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范文

        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

        第1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范文

        關鍵詞: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整合

        大學生道德教育,是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對大學生進行的社會主義基本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的教育。大學生法制教育,是指對大學生進行的社會主義法律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的教育,主要包括法學、社會主義法律基本原理、憲法以及有關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的教育。大學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以多種手段進行的有機結合。這種整合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新模式,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道德的法制化和法制的道德化。但是在實現兩種教育的整合中還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探討。

        一、《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在整合中存在的問題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改革的目的是改變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分割的局面,將大學生的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充分結合起來,但在整合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一)整合的內容不到位

        首先,在章節(jié)設置上,第四章、第五章介紹道德與道德規(guī)范內容;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介紹我國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①,并沒有將道德與法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喜歡照本宣科的教師來說,這樣的章節(jié)設置,在講授過程中,內容不會發(fā)生任何變化。其次,在內容安排上,并不是首先介紹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然后再擴展到公共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所以學生從理論上都不清楚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就更談不上將其融入自己的日常行為中了。

        (二)師資素質不適應《基礎》課的變化

        大學生對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目前主要依賴于教師。教師素質的欠缺,直接影響了授課的效果。首先,從師資的組成看,現在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或者是注重思想教育的“兩課”教師,或者是原來從事法律基礎課的教師。教師自身都沒有進行知識的整合,在教學中,也就很難做到融會貫通了。其次,教師對課程性質認識不清。很多教師看到的變化是:《基礎》課將兩本書變成了一本書,兩門課變成了一門課,課時少了,內容有了一些刪減。既然如此,一切可以照舊。在這種認識指導下,又怎能做到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第三,高校對此種變化沒有給予重視,沒有對教師進行相關方面的培訓,沒有為實現“整合”搭建平臺。于是導致現在高校的《基礎》課,德育教師還是單純地進行道德教育,法律基礎課的教師也是簡單地傳授法制知識,“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

        (三)整合的方式不理想

        要實現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必然需要有好的方式,但現在的問題是欠缺理想的整合方式?,F在的教學模式主要依賴于課堂,依賴于教師。整合的方式靠教師的自覺,整合知識的傳授靠課堂。所以,在教師未對知識進行整合的前提下,又單純依靠“坐而論道”為主的傳統理論灌輸方式,很難讓學生接觸到整合后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更不要說將兩者結合后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了。方式的單一,使理論知識與實踐脫節(jié),整合的效果沒有真正體現出來。

        二、《基礎》課在整合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儒家“德主刑輔”思想的影響

        儒家認為,道德的作用是“禁于將然之前”,法制的作用是“禁于已然之后”,因此道德比法制更為重要。此種思想從《基礎》課教材內容的編排中可以看出。在章節(jié)設置的順序上,前半部分講道德,后半部分講法制,體現了儒家思想中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觀點。同時,大多數《基礎》課的教師是原來講思想道德課的教師,容易受儒家思想影響,所以習慣用大部分學時進行道德教育,對法制教育部分一帶而過。在對學生進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般也是道德說教多,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少。

        (二)絕對化思維方式的影響

        絕對化思維方式的基本公式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話?!雹偈苓@種思維方式的影響,在對待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關系問題上,自然而然地就會割裂它們之間的聯系,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唯法治論傾向,即認為法制教育才是根本,忽略道德教育對法律的指引;一是唯道德論傾向,即推崇道德至上,認為只有德治才是社會的根本。這兩種傾向在《基礎》課上的表現是:要么只重視對“法律基礎”部分的講授和特別宣傳,要么過分看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而輕視“法律基礎”部分。在此種思維模式的影響下,永遠無法實現道德的法制化和法制的道德化,也做不到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滯后的影響《基礎》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具備全面素質的大學生,或者說合格的大學生。合格的大學生首先要有德行,因此要進行道德教育;合格的大學生還要遵守法律,所以要進行法制教育。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偏重于思想道德教育,沒有把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放在同等的位置,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素質當然是不全面的。同時,社會在進步,大學生的需求也發(fā)生了變化,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應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其內容設置上要貼近大學生的需求,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新瓶裝舊酒”的現象,導致了內容與現實需要脫節(jié),各學科之間相互分割,缺乏完整的教育體系和內容。再有,《基礎》課在大學生需要素質教育時,過多地進行的卻是基本常識教育,這樣的結果是既浪費了教育資源又影響了課程教學效果。

        三、完善《基礎》課整合的措施

        (一)增強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整合的意識

        《基礎》課教師要深刻領會課程整合的目的,增強合力意識,不要把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整合作為一項任務,要把整合的意識變成一種習慣,成為一種自覺,同時把這種自覺的意識轉化為行為。如在講授法律知識時,要善于挖掘其中蘊含的道德根源,堅持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德育性質。絕不能機械地就法律而教授法律,將大學生法制教育搞成法學教育;更不能帶著法律工具主義思想進行大學生法制教育,因為這樣不但不利于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而且還會誤導學生去做那些看似不違法,其實是為法律精神和道德規(guī)范所不容的事。在講授道德知識時,要講清道德是靠人們自覺遵守的,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為了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都要將社會所要求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列入法律范疇,以保證社會成員的認可與遵守。

        (二)完善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整合的內容

        調整教材的結構,完善《基礎》課的內容。可以從以下四部分進行編排:即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關系;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這樣編排,讓學生在整體上就可以看出,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兩部分,而且同等重要。但這兩部分又不是割裂的,需要將其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發(fā)揮最大效能。久而久之,這種觀念就會轉化為一種習慣,無論處理任何問題,都會用一種整合的態(tài)度去對待,真正實現德中有法、法中有德。

        (三)完善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整合的方式

        1.用典型案例帶動整合。在講授《基礎》課時,要學會使用融道德與法律于一體的案例分析,帶動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如講“職業(yè)道德”時,可以用學生勤工儉學時的親身經歷作為例子,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法律問題,以便在今后的就業(yè)中,避免機械地割裂道德問題與法律問題,正確運用道德與法律知識,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可以圍繞大學生戀愛、結婚現象,分析其中涵蓋的道德與法律問題,使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充分理解法律要有道德的依托才能成為人們愿意遵守的法律,道德要有法律的約束才能有強大的生命力。通過這些典型的案例,讓學生真正理解道德與法制不是兩個毫無關系的存在,而是密不可分的結合體。2.采用“邊緣滲透方式”實現兩種教育的整合?!斑吘墲B透方式”①,即“德中有法、法中有德”。道德與法律是密不可分的結合體,道德要通過法制教育外化為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法律意識要通過道德教育內化為學生的道德信念。所以,在《基礎》課的實踐教學中,要多開展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融合的活動,如情景模擬、課堂辯論形式,讓學生體會情與法的交融,領悟“德中有法,法中有德”的道理,成長為不僅懂法、守法,更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高素質人才。

        (四)提高《基礎》課師資整合的素質

        學生知識的獲取目前主要依靠的是教師講授?!痘A》課是在大學生剛剛進入大學校園時開設的課程,教師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而教師的綜合素質,決定著教育的水平和質量?!痘A》課開設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具有適應整合的素質。1.《基礎》課教師應建立統整的思維模式②。正確的思維才能正確地引導行為。所以,教師要正確理解《基礎》課是由兩門課變成的一門課,不是簡單地相加,也不是簡單地進行內容調整,而是一種教學方式的改革,是教學目標的提升。此外,也要拋棄單純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改變以往割裂的思維模式,將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充分融合,建立整合教育觀。只有統整的思維模式,才能盡快實現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教師要將這種思維模式帶進課堂,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全面看問題、處理問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2.《基礎》課教師應具備知識整合的能力。既然目前學生的知識主要來源于教師,教師就應該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所以,教師應首先提高自己對知識進行整合的能力。如同挖井,要想挖得深,井口就要寬。寬指的就是知識的廣度。所以,為了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更好地整合,教師就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加強這兩部分知識的學習,提高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于法制教育的能力,真正做到課程知識體系的整合,也給予學生以嶄新的知識系統,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整合的知識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3.《基礎》課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授方式。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使用,但我們一直堅持的是先學后用,這樣的結果是學了后面忘了前面,等需要用時沒知識可用。我們?yōu)槭裁床粐L試邊學邊用呢?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可以多采用問答式、情景模擬、案例討論、課堂辯論等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而且要多以學生身邊發(fā)生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為切入點,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實踐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經過長時間的滲透,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將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結合起來,并很好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會再讓學生感到課堂只是老師的世界,由此取得較好的效果。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在大學英語資源庫建設中,我們還結合教材建設積極引進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平臺。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結合學習平臺的優(yōu)勢與特點,研究探索一種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即學生課下利用網絡自主學習平成語言信息及課文背景文化知識的輸入,課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自己所學內容的語言輸出。這種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與調整學生的語言輸出方式,并且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語言輸出練習。同時,還制定出了一套完善的考核評估方法,以督促學生在平臺上完成課程的自主學習。

        四、結語

        第2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范文

        在長期的國民教育中,新加坡逐漸摸索出了諸多有成效的國民教育的途徑和方式。一方面從建國開始政府就將開設公民教育課程作為根本途徑,告訴學生系統的道德倫理知識;另一方面非常強調將國民教育目標納入學校的其他課程和活動當中,整合學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個領域,并和家庭、社會共同進行教育。其實施國民教育的主要途徑有:其一,學校德育課程。這是學校進行國民教育的主渠道,絕不動搖。其二,各科日常教學滲透。新加坡各學校充分發(fā)揮各科日常教學的德育教育作用,通過滲透和整合,對學生進行國民教育。這是國民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三,課外輔導活動。為了凸顯和實現國民教育的目標,新加坡各學校普遍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輔導活動。其四,社區(qū)服務活動。這是新加坡進行國民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徑。其五,社會和家庭教育。新加坡學校在實施國民教育的過程中,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對學生品德形成的影響作用,通過建立廣泛的社會教育網、教育監(jiān)督站,創(chuàng)立融學校和社會機構為一體的互動合作的文明社區(qū)。

        新加坡多管齊下的國民教育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在我國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不能僅靠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單打獨斗,而應該“全民皆教”,共同擔負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職責和使命。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當然責無旁貸,要充當起教育的先鋒和主力,且必須使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教育,讓德育內容真正滲透到學生的思想和行動中。在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上不僅要有理論講授,還要采取多種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可以是課堂討論、模擬法庭、快樂大本營、知識競猜、小品、相聲等。同時為了提高德育實效,還應該將德育目標貫徹到全部教學和校內工作乃至社會的各個領域,堅持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

        五、必須確保課程內容的活潑型

        如果我們仔細翻閱一下新加坡國民教育的課程,就會發(fā)現:新加坡國民教育課程形式活潑,引人注目。從教材內容上來看,與國民教育相關的德育教材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減少抽象的理論,注重實用性。從教材形式來看,引人入勝,情趣盎然。通常以學生的日常生活作為故事框架,同時適當穿插歷史故事、寓言和童話,版面設計更是新穎、漂亮,充滿生活情趣,在視覺效果上大大沖淡了課程或多或少所具有的“說教性”。從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上來說,講究灌輸和啟發(fā)相結合,非常注重形式的活潑性、學生的參與性。從教學手段上來看,現代教育技術的普遍運用,為提高課堂的生動程度提供了支持。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教育部根據不同時期道德教育的需求和重點,對國民教育課程及教材進行了多次改革和修訂,不墨守成規(guī),銳意改革進取,使新加坡國民教育課程針對各個時期的不同問題而不斷豐富、完善和發(fā)展。自建國以來,在目標、內容、形式、手段上,新加坡的學校國民教育都不斷地隨著國情的變化而進行著變革,正是在這種不斷反思和改進的過程中,國民教育課程具有了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并且不斷獲得新的生命力。

        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近年來,我國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純理論”和“教條式”的教材已經淡出我們的視線,教材開始變得生動活潑、圖文并茂,逐步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但由于受學科特點的限制,相對來說,道德與法治教材還是顯得刻板單調,尤其是一些理論知識的灌輸讓學生“想說愛你不容易”。筆者認為,要讓學生真心愛上道德與法治學科,道德與法治教材必須與時俱進,徹底改頭換面,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愛不釋手。要將刻板單調的原理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案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感受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美,由此愛屋及烏,由衷愛上這門學科,不至于讓道德與法治學科成為最不受學生喜歡的學科。

        六、必須確保師資隊伍的示范性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對國民教育教師的選擇和培訓。凡是擔任國民教育的教師,除了自己努力追求新知識外,還要是致力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公民。新加坡學校國民教育相關課程選擇教師,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還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yǎng),能夠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學習的楷模。教要以身作則,身正垂范;以德治教,要具備對社會問題的意識及敏銳性、批判性思維、適應能力等。承擔國民教育的教師既要做好“經師”,又要做好“人師”,用自己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然而,我國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隊伍卻讓人擔憂,如果我們仔細調查一下就會發(fā)現,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隊伍良莠不齊,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正規(guī)軍”,但也有不少教師是半路出家的“改行教師”,甚至有不少教師是因為不能勝任其他所謂的“主學科”而改教道德與法治課,濫竽充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成了“雜牌軍”。特別是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參加中考的地區(qū),或者不參加中考的年級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在基層學校,領導們在潛意識中都覺得道德與法治學科專業(yè)性不強,誰都可以教,以致有的學校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出現了“大雜燴”的現象。打鐵還需自身硬,由于教師的不專業(yè)和素養(yǎng)不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有鑒于此,要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的有效性,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形象,學校應該挑選自身素質高、有敬業(yè)精神的教師擔任,并且必須參加專門的培訓,不合格的教師不能擔任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迫切需要教師具有較廣博的知識儲備、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職業(yè)道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成為學生信服的楷模,是學生道德品質的航標和燈塔。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不能只是重視教學的業(yè)務指導,更要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道德、社會責任與職業(yè)特征教育,使道德與法治教師在人生價值觀、公民素養(yǎng)等方面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真正擔負起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公民意識、道德品質的重任。

        七、必須確保教育形式的實踐性

        新加坡國民教育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還在于新加坡國民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得法到位。新加坡的國民教育能充分考慮和針對學生的心理和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適合不同年齡層級的教育計劃和綱要。在教育中充分遵循德育規(guī)律和學生心理發(fā)展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及分析道德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推理及道德價值判斷。新加坡的國民教育十分尊重學生個性特長,激發(fā)其主體性,使其自覺提升道德境界。新加坡的國民教育能重視社會實踐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開展各種德育實踐活動,使學生實現由“知”到“行”的轉變。在實踐中,學生的道德認知得到強化,情感受到激勵,意志得到鍛煉,最終促使相應的行為習慣形成。

        反觀我們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習慣于采取“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育。為了防止學生出現意外事故,教師不肯將學生帶出課堂,“清一色”地在紙上畫畫,照本宣科,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普遍不感興趣。道德與法治學科淪落為最不受學生歡迎的學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必須盡快更新觀念和內涵,把社會需要與人的發(fā)展要求有機結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有側重地進行不同階段的德育教育,自覺把德育教育與生活教育相結合,在道德實踐中讓學生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八、必須確保執(zhí)行力度的強制性

        第3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范文

        關鍵詞:道德教育;法律支持;公民

        公民道德就是圍繞公民權利義務關系,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與社會、與他人關系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guī)范等。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施可以極大地提高人們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強化人們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制度的認同。法律與道德教育息息相關,公民道德教育離不開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必然性

        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從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穩(wěn)定來說,法律具有重要作用。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必須加強道德教育,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公民道德教育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是社會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道德教育是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內容,是社會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條件。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社會文明呈現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態(tài)勢,為道德教育邁出了新的步伐。但是,目前道德教育存在著許多問題,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領域還存在著道德淪喪、是非混淆和極端個人主義等現象。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社會發(fā)展的大局。當前,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在法律的支持下,大力加強道德教育。法律作為規(guī)范化、制度化、客觀化、權威化的社會意識,對道德教育有著強大的支撐作用。而道德教育通過法律的不斷支持,逐步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與法律相配套的道德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二)法律支持是公民道德教育向廣度和深度發(fā)展的要求

        道德規(guī)范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凝聚而成的,是一種軟性調節(jié),具有明顯的非強制性特征。在一個充滿復雜利益關系的社會里,只有道德存在是絕對不夠的,社會需要另外一些約束機制來明確道德規(guī)則的內容和范圍,這些約束機制就是法律。法律以明確性、制度性和威嚴性彌補了道德教育的不足,它把基本的道德義務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下來,將其系統化、具體化、明確化,使道德原則成為易于遵循且?guī)в蟹蓹嗤膹V泛行為準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道德規(guī)范的實現。目前,社會正經歷著多方面的變革。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局面,面對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的形勢,面對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某些負面效應,道德教育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這些問題的解決要通過立法活動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制度化、明確化,再通過司法活動使這部分明確化了的道德規(guī)范取得國家強制力的支持,以法律來推進道德建設。否則,沒有一個有效的約束與獎懲機制,公共服務意識無以確立,道德高尚者最終只能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其結果或被同化,或歸于消亡,道德教育也就無從談起。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現與特點

        法律和道德都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它對社會關系的調節(jié),主要是以國家機器(警察、法庭、監(jiān)獄等)為后盾,靠法律制裁這種強制手段起作用的。道德則是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通過教育的手段,形成廣泛的道德輿論及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來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現

        法律對道德教育的支持是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通過法律所包含的精神、規(guī)范、制度、環(huán)境、文化等內容,對人們的行為產生規(guī)范、引導、確認、限制或保障作用,來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建立與社會經濟相適應,與法律相配套的社會道德體系的社會實踐活動。法律對道德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法律直接把社會道德中最低限度的義務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會一體遵行的法律強制;二是法律通過獎勵或懲戒等手段促進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法律的實施過程也是對社會價值觀進行道德整合的過程。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點

        法律的制定與實施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公民進行自我道德教育的過程。法律對道德教育的支持,不僅表現在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表揚和獎勵先進,樹立先進典型方面。因此,道德教育的法律支持,主要是以法律自身高度的思想內容和崇高的道義精神,以它對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作用,來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的??梢姡赖陆逃蟹芍С值奶攸c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對道德支持的強制性。法律把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確認下來,使之具有法的屬性,成為法律上的義務,要求全體公民一律遵行,沒有例外,體現了法律對支持道德建設的強制性。第二,法律對道德支持的創(chuàng)新性。道德和法律同屬于上層建筑,各有其獨立的理論體系。道德建設的法律支持則是在理論上對二者的嫁接,是優(yōu)勢上的互補而不僅是簡單的疊加和羅列,體現了在科學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性。第三,法律對道德支持的先進性。社會發(fā)展到現階段,一方面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和思想意識使得社會環(huán)境空前活躍;另一方面,社會的良性運行對個體成員的道德要求越來越高,時代呼喚合適的制度和理論指導。道德建設的法律支持正好是社會所需,體現了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和先進性。第四,法律對道德支持的目的性。在法律實施過程中,通過肯定合法行為,表彰、獎勵先進典型,懲罰違法行為,打擊犯罪活動,可以教育人民遵守法律,改惡從善,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第五,法律對道德支持的辯證統一性。道德建設的法律支持體現了事物之間聯系的必然性。道德和法律雖是不同的治理手段,卻可以在道德建設的法律支持上達到二者的辯證統一。

        三、法律支持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徑

        道德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在堅持道德教育的同時輔以法律手段,強化法律的支持作用,結合道德的軟約束和法律的硬控制。

        (一)在普法過程中宣揚和表彰高尚的道德行為

        第4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范文

        一、信息技術能幫助其在最短時間內獲取信息

        當前多媒體的傳播方式需要借助網絡、手機等終端媒介,因此在對信息進行傳遞的過程中信息也都是即時發(fā)生并進行傳遞的。在當前社會背景下,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人們的節(jié)奏都逐漸加快,并向前進步,此種生活狀態(tài)和小學生的學習、性格特點也有著極大的相似點[1]。小學生天性使然,在生活和學習中更習慣追求快節(jié)奏,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性格特點和新媒體特點的融合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術在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一)網絡語言對學生基礎語言學習和積累的沖擊

        所謂的網絡詞語就是在互聯網上興起的,由數字、符號等形式組成的特殊語言或是文字,當前這些網絡詞語也在逐漸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其在影響范圍和人群上也在不斷增加,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其蔓延程度和滲透速度的加快,也是當前很多網絡專家和學者沒有預想到的[2]。可以說網絡語言不僅將社會語言體系進行了轉變,同時還對小學生的語言環(huán)境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小學生的特點所致,其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強,因此很容易在生活或是學習中受到的網絡語言和環(huán)境的影響,而小學階段也是學生學習語言,掌握基礎知識的重要時期,一旦此類語言影響到正常的教學課堂,必然會對于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內容復雜性使得小學生道德意識呈現弱化的趨勢

        多媒體的主要特點和小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興趣有著一定的呼應性,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多媒體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容易讓學生沉迷。所以長時間對網絡進行使用,小學生就將長期處于相對比較封閉的環(huán)境下,難以接觸更多的人與事物,正是因為缺乏必要的交流,致使學生也將出現孤僻和冷漠的社會特征[3]。

        三、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問題的對策研究

        (一)學校、社會和家庭應該積極創(chuàng)造更優(yōu)質的媒體環(huán)境

        在當前小學教育工作中,首先應該從根本環(huán)節(jié)上杜絕不良信息的出現和蔓延,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建立起科學的網絡信息檔案,從而定期對學生進行監(jiān)督,掌握其經常瀏覽的網站和信息等,肅清小學生的網絡環(huán)境。

        其次還應該在建立起完善的獎懲制度,對于不良信息要依法追究其責任。通過對專家、家長和老師等多方面意見的聽取,總結出更完善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形成網絡安全管理條例,使得這項工作的開展做到有法可依[4]。

        (二)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要強化網絡道德教育

        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具備明顯的雙向性和互動性,在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階段最為關鍵的時期,但同樣也是一個人發(fā)展中最危險的時期,所以此種背景下,德育工作者也要充分利用各種平臺讓學生對自身的觀念進行表達,并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得師生交流向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教學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借助網絡平臺自由的進行交流與溝通,通過相關的交流和對話,對未知的世界進行探索,這種方式也使得傳統教育模式發(fā)生了轉變。這種教學方式是對人本主義的教育觀念,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有效溝通,也將使得教育者在學生心中逐漸成為了道德教育中的知心朋友[5]。

        (三)家長通過自身素質的提升對小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進行指導

        家長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也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所以這就要求家長在對自身網絡技能進行提升的同?r,還應該加強對孩子的網絡行為指導工作。因為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發(fā)展和個性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在學校學生應該聽教師的要求和指導,回家則應該聽從家長的安排,但是在網絡世界中,每個人都是主人,因此此種背景下學生更容易受到網絡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保護,為其建立人工防火墻,進一步對不良信息進行過濾。

        第5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范文

        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也為了幫助其以更加理智的眼光來看待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必須對其加強道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但許多高校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將這兩者獨立起來,因而使學生在理解問題時往往顯得較為片面,不能從道德和法制兩方面共同出發(fā)去看待問題。因此必須通過專題式的教學方法實現其之間的融合,使學生能夠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

        二、利用專題式的教學方法實現融合

        (一)整合內容。專題式的教學方式能夠使道德和法治這兩大教育中的內容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針對大學生開設的“基礎”課程是為了能夠幫助大學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進而加強其法制觀念,同時也能夠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但根據教材內容的設置來看,各個章節(jié)的獨立性太強,往往相互之間有聯系的問題也被分在不同的章節(jié),因此這種極度的不靈活性會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限制[1]。由于其知識點的設置過于分散,因此必須將其系統地整合在一起,而專題式的教學方法就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其最大的特點在于能夠將道德和法治這兩大知識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知識點變得更加系統化,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能夠更加完整,從整體上來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這就使得他們能夠更清楚教材所想要表達的主題及他們所應獲取的知識。(二)增加學生認知。“基礎”教材中設置了許多主題的內容,其中同時包含了愛國主義以及公共生活等,若僅僅以道德或法律的角度理解這些問題,會造成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的意思,因此,必須同時從這兩個角度出發(fā),進行綜合性的理解。另外,由于基礎課程中對道德教育的部分更為重視,同時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設置的也較多,這就容易使得學生更重視道德方面的學習,而忽略了同樣重要的法律知識和法律道德。因此,當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與法律相關的社會方面的問題時,就不能從法律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這些問題[2]。而采用專題式的教學方法則能夠將這兩種教育完全融合在一起,使學生能夠不被教材內容所束縛,并且意識到學習法律的重要性,同時,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加全面和更加有針對性,這對他們去解決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社會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三)師資力量的有效結合。為“基礎”課任教的教師通常學歷背景都是與法律學、倫理學或政治學相關的專業(yè),而專題式教學方式是需要將道德和法律融合起來才能達到一個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進行教學分工時就應當充分地發(fā)揮不同領域內教師的專長,并將其之間的優(yōu)勢進行有效的結合。例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負責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同時要求他們在準備課堂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共同探討教材知識并且共同研究教學策略,使得最終能夠制定出一套同時融合這兩種教育的最為合適的教學方案。通過采用這種分工的方式不僅能夠使教師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各自的專長,減少其備課的內容,同時還能將其所擅長的知識領域更加全面地講解給學生[3],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使對學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和學習道德與法律方面的知識。

        三、實施原則

        (一)問題解決?,F在的大學生大多是90后,因此其成長環(huán)境以及經歷,包括生活方面的需求以及看待和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是在教學時所必須考慮到的重要因素,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出最佳的教學方案,從而使專題式教學充分發(fā)揮其效果。專題式的教學方法本身就與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有著緊密的關聯,并且是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從學生本身出發(fā),多選取一些與學生生活經歷及與此相關的社會問題作為教學的素材。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問題必須包含三項內容,即與道德和法律相關,同時也與大學生的生活相關。只有這樣,才能將這幾項內容更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從使其在教學活動中也能夠更加積極地配合教師。[4](二)明確重點。在采用專題式的教學方法時最重要的是將這兩項內容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從一種綜合性的角度去理解問題,而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但同時也應當注意的是,“基礎”這門課程在內容的設置上,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是不同的,其各自的側重點也有所差異,有些章節(jié)更突顯道德教育,有些章節(jié)更偏向于法制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根據各個章節(jié)的內容來決定如何更好地安排和分配兩項內容。以道德教育為主的章節(jié)教師就可以將重點放在道德知識的教學上,但同時也要從法律的角度去引導學生看待這些問題。如果給這兩項內容分配同樣的教學時間去講解,則很可能使教學內容發(fā)生偏差,對學生形成誤導[5]。因此,最重要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章節(jié)內容來把握好如何將道德和法律進行更加有效的融合和對內容進行合理的分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科學合理化的專題式教學。(三)突顯綜合性。專題式的教學最重要的是將問題作為核心來開展教學,其是脫離了原有教材內容和體系的束縛的,并且致力于使學生以綜合性的角度來理解問題的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在“基礎”課教材內容的設置上,對于不同角度和主題的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知識在不同的章節(jié)進行了分配和安排,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其有效地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不被章節(jié)束縛,以一種更加連貫和綜合性的角度去學習。以誠信教育為例,這一主題的內容就在不同章節(jié)中多次反復出現過,而在每個章節(jié)的主題下對其都有著不同的解釋,因為其各自是從不同角度來看待的。但這些解釋彼此之間并不是互相獨立的,其各自與誠信教育都有著直接的關聯,因此教師應當使學生學會用一種綜合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問題。例如在教學誠信這一主題內容時,教師就可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意見,從各個不同角度去理解誠信的含義及其與法律和道德之間的聯系。這樣便能夠幫助學生從更全面和更多元化的角度去理解誠信這一問題。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準備充足的教學資源,并做好內容擴展的準備,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有力支持。

        四、教學專題

        (一)誠信。在“基礎”課的教材中,誠信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主題,在許多章節(jié)中都有設置,同時也是整個教材中跨度最大的一個主題。這主要因為誠信教育是對學生本身的重要性所決定的,其是對大學生成長所提出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若想構建和諧誠信的社會,必須確保大學生接受相關的教育,促進其誠信觀念和行為的建立。在“基礎課”中,誠信教育基本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涉及,其作為一項專題性的教學,在整個教材中主要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誠信的內容和意義及其所能夠發(fā)揮的作用;第二是誠信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第三是誠信對構建良好社會關系的必要性;第四是在學生整個學習和職業(yè)生涯中誠信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五是誠信與法律是緊密相連的;第六是社會對大學生本身的素質要求就較高,因此必須對其加強誠信教育,這也是其將來走入社會的一個行為標準。第七是誠信還涉及婚姻以及家庭等多個主題的教學中。以專題教學的方式來看,以上所提到的幾項內容可以整合成幾個較大的模塊。分別是:誠信的基本內涵及其與現實的聯系、誠信在學生的學習、職業(yè)、家庭及社會交往中所體現出的意義、誠信對大學生的重要性。(二)愛國主義。愛國主義也是道德與法制教育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其內容主要包含大學生本身所應具備的愛國方面的道德及法律義務應擔負的職責。在教材中,除了對愛國主義的內涵和發(fā)展歷史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之外,還將其現實意義和實踐教育進行了有效連接,致力于將理論教育與實踐行動結合起來,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實踐愛國主義,從而使其能夠將從教材中所學習到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對于大學生來說,其應當具備足夠的愛國主義情感,當出現國家利益分歧時能夠主動進行維護,同時應當有加強各民族之間團結合作和促進國家的安全等問題的意識。另外,還要了解作為公民應當學習的法律方面的知識及自身所應擔負的愛國職責。因此,專題式的教學在展開的過程中不僅要豐富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增加學生對更多愛國理論知識地了解,同時也要幫助學生在法律的影響下以更加正確的方式去理解和實踐愛國行動,而不是出于一時的沖動,這樣便能使學生的愛國行為更加理智。(三)網絡生活。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其已經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如今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幾乎都離不開網絡,因此除了要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之外,還需要將其擴展到網絡世界中,使得學生在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和影響下能夠朝著更加理智的方向發(fā)展。近年來,犯罪數據表明,網絡犯罪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許多大學生因為沉迷網絡世界無法自拔而最終導致犯罪行為,同時也有一些大學生在網絡犯罪當中屬于受害者的身份。因此,在通過專題式教學展開這一主題的教學時,必須使學生充分了解互聯網的基本內涵及其功能,同時還要對互聯網的優(yōu)勢和缺點進行深入地分析,使學生能夠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和有效利用互聯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在使用網絡時能夠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法律知識來約束自己,同時也要使學生學會如何利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在網絡中的基本權益。隨著互聯網在我們生活中所占有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學校也應當加強這一主題的教學。(四)人與環(huán)境。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也是道德和法制教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這一主題的內容在教材中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是學生如何把握自身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如何在一種和諧發(fā)展的狀態(tài)中使自身的價值能夠充分體現出來。第二是為了保障我們的生活,對環(huán)境進行保護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夠促使我們更長遠的,更穩(wěn)定地發(fā)展下去。目前,由于工業(yè)生產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成為了一個世界范圍內的重要問題,其也受到了大學生的廣泛關注。因此在專題式教學展開的過程中,主要是幫助學生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待人和自然的關系,使學生明白脫離了自然的人類根本不可能生存下去。另外,自然和人之間的關系其實與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當學生學會了如何與自然相處,自然能夠更好地與人進行交往。除此之外,當前國家也認識到了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并頒布了許多有效的法律制度,因此對大學生這方面的教育也應當重視起來。

        五、教學思考

        (一)教師的教學水平。為了使專題式教學發(fā)揮等更加顯著,教師首先必須具備專業(yè)的能力和更高的教學水平。因此,教師不光要具備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能夠對不同主題的知識進行更好地整合與連接。另外,由于需要將道德與法律知識進行融合,因此教師還必須要有一定的協作能力。但從這一教學方式實施的具體情況來看,許多教師因為在短時間內很難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因此其在教學中仍然采用的是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沒有深入專題式教學的本質。因此,當前最重要的是對教師進行培訓,加強其對專題式教學的理解以及有效增強其教學水平。(二)教材內容當前的“基礎”教材已經經過多次修訂,在許多方面也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但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主要體現在邏輯以及表述等方面,因此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加強。另外,盡管教材充分體現出了將道德和法制進行融合的重要性,但其在進行著兩方面知識的融合過程中各自獨立的現象仍十分明顯,教材并沒有將兩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其融合往往顯得過于生硬。因此,在編寫教材內容的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做出調整,盡量通過一些實例使道德和法律知識能夠更加自然地進行融合,而不是將兩者強行聯系起來,這樣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三)管理問題。專題式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脫離了教材各個章節(jié)的束縛,從而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實現章節(jié)之間的跨越,幫助學生以一種綜合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但許多高校在制定學習教學計劃的過程中,仍然按照傳統的方式,要求教師必須遵循教材內容的先后順序,這自然就影響了專題式教學的開展,使其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因此,作為學校管理部門來說,應當積極進行改革,鼓勵教師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時長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面不應對教師進行過多的干涉和限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道德和法制知識之間的融合。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專題式的教學方法盡管已經在各大高校逐漸展開,但其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如教師本身教學水平有限以及教材設置的不夠合理,同時學校管理部門也沒有給教師以足夠的支持去實踐這種教學方式,因此,還需要在這些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調整,本文就給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

        參考文獻:

        [1]邢國忠.全國高校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0):77-78.

        [2]許潤章.法學家的智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33-35.

        [3]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00-202.

        [4]顧相偉.高效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發(fā)展、關聯與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7):55-56.

        第6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范文

        從本質上來說,賞識教育并不是表揚和鼓勵,主要是賞識學生的一個過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在教學中創(chuàng)建良好環(huán)境,為學生指明發(fā)展方向,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初中階段的學生需要教師的賞識教育,因為他們處于成長期,在行為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所以有必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將賞識教育合理運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一,賞識教育的合理融入會讓學生樹立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生較強的信心。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可以全面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第二,賞識教育讓教師和學生之間保持良好的關系。學生對教師教學產生較強的信心,就會針對具體的問題與教師進行溝通和分析。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會共同進步,最終強化師生關系。第三,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賞識教育為學生提供鼓勵和支持,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朝著多個方面發(fā)展和進步。總之,賞識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的具體途徑

        1.規(guī)范教學語言,重視學生學習表現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政治教師要對自身的教學語言進行規(guī)范。在教學中,要運用和諧和幽默的語言,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變得更加活躍和和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在課堂中,教師從具體的教學目標出發(fā),關注學生的具體學習表現。這樣,就會深入了解學生,在具體事情上展現出德育素養(yǎng)和法治思想,最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教師在“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學過程中,要從交友的原則出發(fā),讓學生對友誼進行交流和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會對朋友產生清晰的認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發(fā)言的機會,并鼓勵和肯定學生,最終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拾信心。這樣,學生學習的表現得到認可和鼓勵,就會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最終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清晰的認知。

        2.關注學生個體發(fā)展,賞識行為和品德

        教師在實際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良好行為和具體表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如果得到相應的肯定和表揚,其個人榮譽感會得到滿足,并最終展現出一定的帶頭示范性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具體學習表現,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學生的行為表現。比如,教師在進行部編教材初中道德與法治“交往藝術新思維”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為學生呈現出人們交往的相關視頻,學生在真實案例的激發(fā)下,會深刻理解何為交往的藝術。在此,教師開展賞識教育就會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品德,滿足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要求。

        第7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范文

        1.缺乏學習目標和動力,職業(yè)道德觀念淡薄

        目前我國中職教育的接受者大多都是中考之后的落榜學生,這些學生在家長和社會的眼中被普遍認為是“失敗者”。這種過于極端的看法和評價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導致他們在社會和學校中迷失自我。在學校中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缺乏自我提高完善的積極性,對自己正在學習的領域和即將從事的工作沒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也就不可能做出合理的長遠的職業(yè)規(guī)劃。而且即使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走上工作崗位,在工作中也會抱著一種“混口飯吃”的心態(tài),不會將某些必須的職業(yè)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自覺地落實到自己的職業(yè)活動之中,并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習慣。

        2.行為上自由散漫,法律意識欠缺

        隨著國家重視程度和資金投入的不斷提高,目前我國中職學校招生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有的學校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源,對學生過于遷就,相應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沒有及時跟上,使得中職學校的學生在行為上普遍比較自由散漫,沒有感覺到應有的來自學校和社會的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致使學生法律意識逐漸模糊。應該說這種現象的出現有一定的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中職學校本身在教育內容和管理手段上未能及時跟進,或者說是作用還不夠明顯,力度還不夠大,遠遠沒有達到匡正學生行為、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質的程度。

        二、加強中職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的幾點措施

        1.創(chuàng)新德育教學手段,找準切入點

        職業(yè)道德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該結合中職教育的特點,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和手段,找準教育的切入點。首先要摸清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找到問題癥結所在,著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要讓他們知道中職教育也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堅持學習信念,也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其次要以專業(yè)社會實踐為契機,深化職業(yè)道德教育。中職教育的重點在于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學生從入校的第一天起就是以熟練掌握某一門技能為目標,成為專門的技術性人才。在中職職業(yè)道德教育中也要結合這樣的特點,從學生的專業(yè)社會實踐開始,就對他們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使他們能夠盡早地樹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并一直堅持到自己的整個職業(yè)生涯。最后老師要以身作則,發(fā)揮榜樣作用。

        2.加強法律教育力度,提高針對性

        首先要提高法律教育課程的比重,從根本上重視法律教育。一個好的職業(yè)者前提必須是一名守法者,這樣他對整個社會的作用才能為正。中職學校要加強學校的法制宣傳和法制觀念,以法治校,形成一種良好的學法、懂法、用法的氛圍。其次要注意凈化學校周邊的環(huán)境,給學生提高一個文明、和諧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切實消除各種違法亂紀隱患,切除其對學生身心產生的不良影響。最后要發(fā)揮家長、老師、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的作用,加強溝通和宣傳,給學生灌輸一種正確的法律觀念,從多個不同角度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

        3.職業(yè)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必須有機融合

        從教育內涵來說,職業(yè)道德教育是指通過專業(yè)知識和人文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樹立一種職業(yè)道德意識,從而來規(guī)范自己的職業(yè)行為;而法律教育則是指通過傳授和普及相關法律知識,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技巧,樹立敏銳的法律洞察力和法律意識,并養(yǎng)成依法辦事、自覺守法的習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職業(yè)道德角度可以服務于法律教育,而法律教育又能促進職業(yè)道德教育,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貫通的關系。在中職學校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將職業(yè)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用職業(yè)道德教育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用法律教育來促進學生職業(yè)道德觀念的深化。

        三、結論

        第8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范文

        當前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如果學校有效開展一系列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有助于學生在現階段樹立正確的三觀,從根本上使學生的思想發(fā)生質的變化。另外,在國家和社會中想要培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高尚的人才,有效的情景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積極途徑。在初中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運用情景教學,有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思想,也有利于情景教學目標的實現。素質教育在目前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國家也是通過教育進行人才的培養(yǎng)與發(fā)掘,因此道德、法治教育和情景教學在日常教學的各個方面只有有效滲透,才能有效地幫助教學目標的實現,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切實實現學生整體素質的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1]在中學教育過程中,中學教師要切實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積極興趣,這樣不僅可以切實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通過課堂氣氛的渲染與學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更準確地實現教學目標[2]。情景教學作為一種手段和途徑,可以改善中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情景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情景因素的積極作用,切實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真正對學習感興趣。

        二、情景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目前大部分學校教學都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是一種灌輸性的落后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被動地接受教學,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被動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師生缺乏有效溝通,課堂上教師處于絕對主導地位,沒有明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在情景教學模式下,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課堂活動中心,以情景為教學背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個背景下,可以充分地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可以充分解決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這充分說明,情景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打造以學生為本的新的教學模式。例如,有一門課主要要傳達給學生的思想有兩個內容:“生命能綻放嗎”和“如何敬畏生命?”,上課的老師應使用讓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在正式上課前,老師可以播放一首關于生命的歌,課堂上可以表現出“珍視生命”的氛圍,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有關于生命的視頻和照片,讓學生能夠迅速聯想到課本內容,保證學生對該課時內容的有效把握。

        三、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教師對教學的重視程度直接決定著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對中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無視情景教學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發(fā)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大大降低[3],存在的問題很多。首先,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對體驗活動的設計過于單調,情景教學走馬看花,學生無法充分享受情景教學的和體驗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其次,教師對教材的依賴度較高,在實施教學時照本宣科,語言過于教條化;另外,學生對老師所講的教學知識理解不夠,學習熱情也不夠高漲。由于這幾點原因,使得情景教學在課堂上的應用效果并不好,同時學校也存在著監(jiān)督不力的問題,學校的監(jiān)督也是教育效果得不到實現的重要原因。

        四、有效構建道德與法治教學

        中學德育與法治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教師如何運用情景教學的形式,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充分理解和認識道德與法治的關系,這是每個教師都應該思考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開展課程,教師應該營造合適的教學氛圍,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來制定教學內容。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在營造教學氛圍時,教師要以教學內容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知識講解,同時還可以使用其它方面的教學工具[4]。

        五、情景教學在初中教學融合的重要意義

        1.情景教學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狀態(tài)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以及對事物的認知還不成熟。首先,認知的發(fā)展遵循著客觀到主觀的規(guī)律,也遵循著從抽象到具象的發(fā)展特點。并且初中階段的學生處在一個特殊的年齡段,這個年齡階段是一個過渡的階段。青春期的學生對任何事情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極強的教育可塑性,因此要努力提高青春期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5]。但是初中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老師需要使用情景教學,給予學生合適的引導。在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的時候,需要創(chuàng)設相關的教學情景,將情景教育和課堂教學進行融合,在課堂當中使用生動的語言,利用新奇的事物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的興趣。這樣可以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產生情景遷移,集中注意力,同時能夠渲染教學氛圍,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2.情景教學更加貼合課程教學的任務和目標在初中課程課堂當中應用情景教學的方式,更加貼合新課標改革要求。這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景教學更加貼合課程教學,并且也更加貼合課堂教學的任務以及教學目標。在課堂中應用到情景教學,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切實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可知,在中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情景教學模式是實現中學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效方法。3.情景教學更有利于創(chuàng)造課程教學學習氛圍課程教學和情景教學的有效融合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展,這樣可以更好地營造課程教學的學習氛圍。在課程教學當中融入情景教育,可以使課程教學變得更加的豐富立體,讓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學習內容,對學生的終身的學習起到很大的幫助。4.情景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進行初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情景教學的融入。在課程教學課堂中融入情景教學方式,可以極大程度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當中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比起那些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帶著積極情感投入課程學習的學生,更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讓課程學習變得更加的輕松、愉快。情景教學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讓他們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6]。在日常進行初中課程教學的時候融入情景教學,這對課堂氛圍的營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課程學習中非常重要,它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指標。在進行日常初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實時注重情景的變化,通過在課程教學課堂當中融入情景教學,幫助學生時刻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tài)進行課程學習。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老師需要借助情景教學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需要根據新課標的標準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保證學生可以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保證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以及學生終身學習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陳鴛鴦.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8,No.098(14):27-28.

        [2]沈曉春.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2014(7).

        [3]徐欣.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2017,000(004):81-81.

        [4]馮會娟.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J].中文信息,2017(1).

        [5]烏蘭.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以烏魯木齊市第86中學,第60中學為例[D].新疆師范大學.

        第9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范文

        【關鍵詞】普法教育 領導干部 法治國家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領導干部的法治修養(yǎng),是法治建設成敗的關鍵

        普法,就是要對全社會所有人都普及法律知識,提升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這應該是建設法治中國極為重要的舉措。在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全面推進法治建設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要一體建設。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關鍵是依法行政,因此,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法治素養(yǎng),就對法治政府建設和法治國家的建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這兩者是互動的。法治政府建設,立基于法治社會,法治社會的建設有賴于法治政府的推進。但這兩者之間,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政府,社會秩序的安定,人民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政府去治理、教育,不僅如此,政府還必須為之作出表率。如果政府不依法辦事,就無法要求人民依法辦事。所以在這三者的一體推進中,政府是關鍵。

        就法治政府建設而言,由于政府管理的范圍極為寬泛,很多都與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政府工作人員常與人民群眾直接接觸,處事、待人都必須以法律為準繩,要做到依法執(zhí)政、依法辦事。但行政工作人員并非都擁有系統的法律知識,不一定有明確的法律意識。因此,普法對他們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應該說,這幾年我國在這一方面已取得不少成績。而作為行政機關的領導者,各級領導干部無疑在行政實踐中起著更加重要的主導性作用。各級領導干部具有不同專業(yè)知識,可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但并非都擁有法律知識和法律工作的背景。因此,對他們進行普法,更應該是重中之重,是法治建設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可以說,領導干部的法治修養(yǎng),是法治建設成敗的關鍵。

        領導干部擔負著各個崗位的重要職責,工作頭緒眾多,面向他們的普法,并不在于要求其掌握具體的法律條文、法律規(guī)定,關鍵在于培育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法治思維,就是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解決矛盾靠法的一種思維模式。制定決策、處理矛盾,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依法進行。事涉公共利益或公民權利的,首先應該想到的是這樣做是否合法。合法性思維應該是法治思維的起點,凡是不合法的事情絕對不能做。

        要培養(yǎng)領導干部的職權法定思維、權利保護思維和程序思維

        職權法定思維。行政機關的職責權限,是法律授予的,法無授權不得為。這與公民的權利不同,公民的權利是法無禁止皆可為,決不能把行政機關的職權也看成法無禁止即可為。行政職權由行政組織法和相關的單行法規(guī)定,目前正在梳理的權力清單,就是要弄清哪些職權是法律授予的。職權法定的另一要點是權責一致。職權與責任相連。有權就有責,用權必須擔當責任。不能有權無責或有責無權,導致行政管理混亂。

        權利保護思維,保護公民權利可以說是行政機關的天職。在制定規(guī)范方面,《立法法》明確規(guī)定,部門規(guī)章,沒有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依據;地方規(guī)章,沒有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的依據,不能設定減損公民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guī)范,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當然就更無權了。在執(zhí)法方面,應該依法執(zhí)法,保護公民權利不受損害,執(zhí)法者更不得減損公民權利、增加公民義務。

        程序思維是法治思維中極重要的基本點。行政程序是行政權力能否依法、正確實施的基本保障。因此,中央一直強{要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guī)則,保證國家機關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程序思維有幾個基本要求。首先是公正,也就是處理事情的機構和人,不能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西方稱為“自己當自己的法官”,否則就不可能公正處事,至少人們會質疑能否做到公正。與該事項有關的人必須回避。同時,處理一件事情,走完一個程序,常常要經歷幾個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不能由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一管到底,要由不同的相關組織或人員分工合作,既要互相協調,又要互相制約。所以《行政處罰法》規(guī)定了裁執(zhí)分離。制定《行政許可法》時,規(guī)定部委規(guī)章不得設定許可,原因就在于部委自己設定許可,自己執(zhí)行許可,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可能會產生不公正。中央已明確提出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要互相協調,互相制約。

        程序思維重要的要求是公開。公開將使政府的行為處于陽光之下,就不會霉變。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也是取得公眾信任的關鍵因素。我國已制定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政府信息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例外就是法律規(guī)定可以不公開的才能不公開。要做到決策公開、執(zhí)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但對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必須保密。

        在對公民的權利作出不利決定時,必須恪守正當程序原則,即必須說明理由、聽取意見。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要聽證的,必須進行聽證。作出決定后,必須給予要求復查的權利。正當程序在《行政處罰法》作出相應規(guī)定后,已在我國得到普遍實施。行政權力的行使中,涉及公民權利義務或公共利益的,必須吸收公眾參與。大至重要的行政決策,必須有公眾參與這一環(huán)節(jié)。小至執(zhí)法中涉及公民權利義務的,必要時要進行聽證。聽證的目的是聽取意見,但也在于讓相對一方參與執(zhí)法。聽取公眾意見,一方面是兼聽則明,吸收公眾的智慧;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溝通,使公眾了解行政權力行使的意向,有利于順利執(zhí)法。

        強調程序的同時,還要考慮到行政權力行使的特點:效率。無論是不利處分,如處罰;或受益處分,如許可,都要考慮效率。效率不僅是行政機關所追求的,也是公民所期望的。

        培育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要培養(yǎng)其公平正義思維

        公平正義思維是培養(yǎng)領導干部法治思維所必需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涉及雙方或多方相對人的行政行為中,必須堅持公正,同樣的情況同樣處理,不同的情況不同處理,輕重適當,公正持平。不平則鳴,不公正處理,就會引起各方的矛盾、爭議。與公平正義相連的是對行政爭議的解決。行政權在行使過程中,不可避免會與公民產生矛盾糾紛。一是矛盾糾紛不可避免;二是矛盾糾紛必須得到公正解決,否則就不可能達到和諧。而要公正解決糾紛,唯一的途徑是法治。群眾對行政權力的行使有不滿或不服,奔走上訪。如果依靠領導干部個人意見去處理、解決,也許平息一時,但各個部門、各個領導干部的解決辦法都不相同,難以劃一,難論公正與否,最后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敖鉀Q矛盾靠法”,這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公正解決矛盾。我國已建立起解決行政爭議的法治體系,包括調解、裁決、仲裁、復議、訴訟等。按層次,一般矛盾先在基層進行調解,不能解決的,進行裁決、仲裁、復議等,仍不能解決的,再提訟,司法位于矛盾解決機制的終端。仍然可以存在,但同樣也要走法治之路。法治是解決矛盾,建立和諧社會的唯一通道。

        領導干部擁有法治思維,在作出決策、處理行政事務時,就會首先想到:有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嗎?法律是怎么說的?這就為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至于法律具體是怎么規(guī)定的,領導干部不一定,也不要求全部了解,這就需要法治的“外腦”,可以由法治干部輔佐,也可以由法律顧問協助,由專家、學者參謀。善于向法治“外腦”請教,充分發(fā)揮法治“外腦”的作用,也正是法治思維的一種表現形態(tài)。通過普法,能使領導干部培育起法治思維,這就為建設法治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正是普法工作需要承擔的職責。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博導,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卫辉市| 嘉禾县| 英山县| 蓬安县| 阳朔县| 沂源县| 奎屯市| 古交市| 柳州市| 抚远县| 营口市| 公主岭市| 济南市| 永州市| 兰州市| 鄂托克旗| 高雄县| 瑞丽市| 清原| 辽阳市| 新巴尔虎左旗| 日照市| 宁波市| 城步| 汪清县| 栖霞市| 黄冈市| 邛崃市| 汉寿县| 如东县| 平舆县| 大竹县| 冀州市| 九龙县| 鹰潭市| 泰来县| 尖扎县| 申扎县| 扶沟县| 衡阳市| 泸西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