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淮陰侯韓信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史記》選修 教學創新 四種途徑
《史記》選修內容豐富,思想深邃。它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通過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熱情和參與,提出以下四條教學創新的路徑。
一、引用經典詩句,解讀歷史人物
如在教授《項羽本紀》時,我引用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杜牧的“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以及王安石的“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代表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項羽應重振雄風報仇雪恥,鹿死誰手還未可知,深重的惋惜和哀嘆溢于言表。第二種觀點認為項羽已失去人心,無力回天,敗局難以挽回。歷史總是給人無限的感嘆與沉思,項羽無疑是歷史長河中一顆耀眼的明星。學生對于歷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立體的解讀,也提升了自身的文學修養。
二、評價歷史事件,發散學生思維
如在學習《刺客列傳》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評價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思考,發言踴躍。我選取其中幾種觀點:(1)荊軻不畏,做了當時許多人想做的事情,至死仍臨危不懼、大義凜然,成為后代勇者的楷模。(2)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秦國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荊軻刺秦王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在一定程度加速了燕國的滅亡。(3)荊軻身上體現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俠肝義膽,令人敬佩。我感觸頗深,學生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拓展了思維的廣度。每種觀點皆能言之有理,課堂氣氛活躍,不同的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學生的才華得以充分展示,思維得以拓展。
三、對比歷史人物,撰寫短小文章
在教學中,我把《高祖本紀》、《項羽本紀》兩篇放在一起學習,學完以后,布置了這樣一個題目:劉邦與項羽誰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為什么?用小文章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字數不限。我給了學生10分鐘時間。我后來讀了其中一名同學的文章:“項羽更接近我心目中的英雄。項羽是名將之后,霸氣十足。在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大破秦軍主力;在鴻門宴上他未殺劉邦,認為這樣做不義,會被天下諸侯恥笑;為救心愛的美人虞姬,他身陷險境,奮力殺出重圍;霸王別姬顯示了英雄柔情的一面,讓人肝腸寸斷;東城一戰仍未減英雄本色,讓將士更加信服;兵敗烏江他本可渡江卷土重來,但他把尊嚴看得高于一切,為了天下的蒼生不再受戰亂之苦,他選擇了自刎烏江。從這個角度看,項羽的死為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然歷史或許會改寫。項羽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驍勇善戰、重情重義。他坦蕩地走完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誅滅暴秦的功績永垂青史,誰也無法磨滅。”讀完以后,班級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辯證思維能力顯著增強。正是因為他們在用心解讀歷史,與歷史人物同喜同悲,才能寫出這么優秀的文章,引發全體同學的共鳴。在《史記》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實際,恰當地運用這種形式,在課堂上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