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職業理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學生的理想就業是職業教育的最終追求
在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學生的就業問題始終伴隨著整個教育的完善和發展。學生的就業質量不斷提升,就業理想也不斷實現,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行業人才需求也不斷被滿足。從學生個人發展來看,就業理想的實現本身就是促進社會需求被滿足的一個突破口。但是在學生理想就業實現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當前影響最為明顯的就是學生的就業方向和工作崗位與他們所學專業并不一致。因此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還應當更加重視這些就業質量提升上存在的巨大空間。
(1)學生的理想就業首先應當建立在專業與就業相一致的情況下。學生進入職業院校后按照自己選擇的專業方向學習。對于專業內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已經出具模型。而且長期的專業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都為他們的專業素質和技能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根據調查80%以上的學生都希望在將來的工作中能夠從事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由此開來理想就業的第一步就是專業對口。專業不對口難說理想實現。這給職業院校和學生本身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首先是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要堅持自己的專業,要堅持自己的優勢。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擇業。其次職業院校在專業設計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市場的調研。摸清市場需求,并根據這種需求對學生開展卓有成效的職業教育。
(2)學生的理想就業根本的還在于自己的綜合素質。學生素質包含多方面內容,例如專業素質、人文素質、創新能力等等。這些素質決定了他們的就業質量。很多職業院校學生在進入工作環境之后發現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不是理想中的工作,進而頻繁跳槽[1]。但是如此折騰一段時間之后還是感覺自己的理想沒有實現。這就暴露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學生沒有對自己的職業理想進行合理的定位和規劃,而是職業教育中沒有后將職業理想教育做好。這兩種原因的存在最終導致了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始終沒有理想實現的感覺。為此在職業教育開展的在校階段,院校應當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額職業理想,并且在這樣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自我評估能力,使其認識到自己的理想定位是否合理,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這些理想信念的實現。
(3)學生的理想就業離不開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實踐過渡。在進入工作環節之后學生能否有一個理想的工作狀態很大程度上要看在這之前的實習實訓質量。有的學生在實習環節中接觸大量的實際工作內容,有的甚至直接上崗。
2 學生就業理想實現的三個基本素養
(1)基本能力素養?;灸芰λ仞B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后,作為社會人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例如語言交際能力、口頭表達書面表達能力以及相關的專業基礎能力等等。這些基本素養對于學生更加高效的適應和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十分有利。當今社會,人才競爭力已經發生了與以往很大的不同。這些條件對于學生的基礎工作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意義和價值。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素養是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之一。他不僅僅存在于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同時還應當開設單獨的課程重點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這些基本素養。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還應當更加重視這些基本素養對于學生提升工作的基本意義。而且學生基本能力培養還需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對于提升這項工作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order to avoid the interference of various wrong ideas, the core position of idea and belief education must be made clear. This article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 and belief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eer planning.
關鍵詞: 職業生涯規劃;理想信念教育;途徑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idea and belief education;way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2-0237-02
基金項目:學生當季就業質量調研與對策研究,孫洪敏(課題編號:13YB07)。
作者簡介:孫洪敏(1983-),女,河北邯鄲人,思政工作人員,講師,研究方向為就業指導、學生黨建。
1 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現狀
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們胸懷遠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強,富于探索精神,樂于接受新生事物,成長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切身感受著我們國家蓬勃發展的好形勢,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日前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勉勵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總書記的講話,為青年一代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大學生應該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成就小我,鑄就民族的輝煌的事業。
由于我國當前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市場運作法規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種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近年來一些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現了問題。其根源都在于他們的理想信念不堅定、不正確。這就迫切需要思政工作者引導大學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學生走什么路,激勵大學生為什么學,那么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刻不容緩。
2 職業生涯規劃為理想信念奠定現實之基
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幫助個體從自我探索開始,找到自己的特點、優勢與社會需求的最佳結合點,設計出具有可行性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從而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一生中所擔任職務的所有經歷進行的規劃和預期,這個規劃包含個人的學習和成長,及對職業和組織產生的貢獻和個人的成就期望。個體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個體所處的家庭、社會存在密切的關系,根據實際條件具體來安排。因為未來具有不確定性,職業生涯規劃也需要有適當的變通性。通俗的講理想是指由人所設定,指人們希望達到的人生目標和追求向往的奮斗前景。理想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產物,帶有特定歷史時代的烙印。理想源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理想既有現實性又有預見性。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復合了理想的現實性和預見性,并將理想的實現逐步量化,切入實現理想的有效途徑。
3 實現理想的前景需要確立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①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個人全面了解自己,對職業方向準確定位——確立目標理想,增強職業競爭力,找到更切合自己且易于實現的人生理想。②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全方位的進行自我分析,確立人生的方向,從現有成就基礎上,提供奮斗的策略,制定更加科學可實現的理想,發現新的職業機遇。③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自我評估,了解自己的優缺點,評估個人目標和現狀的差距,然后通過不斷反思和學習,完善自己,從而提升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理想提供了前進的動力。④職業生涯規劃和個體人生規劃密不可分,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將個人生活、事業與家庭聯系起來,讓生活充實有條理,理想愈發豐滿。
4 職業生涯規劃的步驟為信念確立了支撐的依據
信念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機統一體,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移并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認識的穩定性,同時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層次。通俗的說信念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對理想所抱的堅定不移的觀念和真誠信服與堅決執行的態度。簡單地說就是牢固的觀念。那么怎樣篤定信念,實現理想,職業生涯規劃的簡單步驟使理想信念找到現實有效的方法。①首先問一下自己,Who are you(你是什么樣的人)?進行自我分析,分析的內容包括個人的興趣愛好、身體狀況、性格傾向、教育背景、過往經歷等,明晰自己的理想。②然后,What do you want(你想要什么)?對理想進行目標展望,包括職業目標、學習目標、收入目標、成就感和名望期望。理想遠大豐滿了,才更有助于篤定信念,使得自己的小目標的不斷實現和超越。③其次,What can you do(你能做什么)?你的專長技能在哪里?在學習過程中積累了哪些專業相關知識技能和工作經驗,判斷出你能夠做什么。理想必須以現實的能力和經驗為基礎。④再次,What can support you best(什么是你最好的職業支撐點和職業競爭能力)?你的各種資源和社會關系也許都能夠影響你的職業選擇和信念支撐點。⑤再其次,What fit you most(面對眾多行業和職位,哪個才是最適合你的)?待遇、成就感和壓力及勞累強度都不一樣,選擇最好的并不是合適的,選擇合適的才是最好的。⑥最后,What can you choose in the end(你能選擇什么)?你可以做出簡單的職業生涯規劃。光空有理想,而沒有詳細規劃,沒有信念支撐,那么最終會一事無成。
5 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原則是實現理想的有力保證,使理想信念找到現實落腳點
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是人生規劃的主體部分,是同個人、家庭和社會結合在一起,和個人追求幸福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要和個人人生目標即人生理想結合起來,使理想信念找到現實落腳點。通過下面的簡單步驟,可以設計個人職業生涯規劃。①擇己所長,一個人一生中不能將所有技能都全部掌握,在進行職業選擇時運用比較優勢原理充分分析別人與自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在了解社會需求的同時,首先必須了解自己掌握的技能,選擇自己的優勢行業。②擇己所愛,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從事一項你所喜歡的工作,讓工作本身就能帶給你一種滿足感。把自己放在世界上最恰當的位置,職業生涯也會變得妙趣橫生。③擇己所利,正確進行自我分析和職業分析。職業是個人謀生的手段,目的在于追求個人幸福。明智的選擇是在由收入、社會地位、成就感和工作付出等變量組成的函數中找出一個最大值。讓自己預期收益即個人幸福最大化。④擇世所需,在設計職業生涯時,不但要發揮自己的專長,且必須適合環境。一定要分析社會需求,社會需求不斷演化,職業也不斷變化。目光長遠,才能夠準確預測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再做出選擇,使得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化發揮。
6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助力學生堅定信念,牢固樹立正確的理想
目前,不少大學生存在就業前迷茫、就業后頻繁跳槽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職業生涯規劃。一個人職業理想的形成經歷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抽象到具體、由不穩定到穩定的發展過程。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自主意識發展迅速,掌握了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具有了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推理能力,他們開始探索自己的職業前景。此時,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使他們的職業理想逐步系統化、科學化。
很多時候大學生懂得確立理想信念,卻不懂得如何實現理想,致使理想和行動脫節。要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除了要有目標和方向,還要有動力和付諸于行動的規劃,而這個規劃正可以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來科學的定制符合自身發展的步驟和目標。如果說理想是大學生的內心深處的燈塔,信念是他們的支撐和堅持,那么職業生涯規劃就是通往靈魂的鋪路石、臺階和橋梁。
參考文獻:
[1]陳嫦娥.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探究.高等職業教育黨建與思政工作研究第二輯[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6).
關鍵詞:就業;職業素質教育;社會評價;目標
學校一直以來把學生就業工作貫穿于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之中。我們針對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積極與相關用人單位建立長久的協作關系,成立學生實習基地,與企業簽訂訂單式培養協議。同時,還專門設置了就業指導課程,重在解決學生在就業方面遇到的各種理論上和心理上的問題。
一、學生就業社會評價調查
為了真實地反映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效果和水平、了解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和要求,通過電子郵件、電話、信函、座談及實地調查等方式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畢業生進行了調查。旨在調查現有課程體系結構、人才培養方式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影響,從而可以幫助我們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畢業生意見反饋:由于在校期間應用電子技術課程的學習,大部分能勝任一線的生產制造工作。在對學生的隨機調查中,堅持了客觀、真實原則,學生對教學滿意和基本滿意的人數達到了90%。
二、加強以“就業”為導向中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措施
通過“兩課”、形勢政策教育和主題班會等形式,深入有效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將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例如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電子設計項目實訓課程結合了工程設計思想,在上機操作、軟件編程、編碼中將物聯網工程師的規范納入課程教學。在每一個項目教學中,每個實訓項目庫的所有開發文檔均按公司實際開發規范完成,為學生在項目實訓中的規范養成奠定了基礎。
組織學生參加“盛群杯單片機設計大賽”、“TI英特杯”競賽、“重慶市高職技能大賽”、“挑戰杯設計大賽”和創業設計競賽等素質拓展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三、注重素質教育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1.以思想教育為核心,堅持指導思想,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主題班會和班團活動的形式,對兩課、形勢政策進行學習,特別在學生黨員中,推廣“一名黨員一面旗子”的活動,在教師和學生黨員中成立示范崗,在系里樹立典型,發揮示范作用。
2.使傳統道德觀深入人心,加強學生感恩、誠信教育。在上半年,我們配合學院開展“誠信校園,誠信人生”系列教育活動,結合了本專業學生的特色,還開展了“拿什么感謝你――我的父母”主題班會。通過誠信感恩教育活動的開展,本專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更好地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學院的規章制度,明辨是非,抵制錯誤的思想和拜金主義。
3.以“三風”建設為基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我系以就業為導向,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學風建設為載體,以實現人才培養為目標,堅持以學風促班風,以班風、室風帶動學風的原則,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團隊協作能力。
4.以樹立職業理想切入點,讓學生了解就業導向。職業理想是人生對未來職業的向往和追求,幫助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職業理想是我系對學生職業教育的切入點和核心內容。針對大一新生,我系組織了“談理想,定目標”活動。通過了解“質量興校,特色強校,自足市場,依法辦學”和“以就業為導向、以教學為中心教育與產業相結合、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高校技能人才”,讓學生從大一的入門階段就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
5.以培養學生技能為著力點,激發學生興趣。在大二的提高階段,將學習專業課程的技能培養與職業素養的學習結合起來,通過職業類別及其發展趨勢、職業心理及其測試、就業信息的收集與處理、求職材料的制作、求職禮儀的告誡等讓學生全方位接觸就業。同時,通過模擬招聘和暑期社會實踐使本系學生基本具備了較好的應聘心態,對自己的職業有進一步的定位。
通過到企業的現場調查,我們對社會人才市場有了更實際的了解。在以后的專業建設中,將積極地采納業內人士提出的寶貴意見,在充分掌握社會發展趨勢的前提下確立專業發展方向和培養目標,以進一步為社會提供優秀的應用電子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多維價值;“二元”結構;“三元”結構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34-0061-05
一、職業教育治理的多維價值
職業教育治理是一個多元主體共治的過程,強調政府、學校、社會等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治理格局[1]。職業教育治理價值為職業教育多元主體共治提供了方向和指針,科學的價值導向能夠有效化解各主體在職業教育治理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惑、迷茫和失落等問題,通過治理價值的疏導使各主體獲得歸宿感、認同感和方向感。職業教育治理蘊含著多層價值維度,主要包括主體價值、底線價值和終極價值三個層面。
(一)主體價值: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在《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教育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職業教育作為職業導向性較強的教育類型,其產生的根源在于社會勞動分工,由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專業職業教育對受教育主體具有職業定向影響,容易導致個人的片面發展,最終產生“勞動異化”,這有悖于教育實現人全面發展的理想目標。通過對職業教育治理活動和行為進行引導,最大化地消解受教育者的“勞動異化”現象,同時,要求職業教育治理行為必須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著力實現人的自由、全面、多元化發展。因此,職業教育治理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動力源泉,職業教育治理的目標之一就是對人的教育權利訴求作出回應,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鼓勵多元成才,為學習者的未來發展提供充足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教育自由是每個公民所應享受的權利,教育應當是一個自由的教育[2]。職業教育治理要主動承擔起維護受教育者選擇自由權、表達自由權、學習自由權等的責任,充分發揮學習者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職業教育治理除了維護受教育者的教育參與自由權之外,還應擔負起實現職業教育治理主體的發展自由,發揮職業教育治理的民主活力,尤其要充分維護弱勢主體在多元職業教育治理體系中的利益訴求表達、決策參與和監督權的行使。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職業教育治理自由,同時還能有效規范教育行政行為,防范教育行政權錯位、失位和越位現象的發生。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正處于一種非均衡、粗放式的發展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文化權利發展與社會大眾日益增長的全面利益需求相脫節,不利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鑒于此,應通過探索集約型、均衡式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革新職業教育治理理念,以服務于社會大眾的全面利益訴求為己任,提升勞動者的人力資源水平,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底線價值:提升職業教育發展效率,構建職業教育新秩序
提高職業教育發展效率是職業教育治理關注的永恒主題,職業教育發展效率即職業教育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在職業教育資源一定的情況下,對其進行科學治理能夠實現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職業教育運行效率的提升,從而達到更好的產出效果。同時,構建職業教育新秩序也是職業教育的底線價值之一,職業教育新秩序是對傳統職業教育活動或行為的任意性、偶然性、情緒化的超越和否定,也是對職業教育管理活動和運作模式進行科學規劃所達到的一種有序化狀態。
一般來說,教育效率和教育秩序在語義層面具有價值中立性,在不同語境下所表達的含義有所不同,既有正向含義,也有負向含義。職業教育治理所追求的教育效率和教育新秩序無疑是一種正向化的含義,職業教育治理本身就是一種多元化治理,強調多主體參與決策管理,治理過程重視民主化氛圍的營造,使教育決策更加科學,正向的教育效率和教育秩序更容易達到。從另一個視角來看,治理本身也是一個權力分化的過程,職業教育多元主體參與治理雖然達到了對教育行政權的分化,但分權在某種程度上會導致管理行為的低效,甚至陷入一種無序化狀態,尤其在職業教育治理體系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表現得最為明顯。職業教育治理涉及到民主與效率、秩序的關系,職業教育治理是教育民主管理的重要表達形式,共同治理與民主管理需要更多的溝通、協商,相較而言,耗時較長,決策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效率損失,遠不如個人決策來得快,但民主是一種制度化、理性化的糾錯機制,其有助于科學決策的達成和實施,為教育發展帶來“長期效率”。因此,維持職業教育發展效率、建立新的教育秩序是職業教育治理必須遵守的價值底線。
(三)終極價值:實現教育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本質所在,也是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終極目標[3]。通過職業教育治理以提高職業教育效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促進教育公平中的應有效用。職業教育效能的高低主要以職業教育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程度作為衡量標準,現代職業教育要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并緊緊圍繞這兩大發展目標開展教育活動,切實發揮其在促進受教育者個人發展、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方面的獨特優勢,在提升受教個人素養和水平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社會發展。
教育公平是時展賦予職業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平等地接受教育是現代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職業教育治理的終極價值就是實現教育公平。職業教育為擅長技能操作,動手能力較強的個體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體現出教育的公平性價值。同時,職業教育并非會對勞動者的社會階層產生固化作用,而是能夠有效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了很好的技能獲得和利益表達平臺。相比而言,職業教育比其他教育類型更多地擔負起社會“拖底”責任[4],實現受教育者“體面就業”、“體面生活”是職業教育重要任務之一,其可以讓職業技能人才通過接受更高層次和質量的職業教育,獲得職業晉升的空間,促進底層勞動者向社會上層流動,進一步發揮在促進平等性公平、差異性公平、補償性公平中的作用。
二、職業教育治理的原則指向
(一)本土治理原則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條件、文化環境不同,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各有差異,因此,職業教育治理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傾向也各不相同,這就要求職業教育治理應做到因地制宜。在我國職業教育治理過程中,應緊密圍繞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特點和現狀,充分考慮到我國經濟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文化環境,在遵循本土化原則的基礎上,采取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教育治理行為和舉措,以促進我國職業教育治理實踐的深入開展。一是應立足于我國具體國情,在治理中有選擇地借鑒西方治理理論,通過職業教育治理實踐的深入開展,形成具有本土化的職業教育治理模式;二是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特點,積極推進我國職業教育學科研究的本土化,形成與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相匹配的教育治理理論;三是針對我國區域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在治理實踐中應充分尊重各個區域的文化特點和經濟發展現狀,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職業教育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實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傊?,職業教育治理應以本土化原則為本,堅持治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具有我國自身特點的職業教育治理模式。
(二)權責明確與權力多元化制衡原則
在職業教育發展中,權責不清會導致權力的越位、錯位甚至缺位現象,權責明確是職業教育治理的基本要求。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要求政府要實現職能轉型,由過去扮演“全能型”角色向“服務型”角色轉變[5],在職能范圍上也要由傳統的“全能主義”轉向現代的“有限主義”。職業教育治理要正確地處理好縱向和橫向兩種權力,在縱向權力上要明確各個層級部門的權力邊界和職責范圍,避免各層級部門的權責混亂;與縱向權力強調層級相比,職業教育橫向權力比較注重主體性,主要是指職業教育權在政府、學校、社會等不同主體之間的分配,明確職業教育的橫向權力分配要求各主體明確自身的權力性質和作用對象、范圍,以免教育權力在不同主體之間出現濫用或缺位等問題。堅持權責明確原則是職業教育“管”“辦”“評”相分離的必然要求,在權力導向上,政府要發揮好宏觀調控職能,而學校、社會要在職業教育的微觀調控和監督評價中履行好其應有的職責,以促進職業教育的科學治理。
在明晰各個主體權責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發揮職業教育權力的效用,需要形成權力的多元化制衡機制。權力多元化制衡是實現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想實現職業教育權在政府、學校、社會等主體之間合理配置,必須構建一種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權力運行機制。一方面,權力相互依賴能夠更好地促進多元主體在職業教育治理中的協作配合,發揮各主體在職業教育治理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權利相互制約能夠對各主體的行為起到規范作用,在職業教育治理中達到一種權力平衡,實現職業教育治理效率的“帕累托最優”。在傳統職業教育管理模式中,政府處于權力的中心,獨攬職業教育管理的決策權,學校、社會處于一種無條件服從狀態,政府與學校、社會的關系主要是單一指令性的支配關系,職業教育治理的提出,正是要打破這種畸形關系,形成職業教育的多元化共治格局。在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理念主導下,職業教育治理要求遵守權力的多元化制衡原則,必須打破政府對教育權的一元壟斷地位,實現職業教育權力配置的多元化,同時,還要保障職業教育資源供給、生產與監督相分離,在多元治理主體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相互制衡的關系,從而避免權力過度膨脹所導致的權力失衡、教育治理失效等問題的發生。
(三)權責非線性轉移與權力重心適度下移原則
權責非線性轉移是職業教育治理過程中必須遵守的重要原則之一,也是處理職業教育權力分配、權責轉移關系的根本性原則。充分認識權責非線性轉移原則,必須明確職業教育治理權的得失關系并非簡單的“政失即校得”、“政失即社得”或“校社失即政得”的直線對應關系,也不是“權隨責走”或“責隨權走”的線性關聯關系。遵守權力非線性轉移的重要支點是在職業教育治理權責分配過程中打破簡單的線性對應權力關系觀,明確職業教育治理權在政府、學校和社會等主體之間的分配中還存在著一種中間要素,對各主體的權力進行著調節。權力的“得”與“失”并不是一種線性關系,即教育權力獲得者并不一定與教育權力失去者存在直線對應關系,職業教育由“一元”管理走向“多元”治理必然會對政府的教育權力產生分化,政府的權力并不是完全下放給職業院校,而是部分下放給社會主體,如對職業院校辦學的監督權可以由社會專業組織執行。同時,權責非線性轉移并非意味著職業教育權力轉出主體在權力轉移以后就可以免去相應責任,尤其是對政府而言,權力下放并非是責任的下放,政府向學校、社會分享職業教育管理權力,但卻不能向各主體轉移其作為公共教育主要供給者的責任。
教育權力適度下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不同階段政府對教育權力的集中度也應不同,政府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教育發展水平作出適度調整,在社會發展和教育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政府對教育權的集中度較高,有利于對教育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管理,發揮教育應有的優勢。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越來越高,學校、社會對教育治理權的渴求日益強烈,政府對教育權力下放和權力重心下移成為必然趨勢。面對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政府應逐步加大對學校、社會等主體職業教育權力重心下移,提高職業院校自身的自主辦學和管理權限,加大職業教育管理權力在社會方面的配比,為社會參與職業教育治理提供充足的空間,充分發揮社會在職業教育治理中的監督和中介作用。
三、職業教育治理的未來發展路向――實現治理現代化
(一)職業教育治理法律現代化:做好法律建設的“立”與“破”
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法律體系,為職業教育治理提供法律依據和支持,依法治理是職業教育治理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6],而健全的法律體系是職業教育法治化的基礎。一方面,加快完善教育法律法規,能夠為職業教育治理行為和活動提供合法化基礎,保障職業教育治理的效率和威嚴;另一方面,完善的法律保障,能夠更好地激發職業教育多元化治理主體的能動性,為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讓渡必要的空間。當前,我國教育法治化建設較為緩慢,難以跟上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需要,尤其在職業教育法律建設上表現得更加突出,一是職業教育立法較為分散,主要表現在地方立法較多,遍地開花現象嚴重,導致職業教育法律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不足;二是有關職業教育立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等活動還未形成科學的制度規范,職業教育法制運行機制尚未建立等。針對這一現實狀況,為實現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必須加快完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在職業教育法律建設上適時做到“破”與“立”?!捌啤敝饕复蚱婆f有落后的法律法規束縛,對不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法規及時進行更新、修訂或刪除?!傲ⅰ睆娬{新法條、規章的編纂與實施,特別是圍繞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要求,適時將那些已經經過實踐檢驗的較為成熟的職業教育治理制度、政策、文件上升為教育法律,為職業教育治理提供堅實完善的法律后盾。同時,還要根據不同職業教育治理主體的特點、任務、要求,建立健全規范各個治理主體行為的法律體系,進一步明確各治理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為職業教育多元治理主體之間互動、協作、溝通關系的建立和維系提供法律制度支持。
(二)職業教育治理結構現代化:由“二元”向“三元”結構轉變
自亞當?斯密強調發揮市場這雙“無形之手”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以來,以“政府、市場”為主導的“二元”結構范式引領了西方國家的政治統治框架[7]。隨著20世紀80年代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的興起與發展,為政府的政治統治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管理范式,以“政府、市場、社會”為主導的“三元”治理結構初現雛形,有效解決了單一依靠傳統國家管理、市場調節所導致的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在治理方式上由傳統的政府“一元”管理向“政府、市場”二元結構治理轉變。職業教育治理走向現代化的關鍵在于正確處理“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在職業教育治理方式上需要由過去的“政府壟斷”發展到現代的“多元主體協同”。根據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要求,必須對政府的職業教育治理權力和職能進行重新配置,在治理理論指導下,實現政府從“政府壟斷”向“政府主導”的治理職能轉型,打破壟斷,在發揮政府在職業教育治理中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職能的基礎上,引入市場競爭和社會多主體參與,實現政府與市場、社會的有機結合,從“碎片化”的政府壟斷模式轉變為網絡型多元治理模式。
治理結構現代化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構成要件[8],加快推進職業教育治理結構現代化必須按照“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統治”的思路開展,在職業教育治理范式上由“政府、市場”為首的“二元”結構轉向“政府、市場、社會”共同治理的“三元”治理結構。構建職業教育“三元”治理結構要注意合理運用各方之力,發揮各個主體的最大化優勢。首先,促進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必須合理運用政府之“力”。面對當前政府在職業教育治理中存在“拉力”、“阻力”過大,對職業院校自主辦學行政化干預過強的現狀,必須重構政府的職能權限,合理運用政府之“力”,通過政策引導,制定實施旨在引領職業教育發展的教育政策,變“拉力”、“阻力”為“推力”、“引力”,為推進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其次,促進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必須有效凝聚社會之“力”。社會參與是推動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職業教育治理要求職業院校要主動面向社會、融入社會,積極吸納社會主體的參與,這也是促進職業院校由封閉管理走向開放治理的必由之路。第三,有效整合職業院校內部資源,提升職業院校自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形成治理“合力”。職業院校內部治理結構和狀況對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實現產生直觀影響,深化職業院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調整職業院校內部組織結構和管理運行機制,充分調動職業院校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在職業教育治理中的集合效應。民主化作為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指向,保障廣大師生參與職業院校治理不僅是民主化的重要體現,更是推進職業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要求,因此,培養師生共同參與學校治理的意識和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職業教育治理模式現代化:“管”“辦”“評”相分離
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多方主體的協助和配合,需要厘清各主體在職業教育治理中的權責關系,積極探索“管”“辦”“評”相分離的職業教育治理模式[9],促進職業教育治理向現代化轉向。政府作為職業院校的主辦者,需要由過去的微觀直接管理走向間接宏觀治理,治理重心應放在職業教育相關的政策法律建設上,同時,還要履行起監督職業院校辦學行為,為職業教育發展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等重任。職業院校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執行主體,應落實好自主辦學定位,做好發展規劃,實現獨立自主發展。社會專業組織作為“評”的主體,應發揮出職業教育評估中的作用??傊?,“管”“辦”“評”相分離是職業教育治理走向專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各主體在職業教育治理中各司其職,切實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共同為實現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這一共同目標努力奮進。
首先,政府在職業教育管理中應扮演好“掌舵者”角色,掌握好管理的“度”。“掌舵者”角色要求政府應主動承擔起在職業教育治理中的“指揮者”、“教練員”職責,負責制定和完善職業教育相關的政策制度,指導和監督各方職業教育治理主體的行為,充分發揮在職業教育治理中的宏觀調節作用,更好地引領職業教育發展。其次,職業院校要不斷強化辦學自主性,提高“辦”的特色和水平。當前“管”“辦”“評”相分離的教育治理模式改革,為學校的自主辦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職業院校應抓住改革機遇,變“被動”為“主動”,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門所下放的權力,消除對教育行政機構的習慣性依賴,提高自主辦學意識和學校領導者的院校治理水平,進一步激發學校的創造活力,促進職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最后,發揮社會組織在職業教育評估中的專業優勢,提升“評”的科學性和透明度。與政府相比,社會專業評估組織不僅相對專業,而且作為第三方機構獨立性較強,對職業院校的評估也更為客觀、科學。因此,應積極探索以非政府組織為首的社會專業評估結構作為教育評價的主體,政府應積極向社會專業組織授權,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治理的“管”“辦”“評”相分離,由過去政府主導下教育評價向由政府、社會專業組織、公眾等多主體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轉變,使社會專業組織和公眾真正享有并掌握教育評價權和監督權,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治理的民主化進程,最終實現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
參 考 文 獻
[1]關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現代性”辨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25-28.
[2]王彩波,陳亮.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素及其表征――基于“價值多維性―主體層次性―方法復合性”的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5(4):113-120.
[3]褚宏啟.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4-11.
[4]楊清.區域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內涵、原則與路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5):131-136.
[5]王珊,蘇君陽.走向現代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權力重構[J].現代教育管理,2015(5):27-31.
[6]張建.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標準、困境及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4(9):27-33.
[7]范逢春.國家治理現代化:邏輯意蘊、價值維度與實踐向度[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86-94.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就業創業能力 高職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著重培養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相對應的。大學生最終都要走出校園,融入社會。要立足社會,不僅要“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白鋈恕币懈呱械钠返?;“做事”一要有知識,二要有能力。從人才素質的構成分析,基礎是知識,關鍵在能力,品德是根本。由此可見,素質教育是讓學生先“成人”后“成材”的教育,只有“成人”了,才能成為可用之才。
一、就業、創業能力的內涵
就業能力指的是實現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個人理想,符合社會所需所求,同時還能體現個人價值的行為能力,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是否合理規劃職業發展之路,是否掌握牢固的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是否擺正求職心態及是否適合崗位需求的實踐應用技能等。
創業能力指擁有發現或創造一個新的領域,致力于理解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能運用各種方法利用和開發它們,然后產生各種新的結果。創業能力是事業心和開拓能力的融合。
以就業為目標培養高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的根本,高職創業教育目標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培養掌握知識技能同時富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專業人才;二是培養具有親和力、組織策劃能力、良好溝通能力及領導魅力的人才。
二、素質教育對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影響的幾個方面
學校教育在一個人的受教育期內是影響最大、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其作用不言而喻,高職院校在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校園時期,教育活動由大批經過專業培訓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完成,不僅成系統,形勢穩定,手段也多樣化,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是培養人才的有效模式。
學校教育對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有天然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離不開學校教育。高職院校本身側重專業技能培養,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離不開素質教育。
對學生個體就業創業能力影響最活躍、最重要的幾個要素無不需要素質教育,下面一一分析。
(一)責任感
責任,一是指分內應做的事。例如:工人按照工廠工作條例,做好職責范圍內工作就是他的責任。二是指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后果或強制性義務。
責任的約束除了依靠法律法規強制執行以外,更多的是依靠自身道德和修養。責任感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責任感的培養除了受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外,最主要是靠學校的素質教育獲得。一個社會人如果沒有基本的責任感,不但完成不好本職工作,更不可能取得事業的成功。
高職院校利用課程教學包括德育課程、專業課程,努力挖掘課程的教育潛力,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使畢業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責任感,才可能成為有較高創業能力的棟梁之才。
(二)事業心
事業,指人所從事的,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而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性活動。事業心是一種道德品質,指人們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執著追求的情感,堅定不移的信念。
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構成要素中,首要的是事業心。要求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除學習知識、提高自身素質之外,還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在工作中,事業心體現為可靠性、紀律性、決策能力等。在責任心的基礎上完成本職工作,有了事業心,才可能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創造性地完成其他工作。
(三)創新能力
創新就是生產力。創新能力是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工作中的創新能力指在工作崗位上創新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新的思路、方法和措施,產生新的工作效果、效益。有創新思維才可能創新,在受教育時期培養創新思維,在工作中學會使用創新思維思考問題,才可能找到處女地,做到創新。
創新能力主要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培養,但它要求個人具備的基本素養,如健康心理、靈活思維、創新思維、耐心和恒心、合作意識、自信等只能在實踐中培養。
(四)實踐能力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過程,是付諸行動的過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各地高職院校重中之重的教育教學內容,也是高職教育和本科甚至更高層次教育不同的側重點。只有在不斷實踐中才能將課堂知識內化,真正提高個人綜合能力,完善自身發展。實踐是職業教育的立足根本。和本科甚至更高層次教育不同,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教學做一體化等模式將實踐活動貫徹教學始終。通過大量課堂實踐和課外實習,通過知識學習、消化吸收、不斷反思,將課堂理論知識內化成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就業創業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麗.加強創業教育把素質教育引向深入.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4.2.
[2]孫迎武.素質教育之現狀分析與建議.中國教育學刊,2014.9.
[3]劉邵嵐.我國素質教育政策研究.2015.5.
[4]衣俊卿.對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理性思考.中國高等教育,2002.10.
論文關鍵詞:社會職業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學方法;學習力
未來社會對人才資源的競爭,其實質是學習力的競爭。深入理解學習力的內涵,深刻認識思想政治教學對提高職業教育對象學習力的重要意義,對提高職業教育對象的社會競爭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學習力的內涵
什么是學習力?國外有學者釋義為“一個人學習動力、毅力、能力、創新力的總和”,是人們獲取知識、分享知識、使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是動態衡量一個組織和個人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強弱的真正尺度。學習力就是生產力,就是創造一一切的源動力。每一名職業教育對象都要努力養成不懈追求新知識、不斷研究新情況、努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好習慣,形成人人學習、自覺學習、團隊學習、終身學習、學以致用的好風氣,做提高學習力的實踐者。學習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快速全面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學習力的首要方面就是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在學習上必須牢固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快速地而不是遲緩地感知變化的環境,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掌握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識,批判地而不是盲目地獲取有益于決策的有用信息和知識。
2.符合時展要求更新觀念的能力。社會在前進,思想在深化,觀念在轉變,如果我們用陳舊的過時的觀念指導新形勢下的各項工作,顯然也是不可思議的。只有不斷注入新知識、新文化、新觀念的“活水”,才會有“清如許”的嶄新的生命力。
3.符合實際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也是支撐一個區域、一個組織綜合競爭力的核心。科技需要創新,文化需要創新,體制需要創新,機制需要創新。要善于用新的視角觀察問題,用創新的思維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復雜問題和矛盾。
二、提高社會職業教育對象學習力的重要性
1.提高學習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剛剛擺脫貧困,實現溫飽的基礎上開始的,而我們的目標卻是宏偉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超常規的思想,超常規的措施,促進經濟、社會等方面全面發展。超常規發展的動力來源于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創新能力來源于學習、運用和創新知識的能力。有了強烈的學習愿望,有了持之以恒的學習毅力,又有學習運用知識的本領,就會產生創新能力,促進經濟超常規發展。提高學習力是每個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發展和發揮他們的全部智慧和才能的重要手段。若每個人都有了很強的學習力,就能夠為發掘個人智力和創造力以及個性和諧的發展,開辟一個廣闊的前景。
2.提高學習力是培養自主創新能力的客觀需要。我國的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里的“新”就是創新,這是以學習力支撐的創新。我們只有不斷提高學習力,才能進行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
3.提高學習力是提高職業教育對象所在組織整體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提高組織的整體競爭力,就要強化以學習力為核心的能力建設,它是學習型組織的根基,也是學習型社會中人的基本素質。職業教育對象要努力成為善于學習的典型,善于學習的重點在于提高學習力。
三、思想政治教學對提高社會職業教育對象學習力的關鍵作用
1.思想政治教學能夠把握教育對象學習力的動因。學習力的大小與它的動因有直接關系,動因大,則學習力提高快,反之學習力則提高慢,甚至下降。職業教育對象的學習力有政治動因、經濟動因、組織動因等等。職業教育對象應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強烈的政治使命感、公正廉潔的政治作風,要達到這些要求,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增強學習力。學習力的政治動因是根本動因,思想政治教育能促使教育對象提高學習力。
2.思想政治教學能夠推動教育對象的學習力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勢。社會職業教育對象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骨干力量,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才能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勝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社會職業教育對象的學習必須與時俱進,只有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才能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勝任工作;不學習就會被淘汰;沒有學習力,就沒有創造力,工作就無法開創新局面,這已成為社會職業教育對象迎接新挑戰的共識。在人類邁入學習型社會的今天,提高學習力對每一個社會職業教育對象來說,已成為生命、工作和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每一個單位組織來說也已成為參與競爭和領先一步的原動力。
3.思想政治教學能夠促進教育對象內在潛力的最大發揮。要形成鼓勵每個人學習并發展自身潛力的氛圍,通過學膽開拓、創造性地工作,激發教育對象尋求工作內在的價值,創建重學習、重知識、重人才的社會氛圍,為教育對象搭建價值追求和實現的平臺,提供創造輝煌的機會和智慧外化的舞臺,營造全新的激勵機制,并使其創造能量的釋放達到最大化和最優化,這是思想政治教學在社會職業教育中要實現的最終目標。
四、創新思想政治教學方法的對策
1.充分發揮政治理論課的優勢,提高教育對象的政治理論素質
在教學過程中對理論教學內容加以精選,精選應當按照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要求,并適應社會職業教育對象的社會知識水平的原則來進行,重點要應用理論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教師應加強對學員思想導向的教育,提高學員明辨是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學員的競爭意識、開拓進取精神,并為學員提供有關市場、經濟、公共關系、人際關系、心理調控等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具有優良品質、健全人格、創新精神、組織與應變力和競爭力強的社會職業教育對象,使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具備應有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心理素質,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2.大力提高社會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質
目前,社會職業教育師資嚴重缺乏,由于面對的是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社會職業教育對象,能夠較好開展教學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師就更加匱乏。政府應重視培養有學識的社會職業教育工作者,為他們提高理論水平、增強實際工作能力創造良好的環境。選派一批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充實到各級培訓機構,充分發揮其理論水平和個人道德魅力。
3.改進社會職業教育思想政治教學的幾種方法
(1)文件筐授課法。模擬現實工作情景為學員提供一系列文件和材料,要求其在規定的條件下對這些文件進行處理,以考察其工作能力和處事風格等。文件筐授課法可以針對不同的公文要求,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訓練,目的在于訓練學員有較強的政治素質和與上級保持一致的精神,使社會職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有的放矢,真正實現與社會實踐接軌。
(2)無領導小組討論法。無領導小組討論是測試社會職業教育對象政治素養的一種新方法,它有助于學員較好地發揮其特長,展現其優勢,并能在鍛煉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無領導小組討論是評價中心技術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測評技術,其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對學員進行集體檢驗。超級秘書網
(3)情景模擬法。情景模擬法是指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和過程,讓學員在模擬的情景中表現自己的政治素質。將這種方法應用于教學實踐,有利于學員充分展現在特定情境下的政治思想潛質,有利于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學員的心態、品質和能力。
(4)差異授課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全體學員知識的獲得,又要注重學員個體發展的差異,全面細致地觀察分折每個學員,善于發現和開發學員潛在的閃光點,給學員創造一個自主的發展空間,讓學員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個性優勢,使學員形成獨立和諧的人格。
(5)討論演示法。啟發學員將學習內容和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較,自己歸納總結出掌握知識的步驟、思路以及特點,使學員印象深刻,對于比較復雜的知識體系能夠有實質性的了解,不再是死記硬背。
(6)推演教學法。按照教學步驟,以層層遞進的方式,注重課程內容的層次性和關聯性,通過由簡單到復雜、由理想模式到實用模式的逐步分析,講練結合,使學生不但理解應知應會的主要原理,而且了解和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和思想。
(7)滲透教學法。在專業課和文化課的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把學科知識和培養學員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格、鞏固學員的專業思想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教學有機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
(8)研討答辯法。在社會職業教育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選定題目,組織學員進行研討答辯,不拘泥于課堂,將研討的時問、地點、內容寬泛化,給學員充足的空間交流研討,以小組的形式形成研討成果報告,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該報告進行修改、再研討,并形成答辯方案。教師在組織答辯過程中,系統綜合考察學員的政治敏感度、分析問題能力、研究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總結學員的優點與弱點,優勢與劣勢,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學計劃。
關鍵詞:新時期;電力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1
我國電力企業作為一門特殊的服務行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而電力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電力企業經營發展決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保持電力企業先進性的前提。在新時期背景下,電力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因此,電力企業應跟上時展腳步,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以求最大化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撐作用。
一、新時期電力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問題
1.政工工作的規章制度不完善
當前我國電力企業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由于某種原因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還未形成完善的規章制度,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時,相關負責人通常以原來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進行;在新時期下,傳統的教育規范已經無法適應時展帶來的企業職工思想教育工作新問題,制定合適的處理措施,從而阻礙了新時期電力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實施。
2.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低
電力企業思想政治教育部門的工作人員還未認識到開展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為電力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無關緊要,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電力企業大部分工作人員沒有積極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且電力企業思想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低,導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效果不理想。
3.電力企業高層對政治教育工作認識不足
電力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由于企業管理者對電力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現狀缺乏危機意識,加上電力企業管理層中缺少高素質和思想先進的管理人員,過于注重自身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認識不足,與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產生偏差,使電力企業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工作人員對工作開展出現怠慢、不認真的情況,缺乏思想教育宣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難以獲得較大成果。
二、加強新時期電力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方法
1.完善政工工作的規章制度
新時期背景下,促使電力企業必須不斷完善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關的規章制度,并將其落實到電力企業各個生產經營活動中,讓思想政治教育員工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做到有章可循,以此維護全體職工的利益。同時,設立管理層熱線電話、電子郵箱、職工意見信箱和領導接待日,建立制度。定期收集整理建議意見,調動職工工作熱情,建立按勞分配薪酬制度,確保職工付出程度和薪資成正比例關系。另外,還應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員執行工作的自覺性,從而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利條件,促進電力企業穩定發展。
2.提升職工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電力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存在較大差別,技術人員側重于硬技術,而政治教育人員以軟思想為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必須通過自身作用,讓各個部門人員和管理層負責人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關系,讓管理層及時了解到員工需求,將員工各種信息數據反饋到管理層上,從而提升整個企業內部職工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例如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效果不理想,其他部門人員對教育人員產生較大誤解這一問題,企業應結合實際情況,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奠定基礎,讓全體職工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以此提升全體職工的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實行考核上崗制,定期安排政治教育人員接受培訓,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技能,更好適應本職工作。
3.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政治理論教育,強調全體職工的政治傾向和思想意識發展變化規律,幫助全體職工樹立正確的政治教育觀念和崇高的職業理想,通過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來規范自已的職業行為,摒棄過去思想政治建設的錯誤觀念,做到領頭羊的作用,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例如電力企業傳統的思想教育工作開展主要以業務經營管理為主,以最大化實現經濟利益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唯一目的,忽略了提升職工思想覺悟方面的工作。因此電力企業必須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觀念,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企業業務經營融為一體,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貫穿于企業整個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化,更好服務于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提升企業經濟效益。除此之外,企業應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進行創新,嚴格遵守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原則,激發職工的主觀能動性,確保電力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進行。
三、結束語
在新形勢下,電力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必須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措施,不斷創新、完善政工工作的規章制度,并將其貫穿于電力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活動中,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幫助職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嚴格遵守以為人本、服務至上的原則,提升職工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讓全體職工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激發職工主觀能動性,確保電力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進行,從而促進電力企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曉茹.新時期電力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5,(4):67,74.
關鍵詞 職業教育;課程;核心價值取向;歷史;文化
中圖分類號 G710;G7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2)04-0034-05
對任何改革來說,最為重要的是準確把握其核心價值取向,即為什么要改革?要改革什么?獲得什么?看似簡單的問題,在面對具體對象時很可能變得非常復雜,比如職業教育課程。對于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人們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價值判斷,比如要實行理實一體化課程,課程要滿足職業崗位對職業能力的需求,要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等等。這些判斷都是正確的,然而它們只是針對職業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經驗地提出改革的理想,而非課程理論視閾內的判斷。要真正在學術層面把握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取向,必須把這一問題放到歷史與文化的背景中去分析。
一、培養復雜職業能力:職業教育課程的時代使命
對于職業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人們似乎陷入了技能觀與反技能觀的爭論之中。一種觀點認為,職業教育要培養技能型人才,其課程的核心內容是技能訓練,即使高職教育也不過是培養高技能人才,最近甚至還出現了“高端技能型人才”這一倍受爭議的概念。這一觀點一經提出便遭到了不絕于耳的反對。反對者認為,職業教育課程不能僅僅訓練學生的操作技能,而要同時教給學生知識,尤其是技術,并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對高職教育來說更是如此。有人甚至據此主張從技能與技術的角度區分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認為高職教育側重技術,而中職教育側重技能。觀點發展到這一步,便已陷入了目標分析的機械主義,因為在現實中是無法把技能與技術截然分開的。比如,汽車維修工維修汽車,其活動是屬于技術的還是技能?顯然它是綜合的。
技能觀與反技能觀之爭,是因為缺乏對職業教育課程史的深入考察所致。事實上兩種觀點均有合理與不合理之處。說技能觀完全錯誤是不對的,因為國外文獻在表達職業教育課程內容時,的確使用頻率最多的一詞便是“skill”,然而又不能據此認為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就只是技能訓練,因為這些文獻往往都只是政府的項目報告,而非嚴謹的學術文獻,其對概念的使用并非那么嚴格。主張職業教育應教給學生技術是沒錯的,且正是因為有了現代技術,職業教育才可能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然而如果我們要使用技術,那么就必須把其活動化,那么技術在活動層面的表現形式是什么?其是與技能完全對立嗎?
回顧職業教育課程發展史,不難發現這場爭論的多余。如何與職業崗位要求更好地對接,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要考慮的重要維度,也是職業教育課程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標。二戰后,圍繞這一軌跡,職業教育出現過三種比較成熟的課程模式,即MES課程模式、CBE課程模式和工作過程課程模式(項目課程模式形成的維度更傾向于課程設計)。這三種課程模式并非并列的,也并非毫不相關的,而是沿著一條清晰的邏輯路徑發展的,那就是對職業崗位要求內容越來越復雜和真實的理解。也就是說,雖然三種課程模式都主張依據職業崗位的要求開發課程,但對“職業崗位要求的內容是什么”這一問題,三者的理解是不相同的。
MES課程模式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其“S”是“skill”的首字母,這種課程模式認為職業崗位要求的內容就是技能,因此描述和訓練操作技能是這一課程模式的核心內容[1]。該課程模式的形成是因為早期職業教育主要存在于工業領域,且工廠在福特主義影響下普遍建立了流水線生產模式?,F在許多職業教育文獻仍然使用“skill”一詞,顯然是該模式影響的延續。隨著技術與生產模式的發展,以及職業教育拓展到商業等領域,職業崗位對工作者靈活適應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為適應這一變化,20世紀80~90年代世界范圍內發展了CBE課程模式,其“B”是“Competence”的首字母。可見,這種課程模式明確提出了“勝任崗位的能力”這一概念,其范圍與復雜性顯然遠遠大于技能。事實上,這一模式產生的課程內容,其理論性和綜合性要明顯高于MES課程模式。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德國發展起來的工作過程課程模式,透過其所使用的一些關鍵概念,如行動、過程、領域等,可以看到其進一步賦予了職業能力以復雜性、整體性的內涵,“認為職業能力是內隱藏、深層的、過程性的”[2],并透過情境一詞進一步賦予了職業能力以現實性、真實性的內涵。
簡要的歷史分析表明,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是沿著職業能力的復雜性這條軌跡發展的,如何準確描述并有效培養能夠勝任復雜崗位任務的職業能力,是當代職業教育課程的使命。無論強調技能還是知識,都不足以概括現代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內涵。事實上,技能、知識、素質或是技術,都只是這種職業能力中的一個要素。完成任務必須進行智力或肢體的操作,這就是技能;當操作不再是簡單程序的重復,而是要進行選擇和設計時,就需要知識;當這種知識是來源于科學的應用時,便屬于技術;當在現實意義上討論職業能力這一概念時,它本身就必須遵循工作規范,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職業素質。事實上,除了這些要素,還可以列出許多其他要素,如經驗知識、策略知識等等,而這些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本身也是重要的課程內容。如果只抓住課程的一個要素便對課程改革的整體取向進行判斷,不僅會迷失方向,還會產生不必要的學術爭論。
因此,復雜職業能力培養應成為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首要價值取向。職業教育課程不能僅僅培養重復性任務的操作技能,而是要培養學生判斷并解決生產與服務中問題的能力,利用資源高效率、低成本完成任務的能力,技術方法設計能力,與同事或工作對象合理溝通的能力,等等。職業教育課程應在這一基本價值取向上具體描述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并根據這一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精選和組織,建立滿足我國產業升級后對職業人才需求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二、突出實踐知識:體現職業教育課程特性的關鍵方面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核心價值取向的第二個方面是如何評估實踐知識在職業教育課程中的地位。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建立怎樣的職業教育課程內容體系,而且涉及到選擇怎樣的職業教育課程結構模式。因為如果我們確定職業教育課程以實踐知識為基本價值取向,那么就可以大幅削減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學科課程的數量。這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因為在西方國家,其職業教育課程內容毫無疑問是以實踐知識為核心的。如,德國職業教育課程對數學及其他科學知識的要求很低,大量課程內容是關于工作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而在我國,這一問題就沒有那么簡單了。盡管我國職業教育一直在努力突出實踐性,但職業教育課程整體上至今并沒有徹底擺脫學科課程的框架束縛。這是為什么?因為該問題在我國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
在我國的知識論中,人們對理論知識價值的評估要遠高于實踐知識。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正是這種觀點的典型表述。雖然我國一直在努力強調工作者之間的平等,強調要尊重勞動者,但這些觀點往往表達的只是一種政治期望,事實上勞動者實踐知識的價值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認可。對兩類知識價值的不同判斷,直接導致工作組織內不同職位等級員工之間收入的驚人差距,而這種差距必然要深刻影響到學校對課程內容的選擇。而另一種學說還進一步降低了人們對實踐知識價值的評估,即“實踐是理論的應用”。按照這一觀點,人們往往簡單地認為,實踐知識只不過是理論知識應用的結果,最為根本的還是理論知識,如果掌握好了理論知識,人們便能很容易獲得實踐知識,否則就是舍本逐末。許多教師便是用這種觀點反對職業教育課程內容改革的。在這種觀念的支持下,職業教育課程的實踐化改革只是一種表象。
對實踐知識研究的基本結論是:實踐知識是具有重要價值的獨立知識體系。首先,實踐知識并非零散的、無結構的知識。雖然實踐是不確定性極強的過程,但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一樣,同樣是一個結構嚴密的知識體系,而且完全可以通過分析找到并描述出這一結構。比如在汽車維修工作中,其實踐知識可歸納為故障現象、故障原因、故障排除方法等幾個基本方面。其次,對于實踐活動而言,最為重要的知識是實踐知識。理論知識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實踐活動,但使實踐活動有效進行的是實踐知識。比如在汽車維修工作中,無論對汽車理論的熟悉程度如何,如果缺乏關于故障現象及其成因的實踐知識,就不可能完成維修工作。最后,實踐知識是相對于理論知識的獨立知識體系。就形成途徑而言,有些實踐知識的形成可能源于某些理論知識,但所形成的實踐知識在內容上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們并不依附于理論知識而存在,僅僅掌握理論知識也不可能輕易獲得實踐知識。這就是教育體系中要專門培養實踐型人才的直接理論依據。另外,掌握理論知識也并非學習實踐知識的先決條件,學生可以先學習理論知識,然后從中演繹出實踐知識,也可以先學習實踐知識,然后從中歸納出理論知識。
對職業教育來說,其實踐主要是技術實踐;對實踐知識價值的不恰當評估,還與技術文化在我國的發展狀況相關?,F代技術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它有一個重要特點,即是與現代工業文化聯系在一起的,其興趣指向是實現大規模的物品生產。要實現物品生產,就需要在技術中形成大量的實踐知識,如物品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知識,生產物品的工藝知識,進行加工操作的方法知識,工廠生產的標準知識,等等。然而,由于我國的現代技術是源自西方的舶來品,受傳統理論至上觀念的影響,技術文化在我國的發展并不充分。一方面,與上述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關系一樣,我們往往只是簡單地把技術看作科學的應用,在許多人的觀念中科技一詞已有科無技,沒有完全確立技術的獨立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是對技術本身的興趣,也往往更傾向于技術原理,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作為技術精髓的技術實踐知識。這就是我國的許多技術研究成果未能轉化成生產力的重要原因。
學校形態職業教育的辦學文化,進一步阻礙了對實踐知識價值的正確評估,因為“某種社會體系的知識能否被納入學校體系,取決于在該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學校功能觀”[3]。德國雙元制采取以企業為主的辦學模式,其職業教育體系獨立于普通教育體系,因而容易體現出職業教育特色,突顯實踐知識在職業教育課程中的主體地位。當然,其他國家也有采取學校職業教育形態的,如美國。這些國家開放的知識觀與完善的技術文化支持了實踐知識在其職業教育課程中的主體地位。然而在東方文化圈國家,比如我國,當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辦學文化與理論至上的知識觀相結合時,便成了影響我們正確評估實踐知識在職業教育課程中應有地位的有力因素。其影響途徑包括:類似于普通教育的考試制度,學歷至上的教師招聘標準,與普通教育趨同的教育觀念,等等。
然而,毫無疑問的是,“實踐知識應當是職業教育課程的主體內容”[4],這是由職業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對以上影響因素的剖析說明,要真正確立實踐知識在我國職業教育課程中主體地位面臨很多困難。近20年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確一直在努力突出實踐,如明確要求職業學校增加實踐課時的比例,然而實現這一教育理想的具體形式是什么呢?或者是機械、枯燥的重復技能訓練,或者是拋棄了學校責任的所謂企業頂崗實習,而不是基于實踐知識的教學。因此,有必要把突出實踐知識作為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取向之一,這一方面要求正確評估實踐知識在職業教育課程中的價值,另一方面要求致力于開發職業教育課程中的實踐知識體系。
三、強化標準與規范:工業化時代職業教育課程的核心要求
工業化時代生產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標準與規范。標準是對產品的規格和質量要求而言的,規范是對工人的操作活動而言的。這是所有企業的靈魂。只有有了標準,才可能使生產的產品形成大市場,并實現企業間的分工合作。全球化時代的這種分工合作甚至打破了國家界限而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而要保證標準的實現,就必須對工人的操作活動進行規范化??梢哉f,對標準與規范的開發與執行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工業文化的成熟水平。比如德國和日本,都是工業非常發達的國家,而精細與嚴格均是這兩個國家國民性格的重要特征。形成于工業生產的這一模式不只是存在于工業中,而是遷移到了現代農業和服務業中。雖然從生產的內容看,現代農業、服務業與工業完全不同,但其生產模式是非常接近的。比如酒店管理與服務便是高度強調標準與規范的行業。因此可以說,標準與規范是現代經濟的靈魂。個性化生產趨勢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特征,而僅僅是使標準與規范更加多樣化。
與技術文化一樣,現代工業文化對我國來說也是舶來品。盡管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工業文化的這一核心特征在我國體現得遠遠不夠。我國的工業生產也強調標準與規范,但都不夠標準與規范,我們的文化能夠容忍大量不夠標準、不夠規范的產品與服務存在。即使已經達到標準,也與發達國家的標準有著較大距離。比如汽車維修,在德國只有經過嚴格訓練、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才能從事這一行業,而在我國,大量幾乎沒有經歷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也在合法地從事這一行業。每年頻發的產品質量事故與服務糾紛,大多數是源于此。我國經濟要持續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必須致力于工業文化的矯正。而職業教育是培育工業文化的重要途徑。
然而,如果說經濟領域已充分意識到了標準與規范的重要意義,并正在努力建立和執行標準與規范體系,職業教育領域對它的重視則還只是停留在談論中。如果對職業教育教材做一分析,不難發現其中大量篇幅描述的是概念和理論,較難找到描述標準與規范的內容,即使有,也往往只是作為附屬材料,描述得不是那么精細。這與工業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教材明顯不同。這些國家的職業教育教材通常要用圖文結合形式,非常精細地描述操作步驟與規范。一個極端的案例是,“用便攜式沖擊鉆在磚石墻上鉆孔”這項任務,他們拆分了17個步驟。在我國的職業教育課程中,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學生實訓中的操作更遠談不上規范。當然,對于初學者來說,要達到非常高的規范水平是不太可能的,但教師應當傳遞給他們這種文化。
現代職業教育是現代工業發展的結果。職業教育應從現代工業中汲取文化營養。因此,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應當強化標準與規范,以彌補現有課程的不足,并促進企業的標準與規范建設。這不僅意味著要把相關行業的標準與規范納入教材,更意味著應當把對標準與規范的意識滲透到課程的方方面面,使之成為課程設計的基本方法,并在實訓中嚴格學生的操作規范,建立其以標準與規范為核心紐帶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總之,職業教育作為人類的一種活動,是深深扎根于特定歷史與文化背景的。要準確抓住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取向,必須把相關課程問題放到歷史與文化的背景中去考察。本文所確立的三個核心價值,分別涉及職業教育課程的目標、內容與方法。這三個方面既不是相互矛盾的,也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愿景。
參考文獻
[1]黃克孝.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1:130.
[2]姜大源.德國主流職業教育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7:93.
[3]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1.
[4]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8:134.
On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XU Guo-qi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課;創業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當前全社會鼓勵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和人文環境下,要貫徹落實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對創業教育的正向教育、正面宣傳、正面引導。推動積極探索和不斷實踐,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提高創業教育的質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要導向
立德樹人從道德層面培養人、教育人是高等院校教育落實在教學全過程,全方位的工作,也是為適應時展,建設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新發展新局面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導向就是,努力培養國家和社會認為合格的人才。一是要培養具有大局觀念、廣闊胸懷的人。在世界近代歷史中,不同國家根據歷史發展的進程,結合國家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本國的發展之路,全球的絕大數國家都在攜手共同努力,走向全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培養學生樹立世界協同共享的一體化發展理念,提高學生對人類發展規律、社會發展大勢深刻認識,樹立人類是個不能分割的整體的歷史責任觀念,從而知道如何去認識大體、理解大局、學勢、走好大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培養當代大學生具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把握能力。引導學生把中國建國以來的發展進步,放置在整個世界的發展的進程中來認識,領會中國近十幾年取得的非凡成就。通過對比分析,增強大學生愛我中華的自信心。二是要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時代擔當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榮譽感。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三觀,樹立勇于扛起責任,勇于擔當的理性認識,在春風化雨中培養學生胸懷天下、心系祖國的胸懷,養成勇擔重任、努力干成大事的情懷。當前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們要把青和中國夢結合起來,把個人的理想,把個人的價值實現的過程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主動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責任,擔當起祖國長遠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四是要培養具有遠大夢想、作風踏實的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基礎是馬克思理論。馬克思理論的核心要義是教育年輕人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為國家民族的解放富強、為人類的幸福自由有所作為、有所貢獻。這是青年人成長時應該具備的堅定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樹立起遠大的理想是為了仰望星空,同時,還要踏踏實實地培養學生、教育學生、引導學生。讓大學生認識到眼高手低浮于面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引導大家立足實際踏踏實實工作和生活,有所為、有所成。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基礎,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世界胸襟、時代責任、擔當使命、作風扎實的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貢獻者。
二、在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背景和問題
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開始于九十年代,正式納入教學大綱是在2002年。高校的創業教育開展十五年來,有效引導大學生們改變過去的就業觀,樹立起正確的創業理念,積極推動了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發揮了較好的社會引導效應。在對2002年起的六屆本科應屆畢業生進行的跟蹤問卷,深入研究中發現,本科畢業生畢業后選擇從事全職的人在逐年下降,選擇讀研究生或是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一年比一年多?,F狀為理想而創業成為一種主流,為錢而創業的大學生反而少了一些。在目前的高校創業教育中,主要有以下的突出現象:一是創業教育導向不是很清晰。很多大學在創業教育中更多關注的是實施層面的技能教育,通過組織開展創業大賽、創業設計、成立創業中心等等。這種務實性教育,往往只能給少數人給予影響,大部分學生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種教育模式帶來的思想引導有限。二是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F在很多高校的創業教育和育人樹人脫節,把創業教育作為職業培訓來推行,為學生的就業服務。在對創業教育的體系建設上,沒有整體的有效的高層設計,很容易讓創業教育走入為創業而創業的怪圈。三是創業教育課程開設不科學。大多數高校在創業教育的課程設計中,只是開設幾門和創業教育有關的課程,缺乏讓創業教育滲透到全部教學體系,所有重點學科中的理念,沒有把創業教育作為大學生的思想理念進行全方位教育。四是創業教育的老師隊伍水平有限。教師是創業教育的師長和引導者,創業課程的設立、課程內容的創新都需要教師投入巨大的熱情和工作時間。創業教育還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興學科,教師們也大部分都沒有創業經歷,沒有創業成果,所以目前高校的創業教育更多是在理論層面上。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創業教育的途徑
一是要從更新價值觀念的角度入手,讓思想政治教育課成為創業教育的重要精神課堂。樹立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尊重人的個性、發揮人的潛力入手,引導大學生認識創業對自身發展的好處,認識到創業是個人價值更好體現的重要途徑,認識到創業是提高個人社會生存能力的一種方式。要把創業教育的創業精神作為一種核心精神灌輸給大學生,引導大學生不僅僅是為錢而創業,為生活為生存創業,更要為夢想、為祖國發展而創業。二是要找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創業教育的融合點之處。黨的十后,大力倡導“工匠精神”。這種精神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創業教育的一個融合之處。要引導大學生通過學習各行各業的創業史,各行業翹楚的創業史,讓大學生感受到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濃厚良好的氛圍;要引導大學生從自我發展的方向出發,以工匠精神為航向,干一行干好一行,愛一行鉆研一行的精神,去創業去實踐。三是要不斷豐富思想想政治理論課上關于創業教育的學習方式。創業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坐而論道,不能光關注務實的技能培養。要建設精神層面的開放課堂,讓大學生與創業成功者、企業家開展思想上的探討和碰撞,讓大學生從身邊的榜樣身上,找到創業的標桿,找尋自己精神上、專業上的不足,從而努力培養提高迎難而上、不屈不撓等各種創業者的特質。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融入融合,是高校創業教育的一個方向,要從教學大綱、教師隊伍、教育理念上加強對其的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涂乃天.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體育中的滲透[J].當代體育科技,2015,(06):96+98.
[2]蔡文鵬,張瑜.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35-38.
[3]王曉宏.高校體育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