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學實踐觀的例子范文

        科學實踐觀的例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實踐觀的例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學實踐觀的例子

        第1篇:科學實踐觀的例子范文

        人力資源 實踐教學 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是指教育者圍繞教育教學目標而開展的,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的,以學生親身參與和體驗為特征,以運用理論知識觀察、了解、發現、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為內容的實踐活動。實踐教學是傳統理論教學的必要補充,是培養人才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教育界對實踐教學的研究和探索投入的越來越多。實踐教學的研究對與企業實踐緊密結合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而言更是至關重要的。

        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學科實施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中職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以理論性課程居多,多數教師仍然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很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習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是為了應用它來解決我國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使其在實踐中能夠運用人力資源規劃、甄選、培訓開發、薪酬、激勵體系,來招聘、保留和培養高質量的人才。

        中職學生更注重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尤其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需要通過更多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中職學生經過小學和初中的學習之后,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學習的樂趣,不愛學習,成績較差。所以,利用各種實踐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讓他們既體會到參與的樂趣,又系統地學到了各種所需知識,產生主動去學習的欲望。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就業崗位,增強學生對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知識的感性認識,能夠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形式。它可以促進中職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統一發展。且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與他人進行合作,這在無形當中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能夠很快的適應角色,適應社會的需要。

        二、目前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實施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文化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不高,自信心不足;在思想和能力上還不成熟、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學習興趣、方法和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許多不足。且中職生對人力資源管理的認識比較片面,大部分中職生認為人力資源管理就業初期就是從事管理工作,就是管人,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及就業缺乏全面系統的認識。

        在當前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許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任課教師自身就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對某些需要進行實踐教學的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地給學生布置下去。還有一些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就比較弱。他們基本沒有在企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經驗,這就使他們在教學中很難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進行完美的結合。靠這些教師來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很難不影響實踐的效果。很多學校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師繼續教育不夠重視,導致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比較陳舊,不能夠及時的補充人力資源管理行業最前沿的信息,與社會發展嚴重脫節。

        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中,教學的方法也相對單一和落后。目前中職學校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等幾種形式,這些教學法大都在課堂上進行,但多流于形式,很難體現出知識的專業性和嚴謹性。且由于這些實踐活動與校外教學資源沒有進行有效整合,學生很少有參與實質性實踐的機會,因此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中職學校一直提倡的辦學模式是校企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和場地來進行動手操作的練習。然而這種學習方式往往只見于對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比如汽修專業。而對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卻很少能引起學校對該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視。

        三、實施發展實踐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1.改革實踐教學方法

        常見的與實踐教學相配套的教學方法有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體驗式教學。在教學中要注重仿真性和互動性。案例教學應同時兼顧 管理的本土文化背景和發展的國際化趨勢,構建人力資源管理案例庫,開展形式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情景模擬教學具有高度仿真、科學、經濟、見效快等特點。在人員招聘、培訓與開發、薪酬管理、人員測評等課程的學習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學資源、改善情景模擬教學的效果。而體驗式教學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體驗的獲得和認知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了解人力資源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的知識。

        2.創新實踐教學平臺

        要選擇恰當的校外實習基地與學生的課程學習對接,使得學生能夠利用寒暑假和課程實習的機會以及在專業理論教學結束后,及時對企業進行實地參觀、見習等實習考察活動,在實習基地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資源管理的實務工作。對實習基地的選擇要科學、慎重,要與本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相配合,所選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既不能太“奢華”,又不能太“簡陋”,要讓學生能夠盡快的適應角色。這樣不僅能保障實踐教學地順利推進,也可以使學生對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基本運作形成初步認識,促使他們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為今后的學習及動手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聘請人力資源管理專家開設專題講座

        在課程的理論教學中可以隨時聘請相關單位的人力資源主管進行專題演講、座談、答疑、研討或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這些專家都具有豐富的實踐經歷和工作經驗。他們如果把多年的經驗和教訓高度的加以提煉概括,在講座中結合自身的管理經歷娓娓道來,會比教師授課的實踐性和教育性更強。在與專業人士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會被各種真實的案例所吸引,會跳出書本條條框框的限制,了解在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的解決辦法和處理方式。這種方式不僅保證了學生與社會專業人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而且能夠讓學生隨時掌握行業的最新動態。

        四、小結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對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要想在人才培養上有所突破,就必須大膽推陳出新,改革現有的陳舊局面,要從學生的成長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中心,全面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尤其要重視實踐性教學的開發和創新,確保學生所學即為社會所需,切實履行好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社會職責,為社會發展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

        參考文獻:

        [1]羅少婷,張仕華.開放教育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踐教學的探討[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1(1).

        [2]楊世俊.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科技信息,2010,(12).

        第2篇:科學實踐觀的例子范文

        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規范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是政府加強市場監管、促進廉政建設、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的創新,是合理有效配置市場資源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許多地方都進行了公共資源管理體制的改革,本著推進進場交易、強化制度建設、規范交易管理的基本要求,搭建了公共資源交易管理的基本框架,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改革初期,由于各種原因,也仍存在著諸如管理體制不順、制度落實不到位、監管力度不大、市場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對公共資源管理工作繼續研究和探索。要規范招投標交易市場,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是前提,科學實施監督管理是保障。

        一、傳統招投標市場狀況

        (一)工程建設領域是容易滋生腐敗的高危領域

        2009年8月,中辦、國辦下發的《關于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的意見》指出: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工程建設領域依然存在許多突出問題。一是一些領導干部利用職權插手干預工程建設,索賄受賄;二是一些部門違法違規決策上馬項目和審批規劃,違法違規審批和出讓土地,擅自改變土地用途、提高建筑容積率;三是一些招標人和投標人規避招標、虛假招標,圍標串標,轉包和違法分包;四是一些招標機構違規操作,專家素質不高,評標不公正;五是一些單位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違規征地拆遷、損害群眾利益、破壞生態環境、質量,不落實安全責任;六是一些地方和部門急功近利,違背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原則,亂上項目,招投標成為個別利益獲取者的獲利工具,在社會上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政府采購領域、國有產權交易領域、電力工程交易領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類似的問題。

        (二)以往的招投標交易市場產生腐敗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五個:

        一是傳統的交易機構集組織交易與監督管理職能為一身。

        二是行業對交易資源進行壟斷。

        三是法律制度漏洞。

        四是招標投標過程不規范,“不正常”現象較多。

        五是監管機制不完善,監管力度不足。

        二、要實現科學監管,構建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是前提,幾個方面的合力到位是關鍵:

        (一)統一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交易倘若招投標交易市場有多個進口,多個出口,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則和制度約束,市場競爭必然魚龍混雜,各行業必然會各行其是,行業保護、行業壟斷、利益爭奪必然暗潮涌動,交易過程就容易陷入形式化,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而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則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成為規范招投標市場的必然舉措。有了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還必須要實施科學的監督管理,才能使市場行為達到良性循環。

        (二)監督管理必須要使各方面合力到位

        要實現對公共資源交易的科學監管,就要做到以下幾個到位,即:紀檢部門在市場監督和查處違規違紀工作上要作用到位;按照“1+8”管理模式,發改部門在指導協調工作上要作用到位;各行業行政管理部門在本行業公共資源交易活動監管工作上要作用到位;依法設立的公共資源交易場所的紀檢和監督檢查部門對進場項目組織實施交易的過程要監管到位。

        三、實施監管的專職機構應具有以下特點

        (一)公共資源交易涉及到的項目類別專業性強,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隊伍力量。

        依據我國《招標投標法》、《政府采購法》、《房地產管理法》等法律法規,應當公開交易的公共資源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一是建設工程類。

        二是政府采購類。

        三是土地及礦產資源類。

        四是國有產權類。

        由于公共資源交易頻繁,數額巨大,種類繁多,涉及專業廣,范疇大,擁有一定比例的專業技術力量,監管職能的履行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二)必須與交易業務工作相分離,相對獨立,才具有權威性,也方便進行統一的監督管理。

        在公共資源交易活動中有不同參與主體,包括發標方、應標方和交易機構等。

        一是發標方。在建設工程招標活動中,依法提供可交易建設工程項目的是發標方,通常被稱為招標人。在開發項目招標活動中,依法提供開發項目信息的是發標方。在政府采購活動中,依法提供政府采購信息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團體組織為發標方,通常被稱為采購人。在土地出讓中,依法提供土地使用權出讓信息的是發標方,通常由縣級以上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國有土地出讓權。在礦藏開采權出讓活動中,代表政府出讓該開采權的礦產資源主管部門是發標方。在產權出讓活動中,國有產權出讓方通常是各級政府。

        二是應標方。應標方通常是根據公共資源交易信息要求,依照法定程序參與競標活動的企業。在建設項目招標活動中,應標方是依法參與建設項目承攬競標的建設工程勘探企業、建設工程設計企業、建設工程施工企業以及建設工程監理機構。在開發項目招標活動中,應標方是依法參與該項目開發承攬競標的企業或者科研機構。在政府采購活動中,應標方是依法參與政府采購競標的供應商或者維修項目承攬企業。在土地出讓活動中,依法競標土地使用權的企業或者個人是應標方。在礦藏開采權出讓活動中,依法參與開采權競標的企業是應標方。在產權出讓活動中,依法參與該產權競價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應標方。

        三是機構。公共資源交易機構通常是指受公共資源發標方委托,組織實施公共資源交易活動的機構,如具備各類項目招標資質的招標公司、造價咨詢公司等。很多地方設立的政府采購中心、建設工程交易中心或土地礦業權交易中心,藥品采購中心實際上行使的也是具體的業務工作。

        此外,參與公共資源交易的當事人還包括專家評委、公證機構等。

        因此,要建立對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實行有效地監督管理,監管部門既非交易當事人,也非交易場所業務職能部門,既能超脫于交易活動之外,又能客觀公正的履行監督管理職能,最有條件真正把決策執行到位。

        (三)公共資源交易活動影響大、責任大,監管部門必須充分使用處罰處理權限,使監管執行到位,形成威懾力。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果沒有高壓嚴格的處罰力度,違法違紀行為的制造者們就不會產生觸碰高壓線的恐懼,市場就不會自覺形成自律,監管就無法樹立權威,也就不能形成有效的威懾力。比如對交易過程中通報圍標串標嫌疑的個體,進行記入黑名單處罰,依據其違規違紀情節輕重,在對應的規定期限內不得參與進場項目交易活動。對身在處罰期內卻違規進場的相關責任個體進行責任追究,進行進一步處罰手段,等等。

        (四)積極推動電子招投標工作進程,打造科學、智能的網絡監管平臺。監管部門必須充分使用科學、智能的監管平臺實施監督管理。要結合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印發的20號令有關精神,充分利用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的信息媒介和地方政府的信息管理平臺,積極推進電子招投標工作,運用高效的公共資源交易監管網絡監管平實施監督管理。

        高效的公共資源交易監管網絡監管平臺應該具備以下功能:

        1、自動預警功能,設置節點控制。2、實時監控功能,強化事中監督。3、受理投訴功能,強化事后監督。

        (五)廣泛實施公共資源交易誠信體系建設。認真研究制定公共資源交易的信用體系建設,建立起信用調查、信用評級、信用記錄、失信懲戒等信用服務行為的管理規定,對進入交易中心的交易活動情況進行輯錄,建立起交易當事人、機構、評標專家的誠信檔案,積極推行“黑名單”制度,嚴格市場準入努力形成規范有序、嚴格自律、誠實守信的交易市場信用體系。

        第3篇:科學實踐觀的例子范文

        論文摘要:基于互聯網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具有優化教學的多種特性,使得以學生為中心、基于資源及交流協作的教學方法得以實現。本文結合多媒體網絡技術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特點,提出了并針對網絡化教學模式建設的一些研究。

        一、引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絡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方便、省時、異地共享的優點已充分被運用到社會各行各業中;網絡教學也不例外,遠程教學、網絡考試、教學資源共享等都在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網絡教學已經在許多國家被廣泛運用;鑒于此,網絡化教學模式必將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提供更有效的輔助作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是管理類專業基礎課,適用面廣,知識點多,對學生日后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影響較大,因此建設《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網絡化教學模式的研究對提高《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乃至對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教材的建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因此研究基于INTERNET的多媒體網絡教學方式及其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多媒體網絡技術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特點,提出網絡化教學模式,并對模式在教學中的運用做了一些探討。

        二、國內外網絡化教學模式的現狀

        目前國外網絡教學的發展比較成熟,許多國家都在教學中廣泛地應用網絡教學。網絡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課程文檔,課件的在線生成,文檔的共享,在線或離線的考試、測驗,實時答疑、問題討論、自動生成題庫,分數統計等。目前涌現了很多網絡教學平臺,如由British Columbia計算機科學系開發的WEB CT、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學開發的Virtual-U基于WEB的教學工具等。

        在國內,對于《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改革也在廣泛的進行中,如:2007年12月王慧等在遼寧工學報上發表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新型教學模式研究》,其中提到了目前人力資源課程教學所存在的缺點,并且提出了相關的教學改革措施與建議,但是缺乏對課程實施網絡化教學。現在,我國的網絡速度相對于西方還不是很快,網絡覆蓋還不完善,缺少在網絡課程中應用人工智能等。

        三、建設與研究的內容

        理論基礎:從我們國家目前的情況來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供小于求。首先,在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是一門新興學科。無論是人力資源管理學科的研究還是高等院校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開設,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現在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并不多,而真正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就更少了。其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就業多集中于一些金融保險業、咨詢服務業、快速消費品行業等熱門和具發展潛力的行業。當前,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益發達,課程建設的網絡化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有利的平臺,《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應用于計算機操作將有利于教與學,更好的培養“具有基礎寬厚、實用能力強、綜合素質優良的專業人才”。

        事實依據:隨著市場經濟體系進一步完善和經濟一體化要求,企業間的競爭日益加劇,人力資源作為第一競爭要素,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如何滿足企業對專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強烈需求。就成為高等院校的最緊迫的要求。為迎合社會的這種要求,許多院校紛紛開設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但由于該門課程實踐性較強,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生的技能掌握較弱,如何提高人力資源管理課的教學效果和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是目前存在的一個普、遍難題。 轉貼于

        四、建設與研究的思路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網絡化教學模式的建設與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及過程是:首先是數據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調查本省高職院校《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的模式與做法;其次典型課例的分析與總結,建立試點班,以《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網絡化教學模式在試點班實施,并找出問題的存在之處并得出解決方案;再次是教育行動研究法,圍繞課題要旨,不斷地摸索出因材施教的符合《人力資源管理》網絡化教學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最后是網絡教學資源的修改完善,參考閱讀有關文獻,拓寬思路;在以上基本上實現網絡平臺設計,建立網絡化教學軟件平臺。

        網絡化學習模式注重學生在虛擬世界和真實體驗,實現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的重心轉移;注重對網絡資源的利用,實現從教學內容的設計向教學過程設計轉變;網絡化的學習模式是一種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揚棄和改造的結果,主要體現在教學要素的四個轉變,即教師角色的轉變:由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地位的轉變:從被動接受的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知識建構的主體地位。媒體作用的轉變: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教學過程的轉變:從知識學習轉變為素質的培養,由講授說明的進程轉變為通過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協作學習及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

        五、建設與研究的意義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是管理類的專業基礎課,適用面廣,知識點多,對學生日后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影響較大。而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一般的反映是,教師難講,學生難學,內容枯燥無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目前我省高職院校《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模式存在的一定的弊端,基本是沿用傳統的理論教學法,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較差。在網絡化教學模式的建設中,可借助于網絡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通過案例分析和案例討論,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培養操作性的能力。網絡教學法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缺憾,從而提升《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實訓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為高職院校課程建設服務。本文的研究對提高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對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教材的建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六、結束語

        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看到:跨時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個性化,是網絡化學習模式的主要特色;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方便的獲取方式是網絡化學習模式的主要優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網絡在教育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現代信息技術正逐步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技術力量,教育的網絡時代即將到來。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更須不斷地研究探索和實踐網絡教育的應用形式,努力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文件.“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基[2000]25號.

        第4篇:科學實踐觀的例子范文

        Abstract:Under the new time i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eagerly anticipates, how to utilize through ancient times ever green Kong Zi to educate the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quality class and grade to manage, serves the purpose which the student develops matures, this has the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孔子教育思想 高職班級管理

        Key words: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Kong Zi educates the thought; The quality class and grade manages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9-0142-02

        孔子是中國古代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許多以“禮”為目的的管理目標、以“義”為特征的管理方法、以“仁”為內容的管理原則等,深刻剖析其真正內涵,取其精華,將其運用到今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中來,對高職班級管理工作者有重大借鑒價值。高職班級管理的目的是實現人的發展,怎樣才能通過班級管理來實現人的發展呢?這就必須以科學合理的理念來進行指導,作為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指導方針的科學發展觀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高職班級管理的指導思想。

        一、在高職班級管理實踐過程中實施以“禮”為目的的管理目標,加強班級管理制度建設,促進學生發展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要發展就離不開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必須建立在合理的管理制度基礎之上。“禮”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規范原則,根據“禮”的要求,孔子主張維持嚴格的等級制度,認為這樣能穩定管理秩序,維持管理者的地位,對一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規范作用。同樣,高職班級管理實踐過程中需要有一個“禮”的規范,以便學生通過學習規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安分守己。高職班級管理工作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進行班級管理工作時需要制度化的規范來進行科學管理。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建立規范合理的班級管理規章制度,形成良好而嚴謹的班級文化,有利于學生按照規范來指導自己日常言行,使學生遵守行為規范,能夠明禮信,知榮辱,學會做人,學會求知。

        在“克己復禮、尊師重道”的思想引領下,高職班級管理者要經常教育學生從我做起克制欲望、安心學習、尊敬師長、敬重學校。現在的高職班級管理中,正是忽視了“克己復禮、尊師重道”的經常性教育,導致有些學生貪戀網吧、有些貪圖享樂追求時尚、有些陷入賭博而不能自拔等。更可怕的是,學生還自以為是,目中無人,在家不尊父母,在校不敬老師,對父母和老師的教導置若罔聞。高職班級管理者應該常規性地教育學生克制欲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在校不得過分追求時尚,否則會心有旁騖,不能安心學習;不得貪戀網吧,把過多精力用在上網打游戲上,影響成績的提高;參與賭博、酗酒等,分散精力,更重要的是與社會上的人聯系,經不住誘惑會走上歧途。

        二、在高職班級管理實踐過程中注重以“義”為特征的管理方法,提升班級管理藝術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高職班級管理者能夠以德治班,學生就會像眾星拱月一樣擁護,克服“禮”所造成的等級矛盾。

        1、高職班級管理者必須“言高為師、身正為范”,以身作則

        孔子主張管理者身體力行,以自己的行動為被管理者做出榜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高職班級管理者自己能做到正其身,管理起來就沒有那么困難了,就可以去管理學生,從而去要求學生端正行為。高職學生大都處在心理斷乳期,學生有極強的向師性,只有班級管理者用自身的榜樣作用和人格魅力讓學生佩服,從而仿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班級管理者還應“敏于事而慎于言”,“訥于言而敏于行”,反對言過其行,而且要“言必信,行必果”,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2、高職班級管理者要從大局出發,統籌兼顧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高職班級管理者要統籌班級的整體利益和兼顧學生個人的局部利益,同時要告誡學生不能只顧自己的“利”,而要講“義”, 要從班級的整體利益出發,“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管理者和學生都應該以班級集體利益為出發點,根據“義”這個尺度來追求個人利益,才不至于上下爭利,相互爭斗,影響班級和諧。

        3、高職班級管理實踐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上好禮則民易使也”,“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班級管理者一方面要用禮儀和道義對學生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班級管理者也要加強用“禮”、“義”來教育教化學生,讓學生從思想上接受管理,從行為上服從管理,不提倡簡單粗暴的強制管理,注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4、高職班級管理者要注重“舉直”,選拔正直的學生來參與班級管理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選拔正直的學生參加班級管理,而罷黜不正直的班團干部,學生就會擁護并服從班級管理,從而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高職班級管理者只要充分利用孔子教育管理思想中“義”的規范,并按照“義”的要求去做,就會使學生逐步達到“禮”的目的。

        三、高職班級管理實踐過程中貫穿以“仁”為內容的管理原則,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關愛學生成長

        孔子以“仁”作為實現“禮”這個目標的原則,所以他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高職班級管理就是要通過以仁為內容的教化,使學生的一言一行都要合符規范,學生通過學習規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從心所欲,不逾矩”。在新時期,“克己復禮”仍然是維持高職班級正常秩序的重要條件。同時孔子主張“仁者愛人”等以人為本的理念,高職班級管理者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用仁愛來征服民心,調節關系,勸誘學生安居樂業。

        高職同一個班級的學生雖然學習相同的專業,但他們身上卻有著諸多的不同點。性格相迥,家境不同,經歷各異,素質能力不等,班級管理者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盲目地實行統一管理,效果一定不佳。班級管理者應經常深入班級多與學生談話,了解學生情況,幫助他們分析問題,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成。不同地域的學生來到高職班級這個共同生活的地方,一定會有很多不適應,如果適時關注,就能幫助他們盡快地調整并融入新環境。還有一些來自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學生,班級管理者更應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勤工儉學和就業時多為他們提供幫助。高職班級管理者還更要關注“邊緣學生”,由于各種原因,這些學生與主流人群格格不入,學習成績、生活習慣、性格表現等方面雞立鶴群。這些學生可能存在思想觀念的偏差,感覺“讀書無用”而渾渾噩噩,可能心理上有誤區或者壓力過大產生厭學,可能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可能是家庭經濟貧困難以為繼,也可能是情感問題沒能正確處理使得精神委靡,還有可能是單親家庭導致長期心理失衡,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雖然表象一致,但其成因卻千差萬別。高職班級管理者對這些邊緣學生應持寬容的態度,在認同這一事實的同時,要深入了解這些學生產生問題的緣由,并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

        四、高職班級管理實踐過程中借鑒孔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促進學生

        進步

        孔子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作為教學內容,注重學生素質全面協調進步。高職班級管理者也應該倡導學生既要學好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又要學會為人處事,還要學習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協調進步,讓學生發展為德高技強、多才多藝的人。發展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可持續,高職班級管理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學生素養的可持續發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孔子教育學生正確處理遠大理想與眼前利益的關系,政治理想和物質享受的關系,激勵學生可持續發展。高職班級管理者要引導學生通過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確立人生的遠大理想和宏偉目標,并經過長期的培養和磨練,持之以恒百折不撓,把握長遠發展方向,激勵學生持續進步。

        五、高職班級管理實踐過程中抓住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利用孔子教育思想有效實現高職班級管理

        孔子的教學原則主張啟發誘導、學思并重、由博返約、因材施教等,這些思想與科學發展觀主張統籌兼顧的思想如出一轍,有異曲同工之妙。

        啟發誘導,統籌教師教育的主導作用,兼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幫助學生打開知識的門扉,端正思維方向,即“開其意”、“達其辭”。高職班級管理者讓參與打架的學生認識錯誤,而學生不知道錯在什么地方,說明學生尚未處在積極思維的狀態,這時就不要勉強教育他,如果將大道理不厭其煩地一一告知,就會養成學生的依賴性,阻礙其思維的發展和對事件的認識。這個時候最好先讓學生書面寫出事情的經過和認識,讓學生邊寫邊反思,主動認識錯誤,老師再適時適當加以教育引導,這樣才能讓學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達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的心境。

        學思并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高職班級管理者在實踐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統籌兼顧學習和思考,學思結合,以思促學。

        由博返約,統籌兼顧學生知識的廣博與專一,在高職班級管理實踐中注重統籌兼顧學生專業知識技能與業余素質能力的培養。孔子主張學生“多聞”、“多見”,知識面要廣,但不能雜亂無章,必須有一個中心加以統帥。見識多,思路廣,對事物的理解就會深刻而全面,解決問題就會左右逢源;能“一以貫之”就可以簡馭繁,觸類旁通。由博返約就如同用一條線串起零散的珍珠而成為一件藝術品,有線無珠或者有珠無線,雖然有用,但價值不大。高職班級管理者要注重引導學生用專一的專業知識統領廣博的業余技能,才能讓自己的才能有更大的發揮。

        因材施教,“夫子教學各因其材”。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特點,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其次,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高職班級教育以人的發展為己任,在管理目標的確立上,要將學生個體全面發展放在第一位,而不再是“尚同” 于學校工作任務的完成,甚至社會的需要。學生每個個體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速度是不同的,班級管理者要接受這一事實,尊重這些不同,只要這些發展目標是有利于學生個體發展的,我們就應該認可這些發展目標,而不是盲目地求同。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其中所表現出的諸多特點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謀而合,這一思想內涵經過兩千多年社會實踐的檢驗直到今天仍然散發出熠熠的光輝。科學發展觀是新時期高職教育理念的創新,也體現了孔子教育思想在新時代的延續,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游刃有余地運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將為高職班級管理開辟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第5篇:科學實踐觀的例子范文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持續增長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社會需求對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和機遇,而實踐性教學是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既有相當專業理論深度,又具有實踐技術性特征的應用性學科,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才能突出其專業性質和專業特色,因為實踐性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貼近現實的實踐平臺供學生仿真模擬,以使學生能夠把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緊密結合起來,在加深對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又全面提升了獨立分析、獨立研究和獨立實踐的工作能力。

        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踐性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實踐教學理念意識淡薄

        當前高校教師普遍存在這樣一種錯誤的教學理念,即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掌握理論,工作后他們再用理論知識去指導專業實踐,邊工作邊提高實際能力。于是教師在教學方法手段上也已經習慣采用照本宣科、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對教學工作得過且過。在不存在學生就業壓力和績效指標考核的情況下,高校教師大多致力于發論文、爭項目、評職稱,根本沒有心思和精力潛心開展實踐教學改革工作,意識理念的淡薄導致實踐性教學改革發展依然遲緩甚至止步不前。

        (二)專業師資力量薄弱

        從總體來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從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等方面與重點高校本來就存在較大差距,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又屬于新興學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師隊伍就更加薄弱。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性教學要求任課教師不僅具備經濟管理等多方面扎實的理論功底,同時又要具備專業的實際操作技能和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而現實情況是許多高校教師是在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畢業后直接從事高等教育行業,嚴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能力,許多教師甚至更沒有遇到和獨立解決過企業管理難題,因此他們很難有效地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性教學工作。

        (三)實踐教學體系嚴重缺失

        我國的人力資源管理屬于新興學科,它的理論體系完全“舶來”于西方科學管理的理論叢林,迄今為止并沒有形成中國特色的內容體系,因此會有部分內容讓學習者產生水土不服的“癥狀”。在教學模式上,由于國外把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看作是一門由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術兩個模塊構成的應用性專業,其實踐教學占有重要地位和較大比重,而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課堂講授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實踐教學體系嚴重缺失,建設明顯滯后。

        (四)實踐教學方法單一

        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授課方式形式多樣,如實驗課、案例分析課、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不僅如此,他們還鼓勵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科學研究活動,通過教師的科研指導和學生的團隊合作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我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師自身通常都沒有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他們只掌握專業理論知識而無法給學生具體操作提供專業指導,因而常常是坐而論道,言之無物,使得實踐性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五)實踐教學環節目標設置不明確

        實踐性教學環節設置的主要目的在于配合課堂理論教學,培養學生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現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設置的教學環節,具體包含實驗、實訓、實習、設計、實際操作、社會調研等。但是調查顯示,我國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資源管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目的含糊不明,缺乏具體的定性定量要求,使得專業任課教師無從入手。

        (六)學生社會實踐機會非常匱乏

        人力資源管理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專業,它需要學生在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操作流程的同時對專業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而該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設計校內實訓和建設校外實習基地。而實際情況是,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內實訓課程設計不僅學時很短,內容簡單,而且校外的社會資源嚴重不足,利用也不充分,很難得到相應的實戰訓練機會。

        二、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踐性教學的設計原則

        實踐性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所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實際運用,來加深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進而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最終達到鍛煉學生實際能力的目的。鑒于實踐性教學的內涵,在實施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性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握如下一些基本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指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性教學的內容設計和方法選擇上既要針對專業和課程教學大綱的目的與要求,同時又要針對在校本科生的專業知識儲備及其實際能力水平,實踐內容的選擇應在理論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考慮和設計,使實踐活動既有利于學生實際運用能力不斷提升,又有助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時效性原則

        在瞬息萬變的知識經濟時代,理論和技術更替速度越來越快,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內容的更新也必須與時俱進,要不然我們所培養的人才就難以適應當今時展的需要,這也就決定了實踐教學時效性原則的重要性,因此也決定了實踐教學必須反映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及課程內容和知識的更新趨勢。

        (三)典型性原則

        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性教學的內容應能反映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一般特性和普遍規律,學生通過該類案例的學習,有助于其學習遷移,使之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四)實效性原則

        實效性原則是區別實踐性教學與其它教學方法的突出特點,因為實踐性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縮小課題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需要的差距,否則,實踐性教學就失去了其目標方向與實際意義。

        三、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踐性教學的方法選擇

        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性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實施課內、課外實踐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項目實踐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各有自己的特點和應用條件,可以根據需要來選擇使用。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目的明確、以行動為導向、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廣泛青睞。案例教學法就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管理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剖析具體的人力資源管理案例,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相關的“實踐活動”中,以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實踐教學方法。在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選擇內容新穎、代表性強的真實案例,結合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以案例為引導,讓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剖析,滲透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全面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探索精神。案例教學法的授課方式靈活多樣,既可以教師講授,也可以是將學生導入案例模擬環境中進行分析與討論,從而引導他們自主分析問題、診斷案例、找出問題解決方案。

        (二)情景模擬教學法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從案例分析法中派生出來的一種極具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實踐教學方法,其本質上是一種仿真培訓方法,是案例教學法的延伸。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情景模擬教學法可以充分體現這一特征,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一定的人力資源管理情景,其中可以有人物和情節,也可以有矛盾沖突和疑難問題等,讓學生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模擬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通過模擬人才招聘活動,使各任務小組的同學在一起深入研究探討問題,提出觀點或拿出方案,強調小組協作,培養團隊精神,可以讓團隊智慧發揮到極致。

        (三)項目實踐教學法

        項目實踐教學法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方法,它是通過“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來親自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學生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項目教學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學生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深刻體驗了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四)探究式實踐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又稱為發現法或研究法,是指學生在學習人力資源管理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思考、觀察、實驗、討論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并寫出小論文或研究報告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在研究式教學過程中,需要給學生提供一些必備的背景資料和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知識,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強化。

        四、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踐性教學的改革路徑

        (一)積極轉變實踐性教學觀念

        實踐性教學的特點決定了要想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首先必須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踐性教學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看作是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者的先進教學思想,堅持“為學而教”、“因學論教”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理念雖然有忽視間接經驗、學習中心論等片面傾向,但它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賦予學習以發展性、創新性等觀念,擴大了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機會,這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改革是極其重要的。

        (二)加強實踐性教學師資力量

        實踐性教學的指導教師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備豐富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經驗或管理咨詢工作經驗。他們不僅是實踐性教學工作的主要承擔者,而且是組織安排的領導者和學生實踐的指導者。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應高度重視實踐教學教師的培養和梯隊建設,積極采取措施,如企業合作授課、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與兄弟院校的交流、利用假期送教師到企業兼職鍛煉等,通過多種形式提高實踐性教學指導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

        (三)構建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性教學應靈活多樣地體現在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的全過程。按實踐教學形式和功能不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性教學可分為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方面。課內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并全面掌握本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可以選擇在課堂上進行應用案例分析研討、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等活動,還可在人才招聘、績效考評等模塊安排實驗課,使學生初步了解人力資源管理模擬軟件的應用。課外實踐活動有認知性實踐和應用性實踐兩個方面,可以采取社會實踐調研、頂崗見習、畢業實習等形式,幫助學生在掌握知識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基本的專業技能去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

        (四)加強實踐性教學制度建設與管理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性教學的規章制度,用以規范實踐性教學,使實踐教學有章可循,使教學管理工作規范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的組織和管理,落實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師資培訓計劃,分層次地研制和編寫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性教學大綱和教材,加強實踐性教學的檢查和效果評價、組織校內外實踐性教學公開課等等,建立一個完整的實踐性教學實施、監督、評價、激勵和反饋系統,明確實踐性教學課程的考核辦法和標準。

        (五)進一步拓寬實踐平臺

        目前我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辦學條件有限,學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已有平臺,利用校內各種資源給學生提供實踐訓練機會,比如學生會、團委、學術社團、后勤部門、學工部門、校辦產業部門、學校餐廳、超市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實習基地,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聯系合作企業,開展校企聯合,拓寬實踐渠道,對學生進行集中全面的實踐訓練,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參考文獻:

        [1]王曉莉.大小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踐與探索——以“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為例[J].科教文匯,2010(6).

        [2]崔穎.建立地方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對策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3).

        [3]雷志柱.案例教學法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2009(11).

        [4]何東云.《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探討[J].經濟師,2007(7).

        [5]游傳新.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決策與信息:下半月刊,2008(6).

        [6]雷志柱.人力資源管理案例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1(02).

        [7]陳樹文.哈佛大學商學院案例教學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12).

        [8]雷志柱.人力資源管理案例教學模式研究——基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06).

        [9]史寶玉.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模式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5).

        [10]王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精品課程建設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24).

        第6篇:科學實踐觀的例子范文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體系

        教學型高校層次多、類型多、面廣量大,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對學生的培養模式不同于基礎深厚的研究型或學術型大學,人才培養及課程體系建設應突出理論性、應用性、實踐性和操作性。

        一、人力資源管理本科實踐教學中的現狀分析

        1.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特色不明顯

        一般都是根據開設人力資源專業高校的原有基礎,設立相關的實踐教學活動,如工科背景的院校設立一些工科的實踐實習、大管理類一般設立管理類的實踐實習,沒有形成具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特色的實踐性教學。

        2.實踐教學課程設置少

        由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實習有很多需要到工廠、企業去完成,實際操作起來較為困難;另外由于受經費、教師及其他條件的限制,許多高校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使得學生實踐、實習環節少,學時數少。

        3.實踐教學系統性不強

        由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設立都是依托各學校原有的學科、專業的背景各異,在人才培養上只重視辦學的基本規范和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并沒有形成符合學校定位與特色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也沒有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不同層次的要求。加之培養過程的存在局限、教學設施的不完整,導致人力資源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實踐性教學系統性不強。

        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構建

        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實踐性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提高獨立思考和實際操作能力,正確地掌握專業技能技巧,完善其智能結構,使之成為適應專業工作需要的應用型技術和管理人才。

        1.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構建原則

        教學內容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的實現,根據應用型本科教學的特點,應將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根據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要求:即考慮社會需求和學生的整體素質、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比例,做到強化技能、增強能力,提升職業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實際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質、面向應用、系統發展”的建設思路,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重在素質”就是加強基本素質和專業素質教育,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具備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同時引導學生根據職業意向和自身特點,從根本上提高專業素質;“面向應用”就是面向企事業單位實際需求,面向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應用性能力的培養:“系統發展”就是綜合應用素質教育、個性教育和自主教育、全過程教育等現代教育思想,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全面協調地發展。

        2.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體系構建

        本科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應突出高層次的個性特征與功能,必須構建完整的教學體系。專業實踐教學應該包涵教學的整個過程,具體主要由以下幾個模塊組成:社會實踐模塊、專業實習模塊、課堂實踐教學、專業技能訓練模塊和實驗教學等。

        (1)社會實踐模塊。包括軍事訓練與理論教育、本專業有影響的知名的理論與實踐的專家講座、各類社會實踐(包括社會調查、社會體驗、思想政治教育)等。

        (2)專業實踐實習模塊。一般包括專題討論(學年論文)、教學實習以及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

        以上兩條是教育部規定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內容,一般學校在教學計劃中已做安排。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是理論性、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相對于社會對應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來說,單憑以上兩條實踐教學要求是不夠的,因此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專業特點及社會的需求。

        (3)課堂實踐教學模塊。課堂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課堂討論、模擬操作、教學觀摩、課堂辯論和課堂演講等。在所有專業課程中都應根據課程特點確定課堂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形式。

        (4)實驗教學模塊。將本專業相關學科的演示性、驗證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整合為一套完整的實驗教學體系。如綜合反映人力資源管理全流程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人力資源測評系統;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實驗流程等。

        (5)專業技能訓練模塊。教學實習應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內容,但根據學生未來的擇業方向和目標,可以有所側重。一般包括:工作分析、人才招聘、績效考核、員工培訓、薪酬設計等技能的訓練與培養。

        另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中,還應將素質教育貫穿始終。采取多種措施,利用各種機會和手段將素質教育融入實踐教學。

        三、我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

        我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根據應用型本科教學的特點,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構建“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管理,我院構建了較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教學計劃主要包括了以下內容:

        (1)第一學期安排了軍事訓練與理論教育,專業思想的培養教育:第二、四、六學期分別安排了暑期社會實踐。專業思想的培養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過程,采用校內外專家講座、學生專題討論等形式,使學生明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及要求。根據學院的總體安排,常年不間斷地聘請有影響、知名度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家、人力資源經理等介紹他們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現實問題,使學生及早了解專業的發展趨勢及未來的職業要求,并要求學生在校參加相關的講座不低于8場次。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實地從事一項調查研究或管理實踐活動。在具體社會實踐中我們根據專業的特點,由學生自主確定調查題目,報學院審核批準,并由專業教師積極參與指導學生根據題目開展調查活動,進行暑期社會實踐,寫出調查報告(或體會)。

        (2)第六學期安排了學年論文,第八學期安排了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實習要求學生寫實習小結報告,記錄實習內容和實習收獲;教師對實習單位進行定期回訪,掌握學生的實習情況。畢業論文抓好選題、指導和答辯三個環節,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所有專業課程中都根據課程特點在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中具體安排了實踐教學,而

        且保證具體學時要求:一般理論性課程的課堂實踐教學時數占課程總學時的10%以上;應用性課程的課堂實踐教學時數占課程總學時的15%以上。

        (4)實驗教學模塊:依托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實驗室,在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教學中實際應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依托人力資源測評實驗室,在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測評、人力資源管理、職業生涯管理等課程中實驗教學都得到了很好的開展;依托已建設的人力資源管理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實驗室,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建構知識和技能,在勞動關系管理、員工培訓、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5)在第五、六、七學期,分別專門安排2周的時間用于專業技能訓練。第五學期實習是“工作分析與招聘”,內容為某一崗位的工作分析,根據工作分析結果,形成職位說明和任職要求,并以此為據,進行模擬招聘,選拔出特定崗位的人選;第六學期是“績效考評”,結合崗位分析的結果,對崗位和職工的績效考評制度進行細致的資料收集,并進行診斷考評制度的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可以改進的方面,并提出對此制度進行修補和改進的意見和設想;第七學期是“薪酬設計”,總結某一具體的企業薪資福利設計的成功經驗與存在的問題,診斷企業的薪酬福利弊病,使學生積累有效薪酬福利和獎勵政策的設計技巧及日常應用管理方法。

        2.實踐教學中多樣化的嘗試

        作為未來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加強自身對人、人性、文化的認識與感悟,形成與激發相關認識及具備相關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學及管理活動中可以開展許多工作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我院在實踐教學中也進行了一些嘗試。

        (1)實踐教學中應用“協作學習”方法

        協作學習就是在實踐教學中運用小組學習的方式,使學生共同活動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在協作學習過程中,個人在必要時要借助組內成員的幫助與支持,同時要求學習者之間關系融洽,態度真誠,共同擔負學習任務。通過這一方式讓學生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學會與他人相處和共事的正確態度和有效方法,加深了對人的認識;在學習活動中,還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和客觀對待別人,有利于培養專業必備的基本素質,對他們的個人專業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

        (2)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就是在基礎教育中全面提高學生身體、心理、文化品德的質量水平,促使其完整素質結構形成的教育,其中又以人文素質教育為基礎。人文素質包括對人的語言文字修養、文學藝術修養、倫理道德修養、文明禮儀修養的培養。在教學中,我院主要通過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加以培養和引導。

        ①利用課余時間為二、三年級的學生開設影評課程,通過對教師精心挑選的電影背景、內容與手法的分析,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人性的復雜性與文化的多元性,為學生進行專業學習提供了豐厚的人文底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亦有一定的幫助。

        ②在學習型組織、管理思想史等課程中還強化了我國古代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的經典文獻的閱讀。如對《弟子規》、《增廣賢文》、《老子》第八十一章等都作為相關課程的課外補充閱讀材料,要求學生寫出閱讀的感想并進行課內外交流,增加學生對我國傳統倫理道德及文明禮儀的修養,以適應本專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

        (3)強化基本技能和素質訓練

        ①在教學時加強了表達技能的訓練。在“管理溝通”、“員工培訓”中安排了相關的培訓,鍛煉學生做到口齒清晰、態度從容、言辭得體、說話目的明確、中心突出、簡明扼要、有條不紊、富有邏輯性。

        第7篇:科學實踐觀的例子范文

        在《框架》中列出的實踐類型有:

        ·提出問題和明確需要解決的難題

        ·建立和使用模型

        ·設計和實施調查研究

        ·分析和解釋數據

        ·利用數學和計算思維

        ·建構解釋和設計解決方案

        ·基于證據進行論證

        ·獲取、評估和交流信息

        本文中,我們分別研究關于解釋和論證的第6和第7種實踐類型。這兩項實踐相互依賴:那些嘗試建構解釋的學生,也必須參與到論證中。

        《框架》詳細說明了探究在先前的標準中是如何被表述的,以此對于科學的建構意義(sensemaking)的方面進行強調(Bybee,2011)。有關“實踐”的觀點從把科學視為一系列過程轉變為同時強調社會交往和討論交流,這兩者是在課堂中構建科學知識時伴隨而來的。這一轉變所指向的科學實踐,需要我們認識到在建構科學知識時論證所起的作用,因為在設計調查活動、發展模型和構建解釋時所做的周到而深入的工作,需要對各種方案進行仔細地比較、評估,并達成一致。在本文中,我們首先分別定義了論證(argumentation)和解釋(explanation),然后再通過課堂案例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

        構建解釋

        課堂上對于“你能解釋一下嗎?”這個問題會得到各種不同的回答。通過澄清某一想法(提供定義),確定一種因果機制(解釋為什么有些事情發生了),或者證明一種觀點(解釋為什么會相信這種觀點),教室里的學習共同體能夠進行“解釋”(Braaten和windschitl,2011)。《框架》中“解釋”被定義為“將科學理論與科學觀察結果或現象相聯系的描述”

        (第3章),它強調科學中(課堂上或專業的)

        “解釋”的一種核心形式是因果關系的解釋,能夠識別潛在的因果關系鏈。對這類解釋的評價可以基于它是否能夠前后一致地說明——或解釋一學生收集到的所有數據(第3章)。

        “解釋”這種科學實踐超越了對指定過程的定義或描述,而是把一系列對需要解釋的現象的推理聯系起來。因此,與其簡單要求學生解釋細胞呼吸作用,我們不如讓他們解釋為什么人體呼出氣體中的含氧量比吸入氣體中的低。對這個的解釋不僅應該描述呼吸作用,而且還要產生一個符合證據的因果鏈,那些證據引向為什么需要氧氣的論斷。這樣的一個因果鏈可以詳細說明葡萄糖進入體內的位置,以及什么物質可以進出細胞,并得出結論:在細胞內一定發生同時需要葡萄糖和氧氣的化學反應,從而把能量轉換成一種可使用的形式(第9章)。

        為明確“解釋”的目標,《框架》強調了“評估各種觀點以得到最好的解釋”這個過程,包括學生應該能夠做到:

        ·使用原始的或二手的科學證據和模型,支持或反駁對一種現象的解釋性說明。

        ·找出各種解釋性說明間的差異或弱點(他們自己的或是別人的解釋)。

        因此,形成解釋性說明不僅僅包括構建,還包括比較和批判。嘗試構建新的解釋通常需要論證元素,以支持和質疑可能的解釋。事實上,為“解釋”搭建腳手架的有效課堂教學支持反映了這些論證元素,例如促進學生用證據和推理來支持他們的主張(McNeill和Krajcik,2012;Sutherland等,2006)。我們接下來將具體解析這個方面的科學實踐。

        基于證據進行論證

        基于證據進行論證的實踐強調了這樣一種認知,即科學知識是通過一種推理過程而建立的,“這種推理過程需要科學家提出一種關于世界的合理化說法。作為回應,其他科學家嘗試去找出這種說法的缺陷和局限”(NRC,2011)。當一種說法,可能是一種提出的解釋,受到懷疑或有爭議時,這種科學論證的過程就出現了(Osborne和Patterson,2011),因此就會激發參與者為他們自己的觀點辯護,同時質疑或挑戰其他的說法(Berland和Reiser,2009)。《框架》的第3章(NRC,2011)梳理分析了涉及支持和質疑知識論斷的幾個目標:

        ·構建科學論證,顯示數據是如何支持論斷的。

        ·在科學論證中找出可能的弱點,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利用推理和證據進行討論。

        ·識別他們自己論證中的缺陷,根據批評意見進行修改和完善。

        科學知識的建立結合了這些實踐,構造對自然現象的備選解釋,并對這些論斷進行論證。由于科學家們對于相同的觀察結果考慮了不同的可供選擇的解釋,他們討論確認不同解釋的缺陷并逐漸形成一致的描述(可能是從多個來源中抽取元素),得到最符合證據的解樣。這種相互依偎是實踐如何相互關聯的一個例子:作為對問題的回答,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得出解釋,并經過論證得到優化。

        這些實踐由什么構成?

        第8篇:科學實踐觀的例子范文

        關鍵詞:維特根斯坦;規則悖論;SSK;后SSK;爭論

        Abstract:Paradox rule is No.201 item of Wittgenstein's Philosophical Research 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le and the action. Represented by Bloor who takes Paradox rules on the conduct of the suspected interpretation,SSK in a suspected interpretation thinks that the community assumpsit and benefits decide the consistency of action and rules. While represented by Lynch who takes Paradox rules on the conduct of the anti-interpretation of Skepticism,post-SSK thinks that the rule is inherent of practice. This two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s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ories of SSK and post-SSK. By analyzing this,we believed that “the rule is inherent of practice” is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Wittgenstein.

        Key words:Wittgenstein;Paradox rule;SSK;post-SSK;dispute

        規則悖論主要是指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的第二百零一條,“沒有任何行動過程能夠由一條規則來確定,因為我們可以使每一行動過程都與這一規則相符合。答案是,如果我們可以使每一事物與規則相符合,那么我們也可以使其與之相悖。因此,符合或者沖突并不存在。”[1]121 這就是說,我們的一切行動都是按照規則的要求進行的。但我們又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理解或 “體驗”到規則。這樣,遵守規則似乎就成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問題:行動是在我們不知道規則的前提下進行的,而我們又只能在遵守規則的條件下才能進行行動。

        自從克里普克的論文《維特根斯坦的規則與個人語言》對規則悖論展開研究之后,規則悖論的問題成為學術界熱點討論的話題,不少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對規則悖論和維特根斯坦思想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按時間看,早期,以克里普克、貝克和哈克等哲學家的爭論最具代表性;近期,SSK的代表者布魯爾和后SSK的代表者林奇也從各自的立場和角度對規則悖論展開了解讀,并且認為他們各自的解讀都符合維特根斯坦原意。按學派看,克里普克和布魯爾對規則悖論進行了懷疑式外在主義的解讀,而貝克、哈克和林奇則提出了反對懷疑論的思想,認為規則內在于實踐。本文的布局以SSK和后SSK的規則悖論之爭為主線,克里普克、貝克和哈克等人的爭論為輔線。重點展示SSK和后SSK各自理論的不同,并進一步分析誰才是對維特根斯坦的正確解讀。

        一、SSK的外在主義解讀

        克里普克認為維特根斯坦的規則悖論是一種新型的懷疑主義的悖論。在《維特根斯坦論規則和私人語言》一書中,他以一個加法為例來說明這一悖論。他說:“我們都會加法并用其運算,算68+57可得出125這一結果。假定我以前在運用加法規則時遇到的最大數是56,那么現在我可能就會算得68+57=5。因我可能用‘quus’規則來運算,‘quus’規則可理解為:如果x和y小于57的話,那么x和y運算等同于x和y的加法運算,否則就等于5。也就是說,或許我一直以為我做的是加法,而實際上做的是另一種運算。”[2]按照上述悖論,似乎在任何情況下提出另外一種規則總是可能的,這是一種典型的懷疑論。進一步,克里普克通過這種新懷疑論所提出的困難——沒有按行動者的意圖遵行規則的事實,表明遵行規則的行動不過是捉黑摸瞎。規則并不能為行動提供充分的說明,或者說,規則不能決定行動。但問題是,為什么我們會如此毫無疑問的試圖擴展一個規則把它應用到我們先前沒有應用過的例子中?克里普克引入“共同體”來談遵行規則,主張遵行規則依賴于“同意”,這樣便把規則建立于約定論的基礎之上。

        在尋找規則悖論的結束機制的過程中,布魯爾追隨了克里普克,對維特根斯坦進行了懷疑主義的解讀。作為SSK的代表者,布魯爾在面對規則對行動的不充分性、秩序化行為是如何可能的難題時,借助了社會學 。他認為:“社會約定和利益填補了理性強制所騰出的空間。”[3]227布魯爾注意到維特根斯坦把遵從一個規則類似于聽從一個命令,規則、命令與規律只能夠在一個“共同行為”中才有其地位。這樣秩序化行動是如何被確立的?答案是通過例子、指導、共識的表達、反復練習、甚至于脅迫。由此布魯爾稱,秩序化的計算依賴我們通過反復練習而把握的社會約定;是通過在我們周圍的社會世界中的規范性實踐諄諄勸導并不斷強化在我們身上的約定。所以,而那種限制我們的實踐,并最終被我們所把握的并不僅僅是規則自身,而且還是在某一方面需要遵從規則的社會約定。而這種社會約定的根據就是利益。“關鍵的思想是,規則的社會學解釋的重要性在于,其共有的實踐是靠利益來維系的。”“原則上一個規則的每一次應運是可以通過談判解決的,根據規則遵從者的傾向和利益,這種談判(或缺乏它)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力量真實存在之處”[3]227。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這樣社會約定論和利益就成了遵循規則的終結機制,主張遵行規則要通過社會化、訓練、傾向、習慣、共識、利益來達到,社會約定和利益成了遵循規則的終極原因。這種社會學解釋的規則觀也可以運用到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中,如布魯爾說的“同樣,社會學家能夠欣然接受波普爾的下列主張,把知識變成科學知識的并不是知識的那些結論所具有的真理。而是知識所服從的各種程序規則、標準以及理智方面的常規。說知識是一個有關各種標準和常規性問題,也就是說他是一個有關各種規范的問題。”[4]253所以理論是不能夠由事實來決定的,因為理論不可能由一組有限的實驗結果來得到明確支持。因此,如果人們對一種理論的看法達成共識,這并不僅是單獨事實解釋的結果,而應由社會約定和一個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同的制度和利益來解釋。

        米歇爾·海克認為,“只要我們將維特根斯坦說的‘規則’與‘遵守規則’之間的關系看成是外在的,我們就會去尋找一個‘第三者’去填補這兩者之間的空隙”[5]。有鑒于此,我們可以認為,克里普克和布魯爾用社會約定(利益)去消解規則和規則遵守之間關系的不確定,把規則和遵守規則的關系看成是外在的,是一種外在主義的解讀方式。這種外在主義社會學式的解讀方式認為規則與經驗意義上的社會共同體有關,因此,規則是被后天約定出來的,而非絕對有效的;在遵守規則的活動中,“實在”與“對象”是不扮演任何角色的,比如:關于“紅”的語言游戲的有效性的標準,僅僅就在于我們如何去投身于“紅”這個語詞所代表的社會建制,卻根本無關于我是否真看到了紅。

        二、后SSK的內在解讀

        這種規則悖論的“懷疑主義式的解讀”,把遵守規則如何可能建立在“共同體”和“社會約定”基礎上的觀點,遭到了貝克、哈克等的強烈批評。貝克和哈克反對對規則悖論進行懷疑論式的解讀。“維特根斯坦對遵循規則論述的核心是規則和與其一致的行為有著內在的聯系。正確與否由規則唯一的確定,這種觀點是與根據共同體內的規范實踐定義正確性不相容的。把大多數人的行為作為正確運用規則的標準的這種做法抹殺了規則與其一致性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企圖以以上行為的一致性來解釋正確性是不可能的,除非犧牲規則和與其一致的行為之間有著內在聯系這一洞見。”[6]可見貝克和哈克認為規則和行動的關系是一種內在的關系,反對在規則和行動之外去尋找解釋的原因。在他們看來,問題就出在最初提出的懷疑主義短語—— 一個規則如何決定與它相符的無窮行動?這一問題預設了規則與其擴展的獨立性,仿佛規則是先于依照它而進行的行動。貝克和哈克指出,懷疑主義的解釋是一種外在主義的解讀方式,保留了遵從規則的假因果圖景,因為它從來沒有放棄尋求超越或隱藏在遵從規則實踐之下解釋因素的努力。

        與貝克和哈克一致,林奇也反對對規則悖論進行懷疑式的解讀。在林奇看來,克里普克、布魯爾與其他的SSK倡導者首先在規則和行動之間預設了一種斷裂,“預設了一個東立于規則和規則擴展之間的關系,好像是規則外在于符合規則的行動似的”[7]173,然后又聲稱需要一種社會建構論的解決方法來解決規則和行動的關系。他們懷疑和拒斥科學家的觀點,將自己的理論興趣強加于自己所研究的實踐,從而使科學家成為社會學的“傀儡”。林奇認為,SSK對維特根斯坦的外在主義的解讀,導致了布魯爾、巴恩斯的“二元論”立場,即社會學具有一種認識論的權威地位,成為表述科學這種社會顯現的本體論實在,而科學家本身則沒有這種表述科學的認識論的權威地位。這本身就違反了他們提出來的對稱性原則。

        林奇認為,在SSK給予維特根斯坦懷疑性解讀的地方,常人方法論則發展出一種非懷疑和非實在論的對維特根斯坦的擴展。按照這種擴張,“對于所涉及的問題,維特根斯坦的解決方式絕不是跳出哲學走向社會學,而是給出了認識論問題的一般社會性解釋的可能性”[7]163。按照這種擴展,“規則遵守的悖論”本身就是一個偽問題。規則和行動之間沒有本體論的斷裂。相反,規則首先是與其指涉的行動“反身性”地聯系在一起的,或者說規則的形成與所運用于其中的具體實踐是內在相關的。無論規則還是行動,一旦相互分離就沒有意義。“規則的表達只是一個符號,其意義只能作為語言游戲中逐漸展開的行動與其他表達。不存在等待著依附它的意義,從符號到實踐沒有什么距離。相反,符號總是體現在實踐之中,意義是通過與實踐規則相符合的符號的活動而出現的”[3]289。所以,社會學因素的角色僅僅是描述這樣一種社會化訓練的真實過程,而并不能對遵從規則的活動進行原因的決定性分析。如果在實踐之外、之后尋找一種因果解釋,那么這僅僅是一種假因果圖景,將難以擺脫一種心理主義的論證,而心理主義正是維特根斯坦所極力反對的。除此之外,林奇認為,布魯爾討論的共識與約定以及克里普克的共同體觀念是一種“意見的共識”;而維特根斯坦所討論的共識和林奇自己討論的默認共識是一種生活形式的共識,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在實踐中,存在著一致與共識,它們當然也是一種社會的產物,但它們只能是與實踐同在,而不能超越于實踐。克里普克和布魯爾等懷疑論者將共識、約定從實踐中抽離出來,并作為一種致因因素,這就違背了維特根斯坦生活哲學的主旨”[8]。

        通過對規則懷疑論者批判,林奇的觀點慢慢浮現:規則的意義必須在實踐中體現,規則的生命在于實踐;規則的意義只能在實踐中體現,不存在一個決定性的致因機制。同時,科學知識作為一種更為嚴密的知識,同樣適用于他們的分析。因此,第一,科學理論與科學實踐密不可分;第二,科學理論的產生和性質只能從實踐角度展開,不存在一個外在的絕對根基。

        三、兩種解讀的對比和評價

        雖然布魯爾等懷疑主義者和林奇等反懷疑主義者各自聲稱自己與維特根斯坦思想的一致性,但是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維特根斯坦主義者?這有賴于我們厘清維特根斯坦規則與行動的關系。

        維特根斯坦說,這就是我們的悖論,沒有任何行動過程能夠由一條規則來確定,因為我們可以使每一行動過程都與這一規則相符合,維特根斯坦是在考量了大量的使用語言的實際情行后才提出這個悖論的。他的目的在于表明,一旦我們脫離了具體的語言游戲而抽象地談論規則問題,就會遇到沒有辦法克服的悖論。

        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提出規則和實踐誰先誰后的問題,這本身是脫離了實踐而靜觀規則的結果。因為,在實踐中,我們總是以遵守規則為正確進行實踐的先決條件,但我們不是先學會規則再開始游戲,正如我們不是在岸邊學會游泳規則再下水,相反,我們只有在下水后方能懂得如何遵守規則,因為違反規則,我們就會身不由己地沉入水底。同樣,任何實踐都只有在參加者共同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才能進行,而參加者又只能在實踐中學會如何遵守規則。從邏輯上推論,這似乎是一個相互矛盾的悖論。但是從實際的實踐來說,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然而,由此引出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夠順利地實踐而事先卻不知道規則?維特根斯坦認為是憑借我們的自然本性和社會環境,“我們就生活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這是一種生活形式”[9]。就維特根斯坦對“生活形式”的使用而言,它既包括語言活動或語言游戲、生存環境,又包括人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風俗、慣例、制度等。這也就涉及我們解決規則悖論的關鍵。

        如果說規則悖論的出現是一種脫離實踐而靜觀規則的結果,那么,要解決這個悖論,就只能放棄靜觀的態度,直接投入到實踐之中。一切的意義都在于我們使用語言的活動,只有在實踐中,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意義。“想像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像一種生活形式”[1]12。因此,憑借將語言植根于生活形式,維特根斯坦將哲學從象牙塔式的理論世界拉回到了現實的生活之中,完成了研究視角從“事物應該怎樣”到事物“實際怎樣”[10]的轉變。所以我們無需對規則做任何的解釋或者說明,只要參加到實踐中,在實踐中體會意義和生活的快樂。如果我們把規則與實踐分離開來,在時間之外詢問什么叫遵守規則,就會陷入悖論的謬誤。所以,維特根斯坦說,我們的行動本身就是對規則的最好回答,換言之,對規則問題無需解釋,只需要行動。因而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悖論的出現正是糾纏于理論解釋而不顧實踐的結果。分析到此,我們很容易就能夠看出林奇的規則內在于實踐的思想才是對維特根斯坦的正確解讀。

        進一步,SSK和后SSK關于規則悖論的不同解讀的爭論,從認識論領域集中反映了兩派之間學術旨趣的差異,即布魯爾和林奇的爭論主要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規則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根本目的在于想通過“規則悖論”的闡發來達到論證他們各自綱領的合理性,所以包含著不同的認識論內涵。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SSK在解讀規則和實踐的關系過程中,規則與經驗意義上的社會共同體有關,因此,規則是被后天地約定出來的,把建構論和經驗主義聯系起來,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強調社會學解釋的“強綱領”之“強”的力量。即知識純粹是社會學或完全是社會性的,“所有知識都包含著社會維度,而且這種社會學維度是永遠無法消除或者超越的”[4]2。應該說,SSK從社會學角度揭示出科學研究中許多富有成效的方向,在一定的意義上意味著科學研究開始真正從邏輯實證主義的象牙塔走向了生活實踐。然而他在向科學是純粹的理性的活動這一見解提出挑戰時,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分強調社會維度,圍繞單一的社會利益對科學理論進行說明,其最終結果是用社會實在論取代自然實在論。導致了與其批判的科學哲學一樣,只關注對科學理論的分析,成為后繼理論批判的對象。從哲學的認識論角度看,SSK雖然強調研究科學實踐,即使他們自稱已經從科學史的案例研究注意到科學研究的實際過程,但其最終的關注點還是社會因素如何在實踐過程中決定科學理論,而不是關注真實的科學實踐過程。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和邏輯實證主義一樣是一種“理論優位”[11]的認識論策略。理論優位的認識論一個根本的錯誤就是忽視了科學實踐的作用和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忘記了科學實際上是一種實踐活動。而且是一種表征主義的認識論,主張科學是一種表征體系,目的在于精確地描述世界,而世界與我們如何進行表征無關。

        與SSK相反,后SSK所關注的是僅僅可見的東西,關注科學的實際運行過程,并不去尋找表象背后的隱藏秩序,各種因素包括被邏輯實證主義絕對化的物質力量、被SSK絕對化的社會學因素,都內在于科學實踐,不存在具有主導地位的單一要素。因此,他們對科學的一種充分的理解應該是實踐優位的認識論。科學首先不是表征和觀察世界的方式,而是操作、介入世界的方式,即是一種作用于世界的方式,而不是觀察和描述世界的方式。“科學研究是一種審慎的活動,它發生于技巧、實踐和工具的實踐性的背景下,而不是在系統化的理論背景下。”[12]因此,在實踐優位的認識論把科學認識的最終基礎建立在生活世界經驗上時,科學理解的預設前提是實踐背景,而不是理論背景;科學研究是一種社會的活動而不是抽象的邏輯推演;科學研究的背景預設不是可以明確表達的信念,而是難以言說的實踐要素,它像維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和維特根斯塔倡導的規則內在于實踐的視角是一致的。

        四、結論

        規則悖論之爭中,SSK代表了對維特根斯坦的懷疑式的外在主義解讀,認為社會約定和利益決定了規則和行動的一致性;后SSK代表了對維特根斯坦的反懷疑主義解讀,認為規則內在于實踐。正如皮克林所說的“圍繞遵從規則問題的爭論有兩個并行的問題,一個涉及遵從規則,另一個涉及我早些時候提及的文化擴展的開放性。實際上,前一個問題不過是后一個問題的一個特例”[3]16。事實上,規則問題的爭論代表著SSK和后SSK之間的認識論策略的不同,我們認為后SSK即規則內在于實踐才是對維特根斯坦思想的合理闡釋。

        參考文獻

        [1]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李步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SAUL A,KRIPKE.Wittgenstein on rules and private language:an elementary exposition[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21.

        [3]安德魯·皮克林.作為實踐和文化的科學[M].柯文,伊梅,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大衛·布魯爾.知識和社會意象[M].艾彥,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5]HARK M.Beyond the Inner and the Outer[M].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ishers,1990:46.

        [6]BAKER G P,HACKER P M S.Scepticism rules and Language[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4:171-172.

        [7]MICHAEL,LYNCH.Scientific practice and ordinary action:ethnomethodology and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8]劉鵬,蔡仲.從規則悖論之爭看建構主義研究進路的轉向[J].科學文化評論,2007,4(5):27-36.

        [9]江怡.維特根斯坦:一種后哲學的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66.

        [10]張志林,陳少明.反本質主義與知識問題: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的擴展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72.

        第9篇:科學實踐觀的例子范文

        【關鍵詞】 物理;科學意識;科學學習方法;科學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3-167-01

        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物理科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然哲學,到牛頓時代的經典力學,直至現代物理中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都是物理學家科學素質、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維的有形體現。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我們在學習物理過程中,更應該把物理貼近我們的生活中,能學習應用物理解決我們身邊的一些現象,更加激發大家對生活,對我們認識的客觀世界的思考。現在舉幾個例子:

        一、我們經常發現我們我們會在大風的條件會覺得更冷

        原因有兩點1、從臉上(乃至全身)散掉的熱量要比沒有風時多得多。在沒有風時,被身體暖熱的空氣卻沒被另外的冷空氣替補。風力強大,在單位時間內流來同皮膚接觸的空氣也更多了。因此在單位時間內我們身體散掉的熱量也就越多。2、我們的皮膚總要蒸發水分。蒸發需要熱量的,有空氣流動快,蒸發的快。也就意味著我們的熱量耗散的更快了。

        但是我們發現我們的溫度計放在風中的時候,他的水銀柱是不會下降的。因為溫度計的水銀柱體現的熱脹冷縮的體現的溫度的多少,而人體的冷熱體現的我們溫度的流失快慢。

        所有我們感覺到冷并不僅僅是因為溫度的原因,還有其他的原因。

        二、我們的石頭的建筑的樓房中門都要做出拱形,而且能夠很堅固

        原因是我們重量s壓在拱門中央的楔形石塊M上。楔形石塊受到向下的作用力,但是楔形石塊不能向下移動,重力只能由相鄰的兩個石塊來承受。于是作用力就按平行四邊形的規則來分解為兩個力,這兩個力又被相鄰的兩個石塊的阻力抵消了,所以拱門就不易受到外力破壞。這也同時解釋為什么我們的雞蛋是圓的,母雞不用擔心自己的體重會壓壞蛋殼,又為什么弱小的雛雞出生時只需用小嘴去啄蛋殼,殊不知蛋殼可以很堅固,能承受自然界中很大的壓力。是保衛小生命的天然盔甲。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

        談到物理學,有些同學覺得很難;談到物理探究,有同學覺得深不可測;談到物理學家,有同學更是感到他們都不是凡人。許多同學覺得學習物理只是為了能取得一個好的成績。首先學習物理的動力就沒用,因此,首要的目的是培養同學們學習物理的興趣。讓他們明白物理其實很有用,可以用來解決我們身邊的許多問題,可以解釋我們身邊的許多現象。讓他們發現原來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

        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對同學們進行適當的引導,多把生活中的實例作為我們講課素材,在具體課堂中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同學們對學習物理的熱愛。例如:我們香水噴霧器為什么能把水用霧狀噴出來。就是利用了流體壓強的原理。當氣流運動的速度越快,氣流周圍空氣壓力就越小。當擠壓噴霧器時,導管里的空氣運動加快,導管內部的空氣壓力減小,液體就會上升,并隨著流動的空氣從噴口噴出。

        就這樣運用生活中的一個實際例子,很具體形象的解釋了我們流體壓強的相關知識,不僅學生在提出這個問題時,會認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這些現象也是他們在平時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他們有生活中的直觀感受,能很好的了解這些問題的結果和現象。當我們提出問題,他們也會思考的確自己以前是否知道這個問題,了解原理。激發了他們對問題的求知欲和好奇感。在進行講解的時候,學生也能更加集中注意力,在那些他們不知道的問題上。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 |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综合缴情好婷婷网 | 色婷婷三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