)研究性學習的作用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通過實踐證明,完全繼續沿用以前的教學方式,難以很好的培養同學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難以達到更好的培養創新精神的目的。因此,學習方法的創新就更顯得重要了。而對研究性學習的深入研究,是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好方法,更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好方法。

        2.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掘教材的內涵

        不管什么教材都是相關學科知識的集中體現,但是這些內容都是一定的,而要進行研究性學習不僅強調要靈活使用教材,更強調教學要從社會需要、教學內容、學生等實際出發,綜合考慮采用何種教學策略、教學環境,并通過評價進行反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這樣,不僅教材中的很多內容要被運用到,而且對教材內涵的發掘有較大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研究性學習是以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中心,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來研究解決問題。這一方法重視學習過程,強調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去做: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實踐探索,自己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等等。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無疑將受到多個方面的鍛煉,學習到自己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就能保證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讓所有的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4.有利于學科的整合

        研究性學習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學科知識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綜合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才能解決。因此,它的綜合性很強,這樣就在某種程度上要求教師組織研究性學習的時候除了體現學科的獨特性外,還要體現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性。

        二、通過培訓,使中小學教師明了研究性學習的原則

        1.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自主開放性的課程

        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為“研究性學習方式”充分展開所提供的相對獨立的、有計劃性的學習機會。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以期實現新課程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是以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中心,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來研究解決問題。這一方法重視學習過程,強調同學們在活動中自己去做: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實踐探索,自己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等等。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無疑將受到多個方面的鍛煉,學習到自己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研究方法最大的特點是教學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學內容是開放性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以作為研究課題。第二,教學空間是開放性的。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因此,學習的地點不再限于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第三,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是開放的。針對不同的研究內容,得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問題探究、課題設計、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要運用多種學科知識由被動到主動,由封閉到開放。第四,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不是單一地從課文和參考書中獲取知識,而是從講座、因特網、媒體和其他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第五,師生關系是開放的。在研究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地位,教師扮演著指導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提倡師生之間的辯論,鼓勵學生的質疑。

        2.研究性學習是一個研究性的學習過程

        研究性學習一般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結合實際提出問題。學習者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究中。而這個問題來源于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與學校學科教學內容聯系在一起,這些問題能引起學習者進行實證調查研究,通過收集和利用數據來形成對各種現象的解釋。第二,收集數據。學習者要重視實證在解釋與評價問題中的作用。實證是科學與其他知識的區別。在研究中根據實證資料做出對各種現象的解釋:一是觀察,二是測量,三是實驗室中的實驗、觀察和測量,四是從教師、教學材料、網絡或其他途徑獲得實證資料,使其研究下去。第三,形成解釋。學習者在實證的基礎上,根據邏輯關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關系和其他解釋。第四,評價結果。學習者根據其他解釋對自己的解釋進行評價。學生能通過參與對話比較各自的研究結果或把他們的結果與教師提出的結果相比較來評價各種可能的解釋。第五,檢驗結果。學習者交流和驗證他們提出的解釋。讓學生交流他們的研究結果可以為其他人提供問題、檢驗實證材料,找出錯誤的推理,做出實證資料所不能證明的表述以及根據同一觀察資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釋的機會。

        3.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研究性主題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研究性主題活動,是一項教師根據新課程和實際需要而自主設計的具有明確主題和活動內容的學習的有效組織形式。具體表現:第一,活動組織的計劃性。教學中把研究性學習納入到學科教學整體范疇,有定期、定點、定人、定內容、定形式的要求。第二,活動內容的專題性和廣泛性。活動內容范圍十分廣泛,往往不是單一學科知識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綜合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才能解決。因此,它的綜合性很強,有利于發展同學們的綜合能力。

        三、通過培訓,使中小學教師學會如何具體實施研究性學習

        無論什么學習課程,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就是在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下進行的一種學習。一般有以下的基本程序:提出問題(提問題)―確定研究課題―進行研究―成果展示。

        (一)提出問題的重要性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字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李政道說:要開拓新路子,最關鍵是你會不會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是創新的第一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這些話都說明,他們把通過思考發現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都提到很高的高度。

        (二)發現問題的幾種途徑

        1.多思考,學會從教材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

        有句話說得好,“知識之島越大,好奇的海岸線就越長”,這說明要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必須掌握大量的知識,因為掌握知識是發現問題的基礎。

        2.關注日常生活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參加其他社會實踐的機會很少,日常生活成為他們獲得間接經驗的重要途徑。所以,同學們多關注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會給他們發現問題提供很好的機會。

        3.參加社會實踐

        學生在日常的課堂學習中主要側重訓練的是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而研究性學習給學生的是另外一種體驗、經歷和實踐的歷練,因為它主要圍繞著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教學。

        (三)思考問題的方法

        1.聯想

        所謂聯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由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譬如在自然界和生產勞動中,科學家看到農民剪下一截葡萄藤栽插在地里,可以成長出一棵新的葡萄樹。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其實還可以找到其他的植物也有這種性能。那么,動物有沒有這種性能呢,于是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努力,震驚世界的克隆羊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克隆技術。

        2.想象

        心理學上把想象解釋為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因為鳥是能飛的,所以我們的頭腦中就有了“飛”這個概念,之后結合一系列的想象,飛機就在我們的想象中形成了……實際上,通過想象,我們可以發現和提出的問題太多了。

        3.逆向思維

        人們常說“知足常樂嗎?”這個問題就是經過逆向思維想出來的。對于一些生活中見疑不疑的現象,一些習慣的說法,一些權威性的論斷,反其意而用之,就能夠發現新的問題,見人所未見,這就是逆向思維。例如,我們見到的常有黃的、白的、紫的,我們就可以想,我們能不能培育出其他顏色品種的?

        4.發散思維

        我們可以從一個主題出發,沿著不同的角度,逐層深入地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這就是發散思維。

        四、通過培訓,使中小學教師能夠靈活使用組織研究性學習技能的策略

        (一)教師角色的定位

        在研究性學習中,強調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將失去傳統意義上的在知識內容上先行先知的地位。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但同時也應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學生沒有學習經驗和有價值的參考書。如何使學生明確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很重要了。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必須參與其中,這主要由于學生的經驗不足。根據教師參與指導的形式和程度,我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模式:

        1.顧問模式

        即當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尋求教師幫助時,教師針對學生的某個具體問題給予的輔導。一般講,這種模式中,教師指導的學生及學生的人數、指導的問題和指導的時間是不固定的;學生咨詢請教的教師、請教的問題和請教的時間是不固定的,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隨機進行的。

        2.導師模式

        即教師從課題確定時到課題結束一直關注并在關鍵步驟中給予學生的研究以指導。這種模式中,教師指導的學生及學生的人數、指導的問題和指導的時間是相對固定的,學生咨詢請教的教師、請教的問題和請教的時間也是相對固定的。

        在研究的過程中,采取哪種模式取決于研究任務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研究水平。對于有較高研究能力并擁有較豐富研究經驗的學生,如果研究的問題難度不大,教師可采用顧問式和導師式的指導方式,如果對于缺乏研究能力和研究經驗的學生,不管研究問題的難易,我們認為教師都應采取全程參與與啟發的模式。

        (二)研究性學習選題應該注意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的特征決定了選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無論是由學生自己確定課題,都表現為提出問題到確定課題的整個過程。但不管哪種選題方式,都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選題必須來自學生周圍的真實世界

        2.選題必須有利于師生共同參與,并且有利于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更好實施

        3.選題必須是學生感興趣,樂于參與

        (三)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選題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提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發散的過程。發散,指的是從不同角度提出盡可能多的問題。指導提出問題即指導發散的重點,應放在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激勵學生的研究動能,激活學生的研究思維。前兩者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后者則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1.指導學生對課題研究大方向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學生在面對新課題時,他們往往無從下手,原因是他們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是憑興趣,其實對這個問題并未有太大的了解,更不知從什么方向去研究。一般用以下方法:首先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目,使學生在閱讀中逐漸對這一領域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其次給學生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信息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他們在暢所欲言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影響,共同提高;最后,提供成功的案例,啟發學生的思路。

        2.指導學生在課題研究大方向確定的前提下搜集資料

        在傳統的學習中,往往是教師精選出與所教內容有關的資料,然后學生再按照教師的編排進行課堂學習,被動學習就可以了。在研究性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生主動圍繞研究方向搜集資料。為此,指導教師應告訴學生,資料可以從書籍、網絡、實地調查等多種途徑中獲得。

        在指導學生分析搜集到的資料時,我們往往會發現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和興趣是不一樣的,因此在研究過程的分工上,指導教師應具體根據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分工,明確每人的職責,建立考評制度。

        3.指導學生研究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的問題

        (1)不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當學生有了初步的研究或出現傾向性的問題時,教師要警惕無意識中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假如教師把意識強加給學生之后,常常會讓學生感覺是為老師研究,從而影響學生的研究興趣。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指導中,要及時做好階段性小結和整體性總結,及時記錄好自己的體會和感想。在指導過程中,時刻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不要教得太多,管得太細,切忌越俎代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2)加強在選題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課堂為中心,是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為解決好研究性學習方法上的問題,在進行研究的初級階段,教師應告訴學生,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就是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進行學習,可以通過親身實踐,來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指導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方式展示一些研究性學習成果,以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

        (3)要經常關心學生,給學生適當的鼓勵,創設有利于自主搜索的氛圍,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由于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于教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怕教師提問,在心理設置了心理防線,在這樣的課堂氛圍和心理氛圍中是無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因此,教師要走進學生、融洽與學生的關系,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采用不用舉手,不用提問,自動回答問題的形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4)研究性學習成果的評價標準要靈活多樣。由于我們面對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千差萬別的,學生的認知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研究性學習成果的評價標準也應該是多元的評價。其中,評價的多元化,不僅包括評價者的多元化:老師評價、同學評價、自身評價或者幾方面評價相結合等,還包括評價方法的多元化:設想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及綜合評價等。

        (四)要正確理解研究性學習的作用和適用范圍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通過自身實踐來明確某種道理和方法的學習過程。對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發散思維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科所有的課程內容都能夠用研究性的學習方法實現其最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之后,教師重新走回教學崗位的時候,許多教師都能夠嘗試使用研究性學習這一種新式的教學方法。從而增強實施新課程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既鍛煉了教師隊伍,也增強了今后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水平,達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教師培訓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一目了然。

        參考文獻:

        [1]徐世貴著.《新課程實施難點與教學對策》.開明出版社,2004年3月版.

        [2]譚仁杰主編.《做研究型教師》.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版.

        第4篇: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范文

        關鍵詞:認識;研究型教師;研究性學習;思考

        研究提升教學境界,研究成就知識創新。在教育改革和新的語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師更需要成長為研究型的教師。筆者就將研究性學習納入語文常規教學中進行了粗淺的嘗試,其中有認識,有思考,也有困惑。

        一、對于做研究型教師的認識

        所謂研究型的教師,就是要能蹲下身子看學生,要平等地跟學生交流,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就意味著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學并不是教師把知識從外界搬到學生的記憶之中,而是以學生既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交互作用來建構新知識的。”

        1.作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學習狀態

        這些年,從小學到初中我們一直在搞課改,認真思考,不難發現我們更多地關注了老師的表現,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其實學生才是課堂中最重要的元素,無論教師采取何種教學方式,最終的目標還是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最終成為學習的獨立者,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可能我們現在還不具備真正做研究的能力,但我們有思考自己學生的能力。教師做研究的關鍵不在于你是否研究了,而在于你是不是思考了。做研究的本質是思考學生,而不一定非要去研究學生。即便是我們正在(或打算)做教育敘事,做行動研究或者做文獻對比綜述,都是為了更好地去思考學生。

        2.要用智慧激活學生思維

        中小學生普遍具有好奇心理,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別迫切,這時如果改用研究方式教學,不僅能“激起情,引起疑”,更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帶著“疑問”去主動獲取知識。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之一。

        二、對于學生做研究性學習的認識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倡研究性學習。要學生做研究性學習,就是讓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中和真實的活動中自主地學習。殊不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得再多也沒用,而一定要引導作為‘游客’的學生,調動其對生活的積累,自己親身去‘游歷’一番。”

        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很豐富的研究課題。作為語文一線教師,我們應該將眼光更多地集中在經典文化的傳承上,要善于引導學生做“游客”,到更廣闊而自由的語文天地去“游歷”,以培養學生多方面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

        三、語文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嘗試

        基于以上認識,我在高一年級和高二上學期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大膽嘗試和推進了研究性學習。

        選題的背景:古代散文教學是傳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載體。在大力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語文教師要想走出一條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古文教學之路,就必須轉變以往文言文教學重言輕文的習慣。教學中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體現新課標中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即自主學習。“自主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由自主展開的學習方式才是有效的。”基于此,我選擇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的三篇課文,設計定位為研究性專題課,旨在將新課程理念不斷引向深入,推動新課標背景下教學理念向教學實踐的有效轉化。

        研究的內容: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的三篇古代散文:《赤壁賦》《蘭亭集序》和《游褒禪山記》。這三篇都是名家力作,情、景、理,三者兼備,情景之間理趣流動。如《赤壁賦》由月夜泛舟的陶醉、悲涼簫聲的感傷寫到人生失意的悲情、隨遇而安的態度和忘情塵世的灑脫。《蘭亭集序》作為書序,先介紹蘭亭集會“一觴一詠”的作詩情形,之后由宴游活動談及生死觀,再借題發揮論及人生意義。《游褒禪山記》先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賞游的過程,然后借賞游經歷闡明治學觀點,最后交代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

        實施的步驟:每一個子課題分四步完成。第一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教材尋找類似及相關的內容。第二步,學生自主結合成若干個課題小組(6~8人/組),各課題小組成員分工,明確自己的任務。第三步,各課題小組確定研究方法,制作問卷調查,然后在小組范圍內討論并整理出本小組的研究成果。第四步,小組研究總結,匯報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

        高一(1)班某課題小組的研究性學習內容設計:

        研究課題:蘇軾與黃州

        擬使用的方法:課本與課外文獻資料、互聯網、教師的指導

        研究的任務:

        1.走近蘇軾,探尋心路歷程

        蘇軾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為什么被貶黃州?(烏臺詩獄案)

        走近黃州,尋訪蘇軾。

        2.蘇軾的赤壁情結

        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的精神狀態如何?都有哪些人生的頓悟?

        3.回顧蘇軾作品,品評東坡印象

        蘇軾寫過哪些作品?從他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啟示?

        4.關于“人生如夢”的思考

        “我”眼中的蘇軾。

        歸納總結蘇軾的人格精神。

        四、對研究性學習的思考

        “教而方知困,學而知不足。”初次嘗試研究性學習,雖說探索了一些帶有“研究”性質的教學方式,也引發了不少相關的思考,其中有對經驗的總結,也有對問題的困惑等等。

        從教師的角度看,課改發展到今天,我們若還延用傳授式教法勢必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扼殺其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運用研究式,學生便可站在不同角度,從不同方面審視文本、進行研究,這樣更有益于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語文教育的過程就是把人文精神內化為學生個人的人格構成,然而,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都一一解決,學生也可能有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需要解決,究竟應如何把握學生建構學科知識與發展探究能力兩者間的平衡呢?這是我的一大困惑。

        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單一的接受、記憶、模仿改變為“各類活動”“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選擇性發展空間,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學生開始由課內向課外拓展,嘗試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拓寬了語文學習的途徑,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時空,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熱鬧背后的不足,一些中差生盲從應付,參與研究的積極性不高,這又該如何解決呢?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改的關鍵還在于教師。我堅信只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和腳踏實地的作風”,且學且感,且行且思,明天我們就會收獲精彩。耕耘不止,行者無疆,我愿執著地攀高探險!

        參考文獻:

        [1]郭家海.教師的觀念決定學生能力養成的可能.人民教育,2011(18).

        第5篇: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206-02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與能力。”長期以來,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這種局限性,極大地制約了學生主動學習,制約著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利用信息技術來推動綜合實踐活動,發揮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技術的優勢,通過教與學把信息技術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融為一體,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學習和構建知識的工具,促進信息技術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同步發展,提高教與學的效果,促進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的根本改變,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的。

        在《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要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實施過程之中”。可見,信息技術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合理、有效使用,是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發展不可估量的。沒有信息技術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將是不完善的。兩者有機整合是非常必要的,既有利于信息技術教育,也有利于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從上學期開始,《磚瓦文化》研究活動在我教學的班級中開展得如火如荼。行進至此,感觸頗多。下面是我的具體實踐和思考。

        一、信息技術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動力機”

        綜合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強調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磚瓦文化》的研究內容是根據遙觀歷史和中國磚瓦文化歷史,取材于現實生活,符合學生的需求和年齡特征,可以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中國文化的思想情感;增強建設家鄉、報效祖國、弘揚中國文化的責任感。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受傳統課堂教學的影響,不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網絡資源和實踐活動來更有效地開展研究。而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融合,實現了研究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它打破了時空的界限,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我校的信息技術課堂、綜合實踐活動課、全天開放的計算機房和電子閱覽室,為《磚瓦文化》的研究活動搭建了廣闊的信息平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在《磚瓦文化》綜合實踐活動中,各研究小組根據主題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研究實踐。他們用掃描儀掃描出《武進日志》、《遙觀鎮志》上有關遙觀磚瓦的資料;從網上找來關于“遙觀由來”和中國磚瓦歷史的視頻、各專題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用數碼設備捕捉遙觀本土豐富的磚瓦資源,學校的老師、家人、村上的老者、磚瓦制作工具、磚窯等都在數字畫面中呈現。這正對應信息技術學科的“信息的識別與獲取、信息的存儲與管理”模塊。

        在具體實踐中,指導老師作為指導者、觀察員,要向學生強調利用信息技術迅速地獲取信息,準確概括信息,實現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獲取新知識、新方法、新思想。由于因特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老師要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如何有效甄別信息及引用。

        二、信息技術是綜合實踐活動多彩展示的“大舞臺”

        傳統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往往是通過小組語言交流、制作手工作品和手抄報的形式匯報活動成果。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充分運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多種媒體元素的注入,使成果展示變得精彩紛呈:使用文字處理軟件Word制作電子報刊;使用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制作宣傳海報;使用電子表格軟件Excel制作統計圖表、數據分析圖表等;還可以使用幻燈演示軟件PowerPoint制作演示交流文稿;還可以使用動畫軟件Flash制作小動畫;也可以使用網頁制作軟件FrontPage制作主題活動網頁。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實現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與實施過程的最大融合。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熟練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

        我校在每年度的藝術節和科技節中設置相關比賽項目,并篩選出優秀作品參加上級教育部門的相關競賽活動。如在2013年常州市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評比中,我校有兩位同學的作品獲市一等獎;初二(6)班部分同學的研究性學習成果《磚瓦文化》獲2013年常州市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一等獎;部分同學制作的《磚瓦文化》專題網站獲2013年武進區中小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競賽一等獎。

        三、信息技術是綜合實踐活動全面評價的“好助手”

        信息技術的有效、科學、合理使用,將使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更加客觀、真實、民主。

        1.多元評價:《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強調:“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強調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標準,肯定學生與世界交流的多元方式。”因此,學生、教師、受訪者都是評價者。為此,我在學生的采訪表、研究日記上設立“某某對我說”的評價項目;并架構《磚瓦文化》Moodle平臺,方便實現了學生的自我評價、生生之間、研究小組間的互評、教師評價。評價者可以通過Moodle平臺瀏覽相關的資料,對被評價者每一次專題活動進行客觀、綜合的評價。而學生個體則可進入平臺進行查詢和了解,以便修正今后實踐研究中的言行,以達到再學習的目的。

        2.全程評價:綜合實踐活動不僅重視學習結果的評價,而且重視過程的評價。評價滲透于綜合實踐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它是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確保研究質量的一種主要策略和機制。在搜集遙觀本土磚瓦文化資源時,受訪者的評價對學生來說是鼓勵,更是指導。我還在Moodle平臺上為各小組創建了留言空間,同學、老師可隨時在留言空間與小組的同學交流,還可隨時對各小組同學進行及時的評價,真正落實了評價的全程化。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磚瓦文化》研究活動,以全新的思想觀念、形式、內容以及所發揮的激勵功能、教育功能使之成為學生提高信息素養的有效載體。信息技術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和特殊領域。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深度融合,更有利于學生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養成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態度與能力;養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良好行為習慣;在研究中進步,在分享中成長。

        參考文獻:

        第6篇: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創造力 教學 研究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作為高等教育重要培養目標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已經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此時,作為傳統教育方式重要補充的研究性學習,在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方面可能具有的優勢,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遺憾的是,在眾多有關研究性學習的文章中,從實證角度,對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層面的效果進行探討的文章并不多見,本文希望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一、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創造能力影響之比較

        本研究在南京某高校大一年級抽取同一專業平行班兩個,共101名學生,分成2個組即分別為開設研究性學習組(開設組)與未開設研究性學習組(未開設組)。在兩個班級均未開設研究學習之前,分別對其進行問卷測試(前測)。在大一年級結束,即其中一個班級開設了1學年的研究性學習之后,對兩個班級進行后測。施測后回收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為95%。同時,本研究以托蘭斯創造思考測驗(乙式)和威廉斯創造傾向測驗為測量工具。前者采用吳靜吉等(1981)所修訂的托蘭斯創造思考測驗(乙式)來施測,該量表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等分數。后者采用林幸臺等(1994)修訂的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來施測,該量表可測得冒險性、好奇性、挑戰性、想象力等分數。對所有問卷進行篩選之后,將有效問卷的數據用SPSS/11.0進行統計與分析。

        1、兩班均尚未開設研究性學習之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比較

        前測階段,兩班學生在流暢力、變通力和獨創力三個創造思維能力指標的得分均無顯著差異。

        2、一年后,開設組與未開設組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分數比較

        表1表明兩組學生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得分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變通力差異達到極其顯著水平。

        3、兩班均尚未開設研究性學習之前,學生創造傾向的比較

        入校時兩班學生在冒險性、好奇性、想象力及挑戰性等四個創造傾向測驗指標上均無顯著差異。

        4、一年后,開設組與未開設組學生創造傾向分數比較

        表2表明兩組學生冒險性、好奇性、想象力及挑戰性等四個指標得分均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表明,開設組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得分顯著高于未開設組學生,而創造傾向得分兩組學生則無顯著差異。對于研究性學習與創造思維能力的具體關系,還須進一步驗證。

        研究與已有研究結論之間既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研究型學習對創造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山東省“兒童創造力開發”課題組進行的相關實驗研究結論與本研究結論相同,實驗班學生的流暢力、變通性、獨創性上的得分均顯著的高于控制班①。而在研究性學習對創造傾向影響方面,陳奐宇的研究結論與本研究相似②,但段繼揚教授的小學創造力培養實驗研究表明,經過三年的創造性教學教育,與控制班相比,實驗班學生創造傾向得分有顯著提高,說明實驗班學生的創造傾向發展比對照班學生快③。

        差異形成的原因,可能與研究性學習本身的特質、實驗進行的時間、課程設計等相關,需進一步驗證。

        二、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創造能力影響之分析

        1、形式上看,研究性學習對學生來說就是開拓創新的過程

        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尋找現實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探求問題答案,進一步驗證答案的合理性。這一過程再現了創造性思維的四個階段:準備階段、醞釀階段、豁朗階段及驗證階段。研究性學習有效的克服了傳統教育形式的束縛,極大的尊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具有強烈學習動力的學生,置身于更加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中,除了能夠體驗到更多挑戰與創造的快樂外,還會逐步培養出斯騰伯格理論中創造人格的五種關鍵特質: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礙的意愿、成長的意愿、敢冒風險以及自信等。

        2、從內容上看,研究性學習的模糊性使學習更加貼合社會實踐

        一直以來,“高分低能”現象始終困擾著我們,學校教育與社會實際之間到底存在何種不為人知的黑洞?也許從傳統學校教育與社會要求的比較上,我們可以找到部分答案。傳統學校教育、傳統考試提出的問題是清晰的,思維方式是唯一的,答案是一定的,這完全與閉合性思維的訓練方式同出一轍;而社會大考場提出的問題是模糊的,思維方式是多樣的,答案是不定的,這與發散性思維的模式是吻合的。從這個角度上看,傳統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之間呈現出南轅北轍的態勢。研究性學習課題的不確定性,解決方式的自主性等特點表明,研究性學習的形式更加符合社會問題的創造性需要。

        3、從評價上看,研究性學習全程性、多元性和多樣性的評價方式更加符合創造的心理環境標準

        傳統教育、教學單一的評價模式,容易使學生學習的著眼點落到學習成績這一最終結果上,進而引發各種急功近利心態的出現。而研究性學習全程性、多元性和多樣性的評價方式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她將學生學習的目光從結果拉回到過程中,通過課題前后及幾次課題之間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改變評價自身的進步,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投入程度,這樣的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創造的環境標準。

        三、實施并改進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研究性學習無疑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鑒于本研究中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差異性比較分析及其實質性影響的探討,筆者認為,還應該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注重研究性學習策略的改進與完善,以便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1、注重教學設計的改進與創新

        教學設計是對整個教學系統的規劃,它是教師教學準備工作的組成部分,是在分析學習者的特點、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條件以及教學系統組成部分特點的基礎上統籌全局、提出教學具體方案的活動。一方面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針對不同的知識類型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并對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況作認真分析,除了解學生的一般學習狀況外,還應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準備、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作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在教學情境設計上,要設計出有別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的情境,要能夠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性,即研究性、探究性,使學生在該情境中既能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能真正把學生吸引到知識的探索與創新上來。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參與問題設計、查找資料、歸納整理,獲得了對知識的直接感受,了解了學科知識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增強了問題意識、研究意識,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健全并完善人格、提高審美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2、重視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在研究性學習中,注重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顯得尤為重要。當教師長期親歷教學研究過程,具有了豐富的研究經歷,掌握了研究方法,并將這種技能轉移到教學過程中時,研究性的教學或教學的研究特性便出現了。這時,教師才能更及時、明確地給學習者指明方向、指出方法,使學習者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也才能夠設計出符合科學規范的與實際問題關聯的教學內容與情境,才能夠更好地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果進行科學評價。

        3、關注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當前,由于教學評價機制自身的思想、內容的失誤,導致評價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致使現有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還很難對研究性教學活動進行適當的評價,必須改革并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以適應研究性學習發展的需要。通過評價,要能夠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和激勵功能,來喚醒被評價者的主體意識。比如,可以通過建立學生研究學習檔案,開展檔案袋評價,包括課題研究調查表、教師評價學生研究性成果檔案、學生自我評價檔案、論文成果等。這種檔案袋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注意對學生的肯定與鼓勵,注重學生的持續改進與健康發展,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進而體現學生自我的主體性。

        【項目基金:南京審計學院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課題《財經監督類人才職業人格培養研究》,編號:J2011016】

        參考文獻

        ①陳澤河、張景煥:《中小學生創造力開發實驗與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63-76

        ②陳奐宇,《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D].臺灣:臺灣師范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0:131-134

        ③段繼揚:《創造性教學通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1999:10、469

        第7篇: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教學改革 教師素質 高師教育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這是對研究性學習的廣義理解。

        狹義的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是指在課程計劃中有一定的課時數,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研究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從社會、自然和生活中進行選擇和確立研究課題,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其特點是讓學生借助一定的方法,圍繞課題,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資料,達到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因此,狹義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定向課程,是為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充分展開所提供的相對獨立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活動。

        近年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都呈現出方興未艾之勢,研究性學習的試行范圍也由大學、高中擴大到初中和小學。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理念,是一種學習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包括學習目的、學習內容的變革,也包括學習過程、學習形式的變革,這種全方位的學習變革,必然要全方位地觸動教師,教師的角色地位將發生變化,教師的素質將面臨更高的要求與嚴峻的挑戰。高師院校作為培養基礎教育教師的“基地”,如何應對這種學習的變革,培養出適應音樂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教師,這是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課題。

        研究性學習的試行和推廣,給教師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高師音樂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研究性學習的環境下,高師音樂教育的改革,既要注意局部的微觀問題,如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能力的培養等問題,更要重視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等全局性的問題。

        一、轉變教育觀念,調整培養目標

        教育觀念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思想基礎,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進而影響教育的效果。轉變教育觀念,是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證。在傳統的分科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以接受式為主要學習方式,學生以繼承和接受前人積累的文化遺產,學習已有的知識為主要目標。而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在一種寬松的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獨立探索獲取一定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研究性學習環境下,高師院校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把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適應研究性學習需要的師資作為中心任務。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高師院校必須樹立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首先,應該徹底改變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質量觀,樹立起以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中心的教育質量觀。研究性學習使人類社會的學習方式和學習任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博聞強記已不是人類大腦的主要任務,一個人重要的已不是記住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習、創造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高師音樂教育應該走出“學科為中心”的誤區,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主要目標。其次,正確認識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擺正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營造積極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求異思維,激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建設性的姿態與教師進行學術交流,從而真正做到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為高師音樂學生將來更好地指導中小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奠定基礎。

        二、完善課程體系,調整課程設置

        這是高師音樂教育應對研究性學習挑戰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有失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其主要表現在:一是課程設置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追求單科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課程之間缺乏橫向聯系、滲透整合,課程比例失調。二是重技能,輕理論;重技能小課,輕技能大課;重單科領域的高、精、尖,輕專業知識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專業學術水平,輕教育學科理論和教育實踐以及綜合人文素質的養成。這種課程設置,導致了課程體系的單一化和僵硬化,致使培養的音樂教師規格單一,知識面狹窄,科研能力和綜合教育素質也較差,不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特別是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根據音樂課程標準所實施的種種教育教學改革,對高師音樂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高師卻沒有及時進行相應的改革。高師音樂教育的滯后現象是阻礙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致使造成音樂師范生在大學期間不了解中小學音樂教學實際,課堂上學到的用不上,該用的沒學到,實際上是高師音樂教學的失敗和遺憾。

        針對高師音樂課程存在的問題,在具體的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中,需加強以下課程的設置:首先,加強綜合性課程設置。研究性學習的最大特點是突破了原有的以單科性為主的課程框架,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特點的新型課程,這樣就要求音樂教師具備多元化的知識結構。為此,高師音樂課程應優化核心課程,建立少而精、容納量大、實用性強的主干課;擴大選修課程范圍,確立擴展課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藝術和社會實踐,形成隱性課程;三種課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形成新的具有現代音樂師范教育特征的課程體系。依據中小學課程標準所設立的四個教學領域,高師音樂教育應當有與之相適應的課程,即音樂審美類課程、音樂表現類課程、音樂創造類課程、音樂與相關文化類課程、音樂教育類課程五大類課程。以音樂審美為統領,音樂表現為載體,音樂創造、音樂文化為兩翼,音樂教育為基礎,形成各有側重、互相關聯、互相貫穿的課程體系。其次,加強師范性課程設置。長期以來,高師院校體現師范特點的教育理論課所占的比例較小,一般為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老三門”。這三門教育理論課程已遠遠不能滿足高師生將來從事音樂教育教學的要求,因此,高師院校必須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試行和推廣。因為,研究性學習無論是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作為一門課程,都需要音樂教師具有較強的音樂教育理論修養與教學技能。只有加強師范性課程的設置,才能更好地領會研究性學習的意義。第三,加強信息技術教育課程設置。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特點,使得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趨于多元化,學生除了從書本上獲取信息外,還往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進行知識信息的獲取,如利用互聯網查閱資料。除此之外,研究數據整理、資料信息的儲存等,都可能利用計算機等現代化的工具進行。因此,要求音樂教師必須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相關學科知識,具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高師院校要加強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設置,必須把這方面的教學內容列為所有音樂高師生的必修課程,并且還應逐步加強。第四,加強實踐性課程設置。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生親自實踐探索,獲得相應的知識,它強調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因此,高師院校要加強實踐性課程的設置,必須把培養高師生的實踐能力擺到重要地位。高師音樂教育的實踐課包括教育見習、實習、作業、演講比賽、五項基本功比賽(說、寫、彈、唱、跳)、舞臺實踐、社會實踐、畢業匯報演出、寫畢業論文等。通過實踐課程,真正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評價體系

        教師隊伍是高師音樂教學改革的主體,是音樂基礎教育賴以發展的基礎,是決定音樂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任何辦學方針與教學設想都必須通過教師創造性的教學實踐來體現,可以說是音樂教學改革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高師院校音樂教師隊伍狀況還遠遠不能滿足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存在著許多不適應的問題,如學歷結構偏低,高級職務中年齡結構偏大,中青年教師不穩定等。為此,高師院校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在音樂教師配備上,要堅持原則,量才錄用,嚴格把好用人關。要把那些思想好、作風正、素質高、業務精的教師推上教學一線,讓其真正有用武之地;對那些整體素質差、教學能力弱、學生反映差的教師,要堅決撤換。要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學習條件,創造一個拴心留人的舒適環境。音樂教學要想搞好,離不開必要的教學用具、設備和有關資料,在這方面學校要舍得投入,使教師講起課來心情舒暢、得心應手。

        其次,要注意抓好教師隊伍的培養,提升教師的學歷結構,使專任教師研究生化,提高教師專業化水準和全面素質。比如可以采取“請進來”的辦法,特邀一些專家、學者為教師講課或輔導;還可以采取“走出去”的辦法,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去學習、觀摩、進修、深造等等。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所謂教師的科研素質,是指教師從事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儲備、學術品格和思維方式等的總和,是一種本質上的自我創新能力。

        音樂教師的科研素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不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益呈現出高度綜合化和縱深化的趨勢,使人類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急劇增長,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在這種條件下,“一勞永逸”的一次性學校教育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所以,具有較強的繼續學習能力,是高師音樂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前提。二是獨立思考的學術品格和批判精神。任何科學研究總是建立在對已有科研成果進行批判繼承的基礎之上的,對于他人所做出的結論,決不能無條件地兼收并蓄,而必須大膽懷疑,堅持獨立思考,不盲從權威,不隨波逐流。可以說這正是科研工作的靈魂,如果沒有獨立思考,就不可能有創新,更談不上科學的進步。三是科學的思維方法。科學研究的任務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或數據,而是在對現象材料進行思維加工的基礎上提升到一般理論和普通原則的層面。因而,具備科學的方法論修養,是從事科研的必要條件。只有在科學的方法論的指導下,才能突破自然主義或經驗主義的思維模式的桎梏,超越具體思維的狹隘性和樸素性,高屋建瓴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對研究客體之本質和規律的理論把握,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新觀點。培養教師的科研素質,要在學術與理論研究方面提出一個明確的要求,督促他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再次,創新教師管理模式,提高教師隊伍管理法制化、科學化水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推行聘任制,采取競爭上崗、優勞優酬等措施,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

        最后,要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能反映高師音樂教育教學全貌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在評價原則上,應堅持指導性、激勵性原則,使評價貫穿整個音樂教育教學過程,通過評價使教師明確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和意義,充分發揮教師教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評價內容上,重點應側重師生的態度和能力,多進行過程評價,看師生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是否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培養和研究中,自身的潛能是否有效發揮,創新意識和能力是否增強。在評價機制上,應體現評價的開放性、多樣性和主體性,不要強求結論的標準化、唯一化,只要有利于高師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就行。在評價方法上,應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并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總之,要轉變原有的評價思想,使教學評價真正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功能。

        四、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培養科研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以“研究”為基本的實施方式。教師在指導研究性學習時,對教師的科研能力有相當高的要求,高師院校應重視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首先,重視將科學研究引入教學過程。高師院校的音樂教師,要轉變觀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學科的基本知識,而且還要重視向學生介紹學科前沿的知識,開闊他們的知識視野,以培養他們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師范類音樂課程的教學不僅傳授音樂教育理論知識,介紹先進的音樂教育思想和世界音樂教育改革現狀,還應讓學生參與音樂教學領域熱點問題的討論,培養其具有對音樂教育改革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能力。其次,學校應盡量多組織學術講座,介紹最新學術動態,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再次,高師院校要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目前,高師院校的教師自身都非常重視科研水平的提高,但很少引導、吸納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因此,高師院校應制定相應的措施,鼓勵教師讓學生參與科研活動。

        參考文獻 :

        [1]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

        [2]霍益萍.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彭賢智.高師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踐研究[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第8篇: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范文

        (一)中小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了解甚少1.據跟蹤調研統計,中小學生對講座所涉及的18個民俗知之甚少,小學低年級同學絕大多數只知道踢毽子,最多的還知道打水漂和摔泥炮;小學中高年級同學基本不知道所講的6個民俗,只有個別同學知道豆包相關民俗;初中同學略好一些,但對所了解的相關民俗也只是一知半解,不知其詳細情況。2.據調查統計,中小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了解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從教材、課堂中獲取,主要是語文課和思品課,二是從影視作品中獲取,三是從課外閱讀中獲取。第一條途徑內容極少,第二、三條途徑均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造成了中小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的現狀。3.當前的中小學教師本身對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因而也沒有積極讓學生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主觀意識。

        (二)社會、學校、教材等對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不重視1.受當前政治、經濟環境及互聯網文化發展的影響,社會及學校不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2.教育行政部門,教材編寫者急功近利,一味強調現代化,亦不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導致中小學常規的教學內容中涉及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內容寥寥無幾。3.國家、社會、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投入不夠,宣傳不夠,沒有認識到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致使中小學生極少有機會真正接觸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因此就更談不上傳承了。

        二、優化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中小學課外閱讀現狀的策略

        課外閱讀只是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窗子,真要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并自覺滲入精神世界潤養自身,還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都需要投入力量的系統化工程,可通過以下策略進行嘗試探索。

        (一)舉辦各種形式的民俗文化推廣活動,烘托閱讀背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網絡獨行其道的社會閱讀環境下,孩子們了解優秀民俗文化的興趣會減弱。通過舉辦以民俗文化節慶活動為代表的多種樣式的優秀民俗推廣活動,不僅有利于弘揚傳統民俗文化、塑造當地名片形象,而且為孩子們的民俗文化閱讀提供了現實版的集觀賞性、娛樂性、趣味性、知識性、參與性為一體的活“文本”,由于具有了豐富可感的現實情境,為閱讀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如在閱讀《紅樓夢》“寶黛初會”這一章節時,很多學生對繁瑣的服飾和建筑描寫并不了解,也往往一帶而過,通過課題組講座的介紹,一些孩子們理解了其中的民俗文化意蘊,專門成立了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有了全新的閱讀體驗,對優秀民俗文化的了解得以提升。

        (二)賦予民俗文化更為豐富的傳播載體,提供閱讀文本民俗文化有歷時性的特征,有些逐漸形成、固化,有些逐漸散佚,在優秀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弘揚過程中,應該協同各地的文化部門、旅游部門、宣傳部門和教育部門,賦予民俗文化更多的傳播載體和推廣形式。如民俗專家現場講座、民俗文化知識有獎競賽、征集當地民俗文化宣傳口號等,營造出良好的民眾參與的文化氛圍。以此為基礎,創作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既可以是攝影作品、畫冊、海報等宣傳品,也可以是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或出版發行的專著等,還有報紙期刊上的民俗文化專欄,通過電影、電視、網絡、廣播等眾多媒介的參與,最終不僅形成閱讀文本,還要使好的作品能為廣大受眾所熟知,進入他們的閱讀視野。

        (三)為民俗文化閱讀提供更直觀的體驗,強化閱讀成果。民俗展品陳列等形式在一定歷史時期起到了梳理與展示民俗文化的作用,但在全球化、網格化的時代,如何與時俱進地為民俗文化閱讀提供更具現實感的體驗,是我們強化民族記憶、弘揚民族傳承的新課題。民俗旅游是其中一種創新形式,通過民俗博物館、民俗村、民俗街區等各種景區、景點的綜合設計,以身臨其境的逼真感,使記載優秀民俗的文字化為現實空間里的衣食住行,能夠強化閱讀成果。而這種體驗應更為豐富,比如組織秋千、跳竹竿、踩高蹺、賽龍舟等表演競賽,號召更多學生參與到舞龍、舞獅、劃旱船等這類節慶嬉戲項目中來,以及日常生活中抽陀螺、跳方格、滾鐵環等幾近湮滅的這類體育活動等。

        (四)為民俗文化閱讀提供指導,提升閱讀享受在沒有相關人員的引導下,學生們閱讀關涉民俗文化的作品時基本處于無意識的狀態,在民俗文化作品本就不多的情況下,這種大量的隨意的閱讀,往往會收效甚微。所以,為民俗文化閱讀提供科學性的指導,是一種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推廣的方式,值得在中小學中普及。1.鼓勵學生在民俗閱讀過程中“不動筆墨不讀書”。引導學生學會做讀書筆記、讀書卡片。在長春浙江小學進行過《吉林民俗文化講座•禮儀之邦》后,和相關老師合作,在學生們中間開展了“一日一句”活動。請同學們搜集流傳在民間的、非課本內容的諺語,以小組手抄報的形式互相交流積累,鼓勵同學們交流后做到“三會”(會背、會注、會用),以一個月為期。通過這一活動,很多同學認識到:這些諺語生動有趣,上口易記,富有哲理性、藝術性、知識性,豐富了他們對于深厚的思想、高尚的情操、遠大的抱負、科學的見識之感受。2.培養閱讀過程中的民俗鑒賞能力。民俗文化閱讀的范圍可以是現當代反映民俗文化的美文,也可以是從古代文化典籍、古詩詞中摘錄的民俗文化知識和描寫;既可以是大漠孤煙、江南煙雨等奇異自然風光的描寫,也可以是純樸的民俗風情和故事,涉及飲食、起居、節令、服飾、信仰、禮儀、娛樂等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但由于缺乏系統性,需要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并總結,如果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閱讀鑒賞,不僅可以化解前期工作的繁瑣,進而可以使學生在閱讀整理過程中學會關于美與丑、真與善等的審美甄別和批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最終增加閱讀樂趣,形成審美愉悅。

        第9篇: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范文

        從目前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情況來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基本上是在計算機機房里完成的。而研究表明,中小學生在機房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分鐘左右。因此,如何打造一個充滿活力且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對于要完成教學大綱任務的教師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課堂的活力不是拘泥于教師形式的“活”,而應該是學習內容的“活”。新課程對傳統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用新的教育理念審視傳統的課堂教學。

        形成活力課堂的要素

        1.興趣使然,事半功倍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生往往對操作計算機的興趣大,愿意動手操作;而對于學習計算機原理,興趣就小多了。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操作計算機來學習新知識。這樣,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的學習中就會感到輕松愉快,并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同時在教學內容上,也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小制作、小發明、小論文、書畫作品等成果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展示,或利用學校的文化長廊進行成果展示匯報,能激發學生更加濃厚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

        2.自主探究,充分體現

        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是為了改變傳統教學中“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提出的。這種方式重視學生主體、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既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重視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的能力。

        例如,綜合實踐活動課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等,尤其在開展活動前必須進行資料的搜集等準備工作,在這方面信息技術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學生利用互聯網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出相關主題的內容,有利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特別是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充分利用網絡知識可以提升研究性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3.整合資源,合理開發

        富有智慧的教師是善于整合各種課程資源的,這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應學會和發揮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在整合的同時也開發課程資源。具體表現在整合社會資源、整合生活資源和整合媒體資源三個方面。這些資源的整合利用,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將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4.任務驅動,激情迸發

        “計算機能力不是學出來的,是玩出來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這樣一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來說,開始是模仿,制作出與教師的“成品”一樣的作品,但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后開始自己創造作品,這就是由“任務驅動”引發的無窮的創造力。計算機教師在教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任務應該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正好給了學生這樣一個機會。例如,在《開心一刻》自選圖形的課程中,學生想讓五環互相環套,卻涂抹了圓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幾個漂亮的漢字,卻一個字都輸不上去,等等。逼你提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技巧。大功告成后,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任務驅動”就是創設一種適當的情境,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

        5.合作分享,全面提升

        合作,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新課程主張個性的體驗,同樣提出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信息技術課中,合作探究學習是最常用的學習方式,無論是任務方案的設計、分工,還是任務的具體實施、成果的獲得,都離不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甚至有時是家長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密切合作,信息技術為這種合作探究開辟了空間。

        例如,在教授《心情驛站》一課時,教師只需要打開“電子教室管理系統”,利用文字、圖像、圖形、動畫、聲音、錄像片等素材,創設問題情境,并提供研究探索所需資源的地址與路徑,學生就可以進行“各自為主、人自為學”的個性化自主學習了。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根據自身的實際自主地選擇和確定學習探究的內容,能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獨立地進行學習,并隨時與教師或其他同學進行多種方式的研究交流。另外根據教學的需要,教師也可以通過系統把某一學生機設為“教師機”,讓這位學生向全班“廣播”他自己的學習研究成果。

        學生還可以通過校園網、地區的局域網進行跨班級、跨學校的合作探究,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傳播與推廣創造了條件。

        6.開放思想,

        新課程特別強調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將課堂還給孩子。因此,各學科教師應學會摒棄傳統教學中封閉、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摒棄一切圍繞教科書轉的局面,從課內向校內外、家庭、社會輻射,打破“求同”,敢于“求異”,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選擇開放的教學內容、提出開放式的問題、采取開放的教學方式,使課堂真正做到由封閉走向開放。只有這樣,課堂才能不斷地生成智慧,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影院 | 亚洲色国内在线精品视频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 一久道免费高清日本视频 | 另类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