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增強文物保護意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文物保護 宣傳 法律法規 自身建設
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對于繼承我國優秀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開展科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文物保護的良好環境
文物是全社會共同擁有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物,人人有責。開展文物法律法規宣傳,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是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基礎。國家和省文物管理部門應盡早協調相關部門,將《文物保護法》的學習、宣傳和教育納入各級政府普法教育和宣傳的范圍,列入領導干部法律學習的重要內容中,提高城市管理者文物保護意識,使他們深刻認識到,文物作為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實物見證,是民族的象征、國家的標志,也是一個城市的個性和魅力所在。
基層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要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多向有關部門宣傳法律法規,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日,通過新聞媒體和網絡,采取舉辦各類展示、展覽、講座、文藝演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廣大人民真正了解文物工作的重要性,讓人們把文物遺產保護看做是一種自覺的觀念,號召廣大的人們群眾自覺的參與到文物保護的工作當中來,營造“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輿論氛圍和執法環境。
二、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文物保護的執法力度
立法是執法之本。文物的法律法規是有效實施文物保護管理的基礎和保障,也是文物工作者進行文物保護的有力武器。建立健全文物保護法規體系,對于加強文物保護法制化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極大的推動。我國早已經頒布了《中國人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法律明確規定了各地方政府對文物保護的具體工作。但是,由于各地區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重視程度不同,對文物保護工作做的也不太一樣,尤其是文物工作的重點區,由于長期人員和資金的不足,這就嚴重的影響了文物事業的發展。根據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當中,并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從根本上杜絕文物破壞現象的發生。
三、爭取財政支持,加大文物保護的管理力度
文物保護需要大量資金,這些資金也可以有多種來源,但最根本的還得要得到國家的支持和保證。一是政府要加大對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認真落實文物保護“五納入”工作,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專款專用,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二是要運用多種方式、多種渠道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從社會、企業、個人多方面引進、籌集文物保護資金。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采取捐資、集資、募捐等辦法,鼓勵各種社會資金參與文物保護工作。三是積極探索文物保護的融資新渠道,嘗試走市場化運作的道路,轉讓一部分使用權、經營權,根據“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的保護與合理開發。
四、加強自身建設,提升文物保護的管理水平
保護文物、傳承文明是文物管理部門的基本職能和首要任務。文物保護工作需要人才的支撐。要建立一支業務精、作風硬、素質高的文物保護管理隊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首先,要深化事業單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為導向,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其次,要大力培養專業人才,結合工作需要,舍得投入一定的財力和物力,給專業人員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為優秀人才創造鍛煉、提高的條件,使其各盡其才,各顯其能;同時,還要強化文物工作者的責任意識,增強文物執法的主動性,制定有效的文物安全預案等措施,提高駕馭新形勢和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新時期文物保護管理任務的要求。
五、鼓勵全民參與,形成文物保護的積極氛圍
文物管理本門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廣泛宣傳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嚴格按照政府關于此項工作的安排部署,對市、鄉、村層層分解工作任務,責任到人,建立獎罰機制,形成人人關心、全民參與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格局,把我們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與提高全民素質工作相結合,做好此項工作。比如,對各類田野文物進行樹立保護標志和說明牌,使人們從標志內容了解該處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名稱、公布機關和日期、樹標機關,明了該處文物受國家保護;另外還可從說明牌內容了解該處文物建造形成的時代和時間及其歷史、藝術和科學等方面的價值。增加當地人們的自豪感,增強群眾的保護意識。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公益事業,應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廣大民眾。
關鍵詞:文件保護;新形勢;問題;策略
最近幾年,文物保護事業在國家政策的監督下正逐漸的踏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這是文化保護領域的一個好形式。與固有的文物保護工作相比,當今的文物保護工作,無論是保護技術還是保護思想都吸收了全新的科學技術及觀點。在進行文物保護的工作過程中,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對其進行研究和探索,現總結如下。
一、當今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難題
1.公眾缺乏對文物的保護思想
文物代表了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我們民族之所以可以在世界民族中處于不敗的地位,首先是我們的民族精神鼓勵我們不害怕強權,敢于斗爭,逐步的邁向今天的繁榮,我們需要保護好文物,從而給后人提供學習的榜樣。讓人心寒的是,當今大眾對國家文物的保護意識較為欠缺,即使找到文物也不合理的對其進行保護,比如把古碑作為壘墻,更嚴重的甚至因為自身的利益而破壞文物,損壞保護措施。引起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國家對找到文物者的獎勵方法還不夠具體完善,使得大眾不愿意對其加以保護;二是國家未建立法律法規來宣傳文物的保護。
2.保護與開發的不和諧
保護文物的核心價值是文物保護的宗旨,只有關注文物的保護才能收獲更大的經濟效益。最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倡導經濟的快速進步,常常不注重很多別的方面,文物保護也時常被我們忽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張貼廣告、古墻被涂鴉等各種各樣的新聞,可見政府對文物保護的忽視;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當地經濟的進步,大面積的征地建樓盤、建立商場,因此把古宅古屋進行拆遷,而還把這種行為稱作“破舊立新”。在這個方面,我們要在保護及開發之間尋找銜接點,不能顧此失彼。
二、新時期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方法
1.增強群眾的文物保護思想
針對群眾目前對文物保護思想較為欠缺這一問題,我們應采用有效的方法喚醒并增強群眾的保護意識。首先是要宣傳相關的法律知識,從法律的層面上向群眾普及文物保護的價值。宣傳工作不應只注重普法,教育民眾,更應該把實際實例作為指引,比如給群眾講授案例,既能起到鼓勵或震懾的作用還能實現比法律條文更加的生動;另外是要建立人人保護文物的社會環境,增強大家的自律意識。這一點要充分使用文化遺產日,以這個為出發點實行各種活動的開展,比如文物展示、講座及文藝演出,在大家娛樂的同時給大家普及保護文物的思想,并把這些活動通過網絡等相關媒體進一步的擴大宣講。
2.由輕利用重保護向利用保護并重轉化
文物保護是一項復雜且龐大的工程,并不是政府的某一個機構可以掌控及管理的,這需要上級的關注及下級的協作配合才能實現。我們不能很好的開展文物的保護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我們落后的保護思想,我國以往是輕利用重保護,這引起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一些問題,這不但是執法者的問題,更是很多百姓的疑惑。因為不了解保護的核心意義所在。所以,我們在經濟利益面前十分渺小,需給它讓道。許多文物保護人員的認識誤區是片面的理解文物保護的含義,總認為保護是職責,而利用是別的機構掌管的事情。實際上并不是這樣,保護是為了進一步的利用,文物得以全面保存是用好文物的基礎,恢復其固有的面貌。既然我們以往輕利用而重保護,那么我們現在應加強對文物利用的關注度,讓其給社會提供價值,然而不能過度的進行利用,否則會達到相反的效果。總而言之,利用與保護應是互為目的、互為手段的。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認識,才能更好的實現對文物的保護。
3.深入貫徹實施“五納入”
我們都知道,社會的最終保障是法律,在文物保護領域作為其他方法的后盾,首先應具備健全的文物保護法規法律。只有具備合理的法律,中央根據文化保護提出的“五納入”才能不僅僅作為會議精神的傳達,而具備執行能力。我們應完全遵守“五納入”的要求,從本質上注重對文物的保護,“五納入”根本上來說是在各級政府的各種議程中融入文物保護工作,提醒管理人員文物保護與別的建設價值是一樣的。
4.注重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自身建設
文物保護工作主要分成兩部分:一是人民群眾對文物的保護,包括保護已發現的文物并提交給文物機構,這是文物保護的一個關鍵內容;但更關鍵的一方面是要對已開發的各種文物進行保護,這是文物工作人員的本職工作。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具備保護文物的技術及專業知識,如果不能培養一批高技能、高水平的工作人員,那么文物保護僅僅是紙上談兵。要構建這樣一支隊伍,一要吸收人才;二要增強內部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吸收人才就是要給予所有人透明、公平的競爭平臺,完善用人機制;同等狀況同等待遇,完善分配體系。注重內部人員的自身構建,先要盡全力的供給良好的學習機會,投入一定的財力、人力及物力,從而增強業務水平,從中擇優擔任關鍵職務;還要注重文物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及職業道德意識,時刻把文物保護作為核心,主動執法,不徇私枉法。
三、結語
文物是全社會共同具備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不能再生的,我們對其有保護的職責。目前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階段,文物保護工作還面臨著很多難題,其他方面也是苦難重重,然而我們在發現問題的同時,更應看到發展的時機,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突破陳規,勇敢探索。文物保護的每個階段都有新問題,我們要把利用與保護結合,綜合使用法律手段及其他手段,相信文物保護工作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任璐. 芻議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對立統一[J]. 青春歲月. 2015(23).
[2] 安靜. 淺談如何打造文物保護標準體系[J]. 才智. 2015(03).
[3] 袁方. 我國古建筑文物保護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 科技展望. 2015(18).
關鍵詞:文物 保護 現狀 問題 管理
眾所周知,革命歷史紀念館文物對歷史研究工作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是歷史時刻的見證物,為了使得文物能夠得到很好的保存,以為后人進行行為研究活動時而提供寶貴參考意義,則需要探討為其建立專業研究機構以及保存場所,而歷史紀念館就是保存、陳列、研究、收集文物資料信息的場所,是一個為社會服務的文化教育機構,因此,歷史紀念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障了文物的安全性,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增強,則需要不斷地對現有的保存方式以及措施進行創新,并且將目前文物保護錯誤方式進行不斷地改善,從而探討一些新的保護方式以及措施來對文物進行保護,以實現文物保護科學性、安全性的目的。
一、歷史紀念館文物保護分析
一是文物保護資金短缺以及設備較陳舊的問題。經調研發現很多市級歷史紀念館因缺乏文物保護資金而常年不更換保護設備,設置連續很多年都不更新保護設備,以至于文物遭到二次破壞,致使文物很快失去了其自身價值。另外,市級歷史紀念館因缺乏文物保護資金,以至于其所引進的保護設備缺乏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二是關于文物保護庫房條件限制問題。為了突出歷史紀念館的文化教育機構身份的特征,往往選擇歷史紀念館地址的時候,均選擇古舊建筑,以實現歷史紀念館特點能夠與文物保護工作相互融合的目的,但是古舊建筑的面積有限,以至于文物保護庫房的面積不大,同時,庫房的空氣也不流通,致使歷史紀念館相關管理工作人員將該館中的文物混合擺放,這樣不僅不利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開著在,而且對文物本身造成二次破壞。三是關于歷史紀念館管理人員配置不合理問題。歷史紀念館管理人才配置現狀來看,不僅總體管理人員數量較少,而且文化保護人員的配置也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尤其文物修復、鑒定、保護等管理方面缺乏相應技術人才,這樣極不利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
二、歷史紀念館文物保護現狀的相關探討
歷史紀念館文物具有著研究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因此,其是我國較寶貴的科學文化財富,對文物進行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進一步提高文物保護水平,以及改善目前歷史紀念館文物保護現狀。一是文物保護資金短缺以及設備較陳舊問題而采取的相關措施,地方相關政府需要對歷史紀念館文物保護工作相應的提供資金、人才支持,使得歷史紀念館的文物保護設備得以更換,以保障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并且有效保障文物自身價值,從而為后人進行歷史研究活動時能夠提供相應參考價值。二是針對文物保護庫房條件限制問題而采取的相關措施。庫房環境、條件對文物保護工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歷史紀念館庫房條件受到限制,則不利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而且還會對文物造成二次破壞。因此,需要改善文物保護庫房環境、條件,從而有效延長文物的存在時間。同時,因文物易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遭到破壞,需要將影響文物價值、質量的環境因素進行分析與了解,從而針對這些環境因素將其所放存環境進行改善,從而保障其質量與價值。三是加強歷史紀念館管理隊伍的建設,歷史紀念館管理人員配置不合理現狀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物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需要對歷史紀念館管理人員進行重新配置,并且加強對文物修復、鑒定、保護等管理方面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從而有效提高文物保護水平。管理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水平,從而有效提高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水平,因此,還需要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四是做好文物登記工作,為了保障歷史紀念館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則需要及時對文物進行建檔、清點與登記,從而在此過程中能夠有效掌握文物數量與質量的信息資料,進而為制定科學合理文物保護工作方案提供有力可靠依據,另外,在對文物進行登記工作的時候,如遇問題需要及時采取措施對其進行解決,并且做好相關防控工作,以保障文物的安全。
三、文物保護管理模式的未來探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為了保障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則需要積極應用當今科學技術水平以及信息網絡技術來對文物庫房進行管理,從而保障文物庫房管理實現信息化、科學化、規劃化的目的,進而有效提高文物保護工作的水平,進而有效延長文物的存在時間。另外,加強對文物保護宣傳教育工作,使得廣大百姓以及文物愛好者能夠積極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隊伍中來,從而全面提高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唐麗.抓住機遇邁向未來D關于免費開放后歷史紀念館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思考[A].湖南省歷史紀念館學會2010年會暨歷史紀念館免費開放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
關鍵詞:文物;保護和利用;解決矛盾;執法管理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6-185-001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對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的歷史遺留物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損害的措施,這個過程叫做文物保護。目前,縣區文物的保護和管理滯后,現狀不容樂觀。
一、縣區文物保護的現狀及問題
(一)文物保護現狀堪憂,文物管理和利用水平低
1.歷史遺存自然損壞嚴重。由于文物保護經費不足,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短缺,我區一些珍貴歷史文化遺存處在自然損壞的狀況中,尤其是多數未定級的文化遺存自然損毀現象嚴重。不少古遺址、古墓葬、石碑等地面文物,由于長時間處在自然界的風雨浸蝕之中,加之未能給予定級,沒有納入保護范圍,變得面目全非,極不利于文物保護。
2.庫房文物自然毀損不容樂觀。由于庫房條件差,沒有調濕調溫設備,使得收藏于其中的古籍字畫、古代文書等紙質文物霉變、蟲蛀、酸化脆變嚴重;出土的鐵器、青銅器等金屬文物出現銹蝕、朽爛現象。沒有合適的陳列柜,許多珍貴文物要么簡單地擠放在木架上,要么堆積在鐵柜里。如果這些情況不盡快改變,祖宗留下的部分珍貴文物將會從我們這一代人手里永遠消失。
(二)文物保護意識不強,文物保護工作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
一是各級領導重視不夠。盡管各級領導都認同“文化是一個城市(地區)的靈魂”、“文物是有形的歷史文化載體,是物化的歷史,具象的教科書”等觀點,但對如何加大對文物遺產的保護力度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文物工作的“五納入”也只是寫在文件上,沒有很好地得到貫徹實施。各級黨委、政府沒有形成文物工作的議事機制,只是在遇到文物突發事件后臨時開個緊急碰頭會,進行一事一議。
二是人民群眾認識不深。從1982年10月舊《文物法》頒布實施,到2002年10月新《文物法》頒布實施,直到現在已三十三年之久,但由于宣傳的不夠,導致廣大群眾,甚至許多國家工作人員也不甚了解,認識不深,甚而出現盜掘墓葬、破壞古文化遺址、隱匿私藏文物等違反《文物法》規定的事件發生。更為甚者,少數群眾對文物調查、勘探、發掘工作進行阻撓、刁難,影響文物工作進度。
(三)文物保護工作體制不健全,基本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
《文物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制定城鄉建設規劃,應當根據文物保護的需要,事先由城鄉建設規劃部門會同文物行政部門商定本行政區域的文物保護措施,并納入規劃;第二十九條規定,進行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事先報請文物部門組織從事考古調查、勘探。然而,實際操作中,許多規劃、建設項目,不通知文物部門參加,文物部門甚至連每年有哪些建設項目都不知道。往往只是在建設過程中文物被破壞后,接到群眾舉報后才知道哪里在進行工程建設。縱然如此,涉及到搶救性發掘經費問題,時常是磨破嘴皮,也很難爭取到相關費用,極大地挫傷了文保干部的積極性。
(四)文物保護工作科技含量低,專業干部素質普遍不高
文物保護工作一直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工具是探鏟、鐵鍬、傻瓜照相機等原始工具。出土的器物用水洗、紙包來進行處理。干部職工很少有機會接受專業培訓。工作水平仍停留在經驗層面上,缺乏科學依據。理論知識的欠缺導致考古行業的勘探證、發掘證等資質證擁有為零,許多崗位,如鑒定、修復等工作無人能開展。
二、建議及對策
當前縣區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中所面臨和存在的問題,保護意識不強是根本原因。當代人不能以積極的態度進行傳承保護,更有甚者以自身利益為目的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破壞。作為文物工作者應正視現實、冷靜應對。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一是加強政府主導和法制健全的背景支撐。通過黨委和政府組織的力量,通過對城市化有效的宏觀引導和政策支持,動員并實現多種形式廣泛的政治參與,不斷完善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發展規劃體系。二是加大文物保護相關資金投入。三是提高文物管理工作者自身的業務水平,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四是加大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及重要意義的宣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文物保護及重要性的認識。
2.文物部門適時應變。文物管理和執法部門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城市化建設的發展要求,在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指導下,做到“主動配合、提前介入、有理有度、爭取兩利”。“主動配合”要求文物部門應該積極主動把工作做到前頭,主動配合城建有關部門把好基建審批關,不要等到出了問題,木已成舟時才去干預。“提前介入”要求文物部門要有一種責任在身、當仁不讓的責任感。要針對有些部門對文物法規的不甚了解,自己“提前介入”,將本地的文物分布情況提供給規劃部門,以便他們掌握文物資源狀況,在審批基建項目時,避免矛盾的產生。
[關鍵詞]宗教文物;保護;必要性;建議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歷史的演繹過程中,文化傳承從未中斷。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同時也是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載體,在眾多傳世及考古發掘的文物中,宗教文物無疑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其在我國現存文物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據統計:截至2013年,在我國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45處文物古跡中,涉及宗教類的就達10余處。這些宗教文物不僅記錄著宗教的發展歷程及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同時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然而,由于現階段社會上存在對宗教文物開發利用不合理的活動,無疑將給宗教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帶來諸多不便。鑒于此,筆者對于宗教文物的保護,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宗教文物的重要性
在封建社會,宗教因統治者的推崇及宣揚而倍加繁榮,與此相伴,宗教文物也因時代的繁盛而變得更加精美與氣派,單就現存的大型宗教建筑群而言,其多數代表著當時社會最先進技術水平,武當山金殿就是極好的例子。永樂皇帝―朱棣在登基后,北建故宮的同時,花巨資南修武當山古建筑群。金殿作為武當建筑群的標志,其獨特的建造工藝,在反映明代皇家建筑結構造型的同時也為我們研究明朝高超的金屬加工制造業提供了重要資料。
保存至今的大量宗教石窟造像及寺院宮觀等藝術作品,對現代旅游業的發展也產生著重要影響。例如,河南嵩山少林寺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其優美的風景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海內外游客來此進行參觀朝拜,游客在旅游的同時,其消費活動在無形中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2],并在潛移默化中將少林武術及深厚的佛教文化傳送到異國他鄉,促進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在中國,佛教、道教的宗教文化歷史悠遠、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其宗教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以及生活習俗早已默默的融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和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現階段,此種優秀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重要的指引作用。作為宗教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我們在對宗教文物保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對其本身所蘊含文化精華的繼承與弘揚。
二、宗教文物保護現狀
就宗教文物的保護而言,其遠遠落后于火熱的旅游熱潮。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以犧牲文化遺產來獲取經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在于宗教人士自身及游客對宗教文物自身價值認識不足所致。比如,在一些宗教遺跡中存在的對佛像文物表面機械清塵、重新彩繪等現象,嚴重影響著文物自身價值。更有甚者,部分地區宗教活動造成火災的事件,頻有發生,對文物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廟會期間寺院、道觀因信徒大量焚燒紙錢、香燭等,導致空氣中有害氣體含量急劇增加,這就使得文物對于急劇變化的環境難以適應,讓本處于穩定狀態下的文物不堪重負。此外,廣大信徒不合理的香火焚燒行為,極易導致火災的發生[3],進一步對文物本身構成威脅。每年舉辦諸多法會,然而對活動內容及參與人員缺少管理控制,導致活動期間宗教文物往往都會受到負面影響。節日、法事等活動因當天參與者數量眾多且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游客隨手攀摸、損壞文物等現象屢見不鮮。
同時,對于宗教建筑的恢復修建也是宗教文物保護的主要弊端,為了發展當地經濟,迎合現階段流行的旅游熱潮,部分地區當地政府完全以經濟為主,全然不顧文物保護“最小干預”的原則,大肆復原、改修、復建、翻新古殿廟宇。更有甚者,出現對寺觀壁畫進行重繪等惡劣行徑,如此種種行為都會對宗教文物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三、關于宗教文物保護的幾點建議
結合當前宗教文物保護的現狀,為了更好的保護宗教文物,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提高宗教人員保護意識,避免自身破壞
作為在宗教場所長期居住的宗教人員,首先應該提高自身文物保護意識,深入了解文物價值,發揮“主人翁”精神,對宗教文物進行日常的監護,一切以文物安全為前提,盡量避免損害文物安全的宗教活動。其次,作為宗教團體的道教協會、佛教協會及國家宗教局等,應該深入開展文物保護知識普及活動,加強教職人員對宗教文物價值及文物保護原則的了解,堅決抵制以犧牲文物為代價的宗教活動,更好的發揮宗教人員在宗教文物保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增強游客保護意識,抵制人為破壞
游客在參觀及朝拜過程中對宗教文物的破壞也是不容忽視的。筆者建議,游客在進行涉及具有宗教文物的景點參觀時,一方面,應該加強導游及相關組織對宗教文物保護知識的宣傳,提高游客自身參觀素質,倡導文明旅游;另一方面,對宗教文物安全保護構成威脅的隱患行為(如:過度燒香、放鞭炮等),應該予以疏導,引導游客形成“理性朝拜”的觀念,共同保護宗教文物的安全。
(三)嚴厲打擊非法宗教文物再復制
面對部分地區宗教場所建筑復原、翻修及改建現象,作為社會普通的一份子,絕大多數人沒有能力去制止這些不法行為的發生。因此,當地文博單位應該充分發揮其在文物保護上的潛在作用,嚴厲打擊各種非法修復及造像活動,從根本上對其進行控制,遏制以犧牲文物為代價來換取地方經濟發展的不正之風,竭盡還原古代文物的原始風貌。
宗教文物對于整個社會而言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對于其長久保存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使這些珍貴的文物能夠長久保存,不致于給后世子孫留下遺憾。
參考文獻:
[1]戴繼誠.宗教文物的特點和價值[J].中國宗教,2007,(08):45-47.
[2]詹長法.我國宗教文物保護的特殊性初探[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3,(03):49-51.
[3]王紅備.扎什倫布寺消防安全現狀及防火對策[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
關鍵詞:文物保護;功效;措施
1 對文物保護的概述
對于文物,其是在歷史不斷發展進程中,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彰顯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物質遺產。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對于一個國家影響大小的衡量,更多地顯示在其文化方面的軟實力。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和增強,與文物領域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要重視文物保護,關注文化事業,在根本上促進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將自身的文化影響力擴大,傳承優秀文化。借助對文物保護的宣揚,使得大眾更加了解歷史,強化文化遺產的保護觀念,自覺地增強民族自信感,在一定程度強化凝聚力,拓展創新意識,推動社會的快速發展。在文物保護中,雖然不以追求利潤為前提,但是,在實際的發展中,文物保護也會帶來經濟效益。文物的有效保護,可以有效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為本地經濟帶來新的契機,因此,要正視文物保護工作,實現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承德避暑山莊是世界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極具歷史現象意義,因此,要加大保護,做好相關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2 對文物保護功效的介紹
(一)文物在不同的環境中,會得到不同的對待
對于文物而言,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會得到不同的待遇,例如,在文化市場里,文物的意思就是古玩,能夠被直接進行交易,成為一種商品,甚至是奇貨可居,具有可收藏的價值,使得與之相關聯的文物販賣領域,文物就是絕對的財富的象征,對其的獲取更具刺激性和冒險性的特性。對于大眾而言,文物既是一種物質的含義,又在歷史和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概念。但是,對于國家而言,文物的概念就更加單一,彰顯在歷史的反映、文明的延續方面,在國家思想中,文物使用金錢進行衡量。由此可見,如果文物遭到損壞,對于國家而言,不是國家針對某件財富的損失,是破壞了這件文物對國家所體現的意義,文物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被損害。
(二)文物的保護不等同于收藏,是價值的體現
對于文物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將歷史文化進行有效傳承,加強文物保護,為整個國家留住歷史的精華。需要注意的是,文物保護不是簡單地將文物進行集中,實現壟斷和私藏,這樣的話,不利于文物的保護,給整個文物的有序發展帶來不均衡。當前,很多地區和國家存在綜合性的博物館,里面存在諸多珍稀文物。同時,在諸多地方建設分支機構,對文物進行合理分配,方便文化的研究與觀賞,強化文物保護觀念的貫徹以及管理的加強,也就是說,文物的傳承不意味著收藏,根本目的是其對人類的價值和意義的體現。中國已經成為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中的一員,其在文化遺產方面的價值受到日益多的管子。更重要的是,需要大眾對歷史文物持有端正的態度,強化文物保護的功能。
3 當前文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受損普遍存在
在當前,很多地方的群眾在文物保護方面的觀念不強,將文物保護的工作歸屬為文物機構,事不關己,使得文物收到嚴重的破壞。
(二)不合理的基建對文物造成的損毀
當前,很多地區沒有對文物的保護和認識給予高度重視,甚至出現刻意規避考古調查和勘測的工作,盲目進行基建施工,使得很多文物出現損毀和消失的情況。同時,也有些機構或者人員,對文物進行隨意修繕,對文物的現狀造成了改變,很難進行原貌的恢復,致使大量文物和遺產遭到嚴重的破壞。
(三)文物部門建筑不完善
在當前的文物部門,其建制不高,執法力量不強,在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方面存在不健全和不完善的地方,造成文物保護工作很難有序開展。鑒于建制的不完善,很多文物部門提出的合理建議很難被相關部門所重視,極大阻礙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用于文物保護的資金不足
對于文物保護工作而言,其屬于公益事業,主要依賴政府的財政預算。因此,文物保護的經費的主要用途是對面臨損壞的文物進行搶救和修繕。目前,如果沒有外部資金的注入,地方政府很難具有足夠的資金,實現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
(五)將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矛盾擴大化
在一些地區和相關部門,將文物保護視為地區發展的包袱,同時,將其視為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的障礙,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將其作為衡量文物價值的主要指標。
(六)缺乏專業的文物保護的人才
對于文物保護工作,人才是關鍵,尤其是作為文化產業,更需要專業的、素質過硬的、具有職業素養的高素質的人才。但是,很多文物保護管理部門正是缺少這種綜合性的人才。主要體現為,一方面,人員較多,機構較為膨脹,另外,專業素質的人才不足。這一問題的存在,表面上看似矛盾,但是,體現的是一種因果關系。有些人認為文化保護工作相對穩定,較為清閑,有助于養老,因此,通過不合法的渠道,涌入這一領域,阻止了高素質專業人員的引進。
4 如何做好文化保護工作
文物是國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文物普查是國情國力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國家歷史文化遺產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工作。開展文物普查是為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基本情況及其生存狀態、構建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落實國務院提出的2010年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提供依據。開展文物普查有利于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充分發揮文物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有利于整合國土資源、促進我縣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文物普查的工作目標
通過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縣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特征、保存現狀、環境等基本情況,為準確判斷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和規劃提供依據;合理、準確劃定文物保護范圍,完善文物檔案管理,促進文物保護機構建設,提高文物保護管理整體水平;培養鍛煉文物保護隊伍,增強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核定公布一批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遴選申報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好基礎。
三、文物普查的范圍內容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范圍是我縣境內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類文物。這次我縣的文物普點將放在古遺址、古建筑及發現新的不可移動文物,同時對已登記的全縣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要進行復查。了解這些不可移動文物本體及環境的基本情況,尤其是量化指標、保存狀況和環境現狀及其變化情況。
普查登錄的內容是:每處不可移動文物的名稱、位置、地理坐標、年代、類別、數量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況;文物本體的保存情況和損毀原因;文物周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現狀以及文物的所有權屬和使用管理情況等信息、資料。調查中應同時測繪文物線圖、攝制文物照片、采集文物標本以及其他相關資料,一并進行登錄。
四、普查的時間安排
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普查標準時間從20*年9月30日起至2011年12月結束,分三個階段進行。20*年10月至11月為普查第一階段,主要任務是確定技術標準和規范,開展培訓、試點工作;20*年12月至2009年12月為普查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以縣域為基本單位,實地展開文物調查和信息數據登錄工作;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為普查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進行調查資料的整理、匯總、數據庫建設,上報普查成果。根據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辦的安排,我縣文物普查的實地工作將于2009年7月10正式開始,
五、普查的組織機構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路徑;龍門石窟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12-0089-02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在歷史、文化、民俗、藝術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保護文化遺產,既是對文化的傳承,又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增進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促進國家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同時保護文化遺產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文化遺產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文化遺產保護也有了更多的重要意義。
作為歷史的積淀和見證,文化遺產可直接激發人們的歷史記憶,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踐過程中,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各國合作的重要基礎。因此,文化遺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和西安一樣,洛陽也是十三朝古都,也同樣有著深厚悠久的歷史。因此,西安和洛陽是絲綢之路上的“雙子星”城市。而且,在一些特定的歷史時期,洛陽也曾是“絲路起點”,在貿易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洛陽與絲綢之路都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新環境下,作為洛陽一張亮麗的名片 ,龍門石窟對洛陽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的傳播,城市經濟的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龍門石窟雕刻中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醫藥、建筑和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尤其以佛教文化為主要題材,充分反映了佛教在中國的輝煌歷史以及佛教文化傳播與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淵源。佛教在世界宗教史中是一個認同度比較高的文化體系,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新形勢下,這更加彰顯了其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時代意義。
二、增強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文化遺產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某個部門就能完成。文化遺產收藏于民間,扎根于民間,與民眾生活密切相聯。所以,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為一項長期的全民接力工程,才能使文化遺產得以保留,使遺產保護工作得以持續發展。要做到全民參與,首先要從增強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開始。在“一帶一路”的提出,對國民的生活、思維意識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文化遺產相關的旅游以及經濟活動相應增加,在意識上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也成為焦點。
1.增強宣傳意識
在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傳播環境下,宣傳先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從政策施行、社會輿論引導到商品銷售等方面,宣傳已必不可少。在“一帶一路”新形勢下更加開放自由的宣傳環境中,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工作要幫助公眾充分認知文化遺產,引導幫助公眾樹立社會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前提和基礎。新形勢會帶來新的宣傳環境和宣傳形態,相關宣傳部門要充分利用媒介,向受眾傳播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保護工作的意義以及民眾的保護義務和責任等知識,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網站,微信平臺等媒介,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媒介,也可以多種媒介配合宣傳。
網絡平臺具有圖文結合,超鏈接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是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擴大其傳播面的重要選擇。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是龍門石窟的管理單位,他們就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其網站頁面信息量大,內容涵蓋面也很廣。
2.增強認知意識
文化遺產認知意識是國民從始至終都要具備的,但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交流更加頻繁的形勢下,進一步增強對文化遺產的認知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一是對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如:歷史文化進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等的文化內涵,有利于認識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增強對中華民族的崇敬和熱愛,增強對文化遺產的熱愛和保護。
二是對文化遺產的了解。認識物質文化遺產,才能認識民族的歷史淵源,體會先輩的創造力和生存智慧,認識文物的珍貴價值。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把民俗、民間技藝等寶貴的精神財富較好地進行保護和傳承。
3.增強責任意識
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新形勢下,旅游業、商業活動等快速發展,人們與文化遺產(如歷史文化景點)的直接接觸更為直接和頻繁。與文化遺產相關的社會群體構成是復雜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所以,增強人們的責任意識十分重要。
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保護傳承先祖智慧結晶,保留人類文明瑰寶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尤其是在旅游業高度繁榮的形勢下,不乏故意損毀破壞文物的現象。對于民眾來說,樹立并增強歷史傳承使命感和文化遺產保護責任意識是有必要的。
當社會民眾普遍具備這種責任意識,就會相互監督甚至監督相關部門,自覺保護文化遺產,這種保護模式無疑是具有巨大作用的。當然,還要具備一種法律責任意識。
4.增強可持續發展意識
經濟發展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也將會帶動包括旅游業等經濟的發展,對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開發勢在必行。因此,如何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或是如何在開發利用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保護,是相關開發保護單位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以歷史景點旅游業發展為例,旅游業的發展導致大量游客進入景區,不可避免地會對文化遺產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所以,必須要適度開發,而且在開發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中留一部分預算用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不能竭澤而漁,只知道開發利用而不知保護,最后導致文化遺產不可修復性的破壞流失。
三、改進保護措施與技術
“一帶一路”新形勢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面臨著新的機遇。
首先,新形勢下各國保持對外開放發展,為中國的旅游經濟發展帶來契機。文化遺產作為旅游業重要部分,可以得到更好傳承和發揚,其保護工作也會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同時,旅游經濟的發展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其次,各國之間加強合作交流,為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和科學技術交流提供了國際平臺。
保護措施與技術是保護工作的核心,要加強學科合作與相關單位、部門合作交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的重點發展方向。
1.運用現代科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學科之間加強了交流合作,解決了許多領域的難題。同樣的,將其他學科的技術運用于文化遺產(尤其是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是效果顯著的。“一帶一路”的提出,對我國的科學、教育、文化等發展都有積極的助推作用。新形勢下,現代科技不斷發展,各學科合作更加緊密,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和科學技術也有了更多國際交流平臺。
保護文化遺產,首先要加強學科合作,運用現代科技。例如,綜合運用現代分析與探測技術,提高技術協同與數據分析能力,研發水下考古調查、發掘和檢測分析專用技術裝備體系,解決復雜環境條件下文物認知難題;以典型遺址、遺跡和出土文物為對象,系統開展文物的制作材料和工藝技術特征研究,開展文物劣化機理研究及保護修復材料研發,建立文物保護效果評價體系,加強文物保護專用裝備研發;針對文物博物館的信息采集與展示裝備以及軟件研發還存在較多不足的現狀,開發相關信息采集裝備,以提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體驗的虛擬現實技術和人機交互體驗技術;構建包括物理、信息和網絡空間交叉耦合的文物知識圖譜,研發跨博物館、跨地域的分布式知識庫及綜合應用平臺,更好地服務于展示;引入和改進空間遙感和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構建沿線地區古代文化的譜系和時空框架。
“十二五”期間,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龍門石窟的監測體系開始進行建設。對龍門石窟區域環境、洞窟微環境、文物本體病害、大氣環境質量等進行連續自動監測,通過無線傳輸匯入監測平臺。該系統不僅實現了對石窟文物本體病害、石窟環境因素的監測,而且根據龍門石窟自身特點和需求設計了風化、滲水等方面的研究性監測內容。
龍門石窟研究院與北京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合作,正在實施三維數字技術工程。三維數字技術是一項全新的、先進的信息科學技術,以三維數據儲存和保存龍門石窟信息,在檔案建設、考古測繪、文物保護、宣傳展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更好地解決文物保護與展示的矛盾,促進文化、旅游、教育與娛樂產業的發展。
2.加強領域合作交流
“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家和社會都提倡強調合作交流精神。這種合作交流不止是在國家之間,也發生在各領域、部門單位之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需要充分的合作交流,以達到優勢互補。
為了解決石窟保護中的各種技術難題,龍門石窟先后與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開展文物保護、考古等諸多方面的合作研究。與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合作成立了文化遺產保護龍門基地、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成立了石質文物保護研究基地等研究保護平臺,擴大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龍門石窟與中國地質大學合作,研發的新型無機灌漿堵漏材料,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并通過專家會論證。同期開展的國家級合作研究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凝結水在石灰巖表面形成機制的研究”以及國家文物局課題“碳酸鹽石質文物定量分析與評價系統研究”等。
參考文獻:
[1] 陳映紅.從文化遺產日看文化遺產保護―――以廣西為例[D].廣西文化廳,2009.
[2] 王宇.現代性與文化遺產保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3] 馮.淺談洛陽龍門石窟風景區遺產資源旅游苑⒗用與保護[D].山西大學,2013.
一、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切實做好基本建設中文物保護工作
文物是人類文明物化成果,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保護文物,弘揚中華文化傳承,是連結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我市是文物大市,地上地下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以對國家和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文物工作保護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工作。要樹立“文物資源是重要的文化戰略資源”和“保護文物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意識,按照《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做好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
二、把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程序,確保文物安全
根據《文物保護法》和國務院關于文物保護“五納入”的要求,切實加強對基本建設中文物保護工作的領導和支持,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程序,作為建設規劃部門頒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的前提。一是凡涉及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的工程項目,在項目選址時,建設單位必須征求文物部門的意見,并依法履行報批手續。二是凡在文物分布密集區范圍內實施的建設工程,都必須進行文物調查和考古勘探工作。三是建設單位在取得土地使用證后十個工作日內,須在文物部門辦理基建用地范圍地下文物考古勘探手續。文物部門出具基建用地地下文物古跡處理證明書后,規劃部門方可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建設單位在進行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堅持基本建設項目盡可能避開文物重點保護區,凡在文物分布密集區內的建設工程必須堅持實施文物調查和文物勘探的原則。在基本建設項目中,包括修路、鋪設管道、電纜、架設線路、窯場取土等,建設單位必須事先會同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對工程范圍內(包括取土區)進行文物調查和勘探,如有重要發現,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必要的考古發掘。未經文物部門勘探和處理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破土動工。否則,文物部門將按照法律法規嚴肅處理。私自開工造成地下文物破壞的,要按照《甘肅省重大文物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三、把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和工程建設單位要密切協作,認真貫徹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經濟建設的“兩利”方針,努力開創文物保護與基本建設“兩利”“雙贏”的新局面。基本建設工程施工前的文物考古勘探工作必須由具有文物考古勘探資質的單位進行。凡在我市范圍內進行的一切考古調查、鉆探、發掘項目都必須履行報批手續,各縣(區)文化部門頒發《基建用地地下文物古跡處理證明書》時,必須依據《文物保護法》進行文物調查、勘探后辦理相關手續。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領導要帶頭學習和嚴格遵守文物保護法律法規,依法做好文物保護工作。要加大《文物保護法》宣傳和執法力度,依法查處基本建設中法人違法的文物破壞案件,對造成嚴重后果的,要追究當事人和責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責任。要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文物事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夯實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基礎,不斷提高全市文物保護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四、文物保護的具體辦法
(一)建立記錄檔案,專人負責管理
一是各文物保護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規定對其進行保護管理,做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專人負責管理,做到文物保護“四有”要求。二是古建筑所在村與鄉文物主管部門簽訂文物保護管理責任書,并與文物主管部門協商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三是古建筑的使用人或所有人負責日常管理和保養。四是古建筑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和爆破、鉆探、挖掘等活動。五是在古建筑的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進行破壞古建筑歷史風貌的建設工程,其建設方案必須報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批。六是古建筑為個人使用的,使用者為第一責任人,為村集體所有的,村集體主要領導為保護管理責任人,不得擅自遷移或拆除,確需遷移或拆除的,必須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七是不得在古建筑室內或者周圍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以免引起火災事故;不得在建筑物或建筑附屬物上亂涂亂畫。八是走私、盜竊古建筑構件和附屬物,視情節進行嚴肅處理,構成刑事犯罪的依法報當地公安機關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