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防震減災培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局上半年積極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普及工作,利用“5.12防災減災日”宣傳周活動深入鄉鎮、社區、學校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一系列防震減災宣傳活動;同時加強群測群防機制建設和地震災害志愿者隊伍建設,繼續推進地震應急系統建設等。
(一)召開全縣防震減災工作會
為了對2013年全縣防震減災工作進行總結回顧和更好地開展2014年防震減災工作,經縣政府同意,3月20日下午召開全縣防震減災工作會。會上客觀總結2013年全縣防震減災工作,認真分析我縣防震減災工作面臨的新形勢,精心謀劃防震減災工作新思路。研究了2014年防震減災工作重點及2014年鄉鎮防震減災工作考核細則,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鄉鎮工作考核的一部分。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防震減災知識宣傳
加大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力度,充分利用、5.12防災減災日、科技周等時段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5月12日,我局在月兔廣場設置宣傳咨詢臺,懸掛兩條宣傳標語橫幅,擺放十塊宣傳展板,由單位分管領導率本單位工作人員參加,方便廣大群眾現場咨詢。副縣長到活動現場對宣傳活動進行了指導,并對我局在此次“防災減災日”活動中的工作進行了肯定。當晚在縣城月兔廣場的露天大屏幕播放地震科教片和《唐山大地震》等地震相關影片,使廣大群眾對地震有更直觀的印象和認識。
5月13日我局工作小組在小區擺放了防震減災宣傳展板,懸掛了橫幅,發放了防震減災知識讀本和知識手冊,切實增強了小區居民對防震減災工作的了解以及對防震避震知識的學習。
在5月14日至16日我局工作小組先后來到鎮、鎮和鎮,深入鄉鎮為群眾宣傳講解有關地震的科普常識,組織群眾觀看知識圖片展板,發放防震減災知識讀本和知識手冊。我局在小學、鎮中學、小學,利用知識講座、發放通俗易懂的科普漫畫宣傳手冊及光盤等途徑,形式多樣的向學生普及防震減災知識。
我局還通過微博、微信、彩信等平臺宣傳防震減災知識,利用網絡手段使更多的群眾了解地震基礎知識。
(三)群測群防網絡不斷健全
完善“三網一員”體系建設,加強對地震宏觀觀測員、地震災情速報員、地震科普知識宣傳員和防震減災助理員隊伍的動態管理,建立動態聯系表,將換屆、流動等人員變動的情況,及時在動態管理聯系表中進行更新。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是抗震設防要求行政審批進駐行政服務窗口工作。根據市局要求,今年5月份以前,各縣(市、區)必須依法進入行政服務窗口,開展行政審批,實現所有新建、擴建、改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我局已經向我縣人民政府提交《關于做好我縣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行政審批工作的請示》,積極爭取抗震設防要求進入行政審批服務窗口,主動為當地建設工程提供服務,提高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的抗震設防能力。
三、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和推進措施
(一)加強群測群防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三網一員”體系,形成鄉鎮(街道)有網、村村有員、上下貫通的群測群防監測體系。舉辦“三網一員”業務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的業務能力,以及對防震減災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強地震災害志愿者隊伍建設。對志愿者隊伍進行防震減災知識培訓,并舉行“防震減災志愿者服務隊”授旗儀式等活動。
(三)重點做好防震減災宣傳普及工作。在宣傳方式上,努力創新宣傳方式,既要充分利用板報、手冊、標語等傳統宣傳手段,更要大力運用網絡、手機報等創新手段,不斷擴大宣傳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廣大民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防災減災能力。
一、“兩保障”保證防震減災工作順利開展
1.組織機構完整,工作有保障
自2011年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創建活動至今,我們始終堅持“三步走”:
(1)走好基礎步。校長一向重視防震減災工作,親自領導防震減災工作。每月領導小組都會將前一階段工作進行總結,并討論布置下一步工作,讓防震減災工作常態化。
(2)邁好行進步。我們大力營造宣傳氛圍,做到教師、學生及家長人人具有防震減災意識,防患于未然。
(3)收好立定步。認真做好活動總結工作,強化學生對防震減災知識、技能的掌握,從而收到實效。
2.制訂應急預案,過程有保障
我校始終堅持全員參與防震減災工作。學校組織召開防震減災專題會議,由后勤部門制定“防震減災工作應急預案”,由相關負責人及時組織全體教職工認真學習,領會精神。德育處、大隊部負責主抓這項工作,并結合學校實際,進行防震減災疏散演習與宣傳教育工作。防震減災工作的例會制度,更是讓此項工作在學校有“章”可遵,有“據”可循。
二、圍繞“三固定”營造宣傳氛圍,落實防震減災工作
1.固定醒目標識
校園內,防震減災硬件設施設置到位,全校共安裝指示標牌200余塊。我校有南北兩棟教學樓,為做到逃生線路人人清楚,在各個教室、各樓層通道處,都張貼了疏散路線示意圖;在校園里豎立各種指示標識,顏色鮮艷,字跡大而清晰,對師生起到直觀指引作用。
2.固定宣傳陣地
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防震減災宣傳也成為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建立了防震減災科普展室,室內擺放了地動儀、地球構造模型、地震震級演示器以及各種文字、照片等。
我們建立了防震減災校園長廊,將宣傳欄與地震相關模型交叉進行布置,幫助學生從平面到立體了解與地震有關的知識。
我們建立了“地震后”宣傳角,通過地震后現場的再現,讓學生了解地震帶來的危害。
我們還發揮班級板報作用,將防震減災基本常識普及到各班。
我們充分利用各種宣傳陣地,以事實告訴學生,只要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地震,在地震來臨之際消除驚慌,在鎮靜中求生,學會自我保護,降低人、財、物各方面的損失。
3.固定開展活動
對于小學生來說,活動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校在精心營造“防震減災”宣傳氛圍,向學生宣傳相關知識的同時,積極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我們一直堅持“五個一”活動:
(1)開好一次主題班會。在班級工作中,積極開展“防震減災”主題教育活動,要求全校36個教學班每班每月都開一次主題班會。活動后各班認真總結,不斷改進。
(2)播放一次主題紀錄片。德育處利用科普時間為學生播放預防地震的紀錄片,讓學生了解地震的發生原因以及防范地震的方法。
(3)每月一次廣播。利用紅領巾廣播時間,對全體學生進行宣傳普及教育活動,讓防震減災活動成為常態普及工作。
(4)組織一次知識問答。在學生中開展地震知識答題活動,在題目設計上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按照低、中、高三個年齡段分別出題,讓每個孩子都能夠認識地震,并專設一題由家長向孩子普及地震知識,從而也達到向家長宣傳防震減災相關知識的目的。
(5)組織一次參觀。根據學校工作安排,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外出參觀,幫助學生及時梳理在活動中獲得的防震減災知識,讓防患意識在學生心中扎根。
三、重視開展全校性應急疏散演練活動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疏散演練活動,每次演練活動做到“三落實”:
(1)落實演練前的培訓工作。讓每位教職工明確防震演練的具體操作程序,牢記逃生路線。后勤、德育處聯手根據學校教學樓結構和班級分布特點,制定相應的防震應急疏散預案,并組織師生學習,從而提高全體教師防震演練的組織能力。
(2)落實演練中的責任分工。由于演練時間不固定,我們要求當堂任課教師為各班的疏散責任人。按照辦公室位置,每一樓層樓梯處都有教師負責安全疏導。當聽到防震預報緊急疏散鈴聲后,全體教職工各就各位,各班主任、當堂任課教師保持冷靜并盡快做到:拔掉電源,組織學生有序地跑到室外空地上,并且遠離電線和較高建筑物。由于分工明確,在統一指揮下,全校師生用了2分鐘時間到達指定安全地點。演練活動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身體驗了一次防震避險經歷,提高了學生的安全自護自救能力。
(3)落實演練后總結工作。后勤部門、德育處、當堂任課教師以及班主任從各自角度總結每次演練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預案。學生們更是根據演練的實際情況,編出了朗朗上口的“防震減災”三字經。
防震減災演練活動總結
為牢靠建立師生的平安意識,加強全校師生遭遇地震、火*等突發*變亂的應急才能,進步學生的自救自護才能,做到岑寂處置懲罰,并能指導、贊助學生科學、有序地逃離現場,避免(削減)因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家當損失,小學全體師生于20xx年5月10日上午8:05分,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一次全面的學生自救自護演練運動。
演練前進行班級平安教導
演練開始前班主任徐先生對學生進行平安教導,同學們個個坐如鐘,認真地諦聽,平安意識記心間。
1。了解“防災減災日”。
2。知曉防災減災措施。
1、如果正在上課時發生地震,要在教師指揮下捧頭、閉眼,盡量蜷曲身體,迅速躲在各自的課桌下。
2、在行駛的汽車內避震,應抓牢扶手,以免跌倒或碰傷;低落重心,躲在座位鄰近;地震曩昔后再下車。
3、在戶外避震時,該就地選擇坦蕩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4、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避震,該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隨身攜帶的物品擋在頭上。
5、避震應選擇室內壯實、能保護身體的物體下面或*下,容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
6、掩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7、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分散演練支配
1、演練總指揮發出演練啟動指令。
2、信號員發出“地震*報”第一聲信號。
3、進入緊急避險狀態。全校停工停課,全體教職工和學生就地避震(約1分鐘),躲在桌子下或墻角。
4、就地避震后,信號員發出第二聲*報信號,所有師生做好分散籌備。所有師生員工按分散要求分散,學生統一將書包放置頭頂,注意保持好分散的秩序。
5、教職工和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入臨時避險區域(*場和大臺階下廣場),捧頭就地蹲下。各班班長、班主任維持秩序、清點人數,并實時申報年級組長→年級組長向副總指揮xx陳訴請示人數。
6、法制副校長做總結*講話。
7、肯定無非常后,副總指揮向學校地震演練總指揮申報演練停止,請總指揮指示。
8、總指揮依照領導組組長指示宣布演練停止指令,學生以班為單位有秩序的返回課堂,教職工返回工作崗位。
當第一次消防*報聲的突然響起,同學們快速躲到課桌底下、雙手抱緊書包。隨著第二次消防*報聲的突然響起,同學們在各班先生的率領下需離開課堂,同時賡續提醒同學們“不要張皇,沿著指示燈偏向走”、“低下身子,沿墻壁右側下樓梯”“不要急,以防摔倒”。同學們表現出很自在鎮定,迅速撤離到空曠的*場上。
演練停止
法制副校長做總結*講話:通過本次演練,不僅加強了全校師生的平安意識,同時也進步了同學們的自我掩護意識和災害應急處置才能,把平安教導工作落到實處,達到了本次消防演練的預期目的。
防震減災演練活動總結
自“5.12”汶川地震發生以來,我校為了進一步貫徹上級部門的有關文件精神,增強學生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學生防震減災自我救護能力。我校領導十分重視防震科普宣傳,結合學校安全法制課,精心組織、周密安排,使防震科普知識成為我校校本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發揮了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社會功能,極大地促進了全校師生防震減災意識的提高。通過多形式的宣傳教育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活動總結如下:
一、機構健全、制定預案:
1、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的“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召開防震減災專題會議,制定“防震減災工作應急預案”,并及時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領會其精神,并要求滲透到各自的工作中。
2、成立學校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領導小組,結合學校實際,逐步強化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活動模擬演習與宣傳教育工作。
二、實施步驟:
(一)模擬地震情境,制定應急預案:
1、根據我校建筑物結構和人群分布特點,制定相應的防震應急預案,并組織師生認真學習。
2、責任分工,當堂任課教師為各班的主要具體疏散責任人。教學樓每一層樓樓梯口有兩位教師負責指揮。
3、當聽到防震預報鈴聲后,各班主任、當堂任課教師首先要保持冷靜并盡快做到:拔掉電源,組織學生有順序地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遠離電線和建筑物。
4、如果來不及,要躲在狹窄的地方或堅固的桌子等下面,并盡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護頭部,震后立即發出呼救。
5月15日,我校組織了防震減災演習活動,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了一次防震避險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安全自護自救能力。
(二)開展多形式的防震宣傳教育:
采取了專題報告、科普櫥窗、地震知識競賽、黑板報等形式,強化了學生的安全自救意識,宣傳了有關安全知識:
1、以班為單位組織全體學生進行了地震知識競賽活動。
2、教導處組織安排了全校各班的防震宣傳黑板報評比。
3、學校利用“國旗下講話”、升旗儀式和校會等全校學生集合的時間,向學生介紹了地震的成因及過程,受到學生的歡迎,較好地宣傳了防災自救知識:
(1)不要急。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震動到建筑物被破壞,平均只有十二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千萬不要驚慌,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在樓房里,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源,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后迅速撤離,以防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處。學校里人多,如遇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后再有序撤離。教師等現場工作人員必須冷靜指揮學生就地避震,決不可帶頭亂跑。
(3)遠離危險。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寬敞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4)被埋要保存體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廢墟埋壓,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
(三)制定學校防震減災地震宣傳活動的計劃如下:
1、認真制定工作計劃,并按照計劃內容具體落實每一項工作。
2、每學期組織一次防震減災專題知識講座。
3、利用廣播、板報等媒介進行宣傳教育工作。
4、利用校會、班會等時間向學生開展防震減災教育活動,內容主要是聽講座,學習有關知識。
5、定期組織相關內容的演習。
6、開展其他活動加強防災宣傳教育工作。
7、各組織成員要各負其責,認真完成各自工作。
8、平時開展各項活動及學習,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增強學生的防災意識及防災知識。
9、利用家長學校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讓家長協助學校對學生加強教育。
10、及時總結工作。
防震減災演練活動總結
為進一步做好學校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增強全體師生的防震減災安全意識,提高廣大師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應對緊急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確保災難來臨時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我校認真貫徹“以預防為主,防御和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積極、主動、科學、有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營造濃厚的宣傳教育氛圍。動員全校師生共同參與防震減災活動,為構建“平安校園”提供安全保障。現就一年來的防震減災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是健全機構,強化組織領導。在防震減災工作中,中心校領導高度重視,將此項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來抓緊抓實。調整充實了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由中心校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各校(園)長為成員。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和部署防震減災工作。
二是強化宣傳,增強防震意識。各校(園)充分利用廣播、標語、黑板報等形式,加強地震科普知識普及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加強地震知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師生人人皆知。同時,各校還利用每周一國旗下的講話,加強對在校師生的培訓教育,增強廣大師生的防震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一年來,各校(園)累計貼防震減災宣傳標語200余條,出黑板報52期,開展防震知識教育26校次,受教育學生8917人,教職工503人。
三是開展演練,提高搞震能力。中心校要求各校(園)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每年不少于2次的防震避震應急演練,提高廣大師生的應急避災能力。各校全年累計開展防震演練60校次,參演師生達18840人次(其中學生17834人次,教職工1006人次)。
四是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時效。中心校于本年1月份完善修訂了《XX中心校防震救災應急預案》,且各校(園)結合學校實際,也相應制定了應急預案和演練方案。通過適時組織地震應急預案的演練,師生進一步熟悉掌握啟動應急預案的方法、步驟,明確在應急行動中的職責,達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效果。
雖然我中心校在防震減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缺乏防震減災工作經費;
二是部分校園建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達不到抗震要求;
一年來,地震局工作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精心指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云南省防震減災條例》,積極建立健全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全面推進防震減災工作。
一、2009年工作總結
(一)加強軟硬件建設,為開展防震減災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1、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隨著新時期防震減災工作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防震減災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更加艱巨。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就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與時俱進,使干部職工的理論水平、思想覺悟、業務知識等不斷有新的提高。為此,一是加強學習和培訓。通過經常性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培訓,保證政治上的堅定,工作上的創新。認真開展機關作風建設,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使干部職工政策理論水平和解決問題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在工作中,講大局、講原則、講團結,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關心。三是加強廉政建設。把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放在了自身建設的突出位置,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身體力行,嚴格執行各級黨委廉潔自律的規定。
2、建立健全基本制度。注重基本制度的建設,先后制定并出臺了縣級和本局地震應急預案、值班和上下班制度、震情會商、財經紀律等一系列基本的規章制度,為實行嚴格規范的管理打下了基礎。同時,注重從點滴抓起,抓養成,抓示范,從接一個電話、報一份材料等細微之處著手抓,使全局工作人員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
3、改善辦公條件。為使干部職工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注重軟環境建設的同時,克服辦公空間擁擠、設備落后、經費十分短缺的困難,努力爭取上級的支持,積極向縣委政府反映實際困難,極大地改善了辦公條件。
4、積極爭取地震業務用房建設項目,該項目已列入省級規劃中,有望在2012年組織實施。
(二)認真履行職責,全面推進防震減災工作
1、做好震情監測跟蹤工作。一是做好地震前兆數據的觀測、分析和上報工作。二是積極做好震情會商跟蹤工作。堅持月、季震情會商制度,有異常情況緊急會商;及時編寫震情簡報向上級業務部門和縣委、縣政府報告。編寫震情會商意見,震情簡報;三是建立了防震減災聯絡員和地震宏觀觀測員工作制度,對地震的影響和地震前兆異常情況進行及時核實和上報。全縣每個鄉鎮確定了一名防震減災助理員,樂育水井、俄垤水庫各確定了一名宏觀觀測員。
2、積極穩妥處置好地震事件。2009年,我縣發生的最大地震是9月30日的2.0級地震,但人沒有震感。縣地震局及時向縣委、縣政府作了報告,并積極穩妥地作好處置,耐心細致地做好人民群眾的釋疑答疑工作,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百姓安定。
3、加強地震應急系統建設工作。一是起草并報縣政府下發了《××縣地震應急預案》,各鄉鎮和縣級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也得到不斷完善,地震局內部也制定了詳細的地震應急預案。二是加強應急裝備的準備工作。為地震應急提供基本的設備保障。三是收集建立了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對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學校、醫院、民居、交通、重點危險隱患點、地圖等基本情況進行了搜集整理,全面推進防震減災工作。 5、切實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涉及全縣所有鄉鎮,事關農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做好該項工作,有利于改善農民群眾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縣地震局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按照要求嚴格實施480戶拆除重建和1200戶加固改造任務,確保質量,使加固和重建的農村民居真正成為地震安居房。
(三)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 2、加大信息宣傳力度。縣地震局把信息宣傳作為提升地震工作社會影響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年初制定工作目標責任,明確宣傳工作的任務和要求,年末進行表彰獎勵,激發干部職工參與信息寫作的積極性,撰寫信息,宣傳工作取得了
明顯實效。
二、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我局在防震減災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防震減災有些工作需要進一步理順、規范。二是專業技術力量十分薄弱,工作人員少,而且來自不同的專業和崗位,需
要進一步加強管理和培訓。三是工作經費十分緊張,地震應急裝備的配置、監測設備的運行和維護、日常的業務培訓、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等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2012年工作計劃
回顧2009年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效,但離黨委、政府的要求還有差距。2012年,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加強自身建設。加強內部管理,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加強隊伍建設,充實工作人員,加大對干部職工的教育和培訓力度。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明確目標責任,使每一位工作人員都盡職盡責工作。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勤儉節約,廉潔辦事。
(二)做好震情監測跟蹤工作。在做好地震前兆數據的觀測、分析和上報工作的同時,積極做好震情會商跟蹤工作,堅持震情會商制度,及時編寫震情簡報。加強對防震減聯絡員和地震宏觀觀測員的培訓和指導。
(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地震應急系統建設。進一步加強自身應急反應和處置能力建設,完善鄉鎮和縣級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加強應急裝備建設,搜集完善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探索組建地震應急救援隊伍。
(四)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聯系,嚴格依法辦事,不斷加強和規范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提高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的抗震設防能力。
(五)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保證按時、按量、按質完成年度建設任務。
(六)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采取各種形式,深入持久地開展地震科普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和農村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應對地震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明確宣傳工作的任務和要求,激發干部職工參與信息寫作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大信息宣傳力度。
(七)組織實施好縣級地震機構業務用房建設項目。
經市委同意,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主要目的是傳達學習回良玉副總理在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回顧總結2008年全市防震減災工作,安排部署2009年防震減災工作。自治區地震局馬貴仁副局長一行在百忙之中蒞臨指導會議,在此,我謹代表固原市委、人大、政府和政協表示誠摯的感謝!2008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得到了自治區黨委、政府和有關廳局的充分肯定,借此機會,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關心支持我市防震減災事業的各級組織、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全市廣大地震工作者表示親切的慰問!
前面,市地震局喬局長做了全市防震減災工作報告;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民政局、建設局、商務局、衛生局分別作了表態發言,馬貴仁副局長做了重要講話。守俊局長的工作報告和各縣(區)、各有關部門的表態發言,總結工作實事求是,分析形勢客觀準確,目標任務明確具體,工作措施切實可行,都講得很好,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認真抓好落實。特別是縣(區)發言,希望都能落到實處。為切實做好我市2009年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我再強調四點意見:
一、認清形勢,統一思想,增強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地震是群災之首,其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之大,沒有任何一種自然災害可以比擬。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半個亞洲,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波及我市造成房屋倒塌267間、裂縫5714間,窯洞倒塌、裂縫2600孔,涉及農戶4113戶,直接經濟損失2939.1萬元。固原與汶川同處我國南北地震帶,地質構造復雜,有六盤山東麓斷裂帶和南、西華山斷裂帶,屬中強地震多發區,地震活動具有頻度高、強度大、突發性強、震源淺、易成災的特點,具有發生強烈地震的構造背景。更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2009年度全區地震趨勢會商意見認為,2009年或稍長時間寧夏及其毗鄰地區存在發生5級左右地震的可能。我市是一個潛在的地震危險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地震形勢比較嚴重,切不可掉以輕心。各縣(區)政府、市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都要充分認識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深刻汲取汶川地震的教訓,切實增強防震減災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和《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寧夏地震局關于2009年度寧夏地震趨勢會商意見和進一步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意見>的通知》、《固原市落實<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工作方案》精神,加強領導,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建立健全集中領導、統一指揮、保障有力、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工作機制,確保防震減災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二、突出重點,明確任務,切實做好防震減災基礎性工作
(一)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市、縣(區)地震部門要強化“震情第一”觀念,統籌部署地震監測預報的相關工作,健全震情跟蹤制度,加強地震監測,強化“三網一員”建設,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地震群防群測網絡體系,切實提高群測群防綜合能力,做好地震宏、微觀異常的觀測、落實、收集、上報工作。對出現的地震宏、微觀異常要及時調查、核實、報告,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周、月會商,按時上報會商結果。
(二)加強抗震設防監管力度。各縣(區)、市直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寧夏回族自治區房屋建筑抗震設防管理辦法》,依法將抗震設防要求納入當地基本建設管理審批程序,加強對抗震設防工作的管理。發改、國土、建設、規劃等有關部門,要將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作為新建設項目審查的必備條件。對未辦理抗震設防要求確認手續的房屋建筑項目,發改部門不予辦理審批或者核準手續,建設、規劃部門不予辦理規劃和施工許可手續,國土資源部門不予辦理相關手續。重要工程、生命線工程、特殊工程以及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建設部門要按照建設工程的抗震設計規范,嚴格履行職責,依法管理建筑工程的抗震設計與施工,對不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要責令相關單位進行改正,直至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對于經改正仍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或者拒不改正的,不得出具竣工驗收報告,并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將該房屋作為達不到抗震設防要求的建筑向社會公布,使用單位不得投入使用,開發企業不得向社會出售或者出租。新建中小學校的主體建筑抗震設防類別提高為乙類或者在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基礎上提高1度設防。各類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建筑,必須按照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工程建設強制標準、施工技術規范進行選址規劃、設計、施工和驗收。地震部門要按照職能和工作要求開展工作,加強與部門的聯系、協調和配合,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依法加強抗震設防監管工作;對所有建設工程項目的抗震設防及監管工作都要建檔立卡,登記造冊,詳實記錄抗震設防和監管情況,規范管理內容,使之成為制度化。按照職能和職責分工要求,要做到任務明確,責任到位,是誰的職責,誰就負責,誰就承擔責任,確保各項建設工程項目達到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
(三)積極開展已建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各縣(區)政府、市直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房屋建筑抗震設防管理辦法》的規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現有建設物特別是學校、醫院、城鎮居民小區、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房屋建筑抗震性能進行普查,并將普查結果向社會公布。對不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現有房屋建筑,制定抗震加固計劃,并將計劃的實施情況向社會公布。同時,要依據普查情況和抗震加固情況建立檔案,登記造冊,明確責任主體、相關內容和任務,確保現有房屋建筑能達到抗震要求。要積極爭取上級支持,逐步開展市區活斷層探測,為工程建設的科學選址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加強農村危窯危房改造和民居工程建設的監督管理。我市農村人口比重大,農村民居抗震能力弱,存在很大隱患,還有許多群眾在窯洞、土坯房居住,一次小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幾年我們積極實施危窯危房改造工程,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調動了廣大農民的“危改”積極性。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經受住了考驗,成了農民的“救命工程”。因此,我們要下決心繼續把這件關系民生和安全的工程抓好,直到全部消除危窯危房。各縣(區)政府、民政、建設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居民住宅和鄉村公共設施抗震設防的指導和管理,推廣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經濟適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設計和施工技術。提倡房屋建筑采取輕型結構體系和輕質保溫隔熱材料,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淘汰窯洞和土坯房。新建農村民居點應當統一規劃,合理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適度控制建筑密度,留足地震疏散通道和疏散場地,保證農村居民住房整體抗震安全。建設主管部門要對農村居民住房建設選址予以指導,向農村居民宣傳住房抗震設防知識;定期對農村建筑技術人員進行抗震設防知識培訓;指導農村居民對自建住房進行抗震設防,不斷提高農民的居住安全水平。
(五)強化宣傳,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是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基礎。只有搞好公共安全教育,才能讓公眾在面對災難時,不致驚惶失措、盲目無序,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各縣(區)、各部門和新聞媒體面向社會、面向群眾地震信息、宣傳防震減災工作,要嚴格按照“內緊外松”原則,正確引導輿論,牢牢把握好社會宣傳尺度,確保社會穩定。教育、地震、科技等部門要重點抓好一批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建設。報社、廣播電視、科協等部門要免費刊登、播放、發放防震知識科普宣傳資料、宣傳片,市地震局要利用已建成的固原市地震信息網,廣泛宣傳防震減災知識,通過開展防震知識進機關、進單位、進學校、進社區、進工廠、進鄉村、進家庭等活動,不斷提高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
三、完善預案,做好地震應急準備工作
(一)認真修改、制定地震應急預案。各縣(區)、市防震減災各成員單位要依照《固原市地震應急預案》制定本縣(區)、本系統地震應急預案,增強可操作性,從物資儲備、救援隊伍建設、市場供應、組織搶險、道路維修、生活保障、衛生防疫、新聞等方面對預案進行完善,細化、強化工作措施,明確部門職責,做到四落實即責任落實、措施落實、人員落實、物資落實。全市各機關、學校、城市社區、醫院、商場、影劇院等人口密集場所,也要編制應急預案,報市、縣(區)防震減災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各縣(區)人民政府和市防震減災領導各成員單位,必須實行24小時領導帶班和值班制度,值班人員必須盡職盡責,堅守崗位,不得擅自離崗,要嚴格值班紀律,落實值班責任,保證24小時通信暢通,確保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后,能夠迅速響應,高效運轉。
(二)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武警、消防、建設、衛生、供電、電信等行業要建立地震應急救援隊伍,組織地震災害救援訓練,并配備必要的地震災害救援設施。救援隊伍的人數、設備等情況要報市防震減災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有震情需要救援時,在市防震減災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具體組織實施搶險救災工作。5月12日前后,各縣(區)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市商務局分別牽頭,地震部門配合,指導、督促機關團體、學校、商場、企事業單位開展應急模擬演練,努力提高地震應急能力。
(三)做好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工作。各縣(區)政府、市建設、城管、民政等部門要按照《固原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實施方案》(固政發[2008]4號)文件要求,把應急避難場所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今后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和住宅小區開發,按照城市應急避難場所人均有效面積不少于1平方米,服務半徑500米的標準設計建設,達不到要求的,建設、規劃等部門不得辦理準建證;固定避難場所按照人均有效面積不少于2平方米,服務半徑2—3公里的標準規劃建設。
(四)建立地震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各縣(區)政府及市民政、衛生、商務、糧食、等部門要做好糧油、食品、藥品、帳篷、衣被等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建立應急物資儲備數據庫,財政部門要落實必要的地震應急專項資金,確保震后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四、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全面推進我市防震減災工作
[關鍵詞] 防震減災 案例 應急管理 政策建議
我國是災害多發國家,其中,地震在所有的災害中造成的損失最大。中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洋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因此,我國的地震十分頻繁。雖然我們無法阻止突發災害的發生,但是有效的應急管理可以減少其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
一、案例
我們以2008年日本巖手•宮城內陸地震和中國汶川地震為例看一下災害受損情況。
1.日本巖手•宮城內陸地震介紹
東京時間2008年6月14日上午8時43分,日本東北地區發生里氏7.2級、最大震度達6強(日本標準)的內陸直下型地震。地震震中位于巖手縣內陸南部,震源深度約為8公里。其中,巖手縣奧州市和宮城縣栗原市的震度達到6級強。余震發生420多次,搖擺強度與阪神大地震相當,是日本觀測史上地震加速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共造成2.9萬多戶停電,3800戶斷水,75所學校設施受損,13人死亡,10人失蹤。
2.中國汶川地震介紹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發生了8.0級強烈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此次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遇難人數和失蹤人數總共已超過8萬人,不可計價和間接損失不計其數,文物損失、檔案損失和生態環境破壞等未入統計,建筑物和基礎設施占總損失的七成,地質災害發生1.2萬多處,直接經濟損失8451.4億元。全國多個省市有明顯震感,其中以川陜甘三省震情最為嚴重。汶川大地震是淺源地震,因此破壞性巨大。
這兩次地震都使得城市中的基礎設施及生命線遭到破壞,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盡管日本巖手、宮城內陸地震是直下型的,震級比中國小,但我國所遭受的損失是慘重的,究其原因固然有我們反思的地方。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在防震減災方面,我國已經做出了明顯的成績,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我國的救援工作得到了國際和國內的肯定,但是目前我國的防震減災體制還不夠完善,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1.我國的法律體系不夠健全
中國在防震減災方面的法律、法規有《突發事件應對法》、《防震減災法》、《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地震預報管理條例》、《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地震監測管理條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等,目前,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部門預案,以及大部分省市級應急預案的編制已基本完成。日本的災害對策法律共53部,按照內容和性質分為災害對策基本法、災害預防和防災規劃相關法、災害緊急對應相關法、災后重建和復興法以及災害管理組織法五大類。因此,與日本相比,中國的條例多,法律少,災害管理組織和規劃體系還不夠完善,有待進一步健全。
2.保險機制
(1)缺乏保險機制。我國基本上沒有地震險,并且在其它大部分可能涉及的險種中,地震險也被排除在外。比如,在房屋險、財產險中,保險公司不賠償由于地震帶來的這兩種財產的損失。只有壽險、個人意外傷害險可能對地震造成的損失進行賠付,但也要看保險公司的合同規定。我國的災害損失遠大于一些發達國家,但是在巨災保險賠付數額及風險轉移上還遠不及發達國家。
(2)缺乏國家的支持。我國巨災保險業務的經營模式是商業化模式,保險業總體規模較小,缺乏精確的巨災風險評估技術,巨災承保能力有限。由于以上特點決定了巨災保險不是保險公司所能承擔的,需要國家層面的支持與協調。
3.應急物資
(1)數量不足。地震發生后,一方面,由于災區受災可能非常嚴重,致使基礎設施,生命線工程等可能遭到嚴重破壞,此時災區需要大量救援與生活物資等。另一方面,由于震前國家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中央儲備庫中物資數量不足。因此,需要同時從全國各地調運物資,運輸路程遠,時間長,應急物資數量不足的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
(2)種類不足。目前,我國儲備的應急物資主要是食品,其中水的供應仍然比較缺乏,醫療、防疫、救生器械也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救援的需要。并且由于災后交通不便,有些手術需在野外進行,與之配套的野戰手術車也嚴重緊缺。其它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婦嬰用品,衣物等也存在著不足。
總體來說,目前,國家儲備物資調配仍然捉襟見肘,國家物資儲備庫也并未充分展現其戰略意義,國家物資儲備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仍然欠缺,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國家物資儲備的體系和能力建設迫在眉睫。
4.震前預報
目前,中國內地尚未建立規模性的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預警系統,僅在少數重大工程中建立了小規模的地震報警系統或地震人工緊急處置系統。其中,廣東大亞灣核電站1994年建成地震預警與緊急處置系統。此后,秦山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也相繼建成了類似的地震預警與緊急處置系統。2007年,冀寧輸氣管線也建立了地震監測與報警系統。而日本擁有全球首個緊急地震速報系統,與日本相比我國還相差很遠。
5.應急指揮系統
目前,我國的應急指揮系統多分布于相應的行政系統,如地震應急指揮中心要由地震系統建立,水災應急指揮中心主要由水利系統建立,這些并非屬于政府的綜合性應急指揮系統。所以,如何發揮各應急指揮中心的作用,使其成為綜合性救災指揮系統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尤其作為應急指揮中的情報體系,更應該統一化和標準化,使災害發生時,各部門的災害情報都能匯總到應急指揮中心,有效地進行救災搶險的指揮和調度。
6.教育體制
日本為了增強國民的防災意識,把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訓練日,建立了相關的培訓制度和協作體制。地方政府免費提供防災手冊,學校開設防災必修課,企業和家庭平時備有必要的救災食品和手電筒等物品,防災知識做到全民皆知。而我國只是初步建立了防震減災管理體系,下發了關于加強學校減災工作的若干意見、全國學校減災應急預案等,缺乏具體、統一、標準的明文規定。相對于日本來說,中國的防震減災教育還不夠健全,沒有普及。
7.避難場所
一方面,房地產開發商將大部分土地用來做樓盤開發,很少考慮公益性的設施,在居民點和附近設立的一些小公園和小廣場,也只是用做休閑的,沒有考慮特定時期避難空間對于居民的重要性。因此,造成了在地震來臨時沒有避難場所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我國的幼兒園、各學校體育場、各類主題公園、大小廣場、綠地等,雖有避難通道,但沒有標示出避難場所的名稱、面積、容納的人員數、交通通達方向、收容居民的地理范圍。因此,地震來臨時會造成很大的盲目性。
三、政策建議
針對我國在防震減災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議:
1.制定防震減災規劃、計劃
政府應組織相關部門根據國家地質狀況,按地震易發性分門別類地制定防震減災規劃、計劃。國務院防震減災會議負責編制實施防震減災基本計劃:發生警戒宣告時關于國家防震減災的基本方針,防震減災強化、應急計劃,綜合防災訓練;指定行政、公共機關,防災會議,特定的民間組織負責編制實施防震減災強化計劃:防震減災應急對策,災害發生時能夠緊急利用的設施,大型防震減災訓練等;市街村的防災會議負責編制實施:防震減災應急計劃,防震減災應急對策,大型防震減災訓練。
發現異常現象時,應按下面順序以各種計劃為基礎實施防震減災應急對策:連續觀測,氣象局發現異常現象,觀測信息,氣象局向中央匯報地震預知情況,宣告警戒,實施防震減災應急對策。要高度重視常態下防震減災管理體制的建設,強化災害應急機制的建設。
2.完善物資儲備體制
借鑒日本的經驗,按最小單位街村確定避難場所、儲備救災物資。救災物資的儲備也可以利用街村內的商店、藥店等。物資的儲備要由專人負責,既要保證一定的庫存又要及時更新避免浪費。開展必要的防震演習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訓,提高國民的防震減災素質,在全國普及防震減災教育。
3.完善法律體系
要建立建筑基本法,依法解決建筑中的各種問題。要嚴格審查建筑物的設計標準,嚴格執行抗震標準,施工現場要嚴格檢查,提高各種建筑物的抗震性。對于一些老舊的建筑應加以翻新、加固、甚至進行重建。要建立災害保險法,落實巨災保險機制,使人民群眾的財產通過投資的形式依法得到保障。建立災害管理組織法,依法實行災害救助工作。
4.應大力投資研究、建設緊急地震速報系統
健全預警網絡及社會預警體系,將預防與應急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預警在預防與應急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從被動應付型向主動保障型轉變,開創政府應急信息化建設,盡快提升我國的地震測報速報水平。
5.規劃應急避難疏散路線和場所
在人員集中的公共場所,如影劇院、商場、圖書館、學校、車站等應設置寬敞的安全出口并標明疏散標志,避免混亂、擁擠、堵塞等事件。在選擇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時,面積要開闊,高大建筑、電線,地下管線要少。避難場所可以利用現有的公共設施如廣場、綠地、公園、體育場等,且盡量使其均勻分布,以利于群眾迅速到達。
四、結語
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國家,因此要充分做好應對各種災害的準備。雖然我國在防震減災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防震減災體制還不夠完善,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災害應急體制。只要不斷地吸取各國防震減災的成功經驗,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防震減災體制才能建設得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巖手•城內陸地震[EB/OL].
[2]趙亞輝.中國堅信:一切可以從頭再來[EB/OL].
[3]楊華.日本防震減災經驗借鑒[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4):19-26.
[4]楊東.日本的災害對策體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州學刊,2008,(5):95-97.
[5]謝世清.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缺位及其原因[J].經濟研究參考,2008,(60):18.
[6]劉宗熹,章竟.由汶川地震看應急物資的儲備與管理[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8,11(30):52-55.
[7]我國將建地震預警示范系統 預計下半年啟動[EB/OL].
[8]滕五曉.日美地震災害緊急對應對中國災害應急體制建立的啟示[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4,24(3):323-328.
[9]日本重大氣候災害的影響及其對策與技術措施研究[EB/OL].
為迅速、有序、高效地組織應急反應行動,提高本區抗御地震災害整體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編制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地震預報管理條例》、《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市地震專項應急預案》和《市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本區地震災害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1.4工作原則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一指揮、分級負責,依靠科技、整合資源,協同行動、專群結合。
1.5組織機構
1.5.1組織領導
《市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明確,本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由區委、區政府統一領導;區政府是本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領導機構;區應急委決定和部署本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其日常事務由區應急辦負責。
1.5.2領導機構
根據市政府和市地震局的要求,成立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隸屬于區應急委,平時負責區內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協調,震時自動轉為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本區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
1.5.3辦事機構
設立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辦公室在區地震辦,作為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日常辦事機構。
1.5.4工作機構
區有關職能部門和各街道、鎮是區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工作機構,擔負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部署的日常相關工作,并在區域地震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按照區地震應急預案要求承擔相應的應對、處置工作。
1.5.5專家機構
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根據需要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專家組,平時為區域防震減災提供政策咨詢和工作建議,發生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時,參與區抗震救災指揮工作。
2預防和預警機制
2.1信息監測與報告
2.1.1信息監測
建立區防震減災測報網絡體系。各街道、鎮和重要監控目標單位應指定專人作為聯絡員,平時配合區地震辦收集、傳遞、分析本區域地震活動和前兆信息;震時及時向區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報告本社區震情、災情、民情及應急處理情況。
通過區有感地震應急處理中心的震情實時監測系統,與市地震應急處理中心聯網,快速、及時掌握本地區及周邊地區的震情,為區震情分析、震災處置提供基礎材料。
2.1.2信息報告
一旦發生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活動和前兆信息,有關單位和社區要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立即根據其性質和威脅程度,將有關信息報告區應急聯動中心(110)、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辦公室。
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辦公室接到報警信息后,應馬上掌握和匯總相關信息,分析判斷是有感地震還是破壞性地震,及時提出應急處置意見,并按照相關規定,迅速向市防震減災聯席會議辦公室、區應急辦報告。
2.2預警預防行動
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辦公室將根據市防震減災聯席會議辦公室、區應急辦的指令,隨時進入警備狀態。
2.3預警級別及
2.3.1預警級別
按照地震突發公共事件的性質、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并參照市有關規定,本區地震預警級別分為四級,即一般(Ⅳ級)、較重(Ⅲ級)、嚴重(Ⅱ級)和特別嚴重(Ⅰ級),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
2.3.2預警信息
根據地震信息有關規定,需要通過區應急委報送市應急委,由市政府地震相關預警信息。
3應急響應
3.1應急響應
3.1.1地震突發公共事件分級
參照本市規定,本區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按可控性、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和處置要求分為四級:一般、較大、重大和特大突發公共事件。
3.1.2響應等級
對地震突發公共事件的分級,本區建立四個響應級別,即Ⅳ級(一般)、Ⅲ級(較重)、Ⅱ級(嚴重)、和Ⅰ級(特別嚴重),應對一般、較大、重大和特大地震突發公共事件。
3.1.3響應程序
對應急響應級別,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辦公室將根據市防震減災聯席會議辦公室、區應急辦指令,分別啟動區有感地震應急預案、區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以及各相關職能部門、街道、鎮的應急預案分預案。
3.2指揮和協調
3.2.1本區域發生一般、較大的地震突發公共事件
指揮機構:區有感地震應急處置中心(由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自動轉為)。
區有感地震應急指揮中心主要成員部門分工:(略)
3.2.2本區域發生重大、特大的地震突發公共事件
指揮機構:區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
區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主要成員部門分工:(略)
3.3應急處置
3.3.1一般、較大的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
由區有感地震應急處置中心按區有感地震應急預案處置。
區有感地震應急處置程序(略)
3.3.2重大和特大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
由區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按區重、特大地震應急預案處置。
區重、特大地震應急處置程序(略)
3.4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根據地震突發公共事件的等級以及可能引發的一般次生災害,由負責應急物資供應的有關部門提供抗震救災人員必須的頭盔、應急燈、常用的救援工具及安全防護用品;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化學品、放射性物質以及火災等嚴重次生災害,則由消防隊、民防特種救援隊等專業應急隊伍,使用專用設備實施搶險救災,以避免應急人員不必要傷害。
3.5群眾的安全防護
根據地震突發公共事件的特點,采取保護群眾安全的必要防護措施和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應在社區建立緊急避難場所,各街道、鎮應急領導小組事先要向群眾交待應急疏散撤離方式、范圍、路線、緊急避難場所的位置,緊急情況下組織、指揮群眾安全撤離災區;區公安部門應制定應急安全保衛措施,及時維護災區現場社會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區民政部門應建立救濟物資供應站,及時向受災群眾提供救濟物品;區衛生部門應組織醫療應急救護隊,及時向受災群眾提供醫療救助。
3.6社會力量的動員與參與
根據抗震救災的需要,區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報請區應急委同意后,可動員區域內企事業單位、社區內個人參加地震應急志愿者隊伍,參與抗震救災。
3.7地震突發公共事件的調查分析、檢測與后果評估
按照中國地震局公布的《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工作規定》要求,由區地震辦會同區民政局負責進行地震災害的調查分析、檢測與后果評估,有關部門予以幫助。
3.8新聞報道
根據國家和市有關地震突發公共事件信息的規定,對現場新聞媒體活動實施管理、協調和指導。
3.9應急結束
地震應急現場危險狀態消除和得到控制,由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請示區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同意后,宣布解除或調整應急相應等級。區域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完成,由區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報請區應急委同意、必要時請示市應急委后,方可宣布解除、調整應急相應等級或終結報告,終止應急狀態,轉入常態管理。
4后期處置
4.1善后工作
4.1.1實施經濟救助
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后,區財政局和區民政局要迅速采取措施,組織實施經濟救助。
4.1.2安撫、清理及防疫
區民政局要迅速設立災民安置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站,做好災民安置和救濟款物的接受、發放、使用與管理工作,確保災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并做好災民及其家屬的安撫工作;及時處理和焚化遇難者尸體。區衛生部門應立即派遣醫救防疫隊進駐災區,搶救輸送傷員;及時檢查、監測災區飲用水源、食品等,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并向受災人員提供精神、心理衛生方面的幫助。區市容部門應立即組織實施污染物收集、災區現場清理等工作。
4.1.3補償、褒獎及撫恤
區勞動保障局、區民政局要制定地震災害事故賠償的規定,確定賠償數額等級標準,按法定程序進行賠償。對因參與地震應急處置工作而傷亡的人員,應給予相應的褒獎及撫恤。
4.1.4組織恢復重建
區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要召集相關職能部門對受災情況、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資源評估后,認真制定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生活的計劃,并迅速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組織恢復、重建。
4.2社會救助
4.2.1組織社會救助
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性救濟救助制度,積極鼓勵和利用社會資源進行救濟救助。
4.2.2明確救助程序
明確政府救濟、司法救濟的程序、方案;組織協調社會、個人或境外機構社會救助程序和要求,并明確捐贈資金和物資的監督與管理等事項;有條件的,還可明確社會心理上援助的單位和方案。
4.2.3規范捐贈管理
全區救災捐贈活動實行歸口管理,由區民政局根據受災情況和實際工作需求,統一組織實施災時應急動員捐贈行為,必要時可建立專項救災捐贈基金,用于抗震救災。
4.2.4經常性捐贈與應急捐贈
將經常性捐贈與災時應急動員捐贈有機結合,廣泛動員紅十字會、慈善基金會等公益型社會團體和組織開展互助救濟活動;加強與國際紅十字會等國際有關組織的交流和合作,做好吸納國際援助的各項工作。
4.3災情調查和總結
區地震辦會同區民政局應迅速開展地震災情的調查分析、檢測,提交震害直接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綜合評估總結報告,及時報送區委、區政府和市相關部門,由市有關部門作出最終評估。
5保障措施
5.1隊伍保障
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震后救災和重建以及地震科普隊伍的建設與投入,建立一支與區防震減災工作特點相適應的地震人員隊伍。
區公安、消防、駐區武警、醫療救護、民防、建委和社區保安等搶險救災隊伍是發生重大、特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主要救援力量,承擔本區的抗震救災任務。必要時可由區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向駐區部隊求援。
5.2財物保障
資金、物資是保證地震應急工作的物質基礎。區發改委、區財政局應當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財政預算中預留相應資金用于地震監測、震害防御、應急與救援、災后恢復重建以及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工作。
在本區統一的救災物資存儲、調撥和緊急配送系統中,確保抗震救災所需的救災器材和生活必需品的應急供應。通過建立應急生產啟動機制,實現救災物資動態儲備。積極開拓與市政府有關委、辦、局和兄弟區縣的物資調劑供應渠道。
區經委負責組織、協調救災物資的儲存、調撥和緊急供應。其中本區醫療單位的藥品儲存、供應由區衛生局負責。
區民政局負責設立災民安全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站。
發生重大、特大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時,區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可依法向社會統籌、征用救災所需的各類裝備、物資等資源。
5.3交通運輸保障
交通運輸必須保證地震應急處置工作的順利進展。震災發生后,區公安分局交警支隊要及時對災情現場實施交通管制,根據需要和可能開設應急救援“綠色通道”。
區建交委負責救災交通設施的搶修和修復。
5.4通訊與信息保障系統
依托和利用政務網和公眾網,建立有線和無線相結合的應急通信體系。
通過區府800兆集群通信網實施與市應急聯動中心、市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和區應急辦的應急指揮通訊保障。
通過區有感地震應急處置中心信息平臺(待建)與市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實行震情信息、專家決策、應急處理指令的雙向視頻音頻傳遞。
區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負責整合全區應急指揮決策系統。必要時,可以緊急調用或征用其他部門和社會通信設施。區信息委負責組織協調全區信息、通信管理資源與技術支撐。
5.5建設工程質量保障
區地震辦負責本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監管工作;區規劃局負責將防震減災的要求融入區建筑總體設計規劃中,并把好建設工程立項前的抗震設計、施工管理、質量監督工作。應依法加強區域內在建或改建工程的抗震設防管理,堅決杜絕質量低劣的建設工程,切實保障各類建筑物以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5.6社會穩定的保障
社會穩定是保障抗震救災工作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區公安分局負責社會治安管理、災害事故現場的警戒,應確保社會穩定,遏制災區犯罪率的上升。開展群防聯防,積極發揮街道、鎮、社區保安在維護區治安和社會穩定中的協助作用。
5.7醫療救護保障
區衛生局負責震時醫療應急及救護的實施。全區各醫院應做好應急醫救的各項準備工作,保證受傷人員的及時搶救和治療。發生重災時,應立即組織醫療急救隊開赴受災現場實施搶救工作,并向災民提供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幫助。
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災區的消毒與疫情的監控工作,應加強飲水和食品的衛生管理,及時控制和隔離傳染源,防止傳染病的暴發和流行。
6宣傳、培訓和演習
6.1宣傳教育
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是地震災害中非工程預防的重要措施。要將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納入區法制宣傳教育計劃和學校科普教學計劃;要向全區公布有關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簡本、報警電話,廣泛宣傳地震應急法律法規,使單位和個人明確在防震減災中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大力普及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等科普常識,增強市民防范意識,提高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
6.2培訓
加強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領導成員、地震應急管理人員和抗震救災人員的專業培訓,加強抗震救災技術裝備的建設和先進救援器材的配備,提高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和快速搶險救災能力,最大限度的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
6.3演習
適時開展抗震救災訓練、演習,增強救災隊伍的實戰技能、各部門協調配合能力,不斷完善、充實區地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7監督檢查與獎懲
論文摘要:地震災害的治理是一項科學性、技術性和社會性很強的系統工程,隨著地震災害治理步入人本化、科學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在我國地震災害治理的制度建設中初步確立了知識共享制度。會商制度有機地實現了多種監測成果和科技人員群體智慧的結合;資源共享制度有機地實現了地震災害治理中物質技術資源與人力資源的有機結合;信息公開制度有機地實現了地震災害治理信息的共享和滿足公眾知情權的結合;地震災害治理知識的普及與傳播制度有機地實現了地震災害治理中知識共享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提高的結合。
所謂知識共享是指通過單向的、雙向的或多向的知識傳遞,實現個體、群體、組織等不同的知識需求主體之間各種形式的知識交流與互動,以此促進知識所有人、擁有人、占有人與其他主體分享知識以及知識被共知、共用乃至整合使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在社會知識化發展中由于客觀存在的知識不對稱和知識鴻溝仍在深化。具體到地震災害的治理,由于防震救災中受難群眾的巨大的多方面知識需求和政府決策的巨大的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需求,加之,防震救災是一項科學性、技術性和社會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尤其是在社會發展知識化、社會建設科學化、知識受益大眾化的今天,防震救災無疑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工程,而實施和完成這項高度知識化的工程必然有賴于有效的知識共享制度與機制。知識共享因此成了各國地震災害治理必然選擇的重要制度。
5.12發生在四川汶川等地的特大地震災害,破壞之嚴重、人員傷亡之多、救災難度之大為歷史罕見,抗震救災工作也由此面臨著諸多困難。有效克服和戰勝這些困難必然要求實現各方智慧的有機結合,實現知識共享。事實上,在四川汶川等地的特大地震災害的防治中,各類知識共享的平臺和機制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如,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中地震專家現場解說防震救災的知識使人們從中學到了有效防震救災常識,一定程度增強了人們科學防震救災的能力;又如,一些專業性的網站第一時間了“地震災害救災防病知識”,既普及了地震災害中科學的防病知識,增強了人們的在地震災害面前自救能力,又實現了災害防病知識的社會共享;中國心理學會于5月15日發出致全國心理學工作者和心理咨詢、治療專業人員的倡議書,承諾中國心理學會將重點支援四川的心理專業人員在災區成立心理救援站,并對有關工作人員做專業培訓,內容包括了解災民心理、PTSD、干預策略和方法(包括各種可能的治療)、對救援人員,如軍人、醫護人員、社會救援人士和大眾進行心理教育,預防可能產生的替代性創傷。
這不僅是中國心理學會的在地震災害治理中的專業承諾,更是中國心理學會作為專業學會以其特有的專業集體智慧向社會在地震災害治理中所作的知識共享承諾。四川汶川等地的特大地震災害治理中類似的知識共享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本文擬從歷史的知識共享實例和現實公共政策制度的梳理中,著力探討我國地震災害治理中知識共享的制度,以期能對我國地震災害的治理的制度化建設有所助益。
1 歷史經驗表明:規范化、制度化的知識共享有助于防治地震災害
在我國防震減災的歷史上,“群防群測”式的知識共享創造了大地震防震減災的奇跡。1975年2月4日19點36分發生在遼寧海城的大地震被準確預報,這使得遼寧省南部的100多萬人及時撤離了他們的住宅和工作地點——僅僅在撤離兩個半小時之后,海城就被7. 3級的強烈地震擊中。在6市10縣的震區范圍內,城鎮房屋毀壞508萬平方米,農村民房毀壞86. 7萬間,卻僅有1328死亡,占全地區人口0. 16‰,有效的地震預報大大降低了這次地震的災害損失。在世界歷史上,成功地預報7級以上的大震,這還是第一次。震后,美國、新西蘭、日本、羅馬尼亞、西德等十多個國家的地震科學專家和國際學術組織的成員紛紛到海城考察。他們最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中國的成功是由于能夠及時地收集大量地震前兆的異常情況,并且及時歸納、分析、總結的結果[1]。這其實就是震前的知識共享的威力,更確切地說是“群防群測”式的知識共享機制的威力。
海城地震能夠被成功預報,專業的地震工作者功不可沒,但當時實行“群防群測”的方針,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海城的這次預報來說,正是密布在遼南的群測群防網點收集到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現象,如蛇、鼠、雞、青蛙等動物異常,以及水異常等,并且及時匯總到了地震專家面前,地震專家在匯集各方信息與知識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專業做出了果斷的判斷,才使得當時的遼寧省地震辦公室和國家地震局能夠作出大地震就在眼前的判斷,敢于發出臨震預報,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正是群眾的智慧和地震專家團隊的防震減災集體智慧的共享實現了這次地震災害的有效治理。
2 我國防震減災公共政策中知識共享的制度
所謂公共政策是指以政府為主的社會公共機構根據一定時期特定的社會發展目標,以政策成本和政策效果的比較為依據,對一定的公、私行為采取約束和指引,所制定的法律、法規、計劃、規則、項目等[2]。美國政策科學的著名學者厄爾遜有一個經典的表述,他說:所謂的公共政策也就是政治家及立法者所制定的,由行政管理機關所執行的法律和法現行的防震救災的法律、法規、規章、決定、規劃等,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1997)、《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1995)、《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006)、《國家地震應急預案》(2006)、《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 -2020年)》(2007)等。可見,我國防震救災的公共政策體系初步形成。根據這些法律、法規、規章、規劃等規定,下面著力對我國防震救災公共政策中知識共享的制度作簡要分析。
2.1 會商制度
會商制度在我國是伴隨地震預報的出現而產生的,早在1966年邢臺地震后,提出:“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預報的”[4]。當時地震預報的專門機構尚未組成,由中國科學院、地質部、石油部有關機構兼管地震工作,發生震情,由幾個部門的有關地震監測人員,一起商討地震趨勢,便產生震情會商會的形式。70年代初,國家地震局建立,地震預報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有了組織保證,在當時的《地震預報條例》上即明確規定地震監測部門“一般每周會商一次,特殊情況下,要緊急會商,會商要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5]。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震情會商也由此成為我國執行地震預報任務的根本制度。
經過30多年的探索實踐,我國各級地震部門已經形成完整的震情會商體系。實踐表明,建立地震災害治理的會商制度,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知識、經驗豐富的各類專業人員的智慧,在執行某一災害治理方案前,對該方案所能達到的目標與實施手段進行多方位、多視角研究、探討,并經過充分會商后抉擇,達到用最小的代價,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的目的。可見,會商制度是運用多種監測成果和發揮科技人員群體智慧的好形式,由會商制度形成知識共享成果——會商提供的預報意見是政府地震減災決策的科學依據。定期和不定期震情、災情會商會、自下而上,層層上報會商意見,已經成為我國地震監測預報法定制度。1998年國務院的《地震預報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應當組織召開地震震情會商會,對各種地震預測意見和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形成地震預報意見。市、縣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可以組織召開地震震情會商會,形成地震預報意見,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1997)第11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2007)第40條對會商制度也有明確的規定。
2.2 資源共享制度
一般說來,資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如一個國家、若干區域或相關組織)的所有或部分資源在整合的基礎上,提供給特定的組織成員、特定的服務機構、用戶或社會公眾來分享利用。資源共享的目的在于使相關的范圍內的組織、機構和個人都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整合的資源,其實質在于資源在一定空間和地域內的有效整合與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滿足特定主體的資源使用需求,進而使得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地震災害治理,尤其是特大地震發生后的災害治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復雜的社會性系統工程,其調動社會資源之廣泛、配置社會資源之迅速、利用社會資源之迫切、資源使用惠及對象在一定區域之普遍、資源使用對民生和災區社會穩定影響之深刻遠非社會常態運行時所能比,更為重要的是這時的資源利用帶有很強應急性、集成性和公共性,因而對資源共享的深度和廣度要求更高也是必然的。也只有這種更高層次和水平的資源共享,才能實現地震災害治理中的知識共享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試想想如果沒有高水平的物質技術資源共享高水平的知識共享何以有物質技術支撐;如果沒有高水平的各類專業人才資源的共享高水平的知識共享何以產生;如果沒有高水平的組織管理資源共享高水平的知識共享何以運行和實施。正是基于此,在總結我國以往地震災害治理資源配置與利用經驗的基礎上,我國的地震災害治理建立了相應的資源共享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1997)第33條明確規定,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地震災區的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各方面力量,搶救人員,并組織基層單位和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非地震災區的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震情和災情,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對地震災區提供救助。嚴重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國務院應當對地震災區提供救助,責成經濟綜合主管部門綜合協調救災工作并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統籌安排救災資金和物資。《國家地震應急預案》(2006)更為明確的規定了資源共享制度,根據該預案,地震災害事件發生后,省級人民政府是處置本行政區域重大、特別重大地震災害事件的主體。視省級人民政府地震應急的需求,國家地震應急給予必要的協調和支持,發生特別重大地震災害事件由國務院實施國家地震應急,發生重大地震災害事件由中國地震局實施國家地震應急,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同行動。
2.3
信息公開制度
在社會信息化、知識化和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當代,實現知識共享的一個重要前提和基礎是信息公開。由此,當代政府治理變革中公開、透明的理念十分強調政府信息的公開及相應的公民知情權的實現。其深刻的意蘊在于:通過公開透明的信息傳播構筑政府與公眾的信任與良性互動,使公眾的政治參與和社會參與獲得持續信息支持和知識支撐,進而對政府治理過程實施有效監督。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信息公開、透明正逐漸成為現代政府的行為準則和目標。公開、透明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權力運作的主體、依據、程序是公開的;行政權力運作的過程是開放的,公眾可以依法參與。如果政府權力的運作規則、方式乃至程序不為公眾所知,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各種政策都是在神秘的氛圍中出臺的,那么政府與公眾之間必將產生距離和隔膜,同時這種“暗箱操作”還將帶來腐敗問題。因而,在現代政府行政改革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中心主題就是建立陽光政府。隨著社會信息化、知識化,信息、知識傳播的大眾化,越來越多的社會關系是依靠個人和個人、個人與傳媒、個人與組織、個人與政府、個人與社會的自覺表達和信息獲知來維系與建構的,離開了對信息自由的選擇和知悉,離開了暢通的信息交流和傳播,人、組織、政府就喪失了自身同社會互動、聯結的紐帶,就會失去自立于現代文明社會的起碼資源基礎。依法知悉、獲取、交流、傳播信息是人作為社會關系中的紐結本質上應享有并不容侵犯的一項基本權利[5]。為此,國家在憲法上或在法律上確定公民的該項權利,并以法律保證實現該權利。人們將此權利稱為“知的權利”、“了解權”、或“知情權”等。在當代社會信息化、知識化的發展中,知情權深刻意義就在于從法的角度體現了文明社會對人與信息關系的一種深刻的認同,表達了現代社會成員對信息資源的一種普遍的利益訴求和權利意識,從而為當代國家的公民權利建設展示了一個重要的、不容回避的認識主題。
回應上述時代要求,國務院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并于今年5月1日生效。《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政府信息公開的制度的安排實際上是提供了“雙引擎”的動力裝置:一是規定政府應依法主動公開信息。條例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對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應當主動公開的;二是公民、法人和組織可以依法申請行政機關披露特定信息。從這種制度安排看,公民、法人和組織的申請本身就可以構成直接推進信息公開的社會性力量。從政府信息公開的制度安排看,政府向公眾開放信息,不是恩賜,不是“自我革命”,而是一項法定義務,是對公民知情權的回應。
具體到地震災害的治理來說,及時、準確的地震預報信息可以提高政府和全社會防震減災工作和活動的效率,安定人心,減少地震災害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巨大損失。但是,由于地震災害信息是關乎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重大信息,對社會秩序和民眾生活也會產生重大影響。加之,實踐中出現的虛假信息和多渠道信息給社會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和不良后果。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確立了地震預報統一制度,并對地震預報的程序進一步予以明確,對不符合地震預報程序要求的地震預測意見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處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16條、第31條的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制度。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程序。任何單位或者從事地震工作的專業人員關于短期地震預測或者臨震預測的意見,應當報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處理,不得擅自向社會擴散。地震災區的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將震情、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地震災區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向社會公告震情和災情。
2006年頒布的《國家地震應急預案》更進一步明確了地震災害治理中的信息公開制度,細化了地震災害治理中信息及時公開的具體要求。根據該預案,中國地震局負責匯總災情、社會影響等情況,收到特別重大、重大地震信息后,應在4小時內報送國務院辦公廳并及時續報;同時向新聞宣傳主管部門通報情況。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中國地震局和有關省(區、市)地震局依照有關信息公開規定,及時公布震情和災情信息。在地震災害發生1小時內,組織關于地震時間、地點和震級的公告;在地震災害發生24小時內,根據初步掌握的情況,組織災情和震情趨勢判斷的公告;適時組織后續公告。
2.4 地震災害治理知識的普及與傳播制度
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指出: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這是對科學素質內涵作出的定性表述。將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概括為“四科,一能力”,主要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第2條關于“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的要求。在界定公民科學素質基礎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主要方式、途徑是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傳播與普及。學校科學教育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起著根本性的基礎作用。大眾傳媒開展的科學技術傳播,已成為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知識的重要渠道,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企事業單位尤其是廣大科技工作者面向公眾開展的科學技術知識普及活動,對提高全民特別是沒有系統接受基礎教育的勞動者的科學素質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見,公眾科學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科學技術知識教育、普及與傳播。
對地震災害的治理來說,由于地震知識、防震救災的知識常常是人們生活中難以接觸到的更為專業的科學知識,因而更需要相應的普及、教育培訓及傳播制度。實際上,這種普及、教育培訓及傳播的過程,也就是地震災害治理公共知識的共享過程,也是地震災害治理中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過程,更是地震災害治理中知識共享水平提升的過程。基于地震災害治理中公眾對科學知識的迫切需求和國家在地震災害治理中對公眾科學素質提高的迫切要求,我國的地震災害治理的各類公共政策均對地震災害治理知識的普及、教育培訓和傳播做了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1997)第5條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防震減災的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提高防震減災工作水平。這就從激勵防震減災的科學技術研究和先進的研究成果推廣的角度為防震減災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傳播提供了制度保障;第23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公民在地震災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加強對有關專業人員的培訓,提高搶險救災能力。依據該規定,防震減災知識的教育、培訓和傳播是各級政府的法定義務,這就使防震減災知識的教育、培訓和傳播有了政府責任機制的保障。
2007年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更是對突發事件(包括地震等自然災害)中的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培訓與傳播做了具體的制度安排:
(1)政府工作人員的定期培訓制度。根據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培訓制度,對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負有處置突發事件職責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培訓; (2)專業和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聯合培訓與演練制度。根據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與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合作,聯合培訓、聯合演練,提高合成應急、協同應急的能力; (3)軍隊、武警和民兵的應急救援專門訓練制度。根據規定,中國、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組織應當有計劃地組織開展應急救援的專門訓練。(4)公眾的應急知識普及、傳播和必要的演練制度。根據規定,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級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開展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活動和必要的應急演練。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根據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關突發事件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活動和必要的應急演練。新聞媒體應當無償開展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自救與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 (5)學生應急知識的教育制度。根據規定,各級各類學校應當把應急知識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應急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與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對學校開展應急知識教育進行指導和監督。《國家地震應急預案》(2006)從宣傳、培訓和演習三個方面重申上述制度。
《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更是著眼于未來,提出通過以下四個方面的努力全面提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其一,強化各級政府的防震減災責任意識,建立地震、宣傳和教育部門,新聞媒體及社會團體的協作機制,健全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網絡;其二,建設國家防災科普教育支撐網絡平臺,通過遠程教育網絡系統,實現交互式遠程防震減災專業技術教育;其三,將防震減災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內容,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知識受教育程度;其四,建設以虛擬現實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主體的科普教育基地。
3 結 語
地震災害的發生,尤其是破壞性的地震災害的發生,對政府的應急管理、社會動員與災害治理能力是個綜合的、嚴峻的考驗。由于地震災害的治理關乎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關乎災區的經濟重建、社會和諧與安定,更關乎民眾對政府的信心、政府與公眾良性互動與良好信任關系的建立,因而地震災害的治理應當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應急管理體系之中。中外地震災害治理的歷史經驗表明,隨著社會發展的信息化、知識化,社會建設的人本化、科學化,治國之道的民生化、法治化,地震災害的治理也在步入人本化、科學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在我國地震災害治理的制度建設中,知識共享制度的建設已經初步在地震災害治理的公共政策體系得以確立,其中會商制度有機地實現了多種監測成果和科技人員群體智慧的結合;資源共享制度有機地實現了地震災害治理中物質技術資源與人力資源的有機結合;信息公開制度有機地實現了地震災害治理信息的共享和滿足公眾知情權的結合;地震災害治理知識的普及與傳播制度有機地實現了地震災害治理中知識共享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的提高的結合。
參考文獻
[ 1 ] 常夢飛,防震.請借鑒歷史經驗[N].檢察日報, 2008-05-14.
[ 2 ] 吳鳴.公共政策的經濟學分析[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 3 ] 吳漢東.中國知識產權戰略的政策科學分析[DB/OL].中國民商法律網. http: // civillaw. com. cn/Article/default. asp? id=37505/2008-05-18/2008-05-20.
縣屬學校,各鄉鎮(街道)中小學、中心幼兒園: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九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 減少災害風險,建設安全城市”,5月7日至13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根據省教育廳辦公室、省民政廳辦公室《關于認真做好學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通知》(x教辦函〔2017〕x號)文件精神,為進一步深入宣傳地震科普和防震減災知識,增強廣大師生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自救自護能力,縣教育局、團縣委、縣科技局、縣民政局、縣人防辦、縣紅十字會、縣科協等單位聯合決定在全縣學校幼兒園組織開展2017年“防災減災”專題教育宣傳周活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圍繞主題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各校要緊緊圍繞主題,采取多種形式,營造活動氛圍。要在校園醒目處張貼宣傳標語或利用電子屏幕播放滾動字幕;出一期以“加強防災減災,創建和諧校園,確保師生平安”為主要內容的防災減災專欄或板報;針對“地震、火災、雷電、水災、風災”等自然災害的預防知識上一節防災減災課;通過告家長書或倡議書形式進家庭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觀看展板和影視片、聆聽講座等宣傳形式,開展宣傳警示教育,普及應急避險知識,提高逃生避險基本技能,提升學生在緊急情況下的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二、認真組織開展防災應急演練
各校要以“5.12”防災減災日活動為契機,結合學校實際,在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組織師生開展一次以應急疏散、逃生自救為重點,包括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震減災、防地質災害、衛生防疫等方面的應急演練活動。演練活動要實現全覆蓋,做到人人知曉,積極參與,以提高全體學生防災自救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5月12日在金岸小學開展2017年“防災減災日”應急疏散演練觀摩暨防災減災知識技能現場展示活動。(具體方案附后)
三、深入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
各校將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與校園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緊密結合起來,要重點對學校的樓房懸掛物、排水設施、供電線路、消防通道、房舍安全(特別校園及周邊建筑物外墻脫落物)、建筑附屬物等方面的災害風險隱患進行排查,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及時消除各類隱患。要動員學校師生人人參與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并及時整改,全面提高廣大師生的應對災害風險能力。