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肺康復護理范文

        心肺康復護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肺康復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肺康復護理

        第1篇:心肺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 肺脹 ;康復鍛煉 ;心理護理 ;活動耐力

        【中圖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1-1900-01

        肺脹相當現代醫學中的慢性支氣管炎并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由于病情容易反復,機體抵抗力低下,致使病人身心受損。及時掌握病人心理變化和需要,給予適當的康復鍛煉和心理護理尤為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45例患者均為我院2009年6月~2010年9月收治的住院病人,男90例、女55例,年齡40-86歲、平均63.2歲,慢性支氣管炎并肺氣腫72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32例、肺源性心臟病41例,行中西醫結合治療,住院時間最短13-29 天、平均21 天。

        1.2 方法

        1.2.1 分組

        按入院先后順序將145例病人分為對照組71例、觀察組74例。兩組性別、年齡、治療等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和宣教,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康復鍛煉和相應的心理護理。

        1.2.2 康復鍛煉

        1.2.2.1 寒鍛耐煉。一是逐漸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二是盡量延遲穿棉衣戴口罩的時間,但應注意防止感冒。三是用浸有涼水的毛巾反復擦洗臉部、頸部和雙上肢,擦到發熱為止。

        1.2.2.2 呼吸鍛煉。端坐或直立,先深吸氣,同時鼓腹,接著收腹提胸,然后縮唇(魚口狀)緩慢呼氣,胸廓自然下降,如此反復,每日2~3次,每次10~20分鐘。

        1.2.2.3 放松鍛煉。指導患者將頸、肩和上胸部肌肉先盡可能地收縮 ,然后放松,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

        1.2.2.4 飲食指導。多吃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 ,如瘦肉、魚類、蛋類、豆制品、水果、蔬菜等 ,以保證充足的營養供給 ,提高機體耐受力。出現心衰的患者要限制鹽的攝入 ,食鹽限制在 2~ 3g/d以內。

        1.2.3 心理類型及護理措施

        1.2.3.1 恐懼心理43例,占29.7%。病人往往急躁、恐懼,常因咳不出痰而發生窒息、心情緊張、病情加重。

        措施:制定多項預防措施,如隨氣候變化增減衣被,切忌汗出當風,以免受涼感冒,外出必要時戴口罩,以防吸入冷空氣而加重病情。通過交流,消除病人過分緊張和恐懼心理,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3.2 埋怨心理36例,占24.8%。長期患病,產生不滿情緒,埋怨醫護人員醫術不精,埋怨家人、親友、同事對他不關心。

        措施:一是耐心向病人解釋,消除緊張、不安心理。二是要態度和藹地出現在病人面前與其談心,使病人消除心理偏見,積極配合治療。

        1.2.3.3 悲觀心理34例,占23.4%。經過長期治療,病情無明顯好轉的病人,易產生悲觀失望,嚴重者甚至產生輕生念頭。

        措施:一是盡快控制其癥狀,告之發病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及有效治愈的例子,鼓勵病人從事力所能及的活動,病人得到認知后,能主動配合治療,使病情得到控制,增強其信心。二是加強巡視,尤其在夜間要多關注他們,防止發生意外。

        1.2.3.4 焦慮與求救心理17例,占11.7%。此類病人總是稍有不如意就發脾氣、坐臥不安,對生活失去信心,一旦住院,求治迫切,表現為院外焦慮,院內求救的心理。

        措施:要耐心、細致、及時給患者講解治療與護理的重要性,提示心情的好壞與本病的關系,如果情緒不佳,會加重病情,要盡量勸導病人,緩解精神壓力,讓病人盡量舒心,使其感到溫暖,消除顧慮,最終戰勝疾病。

        1.2.3.5 懷疑心理9例,占6.2%。總懷疑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有問題,在診療過程中不按醫囑行事,這樣會貽誤病情,導致不良后果。

        措施:一是要加強健康宣教,提高對疾病的認識,熟悉醫院環境。二是認真執行操作規程及查對制度,讓病人看到護士工作的嚴謹,不會出錯,可以放心接受治療。

        1.2.3.6 病人角色減退心理6例,占4.1%。對疾病滿不在乎,在發作過后往往急于任意活動,不聽從醫囑,擅自增加活動量。

        措施:向病人恰當的介紹病情,解釋活動不能一次到位的原因及危害,說明逐漸增加活動量的重要性,使其感到自己的活動有人關心,以取得病人的合作,確保病人順利、安全的康復。

        1.3 評價標準

        1.3.1 活動耐力正常

        不需吸氧、呼吸正常、活動量正常(可從事常規的生活和工作)、睡眠良好為活動耐力正常。

        1.3.2 活動耐力下降

        出現需要吸氧、呼吸不正常(頻率加快或呼吸困難說話費力)、活動量減少(不能從事常規的生活和工作,稍活動則呼吸困難或喘息不適)、睡眠不良一項以上的,為活動耐力下降。 上述指標均在病人出院前1d 進行評價。

        2 結果

        兩組病人活動耐力比較見表1。

        兩組比較X2=5.49,P<0.05,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對肺脹病人活動耐力的影響具有積極的作用。

        第2篇:心肺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病; 護理干預;療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引起的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加重的一組肺部疾病。由于反復發作加重病情,給病人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影響病人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造成家庭和社會負擔[1][2]。為減少或防止該病急性發作,消除或減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礙,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我科從2009年1月-2010年1月對46例臨床平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實施一系列護理干預,得到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不同程度呼吸困難的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6例,其中男性患者3O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齡69.5歲。通過對患者的運動鍛煉,呼吸肌訓練,營養支持,鼓勵協助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心理干預、氧療等,改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困難等癥狀,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從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2護理干預

        1.2.1心理干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程反復遷延,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表現為焦慮抑郁等。在治療護理中我們應多與患者溝通交流,鼓勵誘導患者主動配合康復治療。

        1.2.2健康教育 向患者介紹肺康復治療的目的方法重要性和效果,鼓勵患者參與制定治療護理計劃。向患者解釋肺康復的效果與運動訓練時間成正比的,鼓勵其持之以恒。教育患者戒煙。

        1.2.3運動鍛煉運動鍛煉方式可采取步行、騎自行車、爬樓梯、拍球、打太極拳、做日常家務等。運動強度應從低到高,循序漸進。以運動后出現呼吸短促,停止運動后10 min呼吸恢復至運動前水平為宜。肺運動康復應每周3~5次,每次1h,持續3~6月。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動受限者可輔以被動活動,如理療等。病情穩定后,能做站立時予步行訓練。

        1.2.4鼓勵患者有效咳嗽和排痰 協助患者翻身拍背每2h1次,病情許可時可行引流、胸部叩擊。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大于1 500 ml。痰粘稠時予霧化吸入。指導有效咳嗽的具體做法:身體坐直前傾,深吸氣后,連續咳嗽,咳嗽時腹肌收縮,用力將肺深部痰液咳出。

        1.2.5加強呼吸肌的鍛煉 向患者講解呼吸肌鍛煉的目的,指導患者縮唇一腹式呼吸。具體措施:根據病情讓患者取舒適,囑其放松全身肌肉,一手置于上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吸氣時用鼻吸氣腹部隆起,呼氣時嘴唇縮成吹笛狀,氣體經縮窄的嘴唇緩慢呼出同時腹壁凹陷。吸呼比為1:2~3。每分鐘呼吸7~8次,每次10-20 min,每日2次。還可指導患者做阻力呼吸鍛煉如吹氣球,呼吸體操如擴胸、彎腰、下蹲等。

        1.2.6營養支持護理 指導患者進食高蛋自、高維生素易消化少產氣飲食,及時補充水電解質。少量多餐。避免進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必要時可靜脈補充調節。

        1.3 統計學方法治療前及治療后6個月進行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測定,并按照活動耐量來評定呼吸困難的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分級評定[3][4] 。應用SPSS 10.0軟件分析,采用配對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肺康復護理干預前后肺功能、呼吸困難分級、及日常生活能力分級比較。見表1。

        表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復護理干預翦后肺功能、呼吸困難分級、日常生活能力分級(n=46)

        注:治療前后行配對t檢驗,均P< 0.05。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反復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難和活動受限為其重要的臨床特征,除了肺功能受損外,呼吸肌及全身外周肌肉功能受損也是主要臨床表現,其發展呈漸進性的病理過程,最后可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出現呼吸衰竭、肺心病、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5] 。近10年來,包括呼吸肌功能鍛煉在內的肺功能康復日益受到重視,具體的鍛煉方法多種多樣,循環訓練法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國內也有許多相關的研究,但國外幾項有關以呼吸肌鍛煉來改善呼吸困難的臨床試驗研究得出的結果很不一致,提示單純功能鍛煉收效有限。 本組資料證實,對緩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干預措施,能預防急性發作,改善日常活動能力,部分恢復受損的心肺功能,防止或減緩心肺功能繼續減退,同時可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降低醫療費用,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周玲君.呼吸訓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J].護理研究,2005;19(3A):478-479.

        [2]肖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療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04,18(4A):680.

        [3] 趙鳴武.加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復治療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2):98―99.

        [4] 張建華.呼吸康復訓練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7):504-506.

        第3篇:心肺康復護理范文

        [摘要] 目的 評價綜合康復護理路徑應用在腦梗塞導致偏癱老年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整群選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間該院收治的腦梗塞導致偏癱的老年患者68例,分為兩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研究組則實施綜合康復護理路徑,分析兩組護理的效果。 結果 護理后,研究組BartheI指數為(62.35±2.19)分、FMA評分為(63.59±5.34)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43.96±3.75)分、(52.19±4.57)分,P

        [關鍵詞] 綜合康復護理路徑;腦梗塞;偏癱;老年患者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1(b)-0178-03

        腦梗塞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該病的患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腦梗塞的病死率有所緩解,但其導致偏癱的幾率仍居高不下。腦梗塞致偏癱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生活的質量,而且還會增加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有調查顯示,在腦梗塞導致偏癱患者中開展規范化、系統化的護理措施,有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提升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質量[1]。該文主要就該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間收治的68例腦梗塞導致偏癱老年患者中分別開展常規護理及綜合康復護理路徑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并總結結果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次所選68例研究對象均整群選自于該院接收并治療的老年腦梗塞導致偏癱患者中,根據不同護理方法進行分組,每組均34例。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在60~76歲之間,平均(68±1.25)歲;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在61~78歲之間,平均(69±1.63)歲;研究組實施綜合康復護理路徑。兩組在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進一步對比研究。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該次所選研究對象均參照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擬定的診斷標準[2]確診,且均經頭顱CT及MRI證實。該次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會、患者家屬簽字同意;均為單側偏癱,無肢體畸形者。所選研究對象均排除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者,排除短暫性腦缺血者,排除合并出血液性疾病者;剔除治療中出現感染、呼吸衰竭及出血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病情監測、用藥護理及出院指導等,研究組則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護理路徑,具體措施如下:①護理:護理人員應盡量給予患者健側臥位,保持患側上肢的前伸,并在上肢的下方置一高枕,并在患側下肢放置一個長枕;同時,保持患側膝關節、髖關節處于屈曲位。選擇患側臥位時,護理人員應保持患者患側肩前伸,前臂旋后、掌心向上;健側的下肢在前、患側髖關節、膝關節自然彎曲。此外,護理人員應每隔2 h變換一次,以防壓瘡;但在變換時,護理人員應避免頭部的扭曲。②給予患者關節功能康復訓練: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先進行大關節的活動,然后再進行小關節活動;先活動健側,再活動患側;3次/d;活動期間,應以關節不痛為最佳。待患者肢體功能逐漸恢復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主動訓練,包括:屈膝、屈肘等,但在進行康復訓練時,護理人員應把握好訓練的強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③加強對患者語言認知功能的訓練:護理人員可通過播放音樂、廣播等來刺激患者大腦,增強其語言感覺;同時,護理人員還可通過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來提升患者語言能力;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預和疏導,并耐心引導患者開口說話。訓練時,首先以單句為主,然后在提升訓練的難度。④日常生活指導: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穿衣、洗簌、解扣、如、握筆等,同時,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給予其站立行等訓練。⑤心、肺及腦部康復護理:護理人員應定期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呼吸、瞳孔等,有輕微腦水腫者,可給予其冰枕以降低顱內壓力;對于病情較重者,可給予其呼吸機輔助治療;對于呼吸功能較弱者,護理人員可遵醫囑給予患者插管通氣。

        1.4 效果評定

        采用BartheI指數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定,其中,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強;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FMA)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定,其中,評分越高,表示患者運動能力越好;根據美國國立衛生院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定,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3]。同時,對兩組護理后康復效果進行評定,其中:護理后患者肌力強度至五級,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為顯效;護理后患者癱瘓肢體的機體提高二級,部分生活能自理為有效;肌力無變化,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4]。

        1.5 統計方法

        該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BartheI指數、FMA評分

        護理前,兩組BartheI指數、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護理后BartheI指數、FMA評分與護理前比較呈上升趨勢,且研究組上升程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

        2.2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NIHSS評分

        護理前,研究組NIHSS評分為(22.36±2.31)分,對照組NIHSS評分為(21.96±3.26)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NIHSS評分為(6.32±0.58)分,對照組NIHSS評分為(14.25±2.33)分;兩組護理后NIHSS評分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下降程度優于對照組,P

        2.3 對比護理后兩組的康復效果

        護理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的加劇,使得老年腦梗塞患者的數量逐年增多;加之,老年患者機體功能逐漸衰退、合并基礎疾病較多,致使腦梗塞后發生偏癱的幾率較高,給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在給予老年腦梗塞致偏癱患者臨床治療的同時,還應加強對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進而促進患者受損大腦的修復和重建,提升其生活及生存的質量[5]。

        綜合康復護理路徑的內容較多,不僅包括、關節功能、語言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的護理,而且還包括心肺功能的康復護理;將其用于老年腦梗塞致偏癱患者中,能夠大大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6]。該次研究中,實施綜合康復護理路徑的研究組,其護理后,研究組BartheI指數為(62.35±2.19)分、FMA評分為(63.59±5.34)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43.96±3.75)分、(52.19±4.57)分,P

        綜上所述,在腦梗塞導致偏癱老年患者中開展綜合康復護理路徑的臨床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袁清強,王同慧,王永峰,等.分析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應用于腦外傷偏癱患者治療中的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1):125.

        [2] 梅杰民.早期綜合康復對腦出血偏癱患者術后康復進程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3):278-279.

        [3] ⑿,王美玲.綜合康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8):79-81.

        [4] 陳艷,李春利.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在腦出血偏癱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0):8-10.

        [5] 蔡美娟.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療效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4,27(5):513-514.

        [6] 趙習明.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綜合康復訓練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11):1357-1358.

        [7] 張延紅,趙曉麗,王東.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4,36(10):1564-1566.

        第4篇:心肺康復護理范文

        466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372-01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是肺氣腫最多見的一種類型,是指終末細支氣管遠端(呼吸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氣道彈性減退,過度膨脹、充氣和肺容積增大,或同時伴有氣道壁破壞的病理狀態。主要是由于大氣污染、吸煙和肺部慢性感染等誘發慢性支氣管炎,進一步演變為本病。近數十年來阻塞性肺氣腫的發病率顯著增高。本病為慢性病變,病程長,一般得不到根治,影響健康和工作。為此,在本病的緩解期做好患者的康復護理是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的。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急性發作次數和住院期,延長生存時期,使病人能夠帶病延年。預防呼吸系統的并發癥,增進呼吸功能,增強心理健康。

        1.2方案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在制定康復護理方案時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按病情的不同階段分步驟教導,向患者宣傳有關本病康復護理的知識。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康復治療與護理,讓患者做循序漸進的運動,提高對運動的耐力,并逐步進行耐寒鍛煉,有條件者可進行氧療,勸告患者戒煙并注意飲食的調整。

        2具體鍛煉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以呼吸系統康復為主,為此患者可進行如下呼吸鍛煉。以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和力量,增加呼吸的有效性。改善通換氣功能。

        2.1腹式呼吸做法,全身放松,采取上身前傾位,吸氣時有意識鼓腹,呼吸時收縮腹部,可以用自己的手置于腹部,略加壓力,加大腹腔壓力。長期鍛煉可增加膈肌運動幅度。

        2.2臀高位呼吸患者取臀高位,類似胸膝位,利用內臟對橫膈的壓力,在呼氣時增加橫膈運動幅度。

        2.3吹蠟燭即對一排蠟燭吹氣,從近到遠,逐漸增加吹滅蠟燭的根數。

        2.4吹瓶練習串連兩個瓶子,瓶內置水,用力將甲瓶內水吹向乙瓶。

        2.5縮唇呼吸用鼻吸氣,用口呼氣,呼氣時口唇收攏,作吹口哨樣,呼吸須按節律進行,吸與呼的時間之比為1:2-3。這使肺內殘留氣減少,吸氣量增加,肺泡內氧分壓增進,使氧氣吸入增加,提高氣道內壓,防止氣道過早閉合,增加呼吸的有效性。

        2.6咳嗽和哈氣技術指導咳嗽是呼吸系統的一種防御性反應,它可以因氣道受到刺激引起反射性咳嗽也可以在主觀控制下產生自主性咳嗽。但是咳嗽只能將支氣管樹第6-7級內的分泌物向近端移動,更遠部位的分泌物則需要其它技術進行清除。哈氣技術是將聲門打開的咳嗽,其要點是咳嗽是發出“哈”音。由于咳嗽和哈氣技術均可以增加氣道阻力,尤其在低肺容量時,所以必須與呼吸操交替進行訓練。

        3放松療法

        肺氣腫伴有呼吸困難的患者,常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同時由于呼吸肌肌力減弱,呼吸時常過度使用頸、肩和上胸部肌肉進行代償。所以指導患者盡可能全身放松,尤其放松頸、肩和上胸部肌肉,是糾正異常呼吸模式的重要技術。囑患者將需要放松的肌肉先盡可能地收縮,然后放松。

        4氧療

        影響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主要問題是氧療,現已證明,如果能長期低流量持續吸氧,可以明顯延長患者生命,家庭氧療每天吸氧時間14-16h,流量為0.5-1L/min,若能達到持續24h吸氧效果更好。條件許可的患者應盡可能在活動時應用攜帶式氧氣筒。運動吸氧能改善運動時產生的乳酸中毒。

        5勸告戒煙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疾病的發生70%-80%由于長期吸煙引起的,吸煙能引起咳嗽,咳痰,氣短等呼吸系統癥狀和呼吸功能減退,應耐心對患者講解吸煙與疾病的關系,勸告患者戒煙,室內要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空氣流通。

        6飲食調整

        營養不良是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的常見并發癥。營養不良還影響通氣驅動力,降低呼吸中樞對氧的反應,營養不良使呼吸肌貯備下降易于疲勞。由于呼吸負荷加重或呼吸頻率增加使呼吸功能增加,致使能量消耗增高,此外飲食攝入不足也是一個因素。指導病人多食一些有營養價值的飲食,如:肉類、蛋類、奶類、它們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食物的調整要注意色、香、味,注意食物花樣翻新。同時創造良好的進食環境以增進食欲。通過補充和調整飲食來提高攝入量,從而改善營養狀況和呼吸肌功能。

        7膈肌起搏治療

        肺氣腫使膈肌位置下移、活動度減弱,呼吸肌疲勞,肺泡通氣量下降。通過電刺激膈神經能增強膈肌收縮力,加大膈肌移動度,提高肺泡通氣量,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8家庭氧療

        慢性肺氣腫患者多存在低氧血癥或潛在低氧血癥,尤其夜間明顯。低氧血癥可致多臟器功能不全。專家業已肯定,長期堅持夜間持續低流量(1-3L/min)吸氧>12h,能延緩疾病進展、降低死亡率、延長生存期、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標準的家庭氧療時間為每日24小時吸氧。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確定氧流量和給氧時間,一般應低流量持續給氧(1-2L/min),以避免二氧化碳潴留的加重和對呼吸的抑制。

        為提高患者活動耐力,減輕呼吸困難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做好肺氣腫患者的康復護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5篇:心肺康復護理范文

        1.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27歲,因“間斷發熱,伴惡心嘔吐5 d,突發暈厥1 d”于2015年1月5日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 d,受涼后出現發熱癥狀,自訴感冒癥狀,伴惡心嘔吐,無胸悶氣短,不伴出汗,無心悸,無視物不清、眩暈,就診于外院,考慮“胃腸炎”,1 d前患者無明顯誘因,突發暈厥2次,就診于我院急診,突發心臟驟停3次,行緊急心肺復蘇。查體:T:37℃,P:50次/min,R 19次/min,BP:100/60 mmHg,胸片:主動脈硬化,左室壁運動略減低,左室舒張功能減低。心電圖:竇律,Ⅱ、Ⅲ、AVF導聯T波低平,V2-V6導聯T波倒置。心臟彩超:左室略大,左室壁運動略減低,左心功能尚可,心包積液少量極少量。中性粒細胞:82.51%,谷丙轉氨酶:632.1 U/L,谷草D氨酶:996.9 U/L,肌酸激酶:469 U/L,超敏肌鈣蛋白T:0.92 ng/ml。初步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心臟停搏心肺復蘇后。為擬行ECMO治療,轉入ICU。1月6日于ICU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及ECMO體外循環。病情逐漸穩定,于1月10日撤出ECMO管路及呼吸機。于1月12日患者出現脹痛可觸及腫塊,請乳腺科會診,提示患者哺乳期,雙側乳汁淤積,建議排盡乳汁,通暢乳管,外敷芒硝及口服炒麥芽。患者于1月14日病情穩定由ICU轉入CICU繼續治療。病情恢復逐漸好轉于1月23日康復出院。

        2.護理

        2.1密切監測生命體征

        2.1.1監測心電監護 該患者于接診當日多次發生室顫,意識喪失,立即給予心外按壓及電除顫后恢復竇性心律,因此術后應24 h密切監測心電監護,每小時準確記錄數據,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通知醫生,并配合醫生給與相應的搶救措施。

        2.1.2監測體溫 保持環境清潔,維持體溫在35℃-36℃,溫度太高將增加氧耗;溫度太低易發生凝血機制和血流動力學紊亂。ECMO循環復溫裝置溫度設置在36℃-37℃,以保證血液回流到體內的溫度是生理溫度。

        2.2管路的護理 保持ECMO管道通暢,是確保ECMO正常運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最重要的條件,因此要加強ECMO的管道護理。護理人員每次交接班時應檢查導管位置,測量導管外露長度,避免管路扭曲、打折、移位并妥善固定,嚴防脫管。醫生每天給予穿刺部位換藥,如有出血立即更換敷料,保持局部傷口清潔干燥,避免感染。

        2.3氣道的護理 患者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期間,應加強患者的氣道護理,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適時吸痰,并觀察痰液的顏色、性質和量。每2 h翻身拍背,間斷使用振動排痰機,并加強呼吸道濕化,促進痰液排出。

        2.4相關并發癥的護理

        2.4.1出血 出血為ECMO最常見的并發癥。在使用體外膜肺氧合時,易導致患者血小板降低,且全身肝素化使機體凝血機制受到破壞,易導致患者出血。因此要密切監測患者的動靜脈穿刺部位和身體其它部位有無出血傾向、血壓、心率以及血小板,做好記錄,如出現異常情況立即通知醫生,協助醫生做好相應的處理。醫護人員在做各種侵入性操作時動作要輕柔,避免加重損傷,導致出血。

        2.4.2感染 研究發現,感染可降低患者的成活率,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患者使用ECMO、氣管插管及尿管,并且各種侵入性操作頻繁,加之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低,故容易感染。因此醫護人員應做好消毒隔離措施,加強手衛生,嚴格無菌操作,專人護理,限制人員探視,避免交叉感染。同時應監測患者體溫、血常規、c反應蛋白的變化,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還應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定時翻身防止壓瘡,并加強營養支持改善全身營養狀況。

        2.4.3栓塞 ECMO治療過程中,血細胞破壞,凝血因子釋放,易形成微血栓,隨血液流動到四肢及腦部等血流緩慢的血管內時易在管腔內形成血栓,其中包括腦血管栓塞和肢體血管栓塞等。此外ECMO導管插入股動靜脈后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下肢血供及回流障礙導致肢體壞死。要求護理人員密切觀察下肢血運情況,包括皮溫、皮色、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注意有無缺血、僵硬、水腫、皮膚發白等。班還應使用Glasgow昏迷評分量表評估患者意識狀況,防止腦血栓形成。

        2.4.4溶血 發生原因與離心泵軸心轉動不平衡直接破壞紅細胞以及管道或膜中的血栓通過激活補體、WBCS、凝血因子促進凝血障礙,使紅細胞粘附在纖維蛋白上并溶解有關。臨床主要表現為血紅蛋白下降、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升高,血紅蛋白尿,嚴重者引起DIC和腎功能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醫生安裝離心泵及使用磁浮動力的離心泵可減少對紅細胞的破環從而可有效減少溶血的發生。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尿量、尿色,定期檢測凝血功能、血常規及ACT,保持管道暢通防止打折,使用溫箱避免外周循環血液溫度過低,定期靜脈滴注碳酸氫鈉以堿化尿液,防止酸性血紅蛋白阻塞腎小管,必要時更換氧合器,泵頭或整個管道,病情允許盡量縮短ECOM治療時間。患者行ECMO后第3 d出現血紅蛋白尿,經家屬同意后更換膜肺繼續行ECMO輔助治療,兩天后血紅蛋白尿消失。

        2.5皮膚的護理 患者行ECMO期間,絕對臥床且術側肢體制動。因此護理人員應每2 h協助患者更換,必要時給予局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局部長時間受壓產生壓瘡。

        2.6內科康復護理

        2.6.1加強基礎護理 患者病情恢復期活動無耐力,仍需嚴格臥床休息,加強基礎護理很重要,做好相關宣教,保持病室環境安靜,床單位整潔,做好晨晚間護理。

        2.6.2的護理 患者處于哺乳期,由于長時間未排除乳汁,雙乳放可觸及腫塊,請婦產科醫生會診后,提示:雙側乳汁淤積。建議排盡乳汁,外敷芒硝3-4次/d;口服炒麥芽100g/d,1-2次/d;隨診。同時注意的清潔,避免劇烈擠壓、碰撞。

        2.6.3心理護理 突如其來的疾病,病情危重,經多次搶救,使患者及家屬內心產生恐懼。然而對疾病及其治療的未知,也會使他們心中產生焦慮和擔心。因此在患者康復治療過程中心理指導顯得尤為重要,需貫穿整個疾病治療的過程。醫護人員精心的照顧和專業的心理疏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自身抗病能力,使患者情緒穩定,病情也會逐漸平穩。

        第6篇:心肺康復護理范文

        方法:128例病人分為兩組:基底節區腦出血早期康復護理組(觀察組)和以往檔案資料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各64例。觀察組在常規保守治療的同時給予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保守治療4-15天病情平穩后進行單一康復護理,15天后兩組評定療效。

        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的顯效率分別是68.75%和43.75%,兩組比較P

        結論:治療同時即進行綜合康復護理聯合責任護士利用省力的方法護理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較單一康復護理效果好。

        關鍵詞:基底節區腦出血 早期 綜合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60-02

        腦出血由于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早期康復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功能,避免由于“制動”或“廢用”造成的廢用綜合征,因此及時治療的同時即進行綜合康復護理至關重要。我科自2010年10月~2012年4月,在治療同時即進行綜合康復護理聯合責任護士利用省力的方法護理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64例,與以往檔案資料進行單一康復護理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64例進行對比觀察,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所有病例均為本院住院患者,經CT或MRI檢查確定為基底節區腦出血,符合200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有關腦出血的診斷標準;其中男88例,女40例,平均年齡66.2歲,發病2~120小時入院。無其他部位出血,無心肺功能不全,出血量10-40ml,均為保守治療。

        1.2 分組。128例患者分為兩組,2010年10月-2012年4月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為觀察組共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齡53~79歲,平均66.4歲;對照組是2010年10月以前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檔案資料64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齡48~82歲,平均年齡65.6歲;兩組間年齡、性別、既往史、發病時間、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并發癥等情況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脫水、止血、保護腦細胞、等保守治療。對照組在保守治療待病情平穩4-15天后,給予維持關節活動度、防止肌肉萎縮等單一功能鍛煉,每日進行2-3次,每次15分鐘。觀察組在患者入院后開始治療的同時,即給予患者肢體早期良肢位的擺放、對抗痙攣引起的異常姿勢進行被動運動等并發癥的預防護理。良肢位是指癱瘓的肢體應放在適當的抗痙攣位置,不受壓,防止關節過屈過伸。例如,上肢因痙攣引起的內收、內旋、屈肘、前臂旋前、屈腕和指的姿勢,通過被動運動,使之變為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的姿勢等。因被動活動:可促進肢體血液循環,維持關節韌帶動度,預防肌肉,韌帶痙攣及關節急性攣縮。逐步進行由遠端小關節到近端關節的主動運動、抗阻運動、吞咽困難的訓練、語言的訓練、面部肌肉的運動等早期康復鍛煉。聯合利用簡單的生活用物,如責任護士自己制作的生活功能訓練板、彈力帶、泥膠、繩梯等進行功能鍛煉,把患者的功能鍛煉和生活自理能力鍛煉相結合,將康復鍛煉和康復器具配合使用。責任護士在護理中動作要協調到位,次序要由大到小,護理人員要能運用自己身體的靈活性來操作,避免給患者康復鍛煉時對護士自身造成損傷,每日進行2-3次,每次15分鐘。全部患者在患病后15天進行MBI指數評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護士主訴評定有無職業損傷表現。

        1.4 療效標準。按照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的評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來評定,包括十個項目:進食、修飾、轉移、如廁、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穿衣、平面步行、上下樓梯和洗澡,共計100分。MBI對定期評價康復效果有較高的價值,為制定康復方案提供客觀依據。①基本痊愈:MBI評分60分以上,殘疾程度0級。②顯著進步:MBI評分40分-60分,殘疾程度1~3級。③有效:MBI評分20分-40分。④無效:MBI評分0分-20分,臥床病例、殘疾5級以上。

        1.5 統計學方法。統計學處理:各項指標測定結果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兩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評定。觀察組顯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為68.75%,對照組顯效率為43.75%,兩組顯效率差別有極顯著意義(X2=7.14,P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

        組別n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

        觀察組6444(68.75)12(18.75)8(12.5)87.5

        對照組6428(43.75)20(31.25)16(25.0)75

        注:觀察組與對照組顯效率比較,差別有極顯著意義(X2=7.14,P

        2.2 治療后MBI評分比較。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意義(t=6.40,P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

        組別n治療前(X±S)治療后(X±S)

        觀察組6425.15±8.6314.95±9.43

        對照組6425.12±8.5319.45±7.83

        注:兩組治療后均數差別檢驗有高度顯著差異(t=3.60,P

        3 討論

        腦出血約80%發生于大腦半球,以基底節區為主,多損及內囊,基底節區腦出血可引起的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肢體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小便失禁等癥狀,還會出現肺部感染、褥瘡、應激性潰瘍等并發癥,由于神經功能的損傷給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很大負擔。因此治療與護理同樣相當重要。應早期給予患者肢體良肢位的擺放、對抗痙攣引起的異常姿勢進行被動運動,預防關節攣縮、變形。為下一步的主動運動,等張、等長和等速收縮等康復護理打好基礎。病情平穩后可聯合利用簡單的生活用物進行功能鍛煉,以及康復鍛煉和康復器具配合使用,將患者的功能鍛煉和生活自理相結合。護士在給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時利用省力方法也防止了一些職業損傷。以往多以肌力量的增加作為偏癱運動功能恢復評價依據,而我們此次的課題以ADL能力的評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數做為偏癱時運動功能恢復的評價指標。爭取讓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生活狀態。

        4 小結

        隨著醫學的發展,腦出血的治療護理水平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由于腦神經功能的損傷,給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導致許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負擔。護理腦出血患者中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護士常因此造成自身職業損傷。因此腦出血患者不僅僅需要挽救生命,而實現的最終目標是回歸社會,早期的康復護理中實施早期康復鍛煉,配合護士利用省力的方法,能使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減少了護士自身的職業損傷。

        我們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顯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顯效率差別有極顯著意義。兩組治療后MBI評分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高度顯著意義。我們認為基底節區腦出血常規治療聯合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將使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護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可極大減輕患者的后遺癥,提高生活質量,也減少了護士的職業損傷。

        參考文獻

        [1] 魯秋香.腦出血的康復護理.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年1月第11卷第1期

        第7篇:心肺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穴位按摩;肌群拍打; 腦卒中;偏癱性痙攣;康復護理

        腦卒中患者約有75%遺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肢體肌肉痙攣導致運動時阻力增加,不能產生協調運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阻礙患者獨立生活能力恢復,回歸社會的主要原因,也是康復護理的重點與難點。本研究對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在康復護理常規的基礎上給予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03月~2013年10月在某縣級醫院進行康復理療的腦卒中偏癱性痙攣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表隨機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45~77歲,平均年齡(62.4±8.3)歲;其中腦梗死17例,腦出血23例;對照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0.3±7.3)歲;其中腦梗死15例,腦出血25例,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在性別年齡,癱瘓側別,病變性質,病變部位及病情程度分布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檢查確診,偏癱肢體處于癱瘓狀態,Ashworth肌張力評定在I-Ⅲ級。排除標準: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有意識、精神、智能障礙;合并帕金森綜合征;癲癇;水電解質紊亂;嚴重營養不良;嚴重心肺系統疾病;既往有運動功能障礙,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畸形及神經肌肉等對運動直接影響的疾病;不配合治療者。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飲食護理、心理護理及康復訓練,如:床上運動、臥位坐期、坐位轉換、步行和上下樓梯等練習。

        1.2.1對照組給予抗痙攣的康復護理,包刮床上抗痙攣的良肢擺放,實行24h抗痙攣模式管理,利用姿勢反射降低肌張力;各關節被動訓練,有節奏擺動肢體軀干緩解軀干肌張力增高;床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早期負重有利于正常肌力產生。訓練45min/次,5次/w,連續4w。

        1.2.2觀察組加用穴位按摩加肌群拍打方法。穴位按摩方法: 從遠端腕部向近端肩部拍打各肌群,并配合肩、肘、腕關節的被動運動,然后上肢循陽經取穴:肩、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穴給予重刺激按壓,頻率稍快;以獲取深部組織明顯酸脹感為度;下肢循陰經取穴:陰陵泉、三陰交、太沖等穴按揉,頻率以柔和;每個穴位持續刺激1min,太沖宜久按揉2min,穴位按摩時,操作均勻柔和,避免用力過大損傷患者皮膚。操作避免在患者緊張、飽食、饑餓等情況下進行,以患者耐受為度,同時注意部分感覺功能障礙的患者要掌握刺激量的輕重。肌群拍打方法:按摩完畢從遠端腕部向近端肩部拍打各肌群,來回3~5次。該方法進行5次/w,20min/次, 4w為1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進行肌肉痙攣程度和運動功能評估。①痙攣程度評估。以肘關節和膝關節為觀察對象,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進行痙攣程度分級[1]。降低2級肌張力為顯效;降低1級肌張力為有效;降低半級肌張力為好轉;肌力無任何改善為無效。②運動功能評估。采用簡化的Fue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分小于50分為Ⅰ級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為Ⅱ級重度運動障礙,85~95分為Ⅲ級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為Ⅳ級輕度運動障礙。改善3級運動障礙為顯效;改善2級運動障礙為有效;改善1級運動障礙為好轉;運動功能無任何改善為無效。所有入選患者于干預前1天進行第1次測評,4w后第1d進行第2次測評。兩次測評在測評當天的相同時間點進行。評定工作由同1名未參與干預研究的康復師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兩獨立樣本的非參數檢驗(Mann-whitney U Test檢驗)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P

        2 結果

        2.1 干預4w后觀察組肌肉痙攣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P

        2.2干預4w后觀察組運動功能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3.1 痙攣是由于上運動神經元或椎體束受損后引起牽張反射興奮增高,導致骨骼肌肌張力增高, 根據"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優勢""避免刺激優勢肌"的原則[2],上肢取患側伸肌群的陽經腧穴:肩屬手陽明大腸經,是手陽明與陽蹺脈之交會穴,按摩此穴可引導大腸經經血回流肩部,緩解肩部疼痛,治療上肢不遂;曲池、手三里均屬于手陽明大腸經,兩者配合主治上肢不遂,外關屬手少陽三焦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有解痙止痛、通經活絡之功效,主治肘臂屈伸不利;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原穴,擔當補充大腸經整條經脈氣血的作用。下肢取患肢內側陰經腧穴: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之合穴,按摩此穴有利于氣血順利通行,避免肢體僵硬,現代醫學實驗研究表明,刺激陰陵泉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三陰交是足三陰經交會穴,主治下肢拘攣;太沖穴足闕陰肝經之穴,肝主筋,易生風,中風后手腳拘攣就是肝經受傷,按壓太沖穴可在痙攣時解痙,另者患者在痙攣時必會出現恐慌、焦慮,此時按壓太沖穴可使緊張的心理有效緩解。從表1顯示,通過特定腧穴按摩,痙攣程度改善和肌張力降低情況,實驗組優于對照組。

        3.2 穴位按摩的機理 中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穴位與經絡、臟腑和氣血密切相關。腧穴均分別歸屬于各經脈,經脈又隸屬于一定的臟腑,故腧穴-經脈-臟腑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系。通過穴位按摩可達到溝通內外、聯系肢體、運行氣血、營養周身、抵抗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特定穴位按摩有利于解除肌肉痙攣,改善肌肉營養,促進組織修復,松解粘連,滑利關節。按摩前后拍打能使肌肉放松,加快肌力恢復,有利于肌肉增長。表2顯示,通過穴位按摩和肌群拍打,不論是上肢還是下肢運動功能,觀察組的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尤其是中重度運動障礙者,通過穴位按摩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刺激神經功能,從而減輕肢體痙攣或防止肌肉、骨骼的廢用性萎縮,促使患肢功能恢復。

        4結論

        痙攣導致肌張力增高是影響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否有效抑制痙攣狀態,降低肌張力是康復成功的重要環節,通過上述療效分析,按摩特定腧穴可有效降低腦卒中患者偏癱痙攣期的肌張力,促進康復,減少致殘率,使患者早日重歸社會。且穴位按摩是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因其無創傷性,無毒副作用,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患者易于接受,在實施過程便于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不但可以減輕患者痛苦,還可以提高護理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于兌生,惲曉平.運動療法與作業療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15.

        [2]陳立典,陳錦秀.康復護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76-177.

        [3]趙曦光,杜玉奎.療養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475-477.

        [4]陳昌駿. 圖解皇帝內經[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128-129.

        [5]孫秋華.中醫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34-147,193.

        [6]吳佶.推拿手三陰經治療中風后肌張力增高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衛生.

        第8篇:心肺康復護理范文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 2007 年 1 月至 2011 年 11 月在北京世紀壇醫院神經內科門診、急診收入院治療的老年急性腦卒中患者 103 例做為研究對象。

        1.2 入組標準 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方法 CT 或 MRI 證實確診,發病后出現誤吸癥狀,臨床體征具有以下之一:(1)張、閉嘴力量減弱;(2)鼓腮漏氣;(3)軟腭上提力弱;(4)吞咽時喉頭上舉>1 s;(5)舌肌上下和側方運動受限;(6)咽反射減弱或消失;(7)軟腭反射減弱或消失,洼田氏飲水試驗>5 s 或出現嗆咳。

        1.3 排除標準 既往有精神障礙病史、智力低下、嚴重認知障礙、惡性腫瘤、耳聾及嚴重言語理解障礙。

        1.4 研究方法

        1.4.1病例分組 入組病例按發病后與開始康復護理介入的時間(t)分為 4 組:A 組:0<t<48 h,B 組:2 <t<7 d,C 組:7<t<14 d,D 組:14<t<28 d;其中 A、B、C 組為神經科監護室內收治病例,D 組為普通病房收治病例;各組病例在年齡、性別、腦卒中病因、溶栓例數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各組病例均給予4 周的綜合康復護理干預。

        1.4.2評定方法 4 組患者在早期護理干預介入前、后均接受 3 種方法進行評定:(1)日本洼田氏飲水試驗(5級分法);(2) 日本藤島一郎氏吞咽障礙分級量表(10 分法);(3) 日本才藤榮一氏吞咽障礙分級標準(7級分法)。

        1.4.3護理干預措施

        1.4.3.1攝食訓練 對神經科監護室中臥床患者采取調節電動監護病床角度,使軀干與水平面呈 30°傾斜角,并逐漸過度到 90°;普通病房患者取 90°端坐位,患肩墊枕抬高,頭部前屈15°向健側旋轉 15°。

        1.4.3.2 咽部冰刺激訓練 分別用冰棒刺激舌根、軟腭、咽后壁,增強吞咽器官神經的敏感性,誘發吞咽反射,2 次/d,每次 10 min。

        1.4.3.3咽部電刺激 應用 vocaSTIM93/42EEC 型低頻脈沖電刺激儀進行環咽肌刺激,電極位置:(負)甲狀軟骨前正中線交點,(正)C7 棘突上 3 cm。采用正負雙向 t4 脈沖三角波形,刺激時間 200 ms,峰值 8.0~12.0mA,間隔 5 s,2 次/d,每次 20 min。

        1.4.3.4咽肌訓練 (1)空咽練習與交互式吞咽:先囑患者做無食吞,對有吞咽動作者給予進食完成后飲水1~2 ml祛除咽部殘余食物;(2)側方吞咽:左右轉頸配合空咽,祛除梨狀隱窩殘留食物;(3)點頭狀吞咽:頸椎反復前屈同時配合空咽,祛除會厭上凹殘留食物。以上各組動作 3 次/d,每次 15~20 min。

        1.4.3.5 混合食物攝食訓練 根據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況,進行飲食調配,先由半固體糊狀食物開始,逐漸增加液體在食物中的比例,最終固、液體完全分離;小口慢咽,逐漸恢復一口量(20 ml)的三餐進食。

        1.4.3.6 其他輔助訓練 (1)口唇閉鎖訓練;(2)舌體牽拉訓練;(3)聲門上吞咽;(4)喉頭上抬訓練。

        1.5 統計學分析 用 SPSS 13.0 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均采用x±s 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 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 F 檢驗,兩兩比較用 q 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2結果

        2.1 護理干預措施前后吞咽障礙改善程度比較 A、B、C 組干預前、后吞咽障礙改善程度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P<0.05);D 組干預前、后吞咽障礙改善程度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2護理干預后各組病例吞咽功能比較 A 組干預后吞咽功能好于 B 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 組干預后吞咽功能好于 C 組和 D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P<0.01)。見表 2。

        3討論

        吞咽障礙的遠期療效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已得到共識。國內已有相關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吞咽障礙程度、康復護理干預介入時間、認知程度、意識程度是決定吞咽功能遠期效果的四大影響因素,其中護理干預的介入時間則是最人為可控的主觀因子[5]。Takahata等[6]的定性分析結果表明,早期干預與遠期療效有直接關聯,干預時間越早,影響越顯著。而Ickenstein等[7]的最新定量分析更細化地提出急性卒中最初72 h是改善預后的窗口期,護理小組對發病后2h 內的吞咽障礙評估檢查和 24 h 內康復護理措施的介入可在 14 d 后使 50%的病例得到恢復,90 d 后功能改善率達91%。而目前國內對護理介入時間與遠期改善率的定量關系研究報道較少。

        第9篇:心肺康復護理范文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全國每年新發腦血管病患者數約130萬-150萬,幸存者中約有70%-8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其中43,7%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巨大痛苦與沉重的負擔。先期研究證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整體、系統的早期肢體康復護理對提高偏癱患者的療效、減少后遺癥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有重大意義。我院近兩年對603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603例患者中124例肌力0-1級,426例肌力2-3級,53例肌力4級。通過康復訓練后患者患肢肌力都達到4級以上甚至完全康復,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心理護理

        心理康復要貫徹始終,以心理康復促進機能康復。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創建舒適的住院環境,并全面評估患者,了解其社會、生理、心理狀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面對現實,列舉治療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2 藥物護理

        2.1 指導病人按時正確服藥 講解所服藥物的藥理作用及堅持用藥的重要性,注意觀察用藥后的反應,教育病人停藥或換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可驟停驟換,以免引起復發。

        2.2 利尿脫水劑 靜脈使用利尿脫水劑,應注意滴速要快,保證在有效時間內順利滴入(一般在30min內)。指導病人在輸液時手不要亂動,以免針頭脫出液體外漏,造成組織壞死。

        2.3 血管擴張藥的使用 使用血管擴張藥物時,應注意滴速不要過快,40滴,分左右,以免出現頭脹痛、面部潮紅等不適,教育病人或陪人不要隨意調滴速。

        3 康復護理

        3.1 訓練的時機 現代康復醫學強調早期康復訓練,扭轉了以往重治療輕康復,只注重搶救生命而忽略功能恢復,認為康復是后期的工作等錯誤觀念。只要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48 h后即可進行康復訓練。

        3.2 護理

        3.2.1 仰臥位 患者仰臥位時由于受緊張性頸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響,異常反射活動較強,可加重異常痙攣模式,所以要盡量縮短仰臥位的時間。仰臥時可使用3個枕頭:1個墊于頭下,但不宜過高,面部朝向患側;另1個置于肩后部比軀干略高為防止肩胛骨前后縮,使肩關節呈外展位,將伸展的上肢放于枕上,前臂伸直旋后,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張開;第3個為防止患側骨盆后縮。放在患側骨盆及大腿下,預防髖關節外展、外旋,使膝關節呈輕度屈曲位。軟癱期仰臥時用T字板將足固定于背屈、外翻位,以防止足下垂。

        3.2.2 健側臥位 頭枕枕頭,患側在上,使患側肩胛帶充分前伸,肩前屈90°左右,肘、腕和指關節伸展位,搭放在胸前軟枕上;患側下肢屈髖、屈膝置于健側下肢前面的枕頭上,注意避免足懸空。

        3.2.3 患側臥位 患臂小心拉出避免受壓,放在前伸位,前臂外旋,手指拉開,掌心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體前枕上,患腿在后微屈。

        3.2.4 坐位 坐位訓練時間在患者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神經體征不再進展、腦梗死發病后2-3 d、腦出血發病后1周進行。坐位有利于軀干的伸展,可有效預防肺部感染,改善心肺功能,預防腰背肌萎縮。

        3.2.5 站立 患者坐位耐力達到30 min以上,就可以站位訓練,一般發病后的5-15 d。協助患者雙足放平置于地面,站于同一水平線,兩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相應交叉盡量向前伸直,低頭、彎腰、收腹、重心漸移向雙下肢,護士可一手放在患側肩胛骨處,引導肩盡量前移,另一手放在患膝上,當膝前移時沿著脛骨下壓膝部,使足充分著地。患者將雙手置于陪護者腰部,以利于輕松站住。站立時應注意站姿,教患者收腹、挺胸、抬頭、放松肩、頸部肌肉,不要聳肩,腹部伸直,伸髖,雙下肢盡量伸直。

        3.2.6 步行 一般于發病18-45 d可進行平衡杠內訓練、拄拐步行訓練、獨立步行訓練、上下樓梯訓練。注意觀察分析患者的步態,找出問題,改善其行走姿勢,注意安全。

        3.3 變換 由于任何一種都會引起壓瘡、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或出現痙攣模式,故應對腰骶部及肢體進行按摩,尤其要防止褥瘡發生,按摩時應輕柔緩慢,關節活動應按肢體近端到遠端的順序進行,經常變換,使肢體伸屈肌張力達平衡,一般每2 h變換一次。

        3.4 運動訓練 早期以被動運動為主,以后逐漸變被動為主動運動的方法,按照患者肢體功能所處的階段,采用不同的康復訓練。

        3.4.1 被動運動 由護士或家屬幫助活動患肢,主要有各個關節屈伸、旋轉、內收和外展運動,由近到遠,先健側后患側,要求各個關節,屈伸要充分,達到生理活動范圍,先大關節,后小關節,緩慢進行。在生命體征穩定情況下急性期每日做2次,以后每天1次,每個動作3-5遍,盡早開始主動訓練。

        3.4.2 主動運動病 人肌力達Ⅲ級時,應以主動運動為主。可進行日常生活活動:如穿衣、進食、入廁、洗澡等。用患肢進行各項動作,以促進肌力及神經功能的恢復。

        3.5 物理治療 主要有針灸推拿、肌肉電刺激、生物電子反饋、直立床、運動療法等。通過物理療法促進癱瘓肢體的血液循環,緩解痙攣,減輕疼痛,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延緩肌肉萎縮。

        3.6 康復護理除了一些功能訓練外,還要有一些人文關懷。

        3.6.1 提高護士綜合素質 作為護士要不斷學習有關專業知識、注重自身修養,提高綜合素質。主動積極了解患者需求,及時發現新問題并予以滿足及解決。多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溝通,溝通時態度要和藹、熱情;言語溫和、善于運用鼓勵性語言,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3.6.2 積極營造促進康復的環境 多準備一些關于偏癱康復的宣傳資料,供患者自由翻閱,衛生間安裝坐便器;走廊安裝一些扶手,方便患者開展功能鍛煉;保持病房衛生、通風,使患者處于最佳心態,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

        3.7 康復教育 要教育患者主動參與康復訓練,并持之以恒;積極配合治療原發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心血管病等;指導其有規律的生活,保持情緒穩定,學會辨別和調節自身不良習慣,培養興趣愛好,喚起他們對生活的樂趣;增強個體耐受、應付和擺脫緊張處境的能力。通過向患者提供有關疾病的康復知識,達到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自我康復的意識,預防并發癥的目的。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性爱在线网站 | 中文字幕玖玖资源站zyz | 亚洲欧美人妖另类激情综合 |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免费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