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范文

        遺傳學研究的內容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遺傳學研究的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遺傳學研究的內容

        第1篇: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范文

        關鍵詞 表觀遺傳 高中生物 科學的本質 生命觀念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A

        表觀遺傳學為人們理解遺傳現象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成為“后基因組”時代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同時,表觀遺傳學作為一個前沿領域,將是高中生物課程內容的一部分。如何在高中課程中實現其教育價值,對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表觀遺傳學:從“意外”發展而來的科學領域

        “眾所周知,DNA是生命的基本遺傳物質,但令人怦然心動的是,你可以繼承的不僅僅只有DNA序列,還有表觀遺傳信息。”表觀遺傳學是從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無法解釋的“意外”現象的探索中發展起來的,這也使表觀遺傳學的研究格外令人著迷。

        經典遺傳學認為,遺傳信息儲存于核酸序列中,并通過生殖將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它所揭示的“基因型決定表型”的遺傳模式被廣泛認知。然而,不符合此模式的遺傳現象卻一直困擾著遺傳學研究者們。作為遺傳信息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為什么會在成長發育過程中表現出不盡相同的外表特征?在生物體的發育過程中,雖然每個細胞擁有相同的遺傳物質,為什么它們卻遵循高度的時空特異性,從而分化為不同的組織?在過去的30年中,隨著對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X染色體失活、基因組印記以及非編碼RNA等領域的不斷深入研究,許多困惑科學家已久的遺傳學問題得到了解釋,表觀遺傳學也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熱點研究領域。

        表觀遺傳現象被定義為“非DNA突變引起的可繼承的表型變化”。其中包涵三個關鍵點:

        (1) 不是由DNA突變引起的;

        (2) 可以繼承的,或是說可遺傳的;

        (3) 引起了表型的變化。

        一直以來,DNA被認為是遺傳信息的唯一承載者。表觀遺傳學的研究表明,子代可以繼承的不僅僅有DNA攜帶的遺傳信息,還有“表觀遺傳信息”。而這些表觀遺傳信息雖然沒有伴隨DNA序列的改變卻可以遺傳下去。例如,在發育過程中,分化后的細胞和組織之間存在明顯的表型差異,這些差異一旦形成便可以以一種克隆性的方式遺傳給子代細胞。需要說明的是表觀遺傳現象中的表型變化是“開關”型的,即這種表型非“有”即“無”,而不是程度上的變化。

        表觀遺傳學與克隆、干細胞、衰老與癌癥等研究都有密切聯系。在“后基因組”時代,表觀遺傳學的發展對生物學研究以及人類疾病領域的研究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2 發揮表觀遺傳學在高中生物學中的教育價值的教學策略

        表觀遺傳學現象廣泛存在于生命周期的各個過程中,表觀遺傳學的調控對生物體來說具有普遍且重要的意義。不過,目前國內外高中生物教材幾乎都沒有完整介紹表觀遺傳學相P內容的章節。其原因固然比較多,但主要原因有:表觀遺傳學是近些年來才發展迅速,屬于比較新的研究領域;表觀遺傳的機制非常復雜,要讓高中學生理解其內在機制,有一定困難。然而,將表觀遺傳學的內容納入我國的高中生物課程,已經基本達成共識。那么,這一內容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教育價值究竟表現在哪里?筆者認為,它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遺傳學知識,完善遺傳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發揮它在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價值。

        2.1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的本質

        目前,人們對“科學的本質”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2061計劃――面向所有美國人的科學》所闡述的科學的本質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可:

        (1) 科學世界觀:自然是可以理解的;科學知識是可改變的;科學知識并非很容易就可以;科學并非萬靈丹,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2) 科學探究活動:證據對科學而言是重要的;科學是邏輯與想象融合成一體;科學知識除了能說明自然界的現象也具有預測的功能;科學家會驗證理論以減少誤差;既定的科學知識并不具有永久的權威地位。

        (3) 科學事業:科學是人類的一項事業。

        表觀遺傳學的發展歷程,典型地體現出了科學的本質。因此,表觀遺傳學內容的教學,應著力于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

        2.1.1 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具有開放性

        表觀遺傳學的發展表明,人類對遺傳現象和本質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因此,科學知識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雖然遺傳學已經建立100多年,但是科學家們并沒有停止對遺傳問題的探索,遺傳學仍然在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回答:“為什么遺傳背景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表型差異?”“為什么克隆后的小貓與‘單親媽媽’會有不同花色?”……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會發現用之前所學的經典遺傳學知識并不能回答好這些問題,而是要進一步尋找更合理的科學解釋。由此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科學的開放性。

        2.1.2 引導學生感悟科學講求證據與邏輯

        人們對遺傳現象的認知程度會隨著科學的發展而改變,但所有觀點的產生都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基于科學實證。表觀遺傳學從對現象的認知到理論的建立都是基于科學證據的積累。這期間出現了很多假說,也經歷了理論的不斷提出與的過程。雖然目前仍然有很多還不能夠被解答的問題,但是通過科學家們在DNA與組蛋白修飾、染色質重組以及非編碼RNA等領域的不斷探索,人們已經可以解釋很多表觀遺傳學現象。科學研究的發展往往從認知規律開始,進而通過科學探究來逐步揭示規律形成的機制。教學時,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基于表觀遺傳的現象,科學家揭示現象獲得的研究事實來得出結論,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表觀遺傳學內容,知道知識是如何形成的,也能進一步引導他們認識到科學是重視證據和邏輯的。

        2.1.3 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的連續性

        科學的本質特征,一方面表現在科學知識是暫時的、可變的;另一方面表現為科學知識又具有持久性。雖然科學家反對絕對真理的概念,并認為其中不確定性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但絕大部分知識都具有持久性。因此,改變性與連續性是科學一貫的特征。高中階段學生對表觀遺傳學相關內容的學習,既需要、也可以體現出科學的連續性。

        經典的分子遺傳學可以說是從“基因”的層面來進行研究,表型的改變歸結于DNA序列的變化。而表觀遺傳學是從“染色質”的層面來進行研究,表型的改變歸結于染色質狀態的調整。所以表觀遺傳學狹義的定義為:通過調整染色質狀態,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實現對基因轉錄的調節。學習有關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表觀遺傳學的發展對經典遺傳學來說并不是一種質疑和挑戰,而是一種補充,是遺傳學研究的一種延續。隨著表觀遺傳現象分子機制的揭開,其與經典遺傳學以及普遍的生物調控更容易地被結合起來。這種聯系是一直就存在的,只是科學家需要通過對科學的不斷探究去發現和理解它。科學是人類的一項永無止境的事業,遺傳學的探索還將繼續為人們揭開更多生命的奧秘。

        2.2 注意引導學生進一步建立生命觀念

        “生命觀念”是理解生命的本質所需要的觀念,是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后的抽象。構建生命觀念是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表觀遺傳學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完善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以及穩態與平衡觀。

        2.2.1 注意凸顯表觀遺傳學如何體現出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

        結構與功能觀是基本的生命觀念之一。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功能的有效執行必定依賴于特定的結構。在生物體的生命歷程中,結構與功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表觀遺傳現象充分體現出結構與功能的辯證統一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在表觀遺傳學“開啟”和“關閉”兩種不同的表型狀態下,總是可以在其中的關鍵調控點找到結構差異,即結構決定功能。染色質在結構上并不是均一存在的,既有相對松散的有利于基因表達的常染色質,又有高度濃縮使基因沉默的異染色質。常染色質是以一種開放式的、對轉錄等過程所需的各種酶更為敏感的構象存在,隨時可以開啟基因的表達。而異染色質以一種超濃縮的致密結構存在,轉錄等相關的酶無法結合上去,從而抑制表達。這體現出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表觀遺傳學的各種機制之間其實是相互關聯的,表觀遺傳因素通過調節染色質的結構、對染色質進行修飾等來影響基因的轉錄,從而達到調節功能的目的。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表觀遺傳的實例滲透結構與功能觀。例如,表觀遺傳學因素導致雌性哺乳動物的一條X染色體失活,失活后的染色體以致密的異染色質狀態存在,稱為巴氏小體。以玳瑁貓為例,玳瑁貓(母貓)的體表有黃色和黑色隨機分布的花斑。控制黃色和黑色毛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體上的兩個等位基因。在個體的發育過程中,細胞內的一條X染色體隨機濃縮而失去活性,從而呈現出這種黃黑相間的花色。

        2.2.2 注意發揮表觀遺傳學在建立進化和適應觀念上的價值

        “生物進化”是生物學核心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將大部分生物學知識建成一個整體的框架。“遺傳”“進化”與“環境”三者之間存在很微妙的關系。生物進化的前提是有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素材的多樣性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而環境又像是一個有力的推手影響著進化的方向。表觀遺傳學的學習是一個將遺傳、進化與環境很好整合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者的內在聯系。

        生物體能夠產生后代并穩定遺傳依賴于穩定傳遞的遺傳信息與精密的調控機制。表觀遺傳信息的發現是對遺傳信息的重要補充,拓展了遺傳密碼(DNA)的信息承載量。表觀遺傳信息的加入相當于擴大了遺傳樣本量,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很多表觀遺傳學現象都是在生物后天的發育中表現出來的,體現出環境的塑造性。借助表觀遺傳學研究手段,人們能更好地理解環境因素對生命的影響,進一步理解“基因型+環境=表型”這一遺傳學命題。研究結果顯示,從單細胞到多細胞,表觀遺傳相關的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的程度與類型以及RNA干擾機制在不同的物種中具有顯著的差異,暗示著表觀遺傳調控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表觀遺傳信息的發現以及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的研究對進一步理解遺傳與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2.2.3 利用表觀遺傳學內容引導學生建立穩態與平衡觀念

        在自然界生存,生物種群會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來有效地適應環境從而維持穩態。穩態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動態平衡無處不在,各物種與生存環境之間存在平衡,物種之間存在平衡,種群之間存在平衡,個體之間存在平衡。與此同時,每一個生物個體也是一個復雜而精密的系統,在生存過程中,個體的各種結構之間、各種調控機制之間都存在平衡。在進行表觀遺傳學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層次引導學生建立相關的生命觀念。

        雌性與雄性之間的平衡:眾所周知,X染色體的基因攜帶量較Y染色體來說是大很多的。如果雌性動物的兩條X染色體都具有活性,那么雌性性染色體所攜帶的基因數目幾乎是雄性的兩倍之多。在哺乳動物中,雌性個體的一條X染色體會隨機失活,從而維持與雄性之間基因的劑量平衡。

        染色質結構之間的平衡:基因的表達與沉默是一個復雜且精密的過程。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中的常染色質比例只占不到4%,而剩余的96%都為異染色質。需要注意的是,沉默染色質是動態變化的,這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要維持和延續染色質的這種動態平衡狀態必定需要一個十分可靠的調控過程。因此,表觀遺傳現象往往是多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表觀遺傳調控與環境因素之間的平衡: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還不明確的年代,人們常常把經典遺傳學無法解釋的現象都歸結于“環境”的因素。研究數據表明,環境因素可以通過影響表觀遺傳標記從而影響基因功能。表觀遺傳具有時間上的多樣性,同卵雙胞胎在出生早期具有相似的表型,但隨著不斷地成長,差異會不斷出現。數據顯示,同卵雙胞胎在遺傳學標記的程度和分布上都有明顯的不同,說明表觀遺傳調控與環境的變化之間存在一種動態的聯系。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表觀遺傳學內容的教學關鍵不在于表觀遺傳知識的深挖和補充,而在于以此為腳手架,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構建生命觀念,從而使學生建立終生受益的素養基礎。

        參考文獻:

        [1] Watson J.D. Celebrating the genetic jubilee: A conversation with James D. Watson. Interviewed by John Rennie. Sci. Am, 2003.288: 66-69.

        [2] Avery O.T., Macleod C.M., and McCarty M.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substance inducing transformation of pneumococcal types. Induction of transformation by a desoxyribonucleic acid fraction isolated from pneumococcus Type III. J. Exp. Med, 1944. 79:137-158.

        [3] 朱冰,O方霖譯. 表觀遺傳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

        [4]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d of Science.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d of Science. 1989:1-16.

        [5] 譚永平.中學生物學課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的教育價值[J].生物學教育,2016(5):20-22.

        第2篇: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范文

        1遺傳學實驗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各高校遺傳學實驗教學中通常存在以下共性缺點:①各農業院校中各專業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均大同小異,將“驗證遺傳學基礎理論”作為主要教學目的,以染色體操作實驗以及經典的遺傳學驗證性實驗為主,涉及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的內容相對較少;②學生基本不參與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做實驗時目的不明確,單純為做實驗而做驗,對實驗的全局設計思路缺乏思考;③缺乏系統訓練學生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環節;④實驗教學方法僵化、手段落后,很難激發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⑤實驗教學考核方法單一,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教學效果;⑥實驗室管理存在一定問題,有些實驗資源不能很好地共享,實驗室在開放時間上不能滿足學生課余時間開展實驗的需要。

        2遺傳學實驗教學體系優化的措施

        遺傳學實驗教學體系優化途徑見圖1。

        2.1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重組與整和在遺傳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首先針對原先設置的實驗內容進行了重新調整,將實驗劃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研究創新型)實驗3大類[8-9],針對農業院校不同專業先從實驗內容上建立一個既能突出專業特點,又能提高學生實驗技能,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體系。

        2.1.1精選基礎性實驗。基礎性遺傳學實驗是綜合性及研究設計性實驗教學內容的基礎,它的教學目標首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實驗中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突出對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基本實驗內容主要包括離心、電泳、顯微觀察、細胞和組織培養等[10-11],在教學中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主要選擇以下幾個實驗,如減數分裂涂抹制片、有絲分裂制片、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的誘導和觀察、染色體顯帶處理及核型分析等驗證性實驗。在基礎性實驗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

        2.1.2開好綜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也稱為復合型實驗,遺傳學綜合性實驗教學目標重點主要在于培養學生查閱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動手能力以及數據處理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2-14]。在此階段,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實驗技能的基礎上,綜合地運用所學知識和實驗技能,用不同的方法和技術去完成預定的實驗內容,解決較為復雜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加強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從而為下一步開展研究創新型實驗奠定基礎。在綜合性實驗教學中開設的實驗以模式生物性狀遺傳分析實驗(如將果蠅的培養、性別的鑒定、唾腺染色體的制片和觀察、雜交實驗、性狀的遺傳分析等綜合成一個系統的大實驗)為主,同時也可針對不同的專業補充分子遺傳學實驗內容如基因功能的遺傳分析(細菌的局限性轉導、擬南芥突變體的篩選、轉座子引起的插入突變)等內容。

        2.1.3精心組織研究設計性(探究性)實驗。研究設計性(探究性)實驗最主要的特點是獨立性,它是指獨立于課程教學進行的一種探索性(創新性)實驗。研究設計性實驗要求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的遺傳學知識、實驗原理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并由學生獨立操作完成實驗,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7]。遺傳學研究設計性實驗體現了知識的連貫性、實驗技能的綜合性,使實驗內容、過程更具系統性和科學性。遺傳學研究設計性實驗有利于將學生的注意力從簡單地對實驗結果的追求引導到廣闊的思維空間中來,有利于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創新能力。在研究設計性實驗教學中具體做法是:首先對學生進行動員和分組,每組3~4人,學生可以根據專業特點、興趣愛好、實驗室條件選擇題目(或指導教師擬定幾個指導性題目供選擇),學生自主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材料的選擇和準備、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的分析并撰寫實驗報告(或研究論文),要求學生將實驗中遇到的疑難點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和總結,要求用簡潔、準確的專業術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研究設計性實驗教學培養了學生高度概括實驗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畢業論文(或設計)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研究設計性實驗的內容如生物進化遺傳分析、突變體的遺傳分析和生物親緣關系遺傳分析等。

        2.2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創新

        2.2.1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實驗教學手段。將多媒體課件和網絡教學手段像遺傳學理論課程教學一樣廣泛應用于遺傳學實驗教學中,努力加大信息量,積極拓展課堂實驗教學的有限空間,改變傳統的“黑板+粉筆+嘴巴”的實驗課理論教學模式[13-14]。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和過程生動形象地、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的聽覺、視覺和觸覺全面參與感知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15-16]。

        2.2.2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進。在遺傳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實驗教學采用不同的模式[17-18],根據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設計性實驗3類實驗不同的實驗目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①基礎性實驗的教學目標重點在于學生對基本實驗技能的熟練掌握,采取教師現場指導學生實驗的教學方法;②綜合性實驗的教學目標重點在于突出對學生查閱整理資料能力、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綜合性實驗教學主要采取教師實驗現場授課指導與學生自主進行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③研究設計性(或探究性)實驗的教學目標重點在于突出對學生獨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實驗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設計、獨立操作、獨立創新,對于研究設計性實驗教學采取以學生研究式自主實驗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教學方法進行。

        2.3實驗室管理體制和實驗教學考核方法改革

        實驗室實行開放管理。在傳統遺傳學實驗教學中,通常要求學生在固定時間、空間內完成預定的實驗,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時間觀念。但其實驗內容的選擇、實施禁錮在一個有限的時間、空間范圍內,較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為了打破這種常規實驗教學思維方式,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因此必須采用綜合型、設計型實驗開展教學,而其所需儀器設備較多、時間較長且不固定,學生無法在固定的空間和預定的學時內完成實驗內容,必須利用課余時間或其他的實驗室來開展工作,這就對傳統的實驗室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19-21]。因此,為了順應時展的潮流,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就必須對實驗室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以“資源共享、統管共用”的理念建立公共的實驗室大平臺。同時,為了保證實驗室盡可能全天候、開放式管理,對實驗室工作人員在工作量補貼上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改革前后的教學比較如表1所示。出研究的小課題,并通過查閱文獻、調查訪問等進行研究。

        4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4.1不斷完善知識結構除了精通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之外,應將自己的視野放寬,多懂得一些非該專業的知識,不斷用新知識補充自己、完善自己,同時具備知識轉化運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還應有意識培養1~2項特長,不但提高自己的素養,還有利于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

        4.2擁有嫻熟的教學實踐技能在昆蟲學實踐中,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過程中能操作的教學策略與技能,通過對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學生學習策略、學習方法指導的研究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4.3具備課題研究能力積極參與教育科研,積極投入教學改革,大膽實踐,勇于探索,敢于創新,主動敏銳地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創造問題的基礎上確立研究課題,以課題研究促進教學,以課題研究促進教學改革,以課題研究促自身素質的提高,努力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

        5豐富實踐內容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5.1參觀考察實踐

        鼓勵學生關心社會,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到校外開展一些對社會熱點問題、專業相關性知識的調查,加深對社會的直觀感受,在感受社會、體驗生活的同時,增強創造社會的實踐意識。這一點與農業種植戶密切相關,下團場實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學習機會;同時,在學生實踐過程中,利用學校的一切現有資源,如大學籌建的昆蟲博物館,既豐富了專業實踐內容,又開闊了視野。

        5.2勞動服務實踐

        組織學生在課外或假日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農業生產勞動、社會公益勞動和社區服務等社會實踐,增長社會經驗,掌握實踐知識和技能;學習和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學會生活。

        5.3組織管理實踐

        充分讓學生參與學校和班級管理,自主開展團隊活動,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

        第3篇: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范文

        關鍵詞:臨床醫學遺傳學;教學;思考

        臨床醫學遺傳學是一門研究遺傳性疾病病因、遺傳規律、診斷、治療及預防的學科,也是一門將遺傳學應用于臨床診療分析的前沿學科。近年來,隨著基因檢測技術高速發展,遺傳病確診率大幅度提高。許多遺傳性疾病若能及時確診并進行早期干預,可緩解甚至阻止疾病的發生發展,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1-2]。遺傳病的早期篩查、診斷、鑒別診斷及正確治療正逐漸成為臨床醫生需要面對的新挑戰。如何提高該學科教學的適用性、高效性、創新性,培養高質量臨床醫生,加強臨床工作中遺傳性疾病診療思維及疾病鑒別,建立扎實的遺傳學知識基礎及熟練的應用能力十分重要。

        1臨床醫學遺傳學特點

        1.1遺傳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涉及面廣

        臨床醫學遺傳學是采用遺傳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臨床醫學中遺傳性疾病的發病機制、診斷、治療與預防的一門學科。主要內容包括單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體疾病、體細胞遺傳病等。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推進,醫療技術發展,目前發現突變基因數量十分龐大,涉及疾病數千種[3]。遺傳學不僅與生物醫學領域內容息息相關,還與腫瘤科、婦產科、兒科、內分泌科、眼科、風濕免疫科等緊密聯系,幾乎所有疾病或多或少都與遺傳相關[4]。

        1.2內容更新快,研究意義深遠

        近幾年隨著基因檢測技術快速發展,臨床醫學遺傳學內容更新十分迅速。許多疾病例如囊性纖維化,自1989年發現該病致病基因為CFTR基因后,陸續有研究發現多種突變基因型及相應的發病機制,在分子遺傳水平層面研發出多種靶向治療藥物。僅30多年時間,囊性纖維化從對發病機制茫然無知到目前90%攜帶Phe508delCFTR突變的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療[5-6]。遺傳代謝病的新生兒篩查,可以對幾十種遺傳代謝病進行有效干預,極大降低了這些疾病的死亡率及殘障率。但至今臨床上仍有許多遺傳性疾病發病原因不清楚,研究空間十分廣闊。明確疾病致病機制,可從疾病源頭進行靶向治療,副作用小,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還能進行針對性遺傳咨詢,從而達到控制遺傳病的再發、降低遺傳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提高出生人口質量。

        2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2.1課時較短,教學時間不合理

        在我國,大多數高校要求學生在大學早期(大一、大二)即完成臨床醫學遺傳學的相關課程學習。臨床醫學遺傳學知識體系豐富,專有名詞繁多,分子機制復雜,要求學生能從微觀角度看待宏觀疾病,并能理解、分析。而對于剛進校園、無理論基礎的低年級學生,除臨床經驗缺乏外,因課時較短,僅理解及學習遺傳學基礎知識也較為吃力,課程參與度明顯不足[7]。此外,后期醫院見習、實習,甚至畢業后規培過程中,學生所在醫院等級不同,許多醫院并未設立專門的臨床醫學遺傳學相關科室,即使部分醫院已建立相關門診,但因無相關病房,且受時間限制,學生基本安排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耳鼻咽喉科等常規科室輪轉,很少有學生至遺傳學相關科室進行系統學習。這些均導致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內容不熟悉,對遺傳學疾病沒有一個整體概念,無法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

        2.2教學方式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臨床醫學遺傳學教學模式以枯燥的講授式為主,部分輔以多媒體教學,整體呈現教師主動、學生被動模式。少數學校開展分子遺傳學實驗,但基本開展形式為教師主導進行的驗證性或模仿性實驗,學生只需要掌握實驗過程及結果,極少有學生提出為什么這樣設計實驗、每個步驟操作目的是什么等問題。臨床醫學遺傳學內容復雜、理解抽象、教學方式單一,常導致學生認為該學科困難枯燥,課程參與度低,多以應付考試為目的進行學習。早期無法建立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的興趣,導致其主觀能動性下降,后期醫院實踐并無相關內容整體認知教學,影響對遺傳性疾病的正確認識及創新探索。

        2.3課程教材更新速度慢,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課程教材的完成需經過撰寫、審核、印刷等過程,出版周期長,更新速度較臨床醫學遺傳學發展慢,導致學生對學科前沿技術與內容一無所知。知識儲備不足,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自學能力培養受限。此外,目前臨床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評價仍以“一張試卷定成績”形式為主,考核內容為上課重點講解內容的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名詞解釋、問答題等。這種考核方式常導致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知識點死記硬背,而忽略了對該學科整體的認識、理解、應用。

        3深化臨床醫學遺傳學教學的思考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醫學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醫學高速發展要求教師能因材施教。目前我國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的培養主要分為在校理論學習、醫院見習與實習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醫學生基礎及任務要求不同,教學內容與方式也應按實際情況制定。

        3.1低年級本科生

        培養興趣,打好基礎是關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此期主要教學目標為有效傳授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操作,幫助學生形成宏觀臨床醫學遺傳學體系認知。針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特點,在學生有一定臨床理論基礎后再進行授課,以提高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度及理解度,故該課程可延至大學三、四年級。適當增加課程學時,對講課內容進行篩選優化,豐富課程開展形式,提高學生課程參與度。例如可將教材文字教學轉變為實驗聯合多媒體學習,臨床醫學遺傳學基礎實驗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多媒體教學則將抽象概念轉化成實際圖像流程,有助于學生理解。在本科教學中也可逐漸引進CBL、PBL教學、遺傳病家系調查及模擬化臨床咨詢等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臨床醫學與遺傳學的緊密聯系[8-9]。以新生兒篩查的遺傳代謝性疾病為例,由講師幫助學生建立遺傳代謝性疾病的整體框架,逐漸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新生兒篩查疾病是這些內容?每種篩查的疾病是通過哪些指標評估?篩查陽性的患兒如何確診?等。同時適當加入1~2個典型遺傳病病例,鼓勵學生課后線上查找資料,下一次線上教學進行討論。在校期間學生需建立扎實的臨床醫學遺傳學理論基礎,完善疾病的診斷思維,學會提問及解決問題。考核方式也需要進行調整,在理論知識考核的基礎上加入病例討論、文獻查閱能力等內容,促進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知識的靈活應用。

        第4篇: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范文

        【關鍵詞】實驗教學思考;研究生;分子遺傳學

        1.綜合性實驗在高等醫學研究生分子遺傳學實驗中的作用及意義

        目前,隨著新的課程教學改革的日漸改進,以造就動手能力為目標的素質教育成為新的教學思維模式和教育改革方向。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的迅速發展,使分子遺傳學的內容不斷得到拓展和深化,因此在分子遺傳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必須緊密結合本學科國內外最新的科研發展動態與科技研究成果,并及時對分子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修改與整理更新,以使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在研究領域和研究的方法及手段上與時俱進,緊跟學科的發展趨勢,使研究生及時接收和懂得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不斷推進和深入學科的改革與發展。所以,我們認為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綜合性實驗或實驗課程設計,才能把理論與實踐巧妙的結合起來,提高研究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傳統的分子遺傳實驗

        傳統的分子遺傳學實驗方法,每一次的實驗課,實驗內容就一個,而且做實驗之前老師要先講解實驗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然后全班研究生才可以進行實驗。這種實驗方法的特點:一是全班研究生做一個實驗內容,而且由于實驗室面積、實驗儀器的限制,往往需要好幾個研究生為一組做一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很難讓每個研究生都能參與到實驗的全過程,沒有機會對實驗現象進行仔認真地觀察;二是實驗在老師統一指導之下進行,研究生對課前實驗預習不夠重視,在實驗中遇到問題很難獨自解決,大多數都是按照實驗指導教材上的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三是實驗內容單一、具體的驗證性實驗多,具有整體性強、可塑性強、有創造性的實驗少;四是課堂規劃課時內進行的實驗多,課外研究生自主實驗的少。五是由于實驗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實驗程流程由老師規定下來,研究生不必設計實驗方案。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研究生只是跟著看和模仿著做的配角,較為被動。這樣既不利于激發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提高興趣,又不利于研究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發揮[1]。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了綜合性實驗的分子遺傳學實驗方法。綜合性實驗是讓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實踐。實驗須由研究生自己動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再擬定具體實驗方案或對關鍵的實驗步驟、實驗因素(酶的溫度、PH)等對實驗結果可能會產生顯著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討論,督促研究生培養多思考多提問題的習慣。提倡研究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在實驗結束后對實驗步驟和原理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3.分子遺傳學綜合實驗教學過程的設計

        分子遺傳學綜合實驗的實驗過程如下:分子遺傳學實驗小組自行設計所做實驗的步驟和整理實驗要點,在教師的指引下列出實驗過程中所需要的儀器和試劑,完成所做實驗的設計,同時歸納出實驗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各小組的實驗設計方案交與實驗指導教師,由老師查看并提出建議,各小組集中匯報研討后,才可開展實驗。

        4.綜合性實驗過程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方式

        4.1為了方便研究生進行分子遺傳學實驗,學校可以指定《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并要求研究生嚴格遵守各項規定。開放的遺傳學實驗室一天12小時開放,研究生需要提前跟實驗室管理老師預約,就可以在預約的時間內安排實驗。對于實驗不理想的研究生,可以再次進行重復實驗。方便研究生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并且對失敗原因進行分析討論,提高研究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2]。為日后進行科研打下扎實的基礎。

        4.2實驗指導老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在實驗教學期間實行輪班制。可以在實驗室中觀察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是否規范,并解答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棘手的問題。也可以跟老師交流實驗心得。將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尋求解答也是一個師生共同進步的一個過程。

        4.3綜合性實驗大多以先進的儀器設備做為支撐,在分子遺傳學實驗這一模塊更是如此,我們所使用的儀器有PCR擴增儀、高速冷凍離心機、瓊脂糖凝膠電泳裝置、超級恒溫水浴、醋酸纖維膜電泳等。研究生在實驗過程中通過使用這些儀器能夠幫助他們掌握這些先進的儀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的事項[3]。同時,各研究生在進行小組匯報時有利于促進同學之間的思想碰撞有益于分享實驗經驗。

        4.4綜合性實驗教學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不再是傳統的僅僅考察實驗出勤率和實驗報告。綜合性實驗所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以研究生自主設計的實驗方案內容占30%、實驗過程(考勤、實驗安全、實驗態度、技能操作規范、實驗室清潔衛生等)占30%、小組匯報和小論文占40%的形式進行考核[4]。

        第5篇: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范文

        關鍵詞:遺傳學教學;高等教育;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18)03-0071-03

        遺傳學是研究自然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規律的一門科學,是生命科學最重要和基礎的分支之一,也是生物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的不斷提高,現代遺傳學發展迅速,研究內容迅速積累,研究范圍不斷擴大。

        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本科教學中各學科課時量不斷縮減,例如菏澤學院生物科學專業遺傳學課時量由最初的102學時,減少到86學時,有些專業甚至減少幅度更大,因此,學生普遍感覺遺傳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繁雜、學時緊、難度大,是一門較難學習和掌握的課程。近年來,遺傳學及其相關課程的教改研究屢有報道[1,2],我們深受啟發。基于《遺傳學》教學過程實際情況,采取了若干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進,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提高《遺傳學》的教學質量。

        一、做好高校《遺傳學》與高中《生物學》銜接與過渡

        《遺傳學》是許多高校生命科學有關專業的必修課之一,為了體現學科的完整性,高校的《遺傳學》的教材中都會將高中《生物學》中涉及遺傳學的內容包含進去。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孟德爾定律”等內容在高中《生物學》中已作詳細講解和教學。但是,現在高中教學應試教育色彩濃厚,為了能夠在各種考試或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往往會在知識傳授過程中超前講授,但由于課時、實驗條件、教師專業背景、學生知識結構的限制,很多知識點很難講解透徹,學生往往也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因此,在高校《遺傳學》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就要單獨設計這些內容,通過知識擴展,既保證《遺傳學》學科的完整性,又讓學生能在高中《生物學》知識基礎上提升,避免產生《遺傳學》是高中《生物學》簡單重復的錯誤概念,降低對《遺傳學》學習的重視程度與熱情。同時,在高校《遺傳學》教學過程中,還要做好與其他相關課程,如,《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課程交叉內容的銜接與教學重點的明晰。

        二、教學中采用“提問式”教學方式

        提問式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由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達到對知識點的鞏固與拓展的目的[3]。經典遺傳學部分在地方普通高校《遺傳學》的教學內容中一般比重較大,這部分內容知識相對陳舊。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提高同學的參與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提問式教學法在地方普通高校《遺傳學》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在設置問題時,既要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又要結合同學們感興趣的實際境況。例如,講授到“反應規范”時,提出了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生物、哪些性狀的反應規范寬窄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現象與遺傳學聯系起來,加深遺傳物質基礎與內、外環境互作,共同決定生物性狀的理解。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的問題設置,引導同學開放思想、獨立思考、相互討論。通過有目的的設計問題,提出問題,有助于增強教師對課堂知識教學的引導能力,提高課堂活躍度和趣味性,促進教學計劃的高效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學,將教學過程中,抽象的、微觀的現象,變得更加直觀、形象,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例如,普通遺傳學的理論教學過程很多內容都涉及到染色體的分裂、交換過程,用普通的方式很難觀察到,教師上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分辨率更高的電鏡照片展示給學生,使知識具體化、直觀化,提高授課效率。

        三、重視實驗教學,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

        遺傳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不僅是教師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術的過程,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的重要環節[4]。目前我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增加了實驗課時在整個課程中所占比例,同時將實驗內容劃分為:驗證性、綜合性與研究性三個板塊,減少了驗證性實驗,以綜合性與研究性實驗為主。2.開放實驗室。生物學實驗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課前、課后實驗補充時間長,課堂操作時間短。如,植物有絲分裂、植物多倍體誘導等實驗,實驗前期需要花較長時間培養、處理實驗材料。由于課堂計劃學時限制,學生都是以處理好的材料直接操作,學生難以全面把握從材料培養到材料處理,染液配制等實驗的全過程,限制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開設綜合性實驗與拓展性實驗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進行研究和創新能力。但是這兩類實驗不僅課前準備時間長,而且課后還需要很長時間觀察實驗結果,例如,果蠅的單、雙因子、伴性遺傳雜交實驗、植物有性雜交實驗等。實驗前期需要培養、準備雜交的親本,課堂上僅僅可以完成雜交組合的設置,課后還需要很長時間觀察與記錄雜交結果。因此,我們將實驗室全學年內對上課學生開放,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前期材料的培養、預處理,藥品試劑配制等工作中來;實驗后要求學生自己管理實驗材料,做到隨時觀察實驗結果的動態變化,隨時記錄實驗現象,及時分析實驗現象。3.教師理論課與實驗課一肩挑。這樣有利于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驗和實踐,實驗原理與理論課講授有機結合,通過觀察學生實驗操作情況,進一步了解學生對課堂理論的理解掌握情況。4.調整實驗課的考核方式。將原來考核只停留在理論測驗與實驗報告成績評定的方式,改為平時實驗操作為主,結合實驗報告、期末理論與實驗技能綜合考評的考核方式(表1)。通過這些措施改進,很好地激發了廣大學生實驗課的動手操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了學生自覺理論聯系實踐的思考,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引入網絡資源

        由于遺傳學學科發展迅速,并與生物學各個分支學科交叉,理論與實驗技術不斷更新。與重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普遍存骨干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年齡偏大,對前沿知識了解不夠,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對前沿知識進行探索;青年教師雖然學歷較高,知識體系較新,但是由于研究方向過于專一與缺乏教學經驗,難以全面的、系統的將遺傳學知識傳授給學生[5]。而且,地方高校用于師資專業知識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嚴重不足,教師缺乏外出接受系統專業知識繼續培訓與參加專業會議的機會,限制了教師團隊的快速成長和知識體系的更新。當下互聯網時代,國內外許多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學、科研資源實現了網上共享,如,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各高校自建精品課程、愛課程網站、網易公開課等網站匯聚了大量的優質教學資源,還有一些科研達人在主流視頻網站分享了自己的實驗操作視頻。每學期教研室都會根據授課學生的專業不同,篩選一批優質網絡資源推薦給學生。這些優質的教學資源可以極大開闊學生的視野與思維,在分享資源的過程中,青年教師也學習了其他高校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理念,加快了自我成長的速度。此外,遺傳學及其相關學科發展速度非常快,新的研究成果、實驗技術、新的科學理論不斷涌現,遺傳學知識體系更新較快,這就要求遺傳學教學要與學科發展的步伐相協調,因此,我們每學期都向學生推薦相關的科研學術期刊及在線網站,滿足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把握遺傳學及其相關學科前沿動態的需求。

        通過引入優質的網絡資源,實現了部分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過渡,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熱情,這部分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主動與同學、老師討論課程學術問題,增強了學生對科學前沿問題的思考。

        五、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新時期大學教育的重點。科研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應主動融入到專業教學中。遺傳與變異現已成為當今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在遺傳學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將課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外,更要通過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

        目前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追蹤社會與專業有關的熱點問題。教學過程中,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所學的知識不僅限于書本,而是一門貼近社會大眾生活、具有旺盛生命的學科,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認識未知世界。例如,講到性別遺傳機制時,引入大家耳熟能詳的“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斗機”小品臺詞供大家討論。從而引出不同性別的家禽類動物同時具有兩套性腺,正常情況下,公雞中雄性生殖腺發育,雌性生殖腺退化。在外界刺激,如受到驚嚇,可能會導致體內性激素分泌紊亂,產生雌性激素,抑制雄性生殖腺,促進雌性生殖腺發育,產生正常的卵子,這時公雞下蛋也就順其自然了。反之,母雞打鳴的現象也就好理解了。這樣的實例,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性別這一相對“特殊”性狀,其實與生物其他性狀一致,都是由內在的遺傳物質與外在環境共同作用決定的這一遺傳機制的理解;更有助于學生拉近原本感覺“虛”的理論知識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自覺的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回答現實問題的意識。

        2.將科技前沿融入課堂。遺傳學不僅發展迅速,而且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不斷交叉、融合,課程信息量巨大,難度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與學生素質提升。因此,課堂上如何緊跟科學研究的發展前沿,將發展前沿的新知識與普通遺傳學傳統知識點的有機結合,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講到遺傳重組時,我們引入近幾年基因編輯的研究熱點——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通過動畫形式簡明介紹該技術的主要實驗原理及商業開發等,同時為學生推薦拓展的學習材料。通過這些前沿科技的講解加深了學生學習基礎知識主動性,拉近了傳統理論知識與現實應用之間的距離。

        3.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每年各級部門都會撥出大量資金用于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科研訓練等項目。學生對此類項目非常感興趣,會積極主動地、帶有一定想法與教師交流。借此機會,教師可以鼓勵并幫助學生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的創新創業、科研訓練等項目,或者在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通過指導學生撰寫申報書、項目設計、實驗研究及結題等的各環節的工作,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現在學生思維活躍,在與學生充分交流的過程中也會為教師科學研究提供靈感,促進教師科研的繼續深入,充分體現教學相長的魅力。

        總之,我們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在現有教學條件下,從做好與高中《生物學》知識銜接,課堂上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加強實驗教學,引入先進的網絡資源和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科研素質培養等環節著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但仍需要認真探索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方式,與此同時,需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的繼續教育,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遺傳學教學體系,以適應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

        作者:高昌勇等

            參考文獻: 

        [1]赫杰,張顥,張麗麗.高校遺傳學實驗考核方式的改革探析[J].遺傳,2015,37(3):309-313. 

        [2]邢萬金,莫日根.在遺傳學課堂教學中培養本科生科研素質[J].遺傳,2016,38(11):1030-1038. 

        [3]孟凡娟,王愛芝,張秀麗.高校“遺傳學”問題式教學法的有效運用[J].高教論壇,2016(8):47-48. 

        [4]陳靖.植物生產類專業《普通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高教學刊,2017(12):110-111. 

        [5]王建武,相微微.網絡資源在地方高校遺傳學教學中的作用初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6(4):14-15. 

        第6篇: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范文

        遺傳學因為是基礎學科,所以有一部分內容是屬于其他學科交叉內容,那么在這些內容的教學方面可以將其進行精選,挑重點講述,而對于遺傳學中較難理解的教學內容,則選擇優化教學方法,在授課的表述方面進行改進。也要注意補充一些遺傳學最新發展的內容,讓同學們了解遺傳學的發展動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將會對自己所學習的方向有一定的認識,為今后選擇個人研究方向奠定基礎。

        2多種授課方式相結合。

        2.1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板書教學相結合。目前很多課程都傾向于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有著形式靈活多變,直觀形象的有點,但是展示信息時常常速度過快讓學生很難抓住重點,復習也很困難。而傳統的板書教學雖然展示的信息量小,但卻具有條理性,學生容易抓住要點。所以我們必須將傳統的板書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結合起來,讓這兩種方法互相彌補。

        2.2適當的采用PBL教學方法。對于教師來說,在基礎學科上使用PBL教學方法是有著一定的難度的。特別是具有大量推理計算工作的遺傳學教學。但是對于某些章節來說還是可以嘗試采用PBL教學方法。比如在講解生物進化章節的時候,完全可以先給學生一個有關進化的例子,再讓學生回顧前幾章所學的知識來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于遺傳學學習的興趣,有能夠培養他們用遺傳學的思想來思考問題,進一步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情況。

        3加強實驗教學的改革。

        3.1增加綜合性試驗比例。目前高校所開展的學生實驗基本上都是驗證性實驗,都是老師先做好了,再講給學生聽,學生根據老師所講的再做,其結果是每個人的結論都相同。這些驗證性的實驗項目過多,實驗結果在未做之前就已經知道,學生做與不做都已經知道了實驗的結果,實驗過程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不利于學生的思考和發現。因此,我們在保留經典的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增開了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由老師指定一個實驗課題,由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方案,充分調動學生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師在某些環節上進行指導,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2與其他學科一起開設實驗教學。遺傳學實驗除了經典遺傳學實驗項目和細胞學實驗項目外還設計到分子生物學實驗。由于分子生物學也是生物技術專業的必修科目,所以在設計實驗方面可以綜合設計。這樣避免了開課的重復性,又能夠讓學生掌握技術,提高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4改變考核方式,采用多種指標評價學生。

        目前,在長沙醫學院采取的多為上機考試,考試內容死板無法很好的反映出學生的水平。所以為了更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除了上機考試外,還應參考學生的實驗課情況、PBL教學過程中討論的成績。最好能讓學生提出一些感興趣的遺傳學相關小課題,讓同學們自己去查資料,以PPT的形式進行講述,然后由老師打分,這樣可以從多個方面來評價學生學習遺傳學的能力,并且還能夠提早培育他們閱讀科研論文的興趣與能力。

        第7篇: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范文

        一、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發揮其主體作用

        興趣是一個人工作及學習動力的一個重要來源。因為遺傳學內容相對來說較為抽象,若果說課堂上教學方法生硬,采用講授的方式定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若培養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不但有利于其提高自控注意力,而且可以有效的激發其學習情緒,提高學習效果。在教學時,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教學內容才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激情是每個教職人員應該思考的問題興趣。一般來說,教師在上課時要善于充分組織及引導的作用,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用生動的語言來打破枯燥的說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注意將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可以借助多媒體、圖像和動畫結合的方式給學生以直觀理解。

        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加深學習印象

        學思結合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法,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意總結所授內容的關鍵問題,并注意設計適當的情境,必要時可舉適當的事例用提問的方式將主題引出,帶動學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尋找探索并主動構建相關知識體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不但能夠很好的啟發學生的思維,而且很容易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互動多了,氣氛活躍后,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就提高了。有研究記錄在課堂學習“連鎖遺傳”一課時,授課老師首先提出連鎖遺傳現象是在1906年貝特森和龐尼特進行香豌豆雜交試驗得出的,然后順帶提問以紫花及紅花、長花粉粒及圓花粉粒這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結果如何呢,因為基本的遺傳學基礎,學生自然會根據遺傳規律推導實驗的結果為9B3B3B1。之后,老師公布答案F2中4種表型和不表現型9B3B3B1比例的雜交結果,這就會讓學生懷疑,并主動思考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呢?此時,老師接著引申,當時這兩位科學家認為這種表現為連鎖遺傳,但是確沒有合理解釋,后來到1911年摩爾根果蠅雜交試驗才提出了合理解釋,我們可以想象到這個時候所有學生應該都在自主思考并迫切想知道原因,這時老師就可以布置生物情境,分析摩爾實驗,以果蠅正常翅及殘翅、紅眼和紫眼這兩對相對性狀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測交實驗并引出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綜上,老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方法,可以采取先設置情境,讓學生在舊知識的不斷思考運用中自覺的接受新知識,通過不斷設置疑問對學生進行適時引導,讓其產生參與意識,并積極尋求矛盾的解決方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熱情及印象。

        三、設置必要的討論課程,讓學生自主分析總結

        因為遺傳學的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很難掌握,容易產生枯燥厭煩的心理,教師在授課時可以針對這個特點單獨安排一些即興討論,將每章節的重點及難點總結后,進行分組討論分析。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不同比較,兩者的最主要不同處即為染色體在分裂時表現出不同的變化,遺傳學三大遺傳規律的實質及相互的聯系區別等,這些問題都能夠作為問題討論。另外,還可以通過在課后設置討論題目的方式,讓學生在課下思考,并將自己的想法以書面的形式遞交,同時盡快安排課時針對設置的問題進行討論。這些方法都能夠打破原來的老師枯燥的講授的方法,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自主總結,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理解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深入的了解,提高自身的總結分析能力。

        四、將所學的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

        理論是枯燥單調的,但是一旦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其所發揮的效果又是巨大的。在課程中增加實驗教學是理論學習的補充、繼續及深化,在遺傳學學習中必不可少。學生通過親身實驗不但可以驗證所學習到的遺傳規律,而且能夠有效地加深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

        五、培養學生加強對信息的敏感性及自學主動性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及共享資料,及時了解遺傳學的最新發展成果,閉幕會注意將相應的網絡遺傳資源深入到課堂教學中來,這對與及時更新遺傳學知識體系,擴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敏感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及能力。

        一般情況下,遺傳學的課堂教材的內容均會落后于遺傳學的發展,所以僅僅通過課本來獲取知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及滯后性。所以說,在遺傳教學中充分認識到網絡共享信息資源重要性,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學習的主題或是關鍵詞,引導學生自覺上網查詢,將網上最新的知識信息與教材中所學習到的內容緊密結合,并學會共享,不但可以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其知識結構,培養運用信息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遺傳學飛速發展,這對于高校的遺傳教學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所以,高校如何做好遺傳教學工作,尋找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來構建一套整體的遺傳學教學體系,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是高校遺傳教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針對這些特點,高校一定要從長遠出發,認真思考有效的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以適應醫學人才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金文,孟凡剛,劉昕.遺傳學教學模式的探索[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6,19(5):68-70.

        [2]劉進平,鄭成木,莊南生.遺傳學的興趣教學法[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91-194.

        [3]楊國輝.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單基因遺傳教學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22):79-80.

        第8篇: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范文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基礎知識;前沿知識;基因病;染色體

        醫學遺傳學是醫學科學領域中十分活躍的前沿學科,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方法的引入,人們對遺傳病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不僅對單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的診斷、發病機理、治療和預防都已達到分子水平,即使染色體病的診斷,由于顯微切割、探針池建立和熒光原位雜交方法的應用,也已深入到相關基因片段的水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作用機理的闡明,不僅對癌的發生發展認識上有新的突破,對癌的基因治療也提出了新的策略。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提出和研究進展為人類基因組的全部測療和功能分析,特別是對某些致病基因的確認、表達調控,為遺傳病的防治等開辟了光明的前景。所有這些醫學遺傳學的新成就正推動著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醫學遺傳已成為21世紀帶動醫學科學發展的帶頭學科之一。作為培養21世紀醫學人才的醫學遺傳學教材,在其內容上也必須進行相應的更新,才能使培養出來的醫學人才在知識儲備上提高一步,跟上時代的步伐。

        專業基礎知識是為學好專業,能夠從事某種學科教學打基礎的知識。它是專業主體知識的根基,這個層次的知識越扎實、寬厚,就越能促使專業主體知識的發揮。專業前沿知識是指專業發展的前景,包括對所教學科專業發展趨勢的分析和預測。從而了解未來的變化,并以此為依據,對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出要求。隨著研究技術和方法的進步,現代醫學遺傳學的發展速度可謂是日新月異,而報道這些新發現、新知識的文獻也層出不窮。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既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而又了解醫學遺傳學的最新研究進展?有人認為應當壓縮和削減遺傳學的基礎內容,用足夠多的時間向學生介紹現代遺傳學的新知識;又有人認為只講解基礎知識,不必介紹新知識。而作者認為,基礎知識是“根”,新知識是“葉”,只有“根深”才能“葉茂”,而“葉茂”才能促進整個知識之樹茁壯成長,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人類基因組計劃”是醫學遺傳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相關知識屬于前沿知識。完成這一計劃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基因定位,而基因定位這一方法的應用離不開對孟德爾遺傳定律知識點的掌握。所以離開基礎知識而空談最新知識,新知識也就成為“無源之水”。反之,在教學過程中若不注意介紹科技新發展,知識必將成為一潭“死水”,這樣不僅跟不上科學的時代步伐,也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既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又能跟上科學的發展呢?

        1講解經典的基礎知識要深入淺出醫學遺傳學的經典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孟德爾遺傳定律、遺傳平衡定律、染色體畸變類型等知識。對于這類經典基礎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按照知識發展的規律,知識結構相互依存的關系,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現。例如,介紹孟德爾遺傳定律時,應首先從孟德爾遺傳實驗講起,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哪些現象?怎樣通過這些現象總結出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再進一步引出遺傳定律的適用范圍、特例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講解應用性基礎要提綱挈領醫學遺傳學的基礎知識還包括許多應用性基礎知識,如染色體病。這一部分內容較多,所涉及到的病例有十幾種。若面面俱到,學時不夠。如果介紹的太簡略,一些重點知識就會淡化。在講解這些內容時,作者提綱挈領,有主有次地進行了介紹。主要介紹4個代表病例:Down綜合征、貓叫綜合征、Klinefelter綜合征、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它們分別是常染色體數目異常、常染色體結構異常、性染色體數目異常和性染色體結構異常所導致的疾病。Down體綜合征是最常見的常染色體病,其染色體異常在21三體,主要核型為三體型,少數為易位型或嵌合型。貓叫綜合征染色體異常為5號染色體短臂部分或全部缺失。Klinefelter綜合征又稱先天性發育不全癥。典型的核型是47,XXY。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又稱為Martin-Bell綜合征,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是發病率僅次于Down綜合征的智力低下性疾病,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是由一個基因異常引起的。而對于其他綜合征的知識點,則要求學生通過自學掌握并要求他們課外閱讀尋找一些生活中的病歷材料,使得學生帶著趣味和好奇去學習,鍛煉了他們的自學能力,也節省了課時。

        3講解與基礎知識相關聯的新知識要相互穿插隨著科技的發展,介紹與遺傳學相關的新進展十分必要。如染色體的結構中包含了端粒結構,有關端粒與醫學相關的研究目前處于前沿水平。在講解染色體結構這一知識點時,作者補充了端粒分子的結構組成、端粒酶的作用、端粒與腫瘤發展以及與細胞壽命的相關研究。實踐證明,這樣不僅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在醫學遺傳學的教學過程中,既詳盡介紹基礎知識又適當穿插前沿知識,采用形象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醫學遺傳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他們將來走向工作崗為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婷.在《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1.

        第9篇: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范文

        遺傳學是生命科學領域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學科之一,也是高等農業院校農學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之一。遺傳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遺傳學課程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遺傳學實驗既是對遺傳學課堂知識的驗證和鞏固,又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21世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3]。如何適應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需要,結合學科發展趨勢和專業特點,加強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是農學類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高級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業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保證。以往遺傳學的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實驗只是為了驗證理論,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人才,筆者在分析甘肅農業大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和園藝專業本科生傳統遺傳學實驗教學中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總結了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標準方面提高遺傳實驗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措施。旨在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實驗課教學的改革提供參考。

        1.傳統遺傳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受學時、實驗經費等因素所限,傳統遺傳學實驗教學的主要問題如下。

        1) 對實驗教學的環節重視度不足。實驗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實驗過程的部分步驟,實驗材料的培養與處理,藥品試劑的配置及實驗儀器的調試)都是由教師完成,學生只是按照實驗指導進行其中的部分步驟,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甚至對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都沒有掌握,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實驗內容陳舊,缺少創新(見表1),未能反映遺傳學的發展及遺傳規律的本質。實驗內容基本上是對課堂教學中遺傳規律和染色體理論的驗證,缺少分子遺傳學實驗以及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盡管驗證性實驗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記憶,由于結果已知,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創造性。

        3) 考核方法欠科學。實驗成績的評定完全依據上交的實驗報告,而不考慮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以及實驗態度等。使部分學生養成實驗不認真,抄襲應付的不良現象,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和實驗操作能力。這種傳統遺傳學實驗教學模式既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和發揮。

        2.優化教學內容,建立實驗教學新體系

        為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筆者結合遺傳學科的發展趨勢和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要求,遵循“厚基礎”的原則,以基本技能培養為主,通過實驗教學內容的整合并優化滿足“寬口徑”的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即在保留部分驗證性實驗項目的基礎上,增開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項目,形成驗證性實驗一綜合性實驗一設計性實驗的多層次教學體系。

        2.1拓展基礎性實驗內容,增設分子遺傳學基礎實驗

        通過拓寬驗證性實驗內容,組織學生參與實驗準備工作,包括實驗材料的準備、預處理、藥品試劑配置、儀器調試等,既能保證實驗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也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驗興趣。例如,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大蒜的發根、剪根、預處理、固定和試劑的配置完全由學生參與完成,使學生掌握試劑的配置方法和實驗處理的關鍵技術。減數分裂的材料大蔥花序由學生自己采集,固定處理。讓學生參與到整個實驗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實驗的印象,也激發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由于染色體制片技術是遺傳學實驗的重要部分,也是基礎性內容,“以學生為關注焦點,增加探索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人類細胞中巴氏小體的制片與觀察”,從學生自己身上取樣進行,實驗結果因人而異,具有探索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另外,實驗項目的選擇上要滿足農學類專業需求[4],除了經典遺傳學、細胞遺傳學的內容外,還應融入和專業直接相關的分子遺傳學內容,如植物DNA提取、檢測和PCR擴增技術等簡單的分子遺傳學基礎實驗,使學生通過實驗理解遺傳本質,培養適應就業發展要求的專業性人才。

        2.2減少驗證性實驗項目,適當增開綜合性實驗項目

        將一些相關聯的驗證性實驗進行綜合,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實驗教學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使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并把所學知識條理化。如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兩個實驗雖然實驗材料不同,但實驗方法基本相同,將兩個合并在一起,作為植物細胞分裂綜合實驗。將實驗材料提前處理準備好,在學生掌握染色體制片技術的基礎上,同時觀察染色體并繪圖,可對兩種分裂方式中不同時期染色體的動態變化進行對比。原單獨做這兩個實驗需要6學時,合并后只需4學時,不僅提高了實驗的效率,又增強了實驗的綜合性,有助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果蠅遺傳學系列實驗包括:果蠅生活史觀察和果蠅唾腺染色體制片等實驗。整合后將果蠅的飼養、生活史、遺傳性狀觀察和唾腺染色體制片等內容一次性進行,把驗證性實驗與探索性實驗相結合,極大地提高了實驗效率,也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3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增開設計性實驗

        在遺傳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可以依托教師的科研項目,讓學生參與到與遺傳學相關的項目中,使學生接觸到本學科前沿,深化所學知識。指導老師提供實驗題目,學生自主查閱文獻資料,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審查后進行實驗實施,自主完成實驗過程,提交實驗結果和分析報告。如植物多倍體的誘導及鑒定實驗,要求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和設計方案,培養材料(如葡萄、馬鈴薯試管苗的繼代繁殖等),通過設置不同濃度的秋水仙素進行誘導處理。在觀察鑒定過程中要用到染色體制片方法,植物形態的觀察分析以及電鏡觀察等遺傳學、植物學方面的重點技術。這種以科研項目推動遺傳學實驗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學有所用”的認識,使學生不斷提高實驗技能,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為將來進行科學研究奠定良好基礎。通過對實驗教學內容的整合優化,將驗證性實驗減為2個,增開綜合性實驗2個,設計性實驗1個(見表1),基本涵蓋理論教學內容。

        3.改進實驗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

        通過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以及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方法,將學生創新能力和科學素質的培養貫穿于所有的實驗教學環節中。

        3.1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變“被動”實驗為“主動”實驗

        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操作。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推進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氣實驗前注重預習,實驗過程教師指導并示范關鍵性操作,要求每個學生必須親自動手獨立完成實驗,針對具體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改進實驗方法。啟發式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形成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2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方案設計

        在實驗教學中后期,結合遺傳學課堂教學,選擇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題。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閱相關資料、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完成實驗過程,記錄實驗數據并分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實驗期間,教師做好督導工作,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在實驗結束前完成實驗論文。老師根據學生表現打分,最后作為一項考核指標列入實驗總成績中(表2)。設計性實驗在研究結果上的不可預見性和適當難度,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及創新意識。

        3.3多媒體輔助實驗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運用多媒體直觀動態地演示遺傳學實驗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實驗過程和結果的感性認識,增強實驗目的性,規范操作,從而提高實驗課效率[6]。特別是對于一些較復雜無法完成的分子實驗,如質粒的提取、酶切及連接系列試驗、核酸探針的分子標記與分子雜交等,通過借助多媒體演示操作過程,既保證了實驗教學的系統性,又加深了學生對分子遺傳理論知識的理解,為專業實驗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4.重新構建實驗教學考核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考核方面,重新構建了以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堅持實驗操作與實驗結果并重的考核體系,主要依據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實驗結果的準確性、以及實驗紀律態度和實驗報告作為考評依據(見表2)。并將實驗總成績以所占比例20%納入遺傳學課程考核體系中。較全面、客觀地考核學生的實驗技能、創新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實驗報告的質量,提高了學生對實驗的重視程度和興趣。

        5.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效果

        1) 提高了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對遺傳課的學習興趣、責任心以及參與實驗的積極性。由原來的“過程性學習”轉變為“探索性”學習,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遺傳學實驗技能,并能積極主動和教師探討實驗以及課堂理論課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2) 培養了大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通過開設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提高,并能對實驗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獨立分析和解決,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論文寫作能力及科研協作能力等科研素質。畢業實習期間從事遺傳學相關實驗的本科生,實習實驗難度和工作量都明顯增加,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有很大提高。

        3)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質及課堂教學質量。在遺傳學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科學研究實踐等一系列教學環節改革的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及時熟悉理論知識的發展前沿,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在實驗教學改革中不但使學生掌握了扎實的遺傳學基礎知識及較強的實驗操作技能,而且充實了教師的專業知識,使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提高了遺傳學課程教學質量。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正在线污污污 | 日本乱滛中文字幕 |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国产小电影在线观看高清 | 午夜福利成年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特殊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