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第1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意義;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曾院珍(1986-),女,廣西賀州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尹江霞(1979-),女,湖南衡陽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講師。(廣西 南寧 530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干預與生命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3LSZ053)、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科研項目“獨立學院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及其干預研究”(項目編號:2013RSLX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8-0215-02

        近年來,在被譽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里,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學生數量不斷上升,自殺案例成倍增加,兇殺事件不時見報:復旦大學的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的室友血刃事件,南昌航空大學宿舍腐尸案等,這些傷害事件引發了人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更多關注。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基本都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但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樁樁輕視、傷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讓人們更清晰地看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也看到了當代大學生對于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視。許多學者認為,生命教育的缺失和淡化才是大學生各類傷害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

        鑒于此,本研究以全新的生命視角,審視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現狀,并試圖將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從生命意義的視角去引導大學生敬畏生命,不斷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提高生命質量,為人才培養質量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從根本上有效預防大學生傷害事件的發生。

        一、生命意義對心理健康的意義

        意義治療創始人V.E.Frankl認為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人類最基本的原始動機,生命意義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心理上的困惑與迷茫;心理學家H.B.English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進行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從表現形式來看,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免于心理疾病,更表現為一種積極向上發展的心理狀態。[1]黃希庭(2004)認為,心理健康分為心理疾病或障礙、心理機能正常和完美人格三個層次,其中,完美人格屬于高層次心理健康,表現為有高尚的目標追求,發展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從事具有社會價值的創造,渴望生活的挑戰,尋求生活的充實與人生意義。[2]從這個層次上看,關懷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價值。

        近幾十年來,許多研究報告表明,生命意義對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李旭、盧勤(2010)指出,學生對生命越熱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對未來期待”能夠顯著地正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3]生命目的和生命控制是預測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趙晴(2008)在對四川省醫科大學生的調查中得出,生命意義感與總體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5]王麗敏(2005)等人在生命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效果研究中得出,生命教育在轉變大學生對生命態度方面不但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還能降低對應激源、應激反應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癥狀。[6]由此可見,生命意義與心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生命意義視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

        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雖然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長足地發展,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目的。但在傳統心理學的影響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過多地關注學生消極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而忽視了大多數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發展性指導的需求。從生命視角透析,教育的初衷是關注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價值,注重生命質量,也就是說教育應該關注的是每個人,應通過積極的一面去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就此而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工作重心的偏差――重心理問題解決,輕生命潛能發掘

        在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時,人們往往列舉出許多數據來說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各類機構在考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時也總會以心理問題的多少作為衡量的重要指標。這就導致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中更注重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少數學生心理問題的輔導、咨詢上,以醫學化模式為主軸,卻忽視了每個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獲得專業指導,以此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大學生活質量。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容易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自身消極、不良的一面,也就很難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另外,根據V.E.Frankl的觀點,大學生許多心理問題的產生和自殺行為的出現都源于生命意義的缺失,[7]是一種存在性的心理病癥。[8]然而,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在涉及危機干預問題時才會面對“生與死”的主題,對大學生理解生命意義、挖掘學生心理潛能以及積極心理品質的教育相對較缺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定位在于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治學生的心理疾病,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激發積極潛能為主、防治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教育內容的偏重――重矯正,輕發展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課堂是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雖涉及學習、人際關系、情感等大學生生活的許多方面,但在內容編排上主要是相關概念的內涵、特點、不良問題的表現及調節方式,在教授過程中也更偏重于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矯正,而忽視了大多數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發展性指導的需求。從生命意義的視角看,作為生命而存在的人,都渴望尋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積極能量的激發,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面臨人際關系、情感、生涯等日常生活事件,在面臨這些問題時,如何順利度過、不受困擾才是絕大多數學生的需要。這些問題雖不構成心理問題,但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除了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知識外,還應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培養與訓練,不斷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

        3.教學方式的偏失――重知識傳授,輕實踐體驗

        長期以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偏重于心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體驗,使得心理健康課程并未起到指導行為的教育作用。雖然在教育改革的熱潮下,心理課程嘗試改革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增加了案例分析、討論、活動體驗等形式,但由于教師的缺乏,各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多數采取大班(100人甚至以上)授課的方式進行,實踐體驗的方式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以知識為主導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無情地削弱了學生對于心理學的熱情,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談不上對知識的應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通過知識的傳授,學生可以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也知道改變這種不良狀態的方法,但沒有改變的行為或者在改變的過程中稍遇到困難就輕易放棄,缺乏堅持的動力。究其原因在于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缺乏最后的體驗。在課堂體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教師的指導,還能獲得同伴的支持和相互影響,這對行為的改變和鞏固有著良好的影響作用。

        三、生命意義視域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在生命意義視域下,反思現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重新構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使大學生克服心理上的困惑與迷茫,在成長中尋找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不斷提高生命質量。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學會生存生活”、“重視生命教育”的要求,生命教育不應該獨立于其他課程而存在,應該始終貫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專業課等各種教育和課堂內外。從生命視角看,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強調生命與知識的有機結合,不再片面強調知識的增長,致力于培養學生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快樂生命意識。[9]

        為了實現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變革,應將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從生命意義的視角去引導大學生尋找生活的意義,激發人的心理潛能和積極品質,不斷追求生命的價值,提高生命質量,回歸到關注人的潛能和價值這個終極教育目標。

        2.正視死亡教育,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生命是一種矛盾性的存在,生與死伴隨著所有人的生命。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但我國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死亡是一個比較忌諱的話題,對死亡的回避也使得中國的死亡教育長期缺失。實際上,英、美、日等國家的實踐證明,死亡教育可以讓人們科學地看待死亡,辯證地理解生與死的關系,鼓勵人們以積極的心態去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賦予短暫的生命以無限的價值。在人生道路上,總難免遇到挫折,特別是對于處在人生發展關鍵期的大學生而言,高校更應該重視死亡教育這一問題,應將其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中,以加強和提升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

        3.以體驗式教學為主,拓寬教學方式

        傳統的知識傳授可以讓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系統知識,但由于沒有體驗,就很容易出現知情剝離、知行脫節的現象。而體驗教學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不僅關注知識的獲得,更強調知、情、行三者之間的整合,這恰好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

        在近十年的教學改革中,許多教師也提出并實踐了體驗式教學,在課堂中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戲體驗等方式進行教學,但知識的傳授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并未真正達到改革的目的。要使學生達到知、情、行合一,就必須將體驗式教學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式,通過精心設計情境,為學生充分創造自主探索、協同伙伴探索的學習空間,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去體驗和分享,并督促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以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李虹.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9(32).

        [2]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李旭,盧勤.大學新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0).

        [4]彭霞,王鑫強,郭成.重慶某高校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1,(9).

        [5]趙晴.四川省醫科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的現狀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6]王麗敏,張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6(14).

        [7]賈林祥,石春.從生命意義的視角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9).

        第2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論文摘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中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受到充分的重視。本文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管理、目標內容、教材和評價這個幾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出未來發展趨勢。

        論文關鍵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問題;展望

        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端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關注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更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我國學者班華教授曾指出:設置心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現代化的要求。早在1997年4月,國家教育部頒發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的通知,明確規定在初中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與教育,內容包括:正確看待自己、磨練心理品質等,課時安排為每一個內容4學時。教育部要求1998年秋開始在部分省市進行實驗,取得經驗后自1999年秋開始在全國實施。教材選用主要是各省自編,沒有全國材。雖然各省市、學校越來越意識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問題。本文將從現狀、問題及展望三個角度來探討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一、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

        國內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涵研究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取得的理論成果也不是很多,現將部分學者的觀點呈現如下:

        于學蘭(1997)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服務對象心理發展需求的階段性分為以下幾種形式:心理常識課、成才指導課、健康教育課、心理衛生講座和團體輔導課、心理輔導活動課。姚本先、方雙虎(2002)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獲得關于心理健康發展、心理素質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經驗(含種族經驗和個體經驗)。課程包括獨立型和融合型兩大類。其中獨立型課程又分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科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課程;融合型課程也可分為學科課程中的融合、活動課程中的融合和環境課程中的融合。也有學者提出了綜合課程的構想。葉一舵(2003)認為,目前國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致可分為三種取向:第一,學科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把心理素質所包含的內容作為構建課程的主線,強調心理學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第二,以經驗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把讓學生獲得經驗和體驗作為課程的支點,強調活動、實踐和心理訓練;第三,以問題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把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作為課程的切入點,強調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學者曹梅靜、王玲(2004)則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因為它以絕大多數心理正常的學生為對象,以提高其心理素質、維護其心理健康為目標,以團體教育、團體訓練為主要方式來開展各項有關的教育教學活動,突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性目標。還有學者從服務對象的角度提出的見解。李慧生(2006)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理解為團體心理輔導與學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結合的產物,應兼具科普、團體輔導和活動課的特點。從上述文獻中不難看出,人們已經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種綜合性課程。它是獨立型課程與融合型課程的綜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綜合,經驗取向課程、學科取向課程與問題取向課程的綜合。

        長期以來,以知識本位為特征的課程思想一度占主體和核心地位,過分強調學科體系的形式化,而忽視了人文精神、文化素養的陶冶,沒有把人格的完美發展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應試教育”模式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實施。就目前來看,通過課程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呈現以下特點:

        大部分省市、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配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發展速度上城市發展快于農村。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看,其方式主要是有兩種:一是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知識;另一種是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即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以教師為主、知識為主,讓學生直接獲得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課程的實施看,主要是依賴地區教育部門和學校自發開展,受到教育者的觀念、硬件和軟件環境的影響。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個地方性課程,沒有國家統一規定的教材。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計劃、有系統、易操作,各地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中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編制了相應的教材和參考書。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操作。

        二、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問題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新的課程,在我國歷史短暫,經驗不足,因而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管理存在的問題

        有關部門的領導或學校的校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義缺乏深入的了解,雖然近幾年有教育政策導向,認識到應試教育的不足,提出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但現行的應試教育使他們疲于應付中考、高考和各種各樣的考試,無暇顧及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心理健康教育難以推廣到應有的程度。不少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作“擺設”形同虛設,應付各種檢查。正如有人所說,“上級檢查時重要,平常教學中次要,抓統考升學時不要。”課時得不到保障。有的學校雖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之中,認為有開課的必要,但是在具體落實課時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它,把它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中最大的困難之一。

        (二)教材存在的問題

        在教材價值取向上的偏差。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價值取向是學科本位的或社會本位的,這種教材可以說把什么都考慮到了、考慮好了,惟獨忽視了學生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存在價值。這種“無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擺不準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一切為了學生的心理成長這一基本主題,嚴重壓抑了學生心理發展的主體性,阻礙了個性的健康發展。

        在教材基本內容上的失重。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內容隨意性大,呈現出無序狀態,過于強調中小學生非智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性發展目標的實現,而忽視了智能素質的培養和心理潛能的開發。相當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寫的狀況是“匆匆上馬,急急推出,草草收場,皆大歡喜”。

        在教材個性特色上的缺失。為數不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套用一般教科書的寫作路子,沒能實現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忽略了突出中小學生的活動、體驗與踐行,缺乏靈活性與開放性,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應具有的“個性”與特色。  (三)課程目標、內容存在的問題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中,過于理想化傾向比較普遍。理想化傾向表現為,從課程的目標來看,有些目標過于理想,有些目標過于原則、空泛,不太符合中小學生的實際狀況。如“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等這些提法,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目標無可厚非,但沒有體現出目標的行為化、具體化和操作化。而課程內容的選擇是根據課程特定的教育價值觀及相應的課程目標,從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或學習者的經驗中選擇課程要素的過程。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注重心理學學科知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拘泥于心理學學科知識的選擇,忽視了選擇適應當代社會生活的經驗和使中小學生獲得心理體驗的各種文化。

        (四)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缺乏理論指導,使評價在實際操作中比較混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無提高,用考試的定量方法來評價,是難以反映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為考試只能看出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的程度,而學生了解這門知識,了解了心理發展與變化的規律,并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水平就提高了。所以單靠考試等定量的方法不足以評價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的內容涉及學生行為的改變,包括個人的動機、態度、興趣、自我觀念、思想等。一般來說,個體的心理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我們通過觀察個體的行為,就可以了解個體的心理特質。但是有時候卻未必如此。如有的人心里想的和口里說的不一樣,有的人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評價工作是一項艱苦而又長期的工作,要把評價工作做好,需要花人力、物力和時間,而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奇缺,資金有限,時間也不夠,這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工作帶來了困難,使評價工作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如設備、經費、輔導人員素質等的評價,或者學生自助作業的收集,等等。

        三、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展望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

        社會及教育部門需要制定相應的制度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國家的法規,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化和規范化。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管理,首先體現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時方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課時可在地方課程或學校課程時間中安排。”學校領導對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意義的認識、重視程度以及合理的制度是課時保障的重要條件。其次是選定或組織編制符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大綱和參考教材。學校管理層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選定合適的主要參考教材。

        (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在教材編寫指導思想上,應凸顯“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問題是人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理所當然應直指人的心理成長、發展與自我實現,因而教材的建設不應當是“物本”的,而應當是“以人為本”的。把人視為自身心理發展與建設的主人,把人的主體性發展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從人的心理需求發展,一切為了人的心理健全發展,一切服務于人的心理潛能開發,一切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視人的生命和生活,關懷人的價值和使命,關照人的精神和信仰,真正確立“人”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設中的中心地位。在教材內容選擇上,要堅持以“實”為本,即聯系實際、體現實用、突出實踐、注重實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特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階段目標來確定適當的教材內容。在教材編寫組織上,宜采取“多元優化、積極整合”的策略。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設應以心理化取向為基礎,以教育化取向為主干,以生活化、問題化取向為依托,建構整合化、網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寫趨向。

        (三)注重課程的可操作化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上,將目標化為可以觀察評定的和可以訓練培養的行為特征。我們不能泛泛地將“完善自我,培養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單元目標或課時目標,而應該把這些抽象的、籠統的概念具體化,把行為目標作為單元目標的細節,從而真正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目標集中指向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在這種目標價值觀的引領下,課程應當提供適當的心理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獲得積極的、愉快的心理體驗,并由此滋生出積極的個人心理意義。課程內容應強調與學生生活相適應,以促進學生在學校的成長;注重與社會生活相適應,以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健康心理的自我構建。

        第3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引言

        如今我們處于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當代大學生受益于網絡新技術,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網絡環境,但是大學生心理健康也受到了網絡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出現了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基于此,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所受到的影響

        (一)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受到威脅

        網絡資源共享非常方便,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網絡環境中有很多不同的價值觀與信息,尤其是一些極端個人主義和消極待世的信息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三觀,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危害。很多大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所以鑒定網絡資源的能力較弱,就很容易在網絡中的不健康的信息所迷惑,不能夠正確認識事物的對與錯,價值分析能力受到限制。

        (二)大學生人際關系趨于緊張

        網絡環境使得大學生于外界交流更加方便,可以讓大學生的心理情緒得到宣泄,對于減輕內心壓力很有利,但是?@種網絡環境下的交流并不具備直接交流的好處,如果一直處于網絡環境下進行虛擬化的交流會使得大學生的面對面與人交往的能力下降,會逃避與現實生活中的人進行交流,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學生還會出現極度壓抑、煩悶的甚至是自閉的心理問題。

        (三)大學生心理發展出現問題

        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可以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表現出來,可以在網絡中嘗試所有在他們看來刺激、有趣的事情,也不用害怕被家長老師責備,或者是被同學朋友嘲笑,這樣他們的行為就會無限的放縱,其行為與現實中的差異就會無限拉大,大學生內心的不正確的想法和愿望都能夠在網絡環境中得以實現,讓他們對網絡環境產生依賴,時間長了他們就會混淆虛擬網絡環境與現實環境,最終出現人格分裂,導致行為異常或者是出現心理扭曲。

        二、網絡環境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本途徑

        (一)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完善

        在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需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加入相關的思想整治教育課程,促進二者在內容上面的有機結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并向學生傳授正面的網絡道德知識,讓學生的識別能力得到提升,能夠在網絡環境中識別出正確的觀念與價值觀,避免其心理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腐蝕,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當代大學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學生患有嚴重的抑郁癥,心理問題十分突出,對于這些學生最好使用比較傳統的心理教育方式對其進行疏導教育,因此,在開展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時,需要將網絡心理教育和傳統面對面交流的方式進行結合,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不同特點進行教育,從而保證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具備健康的心理。

        (二)提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

        網絡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當代大學生的要求和習慣相適應。但是在教育過程中缺乏系統化,所以為了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化與全方面,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進行:

        首先,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當代大學生已經習慣于利用網站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中的問題都愿意通過網站搜索來獲得答案,因此可以建立起特色化的、與大學生要求相符的網站,在網站中創建心理測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模塊,通過網站吸引大學生,讓他們主動的去查閱網站信息,積極學習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這樣可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速度得到提高,讓更多地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讓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提供網絡心理咨詢服務。由于網絡環境具有虛擬性,所以大學生會樂于向網絡講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問題,通過網絡心理咨詢的方式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心理指導,幫助其改善不正確的想法和觀念,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三)促進網絡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在教育工作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已經進入到了網絡信息化時代,所以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與網絡環境不相適應,因此,在新的網絡環境當中,為了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促進工作隊伍的建設,對工作隊伍進行心理知識訓練和指導,提高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與素質能力,同時還要將網絡環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結合起來,通過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準確而詳細的了解,從而保證工作人員能夠提出具體的應對辦法。

        三、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處于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經常會出現眾多嚴重的網絡心理問題,可能會出現上網成癮,或者是孤獨自閉等問題,最終導致學生休學或者是輕生等,網絡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和同學、朋友親人的關系更加融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得學生性情更加溫和,對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具有幫助作用,讓大學生能夠自覺的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成為具備高素質的人才,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第4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時代的變革高考競爭愈發激烈大學不斷擴招,我國高校大學生從數量上較上個世紀出現了質的變化,大學教育也由知識技能的傳授向素質的全面培養轉變。然而,面臨社會轉型與經濟快速發展的特殊時期,身為獨生子女的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問題凸顯,頻頻出現的高校學生蓄意謀殺、高校學生虐待動物、高校學生自殺此類事件,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敲響了警鐘,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方法還存在不斷向前改進的空間。事實證明,大學生行為失范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心理問題沒有及時解決造成的,因此,必須不斷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這也符合中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完善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心理素質、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的協調發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界定

        道德教育按教育內容屬于價值教育的范疇,但這種道德教育卻規定施教者確守價值的中立,保證在傳播教育時沒有價值導向,其教育內容的僅僅是對學生在進行正確價值取向與理性分析的方法指導;此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本質來講僅屬于知性教育,它無法影響到學生感性與理融的內在的心靈和靈魂,素質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整齊劃一、脫離學生個體心理狀況的,也不可能把學生當作填充知識的“容器”和的標準答案統一的“做題機器”而進行簡單粗暴的灌輸和統一思想訓教。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核是一種價值傳播,其關鍵在于根據當下階級發展需要,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政治信仰的一種意識形態的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確定正確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觀念,根據社會主義的發展需要培養積極上進的知識分子,推進社會的發展進程。

        關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始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其內容可從心理疾病或變態與健全人格穩定的心理狀態兩個方面理解,心理的健康狀態并不只限于沒有心理障礙或變態心理,還包括個體在社會環境下穩定的適應性、健全的人格與個人心態與內在潛能的完全激發。另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可以促使個體在相同的客觀環境下將自身能力發揮至巔峰狀態。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為目的,以多種靈活的手段為方法,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促進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穩定的積極心態的活動。通過教育提高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建立健全正確的心理健康愿景,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從而樹立積極的心態與有效的自行為,并能在自身心理狀況不佳時尋求可靠的幫助,以達到改善與調節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

        1.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層面,教育的本質趨于工具化、客體化等教育趨勢;教學內容上主張實用主義,忽視學生差異化的獨立人格培養;在教育模式上重視基本理論知識的灌輸,輕視學生心理認可度;在教師素養上體現出輕視價值認同,職業道德欠佳等。在主陣地思想政治教育層面,校園文化活動忽視人文關懷,影響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整齊劃一的價值取向的倡導,心理健康教育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實踐性,在心理層面上改變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和“抽象”的認識和看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依托。新托馬斯主義教育思想主張:教育目的應與人的本質相適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學生主體的認識與教育目的共鳴相得益彰,以學生個性與正確價值取向的共性協調發展為目的。從本質上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大學生以健康的心理體會思想教育的內涵,激發學生的認同的內在動力實現自我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互促進性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教育,通過心理咨詢與疏導,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良好的情緒控制力、堅定的意志、良好的心態與人際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思想政治為核心,開展道德教育,培養正確的政治觀點,形成成熟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都是為提升大學生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思想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引導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起著心理支持的作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正確的思想政治導向,人的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既受到客觀外界條件的影響,又受到主觀內部因素如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狀況的制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大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熟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品質,引導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擁有一個最佳的心理狀態是高校生在接受教育的基礎,是培養良好政治素養,思想品質的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個性品質與其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狀態的水平是培養思想政治的基礎,是制約與發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積極有效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并且在解決學生在思想上存在矛盾時,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其效果事半功倍。

        3.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從馬加爵殘忍殺害4名室友、車禍傷人后又補8刀最終導致傷者死亡的藥家鑫、復旦大學研究生飲水機投毒事件等等,深究各種大學生惡性事件的因果,其中大部分大學生平日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都無可厚非,事件發生乃至后續的發展讓人額腕痛惜,許多事件都將原因指向高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在深刻的反思中不難發現,這種高智商的低級犯罪現象是由于大學生人格不健全引起的。從實事求是的角度來看,問題出在面對極端情況大學生心理穩定性差,面對出發狀況時,大學生往往出現瞬時的心理防線崩潰,所有道德與法制觀念瞬時土崩瓦解,這種不穩定的心態引起行為失常,引起平日行為規范良好的大學生成為令人發指的惡魔。其問題根源不在于平日的思想水平,更顯現在其內在心理狀態,因此高校的思想與法制教育應遵循當代學生的特點,針對其心智與心理的變化研究具有針對性、高校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與社會學者也應該將心理治療作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重要現實意義,我國對于心理教育的認識也應該提升到一個關系到社會穩定的高度來對待。

        三、總結

        高校心理健康引導與思想政治教育都為培養健全的人格,幫助他們培養健康心態、完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心理教育創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礎,其內在特點彌補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種種不足,豐富了其教育方法與內容;進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教育的施教方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應當全面貫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創新結合與完善其教育方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擺正兩種教育手段的關系。相符依托相互促進,以全面培養大學生素質為核心,充分發揮心理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真正促進高校的教育水平。(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

        參考文獻:

        [1] 《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邵獻平,何麗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5期P34―P37

        第5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摘要:與傳統心理學奉行“問題意識”的價值取向不同,積極心理學強調研究人固有的積極因素,這對實現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轉型有著積極的啟示作用。當前,應從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心理健康教育 轉型

        一、積極心理學簡述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其基本思想在于關注人本身所固有的積極因素,強調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主張心理學的研究要以人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用積極的心態對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尋找其規律,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以之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力并獲得幸福的生活。

        與傳統心理學奉行“問題意識”的價值取向不同,積極心理學強調研究每個人的積極力量,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主張心理學要著力研究每一個普通人具有的積極力量。從主觀層面上看,積極心理學重視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主觀體驗;從個體層面上看,積極心理學強調研究積極人格,特別是研究人格中關于積極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質;從集體層面上看,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如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提出這些系統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觀幸福感為出發點和歸宿。同時,積極心理學提倡對問題做出積極的解釋。積極心理學主張從兩個方面來尋求問題的積極意義,一是多方面探尋問題產生的原因;二是從問題本身去獲得積極的體驗。

        可見,積極心理學并不是對傳統主流心理學的否定,而是對其進行的有益補充,進而實現了心理學的價值平衡。積極心理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提倡積極人性論,它消解了消極心理學過于偏重問題的片面性,真正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并生活幸福,這體現了一種社會意義上的博愛和人性。同時,積極心理學不是把人的優點僅當作克服其缺點的工具,而是把培育社會成員的積極品質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本身的根本目標,這有利于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積極心理學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轉型的啟示

        當前,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襲了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模式,把重點放在預防和矯正學生的各類心理問題上,這既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各種問題的出現,也不能發展學生心理的積極因素,結果陷入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循環怪圈。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Seligman博士說:“現在的心理學家們已經能夠精確地測量和定義我們以前曾經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分裂癥和酒精成癮等,我們也了解了這些問題是怎么樣影響我們的生活過程以及引起它們的內在基因因素、生物化學因素和它們的心理學過程。不僅如此,我們也學會了怎樣去克服這些問題……。但這種進步也讓我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我們似乎只學會了把人類從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來,而不知道怎樣幫助人類在良好的條件下過上幸福的生活。”可見,在社會全面轉型的今天,積極心理學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轉型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第一,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可以引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平衡,而以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主。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它關注所有人的潛力發揮和生活幸福,將培育人類的積極品質作為根本目標,有利于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在積極心理學引導下,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回歸最終目標,激發和培養學生內在的積極品質,培養積極的歸屬感、責任感,成為有社會能力和良好心理狀態的積極的人。

        第二,積極心理學對每個人積極力量研究的強調,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加符合學生和社會的需要。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看待每個人,通過培養或擴大人固有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而使人真正成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這完全符合個體的發展需求。這些內容符合學生和社會的需要,也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方式和途徑,更有利于培養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充分發揮心理教育的功能.

        第三,積極心理學提倡對問題做出積極的解釋,并使個體能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這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預目標有較大的影響。與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一致,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產生使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改變,積極分析自己的行為和觀點、問題,教育的干預目標也因此成為寬容理性的面對問題和失敗,并且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從而更加確信自己而不斷的進步。

        三、借鑒積極心理學,加快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轉型

        (一)有機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從理論上說,學校心理教育有三級教育目標:一是針對少數已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的矯治性目標;二是針對大部分學生當前成長中的心理困擾的預防性目標;三是指向未來,旨在開發潛能、健全人格,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目標。其中,預防性、發展性目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和重點,矯正性目標是必要補充和難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面向全體學生,其次是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這里的問題大多數都是發展性心理問題,要以發展咨詢為主,以障礙咨詢為輔。而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集中主要精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調整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潛能,提高人生質量,促進其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

        (二)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關注重點應是學生心理的積極層面,包括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和潛能開發。如心理健康概述、積極適應、良好的自我意識、合理情緒宣泄、積極的人際交往、生涯規劃等。

        第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干預的關注點應集中在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體驗而不是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上。教師在課堂上嘗試通過創造預防問題行為發生的有效環境,運用更合適的行為原則,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快樂、興趣、挑戰性,可以實現干預焦點向積極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滿意度的層面上轉移,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應布置一系列積極情感體驗活動,包括悅納自我、贊美他人、理性情緒認知、和諧的人際互動等。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設立師生教學共用電子郵箱,方便師生的教學交流。

        (三)大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首先,強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它的普及性、系統性和制度性能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扎實、有序進行。應盡早制訂統一的教學大綱,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內容、方法及要求等。

        其次,心理咨詢以發展性咨詢為主。心理咨詢師要修正自己的角色,淡化來訪者的疾病意識,不要輕易下“疾病” 的診斷,要堅持以緩解和疏導學生的緊張情緒為主,以免來訪者進入“病人角色”,導致問題和癥狀的固著。要盡量啟發和引導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去解決問題,以促進其自身發展和人格的完善。

        最后,積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我國,團體心理輔導已初步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其生動活潑的形式為學生所喜愛,把理論貫穿到游戲中,讓學生在娛樂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從而循序漸進,層層深入,較易為學生所接受,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素養。

        (四)努力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是與環境、社會背景分不開的,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同時環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一個人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實際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

        一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組織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心理氛圍,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與積極情緒,進而培養積極品質;二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共同營造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環境,貫徹積極心理學理念,通過增加積極體驗,培養積極人格,形成一個運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和諧系統。走出一條以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整合之路,形成立體的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資源優勢,充分體現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更多地從幸福、希望、樂觀、勇氣等積極層面去幫助學生挖掘潛力,激發青春活力,鼓勵他們在積極努力改變環境的同時,學會積極地適應環境,學會健康、快樂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參考文獻:

        第6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論文關鍵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

        一、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班主任是學生的導師,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家長,更是學生的朋友。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最易產生“自己人效應”,學生視班主任為智慧的開發者、思想的引導者、心靈的溝通者、行為的示范者、做人的指導者、情緒的調節者、創新的啟迪者。因此,班主任的有形與無形的影響極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興奮—內化”的效應。同時,班主任最易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能力、學習狀況、人際關系、家庭背景以及其親子關系。在學校里,與學生交往最密切、對學生了解最深入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不僅在情感上最接近學生,也是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因此更能從情感、認識和行為等方面去影響學生;班主任方便通過觀察、直接接觸、與家庭教育結合等多種渠道全面了解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評定、早期干預和長期追蹤輔導有重大意義。因此,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級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學校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班主任也理所當然地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和骨干。

        二、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基礎

        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既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更有助于人的社會素質,諸如后天逐漸培養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的提高。班主任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人的發展、對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和社會價值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個性,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實現人格健全。要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必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一方面,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為了開發智力、發展思維,因為就絕大部分人而言,在智力上并不存在顯著的高低之分,而只有智力類別之分,因此必須著重開展學生個性心理教育,即進行自我意識、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習慣等的培養。應該說決定人的智力潛能的開發、學業和事業成敗、生活質量提高的關鍵是人的個性心理健全和發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應該是學生學習心理、情感、意志品質、性心理、個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另一方面,科學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有三個層次:第一,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第三,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著眼于實現心理健康、預防疾病,更是為了優化心理素質,實現健全人格。積極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診斷和解除痛苦”上,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所以,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要定位在“發展”、“優化”和“開發”上,而不是心理問題的預防甚至“矯正”上。

        三、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第一,導向性原則。

        價值觀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起著定向的作用。人文主義代表馬斯洛承認“青少年不能沒有導向”。學生畢竟不是成人,他們的心理尚未發育成熟,價值觀尚未最后定型。在社會轉型期,在意識領域價值多元的背景下,他們中許多人還不能獨立地自我選擇,需要班主任進行價值干預,進行澄清和引導。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依靠德育為自己導引方向。

        第二,自原則。

        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班主任應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和調動學生自我心理發展的自覺性和能動性。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簡單灌輸,必須淡化過程中的“教育”(說教)痕跡。應該幫助學生產生內在自信、自助的力量,提高學生對外界的適應性、和諧性,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三,疏導性原則。

        班主任在教育實踐中不再是強制灌輸而是強調體驗感悟,不再急于對學生暴露的思想和行為問題作出判斷,而是多采用活動性和生活性的教育方式,如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不著痕跡地安排游戲、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并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升華、內化德性。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要通過疏導注重培養學生學會選擇而不是一味地服從的能力。 轉貼于

        第四,整合性原則。

        班主任要視野開闊,深諳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的優點與局限,盡量做到取長補短。有些心理問題往往通過道德行為表現出來,有些道德表現往往反映著人的心理問題。班主任應突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為政的傳統模式,在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環境、不同場合都應接受不同行為規范的要求和制約,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在進行道德規范教育時,應針對學生個性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

        四、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一)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毋容置疑,班主任自身潛移默化的力量對學生的心靈世界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對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認同、示范、感召、共鳴、滲透等作用。因此,班主任個人的心理素養和人格魅力就是啟迪學生自主育心,調節自我、塑造自我的外部環境。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質和在學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客觀上都要求班主任必須不斷優化自己的心理素質,做高明的自我心理調節者、開發者、優化者。如果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那么,要讓學生產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內在動力,達到追求心理健全、人格完善的境界將是極其困難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二)開發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一對一的溝通,如周記交流、談話、指導都是班主任常常采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對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產生自助、自信的力量,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彈性,還需要不斷開發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如可以開展班級主題系列活動,作為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形式。如果活動建設注重主題性、主體性、情感性、文化性,對學生的思想感情將起著極強的碰撞、震撼和啟迪作用,必然會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也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第7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關鍵詞: 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互動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302-02

        一、高等院校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國際交流日趨密切,交流范圍日趨廣泛,各國文化間的交融也隨之展開,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針對外語專業課程設置的需要,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成為接收國外文化和思想的先行者。受語言環境與中西方雙重文化的影響,決定了外語專業學生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因此,外語專業學生自身性格特點與其它專業學生相比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外語專業學生接觸國外思想較多,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容易進行中外對比,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由于大多數學生在大學階段還沒有形成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詮釋,因此這些觀點和見解往往是比較偏激的。其次,長期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拜金文化的影響,外語專業學生在道德觀、倫理觀等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容易產生對于價值取向的困惑與誤區。此外,隨著非外語專業學生學習外語的熱情與日俱增,他們的外語交際能力與外語專業學生的差距逐漸縮小,外語專業的大學生不得不在外語方面有明顯的特長優勢與過人之處。同時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趨向復合型人才發展,因此外語專業大學生承載著巨大的學習與就業壓力。而當今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小在溺愛中成長,面對如此之大的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外語專業學生的隱患,容易形成孤立冷漠的性格,在與人相處以及處理人際關系各方面常常產生挫敗感與自卑心理,最終產生心理疾病。

        二、高等院校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與現實意義

        1.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在基本目標和任務上的德育功能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學生出現思想問題時帶有心理問題,出現心理問題時也存在著思想問題,這就需要通過兩者的結合來解決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輸與引導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為前提。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表現為良好的意志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樂觀豁達的處事方式,這些都是大學生從思想政治教育中獲得的。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質也為思想政政治教育取得優質的效果提供了保證。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理論灌輸的形式進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從學生的特點與內在感受出發,通過與學生的交談,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有助于增進交流,促進師生情感,有助于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更進一步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存在相關性,兩者都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為重要內容進行研究,因此兩者是相互交叉,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的。總的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幫助學生處理好心理、思想、行為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塑造和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作為共同目標,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體系構建的現實意義

        當代我國高校外語專業大學生在各種現實因素相互交織的社會環境下,生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價值意識和行為方式,這些觀念、意識及行為方式進而影響了學生在傳統社會場景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了不同角色和行為的界限,造成了學生在不同角色的標準和規范的轉換中失序,從而引發社會交往和心理沖突的種種弊端,端正和引導外語專業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高校學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本文針對外語專業學生在多元化思想和行為方式“對沖”中所引發的心理困境:情感、情緒上的失衡(自卑、抑郁、壓抑苦悶、學習焦慮等),采取對癥下藥的方法,構建起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動體系的研究范疇及分析框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理論和方法,創建心理咨詢、心理診斷、心理干預等機制。根據學生實際狀況對癥下藥,從而幫助外語專業學生擺脫心理的困擾和自我價值認識的局限性。

        三、構建外語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體系的實施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目標相結合

        在具體教育內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增進個人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兩者有密切的聯系,也存在著區別。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如何將兩者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首要解決目標。在針對外語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以將教育理念與外語專業學生的實際心理特征相結合,以實例支持理論,用理論分析實例,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可以將心理疏導和外語專業學生特點相結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發展。

        在具體教育目標方面,我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都是積極服務于高校德育工作。對于外語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影響學生個體,思想政治教育則著重從更高的角度指引外語專業學生的群體行為。通過兩者有機的結合與滲透,不僅使外語專業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到了深化,還能使外語專業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科學的引導。

        2.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途徑的結合

        兩者在方法與途徑方面各有不同,應采取科學互補及有機整合的方式,使兩者教育理念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對于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應使用“純理論式”的灌輸模式,而應借鑒和吸收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掌握外語專業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性格特征,更加準確把握外語專業學生的心理活動,進而提高教育效果。在應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樣示范、實踐教育等方式來普及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培養外語專業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促使外語專業學生心理品質得到健康和諧發展。

        3.提高外語專業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水平

        現今,我國高等院校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架主要依靠英語專業教師及輔導員老師完成,而他們大多數缺乏心理學應用知識理論。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良性體系構建受阻。因此,提高教育者綜合理論知識,是實現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動體系的基石。因此要求教育者除自身應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還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養,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好專業課的同時,還應學習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與方法,并將其有針對性的應用到外語教學中,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并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幫助。

        綜上所述,通過構建我國外語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動體系,從而幫助外語專業學生走出思想與心理的誤區,使外語專業大學生能夠正確詮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將針對外語專業學生互動體系構建的方式及方法應用到其它專業學生中,最終為打造全面和諧社會提供思想理論基石。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鄭永廷,等.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江光榮.心理咨詢與治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光明日報,2007-10-25.

        [4] 張心琦.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8,(5): 18.

        第8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整合措施

        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教育的整合,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并自覺地動用自身心理力量來磨練心智,與此同時,還能夠彌補思想道德素質建設當中出現的紕漏和弊端,發揮思政工作的價值和效應。基于此,高校教師和學生都應當重視二者結合的必然性和意義所在,以此來完善自身發展和高校建設。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整合的必然性

        (一)現實緊迫性

        在社會主義新型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當中,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有著一定的強調,明確提出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任務。從前者來看,學生成長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這也是基礎條件所在,它的存在為思政教育的開展創造了條件。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屬性來看,它主要的工作是改善學生心理狀況,使得學生能夠擁有一個積極性上的心態來面對學習和生活,為學生接受其他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從后者來看,主要作用體現在對于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從而反作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給予心理健康教育重大的影響。現階段,在我國的高校當中,盡管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充分重視起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具體的實踐環節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和紕漏。在這種情形之下,將二者進行有效的整合具有現實緊迫性,不僅是為了弘揚思政教育當中的人文精神,充分給予大學生關懷,也是為了能夠教會大學生將心理作用的力量較好地運用到生活當中。這也滿足了新時期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要,從而促進大學生個體實現良性發展。

        (二)理論基礎的合理性

        關于思政教育和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末期十九世紀初期,德國偉大的教育家赫爾巴特在他的理論當中提出了關于這一領域的觀點,并逐漸發展起來,成為后代人的重要參考理論。等到上世紀初期,杜威也在此基礎之上發展了這一理論,他認為,高校當中開展的道德教育理應分為兩個板塊,一個是社會方面,另一個是心理方面,并將這一劃分看做是德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條件。通過這些理論研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經歷其自身的發展過程的時候,也會牽扯到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問題,從認知環節到情感上的共鳴再到行為舉動,思政教育又時時刻刻需要借助于心理的力量。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來看,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于社會是有益的,而心理是否健康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受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方向,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二者又存在契合點,而這種契合點是高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所在。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關系辨析

        (一)具體目標追求的不統一

        在總體目標上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培養社會主義未來建設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當中,各大高校采用的方式包括心理輔導和咨詢,從而矯正大學生心理問題,避免大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疾患,從而引起他們走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狀態當中。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種不焦躁、不壓抑的心理狀態,力求避開心理上的沖突或者矛盾。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則是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塑造,使得學生能夠對于社會持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社會認可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種目標的引導之下,往往會在教育實踐帶來一系列阻礙作用,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間會出現沖突或者矛盾,不能夠協調進行。

        (二)價值導向上的錯位

        在心理健康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價值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并且教師并不應該將自己對于生活的感悟和對于道德的標準強加給學生,而是要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空間。而思政教育當中,教師往往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并且按照大綱當中的規定對于學生有一定的社會道德要求,并將這些作為自己行為的重要依據,進而使得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公開性和保密性的沖突

        在思政教育當中,對于學生的要求是希望其能夠以敏銳的政治眼光來看待社會,并且在言行舉止當中主動承擔道德責任感,如果發現相應的問題必須要及時作出回報,并結合實際情況解決好問題,這就體現出一種“公開性”的原則。相比之下,心理健康教育所表現出來的則是一種“保密性”,極其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由此看來,兩種教育教學課程存在原則上的沖突。

        (四)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的沖突

        思政教育將個體的社會屬性為重點方向,并且教育學生社會才是根本所在,人類主體的一切活動都應當為社會服務,符合社會的發展潮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學生能夠著眼于自身的狀況和需求,個體的行為要滿足自身的未來發展需要,在自尊自愛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實現個人理想。由此看來,二者的沖突還體現在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上面,以至于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側重點有所不同,也就無法契合在一起。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整合措施

        (一)觀念上的有機結合

        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者來說,理應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在觀念上利用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將心里健康教學滲透在相關學科的建設方面中來,為思政教育提供基礎性作用,進而使得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和管理建設能夠得到良性推動,從而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另一方面,要重視思政教育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反作用,將雙方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程度。與此同時,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有待于豐富和完善,利用好現代化資源,使得傳統教學方式當中的弊端和紕漏能夠得到彌補,從而構建起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體系,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二)教學內容的調整

        在高校思政教育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就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大學生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因此其對于大學生未來發展的意義不容小覷。我們不得不承認,科學的思想觀念能夠幫助學生以一個正確的眼光來看待周遭的事物,從而樹立起符合自身發展的人生目標,這樣一來,也將有利于避免大學生心理上出現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內容的設置要考慮到通過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實現兩方面教育的有效結合。思政教育要減少整體性和模糊性,要有針對作用,起到切實的意義。只有這樣,思政課程的最終目標能夠得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也隨之凸現出來。與此同時,教學內容的調整能夠使得學生在兩門課程的引導之下,進一步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為來發展道路,從而減少自我批評的過程,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改進

        從整體上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教學方法上面是存在差別的,從前者來看,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考慮的是對于學生的尊重,采取最能夠貼近學生并且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方法,起到正面引導的作用,對于學生的影響是細致入微的。而思政教育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起到榜樣和規范的作用,企圖對于學生的行為舉止進行強有力的規范。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整合,就是要求二者能夠互通,取長補短,相輔相成,使得彼此的價值都能夠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揮。

        (四)教育陣地的相互補充

        高校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課堂教學始終是基礎所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學陣地僅僅局限在課堂之上,而是有必要向其他方面擴大,譬如說可以強化對于大學生心理輔導的力度,并且定期開展心理咨詢,對于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當中的困惑予以開導,高校還可以根據實際發展狀況和學生的需求情況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從而有效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實踐證明,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建設,能夠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結合提供一個契機,使得二者的陣地能夠實現有效整合。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作用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可以幫助心理健康教學做好科學合理的安排和計劃工作,并輔助開設相關的普查制度。尤其是在危機干預渠道的優化方面,心理咨詢機構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提供有效的咨詢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得到有效的幫助來排憂解難。長此以往,學生的心理素質能夠得到有效地健全和完善,為社會注入符合時展的高素質人才。

        (五)推動兩門課程教師隊伍的有機結合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間的互通性,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卻又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之處。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其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因此在這種前提之下有必要建立一支綜合的教育隊伍,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能夠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有效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合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設立之后,高校就要考慮專門心理教師和現代化教育配件的使用,一方面,發揮輔導員和班主任在這項工作當中的作用,因為他們是距離學生最近的教育教學資源,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具體狀況和動態需求;另一方面,在現階段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運用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歡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可以利用這項技術建立起一個覆蓋全校的教學網絡,在加大宣傳力度的同時擴大教育面積。并且心理健康教師要和思政教師隊伍的結合,使得學生的綜合發展能夠得到人員的保障。

        總的來說,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政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推動作用之下,人們的利益需求趨于多元化,大學生的心理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困擾。在這種形勢之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結合就顯現得尤為重要,不僅能夠提高大學生心理調節能力,有利于良好個性心理素質的培養,還會引導大學生盡快適應社會與時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教師要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在教學活動當中考慮到社會的需要和學生自身發展當中出現的狀況,從而提高高校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范美香.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 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1).

        [2]佘雙好.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 政治工作研究,2007,(5).

        第9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一、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全面提升素質教育

        小學生的一切教育活動都圍繞全面素質發展的基礎而進行,一個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如果不能實現良好的社會交流,科學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也就很難實現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生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教師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的道德與素質培養,與此同時,也要積極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與生活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重要途徑,為全面提升素質教育發揮著積極的意義。

        2.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小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承受著來自家庭與學校的壓力,隨之引發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多。學習過程中受到學習動機不足、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習慣不佳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從人際溝通的角度分析,小學生在與教師的溝通中可能出現對抗情緒,與家長的溝通可能存在“代溝”,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因環境影響可能出現障礙,如果缺乏良好的排解與減壓可能使得情緒調控陷入惡性循環之中。針對以上種種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教育者要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意義,通過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對不端正的學習動機進行及時矯正,通過提升教學質量,對小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疏導,使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實現思想品德的學科價值

        一直以來,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作為小學生德育的主要陣地,對培養小學生成人、成材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小學生正處于成長初期,思維跳躍、情感敏銳、心理變化豐富,但對社會的認知又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在生活學習中可能面臨許多難解的困惑,無法得到排解,長此以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心理障礙。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與探討品德與生活教學的德育功能,通過思想品德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與結合,為國家培養出擁有健全人格的新時代人才。

        二、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確教學目標

        要提高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首先應清楚了解教學目標是多元化的,這種多元化的目標設計應以學生實際為基礎。在新課程理念下,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逐漸改變了傳統的學科知識與技能教學單一方式,而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等進行關注。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同時要關注教學過程及方法,以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樹立。要求學生在品德與生活學習過程中主動觀察身邊事物,感受生活環境,得到各種情感體驗,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強化思想的認識,使得學生道德踐行能力得以提升。

        2.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挖掘心理健康教學資源

        在小學品德與生活學科中,包含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教學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找到心理健康滲透的入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得到情感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心理

        素質。

        (1)提升學生的興趣。例如,在《不屈的中國人》一課中,對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曾經的宏大規模、杰出工藝進行探討,今時今日,園中建筑都已被毀滅,只留下斷壁殘垣供人憑吊。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圖片的放映及教材資源的延伸使學生體會到愛國的神圣情感,樹立保衛國家權益與領土的決心。通過生動的講課與資源利用,將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使學生加深理解,提升興趣。

        (2)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學習,學會發現他人的優點,更能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要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培養小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與他人的能力。

        (3)培養堅強品質。小學生具有喜歡模仿的特性,通過教材資源的利用,運用心理學中的模仿學習,實現學生堅強品質的培養。例如,在《偉大的先人》教學中用岳飛的精忠報國、屈原的投江明志、勾踐的臥薪嘗膽、項羽的破釜沉舟告訴學生:在挫折面前要保持堅強的態度。

        3.創造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教學機會

        作為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科學的課堂教學方法能有效地啟發學生智力,發現學生的潛能,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與思維習慣,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以及品德與生活教學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滲透的有效性。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教學內容為參考,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點。

        三、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交流討論法

        討論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和諧的交流。真正的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自由、包容、接納、開放、安全的氛圍中進行。它能讓每個個體體驗到我的重要,我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大家就會在這個互動中,真誠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既分享自己的簡介的同時也在他們的表達中得到反思與啟發。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廣泛激烈而深入的思想交流引導積極思考,步步深入提高認識轉變思維方式和看問題的角度,掌握有效地行檳J健?墑槊渙鰲⒖諭誹嘎廴班討論、辯論、小組討論、同桌交談等多種方式。小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心理發育還不完善一個很好的安全的氛圍會給孩子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品德課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給孩子一個積極的和諧寬松的環境中學到經驗,從而也陶冶學生的心靈。

        四、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陶冶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AV | 亚洲第一AV片在线观看 | 亚洲系列日本系列精品 | 中文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乱码视频22 | 一区二区在线线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