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堂改革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積極展現人性化,突出工具性
眾所周知,初中語文最基本的特點便是人性化與工具化的統一,在新課標的發展中,初中語文的內涵更加豐富,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并且語文學科的基本魅力得到展現。但是,在我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將語文學科所具有的人性化以及工具化進行淡化,從而導致語文課堂教學難度加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展現人性化,突出工具性,使其兩者進行完美結合,在提高學生基本素養的同時,也促進學生具備扎實的語文知識。
(二)加強自主性,切勿放任自流
伴隨著新課改在全國各地的推廣,教師在教學中的任務得到加重。教師在組織好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要加強對學生自主性的培養。現如今,部分語文教師能夠快速接受自主教學理念,并且能夠使其運用到實踐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的教授內容得到減少,學生表面討論得到增多。除此之外,甚至有部分教師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學生的胡言亂語看做創新思維。因此,在缺乏教師指導的自主學習中,學生在課堂中過于放任自流,對于教師日后開展教學工作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教師在無法正確發揮主體作用的同時,也會將課堂上的寶貴時間進行浪費。在此發展背景中,要想促進初中語文課堂的高效與穩定,那么需要將學生的自主與教師的主導進行緊密結合。
(三)促進探究性學習,切勿無度開發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推行教學改革,需加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一般而言,探究性學習最為直觀的表達形式為閱讀教學,教師在課堂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層系的閱讀與探究。但是,歸根結底,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有著明顯的區別,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講究規律、追求科學,并且還要加強對探究性學習的認識與理解,如果對其隨意進行探究,那么便會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促進探究性學習,對其進行整合與優化,切勿無度開發,形成天馬行空的現象。
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積極推行課堂教學改革,最為重要的便是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其中包括上課之前的學習目標、課堂中的學習目標以及課后的復習目標,讓學生在理解、掌握學習目標的基本上,從內心深處對語文知識進行理解與掌握。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對學生闡明今日課堂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清楚本節課所講授的內容,進行開展,重點以及難點是如何的,應該達到什么樣的要求,幫助學生從根本上對語文知識有所掌握,加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認識。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學生所確定的學習目標不宜太過抽象、籠統,需簡潔、明了。
(二)積極遵循教學規律
通常情況下下,學生學習的基本規律便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到一半,從零散到整體。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積極遵循課堂教學規律,積極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推動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在進行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對三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將語文教學的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近緊密結合,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將兩者進行結合,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只是泛泛的閱讀,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也缺乏系統性,長期下去,學生對語文課程會產生煩躁與厭惡心理。第二個方面,要將整個朗讀活動貫穿到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在進行課程教育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理解、感受,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第三個方面,教師要設計課堂問題,將問題作為課堂發展與推動的動力,在提問的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把握基本要旨,為學生指明正確的方向,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思考之中。
(三)加大評價力度
1、教學過程中要恰當的設問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恰當的提問往往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教師要認真鉆研教學內容,研究學生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思維發展,通過提問來激發、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為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由于差生不注意復習和對知識的鞏固,不注意知識的再現,對所擁有的知識不能透徹理解,不能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所以,教師課堂提問既要考慮新知,又要通過提問來鞏固和回憶舊有的知識,以進行多次建構和分散復習。思維水平的提高是通過解決問題來實現的,學困生遇到問題不積極主動思考,現代學習中提倡以問題為線索的教學,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形,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激活差生思維。要允許學生失敗,讓學生充分思維,課堂提問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學生沒有按老師的思路回答問題或則回答問題錯誤,教師就會讓學生終止回答,這樣會使學生不知所措,打擊學生的自尊心。所以,要讓學生充分思維,教師也可以從中發現學生的錯誤和思維的缺陷。
2、提倡合作學習與學生自主探索
在數學合作學習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學習尖子也不是課堂的焦點,而是讓每一個學生充當主角。這樣,學困生既有獨立思考的個體活動,又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討論的群體活動。合作學習加強學生與老師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通過學生思維接觸,教學系統的優化組合,實現思維發展。由于教師和學生不在一個思維水平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能讓其更了解自己思維的不足,調節自己的學習。
合作學習使學困生從互動中形成知識,淡化數學知識技能的差異,消除情緒障礙,積極投入學習。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全面健康發展。合作學習讓教師有機會參與到學困生的學習中,能夠掌握學困生的數學學習態度、學習的過程、變化發展,以進行及時引導。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為學困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提供了空間。
3、進行分層次教學,個別輔導
由于學困生的知識結構、心理因素、情感、智力與學優生有一定的差異,教師如果用一刀切的統一要求來對待所有學生,必會挫傷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因此,應當實施分層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挑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困生回答,并及時進行鼓勵,激勵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和集中注意力聽講。作業可以分成學生“必做題”和“選做題”,考試時可以分成兩份卷子,也可以嘗試把學困生和學優生進行分班教學。這樣可以讓學困生增加成功體驗,減少心理壓力,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理學家提出: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便會激起追求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為了實現分層教學,首先,教師應該設問層次化。其次,教師應該設置彈性作業。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的情況不同,有的需要進一步理解,有的要鞏固一記憶,有的是往更高的層次發展。作業作為課堂補充,學生的基礎不同,對練習的要求就不同。同樣的作業量有的同學認為很輕松,有的卻認為難以完成。因此,為了避免讓學優生“吃不飽”,讓學困生“消化不良”的現象,可以讓課本中比較容易的A組題目學生全做,對于能較好完成的學困生及時鼓勵和表揚,對于比較難的B組題學生選做。作業形式也應該多元化。可以布置預習作業、課后作業、復習作業、單元小結等。再次,考試要多元化,既然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就不能用統一標準去衡量,應該給學困生更多的表揚和鼓勵,對于考試評價重視相對性,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出不同難度的題目,考試結束后對學生多種評價相結合。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是個動態過程,學習出現偏差是無法回避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結果要及時反饋,教師多聽學生對學習的體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及時主動的暴露自己的問題以便盡早解決。知識的缺陷是學困生的共病,數學基礎差,數學知識斷接,導致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弱。所以教師要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從他們從最簡一單最基礎的問題入手補習。前進的階梯要小,知識點要細,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抓住關鍵,選擇內容貼切、難度適宜的例題。講解要透徹,要逐層深入,讓學生理解解題思想方法,并不斷讓學困生鞏固練習,補缺要及時。
摘要:課堂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教師要能“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學習。具體而言是“五個會學”,即:讓學生學會讀書,讓學生學會思考,讓學生學會寫作,讓學生學會說話,讓學生學會專注。
關鍵詞:教學改革;授之以漁;會學
我出生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在村里讀完小學后,就到鄉里讀中學,教我的老師中最高學歷是一位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的英語老師,高中教師中有兩位高中肄業,有兩位只有初中畢業。我能考上大學,在某種意義上說應該得益于小學老師講的“點石成金”的故事。老師說那個貧窮的小孩不要黃金而選擇神仙的手指不能視為貪心,他是祈望擁有“點石成金”的神力。今年是常德市的課堂教學改革年,我覺得課堂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教師要能“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學習,即“會學”。
一、讓學生學會讀書
我們有不少學生雖然讀書十幾年,但卻不會讀書,有不少人連題目長點,就讀不完。這些學生的產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我們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則罪不可恕。我們的老師中不少人思維僵化、知識老化、教學方法模式化,總認為講了要比不講好,以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維,把自己講完當學生學完,把學生聽完當學生學會。結果,學生“課堂昏昏,課后抄抄”,最終學生中學畢業連1/2與1/4比較大小都做錯的大有人在。其實,一個好老師不在于他是一個多么偉大的數學家或文學家,而在于他能給學生以啟蒙教育,讓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讓他們會讀書,會思考,然后用他們自己的創造思維去學習,去終身學習。
二、讓學生學會思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現在的教育導向,主要是記、背標準答案,學生思考提問的欲望和興趣,在中小學階段被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疏于思考、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是我們在培養杰出人才時遇到的最大困難。課堂教學改革要求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然而,課堂的活躍不是表面的熱鬧,而應該是思維的活躍。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怎樣才能提得出問題呢?那就應該學會想問題、問問題。勾股定理的證明有多種,其中有一個重要證法就是美國第20任總統伽菲爾德在做思維體操時想到的。我們當老師的應該培養學生做“思維體操”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小”中見“大”,“近”中透“遠”,“同”中求“異”,這樣才能夠創新進取。
三、讓學生學會寫作
現在許多中學生不會寫鋼筆字,不會寫信,不會寫申請書,不會打領條,就連寫個請假條也是語句不通、錯別字連篇。這是誰之過?我看老師應該負主要責任。一群“學有專攻”的老師連橫平豎直的鋼筆字都沒讓學生學會,難道不應該追責嗎?!
現在的老師在學科知識上沒有問題,缺乏的是廣博的、非學科知識和教學的技巧、育人的策略,缺乏的是一種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更缺乏的是一種負責任的精神。老師應該時刻省問自己:學生跟著你到底學到了什么?你是否盡到了一個人民老師應該盡到的責任?
四、讓學生學會說話
我多次聽課中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回答問題時低著頭,聲音像蚊子嗡,連他自己都聽不清,但老師卻聽之任之。老師沒有指導學生“說”的意識,更不用說注重學生演講能力的培養了。因此,學生不想說、不敢說、不會說的問題普遍存在著。其實,課堂教學的本質就是交流和交往,而重要的渠道就是傾聽、分享和對話。師生也是“同學”,師生情感的對接、思想的碰撞和生成性的交流溝通,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特征,更是學生會學習的根本體現。因此,老師要努力讓學生會講故事、會作演講、會說笑話,風趣幽默,并且讓說出的話如春風拂面,細雨潤心,能打動人和說服人。
一、對評價及其課堂教學評價的認識
評價是主體在事實基礎上對客體的價值所做的觀念性的判斷活動。因此,評價是價值判斷主體在先有的價值信念和價值目標的引導下所進行的,價值信念和價值目標在評價活動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一般來說,具有不同的價值信念就會產生不同的評價結果。人們對評價活動的展開深深地植根于對評價對象的認識之中。另外,從人類的活動序列來看,評價是更為接近實踐活動的認識活動,其強烈的實踐指向性對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具體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持有不同的課堂教學觀,就會形成不同的課堂教學和評價,產生不同的教學評價結果。反之,有不同的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就有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觀和教學觀做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實質上就是教師深層的教學思想的具體化和現實化。總結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評價活動,總體上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量少,教師和學生不重視課堂教學評價的作用;二是質不高,許多課堂教學評價僅局限于簡單的陳述性知識的再現。具體情形是課堂里只有教師在認真地演“獨角戲”,教師關心的是自己教學方案的按計劃完成,對學生的參與情況、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重視不夠。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進行的,而大部分問題是質量不高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機械問題。這樣的評價方式在我國教師的觀念中是習以為常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雖然我國近20年來課堂教學改革與實驗很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許多改革由于沒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使結果不夠理想。檢視這些改革,我們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實驗必須找到切實有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傳統教學評價的弊端在于沒有正確認識課堂教學評價的作用,把教學評價本身當作目的與終結。因此,應重視和加強課堂教學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教學等功能,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把課堂教學的重心從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轉移到正視學生的基礎,促進學生的發展上來。
二、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基礎
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是建立在對于評價對象的科學認識及教育教學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的,是對人的本質尤其人在教育視野中本質的重新解讀和教育教學本質的重新定位。本文將從多元智力理論、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三個方面對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理論基礎做一探討。
一、對評價及其課堂教學評價的認識
評價是主體在事實基礎上對客體的價值所做的觀念性的判斷活動。因此,評價是價值判斷主體在先有的價值信念和價值目標的引導下所進行的,價值信念和價值目標在評價活動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一般來說,具有不同的價值信念就會產生不同的評價結果。人們對評價活動的展開深深地植根于對評價對象的認識之中。另外,從人類的活動序列來看,評價是更為接近實踐活動的認識活動,其強烈的實踐指向性對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具體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持有不同的課堂教學觀,就會形成不同的課堂教學和評價,產生不同的教學評價結果。反之,有不同的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就有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觀和教學觀做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實質上就是教師深層的教學思想的具體化和現實化。總結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評價活動,總體上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量少,教師和學生不重視課堂教學評價的作用;二是質不高,許多課堂教學評價僅局限于簡單的陳述性知識的再現。具體情形是課堂里只有教師在認真地演“獨角戲”,教師關心的是自己教學方案的按計劃完成,對學生的參與情況、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重視不夠。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進行的,而大部分問題是質量不高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機械問題。這樣的評價方式在我國教師的觀念中是習以為常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雖然我國近20年來課堂教學改革與實驗很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許多改革由于沒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使結果不夠理想。檢視這些改革,我們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實驗必須找到切實有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傳統教學評價的弊端在于沒有正確認識課堂教學評價的作用,把教學評價本身當作目的與終結。因此,應重視和加強課堂教學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教學等功能,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把課堂教學的重心從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轉移到正視學生的基礎,促進學生的發展上來。
二、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基礎
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是建立在對于評價對象的科學認識及教育教學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的,是對人的本質尤其人在教育視野中本質的重新解讀和教育教學本質的重新定位。本文將從多元智力理論、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三個方面對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理論基礎做一探討。
一、對評價及其課堂教學評價的認識
評價是主體在事實基礎上對客體的價值所做的觀念性的判斷活動。因此,評價是價值判斷主體在先有的價值信念和價值目標的引導下所進行的,價值信念和價值目標在評價活動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一般來說,具有不同的價值信念就會產生不同的評價結果。人們對評價活動的展開深深地植根于對評價對象的認識之中。另外,從人類的活動序列來看,評價是更為接近實踐活動的認識活動,其強烈的實踐指向性對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具體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持有不同的課堂教學觀,就會形成不同的課堂教學和評價,產生不同的教學評價結果。反之,有不同的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就有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觀和教學觀做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實質上就是教師深層的教學思想的具體化和現實化。總結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評價活動,總體上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量少,教師和學生不重視課堂教學評價的作用;二是質不高,許多課堂教學評價僅局限于簡單的陳述性知識的再現。具體情形是課堂里只有教師在認真地演“獨角戲”,教師關心的是自己教學方案的按計劃完成,對學生的參與情況、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重視不夠。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進行的,而大部分問題是質量不高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機械問題。這樣的評價方式在我國教師的觀念中是習以為常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雖然我國近20年來課堂教學改革與實驗很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許多改革由于沒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使結果不夠理想。檢視這些改革,我們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實驗必須找到切實有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傳統教學評價的弊端在于沒有正確認識課堂教學評價的作用,把教學評價本身當作目的與終結。因此,應重視和加強課堂教學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教學等功能,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把課堂教學的重心從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轉移到正視學生的基礎,促進學生的發展上來。
關鍵詞:杜郎口;洋思;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一、課堂教學結構的內涵
課堂教學結構即指構成課堂教學的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包括教與學占用教學時間長短、教與學的先后順序等)、不同教學組織形式(個體學、小組學、全班學)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所包含的各環節之間的關系等。課堂教學結構變革主要表現為對這些方面的關系或結構進行改革。
二、杜郎口、洋思中學課堂教學改革核心內容
1.杜郎口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內容可簡化為“三三六模式”
(1)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①立體式:有別于傳統教學的平鋪直敘,杜郎口先明確目標,分配任務給學生和小組,課堂建立在自學和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整個教學過程呈三維立體式。②大容量:基于對自學的重視和導學案的使用,教學內容變得更為豐富,不僅有教材內容,還有拓展與提升。課堂上不僅有知識的傳遞,更有觀念和思想的碰撞,課堂容量遠超傳統模式。③快節奏:內容豐富了,但時間沒有變,因此教師必須掌握好每個環節的節奏,緊扣內容,把握重點,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2)三個模塊:預習、展示、反饋。①預習: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學生提前學習課本知識,互相討論。②展示:將自學內容在課堂上展示出來,運用知識,加強對內容的感悟。③反饋:既有學生自我的反思,也有教師針對總體情況進行的補充與強調,對自學模式的反思。不斷地總結經驗并改革老舊模式可以讓教學模式更為完善。
(3)六個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2.洋思中學課堂教學結構改革核心內容
(1)“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洋思中學認為,教學過程中的關鍵是學生的學習,應該在學習的基礎上做到有的放矢地教,使教為學生服務。
(2)教學流程:呈現目標―進行自學指導―學生自學―檢測效果―教師點撥―當堂訓練。洋思中學的課堂以訓練為主線,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學習的效果,認為教師應該為學生服務,教師應該為學習服務,學生的學習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
三、杜郎口、洋思中學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有效經驗
1.在教與學之間的關系上,體現“學為本體、教為手段”的新理念
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這樣的教學忽視學生的地位,自然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也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這與人們如何看待教學有很大的關系。長期以來,受赫爾巴特、凱洛夫的教學思想導向,人們將“教學”理解為教師的教授,教師即為傳道、授業、解惑者,這種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自然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是教師施展個人魅力的舞臺,學生則是坐在下面的看客。洋思、杜郎口中學的改革都從此方面下手,扭轉了傳統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把時間還給學生,將黑板留給學生,將講臺讓給學生,讓教師的教成為輔助學生學的條件與手段,讓學生的學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本體與核心。
2.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實行多元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教學活動中各種要素的組合或組織方式,它涉及教學活動發生的時間、空間、學生之間的組合關系以及師生之間的組合關系。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夸美紐斯和赫爾巴特理念下的班級授課制,能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教學活動的系統性與計劃性。然而,這種課堂組織形式忽視了學生間的個體性差異,不利于教師因材施教,不利于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課堂教學相對死板,缺乏活力。杜郎口、洋思中學一改單一的全班學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個人自學、小組互學、全班共學有機結合起來,自學是基礎,每位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掌握一堂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框架;互學是深化,學生在和組內成員的積極討論互動中互相幫助,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創造性思維,提升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共學是鞏固,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對課程重難點有清晰的理解。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優勢互補,確保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3.教學各環節方面,“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多學少教,以學論教”
教學理念與教學組織形式的不同必然帶來教學環節的改變。過去的教學采用先教后學,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樣的教學環節忽視了學生的現有水平,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容易脫節。杜郎口、洋思中學的教學改革在教學環節上有同樣的特點:在教的內容的選擇方面,“以學定教”。杜郎口中學根據學生學習中暴露的問題進行補充講解,洋思中學則根據學生自學后做練習題的方式找出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這在教與學的先后順序上,自然體現出“先學后教”思想,將教師教的環節放在學生學的環節之后,“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教了還學不會的也不教”,使得教的活動有了可以生長的土壤,針對不同的土壤,“教”的活動自然也不同。在教與學的時間占有方面,“多學少教”。杜郎口實行“10+35”的時間分配模式,要求教師講課不能超過10分鐘,剩下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因此,教學環節主要是學生的自學、小組討論、展示等,教師在這些環節中起到監督與幫助的作用。最后,在教學評價方面,“以學論教”。杜郎口中學“六環節”中最后的“達標測評”與洋思中學教學環節中的“當堂作業”實際上就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測,對學習內容的掌握與理解程度是對教學有效性的唯一評判。
4.改革展示的是對教育的重新認識
杜郎口、洋思中學雖然主要是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改革,但體現的是對整個課堂、學生和教師的重新認識。在對課堂的認識上,采用小組自學為主的課堂模式,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這樣的課堂觀念不僅著眼于學生對當前知識技能的訓練與掌握,更注重能力的開發與未來發展。在對學生的認識上,主張把話語權還給學生,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教服從于學”的基本原則,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在對教師的認識上,重新定義教師的作用,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支持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學生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成功模仿借鑒改革的核心往往并不是形式上的學習,而是教育觀念的轉變。
四、杜郎口、洋思中學課堂教學改革的不足之處
1.對教師的關注不足
杜郎口、洋思中學的改革方式得到教育界的一致好評,大家認為此次改革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中的“人” 不僅僅有學生,還有教師。實施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后,教師在課堂上發言的時間少了,似乎成為課堂的“配角”,受到的關注也大大降低了。然而,公開發言時間的下降并不代表教師作用的下降與任務的減輕。相反,當我們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數量龐大、知識水平各異且自控力無法保證的學生群體時,要保證一堂課有序且充滿活力而不是亂作一團,就需要教師在講授行為之外,更多地對學生的自學發揮指導作用(如編寫導學案),對課堂自學和討論活動的組織、觀察,捕捉學生自學和討論中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反饋評價。這些作用比講授更為復雜,需要教師更全面地準備教案和具有教學智慧,沒有教師全力支持的教學模式必然是無法持續下去的。任何教學模式改革都不能減了學生的負,增了教師的擔;不能給學生自由卻捆住了教師。因此,充分關注教師的態度與行為,及時為教師提供教學指導,是任何教學模式改革都不能忽視的。
2.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未得到充分重視
無論是在真實的課堂中還是在視頻里,最吸引人的總是熱鬧的課堂氛圍。的確,兩所學校的改革成功地讓教學活動成為學生能動學習的工具,但同時,學生的展示越來越像炫耀和表演,而不是思維的交流與碰撞。很多學生對導學案和學習材料并沒有深入思考,只理解了淺層意思就開始與同學討論并沉浸其中。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反而讓學生難以靜下心讀書。學生會不會在一定程度上會過分依賴教學活動以及合作學習的方式,而喪失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值得我們警惕。另外,杜郎口中學的“兵教兵”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固然有好處,但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而言,他們實際上是犧牲了自我學習、自我深化的時間來幫助其他學生。這種模式在整體基礎較差的兩所學校取得了成效,但對原本基礎較好的學校是否能奏效還不得而知。因此,課堂教學改革應當關注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充分運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同時,也應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留下充足的時間。
3.“10+35”的學習分配不適用于所有科目
洋思中學的教學改革對教師講授的時間做了嚴格的規定,要求其不能超過十分鐘。然而,不同科目對教師的“發聲”有著不同的要求。例如,英語需要營造良好的交際環境,教師的示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脫離教師的反復示范的情況下,學生說得越多,效果就會越差。除了不同的科目,同一科目中不同的課程類型對于教師的“講授”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實驗課與習題課,后者顯然需要教師進行更多的講解。因此,對于不同的科目和課程類型,應當在時間分配方面做出不同的調整,不能簡單地整齊劃一。
成功的改革,需要各個層面實施者的支持與配合,需要教師教育理念上的轉變或認同。杜郎口、洋思中學顛覆性了課堂教學結構的順序與關系,讓我們看到了教學的另一種可能,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是觀念上的顛覆,這些嘗試與改變對其他學校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但也要認識到,這種模式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在模仿借鑒的過程中,要抓住精髓,批判性地吸收和創造性地加以運用,才能形成適宜學生發展和富有本土特色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基礎醫學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方法課堂教學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14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精神,實現我校的“十一五”發展規劃目標,推進教育教學創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從根本上解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課堂教學方法單一、講授速度過快,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等一系列現象。
樹立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提高教師對教育教學改革重要性的思想認識,樹立全新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目標,才能積極主動的探索本學科的教育教學規律,根據新課程體系的要求,不斷研究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將傳統的基礎醫學課堂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法及手段有機結合,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科與學科之間知識的鏈接,加強對學生在綜合知識能力方面的培養,提升人人參與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研究的積極性,使基礎醫學課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活動全面貫徹到實際教學工作當中,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努力工作。
不斷探索課堂教學方法,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在實踐中的應用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討論式教學的嘗試: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加強課堂討論,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采用以病例分析為背景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和優化,整合課程內容,即“基于問題式的教學”模式,使教材更具實用性、趣味性,活化知識、擴展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突出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以“實用”為目的。加強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自學、科學思維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參加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結構決定功能的啟發式”教學法的實踐:基礎醫學課程是以研究機體的組成結構來討論其功能,各學科的知識點按照內在的規律組成一定的結構框架,按照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一個一個地剖析知識體系,并巧妙地提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既順乎事物的發展規律,又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從機體的一個結構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解決課堂教學所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夠自始至終注意于教學過程,不斷的去思考,去表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又培養了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的交互融合和融會貫通,達到了既學習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的目標。
通過“直觀教學法”,促進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相互結合
直觀教學法,是利用和借助尸體、掛圖、模型、組織切片等進行具體形象的教學的方法。即把圖像轉變成語言文字,把語言文字轉變成圖像,它能夠讓抽象的理論形象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增強直觀效果。學生通過實踐與觀察,形成對人體結構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獵取感性認識的基本功更加過硬,獲取感性認識的質量就愈好、數量就愈多,為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借以形成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知識橋梁作用。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
利用現代通訊工具和網絡答疑:在教學過程中,幾乎所有教師都向學生公開聯系方式,如電話號碼、QQ號或電子郵箱。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話或網絡向教師提出問題,教師也可及時答疑。
多媒體課堂教學應用:在教學活動中將文字轉變成圖片,把以前的文字描述通過圖示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從抽象的理論認知轉變成了直觀的圖像認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 鍵 詞】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模式;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5-0019-02
課程改革已行走了十幾年,然而審視現在的課堂,讓人驚嘆:過去、現在的課堂竟還是那樣的相似,除了現代教學手段與外顯的形式有一些變化外,實質上的突破很少。有人感慨:改革的步伐是不是太慢了?聽到這樣的話,我們不禁又回到原點問題:過去的課堂究竟怎么了,為什么要改,改革后的課堂又應該是什么樣的?
一、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歸因分析
(一)主要問題
由于受凱洛夫教育思想的影響,多年來我國很多教師上課一直沿用前蘇聯“教育學的五個環節”進行教學。這是一種傳統的單項靜聽式教學模式,只需要教師的一張嘴、一根粉筆和學生的一雙耳朵,就能完成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這種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課堂,把學生當成容器,教師像演員,學生像觀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在退化,邏輯思維能力、辯論思維能力、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更無從談起。在這樣的課堂中,只有少數學生在表現,大多數學生得不到表現的機會,學生的情緒受到抑制,學習態度也逐漸變得冷漠。而且這種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少個性,嚴重地違背了少年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發展規律。
(二)歸因分析
這種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盡管遭到了幾代人的指責和抨擊,但仍受眾多教師的青睞而難以丟棄,其主要原因就是運用起來簡單、方便,準備起來又不費時、費力。同時,這一模式對“雙基”的落實的確是可行、有效。所以,它已扎根于多數教師的思想深處,并形成固定的模式,拿來就用,無需太費腦、費時,這是當前課堂教學模式難以革新的最大的內在阻力,但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發展與成長,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與深刻反思。
多年來,很多教師在實踐與反思中開始研究如何改變這種模式,尤其是課改后,更多的教師在教學中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過程,并認識到課堂中的權威主義與精英思想對學生成長的不利影響。但怎樣改革課堂教學,又如何把實施素質教育轉化為可供教師操作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讓孩子用雙眼去觀察、用雙手去操作、用大腦去思考、用智慧去創造,這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教師的新課題。
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認識
1. 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重要性的認識。為了深入了解教師對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認識,我們曾對部分教師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得知,教師對課堂教學模式有不同的看法:年輕教師認為,搞教學模式改革,就是要把我們的教學固定化、形式化,這不利于發揮教師個人的教學水平,體現不出個人的教學風格,會把教師的教學僵死在一個條條框框當中,沒有生命力;一些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則認為,已經有了一套教學路子,并得心應手,如果改了不適應,那還不如自己這一套了。為此,在改革中,首先要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重要性的認識。通過相關理論的學習,使教師認識到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思維,也僵化了教師的思想和思維,使師生的發展都受到了限制,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從而主動轉變傳統觀念,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在新的理論指導下投入教學改革的大潮中。
2. 領會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教學模式是根據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而形成的,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法和媒體等要素構成的具有共生效應的動態系統,系統中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總是受一定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指導,根據一定的目標去選擇、組織、處理教學內容和方法,久而久之,教學活動形成相對穩定的格局或框架,而此格局框架中的要素數目、自身的功能狀態、性質特點及其排列次序等便組成了系統結構,即相對獨立、穩定的教學樣式與路子,通常稱之為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關于教學實踐系統或過程的理論簡化形式,是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它以成熟的教育理論來指導,以成熟的教學實踐來充實,是設計、組織、調控教學活動的一整套方法論體系。要理解教學模式的具體情況須明確以下三點:(1)教學模式是教學實踐活動的抽象概括。(2)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或思想的具體體現,教學模式本身就是一種理論,而非簡單的方法、方案、計劃。計劃或范型是它的外在表現而已。(3)模式是簡化的形式,也就是說,模式所蘊含的教學理論或思想,已經由精心設計的、明確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明確新型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
1. 以現代的教學理念做指導。一位教育專家曾講過這樣一句話:不要在方法上打轉轉,思想觀念轉變了,方法自然就來了。的確如此,搞教學模式的改革,不要就模式談模式。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教師觀、學生觀和教學觀。然后在信息論、控制論、傳播論及教學最優化理論的具體指導下,去進行整體構思、系統分析、動態設計,這樣才能構建較為科學的教學模式。而且教學模式不是為“應試教育”而生,而是為素質教育而用。
2. 具有操作性。教學模式的框架結構要求其操作與實施程序簡明易懂,可被學習、示范、復制、操作和傳播,否則便成了紙上談兵、空中樓閣。
3. 具有參照性。這是教師認識教學模式的一個基本內容,正是因為很多教師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生搬硬套,一個環節不落,不管什么內容、什么課型都機械照搬一種教學模式,導致教學僵化、形式化,導致產生抵觸教學模式改革的思想。強調參照性,是因為客觀上要為教師的應用提供靈活機動的空間,任何教學模式都有其特定的目標、條件和范圍。因此,不存在任何具體教學過程都普遍有效的模式。
4. 具有開放性。教學模式的內部機制和結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隨著教學實踐、理論的不斷發展、變化而不斷得到豐富、創新、發展和日臻完善的。教學模式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因此,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并不是完全否定以往的教學模式,而是保留其有價值的東西,融入新的思想,注入現代的教育技術因素,使之豐富且具有教育性。同時還要認識到,這一模式并非是永遠有效的模式,要時刻準備對其加以修改、完善。
5. 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教學模式改革必須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這是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進行主體性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學模式改革中最為重要的一點。
6. 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最終目標,而非簡單地加強雙基。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時代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往教學所欠缺的,是當前教學模式改革的發展方向。
7. 將網絡、多媒體等技術作為教學的重要因素融入教學模式中。要求教師和學生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整理、創造信息,不僅是體現教學的時代感,更主要的是讓現代的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為教學的發展注入活力。同時,讓學生學會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搜集、加工、整理信息,學會學習。
【關鍵詞】服裝專業 課堂教學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8-0246-01
隨著21世紀的到來,歷史已翻開了新的一頁。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雖然教育的改革風起云涌,可是我們的課堂教學似乎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中國基礎教育要實現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就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改造,課堂教學的改造是當前教育變革的一項重要課題。在課堂教學中切實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則成為這項課題中的關鍵,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服裝專業課堂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這不僅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等等,而且更應在課堂教學中切實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
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是促使服裝專業學生學好專業的關鍵。
服裝設計是一門實用藝術學科,也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能夠充分展現人的主體性。它要求專業人員必須具有優于常人的觀察力、創造力、想象力,獨道的欣賞眼光和對自我創作意念表達的熱情,有一定的個性。據心理調查顯示對于創造意識,人在出生時是最強烈的,隨著人的成長,伴隨著“應試教育”而逐漸減弱,只是被動的接受這樣的原理,那樣的規律,幾乎沒有什么想法,缺乏創新的意識,主體參與性不強,只會單純的完成“任務”,效率也可想而知。因此,現代教育改革強調素質教育,提倡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培養真正的人。”
服裝設計專業課堂教學需要每位學生具有主體參與的意識、要求他們能夠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設計出具有個性特點的作品,這是教師或其他人替代不了的,學生只有動腦筋,有意識地去創造,設計。并且通過畫紙和畫筆表達出來,才會有作品呈現,其中每一步少不了學生主動參與,不發揮主體性都是不行的。所以,我們的教學過程就要培養學生發揮主體性的過程,這個過程缺少了,我們的教學任務就無法完成,因此,發揮主體性,增強參與意識是學好服裝設計專業的關鍵。
二、課堂教學中充分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現代教育改革的目標所在。
教育思想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的靈魂。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教育思想的現代化,這一點,每位教師應予適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現代教育改革的目標所在。以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羅杰斯為代表的當代認知心理學派認為:應該把學生看成是人,在教育活動中,必須把學生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能夠自我教育,發展自己的潛能,并為其潛能開發、創設良好地氛圍,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其主體性,增強其參與的意識。
三、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
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正確認識學習與自身的關系以及對自身成長的所具有的價值,從而主動地、積極地、認真地完成將客體化的教育教學內容,要求向自身主體化的認識、能力,覺悟轉化的一種認識的反映。通俗地說,就是學生認識到“我”與“學習”兩者的關系及意義,從而產生“我要學習”的思想。學生對于學習主體參與可以說是一種認識活動,同樣也是一個過程。如何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呢?
首先,營造和創設一個良好地教學情境,逐漸使學生能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總是唱“主角”而應該當“導演”,去編導課堂的四十五分鐘,去組織策劃整個教學,而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通過學生主動參與來完成整個教學。一個良好地教學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能夠主動的投入到教學中來,樂意去學。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的整體參與性,培養每一位學生的主體意識。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如何在這種集體授課式的教學中,既蓋“面”又及“點”呢?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參與的機會較少,即使有參與也只是那些反應較快,性格較外向的學生,怎樣才能調動起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教學呢?只有在教學中,通過質疑、提問、設置游戲、實踐活動,刻意地去關注,有意地去促使內向、少語的學生的大膽參與,積極發言,加強他們的主動性,同時又杜絕傳統教學中厭學,不注意聽講的現象。
第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逐漸加強學生之間的協作和師生之間的交流。
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助相當重要,一方面,這種合作互助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相互啟發,增強學習趣味性和積極性,從而更加主動的去學習,另一方面,這種合作同樣也營造了一定的學習氛圍,使那些原來本不感興趣、不想學的,也慢慢地被感染,調動起來,例如,我們在進行設計練習時,擬定幾個設計主題,安排四、五個學生為一組進行設計練習,這樣每一個學生在小組里必然要發揮自己的能力,必然要動手、動腦,必然要表達自己的構思和想法,相互之間就有了幫助指正,啟發思考,既鍛煉了學生之間參與協作精神,也充分培養了他們的主體意識。
教師與學生要進行雙邊活動,主要體現于教學過程中,整個教學過程,不應總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做練習,這樣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掌握知識反饋渠道單一。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采取討論的形式教授新課,效果可能會更好。在討論交流中,教師通過學生的想法、觀點,看學生對服裝設計的了解是否專業了一些,眼光是否獨道,設計的觀念是否有所創新等等,這樣反饋的渠道靈活直接了,師生之間距離也近了,學習目的達到了,學習主體意識也逐步培養起來了。
參考文獻:
[1]趙中建編.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6
[2]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
關鍵詞:素質教育 高職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7-0094-02
1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高職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2011級兩個班級學生。
1.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
2 結果與分析
2.1相關調查分析
2.1.1學生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性分析
調查發現,學生在專業課堂上的參與程度較好與普通課堂,說明專業教學改革是有所成效的。調查發現,絕大多少學生都能夠認識到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益處,而且他們也愿意積極參與其中,但這只是學生的想法,部分學生缺乏行動力。在實際的課堂學習中,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是被動參與其中的。此種情況說明想和做是兩碼事,想到不一定能夠做到,如何保持學生思想和行動一致,是我們教學工作者應積極思考的問題。
數據顯示,有約60.4%的學生對未來充滿自信;有28.3%的學生自信心一般,需要加強;有11.3%的學生缺乏自信,這是教師重點要把握的對象。自信心會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程度,缺乏自信的學生通常主動性很差,這將限制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和互動中,特別是當其他學生發言越多時,他們越會覺得自己缺乏信心。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細致觀察,及時發現缺乏自信的學生,并通過不斷的創造小的成功體驗,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進而提高他們的行動力。
2.1.2 學生課堂教學中的合作性分析
調查發現,教師給學生提供一起合作的機會并不多,但專業課是較多的。可以看出專業課教師在促進學生合作這一方面還是有所收獲的。在具體的合作過程和細節上,多數學生有較好的合作方法,具有較強的合作能力和積極的合作態度,也能產生較好的合作效益。這一良好現象值得繼續堅持,而且大部分學生愿意將來也積極參與到課堂合作之中。
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授課教師給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是非常多的,學生也都希望授課教師將來提供更多的合作機會。我認為,只要教師能夠創造更好的合作平臺,學生是非常樂于參與其中的,關鍵是教師如何提供這一平臺。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教學計劃的制定者,合作機會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的設計和安排。因此,希望教師能夠在教學計劃中體現出這一點。
2.1.3 學生課堂教學中的差異性分析
調查發現,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上落實因材施教的情況較其他教師較好,這可能與專業教學改革有關。數據顯示,多數學生認為他們之間的差距并不大。當學生成績較低時,他們的情緒并沒有受到較大的影響,而且有不少學生依然充滿自信。這一點可能與體育專業學生自身的情況有關,他們的心態一般較好,心里承受能力較強,從體育鍛煉中培養出來的各種能力使他們變得自信。
多數學生能夠認識到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角色和責任,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空間。大多數學生希望教師和學生平等、共擔責任,共同進步。
約三分之二的學生認為目前針對全班同學進行統一的授課方式是合理的,這可能源于目前的師資,教學硬件設施有所限制。但依然約有五分之四的學生認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教學方案,這是他們良好的期望。同時,他們也希望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期末評價考核標準。
數據顯示,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遠遠不夠,學生希望教師多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生活方式、動機需要、理想、價值觀等。
2.1.4 學生課堂教學中的成功體驗分析
數據顯示,目前學生體驗成功的次數并不多,即使專業課也一樣。可喜的是,絕大部分學生能夠認識到成功體驗對自身的益處,他們也希望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能夠較多地體驗成功。同時,他們也希望教師能給學生創造更多的體驗成功的機會。大部分學生希望教師在課程考核評價方式方法上也有利于所有學生能夠體驗成功。這一情況對教師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專業課考試中的彈性考核制度就有利于學生體驗成功。
調查顯示,在評價學生成績時,學生傾向于以努力為主,能力為輔和以合作為主競爭為輔的考核制度。這與專科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理論基礎較低有關,也與社會現實有關。這一結果為以后的課堂教學及考核指明了方向。
3 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在課堂參與上
專業課上學生的參與程度較其他課程好,這是教學改革的結果。多數學生能夠認識到積極參與的重要性,而且參與的態度非常積極。但鑒于環境等相關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還需要教師點名才能積極行動起來。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那些想主動參與但缺乏行動力的學生及時帶入課堂活動之中。
3.1.2在課堂合作上
由于專業課的教學改革,專業課上教師給學生提供一起合作的機會非常多,但學生間一起合作的次數并沒有提供的那么多,說明學生還不是完全參與到合作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在相互合作中,學生的合作方法、合作能力、合作效益都較好。學生的合作態度也是積極的,不僅現在這樣,將來他們也非常愿意參與到相互合作之中。同時,他們也希望教師能提供更多的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